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与应急救援管理体系
应急救援和应急体系管理制度
应急救援和应急体系管理制度应急救援和应急体系管理制度随着社会的进展,自然祸害、事故灾祸等突发事件频繁发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针对这些突发事件,建立应急救援和应急体系管理制度成为了必要的举措。
一、应急管理制度应急管理制度是指为了适时有效地掌控、减轻和除去突发事件的祸害损失,在祸害事件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通过组织协调、引导、监督和评估等环节的制度体系。
二、应急救援应急救援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为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恢复生产生活秩序,适时实行的有组织的应急措施。
应急救援的构成:1.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前,有针对性地订立的组织协调、引导、监督和评估等环节的计划,是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基础。
2.应急演练:应急演练是指通过实战训练、现场模拟等手段,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3.应急物资和装备:为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适时投入应急救援,应储备肯定数量的应急物资和装备。
4.应急队伍:建立一支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本领。
三、应急救援的管理1.应急预案订立:应急预案应依据不同突发事件的特点,可分为自然、社会和技术性突发事件预案。
预案应保密,并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定期演练和修订。
2.应急队伍培训:建立应急队伍培训计划并定期进行教育和培训,提高队员们的应急救援技能和应变本领,保证队伍的有效运行。
3.应急演练和评估:应急演练和评估是应急救援工作的紧要环节,应订立认真的演练计划和评估体系。
4.应急物资和装备管理:应对应急物资和装备进行统一管理,建立保管标准,做好各项管理工作,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快速投入救援。
四、应急体系管理制度建立应急体系管理制度,是整合应急资源,实现有效协调和管理的关键。
应急体系具备以下特点:1.组织化管理:建立应急管理机构,统一领导应急救援工作。
2.科学高效管理:建立科学高效的应急救援管理体系,加强统一协调和指挥。
3.资源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将各部门的应急资源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应急救援系统。
应急预案建立应急管理体系
应急预案建立应急管理体系应急管理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组织、协调和指导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
为了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效能,建立应急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灾害预防、应急机构建设、应急资源保障等方面探讨应急预案的建立以及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灾害预防灾害预防是应急管理的首要任务,它可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和危害。
在建立应急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必须要有科学的风险评估和灾害预警机制。
通过科学的风险评估,可以分析和评估各类灾害发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影响范围。
而预警机制则可以及时发布预警信息,让相关机构和群众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从而减少灾害的损失。
二、应急机构建设建立应急管理体系离不开健全的应急机构,应急机构是保障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要建立健全的领导机构,明确应急工作的责任和权限,并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
其次,要建立专业的应急队伍,包括:消防、医疗救援、武装力量等。
这些队伍不仅要有专业的技能,还要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此外,还要加强与相关机构的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三、应急资源保障应急资源保障是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它包括:物资储备、通讯设备、救援装备等。
在建立应急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必须要有合理的资源配置和调度机制。
首先要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包括救援食品、饮用水、医疗物资等,保障救援行动的顺利进行。
其次要建立灵活高效的通讯网络,保证信息的畅通和传递。
此外,还要配备齐全的救援装备,如救护车、救生艇等,提高救援工作的效能。
四、综合联动机制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与相关部门和单位形成密切合作的综合联动机制。
只有通过信息共享、资源互助,才能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的挑战。
在建立综合联动机制的过程中,要加强各级政府之间的协作,形成统一指挥体系。
同时,还要加强与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合作,利用社会力量的优势,提高应急管理的水平。
事故应急预案及应急救援管理制度
事故应急预案及应急救援管理制度标题:事故应急预案与应急救援管理制度一、引言为了有效预防和应对各类突发事故,最大程度降低事故对人员安全、企业运营及环境的影响,特制定本事故应急预案及应急救援管理制度。
该制度旨在明确各级应急响应职责,规范应急处置流程,提高全员应急救援意识与能力,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高效地进行救援行动。
二、事故应急预案1. 预案编制:依据公司业务特性、作业环境以及可能发生的各类事故风险,全面系统地编制涵盖预防预警、应急响应、后期处置等环节的事故应急预案。
2. 预案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事故类型识别、预警机制、应急组织机构及其职责、应急资源配备、应急处置流程、疏散方案、医疗救护措施、信息发布与媒体沟通等内容。
3. 预案演练:定期组织实战化应急演练,检验预案的有效性和执行情况,及时调整优化预案内容,并通过演练提升全体员工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协同作战水平。
三、应急救援管理制度1. 组织管理:建立由高层领导挂帅,各部门负责人参与的应急救援指挥体系,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应急救援责任和任务。
2. 资源管理:按照应急预案要求,配置充足的应急救援物资设备,定期检查维护,确保其处于良好可用状态。
3. 培训教育:定期开展应急救援知识和技能培训,强化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正确、快速采取行动。
4. 应急响应:一旦发生事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按预定程序进行报告、指挥调度、现场控制、救援实施等工作,同时做好事故信息的收集、记录和上报工作。
5. 后期处置:事故救援结束后,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评估预案执行效果,完善改进应急预案,并对受损设施进行修复,恢复正常生产秩序。
四、结语本制度的落实需要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努力,以形成全员关注安全、主动防范风险的良好氛围,切实保障企业和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公司的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应急救援预案和应急体系制度
应急救援预案和应急体系制度应急救援预案和应急体系制度是针对突发事件和灾害事故等紧急情况而制定的一系列救援行动和组织机构的规定和措施。
应急救援预案和应急体系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应急救援预案和应急体系制度进行详细介绍。
一、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预案是由相关政府部门、救援组织和单位制定的一套应急处置方案,主要包括灾害预警、应急救援人员组织、物资准备、应急指挥和救援程序等内容。
应急救援预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灾害事故进行分册编写,确保在面临不同的紧急情况时能够迅速、有序地展开救援工作。
1.科学性:应急救援预案应基于科学的技术手段和救援经验制定,确保救援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2.全面性:应急救援预案需要考虑到各种可能的应急情况,不仅有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还要包括交通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等各种人为事故的救援措施。
3.灵活性:应急救援预案要根据灾害事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确保救援工作能够随时应对突发情况。
4.协同性:应急救援预案应强调各部门、组织和单位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形成联防联控、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5.宣传性:应急救援预案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救互救能力。
应急体系制度是指为应对紧急情况而建立的组织机构、人员配备、工作流程和法律法规等一系列制度。
应急体系包括政府应急机构、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物资储备和监测预警系统等。
政府应急机构是应急体系的核心,负责制定应急预案、组织应急处置、协调救援部门等工作。
政府应急机构要有明确的职责和权责分工,能够及时、有效地指挥和协调各类应急救援工作。
应急救援队伍是应急体系的重要保障,包括消防队、医疗救援队、抢险队等。
应急救援队伍要严格训练、素质过硬,具备有效的装备和工具,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出动、迅速处置并救援受困人员。
应急物资储备是应急体系的物质保障,主要包括医疗设备、食品、水源、应急求助设备等。
应急物资储备应根据当地的应急需求进行储备数量和种类的确定,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更新。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和预案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和预案一、引言突发事件指的是突然发生的、以及时性、危害性和不确定性为特征的事件。
面对突发事件,及时有效的应急处置措施和预案对于保障公共安全、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和预案展开讨论。
二、应急处置机制应急处置机制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为了协调各方力量,迅速采取行动,保障公众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而建立和运行的一套组织体系。
应急处置机制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高效协调、指挥有序、信息畅通、资源整合、科学决策等。
1.主要职责应急处置机制的主要职责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最短时间内,快速反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援和处置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各级政府应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性质和规模,划定责任范围,并明确职责和责任。
2.机制组织应急处置机制应由政府部门、相关行业和社会力量组成的多级、联合的应急管理体系。
政府部门应该建立应急管理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协调各方力量。
相关行业应按照职责划分,建立专业的应急处置队伍。
社会力量可以通过自愿组织形式参与应急救援,提供资源和支持。
3.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是应急处置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急预案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根据经验和理论,事先制定的一套具体措施和方法。
应急预案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紧急报警和通知、人员疏散和安置、事故现场治理、信息发布、后期善后工作等。
4.应急演练应急演练是应急处置机制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可以检验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处置能力和反应速度。
演练应尽可能模拟真实情况,加强多部门、多地域的协同合作,发现和解决问题。
5.信息共享与应用在应急处置过程中,信息的共享和应用是至关重要的。
各级政府应加强信息收集和处理,建立健全信息系统和数据库。
同时,要加强与媒体和社会群众的沟通,及时发布准确的信息,避免恐慌和谣言的传播。
三、应急处置预案应急处置预案是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制定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的影响,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第三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遵循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实行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第四条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完善应急演练、救援保障和宣传教育等制度。
第五条各级政府应当明确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牵头部门,建立协调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确保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转。
第六条各级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制度,明确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规范信息报告的内容和程序,确保突发事件信息的及时、准确、完整。
第七条各级政府应当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
第八条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宣传和培训,提高人民群众的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第二章预防与预警第九条各级政府应当根据突发事件的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突发事件预防措施,并组织实施。
第十条各级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体系,明确预警级别、预警发布的主体、预警信息的传播渠道和预警措施等。
第十一条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的发布应当及时、准确、权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确保预警信息覆盖到每一个人。
第十二条各级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监测制度,明确监测责任主体,加强监测设施建设,提高监测能力。
第十三条各级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演练制度,定期组织预警演练,提高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第三章应急处置第十四条突发事件发生后,各级政府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组织应急救援队伍进行救援。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制度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制度一、制度目的: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组织机构内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包括但不限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等。
三、制度内容:1.应急预案编制:组织机构应指定专业团队负责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根据组织机构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类型的应急预案,包括灾害防范、危险源控制、应急救援、恢复重建等方面的应对措施。
2.应急组织体系:明确应急工作的组织架构和责任分工,指定应急组织机构的人员和职责,包括组织机构内的主要负责人、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和应急队伍的成员名单。
3.应急预案的测试和演练:定期进行应急预案的测试和演练,提前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增强应急队伍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应急预案的可靠性和实际可行性。
4.应急设备和物资的准备:组织机构应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储备必要的应急设备和物资,如应急通讯设备、急救设备、救援器材等,以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调用和使用。
5.应急培训和宣传教育:定期组织应急培训和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员工的应急意识和应对能力,使其能够正确、迅速、有序地行动,保护自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6.应急信息管理: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应急信息管理系统,包括突发事件的报告、记录、通报和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工作,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和及时反馈。
四、制度实施:1.预案编制:由专业团队负责预案的编制工作,经组织机构领导批准后正式生效,并在组织机构内部进行宣传和培训。
2.应急组织体系:明确应急组织的各级负责人和职责,并将其纳入组织机构的岗位职责和绩效考核体系中。
3.预案测试和演练:定期组织应急预案的测试和演练,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更新并完善预案内容。
4.应急设备和物资的准备:根据预案要求,组织机构要及时更新和维护应急设备和物资,确保其正常运转和使用。
5.应急培训和宣传教育:定期组织应急培训和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员工的应急意识和应对能力。
6.应急信息管理: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应急信息管理系统,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和及时反馈。
应急预案应急救援机制
应急预案及应急救援机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突发事件和灾害事故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救援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应急预案是指为了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事故,预先制定的一系列组织措施和操作程序,以减少事故损失和尽快恢复正常秩序。
应急救援机制是指在突发事件和灾害事故发生时,通过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救援力量,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紧急救援和处置,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机制。
一、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1. 应急预案的制定应急预案的制定应遵循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分类制定、综合协调的原则。
首先,要明确应急组织架构,包括应急指挥部、救援队伍、协调机构等。
其次,要制定应急响应流程,包括预警、报警、救援、疏散、恢复等环节。
最后,要制定应急资源配置方案,包括人员、设备、物资、资金等资源的调配。
2. 应急预案的实施应急预案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应急预案的重要性,提高人民群众的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2)培训和演练:定期组织应急预案培训和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实际效果,提高救援队伍的应急能力。
(3)救援队伍建设:加强救援队伍建设,提高救援队伍的专业素质和应急响应能力。
(4)应急资源准备:做好应急资源的准备工作,包括物资、设备、资金等,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投入使用。
二、应急救援机制的启动和运行1. 应急救援机制的启动应急救援机制的启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预警:通过气象、地质、环保等部门的监测信息,及时发布预警信号。
(2)报警: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向救援队伍和相关部门发出警报。
(3)救援队伍响应:救援队伍接到警报后,迅速组织人员、设备和物资,前往事故现场进行救援。
2. 应急救援机制的运行应急救援机制的运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救援:救援队伍到达事故现场后,根据应急预案和现场情况,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如搜救、灭火、疏散等。
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与应急救援工作
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与应急救援工作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与应急救援工作突发事件指不可预测、突然发生的意外事件,例如自然灾害、恐怖袭击、工业事故等,往往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社会秩序的破坏。
为了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各国都建立了应急联动机制并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应急联动机制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各相关部门、单位和人员之间的合作、协调机制。
它涉及到多个方面的问题,包括组织架构、责任分工、信息共享、指挥调度、资源保障等。
应急联动机制的建立可以提高突发事件的应对效率和协同作战能力,减轻灾害损失。
在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中,各相关部门、单位承担不同的责任和任务。
例如,政府应急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指挥协调各方力量;公安、消防、医疗、交通等各专业部门负责现场指挥和执行救援任务;新闻媒体负责及时发布信息,引导群众正确应对突发事件;社会志愿者组织和市民自救互救力量也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应急联动机制的组织架构应该合理,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责任。
政府主动承担起组织协调的角色,起到统一指挥和调度各方力量的作用。
其次,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工作非常重要。
预案应当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制定,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和完善。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可以验证预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提高应急处置水平。
其次,信息共享和指挥调度是应急联动机制的重要环节。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各相关部门应及时将信息报送到应急指挥中心,并通过现代通信技术将信息共享给其他相关单位和人员。
指挥中心根据接收到的信息,迅速做出判断,制定应对方案,并协调各方力量展开救援工作。
同时,指挥中心还要向上级汇报情况,以便上级决策和协调。
再次,资源保障是指应急救援中所需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
应急救援工作需要大量的物资支持,包括救援装备、医疗设备、生活物资等。
政府应建立统一的应急物资储备和调配机制,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供应所需物资。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和预案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和预案是指针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各级政府、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制定的针对性应急组织机构和具体应急预案,旨在快速、有效地处置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下面将介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和预案的基本内容:一、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是组织和协调各方力量、科学、高效地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流程。
常见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包括:1.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制度:由政府或企事业单位建立,负责协调指挥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确定应急工作方针政策,并组织相关部门制定应急预案。
2. 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包括指挥部、现场指挥部和后方指挥部等,确保应急指挥体系的快速启动和科学运行。
3. 应急救援队伍:由专业部门或单位组成,负责突发事件现场的救援和救治工作。
4. 信息报送与通信协调机制:各级政府、组织和企事业单位要建立及时、准确的信息报送与通信协调机制,保障信息的及时传递和交流。
5. 物资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的物资储备和调运体系,确保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所需的资源供应。
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突发事件发生时,为了迅速、有序、科学地应对突发事件而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包括以下内容:1. 突发事件概述:对突发事件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包括事件类型、预警等级、可能造成的影响等。
2. 应急组织机构:明确应急管理领导小组、指挥部和救援队伍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
3. 应急工作流程:列出应急工作的具体流程,包括信息报送、指挥调度、救援救助、物资调运等。
4. 应急资源调配:制定资源调度方案,确保应急救援工作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能够及时调配。
5. 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建立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及时预警各类突发事件,提前做好应急准备。
6. 现场处置措施:列出突发事件现场处置的具体措施和步骤,包括疏散、救援、扑灭火源、排除风险等。
7. 宣传与舆情处理:制定宣传方案,及时向公众发布相关信息,引导公众科学应对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中的应急管理体系
经验交流与互鉴
积极参与国际应急管理领域的经验 交流和互鉴活动,学习借鉴先进理 念和做法,推动我国应急管理水平 不断提升。
联合研发与推广
与国际社会共同开展应急管理相关 技术的联合研发和推广工作,促进 先进技术的全球共享和应用。
面临挑战及应对策略
复杂多变的突发事件形势
针对复杂多变的突发事件形势,加强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建设,提高 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应急资源不足与分配不均
加大对应急资源的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方式,确保应急资源能够 满足实际需求并合理分配。
社会公众应急意识不强
加强应急知识宣传和教育普及工作,提高社会公众的应急意识和自救 互救能力。
科技创新与智能化发展带来的挑战
积极拥抱科技创新和智能化发展趋势,加强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工作 ,推动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创新升级。
案例分析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典型案例,总结经验教训,为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 。
02
应急管理体系构建
应急管理体系框架设计
01
02
03
顶层设计
确立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 总体框架、基本原则和指 导思想。
体制机制
明确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 、运行机制、法制保障和 物资保障等。
预案体系
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应急预 案,形成相互衔接、配套 支撑的预案体系。
大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应急管理相关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为决策者提 供科学、准确的决策支持。
人工智能辅助应急响应
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智能预警、智能调度、智能处置等应急响应 环节,提高应急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智能化、信息化发展趋势
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
通过建立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对突发事件发生前的预警和预 测,为应急响应争取更多时间。
应急管理体系和方案
应急管理体系和方案一、应急预案制定应急预案是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指导文件。
应急预案应明确应急组织、职责、资源和流程,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率。
预案应根据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类型制定,并定期进行评估和修订。
二、应急组织架构应急组织架构是应急管理体系的骨架,包括应急指挥机构、应急支持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等。
应急指挥机构负责全面指挥和协调应急工作,应急支持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后勤保障,应急救援队伍负责现场处置和救援工作。
三、应急资源调配应急资源调配是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包括人力、物资、设备和资金等资源的调配。
根据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影响范围,合理配置和调动各种资源,确保应急处置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应急响应流程应急响应流程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操作指南,包括接警、响应级别确定、预案启动、资源调配、处置作业和恢复等环节。
流程应简单明了,便于操作,提高响应速度和效率。
五、应急处置措施应急处置措施是根据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的应对措施,包括现场处置、救援作业、人员疏散、医疗救治等。
措施应科学合理,针对性强,能够有效地控制和减轻突发事件的影响。
六、应急恢复计划应急恢复计划是在突发事件处置完成后,为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而制定的计划。
计划应包括恢复工作的组织、资源调配、作业流程和时间安排等方面,确保恢复工作的有序进行。
七、应急培训与演练应急培训与演练是提高应急能力的重要手段,包括理论培训、技能培训和模拟演练等。
通过培训与演练,加强应急意识,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
八、应急宣传教育应急宣传教育是提高公众应急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包括宣传教育内容和方式的选择。
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社会影响。
九、应急评估与改进应急评估与改进是不断优化和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包括对应急预案、处置措施和组织架构等方面的评估和改进。
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体系
应急救援预案与建立应急救援体系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产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突发事件和事故的发生也日益增多。
这些事件和事故往往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损失,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科学、有效的应急救援预案和应急救援体系,对于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和事故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一、应急救援预案的概念和作用应急救援预案是指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和事故,预先制定的一系列应对措施和行动计划。
它是一种组织和协调应急救援工作的工具,旨在迅速、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和事故,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尽快恢复正常社会秩序。
应急救援预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预防为主,减少损失:通过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和实施,可以提前预测和防范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和事故,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减轻事故造成的损失。
2. 组织协调,快速响应:应急救援预案明确了应急救援的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协调机制和行动步骤,有利于在突发事件和事故发生时迅速组织救援力量,协调各方资源,高效开展救援工作。
3. 有序救援,保障安全:应急救援预案规定了救援工作的程序和标准,确保救援行动有序、安全、高效。
同时,通过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救援人员的素质和技能,确保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4. 科学决策,应对复杂局面:应急救援预案提供了应对突发事件和事故的决策依据,有利于在复杂情况下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确保救援工作的有效性。
二、建立应急救援体系的原则和内容建立应急救援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1. 以人为本: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救援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考虑人民的需求和利益。
2.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事故预防工作,同时做好事故应急准备,形成预防和救援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3.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建立健全应急救援领导体制,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和权限,形成上下联动、协同高效的应急救援工作格局。
4. 资源共享,社会参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积极作用,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救援体系。
人力资源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突发事件应急豫案与应急救援管理体系为了建立突发事件紧急情况下快速、有效的抢险、救援和应急处理机制,保证人身和设备安全,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损失,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上级有关规定,结合内蒙古大学体育场看台项目施工特点,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与应急救援体系管理体系》和防人身伤亡、火灾、防汛、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各施工单位应根据本体系要求和工程实际,制定相应的基建工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人员,不断增强突发事件应急防范能力。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与应急救援管理体系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与应急救援管理体系》有关规定,处置基建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和影响,努力减少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事故中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结合项目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章应急组织机构第二条项目部成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项目经理任委员会主任,分管副经理任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会成员由综合、人力资源部、安监部、工程处、、物资部、计划经营部主要负责人,以及各参建单位项目经理、安全负责人组成。
项目应急委的主要职责如下:(一)贯彻落实国家、及本公司的有关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与处理的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二)接受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三)接受公司应急管理委员会对突发事件抢险与应急处理有效资源的统一指挥和调度;(四)组织公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修订和演练工作;(五)指挥、协调公司应急准备、应急相应和应急救援工作;(六)发布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启动命令;(七)通报突发事件抢险及应急处理进展情况。
(八)发生突发事件后,负责组成突发事件调查组进行调查,并对突发事件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九)负责对突发事件进行认真分析,制订反突发事件措施计划,通报公司各单位吸取教训,防止突发事件重复发生。
第三条项目部应急管理委员会设在安委会办公室,主要职责如下:(一)处理项目基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的日常管理工作;(二)负责监督突发事件防范措施和应急措施的落实;(三)协调、联络各参建单位应急管理机构和部门;(三)负责汇总、通报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进展情况,并及时向上级进行工作汇报。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预警机制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预警机制一、工作目标本预案旨在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确保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迅速、高效、有序地开展应急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工作原则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1)加强公共卫生风险管理,开展风险评估和预警,提前采取预防措施,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概率。
(2)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培训和演练,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
(3)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和应急物资储备,确保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投入使用。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1)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确保应急工作依法开展。
(2)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确保应急工作有序进行。
(3)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健全协同配合机制,确保各部门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中密切协作,形成合力。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1)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流程,确保在接到报告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高效开展应急工作。
(3)加强信息沟通和协调,确保应急工作相关信息及时、准确、全面地传递给相关部门和人员。
三、组织管理1、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工作。
2、设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公室,作为日常办事机构,负责组织制定和修订应急预案,组织培训和演练,协调应急资源,指导各部门开展应急工作。
3、建立专家咨询组,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建议。
4、明确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区的责任,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体系。
5、加强与国际和国内公共卫生组织、相邻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预案管理与应急救援
应急预案管理与应急救援应急预案管理与应急救援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安全问题也不断出现,事故和灾难的发生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这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单位,必须及时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救援措施,以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
本文将就应急预案管理与应急救援分别进行论述。
一、应急预案管理应急预案管理是指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对应急预案文件的制定、更新、审核、备案等一系列工作进行管理的过程。
应急预案是一份旨在应对紧急状态下事件的指导文件,它是一份面向未来、应对不确定性事件的设计图指南。
1.应急预案的要素(1)应急组织架构:指针对各类型事故和灾难应急措施作为指挥管理组织的各级领导机构,以及负责对应急行动实施的部门和人员。
(2)应急工作流程:指针对事件应急工作的必要步骤、时间点、配合机构等详细规定。
(3)应急资源:指针对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需求的设备、物资、人员等资源清单,以及各种组织、机构、个人的联络方式等。
2.应急预案的制定与执行(1)明确完成应急预案制定的任务责任、时间和数量,聘请专业机构或者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和辅导,参照相关地区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现行标准,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应急预案并加以装订。
(2)建立应急预案的合理执行机制,确定应急预案执行督导机构和责任人;开展适当的应急预案的演练,以检验其可行性;及时根据事故情况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确保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及时性。
二、应急救援应急救援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利用各种应急资源对灾害现场的人员进行挽救和抢救。
应急救援是对生命与财产安全的保障措施,对于人员的援救、物资抢救难度的大型灾害,必须要有完善的应急救援措施。
1.应急救援的特点(1)时效性:应急救援是寸步必争的竞速行为,在单位时间内完成事故处置,时间越短、效果越好。
(2)紧凑性:协调优化各救援资源,而不仅仅依靠单个救援力量的努力。
(3)现场性:应急救援必须在现场开展,所以救援工作大多具有场地限制、作业环境难度和作业危险等现场不确定性因素。
应急管理与应急预案体系
应急管理与应急预案体系应急管理是指为了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尽快有效地应对,将各种预防、救援、恢复等工作组织起来的一种管理活动。
在现代社会,各种灾害频繁发生,如地震、洪水、火灾等,因此建立健全的应急管理体系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
而应急预案是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针对各种突发事件采取相应措施和行动而制定的一份指导性文件。
应急管理体系应急管理是一项国家级安全工作,旨在确保社会的安全性,从而保障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
应急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应急预警机制应急预警是一种通过各种手段对潜在风险进行预测和判断,并在风险即将转化为灾害时及时发出警报和预警信号的机制。
在应急管理中,应急预警机制被认为是预防和减轻灾害影响的一项重要措施。
应急预警机制的实现需要大量的技术手段和数据支持,如气象、地质、水文等数据的监测和分析,同时也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以及公民的积极参与和协作。
2. 应急救援体系应急救援体系是针对突发事件紧急需求而组织起来的各种救援措施和资源。
在大型灾害和紧急事件发生时,应急救援体系需要迅速启动,对于灾区和受灾群众保障生命安全和物质需要是至关重要的。
应急救援体系的构建与发展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考虑到各类突发事件的类型和影响范围,以及救援资源和应对能力的提升,通过先进的技术装备和配套设施来提高应急反应和救援效率。
3. 应急恢复机制应急恢复机制是针对灾害后的恢复和重建工作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
在灾害过去之后,应急恢复机制需要迅速启动,对于受灾地区和群众的恢复和重建起到重要的作用。
应急恢复机制需要针对不同的灾害类型和灾害影响范围,采取相应的恢复措施和手段,通过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协作来实现紧急救援和恢复重建的有机组合。
应急预案体系应急预案是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应对各种突发事件而制定的一份指导性文件。
应急预案产生于1950年代的美国,由于其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实用性和适应性而逐渐被各国政府和组织所采用。
应急管理与应急预案
应急管理与应急预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如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
这些突发事件可能会给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因此,应急管理和应急预案就显得尤为重要。
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恢复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
它涵盖了从预防、准备、响应到恢复的全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体系。
预防是应急管理的首要环节。
这就需要我们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风险评估和预测,提前采取措施来降低风险。
例如,对于自然灾害,我们可以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抗洪能力;对于公共卫生事件,我们可以加强卫生监管,普及防疫知识,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
准备工作包括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储备应急物资等。
应急预案是应对突发事件的行动指南,它规定了在不同情况下应该采取的措施和步骤。
应急救援队伍则是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要力量,他们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关键时刻迅速行动。
应急物资的储备也是至关重要的,如食品、药品、救援设备等,这些物资能够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为救援工作提供保障。
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有效的响应是关键。
这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迅速采取行动,控制事态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在响应过程中,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让各方了解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
善后恢复工作则是在突发事件得到控制后,对受灾地区和人员进行恢复和重建。
这包括恢复基础设施、提供心理辅导、评估损失等。
通过善后恢复工作,让受灾地区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同时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接下来,我们重点说一说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是为了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事先制定的一套详细的行动方案。
它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的情况和因素,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应急预案和应急救援预案
应急预案和应急救援预案应急预案和应急救援预案概述应急预案和应急救援预案是为了应对突发事件而制定的应急方案。
突发事件可能包括自然灾害、事故、恐怖袭击等,它们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制定应急预案和应急救援预案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提前做好准备,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应急预案定义应急预案是针对突发事件的一项组织、指导、协调与处置工作的计划,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的伤害,确保组织和个人能够应对并妥善处置突发事件。
编制流程制定应急预案需要经过以下步骤:1. 安全风险评估: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评估,确定潜在的危险因素和可能造成的损失。
2. 目标明确:明确应急预案的目标和任务,确保预案的方向明确,能够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3. 组织架构:建立应急处置组织的组织架构,明确各级责任人和职责。
4. 预警机制: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前能够及时获取信息并作出反应。
5. 预案制定:根据具体情况编制应急预案,包括应急响应流程、资源调配方案等内容。
6. 人员培训:对涉及应急处置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确保他们熟悉应急预案并能够有效执行。
7. 演练演练: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应急预案的要素一个完整的应急预案应包含以下要素:1. 突发事件类型:明确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类型,根据类型进行分别处置。
2. 应急预警机制:建立预警机制,能够及时发现突发事件,并向相关人员发布预警信息。
3. 应急响应流程:制定应急响应流程,明确各级责任人、职责和行动步骤,确保能够快速响应并有序处置。
4. 资源调配方案:明确资源调配的原则和流程,确保各类资源能够快速调度和使用。
5. 指挥与协调机制:建立指挥与协调机制,明确各级指挥部门和相关单位的协作方式。
6. 应急救援队伍:组建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确保有足够的人员和技术装备来应对突发事件。
7. 演练与评估:定期组织演练和评估,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出改进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与应急救援管理体系为了建立突发事件紧急情况下快速、有效的抢险、救援和应急处理机制,保证人身和设备安全,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损失,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上级有关规定,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与应急救援体系管理体系》和防人身伤亡、火灾、防汛、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各施工单位应根据本体系要求和工程实际,制定相应的基建工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人员,不断增强突发事件应急防范能力。
安全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组员: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与应急救援管理体系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与应急救援管理体系》有关规定,处置基建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和影响,努力减少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事故中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结合项目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章应急组织机构第二条项目部成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小组,项目经理任组长,小组成员由综合管理部、秩序维护部、工程机电维修部、环境事务部、客服部主要负责人组成。
项目应急委的主要职责如下:(一)贯彻落实国家、及本项目部的有关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与处理的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二)接受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小组的领导;(三)接受上级应急管理小组对突发事件抢险与应急处理有效资源的统一指挥和调度;(四)组织项目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修订和演练工作;(五)指挥、协调项目部应急准备、应急相应和应急救援工作;(六)发布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启动命令;(七)通报突发事件抢险及应急处理进展情况;(八)发生突发事件后,负责组成突发事件调查组进行调查,并对突发事件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九)负责对突发事件进行认真分析,制订反突发事件措施计划,通报项目部各部门吸取教训,防止突发事件重复发生。
第三条项目部应急管理小组主要职责如下:(一)处理项目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小组的日常管理工作;(二)负责监督突发事件防范措施和应急措施的落实;(三)协调、联络各参建单位应急管理机构和部门;(四)负责汇总、通报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进展情况,并及时向上级进行工作汇报。
第四条组织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修订和演练工作。
第三章应急保障措施第五条各施工单位应成立或明确突发事件应急抢险队伍,并保证必要的物资储备,应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并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抢险演习,保证应急抢险队伍在紧急情况下反应快速、有效。
第六条基建现场发生事故时,应急管理小组应当迅速启动应急处理预案,调动应急抢险队伍和物资储备,主要领导立即赶到突发事件现场指挥抢险和救援,同时将突发事件情况报告延安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和地方人民政府,并视情况请求应急管理小组和地方人民政府提供必要的事故应急救援,尽最大努力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
第七条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及项目系统外特大生产事故时,项目部要坚决服从地方政府的统一调度和指挥,按照地方政府组织制定的重特大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要求,开展事故应急救援。
第八条为保持应急预案的有效性,项目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完善应急救援与处理预案,确保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可操作性。
第九条项目部位应对有关人员进行应急救援与处理预案的培训,原则上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演练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编制目的为枣园广场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在发生重伤及以上人身事故、一般及以上设备事故或其他紧急情况下快速做出正确反应,有效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和影响,保障员工的健康与安全,维护正常的生产秩序,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危险分析枣园广场可能面对的突发事件包括:(一)建设过程中的重大事故: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包括人身伤亡事故、设备事故、火灾事故、环境污染事故、交通事故等;(二)受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非内部生产因素的影响,包括地震、暴雨等;(三)其他突发事件还包括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等;以及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等。
第四条物资与装备物资与装备的准备是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保障,合理配备应急救援中所需的各种救援机械和设备、监测仪器、交通工具、个体防护设备、医疗设备和药品及其它保障物资,并定期检查、维护与更新,保证始终处于完好状态。
第五条通信与信息应急通讯是有效开展应急响应的基本保证,其保障功能主要包括:指挥现场应急组织的应急响应行动,及时地把现场的应急状况向外部通报,接受外部的应急指示以及向外部应急组织求援等。
在应急行动中,所有直接参与或者配合应急行动的部门都应当满足以下要求:在应急行动中,随时保持应急通信联络畅通。
通讯工具使用现有的资源,如:调度电话、程控电话、手机、对讲机等通讯设备;通讯工具由工程机电维修部进行维护,应急通讯的负责人为项目总监;从现有的通讯能力看,不需要备用的通讯系统。
第六条应急人员培训利用已有的资源,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的宣传、教育和培训体系,针对各类应急指挥人员、技术人员、监测人员和应急小组进行强化培训和训练。
对参与到现场应急的各类人员开展专项的培训。
第七条预案演练预案演练是对应急能力的一个综合检验。
有关人员进行应急救援与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演练。
使应急人员更清晰地明确各自的职责和工作程序,提高协同作战的能力,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协调性和有效、迅速地开展。
同时,要求对演练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估,分析应急预案存在的不足,对预案在演练中暴露出的问题和不足应及时解决。
第八条员工教育员工的应急安全意识和能力是减少重大事故损失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开展的安全教育、培训中必须包含突发事件应急方面的内容,使全体员工具备必要的应急知识和技能;应注重对员工的日常教育,尤其是工作过程中接触或靠近危险源(危险点)的员工,使其了解潜在危险的性质和健康危害,掌握必要的自救知识,了解预先指定的主要及备用疏散路线第九条报告与公告各部门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事件突发部门应当按照相关规定逐级上报,不得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一)各部门按规定在0.5小时内报告项目总监。
报告内容主要包括时间、地点、事件性质、影响范围、事件发展趋势和已经采取的措施等。
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
(二)项目总监接到报告后,应问清重要信息和情况,立即报告有关领导,并将有关领导做出的处置突发事件的批示或指示传达给事发部门,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指导事发部门开展应急处置工作,跟踪反馈落实情况。
第十条事态监测与评估在应急救援过程中必须对事故的发展势态及影响及时进行动态的监测,建立对事故现场及场外进行监测和评估的程序。
事态监测在应急救援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决策支持作用,其结果不仅是控制事故现场、制定抢险措施的重要决策依据,也是划分现场工作区域、保障现场应急人员安全、实施公众保护措施的重要依据。
既使在现场恢复阶段,也应当对现场和环境提供监测。
因此,必须在应急救援过程中必须对事件的发展态势及影响及时进行动态的监测,事态监测的结果是控制突发事件现场、制定抢险措施的重要决策依据。
突发事件现场应急工作组要将各阶段的事态监测和初步评估的结果快速反馈给延安文化投资有限公司相应应急指挥部门,为整体的应急决策提供依据。
第十一条应急人员安全重大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危险性往往较大。
在应急救援过程中必需对应急人员自身的安全问题进行周密的考虑,包括安全预防措施、个体防护设备、现场安全监测等,明确紧急撤离应急人员的条件和程序,保证应急人员免受突发事件的伤害。
第十二条抢险抢险是应急救援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其目的是为尽快地控制事故的发展,防止事故的蔓延和进一步扩大,从而最终控制住事故,并积极营救事故现场的受害人员。
尤其是涉及坍塌、火灾事故,其抢险工作的难度和危险性十分巨大,应对抢险的器材和物资、人员的培训、方法和策略以及现场指挥等做好周密的安排和准备。
抢险在事故应急救援中对控制事态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着救人、破拆、重要物资转移、设备更换等重要职责。
第十三条警戒与治安为保障现场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在突发事件现场周围应建立警戒区域,实施交通管制,维护现场治安秩序,其目的是防止与救援无关人员进入突发事件现场,保障救援队伍、物资运输和人群疏散等的交通畅通,并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伤亡。
为保证应急救援行动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是出于安全和保护事故现场完整的需要,秩序维护部警戒人员必须在接到通知以后立刻赶赴现场担任警戒工作,并保证在执行任务期间,所进行的警戒活动不得干扰应急行动。
由于警戒人员距离事故现场较近,因此,警戒人员必须经过事故方面的相关培训。
第十四条人群疏散与安置人群疏散是减少人员伤亡扩大的关键,对疏散的紧急情况、预防性疏散准备、疏散区域、疏散距离、疏散路线、疏散运输工具、安全蔽护场所以及回迁等做出细致的规定和准备,考虑疏散人群的数量、所需要的时间及可利用的时间、环境变化等问题。
对已实施临时疏散的人群,要做好临时安置。
第十五条医疗与卫生对受伤人员采取及时有效的现场急救以及合理的转送医院进行治疗,是减少突发事件现场人员伤亡的关键。
相关人员必须了解相关伤害的救治特点,并经过相应的培训,掌握对受伤害人员进行正确消毒和治疗的方法。
第十六条现场恢复在恢复现场的过程中往往仍存在潜在的危险,如触电、受损建筑倒塌等,所以应充分考虑恢复现场过程中可能的危险,制定现场恢复的程序,防止恢复现场的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再次发生。
第十七条应急结束在充分评估危险和应急情况的基础上,经应急指挥部批准,由应急指挥宣布应急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