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制造技术工程应用能力教学改革探索_朱安庆

合集下载

船舶舾装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做一体化建设的研究

船舶舾装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做一体化建设的研究

1 依 托 行 业 企 业 的核 心课 程 建设
目标 ,
程 建设 突 出工程 应 用 能 力 , 而 确立 相 应 的 知识 进 结 构和 能力 结 构 , 寻 找 出教 学 实 施 的方 案 。 以 并 《 舶 内装生 产设 计 》 程 为 例 , 程 教 学做 一 体 船 课 课 化 采用专 用周 的形 式 , 两个 专 用 周 完 成 三个 教 在 学模 块 的教 学工 作 。在 知 识 结 构 中 , 教 学 做 模 将 式划 分 为基 本 技 能 、 合应 用 、 程 应用 、 新 意 综 工 创
() 3 注重 职业情 景 的创 设 , 以多媒 体 、 录像 、 校
表 1 船 舶 舱 室 结 构 防 火 能 力 训 练 项 目
思路 , 以真实 的工作 任务 或产 品为 载体 , 择典 型 选 工作 任 务 , 计 学 习领 域 , 定课 程 设 置 , 构课 设 确 重
程教 学 内容 , 图 1 见 。
1 2 核 心 课 程 教 学 做 一 体 化 建 设 的 内 涵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2 1 构 建 基 本一 综 合一 工 程一创 新 的 四层 次 ..
则 和船体 工作 图 表 的绘 制 方 法 , 而具 备 船 舶 内 从
装 生产设 计 、 生产 组 织 与 管理 等 职 业 岗位 所 需 要 的基本 能力 。
生 的创新 能力 。
以船 舶 内装 生 产设计 课程 的船舶 舱 室结构 防 火 能力训 练项 目设 计为例 介绍 ( 见表 1 。 )
1 2 2 真 实生产 岗位 工 作 的 “ 品 ” 目的 教 学 .. 产 项
组 织 设 计
为 直接 服 务 生 产 一 线 的工 作 岗位 , 用 “ 采 产 品” 进行 项 目教学 , 拟 “ 实 的工 作 ” 这 让学 生 模 真 , 有 了直 接参 与船 舶 生 产设 计 的真 实 教学 平 台 , 使 学 生 的基本专 业技 能升 华 为技术应 用 能力 。 () 1 加强对 学 生实 际职业 能力 的培养 , 化项 强 目教 学 或案例 教 学 , 以任务 引领 型 项 目诱 发 学 生 兴趣 , 学生在 完 成 项 目活动 中认 识 船舶 舾 装 生 使 产设计 在船 舶建 造过 程 中 的作 用 。

船舶设计与建造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船舶设计与建造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船舶设计与建造技术的创新与应用1. 前言船舶是海洋运输的重要工具,也是现代国际贸易和海洋资源开发的重要基础。

船舶设计和建造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不仅直接关系到航行安全、节能环保、船舶生命周期成本和竞争力等因素,而且对船舶工业发展也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在全球船舶工业竞争加剧、国际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各国船厂和研究机构都在进行着创新和探索,希望能够实现在技术上和管理上的突破和提高,进而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2. 船舶设计创新船舶设计是船舶建造的第一步和核心环节。

近年来,船舶设计领域不断涌现出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并广泛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1)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的应用,使得传统手工绘图的效率大大提高,设计过程更加高效、精确和灵活。

在船舶设计领域,CAD技术被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质量,而且延长了船舶生命周期,提高了航行安全。

(2)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VR)是一种三维数字化技术,通过计算机模拟环境、动画和交互技术,提供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

在船舶设计中,VR技术可以辅助设计师对船体结构、布置、装备、舒适性等方面进行模拟和优化,从而减少设计错误和成本。

(3)仿真技术仿真技术是一种通过数字计算机对真实系统进行模拟和实验的技术,在船舶设计过程中,可用于对各种场景进行模拟和评估,如船舶操纵性、机艉水流、气动特性、液体运动等方面进行模拟和预测,从而提供科学依据。

3. 船舶建造创新船舶建造是船舶制造的核心环节。

近年来,随着建造工艺和材料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船厂纷纷采纳新型材料和工艺,实现船舶建造过程的高效化和优化化。

(1)超大型船舶建造技术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贸易的增长,特别是中国、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的建造技术水平日益提高,大型船舶在全球船舶工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在设计和建造大型船舶中,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

(2)数字化船舶建造技术数字化船舶建造技术(DSC)是指在船舶建造过程中采用数字化方式进行管理和控制。

船舶设计制造PDM分析及图文管理系统开发研究

船舶设计制造PDM分析及图文管理系统开发研究

多传 统 的应 用系统 。不 同的系统 根据 一定 的流 向传
递 信 息 ,并 且 各 系统 构 成 稳 定 的 、 一 的大 系统 。 统 随着造船行 业 的竞 争越来越 激 烈 ,对 C MS工 作平 I
般 的 P M 系统 结构 如 图 l D 所示 。 作为 C AD/ AM/ AP 系 统 的 数 据 平 台 , C C P 应
台也 提 出 了更 高 的 要 求 :提 高 工 作 效 率 ,减 少 错
提 要 本 文 阐述 了船 舶 制 造 企 业 使 用 PDM 的
误, 增加 各 系统 的协 同工作 能 力 。为了适 应 这些 功 能 . 造 船 行 业 开 发 和 应 用 产 品 数 据 管 理 在 ( DM—— P o u tD t Ma a e n ) 术 已显 得 P r d c aa n g me t 技
周期 。现代 造 船模 式 可 以 克 服 传 统 造 船 模 式 的 缺 点, 但其 真正 有效 的运 转 必须 在 计 算 机集 成 制 造 系
统 的环境下 才可 实现 。 随着计算 机在 企业 的广泛 应 用 ,为不 同的计算 机系统 建立一 个统一 的数据 平 台成为非 常迫 切 的任 务 , 为制造 业重要 组成 部分 之一 的造 船企 业 也不 作 例外 。造船行业 的发 展 和各 种 先 进技 术 的运 用 , 使 造船 企业产 品的设 计 和 生产 周 期 在缩 短 . 信 息 量 但

却在 成倍增加 , 而信 息 在 企业 中 已 占据 愈来 愈 重 要 的位 置 。现 代造船行 业 为了实 现设计 、 产 、 生 管理 一
体化 , 用 计 算 机集 成 制 造 系统 ( I ——一 o — 应 C MS C r n p trItg ae n fcu ig S se 集 成 了许 ue n e rtdMa uat r ytm) n

小水线面双体船结构优化

小水线面双体船结构优化

支柱板
#K ms(0 .38 #L R + 1 .2 )$3 .0 3 .60 mm
湿甲板板
#K ms(0 .38 #L R + 1 .2 )$3 .0 3 .60 mm
水密横舱壁板 #K ms(0 .33 #L R + 1 .0 )$2 .5 3 .00 mm
深舱横舱壁板 #K ms(0 .38 #L R + 1 .2 )$3 .0 3 .60 mm
计变量的初始值。在规范设计中,由于根据母型船
的数据进行设计(如肋距采用381 毫米),而在优化 设计中肋距的上下限确定下来分别为350 、500 毫 米,通过计算可以把母型船设计变量数据的0 .75 倍 作为优化设计变量的下限,其两倍作为上限,通过检
验证明是可行的。
1 .3 优化目标的选取 考虑到小水线面双体船主要结构载荷为横向载
纵向构件截面积(m2 )、Li 为第i 根纵向构件的长度 (m )。 1 .4 劳氏船级社特种船舶入级规范中关于小水线
面双体船结构尺寸的规定
1 .4 .1 小水线面双体船最小板厚要求 劳氏船级社特种船舶入级规范对小水线面双体
船提出了最小板厚要求,其具体的最小板厚要求见
表1 。 1 .4 .2 小水线面双体船外板厚度规范要求
用 MDOD 方法编写了求解约束非线性混合离散变
本文 利 用 MDOD 法 编 写 了 结 构 优 化 软 件 对
量优化设计问题的通用程序,经过大量的课题考核 570t 外倾 式 小 水 线 双 体 船 进 行 了 结 构 优 化 设 计。
和实际应用,证明此程序的可靠性和效率都较好。
设计的初始值及优化后的结果见表2 。
摘 要 本文对小水线面双体船结构优化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以一570t 外倾式小水线面 双体船为结构优化对象,根据劳氏船级社特种船舶入级规范中的有关要求作为其约束条件,利用混

虚拟造船技术应用探讨

虚拟造船技术应用探讨

虚拟造船技术应用探讨谢子明1,2徐东1,2朱苏1,2(1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 2数字化造船国家工程实验室上海 200032)摘要虚拟造船技术是现代造船的关键技术,已成为全球造船企业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

本文根据国外虚拟造船技术的发展趋势、国内研究与应用现状,提出了虚拟造船技术的体系框架,着重阐述了虚拟造船的应用技术:船舶虚拟设计评估与优化技术、船舶建造工艺仿真优化技术、船厂物流仿真与能力评估技术以及作业、运行保障仿真技术,为我国虚拟造船技术的应用提出发展方向。

此外,本文对国内已有成果与深化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虚拟造船体系虚拟设计评估建造工艺仿真能力评估运行保障仿真1引言船舶建造虚拟仿真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技术,旨在利用数字模型替代物理原型,对船舶的设计、制造及生产系统等进行仿真,以提高设计水平、建造质量,缩短产品研制周期。

船舶建造虚拟仿真以船舶建造模式为基础,以三维建模、计算机图形学、虚拟仿真技术等理论和方法为手段,以典型的船舶为载体,立足于船舶建造的质量、成本和周期,面向船舶的研制、建造、维护和人员培训等,形成一个理论方法和应用相结合的技术体系。

船舶建造虚拟仿真技术是基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一种新的先进造船技术,是船舶数字化建造的具体体现,对船舶产业的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满足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国防科工委等国家部委相继分布了《船舶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船舶行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指明了船舶行业的发展方向-“突破虚拟造船等关键技术,构建设计建造管理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船舶设计建造全过程无缝集成,着力自主创新,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出发”。

为了推动我国船舶的科技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迫切需要研究和形成基于数字化集成仿真的快速响应现代制造模式,掌握核心技术,在船舶行业内推广应用,从而推动我国船舶科技更快更平稳更扎实的发展。

(2)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全面运用虚拟仿真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探索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探索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探索作者:王晓东来源:《职业(上半月刊)》 2018年第4期焊接技术专业在全国职业院校广泛开设,虽然沿海地区焊接专业毕业生大多受聘于船舶企业,但学校教育缺乏定向培养,地区特色不明显。

造船业的快速发展对相关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突显,技术过硬、操作娴熟的技术人员紧缺,近年来又暴露出造船技术人员老龄化的问题,船舶制造维修及其配套企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熟练掌握加工操作技能、能够现场指挥管理、掌握图纸绘画识别、熟悉生产规程的操作和管理人才保持旺盛需求。

因此,笔者认为沿海地区院校有必要依据实际情况将焊接技术专业转型为船舶工程技术专业。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与区域内船舶修造产业发展密切相关,充分体现办学特色,服务周边地区船舶企业,现探究如下。

一、专业建设基础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是焊接技术专业的特色化延伸,现焊接技术专业又是国家高级工、预备技师职业教育的重点专业,培养了众多优秀毕业生。

许多毕业生成为一线技术能手和技术骨干,还有许多人成长为企业管理骨干。

在师资方面,焊接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有着参加和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比武、世界技能大赛等比赛经验,参与学院校企合作基地建设、省级重点专业群申报等攻关项目,并取得众多奖项和荣誉,完全可以胜任教授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工作。

实训基地条件方面,原焊接、机械加工、力学等实训室只要稍加改造,通过与企业联办改型,实现实训与生产结合,即可满足学生进行焊接、机械加工的实训需要。

二、教学研究改革1. 加强一体化课程建设,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加大教师操作技能培养力度和范围,鼓励教师考取更高级别职业技能证书,外派教师参与技能类培训,选送青年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实习,逐步提高双师素质及师资比例,适应专业教学需要。

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大胆改革创新,聘请企业技术能手走进课堂,将生产一线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2. 优化课程设置,适应专业群的发展目前,职业院校焊接专业的课程注重于焊接方面的理论知识,船舶专业的知识内容相对较少,不能适应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发展,计划在满足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开设船舶专业理论课,主要开设船体装配工艺学、船舶焊接工艺学、船舶材料与焊接、船舶制图等课程,加大对学生船舶理论知识的培养。

船舶工程设计与制造技术创新案例解析——以某企业为例(附图表数据)

船舶工程设计与制造技术创新案例解析——以某企业为例(附图表数据)

船舶工程设计与制造技术创新案例解析——以某企业为例(附图表数据)船舶工程设计与制造技术创新案例解析引言:随着全球航运业的快速发展,船舶工程设计与制造技术正在不断创新。

船舶行业在节能减排、船舶安全性能、船舶设计和制造等方面都面临着新的挑战。

本文将以某企业为例,通过分析其船舶工程设计与制造技术创新的案例解析,探讨当前船舶工程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一、某企业的船舶工程设计与制造技术创新案例某企业是国内领先的船舶设计与制造企业,它致力于提供高质量、高效能、新技术的船舶产品和服务。

在船舶工程设计与制造技术创新方面,该企业做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和创新:1. 节能减排技术:该企业在船舶工程设计中加入了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通过设计船体形状、优化船舶航行速度、选择合适的动力系统以及有效利用能源等方式,减少燃料消耗和减排。

通过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合作,充分利用智能化技术,对船舶工程设计进行优化改良,提高船舶的燃油效率,减少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这种创新设计大大降低了船舶的运营成本,同时也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2. 船舶安全性能技术:某企业在船舶工程设计中注重提高船舶的安全性能。

通过引入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在船舶上安装了多个嵌入式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船舶的重心、倾斜角度、震动等参数,当船舶发生异常情况时,系统会及时报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此外,该企业还研发了一种智能化的船舶控制系统,能够自动控制船舶的航行方向和船速,提高了船舶的操纵性和稳定性。

3. 船舶设计和制造技术:某企业在船舶设计和制造技术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

首先,在船舶设计方面,该企业采用了数字化设计和三维模拟技术,实现了船舶设计过程的数字化和模拟化,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和准确性。

其次,在船舶制造方面,该企业引入了先进的船舶制造工艺和设备,实现了船舶的自动化制造和装配,降低了人工成本和制造周期,并提高了船舶的质量和性能。

二、船舶工程设计与制造技术创新的发展趋势和挑战1. 发展趋势:随着航运业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要求,船舶工程设计与制造技术将继续向节能减排、安全可靠、智能化和数字化的方向发展。

基于VR技术的船体分段虚拟装焊教学研究

基于VR技术的船体分段虚拟装焊教学研究

基于VR 技术的船体分段虚拟装焊教学研究收稿日期:2018-11-21基金项目: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重大研究课题(2016-2D-018);江苏科技大学教改课题《基于仿真环境的船舶制造技术实践教学改革》作者简介:高霆(1979-),男(汉族),江苏镇江人,江苏科技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船舶与海洋工程。

船舶类高校在进行船舶制造技术教学时一直以来在教学手段上都受到限制,在介绍船舶建造总体流程时出于安全考虑不能让学生和加工设备近距离接触,在讲授船舶搭载过程时无法展现搭载的真实过程,在验证分段不同建造方案的优劣时学生由于无法参与验证过程因而对结论很难理解透彻……近些年VR (Virtual Reality 虚拟现实)技术快速发展,与各领域的融合越来越多,在游戏、军事训练、房地产、工程制造、购物等领域都掀起了开发热潮[1],在汽车装配仿真、发动机虚拟拆装等领域都已实现了VR 技术的应用。

高校作为新技术的应用前沿,VR 技术在教学环节中的运用也将是教学手段改革的必然趋势。

本文研究了VR 技术在船体分段虚拟装配教学中的应用的实现手段。

一、VR 技术在船体分段虚拟装配教学中的优势教师在讲解船体分段建造方式时一般采取的方式是先介绍分段装焊的几种方法,分别讲解其优缺点,再举一个结构分段的装焊实例,最后选择一个分段让同学们进行实践。

由于学生对船体分段的认知仅停留在书本和教学视频上,对简单的平面分段还能理解,复杂一些的曲面段就无从下手了。

实践环节本意是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课堂讲授的知识对一个全新的分段进行不同装焊方案的研究,并比较方案之间的优劣,但一来教师没有实物模型可供全体学生实践,仅提供两维图纸对学生的识图和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二来全静态的研究对于装焊过程中的动态干涉是体现不了的,提交的方案可行性上可能存在问题,再者,焊接物量作为对比方案优劣的重要统计数据只能手工统计,准确性不高,效率也低。

而VR 技术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VR 技术和虚拟放样的结合可以几乎零成本地为每位学生提供实践分段,以直观的方式供学生研究船体分段的装焊过程,并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功能给出相应方案的准确装焊物量数据,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基于Unity 3D的船舶制造虚拟仿真教学系统构建

基于Unity 3D的船舶制造虚拟仿真教学系统构建

基于Unity 3D的船舶制造虚拟仿真教学系统构建
朱安庆;胡安超
【期刊名称】《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年(卷),期】2018(037)006
【摘要】介绍以虚拟现实开发为基础的三维建模软件构建船厂三维模型的建模方法和建模规范,使用虚拟现实软件Unity 3D进行船舶制造虚拟仿真教学系统的功能开发,在PC端发布系统并应用于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船舶制造教学、培训工作,实现船厂第一人称视角虚拟漫游、装配流程交互仿真、制造工艺流程虚拟仿真,解决大型结构物制造教学及工程应用规划问题.将潮流前沿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工程技术类教学中,使得教学培训在某程度上焕然一新,而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对提高教学效率、增加知识认知程度有较大影响.
【总页数】4页(P117-120)
【作者】朱安庆;胡安超
【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江苏镇江212003;江苏现代造船技术有限公司,江苏镇江212003;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江苏镇江212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673
【相关文献】
1.基于Unity3D的注塑模设计虚拟仿真教学系统的构建 [J], 姚晓晨
2.基于Unity 3D的虚拟校园系统构建微探 [J], 唐晓双
3.基于Unity 3D的虚拟校园系统构建微探 [J], 唐晓双
4.基于Unity3D、VR等技术的机械设计虚拟仿真系统构建研究 [J], 陈璜
5.基于Unity3d的变电站虚拟仿真培训系统构建 [J], 祁永超;田铭兴;陈小强;张海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加强工程设计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

加强工程设计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

及创 新能 力培养 体 系的建 设 已经成 为大 学本 科人 才 培
Ste g h ig t e Con tu t fEn iee ig De in a d r n t enn h s r c i o g n r sg n on n
I n v t n Ablis Cut a ig S s e o a i i e l t y t m n o i t i n v
Ja gu Unv ri fS in e a dT c n lg ,Z e j n 0 3,C ia in s iest o ce c n e h oo y h ni g2 0 y a 1 2 hn )
A b t a t Ai n a fse i g h p a tc l b lt s ngn e i g e i n b lt s nd ce t i a d tc n lgc l sr c : mi g t o trn t e r ci a a ii e ,e i e rn d sg a ii e a s i n i c n e h oo ia i i f i n v to a ii e o u d r r d a e n o a in b l i s f n e g a u ts,a i n v t e x e i n a ta hng y tm wa c nsr ce t n n o ai e p rme tl e c i s se v s o tu t d,wh c h s wo i h a t p afr l to ms,h e hir r h e a f u a lte tre e a c i s nd o r bi is,a d c m p r tv p re t r i i g y tm o s p n i e rn de in i n a o a ai e e fc tan n s se f hi e g n e i g sg

产学研视角下的高职院校船舶焊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产学研视角下的高职院校船舶焊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产学研视角下的高职院校船舶焊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朱征宇 刘桂香 沈雁 张强勇(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1170)摘要:介绍了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对产学研视角下船舶焊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面的实践。

包括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及评价机制的构建。

特别是对学分制条件下,探索课程的课程教学模式,提出构建新型教学团队,实施分组项目任务式教学手段,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技能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具备非常好的效果。

关键词:产学融合;高职院校;船舶焊接;课程体系中图分类号:F407.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8)23-0135-002一、引言传统的船舶焊接专业课程教学发法中,先学习理论知识课程学习,然后再进行实践和应用能力训练课程学习。

在专业的理论知识学习中,学生只能靠“机械记忆”的方法学习,头脑中网上只有一些“模糊的概念”,没有“引申”和“深入的理解”,更谈不上进行“知识的创新”。

当教师进行投入的讲授或者忙于板书时,往往学生的感觉是“枯燥、乏味、抽象、茫然”。

即便是大量的采用图片和视频进行教学,效果好一点,但还是摆脱不了“教科书”式的教学,引起不了学生多大的兴趣。

等到了应用实践教学阶段,往往学生又把理论知识忘得一干二净,实践教学成了机械式的操作学习,无法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拓展综合应用能力,更谈不上进行“应用创新能力培养”。

船舶焊接专业课程具有十分强的理论知识体系,涉及材料科学、机械技术、工艺设计等多方面学科和知识,也具有应用性强,可研究范围广等特点。

因此,迫切的需要对高职院校船舶焊接专业课程体系包含课程内容的设置、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手段的更新、评价机制的改变等内容进行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船舶行业发展规划对船舶焊接技术人才的需求。

“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具有长期研究历史,被认为是能够发挥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独特优势的教育模式,因此探索一种产学研视角下的高职院校船舶焊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模式既十分必要,也非常可行。

船舶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船舶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船舶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船舶工程技术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它涵盖了船舶设计、船舶制造、船舶维修、船舶检验等多个方面。

在全球贸易发展的背景下,航运业对船舶工程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船舶的安全性、环保性、运载能力、经济性都需要得到更好的保障和提升。

船舶设计是船舶工程技术的核心,它的研究和应用直接决定了船舶的性能和质量。

船舶设计从理论原理到工程实践需要多个学科的综合运用,如流体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船舶设计软件越来越发达,通过这些软件,设计人员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船舶建模、计算、仿真,从而大大缩短了船舶设计周期。

在船舶制造方面,船舶工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主要涉及材料、制造工艺、工具设备、质量控制等多个方面。

船舶制造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机械设备,如各类起重机、焊接设备、喷涂设备等。

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制造工作可以由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完成,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此外,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也对船舶的性能质量有重要影响。

船舶制造过程中,必须保证材料的质量,确保其具有良好的强度、韧性和耐腐蚀性。

船舶维修和检验是船舶工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船舶在长期的使用和运输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船体腐蚀、设备损坏、系统故障等。

船舶维修需要对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维护和检查,包括机务、电力、舾装等。

船舶检验是为了保证船舶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对船舶的设计、建造、使用、维修等环节进行全面审查和监管。

船舶检验主要分为定期检验和不定期检验两种。

定期检验是船舶在服役期间必须进行的,其目的是确保船舶能够安全运行;不定期检验则是根据船舶的运行情况和需要进行的。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船舶工程技术中的绿色技术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绿色技术在船舶工程技术中的应用主要包括节能技术和环保技术。

节能技术涉及到船舶设计、船舶动力装置、船舶维护等多个方面,如采用更加节能的动力装置、改善船体结构、降低航速等措施可以大大降低船舶的能耗。

高职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高职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O C C U P A T I O N职业 总第636期2023年6月下85高职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船舶产业作为航运业、海洋开发及国防建设的战略性产业,在进行“海洋强国”“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素质复合型船舶动力工程技术技能人才在船舶制造业转型升级、走向产业高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普遍开展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育部在《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中,也着重强调教师模块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是加强团队教师能力建设的重点任务。

在此背景下,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专业依托长三角地区船舶产业集群优势,放眼于“跨界”合作模式,以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为契机,推动课程体系重构,创新模块化教学模式和方法,开展了系统研究与实践。

文 / 季 禹 黄志龙摘 要:模块化教学是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本文就在船舶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如何打造协作共同体,优化合作机制,开展模块化教学创新与实践,推进高职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专业高水平高质量发展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职业教育 模块化教学 船舶动力 工程技术专业课 题:本文系2022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校企共同体的高职航海类专业‘三融’型课程思政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2SJYB1783)、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课题研究项目“新时代职业院校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专业领域团队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ZH2021030201)、江苏高校“青蓝工程”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

一、模块化课程体系的重构秉持“学科连合、理实结合、专思融合、专创耦合”的理念,打破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按照“职业基础能力模块筑基、专业基础能力模块赋能、适岗技能模块增能、能力拓展模块扩能”的思路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高性能船性能与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高性能船性能与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高性能船性能与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随着船舶工程领域的不断发展,对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高性能船性能与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改革与探讨。

本文将探讨《高性能船性能与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包括课程内容的更新、教学手段的创新以及教学理念的转变。

一、课程内容的更新《高性能船性能与设计》课程的内容一直以来都是以船舶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性能计算为主,然而随着船舶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课程内容也需要相应更新。

除了传统的船舶设计理论和性能计算外,还应该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如现代船舶工程技术、船舶动力系统、船舶材料等方面的知识。

这样一来,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前船舶工程领域的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手段的创新传统的《高性能船性能与设计》课程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和理论计算为主,这种教学手段单一,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疲劳和缺乏兴趣。

需要创新教学手段,如引入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船舶设计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设计船舶,并进行实际工程计算、仿真等操作,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和模拟器进行教学,如利用船舶设计软件进行船舶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软件模拟设计船舶,掌握船舶设计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巧。

这些创新的教学手段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三、教学理念的转变传统的《高性能船性能与设计》课程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这种单向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厌倦和缺乏学习动力。

需要转变教学理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教师应该转变为学生的学习指导者和学习参与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提高能力。

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使学生在团队合作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岗课证相融通,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岗课证相融通,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DOI:10.3969/j.issn.2095-509X.2016.05.022“岗课证相融通,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江南造船集团职业技术学校船舶焊接技术专业为例朱维娜(江南造船集团职业技术学校,上海 200439)摘要:针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存在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满足职业教育需要及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要的问题,分析岗位培养订单、项目合作订单、企业订制订单等形式多样的订单培养模式的优势和劣势,探索“岗课证相融通,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以期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焊接技术专业;一体化中图分类号:G7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509X (2016)05-0095-03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投入,职业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2014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内容。

”船舶焊接技术专业实践性特别强,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也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需要进行教学体制的改革,建立适应专业特点和课程特点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船舶行业对船舶焊接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员摇“岗课证相融通,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意义1)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突出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

构建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模块化,将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认证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突出学生的个性能力培养,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创新精神,学生学习相关课程后直接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使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双证书”,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1]。

2)以职业素质为基础,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

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对学生进行工作态度、责任心、团队精神的培养,把职业道德作为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教学活动中,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中,贯穿于办学理念中,构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系,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培养高素质人才,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提高学生就业能力[2]。

船舶内燃机制造与维修专业高职教学改革思路探讨

船舶内燃机制造与维修专业高职教学改革思路探讨

船舶内燃机制造与维修专业高职教学改革思路探讨作者:夏霖来源:《时代汽车》 2018年第8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学校对船舶内燃机制造与维修专业学生的培养,必须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出的专业人才必须要懂知识、重技能、熟操作、精业务,为社会培养车出高端综合技术人才。

但是传统的高职教学显然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因此教育部门已将船舶内燃机制造专业作为试点专业进行了长期的教学改革,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效,但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吗。

高职院校对船舶内燃机制造与维修专业学生的教学改革,必须形成一个明确的教学思路,并将教育改革工作坚持到底。

1船舶内燃机制造与维修专业高职教学改革背景科技术的进推动了我国的船舶制造业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内对国外制造技术以及制造工艺的学习与借鉴,使得船舶内燃机工业与相关设备的制造技术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国家也已经将内燃机制造工业定位我国的一大主要行业,在此背景下,船舶内燃机制造对技术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院校作为技能性质的院校,对船舶内燃机制造与维修专业的学生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船舶内燃机制造业的发展速度与发展前景,为推动我国船舶内燃机工业的发展,是学生能余裕满满的适应行业对学生提出的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培养应该有一个实质性的改变,从教学理念、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等多方面实行变革,形成符合行业发展与学生成长的独具一格的教学特色。

另外,我国的教育制度以及教育方式历来就有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学生在校园内的学习多是进行教材内容的学习,没有过多的实践的机会,许多的专业技能都需要在走出校园、走入岗位后才能够真实的接触到,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着明显的理论与实践脱离、教学效果滞后的特点。

而船舶内燃机制造与维修专业作为一门实用性强、动手操作能力强的专业,显然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职业对学生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对船舶内燃机制造与维修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船舶内燃机制造与维修专业高职教学改革思路基于新形势下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对船舶内燃机制造与维修专业学生的教学改革应以行业要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实战技能为中心,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目标,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现状以及学校的教学特点,实行专业教学的改革。

面向船舶制造行业特色的机械制造工艺装备设计课程改革探讨

面向船舶制造行业特色的机械制造工艺装备设计课程改革探讨

中图分类号:TP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12(c)-0224-02
高等教育是属于高等教育活动的第一要素和 前 提,它也 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来培 养人,因此,高等教育十分重视活动 的目的,并 在 这 种目的 下制 定 教 育计 划,确 定 培 养目标,调 控 教育的 过 程。而 大 学 恰 恰就 是 一生中所 受高等 教育的 重要 组 成部 分,学生在学校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接受计划性的 指导,从某种意义上 来说的话,决定了大学生的社会化 水平 和 性 质。本 文目的 是 为了满 足 现代 海 洋 装 备 制 造 业 发 展 对高 素质人才的需求,对《机 械制造工艺装 备设 计》课程进行教 学 改 革,使得 既能 培 养 适 应 船 舶 行业 发 展 需 要 的创 新 意 识、 能 独 立 分析、解 决问题、善 于 学习新技 术的 能力,又可以满 足 机 械 制 造 领 域 要求 实 践 能 力强 的 专业 人 才。
224 科技创新C导op报yrSciiegnhcet©an博d T看ech网. All Rights Reserved.
1 “机械制造工艺装备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1.1 课程缺少船舶行业特色
本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很广,现有的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体 系与框架来讲解机械制造工艺装备,虽然知识点都有涉及,但 是没有根 据各 个 学 校 的培 养目标 不同而进行区分教 学 [1],江 苏
科 技 大 学是 一所 大力发 展 船 舶 特 色的学 校,传 统 的通用型 教 学 很少涉及 船 舶 建 造 过 程 的工艺 装 备,使得 学 生 难 以将 所 学 知 识与 船 舶 制 造 进行 联 系比 较,偏 离了学 校 努力建 设 成 为国内一流 船 舶 工业 大 学 的 长 远 战 略目标 。船 舶 具 有复 杂 的 结 构,从而需 要依 托 先 进 的制 造 技 术 和 相应复杂的工艺 装 备,如图1。 1.2 知识理论脱离工程实际,抽象难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卷第2期2007年06月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 nal of Jiangsu U niver sity o f Science and T echno lo gy(Social Science Editio n)Vo l 7N o 1Jun.2007文章编号:1673-0453(2007)02-0106-03船舶制造技术工程应用能力教学改革探索朱安庆,马晓平(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江苏镇江212003)摘 要:近年来,我国造船总量一直稳居世界第三,我国的船舶工业提出了要在2015年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并进入世界造船强国行列的目标。

这对高素质的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

本文介绍了江苏科技大学在船舶先进制造技术工程应用领域对提高本科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方面所作的有益改革和探索。

关键词:实践教学;工程应用;大学生;船舶制造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国内外强劲的市场需求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我国的船舶工业必须在扩大造船总量的基础上,取得从量变到质变跳跃式的技术进步。

当前,地方乃至全国的船舶工业正处于由传统的造船模式向现代造船模式、由落后的设计制造技术向船舶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转型期,迫切需要大量掌握现代造船理念的工程应用型、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是为我国培养船舶工程方面高级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一直以培养造船企业一线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特色。

在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教学中,加强船舶先进制造技术工程应用教学环节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1],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更为合理均衡地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以满足我国造船行业现代造船模式的需要,进一步缩小产、学、研之间的距离。

一、船舶制造技术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1)以课堂教学为主,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实践教学在低水平徘徊。

虽然一直强调要加强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计划中也有所体现,但比例小,资料陈旧,手段落后。

实践教学的安排落实难,未能融合到教学环节中去,课程设计体系创新不足,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安排难、效果差,很难达到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2]。

因此,出现了许多成绩好但工程应用能力低、不会或者懒于动手、毕业后无法适应实际工作要求的学生。

(2)实践教学环节与具体实际脱节。

专业教学的教师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以课程设计为单位,一个教师要指导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效果可想而知。

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与实践工程密切相关的环节由于时间、场地、经费等的限制,只能是走马观花;实践教学环节独立分开设课,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持续性、连贯性较差,毕业设计也仅仅是对有限的几门课程的重复训练、反馈,是建立在模拟任务基础上的简单综合[3]。

这种模式很难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目的。

(3)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对本专业的学习要求不甚明确,对学成以后,自己能够达到的专业水准缺乏目标,一直处于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被动状态中,学习缺乏成就感,专业学习兴趣不浓,很难调动学习积极性。

收稿日期:2006-11-02作者简介:朱安庆(1971-),男,江苏南京人,江苏科技大学实验师,主要从事船舶先进制造技术研究。

二、加强船舶制造技术工程应用能力教学改革的措施(一)开放江苏省船舶先进设计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培养学生工程应用综合能力江苏科技大学船舶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实验室是江苏省重点实验室,该省级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船舶先进设计基础与船舶试验技术、船舶先进设计与制造技术、船用设备先进设计与制造技术等方向的研究。

该实验室自1999年引进了世界一流的造船CAD/CAM专用集成制造系统TRIBON以来,通过与船舶行业中多家企业进行了多项科研合作,于2002年已经开始将TRIBON软件应用于包括船体、轮机、电气在内的全船生产设计、管理及相关的研究工作。

并于2004年联合江苏省科委和江苏省骨干船厂成立了江苏省船舶先进制造技术中心,构筑起产学研一体化平台。

针对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船舶制造技术培养方向的要求,我们开展了下列教学实践探索:(1)研究并编写完成江苏省船舶先进设计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所需的 TRIBON M1船体建模工作标准 ,为该实验室的开放提供技术支持;(2)让部分本科学生从二年级下学期起开始参加船舶先进设计制造技术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并一直延续到毕业设计。

通过对实船的设计制造工艺、造船企业管理的训练,学生得到了较完整的工程应用训练,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了他们严谨的工作作风,初步具备了一名造船工程师的基本素质。

(3)开展TRIBON应用培训工作,2001~ 2005,有104名本科学生在江苏省船舶先进设计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完成了TRIBON M1应用培训, 96人获得瑞典TRIBON SOLUT IONS公司颁发的TRIBON证书。

(4)2001~2004,参加TRIBON培训的和经过科研实践锻炼的本科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训练时,工程应用型、设计型课题的比例和成绩优良率达到了80%以上。

(二)收集整理了较完整的船舶先进制造技术工程应用教学资料(1)以船舶先进设计制造CAD/CAM软件TRIBON为基础,制定出充分体现本专业办学优势和特色的、适应学校办学定位要求的实践教学计划。

(2)在本科教学中开设任选课 TRIBON系统基础 ,历届选修人数超过2/3,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

(3)编写完成船舶先进制造技术工程应用教学所需的教材 TRIBON M1船体平面建模应用培训教程 、 TRIBON M1船体曲面建模应用培训教程 、 TRIBON M1船舶工程制图应用培训教程 ,并用于TRIBON培训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4)建设船舶先进制造技术工程应用教学和考核需要的船型图纸资料库,收集了11艘船舶的工艺技术文件和图纸资料,用于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和学生毕业设计。

(三)建立了工程应用教学质量反馈机制,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建立了船舶先进制造技术工程应用教学质量反馈机制,向用人单位发放了参加TRIBON培训及科研实践学员毕业后工作情况反馈表,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状况进行跟踪。

根据用人单位反映的情况和需求,及时调整和加强有关实践和培训环节的工作。

我们的工作得到许多用人单位的肯定,如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708研究所、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在反馈中这样描述: 这些学生,特别是2001年毕业的都已成为技术骨干,学校培训、教育方向对头 。

、 贵校的TRIBON培训工作在全国是独树一帜的,你们做到了使学生的操作技能不仅仅停留在培训上,而是通过实船操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船体制图能力,这样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尽快地上手,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 。

(四)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的教师队伍由于本学科方向需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经验,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对教师的工程应用能力的锻炼,通过同相关企业(如江苏扬子江船厂有限公司、浙江欧华造船公司、浙江扬帆船舶集团等)、科研院所(如中国船舶工业集团708所、上海船舶设计院、船舶工艺研究所、德国NS设计公司等)开展合作,我们的教师在工程实践经验不断积累的基础上,专业理论进一步得到加深加107第2期 朱安庆等:船舶制造技术工程应用能力教学改革探索强,已基本形成了产、学、研一体的知识构架和科研团队。

在开展科研合作的同时,我们还积极争取技术交流,有多名教师赴德国、日本、韩国等教学进修和交流,对先进造船国家技术水平的发展状况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使我们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能够注入新思想、新内容,提高了师资队伍水平。

通过科研和与学生广泛交流,教学相长,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掌握本学科前沿技术的教师队伍。

2001年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已承担起船舶先进制造技术实践教学的主要工作,还完成了大部分船舶先进制造技术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资料的建设工作,专业特色逐渐凸显。

(五)规划建设船舶制造技术仿真系统,强化船舶制造技术教学实践环节为进一步落实和强化对本科生在船舶制造技术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在 十一五 期间规划建设 船舶制造技术仿真系统 实验室。

按照现代造船模式理论,以现代造船企业为背景,规划、设计和制作大比例船厂布置和生产过程仿真缩尺模型,展现船厂总布置。

配合声光电和多媒体手段,全面表达现代造船模式下壳、舾、涂一体化和设计、生产、管理一体化的总装造船生产全过程。

系统以船舶企业造船流程为主线,在生产流程中着重表现船舶在船舶建造过程中中间产品得分解制造、到下水、试验试航的全过程。

项目建设完成后,将满足我校船舶与海洋工程及其它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特别是船舶制造技术方向实践教学的需要,同时形成我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鲜明的专业特色。

该项目的建设规划已列入江苏科技大学 十一五 重大装备建设项目,正在建设之中。

三、实践教学改革成果与展望船舶先进制造技术工程应用教学改革的探索,以江苏省重点实验室 船舶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实验室 为依托,以船舶先进设计制造CAD/CAM软件TRIBON培训、应用为基础,通过对船舶先进制造技术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弥补了船舶先进制造技术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以此为背景的 船舶先进制造技术工程应用能力教学改革探索 、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 的教学研究项目分别获得了江苏科技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和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船舶集成制造软件TRIBON系统的运行管理 获江苏科技大学实验技术成果二等奖。

实践证明,船舶先进制造技术工程应用能力的教学改革,是教学改革中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创新,适应船舶设计制造领域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适应我国造船行业实现现代造船模式的需要。

参考文献:[1] 刘启跃,吴文昊,周仲荣,等.开展科研实践培养创新能力[J].试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7):7-8.[2] 吕翔,马朝兴,冯军.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4):85-88.[3] 施灵,吴集迎.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创新性工科人才[J].高教论坛,2004,(1):59-61.Reform in T eaching Shipbu ild ing Engineering Ap plication Ab ilityZH U Anqing,MA Xiaoping(School of Naval Architecture and Ocean Engineering,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Zhenjiang Jiangsu212003,China)A bstract:In recent years China has ranked third in shipbuilding output.China s shipbuilding w ants to become the biggest shipbuilding in the world in2015,w hich needs a large number of talented people of engineering ap-plication.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improv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field of advanced shipbuilding technology.Key w ords:practice teaching;engineering application;college student;shipbuilding(责任编辑:王 勉)108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