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误判抗美援朝战争形势:遭李奇微致命打击
美媒称朝鲜战争应成为中美决策者的深刻教训
军事:美媒称朝鲜战争应成为中美决策者的深刻教训2014-10-31 10:51 来源:环球时报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10月29日文章,致命教训:中美两国上一次走向战争1950年11月,中美两国走向战争。
若美国对与一年多前尚未成立的新中国交战深感惊讶,那么更令其诧异的是竟然输掉了这场战争。
战争的“遗产”依然深远、复杂且未经细究。
当考虑两国未来的可能冲突时,我们应竭力从首次中美战争中汲取教训。
中国在1950年初战告捷源自美国全方位情报失灵。
美国在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国认知的政治化,意味着其决策者难以理解来自中国的信息。
美国也不了解苏中朝之间的复杂关系,误以为三者是无政治分歧的统一体。
从军事行动层面看,美国几乎没有留意中国出兵干涉的警告,未能了解朝鲜对北京的重要缓冲作用,以及中国军队的整体实力。
中美两国对这场战争的记忆相差甚远。
对美国而言,朝鲜战争代表一种古怪的失常——为正义而战但未能获得满意结局。
但对中国来说,这场战争代表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大胜帝国主义。
它以“一声巨响”将新中国引入国际体系。
从军事上看,使当时的朝鲜半岛发生大规模地面战争的政治、社会和科技状况,现在已不复存在。
美国已习惯于与擅长“混合战争”的对手交战,但几十年来中国军队已久疏战阵。
如今,中国的地面部队正从机械化转向后机械化战争,而空海部队正在完善世界上最广泛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体系。
若再次发生战争,中国将以从未在朝鲜战争中使用过的方式挑战美国的海空控制权。
最引人注意也最有用的教训或许与拙劣的战争结局有关。
中美之间的沟通不畅,再加上双方对各自名声的关切,通常使相对轻微的问题被夸大,导致战争蔓延至其他领域。
美国视之为代理人战争使问题更为复杂。
在未来的任何冲突中,甚至是即将出现与事态升级或名声有关的政治问题时,北京都有可能引起华盛顿的全面关注。
上一次的中美战争没有可称赞之处。
这场即将被双方忘却的战争经验,应该成为中美两国决策者的深刻教训。
中情局对中国出兵朝鲜的情报评估的重大失误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情局对中国出兵朝鲜的情报评估的重大失误导语: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尤其是美国军队仁川登陆后,美国以中央情报局(以下简称中情局)为核心的各个情报部门均对中国是否出兵援助朝鲜进行过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尤其是美国军队仁川登陆后,美国以中央情报局(以下简称中情局)为核心的各个情报部门均对中国是否出兵援助朝鲜进行过评估。
遗憾的是,美国的情报分析专家们出现了重大失误。
面对中国政府一遍遍发出的公开警告,他们竟然置若罔闻,认为中国不会在军事上大规模地卷入朝鲜战争。
其情报评估的结论影响到华盛顿最高领导层对该问题的判断。
最终,美国越过三八线打到鸭绿江边、威胁中国国家安全的行径激怒了中国领导人。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重重困难的条件下,毅然出兵朝鲜。
美国不得不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仓促作战。
这样,中美两国关系持续恶化,时间长达约20年。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来探讨美国对中国出兵朝鲜的情报评估:首先,美国如何把中国出兵与否置于苏联全球战略的框架下进行情报评估;其次,美国如何判断中国参与战争的意图和能力;第三,美国怎样误解中国政府发出的公开警告。
以这几方面的讨论为基础,本文最后分析美国对情报判断失误的真正缘由。
一、美国对中国出兵朝鲜的可能性的评估朝鲜战争爆发时,美国决策层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认为朝鲜发生的事件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向“自由世界”的挑战,苏联无疑是在冒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风险,至少是苏联对美国抵御共产党阵营“扩张决心”的一个试探,或是挑起一场全面战争的前奏。
例如,国务院情报研究室的情报评估小组在战争爆发当天便做出判断,“北朝鲜政府完全受克里姆林宫控制,北朝鲜人不可能在未获得莫斯科指示的情况下生活常识分享。
朝鲜战争第四次战役的失败与对策
朝鲜战争第四次战役的失败与彭德怀的对策2011/08/08作者:明夷济我不得不佩服李奇微,他算得上一个真正的军事指挥家。
破解了志愿军的“礼拜攻势”和“月夜攻势”,发明了“磁性战术”。
如果第四次战役和第五次战役是两盘棋的话,我想彭德怀元帅毫无悬念的输掉了两场比赛,尽管这两盘棋中间,彭德怀在某个环节也走了几步好棋。
横城反击战,砥平里战役和汉江南岸阻击战,这些战役里面充满着血腥,和众多伤亡的数字,给志愿军留下的是壮烈和耻辱。
李奇微,是在第三次战役期间,替代了那个在二次战役中撤退发生车祸的沃克中将的。
他接手的是一个溃败的军队,一个丧失斗志的军队。
然而李奇微一到,战场便发生了变化,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够在大溃败的时候,立刻组织反击。
李奇微做到了,当志愿军礼拜攻势结束的时候,李奇微迅速组织了反击,这反击的速度让彭德怀着实吃惊不小。
横城反击战,是在我记忆中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最后一次成功的穿插伏击战。
志愿军四个军和人民军两个军团集结在一起,准备围歼在横城一带的南朝鲜的第五和第八师。
最后,韩国第八师3个团,韩第三师和第五师各一部,美2师一个营,美韩4个炮兵营被消灭。
当然志愿军的伤亡也是巨大的。
横城反击战之前,美军并没有拉平战线,而是在横城和砥平里一带快速追击溃退的志愿军,这给志愿军一次绝好的穿插打伏击的机会。
善于这种战术的彭德怀显然抓住了这个机会。
一开始彭总想打砥平里,但是由于砥平里有美军驻守,战斗力较强,最后还是选择了攻击南朝鲜军队防区的横城。
结果横城反击战,志愿军取得胜利,而砥平里战役,志愿军失败了。
而如果彭总一开始就选择攻击砥平里,那么损失将会更加惨重。
横城战役的胜利,使得前进的美军必须撤退,而砥平里是阻击志愿军追击的必经之路。
如果砥平里陷入志愿军之手,那么被包围的美军将无路可退,陷入被围歼的绝境。
于是,美国人上演了惊心动魄的防御战,志愿军四个师,八个团,围攻美军一个团和一个法国营,居然没有拿下来,而且损失相当惨重。
志愿军与美精锐遭遇战手榴弹在敌人头上爆炸
志愿军与美精锐遭遇战手榴弹在敌人头上爆炸一半个世纪前的“斩首行动”笔者曾问过老唐为什么上来照着人家脑袋就是一枪。
因为他这个举动引来了太多的争议,甚至很多老战友都对他当时的做法大加褒贬,认为老唐就是当敢死队的料,指挥一个连未免太抬举他了。
老唐自己的回答却十分简单:“他戴着夜光表啊,戴夜光表的肯定是当官儿的,我先把他毙了,后边我要怎么打就怎么打。
”不能不说老唐的想法很有道理,这种“斩首”的做法,对美军当时的作战组织来说,是相当致命的。
当时的美军,是一支典型的近代职业军队。
着名历史穿越题材小说《窃明》中,作者对于军事理论的描述极有独到之处,他在评论军队组织的历史变化时写道:“近代军队是一具战争机器,通过残酷的体罚和训练,让士兵渐渐失去自我思考的能力,而形成对命令条件反射式的执行。
一支近代军队中的士兵,对军棍和皮鞭的畏惧是根深蒂固的,在战场上越恐惧就越会机械地执行命令。
例如南北战争的美军会在炮火覆盖下,列着严整的队型缓步行军1英里,然后完美地进行队列变换,翻越矮墙。
并从400码距离开始还要受到线膛枪射击,直到一万人在进攻中挂掉八千才崩溃掉。
封建军队的组织结构更不必说,作战主要靠个人武勇,凭首级计功,靠抢劫来维持斗志,所以封建军队才会有归师勿遏、围城必阙的说法,就是希望不要逼得对手拼命。
而近代军队就没有这些说法,反正都是拼光了拉倒,只是战场上的行尸走肉罢了。
没有灵魂的军队只能僵化地进行杀戮或被杀戮,而不能积极主动地作战,所以遇到现代军队后就出现了一边倒的大屠杀。
只有理想,才能给近代军队这具死尸注入灵魂,不仅仅是机械的刚硬,还有灵活的战术和柔韧的弹性。
充满战斗欲望地去作战,灵活地根据战场形势去争取胜利,被击溃的单兵也能自行恢复战斗意志。
比如大规模的敌后游击战,并非古人不愿意,而是封建军队和近代军队根本做不到。
陷入敌后的封建军队是只会抢劫的流寇,失去指挥的近代军队是死挺的干尸。
”美军一直到越南战争时代,重视培养的都不是有理想的军队,而是具备铁一样纪律的职业化军队。
【免费下载】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惨败的第五次战役
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惨败的第五次战役国内对五次战役的通行说法是,前四次战役取得了胜利,虽然第四次战役是小胜,只有第五次战役是失败的。
下面我们来具体看一看第四次和第五次战役的简要过程从彭德怀设计第四次战役的宗旨来看,这是一次被动的战役。
当时毛泽东要求彭德怀一鼓作气打到36线,然后再进行休整。
彭德怀一听,立刻否定了毛泽东所订的目标,这明摆着是做不到的。
经过第三次战役的惨痛教训的彭德怀为第四次战役订了一个比较现实的作战目的,即通过阻击和防御,迫使敌人停止进攻。
第四次战役的最重要且最著名的一次战斗是砥平里战斗。
砥平里所处的地位极其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
有点向街亭在诸葛亮与司马懿交战时所处的地位。
联合国军守砥平里的是美军第23步兵团和其附带的一个法国营。
志愿军包围了砥平里,先后投入8个团,可见决心之大。
联合国军坚守阵地的部队受到美空军的强有力的支援。
美国的重型轰炸机从日本,南韩釜山机场和航空母舰上起飞,把志愿军的攻击线路炸成一片火海。
志愿军伤亡极大,经常是一个连上去没有几分钟就只剩下7,8个人了。
就这样打了几天,志愿军除了上去送死外没有别的办法。
志愿军将士也是人,不是蚂蚁,对这种无谓的牺牲自然有意见。
基层军官强烈要求停止进攻砥平里。
彭德怀知道后同意停止进攻。
这种下级军官不执行任务并为上级军官所认可的做法,在中国共产党军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这时,美国第一骑兵师赶到,致使志愿军在砥平里的战斗彻底失败。
至此,第四次战役以志愿军的大量伤亡换来毫无所得而告终。
不过,在王树增的书里还颇有点自我安慰。
他说,砥平里战斗的失利使第四次战役没有取得大胜,言外之意是,第四次战役取得了小胜。
第四次战役的后果是,汉城又重新回到联合国军手里。
李奇微率军趁势向38线挺进。
志愿军被迫向后撤退。
志愿军撤退的速度比美军想象的还快一点。
彭德怀本人觉得第四次战役是失利的,不仅人员大量伤亡,还丢了大量的土地,特别是丢了面子。
于是策划了一次规模最大的战役-- --第五次战役,却没想到它将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失败。
美在朝鲜战争中犯下两个严重错误:没想到中国会参战
文 件 说 袁 中 情 局 在 1948 年 2 月 20 日 的 每 周 简 报 中 认 为 袁苏 联 是所有朝鲜政治和军事计划背后
施 压 袁从 而 削 弱 自 身 的 防 御 能 力 遥
真正好用的武器很难被禁遥
因 此 袁按 照 美 国 叶外 交 政 策 曳
另 一 个 广 为 人 知 的 例 子 是 集 正 如 英 国 叶独 立 报 曳在 相 关 报 道 中 杂 志 网 站 的 说 法 袁 当 叙 利 亚 再 度
束 炸 弹 遥 这 种 武 器 在 上 世 纪 末 的 提 到 袁一 方 面 袁162 个 国 家 签 字 同 传 来 有 关 化 学 武 器 的 新 闻 袁 美 国
巴 尔 干 地 区 被 大 规 模 使 用 袁 并 被 意 禁 止 地 雷 袁108 个 国 家 签 署 了 总 统 特 朗 普 起 初 十 分 怀 疑 袁 这 是
曝 因 为 遗 落 的 哑 弹 而 持 续 威 胁 平 旨 在 禁 止 集 束 炸 弹 的 公 约 曰另 一 否 真 是 叙 利 亚 当 局 所 为 钥后 者 为
军 史 专 家 马 克 窑佩 里 曾 在 瑞 士 旁 不 同 意 在 相 关 协 议 上 签 字 遥
埃及中东政策研究所研究员
听 一 场 军 控 会 议 袁看 到 台 上 有 位
相 比 之 下 袁 各 国 政 府 对 禁 止 哈 桑 窑哈 桑 分 析 认 为 袁无 论 袭 击 是
挪 威 外 交 官 袁正 情 绪 激 昂 地 呼 吁 化 学 武 器 的 态 度 高 度 一 致 袁最 大 哪 一 方 实 施 的 袁始 作 俑 者 的 目 的
险些被志愿军活捉的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图]
吴瑞林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击毁李奇微座机作者:吴瑞林(志愿军第42军军长)1952年2月,由于我揭露了敌人施用细茵战的阴谋,在敌内部造成了混乱。
美帝国主义侵略军使用其海军航空母舰舰载机从22月4日一6日,连续三天对我进行了轰炸。
一天之内最多轰炸达十次之多。
敌机不断被我击伤、击落,在我军阵地上经常看到被击伤的敌机,冒着烟火,向南飞逃,然后摔到地面上爆炸。
冒起火光和浓烟。
三天内我仅伤亡十余人。
以后的几天.看到敌人地面部队很平静,但有时亦打枪打炮。
敌人没有目标的打,甚至把他的燃烧弹、烟幕弹打向空中。
我们的部队就看热闹,像是看放焰火。
我军根据彭总的指示,第一,迷惑敌人。
用小包炸药爆破,燃起烟柱,给敌人造成一种假象,使他认为我们的炮都被他们轰炸光了。
我们的炮兵阵地,仅仅是零零落落地放上几炮。
第二,召集各师团首长,开了个紧急会议,传达了彭总的指示:敌人在继续轰炸之后,对我一定要采取一个地面进攻的行动,因此,我们必须给进攻的敌人一个突然的打击,要把敌人放在100米之内打,打敌人的坦克,杀伤敌之步兵。
要显出我军炮火的威力,使敌人知道,他并未能摧毁我之炮火。
2月7日早7时,敌机10余架,在我阵地上空掩护2架直升飞机,要在281.2高地附近的公路上降落。
军命令我各炮群以密集的炮火,消灭这两架直升飞机。
我炮兵一个火力急袭,结果,当即将一架直升机击落在我阵地的前沿,另外击伤的一架,机体上冒着烟,逃往涟川以后爆炸了。
当时我们估计。
这两架直升飞机是给281.2高地送弹药和供应品的,根本未想到有一架是李奇微的座机。
我们向志司报告战果,2月7日击毁敌直升飞机两架。
到了晚19点,从收音机和电讯收报机中,都收到了敌方的广播,称:“李奇微将军等从281.2高地安全返回某部营地。
”我们方知打毁的敌人飞机中有一架是李奇微的座机。
即将此情况报告了彭总。
彭总知道这一消息后,既感到高兴,又感到遗憾,他高兴的是击毁了敌人两架飞机,遗憾的是没有抓到李奇微,而让他偷偷地逃跑了。
最寒冷的冬天一个美国记者眼中的朝鲜战争
最寒冷的冬天:一个美国记者眼中的朝鲜战争作者:大卫.哈伯斯塔姆王祖宁刘寅龙来源:《中国报道》2011年第02期看不到的结束砥平里之战标志着一场新战争的开始,这场战争持续了两年多,双方都付出了惨重代价,却都没有取得压倒性的胜利。
面对惨痛的现实,两支军队的指挥官早就失去幻想,或许他们的顶头上司还有所指望。
于是这场战争慢慢地变得血腥和残忍起来。
当时,李奇微曾对一名陆战队军官说,你的任务就是“让红色中国的血流干”。
1951年春,中国军队发动了一次大规模攻势,他们在前线投入30万大军,发动了人类历史上最激烈的战斗之一,结果是人员大量伤亡,战果却微不足道。
然而,它提醒了西方国家的指挥官们,中国军队有多么能征善战,有多少人能投入战斗。
这彻底击碎了联合国军再次跨越三八线、直奔鸭绿江的幻想。
但是,很多前线指挥官似乎还不愿意放弃这个美梦。
第8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一度对上级的限制感到不可理解,他一直以为,在击退中国军队1951年5月发动的攻势后,该轮到他们北上报复中国人了。
但华盛顿一开始就看透了这一点。
他们知道那样做的结果将非常可怕,因此,他们不想拿美国人或其他人的性命再去冒险。
不过,没人知道应该怎样结束这场战争。
战争已经陷入到不可忍受的拉锯战之中,谁也赢不了谁,它已经变成一场没有胜利者、只有死亡的游戏。
双方都想脱身,但又都缺乏做到这一点的政治技巧;对两个潜在对手陷入这样一场痛苦无比的战争,斯大林肯定会很高兴,而且会想方设法减少让双方全身而退的机会。
而美国和中国互不承认的政策也进一步削弱了双方退出这场战争的决心和减慢了退出速度——双方唯一认可对方的地方就是在战场上,在枪口下。
这样,直到1951年7月,双方才开始在位于三八线以南的朝鲜古都开城进行和谈,或者说,叫停火谈判,但谈判进程却如蜗牛一般缓慢。
之后,谈判地点又转移到三八线附近的一个无人区——板门店。
双方在意识形态上的敌意,彼此间的强烈不信任,再加上朝鲜和韩国都不愿意互相承认,导致零星战斗从未停止,谈判进展异常艰难和缓慢。
李奇微谈到的三个战术:“磁性战术”是误传,另外两个压根没有美军范弗里特麦克阿瑟
李奇微谈到的三个战术:“磁性战术”是误传,另外两个压根没有美军范弗⾥特麦克阿瑟第⼀、被误读的三个词第⼆、开国将军的回忆,澄清历史第三、“磁性战术”的本来⾯⽬和真正的使⽤者第四、正视历史,勿信传⾔。
第⼀、被误读的三个词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三星上将李奇微是继麦克阿瑟之后的第⼆任“联合国军”总司令。
因为摸清了我军的战术特点和存在的弱点,从⽽制定出了专门针对我军“礼拜攻势”和“⽉夜攻势”的“磁性战术”。
什么是“磁性战术”呢?就是李奇微利⽤我军在作战中的因为机动能⼒差的弱点,以少数兵⼒和我军保持接触,掩护主⼒部队后撤并建⽴新的阵地。
特别是此⼈抓住了我军徒步⼀夜只能前进20—30公⾥的特点,他充分发挥美军机械化和摩托化装备的优势每次也后撤20—30公⾥。
当我军进⾏了⼀夜的⾏军之后,“联合国军”主⼒的新阵地也刚好建⽴完毕。
这样⼀来,我军以疲惫之躯攻击严阵以待的敌⼈,便很难获得有效战果。
出奇制胜的优势便⼤打折扣,擅长的运动战便打得更为艰难。
这些都是坊间⼀些讲述抗美援朝战争书籍⾥惯⽤的话语,甚⾄还煞有介事地拿第四次、第五次战役来佐证。
说什么当奔⾛⼀夜的志愿军进⼊“联合国军”预设阵地后,不仅攻势停顿,反遭对⽅炮⽕杀伤。
待志愿军撤退时,“联合国军”便全⾯反扑,美军的装甲部队沿着公路向志愿军后⽅穿插、空降部队伞降到各个⼭头、桥梁要点,和地⾯步兵齐⼼协⼒,“齐头并进”战法和“磁性战术”结合使⽤,发挥了巨⼤作⽤。
似乎“磁性战术”所向⽆敌!当我们只要看到类似抗美援朝战争或朝鲜战争之类的书籍时,总会看到“磁性战术”、“礼拜攻势”、“⽉夜攻势”这类词语。
于是很多读者朋友便会认为李奇微创造的“磁性战术”,成为了对付我军的有效⼿段。
然⽽笔者想说的是,这⾥⾯的⽔分实在太⼤了,⼤到连李奇微本⼈都不敢承认!不信你可以看⼀遍《李奇微回忆录》,你会吃惊地发现,什么“磁性战术”、“⽉夜攻势”、“礼拜攻势”这些词居然都找不见。
如果李奇微还活着,估计看到这些词后⼀定会想⽅设法来找这些词的发明者们,说上⼀句:“谢谢你们的吹捧,但不要太过了,要尊重历史!”第⼆、开国将军的回忆,澄清历史不光是李奇微没有这么说过,⼀些参加过战争的我军著名战将也没觉得所谓的“磁性战术”有专家说得那么神乎其神。
简论美对我赴朝参战问题情报评估失误原因--基于美国对华情报解密
淤指中国出兵朝鲜。
收稿日期:2014-11-28作者简介:马勇(1981-),男,云南曲靖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军事情报理论研究。
简论美对我赴朝参战问题情报评估失误原因———基于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解读马勇(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南京210039)仁川登陆后,中国是否出兵朝鲜,是美国情报部门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
美情报机构对这个问题的情报分析结论,与决策层已有的认识比较一致,因而很难判断其对决策产生的真实影响大小。
美国情报机构从1950年9月开始对中国出兵朝鲜的可能性进行评估,这一活动一直持续到当年11月初,其评估报告始终坚持认为中国不会出兵朝鲜。
但最终,其战略评估失误却使其名誉扫地,后来也常常成为决策者推卸责任的替罪羊。
在1950年11月中旬的一份总结报告中,中情局就批评其情报研究和评估办公室在中国出兵朝鲜问题评估上“简直是太丢脸了”[1]97。
通过对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的细致研究可以发现,造成美国情报分析失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没有正确认识中国出兵朝鲜问题上苏联的真实影响在苏联对中国出兵的影响方面,中情局认为苏联的态度具有决定性影响。
中情局对中国出兵意图评估的众多报告中,都将苏联是否下定发动全面战争的决心作为影响中国出兵意图的前提条件。
1950年10月12日,在关于中国出兵意图的综合评估报告中,中情局得出结论:“倘若苏联决定不去发动全球战争,那么这种行动①在1950年是不可能发生的。
”10月20日,中情局获得情报称,中国有40万军队已经调动到中朝边境地区,将在10月18日夜晚或“两天后”越过边界。
中情局对该情报也评论道:“苏联和中国都不愿冒越来越大的风险,因中共直接介入朝鲜将促使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
另外,中情局认为,苏联对中国援助也是影响中国出兵的因素。
中情局判断制约中国出兵的苏联因素的逻辑线条是:第一条,中国接受苏联的援助会增加中国对苏联的依赖,而中国害怕苏联对满洲的控制程度增长,所以不会愿意接受苏联大规模援助,因而不会出兵;第二条,苏联不愿全面战争,因此苏联不会提供空军支持,没有苏联空军支持,那么中国不可能出兵。
中国误判抗美援朝战争形势:遭李奇微致命打击37
中国误判抗美援朝战争形势:遭李奇微致命打击【士气崩溃的联合国军】在志愿军第三次战役结束后,联合国军退至37线以南,再次丢失汉城(首尔),军队士气降至最低点。
其实在二次战役结束,李奇微接替车祸丧生的沃克出任第8集团军司令时,联合国军就已经一支张皇失措的军队。
李奇微对这种状况特别深刻,其回忆录里几乎用了半个章节来描述--基层士兵已经失去以往泼辣的言谈、自信的笑容,大脑一片麻木,大多数人只想着早日离开朝鲜回国。
高层军官,所有的军长、师长都已丧失重新进攻的信心,认为无论何种进攻方式都会归于失败。
韩国军队的情况更加严重,在撤出汉城的时候,韩军士兵丢弃了所有重型火炮、甚至步枪,乘着各式各样的车辆毫无秩序地溃退,他们只有一个念头--离中国军队越远越好。
李奇微曾试图制止这种情况,他站在路中间挥手阻挡,但这只是枉费心机,韩军车辆没有减速直接绕过。
不但前线军队丧失了士气,美国政府也一度失去将战争继续下去的信心。
在1950年12月底,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将如下看法通知麦克阿瑟,“中共部队现在十分强大,如果他们全力以赴,完全可以迫使联合国军撤出朝鲜。
”第三次战役结束后,麦克阿瑟也开始正视现实,他在回复中表示,“如果参谋长联席会议不改变其决定(不向我们提供大规模增援;不封锁中国海岸;不空袭中国大陆;不许轰炸中国东北的基地;不放国民党军队'出笼'),则在没有极其重大的政治原因的情况下,'我们的部队应以作战情况允许的速度尽快撤离朝鲜'。
”在这种情况下,身为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的李奇微甚至开始着手撤出朝鲜半岛的准备--在半岛最南端的釜山港地区重新设置一个纵深很大的防御区域(美军称为“戴维森防线”),美军甚至已经为这个堑壕体系设置了铁丝网。
【中国领导层对战争形势的误判】尽管美军方面显得惊慌失措,但其实志愿军在第三次战役中所达到的已经是“进攻的顶点”,越过了这个最高峰的顶点,就自然地向低谷下落。
在三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的补给线延长至300多公里,再加上美军空袭,志愿军的后勤补给面临极端困难。
抗美援朝的历史资料
抗美援朝的历史资料抗美援朝,又称抗美援朝运动,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
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开始。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国出兵主要是出于维护国家安全的考虑,是不得已的选择。
”抗美援朝战争是美国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战争,是在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内战并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的情况下爆发的。
在朝鲜战争历史研究领域很有影响的美国学者艾伦·怀廷(《中国跨过鸭绿江:决定介入朝鲜战争》)认为,中国领导人在朝鲜战争前夕正专注于解决压倒一切的国内问题,而中国的介入是由于中国安全受到现实威胁的结果。
他的结论得到拉塞尔·斯珀尔(《龙的参与:1950~1951年中国在朝鲜对美国不宣而战》)和安东尼·法勒-霍克利(《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的回忆》)的支持。
美国学者乔纳森·波拉克通过对披露的新材料的研究认为,中国参加朝鲜战争是受形势支配的。
他说,关于是否介入战争的争论在1950年10月份甚至在周恩来与印度大使潘尼迦著名的深夜会见后还在继续进行。
只是到了10月13日,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再次权衡了中国介入的风险和代价之后,才重新确定有必要在朝鲜部署军队,因为如果中国军队不介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安全就会受到明显的威胁。
当美国决定越过“三八线”、美国强大军事力量出现在中国东北边境的时候,“中国领导人似乎没有别的选择”。
美国著名作家约翰·托兰(《漫长的战斗》)认为,中国进入朝鲜冲突是被迫的,中国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免遭一个威胁要使用核武器的强大敌人的入侵。
他说:“麦克阿瑟想拿下整个朝鲜,而且或许向更北的地方推进,迫使毛介入一场他几个月来一直试图避免的战争。
”他在一次与中国学者的学术交流会上强调说:“中国出兵朝鲜,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是不得已。
如果苏联侵略墨西哥,那么美国在5分钟之内就会决定派军队去的。
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战略得失
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虽然没有把美帝国主义势力赶出朝鲜半岛,但是却把所谓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撵”回了三八线以南的地区,并且能够把强大的美军压制在那里、迫使美国在谈判书上签字,对于刚刚建国的中国来说就是奇迹般的胜利。
当然,中国在这场战争中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数十万志愿军展示葬身异土他乡。
中国领导们既然选择了参战,必然就对有得有失的结局早有预料。
这场战争不仅没有削弱中国军队的实力,反而对解放军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志愿军在同世界第一流军队的较量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人民空军也在战火中迅速成长起来了。
中国军队的作战经验得到了丰富、战斗能力得到了历练,发扬了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吃苦耐劳的作风。
可以说,最后中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对于这个新生的政权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对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国外敌对势力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使得敌对势力不敢轻举妄动。
极大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望和地位,赢得了一个比较有利的国际环境,给建国初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营造了稳定的政治局面。
洗去了百年来蒙在整个中华民族身上的耻辱,捍卫了整个民族的尊严。
同时,鼓舞了广大群众的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积极的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中来。
人民可以自豪地说:“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一个强国将在东方崛起。
”我们不得的不承认,除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在经济上也付出很大的代价,为了打赢战争,从苏联引进了大量的军事设备,金钱付出数目之庞大可想而知。
而影响深远的是中美两国的关系,战争使得中美两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发展正常的国家关系,反而陷入了尖锐的对立关系中。
而美国是世界霸主,给中国的外交和国际环境制造了很多的困难,延缓了中国向先进国家学习、迎头赶上的步伐。
更令人心痛的是,台湾问题的解决因为这场战争而被拖延甚至是落空了,现在台湾这颗宝岛,任然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这个损失对于中国来说是无可比拟的。
总的来说,抗美援朝的胜利是中国在近百年来被凌辱的历史上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一次伟大的胜利,每一个中国人无不为之感到自豪,我国的损失是巨大的,但是换来的却是空前的,这场伟大的战争,中国将永远享誉史册。
李奇维对志愿军的评价
李奇维对志愿军的评价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李奇维(1910年-2001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著名将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志愿军入朝作战期间,李奇维担任了志愿军总参谋长和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对志愿军的建设和作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这里我们来谈谈李奇维对志愿军的评价。
李奇维对志愿军高度评价了志愿军的战斗力和战斗精神。
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起初面对敌军的强大压力,但志愿军官兵坚韧不拔,顽强抵抗,壮烈的战斗精神深深打动了李奇维。
他曾经说过:“志愿军官兵的战斗力和奋斗精神令人钦佩,他们挺身而出,不怕牺牲,为了保卫祖国的尊严和领土而英勇奋战,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无比英雄气概。
”李奇维对志愿军的作战计划和战术也进行了针对性的赞扬。
在志愿军入朝作战中,李奇维作为总参谋长,精心制定作战计划,有条不紊地指挥作战,使得志愿军在短时间内收获了大量胜利。
他对志愿军采取的“亮刀出鞘、寸草不生”的战术赞不绝口,认为这种雷厉风行的作战方式使得敌人始终处于被动局面,给志愿军带来了巨大的优势。
李奇维对志愿军的纪律和统一指挥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志愿军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李奇维一直强调纪律的重要性,确保每一名官兵听从统一指挥,紧密团结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
他曾经说过:“纪律是军队的生命线,统一指挥是军队的灵魂。
志愿军只有保持严明的纪律和统一的指挥,才能取得胜利。
”李奇维对志愿军的组织建设和人才培养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胜利,离不开李奇维多年来的组织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
他注重选拔和培养年轻的干部,鼓励他们勇于担当,锐意进取,不断提高战斗力和作战效率。
在他的指导下,志愿军逐渐壮大起来,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
李奇维对志愿军的评价是非常积极的,他认为志愿军是一个英勇无畏、训练有素、统一指挥、纪律严明的军队,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和团结精神。
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表现,不仅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尊敬和景仰,也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赞扬。
李奇维对志愿军的评价
李奇维对志愿军的评价1. 引言李奇维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和杰出的军事将领,他对志愿军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李奇维对志愿军的评价进行全面、详细和深入的分析。
2. 李奇维的背景介绍李奇维,原名徐树铮,1914年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
他自幼聪明好学,在上海读书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
1940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优秀指挥员。
3. 李奇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贡献3.1 战术指导能力李奇维是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主要指挥官之一,在战争中展现出了出色的战术指导能力。
他善于分析敌情、制定作战计划,并灵活调整战术以应对敌人的变化。
在第二次战役中,他率领志愿军成功地突破敌人的防线,取得了重大胜利。
3.2 勇敢无畏的精神李奇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展现出了勇敢无畏的精神。
他率先冲锋、身先士卒,激励士兵们勇往直前。
在战斗中,他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敌后侦察,并及时向上级报告情况,为部队作出正确的指挥决策提供了重要信息。
3.3 卓越的组织能力李奇维展现出了卓越的组织能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成功组织了一系列重要的战役和行动。
他善于统筹安排各个部队的行动,并有效地调度资源。
在志愿军遭受到强大敌人压力时,他能够迅速调整部署,保证部队能够有效地应对敌人的进攻。
4. 李奇维对志愿军的影响4.1 建立了良好的指挥体系李奇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建立了良好的指挥体系,为志愿军的作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他注重培养年轻指挥员,提升他们的指挥能力,并且建立了有效的指挥协调机制。
这些措施使得志愿军在战场上能够更加有序地行动,提高了作战效率。
4.2 塑造了志愿军的精神风貌李奇维对志愿军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战术层面,他还积极塑造了志愿军的精神风貌。
他倡导团结友爱、勇往直前、忠诚无畏的战斗精神,并且以身作则地践行这些价值观。
这种精神风貌激励着志愿军官兵们同仇敌忾、顽强拼搏,在困难环境中坚持奋斗。
4.3 提高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声誉李奇维领导下的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这不仅为中国赢得了战争胜利,也提高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声誉。
朝鲜战争的转折点----铁原阻击战
朝鲜战争的转折点----铁原阻击战第五次战役后,志愿军大溃败,一直退到铁原附近,当时全军弥漫着恐慌、沮丧和互相埋怨的气氛。
谁也不知道美军的攻势到哪里为止。
但彭德怀觉得不能再退了,便命令六十三军坚守十五到二十天——哪怕把六十三军打光。
当时的该军军长是傅崇碧(后来当过北京军区司令员)。
这一仗打得很惨,部队一上去就光了,很多阵地失守时,不断有战士跳崖(当地山势很险峻),彭德怀时常在半夜望着漆黑的前方潸然泪下,战斗结束后十九兵团政委李志民也流下了眼泪,但这一仗使美军的攻势减缓了,最后直至停顿,把战线控制在了三八线一带,开创了朝鲜战争阵地战的先河。
这是一场我军伤亡巨大,异常惨烈的战斗,战后彭德怀对傅崇碧说,你要什么,傅回答,要兵!彭说,我给你两万。
铁原阻击战的结束,标志着第五次战役结束!五十三年前发生在朝鲜中北部铁原的这场战斗,硝烟早已散尽,但官方对于它讳莫如深的态度以及各种难以解释的迷团,对于沉迷在战史里的发烧友们来说,情不自禁想做的就是:试图透过历史时空去还原那场残酷的战斗,在这场残酷的战斗中感受浓烈的血腥。
想说清铁原阻击战,还是从头一步步地、慢慢地来吧。
先说说铁原的地理位置,铁原位于朝鲜的中北部,与金化、平康构成铁三角,是汉城至平壤铁路的必经之地,也是几条重要公路的交汇地,这里山峰耸立,山岭连绵。
是战争中屯集、转运物资的重要战略交通枢钮,也是攻击敌人遏制对手进攻态势的战略要地,任何军事家对它在战争中的作用不会视而不见。
李奇微无疑是朝鲜战争中扬名立腕的美国杰出的陆军战将,他洞察局势的独到眼光和扬长避短不拘一格的指挥艺术,使其在名将如林的世界军事将帅名册中必将占有一席之地。
闲话休讲,还是让我们跟随李奇微的思想一起回到五十三年前的朝鲜铁原,看看这位将军当时在想些什么吧。
在《朝鲜战争》的一书中他是这样说的:由于轻而易举地抵达了临津江,我起先甚至想进而推进至临津江与礼成江(礼成江从临津江西面、开城的附近注入黄海)之间的广阔沿海平原。
抗美援朝第六次战役缘何撤销
抗美援朝第六次战役缘何撤销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5年第30期1959年8月,中央军委召开扩大会议批判彭德怀,对其历史问题以及军事指挥问题,无一不加以追查和批判。
其中,也涉及到抗美援朝战争。
有人说,彭德怀擅自制定了抗美援朝第六次战役计划,“违背了毛主席确定的打小歼灭战的方针,脱离了当时我军的实际,‘搞左倾军事冒险’,并以此定为其‘与中央对立’的罪状之一”。
时至今天,彭德怀冤案虽已平反,但关于第六次战役仍然众说纷纭。
《党史纵横》刊夏明星、肖鹏、郑丽霞等的文章,希望还原这段历史真相。
中朝双方“准备八月进行一次有把握的稳打稳扎的反攻”从1950年10月25日到1951年5月21日,经过抗美援朝连续五次战役的较量,中国高层领导人逐渐认识到:美英军不易对付,朝鲜战事必须从长计议。
1951年5月26日,正当中国人民志愿军结束第五次战役收兵转移之时,毛泽东总结抗美援朝连续五次战役的经验,致电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提出了对美英军打“小歼灭战”的方针:历次战役证明我军实行战略或战役性的大迂回,一次包围美军几个师,或一个整师,甚至一个整团,都难达到歼灭任务。
……这就是说,打美英军和打伪军(注:南朝鲜军)不同,打伪军可以实行战略或战役的大包围,打美英军则在几个月内还不要实行这种大包围,只实行战术的小包围,即每军每次只精心选择敌军一个营或略多一点为对象而全部地包围歼灭之。
这样,再打三四个战役,即每个美英师,都再有三四整营被干净歼灭,则其士气非降低不可,其信心非动摇不可,那时就可以作一次歼敌一个整师,或两三个整师的计划了。
……至于打的地点,只要敌人肯进,越在北面一些越好,只要不超过平壤、元山线就行了。
5月27日,毛泽东将上述电示彭德怀的内容通报了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
但斯大林显然对这个电报产生了误解,5月29日,他复电毛泽东指出,这个方针是“冒险的”,很易被美英军识破。
斯大林提出建议:“看来你们将要准备一次重大的战役,其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局部机动,而是为了给美英军以沉重打击。
志愿军老兵张泽石谈抗美援朝战争
志愿军老兵张泽石谈抗美援朝战争1951年4月22日,志愿军在朝鲜发起第五次战役,“联合国军”统帅李奇微以“磁性战术”应战,使志愿军遭遇入朝以来最重大的一次损失,第60军第180师几乎全军覆没,8000余人牺牲或被俘,张泽石便是其中一员。
1929年,张泽石生于上海,1946年进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朝鲜战争爆发后,张泽石加入志愿军,归属于第60军第180师。
进入朝鲜后,张泽石所在的180师只打了第五次战役,便遭遇前所未有的惨败,这是所有志愿军战士都未曾预料的,以前只有包别人“饺子”,现在被人包了“饺子”,张泽石说,自己想过当烈士,也想过当英雄荣归故里,但从来没想过会成为战俘。
被俘以后,张泽石想过自杀,但当他看到自己的同胞为了一个美国人抽剩下的烟头在地上争抢时,他觉得这丧失了人的尊严,变得“连狗都不如”,于是他想为难友们争取做人的权利,为他们说话,与美国人斗争,之后他成了美国人的翻译,成为战俘和看管者之间沟通的桥梁。
在战俘营中,张泽石以地下工作者的身份与美国人,反共战俘斗争,劝难友们回到祖国,他告诉难友不要听信美国人的宣传,回到中国,祖国一定会像母亲对待“回家的儿子”一样对待战俘们。
然而美国人一语成谶,战俘回到祖国后,遭遇到怀疑、不信任,审查,被俘的污点几乎萦绕着他们的一生,家人也备受牵连。
不过,回忆这段历史,张泽石并不愿去怪谁,毕竟自己也是历史的参与者,对历史错误负有或多或少的责任。
11月15日,张泽石参加了新历史合作社主办的历史嘉年华,腾讯文化借此与他展开对话,以下是对话实录:入党是因为认为国民党太腐败了腾讯文化:您在《我的朝鲜战争》中提到,当年自己因为年轻,怀着浪漫的情怀参加到抗美援朝战争中。
71年前:志愿军打到了汉城
直到多年之后,李奇微还对仓皇撤离汉城的那一幕难以释怀——“元旦上午,我驱车从北面出了汉城,结果见到了一幅令人沮丧的景象。
南朝鲜士兵坐着一辆辆卡车,川流不息的向南涌去。
他们没有秩序,没有武器,没有领导,完全是在全线败退——逃得离中国军队愈远愈好。
他们扔掉了自己的步枪和手枪……我知道,要制止这些吓破了胆的士兵大规模溃逃,那是枉费心机的。
”在南朝鲜军人撰写的《韩国战争史》中,则是这样一段文字:“联军士兵扔掉所有重炮、机关枪等支援火器,爬上卡车向南疾驰,车上的人挤得简直连个小孩都不能再挤上去了,甚至携带步枪的人也寥寥无几。
他们只有一个念头,拼命跑呀!控制不住的‘后退狂’蔓延开了……”那意思很清楚,被志愿军吓破胆的,不仅是一战即溃的南朝鲜军,还有未战先怯的美英军队。
那是已经有着34年军旅生涯的李奇微第一次体验兵败如山的滋味。
让这位后来的四星上将聊以自慰的是,尽管撤离汉城留下了美军历史上一段不光彩的纪录——李奇微还是多少有些庆幸自己当时的决策:如果不是把南朝鲜人放在防御阵地最前面充当炮灰,那么,遭受中国军队又一次沉重打击的将会是他刚刚接手的美第八集团军。
李奇微是1950年12月26日匆匆飞到朝鲜战场,接替因在第二次战役中翻车身亡的沃克中将,出任第八集团军司令官的。
第二次战役,朝鲜战场上最惨烈的一战。
交战双方在冰天雪地里搏杀43个昼夜,最终的结果是,中国军队靠着双脚一路从鸭绿江挺进到三八线附近,拥有空中支援掩护的“联合国军”则一路向南溃退了200多公里。
是役结束,正值“平安夜”来临。
美国人苦苦等来的却是2.4万美军或死或伤或被俘的噩耗。
曾经信誓旦旦承诺赶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让美国大兵回家团聚的“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名声一落千丈。
杜鲁门政府一边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一边派出美国陆军副参谋长李奇微到朝鲜战场收长的李奇微,指挥了美军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夜间空降作战——西西里岛登陆战役。
诺曼底登陆后,升任第十八空降军第二任军长。
李奇微怎么大破志愿军
李奇微作为美国的陆军四星级,曾受到很多人的崇拜,他在朝鲜战场上的大破志愿军实在是令人佩服。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李奇微大破志愿军的经过,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奇微大破志愿军的经过李奇微在朝鲜战场上的表现实为惊人,他在接手朝鲜战局时,联合国军正在遭遇重创,而且士兵毫无斗志。
在这种情况下,李奇微专心观察与研究志愿军的战斗方式与风格,迅速制定应对方案。
在他识破志愿军的礼拜攻势和月夜攻势之后,采用磁性战术后,李奇微大破志愿军。
李奇微在朝鲜战场上拯救了志愿军,在他的带领下将毫无斗志的联合国军与志愿军展开了多次战役,而且多次战败志愿军。
1951年元旦,志愿军采用的人海战术突破三八线,攻占韩国首都首尔,接着又继续向南进攻,在首尔以南推进了三十英里。
虽然志愿军的战术很有效,也获得了胜利,但是志愿军的损失惨重,再加上严寒和韩国游击队的骚扰,使得志愿军的力气消耗殆尽,不得不停止进攻。
人海战术虽然厉害但也不是攻无不破,在砥平里李奇微大破志愿军的人海战术。
李奇微是一位非常善于观察和研究敌方的将领,在韩国的一些战役中他发现了人海战术的致命弱点,从而制定了梯形防御法。
这种战法是将弱的守备力量放在最前沿,战斗力强的部队放在后方,越是往后,战斗力越强。
人海战术一旦开始,最前沿的防御部队要尽一切办法消耗敌方的人力优势,完成任务后撤退至后面的阵线,与该阵地的守军一起给敌军造成杀伤,然后以此类推。
当消耗掉敌军的大部分有生力量和体力后,让最后方的精锐部队反击。
很快,这套战法使得李奇微打破志愿军。
李奇微简介马修·邦克·李奇微在1895年3月3日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门罗堡,他曾是美国的陆军四星,他的闻名于世是在朝鲜战争期间挽救了联合国军。
1993年7月26日,李奇微在匹兹堡郊区的家中去世,享年98岁。
马修·邦克·李奇微1917年毕业于西点军校,被授予陆军的军衔。
毕业一年后,他又回到西点军校担任西班牙语的教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误判抗美援朝战争形势:遭李奇微致命打击【士气崩溃的联合国军】在志愿军第三次战役结束后,联合国军退至37线以南,再次丢失汉城(首尔),军队士气降至最低点。
其实在二次战役结束,李奇微接替车祸丧生的沃克出任第8集团军司令时,联合国军就已经一支张皇失措的军队。
李奇微对这种状况特别深刻,其回忆录里几乎用了半个章节来描述--基层士兵已经失去以往泼辣的言谈、自信的笑容,大脑一片麻木,大多数人只想着早日离开朝鲜回国。
高层军官,所有的军长、师长都已丧失重新进攻的信心,认为无论何种进攻方式都会归于失败。
韩国军队的情况更加严重,在撤出汉城的时候,韩军士兵丢弃了所有重型火炮、甚至步枪,乘着各式各样的车辆毫无秩序地溃退,他们只有一个念头--离中国军队越远越好。
李奇微曾试图制止这种情况,他站在路中间挥手阻挡,但这只是枉费心机,韩军车辆没有减速直接绕过。
不但前线军队丧失了士气,美国政府也一度失去将战争继续下去的信心。
在1950年12月底,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将如下看法通知麦克阿瑟,“中共部队现在十分强大,如果他们全力以赴,完全可以迫使联合国军撤出朝鲜。
”第三次战役结束后,麦克阿瑟也开始正视现实,他在回复中表示,“如果参谋长联席会议不改变其决定(不向我们提供大规模增援;不封锁中国海岸;不空袭中国大陆;不许轰炸中国东北的基地;不放国民党军队'出笼'),则在没有极其重大的政治原因的情况下,'我们的部队应以作战情况允许的速度尽快撤离朝鲜'。
”在这种情况下,身为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的李奇微甚至开始着手撤出朝鲜半岛的准备--在半岛最南端的釜山港地区重新设置一个纵深很大的防御区域(美军称为“戴维森防线”),美军甚至已经为这个堑壕体系设置了铁丝网。
【中国领导层对战争形势的误判】尽管美军方面显得惊慌失措,但其实志愿军在第三次战役中所达到的已经是“进攻的顶点”,越过了这个最高峰的顶点,就自然地向低谷下落。
在三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的补给线延长至300多公里,再加上美军空袭,志愿军的后勤补给面临极端困难。
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曾这样回忆第三次战役打到“三七线”时的感受:眼看着几十万中朝军队已经是强弩之末,而敌军的飞机几乎完全摧毁了志愿军的后勤供应。
在缺衣少食、缺弹少炮的情况下,美军随时可能用另一个立体反攻将几十万志愿军置于绝境。
彭德怀说,自己从未在战争中害怕过,但当时却极度担心志愿军的命运。
除了后勤补给濒临崩溃外,志愿军还面临朝鲜战争期间唯一一次兵力短缺的问题。
第三次战役结束后,第9兵团主力因为在长津湖战役中伤亡巨大,仍留在元山休整;第3、19兵团在入朝途中,尚未抵达前线。
志愿军的一线部队仅38、39、40、42、50、66军,共6个军21万余人。
而且连续2个半月的进攻,也让志愿军各部队异常疲劳。
实作为前线指挥官,彭德怀清楚了解美军实力受损并不严重,原先是连发起第三次战役都不同意的,三次战役打完后更是出现前面所述的对战局的极度忧虑。
但在巨大的胜利面前,国内领导层却犯下了类似麦克阿瑟的错误,毛泽东不但坚持要打第三次战役,在第四次战役期间,美军发起全线进攻,战局尚未明朗的情况下,还提出了打到36线的要求。
最高领导层对形势的误判,同样成为志愿军在第四、五次战役失利的主要原因。
【李奇微对联合国军的整顿】摘要:在朝鲜战争中,如果说谁是美军的第一功臣,自然非李奇微莫属。
李奇微在二次战役后接替因车祸丧生的沃克担任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
其在上任后,即着手展开对第8集团军的整顿,逐渐让联合国军回到原有的正常作战状态和对敌态度,整顿的效果在后来第四、五次战役中就体现了出来。
“磁性战术”的谬误但对于李奇微在朝鲜战争的作为,国内却有不少归纳谬误,其中流传最广的是“磁性战术”。
国内很多文章都这样描述:李奇微发现志愿军后勤补给薄弱,每次穿插攻势只能维持7天时间,即所谓的“礼拜攻势”。
李奇微就对美军战术进行了针对性改良,具体是首先根据志愿军进攻主要是夜间发动的特点,主力白天撤退,担任掩护的摩托化部队和坦克部队则在黄昏后开始撤退,每天最多只退20公里,20公里的距离恰好是志愿军一夜徒步前进的路程。
志愿军的攻击部队在夜间穿插时根本捕捉不到美军,天明后又正好进至美军的预设阵地前,反而遭美军强大的空地一体优势火力打击,徒有伤亡难有进展。
7天一过,当志愿军随身携带的补给消耗完,美军随即开始反击。
但对于这种描述,在李奇微本人的回忆录里却找不到任何符合的字句。
类似的情形只发生在第四次战役前,1951年1月15日到25日的10天时间里,美军在水原至利川间发动的试探性进攻。
如何应对志愿军的穿插战术李奇微的做法其实非常简单而常规。
面对志愿军轻装步兵沿着山间小路的穿插迂回,李奇微要求美军部队重视夺占公路沿线的高地;并且要敢于离开舒适的公路,进入山地建立阵地,使两支部队的侧翼连成一气;在无线电通信不便的地区,要派出传令兵,保证通信通畅;各军师之间要利用炮兵的射程优势,在作战时互相支援。
另外,各部队在白天需要适当收缩防线,让部队与部队之间紧紧衔接在一起,到白天,则以步坦协同的分队发起强有力的反冲击。
这些措施使得原本炮兵火力就占绝对优势的美军,在四、五次战役期间成功抵御了志愿军的进攻。
除了战术细节方面的改进,李奇微还非常注意对士气的鼓励。
他以身作则,或者是乘轻型飞机,或者是乘吉普车,深入到一线,了解战况。
当第一线的士兵看到最高统帅来到自己中间,自然是倍受鼓舞。
李奇微最典型的标记就是胸前挂着两颗手榴弹,他曾对问到这个问题的部下说,这是在经常遭遇伏击的朝鲜战场上,作为最后也是最有效的武器。
【砥平里血战:战争转折点之一】1950年1月25日,三次战役结束仅17天,美军即重新向北发起进攻,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爆发。
志愿军采取类似第二次战役时的打法,在战役前期,先在西线坚守,东线则诱敌深入;待东线敌军态势突出后,再进行中间突破,然后穿插迂回消灭敌军,属于一种攻势防御。
但志愿军这次在击溃韩军一部后,却碰上了前所未有的硬钉子,这个钉子就是砥平里。
在砥平里,美军第2步兵师1个团和法国营被志愿军迂回穿插,切断了退路,但这次美军没有再丧失勇气和信心而溃退,而是迅速就地转入防御,构筑起坚固工事,迎击志愿军的攻势。
志愿军参战部队是分别隶属于3个军的6个团,总兵力达1万人,但炮兵力量薄弱,总共只有3个炮兵连,十几门75毫米火炮,而且每门炮只有二十多发炮弹。
相比之下,美军有2个炮兵营,装备着6门155毫米榴弹炮和18门105毫米榴弹炮,炮弹充足,还能得到空投补给。
另外还有20辆坦克,火力相当雄厚。
结果志愿军强攻了两天两夜,仍然无法突破美军的防御,而美方的援军则在坦克掩护下已冲到砥平里,志愿军只得撤围。
志愿军也因此无法达成战役企图,被迫撤至38线以北。
此战,志愿军伤亡超过1万5千人,而美法军伤亡不过几百人。
砥平里战斗,在美军中地位极高,被看作是战术上取得的第一个成功战例,甚至将此战喻为朝鲜战争的转折点和第二个仁川。
从此以后,美军在遭到志愿军的迂回包围之后,不再轻易后退,而是利用地形,迅速构筑环形防御阵地,凭借强大火力组织起防御,一般情况下,只要挺过一个夜晚,天一亮就可在强大的空中掩护下解围。
志愿军的纵深穿插迂回,便很难再取得成效。
【第五次战役:实力的体现】摘要:1951年4月22日,在得到休整和补充后,志愿军发动了全线猛攻,希望凭借数量上的更大优势,打开战役局面。
但这时的联合国军已回到正常的作战状态,同时也得到了数量补充,尤其是在更多炮兵投入了朝鲜。
在这场半岛上规模最大的战役中,美军实力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们不仅破解了志愿军穿插战术,而且依托重火力优势大量杀伤志愿军,使志愿军遭到了空前失败。
双方的战前准备第四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新锐兵团陆续抵达前线集结地域,第9兵团也完成休整。
志愿军在前线集结起第19兵团的63军、64军、65军,第3兵团的12军、15军、60军,第9兵团的20军、26军、27军、39军、40军,加上人民军第1、3、5军团,共14个军(军团),总兵力高达50多万人。
志愿军希望用更大的人数优势,在狭窄的半岛中部再次打开局面。
但美军方面此时也加强了实力,补充了相当数量的老兵,陆战1师、第2、3、7步兵师均已重返前线。
更为重要的是,美军更多野战炮兵营已经完成训练,从国内调到了朝鲜,接替李奇微的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得以施展他的炮兵饱和轰击战术。
(在后来的上甘岭作战中,范弗里特在作战中使用的弹药量甚至超过美军规定限额的5倍以上,美国记者将之称为“范弗里特”弹药量。
)志愿军遭遇空前失败1951年4月22日,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发动全线猛攻,第五次战役打响。
尽管韩国军队仍然不堪一击,但当志愿军往纵深穿插时,遭遇了一个又一个“砥平里”。
美军在防线被突破时不再后撤,或是调整部署填补防线,或是形成环形防御,等待预备队增援。
美军此前着重准备炮兵火力发挥了作用,美第9军在开战前3天就发射了1万5千发炮弹,而第38野战炮兵营则在24小时内打掉超过1万发105毫米炮弹,创下朝鲜战争记录。
在美军绝对优势的炮火下,志愿军伤亡异常惨重。
志愿军前后共发动两波7天攻势,但始终进展不大,在战前准备的物资基本消耗完毕的情况下,志愿军开始北撤。
美军马上发挥其摩托化优势,以4个军共13师的兵力,用摩托化步兵,炮兵,坦克组成“特遣队”沿公路向志愿军追击,志愿军5个师反被美军穿插包围。
其中60军180师遭到严重损失,全师损失近8000人,其中被俘5000余人。
战争启示在前三次战役,志愿军抓住美军狂妄自大、战线过长的失误,成功运用大纵深前插战术,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但前三次战役可以说是一种“巧胜”,当美军在经过李奇微整顿后,注意侧翼阵地的保护和联系,加强对炮兵优势的运用,志愿军就再也难以通过穿插迂回瓦解对手的防线。
在双方互相了解对方的作战能力和战术特点后,决定战争形势的主要因素就变为两军装备水平和两国工业实力的对比,第四、五次战役的结局就是中美两军、两国实力差距的体现。
从整个战争层面来说,朝鲜战争充满着戏剧性的转折;麦克阿瑟的骄傲忘形为志愿军拱手奉献了巨大的初战胜利;而中国决策层在二次战役后对于形势和实力的误判,也让美军在四、五次战役中重拾自信;双方都付出了骄傲的代价。
此后,美国政府坚持在朝鲜进行一场有限战争的目标,不再向北进行大规模进攻;而中国方面也认清了双方实力差距,取消了第六次战役计划;在双方都明确放弃武力统一朝鲜半岛后,朝鲜战争进入谈判相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