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李时珍医药创新奖

合集下载

国医大师王琦介绍

国医大师王琦介绍

享有很高声誉等条件。
首批30位“国医大师”享受省部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待遇。今后“国医大师”每5年评选一次。
3/25/2016
简介
男,1943年2月生,江苏高邮人
■ 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 科带头人 ■ 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医体质与生殖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国医大师王琦
国医大师
首届“国医大师”评选工作于2008年10月28日正式启动, 是从全国中医药系统从事临床工作的中医药(包括民族医
药)人员中遴选出来的,均为省级名中医或全国老中医药
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同时还要具备品德高尚, 获得社会广泛赞誉;为发展中医药事业作出突出贡献;中 医药理论造诣深厚,学术成就卓越,在全国及行业内具有 重大影响;从事中医临床或中药工作55年以上,在群众中
3/25/2016
3/25/2016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医体质学说
九种中医体质类型
3/25/2016
3/25/2016
3/25/2016
王琦男科学
3/25/2016
谢谢
■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 献专家,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 医药管理局遴选的全国第二、三批 五百名著名老中医之一。
3
主要业绩
■ 擅治过敏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从改变过敏体质入手,针对变异 性哮喘、变应性鼻炎、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制订调节过敏体质系 列方药,2013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医药创新奖。从改变痰湿 体质入手,针对肥胖、高脂血症、痛风等代谢性疾病,制订化痰祛 湿系列方,2011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科技部备案中国社会力量设奖清单

科技部备案中国社会力量设奖清单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2003.09
84
中国创造学会创造成果奖
中国创造学会
2003.09
85
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医学奖
中国金属学会
2003.09
86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
2003.09
87
中国制冷学会科学技术奖
中国制冷学会
2003.09
88
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原名称: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2002.3
40
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奖
中国航海学会
2002.3
41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
2002.3
42
中国黄金协会科学技术奖
中国黄金协会
2002.3
43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中华中医药学会
2002.1
44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2002.1
45
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侯德榜科技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
2001.3
10
詹天佑土木工程科学技术奖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詹天佑土木工程科技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
2001.3
11
青少年21世纪科学奖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中国青少年21世纪科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2001.3
12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奖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仪器仪表科技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
2004.1
104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奖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
2004.12
105
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

刘建勋研究生导师简介

刘建勋研究生导师简介

刘建勋研究生导师简介刘建勋,河北衡水人,1955年3月24日出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78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生物系中草药(药理药化)专业,2004年获日本药科大学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SCI收录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4部,主编2部,副主编5部,编委7部;获国内外发明专利11项;获各类科研成果奖16项,第一完成人14项,其它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2项;1996年被评为“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2002年被评为入选“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4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16年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主要研究方向:中药药理与中药新药研发。

1、主要社会兼职情况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药协会医院与企业药事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药理学会理事及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实验药理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动物学会中医药动物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北京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项目审评专家。

2、近5年来主持科研项目情况1)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课题: 基于病证结合的气血相关理论研究(2015CB554400), 2015.1-2019.8, 750万元, 首席科学家2)国家自然基金课题:AMPK介导的细胞自噬炎性反应信号通路对痰瘀互结证AS的调控机制及化痰祛瘀解毒方药的干预作用 (81573650), 2016.1-2019.12, 73.2万元,主持人3)中国中医科学院院级课题: 中药复方祛瘀化痰通脉功效与评价, 2015.1-2016.12,40万元,主持人4)北京市科技计划“十病十药”研发课题:祛瘀化痰通脉颗粒的临床前研究(Z131100002513006), 2013.4-2015.4, 110万,主持人5)重大新药创制课题:朝向国际注册的治疗血管性痴呆有效组分配伍新药维脑康胶囊的临床前研究(2012ZX10004301-608), 2012.1-2015.12, 390万元,主持人6)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形成及化痰祛瘀解毒方的干预作用(81073085), 2011.1-2014.12,33万,主持人3、近年来发表有代表性学术论文、专著或教材(限5篇)1.Jianxun Liu*, Hua Zhu, Yongqiu Zheng, Zhaobin Xu, Lei Li, Tao Tan, Ki Ho Park, Jincai Hou Cuixiang Zhang, Dan Li, Ran Li, Zhenguo Liu, NoahWeisleder, Desheng Zhu, Peihui Lin , Jianjie Ma. cardioprotection of recombinant human mg53 protein in a porcine model of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injury. J Mol Cell Cardiol. 2015,80:10–19.2.Cuixiang Zhang, TianLan, JincaiHou, Juan Li, Rende Fang, Zhicheng Yang, Min Zhang, Jianxun Liu*, and Bing Liu.NOX4 promotes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cell proliferation and metastasis through positive feedback regulation of PI3K/Akt signaling. Oncotarget. 2014, 5: 4392-4405.3.Yanyan Bao, Chengren Lin, Junguo Ren, Jianxun Liu*. MicroRNA-384-5p regulates ischemia-induced cardioprotection by targeting phosphatidylinositol-4,5-bisphosphate 3-kinase, catalytic subunit delta (PI3K p110d). Apoptosis, 2013,18(3):260-70.4.Xiaodi Fan Jun Wang, Jincai Hou, Chengren Lin, Alan Bensoussan, Dennis Chang, Jianxun Liu*,and Bing Wang. Berberine alleviates ox-LDL induced inflammatory factors by up-regulation of autophagy via AMPK/mTOR signaling pathway/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15, 13(1):1-115.刘建勋主编《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拟临床研究思路与方法》,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4、近年来获省级以上奖励情况1)2014年,源于中医临床的中药药效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2014年,中药复方功效研究与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应用,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3)2013年,中药复方指征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4)2012年,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拟临床研究方法的建立与应用,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5)2011年,治疗缺血性脑损伤及神经退行性病变中药药效学评价的方法学研究,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6)2009年,中国药学会,中国药学发展奖突出成就奖,个人奖7)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医药创新奖,个人奖5、指导研究生情况自2000年开始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培养博士后15人,博士20余人,硕士30余人。

李时珍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李时珍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李时珍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作者:猗猗来源:《醒狮国学》2018年第10期追溯远古,炎帝神农以他伟大的历史功绩,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中医药始祖,开创了中华民族的中医药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

为继承和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曾涌现出无数杰出又举世闻名的中国传统医药文化传承人,他们或在中医药理论上有所建树,或在临床实践中疗效卓著,或以医药经典巨著嘉惠后世,或以高尚医德为人民所称颂。

其中有一位在中国医药史上闪耀着熠熠光辉的医林之圣,这就是明朝的李时珍。

中医药文化不仅仅包含着有关疾病和健康的理论与经验,还是实践医学、哲学、文学、自然学等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一个对中医药文化没有很好认知度的人,是难以在中医药事业上取得成就的。

学习中医药知识,了解中医药文化贯穿于李时珍的大半生。

一、勤奋学习。

认知中医药文化之魅力李时珍自幼勤奋攻读,思维敏捷。

公元1531年,他14岁便考取了秀才。

在幼年的学习生涯中,他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觉地把所读经史子集等书籍中与医学有关的内容摘录出来,在读书中已注意到了医学与多学科的关系。

公元1540年,他23岁时,在第三次乡试失败后,便弃仕从医。

为了掌握更多的医药学理论知识,当好一名济世救人的医生,他更是博览群书,遍读古今经史百家书籍。

《白茅堂集》中说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窥”。

《薪州志》中也说他:“刻意读书,十年不出户阙,上自坟典,下及子史百家,罔不该治”。

因医术高超,李时珍经常出入薪州荆王府,公元1551年至1559年間,先受聘于武昌的楚王府后被推荐至国家最高医疗机构北京太医院任职。

皇家王府都设有专门的藏书室,李时珍在内多年,攻读诸家本草典籍,钻研历代医学名典,记录大量珍贵资料,成了他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

《本草纲目》自序中记载“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稍有得处,辄著数言”。

他还虚心向有知者求教,比如拜他父亲的好友顾日岩为师,学习理学、诗词等知识。

201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李时珍医药创新奖参评项目

201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李时珍医药创新奖参评项目

2015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李时珍医药创新奖参评项目目录004 LC-02 宫腹腔镜联合中医多靶点治疗不孕症福建省南平市人民医院潘丽贞王英王泽青蔡柳芽周丽娟005 LC-03 颈椎病治疗技术筛选的临床研究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王诗忠陈少清仲卫红宋红梅陈水金王心城蔡树河廖军陈乐春李明006 LC-04 刘玉洁主任医师治疗心悸的临证经验研究唐山市中医医院王清贤袁金英李凤娥张颖刘炜李艳梅杨淑英张军赵卫段红莉007 LC-05 基于滑膜血管新生机制的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机理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蔡辉商玮赵智明赵凌杰郭郡浩姚茹冰郑召岭赵鹏008 LC-06 清热解毒中药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作用靶点的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何明吴峥嵘李渊陶庆春郝素英吴志松009 LC-07 健脾疏肝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李军祥王允亮余轶群谢春娥韩海啸胡立明刘敏徐春军刘绍能朱陵群012 LC-09 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循证证据的产生与方法学规范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杂志社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刘建平费宇彤韩梅曹卉娟王思成陈薇刘国正刘兆兰李迅夏芸014 LC-11 心力衰竭中医分期辨治方案建立及疗效评价方法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毛静远王贤良赵英强牛天福袁如玉王永刚崔晋荣施乐贾秀丽樊瑞红林谦侯雅竹015 LC-12 中医药提高腹透患者生存质量、防治腹膜纤维化相关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洪涛林燕杨波姜晨范淑芳武士锋窦一田王艳松邹琦018 LC-15 针刺对高血压脑出血脑保护作用及临床研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邹伟匡洪宇孙晓伟王珑于学平滕伟刘芳戴晓红郭玉红019 LC-16 六字诀呼吸操促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复效果的系列研究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锦秀邓丽金张文霞郑国华朱秀兰唐爱忠郑丽维葛莉李壮苗李冬秀020 JC-04 方剂配伍雷公藤对其所致肝脏、骨髓毒性的减毒作用及机制研究山西中医学院周然闫润红王永辉高丽柴智李艳彦聂中标周文静021 ZY-01 浮小麦活性成分及质量控制研究山西中医学院香港科技大学中药研发中心裴妙荣董婷霞孟霜詹华强李慧峰毕丹裴香萍张莉王艳022 JC-05 泄浊解毒方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免疫机制及炎细胞因子的影响河北省中医院刘建平刘彦岭杨倩陈建权荣英蕊郎晓猛023 LC-17 结(直)肠癌辨证分型与肿瘤基因相关性研究福建省立医院崔同建陈小岩陈发文陈晓耕张雪梅黄若磊黄毅刘振华024 ZY-02 从肝论治失眠新药白草香解郁安神胶囊研制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广西百琪药业有限公司冯玛莉李培毅贾力莉牛艳艳武玉鹏陈治伟仝立国宋美卿白崇智仲启明025 JC-06 中医癌毒病机理论创建及其应用南京中医药大学程海波吴勉华周仲瑛沈卫星周红光孙东东李柳陈海彬李黎027 LC-18 颈椎病中医证型规范化研究甘肃省中医院谢兴文汪俊红李宁马真卿李红专王春晓028 KP-01 《自然会健康》福建中医药大学李灿东029 LC-19 基于精室理论创制前列腺炎Ⅰ号的临床及抗炎机制研究江苏建康职业学院曾庆琪刘嘉朱勇曾明月王劲松冯俊志杨海军杨凯030 LC-20 滋阴补阳方序贯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周期重建的治疗作用南京中医药大学谈勇任青玲聂晓伟邹奕洁周阁郭银华殷燕云胡荣魁赵娟031 ZY-03 抗肿瘤中药微粒多途径传递系统核心技术创研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陈彦瞿鼎王小宁张振海刘聪燕贾晓斌周静范晨怡032 JC-08 模拟拔伸按压手法对腰椎运动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生物力学作用研究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甘肃中医学院张晓刚杨学锋李具宝李延红刘太运潘建西董建华033 LC-21 中医健脾单元疗法对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疗效及免疫学机制研究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健黄传兵汪元阮丽萍张金山程园园张皖东范海霞陈瑞莲谌曦034 JC-09 爱罗咳喘宁对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机制研究河南中医学院谢文英张良芝尚立芝包海燕张紫娟卢旻何磊常学辉胡文豪李亮程凯刘坦潘小丽佘悦樊尊峰035 ZY-04 中药临床药代动力学关键技术与研究体系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居文政熊宁宁蒋萌张军刘芳吴婷刘史佳储继红许美娟邹冲殷俊刚李长印俞景梅王晓骁戴国梁036 LC-22 补肾温阳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河北中医学院河北省中医院石家庄市第四医院杜惠兰陈景伟边文会刘京芳李清雪杨剑贾云波贺明仝瑞晓李艳青037 LC-23 养心颗粒防治冠心病心绞痛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静周亚滨张春芳郑佳新赵艳茹关丽梅李璟怡张丽丽周洪波辛翰东常艳宾038 ZY-05 泻浊解毒通络法治疗痛风的机理研究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中南许成群陈光亮牛云飞石国斌刘剑张培培汪俊张帆039 LC-24 中药清瘟解毒Ⅰ号Ⅱ号煎剂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实验研究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江柏华张碧海谭莉君蒋鹏娜刘丽敏李强李配卓040 JC-10 补肾益气法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及遗传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甘肃中医学院刘永琦苏韫舍雅莉何建新聂蕾伍志伟张利英颜春鲁骆亚莉杨玥龚红霞薛娜041 JC-11 基于“痰瘀毒”理论探讨大柴胡汤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辽宁中医药大学王凤荣孙淼郑娴王帅李文杰杨莺景雅婷王金梁陈维杨荣来045 ZY-07 五味子“味”“能”相关及其饮片质量评价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李丽张村肖永庆于定荣刘颖殷小杰麻印莲顾雪竹朱明贵黄文倩046 LC-28 胃癌术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构建及其临床与实验评价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庆生潘晋方张琦帅剑锋刘举达周富海047 LC-29 小儿常压型脑积水中医综合治疗方案西安中医脑病医院(陕西中医学院附属西安脑病医院)宋虎杰苏同生韩祖成张玲何丽云李奇玉陈霄刘玉堂邓仁才048 JC-1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系统相关及证治规律的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张伟邵雨萌张心月朱雪卢绪香阎小燕臧国栋韩佳贾新华何荣王立娟张阳沈宁刘骅漫陈宪海049 LC-30 固本防惊汤预防小儿高热惊厥复发的临床研究宁波市中医院董幼祺董继业夏明郑含笑凌春瀛罗巧二丁瑾050 JC-13 中药及其活性提取物的免疫调控关键技术与抗肿瘤作用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姜国胜姚成芳李霞宋冠华段文娟任霞李翠玲051 JC-14 三七总皂苷对心梗后左室重构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广州市中医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省生物制品与药物研究所郭洁文杨敏任斌符永恒邓志军邱光清李丽明刘若轩陈剑梅韦炳华052 ZY-06 熊胆粉特有药用价值及熊胆粉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黑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王喜军吴修红孙晖靳哲朴成玉辛笛张爱华闫广利孙畅李杏花张宁李丽静郭冷秋孙文军韩莹053 LC-31 中医异病同治绝经综合征、经前期综合征规范研究及应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北省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保康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王小云杨洪艳聂广宁温泽淮刘建黄旭春姜惠中魏绍斌王玲李佶054 KP-03 《谁搞垮了孩子的身体》《跟我学小儿推拿手法》深圳市儿童医院人民卫生出版社万力生孟昭美温长路汪受传055 JC-15 肾虚衰老理论指导下的老年性痴呆防治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安红梅胡兵顾超谢燕许丽雯史云峰靳淼张占鹏陈久林林晨056 LC-32 脑卒中针康治疗体系的建立及应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唐强王艳颜培宇邢艳丽朱路文张立刘波李季关莹057 LC-32 脑卒中急性期胃肠功能障碍的中医证候分析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唐明杨秀丽安朋朋李红周景想孙莉莉058 LC-33 循经弹拨法治疗寒凝血瘀型慢性腰肌劳损长春中医药大学刘明军张欣卓越尚坤陈邵涛赵春强仲崇文陈飞腾059 LC-34 补肾活血通淋法对前列腺增生症的疗效评价及作用机制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孙自学陈建设郑攀张谦孙新宇杨志平王瑞060 LC-35 清肝活血方治疗酒精性肝病(肝纤维化)的方证病理学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邢练军陈珺明吴涛王淼安德明郑培永张莉季光061 ZY-08 中药配方颗粒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省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广东省食品药品检验所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程学仁孙冬梅陈浩桉谭登平陈玉兴毕晓黎张建军罗文汇魏梅杜建平曾晓会赵自明李智勇陈向东胥爱丽063 LC-36 具有中医特色的慢性肾脏病管理模式的建立与推广广东省中医院刘旭生毛炜吴一帆林启展卢富华王立新邹川张蕾黎创吴禹池何志仁邓丽丽刘惠傅立哲刘曦064 LC-37 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系列研究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邓鑫梁健练祖平白广德赵晓芳张亚萍侯恩存涂燕云刘旭东065 LC-38 痰瘀论治冠心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辽宁中医药大学杨关林张哲贾连群陈民张会永关雪峰李国信于睿姜钧文王洋杜毅李峥刘悦肖蕾刘光辉066 LC-39 痹痛灵最优处方确定及免疫机制影响探讨南京中医药大学汪悦郭海英吴素玲耿元卿李广清丁蓉覃仕化景嵘月067 LC-40 中药消胀贴膏敷脐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评价与作用机制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刘成海邢枫冯年平陶艳艳张雅丽蔡俊萍068 KP-04 《湖南省中医养生保健手册》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湖南中医药大学邵湘宁姚勤蔡铁如何清湖069 ZY-10 名贵中药资源分子系统学及其药材的分子鉴别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贵阳中医学院安徽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袁媛黄璐琦金效华彭华胜蒋超周涛崔光红李旻辉杨健王学勇谢冬梅陈敏李军德南铁贵金艳070 LC-41 慢性乙肝患者中医生存质量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张玮王俐琼姚培芬王灵台王妍施美育孙学华陈云飞刘一博李莹王磊蔡国芳071 JC-16 艾灸温补脾胃的生物学效应机制研究与临床应用湖南中医药大学常小荣刘密杨宗保岳增辉刘未艾彭亮彭艳张国山谭静石佳072 LC-42 结直肠吻合重建技术的临床应用与推广成都肛肠专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青岛市市立医院杨向东魏雨龚文敬贺平韩方海任东林张桢赵希忠吴凌云安辉073 JC-17 益气解毒活血通络类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深圳市中医院李顺民孙惠力曾又佳戈娜邵牧民易铁钢卢建东074 LC-43 糖尿康片干预糖调节受损的临床观察开封市中医院庞国明闫镛韩建涛姚沛雨王志强袁峰075 JC-18 伤科止痛膏治疗运动性损伤的临床与应用基础研究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叶锐彬李晓松程杰何本祥李小红076 LC-44 “促通”按摩法治疗中枢性神经损伤后咀嚼功能障碍的作用研究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田洋耿吉冬刘志荣李玉春王君刘新瑞程东红姜晓东077 JC-19 中药干预实验性糖尿病心肌病变微炎症通路机制研究长春中医药大学邓悦朴春丽闫凤杰董志恒常立萍刘兴山靳宏光李双娣齐峰杜海波金艳芳078 JC-20 活血化瘀法之“生新”层面理论重构及其机制、应用河南中医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张金生田力李社芳王建彬何庆勇张宝霞胡超群赵桂芳朱慧芳张阳阳079 LC-45 中医金针拨障术切口外滤过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机理研究及临床应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吴烈桑子瑾杨迎新周浩川苏航康玮张国亮武丹蕾080 JC-21 调补心肾法治疗轻度认知损害的研究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孙莉项颗马琳项柏冬李超生邸琳081 ZY-11 中药指纹图谱总量统计矩(相似度)法的创立与运用研究湖南中医药大学贺福元杨岩涛邓凯文石继连周晋刘文龙刘平安唐宇周逸群唐昱桂卉罗杰英082 JC-22 语义网环境下中医药信息标准化方法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崔蒙李海燕贾李蓉杨硕刘静董燕朱玲李敬华高博于彤焦宏官083 LC-46 刘祖贻学术临证精华暨效验方转化应用之系列研究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刘芳刘祖贻杨维华朱璐尹天雷卜献春宁泽璞刘春华伍大华赵瑞成刘天舒颜学桔易钊旭084 LC-47 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基础和临床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阮岩王士贞邱宝珊刘蓬何伟平王培源徐慧贤张肇宇姚良忠李迎春杨占军钟萍崔鲁佳085 ZY-12 符合中药特点的增溶性药用辅料的筛选与评价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三O二医院南京威尔化工有限公司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杨明张萍张海燕张锐高正松史新元廖永红宋民宪马鸿雁齐云086 LC-48 王烈教授防治小儿哮喘病理论体系与系列方药临床应用评价长春中医药大学孙丽平冯晓纯王延博丁利忠段晓征李静王烈087 LC-49 基于“痰滞脑神”理论的精神分裂症临床治疗及氧化应激损伤干预机制研究黑龙江神志医院赵永厚柴剑波于明曲秀杰高潇赵玉萍张浩李明张春娟白冰088 LC-50 益气活血法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刘又文沈素红陈献韬贾宇东王庆丰张颖朱英杰杜志谦陈柯张晓东张蕾蕾马向浩刘立云王宁耿捷089 LC-51 朱红膏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疗效机制、安全性评价及应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吕培文徐旭英董建勋王乐平林含杨焕杰李建荣霍凤韩颐090 JC-23 痰瘀同治防治冠心病的基础与临床系列研究辽宁中医药大学吕晓东庞立健吕静王琳琳辛哲朱凌云吕凌蒋世伟刘创焦蕊091 LC-52 强心通脉颗粒防治慢性心衰的临床疗效和循证示范疗效评价研究辽宁中医药大学朱爱松张艳宫丽鸿卢秉久鞠宝兆郑海鹰汲泓庞敏张凤芹李亚秋宋婷婷李佳阎俊杨硕肖雪092 ZY-13 中药大品种丹红注射液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质量控制及产业化山东丹红制药有限公司天津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南开大学赵步长王跃飞朱明军韩际宏樊官伟陈韵岱李学林王益民黄衍民王少峡王晶姜苗苗赵菁王丹丹贾力夫093 LC-53 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的社区痰湿型体质居民健康管理模式研究郑州市中医院徐学功杨晓正刘艳霞张军鹏徐变玲杨玲玲张理程雪马燕楠094 LC-54 常见脾胃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张声生沈洪唐旭东王垂杰黄穗平赵文霞魏玮王宪波李慧臻时昭红朱生樑汪红兵周强陶琳095 KP-05 《食物是天然的药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王国玮周滔096 LC-55 中医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应用研究四川省骨科医院张世明马建刘波虞亚明赵军宁侯世祥杨明罗小兵涂禾097 LC-56 灸疗对尿毒症血透患者临床干预方案的初步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北京中关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邱模炎程爱华李葆青郝建荣张启蒙李楠张胜容孙慧王绍华栾洁刘鹏丁品胜孙仲宜王红朱莉098 LC-57 调曲整脊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北京昌平区光明骨伤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广东省潮州市中心医院湘潭市岳塘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广西平南县同安骨伤医院佛山市中医院王秀光韦以宗潘东华韦春德谭树生林廷章戴国文吴宁张盛强099 LC-58 化腐再生外治法治疗糖尿病足机制与临床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朝晖马静关靖朱朝军徐强卢旭亚李品川孙玉芝殷玥刘现周彭娟田影孙俊超100 JC-24 金黄膏药效物质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王红陈宝元韩俊泉曲鹏飞刘斌石建华邓鹤鸣权沛沛101 LC-59 大肠癌脾虚湿热证治理论构建与应用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市中医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李琦蔡国响刘建文侯风刚王炎刘宁宁任建琳隋华周利红刘宣季青付晓伶张彦博韩植芬柴妮102 LC-60 针灸的血管调控作用及刺井疗法治疗缺血性脑病的临床应用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张栋郭义石现张庆萍罗明富潘兴芳韩为李飞李顺月周智梁王频左芳宋晓晶周丹王淑友103 ZY-14 夏桑菊颗粒质量标准研究及其产业化应用湖南中医药大学广州白云山星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林丽美廖端芳夏伯候姚江雄许招懂方铁铮刘菊妍刘塔斯龚力民何迎春蒋莉娟黎志坚谭新肖冰梅104 JC-25 制大黄-川芎药对防治对比剂肾病的机制及临床应用上海市中医医院龚学忠汤晓春王骞王跃荣王国华周家俊任飞徐欢105 JC-26 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中药新药研制与开发辽宁中医药大学范颖马骥乔铁张林李杨刘丽张秋华卢健马进106 LC-61 复方叶下珠防治乙肝相关肝癌的癌前病变临床与实验研究深圳市中医院童光东周大桥魏春山邢宇锋张希贺劲松唐海鸿肖春玲郑颖俊周小舟邱梅陈亮陈英杰107 LC-62 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李燕宁陈鲁孙明晓杨朝晖马洪波苑修太刁娟娟108 LC-63 健脾渗湿,化痰祛瘀法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厦门市糖尿病研究所厦门市内分泌代谢病临床医学中心)杨叔禹李学军能江王丽英苏伟娟刘素嬛109 LC-64 解毒通络生津法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临床应用及细胞免疫机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薛鸾王丹李奔胡建东李国陵杨月朴雪梅吴香香关超吴丹巍侯佳奇110 LC-66 强力增智灵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及作用机制研究河北省中医院田军彪刘学飞蔡月花赵见文徐素芝陈艳红杨丽静崔媛111 LC-66 慢性荨麻疹中医证治规律研究河南省中医院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大学淮河医院郑州人民医院刘爱民张步鑫张冰王坤代淑芳徐俊涛李雪莉屠远辉高月平112 LC-67 脐疗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高树中马玉侠刘存志郭刚杜冬青鞠红梅于岩瀑113 ZY-15 超临界CO2萃取为核心的成套技术与装备及其在天然药物中的应用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广州白云山汉方现代药业有限公司)航天科工集团贵州航天乌江机电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广州白云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大学葛发欢刘菊妍李楚源李金华潘江波李菁袁诚黄翔刘培庆黄民詹华书朱成业林秀仙孙太林陈路林114 ZY-16 通络药物防治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心肌无再流的作用和机制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杨跃进赵京林李向东张海涛尤士杰胡奉环金辰程宇彤段炼康晟罗富良115 LC-68 基于帕金森病血脉瘀滞、筋急风动病机的抗震止痉胶囊临床应用及作用机理研究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鲍远程杨文明张波谢道俊陈怀珍汪瀚王艳昕汪美霞杨兴涛江停战蔡永亮张娟方向韩辉王晓旸116 ZY-17 中药整体质量控制标准体系构建及其应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诗丹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果德安吴婉莹侯晋军笪娟钱勇谢天培姜宝红杨敏刘璇姚帅龙华丽蔡录影屈华王秋蓉冯瑞红117 LC-69 张大宁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研究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天津市公安医院南开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张大宁张勉之谭小月张敏英赵松李树茂左春霞徐英贾胜琴张文柱张艳秋程项阳118 ZY-18 广西产地钱、火炭母的品种、活性部位及其制备方法关键技术研究广西中医药大学桂林医学院朱华笪舫芳高雅张可锋王孝勋傅鹏李学坚白燕远邹登峰周雨晴杜沛霖119 LC-70 基于辨证施治的HIV/AIDS病证诊疗体系构建、评价与应用河南中医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应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湖北省中医院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徐立然李发枝郭会军王哲李秀惠蒋士卿杨小平谭行华马建萍和丽生杨毅谢世平刘志斌121 ZY-19 银翘散活性成分对流感病毒多靶点作用机制研究辽宁中医药大学大连市儿童医院王雪峰吴振起崔振泽李亚秋赵雪郝欧美刘光华王思源岳志军胡晓丽南春红王文丽董丹122 LC-71 益气养阴、化瘀止血法治疗崩漏的临床实验及证候规范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马堃庄申榕孙立华金楠楠范晓迪单婧李敏金炫廷孙海舒123 JC-27 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与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应用山东中医药大学王振国刘更生宋咏梅张效霞张丰聪王鹏刘桂荣田思胜朱毓梅米鹂赵颖黎立李静董利利李绍林125 LC-72 新血府逐瘀软胶囊对冠心病血瘀征象及动脉硬化免疫炎症的影响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纪文岩吉中强迟伟峰于广宇卢英红赵坤聂颖颖姜婷王慧林红丽126 LC-73 清热祛浊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与脂肪肝的临床研究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李文东贾彩霞苏秀海宋慧丽陈淑霞康丽张忠勇段洪波王晓蕴迟秀娥苏阳王元松127 LC-74 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糖尿病前期临床服务能力建设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方朝晖吴寅刘诗富盛炎炎倪海祥汪四虎罗琦管玉香余江毅128 KP-06 《癌症只是慢性病》上海中医药大学何裕民。

中国中医药发展史

中国中医药发展史

一文读懂中国中医药发展史药开始对中国医学产生影响是在19世纪初,至今不过百余年的历史,而此前的数千年间,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华数千年绚烂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药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早在几千年前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日常饮食劳作和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就积累了一些用药知识;人们发现食用了某些动、植物后具有减轻或消除病痛的功效,这就是认识中药的起源;随着人类的进化,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的药物和方法,所谓“神农尝百草”和“药食同源”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人们在烘火取暖时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逐渐形成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劳作时发现身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其他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初步形成了原始医学;春秋战国时期,扁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中医理论的奠基人,被后人誉为“医祖”;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于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问世;全面系统阐述了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治疗的原则与方法,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医学理观念,确立了中医学的思维模式,标志着中医从单纯的临床经验积累发展到系统理论总结阶段,形成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秦汉后期,随着交通日渐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龙眼、荔枝核等渐为内地医家所采用,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断进入中国;神农本草经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它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并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对于合理处方、安全用药、提高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该书所载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等;东汉时期,张仲景所着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外感热病包括瘟疫等传染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论述了内伤杂病的病因、病证、诊法、治疗、预防等辨证规律和原则,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被中医界称为“医圣”;后世又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实收剂269首,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东汉末年,“外科鼻祖”华佗创制了麻醉剂“麻沸散”,开创了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的先河,较西医的麻醉药提早了1600多年;唐代医家孙思邈集毕生之精力,着成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其中,千金要方分为30卷,合方论5300首;千金翼方亦30卷,载方2571首,两册典籍对临床各科、针灸、食疗、预防、养生等均有论述,可谓集唐以前方书之大成;孙思邈还提出“大医精诚”,体现了中医对医道精微、心怀至诚、言行诚谨的追求,是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宋代是中医药发展的鼎盛时期;政府对中医教育比较重视,专设“太医局”作为培养中医人材的最高机构;教学方法也有很大改进,如针灸医官王惟一曾设计铸造铜人两具,精细刻制了十二经脉和354个穴位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医师之用,作为最早的教学模型具有直观具体、形象逼真的展示效果,是中国医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宋朝政府专设“校正医书局”,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了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勘,历时十余年;目前所能读到的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等中医典籍都是当时校订和刊行后流传下来的;明清时期,中医药也得到了较快发展,突出代表是医家李时珍历时27年之久写成的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92种,附方10000多个,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部史作自1593年起先后被翻译成日、法、英、德、俄等多国文字,在世界广泛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时珍也被誉为“东方达尔文”;公元十一世纪中医即开始应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成为世界医学免疫学的先驱;在细菌学尚未出现的十七世纪中叶,这无疑是一伟大创举;到了清代中医在治疗温病包括传染性和非传染性发热性疾病方面成就的代表着作有叶桂的温热论、湿热条辨、温病条辨及温热经纬等;清代医家王清任根据尸体解剖和临床经验写成医林改错,改正了古代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的一些错误,强调了解剖知识对医生的重要性,并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与治疗方法;明清时期中医药的发展也带动了中药堂、中药铺的兴起;广誉远创始于明嘉靖年间1541年,是中医药史上现存最悠久的中华老字号企业;陈李济创建于1600年,是现存最古老的中药堂,取名陈李济,寓意“陈李结缘,同心济世”;之后又陆续出现了同仁堂、雷允上、九芝堂等中药堂,这些距今三、五百年的老字号,虽历经朝代更迭、战乱洗礼,至今依然生机勃勃,坚守着以传统制药的制作技艺为基础,造福百姓的信念,也成为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在中医药漫长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近代中医药在西医和战火的夹缝中求生存一部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屈辱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华民族抗争史;这一时期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随着民主进程的不断推进,西方学术包括西医也不断传入中国;当时的民主思想完全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在对待西医学的态度方面也非常“偏激”,有许多人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药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1929年,国民政府以“愚昧落后”、“阻碍科学”、“医事卫生障碍”等理由,通过了“废止中医案”,此政令一出震动了整个医学界;通过中医界人士和爱国人士的共同努力,最终还是保留住中医,但国民政府对中医的态度却日渐苛刻,中医几乎无法得到任何来自官方的支持;战争不仅仅让生灵涂炭,也摧残了千年的中医药文明;抗日战争以中国的胜利告终,但痴迷于中医的日本人洗劫了大量古代医籍,包括珍贵的元印圣济总录残卷、明代赵开美版仲景全书,使大量中医典籍流失海外;进入残酷的抗战年代,在西药得不到有效供给的情况下,中医药在挽救战士生命和治疗百姓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将柴胡水蒸馏提取制成针剂,良好的退热消炎作用大幅减少了伤患战士的死亡率,同时还在治疗感冒、回归热、产褥热、肺结核退热、抗疟疾等方面也有良效;柴胡注射液的诞生突破了中药传统的给药方式,是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的产物,促进了传统中医技术、中药验方发展;现代中医药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把“团结中西医”作为三大卫生工作方针之一,确立了中医药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卫生部设立了中医司,各省、市、县相应设置了中医处、中医科和中医股等机构;卫生部发布了中医师暂行条例和中医诊所管理暂行条例,组建了中医学会,通过举办中医进修学校及进修班、开展中医带徒等一系列工作,保障了中医药事业的健康、科学、稳步发展;1949-1955年,全国共创办20所中医进修学校和143个中医进修班,1958成立四所中医学院后在各省成立中医学院;1955年底卫生部中国中医研究院宣布成立后,一些省、市、区也相继成立了中医研究所;到1960年,中医医院已从建国初期的寥寥数所发展到330所,中医病床增至14199张;在“中西医结合”指导方针的引导下,很快在医疗界兴起了中西医互学运动;1960年全国范围内西医在职学习中医的约有万多人,一些西医专家也开始钻进中医药学的宝库中,着手进行了一些理论探索,有力地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伊始就组织专家整理中医典籍,各地也组织大批中医工作者对古典医籍和老中医的经验进行了整理、总结、研究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收集到大量的秘方、验方、单方,仅河北省1958年在保全国中医中药工作会议上就展出实物1388件,祖传秘方、验方163754个,着作73部;改革开放后,大型国际跨国药企陆续进住中国,先进的化学药物和治疗理念改变了医生的处方行为和用药习惯,中医药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而随着西医诊断技术和诊疗仪器设备突飞猛进的发展,西医在临床治疗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曾几何时在百姓医疗保健中发挥巨大作用的中医凸显被弱化、被边缘化的尴尬局面;2015年5月,首个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的专项发展规划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发布;2016年2月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出台,明确了未来十五年我国中医药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把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7年7月1日首部中医药法正式实施,为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确立了法律依据;2015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2015年诺贝尔奖,为中药发展提供某些有益启示,也振奋了广中医药从业者的自信心;党和政府历来对中医药事业给予关注和支持,主席曾在多个场合提到中医药的重要性,2010年主席在澳大利亚孔子学院的讲话中提到:“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发展和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中医药诊治疾病自成体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中医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体内部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重视自然和社会环境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认为精神与形体密不可分,强调生理和心理的协同关系,重视生理与心理在健康与疾病中的相互影响,因此形成了中医“生理-心理-社会-自然”的传统医学模式;中医诊疗着眼于“病的人”而不仅是“人的病”,也就不难理解中药的说明书中为什么功能主治较多,有些脏器疾病为什么针灸肢体和手足的穴位就可以治病了;注重“平”与“和”中医强调和谐对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认为人的健康在于各脏腑功能和谐协调,情志表达适度中和,并能顺应不同环境的变化,其根本是人体在正常状态下阴平阳秘,即阴阳的动态平衡;皇帝内经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是以中医理论阐明疾病的发生,其根本是在内、外因素作用下,人的整体功能失去动态平衡,给了致病因素可乘之机;中医“以药之偏,调人之偏”来纠正人生命之偏,这就是治病之道;重点解决致病因子引发的整体功能失调状态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治疗中医诊疗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体现为“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采集的症状、体征等个体信息,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结合患者体质、地域环境及四时气候等,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对病证具体施治的过程;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是以证为本,法从证立、以法组方、据方遣药;又可依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但须把握标本,随证加减,体现处方用药高度个体化的特点和优势;以感冒为例,中医将之区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还会考虑到个人的体质差异,给出的治疗方案因人而异、各不相同;“治未病”与疾病康复中医强调关注疾病全过程,“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中医“治未病”核心体现在“预防为主”,中医强调生活方式和健康有着密切关系,主张以养生为要务,认为可通过情志调摄、劳逸适度、膳食合理、起居有常等,也可根据不同体质或状态给予适当干预,以养神健体,培育正气,提高抗邪能力,从而达到保健和防病作用;同时也强调疾病康复很重要,防止复发;“治已病”成效显着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屡经天灾、战乱和瘟疫,却能一次次转危为安,人口不断增加、文明得以传承,中医药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医药除在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的防治中贡献力量外,在重大疫情防治和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疗效得到世界卫生组织肯定;中医治疗甲型H1N1流感,取得良好效果,成果引起国际社会关注;中医药在防治艾滋病、手足口病、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传染病,以及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等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中,都发挥了独特作用;治疗方式灵活多样简便经济中医诊断主要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收集患者资料,不依赖于各种复杂的仪器设备;中医治病既有药物,也有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许多非药物疗法不需要复杂器具,其所需器具如小夹板、刮痧板、火罐等往往可以就地取材,易于推广使用,体现了中医治病的便捷性和经济性;为什么中医药会遭遇“冷落”虽然在建国初期党中央就提出了“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并且在中医药法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予以强调,现实状况是中西医并没有达到“并重”,无论在医疗体系建设、机构规模、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多个层面,都显示出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的格局,中医药倍受冷落;统计资料显示,临床上80%~90%的中成药都是由西医临床医师开具的,近些年来不断出现的严重中药不良反应事件与西医广泛应用中成药也是同步发生的;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临床诊疗成为困扰广大西医从业者的巨大障碍,在使用中药的过程中错误的辨证用药治疗,轻则延误患者治疗,重则产生不良反应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因此,必须不断加强西医应用中成药的技术指导和监管力度;虽然有官方数据统计结果显示,中药的不良反应并不比西药大,但中药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往往被媒体炒作、夸大,直接影响消费者对中药的判断,甚至出现认知偏差;同时,确有一些不良厂商,以盈利为目的进行虚假宣传,无端夸大中药的功效,也带来了负面效应;游资对中药材的恶意炒作,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使得价格越招越低,尤其是让制药企业普遍诟病的“最低价中标”,迫使企业在原药材的选择上要么“以次充好”、“以假乱真”,要么无奈“价格倒挂”只好停产,其直接后果还是中药达不到预期的疗效,老百姓不能用上真正的好药,这些也都是政府监管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文化优势中药文化是历代药物经验的总结,包括药分五味、君臣佐使、药有阴阳,治则有反治、用药讲中和,用药如用兵等,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幅员辽阔,因此还有带着许多独特地域特点的中药文化:关药、北药、怀药、浙药、江南药、川药、云贵药、广药、西药、藏药等十大道地中药材产区积累了数百年的中药材人工种养殖经验;中药独特的炮制技术以减毒增效为目的,炮、炙、煨、炒、煅、炼、制、度、飞、伏、煿、爁、摋、镑、曝、露、煞均体现了中药文化的深厚底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会同国家旅游局遴选了首批15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中医药与养老、旅游、体育、食品、互联网等融合发展的趋势更加凸显;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中药资源是我国人民长期与自然及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的经验总结,为我国独有,是座巨大宝库;我国目前拥有中药材资源共12807种,其中600多种常用药材,有近300种已开展人工种植或养殖;目前全国药材种植总面积约有5000万亩,其中通过GAP认证的种植基地有123个,涉及65个品种;诊疗基础保障优势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具有广大的群众基础,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供数据,截止2017年9月,目前我国中医类医院诊疗量为亿人次,占全国医院总诊疗量的%;中医类医院出院人数为万人次,占全国医院总出院人数的%,中医药市场需求巨大;通过一系列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举措,2017年我国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进一步增强,中医医院仍是国民健康保障中重要力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9月全国有中医类医院3966所,中西医结合医院446所,中医类诊所已达万个,全国67%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设有中医科,总数超过3万个;各类中医执业医师万人;海外发展优势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与外国政府、地区和国际组织已签订86项中医药合作协议;中医药先后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奥地利、新加坡、越南、泰国、阿联酋和南非以国家或地方政府立法形式得到认可;目前,世界中医药服务市场估值约为500亿美元/年;2015年,中药类产品出口额为亿美元,同比增长%;中医药的未来畅想随着政府相关部门对中医药全产业链监管政策法规的日趋完善,中药材的质量将有大幅提升,生产工艺的不断优化和物流条件的改善使得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的质量也将随之迈上一个新台阶,中药疗效将愈加有保障,中国老百姓再也不需要到国外去抢购天然药物,我们完全有理由用世界上最好的中药,中医药的发展将真正迎来黄金时代;科技水平的高速发展,推动对中药的研究和探索更加深入和微观层面,中药的作用机理、中药材的有关物质基础将不断被发现;现有文献记载的十多万个方剂将作为中药研发的基础,中医药法已经为经典名方的新药注册打开了绿色通道,将会有更多更好的新型中成药造福百姓;人口老龄化带来老年病、慢性病、健康养老等问题日益突出;日常生活中的不良情绪、过度劳累、久坐不动、吃饭过饱、熬夜晚睡等多种不良生活方式也导致了多种疾病患病率上升且出现年轻化趋势;中医药“治未病”和“治已病”以及保健养生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抗疟药物“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中医针灸”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名录,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蜜炼川贝枇杷膏在美国市场悄然走红,这一系列事件的背后是中医药国际化进程步伐的加快,中医药在全球的认可度与日俱增,已经成为中国与各国开展人文交流、促进东西方文明互鉴的载体,成为中国与各国共同增进健康福祉、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而让世界人民都能享受到中医药带来的福利,正是近年来中国中医药业界一直在努力的事情;中医学作为人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晶,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和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瑰丽的宝藏和民族人文学科的丰碑;每个中国人都应为我们拥有辉煌灿烂中医药文化而自豪,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医药也定会象中国高铁一样成为另一张亮丽的名片,这张名片属于每一个中国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审批的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项的名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审批的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项的名单

为了贯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鼓励社会力量支持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加强对社会力量设立面向社会的科学技术奖的规范管理,根据《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励管理办法》,经审定,准予下列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办理登记,特此公告。

注:现开展活动的实际奖项为204项,杜邦科技创新奖、刘永龄科学技术奖、森泽信夫印刷技术奖、精瑞住宅科学技术奖、沙产业科学技术奖、食品药品质量监测技术基金科技奖、泰达华生生物园、中国青年科技创新奖、杜邦中国包装奖、广济药业科学技术奖、王忠诚神经外科科学技术奖11项已经注销。

中国医药学领域内的奖项

中国医药学领域内的奖项

中国医药学领域内的奖项
摘要:
一、中国医药学领域内的奖项概述
二、中国医药学领域的主要奖项
1.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2.中华医学科技奖
3.中国中医药科技进步奖
4.中国药学奖
三、中国医药学领域奖项的意义和影响
正文:
正文
中国医药学领域内的奖项主要分为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华医学科技奖、中国中医药科技进步奖和中国药学奖等。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是中国医药学领域内最高级别的奖项之一,它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主办,每年颁发一次。

该奖项旨在表彰在医药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

中华医学科技奖是中国医药学领域的另一个重要奖项,它由中华医学科技奖基金会主办,每年颁发一次。

该奖项旨在表彰在医药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

中国中医药科技进步奖是中国医药学领域的又一个重要奖项,它由中国中医药学会主办,每年颁发一次。

该奖项旨在表彰在中医药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
科学家和研究人员。

中国药学奖是中国医药学领域的另一个重要奖项,它由中国药学会主办,每年颁发一次。

该奖项旨在表彰在药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

中国医药学领域内的奖项对于推动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12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骨伤科部分)

2012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骨伤科部分)

四川省 中医药科 学院 华 中科技 大学 同济 医学 院附属协和 医院 鞠大宏 崔天红 周文泉 高 蕊 田 峰
安徽 省立 医院 奎 黄学勇 王 频 杨永晖
项 目名称 1 辨证选用 隔物灸治疗膝 原发性骨关节炎的临床 规范及机 理研 究 安徽 中医学院附属针 灸 医院 飞 韩 为 程红亮 孙
( 部分 ) 见《中医正骨) ) 2 0 1 2年 第 4期 第 4 3页。
说明 : 中华 中医药学会 科学技 术奖和李时珍 医药创新 奖 由中华 中医药学会分 别于 2 0 0 2年和 2 0 0 5年 经 国家科技 部、 国 家科 学技 术奖励 工作 办公 室批 准设 立, 每年评选一次 , 是 国家对科研成果 奖励制度 实施 重大 改革后 , 在 国家 中医药管理局 的大力 支持
下批 准设 立的我 国惟一代表 中医药行业行使 奖励权力 的奖项 , 其奖励 项 目代表 了行 业的最高水平 , 对 中医药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
起 到了重要促进作 用。2 0 0 8 年度 中华 中医药 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 目名单( 部分) 见《 中医正骨) 2 0 0 9年第 8 期 封二 。 2 0 0 9年度 中华 中医药学会科 学技 术奖获奖项 目名单( 部分) 见《 中 医正骨》 2 0 l O年 第 7期前插 页( 对 目录) 。2 0 1 0年度中华中 医药学会科 学 技 术奖获奖项 目名单( 部分 ) 见《中医正骨》 2 0 1 1年 第 6 / 9期 第 1 9 / 4 2页。2 0 1 1年度 中华 中医药学会科 学技 术 奖获 奖项 目名 单
完成 单位 : 中国中医科 学院 中医临床基础 医学研 究所 研究 院 完成 人员 : 谢雁呜 王和鸣 邓文龙
完成 单位 : 安徽 中医学院第一 附属 医院 完成 人员 : 杨 骏 张庆萍 阎怀士 李

情系祖国,心系中医——记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长宋柏林

情系祖国,心系中医——记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长宋柏林
吉林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 中华中医药学会 民间传统诊 疗技术与验方整理研 究分会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员会评审专家、 国家奖励评审专家、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
是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 20 年 、08 06 20 年两次进
行了中层干部竞聘 , 使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 推动
健 康 月 报
Jna ea i ny 。 ak gub
挥专科特长 、 体现时代特点、 提高综合实力” 的办院方针 , 树立“ 以 病人为中心 、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办院理念 , 在高手林 立的医 疗市场中 , 深化改革 , 开拓创新 , 3 的时间里 , 在 年 一步步走出困
境, 打造出 自己的品牌 , 使医院旧貌换新颜 , 教、 医、 研工作成绩显
类 问题 。
合能力的提升 , 更是一次思想意识上的进步 , 相信在接下来的活动
会有更多感人至深的事迹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 成为我们前进路 此项活动开展以来 , 医院患者满意度明显增高 , 医院涌现出了 中 ,
毅然放弃国外工作 , 日 从 本回国, 投身于家乡建设 。 他认为学校及 推进医院人才建设工作。组织医务人员开展经常性的业务学习和
注重在职人员学历层次的提高 。目前 , 医院临床一线医生具 家 乡的 建设有他的一份责任。20 年 , 06 宋柏林回国, 竞聘走上附属 培训 , 医院院长岗位。 有博硕学位的占全院医生总数的 6%以上 ,大多数已经成为学科 0
助理 、 附属 医院 院长 , 兼任 中华 中医 药学会 医院 管理 分
著, 综合实力、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极大提升 。
=、 深化改革 。 推进医院现代化建设 宋柏林同志在管理中意识超前。重点推出三项措施。

经科学技术部登记的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名录

经科学技术部登记的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名录
80
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民营科技发展贡献奖
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
2002年10月
(原名称: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科技创新奖:80、81、114合并)
81
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科技促进奖
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
2002年10月
已注销
82
陈嘉庚科学奖
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
2003年9月
83
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生产力促进奖
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
(原名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科技馆发展奖)
(原:科技馆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
63
华罗庚数学奖
中国数学会、源南教育出版社
2002年10月
64
陈省身数学奖
中国数学会
2002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2002年10月
66
蔡诗东等离子体物理奖
周培源基金会
2002年10月
67
周培源力学奖
2001年3月
序号
奖项名称
设奖者
登记时间
22
茅以升科学技术奖
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
2001年3月
23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技奖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2001年3月
24
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2001年3月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25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2001年3月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
2004年10月
103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学技术奖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2004年10月
序号
奖项名称
设奖者
登记时间
104
梁希科学技术奖

黄璐琦博士生导师简介

黄璐琦博士生导师简介

黄璐琦博士生导师简介黄璐琦,男,1968年3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中药资源中心主任,首席研究员,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专家指导组组长,科技部重点领域中药资源创新团队负责人,部局共建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负责人。

主要研究方向:中药资源学与分子生药学。

1、主要社会兼职情况曾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现兼任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植物学会药用植物及植物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2、近5年来主持科研项目情况1)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药资源/2014.1-2017.12/300万/No.81325023/主持人;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丹参酮类化合物中下游生物合成途径研究/2011.01-2013.12/33万/No.81072990/主持人;3)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基于我国自主卫星遥感数据的中药资源监测及服务/2010.01-2012.12/800万/主持人;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专项/我国代表性区域特色中药资源保护利用/2012.01-2015.12/5300万/主持人;5)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基于遗传与环境的道地药材品质保障技术示范研究/2012.01-2015.12/414万/主持人;6)中央本级重大增减支项目/名贵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建设/2013.01-2015.12/2700万/No.2060302/主持人。

3、近年来发表有代表性学术论文、专著或教材(限5篇)1)《Molecular Pharmacognosy》/Springer 出版社/2012年/主编.2)Modular pathway engineering of diterpenoid synthases and the mevalonicacid pathway for miltiradiene productio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2012,134:3234-3241/通讯作者,IF: 10.667.3)CYP76AH1 catalyzes turnover of miltiradiene in tanshinones biosynthesisand enables heterologous production of ferruginol in yeast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13, 110(29):12108-12113/通讯作者,IF: 9.737.4)Metabolic engineering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for production ofginsenosides/《Metabolic Engineering》/2013(20):146–156/通讯作者,IF:8.258.5) A Functional Genomics Approach to Tanshinone biosynthesis providesstereochemical insights/《Organic Letters》/2009,11(22):5170-5173/通讯作者,IF:5.424、近年来获厅级以上奖励情况1)2011年/道地药材形成机理研究及应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第12)2008年/珍稀濒危常用中药资源五种保护模式的研究/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第13)2014年/中药材生产立地条件与土壤微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第25、指导研究生情况1999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已培养86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刘建勋:建产学研合作“通道” 促中医药创新“落地”

刘建勋:建产学研合作“通道” 促中医药创新“落地”
刘建勋 1 9 5 5年 出 生 ,河 北 省 安
期问 ,因为表 现 优异 ,还 被 医 院派 往 日本 东京 药科 大学 随 竹 尾聪 教授 研修 药理 学 ,于 2 0 0 4年获 该校 博士 学位 。
“ 学无 止境 , 努 力为 本 , 创新 为伴 ,
努力和创新是人才成功之路。 ” 刘 建 勋 曾 以此告 诫 年轻 后学 ,也 以此要 求 自己。 工 作 以 来 ,他 共 主 持 完 成 国 家 “ 9 7 3 ”“ 8 6 3 ”等 国家级 课题 2 0余项 ;
r 创新人物 I n n o v a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刘 建 勋 - 一
建产学研合作 “ 通道" 促中医药创新 “ 落地"
◎ 文 /刘 亮
持将 中医药理 论 与现 代
录6 0 余篇 ; 出版学 术 专 著 1 4部 ; 获
国内外发明专利 1 2项 。他 率 队 建 立
行, I k / A ] 的领 先地 似 。 在 刘建 肋 的带 领下 ,西苑 院 逐
囊、 疗 中风 的 通络 救 腑粉 针 的研 发
转 让 ,并 为 1 3 0家 阳 内 外企 业) f : 腱
技 术 服 务与 咨询 ,对 l 2 0 余 种 新药 进
行 评 价 ,获 得 新 药 证 ¨ 1 0个 、临 床
科学 技 术相 结 合 ,将 中
医 临床 与 中医药 基础 研
的一 系 列药理 实验 指 标 和方 法 多 为首 次在 国 内建 立 或 首 次 用 于 中药 研 药 代 动 力学 ”概 念 、首 次较 完 整地 进 行 了中药 复方 不 同有 效 部 位配 伍后 给
围 “ 首 都科 技盛典 ” 科技 人物 。

中医药文化中华十大名医-李时珍

中医药文化中华十大名医-李时珍
《本草纲目》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的 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 破。是到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 医药学著作。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英国的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就曾经阅读过《本草纲目》 ,并对它赞美有加,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 死
历经27个寒暑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集传统医学之大成
全书分为52卷,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共载药 1892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矿物、动物及其他药798种,有374种 为李氏所新增。 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是中国 古典医学集大成者。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壹贰 叁












<<





>>




‘ 药

圣 李
绍时 珍

李时珍
药圣李时珍
李时珍湖广黄州府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 与“医圣”万密斋齐名,古有“万密斋的方,李时珍的药”之说。 历时27年编写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 被后世尊为“药圣”.

‘ 活
故人






]
药圣李时珍
死人诊活
轶事典故

一天,李时珍和大徒弟王广和来到湖口,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
里直往外流血。李时珍上前一看,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于是赶忙拦住

药理学中西医结合主治医师复诊资料

药理学中西医结合主治医师复诊资料

药理学中西医结合主治医师复诊
资料
它是由中医学、中药学、药理学、生物信息学等学科交叉形成的,是在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

在陈可冀院士和黄其福教授的指导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学科形成了以下稳定的研究方向:(1)中西医结合心血管药理学;(2)中西医结合的神经药理学;(3)网络药理学方法学研究。

本学科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药理学知识,探索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特色药理学学科,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和路径。

王伟,男,1964年出生,博士,研究员,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入选人才项目: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得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

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评审专家,财政部公益行业特聘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终审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西医结合学科评审组成员。

创建了三维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制备与评价方法,建立了9种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深入揭示了冠心病气血血瘀证的生物学基础;创建了基于证候要素的辨证治疗方法;开展了中药防治慢性心衰、糖尿病并发症及高脂血症的效应机制研究及新药研发。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分别为第1,第2完成人);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一等奖1项、李时珍医药创新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获北京市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北京市科
技进步三等奖1项。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其中已授权4项,公开4项。

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其中SCI 收录32篇,EI收录13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李时珍医药创新奖参评项目目录001 ZY-01 中药唾液药动学研究方法的建立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李秋红鞠爱霞冯宇飞李纯张丹丹刘杰丁国华崔明宇002 LC-01 栀早颗粒对真性性早熟女童瘦素及生长素促泌素水平的干预机制研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杨丽珍郑南高丽娟郑杨王琳陈德欣刘莉王琰华侯冠楠003 LC-02 电针促进中风后上肢运动功能重建的量效、时效关系及中枢机制研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王东岩孙忠人李岩董旭王斌邢继杰冯丽媛卫哲杜志江王岩004 LC-03 失眠中医辨证论治与神经递质的相关研究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黄俊山曾雪爱张娅张一帆李星王秀峰刘芳黄兆迁005 ZY-02 基于代谢组学的黄芩苦寒药性科学内涵及黄芩“逐水”功效研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齐齐哈尔医学院刘树民陈平平汪娜卢芳陈大忠于纯淼张娜柳长凤周琦于栋华006 LC-04 以“引阳入阴”理论指导头面部诸穴按摩辅助治疗失眠的实践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张雅丽蔡俊萍汪小冬黄凤庄丽陆俊007 JC-01 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中药新药研制与开发辽宁中医药大学范颖马骥乔铁张林李杨刘丽张秋华卢健马进008 LC-05 胰岛素抵抗主要相关疾病的中医药基础与临床研究北京医院李怡王凌李晔闫小光王宝黄飞乔琳琳李秋贵李文瑞009 JC-02 基于肺络构效失衡理论的特发性肺纤维化病、机、证、效体系构建辽宁中医药大学吕晓东庞立健吕静刘创王琳琳吕凌朱凌云焦蕊臧凝子杨丽010 LC-06 基于病证结合的代谢综合征基础创新研究与临床应用辽宁中医药大学石岩杨宇峰刘小溪徐娜滕飞刘亮曹彬田晓君郜贺张世超杨晓阳田列吕悦王莉田辉011 LC-07 益气养阴活血利水法对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视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辽宁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彭清华李建超彭俊朱志容刘娉姚小磊李伟力范艳华谭涵宇龙达曾红艳吴权龙徐剑陈向东012 LC-08 中医五行体感音乐对脑瘫肌张力与认知影响的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佛山市南海区妇幼保健院刘振寰钱旭光赵勇李志林李玉秀张丽红林青梅王欣013 JC-03 清热利湿法在慢性胃炎治疗中的临床观察及机理研究湖南中医药大学王小娟郭璇徐寅郭建生胡淑娟谭华梁罗燕肖麟014 JC-04 李德新学术思想继承与创新研究辽宁中医药大学于睿李可大刘晓亭吴景东王彩霞张杰鞠庆波海英李思琦崔家鹏李建学张欢倪菲徐志宏张颖015 JC-05 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心力衰竭水潴留机制的实验研究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刘淑荣张晓华邸琳孙颖钱锋于清华翟颖周淑平孙光伟016 JC-06 不同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不同脑区代谢组学影响的实验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李志刚莫雨平姚海江宋洪涛唐银杉邓晓丰许安萍王鑫孙迎春017 LC-09 中医辨证规范的方法研究与应用示范辽宁中医药大学张哲关雪峰张会永贾连群刘悦陈智慧孔德昭齐文诚吕美君王洋杜莹裴宇鹏马原刘丽星李爽019 ZY-03 治疗小儿多动障碍注意力缺陷的中药新药研究及产业化重庆思科药物研究所有限公司重庆希尔安药业有限公司陈犁吕姗珊谯志文张毅张太君唐桂英周年华陈晓雪杨超陈云020 ZY-04 益智康脑丸的研制开发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研究院广西强寿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李浪辉饶伟源兰保强黎海珍邱宏聪梁潇李茂覃良李伟芳周军陈小刚韦宝伟陈爱民农兴旭021 LC-11 血脉通颗粒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及机理研究常州市中医医院张琪钱高潮智瑜王紫逸丁志祥张斌霞张奕民曹震022 ZY-05 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化痰”作用的冠心平新药开发与治疗冠心病的机理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李七一方祝元严士海刘志辉朱萱萱韩旭王令谆王道成朱波刘福明李莲静023 ZY-06 胃动颗粒治疗胃排空障碍性疾病的机制研究大连长川中医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白长川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天津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医科大学白长川李吉彦阎超马超曹魏李翌萌闫若庸李楠韩国柱侯文彬024 LC-12 朱良春益肾蠲痹法治疗风湿病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推广应用南通良春中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南通市良春中医药研究所广东省中医院南通市中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江苏正大清江制药有限公司朱婉华吕爱平朱剑萍何羿婷蒋熙蒋恬顾冬梅张弛潘峰吴坚张侠福何峰钱先韩才峰025 KP-01 天地精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武汉市中医医院李智杰黄金元金海涛张义生徐惠芳赵荣周黎胡利周芳鲁焱026 ZY-07 益贞颗粒的研制及其在治疗围绝经期综合症中的应用三峡大学中医临床医学院(宜昌市中医医院) 三峡大学生物与制药学院周继刚贺海波汪鋆植周创陈茂华田祚鲜穆怡罗涛颜军温涛易蓉谈发明027 ZY-08 中药口服固体制剂体内过程动力学特征研究关键技术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何新刘昌孝肖学凤李自强冯果许妍妍李亚卓王丽峰028 JC-07 电针内关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保护的作用及机制湖北中医药大学王华吴松李佳梁凤霞陈泽斌刘建民洪亚群尤行宏唐宏图黄伟郝青029 LC-13 隔物温和灸治疗不同证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武汉市中医医院李建武冯彦斌马志毅熊源胤陈丽川李勇阮崇洁段波宁媛030 LC-14 柔筋健步丸配合埋线、刺络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田元生薛爱荣王新义王雷生田晨辉张向阳徐鹏031 LC-15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疏风宣肺、化痰利咽法治疗方案及临床应用江苏省中医院安徽省中医院江西省中医院苏州市中医院无锡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史锁芳万丽玲孙钢陈宝华张业清蔡敏王跃李磊032 JC-08 PPAR-γ在大鼠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动态表达及疏肝健脾法的干预作用研究甘肃中医药大学朱向东王燕段永强贾育新安耀荣王庆胜舍雅莉成映霞033 JC-09 《伤寒论》阳明腑实证系列动物模型研究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张喜奎朱为坤王旭丽李灵辉周媛陈颖034 JC-10 基于“卒中后认知障碍病理特点”的益气、活血方剂的治疗机制华北理工大学赵雅宁李淑杏窦娜李建民陈长香郭霞马素慧饶颖臻035 LC-16 青岛地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的临床研究山东青岛中西医结合医院辛善栋李爱民许宁高萍周向东036 LC-17 武威汉代医简所载治法、方药治疗风湿病的相关研究甘肃省中医院田雪梅王海东王智明王爱华吴燕李伟青张延昌037 ZY-13 岭南道地药材化橘红的综合研究与资源开发利用中山大学苏薇薇李沛波王永刚彭维杨翠平聂怡初刘孟华罗钰龙邹威柳颖王声陈妍苏畅方思琪刘宏038 LC-18 小儿脑性瘫痪的中医综合康复技术规范建立及疗效机制研究辽宁中医药大学王雪峰胡晓丽张秀英吴振起魏巍张程贾广良王加亮李楠初丹040 LC-19 消癥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徐慧军张华冷梅薛辉孙迎春刘英刘啸风刘泳041 JC-11 心经心包经与心脏相对特异性联系及其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安徽中医药大学周美启周逸平胡玲吴生兵吴子建曹健蔡荣林汪克明何璐高纺042 LC-20 补肾生髓法治疗肿瘤化疗骨髓抑制的实践与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市胸科医院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徐振晔王立芳王中奇金长娟张铭王爽鞠艳芳吴秋霞周卫东俞雷043 LC-21 皮肤再生医疗技术在创面修复中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北京美宝烧伤创疡研究所有限公司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研究院唐乾利李杰辉贺全勇王洪生黄许森王克净莫小强黄衍强吴标良狄钾骐王露瑶王丽044 ZY-10 新疆中药民族药资源信息管理分析系统的研发与应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药民族药研究所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中测国检(北京)测绘仪器检测中心李晓瑾孙成忠贾晓光齐维君樊丛照陈国岭王果平朱军闫素雅赵亚琴宋海龙石明辉045 LC-22 循证性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编制技术方法南京中医药大学汪受传赵霞虞舜韩新民戴启刚徐珊陈争光王雷046 ZY-11 代表性经典方剂类方衍化关系与功效物质研究技术体系创建及其应用南京中医药大学济川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段金廒曹龙祥范欣生郭立玮宿树兰孙锋王佩娟刘培尹莲唐于平董自波高松陈彦尚尔鑫钱大玮047 ZY-31 基于“干细胞循环”理论探讨活血化瘀法的细胞生物学基础及应用河南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中医药科技交流中心王张金生赵海滨胡超群何庆勇王剑锋苏国良赵云张阳阳048 ZY-12 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药物腰痹通胶囊的研制及产业化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孙树椿萧伟张军凌娅毕宇安吴云李娜常秀娟李艳静景娇周一飞赵宾江张新庄徐振秋罗雪磊049 LC-24 国家级名老中医韩明向“扶正祛瘀”学术思想在内科慢性疾病的临床应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张念志韩辉韩明向陈炜吴丽敏王艳昕各廷秋丁小娟李中南胡蝶050 LC-25 肝郁患者中医生存质量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张玮王俐琼姚培芬朱丽萍王灵台王妍陈云飞孙学华刘一博李莹051 LC-26 袁长津教授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总结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药导报杂志社蔡铁如袁梦石易钊旭朱民徐琦颜学桔052 LC-27 香苏和胃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天长市中医院何镔施琴高明友潘军曹正龙张贵荣王鹤林053 LC-28 去势大鼠肌骨线粒体活性变化及中药干预的实验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黄宏兴黄红万雷李颖柴生颋魏国强刘庆浩王高峰王广伟054 LC-29 岩舒对头颈部鳞癌放化疗疗效及外周血中cyclinB2、wnt5a、Cdc6的影响唐山市人民医院王建功王晓红胡万宁李义慧黄晓智陈淑媛刘卫东杨俊泉055 LC-30 利胆合剂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临床研究武汉市儿童医院鄢素琪吴燕祥邓玉萍汤建桥熊小丽江治霞李红陈春红张丽萍周俪姗056 LC-31 心肺脾三脏同调理论指导下的湿疹防治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马绍尧李咏梅宋瑜李燕娜顾敏婕高尚璞冯国强李晓睿057 LC-32 基于“三早”模式的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前期及血管保护研究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方朝晖吴寅盛炎炎赵进东罗琦吴云川倪海祥汪四虎管玉香058 LC-33 基于辨证施治的HIV/AIDS病证诊疗体系构建、评价与应用河南中医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湖北省中医院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徐立然王健李发枝郭会军王怡冰李秀慧蒋士卿邓鑫杨小平谭行华谢世平马建萍和丽生杨毅刘志斌059 JC-12 常见脉象脉图参数的标准化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大学陆小左王学民赵静张海芳傅琳洁郭世珍姜智浩于志峰叶志华陆程060 JC-13 “肺与大肠相表里”之神经肽联络机制的实证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李宇航钟相根郑丰杰孙燕王玥琦苏惠萍刘金民许红贾旭高誉珊张淑静王谦张前高思华061 ZY-14 对川贝母新基原太白贝母列入《中国药典》的研究与应用广州白云山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药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广州医药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魏大华胡燕李萍卢其福刘菊妍宋经元李会军应军季晖陈世斌杨威朱爱梅刘晶062 JC-14 中医肝阳化风证本质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梁清华熊新贵陈疆曾年菊区建刚程田力萧梅芳063 LC-33 中医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应用研究四川省骨科医院张世明马建刘波虞亚明罗小兵涂禾064 LC-34 头清胶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甘肃省中医院孙其斌张参军王天宝尤从新唐致霞李彦龙065 LC-35 “从肾论治”在针药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应用及相关机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陈云飞朱俊何东仪薛鸾周殷何天峰李连波陈潇毅张春雁王丹066 ZY-15 山东道地药材北沙参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隋在云刘瑾王爱洁张希林宋卫国李晓晶067 LC-36 基于枢经学说的亚健康干预技术研究与开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庞军唐宏亮黄贵华王力宁伦轼芳雷龙鸣黄锦军郭珉周宾宾周海丰何育风刘振威甘炜王开龙林静068 ZY-16 针对炎症免疫网络的中药新药发现方法及技术平台建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朱晓新李玉洁杨岚陈颖杨庆翁小刚王娅杰张东李琦蔡维艳郭琰069 LC-37 化瘀克塞胶囊对脑梗死的作用及作用机理的研究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李长生杨晓妮李凤玲程振倩陈超程广清070 JC-15 督脉电针配合康复训练对脊髓横断损伤大鼠BDNF及其受体TrkB影响的影响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李丽周霞马丽虹杨军邱振刚071 ZY-17 中药饮片质量分级及注册管理模式的建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湖北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武汉市中医医院广东药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亳州市沪谯药业有限公司肖永庆李丽许腊英吴纯洁刘颖孙立立丁安伟龚千锋梁生旺张义生陈红刘艳菊王英姿黄勤挽顾振荣072 LC-38 石斛合剂序贯法防治糖尿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福建中医药大学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惠安县医院福鼎市医院施红余文珍张捷平王晓宁黄浩林心君李长征林雅郑燕芳高尤亮073 LC-39 基于慢性肾衰竭中医优化诊疗方案的临床路径构建及推广应用研究广东省中医院刘旭生杨霓芝张蕾卢富华赵代鑫彭钰邹川林启展毛炜王立新包崑吴一帆黎创高燕翔074 LC-40 基于中风预防的清热泻火法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火热证的临床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丁元庆郝媌吴建林路玉良宋婷唐赛雪马向梅李史清075 LC-41 基于多源证据的参麦注射液临床安全性评价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连心马融冼绍祥姜俊杰杨薇沈培强易丹辉廖星王志飞庄严黎元元张寅刘峘076 ZY-18 治疗帕金森病的复方天麻钩藤口腔速崩片研究山西中医学院郭蕾李钦青柴金苗王玉璧张俊龙王玉秀闫川慧李东明赵琼077 ZY-19 基于斑马鱼模型的中药心血管活性评价技术与应用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山东大学山东沃华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沈阳药科大学刘可春韩利文何秋霞彭维兵李晓莉陈锡强臧恒昌曾英姿杨永平宋少江周万辉张云韩建王荣春孙晨078 LC-42 益气养阴活血消癥通络法对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的干预及机制探讨河北省中医院陈志强张芬芳张江华王月华李黎莉郭倩白璐徐晶方敬079 ZY-20 “靶-效”关联多向药理学方法研究中药治疗难治性疾病的整合效应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大学卢传坚林娜赵瑞芝朱伟韩凌徐筱杰黄闰月卢传礼陈少丹袁小红吴钉红刘春芳孔祥英危建安余靖宏080 JC-16 声波经络共振现象与黄帝内经五音治疗体系的探索与应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市延庆区中医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许继宗张波张喆李洁王雪茜李月明张涛静杨建宇李杨郭雁冰郑晓鹏彭鑫081 LC-43 刮痧技术分类标准与操作规范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陕西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河北省垂成职业培训学校杨金生王莹莹王敬赵美丽杨莉闫平慧陈枫张颖王兴泽孔垂成刘朝田宇瑛徐东升张豪斌082 ZY-21 黄芪皂苷甲改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机制研究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 复旦大学彭文张雪梅王云满王浩王利殷佩浩刘育军汤庆丰池杨峰083 ZY-22 《中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编码与表示》国家标准的研究与制定深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深圳市中医药企业标准联盟深圳市中医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中药公司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澳门科技大学深圳市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廖利平吴培凯黎志文孙勇张敖黄曼雪翁思妹徐美渠杨莹曦吕亦华兰青山赵霁飞许冬瑾任继伟邓雪枝084 JC-17 紫朱软膏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前及临床应用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柳国斌李西林韩强奚九一王丽翔张磊杨晓闫少庆陆姿赢李文惠杨婷085 LC-44 从湿瘀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广西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李卫红李莉李卫民刘丹卓张亚萍覃洁梅陈夏叶勇玲黄婵娟086 LC-45 陈全新学术思想、针法体系及其临床应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佛山市南海区妇幼保健院陈秀华陈全新李颖艾宙奎瑜王聪张圣浩谭毅甄宏鹏方芳黄彬城李艳周俊亮冼耀东李健敏087 JC-18 泄浊解毒方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免疫机制及炎细胞因子的影响河北省中医院刘建平刘彦岭杨倩陈建权郎晓猛荣英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