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和生平简介
• 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名:马
三宝。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 攻云南。马三保10岁,被掳入明营,被阉 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 难之变中,马三保在河北郑州(在今河北 任丘北,非河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 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认为 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 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 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宣德 六年(1431年)钦封2郑021 和为三保太监。
才为朱棣皇帝所赏识,并委于重任,成为下西洋 船队的统帅。郑和不负重望,出色地完成远航任 务。
2021
下西洋的功绩与成就
•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
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 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 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这些 记载都代表了中国的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 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80几年。当时明朝在航 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 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 创造世界航海 史的奇迹 。
•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 •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从太仓刘家港
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 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 兰山,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 。
2021
• 郑和第四次下西洋
•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永乐十三年
船队编制
•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
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 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 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 或海军统帅.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 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 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 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 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人 数众多,组织严密郑和下西洋船队,是根据海上航行 和担负的任务,采用军事组织形式组建的.
2021
意义
• 1、推行和平外交,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 • 2、震慑倭寇,牵制蒙元势力,维护国家安
全
• 3、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 • 4 、开拓海洋事业,铺平亚非航路
2021
目的
•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目前不同的历史学家有不同的看法。 •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 《明史·郑和传》中记曰:“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且欲耀兵
2021
航海技术和装备
• 宝船 • 据跟随郑和下西洋的翻译官马
欢所著《瀛涯胜览》(1451年 定稿)记录:郑和航海宝船共 63艘,最大的长44丈4尺,宽 18丈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 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 ,宽61.6米。高75米。船上9桅 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 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 船可容纳有千人。《明史·兵志 》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 上阔,可容千人”
郑和下西洋经过
•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 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 船、两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 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 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 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由苏 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 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 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 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最远到达红海 沿岸和非洲东海沿岸。
2021
• 第二,郑和知识丰富,熟悉西洋各国的历史、地
理、文化、宗教,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
• 第三,郑和具有一定的航海、造船知识。郑和从
小就从其父亲那里得到有关的航海知识,熟悉海 洋,向往航海。
• 第四,郑和身份特殊,熟悉回教地区习俗。他熟
悉、尊重佛教。
• 正是由于郑和自身条件和所具备的才能、素质
2021
宝 船
与哥•
伦 布 的 船 相 比
2021
为何选择郑和
• 这是由于朱棣皇帝对郑和的人品、才能、
知识有充分的了解。郑和少年时就在朱棣 身边长大,跟着朱棣南征北战,是“靖难 之役”的有功之臣,并被朱棣皇帝视为心 腹。但是,更为重要的是郑和本人所具备 的素质和条件适合于担任下西洋总兵正使 一职,率领船队下西洋首先,郑和懂兵法, 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
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
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
27670人。
• 郑和第五次下西洋
•
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随行有蒲寿庚的
后代蒲日和,途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
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
(1419年8月8日)回国。
异域,示中国富强。”
• 寻找建文帝 • 明代多种文献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 《明史·郑和传》中记曰:“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 • 《西山杂志·三宝太监下西洋》“永乐三年成祖疑惠帝南逃,命中官郑
2021
•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
•
宝船从龙江关出水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
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
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
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
)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2021
• 郑和第六次下西洋
•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发,往榜葛
刺(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
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
回,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国。永乐二十
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
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2021
•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 •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从南
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 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 载有27800人。
• 郑和第二次下西洋 •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
发,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在 锡兰山迎请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夏(1409 年)回国。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 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名:马
三宝。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 攻云南。马三保10岁,被掳入明营,被阉 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 难之变中,马三保在河北郑州(在今河北 任丘北,非河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 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认为 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 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 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宣德 六年(1431年)钦封2郑021 和为三保太监。
才为朱棣皇帝所赏识,并委于重任,成为下西洋 船队的统帅。郑和不负重望,出色地完成远航任 务。
2021
下西洋的功绩与成就
•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
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 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 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这些 记载都代表了中国的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 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80几年。当时明朝在航 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 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 创造世界航海 史的奇迹 。
•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 •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从太仓刘家港
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 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 兰山,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 。
2021
• 郑和第四次下西洋
•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永乐十三年
船队编制
•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
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 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 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 或海军统帅.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 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 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 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 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人 数众多,组织严密郑和下西洋船队,是根据海上航行 和担负的任务,采用军事组织形式组建的.
2021
意义
• 1、推行和平外交,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 • 2、震慑倭寇,牵制蒙元势力,维护国家安
全
• 3、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 • 4 、开拓海洋事业,铺平亚非航路
2021
目的
•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目前不同的历史学家有不同的看法。 •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 《明史·郑和传》中记曰:“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且欲耀兵
2021
航海技术和装备
• 宝船 • 据跟随郑和下西洋的翻译官马
欢所著《瀛涯胜览》(1451年 定稿)记录:郑和航海宝船共 63艘,最大的长44丈4尺,宽 18丈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 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 ,宽61.6米。高75米。船上9桅 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 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 船可容纳有千人。《明史·兵志 》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 上阔,可容千人”
郑和下西洋经过
•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 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 船、两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 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 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 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由苏 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 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 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 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最远到达红海 沿岸和非洲东海沿岸。
2021
• 第二,郑和知识丰富,熟悉西洋各国的历史、地
理、文化、宗教,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
• 第三,郑和具有一定的航海、造船知识。郑和从
小就从其父亲那里得到有关的航海知识,熟悉海 洋,向往航海。
• 第四,郑和身份特殊,熟悉回教地区习俗。他熟
悉、尊重佛教。
• 正是由于郑和自身条件和所具备的才能、素质
2021
宝 船
与哥•
伦 布 的 船 相 比
2021
为何选择郑和
• 这是由于朱棣皇帝对郑和的人品、才能、
知识有充分的了解。郑和少年时就在朱棣 身边长大,跟着朱棣南征北战,是“靖难 之役”的有功之臣,并被朱棣皇帝视为心 腹。但是,更为重要的是郑和本人所具备 的素质和条件适合于担任下西洋总兵正使 一职,率领船队下西洋首先,郑和懂兵法, 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
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
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
27670人。
• 郑和第五次下西洋
•
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随行有蒲寿庚的
后代蒲日和,途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
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
(1419年8月8日)回国。
异域,示中国富强。”
• 寻找建文帝 • 明代多种文献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 《明史·郑和传》中记曰:“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 • 《西山杂志·三宝太监下西洋》“永乐三年成祖疑惠帝南逃,命中官郑
2021
•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
•
宝船从龙江关出水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
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
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
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
)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2021
• 郑和第六次下西洋
•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发,往榜葛
刺(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
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
回,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国。永乐二十
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
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2021
•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 •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从南
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 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 载有27800人。
• 郑和第二次下西洋 •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
发,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在 锡兰山迎请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夏(1409 年)回国。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