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的“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育心理学
![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育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2563a65c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10.png)
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教育心理学高原现象(Plateau Effect)是指在学习中出现的学习效果停滞或下降的现象。
即使学习者进行了一定时间的学习,但他们的学习效果没有显著改善或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
高原现象的产生原因可以从认知、情绪和动机等方面进行解释。
首先,在认知方面,高原现象可能是由于学习者遇到的新知识或任务变得越来越复杂和难以理解造成的。
当初学者掌握了基础知识后,进一步的学习可能需要更高的认知负荷和心理努力。
然而,学习者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可能会感到心力交瘁,从而导致学习效果的下降。
其次,情绪因素也对高原现象的产生起到重要的作用。
当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挫折或挑战时,他们可能会感到沮丧或失去兴趣,进而影响学习效果。
情绪的不稳定和负面影响可能导致学习者陷入压力和消极情绪中,这会阻碍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和投入。
此外,动机也是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当学习者感到没有明确的目标、动力或奖励时,他们可能会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动力,从而导致学习效果的停滞。
学习者可能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感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变得模糊,因此很难保持高质量的学习。
那么,如何应对高原现象呢?在教育心理学中,几个策略可以帮助学习者克服高原现象,以提高学习效果。
首先,教师和教育者应该设计和提供具有挑战性和相关性的学习任务。
这些任务应该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主动参与。
它们应该适应学习者的能力水平和学习需求,使学习者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解决问题。
其次,情绪管理和情感支持也至关重要。
学习者应该被鼓励并得到支持,以确保他们能够克服困难和挫折,并继续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师和教育者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鼓励,使学习者感到自信和被理解。
最后,动机调节也是重要的。
学习者的动机应该得到关注和激励,以保持学习的动力和投入。
教师和教育者可以在学习任务中引入明确的目标和奖励,以增加学习的动机和动力。
此外,他们还可以帮助学习者设立目标,并制定可行和实施的计划,以实现这些目标。
学习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2019年文档
![学习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2019年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5607f6cfcfc789eb172dc8e8.png)
学习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不少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学习达到一定程度或较顺利地取得一定成绩后,满以为会进一步取得更好的成绩时,却事与愿违,感到自己精神疲倦,力不从心、情绪焦躁、茫然不知所措,并由此而造成学习效率明显降低,学习成绩停止不前。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种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学习中的“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继生先生的话说这是“一种学习成绩与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的现象”。
从学习阶段上看,中学生表现明显;从学习方式上看,自学内容增多和自学要求提高时容易发生;从个体差异上看,学习基础较好,成绩进步快的学生特征明显。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种“高原现象”对学习是十分不利的。
处在“高原现象”中的学生,如不能及时克服,会出现以下情形:有的学生虽意志坚定,不屈不挠,但深感力不从心;有的学生在较强责任心的驱使下,背负沉重压力,硬着头皮前行,总觉心烦意乱,不知所措;更有的学生丧失信心,自暴自弃,半途而?UL “高原现象”还会造成失眠、厌食、乏力、头晕等生理症状。
产生“高原现象”既有外部客观原因又有自身主观原因。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内容不断加多、复杂化,学生以有的认识结构与目前正在进行的知识学习不能及时相匹配,从而阻滞了学习的继续深入或成绩的提高;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习内容由课内扩展到课外,作业量大幅度增加,教学中的个别辅导欠缺,自学内容增多和自学要求提高,造成学生负重累累,学习不得要领,无从下手,学习效率明显降低,连续的挫折感会引起人的“焦虑”,从而影响学生的思维效果,最终导致学习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这是产生“高原现象”的外部客观原因。
产生“高原现象”的更主要原因来自于学生自身,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学习动机减弱,兴趣降低,产生厌倦情绪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读书无用,受“玩比学好”体验的干扰,面对枯燥的学习内容,反复不断的学习进程,学劲不足。
学习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
![学习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https://img.taocdn.com/s3/m/8d989ac0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8a.png)
学习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学习,是每个学生都要面对的挑战。
有些学生可能会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其中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高原现象”。
所谓“高原现象”,指的是学习进步速度明显变慢,学习成绩不再有所提升的现象。
这种现象让很多学生感到困惑和沮丧,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克服高原现象,并继续取得进步。
本文将就学习中“高原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克服办法展开探讨。
让我们来看看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
通常来说,高原现象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组合导致的。
一、学习环境不佳。
学习环境对学习者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习环境不佳,就会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学习的地方太吵闹或者太拥挤,学习者就很难集中注意力,从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二、学习方法不当。
学习方法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如果学习者的学习方法不当,就会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学习者可能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或者学习方法过于死板,不够灵活。
三、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和毅力,如果学习者的学习动力不足,就会导致学习精神不振,进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一、改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的改善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选择一个安静、整洁的学习环境,可以是学校图书馆、自习室或者安静的家庭环境;保持学习环境的通风,保持空气清新,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避免学习环境过于拥挤,可以保证学习者有足够的自由空间。
二、调整学习方法。
学习者可以通过尝试不同的学习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的学生适合通过阅读来学习,有的学生适合通过听力来学习,有的学生适合通过实践来学习。
根据自己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三、增强学习动力。
增强学习动力有多种方法,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告诉自己为什么要学习,以及学习之后能得到什么样的回报;多和同学或老师交流,提升学习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从而增强学习动力。
除了上述提到的方法之外,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克服高原现象:一是制定明确的学习计划,并按照计划执行;二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定时复习、及时总结等;三是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找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四是运动身体,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学习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
![学习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https://img.taocdn.com/s3/m/10572790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c3.png)
学习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学习中的“高原现象”指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智力、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力下降等问题。
这种现象常常让人感到头脑昏沉,无法有效地进行学习。
了解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以及克服办法对于提高学习效率至关重要。
“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多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精神疲劳:长时间的学习会导致大脑过度疲劳,进而影响集中注意力。
由于大脑需要充分的休息来恢复精力,长时间没有放松会导致“高原现象”的产生。
2. 缺乏兴趣:对于没有兴趣的学科或内容,学习时会感到枯燥乏味,进而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
缺乏兴趣会导致精神不集中,难以深入思考,甚至记忆力下降。
3. 个人情绪:情绪波动较大时,学习效果会受到影响。
焦虑、压力等负面情绪都会影响大脑工作,导致“高原现象”的产生。
为了克服“高原现象”,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提高学习效率:1.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对于长时间学习的情况,需要适当休息来放松大脑,恢复精力。
可以采取番茄工作法或者其他学习时间管理方法,保证学习和休息的合理安排。
2. 提高兴趣:尝试寻找学习内容的乐趣所在,可以通过与同学讨论、寻找相关的实践方法来增加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 控制情绪:学习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休息、放松等方式来控制自己的情绪,调整心态。
4. 多做记忆训练:对于提高记忆力的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通过背诵、复习等方式来锻炼自己的记忆力,防止“高原现象”的产生。
5. 使用多种学习方式:尝试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如听力、观看视频、阅读等,可以帮助大脑更好地吸收和理解知识点,防止“高原现象”的产生。
学习中的“高原现象”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学习安排,提高学习兴趣,控制情绪,进行记忆训练以及使用多种学习方式来克服这一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希望大家在学习中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克服“高原现象”,取得更好的成绩。
学习中的“高原现象”_学习方法
![学习中的“高原现象”_学习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0458c3e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2e.png)
所谓“高原现象”,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进步缓慢或暂时停滞现象。
“高原现象”是课业学习中一种带规律性的现象。
学习各种新的知识和技能,一般都会经过四个阶段:①开始阶段:学习者要了解新知识,理解新规律,学习比较费力,因而进步较慢、效率较低;②进步阶段:学习者初步掌握了学习规律和方法,兴趣渐浓,学习成绩明显提高;③高原阶段:随着学习进一步的深入,会出现进步缓慢,尽管每天学习和练习,但成绩提高不大,甚至停滞不前;④再进步阶段:当学习者坚持学习,不断努力,排除了种种障碍,掌握了新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学习成绩又会明显提高。
需要指出,上述四个阶段,是指一个简单、抽象的学习过程,只出现一次高原现象。
但是,课业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学习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过渡中,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化和学习要求的提高,可能几度出现高原现象。
这种高原现象,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解释,就是事物的发展,不可能是直线上升的;学习和进步,也不可能保持同样的速度。
事物总是在矛盾中运动,呈波浪式地发展;学习也是一样,有着进步和飞跃的阶段,也有着相对平衡和缓慢发展的阶段。
探索高原现象的规律性,分析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寻找障碍,是成人教育者的重要课题,它对指导成人科学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有以下几点:(1)方法障碍。
在学习中,原有的学习方法,认识方法不够科学合理而未被发现、或因已不适应新的学习内容,又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换,当成绩提高到一定程度,这些方法的缺陷逐渐暴露,就成了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和渡过高原阶段的障碍。
而且由于习惯的原因,一时还难以改变。
这时,需要改造旧的方法,采用新的方法,学习才能进步。
(2)知识障碍。
当缺乏继续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而不能及时补充,欠帐太多,就会阻碍学习的顺利进行。
(3)思维障碍。
这是由“思维定势”造成的障碍。
由于已经形成了用一定的习惯性思维方式来考虑同一类问题,当这种思维方式与客观要求不相适应时,就成了制约学习进步的障碍。
学习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
![学习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https://img.taocdn.com/s3/m/2c49868b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bb.png)
学习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摘要】在学习过程中,很多人会遇到“高原现象”,即在一段时间内学习状态停滞,无法继续进步的情况。
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多种原因,包括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单一、学习动力不足等。
为了克服高原现象,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提升学习效果,比如定期检查学习进度、尝试新的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等。
通过努力克服高原现象,我们可以保持学习状态的持续进步,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要时刻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不断调整学习策略,才能有效克服高原现象,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关键词】学习、高原现象、原因、克服办法、引言、正文、结论1. 引言1.1 学习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学习中“高原现象”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学习效率下降、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减退等现象。
这种现象通常出现在学习时间较长或学习任务较繁重的情况下,给学习者带来不小的困扰。
那么,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一方面,学习中“高原现象”往往是由于学习者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中的压力和焦虑也是造成高原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学习者在面对高强度的学习任务时,容易产生压力和焦虑,从而影响学习的效果。
那么,如何克服学习中的“高原现象”呢?学习者需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保持积极的心态,增强自信心,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并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学习者应该注重学习方法和技巧的提升,学会高效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者还可以通过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寻求帮助和支持,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增加学习的乐趣。
学习中的“高原现象”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只要学习者能够找准原因,采取有效的方法克服,就可以顺利度过这一阶段,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希望每位学习者都能够在学习中保持良好的状态,克服高原现象,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2. 正文2.1 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高原现象是指在学习中遇到的一种表现,即原本进步顺利的学习状态突然停滞不前或者产生困难的现象。
高原现象 教育心理学
![高原现象 教育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a08980d1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c4.png)
高原现象教育心理学
高原现象是指在教育环境下,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背景和原有的知识水平与教学内容的不匹配,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焦虑、困惑或者沮丧等负面情绪的现象。
这种现象通常出现在新生或者是跨学科学习中,因为他们面对的课程内容与以前所学习的不同,需要重新适应。
高原现象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积极性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学生需要重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逐渐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和学科知识。
因此,学生需要在教师和家长的支持下,采取正确的学习策略,积极的参与课堂和其他学习活动,才能克服高原现象,逐渐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和自信心。
教师和家长也需要重视高原现象,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
在面对高原现象的学生中,教师可以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
家长也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在家庭中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总之,高原现象是一种常见的教育心理问题,学生、教师和家长都要认识到其对学生学习影响的严重性,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习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
![学习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https://img.taocdn.com/s3/m/2a300997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3f.png)
学习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高原现象是指在高海拔地区进行学习或工作时,由于气压减低、氧气稀薄以及气温较低等因素造成的身体不适现象。
这种现象会对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所以了解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对于在高原地区学习或工作的人员至关重要。
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氧气稀薄在海拔较高的地方,由于气压减低,致使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减少,导致人体吸入氧气的量减少。
这会导致人体血氧含量降低,出现头晕、气促、乏力等症状。
二、气温较低高原地区的气温通常较低,尤其是夜晚气温更低。
长期处于低温环境下容易引发感冒、感冒等疾病。
三、紫外线辐射在高原地区,紫外线的辐射强度较大,容易导致皮肤晒伤、晒黑等情况,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四、高原反应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群,由于身体对高原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足,容易出现高原反应,包括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为了克服高原现象带来的困扰,我们有以下几点建议:一、增加液体摄入在高原地区,人体更容易失水,因此需要增加液体摄入量,以保持机体的水分平衡。
尤其是在高海拔地区,人体的水分蒸发速度加快,因此要务必注意补充水分,避免脱水。
二、适当休息在高原地区,由于氧气稀薄,应尽量减少剧烈运动,避免劳累。
保持充足的睡眠也是调节身体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缓解高原反应的症状。
三、适应性训练在进入高原地区之前,可以进行适应性训练,提前让身体适应高原环境。
可以通过低氧循环训练、有氧运动等方式,提高身体的耐受力,减轻高原反应的症状。
四、补充维生素在高原地区,由于食物资源有限,容易导致营养不良。
需要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强免疫力,减少感冒等疾病的发生。
五、合理饮食在高原地区,应选择易于消化的食物,避免油腻和辛辣食物,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保护胃肠道的健康。
六、注意防晒在高原地区,紫外线的辐射强度较大,容易导致皮肤损伤。
在户外活动时应注意做好防晒工作,使用防晒霜、遮阳帽等保护措施,减少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
学习中“高原现象”及其应对策略
![学习中“高原现象”及其应对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eda54dbc783e0912a3162a60.png)
学习中的“高原现象”及其应对策略一、什么是“高原现象”?高原现象是登山中常见的衍生品:刚开始登山时,人们的速度总是很快;随着高度不断增加、体力不断消耗,速度也会随之减缓;攀登到5000米以上的高度时,由于体力不支、高原缺氧等原因,想要再上新的高度则十分困难,甚至有上不去、马上就想躺下等念头,这就是登山运动中的高原现象。
引申到心理学领域,我们通常会用高原现象来形容知识、技能学习过程中突然出现的停滞不前、迷茫无助等状态。
尤其是在学习活动进行到关键阶段的末尾,成功在即之时,很多人都容易忽然感觉前行艰难,无法再将成绩有所提升。
不惟是高中生备战高考容易遭遇高原现象,学武术、玩复杂的电游、习字绘画、练习游泳等复杂性技能时都会不时受到高原现象的侵扰。
在高三备考方面,表现为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到一定程度时,明明也很努力的学习,成绩提高的速度减慢,有的人甚至发生停滞不前或倒退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为“高原现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各种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其能力和水平的发展并不是直线上升的,一般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1、开始学习阶段:学习者要了解新事物、熟悉新规律,学习比较费劲,提高较慢。
2、迅速提高阶段:学习者初步掌握了该知识、技能的重要规律或找到了“窍门”后,成绩明显提高。
学习者因此得到鼓舞,提高了兴趣,树立了信心,取得更大的进步。
3、学习高原期:学习者这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也具备了一定能力、水平,剩下的多是疑点、难点,加之精神、心理等诸种因素的影响,进步速度比较缓慢,尽管学习者很用心学习,但成绩提高不大,有时甚至会下降,水平总体上处于一种停滞状态之中。
4、克服高原阶段:学习者坚持学习,不断探索、改进学习方法,克服了学习上的困难,掌握了新的规律或技巧后,学习成绩又开始逐步上升,能力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一般来说,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提高要经历以上四个阶段,“高原现象”是学习过程中迟早都要面临的,当进入高原阶段,如能认真诊断,找出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就能跃上另一个台阶,取得新的成绩,反之则徘徊不进,难以突破旧有局限。
高三学生如何克服学习中高原现象?
![高三学生如何克服学习中高原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c7ceed39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b1.png)
高三学生如何克服学习中高原现象?一、什么是学习的“高原现象”?学习者在学习进程中常会遇到这么一个阶段,即学习成绩到一定程度时,继续提高的速度减慢,有的人甚至发和和生停滞不前或倒退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为“高原现象”。
由于学习者不了解它的规律,极易产生急躁、焦虑,结果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
二、出现学习“高原现象”的表现:(1)判断能力下降,作业错误率明显提高。
他们上课回答问题总是时常会出现老师意想不到的错误,难度稍大的题目他们就思考不出结果,难度小的题目,他们又会觉得不可能这么容易而怀疑自己的答案。
作业失去了严密性,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漏洞。
给老师造成的印象是:学生越学越糊涂。
(2)烦躁不安,做事理不出头绪。
在这一时期学生常常觉得自己问题很多,但又无从下手,做作业时翻翻这个,看看那个,明知自己不会,又不想下功夫。
上课学不进,下课玩不痛快,对于老师的批语和说教感到多余和厌烦。
(3)考试成绩明显下降,悲观失望情绪上升。
处于“高原期”的考生,成绩会出现显著的甚至是惊人的下降。
一些在班里名列前茅的学生进入“高原期”考试成绩可能会下降到中等甚至中等以下水平。
由于判断能力减退,作业倒退,特别是考试成绩的下降,会给学生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往往会觉得自己脑子笨,学习已达到自己的能力极限,提高成绩已经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自己完了。
于是产生严重的悲观、消极情绪,甚至于厌学、厌世。
三、学生在学习中为什么会出现“高原现象”呢?1、出现高原现象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数同学经过近一年的紧张复习身心均感到疲惫,学习热情有所下降。
2、其次是各门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知识结构、学习方法,自己一时很难找到突破口。
3、个体意志薄弱,遇到困难就丧失信心。
考前的复习,范围广、容量大、时间长,缺乏新意,形式单调、枯燥是难免的。
这时就很容易减弱学习动机,甚至产生烦躁厌倦的情绪。
4、心理压力大,焦躁不安,导致身体状况下降。
学习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
![学习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https://img.taocdn.com/s3/m/4fe6dbd3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bb.png)
学习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高原现象是指在高原地区进入高原后出现的一系列身体适应反应,包括呼吸、血液、循环、代谢等方面的变化。
它一般表现为呼吸困难、心率增快、乏力、头疼等症状。
高原现象主要产生的原因是气压的降低和氧气浓度的减少。
高原上的空气稀薄,氧气的压力减少,导致人体组织器官缺氧。
克服高原现象的办法主要包括适应、预防和治疗三个方面。
适应是克服高原现象的重要方法之一。
适应高原环境需要一定的时间,通常需要几天到几周的时间。
在适应期间,人们应该注意休息、适度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保持心情开朗,不要过分焦虑和紧张。
适应期间要注意饮食,增加摄入高蛋白、高维生素和富含铁的食物,保证身体的营养需求。
预防是克服高原现象的重要方法之一。
预防高原现象的关键是提前做好准备,包括对高原环境的了解、适度锻炼身体、增加营养摄入以及药物预防等。
在前往高原地区之前,人们可以进行一些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等,提高身体的耐力和适应能力。
增加营养摄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和适应能力。
药物预防也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可以咨询医生使用一些药物,如地高辛、对乙酰氨基酚等,有助于缓解和预防高原反应。
治疗是克服高原现象的最终手段。
对于出现高原反应的人群,可以采取一些治疗措施缓解症状。
一般而言,休息是治疗的关键,可以多休息,减少剧烈活动和过度劳累。
用氧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吸氧来提高血液中氧气浓度,缓解缺氧症状。
有些人群可以适当使用一些药物,如乙酰唑胺、呋塞米等,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和减轻症状。
高原现象是在高原地区常见的一种身体适应反应,主要原因是气压的降低和氧气浓度的减少。
克服高原现象主要包括适应、预防和治疗三个方面,可以通过适应高原环境、预防高原反应和治疗缓解症状来克服。
重要的是在前往高原地区之前做好准备,加强身体训练和营养摄入,同时谨慎使用药物并咨询医生的指导。
练习中的“高原现象”及克服方法
![练习中的“高原现象”及克服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4cc1988524de518964b7d85.png)
练习中的“高原现象”及克服方法“高原现象”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或下降的现象。
在曲线上表现为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或者甚至有所下降,其主要表现是:上课无精打彩,思想常开小差;作业马虎,常看错数字或抄错符号;对一些典型的题目屡做屡错,不思改正。
但在“高原现象”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线的继续上升。
学习中的“高原现象”是造成许多同学本来成绩不错而考试成绩欠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高原现象”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一是知识上存在盲点。
在现代教学中,由于学生数量众多和其它方面条件的限制,老师往往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整个教学只能按照“机会均等”的方式进行。
有些同学自身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满足于完成作业。
这就使得本来掌握得较好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不断被重复,其结果必然是一方面做着大量的无效劳动,另一方面自己的“弱点”却又难以得到强化,从而最终导致总成绩的徘徊不前。
二是心理上压力过大。
学生面对着诸多的功课、家庭的厚望以及自身对未来美好前途的强烈憧憬,学习压力因而不同程度地产生。
学习压力与考试焦虑往往结伴而行。
考试焦虑是学生中常见的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
尽管不能说“一考定终身”,但考试对学生具有某种潜在威胁或重要意义,所以学生往往会产生焦虑的心理体验。
耶基斯——多得林定律表明,高焦虑和紧张又会使学习效率降低,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深刻性得不到最好发挥。
三、身体疲劳。
由于长时间的苦读熬夜,又缺乏体育锻炼,使人的身体机能减弱。
有的孩子睡眠不足,出现了情绪倦怠、食欲不旺,记忆力衰退、思维迟钝等现象,学习的效率明显下降,必然会产生“今不如昔”的停止感和倒退感,这是原因之三。
针对上述原因我们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寻求突破:一、走出认识误区,强化目标意识,消灭知识上的盲点和弱点目前,有些教师对班级学生实际水平估计不足,常常用优生的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生,一味强调多练,盲目加大作业量,学生疲于应付,使得一部分中、差生提早进入“高原期”或使“高原期”延长。
学习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
![学习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https://img.taocdn.com/s3/m/8250eb33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cd.png)
学习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高原现象是指在高海拔地区,由于缺氧、压力、干燥、寒冷等环境因素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和适应能力出现异常,表现为身体不适甚至疾病。
如何克服高原现象成为了高海拔地区工作和生活的重要问题。
缺氧:由于海拔高度增加,空气中氧气的分压减少,导致人体呼吸系统供氧不足,从而引发高原病等缺氧症状。
低气压:人体在高海拔地区工作和生活时,会遭受低气压、高系统容积、高蒸发压和低温度等多重刺激,这些刺激会影响身体各个器官的正常功能,使体内环境发生紊乱。
干燥:由于高海拔地区的相对湿度较低,人体皮肤和黏膜受到干燥的影响,从而导致口干、喉咙干、易口渴等不适感。
寒冷:高海拔地区的气温较低,人体需要增加能量消耗来保持体温平衡,从而导致能量消耗过大,容易导致疲劳等症状。
加强体育锻炼: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身体的耐寒、耐缺氧、耐刺激等能力,从而有利于克服高原现象。
适度饮水:高海拔地区的相对湿度较低,人体需要增加饮水量,以保持体内水分平衡,从而缓解口渴等不适感。
适度补氧:在高原地区,补氧有助于提高血氧饱和度,从而缓解缺氧等不适感。
保暖措施:在高海拔地区,需要采取保暖措施,以保持体温平衡,减少能量消耗,从而缓解疲劳等症状。
饮食调节:在高原地区,需要适当增加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素的摄入,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从而有利于克服高原现象。
总之,高原现象是高海拔地区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常见问题。
加强体育锻炼、适度饮水、适度补氧、保暖措施、饮食调节等一系列措施可以缓解高原现象带来的不适感和疾病风险,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从而保障高海拔地区工作和生活的质量和安全。
学习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
![学习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https://img.taocdn.com/s3/m/f59aba3f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b7.png)
学习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高原现象是指在高原地区进行学习时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和困难,包括学习效率低下、记忆力减退、思维迟缓等现象。
高原现象的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1. 氧气供应不足:高原地区的空气稀薄,氧气供应不足,导致人体供氧量减少,脑部供氧不足会影响到学习效果。
2. 空气干燥:高原地区的空气湿度低,容易导致眼睛干涩、喉咙干燥等不适感,影响学习的舒适度和效率。
3. 高原反应:高原地区的气候和环境与低海拔地区存在差异,身体需要一定时间进行适应,适应期间可能会出现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高原反应,影响学习的精力和注意力。
如何克服高原现象,提高学习效果呢?1.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休息时间:在高原地区学习时,应根据个人情况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学习,适当休息有利于身体恢复和学习效果提升。
2. 均衡饮食:高原地区的气候和环境对身体消耗较大,需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能量和蛋白质的摄入,有助于提高学习的精神状态和记忆力。
3. 加强身体锻炼:适量的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对高原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利于减轻高原反应和提升学习效果。
4. 增加室内湿度:在学习环境中增加室内湿度,可以通过使用加湿器或放置水盆等方式,保持室内湿度,缓解眼部和呼吸道干燥的不适感。
5. 坚持科学运动:高原地区适合一些缓和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可以促进氧气吸收和血液循环,提高大脑的供氧量,提高学习效果。
6. 采取氧疗措施:在高原地区学习时,可以通过使用便携式氧气罐或进行氧疗等方式,增加身体的氧气供应,改善脑部供氧不足的状况。
高原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氧气供应不足、空气干燥和高原反应等因素导致的。
要克服高原现象,需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休息时间,均衡饮食,加强身体锻炼,增加室内湿度,坚持科学运动,采取适当的氧疗措施等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学习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
![学习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https://img.taocdn.com/s3/m/8fd80e00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92.png)
学习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1. 引言1.1 什么是高原现象高原现象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环境、心理等方面的因素,使得学习效率下降或者学习成绩不如人意的一种现象。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感到困惑、焦虑、疲惫、缺乏动力等,这些都是高原现象的表现。
高原现象会让我们感到挫败和无助,很难再有学习的动力和热情,进而导致学习成绩一直停滞不前或者出现下降的趋势。
了解高原现象的发生原因,对于我们有效地克服高原现象至关重要。
通过调整学习方法和心态,我们可以有效地应对高原现象,提高学习效率,继续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本段共计162字】1.2 为什么高原现象会产生高原现象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由于长时间的知识积累和学习压力导致的一种认知困境。
那么为什么高原现象会产生呢?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1. 学习压力过大:学习任务的增加和学习内容的难度逐渐提高,导致学生感到压力巨大,难以应对,从而出现高原现象。
2. 缺乏积极的学习动力:学习过程中缺乏目标和动力,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失去方向感和动力,从而产生高原现象。
4. 缺乏有效的学习计划:学习过程中缺乏合理的学习计划和时间规划,导致学生在学习中随意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从而形成学习高原。
高原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学习压力、学习动力、学习方法和学习计划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要想克服高原现象,就需要针对这些原因采取有效的解决办法,帮助学生重新找回学习的动力和目标,提高学习效率和积极性,最终战胜高原现象,努力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2. 正文2.1 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一、学习环境不适应:学习场所的温度、湿度、光线等因素对学习效果有直接影响。
如学习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光线暗淡、噪音干扰等都会导致学习者难以集中注意力、容易犯困。
二、学习自律不足:学习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学习积极性。
缺乏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能力,导致学习计划无法按时完成,进而产生高原现象。
三、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方法不科学、不合理,导致效率低下,进而出现学习瓶颈。
学习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
![学习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https://img.taocdn.com/s3/m/79a5edc5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44.png)
学习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学习中的“高原现象”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压力和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这是许多学生都会面临的问题。
面对学习中的“高原现象”,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它产生的原因,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克服办法。
“高原现象”的产生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心理压力、学习动力下降、学习方法不当等。
首先是心理压力。
学习任务的增加和学业压力的增加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焦虑、紧张、压力等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其次是学习动力下降。
学习动力下降可能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可能是因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下降,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动力。
最后是学习方法不当。
有些学生可能没有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下,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那么,面对“高原现象”,我们该如何克服呢?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树立信心和毅力。
在学习中一定要树立信心,对自己要有信心,要相信自己的潜力和能力,遇到困难也要有信心克服。
同时要有毅力,坚持不懈,不怕失败。
其次是合理规划学习时间和任务。
对于学习任务要合理规划,明确学习目标,分清主次,抓住关键,有条不紊地进行学习。
要有明确的学习计划,制定学习计划表,合理规划每天的学习时间和任务,确保任务的完成。
再次是科学学习方法。
要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会总结、归纳、记忆、复习等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最后是寻求帮助。
在学习中遇到问题要及时向老师、同学、家长请教,多向他人请教,及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避免学习中的困难积压。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大家一定要学会克服学习中的“高原现象”,勇敢面对学习中的挑战,采取科学的方法来克服。
只有克服了学习中的“高原现象”,我们才能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取得更好的成长。
学习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
![学习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https://img.taocdn.com/s3/m/ff6d9e79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51.png)
学习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高原现象是在高海拔地区进行学习或生活时经常会遇到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头痛、乏力、胸闷等不适症状。
这种现象由于缺氧引起的,随着高程的提高,缺氧现象越来越明显。
所以高原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氧。
造成高原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 氧气稀薄:高海拔地区的氧气含量比低海拔地区要低。
海平面上的氧气含量是气体大气的20.9%,而海拔5000米的地方只有气体大气的半数。
因此,在高原地区,在相同的时间内,吸入的氧气数量要少得多。
2. 高原气候的不适应:高原气候特点是昼夜温差大,紫外线强,空气干燥等因素。
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会对身体造成影响。
光照强度比较大,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可能会该引起皮肤晒伤。
3. 基础体力不足:高原地区通常有较多的爬山、徒步旅行等户外活动,它们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
如果这些活动对身体的负荷超过了身体的承受力,可能导致高原病的发生。
如何克服高原现象?1. 充足的睡眠:充足的睡眠是恢复体力的最好方法。
如果感到身体疲劳,应当适当休息。
2. 适当的饮食:高原地区的饮食应该以清淡易消化为主。
少量多餐,饮食丰富,包括水果、蔬菜和肉类等。
多喝水以防脱水。
3. 足够的运动:在高原环境中进行适度的活动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好方法。
4. 用药:目前有些针对高原病的药物可以帮助缓解高原病的症状,如红景天和阿法鸟苷等。
5. 适应高海拔环境:如果前往高海拔地区,要让身体尽快适应高海拔环境。
在一开始到高原地区时要适量饮水,饮食清淡,同时尽量减少剧烈运动。
在高海拔地区,应该重视高原病和其他容易出现的身体不适现象,尽可能做好相关防护措施,以便出行顺利,行动更快手,精力更为充沛。
高中生地理学习中的高原现象及解决的方式创新
![高中生地理学习中的高原现象及解决的方式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18df99ee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a4.png)
中学生地理学习中的高原现象及解决的方式创新关注学生的需求与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育人之本。
在高三年级地理复习备考过程中,学生在复习时都会出现一段时间学习成果和复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
学习者假如不了解其规律,极易产生急躁、焦虑,结果影响学习实力的提高。
明代学者朱熹《晦翁学案》中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
其次慢慢有疑,中则节节有疑,方始是学。
”这里讲的节节有疑,便是学习过程中的“高原现象”,只有冲过“这一番”才能达到新的高度。
一、中学生地理学习中的高原现象“高原现象”这一术语源于教化心理学。
探讨表明,学习过程一般要经验以下四个阶段:(一)起先阶段:学习者要了解新事物,熟识新规律,学习比较费劲,因此一起先学习速度的提高较慢。
(二)快速提高阶段:学习者初步驾驭了学问、技能的重要规律后,学习成果明显提高,并因此受到鼓舞,爱好大增,因而进步很快。
(三)学习高原期阶段:此时由于已经驾驭了一些学问,剩下的多是难点,加之精神、心理等多种因素影响,学习进步速度突然放慢,尽管每天的练习也很专心,但成果提高不大,有时甚至成果下降,总体上处于一种停滞状态。
(四)克服高原期阶段:学习者不断改进探究方法,克服了学习上的困难,驾驭了新的规律,取得新的成果。
“高原现象”是学习过程必经的四个阶段之一。
1.中学地理学习中高原现象成因的教化心理学分析依据笔者所作的调查统计分析,“高原现象”出现学习成果停滞只是表象, 背后还常伴随学习爱好减退和学习意志减弱。
造成“高原现象”的缘由既有心情因素,也有认知结构因素。
(1)心情因素。
学生的心情是否常常处于良好状态,干脆影响他们的心智技能的正常发挥。
心情因素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影响干脆引发高原现象,它的产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自信念不足。
对于成果中下的学生或大部分女生,总认为“地理最难学,自己学不好地理,自己的地理成果也许只能达到这个水平了”。
这种消极的自我示意渐渐形成了自我否定或自我评价偏低的自卑心理,并且从高一持续到高三,成了挥之不去的明影,覆盖在意识深处。
高原现象课件ppt
![高原现象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f87cd24b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24.png)
源和信息,如在线课程、学习
网站、论坛等。
04
参加辅导班或找家教
05
可以考虑参加辅导班或请家教
,通过专业的指导和辅导来提
高学习效果。
06
04
克服高原现象的Leabharlann 功案例案例一:某学生的学习进步
总结词
坚持不懈,突破自我
详细描述
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高原现象,成绩长时间没有明显提高。但他没有放弃,通过调整学习方法,增加学习 时间和强度,最终成功克服了高原现象,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断变化的世界。
勇于挑战自我
不满足于现状,勇于挑战更高层 次的目标,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和水平。
反思与自省
经常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找出不足之处,及时调整学习
策略和方向。
THANK YOU
感谢各位观看
04
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肯定自己的进步和成绩 ,及时鼓励自己,增强自信心。
设置合适的学习目标
05
06
设置具体、可行、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 ,通过实现目标来提高学习动力。
寻求外部支持和帮助
请教老师或同学
01
当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或
同学请教,寻求他们的帮助和
建议。
02
利用网络资源
03
通过互联网获取相关的学习资
尝试新的学习方法,如交替使用 不同的学习技巧,以提高学习效
果。
保持积极心态
遇到学习瓶颈时,保持乐观、积极 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
寻求外部支持
与同学、老师或专家交流,寻求他 们的建议和指导,帮助自己突破困 境。
培养持续学习和成长的心态
终身学习
将学习视为一种生活方式,不断 吸收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中的“高原现象”
心理学认为,人在复杂技能形成的过程中,练习到一定时期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止不前,在练习曲线上出现近于平缓甚至下降的一部分线段,即“高原现象”。
而学习中的“高原现象”,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的一定阶段,产生学习效率低、学习进步缓慢,甚至停滞的现象。
人们在学习过程中,都会产生程度不同的“高原现象”。
因为在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一般都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①学习开始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理解新事物,熟悉新规律。
一般说来,学习是比较费劲的,所以学习提高的速度比较慢,但总的来看,学习效率是向上的趋势;②迅速进步阶段。
当学生初步掌握了学习规律和方法,学习兴趣日益浓厚,进步迅速,学习效率有明显提高,直线上升;③高原阶段。
由于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主观和客观原因所造成的各种障碍,使学习进步速度缓慢,学习效率不佳,提高甚少,或者有明显下降,使学习处于波动甚至停滞状态;④克服高原阶段。
当学生主观不断努力,积极改变和寻求有效学习方法,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教育环境的促使下,克服种种障碍,从而掌握了新的学习规律和技巧,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又得到了提高。
不仅学生的学习是这样,在技能训练、科研课题的研究、企业的发展等等,这一过程也普遍存在。
高原现象的产生是多种多样的,每个考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心态与学习方法不尽相同,造成高考复习阶段出现的高原现象的原因也不完全一样,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意志品质薄弱,遇到困难就失去信心。
高考前的复习,范围广、容量大、时间长,与高一高二新课程相比,缺乏新意,形式单调。
相当一部分学生很容易产生已经复习得“差不多了”的感觉,缺乏耐心,急于“求战”,很容易减弱学习的动机,甚至产生烦躁厌倦的情绪。
二是心理压力大,焦躁不安,导致身体状况下降……高三下学期的学习是相当紧张的,不少考生日以继夜,题海战术、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很疲劳。
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积累到一定时间就会产生高原现象,感觉自己再怎么使劲也上不去了,失去信心,越学越糊涂。
三是学习方法不当。
学生习惯于某种学习方法后,出现了惰性,缺乏因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变化而进行自我调整学习方法的能力。
在学习和人才成长的道路上,立志成才者多,而真正出类拔萃的少,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许多人不能越过“高原期”而继续攀登高峰,最后落得个半途而废,功败垂成的结局。
这时如能认真诊断,找出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就能冲上去达到另一个台阶,即克服高原现象,取得新的成绩。
克服“高原现象”的方法很多,下面从意志力、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克服高原现象的方法。
1.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学生的学习学到一定程度时,会感觉到非常疲劳,学习动机就会下降许多,这时就需要我们坚持下去,就像烧开水,开始时,难以知道水温一直在升高,再坚持下去,总会有“开”的那一刻。
高考的竞争不仅是文化知识的较量,同时也是意志力的较量和心理素质的较量。
就要求学生培养坚韧意志坚持学习,在困难面前,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有顽强奋斗的品质,应具有攻关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勇气,和乐观向上的态度,相信自己能行,才能克服“高原现象”。
2.保持心理平衡。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生在学习进程中常会遇到这么一个阶段,即学习成绩达到一定程度后,继续提高的速度越来越慢,甚至停滞不前或倒退的现象。
由于大多数同学不了解这个规律,再加上高考的临近,极易产生急躁、焦虑,结果影响复习的效率,耽误了学习成绩的继续提高。
其实,学习的高原现象阶段是同学们学习过程必须经过的阶段之一,这一点对于中后水平的同学来说,尤其明显。
同学们应该明白这样的道理:不经历风雨,哪能风彩虹。
3.变换学习方法。
高原期的学习方法转变是重中之重。
在高考复习的不同阶段,复习内容不一样,学习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高三第一轮复习所用的方法,到第二轮复习不一定再合适。
越是临近复习后期往往需要知识上的综合,要力求把知识融汇贯通,这就需要加强分析综合能力的运用。
有些考生用前一阶段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后一
阶段的学习,用过去习惯性的思维去对待后一阶段的复习内容,往往会产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与学习内容不相适应状况,这样也会造成高原现象。
所以我们要及时探索适应这一阶段的学习方法,要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例如,学习地理时,第一轮复习时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的“有什么”,“在哪里”,“为什么”的层面上,到了第二、三轮复习,需要综合应用知识去“描述和阐释事物”及“论证和探讨问题”,这时就必然有一个不适应的阶段,形成停滞不前。
学习政治时,第一轮的复习往往局限于某一模块(如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学生解题不太会有遗漏。
而到了第二轮复习时则需要将各部分的知识综合起来运用。
有些同学解题时见到经济建设只想到经济学知识,而想不到其政治意义;见到政府行为时只想到政治学知识而想不到经济学的道理。
这就难免会失分。
建议同学们能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合理调整大脑中贮存的知识,使之条理化,以便在进行新的学习时可以顺利的提取出来加以运用,并可迁移到其他方面;第二,及时进行学习小结(必要时可与老师交流),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适当地调整学习方法,使学习得以进一步深入;第三,科学地转换学习目标,一是改变过于狭窄的注意力,注意知识的融会贯通,“高屋建瓴”地“俯视”问题;二是学会知识的运用,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生只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复习内容和所要求的思维方法与策略,适当地进行调整,定会突破学习的“高原现象”,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