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前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定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

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

《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设计理念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是国家教育部根据教育改革需要对小学数学课程进行修订的一个重要文件。

该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规定,旨在提高小学生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

该标准明确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具备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培养数学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培养数学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并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在内容方面,该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数与式的运用是核心内容之一,包括整数、分数和小数的四则运算等。

几何与图形的认识也是重要内容,包括了平面图形的属性和相似关系等。

数据与统计的应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等。

在教学方法方面,该标准强调了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应该通过情景教学、游戏教学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该标准还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评价和考核进行了规定。

教师应该通过观察、记录、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成绩。

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以素质培养为核心,兼顾考试。

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果应该通过笔试、口试、实践等方式进行全面评价。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是一份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旨在提高小学生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

教师和学生应该按照其要求,积极开展数学教学和学习活动,不断提高数学教学和学习的质量。

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前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定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

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

《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设计理念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我国教育部日前发布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该修订版正式实施,旨在引领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加强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修订版的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上做了新的调整,更加注重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具体来说,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数学素养是指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包括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推理能力、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等。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和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数学表达和数学沟通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数学情感和认知培养。

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仅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和数学学习信心,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的实施意味着我国数学教育将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和创新,将有力推动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和变革,将有力促进我国学生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将有力引领我国数学教育的未来发展。

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一定会培养出更多的数学人才,一定会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2版小学数学新课标变化解读

2012版小学数学新课标变化解读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变化解读(1)2013、3、5集体学习最近,我认真学习了“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收获不小。

与原来的课标相比,新课标有一些变化。

1. 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原来的“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现在的“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原《标准》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理念中新增加的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什么;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3.关于数学观的修改。

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4.“双基”变“四基”。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5.关于设计思路的修改:学段划分保持不变;对课程目标动词及水平要求的设计基本保持不变,增加了目标动词的同义词;对四个学习领域的名称作适当调整;对学习内容中的若干关键词作适当调整对其意义作更明确的阐释。

6.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

原课标: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修改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7.关于课程目标的修改。

在总体目标中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价值取向。

课程目标提法上的一些变化:明确了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数学“四基);提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目标具体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阐述;学段目标的表述方式有所改变。

2021年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最新修改版)全文

2021年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最新修改版)全文

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最新修改版)全文2012版数学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一、前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定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

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

《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三、设计思路(一)关于学段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标准》统筹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

同时,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设计思路(二)关于目标《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分学段目标,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

《标准》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运用”等认知目标动词表述知识技能目标的不同水平。

一句“基本理念”,数学学习必须注重过程,标《准》使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认知过程动词表述学习活动的不同程度。

使用这些动词进行表述是为了更准确地刻画上述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在《标准》中,这些动词的具体含义如下。

了解(了解认识):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景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2)及解读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2)及解读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2)及解读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1一、课程性质. 1二、课程基本理念. 2三、课程设计思路. 4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9一、总目标. 9二、学段目标. 10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16第一学段(1~3年级). 16一、数与代数. 16二、图形与几何. 18三、统计与概率. 19四、综合与实践. 20第二学段(4~6年级). 20一、数与代数. 20二、图形与几何. 23三、统计与概率. 25四、综合与实践. 26第三学段(7~9年级). 26一、数与代数. 26二、图形与几何. 31三、统计与概率. 40四、综合与实践. 42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43一、教学建议. 43二、评价建议. 54三、教材编写建议. 62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70附录. 75附录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75附录2 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78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三、课程设计思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按以上思路具体设计如下(一)学段划分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统筹考虑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二)课程目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术语解释见附录1)(三)课程内容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图形与几何"的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性质、分类和度量;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整理调查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总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阐述:知识技能●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思考●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问题解决●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情感态度●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总目标的这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第一学段(1~3年级)知识技能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能进行简单的估算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3.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数学思考1.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2.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3. 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4.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问题解决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4.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情感态度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2.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4.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第二学段(4~6年级)知识技能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上的数;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能解简单的方程2.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简单图形的运动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运动后的图形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3.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验随机事件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4.能借助计算器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数学思考1.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2.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3.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4. 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问题解决1.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2.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3.经历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4.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情感态度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2.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4.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实事求是等良好品质第三学段(7~9年级)知识技能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符号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掌握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进行表述的方法2.探索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的基本性质与判定掌握基本的证明方法和基本的作图技能;探索并理解平面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投影与视图;探索并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能确定位置3.体验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和推断过程理解抽样方法体验用样本估计总体的过程;进一步认识随机现象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的概率数学思考1.通过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述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模型的思想建立符号意识;在研究图形性质和运动、确定物体位置等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经历借助图形思考问题的过程初步建立几何直观2.了解利用数据可以进行统计推断发展建立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的特点3.体会通过合情推理探索数学结论运用演绎推理加以证明的过程在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能力4.能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问题解决1.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2.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3.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过程中能较好地理解他人的思考方法和结论4.能针对他人所提的问题进行反思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情感态度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2.感受成功的快乐体验独自克服困难、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具备学好数学的信心3.在运用数学表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具有抽象、严谨和应用广泛的特点体会数学的价值4.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勇于质疑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第三部分内容标准第一学段(1~3年级)(一)数的认识1. 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2. 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参见例1)3. 理解符号<=>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参见例2)4. 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参见例3)5. 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能读、写小数和分数6. 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7. 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能进行交流(参见例4)(二)数的运算1.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参见例5)2. 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能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3. 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4.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5. 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6.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会解释估算的过程(参见例6)7.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8. 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参见例7)(三)常见的量1. 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2. 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参见例8)3. 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4. 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5. 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四)探索规律探索简单的变化规律(参见例9例10)(一)图形的认识1. 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2. 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参见例11)3. 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4. 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5. 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6.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7. 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参见例21)(二)测量1. 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2.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参见例12)3. 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4. 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参见例13)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5.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米2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6.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估计给定简单图形的面积(参见例14)(三)图形的运动1. 结合实例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参见例15)2. 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参见例16)3. 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前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

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设计理念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2012数学新课程标准

2012数学新课程标准

2012版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小结板桥小学:丁勋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师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前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

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设计理念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2完美版[1][1]范文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2完美版[1][1]范文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言前《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定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

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

《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设计理念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为此,制定了《标准》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

基本理念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

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益友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

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尽力信心。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

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以及所具有的优势,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设计思路---关于学段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标准》统筹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

同时,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设计思路---关于目标《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分学段目标,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

《标准》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运用”等认知目标动词表述知识技能目标的不同水平。

一句“基本理念”,数学学习必须注重过程,《标准》使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认知过程动词表述学习活动的不同程度。

使用这些动词进行表述是为了更准确地刻画上述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在《标准》中,这些动词的具体含义如下。

了解(认识):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景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理解: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

运用: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

经历(感受):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认识。

体验(体会):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经验。

探索: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理性认识。

设计思路---关于学习内容之一:数与代数在各个教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数与代数“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

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树立模型思想。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表示、数量大小比较、数量和运算结果的估计等方面的直观感觉。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景中的数量关系。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一般性的运算和推理。

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运算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运算是基于法则进行的,通常运算满足一定的运算律。

学习这些内容有助于理解运算律,培养运算能力。

模型也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都是基本的数学模型。

从现实生活或者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是建立模型的出发点;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是建立模型的过程;求出模型的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是求解模型的过程。

这些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建模的过程,树立模型思想。

设计思路---关于学习内容之二:图形与几何图形与几何“图形与几何”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的基本徒刑,图形的性质和分类;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图形的运动。

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能够想象出空间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根据语言描述或通过想象画出图形等。

直观与推理是“图形与几何”学习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几何直观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几何或者其他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

在许多情况下,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

几何直观不仅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中。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因此,与直观一样,推理也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中。

推力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测某些结果,是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出发,按照规定的法则(包括逻辑和运算)验证结论,是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力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验证结论的正确性。

设计思路---关于学习内容之三:统计与概率统计与概率“统计与概率”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记录调查数据、描绘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判断。

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

在“统计与概率”中,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数据分析的观念是重要的。

数据分析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是蕴涵着信息的;体验数据是随机的和有规律的,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会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

在概率的学习中,所涉及的随机现象都基于简单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有限的、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统计与概率”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必须结合具体案例组织教学。

设计思路---关于学习内容之四: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

针对问题情景,学生借助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

这种类型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是有益处的,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