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回乡偶书》教案优质

小学语文《回乡偶书》教案优质
《回乡偶书》是清代文学家贾谊所著的一篇散文,反映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乡亲的关怀之情。
教师可以通过对这篇作品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了解贾谊的文学创作和思想理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情感体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贾谊的生平和文学创作背景;
2.理解《回乡偶书》的主题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情感体验;
4.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二、知识导入: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故乡,以及故乡所特有的风土人情,引起学生的思考与共鸣,为学习《回乡偶书》做铺垫。
三、教学过程:
1.导入:与学生交流故乡的情感与回忆;
2.导读:了解贾谊的生平和文学创作背景;
3.核心阅读:逐段解读作品,学生可以朗读或分段短暂讲解;
4.情感体验:通过故事情节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情感;
5.表达理解:让学生借鉴贾谊的表达方式,写一篇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情感的文章;
6.思考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故乡与人的关系,以及家乡对个人的意义。
四、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完成写一篇对故乡的思念与情感的文章,并选择一个角度展示自己的故乡与个人关系的相关图片。
五、教学反思:
教案以贾谊的《回乡偶书》为主题,通过阅读和理解这篇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对故乡和家乡情感的思考与表达。
同时,通过学习贾谊的作品,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及其背景的认知和思考能力。
教案中的活动设计需要注意与学生的实际联系,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散文的语言表达和思想内涵。
长春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4.1回乡偶书》教案 (8个)

4-1回乡偶书教学目的:1.学生讨论学习,自读自悟读懂诗歌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2.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了解诗人的生平。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和诵读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读懂古诗含义,体会古诗意境。
教学时数:1课时基础知识:生字:鬓:bin 脸旁边靠近耳朵长头发的部位。
两鬓斑白。
衰:shuai 事物发展转向微弱。
衰败、衰老。
形近字:衰——哀正音字:鬓毛衰(shuai)解词:衰:衰败。
鬓毛衰:老年人须发稀疏变白。
教学设计(A案)一、直接导入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贺知章写的诗《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习《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及背景。
贺知章,659年生,744年逝世,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
少以文词知名,因张说的推荐,为正殿书院修书,同撰《六典》、《文纂》。
他性情旷达与李白诸人友善,被称为“饮中八仙”之一。
2.齐读、指名读。
思考: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3.借助课文注释及自学诗句,记下不懂的问题,小组讨论。
{学生自学讨论}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理顺诗意。
5.小结。
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6.指导朗读。
(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三、布置作业。
(任选一题)1. 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2. 背诵古诗。
四、板书设计(略)。
教学设计(B案)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1.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你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课件)2.介绍背景。
(出示课件)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贺知章,他以写七绝为见长。
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
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3.揭示题目: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精选7篇)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回乡偶书》教学设计(精选7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回乡偶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篇1目标:1、认识“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3、在读诗、悟诗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浓浓爱乡之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谈话导入:我们班的某某某离开家来富阳读书,离开爸爸妈妈,你想家吗?趁机引入试题:他离开家几天就开始想家了。
那么一个人离开家乡几十年后回到久别的家乡,心中一定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回乡偶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首诗,板书:《回乡偶书》。
2、学生齐读。
3、出示头像,介绍诗人。
贺知章不但是个大诗人,而且还是个大学问家。
二、自主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通诗,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多读几遍。
2、认读生字,纠正字音。
①出示词语:偶然、鬓毛、衰老、客人、何处来、乡音②解释:“衰老”(能用这个词来形容我吗?那形容怎样的人,比较合适?)③解释“何处来”(换种说法:哪里来、什么地方来。
)④解释“鬓毛”(图片帮助理解)3、开火车读词语。
4、分小组朗读诗。
二、交流学习,感悟诗情。
1、学习第一、二行诗。
①自由读,说说大概的意思。
②图片出示(年轻和年老):有哪些变化呀?(家乡的变化)③家乡的变化很大,诗人的样子也发生很多变化,可是唯一不变的是什么?(乡音)解释:家乡话。
④为什么没有变?(说明诗人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⑤有感情的朗读这两行诗:诗人50多年没有回家乡,现在回来了,还是衣锦还乡,见到了家乡的许多变化,心中百感交集,请小朋友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学习第三、四行诗。
过渡:诗人没有忘记故乡,而故乡还认得这位在外多年的游子吗?①自由读,你能说说大意吗?②演一演。
《回乡偶书》教案设计十九篇

《回乡偶书》教案设计十九篇篇1:《回乡偶书》优秀教案设计《回乡偶书》优秀教案设计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低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低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
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老年回到家乡后,感到时光飞逝而写下的一首古诗。
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是这样做的:导入时,我给学生看了几张生活中的实物照片,请同学们用自身知道的古诗来描述,由此唤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魅力。
接着,我给学生读诗的目标是:读准字音。
通过各种读诗方式,指导学生把诗词的字音读准,中间插入认读字卡的环节,帮助学生把字音读准。
然后,再读古诗,利用自学方法,理解诗意。
在指导学生弄懂诗意时,我提供给学生三种弄懂自身不明白的诗意的三种方法:可以边读诗边看插图,再思考;可以和参考书;还可以求助自身小组里的同学和老师。
学生可以通过自读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诗的意思。
再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我加入配乐诗朗诵的环节,进一步指导学生感悟作者当时的情怀,感受诗句韵律的优美。
最后,我请同学们自身设计作业,巩固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和体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本课的四个学会字。
认识一个会认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诵读课文。
3.体验作者重归故里的情感;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CAI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在生活中利用古诗,导入新课:1.播放课件,图片:西塞山前飞白鹭;几只游水的白鹅;一处壮观的瀑布;一棵高大的柳树。
师:大家能用学过的诗句来描绘我们看到的景象吗?(生背诵相关古诗诗句)师小结:一句简单的诗句就可以描绘出我们看到的景象,我们的生活中会经常用到它们。
《回乡偶书》优秀教案(通用7篇)

《回乡偶书》优秀教案(通用7篇)思乡,是远在他地的游子写给家乡的思念之情,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更是思乡诗中的典范,小编为大家分享一篇《回乡偶书》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
《回乡偶书》优秀教案篇1设计理念:崔峦先生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叶老也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
基于此,本课在导读时紧紧抓住一个“客”和关键词“何来”,“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思接千载,围绕“客”字做文章:是“客”吗?“客”从何而“来”?不是“客”!“客”为何“回”来?既触发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又落实了诗歌语言的训练点,从而让学生在反复涵咏品味诗歌语言中悟诗情、品诗意,并将这些感受内化成丰富的情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诗中的5个生字,会写“客、何、音”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一词扩展开来,让学生思如泉涌,想象万千,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读诗、悟诗中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一、调动体验,激趣引入1、读题:回乡偶书2、作者:小朋友们,我们常说,要了解他的诗歌,首先要知道他这个人。
课前搜集的资料展示,何老师也搜集了我们来看一看,你了解了什么,请小朋友们自由读一读。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
(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空。
)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帮它找个朋友,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客”。
二、找准切入,读诗悟诗1、自读全诗,巡视指导: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树叶的帮助来读准。
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
开始!2、检查自读,加强识字偶、鬓、衰、客、何、(很干脆,好听,非常好听,真喜欢,真喜欢你读的翘舌音)3、抽生读诗,其余听读,评价,正音。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教学教案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回乡偶书》的内容和背景;2.分析并鉴赏《回乡偶书》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4.提高学生对于乡土文化的理解和关注。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回乡偶书》的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2.分析《回乡偶书》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和鉴赏《回乡偶书》的意象和修辞手法;2.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其对于乡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
教学方法1.导入:通过唤起学生的乡愁情感,引入《回乡偶书》的主题;2.讲解:通过讲解《回乡偶书》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该诗歌;3.分析:分析《回乡偶书》的诗歌形式、意象、修辞手法等艺术特点;4.鉴赏:引导学生深入鉴赏《回乡偶书》,感受其中的乡愁和乡土情感;5.写作:通过对《回乡偶书》的鉴赏和理解,启发学生写一篇以乡土情感为主题的短文或诗歌;6.总结:通过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收获,巩固学生对于《回乡偶书》的理解。
教学手段和学具1.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回乡偶书》的朗读或演唱;2.教师和学生自带的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用于查找资料和写作。
教学流程导入(5分钟)1.老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乡愁情感,可以通过观看一段与乡村生活相关的视频或播放一首乡村歌曲引起学生共鸣。
讲解(10分钟)1.老师简要讲解《回乡偶书》的背景和作者韩愈的写作意图,介绍该诗歌的文学价值和影响;2.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回乡偶书》中表达的乡愁情感和对乡土生活的思考。
分析(15分钟)1.老师向学生解释《回乡偶书》的诗歌形式和韵律特点,例如七绝、平水韵等;2.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回乡偶书》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例如用景物描写抒发情感、用对比手法表达思想等。
鉴赏(20分钟)1.老师播放《回乡偶书》的朗读或演唱,引导学生在听诗的过程中感受其中的乡愁和情感;2.学生或教师选择几个片段,进行逐句解读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回乡偶书》的意义和价值。
《回乡偶书》的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的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回乡偶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2.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方法。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课文的重点内容和难点问题。
2. 朗读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4. 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关于家乡的视频,让学生观察视频中的家乡景色。
(2)提问学生:你们的家乡在哪里?你们的家乡有什么特点? (3)引出课题:回乡偶书。
讲授新课 (1)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认读生字词。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语调。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 诗人离开家乡多久了? ② 诗人回到家乡后看到了什么? ③ 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 (4)学生分组讨论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5)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6)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精彩片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方法。
(7)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巩固练习 (1)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
课堂小结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诗人的家乡、诗人的心情和写作方法。
(2)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布置作业 (1)让学生背诵课文,并默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2023年《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回乡偶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偶,鬓,衰,客,何”5个生字,会写“音、何、客”3个生字,理解新词。
2、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通过猜测贺知章做诗时的年龄,品读诗句图文,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难点:在语境中理解诗句,想象课文画面,体会诗中的真实情感,让学生懂得热爱家乡。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一、导入师:同学们,古诗是我们祖国的文化精髓,你们一定背过不少的古诗,谁能给大家背诵几首?(学生背诵古诗)1.今天老师再给大家推荐一首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诗,第25课《古诗两首》中的《回乡偶书》。
请小朋友打开书,自己先读一读,争取把每一个字读正确。
2 2、板书课题,指导朗读课题。
特别注意读准“偶”字(出示课件),“偶”——偶然想到,“书”就是“写”;“偶书”——偶然写出的,随意写下来的。
3、读作者。
(出示课件)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1.这首诗上周老师叫同学们回去预习了,可能有些小朋友会读,甚至会背,但是,真想把这首诗的每一个字都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得字正腔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3)朗读整首诗,注意每句的节奏(二二三停顿)重点夯实诗句“乡音无改鬓毛衰”。
(指导读好“偶然乡音鬓毛衰老客人何处”开火车读准“鬓衰”。
)2.生字我们都认识了,现在让我们把它送回诗句,听听应该怎样读这首诗,你们能不能也读的这样好听?请同学们正确、流利地读一读?(指导朗读)三、根据图片和注脚理解诗意1.刚刚同学们读的真好,请同学们再自由读这首诗,猜一猜诗人贺知章写这首诗的时候,大概是多少岁?试试看,看你能找出几处依据来。
(学生猜测年龄,教师板书。
)2.全班讨论(根据学生的发言句句落实,并以感情朗读来展现。
)◆ “少小离家老大回”——“少小”说明年纪小,“老大”说明年纪很大,说明至少50、60岁,而不会10、20岁。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回乡偶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客,何,赠,汪,舟,欲,踏,潭”8个生字,会写”舟,乘,音,客,何,汪”6个生字。
2、情感目标:理解领悟诗意,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能力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悲喜之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生平导入,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老爷爷,他的名字叫贺知章,这位老爷爷啊活了85岁,相传在他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求学,离开家乡后,和父亲两人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饭,有的时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贺知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
他和爱喝酒的李白是好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喝酒,作诗,相处得十分融洽。
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
他回到村口遇到孩子们时的情景会是怎样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
(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相信大家课前都做好了充分的预习工作,有哪位小朋友能来理解下课题中”偶”“书”各是什么意思二、自由读诗,初步感知。
1、自由读,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读懂了什么2、小组交流3、检查反馈(课件)(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全班齐读。
(2)出示诗文,指名读。
(有谁能读得更好,读书节奏,读书感情。
)(3)出示节奏,指名读,小组读。
三、细读品位,感悟体会。
1、学习第一句。
(1)联系重点字词看插图,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自己试讲,同桌交流,全班交流)(2)师归纳,生质疑。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生1: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生2:这时他的心情如何(生自由回答,师引导,归纳。
)(3)看来同学们不仅会读,还会思考。
那么你们能”从乡音无改”与”鬓毛衰”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什么?(4)指导朗读: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
古诗回乡偶书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回乡偶书》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回乡偶书》。
1.2理解诗中的生字词,把握诗歌大意。
1.3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2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
3.2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1正确朗读并背诵《回乡偶书》。
1.2理解诗中的生字词,把握诗歌大意。
2.难点:2.1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贺知章及其创作背景。
1.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由朗读《回乡偶书》,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2.2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中的生字词,把握诗歌大意。
3.合作交流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4.课堂讲解4.1教师详细讲解《回乡偶书》的创作背景、诗句含义及艺术特色。
4.2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
5.实践环节5.1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接龙游戏,巩固记忆。
5.2学生自由发挥,创作一首以“回乡”为主题的现代诗。
6.课堂小结6.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四、课后作业1.背诵《回乡偶书》。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课堂讲解、实践环节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发言,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较为深入。
3.课后作业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教师在课堂讲解中,应更加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附:古诗《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教学设计一、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诗歌注释及背景资料3.诗歌接龙游戏素材二、教学时长1课时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诗人贺知章的图片和简介,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小学语文《回乡偶书》教案优质(优秀5篇)

小学语文《回乡偶书》教案优质(优秀5篇)《回乡偶书》教案篇一一、导入1、这节课我们学习贺知章写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习《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及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的作者?2、齐读、指名读。
思考: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3、借助课文注释及自学诗句,记下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
{学生自学讨论}4、同学们学得真起劲,那么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首诗,高不高兴?那么放学回家后把这首诗给父母讲一讲好不好?(1)分角色试练表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生谈)5、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6、指导朗读。
(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7、《回乡偶书》描绘了诗人告老返乡不被相认的情景,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
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组内进行编演(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演出,师生评议。
8、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9、感情朗读、想象情景。
三、布置作业。
(任选一题)1。
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2。
编故事。
反思: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
学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表演过程。
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回乡偶书》教案篇二一、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体验年少时离家、年老时回家的感受。
回乡偶书幼儿园的教案(精选8篇)

回乡偶书幼儿园的教案(精选8篇)回乡偶书幼儿园的教案 1教学目标:1、认识“偶、鬓、音、衰、客、何”6个生字,会写“音、客、何”三个生字。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领悟诗意,能够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兴导入1、猜字谜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字谜吗?(喜欢)那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象形字,想请大家猜一猜,看看能不能猜出来(出示象形字的课件)(学生看课件猜出“客”字)师:对,是“客”字(出示),小朋友们的眼睛真会发现。
现在我们一起把这个“客”字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出示“客”的课件)学生跟课件书空。
师: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个“客”字,这首是:(学生说课题)(板书《回乡偶书》)[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字谜引入,感悟汉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师:现在我想请孩子们自由朗读一下这首诗,注意要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精灵来帮助读准,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开始。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出示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再读古诗,初步感悟诗境。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境1、紧扣“客”字,启发思考: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藏有一个“客”字,你们找到它了吗?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你真会发现。
请同学们来读读这句诗。
(课件出示这句诗)(学生读)师:(出示插图)孩子们为什么会笑着问作者呢?我想跟大家一起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场景,我是贺知章,你们会怎么问我呢?会问什么呢?生:老爷爷,您从哪里来呀?您是干什么的?您来这里是找人吗?……(三个学生,师适时点评。
如称呼不对,要引导学生;用了“请问”一词,表扬有礼貌)师:孩子们真会动脑筋,知道当时孩子们会这么问,是什么原因吗?(是因为不认识他)请用诗句回答(“儿童相见不相识”)出示诗句,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诗。
回乡偶书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4篇)

回乡偶书优秀教学设计回乡偶书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4篇)回乡偶书优秀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实物投影四、教学时间:1课时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2、揭示课题:《回乡偶书》二、初读感知1、范读《回乡偶书》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忙。
3、认读生字:客何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并用它们组词。
4、说说你在预习中知道了什么?5、质疑并适时解疑。
6、看图说说《回乡偶书》这首诗的大意。
7、我会说:贺知章小时侯离开自己的家乡,直到老了才回来。
在乡间小路上碰上了一群孩子,孩子们地问:“_____________。
”三、朗读感悟1、创设情境: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身边,你的心情会怎样?2、指导感情朗读(师范读、指名读、生自读、小组读、展示读)(第一句:语速稍慢,读出诗人离乡之久。
第二句:“无改”读得昂扬一些,“衰”读得起伏一些,读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热爱之情。
第三、四句:语速稍快,读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惊奇。
)3、背诵这首古诗,看谁先背下来。
四、实践活动1、借助课文插图和诗句进行想象,小组合作表演《回乡偶书》。
2、师生评价表演情况五、指导写字:音客何先观察字的特点,再描红、临写,最后评一评。
六、拓展活动课外阅读古诗,开一次古诗朗诵会。
七、设计板书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优秀教学设计篇2设计理念诗歌是最精炼的语言艺术。
如何让孩子们有滋有味地品读诗、悟诗、赏诗?让“诗”浸润孩子们的心灵,丰厚他的情感世界,积淀他们的文化底蕴?这是我设计《回乡偶书》这一古诗教学的出发点。
回乡偶书教案

回乡偶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古诗《回乡偶书》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久别回乡的复杂情感。
(2)掌握古诗的朗读节奏和韵律,能够熟读成诵。
2、难点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无奈和沧桑。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家乡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家乡的感受。
(2)提问:如果离开家乡很久再回去,会有怎样的心情?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诗人贺知章的生平事迹。
(2)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境。
3、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
4、理解诗意(1)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结合图片、故事等帮助学生理解。
比如:“少小离家老大回”,可以讲述一个人小时候离开家乡,到老了才回来的故事。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整首诗的意思,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
5、体会情感(1)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久别回乡的心情,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3)教师总结诗人的情感,既有回乡的喜悦,又有岁月流逝的感慨和对家乡变化的陌生感。
6、朗读指导(1)教师再次范读,强调朗读的语气、语调、重音等。
(2)学生模仿朗读,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3)开展朗读比赛,让学生互相评价,提高朗读水平。
7、背诵古诗(1)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由背诵。
(2)通过填空、接龙等方式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8、拓展延伸(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其他关于思乡的古诗。
(2)鼓励学生根据这首诗的内容,画一幅画或写一篇短文。
9、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重点知识。
(2)再次强调诗人的情感,让学生加深印象。
10、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回乡偶书》。
小学二年级上语文《回乡偶书》板书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语文《回乡偶书》板书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回乡偶书》。
2.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朗读、背诵《回乡偶书》,理解诗歌大意。
难点:体会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出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家乡的特点。
2.学生分享自己对家乡的了解和喜爱。
3.引导学生思考:家乡在我们心中意味着什么?(二)诗歌解析1.老师出示《回乡偶书》,让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交流对诗歌的理解,老师适当引导。
3.老师解析诗歌中的生字词,如“偶书”、“少小”、“老大”等。
(三)诗歌背诵1.学生分组比赛背诵《回乡偶书》。
2.老师指导学生背诵,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3.学生展示背诵成果,老师给予评价。
(四)诗歌赏析1.学生交流对《回乡偶书》的感悟。
2.老师引导学生从诗歌中体会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3.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老师给予点评。
(五)板书设计1.老师板书《回乡偶书》的生字词。
2.学生跟随老师板书,巩固记忆。
3.老师板书诗歌的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层次。
板书内容:《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生字词:偶书、少小、老大、乡音、鬓毛、衰(六)课后作业1.家庭作业:背诵《回乡偶书》,家长签字。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回乡偶书》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从诗歌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同时,板书设计清晰,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但在课堂作业环节,部分学生写作能力较弱,需要加强指导。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回乡偶书》的理解和感悟。
2.学生对家乡的热爱程度。
3.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背诵、交流、写作等。
六、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回乡偶书》优秀教案

《回乡偶书》优秀教案《回乡偶书》优秀教案「篇一」一、导入1、同学们,有句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从小到大,你们一定积累了不少的古诗词,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画,看看哪位同学能给它配上诗句?我们先来看第一幅图。
2、看着这高耸入云的楼,你想到了哪句诗?真好!3、看着放风筝的小娃娃们,你想到了?是啊!4、看着这一幅温馨的画面,你又想到了?同学们,这首诗的题目是?孟郊的《游子吟》赞颂的是伟大的?对!母爱!5、再看,这满树的新叶让你想到了?真好,我们一起来赞美柳树、赞美春天。
碧玉齐!6、同学们真棒!小小年纪就能诵读许多的经典诗文,你知道么?与诗词为友,乃人间乐事!二、初步感知1、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古诗词的殿堂,感受经典的魅力,一起来学习贺知章的另一首诗,一齐读课题。
2、有位作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学习古诗文最好的办法首先是诵读,其次也是诵读,最后还是诵读。
我们先来看看别人是如何诵读的?(播放视频)诵读的第一步就是读正确、读流利,请同学们照着视频中的样子,自己试一试,开始吧。
3、能读正确吗?不够自信,能不能啊?谁来试试?字正腔圆,真不简单。
4、我看看,谁读的好?准备!5、听着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几个生字宝宝都溜出来找你们玩儿了,谁来跟他们打打招呼?6、这个字念什么呢?它在以前是这样写的,看着这一幅画,你有什么想说的?客就是什么呢?客就是旅居他乡的人,我们把它称作是客人。
谁能给客字找朋友?先来说说两个字的,真好!谁找到三个字的?谁还能找四个字的?还能啊!真不简单!对了!特别棒!7、同学们积累了很多的词语,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够把这个字写好。
睁大你们的亮眼睛,仔细观察,如何写好这个字?这个提醒很重要!撇捺要舒展,再看看下面这个口字,它和口在左边的,口在右边的分别有什么变化?8、孩子们,再仔细看看,我相信你们会有所发现,有没有发现啊?口在左边,口字写的小一点,口在右边要写的大一点,口在底下要写的扁一点,真是会观察的孩子。
《回乡偶书》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一一、导入1、这节课我们学习贺知章写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习《回乡偶书》。
2、齐读、指名读。
思考: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3、借助课文注释及自学诗句,记下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
{学生自学讨论}4、同学们学得真起劲,那么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首诗,高不高兴?那么放学回家后把这首诗给父母讲一讲好不好?(1)分角色试练表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生谈)5、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6、指导朗读。
(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7、《回乡偶书》描绘了诗人告老返乡不被相认的情景,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
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组内进行编演(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演出,师生评议。
8、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9、感情朗读、想象情景。
三、布置作业。
(任选一题)1. 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2. 编故事。
反思: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
学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表演过程。
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赠汪伦二[设计理念]着眼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体味古诗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尝试写诗。
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和空间。
大班回乡偶书教案

大班回乡偶书教案【篇一:《回乡偶书》教案】《回乡偶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时数: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1、介绍背景。
(出示课件插图)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老爷爷,他的名字叫贺知章,这位老爷爷啊活了85岁,相传在他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求学,离开家乡后,和父亲两人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饭,有的时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贺知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
他和爱喝酒的李白是好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喝酒、作诗,相处得十分融洽。
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
瞧。
这就是他回到村口遇到孩子们时的情景。
小朋友,请你仔细观察,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些什么?2、揭示题目:此时贺知章十分激动,于是就写下了一首古诗《回乡偶书》。
读题《回乡偶书》。
3、据题质疑:⑴读了题目你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吗?重点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⑵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1、师:自由读诗,读准生字新词,并边读边观察,想想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2、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3、检查反馈:(课件)⑴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再齐读生字新词。
⑵指名读诗;分组读诗;齐读古诗。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师:小朋友,刚才在老师的介绍中已经了解到贺知章在10岁那年就离开了家乡,直到82岁才回到家乡,古诗中哪个诗句向我们介绍了这个内容?2、引出并学习诗句一:(课件)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吗?● 师: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乡偶书优秀教学设计回乡偶书优秀教学设计知识目标:会认“偶、鬓、衰”三个生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目标:结合图画了解古诗大意,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回乡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教学重点:1、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2、体会古诗平淡的描写中隐藏着的诗人淡淡的悲伤。
教学难点:1、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2、体会古诗平淡的描写中隐藏着的诗人淡淡的悲伤。
教材分析:《回乡偶书》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贺知章在早年离开家乡,晚年回到久别的家乡后,发现人事的变化,面对孩童的不识与陌生,心中荡起无限感慨之情。
本课学习中一共有5个生字,字形结构都不太难,学生易于识记。
本课的难点是通过对词语的理解及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怀念以及回到家乡后的万分感慨之情。
古诗不同于语体文的阅读课文,它结构严谨、语言简练,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年代久远,字词和句型与语体文都有区别。
因此,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
在这首诗中重点需要学生理解的词语有“少小、老大、乡音、鬓毛衰、笑问”等词语,只有对这些词语理解了,才能把握全诗的感情。
学习古诗,理解后还要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分析:本班学生思维活跃,有丰富的想象力,本课的教学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及想象体会、创设不同的情境,以情引读使学生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怀念以及回到家乡后不被认出的万分感慨之情。
教具: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都跟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吗?可是文老师就没有那么幸福了!老师离开家乡来深圳学习工作已经6年了。
这6年老师每年只回家两次。
老师可想念家乡了!”看(出示幻灯片:回家),“每年春节人们都会赶着回家过年,为了买一张回家的车票甚至不惜整夜守候在车站,多么感人的思乡之情啊!”“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从小生长的故乡非常依恋,有着浓浓的故乡情结,人在外地而常常心系故乡。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描写回家的古诗《回乡偶书》。
”(边说边板书诗题和作者。
事先板好“回乡”和“书”三字,此时补上“偶”字。
)2、教学“偶”字,师板书偶,边释字形,学生跟着书空右半边;读“偶”。
学生齐读课题。
3、理解题意:偶,偶然的意思,偶书呢,偶然间写下的诗。
“偶然间写下的诗常常是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才有了一时的感受,诗人贺知章回家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呢,我们就要来细细地读一读他写的这首诗。
”二、自主读诗,整体感知。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正确,初步感受诗的情感及韵味。
)1、介绍诗人。
(“在学习这首古诗之前,我们来了解一下诗人的情况。
”)2、自由读通诗,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多读几遍。
(课件显示朗读要求。
1、读准生字的字音,有节奏地读通诗句。
2、借助课文插图想想每句诗大概讲了什么意思,实在不明白的划上横线准备提问。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带拼音读:认读“鬓”,强调发音,认读“衰”(2)去拼音读,开火车读。
(3)出示词语:偶然、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衰老、相识、笑问、客人、何处来。
学生认读。
(4)说说你已经理解了古诗中那几个词语的意思。
(估计学情:少小、老大;回、相见、相识、客、何处、笑问)在这个环节中相机指导“客“字的书写并让学生在田字格里练写。
12334下一页(5)说说哪个词你实在想不明白了(估计:乡音、无改、鬓毛衰)读“鬓毛”,理解“鬓毛”(图片帮助理解);理解“衰”的意思。
解释:“衰老”(能用这个词来形容我吗那形容怎样的人,比较合适);出示“鬓毛衰”词组,学生认读,理解“鬓毛衰”的意思;(6)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说一句,幻灯出示一句诗意)用“虽然……但是……”接“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个句子。
4、齐读古诗。
“理解了诗的意思,我们应该比刚才读得更好了。
”三、感悟诗意,读中悟情。
1、指名读,师生评议。
(读准确,读连贯)2、教师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的情感及韵味。
(大家读得这么好,我也想来读一读,同学们给我这个机会吗)“谢谢同学们的夸奖,老师能读得这么好可是有诀窍的。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拿到诗后,大家认真读,用心读,多读几遍就能把它读好。
大家有信心读出诗的韵味吗现在我们就来一句一句地读。
)(一)指导第一句1、学生自由读第一句。
2、出示年老而归的画面。
显示年少与年老的对比图,出示两行诗。
3、指名读。
通过观察对比两幅图,说说你想带着怎样的情感读这句诗呢——难过:离开的时候还是小孩子,而回来的时候已经头发都白了,很伤感。
(“听了你的朗读,我知道诗人他终于回来了!”“听了你的`朗读,我知道了诗人真的很老了!”)4、体会情感齐读第一句。
“这时候的贺知章老爷爷看着家乡的变化,听着家乡话真是悲喜交加啊!他不由地发出感叹——“少小……”过渡:诗人已经激动得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家乡,心中无比激动高兴的诗人回到家后受到怎样的对待呢?(二)读第二句1、出示儿童与诗人相见的画面。
2、请同学们观察图画,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小朋友,你会对贺知章爷爷说些什么话呢?3、教师扮演诗人,学生们扮演孩子们,师生互动理解诗句。
“离家五十年,终于回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家乡,结果孩子们却把我当作了外来的客人!唉!可真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你们能明白我的感受吗”“是啊,离开家乡的日子实在太久了,以至于孩子们都把我当作远来的客人啦。
这是贺知章老爷爷深深的叹息啊!你们能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吗”4、指读,教师评一评。
(听到你的朗读,我知道诗人的心情是多么难受啊!听到你的朗读,我仿佛听到贺知章老爷爷的声声叹息……)过渡:《回乡偶书》把诗人急切重回离别了数十年的家乡时那种又喜又悲的感情,表现得亲切自然。
让我们再把这两句连起来读一读,看谁能把作者的又喜又悲的情感读出来。
5、齐读。
6、小组探究,想象体会。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当过年过节的时候,贺知章爷爷该是多么得思念家乡啊!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每当中秋月明时,贺知章会怎样思念家乡每当九月重阳,贺知章会怎样思念家乡呢一年过去了,又是除夕了,贺知章又会怎样思念家乡呢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里讨论,把你的想法轻轻地告诉你的组员。
”7、以情引读,读中悟情。
“是啊!贺知章爷爷如此的思念家乡,今天,他终于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乡,可是家乡已经不是以前的模样,同学们想象一下家乡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朋友亲人诗人自己……”8、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创设情境,以情引读。
“是啊!50年后,朋友大多离去,昔日朝夕相处的朋友再也不见身影。
诗人不由感叹起来——(引读全诗)”“50年后,亲人大多离去,往日一家人团圆欢乐的景象再也无处找寻。
诗人不禁叹息起来——”“50年前风华正茂,年青力壮,50年后却老态龙钟,白发苍苍,真是人生易老,物是人非啊!诗人不由伤感起来——”四、配乐吟诵,升华诗情。
“是啊!岁月在少年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皱纹,日子给乌黑的头发染上了白霜。
漂泊在外的游子已不再是从前的模样,家乡的人与事每天也在变幻,但唯一不改的是游子的那颗回家的心,唯一不变的是对家乡深深的爱。
”1、学生学习吟诵。
“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深深的爱、浓浓的情再次朗诵全诗。
”2、指名吟诵,师生评价。
(从你们的朗读中,我听出了诗人终于能回到故乡的兴奋与高兴。
还听出来诗人不能被家乡人认出的悲伤。
)3、配乐朗诵全诗。
(教师一边创设情境,旁白配乐,学生投入朗诵。
)五、阅读续篇,深化感情。
(你们已经能像诗人一样把思乡之情表达出来了,就像诗人的知音一样。
诗人还写了另外一首表达他思乡之情的诗,也叫《回乡偶书》,是第二首。
请大家借助拼音自己把它读一读吧!)1、出示《回乡偶书》第二首。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2、学生自由朗读。
六、教师总结。
我们学习了《回乡偶书》的第一首,通过吟诵诗句,体会了作者眷恋家乡以及忧伤之情。
第二首《回乡偶书》就请大家回家跟你们的爸爸妈妈一起读一读,好吗?板书设计: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教学反思:古诗语言精练却意境悠远,“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发”,每首诗都有着特定的创作背景,而这些背景离现在的生活特别是学生的生活实在是太久远了。
他们可以琅琅地背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却想不通为什么那老爷爷年纪那么大了,还要独自一人在冰天雪地里钓鱼,那种清高对于他们来说是绝对体会不到了,因此古诗中有些情感的感悟只能成为也应该成为空白,等待以后他们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来补白。
《回乡偶书》这首诗学生能体会到哪个度呢?能体会久别家乡后回到家乡的那种高兴,却不能体会那种叶落归根的安然;能体会到少时离家老大才得以回来的难受,却体会不到物是人非韶光不再的伤感;能体会村口儿童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情境,却体会不到作者心中那又喜又悲的复杂情感。
那种浅层次的高兴和难受可以通过创设情境,通过诗句意思的理解来让学生体会,例如我在揭题时通过谈话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久别家乡思念故乡的感受,再通过春节火车站人们赶着回家的图片让学生对“思乡”有了情感上的共鸣,为下面的古诗教学作了铺垫。
在课中,设置了/article/“每当中秋月明时,贺知章会怎样思念家乡每当九月重阳,贺知章会怎样思念家乡呢一年过去了,又是除夕了,贺知章又会怎样思念家乡呢”这样几个问题,让这首古诗所蕴含的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化作了具体的一个个情境,如此一来久思家乡而不得回,终老才得以回乡的无奈与伤心就不难理解了。
并且我以情引读,通过让学生想象家乡朋友、亲人的离去以及自己的变化来引领学生体会诗人情感进而投入地朗诵诗歌,达到感情的升华。
但这些环节也只是帮助学生理解了这首诗中的作者当时是既高兴又难过的,至于百感交集、悲喜交加的这种深层次的情感是怎么也不能感同身受的,只能留待于长大以后的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去体悟“乡音无改鬓毛衰”的伤感吧!而此刻在课堂上,天真、纯洁如一泓清水的心怎么可能有那么苍老而无奈的感受呢,因此不能体会也不觉得遗憾了。
我想这堂课只是在学生心中留下了这首诗的印记,为以后某时某地某情某境时有感而发脱口而出吟咏这首诗作好了存储的准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