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节目《典籍里中国》观后感悟

合集下载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4篇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4篇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4篇央视《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一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尚书。

禹贡》禹分别土地的疆界,行走高山砍削树木作为路标,以高山大河奠定界域。

“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

在历史的长河里,有的名字注定会被铭记。

如果没有妻子家人舍命护书的伏生,《尚书》也会消失在秦皇焚书的火里,如果没有毕生读《书》讲《书》的伏生,《尚书》的命运又会如何?历史没有如果,以至于两千多年后我们回眸历史诵读经典时仍然对这份历史的侥幸充满敬畏与感恩,幸而有伏生!很长时间以来,经典对于普通人群而言都是高深莫测艰深难解让人仰望的存在,我们很难做到通过独立阅读典籍文献从而透过历史的岁月来解读经典,这是经典传播和传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尴尬。

一方面几千年遥远的岁月沉淀了经典的厚重,但同时也因为几千年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语言文字意义的变迁和变化影响并局限着经典的传播和理解。

另一方面为了便于广泛地传播和理解,在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把经典文献通俗化大众化,当典故变为故事,经典内容在变得通俗易懂的同时也难免变得浅显甚至出现错解误解,不可避免地影响着经典的深刻与厚重。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流传几千年,家喻户晓妇幼皆知。

伏生护书的故事也是深入人心让人感动,我们在学习和讲述这些典故时总是很容易把它们当成是在遥远年代里发生在个人身上的故事,在他们的故事里看到并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这似乎已经已经成为我们平时学习和讲述这些典籍里的故事的目的和宗旨。

是的,间隔几千年的历史岁月,我们自然无法在阅读和理解中把自己代入到当时的情境中去,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去经历,与此同时,我们所具备的文化和历史的素养也局限了我们的历史视域和理解的境界,我们很少把他们个体的行为和选择、个体命运的走向和历史的大背景相结合,去思考和推拓他们的行为和选择背后的历史影响和历史意义。

厚重的历史变得平淡,我们也由此缺失了一份历史的情怀和感动,并因此把自己和历史割裂开来,以一种遥远的与我无关的态度来对待典籍对待历史。

看了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范文(精选7篇)

看了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范文(精选7篇)

看了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看了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范文(精选7篇)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

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看了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范文(精选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看了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看《国家宝藏》,有句话非常经典:我们还年轻,我们只有5000岁。

这说的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富饶的土地,智慧的先民。

看《半小时漫画唐诗》,我知道了诗词的源头是古代先贤孔子整理的一本诗歌总集《诗经》。

由此,我了解了孔子在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看《典籍里的中国》,我知道了六经里的“书”指的就是《尚书》,它是政书之祖,史书之源。

从节目中,我知道了《尚书》是从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破壁而得到的;知道了守护《尚书》第一人伏生,他冒死将《书》从咸阳转移到山东老家,藏于墙壁中,沿途坎坷,他的儿子为护《书》死于兵劫,妻子为护《书》病逝;知道了读《书》可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知道了三国时期提到的九州,原来是大禹平定的;知道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知道了唐代诗人王维还曾有幅画作叫做《伏生授经图》。

当我在节目结束时,不由自主地对着妈妈吟诵起《禹贡》:禹覆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我就知道,这部书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里。

看了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2周五晚上,我写完作业,习惯性地跑到客厅打开电视,想要看点儿什么,一直竟想不出来到底要看什么。

正当我关闭电视的时候,妈妈走了过来,向我推荐了《典籍里的中国》这个节目。

带着好奇与期待,我再次打开电视,找到了《典籍里的中国之》。

开场,节目就以戏剧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以及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又以戏剧的形式演绎了宋应星的一生与《天工开物》的成书过程。

《天工开物》的作者是宋应星,字长庚。

《天工开物》一书出版距今384年。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通用16篇)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通用16篇)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通用16篇)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

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通用1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1之前对王阳明的个人经历略有了解,通过本次看《典籍里的中国》最后一期,演绎了王阳明的一生,比起看书,给人视觉的冲击确实大一些。

王阳明,生于书香门第,父亲王华是状元,所以少时成长家境优越,除了读书写字,他也喜欢舞刀弄枪排兵布阵。

但在朝廷供职之后,他的人生就开始变得坎坷。

上书谏言,被廷杖三十,险些毙命。

侥幸撑下来还被贬去贵州边远地区。

途中宦官也派人杀他,不过未能得逞。

去了贵州,又不幸染病。

即便在这样多舛的命运的折磨下,他也没忘记少年时立志做圣贤的志向,先贤的教诲也谨记于心。

他一遍遍追问自己什么是理,什么是道。

最终悟出心即是理,知行合一的大道,最后继续悟出了致良知的道理,从此一生践行。

我们偶尔会抱怨自己起点不高,不能出生在一个家庭条件好的家庭里。

在看王阳明的一生的时候,从结果来看,无疑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回顾其过程,极其艰难。

一个状元的儿子,自己也中进士入朝为官,却被打个半死,还要贬去偏远地方,这种巨大落差对一个人的身体的精神打击是致命的。

起点高,也意味着摔得重。

如果是块土,摔下来可能也就散了,变成泥。

如果是个皮球,摔得越重,弹的越高。

问题是,你经不经得起摔。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不是因为他是圣贤,所以能讲出大道理,能够忍受非人的遭遇。

而是因为,他经受了非人的待遇,然后把这些经历说出来,也把自己的思考说出来,以教化众人为己任,最终才得以成圣贤。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2这样的“穿越”才真正有意义,看到伏生问撒老师:“后人可还读《书》”的时候,内心真的一动。

我想如果有一天先贤真的有机会问起我们“文脉安在?”我们要做到问心无愧,踏踏实实地回答一句:“斯文在兹!”传承的故事,经久不衰。

2023《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10篇

2023《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10篇

2023《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10篇《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篇1)《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正在央视热播,再度打开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古籍典藏,以文化访谈、戏剧和影视化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古今”时空对话,让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接受典籍背后的故事“洗礼”,感受中华文明,领悟先贤智慧,注入“强心剂”,汲取“三心”力量,在赓续传承中启迪未来。

汲取“珠还合浦,历劫重光”的奋斗“恒心”。

《永乐大典》是明朝修书人将先贤智慧和无数典籍熔铸成的一部“万书之书”,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大的类书,是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在历史传承中屡遭劫难,几经散佚,经过几代人的齐心守护,目前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永乐大典》二百二十四册。

节目中以“两脚书橱”布衣都总裁陈济为第一视角,讲述其自幼爱好读书,青年拜师立志修书,中年入驻文渊阁得愿修书,同监修、所辖纂修、誉录、圈点生、校正官等两千余人历经五年成书,在这个过程中即使遇到被火焚烧原稿的沮丧,还是会用持之以恒的心正面面对,用行动化解困难。

体现了编纂之难,用心之深,众人以一腔赤诚之心,造就“开卷而古今之事一览可见”。

广大党员干部身处实干奋进的伟大变革时代,必须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将“小我”融入到“大我”中,把“坚持做好每一件小事”看作是一个“螺丝钉”,长久以往,无数人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件事物之间铸就的无数枚“小螺丝”环环相扣,紧密结合,组成在航行中行稳致远的巨轮。

无论遇到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只要坚定恒心,保持奋斗韧劲,没有“扬不起的帆”,没有“乘不破的浪”。

汲取“究其终始强弱之变,明监戒焉”的信仰“初心”。

中国纪传体断代史书开山之作《汉书》,是班家两代人笃定初心,倾注心血,躬耕不辍历经近半个世纪接续完成修纂,最终创造了正统史学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书写了华夏历史新篇章。

以断代为史,记述朝代生命周期,总结“兴替之教训”,寻找“治世之经验”,供后世借鉴。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经典15篇)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经典15篇)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经典15篇)《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我十分喜欢旅游,我的偶像就是徐霞客,但是我对于他的了解并不多,这次有机会在电视上看到《典籍里的中国》这部记录片,才对徐霞客有了更深的了解。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是多么豪迈洒脱呀!而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便是用他的双脚,走遍了祖国的锦绣河山,用生命履行了这句话。

徐霞客小时候受父母的.影响,立志要踏遍祖国各地,寻访长江源头。

长大后初心未变,便开始游历各地,没有先进的仪器,他就用脚丈量,用眼观测。

腿疾复发时,他忍着病痛也要爬到长江源头。

路上遇到强盗抢劫,他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愿损失辛苦得来的数据。

徐霞客生命最后几年的西南“万里遐征”,纠正了“长江源头是岷江”的说法,为中国现代地理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此外,徐霞客还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文章,如《游天台山日记》、《游黄山日记》……看完这部纪录片,我被徐霞客热爱祖国每一寸山河的精神深深打动了。

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奔走于中华大地,途中的艰难险阻没有吓到他,反而使他愈加坚定。

徐霞客的事迹让我明白:坚持铸就成功之路,成功由坚持诞生!《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2以前,我在书上看到过“徐霞客”这个名字,知道他的故乡在江阴,但对他的生平事迹了解甚少。

这次有机会在电视上看到《典籍里的中国》这部记录片,才对徐霞客有了更深的了解。

“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大丈夫早上在大海边,晚上便去往苍梧之山。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是多么豪迈洒脱呀!而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便是用他的双脚,走遍了祖国的锦绣河山,用生命履行了这句话。

......时候受父母的影响,立志要踏遍祖国各地,寻访长江源头。

徐霞客长大后,初心未变,便开始游历各地。

没有先进的仪器,他就用脚丈量,用眼观测。

腿疾复发时,即使爬他也要爬到长江源头。

路上遇到强盗抢劫,他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愿损失辛苦得来的数据。

徐霞客生命最后几年的西南“万里遐征”,纠正了“长江源头是岷江”的说法,为中国现代地理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精彩8篇】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精彩8篇】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精彩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精彩8篇】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本店铺分享的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精彩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6篇)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6篇)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6篇)《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在亲戚家拜年时看到《典籍里的中国》的预告,觉得央视出品的质量应该不错,看完觉得不只是没让我失望,更是深深的震撼,过程中有几次看的我泪流满面。

节目通过古今读书人对话的形式讲述,通过戏剧的形式再现历史。

节目演绎了多个场景,老戏骨们演技炸裂,群演也各个演技在线,加之舞台效果多种加持后,给人极强的故事沉浸效果,加上《书》中经典部分的诵读,看得我热血澎湃,被深深震撼。

油然而生出强烈的华夏儿女自豪感。

是什么让华夏文明的精粹绵延不绝?我们从何而生,为何而来,又将去向何方?每一部华夏文明的典籍及其薪火相传的过程给了我们答案。

整个节目中,最打动我的还是伏生跟晁错讲述自己和家人护书的部分。

秦焚书以后《书》仅剩国藏和伏生家藏两部,后又遭遇项羽火烧咸阳,仅剩了伏生一部家藏。

在浩瀚的历史大潮中,任何一个个体都显得微不足道,无比渺小。

可是伏生却视《书》如命,凭一己之力用生命护《书》。

为逃兵荒伏生带着家藏的《书》从咸阳运回山东老家,途中他的儿子为护《书》死于兵劫,妻子为护《书》病故。

老戏骨倪大红饰演的伏生在回忆这段坎坷时欲哭无泪的陈述,将伏生以命护《书》之艰难刻画的入木三分,看得我泪流满面。

虽后世发现了《书》其他留存的版本,但那一刻对他来说,华夏文明的传承的重担压在了他身上。

而他和家人用生命诠释了“薪火相传”。

是什么给了他们如此决绝的力量?一定是《书》中的思想鼓舞了他,一定是《书》中的智慧塑造了他。

后人评价:“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有《尚书》而无伏生,人亦不能晓其义。

”所以,与其说是伏生和家人以极强的愿力以命护书,这又何尝不是华夏文明在一个微小个体身上所展现出的惊人生命力?能够绵延五千年历程,这是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真理,也是人类文明延续的真理。

时间所限,节目不可能把《尚书》所有的内容全部展示出来。

但这已经足够。

她让更多人认识了《尚书》,了解《尚书》对华夏儿女意味着什么,引导更多人去关注《尚书》,学习《尚书》所蕴藏的华夏智慧。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200字【7篇】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200字【7篇】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200字【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应急预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200字【7篇】《典籍里的中国》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与央视创造传媒联合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5篇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5篇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5篇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题记穿越时空,观先人李时珍之经历,看完《典籍里的中国》,受益颇丰,写下心中所想。

学医难,行医更难。

少时的李时珍便有一个行医梦,可作为医者的父亲李言闻自是清楚医者之难,一再反对他。

长大后的李时珍乡试三次未中,他心中的梦想便愈加坚定。

他为从医曾求父亲三次,终与父亲共为“逆行舟”。

为乡民看病,不辞劳苦,成了李时珍的日常。

尽管他深知从医的艰辛,但他依旧带着“寿国以寿万民”的志向坦然地踏上了征程。

学医难,行医难,修本草书更难。

在行医救民的过程中,李时珍目睹了不识药、用错药的案例,心中由此萌发利了重修本草的种子。

”天下医书,利益天下”,李时珍集古代医书之大成,又通过自身实践,三十年饱经风霜,三十年呕心沥血,著成《本草纲目》。

可谁能想到,出书更难。

当时竟无一书商想要刊印。

从书商口中得知,得到王世贞作的序,《本草纲目》便可发行,李时珍跋山涉水去求王世贞作序,对于李时珍而言,弯下腰求序比挺直腰著书更难,可为了造福百姓,他甘愿奉献。

幸而《本草纲目》得到了王世贞的赏识。

然而李时珍又担心《本草纲目》存在错误,误导后世子孙,在流去的十年光阴里,李时珍重修本草,不负所愿,《本草纲目》得以印发。

令人嘘不已的是,年过七旬的李时珍没能看到出版的《本草纲目》,这也是他留下的遗憾。

穿越百年,让李时珍看到被后人所珍藏的'《本草纲目》,了却了他的夙愿。

李时珍的一生,用“难”形容再合适不过,他用“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的行医精神克服种种磨难,他是一个不怕难的人,一个迎难而上的人,李时珍艰苦奋斗了半生,彰显的是实事求是、格物明理的大医精神,医者仁心、悬壶济世的大医情怀。

就是这样一个人,完成了需百人整理撰写的浩大工程,造就了医药学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救死扶伤,一心为民;艰难卓绝,著成本草;锲而不舍,求序刊印。

这是李时珍一生的写照,我们永远怀念他!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2《典籍里的中国》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于牛年新春重点打造的大型原创文化节目。

2023年《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0篇)

2023年《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0篇)

2023年《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0篇)《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这样的“穿越”才真正有意义,看到伏生问撒老师:“后人可还读《书》”的时候,内心真的一动。

我想如果有一天先贤真的有机会问起我们“文脉安在?”我们要做到问心无愧,踏踏实实地回答一句:“斯文在兹!”传承的故事,经久不衰。

太感动了,之前不懂《尚书》,看到倪大红老师演绎的尚书的话剧,发现中国这个词就是从尚书中来,大禹的.功劳不仅是治水,更有定九州;伏生一辈子护书传书,不愧对先人。

薪火相传,今日到我,向古人致敬!问:华夏何为一体? 答曰:华夏自古一体!真的喜欢这样的节目,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上戏剧冲突,并非大而化之,而是以点代面,细腻又宏大,让人热血沸腾又泪流满面,值得一看!古往今来,多少学者为我国传世的典籍皓首穷经,如今《典籍里的中国》让经典走进寻常百姓家,它们不再是阳春白雪无人懂赏,而是可以被我们所有人理解、为之自豪的文化火炬。

强烈推荐!节目不仅仅是叙事,更着力于展现《尚书》中华夏九州的家国概念、“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

跨越千年时空的“古今对话”更是富有创新性和吸引力,震撼而精彩。

追本溯源,继往开来,每一本典籍都是中华文明传承之路。

上一盏不灭的明灯。

鉴古知今,学史明智,这些丰富而又珍贵的典籍,值得每个中国人去品读,也该与世界分享。

中华先贤,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中华文化,永续不绝。

优秀的典籍使我们明过往、知兴替;优秀的演员以入木三分的演绎带我们迈入千年历史长河,感知先贤气节、启明吾辈之志。

希望大家也能更多地关注央视大型文化类节目,传承国学国粹,华夏弦歌不辍,你我当仁不让。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2孙武,字长卿,春秋时期军事家、政治家,受祖父等人的影响,他对军事有着独特的见解以及特别的感情。

孙武和伍子胥一起辅佐吴王阖闾,伐楚兴吴。

他们与唐、蔡二国结盟攻打楚国,战争虽然胜利了,可吴军却并没有胜利,他们输给了自己的心。

吴王阖闾变了,变得骄奢淫逸,吴军军纪涣散。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8篇)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8篇)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8篇)《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孙武,字长卿,春秋时期军事家、政治家,受祖父等人的影响,他对军事有着独特的见解以及特别的感情。

孙武和伍子胥一起辅佐吴王阖闾,伐楚兴吴。

他们与唐、蔡二国结盟攻打楚国,战争虽然胜利了,可吴军却并没有胜利,他们输给了自己的心。

吴王阖闾变了,变得骄奢淫逸,吴军军纪涣散。

冷静的孙武给吴王进谏,提出了“四险”,并建议吴王整顿军纪、班师回朝,然而吴王却没有听从他的建议,依然我行我素。

最终“四险”全部应验。

伍子胥也因为报仇而丧失了理智。

孙武心灰意冷,辞去将军职务,归隐山林。

是的,战争最能考验人性。

孙武悟出了战争的真谛,所以他主张慎战。

可吴王并没有领悟,之后几年,他频繁地对外用兵,致使国力下降,劳民伤财,最终败给了越国勾践。

战争是为了保家卫国,能让黎明百姓温饱,不是为了称霸。

最后,孙武想将伍子胥的佩剑铸成犁,“以剑铸犁,将暴虐之剑铸成太平之犁。

”剑为兵器,生而暴虐,犁为农具,寓意和平。

战争不过是谋取和平的手段,用手中的暴虐之剑来换取天下和平,这不就是战争的目的吗?中国以和为贵的思想,影响后世,深深地刻进了每一位中国人的基因里。

《孙子兵法》,一本集战略与哲学的典籍,让孙武的思想流传下来,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2央视一套播出了《典籍里的中国》,现代“读书人”撒贝宁穿越时空对话浪漫主义诗人屈原,解读《楚辞》,了解屈原历经磨难、上下求索的一生。

秭归作为屈原故里,屈原是当地人的理想化身和精神寄托。

节目播出当晚,全县掀起了观看热潮,大家情绪高涨、反响热烈。

县文联主席秦晓梅说:“这一期的《典籍里的中国》,我觉得有三个空前的肯定:一是对屈原积极光辉向上形象的空前肯定,二是对屈原故里是秭归的空前肯定,三是对秭归柑橘的空前肯定。

这一期节目概括了屈原的三大精神内核——不惧艰难、追求真理的求索精神,独立不迁、深固难徙的家国情怀,怜恤百姓的民生理念。

对屈原故里是秭归,央媒这次是一个重拳加持,向全世界亮明了这个观点。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汇总8篇)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汇总8篇)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汇总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工作计划、活动方案、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演讲致辞、观后感、读后感、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work plans, activit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ersonal experiences, speeches, reflections, reading review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汇总8篇)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优秀3篇】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优秀3篇】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优秀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优秀3篇】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精选27篇)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精选27篇)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精选27篇)《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精选27篇)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1《天工开物》这本书由宋应星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丁丑),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

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我看了书,感到涉及面广,虽然是文言文,但有译文,注解,并配有图,图文并茂,虽然已经有三百多年历史,但传承到今天仍然有一定的作用。

在古代中国,“学而优则仕”是被广大知识分子普遍认可和遵循的“铁律”,凡是稍有志向之人,都会饱读诗书、参加科考,希望仕途亨通、光宗耀祖。

三百多年前的宋应星刚开始也是如此。

29岁的宋应星考取了全省第三名举人后,自己倍受鼓舞,然而接下来连续五次会试都名落孙山。

这对当时还一心追求功名的他来说,打击无疑是巨大的。

后来他转向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的学问,向底层劳苦群众请教,立志有所建树。

当宋应星把志向从科考转向实学后,他便开始了不懈的实践和奋斗。

他走遍南北,勤耕播种,向各类人员请教,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一边记录,终于完成《天工开物》的书写作。

宋应星这种永不言弃失败,努力奋斗直到成功的精神是值得学习发扬的。

贝多芬言:"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的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

只有不断努力奋斗,才会有成功的人生。

我们每个人都应微笑面对人生,没有了怨言,也就不会有哀愁。

一个人有了希望,就会对生活充满信心,只要你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总是以乐观的精神面对人生,你才会成功。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八篇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八篇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八篇《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一看《国家宝藏》,有句话非常经典:我们还年轻,我们只有5000岁。

这说的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富饶的土地,智慧的先民。

看《半小时漫画唐诗》,我知道了诗词的源头是古代先贤孔子整理的一本诗歌总集《诗经》。

由此,我了解了孔子在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看《典籍里的中国》,我知道了六经里的“书”指的就是《尚书》,它是政书之祖,史书之源。

从节目中,我知道了《尚书》是从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破壁而得到的;知道了守护《尚书》第一人伏生,他冒死将《书》从咸阳转移到山东老家,藏于墙壁中,沿途坎坷,他的儿子为护《书》死于兵劫,妻子为护《书》病逝;知道了读《书》可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知道了三国时期提到的九州,原来是大禹平定的;知道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知道了唐代诗人王维还曾有幅画作叫做《伏生授经图》。

当我在节目结束时,不由自主地对着妈妈吟诵起《禹贡》:禹覆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我就知道,这部书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里。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二周五晚上,我写完作业,习惯性地跑到客厅打开电视,想要看点儿什么,一直竟想不出来到底要看什么。

正当我关闭电视的时候,妈妈走了过来,向我推荐了《典籍里的中国》这个节目。

带着好奇与期待,我再次打开电视,找到了《典籍里的中国之》。

开场,节目就以戏剧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满分《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以及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又以戏剧的形式演绎了宋应星的一生与《天工开物》的成书过程。

《天工开物》的作者是宋应星,字长庚。

《天工开物》一书出版距今384年。

宋应星在书中梳理了130多种生产技术和工具,在对古代各项生产技术的系统总结中,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

“物自天生,工开于人”,《天工开物》体现着格物致知的科学态度和熠熠生辉的智慧光芒。

看完这期节目,我不但了解了很多科学文化常识,更被宋应星和袁隆平这种求真务实、造福百姓的态度所吸引。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优秀8篇)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优秀8篇)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优秀8篇)《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一2023年10月19日,今天是来到第三期陕煤集团班组长综合素质提升班的第五天,根据课程安排,上午我们一起观看了《典籍里的中国》节目。

让我叹为观止,受益匪浅。

忠孝美德,千古流传。

大禹帝在带领部落的时候,他的人民都愿意追随他,视频中,他帮助老人,爱护子民,大家说出了追随有美德的人一定会过上好日子的心声,这也说明了忠孝在现在社会的重要性,这一品德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传下去,教育好我们的孩子,让忠孝品德成为我们每个人的美德。

忍辱负重,实现自己的价值。

我们要学习司马迁在逆境中不怕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基本,想尽办法做好本职各项工作的前提下,增加提升咱们班组长的沟通能力,创新意识,安全管理等能力,让员工干得舒心,让企业获得效益,才能实实在在体现咱们自己的价值。

知人善用,戒骄戒躁。

在我们工作中,部分人员或班组长掌握一些技能后,就认为自己行,企业离不开自己,不去学习思考,不遵守劳动纪律等情况时常发生,不去与时俱进,最后很多这样的班组长最终被淘汰。

我们作为基层的管理人员,一定要学会知人善用,调动团队的力量,激发班组员工积极性,运用大家的力量去完成共同的工作,发挥集体的力量,可以塑造英雄,但不能夸大,英雄是一个标杆,抓基础,定标准,知行合一,才能出色完成班组的工作任务,同时也能让我们大家有方向,有目标地凝聚在一起,干好班组的每一件工作,对于自己的管理也是一种提升。

勤思敏学,取长补短。

诸多历史人物的成功与失败点,告诉我们只有不断总结得与失,才能不被历史遗弃,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总结前人的得与失让我们在今后的道路上少走弯路,避免前人的错误出现在自己身上。

优良的传统文化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精神口粮,作为陕煤优秀的班组长,需要我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不断去学习感悟。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二文学的力量与美真实存在,尤其是在伟大的作品里。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7篇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

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屈原看《楚辞》在后世的流传这一部分令人泪目。

古今交汇,动人心弦。

这些文化英雄所创造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是凝聚民族认同感的重要力量,千百年来持续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对于一个有着祖先崇拜传统的民族而言,振兴中华从来不是一代人的事业,而是古往今来无数华夏儿女共同的愿望。

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谱写辉煌,不仅是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更是为了不负前辈的期望。

想要表达、想要诉说,想要亲眼一睹先辈的风采,想要亲耳聆听先辈们的教诲,想要亲自带领先辈们看一看今天的世界,想要亲口告诉他们,我们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涉江》里的屈原已经被放逐,没有了另外两篇《惜诵》、《思美人》然对楚王念念不忘的“愚忠”之情,他已经明白自己和郢都党人是不可能和平共处的,他很愤怒,他一面表白自己多么清白高洁,一面痛骂那些小人多么肮脏丑恶。

这篇其实是我在《**章》里最喜欢的一篇,它的调子很高,看着很过瘾,很解气,很“愤青”,也没有接下去几篇那种几乎可以让人心神俱碎的悲哀。

那个时候的屈原大概还年轻,入党志愿书还有朝气,还有幻想,可是看下去才知道,所谓呐喊,也不过就是彷徨的前奏。

《抽思》是彷徨。

这时,屈原被放逐得更远了,他还在念着楚国的臣民,可是更多的却是一份沉痛。

他找不到路,四顾茫茫,没有人了解他的心思,他回不去郢都,只能盼望着灵魂能够飞回到故乡去。

教科书上的屈原,是不屈的斗士,是刚直的高士,可是从《九章》里看去,不论哪一篇,我都只能读出屈原的孤独,超越一切天地力量的孤独。

《哀郢》是伤逝。

楚国的都城郢都已经被攻陷了,我的战国史不太好,只是记得楚国并没有就此亡国,楚王带着他的臣子跑了,很快又组织了一个新的小朝廷。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0篇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0篇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0篇《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兵者,国之大业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看完《典籍里的中国孙子兵法》之后,我们对这句话可以倒背如流了。

孙武的一生跌宕起伏。

他出生于官宦世家,青年时期家族惨遭诬陷,独自出逃,他带走的只有被重重麻布包裹的一沓纸。

他隐入山林,遇见了他的至交伍子胥。

伍子胥与他相约以粥,后向吴王七荐孙武,使其任将军之职。

柏举之战可以说是孙武人生的巅峰时刻。

但是战后,伍子胥为报家仇而对楚王掘墓鞭尸,这也导致他与孙武一刀两断。

与此同时,吴王穷兵黩武,拒绝了孙武的计谋。

这是孙武理想破灭的时刻,上天给了他无以伦比的条件,却又亲手破灭了他的希望。

孙武注定不得其志。

各国诸侯都不会认同他的“仁”,人间总是存在战争。

他悲悯百姓流亡、黎民四散的悲剧世界,看着保卫一方水土的城墙被攻破,想到强征来的士兵屈服于他人的刀剑下,见证腐朽诸生和昏聩君王郁郁而终,而这一切,都会在血雨腥风中不断重演,生生不息。

孙武的不得志,还表现在与伍子胥的决裂上。

他再也见不到那个如同乞丐一般仓皇的人共他探讨兵法,他等不到那个忠诚其国的将军与他共同锄田。

他自然可以把伍子胥相伴一生的剑熔铸成犁,将暴戾转为平和与安定。

可是,这冷冰冰的物什又怎会拥有伍子胥的音容笑貌与赤胆忠心?他只能释然,想着伍子胥死前会不会在雪夜之中想着他的一碗的厚粥,然后独坐长夜至天明。

好在,伍子胥已明白孙武口中的“仁”,且没人能比他更加明晰其中之要。

自此,他们两个将永远被书写在这本兵法中,作为挚友、兄弟,千古流传……《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2这样的“穿越”才真正有意义,看到伏生问撒老师:“后人可还读《书》”的时候,内心真的一动。

我想如果有一天先贤真的有机会问起我们“文脉安在?”我们要做到问心无愧,踏踏实实地回答一句:“斯文在兹!”传承的故事,经久不衰。

太感动了,之前不懂《尚书》,看到倪大红老师演绎的尚书的话剧,发现中国这个词就是从尚书中来,大禹的功劳不仅是治水,更有定九州;伏生一辈子护书传书,不愧对先人。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0篇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

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最近几天,央视频道推出了《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观后我震撼不已。

《典籍里的中国》用表演与对话的方式,演绎典籍中的故事,情景再现,让观众更深刻地品读典籍。

第一期选择了《尚书》,“政书之祖,史书之源”。

《尚书》又称为《书》有很多华夏文化的创始性论述,比如第一次出现“礼”,第一次制定历法。

《尚书》是“文化元典”,很多很多第一次都在里面。

教授们讲解《尚书》后,大幕拉开,表演开始。

说到《尚书》,最重要的人是伏生,伏生本名伏胜,是秦朝秦博士,一生守《书》讲《书》,是《尚书》的传承者,因此是故事的主角。

故事表演中以老年的伏生与现代人撒贝宁的对话为主线,插入了大禹治水,武王立誓两个书中故事与晁错受文帝之命前来学《书》的历史故事,让观众深入了解《尚书》中的故事。

故事中的伏生让人感动。

他一辈子爱《书》,一家人用生命保护《书》,年老后在山东一带讲《书》,传承《尚书》。

倪大红老师把伏生演活了,仿佛就站在我面前。

表演结束了,但我的思绪仍未结束。

停留在开场的一句话上。

“读《书》而知先贤治政之本,读《书》而知朝代之兴废之由,读《书》而知个人修身之要。

”典籍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财富。

《典籍里的中国》讲述了在这片神州大地上创造文明的故事,让我们知道我们的生命源起何从,我们的脚步迈入何方,以新的方式读懂典籍,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品读典籍,体味经典,吸取智慧,汲取精华,成为不一样的自己。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2“兵者,国之大业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看完《典籍里的中国孙子兵法》之后,我们对这句话可以倒背如流了。

孙武的一生跌宕起伏。

他出生于官宦世家,青年时期家族惨遭诬陷,独自出逃,他带走的只有被重重麻布包裹的一沓纸。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4篇】该节目创新性地将电视拍摄、戏剧拍摄以及电影拍摄几种拍摄手法融为一体,拍摄过程运用环幕投屏、实时跟踪等现代影视技术手段,将戏剧表演在电视节目中呈现出电影般的效果。

运用古代和现代交融的方式,让故事的场景自由切换,缔造一个时空穿越,古今对话的全景式独特舞台。

绝粮七日,寻找大道由于陈国内忧外患,地小兵微,孔夫子的“仁政”在此地很难被实施,于是他们一行人打算离开陈国前往楚国,途经蔡国的时候,被围困导致断粮。

离开陈国,其国亲吴派可怕有了孔夫子的辅佐楚国会变得更加强大。

于是他们便派兵围攻孔子一行人,逼迫其改道,不让他们去陈国。

孔子及其弟子在蔡国幽谷这里被困整整七日,粮草断绝,几乎饿死。

七天滴米未进,一行人大多饿病了,许多人都直不起身子。

弟子仲由心中非常不解,愤愤不平地质问孔子所追求的天下大义是不是真的存在。

孔子则感慨道“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从而化解了仲由的怀疑。

虽然寻找大义的道路非常坎坷,但孔子的弟子们毫不动摇地追随他,一路对孔子爱护有加。

而孔子也身体力行地诠释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美德。

被困幽谷时,一碗清粥,众人共食。

君子在志向得不到满意的时候也要安贫乐道,小人才会在不得志的时候想入非非,从而胡作非为。

这是孔子在遇困幽谷的时候教给其弟子仲由的道理。

孔子的这些言行展现了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才智,气度和神韵,对后世影响深远。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二书可以干什么,是什么?我在期中考试中答复道:丰富自身学识,提升人际交往力量,或是造福国家社会。

在观看了《典籍里的中国》后,我明白:我对书乃至典籍的看法都太过浅薄稚嫩,忽视了他们究竟是怎么传承的。

典籍里的中国介绍的是“五经”中的《尚书》,通过伏生这个人物介绍了《禹贡》、《牧誓》这两篇文章。

伏生护书动人不已,儿子舍命护一车书简,妻也在流亡中丧命。

他自己一生都在读《书》、讨论《书》。

放在现在,或许再没有人愿为书丢命,古代的伏生做到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节目《典籍里中国》观后感悟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悟一小时候写作文,但凡是遇上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用上的素材无非是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或者是喝雄黄酒、吃月饼、守岁等传统习俗。

殊不知,在上下五千年灿烂的中国文化中,还有史书典籍在历史长河里熠熠发光。

走进《尚书》、《论语》、《史记》等史书典籍,作为后来者的我们,可以更深入了解璀璨文化和真实历史。

事实上,想要真正读懂典籍并非易事,而央视一套在大年初一重磅推出的文化类创新节目--“讲好中国故事系列”的最新力作《典籍里的中国》邀请实力派演员变身典籍名家,用戏剧化的舞台呈现典籍中的故事,之后再穿越时空,和当代主持人古今对话。

用“戏剧+影视化”的表现形式,在一字一句的台词对白中,让典籍里的生涩文字变得鲜活滚烫。

《典籍里的中国》选的第一部典籍是《尚书》,扛起开播大旗的演员是老戏骨倪大红,要知道,一档听起来严肃认真的文化类创新节目,开场必须要有两把刷子,拿出看家本领之后才能让观众心服口服。

如此重要的出场顺序,足以看出倪大红老师在业界的实力与位置。

事实上,倪大红的确不负众望,一生读《书》护《书》传《书》的伏生,本就是白发苍苍的近百老人,在倪大红的演绎下,无论是拄拐还是作揖,无论是对话还是独白,形体和语气都恰如其分,直扣观众心扉。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谁能想到一个讲中国古文学的节目,能让观众情不自禁泣不成声呢?倪大红没有一句多余的台词,简单的自言自语足以让人泪奔-- “说来不是我舍命护《书》,是我妻、我子、我全家舍命护《书》!他扮成白发苍苍的老伏生,一辈子都在为《尚书》奔波,坚定不移地走在传承文化的道路上。

当《书》在乱世之中未能保全时,他自责呜咽,那些恰到好处的眼神和动作,让撒贝宁忍不住落泪。

《典籍里的中国》,倪大红完美开场,伏生本生的形象跃然于屏幕之上,这得益于他根植于内心的文化修养,以及对传承文化的追求。

是的,这并非是倪大红第一次演绎有深度的角色,早在《北平无战事》、《正阳门下》、《情满四合院》等优秀剧目中,他便通过塑造角色展示出了和时代气息完美融合的文化味道。

过往的角色经典又深入人心,能安静沉淀文化,也能不动声色将国民度收入囊中,还能扛起央视巨制综艺开播大旗,传承中国文化,以一己之力讲述典籍故事,“偷”走太多观众眼泪。

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悟二《典籍里的中国》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于牛年新春重点打造的大型原创文化节目。

节目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中的经典名篇,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讲述感人至深的传承故事。

节目综合运用环幕投屏、实时跟踪等新科技手段,创新设计出“历史空间”“现实空间”,并以跨越时空对话的形式营造了“故事讲述场”,生动演绎中华典籍精华的源远流长。

本节目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典范,对于高考语文极具指导性。

节目中,演员重现了大禹与先民治水的场景,他们仅有简陋的治水工具,却不畏洪水泛滥,誓要天下安宁。

在《尚书·禹贡》一篇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更为壮阔的大禹分定九州历史: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尚书·禹贡》作为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典范之作,他的问世、留存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尚书》是怎样一部书?《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历代儒家研习之基本书籍,“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书》)由伏生传下来。

传说是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

1900年,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被王道士发现,内藏典籍万卷。

这些典籍穿越千年,重回世人面前。

清朝末年,部分经卷被运到京师,《尚书》文献当时最早的传世文本也在其中。

如今,敦煌藏经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尚书》便是其中一部分,世代传承。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也是最早的一部历史典籍。

其“典”、“漠”、“训”、“告”、“誓”、“命”六体,有的是讲演辞,有的是命令、宣言,有的是谈话记录。

《尚书》记事的内容,上起原始社会末期的唐尧,下至春秋时的秦穆公。

《尚书》按时代先后,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共100篇。

古人“尚”与“上”通用,“书”原来就是史,上古时,史为记事之官,书为史官所记之史,由于这部书所记载的是上古的史事,所以叫做《尚书》。

《尚书》也就是上古史的意思,“尚书者,上古帝王之书,或以为上所为,下所书,故谓之《尚书》。

”(王充《论衡·正说篇》)关于《尚书》的编纂者,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但司马迁和班固都肯定它是孔子编纂的。

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他生活的年代是礼、乐废,《诗》《书》缺的春秋末期。

所以他周游列国之后回到鲁国,把晚年的精力都花在编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上面,还为《尚书》写了序。

司马迁说,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

”(《史记·孔子世家》)因此,《尚书》被儒家列为经典之一。

孔子收徒讲学时,还选用了这些典籍作为教材。

他认为这六种教材,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礼记·经解》)这说明了“六经”的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

汉武帝时,鲁共王刘余为了扩大自己的宫殿范围,拆毁了孔子的旧宅,并从孔宅墙壁中发现了许多用蝌蚪文字(汉以前的大篆或瘤文)写成的竹简,为古文《尚书》。

当时的学者孔安国(孔子的后代),把它和通行的今文《尚书》互相校读了一遍,多出了16篇。

这部古文《尚书》一直没有被汉朝所重视,也没有列于学官,又没有人传授。

到王莽时才把这部古文《尚书》列于学官。

到东汉时,才逐渐盛行,当时的大学者马融、郑玄等人并为它作注释,于是才盛行于世。

但它与今文《尚书》相比较,还是不如今文《尚书》被人重视。

后来,它就逐渐散失了。

东晋元帝(司马睿)时,豫章内史梅曾经向朝廷献上25篇的古文《尚书》(它与汉代的古文《尚书》也不同),还有伪造的孔安国《尚书传》。

东晋政府把它列于学官,影响较大,在社会上流传了很长的时间。

到唐朝贞观五年(631),唐太宗命令修撰群经正义,孔颖达作《尚书正义》和陆德明写《经典释文》时,都是根据梅所献的这个本子。

于是它便成了官府的标准本,以后又收入《十三经注疏》中,广为流行。

由于汉朝时从孔府壁中取出的蝌蚪文《尚书》早已散失,东晋梅的古文《尚书》虽被认为是伪书,但它仍被收入《十三经注疏》中,广为流行,也就弄假成真了。

我们今天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即今文《尚书》与梅氏所献的古文《尚书》的合编本,共58篇,即《虞书》五篇、《夏书》四篇、《商书》十七篇、《周书》三十二篇。

《尚书》为我们研究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和夏商周奴隶社会历史,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如《尧典》记载着尧、舜、禹的“禅让”故事,反映了原始公社制度权位继承情况。

《禹贡》是我国最早的历史地理文献。

《盘庚》记述商朝迁都情况。

《尚书》是难读的。

司马迁写《史记》时,采用了《尚书》的材料,或录全文,或取部分文字,但他运用了“以训话代经文”的原则,把《尚书》的原文翻译了一遍,使先秦的古书,变成为汉代通行的语言文字。

例如《尚书·尧典》中有“钦若昊天”的话,《史记·五帝本纪》便写为“敬顺昊天”。

又如《尧典》中的“馨子”,《五帝本纪》中改作“盲者”。

所以我们可以把《尚书》和《史记》中的《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等对照来读。

什么是《禹贡》?《尚书》中的《禹贡》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公认的一篇具有系统性地理观念的文章,也是中国古代地理的典范之作,全书共一千二百字,分九州、导山、导水、水功与五服五个部分组成。

《禹贡》所说的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依次叙述各州疆域、水利、土质、赋税、贡物、贡道,也述及山川、湖泊、草木、物产等情况,对土壤的记述尤详。

导山分九州山脉为三条四列,叙述20余座主要山脉的名称、分布特点及治理情形,山系概念明确,所记的山真实可靠。

导水以叙述9条河流为主线,对河流名称、分布特征、疏导情形加以叙述。

导山、导水篇幅较小,重点记述黄河流域的山川,导山(凿山)、导水的目的是疏通河道、宣泄洪水。

水功总括九州水土经过治理以后,河川皆与四海相通,再无壅塞溃决之患。

五服叙述在国力所及范围,以京都为中心,由近及远,分为甸、侯、绥、要、荒五服,每服又各以百里、二百里、三百里、四百里、五百里不等,规定贡物、赋税标准等,反映作者在政治上的大一统思想。

后世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班固的《汉书·地理志》都将《禹贡》的内容原封不动的抄录了过来。

今天的我们再来看《禹贡》,会发现两问题,第一它太简略;第二它所描绘的地理分布非常规整,总体感觉就是不那么靠谱。

但是这在古代却是了不起的发明,特别是在文化底子薄弱的初汉,对于我们这个世界认知几乎又回归到了一穷二白的地步,突然出现一份地图,就算画得再糟糕,也至少比没有好,特别是针对水患而言,《尚书》刚重见天日那段时间,人们如获至宝,哪里发生了水灾?在什么地方?应该怎么办?全凭一篇《禹贡》作为指导。

从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角度来看,《禹贡》提出了一系列系统的地理观念,构成了中国区域地理最古老的典范。

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悟三近日,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开播,首期通过演绎汉代伏生传《尚书》的感人故事,在古今对话、时空转换中,让《尚书》这部传统文化经典进入大众视野。

节目不仅呈现了精彩的舞台演出,更着力于展现《尚书》中华夏九州的家国概念、“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

让《尚书》的奥义可感可知“说来不是我舍命护《书》,是我妻、我子、我全家舍命护《书》!”节目中,演员倪大红饰演的“古代护书人”伏生,是讲述书中故事、解读书中思想要义的串联人物,撒贝宁则以“当代读书人”的身份与伏生对谈。

他们又共同遇见了四千多年前治水分九州的大禹、三千多年前牧野誓师的周武王。

选择《尚书》作为节目的开篇,是因为《尚书》素有“政书之祖,史书之源”之称,记载了中华民族上古时期从尧、舜、禹到夏、商、周的重要历史。

打开这本书,我们可以追溯到华夏文明的源头。

《尚书》共五十八篇,按照时间顺序编排分成四部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在介绍《尚书》时用了这样十二个字:“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即《书》的奥义充分地体现在典谟、训诰和誓命当中。

这里说的是《尚书》的六种体例:典、谟、训、诰、誓、命。

典是先王们用来治国的典章制度,如《尚书》的第一篇叫《尧典》,记载了尧和舜治理国家的一些事情。

谟是记载古时君臣谋划治国方略的言论,如《皋陶谟》篇就主要记载了舜和大臣们讨论国家大计的对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