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比较和探析
中西新闻比较
一.价值取向上不同的主体依据受众意识与舆论导向受众本位。
在西方,新闻媒体既是传播媒介,又是商业性经济实体。
它们拥有自己的私有产权,充分的经济自由选择。
传者本位。
在我国,新闻媒体在国家运作和社会稳定中扮演者关键角色,意识形态起着主导作用。
党的宣传教化,政策的事实讲解成为它的主要功能。
两种不同的主体依据就是两种不同的新闻价值取向:1、以受众为依据的价值取向,称为受众意识;2、以传者为依据的价值取向,称为传者意识。
受众意识的表现:1、要尊重受众的知情权;2、要尊重受众的自觉能动性;典型性和传神性3、重视对受众的调查。
二.题材表达上的主客差异——客观报道与主观认知我国新闻失实现象的表现浮夸溢美,拔高事实捕风捉影,凭空捏造以微观的真实掩盖宏观的不真实三.表达方法上的层次区别——表现和陈述1)在语言技巧上的区别:中国的新闻写作主要采用的是陈述的方法;西方的新闻写作则是变现的方法中国:在语言上形成了一种纪实的风格,特点是讲究字词的锤炼和结构的严谨。
陈述用于反映客观内容的概貌及其发展变化的进程,能给人以总的印象,比较富裕概括性。
没有陈述,就看不到客观内容的总体和发展,便没有广度。
外国:知和感要统一。
任何一条新闻,都必须具有传播的事实,也必然会在接收对象身上引起某种程度的传播效果。
传播者的目的性和受众的感受性要结合起来,要做到知和感的统一。
表现的方法:白描、细描(细节描写)表现的基本构成——画面、形象和细节2)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四.结构安排上的风格异趣曲折和朴直直:就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顺序写来,整个结构是一条直线,如河水平顺地流过宽阔的河道。
曲:是讲求记叙层次的变化无定,忽断又续,造成起伏不平的结构格局,似一泓山泉,在嶙峋怪石间跌宕流淌。
由于宣传职能的作用,我们在新闻写作中,有时需要突出某一事实,因而有意无意地损害了结构的逻辑性。
定势我国的新闻写作,历来讲究结构上的严整,层次分明,但缺少变化。
中西新闻比较
• 西方哲学所强调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分离独立, 主张 自由和平等。与中国重视伦理和人治的传统不同, 维系西方社会的主 要是法律精神。法律的支撑使西方新闻媒介得以独立于政府之外, 具 有自己独立的社会地位。
人类第一次通过电视直播战争
• 1991年,海湾战争第一天,阿内特和他的 同事们连续实况播报17个小时。轰炸过后 ,那些信誓旦旦要坚持到最后一刻的CNN 工作人员相继撤离,只剩下阿内特和他的 同事,依靠一个四线电话进行声音播报。 战争第五天,所有外籍记者被强行要求撤 离,饭店周围开始不停遭到导弹轰炸,阿 内特的两位同事也撑不住了,偌大的拉希 德饭店,只剩下阿内特一个记者。他掏出 走私入境的卫星电话,同亚特兰大总社取 得联络,面向观众,传达这一举世瞩目的 事件。最终CNN声名鹊起。
研究结论
• 一、中西方新闻理念的差异主要表现为: 中国新闻奖的获 奖作品几乎每一届都集中在当年的某一宣传热点、国家大 事之中, 重要性和政治性呈现出某种天然的联系, 政治意义 重大就等于新闻意义重大。而西方的新闻其重要性与社会 • 性有着密切的联系。重要新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以个体 视点出发, 聚焦于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社会意义重大 就等于新闻价值重大。就新闻的显著性而言, 中国的新闻 往往离不开对国家领导人和政治人物的关注, 而西方的新 闻偏重于事件而非人物本身。这些差异与中西方的新闻理 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外电视媒体对比分析
中外电视纪录片对比分析—Discovery对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反思08级新闻二班吴尔乐中外电视媒体对比分析————Discovery对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反思内容摘要:美国的DISCOVERY亚洲频道自1994年开播已来,已经拥有多达600万的观众,作为一家私人创办的媒体公司,美国DCI公司(DISCOVERY COMMUNICATIONINC)凭借其引人入胜的题材和精良的制作赢得了全球六大洲、140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认可,他以历史文化变迁,人类战胜自然的内容为中心,巧妙设置悬念,寓知识于娱乐,自成纪录片一格,成为行内众多作品模仿的对象。
美国探索频道纪录片的巨大成功,带给我们一些全新的创作观念和思维方式。
而如今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要走出困境,必须从传播理念上坚持受众本位,从传播技巧上加强娱乐化与故事性,在节目制作中融入市场观念,实现纪录片的市场化运营。
还要学习西方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意图、制作手法和叙事特点等诸多与电视纪录片有关联的技术与知识,才能真正的为我国电视纪录片制作开拓一片广阔的蓝天,并且为我国电视媒体在世界媒体中立足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频道探索;纪录片;选题;受众心理;故事性;娱乐化;知识性;审美感Discovery探索频道简介:Discovery探索频道,Discovery传播公司的旗舰电视网,致力于打造全球最高品质的纪实节目,力求成为电视荧屏上最富活力的电目前到达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亿零6百多万家庭,以35种不同语言播出节目。
视网之一。
Discovery探索频道于1985年开播,是世界上发行最广的电视品牌,Discovery探索频道自1994年在亚太地区开播以来,一直是Discovery亚洲电视网旗下的主打电视频道。
该频道提供24小时高品质纪实节目,带领观众深入洞察我们周边世界的内在奥秘。
Discovery探索频道目前在亚太地区拥有1亿1千2百多万订户,始终保持迅速增长的强劲态势,吸引来自不同文化的各阶层观众。
中西方新闻报道比较
中西方新闻报道比较篇一:中西新闻报道比较中西新闻报道比较摘要:由于中西历史人文、意识形态的不同,中西新闻媒体对新闻的报道,在角度、内容、方式、思想上有很大差异。
本文重要针对中西媒体对灾难新闻的报道,来做对比,探讨中西方新闻的差异性和共同点。
关键词:灾难新闻报道差异性共同点主要内容:灾难事件无论是对西方媒体还是中国媒体都是非常重要而常见的报道,灾难性报道指媒体对天灾人祸所进行的报道,这些报道由于其事发突然,影响重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由于中西媒介各方面的不同有所差异,有所相同。
一中西媒介对灾难新闻报道的差异性:1、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及公开性信息发布方面表现为信息发布的快速性和公开性。
这一点西方记者向来比较注意。
西方国家非常看重媒体的社会环境监测功能,同时媒体最关注的也是这种突发性、灾害性的事件,只要发现有涉及公共安全或者涉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异常情况,媒体就会积极行动起来。
他们秉承的理念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因此无所不能的西方记者甚至连捕风捉影的灾难也要报道出来,哪管它仅仅只是传说呢。
像美国炭疽袭击,最后就证明多是谣言或恶作剧。
中国新闻界向来是以正面宣传为主,像灾难这样的“负面报道”要遵从统一口径,等到政府批示之后才开始报道,时效性明显不强。
但是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以5·12地震为例,新华社在地震发生18分钟后就发布了第一条确认地震的报道。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32分钟后直播《关注四川地震特别节目》。
36分钟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中断原有节目插播地震消息,19时电台推出特别直播《汶川紧急救援》,全面关注灾情和救灾工作。
中西新闻报道比较
中西新闻报道比较摘要:由于中西历史人文、意识形态的不同,中西新闻媒体对新闻的报道,在角度、内容、方式、思想上有很大差异。
本文重要针对中西媒体对灾难新闻的报道,来做对比,探讨中西方新闻的差异性和共同点。
关键词:灾难新闻报道差异性共同点主要内容:灾难事件无论是对西方媒体还是中国媒体都是非常重要而常见的报道,灾难性报道指媒体对天灾人祸所进行的报道,这些报道由于其事发突然,影响重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由于中西媒介各方面的不同有所差异,有所相同。
<一>中西媒介对灾难新闻报道的差异性:1、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及公开性信息发布方面表现为信息发布的快速性和公开性。
这一点西方记者向来比较注意。
西方国家非常看重媒体的社会环境监测功能,同时媒体最关注的也是这种突发性、灾害性的事件,只要发现有涉及公共安全或者涉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异常情况,媒体就会积极行动起来。
他们秉承的理念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因此无所不能的西方记者甚至连捕风捉影的灾难也要报道出来,哪管它仅仅只是传说呢。
像美国炭疽袭击,最后就证明多是谣言或恶作剧。
中国新闻界向来是以正面宣传为主,像灾难这样的“负面报道”要遵从统一口径,等到政府批示之后才开始报道,时效性明显不强。
但是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以5·12地震为例,新华社在地震发生18分钟后就发布了第一条确认地震的报道。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32分钟后直播《关注四川地震特别节目》。
36分钟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中断原有节目插播地震消息,19时电台推出特别直播《汶川紧急救援》,全面关注灾情和救灾工作。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媒体纷纷向灾区最前线派出得力记者。
从5月13日起,四川省政府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适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快速、及时地向国内外发布抗震救灾的最新情况。
经由广播、电视、报刊、网络不间断的覆盖式报道,5·12汶川地震的信息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和公开,成为中国政府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化的一个典范。
中西方深度报道的异同
中西方深度报道的异同作为新闻业务的一个重要课题,深度报道已经被国内新闻学者探讨和研究了近20年。
其实,一种报道形式之所以能够受到垂青成为主流或重要的报道形式,与这种报道形式所能承载的报道功能密切相关,而这种报道功能所指向的必然是现实社会的需要。
正如有学者所言:“一种主流报道形式的出现,事实上总是与这个时代的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主流要求联系在一起的”。
一、中西深度报道的相同之处在于:(一)产生于社会动荡与变化的时代中西方深度报道产生和勃兴,都是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20世纪初的西方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都处于转型阶段,都面临着社会阶层加速变化、社会结构不断调整、社会问题急剧增多等问题,但政治和经济制度和文化状况均有迥然差异,社会发育和发达程度也非常不同。
中国深度报道的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同样处于开始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转型使中国社会出现前所未有过的新情况……正是中国社会变化与思想解放为深度报道在中国的出现、成长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其间的起伏涨落均与中国的政治生态环境密不可分。
”(二)反映受众的社会心理状态和心里需求作为继政党新闻、客观报道之后的第三种主流报道形式,深度报道在西方的出现同样根植于当时社会的现实土壤。
为争取市场、赢得读者,美国报纸对世纪之交社会中的诸多问题进行调查和揭露,包括政府丑闻、企业舞弊、官员腐败、犯罪活动等,其中,政府的腐败行为和企业的违法交易更是调查性报道关注的焦点。
20世纪70年代,《华盛顿邮报》对“水门事件”的报道直接导致尼克松总统下台,标志着这种报道形式发展的颠峰。
中国的深度报道作品也正是在这样的现实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一批优秀的记者也因此脱颖而出,可谓“时势造英雄”。
以《中国青年报》为代表的是“中国深度报道的发源地”。
(三)体现出传媒深深的责任意识中西方对深度报道的理解和界定都强调将新闻置身于背景和关联中揭示新闻背后的新闻、揭示新闻的本质、意义和趋势。
中西电视新闻差异化浅析
对 比
电视 新闻是 以现代 电子技术 为传播 南 战争 ,真实的现场 画面影响着美 国人 道 和 系列 报道 的逐 步发 展 更 是使 电视 手段 ,以声音 画面为传播符号 ,对 新近 的政治 观点和舆论倾 向。水门事件 的报 新 闻发 挥 了新 、快 、短 、活 、真 的 特
和正 在发生 、发现的新闻事实 的报 道 。
电视 节 目仍 以体 育转播 、肥皂 剧 、旅游 1 5 年5 日开 始播 出电视新 闻节 目。 9 8 月1
《 图片报道 》是 电视新 闻的最 初形态 。
展则 由于技术原 因裹足不前 。2 世 纪6 16 年开始有 了每晚 固定播 出的电视新 0 0 90  ̄ 7 年代美 国的电视事业继续 发展 。三 闻栏 目。我 国电视新 闻经历 了初创期 、 10
领 先 地 位 。 电视 新 闻 在 这 段 时 间 发 展 到
《 观察 与思考 》 ,在 电视新 闻中首次采 性 ,重 视树立表率和典 范作 用 ,重视整
了一个成 熟期 。电视新 闻发挥其独 有的 用新 闻节 目主持人 。从 8 年代 中央 电视 体性和群体性 。 0
韵瑚知江 9 1 年第1期 3 0 1 0 7
【 关键词 】新闻理念 ;立意 ;新闻价值观 ;文化根源
一
、
NG 中 西 电 视 新 闻 的 历 史 及 发 展 现场报道 的特长 ,在一 系列重大 电视新 台开始率先使用 E 摄录新 闻,提 高了 0 闻现场 ,两 党政治大会 ,民权运动 ,越 时效 ,丰富 了表 现手段 。8 年代现场 报
趋势 。 1 美 国 电视 新 闻发 展 简 史和 趋 势 .
成 为新 时期 电视发展 的趋势 。在计 算机 系统权威 的信息服务 。未来 ,借鉴发达
中外电视新闻频道报道方式的异同
传媒 M DA 7 2 1 E I /0 2
-
消 息或 短 片 。直播 连 线报 道 时 ,电话
-新 闻评论常态化
员机 制 。 目前 已经 建立 起 了一 支 以杨
连 线报 道 占了相 当大 的 比重 ,观 众 只
电视 台 当以新 闻立 台 ,而 新 闻频 禹 、宋 晓军 、叶海林 、张 召忠 等 为代
存 在 的 电视 新 闻报 道规 律导 致 的必 然
结果
央视 新 闻 频 道 整 点 新 闻 资 汛 的 现 场 同步 直 播 两 个 方 面 。
重播 率 较 高 ,全天 发布 全新 新 闻信 息
央 视 新 闻 频 道 :演 播 室 直 播 为
数 量较 少 ,不 利于 持续 锁 定观 众注 意 主 。尽管 央视 新 闻频 道 努力 秉承 国 际
内容 、选 题 方 向等 方面 存在 明 显的 差
一
异 ,但 三者 在 电视 新 闻报道 方 式和 手 播 出量和 更 新速 度 上 ,央视 新 闻频道 道报 道 电视 新 闻 的基 本要 求 。所 谓 电
法上 却 具有 诸 多相 似之 处 ,这 是客 观 与C N、B 还 存在一 定差距 。 N BC 视新 闻直 播 ,主要 包 含演 播 室直的实 际情 况来
BC 节 目} 容 和节 目编排 上 ,具 有 一定 的 欧 、美 、澳 的重 要城 市全 覆 盖 ,一旦 看 ,其 电视 新 闻 直 播 和 CNN、B 人 J 相 似性 。
发 生 重大事 件 ,记者能 够 迅 速前往 现 新 闻 频 道 的 直 播 报 道 还 存 在 着 一 定
I新闻资讯主流化
力 。 究其 原 因 ,这 与 三者 的新 闻采制 先进 的新 闻 制作 理念 ,加 强新 闻 直播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比较
乏深度和广度等问题。
外国的电视新闻节目概述
背景与发展
外国的电视新闻节目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外国电视新闻 节目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涵盖了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地方新闻等各个领 域。
特点与优势
外国的电视新闻节目具有信息丰富、报道全面、观点多元等特点,同时注重深度报道和分 析,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探讨。
外国电视新闻节目将积极利用新技术 创新节目形式和内容,例如利用人工 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提升观众体验 ,以及通过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拓 展传播渠道。同时,加强对数据新闻 的挖掘和应用,提高新闻节目的科学 性和准确性。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改革阶段(1978年-1992年):电 视新闻节目的多元化和深入发展。
创新阶段(2002年至今):电视新 闻节目的全面创新与数字化转型。
外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1928年-1950年代):外 国电视新闻节目的诞生与初步发展。
成熟阶段(1950年代-1980年代):外国 电视新闻节目的多元化和深入发展。
收视偏好
国内观众更加关注国内时事和民生问题,而国外观众则更加关注国际政治和地缘政治问题。
03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的发 展历程
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1958年-1978年):中 国电视新闻节目的诞生与初步发展 。
成熟阶段(1992年-2002年):电 视新闻节目的专业化、栏目化、品 牌化。
外国电视新闻节目的未来展望
全球化与地域化并存
深度报道与评论并重
技术创新推动发展
外国电视新闻节目将继续关注全球范 围内的新闻事件,同时更加注重地域 化特色,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观众的 需求。例如,加强对地方政治、经济 、文化等领域的报道,以及结合地域 特色的本土化新闻节目。
试析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重要性
试析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重要性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是电视媒体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
它是电视新闻中的一种精品,因为它能够传达更直接、真实、生动的信息,带给观众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感知体验。
在电视新闻中,现场报道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够让观众对事件的真实情况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信息传递方式。
首先,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重要性在于能够直接呈现事件真实的情况。
通过现场直播或报道,观众不仅能听到记者的描述和解说,还能亲眼看到现场发生的事情,在视觉上和情感上有更深刻的感受和体验。
这种直接在现场采集的信息,可以减少信息的失真和扭曲,让观众更容易了解事情的真相,增加信任感。
同时,也可以传递更加全面的信息,让人们对事件的经过和影响有一个系统而完整的了解。
其次,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重要性在于能够迅速反应现场事态的发展。
尤其是对于突发事件,现场报道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记者可以利用现代通信设备,实时直播事件的发展情况,让人们及时了解事件的最新进展,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此外,现场报道还可以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报道,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事件的背景和原因,以便做出科学和理性的判断。
再次,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重要性在于其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
随着电视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场报道的形式和样式也在不断升级和更新,以适应观众的多样化需求。
比如,电视媒体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引入人工智能、VR等新技术手段来实现更加生动、立体的现场报道。
这些技术手段可以让人们更加真实地感受事件现场的氛围和气氛,增加其真实性和可信度。
总之,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在电视媒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直接呈现事件真实的情况,迅速反应现场事态的发展,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让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事件的重要性和影响。
同时,它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难题,比如如何减少信息失真和扭曲,如何保证记者的安全和合法性,以及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技术来提高报道的质量和效果等方面。
因此,电视新闻媒体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以更好地履行其信息传递、宣传和监督的职责。
中外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差异性比较
中外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差异性比较——以中国汶川地震和美国卡特里娜飓风为例引言:突发事件因为具有突然性、新鲜性、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而备受人们的关注,成为新闻的一个亮点,传播速度非常惊人。
当今社会早已进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家都居住在一个信息的地球村里,且不要说像美国“9·11”那样震撼世界的突发事件瞬间传遍世界,信息的传播达到了惊人的速度,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新闻都在无国界的传播当中,这是任何决策者所无法阻挡的。
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报道突发事件的特点,从国内媒体如何报道汶川地震出发,分析我国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的特点,在国外媒体的报道上,选取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报道作为研究样本,从而对国内外媒体在报道突发性事件上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着重比较中外报道突发性事件的立场、角度、意识形态、政治利益等方面的不同,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学习国外优秀媒体的报道方式方法,反省如何加强国内的突发性事件报道,注意到它的重要性,从而改变外国媒体对中国的刻板印象,用中华民族的声音引领国内以及国际舆论。
一、突发事件㈠突发事件的定义所谓突发事件,根据中国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
”①㈡突发事件的报道突发事件本身就备受大众关注,更为媒体竞相传播。
一般而言,突发事件的性质往往具有负面性、不确定性、危害性乃至灾难性,历来是新闻媒体之间竞争的来源之一,易于产生热点效应。
那么,下面就是对突发事件报道的几个基本要求:首先,必须确保内容的真实客观。
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真实性就是报道的生命,也是新闻媒体对公众传播信息时最基本的要求。
中西新闻报道叙事差异比较研究
中西新闻报道叙事差异比较研究(赵强南宁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530001 )摘要:西方新闻报道像写故事一样,给读者客观、悬念、刺激感,而我们中国新闻报道像写报告一样,讲究准确、直观、详细。
那么是什么造成中西在新闻报道叙事上的差异,在市场经济越发完善的中国,我国的新闻报道叙事的手法会不会再将来和西方新闻报道手法趋同,或者说超越西方发达国家的创作手法,形成一种新的报道叙事方式和技巧,本文试图揭示西方发达国家私营媒介新闻报道叙事手法产生的原因,希望对中国学者产生启迪。
关键词中西、新闻报道、差异、自由贸易区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即将建成,中国的发展开始影响世界。
正如泰国《东亚日报》所言:“中国正真站起来了,成为世界大国。
”10月3日,同为金砖四国的发展中国家巴西里约热内卢获得2016年奥运会主办权。
而巴西人在申奥陈述中特别提到北京奥运会成功鼓舞了他们。
每年在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也吸引了世界关注。
另外,南宁是除北京以外,唯一设有大使馆区的城市,也是继北京之后,第二个开通国际列车的城市。
这些新闻事件,都被中国和西方国家广泛报道。
但是同一事件,西方媒体报道叙事和中国媒体产生差异,导致西方受众的误读,而不是真实的新闻事件,这种差异不可小视。
什么是新闻报道文本的叙事?“文本(text)的原意是指一部文学作品书写或印刷的形式,即文学作品的物理印刷品或制成品”1。
同理,我们可以这样定义新闻报道文本:是一种新闻的印刷形式或者说是书写形式的总称。
即我们看到的报纸的新闻手稿、及广播电视新闻的文案等等文字性新闻作品。
“新闻文本属于叙事文本,叙事是新闻报道的本质属性”。
1.新闻报道叙事差异的历史原因(1)记者本身的素质。
特别是记者和政府关系的差异。
这个在新闻报道中表现的很明显。
西方发达国家新闻记者和政府关系密切,但又保持中中立色彩。
记者和政府中的许多官员是朋友关系,记者可以很方便的从政府那里获得想要的信息。
中国新闻记者和政府是上下级服从关系,记者必须服从于政府的安排,听命于政府官员的指导和要求。
中西方新闻报道的差异及举例
中西方新闻报道的差异及举例中西方新闻报道的差异及举例中西方新闻报道的差异是由文化、历史、政治、价值观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中西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存在很大的不同,这也体现在了新闻报道中。
在中西方新闻报道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阐述。
第一,中西方新闻报道的观众面向不同。
中西方的观众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新闻报道中,这种差异显得尤为明显。
中文媒体的观众往往需要的是一份更加详尽、丰富而又深刻的报道,而西方媒体更加强调新闻的迅速和简洁,即所谓的“10秒钟新闻”。
因此,西方媒体往往会在第一时间内将新闻传达出去,而中文媒体往往更加注重新闻的深度和广度,需要更多的信息和分析。
例如,中西方报道香港反送中事件的立场和方式就存在较大差异。
西方媒体强调新闻的及时性,尤其是一些英语国家的主流媒体,他们的报道往往更加简洁,突出“警方与示威者冲突”的重点,同时同时也会提到其中涉及“自由民主”的部分内容。
而在中文媒体中,除了简洁明了的新闻概述之外,还经常出现了对香港历史、政治、社会生活的介绍和分析,这可能是因为中文媒体的受众需要对事件和背景有更深刻的了解。
第二,中西方新闻报道的价值评判标准不同。
中西方新闻媒体基于不同的核心价值观,对新闻事件的评价标准不尽相同。
西方媒体的核心价值观是自由、平等、人权、民主,而中文媒体中很多则强调家庭、亲情、忠诚、礼仪等传统价值。
因此,中西方媒体在报道同一事件时,常常存在着不一致的价值判断,表现在情感上的关注点、词汇用语等方面。
例如,关于新冠病毒的报道,中文媒体中常常强调了国家的一些努力和计划,强调中国政府做出的特殊贡献,对抗病毒和保护人民的作用。
而在西方社交媒体中,则经常发表有关世卫组织态度的文章,发表有关新冠病毒治疗的文章。
这些文章往往强调西方的科技进步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强调政府的开放和直接的应对措施。
这种评判标准的不同不仅体现在新闻报道中,更表现为两方的政治、经济上的代价。
中外新闻报道手法差异
中外新闻报道手法差异【篇一:中外新闻报道对比】中外新闻报道对比摘要:分别列出中国和外国对哥本哈根峰会没取得显著成果的报道,而后分析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历史环境。
新华社的报道:发达国家企图逃避义务导致关键问题进展甚微新华网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江国成)哥本哈根会议中国代表团谈判团团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26日说,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几乎没有进展,原因是发达国家企图逃避他们在有关国际公约和议定书的义务。
解振华26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长期以来,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发展中国家就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资金、技术等关键问题不断提出建议,但发达国家采取拖延战术,一直未给予正面回应,导致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在这些关键问题上几乎没有进展。
他说,在减缓气候变化影响问题上,发达国家不仅想方设法逃避到2020年的中期量化减排义务,还试图通过将矛头指向主要发展中国家来转嫁减排义务,转移谈判焦点。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规定,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历史责任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应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发达国家在几百年的工业化过程中无约束地排放,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理应承担其历史责任,率先大幅度量化减排。
但现实是,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几十年后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在持续增长,人均排放量仍然很高,提出的到2020年的减排目标也与科学的要求和国际社会的期望有相当大的距离”。
他说,发达国家“无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向主要发展中国家提出很高的减排要求,这是不公正、不合理的”。
解振华说,在资金问题上,发达国家一直强调私营部门和碳市场的作用,试图逃避发达国家政府公共资金的出资义务,甚至试图让发展中国家出资,或是给发展中国家使用资金设置各种前提条件。
此次哥本哈根会议上,尽管发达国家在资金方面做出了一些承诺,但没有明确各国长期资金承诺的金额,也没有明确短期资金的来源,更没有明确短期资金如何落实。
新闻现场报道的优势浅析
新闻现场报道的优势浅析新闻现场报道的优势浅析随着新闻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取新闻的途径也逐渐多样化,从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介,到现在的网络、社交媒体等平台,每一种途径都有自己的优劣势。
而针对新闻报道的内容本身,可以说新闻现场报道是最能够真实反映事实的一种报道方式。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阐述新闻现场报道的优势。
一、时效性优势新闻现场报道具有极强的时效性优势,由于情况的迅速变化,一些重大事件的发展可以非常快,所以在新闻报道中我们很难及时地获取到最新的情况,这时,新闻现场报道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由于记者可以直接到达现场采访、拍照、录像等,因此,可以更快地了解事件的发展情况,及时传递给阅读者,保证阅读者在第一时间内了解事件的全貌。
二、真实性优势新闻现场报道最大的优势就是表现事件的真实性,通过真实的报道,能够更好地反映社会事实,并可以使媒体真正成为一个公正、客观、真实的舆论监督者。
如果新闻报道没有严格按照实际情况真实反映,只是一些经过编辑加工过后的信息,就会失去公正性和可信度,也容易引起公众的质疑和不信任。
三、多维度优势新闻现场报道具有多维度的优势,通过现场的感性体验,可以有更多的看、听、摸、闻、品、味等多种感官来捕捉到事件的全貌。
在现场采访中,记者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到事件的细节和背景信息。
可以通过访问当事人、现场目击者和受害者等等来了解事件的发展以及情况的真实性。
这种多维度的报道,可以让读者获得全方位、全面而深入的感性体验,真正体验到一个事件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四、目击者优势对于某些报道,目击者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例如重大事故、恐怖袭击等。
在这些场合,目击者可以提供许多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关乎当事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对整个社会公众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闻现场报道中,当记者不能到达现场时,目击者就可以代替记者进行报道。
五、选择适当主题与角度新闻现场报道可以依据报道对象的不同,选择适当的主题和角度进行报道。
中西新闻传播差异比较
例谈中西新闻传播的差异
例谈中西新闻传播的差异摘要:本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以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为例,探讨中西方新闻传播的差异,找出西方媒体为何妖魔化中国的原因,得出中国媒体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妖魔化中国;中西新闻传播;差异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088-01一、从中西新闻传播的差异中寻找“妖魔化中国”的原因西方“妖魔化中国”由来已久,这其中有诸如意识形态差异,历史遗留问题,东西方对话交流薄弱等复杂因素。
我们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寻找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的原因,具体来说,以中国和美国为例加以比较,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新闻传媒社会控制的差异。
不分中西,无论古今,国家、政党、各种压力集团,都对新闻传媒及新闻传播行为进行着强制的管理和有效的引导。
比较起来看,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社会调控,表面上是通过专门的新闻法、出版法、广播电视法、新闻记者法以及关于新闻的其他立法与判例对传媒的调控,实质上仍然是由代表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政府在进行控制。
容易欺骗公众的是,美国针对新闻的控制主要是软性控制,没有实施新闻检查的权利。
然而,政府能够运用多种手段对新闻传播的若干环节施以影响,以调节和控制新闻的质量、数量、流向和导向。
利益集团也常常通过对政府直接进行影响,来调控新闻媒介,而且因为经济利益的驱动,新闻媒介容易受到广告商的掣肘。
因此,美国的新闻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代表。
这是任何表面现象掩盖不了的。
(二)新闻传播动力机制的差异。
中国新闻传播主要以政治为本位,而西方新闻传播主要以经济为本位。
“政治本位”,即新闻传播主要以为政治服务为目的,媒体承担的压力主要来自政府,评价一个媒体的质量好坏是以政治价值为标准;“经济本位”,即新闻传播主要是为了实现经济价值,媒体的压力主要来自市场竞争,评价一个媒体质量好坏的标准是经济营利的多少。
西方媒体的“经济本位”决定了他们在新闻传播实践中,必然追求高收视率。
当代中美国际新闻报道比较研究
四、结论与启示
当代中美国际新闻报道在风格、内容及受众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中国国际新 闻报道以官方发布为主,强调权威性和公信力;而美国国际新闻报道则更加多元 化和市场化,注重客观性和真实性。在内容上,中国国际新闻报道以政治、经济 为主,国家形象和利益的维护;而美国国际新闻报道涵盖更广泛的内容,全球热 点问题和普世价值。受众方面,中国国际新闻报道主要面向国内民众和海外华人 华侨;而美国国际新闻报道则面向全球受众。
三、受众特点
中国国际新闻报道的受众主要是国内民众和海外华人华侨,以及对中国感兴 趣的外国人士。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中国媒体在对外传播中面临一定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中国媒体正在努力提高国际化程度,增加外语 报道和本土化内容。
美国国际新闻报道的受众则面向全球。美国媒体具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和传 播效果,其报道往往能够影响全球舆论。为了吸引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受众,美国 媒体在报道中注重本土化策略的实施,当地文化和事件,以增强与受众的关联性 和共鸣。
当代中美国际新闻报道比较研 究
01 一、报道风格
目录
02 二、报道内容
03 三、受众特点
04 四、结论与启示
05 参考内容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新闻报道在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中扮演着越来 越重要的角色。中国和美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其国际 新闻报道风格和特点各异,对两国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 次演示旨在探讨当代中美国际新闻报道的异同,以期为两国间的相互理解和国际 传播提供参考。
3、报道时效性有待提高。在某些国际突发事件中,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往 往不能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导致错失报道先机。
二、面临的挑战
1、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对国际新闻报道提出更高要求。随着全球政治、经 济格局的不断变化,国际新闻报道的难度和压力也在逐步加大。如何在纷繁复杂 的国际形势下准确、客观地传递信息,成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面临的一大挑战。
中外电视新闻频道报道方式的异同
中外电视新闻频道报道方式的异同作者:郭艳民刘培来源:《传媒》 2012年第7期文/郭艳民刘培当前,全世界最为成功的电视新闻频道主要集中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其中,当数美国CNN、英国BBC在国际电视新闻频道中实力最为超群,在业界也最富盛名。
这两个电视新闻频道播出的新闻量不仅在全球传播的新闻资讯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极大,而且新闻质量上乘,甚至其频道特性和操作方式都逐渐上升为国际电视新闻频道的行业标准和运作模式。
由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与CNN、BBC新闻频道的所有制不同、新闻价值观不同,其媒介立场、报道内容、选题方向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但三者在电视新闻报道方式和手法上却具有诸多相似之处,这是客观存在的电视新闻报道规律导致的必然结果。
新闻资讯主流化从节目播出时间表可以看出,央视新闻频道和BBC、CNN新闻频道在节目内容和节目编排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新闻资讯为主,其他新闻形式为辅。
一是三者都以新闻资讯为主要播出内容,实行全天24小时滚动播出,全天播出新闻资讯的时长均为16小时左右,约占全天播出时长的70%,每条新闻平均长度约2~3分钟,既交代了基本的新闻事实,又对其原因、影响、意义做出简要分析。
二是三者都有意识地将纪录片和电视专题的播出比重降低,有效保证了新闻的信息量和时效性。
但每逢周末,三家电视新闻频道都会一定程度地增加电视谈话类节目、专题类节目和纪录片的播出比例。
央视新闻频道的重播率较高。
尽管三家电视新闻频道均以新闻资讯为主要播出内容,但在最新新闻资讯(尤其是世界范围内的新闻资讯)的播出量和更新速度上,央视新闻频道与CNN、BBC还存在一定差距。
央视新闻频道整点新闻资讯的重播率较高,全天发布全新新闻信息数量较少,不利于持续锁定观众注意力。
究其原因,这与三者的新闻采制实力有关。
CNN、BBC的海外站点均在30 个以上,基本做到在亚、非、欧、美、澳的重要城市全覆盖,一旦发生重大事件,记者能够迅速前往现场采访报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卷第1期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 ol.26N o.1 2006年2月 Journal of Y ancheng T eachers C ollege (Humanities &S ocial Sciences ) Feb.2006[收稿日期]2005-10-18[作者简介]胥爱华(1965-),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广播电视台主任记者,主要从事电视新闻采编和策划管理工作。
中西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比较和探析胥爱华(盐城广播电视台,江苏盐城224005)【摘 要】现场报道是电视传媒中最常见同时也是最能体现电视多种元素和传播优势的一种报道样式和手段。
如果将中国与西方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对现场报道的认识与实践进行一定程度的比较和探析,就会发现电视现场报道经过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之后,正逐步走向成熟。
同时,国内传媒业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在表现形态、价值取向、调控机制、传受关系等方面正呈现出不断开放与进步的态势。
【关键词】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表现形态;价值取向;传受关系【中图分类号】G 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873(2006)01-0104-04 在电视媒体中,现场报道是最常见同时也是最能体现电视多种元素和传播优势的一种报道样式和手段。
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发展、实践脉络及规律,笔者尝试从表现形态、价值取向、传受关系等几个方面,对中西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作一适度比较和探究。
“人们期待通过比较研究,认识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提高依照这种规律传递新闻的自觉性,同时又努力寻找中外新闻传播运作中不同做法及特点,发现自己或对方的优点,坚持下去,或把人家好的做法拿过来,为我所用;看到自己或对方的缺陷,克服扬弃或引以为鉴。
”[1]5(一)表现形态在西方电视新闻界有一条约定俗成的规定:凡是适合于现场报道的新闻决不采用其他形式报道。
理由是:现场报道最能表现新闻事件的现场感,最能把观众带入身临其境的现实环境之中;其次,现场报道以其明快的节奏,解说与事件的同步进行,视听合一的立体冲击,使电视新闻真正步入声画合一、水乳交融的境地。
由于这些因素,现场报道目前在欧美发达国家的电视新闻节目中增加的幅度很大,而且对现场报道的技巧越发重视,要求也更严更高。
大凡一流电视新闻记者都具备高超的现场报道能力,如风云美国电视新闻界20多年的NBC 首席新闻记者汤姆・布罗考、C BS 著名新闻主持人丹・拉瑟等,他们口才颇好,擅长即兴发挥,出口成章,且头脑冷静,反应迅速,能够抓住关键问题用精炼的口语叙述和评论新闻事件。
“采访在电视中无处不在”,国际电视界这句概括的话,充分说明现场报道在电视节目中的重要作用,也在中国特色的电视新闻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现场性作为体现电视新闻特征的最为强烈、鲜明的构成元素,愈来愈被更多人所重视。
在国内,无论是业内人士,还是普通的电视受众,都几乎形成了共识,即;现场采访报道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和收视效果。
正惟此,我们能收看到在伊拉克战场上由我们的记者奔赴一线、背衬战场烟云发回的报道,我们能体验到连宋开启海峡两岸的“破冰之旅”时电视现场报道给我们传递的浓浓的亲情,我们能感受到“麦莎”、“卡努”台风袭击后灾区军民携手共同抗御灾害的壮观豪情,我们甚至能呼吸到一系列矿难发生后生命走向死亡的悲惨而冷酷的气息……显然,现场报道作为电视新闻采访活动和节目制作的基本手段和表现手法,已经具备普遍性与广泛性,但是在实践中,与西方国家的电视媒体相比较除起步晚之外,在运用技巧、报道视角、发掘深度、反应速度、使用机率等方面仍有一定距离。
在国内,现场报道更多地被作为一种意识和一种报道的手法在倡导;而在西方,则完全成为电・401・视新闻从业人员深入骨髓的理念和一种自觉行动。
在国内,由于诸多限制现场报道往往呈“三多三少”的倾向,即多正面报道,少侧面报道,多事件表层报道,少背景发掘报道,多关注群体,少关注个体在西方则出于受众的需求,目前呈两种趋势:一方面常态性报道趋于短小精悍,记者用最少的语言干净利落地叙述新闻事件,另一方面重点报道则有一定的深度,不仅仅叙述事件的过程,而且还对事件的原委给予充分的报道,同时报道与报道之间、每一篇报道之中都有丰富的侧面,涉及面广,鲜有“禁区”,报道既关注群体,也尊重个体。
在国内,业内人士制作现场报道的实践过程中,很多是为技巧而技巧,追求形式上的意义和效果,为此有时忽略了内容的关切度和共鸣度,故而程式化现象较为明显;在西方,一切的技巧均是为内容服务的,其目的是让电视新闻报道从现场传递给观众最具吸引力和震撼力的有效信息,故而呈现出不拘形式或形态多元化的特征。
在国内,记者现场出境,更注重庄重严肃,言简意赅,有时不免表现拘谨或语言平淡无奇;而西方电视记者往往在报道现场口若悬河,魅力四射,或理性剖析,或机智幽默,成为自如地驾驭现场的主导者,但有时失之卖弄或过度张扬。
当然,以上的大体比较并不能完全掩盖近年来国内电视新闻界的一些现场报道精品正在逐步显山露水,而对于一些时政活动、国际交往、民生新闻、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越来越多的记者或主持人能够频繁而娴熟地运用现场报道的形式和技巧,传递丰富而翔实的各类信息,关注客观而具体的生存状态,营造真诚而温馨的情感世界。
从国内电视界来看,以白岩松、水均益等为代表的一批学问扎实、反应敏捷、现场驾驭能力强的记者(主持人)纷纷涌现,使电视现场报道从形式到内容实现突破成为可能。
(二)价值取向“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承、交流、创新的主要载体,也是一个国家培植、推广、强化其价值观的重要工具。
”[2]新闻不是单纯客观的信息,它是对新近发生乃至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传播者的活动,必然包含着人的理性认知和主观判断,而这种认知和判断又是以一定的价值观为基础的。
构成新闻价值的因素既包括信息(客体)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如“五个W”),也包括传播者(主体)的社会背景、知识体系、文化品位等个人因素,还包括媒体所代表或追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利益。
体现在电视现场报道的范畴、视角、倾向性等方面,中西媒体的价值取向也有各自的特点。
西方新闻界有这样一句名言:“不是好消息就是好消息”。
美国新闻学教授比尔・伯尼博士认为:“对新闻媒介来说,最有市场价值的是交通失事、水灾、火灾、地震、谋杀、战争、行业纠纷以及死亡和伤害。
”[3]在西方,以展示现场取胜的电视现场报道记者,一旦遇及上述灾难性事件,通常是不惜时间、人力和成本,竭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因为灾难新闻几乎涵盖了西方新闻价值的所有要素: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接近性、重要性、人情味等等。
他们对灾难事件的报道往往迅速、深入、全面、准确,不仅不隐瞒负面的、悲剧性的因素,甚至充分展示灾难细节。
例如在“9・11”事件的现场报道中,美国的FOX、C NN等电视台播放了逃难者从高达110层的世贸中心高楼上跳下逃生的镜头。
这给所有电视观众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是前所未有的。
西方传媒“很懂得新闻作为一种商品所具有的价值”[1]131,他们往往将“空前绝后”、“耸人听闻”之类的现象和事件作为报道的重点,以此来冲击和刺激受众的感知神经。
而“9.11”事件的现场报道如同一部好莱坞的灾难恐怖大片,其所具有的受人关注程度正好符合西方传媒这种追求“异乎寻常的感觉”的价值取向。
而这种价值取向所带来的过于血腥残忍的报道有时也会超出受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带来巨大的负面效果。
另一方面,西方传媒也把追求社会效益作为其所标榜的社会责任,在现场报道中突出“以事为本”的信息传播的价值取向的前提下,也注重宣扬西方社会所认同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
在恐怖袭击发生后,许多媒体都现场报道了美国民众昼夜排队献血,全体国会议员在关闭的国会山前齐唱《上帝保佑美国》,警察和消防队员救援受难者等非常具有人情味和正面意义的报道。
相比较而言,中国新闻传媒长期以来坚持“稳定压倒一切”、“团结、稳定、鼓劲”的舆论导向原则,把正面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主流。
题材内容和报道角度的局限性导致了新闻报道中价值取向的特殊性。
比如关于矿难、火灾、爆炸案、空难等人为责任性事故的报道,我们电视镜头每每有意无意回避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对事件亲历者、目・51・击者、死难者家属等也鲜有淋漓尽致的访问和渲泄。
出镜的记者这时本该勇敢地扛起人性的大旗,让更多的人群感受温暖,唤醒良知,批判冷漠,揭示残酷,但事实上却往往完全相反,在神态与言语上显得过度、刻意地冷静和节制。
即使是对特大洪涝、强烈地震、台风袭击等自然灾害性事件,我们的电视现场报道中的镜头,也仅仅对准那些肆虐的洪水、倒坍的房屋,或者是军民信心百倍、英勇无畏地抗争的情景,缺少最真实、最具震撼效果的受灾民众经历危险、直面死亡的画面,而这往往是受众最想看又看不到的镜头。
与西方同类报道相比,我们的镜头显得含蓄而忍耐,也显得疏远而冷漠。
那些最能够体现人与自然抗争的惨烈,最能够展示人的生命的可贵,最能够敲响人类关爱自己、保护自己的警钟的画面,与广大受众失之交臂。
而电视现场报道也失去了许多展现其巨大的视觉冲击力的机会。
所幸的是,现在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媒体部门观念的变更以及受众需要的推动,现场报道已开始由过去以“人”(这里的“人”常常因缺乏个性而被虚化了)为本位、追求道德教化的意义而向以“事”为本位、追求信息层面意义的价值取向转变,然而这种转变之路是艰难的,或许也是漫长的。
在中国目前的社会发展条件下,一些学者认为新闻除了新闻价值外,还具有政治价值、信息价值、文化价值、娱乐价值和商品价值。
新闻价值是基本的、主要的,但不是惟一的[1]131。
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还要考虑其他价值尤其是政治价值(即宣传价值)的要求。
而电视现场报道的镜头在很多事件上所作的规避,正是这种价值取向的体现。
(三)传受关系传者,即传媒以及那些新闻传媒的从业人员;受者,即广大受众,报纸称读者,电视为观众,广播谓听众。
传受两者之间由于新闻报道的播发而自然建立了一种彼此的对应关系。
美国著名报业大王约瑟夫・普利策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 望者。
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
”[6]在这里,记者(传媒)既有一种服务于民众的责任和使命,同时也须有善于观察社会、观察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切的能力和眼光。
推延开来,这其实也是西方媒体的一种人文理念。
在西方的人文环境中,崇尚民主自由,在法制的前提下倡导宽松随意,率性而为,尊重个体,并由个体的意愿和情绪汇集而成大众的民意。
观照到传媒与受众的关系上,为获取最大化的受众市场和经济效益,传媒往往唯民意是从,民众的审美倾向和价值判断几乎成为传媒唯一的追逐标准。
在美国,无论是ABC、C BS 和NBC、C NN,或者FOX,它们的人员配备、节目组织、节目内容、评论定位都要迎合收视群体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