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考古诗鉴赏例题附答案

合集下载

浙江省各地市中考真题汇编及解析(三)古诗词鉴赏 (附答案)

浙江省各地市中考真题汇编及解析(三)古诗词鉴赏 (附答案)

2019年浙江省各地市中考真题汇编(三)古诗词鉴赏1.浙江省杭州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2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西溪独泛[唐]皎然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

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

经寒丛竹秀,人静片云闲。

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

【注释】:①素舸:不加装饰的船。

②唯应:只有。

(1)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的氛围。

(2)本诗尾联与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情感表达上相似,请加以赏析。

【答案】(1)清幽恬静(2)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映照。

两处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

【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诗歌写了作者独自泛舟西溪,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渲染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

(2)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感情的理解。

“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意思是谁和我作伴游玩呢,只有月亮相伴;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两句都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情怀。

2.浙江省金华、丽水、义乌市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古诗阅读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①(宋)苏轼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②渐已变儿童。

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

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③百无功。

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④。

(选自《苏轼两浙诗选》)【注释】①此诗为苏轼出京任杭州通判,到湖州察看堤堰,转道秀州返杭时所作。

文长老,蜀人,报本禅院方丈。

②吴音:指江浙一带方音。

③搜句:作诗。

④浙东:指钱塘江以南越、婺、处、台七州。

13. 诗人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诗中最直接体现这个意思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4. 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3. 吴音渐已变儿童14. 表达了诗人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自己除了作诗之外一事无成的无奈,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浙江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 古诗词鉴赏

浙江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 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浙江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一、2018 分)2)两小题。

(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211)(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一)①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②蝶飞。

春暮西园 ]高启[明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á②蛱(ji【注】①本诗描写的是江南农历四月农忙时节的情景。

蝶:蝴蝶。

)范诗通过“梅子金黄”“杏子肥”“”等词语,写出了江南(1分)农村初夏的景象;高诗中“”三字,凸显了暮春季节的特点。

(2 “花落尽”)“菜花稀”(或“麦花雪白”)1【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有季节性特征的意象分析能力。

“梅子金黄”提示性词语题干要求填出描绘江南农村初夏景象的词语,“杏子肥”来自范诗的第一句,答案可在第二句“麦花雪白菜花稀”中去寻找,不难看出,可以填“菜花稀”(或“麦花雪白”)。

“花落尽”进一步说明已是暮高诗第三句“知是人家花落尽”,春时节,“知”字表明“花落尽”是作者的推测,为虚写。

末句“菜畦今日蝶来多”暗点西园,诗人不因春光逝去而感伤,而是描写“蝶来多”,写出尽管春尽,但仍充满生机和盎然情趣。

暮春了,你该首先想到春花的凋谢,想赶快来几句惋叹之词,去作一番凭吊,然而,这千年的陈规旧习,高明的诗人是无心再去追逐的。

他的心里,当然也在惦念残红狼藉的花圃;而他的目光,却投向了平常无奇、司空见惯、毫不足珍的菜畦。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

D级为鉴赏评价【考点解析】描写初夏景象的诗句杨万里《晓出净慈寺映日荷花别样红。

接天莲叶无穷碧,——送林子方》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范成大《夏日田园杂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兴·其七》范成大《夏日田园杂村庄儿女各当家。

——昼出耘田夜绩麻,兴·其七》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全)浙江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全真训练卷附答案

(全)浙江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全真训练卷附答案

浙江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全真训练卷附答案辋口①遇雨忆终南山因献王维〔唐〕裴迪积雨晦空曲②,平沙灭浮彩。

辋水去悠悠,南山复何在?答裴迪〔唐〕王维森淼寒流广,苍苍秋雨晦。

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

【注释】①辋口,辋谷口终南山辋川是王维的居住地,②空曲:高峻险要的山峰。

13. 这是一组赠答诗,裴诗中的“积雨晦空曲”与王诗中的“”相应和。

14. 裴迪问“南山复何在”,王维答“心知白云外”。

这一问一答传达出彼此怎样的情谊?请简要分析。

答案:13. 苍苍秋雨晦14. 裴迪以“南山复何在”问候,表达对王维的思念与牵挂;王维以“心知白云外”应答,表达自己懂裴迪,裴迪也懂自己,都不为外物所扰,可见两人情谊深【甲】_____望[清]周容独立空庭日没西,归鸦风急翼难齐。

故园小阁疏篱外,乌桕梢头各早栖。

【乙】_____望[清]周容万点寒鸦过尽西,一轮斜月向人低。

欲追残梦惊回处,黄菊樽前剥蟹脐。

18.阅读【甲】【乙】两首诗,关注诗人所望的景物,根据要求答题。

(5分)(1)根据诗歌内容,将“晓”“晚”两字分别填在相应诗题的横线上。

【甲】_____望【乙】_____望(2)追随诗人的目光,你会发现,正是那些富有特征的景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思。

请从两诗中任选一首,结合诗句,品味诗人所望之景,体会诗人流露之情。

答案:18. (1)【甲】晚【乙】晓(2)【示例一】甲诗第一句,诗人望着西沉的落日,想到自己独自站在空荡荡的院子里,有一种落寞的感受,流露出忧伤之情。

【示例二】甲诗第二句,诗人望见“归鸦”“翼难齐”,想到乌鸦难归巢,自己也有家难回,流露出故园之思。

【示例三】乙诗第一句,西去的“万点寒鸦”引起了诗人凄凉的感受,触发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示例四】乙诗第二句,诗人望见低垂的斜月,想到月有(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明]李攀龙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浙江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

浙江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

浙江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一、2018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2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5分)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一)①[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②蝶飞。

春暮西园[明]高启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注】①本诗描写的是江南农历四月农忙时节的情景。

②蛱(jiá)蝶:蝴蝶。

(1)范诗通过“梅子金黄”“杏子肥”“”等词语,写出了江南农村初夏的景象;高诗中“”三字,凸显了暮春季节的特点。

(2分)【答案】(1)“菜花稀”(或“麦花雪白”)“花落尽”【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有季节性特征的意象分析能力。

题干要求填出描绘江南农村初夏景象的词语,提示性词语“梅子金黄”“杏子肥”来自范诗的第一句,答案可在第二句“麦花雪白菜花稀”中去寻找,不难看出,可以填“菜花稀”(或“麦花雪白”)。

高诗第三句“知是人家花落尽”,“花落尽”进一步说明已是暮春时节,“知”字表明“花落尽”是作者的推测,为虚写。

末句“菜畦今日蝶来多”暗点西园,诗人不因春光逝去而感伤,而是描写“蝶来多”,写出尽管春尽,但仍充满生机和盎然情趣。

暮春了,你该首先想到春花的凋谢,想赶快来几句惋叹之词,去作一番凭吊,然而,这千年的陈规旧习,高明的诗人是无心再去追逐的。

他的心里,当然也在惦念残红狼藉的花圃;而他的目光,却投向了平常无奇、司空见惯、毫不足珍的菜畦。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解析】描写初夏景象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专题09 诗词鉴赏(原卷版)- 备战中考语文精选题集(浙江专用)

专题09 诗词鉴赏(原卷版)- 备战中考语文精选题集(浙江专用)

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精选题集(浙江专用)专题09 诗词鉴赏1.(2023·浙江绍兴·统考中考真题)阅读“宋韵在古诗”分类梳理活动中收集到的《春早得雨》,完成探究。

春早得雨【宋】陆游稻陂方渴雨,蚕箔①却忧寒。

更有难知处,朱门惜牡丹。

【注释】①蚕箔:养蚕的器具,俗称蚕帘。

这里指代蚕。

:“朱门”指代①________,杜甫有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因为“②________”,他们似乎不喜欢下雨。

:从“稻陂”“蚕箔”可见,诗歌还描写了另一个群体;③________。

“稻陂方渴雨,蚕箔却忧寒”一句,可借鉴白居易《卖炭翁》中写卖炭翁矛盾心理的“④________,________”句解读。

:《春早得雨》应该归到情趣、情怀、哲理哪一类呢?结合词句简要阐述一下吧。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023·浙江·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古诗,补全对话。

旅次石头岸〔唐〕张祜行行石头岸,身事两相违。

旧国日边远,故人江上稀。

水声寒不尽,山色暮相依。

惆怅未成语,数行鸦又飞。

小语:老师,我发现尾联中有一个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1)_______________”,还有一个意象“(2)_______________”,从中可以读出这首诗的情感。

老师:是的。

我们还可以通过诗题中“(3)_______________”一词知道诗人身处异乡。

他想起“旧国”“故人”,流露出(4)_______________之情。

小语:我不理解“身事两相违”这句诗。

老师:这就需要了解作者的经历。

张祜性格耿直,被他人排挤,最后无奈归隐,所以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

3.(2023·浙江宁波·统考中考真题)下面是同学们在东钱湖研学时发现的古诗,请你赏析。

初至茂屿①[明]沈九畴清溪窈窕觅仙踪,临水看云面面重。

山过雨声侵薜荔②,风吹秋色满芙蓉。

浙江省中考语文试卷全集汇编古诗词赏析专题(含解析)

浙江省中考语文试卷全集汇编古诗词赏析专题(含解析)

古诗阅读遣意①〔唐〕杜甫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②,细雨更移橙③。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释】①选自《杜诗详注》。

遣,抒发。

②酿黍:酿酒。

③移橙:栽橙。

(1)古诗讲究对应,每每佳句天成。

首联中的“近”,从“啭”字听来;“轻”,从“①泛”字看出,颔联中的“②野花落”对应着首联的“啭枝”,“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

(2)《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这首诗是杜甫寓居成都草堂之后眼见春日之景有感而发。

首联叙草堂春日之景,作者看到树上黄鸟啼鸣,白鸥轻轻飞舞。

颔联,看到满地野花,孤村春意生机初现。

颈联写自己年老,要赶紧酿酒,细雨飘到橙子之上。

尾联写诗人渐渐喜欢孤独的幽居生活,断绝了与外界的往来,甚至可以不用姓名,表达了作者幽居郊野,淡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首联,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

近,从啭字听来;轻,从泛字看出。

野花落,承啭枝;春水生,承泛渚。

此皆天然佳句。

酿黍移橙,乃闲居适情之事。

谢交忘名,有澹然世外之思。

末联,诗人渐渐喜欢孤独的幽居生活,断绝了与外界的往来,甚至可以不用姓名,闲适之意可见一斑。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理解。

《遣意》是即景抒情之作,前三联叙写幽静的春景,意在为抒情做铺垫。

作者的情感从“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直接表达出来,诗人渐渐喜欢断绝外界的交往,幽居之中不使用自己的名字,流露出杜甫在成都草堂的惬意生活,表达了幽居郊野,淡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

答案:(1)泛;野花落(2)幽居郊野,淡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

译文:黄鸟在身边的树枝上婉转啼叫,在水中泛舟,眼前白鸥轻轻飞舞。

一条小路上落满野花,一座孤村里春水渐渐有了生机。

年纪衰老催促自己赶紧酿酒,细雨飘到了橙子之上。

渐渐喜欢断绝外界的交往,幽居之中不使用自己的名字。

【点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4、诗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真题汇总(含解析)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真题汇总(含解析)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真题汇总(含解析)(2022·四川资阳·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上片叙事,写词人密州出猎的盛大场面;下片抒怀,写词人请战,情豪志壮。

B.上片中“卷平冈”三个字,极言速度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C.上片结尾二句,写词人在猎场驰骋,像孙权那样英勇无比,亲自射杀了老虎。

D.下片结尾词人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

C.有误,“亲射虎,看孙郎”,是说词人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

而不是说他亲自射杀了老虎;故选C。

2.“狂”贯穿全词,词人的“少年狂”,狂在外形,狂在内心。

请简要分析。

【答案】狂在外形:词人行为举止狂,比如率众多随从出猎(或词人语气狂,比如他说要像孙权那样挽弓射虎)。

狂在内心:词人“两鬓微霜”仍不服老(或身处逆境,仍积极进取)。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首先词人的“狂”表现在狂在外形:根据“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可知,词人行为举止狂,劲装出猎且全城百姓出动,规模盛大;其次,词人的“狂”表现为狂在内心:根据“亲射虎,看孙郎”“鬓微霜,又何妨”可知,词人以孙权自比,抒发雄心壮志,以“老”衬“狂”,充分表现出了词人豪情满怀,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结合“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可知,词人通过运用冯唐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这也是词人的内心的“狂”。

(2022·贵州安顺·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2022年浙江各地语文中考真题(杭州温州金华嘉兴等)汇编专题07 古诗词鉴赏(解析版)

2022年浙江各地语文中考真题(杭州温州金华嘉兴等)汇编专题07 古诗词鉴赏(解析版)

专题07 古诗词鉴赏1.(2022·浙江舟山·中考真题)古诗阅读。

鄱阳湖①吴国伦欲向匡庐②卧白云,宫亭水色昼氤氲。

千山日射蛟龙窟③,万里霜寒雁鹜群。

浪涌帆樯天际乱,星临吴楚镜中分。

东南岁晚仍鼙鼓④,莫遣孤舟逐客闻。

[注释]①选自《明诗观止》。

本诗是作者被贬江西时游庐山经鄱阳湖写下的咏景诗。

吴国伦,明代文学家。

②匡庐:即庐山。

③蛟龙窟:指鄱阳湖。

④鼙鼓:战鼓。

这句指嘉靖年间倭寇骚扰东南沿海地区一事。

(1)“浪涌帆樯天际乱”中的“涌”,有的版本又写作“拥”。

你觉得哪个更好?为什么?(2)关于此诗的情感基调,小嘉说是欢快的,小舟说是忧伤的。

你的看法呢?请简述理由。

【答案】(1)示例1.“涌”更好。

表现出鄱阳湖波涛翻腾激荡,以致把船顶起的雄阔气势,示例2.“拥”更好。

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浪把帆船拥入“怀中”的景象,突出了风浪之大。

(2)我认为是忧伤的,尾联中说,东南仍然处于战火之中。

请不要让我这位遭受贬谪孤舟漂泊的人听到战鼓的声音吧。

否则,我将是多么的痛心疾首啊!表现了诗人对东南一带战乱频仍的关切和忧虑,同时,“孤”“客”等词也表现出诗人被贬谪的失意孤寂。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浪涌帆樯天际乱,星临吴楚镜中分”的意思是波涛汹涌,帆倒桅杆断折,吴楚分野的星空映在镜一般的湖水里。

“涌”本意是指水由下向上冒出来,引申义是像水涌出。

这里用“涌”字,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鄱阳湖波涛汹涌的气势。

“拥”本义是抱,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风浪把船抱入怀中的情态,突出风浪大的特点。

(2)本题考查诗歌主旨的理解。

这首诗前三联的意思是:我想向庐山隐居,宫亭湖云气迷濛。

太阳照在千山和鄱阳湖上,鹅和鸭游在寒冷的鄱阳湖中。

波涛汹涌,帆倒桅杆断折,吴楚分野的星空映在镜一般的湖水里。

写出了鄱阳湖深秋苍茫雄浑的景象。

而尾联“东南岁晚仍鼙鼓,莫遣孤舟逐客闻”的意思是东南沿海地区战鼓仍然咚咚作响,请不要让我这位遭受贬谪孤舟漂泊的人听到战鼓的声音吧。

杭州市语文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试卷

杭州市语文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试卷

杭州市语文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试卷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临江仙·送王缄①苏轼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

凭②将清泪洒江阳。

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

殷勤且更尽离舫③。

此身如传舍④,何处是吾乡!【注释】①王缄:苏轼亡妻王弗之弟。

②凭:请,劳烦。

③觞:酒杯。

④传舍:驿站。

(1)下列对这首词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交代背景,词人虽明言“忘却”,实则难忘,一见妻弟“未免思量”。

B.“凭将清泪洒江阳”一句抒发了词人“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那样的悲伤。

C.“故山”两句既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又有羁旅天涯的孤寂与悲凉。

D.“何处是吾乡”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词人身不由己、漂泊无定的感慨。

(2)请结合全词,说说你对“殷勤且更尽离觞”一句的理解。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云间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找出诗中表现国家沦陷的诗句并解释其意思。

诗句:________意思:________(2)首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采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4)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似,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妲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作者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浙江中考古诗鉴赏训练题带答案

浙江中考古诗鉴赏训练题带答案

浙江中考古诗鉴赏训练题带答案梳楼蒋捷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

楼儿忒小不藏愁。

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

海棠红近绿阑干。

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1 我们接触过许多词牌名,如“念奴娇”、“永遇乐”、“虞美人”、“醉花阴”等,请推断本词的词牌名是。

2分2赏析首句“丝丝”一词的韵味。

3分3 本词主要写了什么愁?并简要分析“楼儿忒小不藏愁”一句是怎样写“愁”的。

3分1虞美人2【参考答案】“丝丝”这一叠词,看似平常,其实颇见巧妙,从音调上讲,这个叠词协畅自然,念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词的艺术美感。

1分既逼真地再现了柳枝随风婆娑起舞的柔姿,也生动地描绘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暗衬倚栏人愁绪的万缕千丝。

2分3【参考答案】本词主要写了羁旅思乡之愁。

1分“楼儿忒小不藏愁”一句中用“楼儿忒小”,衬托愁思之多;“不藏”有藏不住、飘出之意,也暗含“愁”之多。

1分并且以空间的大小来喻愁之多少,妙用比喻手法。

把无形的愁思化作有形的事物,化抽象为具体,巧妙表现了愁情的深重。

1分折桂令三衢①平山亭张可久倚栏杆云与山平,一勺甘泉,四面虚亭。

隐隐浮图,层层罨画,小小蓬瀛。

随月去长空雁影,唤秋来高树蝉声。

客路飘零,天宇澄清,剑气②峥嵘。

选自《张小山乐府》【注】①三衢:指浙江三衢山。

②剑气:宝剑的光芒。

后常用以比喻人的声望或才华。

1请简要概括三衢山这一景物的特点。

2分答:2“客路飘零,天宇澄清,剑气峥嵘”流露出作者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4分答:12分高耸入云;如画如幻。

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24分流露出羁旅飘零的悲怆;又抒发出面对清澈明净的天空,积极进取不甘平凡的豪情。

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浙江中考古诗鉴赏精选题带答案

浙江中考古诗鉴赏精选题带答案

浙江中考古诗鉴赏精选题(一)雨夜读书[宋] 陆游一灯如萤雨潺潺,老夫读书蓬户间。

但与古人对生面,那恨镜里凋朱颜。

功名本来我辈事,人自蹭蹬①天何悭?君看病骥瘦露骨,不思仗下②思天山。

[注]①蹭蹬:比喻失意潦倒。

②仗下:借指朝堂。

8.首联写出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请简要说明。

(5分)9.诗歌里蕴含那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浙江中考古诗鉴赏精选题答案8.写出一幅幽静的“雨夜读书”图。

(2分)深夜,帘雨声淅沥。

帘内一灯如豆。

陋室灯下,衰老的诗人正沉浸在古书里。

(3分)9.①感叹青春凋零,人生迟暮。

诗人对镜自照,见容颜衰老,倍感遗憾。

②伤感功名未成,仕途失意。

功名原本是像我这样的人的追求,但是人生多艰,上天对我太吝啬。

③依然坚守志向,渴望建功。

虽然自己像多病的瘦弱的骐骥,但也不想徒列朝堂,而是想去天山边塞建功立业。

(每点2分)浙江中考古诗鉴赏精选题(二)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辛弃疾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

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

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

想夜半承明②,留教视草③,却遣筹边。

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酒只依然。

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注】①范停:即范昂,滁州通判,将赴京城临安。

悴,副职。

辛弃疾当时任滁州知州。

②承明:汉有承明庐,为朝官值宿之处。

③视草:为皇帝起草制诏。

8.赏析“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两句的妙处。

(5分)9.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浙江中考古诗鉴赏精选题答案8. 赏析“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两句的妙处。

(5分)①描写了想象中朋友在旅途品尝美食、回家后享受儿女团聚的天伦之乐的情景。

(2分)②运用想象与列锦的手法(众多的名词意象组合),强化了江上品美味、家中团聚的画面感,情感由送别的悲伤转为对朋友的美好祝福,含蓄地表达了情感。

(3分)(意思对即可,共5分。

浙江中考语文古诗鉴赏习题及答案

浙江中考语文古诗鉴赏习题及答案

浙江中考语文古诗鉴赏习题(一)登百丈峰①高适朝登百丈峰,遥望燕支道②。

汉垒青冥间,胡天白如扫。

忆昔霍,连年此征讨。

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

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

① 百丈峰:在今甘肃省内。

②燕支道:在匈奴境内。

(1)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分析“徒”字的妙处。

(3分)(2)请结合诗的后三联,简析诗人所表现的情感。

(4分)浙江中考语文古诗鉴赏习题答案(1)“徒”就是白白地,写了寒山孤单单地在边塞凌乱地矗立(1 分),营造一种苍凉、衰败的意境,(1分)呼应了前文中匈奴未灭,连年征战所带来的萧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伤感。

(1分)(2)(4分)情感一:“忆昔霍,连年此征讨。

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表达了诗人目睹连年征战却不能定边的,希望出现英雄人物,早日结束战争;希望给国家和百姓以和平安定的愿望;(此点如果只答出前一部分或后一部分都可以得2分)情感二:目睹鸿雁南飞,心有所感,寓意诗人思归思家之情。

(此点2分)浙江中考语文古诗鉴赏习题(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东鲁门泛舟李白【其一】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

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①。

【其二】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②?注:①山阴:今浙江绍兴。

山阴雪,指晋王子猷雪夜访戴逵之事。

②剡溪:王子猷雪夜访戴之事即发生于此地。

(1)请具体分析第一首诗是如何紧扣题中的“泛舟”二字展开的。

(4分)(2)试分析第二首诗首句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分)(3)两首诗中的主人公形象有什么共同点?请简要分析。

(4分)浙江中考语文古诗鉴赏习题答案(1)首句以“天倒开”写天在水中的倒影,暗写泛舟之事;(1分)第二句以水流、波摇,让人产生石动的幻觉,来写人在舟中(1分);第三句直写轻舟泛月;(1分)结句以东晋王徽之(字子猷)雪夜乘舟访戴的故事写自己泛舟访友。

(1分)由写景到叙事,紧扣“泛舟”二字展开,妙趣横生。

(2)比喻,(1分)写河水像青龙一样环绕着石堤,写出了作者泛舟访友途中的愉悦心情。

浙江中考古诗鉴赏汇总

浙江中考古诗鉴赏汇总

【2016·浙江省杭州卷】20.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5分)月夜【唐】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①南斗斜。

今夜偏知②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早行【宋】陈与义露侵驼褐③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②偏知:才知。

③驼褐: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1)《月夜》描写的是时节的景象,《早行》描写的是时节的景(2分)(2)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作分析。

(3分)【2016·浙江省宁波卷】(四)定林①所居(5分)宋·王安石屋绕湾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

临溪放杖依山坐,溪鸟山花共我闲。

二月四日作②宋·陆游早春风力已轻柔,瓦雪消残玉满沟。

飞蝶鸣鸠俱得意,东风应笑我闲愁。

【注释】①定林:地名,为名胜之地。

②此诗作于淳熙八年(1181年),作者落职闲居家乡。

1.《定林所居》中的“溪”、“山”分别具有▲、▲的特点;《二月四日作》通过▲和消残之雪来描写早春的景色。

(3分)2.尽管两首诗都有“闲”字,诗人心境却不一样,请作具体分析。

(2分)▲【2016·浙江省温州卷】(一)南溪弄水回望山园梅花(4分)[宋]杨万里梅从山下过溪来,近爱清溪远爱梅。

溪水声声留我住,梅花朵朵唤人回。

(选自《给孩子的古诗词》)12.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回答。

(4分)A.杨万里的小诗妙用动词。

结合全诗,分析第一句中“过”字的妙处。

答:B.杨万里的小诗巧用叠词。

分析诗歌三、四句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答:【2016·浙江省湖州卷】(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14题。

(4分)虞美人梳楼[宋]蒋捷丝丝杨柳丝丝雨。

春在溟濛处。

楼儿忒小不藏愁。

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

借与花消遣。

海棠红近绿阑干。

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选自《宋词鉴赏辞典》)【注释】①溟濛(míng méng):形容烟雾弥漫,景色模糊。

2022年中考语文浙江10市试题汇编系列—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

2022年中考语文浙江10市试题汇编系列—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

2022年中考语文浙江10市试题汇编系列—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附答案)(其中舟山和嘉兴,绍兴和义乌部分同卷)【浙江宁波】(四)(16分)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与知识连结,更懂“记”】14.初中已学的“记”有“修造记”“游览记”“器物记”,下面分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岳阳楼记》《核舟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小石潭记》A.//B.//C.//D.//【与篇章连结,更懂“情”】15.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5分)(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文:16.阅读下面《宋史范仲淹传》中的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9分)材料一:(范仲淹)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材料二: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

仲淹顿首谢曰:“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1/20材料三:延州诸砦多失守,仲淹自请行,迁户部郎中兼知延州。

【注释】夷简:人名。

延州:地名。

砦,同“寨”。

【任务一】材料一中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B.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C.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D.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任务二】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相关注释,为下列句中加点字选择正确义项。

(1)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A.丰富,充足B.供给,供养(2)帝谕仲淹使释前憾()A.遗憾,心感不足,不满意B.怨恨答:(五)如梦令(5分)【明】李梦阳不信园林春早,一夜遍生芳草。

说与小童知:“池上落红休扫。

”休扫,休扫,花外斜阳更好。

17.结合加点字词赏析画线句子。

义乌中考语文古诗鉴赏习题带答案

义乌中考语文古诗鉴赏习题带答案

义乌中考语文古诗鉴赏习题带答案旅宿杜牧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⑴颈联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3分⑵联系全诗的情感,对尾联“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作简要赏析。

3分⑴虚写乡愁令人难眠,渐入梦境,梦回故乡。

可路远,醒来时天已大亮。

实写的是远离故乡,书信难达。

表达羁旅中的思乡之情。

⑵用沧江美景、渔人垂钓与诗人长途跋涉、行旅艰辛形成鲜明对比。

反衬自己风尘仆仆难与家人团聚的愁绪,表达了诗人对家乡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

南歌子黄庭坚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

玉人邀我少留行。

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

别时不似见时情。

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1试述“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两句写景的特色及作用。

4分2词的下片主要运用哪些手法来表情达意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1写景特色:色彩搭配,明暗对比。

窗前槐树绿叶繁茂,榴花在室外盛放,红艳如火,“绿”与“红”相映衬,“明”“暗”相对照,在色彩和光度上构成强烈对比,构筑了浓艳明丽之景。

作用: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离别时的无限凄楚,对人物形象和环境气氛起了烘托渲染的作用,衬托了离别的伤感之情。

2比喻拟人或答“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以柳叶喻双眉,梨花喻脸庞,以“皱”眉和“倾”泪刻画伊人伤离的形象,通俗而又贴切。

②想象、虚实结合或对比。

“别时”句,由眼前凄凄惨惨的离别场面回想到当初相见时的欢乐情景,但往事不堪回首,只能使临行时的心情更加沉重。

③以景结情。

末句略去登舟以后借酒遣怀的描写,只说半夜酒醒,唯见月色皎洁,江水悠悠,无限离恨,尽在不言之中,颇具蕴藉含蓄之致。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中考古诗鉴赏例题附答案
水调歌头
蔡伸
亭皋木叶下,原隰菊花黄。

凭高满眼秋意,时节近重阳。

追想彭门注往岁,千骑云屯平野,高宴古球场。

吊古论兴废,看剑引杯长。

感流年,思往事,重凄凉。

当时坐间英俊,强半已凋亡。

慨念平生豪放,自笑如今霜鬓,漂泊水云乡。

已矣功名志,此意付清觞。

【注】彭门:徐州治所,蔡伸任徐州通判时曾率部北上,援助抗辽。

1本词上片哪些景象体现了秋意?“千骑云屯平野”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3分
2上片“看剑引杯长”一句有何用意?4分
3本词下片写出了哪几种“凄凉”?4分
13分①木叶下、菊花黄;2分②比喻。

1分
24分表现诗人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为下片感怀做铺垫或与下片的凄凉形成对比。

每点2分
34分英豪凋亡;年岁已高;飘泊他乡;功业未就。

每点1分
江行赠雁①
欧阳修
云间征雁水间栖,缯缴方多羽翼微。

岁晚江湖同是客,莫辞伴我更南飞。

归雁
杜甫
春来万时客,乱定几年归?
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

【注】①此诗写于欧阳修被贬谪下夷陵的路上。

缯zēng缴zhuó:猎取飞鸟的射具。

1两首诗都写到了雁,各自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作分析。

4分
2两首诗借雁这个意象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作分析。

4分
1欧诗写了一只时刻有危险的远飞之征雁。

“征”写大雁要飞得很远,辛苦劳累,“缯缴”表明雁经常受到射杀或随时有危险。

2分杜诗写了高飞之归雁,“高高”表达雁的自由自在、畅通无阻。

2分
2欧诗明写征雁,暗写自己的遭遇,表达自己被贬的孤寂心境与悲愤情怀。

2分杜诗借雁北归反衬自己仍久留异乡、有家难归的伤感。

2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