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台谏制度
宋代的台谏制度御史台清流的最早起源
宋代的台谏制度御史台清流的最早起源台谏制度是宋代的一种政治制度,主要是为了监督和纠正朝廷中的不正之事。
御史台清流是指宋代初期,由于政府腐败和奸臣当道,一些忠诚廉洁的官员组成的清流派别,在御史台发挥重要作用。
宋代的台谏制度起源于唐代,但在唐朝晚期和五代十国时期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直到宋代建立后,才得以完善和推广。
台谏制度在宋代是由三位高级官员领导的,分别是参知政事、中书令和御史中丞。
他们负责监察和稽查朝廷中的官员,特别是皇帝和宰相,以确保政府的廉洁和公正。
御史台是台谏制度的核心机构,也是政府中的一个独立机构。
御史台的主要职责是监察官员的行为,收集举报和控告,还可以提出奏折和建议。
御史台下设若干监察司,分管各个行政区域,负责日常监察工作。
御史台的御史是由皇帝任命,属于中央政府的官员。
他们被授予了特权,可以直接向皇帝上奏,甚至可以逮捕和惩处官员。
御史台清流的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宋初。
当时的政府腐败严重,宰相赵普等人以权谋私,压制异声。
一些忠诚廉洁的官员,如御史马端臣、刘攽等人,不顾个人安危,站出来揭露宰相的罪行,并上书朝廷,以寻求公正和真相。
他们的正直和勇敢得到了皇帝赵匡胤的赞赏和支持。
在此之后,皇帝赵匡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政府,并且逐渐确立了御史台的地位和权威。
首先,他对政府的吏治进行整顿,开展反腐斗争,并建立了御史台。
其次,他聘请了一些有德行和才能的官员担任御史,尤其是从民间推荐的清流官员。
赵匡胤还加强了对宰相的监督和限制,减少了他们的权力,以避免再次出现宰相专权的情况。
御史台清流在宋代起到了监察官员的作用,起到了一定的抑制腐败和维护公正的作用。
他们通过上奏、控告和举报等方式揭发官员的不当行为,追究他们的责任,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他们的行为不仅为朝廷提供了珍贵的情报,也为政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御史台清流的最早起源是在宋初,但在整个宋代历史中,他们的力量和影响力有所起伏。
在一些时期和政权下,御史台清流遭到了政府的压制和打压。
宋代台谏的异化探究
宋代台谏的异化探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台谏,是台官与谏官的合称。
宋代以前,台、谏属于两个系列,履行不同的职责。
唐时,台官指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其职责是监督宰相及百官;谏官指谏议大夫、拾遗、补阙、司谏、正言,其职责是专门讽谏皇帝,纠绳皇帝的过失。
宋初沿袭唐制,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掌纠绳内外百官奸慝,肃清朝廷纪纲,大事则廷辩,小事则纠弹。
”(《宋会要·职官》)仁宗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成立另一个最高监察机构谏院,将原本隶属于门下省的谏官分离出来。
从此以后,谏官不再是宰相下属,宰相无权任用谏官,所有台官谏官均由皇帝任命,于是,台官谏官成为“天子耳目之臣,宰执不当荐举,当出亲擢,立为定制”。
从法理上说,“谏官掌献替,以正人主;御史掌纠察,以绳百僚。
”设立谏官的初衷,本来是纠绳皇帝,而非纠绳宰相,对皇帝才称“谏”。
但是宋朝设立谏院,谏官脱离门下省,撇开皇帝不管,反过来监督宰相及百官,使皇帝成为不受约束的绝对权威。
这个改变,无疑是谏官职能的异化。
有鉴于改制后台官、谏官职能重叠,到了北宋中期,台谏基本合一。
相对唐代而言,宋代谏官主要是弹奏大臣,而非规谏君主。
不过,既然台谏合一,那么弹奏大臣也是应尽的职责,再说权力理应受到监督与制约。
问题在于,宋代台谏在履职过程中并未恪守公正与理性,以致出现严重的异化现象,对宋代政治产生很不好的影响。
具体来说,台谏的异化行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论奏弹劾主要对人而非对事,且偏好人身攻击。
诚然,人与事很难截然分开。
但台谏在论奏的时候,倾向于对某个大臣进行攻击,将自身置于道德制高点,竭力诋毁他人,不惜人身攻击。
仁宗、英宗在位45年间,因台谏弹劾而免职的宰执人数、人次之多,非常惊人。
台湾学者梁天锡曾对仁宗朝被台谏弹劾罢免的宰执大臣做过统计,居然有15人;国内学者罗家祥综合考证,这个数目竟多达23人。
监督百官,皇帝耳目,宋代的台谏制度对皇权的巩固的作用
监督百官,皇帝耳目,宋代的台谏制度对皇权的巩固的作用中国封建监察制度 ,从广义上可分为台官和谏官两大系统。
其历史久远,战国时便出现了职司监察的御史。
随着秦汉大一统封建王朝的建立,以御史台为主要形式,辅之以谏台的监察体系也不断发展。
魏晋之际 ,御史台的职能逐渐独立 ,到了隋唐 ,已经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监察制度 ,但直到宋代以前 ,台官和谏官二者分工精细 ,职责明确。
台官为御史 ,掌纠弹官邪 ,肃正纲纪 ,监督百僚;谏官为给事中 ,谏议大夫 ,散骑常侍等 ,掌匡失补阙 ,谏督皇上。
到了宋代 ,台官职能扩大 ,兼有论事谏正之权;谏官则转变职能 ,监督对象由皇上转向朝中文武百官,特别是以中书,枢密院等执政大臣为主要目标。
因此,宋代的监察机构形式上虽然也分为御史台和谏院,但职能上已基本合二为一,成为皇上遏制相权,加强皇权的御用工具。
一、台谏职能的转化御史一职 ,最早起源于何时 ,史无定论。
但据陈梦家教授在《殷墟小辞综述》中认为最晚在商代就已出现。
最初称“御事”,王国维解释“古代事、吏、史为一字,其本义为持书之史”。
杜佑在《通典》中记载:“御史之名, 周官有之,盖掌赞书而授法令 ,非今任也 ,秦汉为纠察之任” 。
明确其最初无监察之职能。
战国中后期,随着封建官僚体制的初步形成,为适应国君加强对全国官吏监控的需要 ,御史职能不断扩大 ,开始兼司对百官言行的监察。
齐威王与齐国赘婿淳于髡饮酒作乐于后宫时,淳于髡对齐威王说:“赐酒大王之前 ,执法在傍 ,御史在后 ,髡恐惧俯伏而饮 ,不过一斗径醉矣”反映了御史开始兼有监察之职能。
到了秦汉 ,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其掌纠察之任更明确无疑 ,不过其纠察对象是内外百官。
皇帝作为国家最高权力代表,不能施行监察,为使皇帝言行不致破坏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 ,就设谏官以规正。
谏官是监察的一种特殊形式,谏官通常称为言官,秦汉时称谏议大夫 ,魏晋时称散骑常侍 ,隋唐仍置谏议大夫 ,主掌朝政得失 ,封驳违失诰令及驳正君主违失等。
北宋台谏制度
北宋台谏制度
北宋台谏制度是北宋时期设立的一种监察制度,用于监督官员的表现,维护政府的廉洁和行政效率。
北宋台谏制度最初设立于宋太宗时期,又称为“台高谏擢用制”,以詹事府为主体,设立正副职,职责是察觉官员的过失和负责弹劾。
之后,司农寺、殿中侍御史、殿中丞等机构也承担了类似的监察职责。
北宋时期的台谏官员由朝廷选拔,特别是选拔具备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
他们的任务是检举和弹劾官员的不当行为,协助朝廷处理政务。
台谏官员必须公正无私,鞠躬尽瘁,保持高度的政治品德和道德修养。
北宋台谏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监督和纠正官员贪污腐败的作用。
然而,由于遭遇了朝廷权力的限制和官员的腐败行为,这一制度逐渐衰落。
最终,在宋哲宗时期,台谏制度被取消,改由唐宋皇室后裔赵惇受命整顿官僚机构,重建吏部和其他监察机构。
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的人治
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的人治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宋朝逐渐向着一个更加稳定、更加繁荣的年代发展。
宋朝在政治上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机制,即台谏制度,这个机制在政治治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台谏制度的运作来看,可以看出宋代的人治特征。
首先,台谏制度是宋代政治治理中非常核心的制度,这个制度由中书省、门下省、东京、汴京的官员共同组成,是一个特殊的会议机构,常常用来解决特殊的政治问题。
这个机构对政治议题有着敏锐的把握和分析能力,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出及时的建议和意见,帮助皇帝制定更为精准的政策。
其次,台谏制度中的参谋和官员都经过了非常严格的选拔和培训,他们具有非常高的政治素养和才干。
他们立足于具体政治事务,参与各个方面的政策制定和决策,在政治思想方面也是颇为开明的,比较注重知识传递和学术交流。
再次,台谏制度在政治决策中发挥了重要的监督作用,特别是在皇帝出巡的时候,台谏会派遣人员随行,以观察当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
同时,台谏还负责管理和监督地方官员的行为,确保地方的政治和行政活动能够保持高度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这种制度的监督和指导作用可以有效地落实人治,确保政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最后,台谏制度的启示是,一个好的人治模式应该具备相应的机制和制度,尤其是在政治决策和治理方面。
健全的制度可以有效地保障政治的稳定和良好的社会运行,也可以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创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总之,销售的台谏制度在宋代政治治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通过对台谏制度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宋代人治的特征,并借鉴这种治理模式的优点,努力创造适合当下社会的治理机制,实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宋代台谏制度研究》评价
《宋代台谏制度研究》评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研究宋代台谏制度。
宋代台谏制度是宋朝政府管理体制的关键部分,由宋太祖赵匡胤建立。
宋太祖统治时期,台谏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尝试从宋代台谏制度的内容、功能、作用、影响和缺点等方面对宋朝台谏制度进行评价。
宋代台谏制度的内容宋代台谏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由中央集权统治架构,大臣“谏拙负责”,议事有序,有统一的谏议程序,以及应用谏议结果的行政措施等。
台谏制度的实施大大改变了宋朝考察官担任政治官员时的考察方式。
宋代台谏制度也规定了官员不仅要在朝议中发表谏言,而且在执行官务时要按规定立谏议论。
宋代台谏制度的功能宋代台谏制度有多种功能。
首先,它为宋代政府的政治官员提供了一个可以展示才智的平台,实现了官员的素质提高。
其次,它可以开放新思想,有效调节宋朝政治活动的发展方向,丰富宋朝政治文化。
此外,它有助于加强宋朝政府管理,完善政治、行政体制,整合社会,使宋朝发展得更好。
宋代台谏制度的作用宋代台谏制度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使宋代社会经济发展得更好,促进宋朝社会的和谐和繁荣,使它成为古代中国最兴旺的时期。
其次,它可以把宋代官员的谏言和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促进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实施,使它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结局构建的典范。
宋代台谏制度的影响宋代台谏制度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使宋朝政府管理体制更加完善,加强了中央集权。
它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丰富了中国的司法、宗教和道德理论,增强了中国政治的严肃性和民主性。
它还促进了宋朝文学的发展,表现出了宋朝人民的才智和智慧。
宋代台谏制度的缺点宋代台谏制度也有缺点,如台谏制度的实施使宋朝政治管理重兵征伐,导致宋朝部族之间要塞斗争,最终导致宋朝的灭亡。
此外,台谏制度也使宋朝政府过于依靠中央集权,地方行政机构和政治职务的权力过于集中,导致宋朝政府缺乏公平性,社会的歧视和腐败日益严重。
总结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宋代台谏制度在宋朝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宋代台谏制度
宋代台谏制度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其治理制度也相当完善。
其中,台谏制度是宋代的一个重要特色,本文将从台谏制度的起源、职责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台谏制度起源于唐代,但真正完善和发展是在宋代。
台谏是指朝廷中的高级官员,负责向皇帝直接进谏忤逆之事。
宋代台谏官受皇帝的委任,代表朝廷监察国家政策和官员言行,同时也是皇帝的得力助手。
台谏官之间还有相互监督的职责,以保证台谏制度的公正性和高效性。
台谏的职责主要包括批评和建议。
台谏官可以通过书面奏章或直接向皇帝陈述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对于国家政策的不当之处,台谏官可以提出针对性的批评和改进意见,从而帮助皇帝更好地治理国家。
而对于官员的错误行为,台谏官也可以向皇帝告发,并建议进行相应的处罚。
台谏官发表的奏章,可以直接送达皇帝,不受其它官员的审查和干预。
台谏制度在宋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提供了一个监督和制约朝廷的机制。
通过台谏制度,皇帝可以了解民间的真实声音,及时了解和纠正政策的差错。
其次,台谏制度使得官员的权力受到了有效的制约。
台谏官可以监察官员的言行,及时揭发腐败问题,维护朝廷的廉洁和公正。
同时,台谏制度还有助于提高政府的决策效率。
台谏官的建议和意见可以为皇帝提供更多的参考,帮助其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然而,宋代的台谏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官员对于台谏官的批评和建议往往不满意,台谏官容易受到打压和迫害。
其次,台谏官往往需要有较高的声望和政治经验,导致制度的腐败性。
再次,由于台谏官是由皇帝任免的,容易受到皇帝的意愿和偏好的影响,从而失去其独立性和公正性。
总的来说,宋代的台谏制度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监督和制约的作用促进了政权的稳定和国家的繁荣。
然而,也需要承认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
台谏制度的精神在后来的朝代中也有所体现,成为中国封建帝制的一大特色。
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的人治
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的人治宋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繁荣的时期,其政府运作有其独特之处,体现了人治的特点。
台谏制度是宋代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它是指宰相和台谏官之间的相互制衡和监督关系。
从台谏制度的运作可以看出宋代的人治。
首先,台谏官的选拔上具有一定的人治色彩。
宋代宰相在选拔台谏官时,一方面注重其学识能力,另一方面也重视其个人特长和政治倾向。
一般来说,宰相会选择与自己政治立场相近的人担任台谏官,以保证自己的权威和利益得到维护。
这种选拔方式使得台谏官在政府中的地位和影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也有利于维护宰相的权威。
其次,台谏官在政府中发挥了一定的监督和制衡作用。
宋代的台谏官主要负责监督宰相和地方官员的政绩和廉政,对政府的重要决策和政策有权提出意见和批评。
台谏官可以通过上书、弹劾和参与决策等方式对政府进行监督。
如台谏官向宰相上书劝谏、弹劾的事例在宋代历史中时有出现。
这种制衡关系使得宰相不敢过度集权,也使得政府的决策更加谨慎和公正。
再次,台谏官的身份和地位对政治决策有一定的影响。
在宋代,台谏官往往具备较高的政治声望和权威,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宰相和朝廷的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有时,一位台谏官的意见甚至可以左右政策的走向。
这种情况体现了宋代政治中人治的特点,宰相需要考虑台谏官的意见和立场,以保证政策的成功实施。
总体来说,从台谏制度的运作可以看出宋代政治中的人治特点。
宰相和台谏官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台谏官的选拔、监督和参与决策等方面的作用,体现了宰相和台谏官在政治决策中的互动和平衡,也体现了宋代政治中的人治思想。
宋朝的台谏制度是什么样的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制度
宋朝的台谏制度是什么样的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制度本文导读:《精忠岳飞》中的秦桧宋朝的台谏制度是如何运转的?在宋朝之前,“台”官和“谏”官是各有所司的,通常以负责监察纠弹的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等称为台官,而将负责谏言的谏议大夫、拾遗、补阙、司谏、正言等称为谏官。
而到了宋朝之后,台谏开始合一,两者事权混为一谈,谏官也有权对百官进行监察。
台谏制度本身并无不妥《宋史》有载“宋之立国,元气在台谏”,朝廷决议政事,台谏拥有否决权;君主又过失,台谏可以予以制止;百官犯错,台谏可以予以批评弹劾。
可以说,宋朝的台谏制度适用于选拔官员、议论政事、监察百官各个方面,而且对君权和相权都拥有独立的监察权力。
可以说,这是一套极为完善的监察、谏言系统。
而宋朝的文武官员,一直以来也都严格遵循着这套“台谏制度”。
凡是被弹劾的官员,不论官职多大,都会主动“停职待参”,如果真的查出问题,那么不论问题大小,这些官员均会“自请军州”,也就是主动申请降职,调到偏远地区任职。
反之,一旦发现被弹劾官员没有问题,那么台谏官员同样也会“自请军州”,降职到偏远地区。
这可以说是双方都遵守的一种游戏规则。
同样因为如此,这些台谏官员一旦被权奸佞臣所掌控,那么带来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套完备的监察系统便会迅速沦为他们打击政敌、排除异己的工具。
秦桧是如何利用台谏制度打击异己的?《宋史·秦桧传》中便对秦桧利用台谏制度打击异己进行了记载,如果对手有把柄在自己手中,那自然好说,而对于“无罪可状”之人,便会强加罪名,“不过曰谤讪,曰指斥,曰怨望,曰立党沽名,甚则曰有无君心”,总之是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的将对方扳倒。
张浚便曾被秦桧利用台谏制度进行过打击,岳飞死后,张浚独掌枢密院,秦桧害怕对方威胁到自己,于是唆使党羽江邈“论其罪”,以“图谋篡夺皇位”的罪名对其进行弹劾,宋高宗赵构虽然出面担保张浚“无谋反之事”,使得秦桧并没有得逞,但仍然不太放心将军权交给武将掌握,于是趁机将张浚罢免,秦桧虽然没有成功将张浚置于死地,但还是达到了排除异己的目的,“由是中外大权,尽归秦桧”。
宋朝台谏制度
宋朝台谏制度宋朝台谏制度,是宋朝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它起源于唐代,但在宋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宋朝的台谏制度是一种官员借助摄政王和宰相来参与政府决策和监察的机制,具有一定的议政性质。
宋朝台谏制度的核心是“三告现状”和“布告天下”。
三告现状,即在朝廷重大政务决策之前,台谏官员可以就当前国家的实际情况向摄政王和宰相递上上奏,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布告天下,即在决策确定之后,台谏官员还可以通过发表谏疏,向全国百姓宣传政令,并监督皇帝的施政情况。
这样的机制,一方面为政府提供了多样化的思路与主张,有利于吸收各种不同的智慧,确保政策得到充分的讨论和审议;另一方面,也让百姓更加了解政策,监督政府的施政效果。
台谏官员是由皇帝直接任命的,他们大多数都是高官显贵、才学出众的官员,他们一方面要具备政治魄力和决策智慧,另一方面还要具备极高的文采和说服力,对于政府的政策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台谏官员在参与政务决策和监察的同时,还可以代表百姓呈现问题、诉求和意见,从而有可能对政策的确定和政府的施政情况起到调节和平衡的作用。
宋朝台谏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与宋朝对于文化教育的重视密不可分。
宋朝的社会环境非常重视文学才能和文雅礼仪,这使得台谏官员往往是经过精心培养和选拔的。
台谏官员在上奏和发表谏疏时,文笔优美、句句入情,甚至以才情横溢来吸引皇帝和百姓的目光。
台谏官员的这种能力也被视为是一种高级文人的身份和荣耀。
然而,台谏制度并非完美无缺。
在制度运作的过程中,由于台谏官员的人选和任命是由皇帝处决定的,存在一定的政治干扰和操控的可能。
因此,有些台谏官员为了迎合皇帝的偏好和意见,会在他们的上奏和谏疏中夸大吹捧皇帝的政绩和功绩。
另外,有些台谏官员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会用一些炫目的言辞对政策的错误和弊端进行掩盖和包装。
这样一来,台谏制度的宗旨和初衷就会失去,变成了一种肤浅的政治游戏。
综上所述,宋朝台谏制度是一种政府决策和监察的重要机制,它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了多样化的思路和建议,为百姓提供了监督政府的渠道。
济之忠厚 秉公论政:赏宋仁宗《诫约台谏诏》
宋朝开国之初,就十分注重制度建设,对“台谏”做了重大创新。
所谓“台谏”,是御史台(监察部门)和谏院(谏诤部门)的合称,其职能是监察和进言。
经过真宗、仁宗朝的发展和完善,两部门职能合流,权力空前,极具威势。
台谏既监察百官,又参与国政,甚至“与天子争是非”,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
”但是在仁宗朝后期,台谏运行的弊端开始显现。
有台谏失察,被不实信息误导而奏弹失当,发言论事竟被当作政治斗争的工具。
所以有必要扬长避短,对台谏加以规范。
于是仁宗下《诫约台谏诏》,旨在起到警示和约束台谏的效果。
《诫约台谏诏》全面阐述了台谏工作的使命和规范,深入分析了监察工作的要点和弊端,论述严密,环环相扣,鞭辟入里,辞约义丰。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朕惟善治之主,不自任其聪明,以天下耳目为视听,守约施博,无蔽惑壅塞之失,而济之忠厚,故王道平、国风正也。
永念遐观,思复盛烈,何尝不咨访群言,端诚虔受,傅之政体,要于当然。
而取之众则泛滥难察,任之专则推择易明。
兹用寄耳目于台谏,由公共而听断也。
第一部分,阐发设立台谏的理论依据,明确台谏官员的责任担当一切制度其背后都体现着当时人的观念。
鉴于唐末五代的宦官、藩镇乱政,宋朝特别重视“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即关口前移,在制度上防患未然。
信息通塞关系到天下治乱,就防范信息壅蔽而言,理想的君主不可自任聪明,而应广植耳目延展视听。
所以君主要广开言路,宽容议论,信息通畅才能不受蒙蔽。
于是专设台谏,作为朝廷的耳目。
其他官员只能言分内事,台谏则以言为职,他们督核地方官员,了解民间动态,举凡军政信息、社情民意都要向皇帝报告。
君主通过台谏及时准确地掌握信息,在萌芽阶段就挫败奸邪,强化治理能力和控制效力。
对于台谏,则明确了“济之忠厚”的根本原则,以实现“无党无偏,王道平平”,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氛围。
以夫四海之广,万事之繁,台谏数人,不能周知,固将询及士大夫,益资其闻见也。
宋代台谏制度范文
宋代台谏制度范文台谏制度的核心是设立台谏之机,台谏又称“谏院”、“谏官”,是专门负责向皇帝进言忠言的机构和人员。
它由皇帝亲自设置,台谏官员则由中央政府选拔,通常由儒学经验丰富的官员担任。
台谏官员拥有递补和启算两个职责,递补是指通过奏议皇帝,对政府不当行为进行批评和指导;而启算是指对政府工作和政策进行监察和调整。
台谏官员可以通过书信、奏疏、参谏等形式将自己的建议和忠告呈送给皇帝,同时,每年还可以进行阁论,向皇帝汇报国家大事和政治局势。
台谏制度在宋代的实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其次,台谏制度强调了政府工作的公正和廉洁。
台谏官员秉持着忠诚和正直的原则,对政府不当行为进行指责和纠正。
他们可以向皇帝递交弹章,揭发官员的贪污腐败,以此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再次,台谏制度注重对外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台谏官员可以通过建议和批评,为皇帝提供对外政策的意见和建议。
他们可以对对外战争和外交事务的行动进行监察和调整,使得政府外交工作更加科学和稳定。
最后,台谏制度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台谏官员可以通过阁论等方式,向皇帝汇报国家大事和社会情况,使得皇帝能够及时了解社会的动态,从而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这样可以帮助政府做出正确的决策,保持社会的稳定和谐。
然而,台谏制度在宋代的实施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皇帝对台谏官员的忠告和建议往往不够重视,不听取和采纳他们的意见。
其次,一些台谏官员由于权力过大,往往滥用职权,打击政敌,导致一些政府官员的过失不被揭露和纠正。
此外,台谏官员的选拔和甄选也容易受到权力干预和腐败的问题。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台谏制度的实施效果。
总之,宋代台谏制度是一种重要的制度安排,它对于维护国家稳定和百姓利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在整个宋代以及之后的历朝历代中,台谏制度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为现代政府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历史趣闻宋代的台谏制度 御史台清流的最早起源
宋代的台谏制度御史台清流的最早起源导语:宋人往往把中央监察系统的台谏,与君权、相权三者并举。
《宋史》上便说,宋之立国,元气在台谏。
朝廷有大政事,台谏可以否决;君主有过失,宋人往往把中央监察系统的台谏,与君权、相权三者并举。
《宋史》上便说,宋之立国,元气在台谏。
朝廷有大政事,台谏可以否决;君主有过失,台谏可加制止;百官犯错误,台谏可以给予批评弹劾。
宋代的台谏在选任、回避、言事、监控等方面都形成了完备的制度。
比如在选任制度上,确立了侍从荐举、宰相不预、君主亲擢的遴选原则及相应程序。
风闻言事原则、公文关报制度、取索公事规定和出巡采访途径等的制度化,能确保台谏监察的信息可信度。
台谏对君权与相权都享有独立的监察特许权。
这套制度从理论上分析,其合理性、系统性、严密性都是十分显著的,其在实际运转上也确实发挥过作用。
但是在专制体制下,这种作用是极其有限的,而它在操作过程中的变异所带来的副作用也不小。
其实设台谏,是君主加强皇权控制的手段,与现代西方之三权分立大相径庭。
宋代相权范围大大缩小。
军事由枢密裁夺。
唐代宗时设枢密一职,权力虽已相当大,但特以宦官担任,非朝廷正职。
五代用武人,权同宰相。
宋代因袭,文事任宰相,武事任枢密。
太宗伐辽,一日六召枢密院计议,而宰相不知。
唐代设户部司、盐铁司、度支司管财政,由宰相兼管。
宋初袭唐制,后三司逐渐脱离相权而独立。
王安石改革时,很想收这个权,创立三司条例司,以整顿全国财政,但不久废去。
兵财之外,于用人上,宰相之权也几失落。
太宗用赵普谋,置考课院,后改审官院,设审官选人。
审官多由皇帝近臣任之,皇帝本人也常亲自去当考官,宰相不得与闻。
苏轼写过一篇《上神宗皇帝书》,可谓慷慨激昂。
但对当时的台谏之风心悸不已。
他说,自秦汉设谏议大夫以来,数百人谏诤而死。
但太祖建隆以来,未尝加罪一人。
纵有薄责,不久又提升了。
因为没有人敢重谏君主,朝政上的事只问罪宰相。
所以有人讽刺说,仁宗之世,宰相只奉行台谏之旨。
宋代台谏特点及其社会功用浅析
宋 代 台谏 制 度 在 整 个 封 建 社 会 台 谏 制 度 的发 展 过程 中 占有 举 足轻 重
的地位 , 因史籍缺略及记载之误, 但 我们对宋代 台谏制度 的许多问题 尚缺
乏 清 楚认 识 。 笔者 试 图 就 宋 代 台 谏 的 特 点 及 社 会 功 用 发 表 一 些 浅 显 看
权更加混杂 , 进一步走 向合一 。 宋代 台谏之所 以能够出现“ 合一” 之势 , 笔者认 为其主要原 因乃是 君 主专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必然要求 。两宋时期 , 封建专制进 一步发展 ,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日益尖锐 , 皇帝为了加强对 宰相的监察弹劾 , 诏令谏 官
也 论 奏 “ 营 涉 私 ”。成 为 中 央 监 察 官 之 一 , 进 了 台 谏 合 一 之 势 的 形 官 促
强 化 了皇 权 。 ( ) 三 皇权 与相 权 天平 上 的 重要 “ 码 ” 砝
宋 初 , 官 机 构 承袭 唐 代 之 制 。《 史 》 载 : 国 初 虽 置 谏 院 , 院 谏 宋 记 “ 知 官 凡 六 人 , 司谏 、 占充 职 ; 他 官 领 者 , 之 知 谏 院 。 正 言 、 谏 亦 有 以 正 而 谓 司
为言谏机构走向独立 ; 台谏合一之势 已初见端倪 ; 台谏更是成为皇权与相 权天平上的重要“ 砝码 ” 。同时 , 为宋代最 高监察 机构 , 作 台谏亦 具有不 可忽视 的社会功用。下文笔者将对此进行详细论述 。
一
成 。台谏职能趋于合一后 , 虽然御史也具有言事权 , 主要职责仍 为监 但其
时, 作为宋代最高监察机构 , 台谏 亦具有不可忽视 的社会功用。
关 键 词 :宋代 ; 台谏 ; 史 台 ; 院 御 谏 中图 分 类 号 : 2 G1 9 文献标识码 : A
宋代台谏制度研究
宋代台谏制度研究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其治理制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制度的巅峰之作。
而台谏制度则是宋代治理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将对宋代台谏制度进行研究与分析。
宋代台谏制度的特点在于其重视言论自由和儒家思想的发展。
台谏官有权向皇帝提出意见和建议,无论是对政治、经济、军事还是文化等方面的问题,都可以畅所欲言。
这种开放的态度使得台谏官在朝廷中成为了一个很有声望的角色,受到皇帝和其他官员的重视。
同时,台谏官也可以借助台谏制度推动儒家思想的发展。
儒家思想在宋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了国家的主导思想。
这主要得益于台谏官的努力,他们在台谏中可以提出对儒家思想的质疑和改进意见,使得儒家思想能够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台谏制度在宋代的实际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台谏制度虽然重视言论自由,但实际上并非完全自由。
台谏官在提出意见时,必须谨言慎行,不得违背皇帝的意愿,否则可能遭到封杀。
这就限制了台谏官的发挥空间,使得他们不敢提出一些反对意见。
其次,台谏官的任命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他们的出身背景和政治立场往往决定了他们的任命和晋升。
这就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腐败和官僚主义。
一些台谏官可能会为了个人的利益而说好话,而不敢提出真实的意见。
综上所述,宋代台谏制度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制度,重视言论自由和儒家思想的发展。
但是,它的实际运作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言论不完全自由和官员任命不公平等。
这些问题在宋代的政治生活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并未破坏台谏制度的整体作用。
台谏制度作为宋代治理制度的一部分,为宋代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北宋台谏制度范文
北宋台谏制度范文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富有发展成就的时期,科技、经济、文化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然而,随着朝政的繁复和政府工作的日益庞大,需要建立一套系统完备、高效的监察机构来掌握政府的运作情况、纠正不法行为和维护朝廷纲纪。
于是,北宋政府创设了台谏制度,掌握着中央的相关权力。
台谏最早成立于北宋太宗赵匡胤时期,最初由名之高、李昉等人组成,其职责是负责监督、管理和参与皇帝领导下的各种政务。
太宗时期,内外人士论事之难,台谏书批之,就颇为集权。
真宗熙宁年间,京察系台谏制建立,负责审查百官表疏、判决重大案件、监督官员等。
真宗时期的台谏制度对于整个北宋政府的治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北宋时期,台谏制度的设置非常严密,其成员也是经严格考核选拔出来的。
台谏的成员称为谏议官,他们除了选拔精于文学、历史、法律等方面的人才外,还要求具有正直而勇敢的品质。
他们应对重大政务进行察访,全方位的了解和监察政府的各项工作,并及时向皇帝报告相关情况。
而皇帝也会根据台谏的议论或建议,进行相应的决策。
台谏制度的实施促进了政府机构的运作效率和廉政建设,并为北宋政府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信息。
台谏成员不仅要对政府官员进行监察,还要密切关注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动态,从而为国家的政策决策提供参考。
对于犯罪、贪污和腐败行为,台谏也有权进行调查和整顿。
台谏不仅是一个效率高、纪律严明的执行机构,也是一个威慑官员的角逐和贪腐行为的机构。
然而,台谏制度并非没有问题。
台谏成员的选拔标准过于注重文化修养,而没有过多关注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和经验。
同时,台谏成员作为官员,他们的权力与职责并不相称,使得台谏有时也会发生一些腐败和滥用职权的现象。
此外,台谏成员也会面临一些压力和阻挠,使得他们难以有效地履行职责。
总的来说,北宋台谏制度是当时政府监察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朝廷政权的正常运行和整顿政府的廉政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它仍然是北宋政府公正、廉明和高效运作的重要保障,也为后代政府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台谏制度名词解释
台谏制度名词解释嘿,你知道啥是台谏制度不?咱今儿就来好好唠唠这个!台谏制度呀,就像是朝廷里的一双双敏锐的眼睛和一张张能说真话的嘴巴!(就好比咱生活中,那些时刻监督着我们有没有犯错的朋友一样。
)在古代,台谏可重要了去了!台官负责监察百官,谏官呢,则是给皇帝提意见的。
这就好像一个班级里,有管纪律的,还有能直接跟老师说班级问题的人。
(想想看,要是没有这样的角色,那得多乱套呀!)台谏制度有着很长的历史呢!从秦汉时期就开始慢慢发展起来了。
那时候虽然还不太完善,但已经有了个雏形啦。
到了唐宋时期,哇塞,那可真是发展得越来越好,越来越成熟了。
(这不就跟咱学习知识一样嘛,一开始懵懵懂懂的,后来就越来越精通了。
)在宋朝的时候,台谏官那权力可大了!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弹劾官员,哪怕是大官也不怕。
(这不就是正义的使者嘛!)他们直言不讳,为了国家的利益啥都敢说。
皇帝有时候都得听他们的呢!这就像家里的长辈,虽然咱可能不太乐意听他们唠叨,但有时候他们说的还真挺有道理的。
明朝的时候也有台谏制度呀,但和宋朝又有些不一样。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嘛。
(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一样。
)台谏制度真的很重要啊!它就像是国家的免疫系统,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没有它,朝廷可能就会变得混乱不堪,官员们可能就会为所欲为。
(这多可怕呀!咱能想象没有监督的社会会变成啥样吗?)所以说呀,台谏制度在古代可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呢!它保障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让老百姓能过上相对安稳的日子。
我觉得呀,这台谏制度真的是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宋代台谏对后世的影响
宋代台谏对后世的影响引言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而在宋代政治体制中,台谏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台谏是宋代朝廷的最高决策机构,它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台谏的起源、职能和作用等方面,详细探讨宋代台谏对后世的影响。
一、台谏的起源与职能1.台谏起源:宋代台谏最早出现在北宋时期,是由宰相与参知政事组成的决策机构。
后来发展为由皇帝亲自主持,并由宰相协助管理的机构。
2.台谏职能:台谏负责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和决策,并向皇帝提供政治建议和意见。
它是朝廷中具有最高权威和专门权力的机构之一。
二、台谏对政治决策的影响1.参与制定政策:作为朝廷最高决策机构之一,台谏参与制定了许多重要政策,如军事、外交、财政等方面的政策。
这些政策对于后世的国家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提供政治建议:台谏成员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学识,他们向皇帝提供专业性的建议,帮助皇帝做出明智的决策。
这种决策方式对后世君主制国家的决策模式产生了影响。
3.平衡权力:台谏作为一个独立于其他官员和机构之外的机构,能够平衡朝廷内部权力,并避免某一官员或势力过于强大。
这种制度安排对于后世各个国家政府体制中权力分立原则的形成起到了借鉴作用。
三、台谏对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影响1.促进社会进步:台谏成员中有许多文人,他们推崇儒家思想,并提倡教育和文化发展。
他们通过参与政治决策,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发展。
2.保护文化传统:台谏成员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扬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们致力于整理古籍、修订历史书籍等,为后世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
3.影响思想观念:台谏成员在政治决策和文化领域的活动中,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他们对后世的政治、道德和社会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台谏制度对后世政府体制的影响1.君主制度:台谏作为君主制下最高决策机构之一,对后世君主制国家的政府体制产生了影响。
君主在决策时需要听取专家意见,以便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中国历代中央部门的台谏制度
中国历代中央部门的台谏制度中国历代中央部门的台谏制度源远流长,而且在不同朝代中有着不同的演变和发展。
台谏制度是指中央政府设置的一个职能部门,其职责是向皇帝或最高统治者提供忠告、警告和意见,以助其决策和治理国家。
这个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政策咨询者,又是监督者,为中国政治与国家治理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台谏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周朝。
周朝的政权欠缺中央集权,因此台谏制度并不像后来的朝代那样形成。
然而,随着秦、汉、唐等朝代的崛起,台谏制度逐渐形成并成为中央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的台谏机构通常是由一群学者、官员和名士组成。
其中,对于政策咨询的学者,多数被视为“国策之师”,以其专业知识和智慧来为君主提供咨询。
官员和名士则在政治经验和社会声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汉朝时期,台谏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汉朝设立了两个台谏机构,分别是尚书台和御史台。
尚书台是朝廷的最高机构,负责全面处理政务。
御史台则负责監察官吏、检举弹劾,以保证政府的廉政和治理。
这两个机构为汉朝的统治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在唐朝时期,台谏制度进一步发展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唐朝设置了三个台谏的机构,分别是左丞相、右丞相和御史台。
左丞相和右丞相负责政治决策和治国事务,御史台则负责監察宰相和其他官员,以保证政府的清廉和治理。
宋朝时,台谏制度也有所变革。
宋朝的台谏机构被分为两类,一是直接参与政策决策的机构,如尚书省和翰林院;另一类是专门负责监督和检举的机构,如御史台。
这些机构在政府决策和官员选拔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明朝时期,台谏制度继续存在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明朝设立了两个最高机构,一个是六部,是负责国家政务的机构;另一个是御史台,负责监察宰相和其他官员,以防止腐败和不当行为。
御史台在明朝时期的反贪污斗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对政府的决策和治理起到了监督作用。
清朝时期,台谏制度在政治中发挥了重要的角色。
清朝设置了两个主要的台谏机构,一个是西书房,一个是东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什么是台谏制度
篇一:题目f7a75f1b6bd97f192279e9ab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
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
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
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
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二: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的人治
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的人治
提要:宋朝是中国古代台谏政治最发达的一代。
本文的着重点不是宋朝的台谏制度,而是就两宋台谏制度的实际运作,结合儒家的名节观,异论相搅与一道德的争论,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风闻言事等,进一步探讨古代台谏政治的成败得失,分析和批判古代的人治。
关键词:法治、法制、台谏、名节、异论、腐败、人治。
引言
法治固然需要有完备的法制,能做到事事有法可依,但纵观中华数千年史,更重要的还是对任何权力能够进行有效
的制约和监督,这才是秉公执法的根本保证。
因为书面规定的法制是死的,而人是活的,人可以制订法制,也可以破坏法制,钻法制的空子。
就以天水一朝而论,经过历代的编纂,法制的书面规定是十分详密的,所谓事为之防,曲为之制,任何政务大致上都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例可援,然而只要稍稍有点历史常识,谁都不会承认宋朝是个法治时代,其书面规定与实施、运作之间,无疑存在着极大的弹性和伸缩余地。
中国古代政治,特别从秦汉以来,总的说来,是向着加强君主专制的方向和轨道演变的。
但决不是说,皇帝的权力就总是不受任何制约。
无论是古人政治经验的积累,还是儒
1
篇三: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的人治
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的人治
法治固然需要有完备的法制,能做到事事有法可依,但纵观中华数千年史,更重要的还是对任何权力能够进行有效的制约和监督,这才是秉公执法的根本保证。
因为书面规定的法制是死的,而人是活的,人可以制订法制,也可以破坏法制,钻法制的空子。
就以天水一朝而论,经过历代的编纂,法制的书面规定是十分详密的,所谓“事为之防,曲为之制”,①任何政务大致上都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例可援,然而只要稍稍有点历史常识,谁都不会承认宋朝是个法治时代,
其书面规定与实施、运作之间,无疑存在着极大的弹性和伸缩余地。
中国古代政治,特别从秦汉以来,总的说来,是向着加强君主专制的方向和轨道演变的。
但决不是说,皇帝的权力就总是不受任何制约。
无论是古人政治经验的积累,还是儒家思想,都相当强调今人所谓的监察权,其中心设计,一是对皇帝谏诤,二是对百官纠劾。
“谏官掌献替,以正人主;
御史掌纠察,以绳百僚”。
②宋朝的御史和谏官合称台谏,
在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17太平兴国元年十月乙卯。
②《山堂群书考索》续集卷36《台谏·谏官御史其职各略》。
1
当时的政治生活中无疑起着重要作用。
关于宋朝的台谏,已有不少论著,特别是贾玉英先生著有《宋代监察制度》,
作了相当详细的论述。
本文只拟从台谏制度的实际运作的角度,对宋朝的人治作一些分析。
宋朝台谏政治之特点
中国古代的台谏政治,特别是宋朝的台谏政治,某种意义上可说是专制政治下的一种巧妙的法制设计,是否可作如下的几点归纳:
法家奠定,并经过汉儒的缘饰而形成的”。
“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皇权的理论是韩非的君主独裁加上董仲舒的天人合一”。
①皇帝神圣和独裁既是基本原则,照理说,代表皇帝“绳百僚”的法制尚有存在的必要,而“正人主”的法制就无从说起。
但是(什么是台谏制度),由于儒法学说的杂揉,按《尚书·说命上》之说,“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谏诤和纠察制度就有设立的必要。
据上述政治伦理,皇帝和大臣决非是天生的圣聪和神明,一贯正确,不能有权就是有理,权位高就是有理。
唯有“从谏”,方能达到“圣”的境界。
这又与先秦法家强调君主一人奋私智而独断的主张相凿枘。
由此可见,秦汉以降的儒家思想,往往包含着自相矛盾的因素,但又决不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式的绝对排斥,而在於收到相反相成之效的一种平衡式的互补。
今人所谓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其实正是设置台谏官的理论依据。
第二,古代儒法两家都是强调建立贵贱尊卑分明的等级秩序。
自秦汉以来的历朝,自然都是等级观念深固,等级制度森严。
但是,台谏制度的建立,却是按照另一种思路,就
南宋的官品令,侍御史是从六品,殿中侍御史和左、右司谏是正七品,左、右正言和监察御史是从七品。
②他们官品虽低,却可明人不做暗事,“明目张胆”地弹击高官,批评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