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读后感1500字
人间词话读后感6篇
人间词话读后感6篇人间词话读后感1《人间词话》,其实本身便是读后感。
表面上,它脱离了原词,便成了只言片语;实际上,它又的确能独立存在。
用字字珠玑形容,绝不为过。
而珍珠本身,不事雕琢,无需镶嵌。
初读《人间词话》,是读词论;再读,便是读境界。
“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界,是艺术的极致追求,也是全书的关键词。
词尤文也。
小学生作文,要求结构清晰、语句通顺;中学生作文,要求文采华美、情感真挚;高中生作文,要求观点正确、立意新颖;文人作文,讲求视角宏大、境界高深。
境界是__的精髓,却往往被人忽视。
为文如登山,绝大多数人在山腰徘徊。
这是一种局限,也是一种无奈。
有些人,是自赏;有些人,是自欺;有些人,是无力;有些人,是无方。
自赏,是被眼前山花所迷,忘却追求山巅之绝境;自欺,是自知低俗而不愿承认;无力,是听闻别有佳境,却身心俱疲,无力攀登。
无方,是有心向上,精力十足,却难窥路径。
其中,当是自赏与自欺者居多。
无方者,往往将精力放在阅读积累、技法探析等文字的外在形式上,而忽略了内求自省。
他们不懂得,再多的名言佳句、再妙的写作技法、再新的选材角度,都是平面拓展,不能真正立体建构自己独有的艺术境界。
江上之舟往来如梭,乾隆应是看到了盛世繁华,法磐却只看到两艘船,一为名,一为利。
在游人眼中,不过是转瞬即逝的景致。
至于划舟的人,应该是无心于欣赏或思索,看到的只是自己苦苦挣扎的人生。
同样的事物,观者的身份不同,体会也不同。
同样的写作对象,用不同的格局去写,便是不同的意境。
意境是虚构的精神世界的花园,作者作为导游,将读者引入自己的意境,便是共鸣。
境界有大小。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心怀家国者为大。
“少游词境最凄婉,‘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
”感怀自身者为小。
境界有虚实。
营造意境,便要“写境”与“造境”。
“写境”重写实,“能与花鸟共忧乐”。
虽然生动真实,但易流于浅白。
“造境”重想象,“以奴仆命风月”。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篇1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际路”;其次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由王国维的三境界论,推崇的许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划分法:知之、好之、乐之;丰之恺认为:“物质、精神、灵魂”这是人生三层境界;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说为知、为己、为人;有人认为抱负、事业、爱情;还有人形象地比方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等等,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掩卷思之,漫漫的人生历程,是个冗杂而多变的过程,对于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看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这种境界是针对孩子说的,初识世界,纯净无瑕,一切都是新奇的、生疏的,眼睛观察什么就是什么,你告知他这是山,他就熟悉了山;告知他这是水,他就熟悉了水,有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这点:一群大人在进行智力竞赛,主持人说“6”“9”不掉头,就出了个题:“6+9=?”,大家都在想,智力竞赛题目决不会就字面那么简洁,结果谁都不敢马上抢答,而是苦苦思考。
突然,一个6岁的小女孩争着说等于15,人们都向她投去异样的目光,直到主持人宣布小珍宝的答案正确时,人们才收回目光,并责备自己的思想太冗杂了,错过了抢答的时机。
这里说了一个简洁的道理,凡事不必太刻意。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这种境界是针对中年人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多,人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冗杂了,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尔虞我诈,互不信任,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孩提时代相比,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不再轻易信任眼前的一切,而是专心、用脑去熟悉这个世界。
发觉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冗杂,感觉到社会并不那么单纯,现实也并不那么美妙,常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
人间词话读后感1500字(推荐6篇)
人间词话读后感1500字(推荐6篇)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间词话读后感1500字(推荐6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人间词话读后感1500字(推荐6篇)》。
第一篇:《人间词话》读后感《人间词话》是近代极富盛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使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历史上里程碑的重要作品。
他继承了中国文艺批评的传统形式,乃是段章零语,灵机闪现处便是绝妙好辞成文。
所以这本书极大程度的保存了这种写作的真实。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手稿原文;第二部分是附录。
读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顿觉词的世界是如此之大,如此之深,当你遨游其中使你会发觉自己的渺小与无知。
最初接触王国维的那三句精辟的论断: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阶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同叔《蝶恋花》此第一阶级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欧阳永叔《蝶恋花》此第二阶级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辛幼安《青玉案》)此第三阶级也。
并不知道是出自他的著作,但已对概括除此三境界的人敬佩不已,便生出急切阅读此书的念头,其时,学习中国古典文学,老师推荐必读的书目中就有这本。
因为经验的浅薄,阅读时感到困难重重,比较晦涩难懂,匆匆读了一遍了事。
但是经过了十几年的时间,人生的阅历积攒的比较丰富,阅读了较多的书之后,忽然又一次想读他一读。
再读之后,对这位天才的敬佩由此剧增。
他有关词的境界的论述确实极为精辟,极为精彩,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引领了一代文学批评的脉搏,引导人们如何去审美,如何在词中品味,感悟,获得美的熏陶。
一首词从怎样的角度去鉴赏。
例如,他提出了“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有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他提出了这两个重要的概念,引导作者和读者向更高的层次迈步。
《人间词话》读后感8篇(全文)
《人间词话》读后感8篇(全文)《人间词话》读后感8篇(全文)人间词话读后感篇一词话寻得亦人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这是我对王先生最早最粗浅的认识。
后来虽然知道了王先生的生平,却一直未曾拜读先生的大作,直到才拜读了《人间词话》这一本著作。
饶是知道了王先生的盛名,我依旧没有想过这本名作竟这样短小,六十四小段,最短者仅一句话,最长的也不过一百五十余字。
也没考虑到这样晦涩难懂,需要时不时的网上查询检索。
第一遍读完我竟对大多数段落依然是毫无头绪。
没办法,我只好寻找注释版来阅读。
还好,参考着注释附带着诗词原文,再将《人间词话》细细读来,我最起码知道了王先生因何事做点评,点评的是何人。
慢慢地,我竟也读出一点心得。
写文章首先应有境界。
无论描写的任何事物,都应该有作者自己的见解或是阐发。
哪怕只是小情哪怕只是小感。
“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虽然境界有大小,但不因为这点去分优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哪里不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宝帘闲挂小银钩”又怎么比不上“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呐?文章的关键从来就不是华丽的辞藻堆积,词忌用替代字。
美成《解语花》之“桂华流瓦”,境界极妙。
可惜以“桂华”二字代“月”耳。
梦窗之后,则用代字更多。
“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
盖意足则不暇代,语妙则不必代。
此少游之“小楼连苑”“绣毂雕鞍”,所以为东坡所讥也。
”文章的关键应在与意境,就是作者通过文字究竟是想论述何事,阐述何种观点,实质就是作者构建出怎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
永叔虽作艳词,但终有品格。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求学之路,首先在于立志,志存高远,方能在求学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望尽路之尽头。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在求学的过程中唯有历经苦辛,努力打拼才会有所成就吧。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人间词话》读后感(精选15篇)
《人间词话》读后感《人间词话》读后感(精选15篇)《人间词话》读后感篇1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自古以来,千秋数载,明月,一直是人们心灵的寄托。
相思情谊、离愁别绪、贬谪之苦、家国大义,都在朦胧的月光下一一展现,至今仍未褪色。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今夜,你为何如此惆怅?你才华横溢,与文采非凡的他宛如一对璧人,天造地设,比翼连理。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那是他为你谱的曲啊!你忘了吗?即使他数尽世间皆无“亿”,就算他欲纳茂陵女为妾。
但“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这样的情意却永远也不会改变。
你与他两地相隔,只得独守空窗,来时芳华已变白头,可在朝堂上,他却是意气风发。
纵是百思想、千系念,最终却都化为万般无奈把郎怨。
这一切,只能怪造化误算,因果错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高楼送客,自是依依惜别,心情悲戚,却道酒不尽兴。
寒江寂寂,惆怅如滚滚江水流不尽;明月高悬,友情似皎皎霁月照人心。
为何今夜不能眠?恨你深情厚意;为何今夜不能醉?怨你恩重情浓。
友人远去,你遥望江北远山,孤寂之情必会油然而生吧!“一片冰心在玉壶”,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浑然一体,于浓淡相间中倾诉着你的愁苦。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你从性灵咏物语,传神至极。
冷寒的,也不止是沙洲和梧桐;含恨的,究竟是孤鸿还是幽人?静夜如此寂寞,又何须漏壶提醒辰次?月儿依然残缺,不见有清满的佳期!疏淡的笑墨,似写凄淡的夜色;清美的词境,难歇哀愤的心情。
虽然你左迁黄州,孤苦难泄,恰逢花甲之年,更是体衰年迈,却触发于弗克自己,流露于不自知。
这正是你才学、气度,与大家思想的体现啊!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金陵的王气黯然已收,但缓缓流淌的秦淮河,依然承载着六朝金粉和风流韵事,见证着兴衰成败,经历了沧海桑田。
我知道,你一定希望你的国家永葆盛世,也一定期盼你的才华卖与皇家。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人间词话》读后感(一)《人间词话》是一部被人们奉为古典文学批评里程碑式的作品。
初读《人间词话》就让我沉浸于那精简却又华美的语句中,王国维不仅将其深厚的美学功底尽展其中,而且段段匠心独运。
《人间词话》以小段形式呈现,甚至是只言片语,但其间不断流露出作者犀利见解的睿智。
那些诗文的巨匠所创造的千古绝句与王国维的深刻见解穿过历史合二为一。
那宛若天成时而震撼人心的诗句加之王国维的唯美语句使《人间词话》散发出一股沁人心脾的幽香。
平静了那些在喧嚣尘世中躁动的心灵。
让那些被光明与黑暗折磨的筋疲力尽的人们找到了一处歇脚之地。
想要全面的了解《人间词话》就必须了解作者王国维。
王国维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一位令人可敬却又令人无奈的学士。
又是我觉得他和我是如此的亲近,有时又是如此的疏远。
王国维作为一个中国古典文化结束的强音,自然是才高八斗,古文功夫炉火纯青的。
《人间词话》读后感(二)王国维先生一部《人间词话》,便把宋词吟咏的种种情致均囊括其中。
境界说是《人间词话》里的核心。
王国维先生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做批评标准。
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
境界是一种微妙的东西,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境界之说如此,词人亦是如此。
李煜、姜夔、李清照、晏殊、晏几道……一个个耳熟能详的人,在王国维先生的笔下,在《人间词话》里演绎着不同的才情。
他们的词亦或洒脱,亦或悲壮。
晏几道矜持华贵有余,秦观的词境最为凄婉悲凉,周邦彦极为工致精巧。
词人笔下的《烟雨》、《斜阳》、《梅蕊》在《人间词话》里有了别样的延伸。
岁月的流河中,我们都会慢慢老去。
唯有经典,会与世常留。
人间词话读后感精选优秀模板三篇
人间词话读后感精选优秀模板三篇人间词话读后感1 《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
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
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
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这是对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的极大评赞。
在学习的生活中,我早就听身边的朋友和老师介绍过这本书,趁着空当我便也仔细的品读了一遍。
《人间词话》写得很有见地很有特色。
这是我个人的最大感触。
书里面大多穿插着诗词、注释和评论。
咋一看很凌乱很散的样子,其实不然。
就像一篇散文一样只是形散而神不散罢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人生的三种境界:一、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三、梦里寻她千百度,漠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由王国维的三境界论,推崇的很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划分法:知之、好之、乐之;丰之恺认为:“物质、精神、灵魂”这是人生三层境界;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说为知、为己、为人;有人认为理想、事业、爱情等等,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而我和一些人一样喜欢将它喻为“立志”、“勤奋”、“成功”三个阶段。
第一境界为立志,也是最初层次的境界。
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诗人独上高楼,登高极目远眺,找到出路。
第二境界为勤奋,即表述如何去奋斗的。
为了伊人,人瘦了、憔悴了,但始终不后悔。
第三境界为成功。
经过打拼、努力、千辛万苦地奋斗,终于水到渠成,获得了成功。
人之成功,都必须经过立志、奋斗。
成功是每个人的梦想,是每个奋斗的目标。
立志是前提,奋斗是保障。
我们常说“有志者,事竟成”。
《人间词话》读后感(优秀5篇)
《人间词话》读后感(优秀5篇)《人间词话》读后感篇一《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在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本书作者王国维,字静安,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每天我们会分享一篇文章,同时也希望更多的师生加入我们的读书分享活动,用阅读点亮人生!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这段时间我一直在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读诗词的感觉与我而言,是极棒的感觉,每当我泛读诗词的时候,往往也是我感情最丰富的时候。
所以我将此书推荐给你,让我们一起与诗词来一场酣畅淋漓里的对话。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在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书作者王国维,字静安,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该书的理论核心是境界说。
他认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读了他的词论后,再去读宋词三百篇,就更能体会到词的意境之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一段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第一种境界,这句词出自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潇洒的风景,西风黄叶,山长水阔,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理解成做学问、成大事者,必须要经过的一种孤独寂寞的状态,而一人独上高楼,遥望不尽的是天涯漫漫长路,是为孤独寂寞。
但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明确目标与方向。
第二种境界,这句话引用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
王国维则别具匠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和直至人瘦带宽也无怨无悔的执着追求的精神。
第三境界,这句词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人间词话》的读后感(通用30篇)
《人间词话》的读后感《人间词话》的读后感(通用30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间词话》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境界,或意境,大家都熟悉,谈诗、论画,常常提到它。
它本是佛教用语,以后又用于品评诗歌。
但是,把境界当作“文学之本”来认识,又用新的理论和方法对它进行了系统的、独创性的研究的,当首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王国维在《论近年之学术界》一文中,总结我国学术发展的历史经验,指出外来的思想与中国传统的思想相结合,是推动中国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把创造“新学语”,作为自己理论工作的奋斗目标。
这里讲到的“新学语”,大致相当于我们说的“新概念”吧。
他说:“近年文学上有一最著之现象,则新学语之输入是也。
夫言语者代表国民之思想者也。
思想之精粗广狭视言语之精粗广狭以为准,观其言语而其国民之思想可知矣。
”这种创造“新学语”的理论意图,实际上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科学,打破封建社会闭关自守的思想牢笼,当然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
《人间词话》是他成熟时期的作品。
他选择词话的形式来创造“新学语”,决非偶然。
清代对词的整理和研究,风气很盛,词学发达,这种形式影响大。
王国维对自己写的词,很有信心,有切身的创作体会。
他还精心校勘过一些词的集子,对词曲有精深的研究。
但是,运用词话这种形式,也有局限。
王国维把“境界”当作文学之本、文学的“原质”,加以强调。
围绕境界的理论,论述了境界的创造、境界的批评、词的境界的发展。
《人间词话》虽由许多片断组成,其内部是有脉络可寻的。
手稿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强调的着重点。
比如:“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理想故也。
”作者在每个字旁都加了圈。
又如:“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手稿上,大多数字加了圈。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人间词话读后感(精选15篇)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人间词话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间词话读后感篇1最近,我开始读起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读诗词的感觉与我而言,是及其棒的感觉,每当我泛起读诗词的时候往往也是我感情最丰富的时候。
但我有一个烦恼,那就是我的三分热度,常常是我不能去坚持一件事,比如我想把《人间词话》中的诗词都背下来,我知道到后面我一定会是做不成的,即使我有那颗心。
我一直在找办法改变,我我一直未能找到最好的方式去逆转。
有人说,三分钟热度未必是坏事,三分钟热度可以让你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之后就会一直坚持下去。
说会《人间词话》这本书,我才刚刚读,所以对后面的内容是怎样的,但我相信一定不会让我失望的,因为我读了她前面的几页我就觉得非常的不错。
但我读到第一首,欧阳修的《蝶恋花》中的几句是我的情感已是泛滥了:“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还有秦观的《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读来真的是让我心旷神怡啊。
人间词话读后感篇2《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着作,在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它的理论核心是境界说,理论熔中西美学、文艺思想于一炉,突破清代文坛某些学派的门户之见,为中国美学、文艺理论研究开创了一条新路。
他认为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读了他的词论后,再去读宋词三百篇,就更能体会到诗词的意境之美。
《人间词话》虽为论词而作,但涉及的方面很广泛,不限于词,可以作为王氏一家的艺术论读,是对人生的反思。
它将个人自我抛入茫茫大块的宇宙、大化流行、生生不已的永恒中,让自我去面对注定的人类悲剧,甚至将自我做展示的人格分裂,作灵魂拷问,去追究人生无根茎的命数。
是作者对宇宙与人生、生命与死亡等基本人生问题讨问和思索的结晶。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相关推荐人间词话读后感(精选25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间词话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间词话读后感篇1读第一版的时候,这本书给我的印象只是王国维的一段段评论,正文下面一条条平息、注释里一首首词作、一位位词作家和词评论家——完全凌乱的文字,“花非花、雾非雾”,所谓此话,在水一方,只能遥望。
再读几遍就会发现,此书形散而神不散,果然“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辞脱口而出而无娇柔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言气质神韵不如言境界”。
例如王伟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国维谓之“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壮语”。
王国维还指出,境界有理想和写实之分,又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分。
“有造境,有写境,次理想与现实二派所之由分。
然二者偏难分别。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比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现实之故也。
”就像冯延巳的《醉花间》词“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俊朗清雅,能够感动别人的永远是对真实的升华,而不是纯粹的虚构与写实,这正是美的根基所在。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这,罔不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王国维所谓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即入门前茫无头绪,求索无门的疑惑与痛苦,第二种是叩门时以苦作舟、以勤为径、上下求索的执着与忍耐。
第三种则是功夫到家参透真谛的喜悦与释然。
王国维这段话鞭辟入里,假使晏、欧诸公在世,想也不得不叹服王氏的才情与睿智吧。
只是,这三种境界又有几人能够通通尝遍呢?有的人未上高楼,就已经先叹息驻足了,更何消说为伊憔悴、蓦然回首呢?学术知识如是,人生目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为了寻找、追求人生目标,先迷茫、后奋斗,继而反思,最后达目标,然后接着进行下一次的追寻。
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读后感3篇
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读后感思接千载,鉴往知来。
每一本文化典籍,都是中华文明传承之路上一盏不灭的明灯,记录着前人的深邃思想和无穷智慧。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写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今乘此三种境界之风,踏中华文化之路,恐亦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但就像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既有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无我之境,也有着“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定顽强,这是文化的味道,更是民族精神的味道。
根植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推进文化传承的三种文化境界,将“学思用”贯通,将“知信行”统一,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最终我们感受到的依然是爱与希望。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知”中华文化,高瞻远瞩,不断求索,此第一境也。
“文化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
”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方能知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
回望历史长河,五千年文明,三千载诗韵,泱泱中华文化从未断流。
笔墨纸砚厚重如山,唐诗宋词磅礴如海,岁月更替,沧桑轮转,历史冲刷下,那些承载匠心、饱含深情的文化呈现出山云吞吐,翠微万重的气度。
中华文化是柔软的,它是“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日月星辰、惬意怡然;是“渭城朝雨渔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烟雨朦胧、青翠欲滴。
中华文化更是坚硬的,它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建功立业、誓死报国;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的披肝沥胆、酣恣豪迈。
世间真正和煦的春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正是中华文化的韧性支撑着这座华夏大厦屹立不倒。
奋进新征程,我们应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让中华文明圣火不绝,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信”中华文化,坚定不移,孜孜以求,此第二境也。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般躁蹬,以此为归。
“中华文化总有种特殊的生命力,它在神州大地上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人间词话读后感8篇
人间词话读后感8篇(1) [人间词话读后感]人间词话话人间_1200字人间词话,话尽人间。
初读这本书,我时时刻刻会想起林徽因的那一本《人间四月天》,无从理解为什么我把这两本书联系到了一起,后来发觉,是由于“人间”这两个字,洋溢着浪漫主义的诗人气质与对美的观赏,在人间,可望见四月天,亦可话词。
不同于民国胡适,鲁迅等人,为中华革命维新书白话之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语言是传统的,是一个晚清高校士所热忱的古文。
而他对诗词的赏鉴与评判,却大异于以往的作家,观赏家,批判家。
他是晚清学者,那样一个动荡而布满变数的年月,王国维接受了西方美学与哲学的观点,杂糅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幽美清丽。
从今抱负与现实,虚无与富有,荒芜与壮丽,在他笔下迤逦游走,栩栩如生。
翻开此书,被开头三句论断震慑了:“古之成大事业、高校问者,不行不历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际路。
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其次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从迷惘,到不悔,至回首,那是最美妙的场景,灯火阑珊之下,他的境界从不止于秦淮河上灯影桨声,风花雪月。
王国维论词以境界为上:“然沧浪所谓爱好,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于是骈文股诗皆不入其眼,以其所见真,探所知者深。
他在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之下评“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壮语。
”无不表现出理性思索与对诗词感悟上深刻而完善的结合。
王国维重“境界”,重“真”,重“自然”:“借不予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也。
”如晏殊之词,独上高楼尽,唯天际茫茫,长路漫漫,秋风潇潇,天气之凉怎能比上相思之苦,预言还罢,更无人听,一切在无可奈何中变得更加无可奈何。
王国维亦在书中说到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也是一种对物对世界的观念与态度,“何者为我,何者不为我,何者皆为我。
2023年《人间词话》读后感6篇_1
2023年《人间词话》读后感6篇《人间词话》读后感1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进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二境也。
“纵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三境也。
我读《人间词话》,前一半是为了这似懂非懂的三境界,那深藏于心底的些许人文情怀。
而后一半,则完完全全是为了完成任务。
我是喜爱词的,爱那种似愁非愁的古雅,爱那种寄情于物的衷肠。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愁,就那样悄无声息地潜入了心底最深处,欲语还休。
词,便是如此,不过寥寥数字,便能将一个人的心境勾勒地淋漓尽致,而又不失丝毫美感。
这样神奇之物,又怎能叫人不醉心呢。
故,携着一双欣赏美得眼睛,翻开了《人间词话》,开始了我的诗词之旅。
可约莫读了一半之时,却无可奈何的将其弃之。
为何,国学大师王国维境界和等之高,岂是尔等小辈所能企及的.呢?通篇的文言文,连着他对诗词的评悟,如此一本古书,我只能仰天长叹,哎,我委实是看不懂啊,只好作罢。
《人间词话》读后感2人间词话主要赏评析了唐五代至清的主要词人词作,初读前几页时颇觉枯燥,随着诗词大会第五季的开播,就着细细读去,始觉饶有趣味。
王国维关于历代词人佳作的数句点评,仿佛为欣赏词作打开了一扇窗,通过聊聊数句即可领略和品味整首词的意境。
作者提出赏评诗词的主要标准乃是境界,或者说是自然之境界,即写词作诗不过多修饰而寓情于景、寓景于情,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一切皆自然流露。
进而提出“隔”与“不隔”、“格调”、“雕琢句易而意难”等论断,皆是以此为基础而来。
所谓不隔,就是词人以自然之笔触写自然之境界,抒自然之胸臆,乃是兴之所至即兴而发,读来使人感到自然流畅,意韵无穷,而能做到这一点的词人,要么天赋异禀聪颖过人,要么学富五车厚积薄发,方能收发自如,均是才华横溢,性情自然,方能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畅怀佳作。
所谓隔,则指雕琢语句,写景抒情、托物言志在语句雕琢上下了过多功夫,精致有余而失之自然,所谓隔的词人,在作者看来总是用力着错了方向,不能畅舒胸臆和激起共情。
人间词话读后感1500字-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1500字-读后感人间词话读后感1500字-读后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间词话读后感1500字-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间词话》是一部由王国维写作的文学批评著作,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之一。
本书是王国维接受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熔中国古典文伭和西方哲学,美学于一炉,以发作用中国古典文伭为主,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文艺理论体系。
此书是王国维的文学批评化表作,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王国维《人间词话》可谓明清第一论。
常人言其自大,眼高以视百家,余谓之其才情也。
“非吾晓天下,惊才而已。
非吾睨九州,盖世而已。
”固非其人自大,乃其境高巅。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一言余独钟爱:“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此句一出便可知其才之高大,境之深远。
何谓“境界”?真情、真景。
境有真境,此谓之写境。
有假境,此谓之造景,“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此二派朦胧难明,因大词人、大诗人所造之境,必为其所曾识,故合乎自然。
所写之境,其情必匿其中,故邻于理想。
若深入其究,可发至浪漫、现实之境,便可明其神姿。
如太白、子美类。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此境可谓之,景也。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非物有情而人难情,乃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非我无情,而乃临摹其景,为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
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余以为有我者,词亢情高,起落开伏,乃情之所为。
故能读者垂泪,闻者心郁,动其情思,撩其心弦,摄其神魄。
若李重光“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易安“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间词话》读后感1500字
导读:读书笔记《人间词话》读后感1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文境与人境——《人间词话》读后感1500字:
《人间词话》,其实本身便是读后感。
表面上,它脱离了原词,便成了只言片语;实际上,它又的确能独立存在。
用字字珠玑形容,绝不为过。
而珍珠本身,不事雕琢,无需镶嵌。
初读《人间词话》,是读词论;再读,便是读境界。
“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界,是艺术的极致追求,也是全书的关键词。
词尤文也。
小学生作文,要求结构清晰、语句通顺;中学生作文,要求文采华美、情感真挚;高中生作文,要求观点正确、立意新颖;文人作文,讲求视角宏大、境界高深。
境界是文章的精髓,却往往被人忽视。
为文如登山,绝大多数人在山腰徘徊。
这是一种局限,也是一种无奈。
有些人,是自赏;有些人,是自欺;有些人,是无力;有些人,是无方。
自赏,是被眼前山花所迷,忘却追求山巅之绝境;自欺,是自知低俗而不愿承认;无力,是听闻别有佳境,却身心俱疲,无力攀登。
无方,是有心向上,精力十足,却难窥路径。
其中,当是自赏与自欺者居多。
无方者,往往将精力放在阅读积累、技法探析等文字的外在形式上,而忽略了内求自省。
他们不懂得,再多的名言佳句、再妙的写作技法、再新的选材角度,都是平面拓展,不能真正立体建构自己独有的艺术境界。
江上之舟往来如梭,乾隆应是看到了盛世繁华,法磐却只看到两艘船,一为名,一为利。
在游人眼中,不过是转瞬即逝的景致。
至于划舟的人,应该是无心于欣赏或思索,看到的只是自己苦苦挣扎的人生。
同样的事物,观者的身份不同,体会也不同。
同样的写作对象,用不同的格局去写,便是不同的意境。
意境是虚构的精神世界的花园,作者作为导游,将读者引入自己的意境,便是共鸣。
境界有大小。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心怀家国者为大。
“少游词境最凄婉,‘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
”感怀自身者为小。
境界有虚实。
营造意境,便要“写境”与“造境”。
“写境”重写实,“能与花鸟共忧乐”。
虽然生动真实,但易流于浅白。
“造境”重想象,“以奴仆命风月”。
虽然瑰丽神奇,但易失于空洞。
文章是理想与现实的反映,“写境”与“造境”相结合,便可回避无本之木的尴尬,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
境界有高下。
《人间词话》中,最为人们熟知的,莫过于三种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
第一境,凄清孤独,不为人知,前路漫漫。
第二境,上下求索,不悔不弃,历尽磨难。
第三境,豁然开朗,空灵顿彻,无心偶得。
这是艺术的三种境界,也是人生的三种境界。
人一生所悟甚多,“吃一堑,长一智”是凡夫之悟;“退步原来是向前”是智者之悟。
每一种悟里,也都有这三种境界。
悟之境界,便是人生境界。
境界有有无。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读后感·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
有我之境,从“我”的角度去写景状物,外境随着人的心境而变化,作品带着作者个人的感情色彩。
无我之境,“我”的心境与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这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是儒家的“仁”,也是佛家的“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放下自己,才能包容万物、关爱他人,也才能真正建构与他人共赏的艺术境界。
境界有大小、境界有虚实、境界有高下、境界有有无,文章境界,便是人生境界。
作者:王立娜
相关:人间词话读后感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