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 静电现象教案 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7.2《静电现象》教案苏科版
课题:静电现象班级:姓名:学号【教学目标】1.道德目标:2.情智目标:①感情目标:②认识目标:(1)知道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2)通过摩擦起电现象,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能对摩擦起电现象做初步的解释(3)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教学过程】(一)感情调节:梳子梳过头发后能吸引碎纸片(二)互阅作业(可穿插“互帮”与“释疑”)(三)自学与互帮1.自学内容一:P28 观察教材中7—10和7—11自学方法:科学家研究发现,分子是由构成的。
由不同构成的分子称为化合物分子,如水分子是由两个和一个构成的;由相同构成的分子称为单质分子,如由构成的金刚石就是一种单质。
2.自学内容二:P28摩擦起电和两种电荷自学方法:(1)动手实验:将圆珠笔的笔杆与头发摩擦后靠近碎纸屑写出你观察到的现象:。
(2)经摩擦过的绝缘体能够吸引,人们就说它带了“”,或者说带了,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
(3)演示实验:实验1:如图7—13(a)所示,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你观察到它们之间发生的现象是相互;实验2:如图7—13(b)所示,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你观察到它们之间发生的现象是相互;实验3:如图7—13(c)所示,将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靠近时,你观察到它们之间发生的现象是相互;(4)释疑: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起电的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
带电后的物体凡是跟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吸引,必定跟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排斥;凡是跟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吸引,必定跟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排斥。
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5)阅读教材P29最后两个自然段,完成下列填空:①两种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电荷,可用“”号表示;用皮毛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为电荷,可用“”号表示。
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异种电荷相互。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静电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静电的产生:介绍摩擦起电的原理,解释不同物质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导致电子转移产生静电。
2. 静电现象:分析静电感应、静电吸附等现象,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理解静电的正负性。
3. 静电的利用和防止:介绍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同时讲解如何防止静电带来的危害,如静电击穿、火灾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的产生原理,知道不同物质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掌握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增强学生的物理安全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静电的产生原理,静电现象的解释。
2. 教学重点: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丝绸和毛皮、塑料尺、气球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生活中遇到的静电现象,如脱衣时产生的电火花、梳理头发时头发粘在一起等。
2. 讲解静电的产生原理:通过丝绸和毛皮摩擦实验,解释摩擦起电的原理,说明不同物质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
3. 分析静电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中的静电现象,如塑料尺带电、气球吸引纸片等,解释静电感应、静电吸附等现象。
4. 讲解静电的利用和防止:介绍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同时讲解如何防止静电带来的危害,如静电击穿、火灾等。
(1)摩擦起电的原理是什么?(2)为什么不同物质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3)请举例说明静电现象。
(4)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如何防止静电带来的危害?6.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与静电现象相关的题目,如静电吸附现象的应用。
7. 板书设计:静电现象1. 静电的产生:摩擦起电2. 静电现象:静电感应、静电吸附等3. 静电的利用: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4. 静电的防止:静电击穿、火灾等8. 作业设计:(2)请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个关于静电的小实验。
苏科版八下物理7.2静电现象教案
苏科版八下物理 7.2静电现象教案我设计这节苏科版八下物理7.2静电现象的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表现和应用。
我希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和表现,理解静电现象的本质,以及掌握一些静电现象的应用。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和表现,难点是让学生理解静电现象的本质。
教具与学具准备:我会准备一些塑料尺、气球、毛皮等物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观察和体验静电现象。
活动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静电现象的产生,引起他们的兴趣。
2. 讲解:我会用塑料尺和气球做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到静电现象的表现,然后我会解释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
3. 实践:让学生自己用毛皮和气球做一个实验,观察和体验静电现象。
活动重难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和表现,难点是让学生理解静电现象的本质。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我会让学生反思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和实践,思考他们是否理解了静电现象的产生和表现,以及静电现象的应用。
同时,我也会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材料,让他们在课后进一步学习和探索静电现象。
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静电现象,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这节苏科版八下物理7.2静电现象的课时,我发现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讲解环节中的塑料尺和气球实验是一个重点细节。
我会用塑料尺和气球做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到静电现象的表现,然后我会解释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重点讲解静电的产生原理,包括电子的转移和电荷的积累。
我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静电现象的本质。
同时,我还会强调一些重要的概念,如电荷、正负电荷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观念。
然后,实践环节让学生自己用毛皮和气球做一个实验,观察和体验静电现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 静电现象》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 静电现象?教案【学习过程】摩擦起电用枯燥的丝绸摩擦有机玻璃棒,然后将此棒靠近纸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怎样判断物体带电两种电荷1.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2.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3.将一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一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上述现象说明:原子构成初步及对摩擦起电的解释例1.用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
带电物体可以轻小物体。
例2.摩擦起电的本质是〔〕A.正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B.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C.摩擦产生了等量的质子和中子D.摩擦产生了电子例3.电视机的玻璃荧光屏外表上经常吸附很多的灰尘,其主要原因是〔〕A.灰尘的自然堆积B.玻璃有较强的吸附灰尘才能C.电视机工作时屏外表温度较高而吸附空气中灰尘D.电视机工作时屏有静电而吸附灰尘例4.验电器的工作原理,验电器的作用是。
【当堂训练】1.同种电荷互相______(吸引/排挤);异种电荷互相_______(吸引/排挤).2.带电体吸引____________,如塑料小球,通草球等.3.毛皮与塑料尺摩擦,由于毛皮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才能较弱,所以结果是()A.塑料尺得到电子带负电B.塑料尺失去电子带正电C.毛皮得到电子带负电D.毛皮失去电子带负电4.带电物体同种电荷互相排挤,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去靠近一个轻小物体,发生如下图的情景,那么该轻小物体的带电情况是〔〕A.一定带正电B.一定带负电C.不一定带电D.一定不带电5.知道了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所组成,知道了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所组成,就能解释物体的带电与不带电。
一个物体没有带电,是因为〔〕A.物体内部没有电荷B.物体内部原子个数与电子个数相等C.物体内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与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
八年级物理下册 7.2静电现象教案 (新版)苏科版
静电现象
理解导体达到静电平衡状态时的特点。
、用金属网罩罩住验电羽,且让带电体与网罩接触,验电羽会教师:为什么用金属网
①复习:我们在初中学过导体,导体具有什么特
如图,计算机进行动画模拟,“”为正离子,“
板书:把金属导体放入电场中,导体内部的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重静电平衡状态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处于电场中的导体内部的电荷在电场力
理解。
羽用网罩罩起来,
内与球壳内壁相碰,再将导体球取出,则
上电荷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7.2静电现象教案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7.2 静电现象教案 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静电现象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静电现象的基本原理。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静电实验。
3. 能够分析静电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静电现象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
难点: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仪器、教学课件。
2. 学具:实验报告册、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静电现象的实例,如塑料棒吸引纸片、头发吸引铁屑等,引起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兴趣。
2. 理论知识讲解:介绍静电现象的定义、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如摩擦、湿度、材料等。
3. 实验操作:a.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配备实验仪器。
b. 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c.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讨论。
4. 结果展示与分析:a. 每组学生报告实验结果。
b.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与理论知识之间的关系。
5. 课后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静电现象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
难点: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静电现象有了基本的了解和掌握。
在实验操作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但在理论知识的理解上,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解释。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静电现象的专题研究,如静电的应用、静电的防止等,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我选择了多媒体展示静电现象的实例,通过生动的图像和现象,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对静电现象的好奇心。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2静电现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2静电现象教案设计:一、设计意图: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静电现象的基本知识,包括摩擦起电、静电吸附等。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静电现象的存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静电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掌握静电的产生和消失方法,学会用绝缘体和导体进行静电实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方法。
2. 教学重点:掌握静电实验的操作方法和观察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尺、毛皮、金属棒等)。
2.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表格。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静电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如摩擦起电、静电吸附等,引导学生关注静电现象。
2. 讲解:讲解摩擦起电的原理,介绍静电的产生和消失方法。
3. 实验:进行摩擦起电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静电现象,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5. 练习: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掌握静电实验的操作方法和观察现象。
2. 活动难点:摩擦起电的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方法。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静电现象的基本知识。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调查生活中静电现象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注重了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亲身体验静电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几个重点和难点,下面我将进行解析。
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摩擦起电的原理,以及如何进行静电实验。
7.2静电现象教案---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静电现象教学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实验;(2)知道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3)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4)知道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5)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活动的过程。
(6)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教学难点1、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2、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摩擦起电活动:用干燥的丝绸摩擦有机玻璃棒,然后将此棒靠近碎纸屑,会看到什么现象?结论:碎纸屑被玻璃棒吸引经过摩擦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带了“电”(电荷)这个物体叫做带电体。
带电体的性质: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二、合作探究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观察:1.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相互靠近,它们所带电荷种类有什么特点,看到什么现象?答:两根有机玻璃棒,带相同的电荷,相互排斥2.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看到什么现象?两根橡胶棒,带相同的电荷,相互排斥3.将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看到什么现象?有机玻璃棒和橡胶棒,带不同的电荷,相互吸引大量实验表明:物体相互摩擦所带的电荷只有两种:一种是正电荷,一种是负电荷。
定义: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所带的电荷。
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橡胶棒所带的电荷。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 .异种电荷相互 .物体带电性质相互吸引:一个带正电荷,一个带负电荷原理: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一个带电荷,一个是不带电的轻小物体原理: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相互排斥:两物体都带正电荷,两物体都带负电荷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自然界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静电应用静电复印静电除尘静电植绒静电危害在印刷厂里,纸页之间的静电会使纸页粘合在一起,难以分开;放电视时荧屏表面的静电容易吸附灰尘和油污,形成一层尘埃的薄膜,使图像的清晰程度和亮度降低;静电火花点燃某些易燃物体而发生爆炸;在印刷厂里,纸页之间的静电会使纸页粘合在一起,难以分开;放电视时荧屏表面的静电容易吸附灰尘和油污,形成一层尘埃的薄膜,使图像的清晰程度和亮度降低;静电火花点燃某些易燃物体而发生爆炸;检验物体带电的其他方法验电器1.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2、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三、巩固练习同学们做练习题四、课堂小结知识总结。
8年级物理苏科版下册教案《 静电 现象》
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下册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第二节静电现象》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知道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也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
3.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推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能利用原子构成的知识对摩擦起电现象做初步的解释。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重点:两种电荷,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难点: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教学过程】引入:我们在小学自然中学过摩擦起电,哪位同学来演示一下,(同学上来演示摩擦起电,摩擦后的塑料尺能吸引泡沫),其它物体之间能不能摩擦起电呢?演示:一、摩擦起电:演示实验1: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能吸引轻小物体,说明玻璃棒带了电.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能吸引轻小物体,说明橡胶棒带了电.这种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摩擦起电.、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然后用绸子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不摩擦时橡胶棒不吸引碎纸屑,摩擦后吸引碎纸屑。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就叫做摩擦起电。
二、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实验2:如图7-13。
从这些实验现象中能发现什么呢?第三次与前两次的现象为什么不同呢?第一、二次实验用的棒,都用同样的材料摩擦,它们带的电荷相同,它们互相排斥。
这表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第三次实验,它们互相吸引,这表明它们两个所带的电荷是不同的。
这表明: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电荷间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三、两种电荷我们现在发现了这样两种不同的电荷。
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请思考有没有第三种第四种电荷呢,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
就是说物体带的电荷要么跟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相同,要么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同,没有第三种可能,自然界中只有这样两种电荷。
为了研究方便,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对这两种电荷做出规定: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叫做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叫做负电荷。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2、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静电的产生原因及其基本性质;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静电的产生原因、静电的吸附作用和屏蔽作用;2. 教学重点:静电的产生原因、静电的吸附作用和屏蔽作用,以及静电的利用和防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丝绸和毛皮、气球、塑料尺等);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静电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静电现象;2. 知识讲解:讲解静电的产生原因、静电的吸附作用和屏蔽作用;3. 实验演示:用丝绸和毛皮摩擦过的气球吸引纸屑,让学生直观地看到静电的吸附作用;4. 课堂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静电的屏蔽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5. 知识拓展:介绍静电的感应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静电的利用和防止;6.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解释静电复印的原理;8. 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单,并思考如何利用和防止静电。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静电的产生原因、静电的吸附作用、静电的屏蔽作用,以及静电的利用和防止。
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七、作业设计1. 实验报告单: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静电的吸附作用和屏蔽作用;2. 思考题:如何利用和防止静电?请举例说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2. 拓展延伸:让学生收集有关静电的资料,举办小型科普讲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设计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物理知识。
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物理学习中取得进步。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验演示实验演示环节是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来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静电现象。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设计几个简单的实验来展示静电的产生、吸附作用和屏蔽作用。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2静电现象12-苏科版
《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知道自然界有两种电荷,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知道利用和避免静电现象的事例,并能进行简单的解释。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活动的过程。
(2)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习重点】
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自然界有两种电荷。
【学习难点】
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塑料梳子、小纸屑、玻璃棒、丝绸、毛皮、橡胶棒、铁架台、瓶子、水、塑料细丝。
【教学过程】。
八年级物理下册 7.2 静电现象教案 苏科版
自我检测
1.经摩擦过的绝缘体能够,人们就说它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
2.大量实验表明,不同材料的物体相互摩擦所带的电荷都只有种,一种是跟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称为,一种是跟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称为。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异种电荷互相。
4.科学家研究发现,分子是由构成的,而原子是由带负电荷的和带正电荷
的构成的.通常的物体不带电的原因是 .
5.平常所说的“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只是依靠摩擦,
使,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电,并且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同时带上了电荷。
6.毛皮与塑料尺摩擦,由于毛皮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弱,所以结果是()
A 塑料尺得到电子带负电
B 塑料尺失去电子带正电
C 毛皮得到电子带负电
D 毛皮失去电子带负电
7.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摩擦起电的有()
A.将被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纸屑被吸起
B.在干燥的天气中脱毛线衣时,会听到轻微的噼啪声
C.用干燥的毛刷刷毛料衣服时,毛刷上吸附有许多细微的脏物
D.把钢针沿着磁铁摩擦几次,钢针就能吸引铁屑
8.两个完全相同的极轻小球,其中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将两球靠近时,所发生的现象是()
A.带电小球向不带电小球靠近 B.不带电小球向带电小球靠近
C.两小球互相靠近 D.两小球互相排斥。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2静电现象1-苏科版
7.2静电现象[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的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知道验电器的作用与原理。
(4)了解静电的应用、危害及其防护。
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活动的过程。
(2)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2)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习重点:]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
[学习难点:] 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一、导入新课:演示实验:用气球在毛皮上摩擦,然后靠近木桌上的一只平放的易拉罐,观察易拉罐随气球运动。
二、新授:1.[摩擦起电实验]:演示(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可以吸引小纸屑(2)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可以吸引小纸屑学生分组体验用塑料尺在头发上摩擦吸引小纸屑从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出什么?(摩擦可以使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带电)结论:带静电的物体可以吸引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体。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两种电荷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它们的性质是否都相同呢?演示:教者和2学生共同完成,其他同学观察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将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分析得出推理得出:两种电荷:______________。
把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____电荷。
把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____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_______,异种电荷相互________。
相互摩擦的两物体带的是异种电荷3.(阅读课本P29)自然界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学生回答有关问题视频展示其他的静电现象、应用、危害及其防护。
4.验电器的作用、结构及其原理。
二、静电现象-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二、静电现象-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本节课是学生初学静电现象的部分,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静电的概念、性质和产生原因,以及简单的静电现象实验操作。
一、学生预备知识本节课的学生预备知识有:对带电物体的电荷性质有所了解;知道异性电荷相互吸引、同性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知道静电荷是不能自由移动的。
二、学习目标•了解静电的概念、性质和产生原因•掌握简单的静电实验操作三、学习过程第一步:引入1.引入问题:你们有没有看到过静电发生的现象?举例。
第二步:学习要点1.静电概念:讲解静电的定义和性质;–静电:指由于电子在物体表面或体内累积造成的现象。
–电荷:物体表面或体内的电荷量。
–电荷量符号:正电荷记为 +Q,负电荷记为 -Q。
–电性质:异性电荷相互吸引,同性电荷相互排斥。
–电荷守恒:物质中的电荷不会凭空产生或消失,只会因流失、流入等方式进行转移。
2.静电原理和产生原因:–电子的小球模型:讲解电子小球模型的概念和应用。
–摩擦生电:讲解摩擦生电的原理和实验操作。
–接触生电:讲解接触生电的原理和实验操作。
第三步:实验操作1.实验一:用毛巾擦塑料棒,使塑料棒带有静电荷,然后将塑料棒接近小木片,观察现象并描绘;2.实验二:用塑料袋擦皮靴,使皮靴带有静电荷,然后将皮靴接近小纸片,观察现象并描绘;3.实验三:用金属棒擦羊毛,使金属棒带有静电荷,然后将金属棒接近小金属片,观察现象并描绘。
第四步:小结1.总结静电的概念、性质和产生原因;2.总结实验结果,强化对静电现象的认识;3.引发学生对静电现象的探究和思考。
四、作业1.根据实验结果进一步探究不同物体带上静电荷的方法和效果;2.思考自然界、生活中的实例或现象与静电有什么关联。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问题,引起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在实验环节中,学生通过亲手操作,更加深刻地了解了静电现象的产生和性质,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课堂小结环节,通过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
7.2 静电现象—江苏省洪泽区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
7.2 静电现象—江苏省洪泽区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 - 知道什么是静电现象; - 了解静电的两种表现形式:正电荷和负电荷; - 掌握静电的产生和消除方法; -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静电现象的原理和应用。
2. 知识导入2.1 静电现象简介让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 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遇到过“黏扑扑”的现象?这是为什么? - 穿着毛衣时,是否会有电火花偷偷出现?这是为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入静电现象的概念。
指出静电现象是指物体间由于电荷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现象。
2.2 静电的两种表现形式通过示意图向学生展示两个物体之间带有正电荷和负电荷的情况,并引导学生分析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
正电荷:物体失去了电子,电子数比质子数少。
负电荷:物体获得了电子,电子数比质子数多。
3. 实验探究3.1 静电的产生通过实验演示向学生展示静电的产生过程。
实验步骤: 1. 将塑料梳子反复梳理头发,并将塑料梳子靠近小纸片。
2. 观察小纸片的动态变化。
观察结果:小纸片被塑料梳子吸引并能够跟随塑料梳子一起移动。
引导学生发现,在塑料梳子梳理头发的过程中,塑料梳子和头发之间摩擦产生了静电,头发上聚集了负电荷。
当带有负电荷的塑料梳子靠近小纸片时,小纸片被电场力吸引。
3.2 静电的消除通过实验演示向学生展示静电的消除过程。
实验步骤: 1. 让学生将手擦拭干净,然后用手轻轻触摸墙壁。
2. 让学生观察手上是否能感受到电击感。
观察结果:学生触摸墙壁时没有感到电击感。
引导学生发现,在触摸墙壁之前,学生的身体带有一定的静电荷。
触摸墙壁时,墙壁上的导电物质能够接受或者放出一部分电子,使静电荷被消除。
4. 拓展应用4.1 静电的应用通过示意图向学生展示静电的应用。
•静电吸尘器:利用带有电荷的刷子吸附空气中的尘埃。
•静电喷涂:利用静电荷将液体喷涂到物体表面,使液体紧密附着。
4.2 静电的防护通过图示向学生展示静电的防护措施。
八下物理7.2静电现象教案苏科版
静电现象课题§7.2 静电现象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活动知道摩擦起电,知道带有电荷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2、通过探究活动理解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3、通过阅读、活动知道验电器的作用、认识验电器的构造;4、通过阅读了解静电的危害及其防护,了解静电的应用重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难点理解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教学流程二次备课教学过程:导入:教师演示两个小实验“①、用梳子与头发摩擦然后去吸引气球;②用梳子与头发摩擦然后去吸引自来水管中流出的细小水流(实验室中有自来水)”创设实验情境,提出问题:“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生:摩擦起电师:对于摩擦起电,你们知道多少,能说说吗?生:什么叫摩擦起电、摩擦后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的物体--------师:可以向我们展示一下吗?生活动,并走上讲台进行展示师生共同归纳,教师板书:一、摩擦起电1、定义:通过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带电体:带有电荷的物体叫带电体,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教师继续演示:将梳子沾水之后继续与头发摩擦,再去靠近气球(水流),引导学生观察此时不再吸引,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提出问题:“这又是为什么呢?”学生思考,教师在此处做出介绍:“摩擦起电与物体的绝缘性能和湿度等因素有关”为后面的实验成功打下伏笔。
问题:你知道自然界中有几种电荷呢?二、两种电荷1、正电荷: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为正电荷2、负电荷: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为负电荷3、电荷间的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教师演示实验1:用手(梳子)梳理一扎塑料绳,细绳飘起来问题:这是为什么呢?生:摩擦之后绳子带有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飘起来师:生活中有类似的事情吗?生(思考之后):用梳子梳头,有时越梳头发越乱师:有没有解决的办法?生:梳子上沾水之后再梳。
教师演示实验2:①、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小泡沫球,排斥小球。
提出问题:小球带电吗?生:带电。
初中物理苏科版 八年级下册:静电现象 教案1
7.2静电现象学习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实验,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了解验电器的结构和原理,了解电荷有多少之分,了解中和现象。
学习重点:1.摩擦起电现象。
2.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
学习难点:对“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的理解。
课堂学习一、新课引入我们的学习离不开电,在我们教室里就有很多电器,大家看看有哪些?(日光灯、电风扇、电视机、液晶投影仪、电脑、扬声器等等)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电,在家中也有很多家用电器,我们以厨房为例,说说有哪些电器?(电饭锅、微波炉、电磁炉、电冰箱、电灯、消毒柜、煤气灶的点火装置、抽油烟机、豆浆机等等)工厂、科研机构也离不开电。
可以这样说,没有电,现代社会大概不会正常运转。
那么这么重要的电是从何而来的呢?人类最早研究电是在公元前600多年前,是从研究静电现象开始的。
所以我们今天开始学习静电现象。
二、学习“摩擦起电和两种电荷”(一)摩擦起电1.活动7.4摩擦起电师:请同学们准备一些小纸屑,然后用塑料尺、或塑料圆珠笔杆等在头发上摩擦几下,接着再靠近小纸屑,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请用简短的语言准确描述。
生:小纸屑被吸引,一会后又会掉下来了。
2.列举生产、生活中的一些摩擦起电现象。
师: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
例如,干燥的秋冬季晚上熄灯后,脱毛衣服时我们发现会产生一些小的电火花,同时伴有“啪啪”声;塑料梳子在干燥的头发上摩擦几下后,也可以吸引小纸屑,甚至可以吸引细小的水流;(展示图片)冬天我们穿羽绒服时,当手接触金属物品时常常有被“电”了一下的感觉;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能够吸引小纸屑、羽毛的轻小物体。
你还能列举类似的事例吗?生:电视机的荧光屏上经常粘有灰层。
教室里的电风扇的扇叶上常常占有灰尘。
塑料梳子梳理干净的长头发时,常常看见头发随着梳子飘起来。
3.分析刚才列出的若干现象的共同点。
师:刚才列出的现象有哪些共同之处呢?生:经过摩擦才发生,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备人:审核人:审批人: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知道分子不是微观粒子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2.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还可以由更小的粒子组成。
3.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体会人类在揭示微观世界奥秘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并知道这种探索还要继续进行下去。
4、了解加速器在探索微观粒子中所起的作用,体会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知道在粒子世界探索中所取得的重大进展与加速器技术的革新与进步是分不开的。
5、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大致数量级的概念。
【学习重点、难点】
1.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还可以由更小的粒子组成。
2.用文字根据典型图例叙述人类在探索原子内粒子世界所做的努力及取得的成果。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扩散现象表明()
A.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B.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C.分子的体积很小
D.分子在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
2、我国交通法规定不准酒后驾车,司机如果是洒后驾车,一般警察只要一靠近司机就能
够知道,这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
3、向一满杯水中加几勺子盐,可以发现水不但没从杯中溢出,反而看到水面会下降,这
是由于____________,将一块橡皮放在一把塑料尺上(靠近的一面要光滑),压紧后过一段时间,会发现它们好象是用胶水粘在了一起,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
4、物体中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快慢程度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分子无规
则运动的速度越快。
5、分子由______组成。
由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________,如:_____。
由相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________,如:_____。
二、课堂学习研讨
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那分子是不是最小了呢?还可不可以再分?
1.原子组成 [摩擦起电实验]:
(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可以吸引小纸屑
(2)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可以吸引小纸屑
从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出什么?
拓展: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与此类似呢?
2.原子模型
物质的微观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一百多年来,科学家一直不断的研究探索这些微小粒子,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1897年,汤姆逊首先发现了电子,进而认识到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提出了“枣糕模型”,他认为电子像蛋糕中的枣子一样是镶嵌在原子核内部的;在此基础上,卢瑟福建立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提出了电子是围绕原子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下面我们根据原子的结构来看看有什么规律:
[结论]:(1)电子围绕原子核作高速运转
(2)原子核带正电的电量和电子带负电的电量相等
(3)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上
(4)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不一样
3.解释摩擦起电的过程
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经过摩擦之后就会,从而带上正电,而丝绸得到玻璃棒的电子带;用毛皮去摩擦橡胶棒,橡胶棒经过摩擦会,从而带负电,而毛皮失去了电子带。
摩擦起电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呢?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
三、课堂检测
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________,用皮毛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________。
2.物体间相互摩擦所带的电荷只有____类。
________电荷相互排斥,________电荷相互吸引。
3.摩擦起电说明( )
A、分子是原子组成的
B、原子体积很小
C、原子中一定有带电的部分
D、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组成的
4.下列现象不属于摩擦起电的是()
A.用干净的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能竖起且一根一根分开
B.在干燥的天气里脱毛衣时,会听到轻微的噼啪声
C.用干燥的毛刷刷毛衣时,会在毛刷上吸出许多细微脏物
D.一阵风吹过后,墙角堆了一些灰尘
5.在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过程中发现中子的年代及科学家是( )
A、1897年汤姆逊
B、1919年卢瑟福
C、1932年查德威克
D、1961年盖尔曼
6.下列各种说法错误的是( )
A、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核也有内部结构
B、质子和中子仍然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电子的发现把人们带入原子的内部世界
C、认识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D、原子核的质量基本上等于原子的质量
7.下列粒子中,比质子更小的粒子是()
A、中子
B、原子
C、分子
D、电子
四、反思与心得
五、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