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居士》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23-2024学年上海市黄浦区八年级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3-2024学年上海市黄浦区八年级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3年秋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练习试卷(完卷时间:100 分钟满分: 100 分)一、文言文(27 分)(一)默写(10 分)(每题2 分)1. ,芳草萋萋鹦鹉洲。

《黄鹤楼》2.大漠孤烟直,。

《使至塞上》3. ,志在千里。

《龟虽寿》4.冰霜正惨凄,。

《赠从弟(其二)》5.《钱塘湖春行》中,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对西湖景色的喜爱之情的诗句是“ ,”两句。

(二)阅读下面短文,完成6—9 题(8 分)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选文作者是,号。

(2 分)7.解释加点字。

(2 分)(1)念无与为乐者 (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 分)A.文章第①②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人物、起因等,叙述流畅自然。

B.文章篇幅短小,却熔叙事、写景、议论于一炉,环环相扣。

C.文章用寥寥数语描绘了清丽的月夜之景,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美妙境界。

D.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空灵,写影突出其淡雅,写水突出其清澈。

9.《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的心境是微妙又复杂的,请你写出其中的两种。

(2 分)(三)阅读下文,完成 10— 13 题(9 分)元方卖宅陆少保①,字元方,曾于东都②。

卖一小宅。

家人将受直③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买者闻之,遽辞不买。

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注释】①陆少保:即陆元方。

少保,官职名。

②东都:指洛阳。

③直:同“值”。

10.解释加点字。

(2 分)(1)但()(2)尔 ( )11.对画线句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A.买房子的人听到了他的官职后,立刻就推辞,决定不买了。

B.买房子的人听到了他的官职后,竟然就推辞,决定不买了。

C.买房子的人听到了他说的话后,立刻就推辞,决定不买了。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专项练第一课观潮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们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变宽、变高、变壮观。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巨大的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汹涌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雷霆般,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这段话是按照由远及近顺序来写的。

2、这段话从声音、景象两方面来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3、这段中分别把浪潮比作战马、墙和雷霆。

4.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得好,因为它通过逐渐变化的形容词来描写浪潮逐渐增大的过程,让读者感受到了它的变化和冲击力。

5.《观潮》以总分结构独具特色,而这篇文章按照记叙文的常见形式先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

这篇课文的结尾与《观潮》的开头异曲同工,赞美了钱塘江大潮的是作者。

第三课鸟的天堂起初周围是静寂的。

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

我们把手一拍,边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

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起来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1、给画的句子加标点: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2、选出该段中的一对反义词:大的——小的。

3、这是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鸟飞的热闹情景。

4、这段话中描写鸟的形态的词有大的、小的,描写鸟的颜色的词有花的、黑的,描写鸟的动作的词有站、飞、扑。

三个“有的”构成了排比句写出了鸟的各种动作,让我们感受到了鸟的天堂里鸟的生活的多样性,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5、从这段话中,我们不仅知道了鸟的种类多、颜色多,还能感受到它们在这里生活得自由自在。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及练习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及练习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及练习一、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作者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三行对译【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注释】①元丰六年:公元1083 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1078-1085)。

②欲:想要,希望。

③户:门。

④欣然:喜悦的样子。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 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此时) 月光(悄然) 照进门里,(我) 高兴地起身走到户外。

【原文】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注释】①念:考虑、想到。

②与:介词,和、同。

③者:······ 的人。

④遂:于是,就。

⑤至,到。

【译文】想到(身边) 没有(可以) 和(我) 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原文】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注释】①寝:睡觉。

②相与:共同,一起。

③步:走路,特指慢走。

④于:介词,在。

⑤中庭:院子里。

【译文】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两人就) 一起到院子里散步。

【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注释】①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②盖:原来是。

③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④交横:交错。

【译文】庭院地面(上的月光) 如同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仿佛有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原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①何:什么。

②但:只是。

③闲人:清闲的人。

④耳:罢了。

【译文】(试想) 哪一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能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想我们俩这样(赏月) 的闲人罢了。

三、朗读节奏停顿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林语堂《东坡居士》阅读练习及答案

林语堂《东坡居士》阅读练习及答案

东坡居士林语堂①苏东坡由现在起,由情势所迫,要一变而为农夫,由气质和自然的爱好所促使,要变成一个隐士。

苏东坡最可爱,是在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

中国人由心里就赞美头戴斗笠、手扶犁耙、立在山边田间的农人——倘若他也能作好诗,击牛角而吟咏。

他偶尔喝醉,甚至常常喝醉而月夜登城徘徊。

这时他成了自然中伟大的顽童——也许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是这副面貌吧。

②在元丰三年(1080)正月初一,苏东坡已和长子迈离开京都,启程前往幽居之地黄州。

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下面约六十里地。

③苏东坡幸而死里逃生,至少是个惊心动魄的经验。

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

在六月他写的别弟诗里,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蝼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

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而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宁。

他转向了宗教。

④在元丰四年(1081),苏东坡真正务农了。

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

他过去原想弃官为农,没料到在这种情形之下被迫而成了农夫。

在他那《东坡八首》前面的小序中说:“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

释耒而叹,乃作是诗,自愍其勤。

庶几来岁之入,忽忘其劳焉。

”⑤他看着稻茎立得挺直,在微风中摇曳,或是望着沾满露滴的茎在月光之下闪动,如串串的明珠,他感到得意而满足。

他过去是用官家的俸禄养家糊口;现在他才真正知道五谷的香味。

⑥苏东坡的邻人和朋友是潘酒监、郭药师、庞大夫、农夫古某;还有一个说话大嗓门跋扈霸道的婆娘,常和丈夫吵嘴。

黄州太守徐大受、武昌太守朱寿昌,也是对苏东坡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人。

再一个是马梦得(字正卿),始终陪伴着苏东坡,而且非常忠实可靠,过去已经追随苏东坡二十年。

苏东坡曾说,他的朋友跟随他而想发财致富,那如同龟背上采毛织毯子。

那时苏东坡又吸引了一些古怪的人物,其中两个是道士。

因为苏东坡对长生的奥秘甚感兴趣。

⑦但是东坡最好的朋友是陈慥。

今天中文里有“季常之癖”一个典故,季常是陈慥的号。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_10短文二篇练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_10短文二篇练习

10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1.给加点字注音。

晓雾将歇.(xiē) 夕日欲颓.(tuí)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ù)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答谢中书书.书:书信(2)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3)四时..俱备四时:四季(4)晓雾将歇.歇:消散(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3.翻译下列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4.填空。

(1)《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有“山中宰相”之称。

作品有《陶隐居集》。

题目的意思是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的句子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阅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5.“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写山、水的?突出了山、水的什么特点?“高峰入云”从仰视角度写山,“清流见底”从俯视角度写水,突出了山之高、水之清的特点。

6.简要说说“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的表达效果。

“猿鸟乱鸣”形象地描绘出了猿啼鸟鸣的热闹景象,“沉鳞竞跃”形象地表现了清流之鱼争相喋水的活跃场景。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出生命向上的气息。

7.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提到他有何用意?谢灵运;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同时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今山水知音康乐比肩的得意之感。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

马行绿荫中,若张盖①。

新部编七年级 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含答案

新部编七年级 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含答案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阅读同儿辈赋未开海棠[金]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喜风。

木兰花[宋]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1)请你说出这两首诗词中的“闹”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2)请说出元好问写作《同儿辈赋未开海棠》的意图。

【答案】(1)“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不仅形容红杏众多纷繁,而且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赞美,对春光的珍惜之情。

“且教桃李闹春风”的“闹”描写了桃花、李花在春天争相开放,表达了诗人对桃花、李花这种争先在春风中吐艳的做法不满和鄙视,从侧面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的高洁品格。

(2)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的高洁品格。

暗示、告诫自己的晚辈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芳心。

【解析】【分析】(1)《同儿辈赋未开海棠》闹春风:在春天里争妍斗艳。

由作者有这句诗来看,写海棠,观赏海棠花时,它的身旁可能有桃树、梨树或李树。

和熙的春风中,它们竞相开放,争奇斗妍,但这热闹毕竟是短暂的,几度风雨之后,它们也就都纷纷坠落、凋零了。

海棠花却不同了,无意争春,谦虚地躲在一旁,待群芳落尽后,才绽开她美丽的容颜。

因此“且教桃李闹春风”的“闹”描写了桃花、李花在春天争相开放,表达了诗人对桃花、李花这种争先在春风中吐艳的做法不满和鄙视,从侧面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的高洁品格。

《木兰花》‘闹’打通人的视听感觉,把无声的姿态说成有声的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听觉的感受。

不但使人觉得那杏花红得热烈,甚至还可使人联想到花上蜂蝶飞舞,春鸟和鸣,从而感受到春天带来的活泼生机。

举出可知“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不仅形容红杏众多纷繁,而且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赞美,对春光的珍惜之情。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之与苏轼相关的人物素材与阅读练习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之与苏轼相关的人物素材与阅读练习

苏轼人生纵有千百态东坡一笑全畅开苏轼不仅精通书法、绘画、医药、烹饪等,而且在诗、词、文方面也有超群的文学成就。

苏轼生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快速发展的北宋时期,眉州眉山人(今四川省眉山市),出身于书香门第,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为子瞻,号为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65岁病逝常州。

“三苏”曾被后人分解为“老苏”苏洵、“大苏”苏轼、“小苏”苏辙。

在北宋时期,苏轼在文坛上相当于现在的“文坛明星”,像近代的鲁迅等人一样,具有强大的社会效应。

因此苏轼文学作品也被当时及后人所关注。

苏轼在文学方面有如此的成就,与其生活的家庭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历程苏轼21岁那年,其父苏洵亲自带队,与他和其弟一起进京备考应试。

在主考官欧阳修、副主考官梅尧臣主持的那次科举考试中,苏轼和其弟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进士。

(这一点,在17年全国卷1诗歌阅读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的创作背景可看出。

)苏轼一生可谓是颠沛流离、命运多舛。

面对命运的捉弄、人生的思考、生死的离别、生活的坎坷、个人的愤懑和情绪的消沉等,苏轼都展现出一种积极、自信、乐观、冷静、哲思、旷达、狂浪、傲视、超越的思想态度。

这些都可在他的仕途情况和诗词文作品中看出。

当然,面对仕途不顺、壮志难酬时,难免会有所感叹和感伤,但很快就能转变为平静的心态。

其人生的政治抱负仍是希望国家安康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苏轼一生仕途极度失意。

他的一生经历了四任皇帝,在宋徽宗和宋高宗执政期间,苏轼逐渐得以重用,但已步入晚年。

苏轼自中第后,算上为其家母服除的时间,在朝约12年。

之后,苏轼因宰相王安石变法,与其观点不同,遭王安石在神宗面前的诋毁,于是请求出京任职,担任杭州通判。

43岁那年任湖州知州时,又因上书谏议新法不合理之处,被诬陷为讽刺朝政,遭吃乌台诗案的官司(乌台即御史台,因上植柏树,乌鸦长居于此,便称乌台。

),在御史台被捕入狱,随后因其社会效应影响新法的推行和朝廷元老的求情,最终被判决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位低、无实权之职。

四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第一课观潮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们又沸腾起来.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1、这段话是按照()顺序来写的.A、由远及近B、由近及远2、这段话从()、()两方面来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3、这段中分别把浪潮比作()、()和().4.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得好吗?为什么?5.《观潮》以总分结构独具特色,而这篇文章按照记叙文的常见形式先交代了()、()、().这篇课文的结尾与《观潮》的开头异曲同工,赞美了钱塘江大潮的是().第三课鸟的天堂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边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起来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1、给画的句子加标点.2、选出该段中的一对反义词()-----()3、这是作者第()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鸟飞的热闹情景.4、这段话中描写鸟的形态的词有()、(),描写鸟的颜色的词有()、(),描写鸟的动作的词有()、()、().三个“有的”构成了排比句写出了鸟的各种(),让我们感受到了鸟的天堂里鸟的生活的(),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和()之情.5、从这段话中,我们不仅知道了鸟的()多、()多,还能感受到它们在这里生活得().6、这段话是()态描写.第五课古诗两首1、默写《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解释诗的含义.2、《题西林壁》是苏轼在游()时题在()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人分别从()、()、()、()、()、()这几个角度观察了庐山.苏轼字(),()朝人,号(),是“唐宋八大家”之一.3、《题西林壁》中“题”的解释:()4、山穷水复疑无路中的“疑”的解释:()5、《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想要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这是第()句和第()句诗所表达的含义.()这句话让人想起一句俗语()6、《游山西村》的作者是()代的(),诗人以()字贯穿全诗,诗中()字写出了农家款待客人用尽其所有的盛情.表现农家热情好客的诗句是“”,诗句的最后一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7、昨天晚上,小红在做数学题是,尽管不断思考,还是找不到正确的思路,爸爸走过来,给她做了指点,她很快解出了这道难题.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第六课爬山虎的脚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哪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没有()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1、在文中的括号中填上合适的词语.2、根据选文写出“嫩”的意思嫩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嫩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爬山虎的叶子有哪些特点?4、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中,你体会到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5、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1、用横线画出第二句的动词.2、你认为这些动词之间是什么关系?(答:)3、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答:)4、爬山虎的脚上的细丝触着墙后先是()的,后变为()的了.第七课蟋蟀的住宅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工作做得很快.蟋蟀钻在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他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这外面,触须轻微的摆动.不大一会儿,他又进去继续工作.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1、“它用前足扒土”的“扒”字的读音和字义分别是()和().2、找出第一段中写蟋蟀建造住宅的动作的词:()、()、()、()、().3、“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4、蟋蟀的住宅内部特点是()、()、()、和(),外部特点是()、()、()和().5、蟋蟀的出名是因为它的()和().6、选择恰当的关联词A:蟋蟀的出名()由于它的唱歌,()由于它的住宅.B:()它的工具是那么简单,()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C:蟋蟀()自己一点一点挖掘,()肯随遇而安.4、修辞:A:在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B:蟋蟀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C: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D: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第九课巨人的花园“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不知怎的,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了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敖!是这么回事呀!”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它不仅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1、解释词语叱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什么说“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3、巨人看着小男孩的眼神,为什么心里火辣辣的?他从小男孩的眼里读懂了什么?4、本文是一篇().作者是()国作家().本文显著特点是运用()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从中揭示了()的道理.5、“巨人生活在()和孩子们(),感到().”这是文章的中心句.第十一课去年的树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他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了歌,鸟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1、文中的两个“看”字,让人产生无穷的遐想.第一次“看”,是“鸟”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好朋友树,它仿佛在说:()第二个“看”,是鸟儿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仿佛在说()2、你从这两个“看”字中读出了什么?3、我还知道表示“看”的字有()、()和().4、《去年的树》作者是()国作家().这篇童话通过()展开的故事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全文共有四次对话.第一次是()与()的对话;第二次是(鸟儿)与()的对话;第三次是()与()的对话;第四次是()与()的对话.这四次对话,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占美了高尚的、令人感动的().5、读了这段话,你想对小鸟说什么?第十三课鹅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1、用“———”画出本段的中心句.2、作者在这段中主要运用了()的修辞方法,好在哪里?3、这段话从()和()两个方面写了鹅()的特点.4、这段话中将鹅的步态与()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鹅的().5、你喜欢这只鹅吗?为什么?6、作者还用()来比喻鹅的(),不仅形象生动写出了鹅(),更显示出了鹅的步伐中透出的不可一世的傲慢.7、作者在课文中重点表现白鹅的性格特点是(),主要采取了()等修辞方法.“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和()中”,这句话是文章的(),起()的作用;又是()句,不仅承接上一句,还引起下文对鹅的描写.参考答案第一课观潮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们又沸腾起来.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1、这段话是按照(由远及近)顺序来写的.(A、由远及近 B、由近及远).2、这段话从(形状)、(声音)两方面来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3、这段中分别把浪潮比作(白线)、(水墙)和(战马).4.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得好吗?为什么?答:该句子写得很好.因为它形象地写出了大潮发出的巨响和浩大的声势.5.《观潮》以总分结构独具特色,而这篇文章按照记叙文的常见形式先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这篇课文的结尾与《观潮》的开头异曲同工,赞美了钱塘江大潮的是(天下奇观).第三课鸟的天堂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边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起来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1、给画的句子加标点.2、选出该段中的一对反义词(静寂)-----(热闹)3、这是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鸟飞的热闹情景.4、这段话中描写鸟的形态的词有(大的)、(小的),描写鸟的颜色的词有(花的)、(黑的),描写鸟的动作的词有(站)、(飞)、(扑).三个“有的”构成了排比句写出了鸟的各种(姿态或动作),让我们感受到了鸟的天堂里鸟的生活的(快乐),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5、从这段话中,我们不仅知道了鸟的(种类)多、(数量)多,还能感受到它们在这里生活得(自由自在).6、这段话是(动)态描写.第五课古诗两首1、默写《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解释诗的含义.2、《题西林壁》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人分别从(横)、(侧)、(远)、(近)、(高)、(低)这几个角度观察了庐山.苏轼字(子瞻),(宋)朝人,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3、《题西林壁》中“题”的解释:(书写、题写)4、山穷水复疑无路中的“疑”的解释:(以为、怀疑)5、《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想要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这是第(三)句和第(四)句诗所表达的含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让人想起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6、《游山西村》的作者是(宋)代的(陆游),诗人以(游)字贯穿全诗,诗中(足)字写出了农家款待客人用尽其所有的盛情.表现农家热情好客的诗句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诗句的最后一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许多事情看似无望,实则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7、昨天晚上,小红在做数学题是,尽管不断思考,还是找不到正确的思路,爸爸走过来,给她做了指点,她很快解出了这道难题.这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第六课爬山虎的脚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哪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1、在文中的括号中填上合适的词语2、根据选文写出“嫩”的意思嫩红:颜色浅嫩叶:初生而柔弱3、爬山虎的叶子有哪些特点?答:(叶子新鲜;叶尖而一顺儿朝下;叶子在墙上铺的均匀,即没有重叠的起来的,也没有空隙.)4、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中,你体会到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答:①仔细观察;②连续观察5.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1)、用横线画出第二句的动词.(2)、你认为这些动词之间是什么关系?(答:因果关系)(3)、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答:拟人的修辞方法)(4)、爬山虎的脚上的细丝触着墙后先是(直的)的,后变为(弯曲)的了.第七课蟋蟀的住宅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工作做得很快.蟋蟀钻在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他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这外面,触须轻微的摆动.不大一会儿,他又进去继续工作.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1、“它用前足扒土”的“扒”字的读音和字义分别是()和(刨开、挖).2、找出第一段中写蟋蟀建造住宅的动作的词:(扒)、(搬)、(踏)、(推)、(铺).3、“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答:蟋蟀不辞辛苦挖它的住宅,非常勤劳.“我”是一个非常热爱研究昆虫的科学家.4、蟋蟀的住宅内部特点是(简朴)、(清洁)、(干燥)、和(卫生),外部特点是(向阳)、(隐蔽)、(有门)和(有平台).5、蟋蟀的出名是因为它的(唱歌)和(住宅).6、选择恰当的关联词A:蟋蟀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B:(因为)它的工具是那么简单,(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C:蟋蟀(宁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也不)肯随遇而安.7、修辞:A:在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拟人)B:蟋蟀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设问)C: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比喻)D: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夸张)第九课巨人的花园“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不知怎的,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了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敖!是这么回事呀!”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它不仅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1、解释词语叱责:大声地斥责.任性:放任自己的性子,不加约束.2、为什么说“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答:因为有了孩子,才有希望,才有快乐.3、巨人看着小男孩的眼神,为什么心里火辣辣的?他从小男孩的眼里读懂了什么?答:看到小男孩清澈的眼睛,巨人为自己的冷酷、任性而感到羞愧,所以心里火辣辣的.他从小男孩的眼睛里读懂了温情、读懂了爱.4、本文是一篇(童话).作者是(英)国作家(王尔德).本文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从中揭示了(快乐要与大家分享才会感到无比幸福)的道理.5、“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这是文章的中心句.第十一课去年的树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他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了歌,鸟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1、文中的两个“看”字,让人产生无穷的遐想.第一次“看”,是“鸟”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好朋友树,它仿佛在说:(“树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我来给你唱歌了!”)第二个“看”,是鸟儿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仿佛在说(“树朋友,我唱的歌你听到了吗?再见了朋友.”)2、你从这两个“看”字中读出了什么?答:我从中能够感受到鸟儿对树无比深情和留恋,感受到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3、我还知道表示“看”的字有(瞅)、(瞧)和(望).4、《去年的树》作者是(日本)国作家(新美南吉).这篇童话通过(对话)展开的故事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全文共有四次对话.第一次是(鸟儿)与(树)的对话;第二次是(鸟儿)与(树根)的对话;第三次是(鸟儿)与(门先生)的对话;第四次是(鸟儿)与(小女孩)的对话.这四次对话,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占美了高尚的、令人感动的(友情).5、读了这段话,你想对小鸟说什么?答:你真是一只重感情的小鸟,我很欣赏你的这种做法.第十三课鹅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1、用“———”画出本段的中心句2、作者在这段中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好在哪里?答:形象地突出了鹅傲慢的特点.3、这段话从(鹅的步态)和(见人不让还咬你一口)两个方面写了鹅(傲慢)的特点.4、这段话中将鹅的步态与(鸭)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鹅的(傲慢).5、你喜欢这只鹅吗?为什么?答:我不喜欢这只鹅.因为不管是动物也好,是人也好,太傲慢了,不好相处.6、作者还用(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来比喻鹅的(步调),不仅形象生动写出了鹅(步调的从容),更显示出了鹅的步伐中透出的不可一世的傲慢.7、作者在课文中重点表现白鹅的性格特点是(高傲),主要采取了(对比、反问)等修辞方法.“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起(统领全文)的作用;又是(过度)句,不仅承接上一句,还引起下文对鹅的描写.。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文学常识训练试题含解析(1)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文学常识训练试题含解析(1)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1.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时期的诗歌作品305篇,称为“诗”,又称“诗三百”,列为“五经”之一。

B. “号”,是名和字之外的称号,一般用于自称,以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如西晋诗人陶渊明,号六一居士。

他的号表现了他不慕名利、安贫乐道、享受田园生活的志趣。

C. 冰心的诗语言清丽,意蕴隽永.我们学过她的《母亲》《纸船》是以母爱为主题的抒情短诗,《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是鼓励青年努力奋斗、积极奉献的哲理小诗。

D. 约翰尼斯·延森,丹麦小说家、诗人,代表作有《漫长的旅途》等。

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主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等。

他们两人都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答案】 B【解析】【分析】A.表述正确;B.“西晋诗人陶渊明,号六一居士”错误,“六一居士”是欧阳修的别号;C.表述正确;D.表述正确。

故选:B【点评】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有关作品、作家的了解程度,难度不大,建议采用排除法。

2.选出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A.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而“小李杜”指唐代诗人李商隐和杜牧。

B.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辛弃疾的作品之一。

C. “铭”是古代刻于碑版或器物上用以称功德或申鉴戒的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内容多简短,特别是刻于器物上申鉴戒的铭文,文字短小精悍却构思精巧,一般是用韵的,例如《陋室铭》。

D.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该书。

中考语文专项练习题及答案:文言概括、探究、感悟

中考语文专项练习题及答案:文言概括、探究、感悟

中考语文专项练习题及答案:文言概括、探究、感悟今天查字典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中考语文练习题,来帮助大家复习语文知识点,希望各位考生在的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一)(·苏州)阅读下面一则文言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刘凝之,字志安,小名长年,南郡枝江人也。

父期公,衡阳太守。

兄盛公,高尚不仕①。

凝之慕老莱、严子陵为人,推家财与弟及兄子,立屋于野外,非其力不食。

州里重其德行。

州三礼辟②西曹主簿③,不就。

妻梁州刺史郭铨女也,遣送丰丽,凝之悉散之亲属。

妻亦能不慕荣华,与凝之共安俭苦。

(选自《宋书·隐逸列传》,略有删改)【注释】①仕:做官。

②辟:征召。

③主簿:官职名。

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立屋于野外,非其力不食。

在荒郊野外建造了房屋,不是自己劳动所得就不享用。

(2)凝之悉散之亲属。

刘凝之把它们都分给了亲属。

2.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州里多次礼聘刘凝之做官的原因是什么?刘凝之为什么不接受?重其德行;不慕荣华,安于俭苦。

(二)(·东营)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乙】苏子夜坐,有鼠方啮。

拊①床而止之,既止复作。

使童子烛之,有橐②中空。

嘐嘐聱聱③,声在橐中。

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

…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

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

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吾闻有生,莫智于人。

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若有告余者曰:“……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诗练习与答案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诗练习与答案

⼀、阅读下⾯古诗词,完成相应题⽬《观沧海》曹操1.“东临碣⽯,以观沧海”这两句诗从内容上点明了观察的⽅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但我们仿佛看到了诗⼈登⼭观海时的那种飒爽英姿。

( )2.《观沧海》通过描写萧瑟的秋⻛与汹涌的波涛,营造出了悲凉伤感的意境。

( )3.《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他是西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是建安⽂学的代表作家之⼀。

( )4.《观沧海》通过写诗⼈登上碣⽯⼭俯瞰⼤海所看⻅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博⼤的胸襟。

( )5.《观沧海》⾸句点明了诗⼈观沧海的时间、地点。

( )6.《观沧海》中,“树木丛⽣,百草丰茂”写出了林密草丰的特点。

( )7.《观沧海》“⽇⽉之⾏”⼀句中,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修辞⼿法,描绘了⼤海吞吐⽇⽉、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 )8.“东临碣⽯”中的“临”,写诗⼈登⾼眺望沧海,起笔⽓势不凡。

( )9.“⽔何澹澹,⼭岛竦峙。

”描写了⼤海的近景,使⼈感到海边景⾊的壮丽多姿。

( )10.“⽇⽉之⾏,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

”描绘天⽓变幻莫测的景象。

( )11.“⽇⽉之⾏,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

”表达了诗⼈渴望统⼀中原、建功⽴业的宏伟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的豁达⽓度。

( )12.全诗虚实结合,最能反映作者博⼤胸怀的应当是实写⼤海的句⼦。

( )13.这⾸诗意境开阔,⽓势雄浑,通篇以写实的⼿法展现了⼀个雄⼼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度。

( )14.“秋⻛萧瑟,洪波涌起”通过萧索的秋景,反映了诗⼈战败后的悲凉⼼情。

( )15.这是⼀⾸写景抒情诗,统领全篇写景的⼀个字是“观”。

写景时,先写岛上的树木百草,次写海⾯上的秋⻛洪波,最后写天空中⽇⽉星⾠。

( )《闻王昌龄左迁⻰标遥有此寄》李⽩1.“杨花”指柳絮;“⼦规”即布⾕⻦,⼜称“杜鹃”。

( )2.“杨花落尽⼦规啼”⼀句写景,点明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规啼叫的悦耳,令⼈赏⼼悦⽬。

( )3.“闻道⻰标过五溪”⼀句叙事,诗⼈得知挚友被贬偏远之地,表达了对友⼈的牵挂与惦念之情。

诗歌鉴赏炼字题专练之虚词-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诗歌鉴赏炼字题专练之虚词-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诗歌鉴赏炼字题专练之虚词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

在一首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体现诗人匠心的字是“炼”过的字,一首诗词往往会因一字(或几个字)炼得好而意境全出。

一般说来,炼字往往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赏析时定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品味,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一、虚词:这里的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

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运用恰当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如:《秋暮吟望》颔联“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两句中的“常”“偏”两字,“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

“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

【示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中的“方”“始”有何表达作用?【答案】表现了生命尽头透出的一股执着与坚韧的精神力量。

二、答题步骤:1.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作用:点出该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姿态、神态、氛围、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三、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重九赏心亭登高范成大①忆随书剑此徘徊,投老双旌②重把杯。

绿鬓风前无几在,黄花雨后不多开。

丰年江陇青黄遍,落日淮山紫翠来。

饮罢此身犹是客,乡心却附晚潮回。

注:①范成大,南宋诗人,此诗为淳熙八年(1181)任建康(今南京)镇帅时所作。

②双旌,镇帅的代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登高追忆,“书剑”意象豪迈,表现了诗人当年满怀理想抱负,意气风发。

B.颔联写秋风中黑发无几,表达诗人对青春逝去的慨叹;黄花经雨,象征着人生暮年。

C.颈联写登临之景,庄稼即将成熟,田野丰收在望,落日照耀,淮山紫翠,绚烂美好。

《苏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10-13题。

(19分)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

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

锻炼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

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

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

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

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

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

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

以余力复完六井。

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

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

杭人名为苏公堤。

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

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语文A版四年级下册《第4课_古诗二首》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1)

语文A版四年级下册《第4课_古诗二首》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1)

语文A版四年级下册《第4课古诗二首》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1)一、基础知识达标1. 看拼音写词语。

2. 选择正确的读音。

3. 选一选。

4. 连一连。

《春夜喜雨》的作者是()A.杜甫B.苏轼C.苏辙“应怜屐齿印苍苔”中的“怜”表示的是什么意思?()A.可怜B.爱惜C.珍惜“青苔”是什么植物()A.蕨类植物B.木本植物C.苔藓类植物“柴扉”表现了园得什么特征()A.豪华B.庄重C.简陋五、课内阅读巩固选出正确答案,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泊船瓜洲》②《游园不值》③《题西林壁》④《静夜思》⑤《示儿》⑥《春夜喜雨》⑦蕙崇《春江晓景》⑧《早发白帝城》(1)苏轼________(2)王安石________(3)李白________(4)陆游________(5)杜甫________(6)叶绍翁________。

理解课文内容填空。

(1)蕙崇《春江晓景》中,静态描写的事物是________,作者联想出来的事物是________,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________。

(2)《游园不值》中“不值”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________,而“一枝红杏”又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________。

根据课文内容补充诗句。

(1)竹外桃花三两枝,________。

蒌蒿满地芦芽短,________。

(2)应怜________印苍苔,小扣________久不开。

________关不住,一枝红杏________。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春夜喜雨》是一首五言________,这首诗抓住春雨的特点展开。

当春雨来临之际,杜甫欣喜非常,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诗中描绘了________,讴歌春雨________之功。

(2)《游园不值》中诗人是怎样的一个情感变化过程________,诗中最后两句暗含了怎样的哲理________。

十、课外拓展阅读阅读。

中午,太阳高照,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

《短文二篇》阅读练习(解析版)

《短文二篇》阅读练习(解析版)

比较阅读2《短文二篇》(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呜;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1)四时..俱备(2)晓雾将歇.(3)夕日欲颓.(4)与.其奇者【答案】(1)四季。

(2)休息。

这里指消散。

(3)坠落。

(4)参与,这里指欣赏。

【解析】(1)句意为:四季都有。

“四时”,四季。

(2)句意为: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

(3)句意为:夕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4)欣赏这种奇利景色的人了。

“与”,欣赏,领悟。

2.把下面的文字翻泽成现代汉语。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案】(1)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跳出水面。

【解析】(1)句关键词:“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句关键词:“颓”,坠落。

“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

【答案】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解析】第一空填写“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句子中的“五色交辉”“青林翠竹”都体现了色彩。

第二空应填写“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视觉;“猿鸟乱鸣”听觉;由早到晚,由静入动。

4.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哪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解析】考查文章主旨句,通过主旨句理解作者的情感。

“实是欲界之仙都”,将此地山水比作人间天堂,应是最大的褒奖和赞美!“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但遗憾的是,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 文学常识|名著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 文学常识|名著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学常识|名著阅读专项练习题文学常识第一单元1.诺贝尔(1833—1896),______(国籍)化学家、工程师。

2.消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消息的最大特点是________和________。

第二单元1.《藤野先生》选自______(人名)的《________》。

2.托尔斯泰(1828—1910),____国作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__________》《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3.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________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______________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4.米开朗基罗(1475—1564),______(国籍)________时期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诗人。

5.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______国作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______》《罪与罚》《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等。

6.居里夫人(1867—1934),____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原籍波兰,先后获1903年______________奖和1911年____________奖。

第三单元1.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北魏________家。

2.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__________,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

有《陶隐居集》。

3.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__________,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____________”之一。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______”;词开______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____________”;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________并称“欧苏”。

2020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课时练习试题及答案

2020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课时练习试题及答案

13.诗词三首标训练一、语基达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1)金zūn( )清酒多歧.路( ) 停杯投zhù( )赋.( ) 玉盘珍xi ū() 凄.凉( ) 诗词曲.精神( )烂kē()人舟pàn( )长(2)苏轼.( )遥问天上宫阙.( ),何事长.( )向别时圆?在月光低照绮.( )户之间无眠,chán juān( )( )有意,必定起舞弄.( )人间清影。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玉盘珍羞.( ) (2)直.万钱() (3)停杯投箸.( )(4)今安.在( ) (5)直挂云.帆.( ) (6)济.沧海()(7)酬.乐天( ) (8)翻.似( ) (9)烂柯.人( )(10)长.精神( ) (11)把.酒问青天( ) (12)高处不胜.寒( )(13)何事长.向别时圆( )3.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1)《行路难》(其一)中,诗人面对华美的酒席,却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连续的动词,形象地表现了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作者是__________;标题中的“乐天”是指诗人________。

(3)苏轼,字________,号__________,与《水调歌头》一词的小序中提到的“子由”(即”是这首词的________。

“唐宋八大家”之一。

“水调歌头弟弟)________及父亲________同为4.理解性默写。

(1)李白《行路难》(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充满句。

了对未来的憧憬,表现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是鼓舞人心的名(2)李白《行路难》(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复杂内心的独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诗人不得开心颜。

苏轼《东坡》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苏轼《东坡》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苏轼《东坡》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3分)(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5分)〔3〕第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全诗中有何作用?〔4分〕〔4〕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4分〕5.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_________的环境特点。

〔2分〕6后两句诗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参考答案:(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3分)(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比照;(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2分)〔3〕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1分〕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1分〕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1分〕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1分〕。

〔4〕“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比照〔2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铿然”却表现了作者行走时的愉悦,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

5清幽,宁静。

〔2分〕6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恬淡旷达〔乐观〕的思想情感。

〔2分〕二:①东坡在诗人笔下是怎样的一个地方:答:是一个月色清朗、坡路坎坷、行人稀少的地方。

②从诗中可以感受诗人怎样的情怀:答:置身于世外,超凡脱俗,开朗乐观,意气昂扬,达观洒脱的情怀。

3、文学史上所称“”,除了苏轼外,还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等。

(1分)4、第一句中的“清”字用得好,说说它好在哪里。

〔3分〕5、后人认为苏轼在《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儋耳夜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儋耳夜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儋耳夜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儋耳夜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儋耳夜书苏轼己卯上元,余在儋耳①。

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

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②杂揉,屠酤③纷然,归舍已三鼓④矣。

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⑤矣。

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⑥,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选自苏轼《东坡志林·卷一·记游》)【注释】①儋耳:今海南省儋县,苏轼于1097年被贬至此。

文章写于己卯(1099)年,是他谪居儋耳第三年。

②民夷:民,汉族;夷,当地土著,少数民族。

③屠酤:屠,屠户;酤,卖酒者;这里泛指各种店铺商贩。

④三鼓:三更,即半夜,今23点至1点。

⑤再鼾:一觉醒来又睡去,形容睡过一段时间。

⑥韩退之:韩愈曾写诗述其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佳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阅读练习】1.文中的“上元”是农历一年当中的哪一天?是中国什么传统节日?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

3.作者“自笑”与“亦笑韩退之”的笑意蕴相同吗?为什么?【参考答案】1.正(元或一)月十五日。

元宵节。

2.①有几个年长的书生来看望我。

②在城西散步,还到寺庙里看看,走过小街小巷。

3.不同。

作者的“自笑”有自得其乐的超然意蕴。

而“亦笑韩退之”,是对韩愈在仕途际遇得失上不够超脱表示不以为然。

【文学常识】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东坡居士
林语堂
在元丰三年(一O八O年)正月初一,苏东坡已和长子迈离开京都,启程前往幽居之地黄州。

在等待家眷之时,苏东坡暂时住在定惠院,这个小寺院坐落在林木茂密的山坡上,离江边还有一段路。

他和僧人一同吃饭,午饭与晚饭后,总是在一棵山楂树下散步,关于这种情形,他写了些极其可爱的诗。

在雨天,东坡睡到很迟才起床,快近黄昏时,散步很久,在起伏不平的东山麓漫游,在庙宇、私人庭园、树荫掩蔽的溪流等处,探胜寻幽。

苏东坡幸而死里逃生,至少是个惊心动魄的经验,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

在六月他写的别弟诗里,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蝼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

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而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宁。

他转向了宗教。

在他写的《安国寺记》里他说:二月至黄舍……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

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始所生而不可得。

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倚然,无所附丽。

私窃乐之……与他宗教思想相反的一股力量,就是深藏他内心的儒家思想。

他的儒家思想,似乎又把他拖往了另一个方向。

诚然,人可以在宗教之中寻取到安静,但是,倘若佛教思想正确,而人生只是一种幻觉,人应当完全把社会弃置不顾,这样人类就非灭绝不可,那一切都空空如也才好呢!所以,在佛教要达到精神的空虚和无我的精神存在,就要完全摆脱个人的牵挂,而儒家是抱现实的思想,要对人类尽其职责义务,于是两种思想之间便有冲突。

所谓解脱一事,只不过是在获得了精神上的和谐之后,使基层的人性附属于高层的人性,听其支配而已。

一个人若能凭理性上的克己功夫获得此种精神上的和谐,他就不需完全离开社会才能获得解脱了。

在苏东坡写给朋友的两封信里,他吐露了肺腑之言。

一封是给至交李常的。

李常曾写诗去安慰他,但是李常的诗太感伤,苏东坡不以为然,写信回答他。

信上说:“何乃耶?仆本以铁石心肠待公。

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生死之际,若见仆困穷使相怜,则与不学道者,大不相远矣……虽怀坎懔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一切付与造物。

非兄仆岂发
此?看讫便火之。

不知者以为诟病也。


家眷到达之后,苏东坡的生活似乎安定下来,不过等他的钱用完之后,日子要如何过,他还没想到。

他的两个小儿子迨和过,一个十二岁,一个十岁。

由于太守的礼遇,他们还能住在临皋亭,此地后来因苏东坡而得名。

此处本是驿亭,官员走水路时,经此可以在此小住。

苏东坡给一个朋友写道:“寓居去江无十步,风涛烟雨,晓夕百变。

江南诸山在几席,此幸未始有也。

”此地是够美,但是其风景之美,主要还是来自诗人的想象。

他对那栋夏天对着大太阳的简陋小房子,情有独钟,别的旅客一旦真看见,就会废然失望的。

后来,又在那栋房子一边加了一间书斋给他用,他便吹嘘说,他午睡初醒,忘其置身何处,窗帘拉起,于坐榻之上,可望见水上风帆上下,远望则水空相接,一片苍茫。

临皋亭并不见得是可夸耀的,风光之美一半在其地方,另一半则在观赏风景之人。

苏东坡是诗人,能见到、感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见不到感不到的美。

他在札记里写道:“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青江右回,重门洞开,林峦岔入。

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

惭愧,惭愧。

”由临皋苏东坡可以望长江对岸武昌的山色之美。

他有时芒鞋竹杖而出,雇一小舟,与渔樵为伍,消磨一日的时光。

在元丰四年(-O八一年),苏东坡真正务农了。

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

他过去原想弃官为农,没料到在这种情形之下被迫而成了农夫。

在他那《东坡八首》前面的小序中说:“余至黄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予乏食,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

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

释耒而叹,乃作是诗,自愍其勤。

庶几来岁之入,以忘其劳焉。


苏东坡现在衣食足堪自给,心满意足。

他今日之使我们感到亲切自然之处,是那一片仁爱心。

当年在他所住地区溺死初生婴儿的野蛮风俗,最使他痛心。

他给武昌太守写过一封信,太有价值,并不是因为文辞好,而是内容好。

英国十八世纪作家斯威夫特曾向贵族推荐婴儿肉为美味,并说此举为大举杀害婴儿的有力计策,即便是当讽刺话来说,我常常纳闷儿他何以竟说得出口?斯威夫特是当笑话说的,但是这种恶劣玩笑,是苏东坡所不能领略的。

苏东坡从本地一个读书人口中刚一听到这杀婴恶俗,他立刻提笔给本地太守写了一封信,请朋友带信亲身去见太守。

苏东坡自己成立了一个救儿会,请心肠慈悲为人正直的邻居读书人古某担任会长。

救儿会向富人捐钱,请每年捐助十缗,多捐随意,用此钱买米,买布,买棉被。

古某掌管此钱,安国寺一个和尚当会计,主管账目。

这些人到各乡村调查贫苦的孕妇,她们若应允养育婴儿,则赠予金钱、食物、衣裳。

苏东坡说,如果一年能救一百个婴儿,该是心头一大喜事。

他自行每年捐出十缗钱。

他行的才是最上乘的佛教教义。

(摘编白张振玉译《苏东坡传》)7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苏轼的别弟诗中关于磨盘上的蝼蚁与旋风中的羽毛的比喻,表现了苏轼受宗教影响之后随天安命、顺其自然的人生状态。

B.劫后余生的苏轼,一方面追求心灵的真正安宁,一方面又放不下身上肩负的道义责任,陷入矛盾思想之中的他不断寻求精神的解脱之道。

C.苏轼在给李常的信中表示,他虽遭遇困厄但绝不摒弃道理与忠义,但凡有尊主利民之事,依然会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奋力为之。

D.蛰居在临皋的苏轼一边沉浸于美丽风景,一边亲自参加劳动,开启了农夫生涯,他在《东坡八首》的小序中表示,他深切地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

72.从文中看,苏轼具有怎样的人格魅力?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73.本文多处引用苏轼本人的文字,这种写法有哪些好处?
【答案】
71.A
72.①乐观旷达,随遇而安;②热爱自然,超脱物外;③怀济世志,存利民心;
④宅心仁厚,正直敢言。

73.①体现了人物传记真实性的特点;②再现了传主的人生境遇和内心世界,丰富了传主的性格;③印证了作者对传主的评价;④增加传记的文采和文化含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