《平均分》教学案例

《平均分》教学案例
《平均分》教学案例

《平均分》教学案例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选取学生成熟的日常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与教材分析

“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教学内容,它是认识除法的基础。在生活中,学生有“平均分”的感性认识,那怎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中,形成新的体验,新的感悟,使他们真切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并初步建立公正,公平,团结,合作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具体操作平均分。

教具学具

课件、每人准备12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平均分”

师:同学们,春天到了,你们感受到“春姑娘”的气息吗?你感受到什么呢?瞧,今天,希望小学的师生们要去郊外春游,他们在忙着准备食物。

出示课件:水果,饮料,面包,糖果

师:这么多的东西怎样分给每个小组?同桌讨论,还可以用小圆片分分看。

学情预设:可能会有这样几种分法:

(1)我们组分的是橘子。有15个橘子,分给5组,每组分了3个。

(2)我们组分的是矿泉水。有10瓶,分给5组,每组分了2瓶;

(3)我们组分的是面包。有10个面包,分给5组,每组分了2个;

(4)我们组分的是糖果。有30颗糖,分给5组,每组分了6颗。

师:这样的分法,你们同意吗?为什么?每个小组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请多名学生复述。

设计意图:有趣的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放手让学生在小组中合理分配,在实践中感受,在感受中理解,并培养学生交流能力。

二、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 分小队旗。

(1)师:食物都分配好了,准备出发啦,不过,老师先要把手上的12面小队旗分给小组长,可以平均分给几个组,每组几面旗?

(2)出示填空题。

①把12面小旗平均分给2个小组,每组()面。

②把12面小旗平均分给3个小组,每组()面。

③把12面小旗平均分给4个小组,每组()面。

④把12面小旗平均分给6个小组,每组()面。

(3)分一分。

师:小组为单位,请同学们用小圆片代替小旗,选择你们喜欢的方法分一分。

(4)学生动手。

有的小组是一个一个地分,有的是两个两个地分等等,还有的是利用乘法口诀,一下就分好了。教师都要给予表扬和肯定。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合作参与的机会,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含义。在此环节中,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体会到尽管分法不同,但只要每份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2.看书质疑。

3.巩固练习(出示课件)。

三、联系生活,运用“平均分”

1. 找一找生活中平均分的例子。

<1>我们班有40个同学参加跑步比赛,平均分成5个队,每队8人。

<2>我们教室有28张桌子,平均排成4排,每排7张桌子。

2.我当设计师、

师:班里需选16个同学参加广播操比赛。请大家利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设计一下队形。先想一想怎么排,然后把队形用学具摆出来或在纸上画出来。可独立完成,也可合作探讨。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平均分”就在我们的身边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

1.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在我们生活中你遇到过平均分东西的事情吗?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平均分》教学案例

《平均分》教学案例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选取学生成熟的日常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与教材分析 “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教学内容,它是认识除法的基础。在生活中,学生有“平均分”的感性认识,那怎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中,形成新的体验,新的感悟,使他们真切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并初步建立公正,公平,团结,合作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具体操作平均分。 教具学具 课件、每人准备12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平均分”

师:同学们,春天到了,你们感受到“春姑娘”的气息吗?你感受到什么呢?瞧,今天,希望小学的师生们要去郊外春游,他们在忙着准备食物。 出示课件:水果,饮料,面包,糖果 师:这么多的东西怎样分给每个小组?同桌讨论,还可以用小圆片分分看。 学情预设:可能会有这样几种分法: (1)我们组分的是橘子。有15个橘子,分给5组,每组分了3个。 (2)我们组分的是矿泉水。有10瓶,分给5组,每组分了2瓶; (3)我们组分的是面包。有10个面包,分给5组,每组分了2个; (4)我们组分的是糖果。有30颗糖,分给5组,每组分了6颗。 师:这样的分法,你们同意吗?为什么?每个小组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请多名学生复述。 设计意图:有趣的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放手让学生在小组中合理分配,在实践中感受,在感受中理解,并培养学生交流能力。 二、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 分小队旗。 (1)师:食物都分配好了,准备出发啦,不过,老师先要把手上的12面小队旗分给小组长,可以平均分给几个组,每组几面旗? (2)出示填空题。 ①把12面小旗平均分给2个小组,每组()面。 ②把12面小旗平均分给3个小组,每组()面。

平均分教学反思范文

平均分教学反思范文 《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第二单元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平均分在本单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习除法的基础。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了各种生活情境,先通过观察初步感受“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放手让学生动手分一分,从而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为今后学习除法打好基础。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合作得非常好,特别是分一分时,学生们都要自己的分法,体现了分法多样化,但最后还是觉得用乘法口诀最快最方便,这一思维的提升,锻炼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在巩固练习的环节中,我精心设计练习,从基础题——感受“平均分”,到提高题——辨析“平均分”,最后回归生活——升华“平均分”。 40分钟的课堂转眼结束了,师生在民主、活泼地气氛中学习着、成长着。

《平均分》是本单元的第一节课,也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基础,因此学好本节课显得尤为重要。“平均分”的关键是“每份同样多”,我针对低年级儿童喜欢动手操作,以形象感知为主的特点,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学具盒里的学具进行操作,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探索规律,进一步认识“平均分”这一概念。 我的不足是对学生提出要求时语言不够准确严谨,以致于误导了学生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投入了太多注意力而再次浪费了时间。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不断磨炼自己,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再精简些,严谨些,教学机智再灵活些,从而在课堂上多一份从容,少一些尴尬。 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是学生学习表内除法的基础,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学生学好这一内容尤为的重要。 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对于“平均分”这一概念每个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构建知识呢?

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 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的B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案例2《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课始。 A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生:是角。 师:真好!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生:…… B教学: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研究角的有关知识。我知道,几天前,每个小组都进行了有关角的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了一定的整理。现在用你们喜爱的方式来交流一下,好吗? 各个小组代表开始交流。 分析:一节课中究竟安排几次小组学习为宜呢?我们经常这样讨论着。细细分析这种讨论,它其实是把合作交流局限在教学环节之上。试想,一节课都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又有何妨呢?下节课再整理归纳就是了!打破知识的分割,建立一种大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堂内探索更大时空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合作交流不能仅仅限于课内,学习小组不能是课内象集体,课外如“散兵”。课外的合作交流,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调动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让我们从整体着眼,从形成氛围和培养习惯入手,积极地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不断“对话”与“协作”的过程,让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挥出它更大的效应。 案例3: 一位教师上“退位减法”的复习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景,让人体会颇深。(1)直接大方地出示了6道题目,其中2道退位题。请你看一看,你能不能一眼就看出哪些是退位的,哪些不是退位的。(培养学生对数学较为敏感的知觉能力就在这样简短的问话里得以深刻体现。) (2)动笔做,互相检查。我们也来开个儿童医院,请你们把最容易得病的算式拿上来,我们一起来会诊,最后请学生们给得病的算式开个小处方。在这里老师提了个要求:请你用一句话来告诉病人应该注意什么。(改错题的呈现方式有很多,这里用的是“治病情境”。老师没有停留在热闹的场景中,而是专注于让学生总结错误的原因和改错的方法。(3)自己出一道退位减法题给同桌做。 (4)老师出题:3000—();再请每人写一道题。……

二年级平均分教学案例

《认识平均分》 —疑难概念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掌握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平均分物体的方法,在操作交流中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3.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中感知 谈话:小朋友们,你们肯定吃过桃吧?花果山的小猴们最喜欢吃桃,你看,美猴王从带回6个桃,小猴子们蜂拥而上,想去吃那诱人的桃。美猴王说:“且慢!要想吃桃,先要学会分桃。孩子们,你们说说,要把这6个桃分成几堆,可以怎样分?”听了美猴王的话,小猴们急得抓耳挠腮,想不出办法了。小朋友们,我们来帮帮小猴的忙,好吗?请大家拿出6个圆片,代表6个桃,自己动手来分一分。分好以后,把你的分法和同桌说一说。学生分圆片,教师巡视,注意引导学生不要把思维局限在分成两份的分法上。

交流:你是怎样分的?(把有代表性的分法利用磁性黑板展示出来,有目的地展示3个不是平均分、3个是平均分的方法。)。 比较:小朋友们,大家的分法真多。仔细观察一下,你觉得哪些分法你比较喜欢?为什么呢?(根据学生的见解将展示的分法分成两类) 评价:是呀,我们都比较喜欢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这样,每个小猴子拿到的桃一样多,肯定会感到非常公平,非常高兴。 指出:在数学上,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说明:分6个桃有多种分法,在对多种分法的观察比较的过程中学生筛选出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让学生明白平均分是众多分法中的一种,在教师的介绍中初步感知平均分的含义:每一份同样多的,就是平均分。】 二、操作中领悟 谈话:看到大家帮小猴子分好了6个桃,美猴王微微一笑,拔下一根毫毛,轻轻一吹,又变出了2个桃。小朋友们,现在一共有几个桃?(板书:8个桃)美猴王说:“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大家明白了分东西时应该平均分,要让每只小猴分得同样多。现在要把8个桃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呢?” 想一想:小朋友们,把8个桃平均分,你准备怎么分呢?你能根据这句话先自己想一想平均分的方法吗?(板书:8个桃,每只小猴()个,可以分给()只小猴。)

《平均分》的教学反思

《平均分》的教学反思 《平均分》的教学反思范文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我认为本教学设计有以下值得借鉴和商榷的地方: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在学生分完飞机后,让他们给“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取个名字,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把15支粉笔、圆珠笔芯和15本本子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学生有很多种分法。但是在这一环节时,学生没有完全展示出各种分法了,基本是5个5个

的分,因为他们从结果来考虑的。接下来的环节分扑克牌的设计我觉得很有必要。在学生们不知道总数的情况下,同学们就完全暴露出了多种分法,有一张一张的分,有2张2张的分等等。充分体现了分法多样化。 3、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这是认识问题的基本呢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单一地看问题。如课的开始,让学生分飞机,有些同学每份分的不是同样多,就是没有平均分。这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情况,这一设计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同时,也用不平均分来对比学习,对了解这一概念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点,当通过比较引出平均分之后,我没有好好利用分飞机这一教学资源,就这样进行下一个环节了。其实可以再次回到开始,问问除了每份2架,其他的分法是平均分吗?这样就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了。 不过在教学时还存在的很多问题: 1、在学生提出各种分法之后,没有让学生亲自来分,个别是有老师代替了,是自己有点操之过急了,以后应该注意,要让学生自己来操作, 2、个别提出的问题语言不够准确、严谨,使得学生的回答不是我所希望的,显得自己有点措手不及。我这堂课从本身来讲,显的比以前自信多了,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会有更多的进步。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谢谢!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集锦

《平均数》教学案例 师: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1:我喜欢足球。 生2:篮球。 生3:乒乓球。 师: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这里进行一次拍 球比赛,你们看怎么样? 生:好。 师:那我们以这里为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那边算一队。第一件事,先给自己的队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然后派一个代表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第二件事,咱们得商量商量,这么多小朋友参加比赛怎么个比法,你们得出点儿主意。听懂了吗?(学生七嘴八舌商量开了,一分钟后,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了“胜利队”。另一对也写了“凯旋队”) 师:行行行。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么比呢? 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 师: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 记录。 预备,开始!20秒后,老师喊停,然后统计:“凯旋队”: 30,“胜利队”:29。 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凯旋队”。“胜利队”服 不服气?

“胜利队”:不服气! 师:为什么? 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应该每队再选几个。 师:我建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 (每队三人继续比赛,老师把每个人的拍球数写在黑板上。) 师:下面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胜利队”和“凯旋队”的总数 各是多少,报数。 生;118,124. 师:现在胜利者是“凯旋队”,可以吗? 生:不可以。 (这时,老师走到胜利队同学面前。) 师:别急,虽然现在咱们落后,但老师决定加入“胜利队”,欢迎吗? 胜利队:欢迎! 师:现在把老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生;140个。 师;下面我宣布,今天的胜利者是“胜利队”。 生:不同意! 师:为什么? 生;胜利队有5次拍球机会,我们只有4次,不公平。

《认识平均分》教学案例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分》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第30—31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掌握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平均分物体的方法,在操作交流中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3.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中感知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肯定吃过桃吧?花果山的小猴们最喜欢吃桃,你看,美猴王带回6个桃,小猴子们蜂拥而上,想去吃那诱人的桃。美猴王说:“且慢!要想吃桃,先要学会分桃。孩子们,你们说说,要把这6个桃分成几堆,可以怎样分?”听了美猴王的话,小猴们急得抓耳挠腮,想不出办法了。小朋友们,我们来帮帮小猴的忙,好吗?请大家拿出6个圆片,代表6个桃,自己动手来分一分。分好以后,把你的分法和同桌说一说。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注意引导学生不要把思维局限在分成两份的分法上。 3、交流:你是怎样分的?(把有代表性的分法利用磁性黑板展示出来,有目的地展示3个不是平均分、3个是平均分的方法。)。 4、比较:小朋友们,大家的分法真多。仔细观察一下,你觉得哪些分法你比较喜欢?为什么呢?(根据学生的见解将展示的分法分成两类) 评价:是呀,我们都比较喜欢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这样,每个小猴子拿到的桃一样多,肯定会感到非常公平,非常高兴。 指出:在数学上,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说明:分6个桃有多种分法,在对多种分法的观察比较的过程中学生遴选出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让学生明白平均分是众多分法中的一种,在教师的介绍中初步感知平均分的含义:每一份同样多的,就是平均分。】 二、操作中领悟 谈话:看到大家帮小猴子分好了6个桃,美猴王微微一笑,拔下一根毫毛,轻轻一吹,又变出了2个桃。小朋友们,现在一共有几个桃?(板书:8个桃)美猴王说:“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大家明白了分东西时应该平均分,要让每只小猴分得同样多。现在要把8个桃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呢?” 想一想:小朋友们,把8个桃平均分,你准备怎么分呢?你能根据这句话先自己想一想平均分的方法吗? (板书:8个桃,每只小猴()个,可以分给()只小猴。) 摆一摆:小朋友们,拿出8个圆片代表8个桃,把你们平均分的方法用圆片摆出来。 说一说:学生说摆法,教师形成板书: 8个桃,每只小猴(4)个,可以分给(2)只小猴。 8个桃,每只小猴(2)个,可以分给(4)只小猴。 8个桃,每只小猴(1)个,可以分给(8)只小猴。 提问:为什么这3种分法都是平均分呢? 再问:这8个桃,每只小猴分2个,可以分给几只猴子呢?每只小猴分4个、分1个呢? 【说明:把8个桃平均分,可以每4个一份,也可以每2个一份,还可以每1个一份,学生在操作交流中体会到平均分可以有不同的分的过程和结果,在“不同”中体会“相同”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案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 经验基础之上"。①在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行动教育中,我们通过 设计折纸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丰富了学生 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找到了学习的乐趣,而教师对数学教与学的方式也有了新的认识。 一、设计折纸活动的背景。 "三角形的中位线"一直是各种版本的初中几何教材中的经典内容,很多公开课都选了这个内容。但在大量的听课与教学中,我们发现,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证明,是一个教学难点,只有少数优秀学生 能在课上独立完成,大多数学生在证明中面临困难。如何有效地解 决这个教学难点是我们课例研究的出发点。众所周知,用"操作"、" 观察"、"猜想"、"分析"的手段去感悟几何图形的性质是学习几何的 重要方法。由此,我们想到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数学基础出发,重新设计"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从研究"折纸中 的图形性质"探索出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并加以说明。 一方面,折纸活动本身能唤起学生很多美好的回忆,如折纸飞机、纸帆船、千纸鹤、宝葫芦等。另一方面,折纸活动又是一种有效的 操作活动,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感悟图形的几何性质,运 用图形运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而且折纸活动本身也承载着许 多重要的几 何问题,可以提炼出更一般的几何方法,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与探索精神,有重要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

1.在折纸的情境中,能综合运用角平分线、线段垂线的性质及与三角形、四边形相关的一些性质和判定。 2.建立生活世界中的一些活动(剪纸与折纸游戏)与几何世界的多种联系,激发学习几何的兴趣。 3.建立几何与现实生活问题的联系,培养数学的思考方式(联想、类比、直觉思维)。 4.经历数学学习过程:观察一探索一猜想一验证,体会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做过折纸游戏吗?折纸飞机、纸船、纸葫芦、 纸鹤等都很有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纸张是长方形的, 如把这样一张纸折起一个角,就得到了一个直角三角形(教师演示),那么怎样用长方形的纸片折出等腰三角形呢?请同学们折一下。 (学生联想以往的折纸方式折纸。) 2.提出问题。 (1)导入问题--把一个直角三角形折成长方形。 师: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纸片能折出直角三角形。现在考虑反方向的问题,即直角三角形纸片能否折成长方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尝试、讨论折纸,探索折法, 表达自己的发现。) 师:(实物投影)我们展开纸片,画出折痕,并标上字母(如图1)。回想折纸过程,你有什么发现?(教师提示:注意图中线段的位置与 长度的关系,图中是否有等腰三角形?哪些三角形全等?) A BGC

二年级上《认识平均分》教学实录(苏教版)_教案教学设计

二年级上《认识平均分》教学实录(苏教版)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42页例1例2,“试一试”“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具准备:12根小棒、8个圆片、学案、课件等。 教学重点: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过程: 师:小朋友们,秋天到了,沉甸甸的果实挂在枝头,动物王国里可热闹啦!让我们跟着乐乐一家去郊游吧! 午餐时间,懂事的乐乐主动帮妈妈洗桃。他洗了6个桃,打算放在2个盘子里。你们猜乐乐会怎么放呢? 师:不着急,先请你们和同桌讨论讨论,看看谁想的分法多? 三种不同的分法。(并引导学生用规范语言表达) “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两份都是3个” “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一份1个,另一份5个” “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一份2个,另一份4个” 师:大家给出了三种分法,你们最喜欢哪种?(我猜测,喜欢平

均分的最多) 师:奇怪了,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第一种呢? (这样公平、两盘同样多、都是3个、不多也不少……)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添补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 师:像这样的分法,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师:(指着另外两种分法,问:“那这两种是平均分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因为每份分得不一样多。(找两个学生回答) 师:也就是平均分必须要求每份分得怎么样?(同样多)教师在同样多的下面划上着重号。 生齐读2遍: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师:那刚才6个桃子我们是怎么平均分的?(每份分3个) 教学案例《认识平均分》教学案例《认识平均分》我们把这3个桃作为一份,圈起来,放在一个盘子里。(师每三个磁铁外面加一个圈○○○○○○) 师:乐乐的爷爷想给他出了个问题,6个桃子既然能平均分放到2个盘子里,还可以平均分放到几个盘子里呢?(课件出示问题)师:小朋友们,我们帮着乐乐思考一下,也来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大家继续拿出圆片摆一摆吧。” 生1:把6个桃子每2个放一盘,可以放3盘。(这样的话学生说不出时,教师直接问。)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案例新课程的评价强调: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评价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常常处在被动甚至被忽略的地位,等待教师指点评说,很少有机会自主调控。由于评价对象自身的复杂性,形式单一的评价很难形成恰如其分的评价。长期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强调评价形式的多样性,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评,老师和学生之间互评,使单一的评价成为一种双向甚至多向的评价活动。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正确看待问题,正确认识自我,也使课堂充满了思考的气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案例: 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组时,有这样一道题: “5。12”汶川大地震后,灾区急需大量帐篷。某服装厂原有 4条成衣生产线和5条童装生产线,工厂决定转产,计划用3天时间赶制1000顶帐篷支援灾区。若启用1条成衣生产线和2条童装生产线,一天可以生产帐篷105顶;若启用2条成衣生产线和3条童装生产线,一天可以生产帐篷178顶。 (1) 每条成衣生产线和每条童装生产线平均每天生产帐篷各多少顶? (2) 工厂满负荷全面生产,是否可以如期完成任务?如果你是

厂长,你会怎样体现你的社会责任感? 同学们经过充分思考后,给出了不同的解答: (学生1) 解:设每条成衣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x顶,每条童装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y x+2y=105 2x+3y=178 顶,根据题意,得 x=41 解得 y=32 答: 每条成衣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42顶, 每条童装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32顶. (学生2) 解:因为178—105=73(顶)105—73=32(顶)73-32=41(顶) 所以每条成衣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41顶, 每条童装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32顶. 当两位同学说完自己的解法后,同学们立即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同学说,学生1的解法符合题目的要求,用列方程组的方法解答,不容易出错;有的同学说,学生2的解法简单,一目了然,可以口算出答案,而且还可以锻炼人的思维等等.经过一番激烈的点评之后,我都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 第一个问题刚讨论完,我就发现有一位平时学习不太好的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急于要说话,我点头示意,他站起来后说,工厂满负荷全面转产,也不能够如期完成任务.如果我是厂长,我会动

《平均分》教学案例

《平均分》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平均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中“除法的初步认识之平均分”的第二课时,在上节课已经初步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认识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开始,是为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打基础的一节课,通过实际操作,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利用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分东西的经验,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平均分”,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平均分”,用学具操作理解“平均分”。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学习数学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学具小棒,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又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情感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去。 三、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进一步了解平均分的意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分法,

能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 、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平均分”过程,了解平均分的概念 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 五、教法与学法 情境教学法、谈话法、练习法、动手操作法、探索讨论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 七、案例描述 一、谈话导入,复习旧知 、师: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生:平均分 师:什么是平均分? 生: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个别学生对于平均分概念记的不熟,我让学生再次记忆。) 师:下面我们通过下面的知识巩固一下昨天的知识。 、哪种是平均分?在括号里面画“√” 、你们真棒,现在请你开动脑筋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遇到过平均分吗? 生:家里来小朋友分糖果等。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何慧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案例: (一)案例一:《千克的认识》问题情境的创设: 师:同学们请认真看图(教师动画播放大象和蚂蚁拉手腕比赛,比赛刚开始,蚂蚁就败下阵来,全班学生哈哈大笑) 师:笑过之后应该有思考,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 生:它们的力气相差太大,一个属于重量级,一个属于轻量级。 师:你是怎样知道它们谁轻谁重的? 生:用眼睛看出来的。 师:你很会观察,还有吗? 生:可以用体重计测量出他们的体重,比一比就知道了。 师:你的方法很独到。见过体重计吗?(教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出重量单位——千克。) (二)案例二《9加几》问题情境的创设: 师:春节就快到了,张老师决定带同学们去游乐场玩。(话音刚落,教师随即播放出幻灯片)小朋友们,快来看,她们已经到了游乐场!从这里你都发现了什么啊?学生听后教师的提问,都认真地观察屏幕上的主题图,大家踊跃地举手发言,在学生的诸多回答中,有这样新奇的回答: 生1:我发现游乐场里有许多树。 生2:我发现了有一位女同学在往卖气球的阿姨那跑,我想她可能是要买些漂亮的气球吧。 生3(好像发现了什么宝贝,兴奋地说):老师,我发现图的右下角有几条白,我想是草地里有毛毛虫吧? 针对上述这三种回答,这位教师并没有给予学生即时的评价,因为学生这样的回答,可能是教师意料之外的…… (三)反思: 1、案例一教师对学生中存在的每一个问题精心剪裁,目的明确,

结合教学目标选择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问题,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成层次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组,诱导学生逐步认识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使得学生集中精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能。 2、案例二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很新颖,但其所提的问题不明确且过于宽泛,使学生摸不到头脑,正是因为这样宽泛的一问,使得她把学生思维引入到了广阔的背景之中。这时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思维,在这样宽泛的问题情境中,思维迁移起到了作用,他们会把自己所看到不确定的事物进行大胆想象。整个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教师只注重了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并没有认真考虑。所以造成了在这个问题情境中,产生那么多与数学无关的回答,使课堂陷入无数学问题中,离题万里。虽然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积极发言,看起来很热闹,但却达不到教学目标。 3、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已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所接受,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施。因为问题可使学生产生困惑,进而产生不满足感。所以说,恰当的数学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成为学生主动探索数学领域的动力。然而,一些教师仅仅为了追求“时髦”,不顾学生的感受,课前花费不少精力,绞尽脑汁设计出“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但结果却事与愿违。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但不能为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服务,还会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导致教师形成新的错误的数学教学观念。陈祥文在《关于创设问题情境的思考》中认为:问题情境的创设,一般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一定的新颖性,灵活的技巧性,明确的目的性,适度的障碍性。 二、提出问题的教学案例: (一)案例一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教师演示“小狗和小熊推车比赛”图,让学生猜一猜,谁的车子让人感到舒服? 生1:当然是小狗的,因为它的推车轮子是圆的。 生2:小熊的推车的轮子是方的,人坐上去会觉得很颠簸,不

平均分的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的内容。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选取学生成熟的日常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与教材分析】 “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教学内容,它是认识除法的基础。在生活中,学生有“平均分”的感性认识,那怎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中,形成新的体验,新的感悟,使他们真切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并初步建立公正,公平,团结,合作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具体操作平均分。 【教具学具】 课件、每人准备12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平均分” 师:同学们,春天到了,你们感受到“春姑娘”的气息吗?你感受到什么呢?瞧,今天,希望小学的师生们要去郊外春游,他们在忙着准备食物。 出示课件:水果,饮料,面包,糖果 师:这么多的东西怎样分给每个小组?同桌讨论,还可以用小圆片分分看。 学情预设:可能会有这样几种分法: (1)我们组分的是橘子。有15个橘子,分给5组,每组分了3个; (2)我们组分的是矿泉水。有10瓶,分给5组,每组分了2瓶; (3)我们组分的是面包。有10个面包,分给5组,每组分了2个; (4)我们组分的是糖果。有30颗糖,分给5组,每组分了6颗。 师:这样的分法,你们同意吗?为什么?每个小组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请多名学生复述。

《认识平均分一》教学反思

《认识平均分(一)》教学反思我一直希望自己的课堂向有效课堂、智慧课堂迈进。《认识平均分(一)》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除法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 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 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 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总结: 1、层次性突出。教学时从生活入手,层层推进,理解平均分,让学生从生活中分桃的生活经验入手,进行 无序的分;然后聚焦生成的基础性资源,让学生分类并观察讨论,发现一类每堆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 平均分的概念。在认识了平均分后,让学生判断哪种分 法是平均分,此时关注结果,只要符合定义就行。在例 二的教学中深化平均分含义,重点教学每几个一份的平 均分,层层推进,使学生认识不断深入。另外,在教学 环节上,层次性也比较突出: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全课总结,拓展平均分。 2、重视了操作。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

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 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 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 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所以我 让学生提前准备好小棒,代替实物,分6个桃,这样通 过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 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我预设 可以出现多种分法:一堆1个,另一堆5个;一堆2个,另一堆4个;一堆3个,另一堆3个。然后引导学生分类并观察讨论,发现一类每堆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 出了平均分的概念。 3、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有效挖掘教材资源。学生平均分意义理解比较到位,我抓住例二的试一试进行了有 效的拓展。在按要求把12根小棒每2根一份、每3根一份、每4根一份分完全部汇报完成后,我及时追问:如 果给你12根小棒,你还能每几根一份的平均分呢?一石 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踊跃发言,在学生的发言补充中,更加完善了12平均分的方法,此时,我并没有作罢,把几种方法集中放到了一起,问道:观察一下几种平均分 的方法,你发现什么?随着提问,几种分法的小棒图清晰的出现在学生面前。此问不但要让学生总结不管怎么分 都是平均分,因为每份根数一样的本质,更看学生能不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 (篇一)教学案例:数学广角 教学内容]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00~101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个聪明的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出示阿凡提卡通图像)谁认识他? 2、师简介阿凡提抽“生”“死”签的故事。(阿凡提是古时候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喜欢帮助老百姓。所以,大家很喜欢他。但古时候的国王和有钱的坏人都很怕他,一直想要害死他,就找个罪名把他关起来。当时,这个国家有个条例,处死罪犯时要让他抽“生”“死”签,如果抽到“生”签,就不用死。国王为了要阿凡提死,就把2个字都写成“死”,有人把这件事告诉阿凡提。第二天,当国王让阿凡提抽“生”“死”签时,他不慌不忙地把一个纸团吞下,大家很惊奇他为什么这样做,阿凡提说:“吞下去的签是我的,请打开剩下的签,如果是‘死’,那我的是‘生’。)阿凡提用他的智慧逃过了一劫。今天,他来到我们教室里,想看看同学们是否和他一样用智慧来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拿出一个箱子,放进一个红色的球和一个黄色的球。 师:阿凡提说:“我拿了一个球,你们猜会是什么颜色的?”(学生有的说是红色的,有的说是黄色的),学生上来试一试。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阿凡提告诉你们,他“拿的不是红色的球”,那你们知道他拿的是什么颜色的吗?你怎么想的? 2.师:阿凡提夸你们说得很好,他想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请2个小朋友上来,一个拿数学书,一个拿语文书,把书藏在背后。) (1)XX同学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请大家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书?” (2)同桌交流。 (3)汇报。(要求有条理,说出推理方法) 3.师:阿凡提带来3张动物卡片。它们是:兔、狗、猫,准备送给3个小朋友。(出示P101页第3题,并帮3个小朋友取名字) (1)请学生读一读图中小朋友说的话,说说和刚才猜书游戏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说怎样想的。 (3)汇报(注意引导有条理的推理) 4.游戏 (1)3人一组,模仿课本P100页的例3,分配好角色, 像他们那样说一说,猜一猜。 (2)请2个小组上来演示,指名学生说说推理方法。 三巩固新知 1、师:阿凡提夸同学们表现很好,还想出一题考考你们,有信心吗? (1)让学生看P101页第4题,同桌互相说说他们各拍几下? (2)汇报,指名个别学生说说如何推理的。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学习的知识,你们会了吗?这些就是数学中的简单推理知识,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碰到这些问题,阿凡提希望我们今后遇到这些问题时,能冷静地去推理判断,找出解决的方法。 五下课游戏:(全班分3组,按要求走出教室。)第一组不是最先出去的,第二组跟在第三

二年级数学下《平均分教学》

二年级数学下《平均分教学》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14页例1、例2,练习三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 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科书第12页准备春游食品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10张正方形卡片、15个○卡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准备 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春游。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新课 1.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师: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请各组为二(1)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每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 (2)动手分一分。 分好后,请各组推代表展示分配结果。

(3)让学生观察各组为二(1)班小朋友准备的春游食品,发现:每份中的各种食品同样多。 说明: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13页做一做。 请学生看题,并说一说题意。 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用10张正方形卡片代替面包,分一分。 分好后,同桌检查一下: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是不是同样多。然后,按分的结果填空。 3.尝试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第14页例2提出: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 (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4.独立进行平均分。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矿泉水,独立完成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的任务。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练习 1.练习三的第1题。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花,动手往3个花瓶里插花。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3)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2单元表内除法(一) 第3课时平均分(3)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页例3,练习二第4、5题。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教学目标】 1.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3.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 筷子、苹果、盘子、小棒、电子课件。 【教学重难点】 掌握把一些物品按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上节课我们把18个桔子平均分成6份,你还记得是怎么分的吗?(平均分)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平均分。 2.出示教材第10页的例3——分果冻的情境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师:瞧!图中的小朋友正在帮同学们分果冻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从中获得的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二、互动新授 1.感知“每几个一份”。 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例3的题目。题目中“每2个一份”是什么意思? 请拿出8个学具,每2个一份,分一分,能分成几份? 学生合作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指名上黑板分,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分的方法。

交流:可以分成几份?为什么?(对回答好的学生给予奖励) 结合媒体演示,教师总结:有8个果冻,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4份。 谈话:刚才我们把8个果冻,按每2个一份地平均分了,现在你能把8个果冻,按每4个一份地分吗?能分成几份? 学生合作每4个一份地分。 交流反馈:8个果冻,每4个一份,能分成2份。 教师小结:像这样,我们按每2个一份、每4个一份的方法把8个果冻平均分了。这些平均分的方法概括成是“每几个一份地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10页“做一做”的第1题,巩固平均分的分法。 (1)谈话:下面就让我们用分果冻的方法来分小棒。请拿出准备好的12 根小棒。 (2)读题,明确分法。 (3)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填空。指名上黑板分,注意观察分法是否正确。 (4)补充:12根小棒还可以每几根一份地分?学生分分看,指名上黑板演示分法。(让学生借助学具自己动手分一分,说一说你的分法。)(每3根一份;每4根一份。) (5)总结:刚才我们按每1根一份、每2根一份、每3根一份、每4根一份、每6根一份的分法把12根小棒平均分了。这些平均分的方法就是“每几个一份地分”。 2.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的第2题。 首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图上画的是什么?(16个杯子) (1)看要求,明确怎样圈后动手圈,再独立完成填空。 (2)学生交流答案和想法。 3.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5题。 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也在分食物,你瞧,小熊宝宝在分蜂蜜。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每4罐给一只小熊”表示“每4罐一份”。 让学生独立圈一圈,再填出得数。 然后让学生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比如学生说出“每4罐蜂蜜圈在一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