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标修订稿的内容
2023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2023版〕第一局部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开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开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这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课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开展问题的初步能力。
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开展培养活泼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根底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区域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说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开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2. 综合性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
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3. 思想性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开展问题,说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开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开展思想的教育内容。
4. 生活性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5. 实践性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二、课程根本理念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根底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标》最新修订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新订教材的修订内容及理解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新订教材的修订内容及理解秋季就要使用的一年级修订版教材,神神秘秘羞羞答答,如今总算是现了真身——大家在网上很容易搜得到了。
一、主要变化单元还是八个单元+入学教育单元,但是,八个单元有变化,识字单元还是两个,课文单元从四个变成了三个,并且名称变了,被冠名为“阅读”单元。
课文数相应的从原来的14篇变成了10篇,汉语拼音单元从原来的两个变成了三个。
再细致对比梳理,变化就更鲜明了。
入学教育单元,以往的目录中只有“我上学了”四个字,现在在下面列出了具体内容。
以往这个部分包括三课,现在加了一课《我爱我们的祖国》。
这是明确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建构共同的身份认同。
第一个识字单元从五篇课文减为四篇,原来的《日月水火》目录中改成了《日月山川》,题目改了两个字,“水火”变成“山川”,视野仿佛一下子开阔,胸怀也因之开阔了,时空感更强烈了。
第五课《对韵歌》调整到了第二个识字单元中。
从第一个识字单元中删了是不是更合适,我现在觉得更合适,因为这个单元主要是认识和学习象形字。
往后看,会发现,口语交际从教材目录中消失了,变成了语文园地中的一个板块。
(虽然我特别重视听说的价值和教学,但是教材中口语交际内容和目标的编排设计对学生真实听说能力的发展有多大作用,我至今表示怀疑。
)拼音单元从两个分解成了三个单元,主要是将原来的第一个拼音单元分成了两个单元,原来的《i u ü y w》按照韵母和声母,分成了两课,《y w》放到了第二单元。
这有一定的道理。
原来的第一个课文单元编排的四篇课文,《小小的船》改成了《雪地里的小画家》,现在四篇课文就都顺理成章统一在“季节”主题之下了。
以往我们设计学习任务时,《小小的船》的确很难自自然然作为其中合情合理的学习内容进行整合。
这个变化很好。
第六单元是第二个识字单元。
删掉了《画》,换成了《对韵歌》。
删掉《画》,挺好的,毕竟“远近、有无、来去”这些字的识记,不比“大小多少”更简单容易,不大符合“由易到难”的设计编排规则。
新课标主要变化中关于课程方案的内容
新课标主要变化中关于课程方案的内容大家好,今天我们聊聊新课标中关于课程方案的那些变化。
这些变化像一阵春风,吹进了我们熟悉的课堂,带来了不少新鲜的变化。
要说这些变化如何影响咱们的学习生活,咱们还是得从头说起。
好了,下面就跟我一块儿来细细说说吧。
1. 课程内容的调整1.1 更加注重综合素质这次的新课标,最让人耳目一新的是它对于课程内容的调整。
以前咱们常说“书呆子”,就是那些只会埋头读书的人。
而现在,课程方案里提到的“综合素质”这一点,简直是为咱们量身定做的。
课程不再仅仅是死记硬背知识,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比如团队合作、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嗯,就是让大家不仅会读书,还能“动脑筋,动手脚”。
1.2 学科融合的趋势再来就是学科融合的趋势。
以前各个学科像“铁板一块”,互不搭界,现在却要像“百花齐放”一样,各自融入。
比如说,科学课和数学课的结合,能够让大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既有科学的理论,又有数学的支持。
这种融合,简直就是将知识的“蛋糕”切得更美味、更适合大家的口味。
2. 课程结构的优化2.1 自主选择的权利说到课程结构的优化,这一部分真的是亮点满满。
以前的课程安排,简直就是一套“千篇一律”的标准流程,现在可不一样了。
新课标强调了“自主选择”的重要性。
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就像在超市里挑选商品一样,挑选那些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课程。
这样一来,学习起来也会更加有动力,不再是“跟着大流”的感觉了。
2.2 灵活多样的课程安排另外,课程安排也变得更加灵活多样。
以前的课程安排有点儿“死板”,几乎没有太多弹性。
现在,新课标让课程安排变得像“橡皮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比如,有些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整课程的时间和内容。
这种灵活的安排,能让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3. 评价方式的变革3.1 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说到评价方式,这次的变化也是不小的。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22修订新变化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22修订新变化近日,中国国务院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本)》(以下简称《修订方案》),其中对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
修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课程内容的调整、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评价的变化。
这篇文章主要详细介绍新修订方案的主要变化,以及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一、课程内容的调整新修订方案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梳理和优化。
在实施方面,主要分为适应性和可操作性两个方面。
在适应性方面,新修订方案更加强调对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发展的需求,通过课程内容的调整,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其中,在自然科学方面,课程内容更加突出科学实验的重要性,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人文社会方面,新修订方案增加了更多文化艺术元素,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语文方面,新修订方案更加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修辞能力的培养。
在可操作性方面,新修订方案为实现课程目标和要求,提供更加具体、可操作的教材和教学方案。
具体而言,新修订方案引入了新的教材标准,以及支持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制定适合的教学方案。
另外,新修订方案还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例如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等,方便教师进行教学。
二、教育理念的更新一直以来,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是“知识教育”、“应试教育”。
然而在新修订方案中,提出了一些全新的教育理念,以适应当前社会和学生的需求。
首先,新修订方案提出“素质教育”理念,即要注重学生的多元智能、品质素养、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其次,新修订方案推崇“立德树人”教育理念,通过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观。
第三,新修订方案强调“教育创新”的重要性,支持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以及鼓励教师继续学习和更新教育理念。
三、教育评价的变化教育评价一直是教育改革中的重要部分。
在新修订方案中,教育评价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新修订方案将根据学生发展特点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支持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
道法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变化概述(道法老师必备)
道法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变化概述(道法老师必备)一、新课标修订原则•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
•加强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和系统性。
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减负提质。
•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
二、课程方案的主要变化优化了课程设置。
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一体化设计。
三、2022版新课标与2011版课标的变化对比表(一)“课程性质”的变化另:2022版中“思想品德课程”全部改为“道德与法治课程”。
(二)“课程理念”的变化(三)“课程目标”(单列)(四)“课程内容”(单列)二、法治教育(五)“学业质量”(新增)(六)“课程实施”的变化(七)“附录”的变化四、小结《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新”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的优化和“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两个关键概念的提出。
1.优化课程设置。
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一体化设计。
2.明确了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课程标准表述为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
3.明确了课程内容的五大主题。
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学生实际生活为基础,分学段按主题对内容进行科学设计,建构学段衔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
第四学段(7~9年级)分为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
具体来说,它将2011年版的课程内容(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重新整合、归类,且重点更加突出。
新课标的内容
新课标的内容
1. 新课标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啊!就像学做饭,不只是知道理论,还得会实际操作做出美味佳肴来。
比如在数学课上学到的计算方法,那得能在生活中买东西时用得上呀!
2. 要重视培养综合素养呀!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就好比组装一台机器,每个零件都重要,缺了谁都不行。
像艺术和体育,不也能让咱全面发展嘛!
3. 新课标的自主性学习多有意思呀!这就像是自己探索一个神秘的宝藏,充满了新奇和挑战。
自己去寻找知识的过程,那多有成就感呀!看那些自己钻研出难题的同学,多牛!
4. 小组合作学习也是新课标很重要的一点呀!这不就好比一群小伙伴一起去冒险,互相帮助、互相鼓励。
像做实验时一起合作,那效率蹭蹭往上涨!
5. 跨学科学习简直太棒啦!这不就像不同颜色的画笔能画出绚丽多彩的画一样吗。
比如把历史和地理结合起来学,哇,那打开的可是全新的视野呀!
6. 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这是新课标特别强调的呀!就像学游泳,光知道理论不下去游怎么能行。
参加各种实践活动,那才是真正的锻炼呀!
7. 新课标下鼓励创新思维,这多重要呀!就如同给你一双翅膀让你自由飞翔。
像那些有创意的小发明,不就是创新思维的成果嘛!
8. 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这可太科学啦!不能只用一个标准衡量呀,好比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光芒。
考试成绩可不代表一切呢,其他方面的表现也超重要的呀!
9. 新课标真的让学习变得更有趣、更有意义啦!它让我们更全面地发展,更积极地探索。
这是教育的进步呀,对我们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帮助呀!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新课标是符合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的,我们应该积极拥抱它,在它的指引下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2023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新修订版)变化与解读及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2023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新修订版)变化与解读及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2023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是中国教育部发布的最新修订版数学课程标准。
该标准主要针对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进行了新的规定和调整,下面将就标准的变化与解读以及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进行说明。
一、2023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变化与解读1. 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和实际应用。
新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突出数学的应用性和实用性。
教学内容设置了更多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数学知识,如应用题的比例、无理数和负数的实际应用等。
2. 强调数学能力的综合发展。
新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等多方面的数学能力。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解决问题等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3. 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完整。
新标准对各个年级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系统规划和层次安排,确保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连贯性和累积性。
各年级的内容设置更加合理,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
二、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 注重理解与实践相结合。
新标准强调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我在学习过程中更注重理解知识的含义和方法,并通过实际问题的练习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培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我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培养自己的分析和推理能力,通过解决各种问题来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3. 适应性学习和拓展学习。
新标准对每个年级的教学内容都有明确的要求,我在学习过程中尽量按照标准的要求进行学习,同时也积极拓展学习内容,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
4. 做好总结和复习。
新标准的教学内容更为系统完整,我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做好总结和复习,以及时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确保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总之,2023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变化与解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应用能力。
义务教育化学新课标修订的主要内容及解读
义务教育化学(新)课标修订的主要内容及解读1.修订的总体原则与工作思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总体原则: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坚持能力为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
坚持与时俱进,及时反映社会发展新动向,恰当吸收科技发展的成果。
总体控制内容总量和难度,加强学科和学段间的衔接。
修订的工作思路:从未来社会对公民科学素养的要求和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发展的国际趋势出发,进一步审视学生发展所需的化学核心知识、过程方法和实践能力,立足课程目标对课程标准进行修订。
2.修订的主要内容及解读(1)弘扬化学课程的基本价值a.在“导言”部分,本次修订明确阐述了化学学科的发展以及化学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改革与发展的趋势,阐述了化学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作用和深远意义。
b.在“课程性质”部分,突出化学课程三方面的功能,即课程的启蒙性和基础性,化学实验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影响,化学学习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作用。
c.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增加“培养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志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加“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境”。
d.在课程总目标中增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
e.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增加“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增加“安全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敢于质疑”等重要观点。
(2)调整“科学探究”的内容要求a.“科学探究”主题的内容和目标要求更为具体。
b.强化“实验安全”和实验中的“环境保勿意识。
c.增强科学探究学习实例内容的准确性和指导性。
d.删去“活动与探究建议”的具体内容,降低其要求。
(3)降低课程内容的学习要求《标准(2011年版)》严格控制内容的深广度:微观知识主要限于对分子、原子的认识,对离子、电子的具体作用不作要求;元素化学以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物质为主,不要求建立复杂的知识系统;化学定量要求只涉及有关公式含义的理解和最简单的计算。
新课标修订的背景和内容及对课程教学产生影响
新课标修订的背景和内容及对课程教学产生影响有句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之仗”,这次远程继续教育培训又给我们一线的地理教师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为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好的把握教学要求,上好地理课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帮助作用。
通过学习我把自己的体会总结如下:一、明确学习课程的目标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要求地理教师关注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标准修订稿的新要求和新变化,为在教学中落实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作准备。
二、了解修订的背景。
地理课程标准历经两度修订,进行了两次问卷和座谈调查研究工作。
问卷内容涉及课程标准的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各个方面。
问卷及调查记录汇总表明了地理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可,是一次成功的改革。
课程标准的亮点是:“紧扣时代脉搏;教学理念新颖;教学评价富有创新性;教学内容结构设计灵活;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目标陈述指导性强。
”另外实验区地理教师也提出了课程标准本身及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超标准的修订奠订了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标准主要修改的方面对“前言”部分进行修改和调整。
“课程性质”重新进行改写,对“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进行精简或归并。
1、导入语,共分二段,第一段是课改的背景,社会对课改提出哪些要求。
第二段是阐述改革的目标。
他发挥哪些功能、对生产有哪些意义。
用了几个“有助于···”让学生欣赏这个美丽的世界,让学生感受、欣赏地理环境,进一步养成爱环境、爱在资源的好习惯。
2、对课程性质重新进行改写,改变了头重脚轻的感觉。
对课程目标进行调整、精简。
新增“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等意识养成的课程目标。
3、对一些教师认为表述得不够清晰的课程内容标准加以修订,对部分课程内容标准的文字表述以及行为动词的选用作必要修饰;适当补充和增加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新成果和国家最新发展战略的新内容。
4、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出发,删除或调整部分过难、过繁的课程内容标准。
初中数学新课标修订稿增加和删除的内容
初中数学新课标修订稿增加和删除的内容
增加的主要内容有:
(1)会用根号表示算术平方根(绝对值内字母的讨论).
(2)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3)能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4)能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根和两个实根是否相等.
(5)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韦达定理).
(6)体会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
(7)知道给定不共线三点的坐标可以确定一个二次函数.
(8)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及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
(9)会利用基本作图完成: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作圆的内接正方形和正六边形.
(10)为适当加强推理,增加了下列定理的证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垂径定理,圆周角定理、切线长定理等.
删除的主要内容有:
(1)有效数字.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
(3)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求方程组的近似解.
(4)梯形、等腰梯形的相关内容.
(5)视点、视角、盲区.。
小学新课标修订
小学新课标修订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新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的修订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
新课标修订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教育质量。
本文将从新课标修订的背景、主要变化、以及实施建议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新课标修订的背景1. 时代发展需求:在知识更新换代极快的今天,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
2. 教育理念更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国际教育趋势: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以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二、新课标的主要变化1. 课程内容的整合:将学科知识进行跨学科整合,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和综合应用。
2. 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评价方式的创新:从单一的考试成绩评价转向多元化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
4. 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5. 课程资源的开发:鼓励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三、新课标实施的建议1. 教师培训:加强教师对新课标理念和内容的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2. 课程资源建设:开发和整合各类课程资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3. 教学方法创新:鼓励教师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4. 家校合作: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5. 政策支持:政府和教育部门应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保障新课标的顺利实施。
四、新课标对学生的影响1. 学习兴趣的提升: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综合素质的培养:新课标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3. 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4. 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二、新课标修订了哪些主要内容
2022年版课标的前言部分指出了本次课标修订的五条原则
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
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
增强了学段衔接
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增强了指导性
二、新课标修订了哪些主要内容
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
本次修订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 课程目标的制定既有延续,又有发展,更有创新凝聚了 我国一代代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
二、新课标修订了哪些主要内容
(3)关于“课程内容的呈现” 注重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层次性和多样性,适当考虑跨学科主题学习;根据学生的年 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适当采取螺旋式的方式,适当体现选择性,逐渐拓展和加深课 程内容,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对比“2011版课标”关于课程内容的呈现只有“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寥寥数 语,“2022版课标”则进一步丰富了其内涵,也更具体了。比如首次提出要“适 当考虑跨学科主题学习”,这是本次课标修订关于学习样态的创新举措之一。其后 在“综合与实践”领域明确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主要采用主题式学习,第 三学段可适当采用项目式学习等。
一、新课标修订的背景
课改十年磨一剑
这次修订虽然历时不长,但是变化很大,尤其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为指导,在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要求方面,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发展 素质教育方面,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 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 历史的发展总是带有一定的规律。从2001~2011年,从2011~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标 准几乎是按照“每10年一大修”的节律,先后公布了实验稿、2011年版、2022年版,真 可谓“课改十年磨一剑”。如今,我们国家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我们 面临课程改革的下一个10年,面临着整整一代人的成长蓝图和发展规划,需要我们静下 心来,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不断创新实践,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培育一代又一代有 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22)修订新变化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22)修订新变化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正在进行修订,这是国家事权,也是教学的基石。
新修订的课程方案注重核心素养目标,并更多关注生活逻辑。
之前的基础教育过于强调学科中心和知识中心,而不是根据学生成长和现实生活需求重组各类知识。
因此,新课标的修订要在兼顾学科逻辑的情况下更多地关注生活逻辑,处理好理论和现实的关系问题。
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也要兼顾,按照生活逻辑将知识组织起来。
新义务教育阶段课标标准要处理好通适性与差异性、经典性与时代性、全面性与个性化、规范性与灵活性的关系。
通适性为主,兼顾地区差异;注重经典,同时关注经济社会发展最新进展;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但不等于平均发展;注重定标准、立规矩,但也要鼓励教师教学实践创新。
新课标的修订体现创新意识,注重培养创新人格,引导变革教学方式,用评价引导创新。
育人目标上,要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开放、灵活、自信、专注、合作等良好品质和独立思考能力。
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想象力。
课标要加强对考试评价的指导,摒弃简单、一刀切的做法,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
新课标的修订不仅是理论上的更新,更重要的是在实践育人上要求更实。
通过新课标的实施,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明确实践育人的具体要求为了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各学科需要进一步明确实践的主题、内容、时间和评价等方面的要求,以形成刚性约束。
例如,科学类课程应该明确必做实验项目和评价方式,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该明确社会实践内容及时间安排等。
二、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将研究和实践相结合,克服只学不做的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项目实践、动手操作和经历体验等方式,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特别是在劳动实践中增进与劳动人民的感情。
三、系统设计、整体规划学校育人必须贯通起来,系统设计,整体规划。
2022版中小学新课标
2022版中小学新课标
2022年版中小学新课标是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对原有课
程标准的一次重要修订。
它旨在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课标强
调了以下几个方面:
1. 立德树人:新课标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强调在教学过
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如语文学科
的阅读素养、数学学科的数学思维等,旨在通过学科教学提升学生的
综合素质。
3. 课程内容更新:新课标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更新,增加了与时代发展
紧密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以适应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
4. 教学方式改革:鼓励教师采用探究式、合作式、项目式等多样化的
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 评价方式多元化:新课标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
学业成绩,更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
6.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新课标强调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鼓
励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7. 跨学科学习: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通过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
法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8. 终身学习理念:新课标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鼓励学生在学校教育之外,继续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学习和自我提升。
新课标的实施,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学校的教学管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旨在构建一个更加开放、灵活、高效的教育体系。
新课标 修订
小学数学课标新修订变化情况解读2011年9月,我聆听了枣庄市数学教研员付国华老师对数学课程标准修订情况的解读,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消化,进行了梳理,给各位老师做一次小学数学课标新修订的变化情况做专题汇报,以便教师们把握学科最新动态,以指导今后的数学教学、教研工作。
新修订课标主要呈现以下九大变化:一、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三句话”:“两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后与过去的提法相比: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原《标准》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原课标: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评价—信息技术修改后: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二、理念中新增加的提法:(1)关于学生的学习方式①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②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③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2)关于几个新提法①要处理好四个关系②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什么③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④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⑤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⑥注重启发式⑦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⑧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⑨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小学语文新课标》修订版
《小学语文新课标》修订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研究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部分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研究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研究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掌控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执教年段学科新课标修订要点
执教年段学科新课标修订要点
人教社2012年6月第一版《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义务教育教师用书1—2年级)已经出版发行,初次拿到书第一个感觉就是书变厚了,
初步看了一下,发现几处变化:
1、知识的内容上有所增加,也配了不少图片,感觉比原先的教材要好。
2、技能部分上比原先的要细化一些,养成良好的美术习惯、美术工具图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建议这几个部分。
然后才是一个典型的与之相关的游戏。
这比以往的一些单纯的游戏呈现形式有了重大改进。
是不是也预示着某种课改的方向?
3、教学计划部分中学期计划示例表中有“大单元”计划的影子。
4、增加了教学经验交流部分。
经过学习总结出:
1.更加突出艺术教材性质,大力强化动手技术学习。
2.梳理美术课程教学目标,突出美术课程的核心价
值。
3.加强三级课程管理国,地,学各司其职。
4.强化对美术教学内容有弹性的指导。
5.强化和明确对美术教学内容的评价,给与建议和
范例。
6.对教学内容的开发进行约束和指导。
7.突出教师的评价地位,强化美术成绩的考核。
8.继续进行教法改革,强化学理研究。
9.学科制定教学目标,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10.强调学习乐趣与成功,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希望大家在对比之后提供更多的变化部分,一起交流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对“数与代数”的主干内容(方程,不等式,函数。
合计8章),整体设计如下:
(1)从实际问题到方程,从实际问题到不等式,从实际问题到函数------建模,这是
“由外而内”的过程;
(2)解决数学问题:解方程(组)、解不等式(组),研究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这是
解决内部的过程;
(3)用方程(组)、不等式(组)、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应用。
这是“由内而外,
体现数学应用的过程。
“
关于《标准修订稿》的变化
1、对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做
了明确的阐述;将“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将“实践与综合应用”改为“综合实践(原来第1学段为“实践活动”;第2学段为“综合应用”;第3学段为“课堂学习”)
2、再“双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
验;对于问题的解决能力方面,在原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朱幕菊司长:“由传统的“双基”发展成“四基”是《标准(修订稿)》显著的变化,体现了基础教育的特色。
”
3、“数与代数”内容的修改
(1)增加了几个具体内容;
能接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能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数根和两个实数根是否相等;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知道给定不共线三点的坐标可以确定一个二次函数
(2)减少了部分内容;
有效数字的概念;
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问题。
4、“图形与几何”内容的修改
(1)内容结构的调整
《标准(实验稿)》将“图形与几何”内容分为: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标准(修改稿)》修改为: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换;图形与坐标。
即将原来的“图形的认识”和“图形的证明”合并为“图形的性质”,以便于探索、发现、确认。
证明图形性质过程中,体现两种推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一变化决定了新教材的“图形与几何”部分将发生结构性的变化。
《标准(实验稿)》将“图形的认识”和“图形的证明”这两个具体内容分开,决定了现行教材中,涉及几何证明的内容只能安排在八年级下学期和九年级进行,而在七年级及八年级上学期只能运用合情推理探索、发现图形的性质,这样安排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将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分开,割裂了他们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而是重复较多,给人以“证”了两次,“用”了两次的感觉。
根据《标准(修改稿)》、新教材将从七年级上学期的“余角、补角、对顶角”开始进行演绎推理证明。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也许将得到进一步的融合。
(2)明确了9条基本事实:
两点之间确定一条直线;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
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都;
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都;
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几点说明:
(1)《标准》未将“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作为“基本事实”(只可能是《标准(修订稿)》的一个漏洞)
教学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引导思考。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不再作为基本事实,而作为定力要求加以证明对此,新教材处理方法是:
通过“数学实验”活动探索,发现结论,并明晰定理------明确该定理今后可以运用推理的方法加以确认------在相应“阅读”材料中运用“反证法”进行说理------在九年级介绍的“反证法”的教材中正式通过证明加以确认。
这样处理相关内容,既符合《标准》要求,又不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
(《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3)增加了下列定理的证明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垂径定理,圆周角定理,切线长定理等(可以用来解题,但不要求运用这些定理证明其他命题)。
为证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
新教材增加了如下预备知识:
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截得的线段对应成比例------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4)对于“证明”,不仅要求“知道证明的意义和必要性,知道证明要合乎逻辑”,而且要求“知道证明的过程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强调证明除了用简化的三段论证表达外,还可以来用其他符合学生思维过程的表达形式。
根据《标准》纠正了一些师生认知上的误区:学几何=学证明=学“三段论证”。
根据《标准》,新教材除了运用图形平移、旋转、翻折,探索、发现图形的性质外,对一些图形的性质还运用图形的运动变化加以确认。
(5)删去了一些内容或降低了一些内容的教学要求。
删去了有关“等腰梯形”的内容(包括梯形的中位线和等腰梯形的相关性质;与高中删去棱台、圆台相对应;“梯形”的面积计算仍会涉及到,因为这是小学学习的内容);
删去“圆与圆位置关系”;
删去“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删去“菱形的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降低了关于“试图与投影”的要求(未将“视点、视角、盲区”列入数学教学内容)。
3、教学活动要注意“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而且要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目标有机结合。
从整体上实现课程目标。
对此,无论是设计、
实施课堂教学方案,海事组织各类教学活动,不但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要通过创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充分展开“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
一个数学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往往要经历观察、猜想、归纳、说理等思维过程,而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发生过程,是学生在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获得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这也是我们进一步研究其他图形性质的一个带普遍性的认识过程。
(《标准(修订稿)》将“双基”改为“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教学活动经验)
3、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的理解和掌握
凡是基础的,都是重要的
对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要注意如下几点;
(1)要注重知识产生的背景,学生掌握知识不能依赖于死记硬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指示灯应用中不断巩固、深化。
(2)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训练量,但又不能简单的依赖“熟能生巧”,要十分重视训练的有效性。
(3)注重心理换位,缩小教师与学生的思维偏差,为学生的思维创设良好的环境。
(4)注重引导,及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习惯,更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5)注重“新奇”引导学生养成不满足于问题简单解决的良好习惯。
(6)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会“反思”。
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教学,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2)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5、注重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的过程
遵照《课程标准》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应确立如下基本理念;
* 学与教一定是一个整体;学生应该听的听到没有;该有学生做的做了没有;该由学生说的说了没有。
*教的关键是听与适度的点拨;学的关键是说与做。
(有些课上学生不该听的也许听了很多)
*课堂上那些东西是学生该听、该做、该想、该说的,教师应该是明白的。
这里透着一个重要的思想:
要把学生作为一个过程来进行,而不是仅仅作为结果来进行,教学中,学生迫切想知道的是对问题的思维过程,而不是老师抛给学生的问题的结果。
因此,老师备课中已经探究到了的问题,对教师来说是已知的,对学生则是未知的。
上课时,教师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瞒了,把最有意义,最有启发的东西抽掉了,学生看到的只是教师成功的结果(这对学生来说似乎是天上掉下来的),看不到教师的失败、思维受阻与挣脱困境的过程,这对学生来说根本无法迁移。
“创设情境”和“自主探索”事展开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落实课程总体目标的主要教学方式
“问题情境”是否“好”,一般是相对的,主要是看是否切合学生实际,是否对学生认识问题有帮助;是否能体现通俗性、切实性、适度性(学生易接受)
*情境创设对比
*从生活中提出问题情境
*从数学内部提出问题情境
开展探究活动注意以下几点:
(1)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合作交流,没有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就缺乏基础,没有同学间的合作交流,个人的思考有时难以深入(2)课堂教学是在有限时间内完成特定任务的一种认知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自主探究的实践和探究思维的难度。
(3)给学生自主探究足够的“自由度”。
如果探究活动仅是为了让学生得到教师预设的“结果”,那么这样的探究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因为“过程”本事就是
目标。
(4)处理好“探究”与“示范”的关系,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不但要给予启发、引导,而且应适当的进行归纳,明确探究所得到的结论并给出“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