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学习中的高原反应
学习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
学习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学习中的“高原现象”指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智力、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力下降等问题。
这种现象常常让人感到头脑昏沉,无法有效地进行学习。
了解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以及克服办法对于提高学习效率至关重要。
“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多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精神疲劳:长时间的学习会导致大脑过度疲劳,进而影响集中注意力。
由于大脑需要充分的休息来恢复精力,长时间没有放松会导致“高原现象”的产生。
2. 缺乏兴趣:对于没有兴趣的学科或内容,学习时会感到枯燥乏味,进而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
缺乏兴趣会导致精神不集中,难以深入思考,甚至记忆力下降。
3. 个人情绪:情绪波动较大时,学习效果会受到影响。
焦虑、压力等负面情绪都会影响大脑工作,导致“高原现象”的产生。
为了克服“高原现象”,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提高学习效率:1.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对于长时间学习的情况,需要适当休息来放松大脑,恢复精力。
可以采取番茄工作法或者其他学习时间管理方法,保证学习和休息的合理安排。
2. 提高兴趣:尝试寻找学习内容的乐趣所在,可以通过与同学讨论、寻找相关的实践方法来增加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 控制情绪:学习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休息、放松等方式来控制自己的情绪,调整心态。
4. 多做记忆训练:对于提高记忆力的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通过背诵、复习等方式来锻炼自己的记忆力,防止“高原现象”的产生。
5. 使用多种学习方式:尝试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如听力、观看视频、阅读等,可以帮助大脑更好地吸收和理解知识点,防止“高原现象”的产生。
学习中的“高原现象”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学习安排,提高学习兴趣,控制情绪,进行记忆训练以及使用多种学习方式来克服这一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希望大家在学习中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克服“高原现象”,取得更好的成绩。
学习中的“高原现象”_学习方法
所谓“高原现象”,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进步缓慢或暂时停滞现象。
“高原现象”是课业学习中一种带规律性的现象。
学习各种新的知识和技能,一般都会经过四个阶段:①开始阶段:学习者要了解新知识,理解新规律,学习比较费力,因而进步较慢、效率较低;②进步阶段:学习者初步掌握了学习规律和方法,兴趣渐浓,学习成绩明显提高;③高原阶段:随着学习进一步的深入,会出现进步缓慢,尽管每天学习和练习,但成绩提高不大,甚至停滞不前;④再进步阶段:当学习者坚持学习,不断努力,排除了种种障碍,掌握了新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学习成绩又会明显提高。
需要指出,上述四个阶段,是指一个简单、抽象的学习过程,只出现一次高原现象。
但是,课业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学习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过渡中,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化和学习要求的提高,可能几度出现高原现象。
这种高原现象,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解释,就是事物的发展,不可能是直线上升的;学习和进步,也不可能保持同样的速度。
事物总是在矛盾中运动,呈波浪式地发展;学习也是一样,有着进步和飞跃的阶段,也有着相对平衡和缓慢发展的阶段。
探索高原现象的规律性,分析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寻找障碍,是成人教育者的重要课题,它对指导成人科学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有以下几点:(1)方法障碍。
在学习中,原有的学习方法,认识方法不够科学合理而未被发现、或因已不适应新的学习内容,又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换,当成绩提高到一定程度,这些方法的缺陷逐渐暴露,就成了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和渡过高原阶段的障碍。
而且由于习惯的原因,一时还难以改变。
这时,需要改造旧的方法,采用新的方法,学习才能进步。
(2)知识障碍。
当缺乏继续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而不能及时补充,欠帐太多,就会阻碍学习的顺利进行。
(3)思维障碍。
这是由“思维定势”造成的障碍。
由于已经形成了用一定的习惯性思维方式来考虑同一类问题,当这种思维方式与客观要求不相适应时,就成了制约学习进步的障碍。
如何看待高三学习中的高原现象
部分高三学生的具体表现
焦虑表现一
阴焦影缠虑绕表现现象 二
对结果成败的过份关 注,结果却让人失望。 无论是平时的小考还 是大考,过度的关注 成绩,如果考不好了 自信心受挫,长期走 不出失败的阴影,这 种现象暂且称之为 “阴影缠绕现象”。
焦 虑 表 现 三
心理学家认为,人 在复杂技能形成的过程 中,练习到一定时期出 现的考试成绩暂时停止 不前,在成绩曲线上出 现近于平缓甚至下降的 现象,称之为“高原现 象”。
性格因素
•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性格,特别是成绩比较优秀的学 生,很少有人“随波逐流”,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不足 的一面,当一些事情把你不足暴露在面前的时候,有人 不愿意承认,也有继续坚持自己的想法,等到最后证明 自己在某些事情上存在错误的时候,往往都晚了。因此 优秀生也要全面的认识自己,理性看待自己遇到的问题, 然后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常有学生 拿着作文和老师讨论,觉得自己的作文写得很好,可是 老师没有给高分,自己很不服气,当遇到这样情况的时 候,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很多时候,把道理说通了, 交流好就行。但是改变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毕竟是性格 的因素,现实中一些学生如果是性格因素导致的“高原 反应”,要想逾越它难度会大一些。
120 100
80 60 40 20 0
期初 地理
一模
二模 4月2日 4月9日 南通卷
吴毓敏 王雪岩 李耀庭 高子仪
100
80
60 40刘亦林20源自陈旻0节家豪
地理期初 一模 二模
4月2日 4月9日 南通卷
曹佳
如何看待高三 学习中的高原现象
现在部分高三学生的苦恼
我们在进入一段时间的高强度学习和进 步之后,尤其是在马上就要面临考试之 际,忽然感觉成绩停滞不前。感到学习 和复习效率低下,甚至学过的知识也模 糊不清。就是像进入高原地带,有种缺 氧,感到自己不行的感觉。
【高三学习指导】心理专家指导:如何走出高三心理的怪圈
【高三学习指导】心理专家指导:如何走出高三心理的怪圈心理专家指导:如何走出高三心理的怪圈一、正确认识“高原反应”每年高三下学期,都存有学生存有越学越高的感觉,这种现象可以一直持续至中考。
因为发生在高三备考的后期,所以大家形象地称作“高原反应”。
由于这种现象在每届高三都出现,于是大家就认为这是正常现象,不去深入研究。
而我认为这是不正常的,是一种病态。
根据常理,随着备考的深入细致,学生们对科学知识的掌控越来越甜,解题能力必须越来越弱,现在反而越学越高,真是不可思议!既然这就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我们就必须深入细致找寻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1.思想负担越来越重在即将来临中考的日子里,社会、家庭、学校都会向学生收到这样的信号――中考对于你至关重要,你必须说读,否则……随着中考的日益即将来临,这一信号越来越弱,学生思想负担也越来越重。
对于这一状况,有的家长、老师不仅没有想办法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反而不断地加重。
比如嘴上让孩子放下思想包袱,但在行动上对孩子关怀备至,为考生“开小灶”,使他们成为重点保护对象,这些家长和教师其实在做南辕北辙的傻事。
2.成就感越来越大巨大的压力会使大部分学生争分夺秒地学习,但也会使学生犯急躁冒进的错误,往往是一个题目还没有真正弄懂,就开始做另外一个题目,缺少必要的反思、归纳和总结,缺少由题目到概念的领悟过程,一心钻研所谓的中考试题而忽略了对基础知识的梳理。
这样,对于自己到底掌控了多少科学知识没精确的重新认识,缺乏真正的成就感,即为感觉没自己在提升。
学生一方面深感一场同意自己命运的考试一天天即将来临了,另一方面却深感自己没什么提升,于是陷于一种更为严重的焦虑不安的状态之中。
学生就会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一天学下来必然是身心疲惫。
循环往复,出现上面的“高原反应”是难以避免的。
如果让“高原反应”长时间持续,必然产生神经衰弱等更为严重的问题。
既然“高原反应”的发生就是存有原因的,那么,我们必须坚信“高原反应”一定就是可以防止的。
学习中“高原现象”及其应对策略
学习中的“高原现象”及其应对策略一、什么是“高原现象”?高原现象是登山中常见的衍生品:刚开始登山时,人们的速度总是很快;随着高度不断增加、体力不断消耗,速度也会随之减缓;攀登到5000米以上的高度时,由于体力不支、高原缺氧等原因,想要再上新的高度则十分困难,甚至有上不去、马上就想躺下等念头,这就是登山运动中的高原现象。
引申到心理学领域,我们通常会用高原现象来形容知识、技能学习过程中突然出现的停滞不前、迷茫无助等状态。
尤其是在学习活动进行到关键阶段的末尾,成功在即之时,很多人都容易忽然感觉前行艰难,无法再将成绩有所提升。
不惟是高中生备战高考容易遭遇高原现象,学武术、玩复杂的电游、习字绘画、练习游泳等复杂性技能时都会不时受到高原现象的侵扰。
在高三备考方面,表现为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到一定程度时,明明也很努力的学习,成绩提高的速度减慢,有的人甚至发生停滞不前或倒退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为“高原现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各种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其能力和水平的发展并不是直线上升的,一般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1、开始学习阶段:学习者要了解新事物、熟悉新规律,学习比较费劲,提高较慢。
2、迅速提高阶段:学习者初步掌握了该知识、技能的重要规律或找到了“窍门”后,成绩明显提高。
学习者因此得到鼓舞,提高了兴趣,树立了信心,取得更大的进步。
3、学习高原期:学习者这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也具备了一定能力、水平,剩下的多是疑点、难点,加之精神、心理等诸种因素的影响,进步速度比较缓慢,尽管学习者很用心学习,但成绩提高不大,有时甚至会下降,水平总体上处于一种停滞状态之中。
4、克服高原阶段:学习者坚持学习,不断探索、改进学习方法,克服了学习上的困难,掌握了新的规律或技巧后,学习成绩又开始逐步上升,能力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一般来说,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提高要经历以上四个阶段,“高原现象”是学习过程中迟早都要面临的,当进入高原阶段,如能认真诊断,找出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就能跃上另一个台阶,取得新的成绩,反之则徘徊不进,难以突破旧有局限。
高三学生如何克服学习中高原现象?
高三学生如何克服学习中高原现象?一、什么是学习的“高原现象”?学习者在学习进程中常会遇到这么一个阶段,即学习成绩到一定程度时,继续提高的速度减慢,有的人甚至发和和生停滞不前或倒退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为“高原现象”。
由于学习者不了解它的规律,极易产生急躁、焦虑,结果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
二、出现学习“高原现象”的表现:(1)判断能力下降,作业错误率明显提高。
他们上课回答问题总是时常会出现老师意想不到的错误,难度稍大的题目他们就思考不出结果,难度小的题目,他们又会觉得不可能这么容易而怀疑自己的答案。
作业失去了严密性,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漏洞。
给老师造成的印象是:学生越学越糊涂。
(2)烦躁不安,做事理不出头绪。
在这一时期学生常常觉得自己问题很多,但又无从下手,做作业时翻翻这个,看看那个,明知自己不会,又不想下功夫。
上课学不进,下课玩不痛快,对于老师的批语和说教感到多余和厌烦。
(3)考试成绩明显下降,悲观失望情绪上升。
处于“高原期”的考生,成绩会出现显著的甚至是惊人的下降。
一些在班里名列前茅的学生进入“高原期”考试成绩可能会下降到中等甚至中等以下水平。
由于判断能力减退,作业倒退,特别是考试成绩的下降,会给学生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往往会觉得自己脑子笨,学习已达到自己的能力极限,提高成绩已经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自己完了。
于是产生严重的悲观、消极情绪,甚至于厌学、厌世。
三、学生在学习中为什么会出现“高原现象”呢?1、出现高原现象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数同学经过近一年的紧张复习身心均感到疲惫,学习热情有所下降。
2、其次是各门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知识结构、学习方法,自己一时很难找到突破口。
3、个体意志薄弱,遇到困难就丧失信心。
考前的复习,范围广、容量大、时间长,缺乏新意,形式单调、枯燥是难免的。
这时就很容易减弱学习动机,甚至产生烦躁厌倦的情绪。
4、心理压力大,焦躁不安,导致身体状况下降。
高原反应—搜狗百科
高原反应—搜狗百科基本介绍高原反应高原反应,即高原病,指未经适应训练的人迅速进入3000米以上高原地区,由于大气压中氧分压降低,机体对低氧环境耐受性降低,难以适应而造成缺氧,由此引发一系列的高原不适应症。
当然,除了高原缺氧的因素之外,还有恶劣天气如风、雨、雪、寒冷和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等等;都可以加剧高原不适应并引发不同的高原适应不全症。
机体在适应一段时间后可以发生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如通气量增加,以便使组织利用氧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加快心脏速率、加大心脏泵血能力,以使每分钟心脏搏出血量增加,改善缺氧状况;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以增加携氧能力来保证肌体的氧气供应等。
但是,一部分人对空气中氧分压低比较敏感,适应能力较差,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和机能代谢变化的高原适应不全症,也称为急性高原反应。
国外将此分成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高原视网膜出血和慢性高山病,中国分成急、慢性高原病。
对于个体来说,发病常常是混合性的难以分清,整个发病过程中,在某个阶段中以一种表现比较突出。
病因介绍高山适应问题主要是由于高海拔地区气压下降,氧分压减少引起肺泡氧分压减少,低血氧。
氧分压下降引起肺泡气氧分压随之下降,输送到血液中的氧量减少。
因此立即引起身体几方面的反应。
呼吸频率增加,将更多的空气吸入肺;心搏率和心输出量增加以加大经过肺和身体的动脉血流量;身体逐步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生成,改善血液输送氧的能力。
即使进行了这些调整,也不能使新近达到高原的人发挥他正常的生理效能。
曾经测定,在海拔5500米的高度,一个人完成运动的能力只有海平面的50%。
临床症状高原反应,包括急性和慢性高原反应。
由平原进入高原或由高原进入更高海拔地区后,机体在短时期发生的一系列缺氧表现称为急性高原反应。
慢性高原反应为有些人通过长期不断的调节过程仍不能适应,以致形成一种高原机能失调的现象,呈现一系列临床症状。
慢性高原反应又称为“机体机能失调”。
一般认为凡进入高原三个月后,仍有部分或全部高原反应症状,可视为慢性高原反应。
练习中的“高原现象”及克服方法
练习中的“高原现象”及克服方法“高原现象”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或下降的现象。
在曲线上表现为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或者甚至有所下降,其主要表现是:上课无精打彩,思想常开小差;作业马虎,常看错数字或抄错符号;对一些典型的题目屡做屡错,不思改正。
但在“高原现象”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线的继续上升。
学习中的“高原现象”是造成许多同学本来成绩不错而考试成绩欠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高原现象”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一是知识上存在盲点。
在现代教学中,由于学生数量众多和其它方面条件的限制,老师往往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整个教学只能按照“机会均等”的方式进行。
有些同学自身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满足于完成作业。
这就使得本来掌握得较好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不断被重复,其结果必然是一方面做着大量的无效劳动,另一方面自己的“弱点”却又难以得到强化,从而最终导致总成绩的徘徊不前。
二是心理上压力过大。
学生面对着诸多的功课、家庭的厚望以及自身对未来美好前途的强烈憧憬,学习压力因而不同程度地产生。
学习压力与考试焦虑往往结伴而行。
考试焦虑是学生中常见的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
尽管不能说“一考定终身”,但考试对学生具有某种潜在威胁或重要意义,所以学生往往会产生焦虑的心理体验。
耶基斯——多得林定律表明,高焦虑和紧张又会使学习效率降低,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深刻性得不到最好发挥。
三、身体疲劳。
由于长时间的苦读熬夜,又缺乏体育锻炼,使人的身体机能减弱。
有的孩子睡眠不足,出现了情绪倦怠、食欲不旺,记忆力衰退、思维迟钝等现象,学习的效率明显下降,必然会产生“今不如昔”的停止感和倒退感,这是原因之三。
针对上述原因我们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寻求突破:一、走出认识误区,强化目标意识,消灭知识上的盲点和弱点目前,有些教师对班级学生实际水平估计不足,常常用优生的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生,一味强调多练,盲目加大作业量,学生疲于应付,使得一部分中、差生提早进入“高原期”或使“高原期”延长。
打破学习瓶颈 走出高原反应
打破学习瓶颈走出高原反应教学背景:经过长时间高强度的复习,尤其是在进入二轮复习的时候,相当多的高三考生出现了学习和复习效率下降,学习成绩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也感觉模糊不清,就像进入了高原地带,有种缺氧,感到自己不行的感觉,这种现象称为“高原反应”。
为了帮助高三考生树立信心,克服焦虑、沮丧的负面情绪,走出高原反应,保持积极的心态,决胜高考,我们选择在4月份开展一节以走出高原反应为主题的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学习中高原现象的普遍性及其产生的原因。
2、掌握克服高原反应的方法及其策略。
3、树立信心,保持积极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学生掌握并学会运用走出高原反应的方法,帮助自己树立决胜高考的信心。
教学方法:启发法、活动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热身活动《来来歌》请同学们全体起立,有节奏地拍着双手,跟着指令,每个动作做两遍。
“来来来,同学们,将你的头儿抬起来,向前摆,向后摆,转个圈圈停下来……接着依次是左手、双手、右脚、屁股。
简单有趣的游戏创设轻松的课堂气氛。
二、导入:一封来自高三学生的信请一位同学充满感情的朗读一位高三学生的心声,信的内容如下:老师,您好!我现在对高考特别担心,只要一想起来高考,我的脑子里就会蹦出来如果考不上该怎么办的念头,我很努力,甚至会熬到很晚,但是我的学习成绩不但没有上升,反倒在下降。
我觉得辜负了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很无助,不知道目标在哪儿……我知道在距离高考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应该再拼一把,可是我很累,压力很大,好像又没有办法完全投入进去,我能考上心目中的大学吗?我是不是不行啊?问:大家听完这封信之后有什么样的感受?你的身上发生类似的事情了吗?这种状态正常吗?学生思考,引出主题—高原反应。
三、介绍高原反应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高原反应:相当多的考生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学习和复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
其实这是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学习成绩与学习效率停止不前的时间,心理学称为“高原现象”。
学习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
学习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高原现象是指在高海拔地区,由于缺氧、压力、干燥、寒冷等环境因素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和适应能力出现异常,表现为身体不适甚至疾病。
如何克服高原现象成为了高海拔地区工作和生活的重要问题。
缺氧:由于海拔高度增加,空气中氧气的分压减少,导致人体呼吸系统供氧不足,从而引发高原病等缺氧症状。
低气压:人体在高海拔地区工作和生活时,会遭受低气压、高系统容积、高蒸发压和低温度等多重刺激,这些刺激会影响身体各个器官的正常功能,使体内环境发生紊乱。
干燥:由于高海拔地区的相对湿度较低,人体皮肤和黏膜受到干燥的影响,从而导致口干、喉咙干、易口渴等不适感。
寒冷:高海拔地区的气温较低,人体需要增加能量消耗来保持体温平衡,从而导致能量消耗过大,容易导致疲劳等症状。
加强体育锻炼: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身体的耐寒、耐缺氧、耐刺激等能力,从而有利于克服高原现象。
适度饮水:高海拔地区的相对湿度较低,人体需要增加饮水量,以保持体内水分平衡,从而缓解口渴等不适感。
适度补氧:在高原地区,补氧有助于提高血氧饱和度,从而缓解缺氧等不适感。
保暖措施:在高海拔地区,需要采取保暖措施,以保持体温平衡,减少能量消耗,从而缓解疲劳等症状。
饮食调节:在高原地区,需要适当增加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素的摄入,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从而有利于克服高原现象。
总之,高原现象是高海拔地区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常见问题。
加强体育锻炼、适度饮水、适度补氧、保暖措施、饮食调节等一系列措施可以缓解高原现象带来的不适感和疾病风险,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从而保障高海拔地区工作和生活的质量和安全。
学习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
学习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高原现象是指在高原地区进行学习时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和困难,包括学习效率低下、记忆力减退、思维迟缓等现象。
高原现象的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1. 氧气供应不足:高原地区的空气稀薄,氧气供应不足,导致人体供氧量减少,脑部供氧不足会影响到学习效果。
2. 空气干燥:高原地区的空气湿度低,容易导致眼睛干涩、喉咙干燥等不适感,影响学习的舒适度和效率。
3. 高原反应:高原地区的气候和环境与低海拔地区存在差异,身体需要一定时间进行适应,适应期间可能会出现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高原反应,影响学习的精力和注意力。
如何克服高原现象,提高学习效果呢?1.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休息时间:在高原地区学习时,应根据个人情况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学习,适当休息有利于身体恢复和学习效果提升。
2. 均衡饮食:高原地区的气候和环境对身体消耗较大,需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能量和蛋白质的摄入,有助于提高学习的精神状态和记忆力。
3. 加强身体锻炼:适量的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对高原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利于减轻高原反应和提升学习效果。
4. 增加室内湿度:在学习环境中增加室内湿度,可以通过使用加湿器或放置水盆等方式,保持室内湿度,缓解眼部和呼吸道干燥的不适感。
5. 坚持科学运动:高原地区适合一些缓和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可以促进氧气吸收和血液循环,提高大脑的供氧量,提高学习效果。
6. 采取氧疗措施:在高原地区学习时,可以通过使用便携式氧气罐或进行氧疗等方式,增加身体的氧气供应,改善脑部供氧不足的状况。
高原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氧气供应不足、空气干燥和高原反应等因素导致的。
要克服高原现象,需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休息时间,均衡饮食,加强身体锻炼,增加室内湿度,坚持科学运动,采取适当的氧疗措施等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从“山穷水尽”到“柳暗花明”——浅论高三历史复习中“高原反应”的对策
知困难 、 忆力下降 、 记 思维不敏捷 、 丢三落 四等现象 。
2 劳战, . 疲 身心 俱 疲
历 史一 轮基础 知识 复 习后 ,二 轮专 题史 的复 习开 始, 学习强度逐渐加 大 , 知识点间 的横 向 、 向联 系逐渐 纵
加深 , 种考试和测验接踵 而至 , 各 习题 和讲 义堆积 如山 。 历史学科 的特点决定 了学 生不但需要 多练习 以增强 “ 题 感 ”还需 要时时巩 固基础 知识点 , , 以达 到“ 读书百遍 , 其
应 考策 略 Z O G U IO U cN H N xE A X E A
从 “ 山 穷 水 尽 "到 “柳 暗 花 明
浅论 高 三历 史 复 习 中“ 原 反 应 ” 高 的对 策
江 苏吴江 市 高级 中学( 12 0 季 250 )
你有没有到过海拔4 0 米 的高空 ? 00 有没有 出现头痛 欲裂 、 呼吸急促 的现象?这就是 “ 原反应 ” 高 。在 心理学
上 , 们 把 在 复杂 技 能 形 成 过 程 中 出 现 的练 习技 能 暂 时 人
,,
芳
下 列 图片 反 映 的 历 史 主 题 是
停顿的现象 叫“ 高原 反应” 。高三学 习中 , 随着 复习时 间 的拉长 和难度 的增 加 , 学生会 出现 学 习效 率低 下 、 成绩
圈圈
2建 网 络 , 实基 础 . 夯
遍、 两遍 、 五六遍甚 至更多 , 目自然而然就会做 了 。但 题
是 , 字 逐 句地 背 , 不 是 理 解 着 背 , 系 着 背 , 把 逐 而 联 就
2 0 年 江苏历史高考 的题 型和难度均有较 大变化 , 08 但 是 万 变 不 离 其 宗 , 悉 基 础 知 识 是 解 题 的 关 键 。 因此 熟
高原反应的症状与应对方法
高原反应的症状与应对方法一、高原反应的症状高原反应,也被称为高山病,是指在海拔较高的地区长时间暴露后引发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
通常,当人们从低地升到高原地区时,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减少,大气压力降低,这会导致身体适应这种环境的困难和变化。
1. 急性高原反应急性高原反应最常见于初次抵达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时。
其主要症状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胸闷、咳嗽、乏力以及睡眠障碍。
这些不适感一般在24-48小时内出现,并且会自行缓解。
2. 晚发性高原反应晚发性高原反应通常会在登上更高海拔后数天内出现。
它可能表现为水肿(尤其是面部和四肢)、视力模糊以及心脏负荷加重等症状。
晚发性高原反应较急性高原反应更为严重,需要及时采取措施。
二、高原反应的应对方法1. 缓慢适应高原环境最好的方法是缓慢适应高海拔环境。
如果可能,尽量分阶段逐渐升高。
这样可以给身体足够的时间来适应气候和氧气含量的改变,减少高原反应的发生。
2. 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在高海拔地区生活期间,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任何困难。
压力会加重高原反应症状,因此,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减轻症状很关键。
可以参与轻松愉快的活动,放松身心。
3. 充足休息和饮水在高海拔地区,要确保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
这有助于恢复体力和提升身体适应能力。
此外,还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并多喝水以保持身体水分平衡。
4. 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在高海拔地区进行过度劳累或剧烈运动会增加身体负荷,并加重高原反应症状。
因此,要合理调节活动强度,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
5. 药物治疗急性高原反应症状较轻时,可以尝试一些非处方药物缓解不适感。
枸橼酸钾镁等一些补盐剂和止吐药常被推荐使用。
但是,在使用药物前最好咨询医生的建议,并严格按照说明服用。
6. 氧气供应在急性或晚发性高原反应严重的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氧气治疗。
这可以提供额外的氧气供应,促进身体恢复正常功能。
然而,氧气治疗只能作为暂时措施,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学习中的高原反应及突破方法
学习中的高原反应及突破方法发表时间:2020-04-23T11:44:33.58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20期作者:易斌[导读] 所谓高原反应,就是指由于登上空气稀薄的高原地区而发生一系列例如恶心、头晕、呼吸困难等的反应【摘要】所谓高原反应,就是指由于登上空气稀薄的高原地区而发生一系列例如恶心、头晕、呼吸困难等的反应。
学习中的“高原反应”是如何形成的?该如何突破?本文的探索成果对教师在实践中指导学生突破“高原反应”具有很好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学习高原反应突破方法什么是“高原反应”?学习中的“高原反应”是如何形成的?该如何突破?本文就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1.什么是高原反应?“高原反应”本来是指人到达一定海拔高度后,身体为适应因海拔高度而造成的气压差、含氧量少、空气干燥等的变化,而产生的自然生理反应。
即头晕、眼花、耳鸣、全身乏力、呼吸困难、心跳加速、难以入睡等症状,严重者出现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心慌、气短、胸闷、面色及口唇发紫或面部水肿等症状。
学习也有类似状况,即学习到一定程度时,继续提高的速度减慢,甚至发生停滞不前或倒退的现象,教育心理学称之为“高原现象”。
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一般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开始阶段:学习者要了解新事物、熟悉新规律,学习比较费力,因此一开始速度的提高较慢。
迅速提高阶段:学习者初步掌握了该知识的规律或“窍门”后,学习成绩明显提高,信心增强,因而进步很快。
学习高原期: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但还剩下较多难点知识未弄懂,学习进步速度突然变慢,尽管每天很用功,但成绩提高不大,有时甚至成绩下降,总体上处于一种停滞状态。
克服高原阶段:当学习者坚持学习,不断改进方法,克服了学习途径上的困难,掌握新的规律或技巧后,学习成绩又开始逐步上升。
因此,高原现象是学习过程必须经过的阶段。
高原期学生在学习、考试、身体、心理等方面会表现如下特征:精力不够集中,头脑昏昏沉沉,上课不能进入学习听课的状态,老是分心,课堂听课效果差,看不进书也记不住内容,做题经常出错,感觉学不进去,学习效率不高,知识越来越糊涂,但又不想看复习材料,考试中,经常碰到一些平时十分熟悉、很简单的题目,当时就是想不起来答案,而考完后又能顺利地想起来,出现了考试头脑空白的情况,考试成绩每况愈下,有“今不如昔”的停止感和倒退感;身体反应迟钝,经常食无味,睡不香(经常睡不着觉);心理疲劳加速,转入心理低潮状态,表现焦虑、急躁、烦闷等,产生了莫名的厌倦情绪。
高考前考生如何克服学习中的高原反应
高考前考生如何克服学习中的高原反应相信相当多的同学在近期的高三复习过程中会出现一段时间学习和复习效率停止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
其实这是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学习成绩与学习效率停止不前的时间,心理学称之为“高原现象”。
下面就是jy135网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前考生如何克服学习中的高原反应的经验,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觉得有用的朋友可以分享给更多人哦!这个阶段成绩不稳定,没有突破,努力了看不到成绩,很容易让学生心灰意冷,手忙脚乱。
就像到了高原上缺氧一样,产生各种“水土不服”。
其实,“高原现象”的产生是多种多样的,每个考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与心态不尽相同,造成高考复习阶段出现的高原现象的原因也不完全一样。
考生和家长都要针对高原期的反应“双管齐下“地进行解决。
怎么解决?今天,我就来带大家具体了解一下。
题做得多也是一把双刃剑有些同学题做得过多也做得过乱,不仅做老师布置的卷子,而且买来很多卷子做,做得昏头转向,甚至越做心中越无数,造成学习成绩不能提高,复习效率降低,出现高原现象。
对于这种情况,考生就要集中精力和时间做老师布置的卷子,精力集中,心平气和做老师布置的东西,就会逐步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成绩。
交替用脑很重要产生这种现象后,不要长时间地学习同类性质的知识。
因为长时间从事同类性质活动会使得大脑皮层的某一区域在一段时间处于兴奋状态后,转向抑制状态,难以在短时间内激活,这时候必然会感觉学了半天也没有效率。
比如,复习了半天数学之后接着马上复习物理,这样做不会有好的效果。
因此,考生要注意合理安排复习内容,不同性质的复习材料交替学习,可以复习完了数学后看一看外语。
这样交替用脑,使得大脑能较长时间处于一个适度兴奋的工作状态。
很委屈也要继续前进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何时候我们都要对自己说“我行”、“我正期待着……”、“比上次情况好多了”等等,经过这样的自言自语,您的心情会更加积极乐观,思维、行动的效率也会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学习中的高原反应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强调,“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一个人遇到暂时的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少承认失败的勇气和重新站起来的决心!作为高三老师兼班主任,我经常在想,在学生的成长中,老师到底该扮演什么角色?应该做些什么才能更有效的帮助我的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健康地自我成长?高三与其说是与智力的较量更不如说是与心理的搏斗。
下面通过两则案例简述一下进入高三以来我所做的两大块工作,一是通过家访激励学生斗志,二是经常性的与学生交流沟通。
案例一一名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自述。
结合自己的经历,他写了一份感情真挚、令人振奋的感想。
不抛弃不放弃
这次考试,是我从来没有过的失败。
从小到大,我都是个乖孩子。
成绩不在话下,懂事,听话,不用多说,不用父母老师多费心。
可是,进入高三以后,我学习比起原来,是更努力了啊。
但成绩却忽高忽底。
这种蹦极式的成绩,别说老师不满意,连我自己都不满意。
完全不清楚自己到底几斤几两。
看着考过的试卷,想到急退的位次,我的心就像压了一块巨石。
就在考完的这个周末,老师亲自到家里来了,我们全家感动地一蹋糊涂。
老师的家访令我振奋,特别是他用《士兵突击》中的一句台词激励我:“不抛弃不放弃”。
我想真的要冷静、认真地思考、分析一下自己的问题了。
(1)虽然我上课听的很仔细,但当听懂时就会自动放弃,而且排斥。
所以一旦碰到难题,便退缩。
而不经过自己大脑思考的题目难点是不会记住的。
即使当时从同学那儿看懂了,印象不深,也不是真正的弄懂。
还有,虽然我常常问老师问题,可是问得不深刻。
即使听不懂,也不愿深究,这是很重要的。
所以,像我这样的浅层学习怎么够呢?
(2)大家都在进步,都在进一步的用功,那种毅力岂是我能够想到的?当我以为自己是多么劳累而早早地爬上床蒙头大睡时别人宿舍早已安静下来,全心投入到预习、复习中。
当我娇气得不愿起床,赖到6:30时,别人已经将英语和语文熟背,既而吃完早饭牢牢地坐在位置上,又开始了早读,而我,早饭来不及买,还要带到教室去吃。
对胃不好,还影响早读的质量。
(3)我很佩服同桌的严谨。
老师总是教育我们:“人生要有计划”,可我老不想被条条框框限制住,且觉得那样没创意,自己是不会真正照做。
可是在同桌身上却体现了计划的作用。
我想我也要每件事都列个计划,这样才能提高效率,把握每一分每一秒。
而之前我却是在过着闲适的生活!错了,我错了!
(4)自习课的效率问题。
自习课不是光用来完成作业的,除此之外完成课外辅导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经常发现当我还在拼命赶作业时,XXX已翻开课本、参考资料来看。
每逢老师上晚自习,哪个老师上她就抓紧时间问这科的问题。
坚持了很多个礼拜从没间断。
老师听了一定很感动,我也是佩服不已。
我也明白了自己是多么得微不足道。
再聪明又怎样,爱因斯坦不是说“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百分之一的聪明”么?况且我又不是很聪明。
俗话说
“笨鸟先飞”!这句话才是成功的秘诀。
我且当自己是“笨鸟”吧,但必须要有好的方法,死用功也是不会有见效的。
我想,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我要更谦虚,更上进,更严谨!
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乍一看,似乎已经干涸,用力一挤,又会挤出了很多的时间。
所以,我有信心,有恒心,有进取心,坚决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我的感受:家访励志。
人和人之间的交往贵在真诚,家访拉近了家长、学生与老师的心灵距离。
我们要以自己的真心来换取家长的真心并让学生打开自己的心扉。
学校提倡每月例行家访,搭建了家校联系的桥梁。
家长欢迎,学生振奋,我们主动一点又何妨。
案例二如何消除学习‘高原现象’
张XX,自我评价属于那种学习不很卖力又有些小聪明的学生。
高一、高二学习马虎,对待老师、家长的批评是:“虚心接受,坚决不改”但成绩都能保持在班级十名前后,发挥较好时甚至能进入班级前五名。
父母亲戚、老师同学都说他学习潜力很大,上高三后会进步很快,可望进入本一一类大学。
对此,他也颇感自负。
可是每次考试都进不了班级前十名,最近一次考试甚至退至班级19名。
这样的成绩进重点线都有问题。
家人着急,他自己也“头悬梁、锥刺股”靠补品支撑着熬到深夜一、二点钟。
可是成绩并不呈上涨势头,而且一拿起书本头就嗡嗡直响,听课时也莫名其妙地走神,注意力总提不起来,好像有劲却怎么也使不上。
以致怀疑过去对他“聪明”的评价是对他的嘲讽,怀疑自己的潜力已挖掘殆尽。
考完试他找到我流着泪说:“要崩溃了,好像只有一口气将生命吊在世上。
”
张XX同学所苦恼的问题:“学习努力了,成绩却上不去。
”相信大多数同学都曾有过这种真切的体验。
这种学习成绩在一个较长时期上不去也下不来,总在原地徘徊的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学习的“高原期”。
这时,学习者备感焦躁,忧心如焚,却又欲速不达,若不及时改善,极易使学习者灰心丧气,注意力分散,心身疲惫,甚至自抛自弃。
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于是专门抽时间跟他认真地沟通。
关键是帮助他树立一定能度过学习高原期的信心。
我意识到他正处于“求败心理”状态。
也就是说由于他整天强迫自己避免失败,反而在客观上使自己时时刻刻笼罩在失败的阴影里。
帮他走出这种“求败心理”状态,一方面要帮他尽最大可能挖掘自己的有利因素,为自己加油。
从而抖擞精神,笑迎每一次考试,期待高考成功;另一方面,要帮他制定切实可行、高而可攀的目标,并帮他体验到自己在向目标奋进,时常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我又从他的试卷、作业中帮他分析学习方法上的问题,改进学习方法。
我着重帮他分析历次错题中反映出的思维僵化问题,指导他顺应高考能力立意、现实立意的新趋势,放飞心灵,关注现实,学以致用,锤炼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建立有利于提高思维品质的优题集和错题集,扭转思维定势,从而使他思维不断灵活,信心大增。
再辅之以简单而有效的“注意力”、“记忆力”训练,帮他克服分心习惯,巧用记忆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并引导他积极归因,学会舍得,体验成功。
每一次进步后,我都引导他把进步归因于能力与努力,从而期待下一次努力后再次成功;把暂时的退步归因于努力不够,分析还可以在哪些方面再多做一点,从而激起他奋发图强的昂扬斗志。
教会他合理用脑,注意休息,提高学习时的兴奋度。
经过两三个星期的指导训练,他已突破了“学习高原期”,每天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在其中考试中终于又进入了班级前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