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针灸穴位

合集下载

中医综合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方法及临床效果论文

中医综合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方法及临床效果论文

探讨中医综合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摘要】目的观察中医综合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抽取2011年至2012年55例风湿性关节炎分成两组进行调查,其中28例为治疗组,27例为对照组。

治疗组采用针灸和中药口服的方法进行治疗。

对照组采用西医(如:阿司匹林、双氯芬酸等)治疗。

结果经过5-7周的治疗之后,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52%,对照组为80%(p>005)。

结论治疗组的有效率要比对照组的有效率高。

采用中医综合治疗法进行治疗,能有效治疗给风湿性关节炎。

【关键词】风湿性关节炎,中医,临床效果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64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38-01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风湿热的表现。

[1]风湿性关节炎主要表现为发热,其发病的位置多数在肩膀、膝盖、手肘等关节部位,病发时部位会出现红肿和疼痛的现状。

下面本文对风湿性关节炎进行概括介绍:第一,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时,关节出现红肿和疼痛现象,严重者更不能进行活动。

第二,关节炎的疼痛位置不定,有时候会是手肘位置疼痛,有时候会是脚踝位置疼痛,一般疼痛的时间不长,有部分患者患病会后发生心脏病变。

我院抽取2011年至2012年55例风湿性关节炎分成两组进行调查,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内容报告如下:1 资料本院抽取55例观察者,分为两组进行治疗。

其中治疗组人数为28人,对照组人数为27人,年龄分别为17-70岁,且两组的一般治疗经过统计学进行处理,无差异性(p>005)。

2 治疗方法21 治疗组治疗组采用的是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服药和针灸。

本院主要采取这两种方法进行研究:211 中药汤剂服用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是因为风寒湿热等外邪引起的,因此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首先就要进行“祛风”。

[2]在选择祛风药物的时候,可以选择忍冬藤、络石藤、海桐皮、防风、天仙藤、丝瓜络等中和性药物。

中医治疗风湿病的方法

中医治疗风湿病的方法

中医治疗风湿病的方法风湿病是一类以全身或多关节炎症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关节肿痛、僵硬、活动受限以及全身症状如疲乏、发热等。

中医药在治疗风湿病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医治疗风湿病的方法。

1.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风湿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根据风湿病的不同类型和病程,中医医生会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四物汤”、“逍遥散”和“祛风汤”等。

这些方剂主要通过活血化瘀、健脾祛湿、疏风除寒等作用,改善风湿病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2.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风湿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中医认为风湿病与人体经络阻滞有关,通过针刺和刺激相关穴位,可以调节气血运行,解除疼痛和改善僵硬感。

常用的针灸疗法有温针、艾灸和电针疗法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针灸治疗,许多患者能够明显减轻症状,并恢复正常活动。

3.推拿按摩疗法:推拿按摩是中医治疗风湿病的另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按摩和推拿患者的关节和相关穴位,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炎症和疼痛。

根据风湿病不同的部位和症状,推拿按摩师会采用不同的手法和技巧。

推拿按摩疗法具有操作简单、无创伤和疗效持久等特点,适合于长期治疗和康复期患者。

4.中医调理和饮食疗法:除了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中医还强调患者的整体调理和饮食习惯对治疗风湿病的重要性。

根据中医理论,风湿病多与湿气、风寒等有关,患者应避免寒湿环境,保持适宜的室温和干燥的环境。

饮食方面,应避免寒凉生冷和油腻食物,多吃温热和有助于活血化瘀的食物,例如姜、辣椒、大蒜和黑豆等。

5.中药熏蒸疗法:中药熏蒸疗法是一种特殊的中医治疗风湿病的方法。

患者躺在药物熏蒸室内,由专业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情况配置中药,通过熏蒸和吸入药物气雾,达到治疗的效果。

中药熏蒸疗法具有直接作用、温热止痛和调节免疫力的优势,适用于一些症状严重或无法口服中药的患者。

总体来说,中医治疗风湿病的方法多样且独具特色。

不同的治疗方法可以针对不同类型和病程的风湿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针灸治疗风湿病

中医针灸治疗风湿病

中医针灸治疗风湿病风湿病是一种以关节和周围组织疼痛、肿胀、僵硬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

中医针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疗法,在风湿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针灸治疗风湿病的原理和方法。

一、中医理论对风湿病的认识中医学认为,风湿病是由于风邪侵袭体内,导致经络阻滞不通所致。

风湿病的发病与气候湿热、脾胃虚弱、气血运行不畅、关节受伤等因素有关。

中医针灸治疗风湿病的原理是通过调节人体气血的运行,促进经络畅通,改善局部炎症反应,达到治疗的目的。

二、中医针灸治疗风湿病的方法1. 针灸手法中医针灸治疗风湿病的主要手法有温针、冷针、刺血等。

温针适用于寒湿病证,可通过温热刺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肿胀。

冷针适用于热湿病证,可通过冷疗作用降低组织温度,减轻炎症反应。

刺血则可以通过放血疗法调节体内湿热病邪,改善体内环境。

2. 穴位选择中医针灸治疗风湿病的常用穴位包括巨阙、足三里、阳陵泉、太溪等。

巨阙穴位于腿部内侧,是调节气血的要穴,可舒筋活络,缓解关节疼痛。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具有补气、健脾的作用,能够改善血液循环。

阳陵泉位于足部,是通经活络的重要穴位,可缓解关节肿胀和僵硬。

太溪穴位于脚背,是调节气血的关键穴位,能够舒筋活络,促进血液流通。

3. 辅助疗法中医针灸治疗风湿病还可以结合其他辅助疗法,如艾灸、拔罐等。

艾灸是利用艾叶燃烧产生的热力刺激穴位,具有温通经络、温肾祛湿的作用,可以缓解肌肉疼痛。

拔罐则是通过负压效应,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僵硬和疼痛。

三、中医针灸治疗风湿病的疗效多项研究表明,中医针灸治疗风湿病具有一定的疗效。

针灸可以缓解疼痛、减轻关节肿胀,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针灸还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预防风湿病复发。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针灸治疗风湿病属于个体化治疗,疗效因人而异。

在接受治疗前,患者应咨询专业的中医师,并告知病情、病史等相关信息,以便医师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168个针灸穴位定位主治精要

168个针灸穴位定位主治精要

手太阴肺经、穴《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肺系疾患,如咳、喘、咯血、咽喉痛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中府(LUl)肺之募穴【定位】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l肋间隙处。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等肺部病证;肩背痛。

2.尺泽(LU5)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3.孔最(LU6)郄穴【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肘臂挛痛。

4.列缺(LU7)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食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5.太渊(LU9)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咳嗽、气喘等肺系疾患;无脉症;腕臂痛。

6.鱼际(LUl0)荥穴【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小儿疳积。

7.少商(LUll)井穴【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咽喉肿痛、鼻衄、热病、昏迷等肺系实热证;癫狂。

手阳明大肠经、穴《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

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13例

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13例

效: 和治疗前相 比, 各方面均无进步。
3 . 2 治 疗 结 果
准 …判定 。①关节及其周 围晨僵 至少 l h ( ≥6周 ) 。② 至 少 3 个 以上关节部位关节 炎 ( t6周 ) > 。③ 腕、 掌指 关节 或近端关节 肿( >6周 ) 1 。④对称性关节炎 ( ≥6周 ) 。⑤类风湿结节 。⑥类 风 湿因子( R F ) 阳性 ( 滴度 >1 : 3 2 ) 。⑦手 和腕有典 型类风湿性
墟、 三阴交 、 悬钟 、 阳陵泉 、 阴陵泉、 足三里、 双膝眼 、 血海 。
2 . 1 . 2 操 作 方 法
先 针刺四肢 穴位 , 皮肤 常规消毒 后 , 选取 1 . 5寸毫 针 , 内外
膝眼沿膝关 节间隙 向髁 间隆起 方 向呈 8 0 。 夹角 斜刺 1 . 2寸 , 余 穴 直刺 0 . 5寸 ~1 . 2寸 , 得气后留针 3 0m i n , 内外 膝眼和阳陵泉 、 足 三里 、 外关 、 曲池 、 肩髑 得 气后 , 取 1 . 2 e l n长艾 条 各灸 两段 。 后针刺华佗 夹脊 穴 , 皮肤常规 消毒后 , 选取 1 . 5寸毫针 , 沿脊 柱 方 向斜刺 1寸 一1 . 2寸 , 得气后 留针 3 0 a r i n , 每日1 次, 1 0次 为 1 疗程 。疗程 间休 息 3 d一 5 d后进行下一疗程 。
1 临床 资料
1 . 1 一 般 资 料
1 1 3例均为我院 2 0 0 8年 1 月 一 2 0 1 2年 5月 门诊 患者 , 其 中
状消除 , 关 节功能基本恢复 , 能参 加正 常工 作 , 实 验室检查 结果
基本正常 ; 好转 : 主要症状基本 消失 , 主要关节功 能基本恢 复或 明显进步 , 生活不 能 自理转 为能够 自理 , 或者失去工作 和劳动能

常见病针灸穴位及取穴方法

常见病针灸穴位及取穴方法

常见病针灸穴位及取穴方法一、中风(一)、中经络:半身不遂:肩髃、曲池、合谷、环跳、足三里,口眼歪斜:地仓、烦车、攒组、攒竹、合谷。

肩髃:定位:在锁骨肩峰端下缘当上臂向前外方抬举时呈现凹陷处取穴。

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壮,艾条灸10-20分钟。

曲池:定位:屈肘成正角在肘窝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之中点处取穴。

直刺1-1.5寸。

艾炷灸3-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合谷:定位: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堂骨中央的桡侧取穴。

直刺0.6-1寸。

艾灶灸1-3壮,艾条灸5-10分钟。

环跳:定位: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的后上方。

侧卧屈股,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骨裂孔连线上,外1/3与内2/3交界处取穴。

直刺2-3寸。

艾炷灸5-10壮,艾条灸10-30分钟。

足三里:定位:在犊鼻(髌骨下沿,髌韧带外侧凹陷中)下三寸,距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取穴。

直刺1-3寸。

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地仓:定位:在巨髎(目正视,瞳孔直下,平鼻翼下沿处)直下方,口角外侧旁开0.4寸。

向颊车横刺1-2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颊车:定位: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中,当咬紧牙齿时,在咬肌的隆起最高点处取穴。

直刺0.3-0.5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攒竹:定位:在眉毛内侧端,当内眦的直上方取穴。

向下斜刺0.3-0.5寸。

艾条灸1-3分钟。

(二)中脏腑: 闭证:人中、太冲、丰隆、劳宫脱证:关元、神阙、三阴交、命门人中:定位:在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界处取穴,针尖稍向上斜刺0.3-0.5寸。

禁灸。

太冲:定位:在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处取穴。

直刺0.5-1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丰隆:定位:条口穴(足三里下5寸)外上方1寸,胫骨与腓骨之间取穴。

(即在外踝上8寸处)直刺1-1.5寸。

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劳宫:定位:仰掌,在掌心横纹中,第三、四掌骨之间,靠第三掌骨处取穴。

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50例

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50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摘要: 目的
探 讨针 灸全 程 治疗类 风湿 性 关 节炎 方法 的临床 应 用及 疗效 。 方法
将 在我 处 首诊 的 10 名 患者 , 全程进 行 针灸 治疗 的 5 名 0 按 O 治 疗组 的生 活 自理能
患 者和 非全 程针 灸 治疗 的 5 名 患 者分 为治 疗组 和对 照组 进行 观察 ,并 于 l 3年 后对 其 生活情 况 进行 残疾 评 定 。结果 O ~ 力优 于 对照 组 ,而治 疗组 的基 本 或完全 瘫 痪者 低于 对 照组 。结 论 关键 词 :针 刺 :艾灸 :类 风 湿性 关节 炎 :针灸 学
d i 1 . 6 /i n 1 7 .7 92 l . .3 o : 03 9js .6 2 2 7 . 01 0 0 9 .s 0 4 文 章编 号 : 1 7 .7 9 ( 0 0 1 -0 50 6 2 2 7 2 1 )一40 —2 4
类 风 湿性 关 节炎 虽然 是慢 性难 治性 疾 病 ,但是 通过 合 理 的中医 针灸 全程 治疗
参 考 文 献
【]胡有 谷. 椎 间盘突 出症[ 1E : 民卫 生 出版社 , 9 :. 1 腰 M】 京 人 ] 1 52 9 []李易 蒲. 用推 拿与 牵 引疗 法[ . 京: 民体 育 出版社 , 9 :. 2 实 M】 北 人 1 95 9
( 稿 日期:2 00—1 收 01—4 0 )
短期 内疼痛加重 ,故两 次治疗 间隔 3 d为宜 。⑦ 对于 ~5
情况 ,笔者采用 背法 治之 ,取得 了 良好的效果 。对于 虽 有腰椎变直伴腰后伸障碍 , 经常规推拿牵 引效 果 良好 者, 则不需背法 治疗 ;对 于腰椎变直或腰 生理 曲度增大 ,而 伴弯腰 障碍者 , 则需采用其他 方法治疗 , 在此 不做讨 论。 3 2 背法利用患者 自身重力牵 引, . 与医者腰臀 部杠杆 原 理,作用直达病所 ,操 作时患者全 身放松 ,腰肌及腰 椎 小关节松弛 ,椎 间隙椎 间孔随之增大 ,从而改善病变 部 位椎 管内外环境 ,减轻局 部神经血管及 周围组织水肿 , 为疾病 回复创造 了条件 ;通 过术者腰臀运动 带动患者腰 和 下肢 做轻柔而有规律 的摆 动回旋 ,而 具有类似于后伸 扳法 、摇法的作用 ,能缓解痉 挛 ,整 复小关节错位 ,矫 正腰椎 后凸畸形 。这是背法独 特的优势 ,是 其他手法其 他操作 体位所不具备 的。背法 具有轻柔 、操 作简单 、动 作幅度 与刺激 强度随意可调 等特点 。其适应 症为:急性 腰扭伤 、腰椎 小关节紊乱 、腰 椎间盘突 出症 。因笔者患 轻度腰椎 间盘突 出症 ,采用背 法治疗 患者后 ,常感下肢 不适 ,所 以只针对腰腿痛而 见腰椎变直甚或 后凸,并伴 腰后伸功 能障碍 ,经常规牵 引推拿疗效欠佳 者 ,才选用

温针灸治疗风寒湿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35例

温针灸治疗风寒湿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35例
风寒湿阻型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最为常见的证型之 一 ,表现以寒湿症状为主 。选取大椎 ,振奋一身之阳气 , 即所谓“阳气并则阴凝散 ”,助阳散寒 、通络止痛 ;脾俞、 肾俞温针灸可以健脾化湿、温肾利水 ;足三里、三阴交补 气益血 、交通阴阳 ;阳陵泉为筋会 ,为治疗筋病要穴 ,取 之旨在强筋通络 ;绝骨为髓会 ,具有填髓壮骨之功效 ;配 以关节局部的穴位 ,以通经活络 、滑利关节 。诸穴合用 达到标本同治的效果。结合温针治疗更增加了散寒利 湿、温阳益肾的作用 ,从而达到宣痹止痛的治疗目的。
·30·
JCAM. Feb, 2010, Vol. 26, NO. 02
显减轻 ,关节肿胀消除 ,关节功能恢复 。第 2疗程治疗 结束 ,病人临床痊愈 。 5 讨论
本病属于中医“痹证 ”范畴 ,其病因病机为风 、寒 、 湿之邪侵入肌体 ,留于关节 、肌肉 、筋骨 , 阻塞经络 ,使 经气运行不畅 ;闭阻日久 ,伤及正气 ,影响肝 、脾 、肾等 脏 ; 病久则血停为瘀 ,湿凝为痰 ,痰瘀互结而至关节肿 胀 、畸形 、疼痛 。其病本在肝 、脾 、肾 ,标在筋肉 、关节 。 本虚标实 ,肝肾亏虚 、气血不足为本 ,外感风寒湿邪为 标 ,因而补益气血 、滋补肝肾 、祛风除湿 、温阳散寒为治 疗本病的根本之法 。
李某某 ,女 , 38岁 ,自诉 :全身关节呈游走性疼痛 1 年余 ,以膝关节 、肩关节及双手指间关节为重 ,伴晨僵 、 屈伸不利 、畏寒 、怕风 。查 : 右手拇指掌指关节及中指 指间关节肿痛明显 ,活动范围轻度受限 ,双肩关节及双 膝关节无明显肿胀 ,舌淡、苔白微腻 ,脉弦微滑 。实验 室检查 : C - 反应蛋白 : 29. 6 mg/L, 类风湿 因子呈阳 性 ,血沉 : 58 mm / h。诊断为 类风 湿性关节炎 ,证属风 寒湿阻型 。按上法治疗 1个疗程后 ,患者全身疼痛明

类风湿性关节炎针灸治验

类风湿性关节炎针灸治验

来诊 。 胃纳 可 , 便 调 。舌 苔 白腻 , 沉 紧 。查 体 : 二 脉 神
情倦 怠 , 痛苦 面容 , 膝 关 节 肿 胀 疼 痛 , 按 , 寒 加 双 拒 遇 重 , 温则痛 减 。局 部 皮 肤 色正 常 , 之 冰凉 , 节 活 得 触 关 动受 限 , 曲不 利 , 走 困难 。 中 医诊 断 : 证 ( 湿 伸 行 痹 寒 痹 ) 西 医诊 断 : ; 风湿 性 关节 炎 ; 治则 以温经 散 寒 , 活血 通络 为主 。针刺 按 “ 者热 之 , 寒 陷下 则 灸 之 ” 则 , 原 宜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针灸疗法
推 捻为主 , 并且持 针手缓 慢地将 针从浅层 向深层 插进 ,
轻快 地将 针上提 ( 人疾 出 ) 得气 后将 针 尖刺 向膝 关 徐 ,
类 风 湿 性 关节 炎 常 因 冒雨涉 水 感 受 寒湿 之 邪 而
节, 再进针 0 3寸 , 经气 向病所传 导 。外 膝眼进 针后 . 促 只施 捻转 补法 , 提插 , 不 留针 4 mn 0 i。温 灸肝 俞 ( ) 双 。
镇痛 西药 、 寒止 痛 中药 及 按摩 等 治疗 , 效 不 明 显 。 散 疗
近 日双 膝疼痛 明显 , 响 睡 眠 , 走 不 利 , 影 行 由家 人 扶 持
上穴 皆施 以补法 , 肾俞 穴进针 得气后 , 将针尖 刺 向双 下 肢, 促经 气下行 , 以达 “ 气至 病所 ” 功效 ; 海穴 行 针 之 血 得 气后将 针尖 刺向膝关 节 ; 补法 刺委 中穴时 , 捻转与 提 插手法并 用 。留针 4 mn后 , 助 治疗 用吴 茱 萸 伴 粗 0i 辅
优于颈 夹脊穴组 ; 而疗 程结 束 2组 比较无 统计学 差异 , 其远期 疗效 比较无 差 别 。针 刺颈 痛 穴法 方 法 简便 , 节 省时 间 , 使用安 全 , 强 患 者 战胜 疾 病 的信 心 , 被 患 增 易

类风湿董氏针灸治疗方案

类风湿董氏针灸治疗方案

一、治疗原则1. 疏通经络,活血化瘀:通过针灸刺激相关穴位,调整人体气血运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目的。

2. 调和营卫,强身健体:通过针灸调理人体营卫之气,增强机体抵抗力,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3. 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针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采用温经散寒、祛风除湿的方法,缓解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

二、治疗穴位1. 主穴:曲池、合谷、外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血海、风市、肾俞、委中。

2. 配穴:根据病情加减穴位,如关节肿胀明显者,可加阳陵泉、阴陵泉;关节疼痛剧烈者,可加曲池、合谷;腰膝酸软者,可加肾俞、委中等。

三、治疗方案1. 针灸治疗(1)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充分暴露治疗部位。

(2)选用合适的针灸针具,严格消毒。

(3)根据病情选择主穴和配穴,采用直刺、斜刺或平刺等方法,深度一般为0.5~1.5寸。

(4)行针得气后,采用提插、捻转等手法,使针感向病所传导。

(5)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2. 针灸辅助疗法(1)拔罐疗法:在关节周围进行拔罐,每次10~15分钟,每日1次。

(2)刮痧疗法:在关节周围进行刮痧,每次10~15分钟,每日1次。

(3)穴位贴敷:选用具有祛风除湿、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如川芎、红花、没药等,制成药膏,贴敷于穴位,每次贴敷4~6小时,每日1次。

四、注意事项1. 针灸治疗前,对患者进行详细问诊,了解病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2. 针灸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如出现晕针、局部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处理。

3. 治疗期间,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4. 针灸治疗期间,避免受凉、潮湿,保持关节部位干燥、温暖。

5. 治疗结束后,患者应继续坚持锻炼,加强关节功能恢复。

总之,董氏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调和营卫、温经散寒、祛风除湿等方法,可有效缓解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类风湿性关节炎三大疗法:针灸治疗、蜂针治疗、熏洗疗法

类风湿性关节炎三大疗法:针灸治疗、蜂针治疗、熏洗疗法

类风湿性关节炎三大疗法:针灸治疗、蜂针治疗、熏洗疗法近年来用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已取得了不少成绩,对这方面的报道也逐渐增多。

有单独用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者,也有针药并施或用蜂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者。

针灸治疗温针壮督法治疗:主穴取大椎、神道、至阳、命门、腰阳关。

配以肩髑、合谷、曲池、足三里、阳陵泉、解溪。

温针加消尪汤治疗:方法为针刺华佗夹(第1颈椎至第5腰椎,椎旁左右共48穴),临床常用34穴,在督脉旁5分处。

肢体穴位取八邪、阳池、足三里、血海。

每天上午先针刺四肢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将艾炷(条)套在针柄上点燃,于艾炷(条)全部熄灭后出针;然后再在华佗夹脊施针刺治疗,手法同上,不行温针。

在针灸的同时,内服汤药(丹参30克,当归尾、川牛膝各20克,三棱、莪术各10克,桂枝8克,地龙、全蝎各15克,白花蛇10克,生甘草6克)。

蜂针治疗取穴以病痛局部压痛点作为主穴,配穴按经脉的循行所过而取穴。

上肢多取肩髑、曲池、手三里、外关、阳溪等;下肢多取环跳、血海、犊鼻、阴陵泉、足三里、解溪、太冲等;督脉多取背部的穴位特定穴主要是背俞穴,经外奇穴常用夹脊、膝眼、鹤顶等穴。

先皮试,后用蜂针治疗。

熏洗疗法熏洗疗法是利用药物煎汤,乘热在肿痛关节处进行熏蒸、淋洗的治疗方法(一般先用药液蒸汽熏,待药液温度适宜时再洗)。

它是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粘膜作用于肌体,促使腠理疏通,脉络调和,气血流畅,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清代民间疔法大师赵学敏在《串雅外编》中专立了熏法门,详细介绍了熏蒸洗涤等疗法。

清代吴尚先还提出,熏洗、熨、敷诸法即使是虚弱的患者也能接受得了,不会产生虚虚实实的祸患。

现代医学实验证实,熏洗时湿润的热气能加速皮肤对药物的吸收,同时,皮肤温度的升高,可导致皮肤微小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因此有利于瘀血和水肿的消散。

熏洗处方:1.四生汤:生川乌、生草乌、生半夏、生南星、细辛、乳香、没药、透骨草、白芷、露蜂房各15克,威灵仙30克,冰片9克(后下),煎汤熏洗,每日2~3次,每次半小时左右。

针灸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综述

针灸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综述

风 、 、 、 等 引 起 的 以肢 体 关 节 及 肌 肉酸 痛 、 寒 湿 热 麻 木、 重着 、 屈伸不 利 , 或 关 节肿 大 灼 热等 为 主症 的 甚
类 病证 。本 病 与 外 感 风 寒 湿 热 之 邪 和 人 体 正 气 不 足有 关 。 正 气 不 足 、 理 不 密 、 外 不 固, 感 腠 卫 外
之源 、 奋 阳气 而 祛 寒 邪 。湿 邪 偏 盛 者 为着 痹 , 振 取 阴陵泉 、 足三里 健 脾 除湿 。热 痹 者 , 大椎 、 加 曲池可 泻 热疏风 、 利气 消肿 。 2 针 刺 : 伟 石 u 针刺 治 疗 风 湿 性 关 节 炎 4 。 张 6
种 常见 的急性 或慢 性结 缔 组 织炎 症 , 累关 节 多 受

10 ‘ 08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 1 00年第 5卷第 1 期 1
w。l Junl fne I rdtn1 n s m dc e 00 v。 . N。 11 r ora 。 It e Tai a adwet Mein 2 1 d a d i 。 e i 1 5。 .


综 述 ・
作者单位 : 黑龙江 中医药大学 , 黑龙江 哈尔滨 10 4 50 0 通讯作 者 : 孙忠人 ,ma :u zogel si 6 .o E i snhnrna h@13 cr l o n
取风门、 膈俞 、 血海 ; 痛痹取 肾俞、 关元 ; 着痹取脾 俞 、 里、 足三 阴陵 泉 ; 痹 取 大 椎 、 热 曲池 。对 风 、 、 寒 湿痹宜针 灸并用 , 热痹 不灸 可放血 。每次 3 i, 0m n 每 日 1次 ,0d为 1个疗 程 ; 息 3d行 第 2个 疗 程 。 1 休 治疗 结果 :6例患 者 中, 愈 4 7 痊 7例 , 6.4 ; 占 18 % 好 转 2 , 3 . 4 ; 愈 1例 , 1 3 % ; 8例 占 6 8 % 未 占 . 2 总有 效 率 为 9 .8 。 86 % 3 温 针 灸 : 筱 岩 等 用 温 针 灸 治 疗 痹 证 4 . 袁 6 例, 肩关节 取肩 内 陵 、 外 陵 、 肩 肩井 、 肓俞 配 条 口、 膏 肺俞 ; 膝关 节取膝 眼 、 鼻 、 顶 、 陵泉 透膝 关 、 犊 鹤 阳 膝 阳关 透 曲泉 ; 关 节 取 崇 骨 、 椎 、 井 、 劳 配 后 颈 大 肩 百 溪 。根 据病 情 , 针灸 3~ 0壮不 等 , 温 1 以起 针后穴 位 处无烫 伤 为度 。一 般每 日 1次 , 连续 3~ 5次 , 明 有 显疗效 后改 为 隔 日 1次 ,0次 为 一 疗 程 , 程之 间 1 疗 休息 一 周 。治 疗 结 果 : 愈 率 1. % , 效 率 3 . 痊 74 显 2 6 , 转率 4 .% , % 好 35 总有效 率为 9 .% 。蔡贵生 35 用针灸 治疗风 湿性关 节炎 1 5例 。以患部 和辨 证取 l 穴为 主 。膝 关 节部 取 : 鼻 、 犊 内膝 眼 、 阳陵 泉 、 丘 ; 梁 踝关 节部 取 : 申脉 、 海 、 照 丘墟 、 昆仑 。行痹 加风 市 、 血海 ; 痹加 阿是 穴 ; 痹 加 足 三 里 、 陵泉 ; 痹 痛 着 阴 热 加三 阴交 ; 久病 体 弱 , 得气 较 慢 者加 肾俞 、 门。每 命

国际针灸标准穴位

国际针灸标准穴位

国际针灸标准穴位
国际针灸标准穴位主要是指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A-Z 国际针灸穴位标准》。

这些标准穴位是经过多次国际会议和研究,由各国专家共同商讨得出的共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国际针灸标准穴位:
1. 人中(Renzhong):位于人的鼻唇沟的中点处,用于治疗鼻炎、鼻塞等疾病。

2. 大椎(Dazhui):位于颈椎棘突的最低点上,用于治疗颈椎病、肩颈痛等疾病。

3. 三阴交(Sanyinjiao):位于小腿内侧,脚踝骨的上3寸处,用于调节月经不调、不孕等妇科疾病。

4. 华佗点(Huatuodian):位于手臂外侧,肘横纹的尺寸侧端,用于治疗肘关节炎、肩周炎等疾病。

5. 曲池(Quchi):位于手臂外侧,肘横纹的尺侧端,用于缓解肩颈痛、胸痛等疼痛症状。

此外,还有一些常用的穴位如足三里(Zusanli)、合谷(Hegu)、风池(Fengchi)等也被包括在国际针灸标准穴位中。

需要注意的是,正确的找穴位置和针插深度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实践,不建议非专业人士随意进行针灸操作。

针灸穴位 风市穴 说明指导书

针灸穴位 风市穴 说明指导书

针灸穴位风市穴说明指导书总述风市,经穴名。

出自《肘后备急方》。

别名垂手。

属足少阳胆经。

位于股部,髌底上7寸,直立垂手,掌心贴于大腿时,中指尖所指凹陷中,髂胫束后缘。

在阔筋膜下,股外侧肌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

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遍身瘙痒、脚气。

直刺1-1.5寸。

1.名称风市穴2.别名垂手3.出处《肘后备急方》4.隶属足少阳胆经5.位置股部,髌底上7寸,直立垂手,掌心贴于大腿时,中指尖所指凹陷中,髂胫束后缘6.主治下肢痿痹、麻木7.功能舒经活络,祛风散寒。

8.操作直刺1-1.5寸9.主要配伍配风池穴、大杼穴、大椎穴、命门穴、关元穴、腰阳关穴、十七椎穴治中心型类风湿10.定位位于股部,髌底上7寸,直立垂手,掌心贴于大腿时,中指尖所指凹陷中,髂胫束后缘。

11.解剖在阔筋膜下,股外侧肌中。

有旋股外侧动、静脉肌支。

布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

12.名词释义风,风气。

市,聚集。

穴为风气集聚之地,为治风之要穴,故名风市。

13.功能作用舒经活络,祛风散寒。

14.详细主治1、下肢痿痹、麻木及半身不遂等下肢疾患。

2、遍身瘙痒、脚气。

15.详细操作直立位,两手下垂,当中指尖止处取穴。

或侧卧位,于股外侧中线,距腘横纹7寸处取穴。

直刺1-1.5寸。

艾炷灸5-7壮,或温灸10-20分钟。

16.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下肢瘫痪、腰腿痛、坐骨神经痛、股外侧皮神经炎、小儿麻痹后遗症、膝关节炎、脚气、荨麻疹、神经性皮炎。

17.配伍1、配曲池穴、足三里穴治荨麻疹。

2、配承山穴、昆仑穴、飞扬穴治足痿。

3、配曲池穴、肩髃穴治足痹痛掣不可忍。

4、配环跳穴治风痹脚胫麻木。

5、配肩髃穴、曲池穴治偏风半身不遂。

18.附注暂无资料。

19.相关论述1、《针灸大成》:“主中风腿膝无力,脚气,浑身瘙痒,麻痹,厉风疮。

”2、《医宗金鉴》:“主治腿中风湿,疼痛无力,脚气,浑身瘙痒,麻痹等症。

”。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针灸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针灸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炎性滑膜炎为主慢性自身免疫系统性疾病,属于风湿免疫科的常见疾病之一,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具有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等特征,一般可通过体征、类风湿因子、血沉、X线等检查诊断该疾病,随着病情发展还会出现关节软骨、骨破坏等并发症,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经济负担,是造成人类丧失劳动力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常分为早期:大多数患者存在关节受累、活动受限,伴有肿痛,但X线仅显示软组织肿胀及骨质疏松;中期:部分关节功能及活动受限,X线检查显示关节间隙变窄及骨质腐蚀;晚期:绝大多数受累关节出现畸形或强直,X线检查显示关节严重损坏、脱位。

·类风湿性关节炎常规治疗:现代医学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由免疫系统调节紊乱引起的炎症反应性疾病,可能与环境、感染、营养不良、遗传、自身免疫等因素息息相关,就目前医疗技术而言,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要以缓解疾病活动度、控制病情、减少致残率、改善生活质量为主,主要包括药物和手术治疗,具体分为以下几点:(1)药物治疗:①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一旦确诊,应尽早使用化学合成类改变病情药物,以延缓病情进展,如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柳氮磺吡啶等。

若患者经单药规范治疗后仍未达标者,建议联合用药;此外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是目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化学合成类,若患者治疗效果不佳可联合使用托珠单抗、托法替布。

②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免疫抑制等作用,如有曲安奈德、乙酸倍他米松等,这类药物应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能有效缓解关节肿痛及全身炎症反应,但长期使用易导致代谢紊乱、感染、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③对于无生育要求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植物药制剂的疗效相对较好,如雷公藤、白芍总苷、青藤碱等,或与甲氨蝶呤联用,但需要注意的是此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毒副作用。

④非甾体抗炎药具有镇痛、抗炎等作用,是缓解炎症的常用药物之一,如布洛芬、双氯芬酸、吡罗昔康、萘丁美酮等。

分析风湿关节痛患者采用针灸、身痛逐淤汤配合治疗的效果

分析风湿关节痛患者采用针灸、身痛逐淤汤配合治疗的效果

分析风湿关节痛患者采用针灸、身痛逐淤汤配合治疗的效果【摘要】目的探讨针灸联合身痛逐瘀汤在风湿关节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本院70例风湿关节痛患者,时间选自2020年4月-2021年3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取针灸治疗与针灸联合身痛逐瘀汤治疗,对比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比对照组高,而疼痛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

结论风湿关节痛临床治疗期间,针灸与身痛逐瘀汤的联合应用,可使患者及早恢复健康。

【关键词】身痛逐瘀汤;针灸;风湿关节痛[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ombined with Shentong Zhuyu Deco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pain. Methods 70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arthritis pain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April 2020 to March 2021. They were pided into groups by random number table, with 3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ombined with Shentong Zhuyu Decoction, 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pain sco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during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pain, the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acupuncture and Shentong Zhuyu Decoction can make the patients recover their health as soon as possible.[Key words] Shentong Zhuyu Decoctio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Rheumatic arthralgia风湿关节痛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关节疼痛是疾病的主要特征,具有功能受限、关节疼痛、关节肿胀等症状,因天气因素作用较为明显,使得患者心理压力增加,同时也降低了生活质量【1】。

中医执业针灸

中医执业针灸

头痛(调和气血,通络止痛)主穴:百会风池阿是穴合谷(百风合太)配穴:太阳(天柱、后溪、昆仑)阳明(印堂、内庭)少阳(率谷、外关、足临泣)厥阴(四神聪、太冲、内关)风寒(风门、列缺)风热(曲池、大椎)风湿(头维、阴陵泉)肝阳上亢(太溪、太冲)痰浊(中脘、丰隆)淤血(血海、膈俞)血虚(脾俞、足三里)偏头痛:率谷阿是穴风池外关足临泣太冲(关之琳太帅)肝阳上亢(百会、行间)痰湿偏盛(中脘、丰隆)淤血阻络(血海、膈俞)面痛:攒竹四白下关地仓合谷太冲内庭(四伯攒谷仓,太冲停下)眼部疼痛(丝竹空、阳白、外关)上颌支(颧髎、迎香)下颌支(承浆、颊车、翳风)外感风寒(风池、列缺)外感风热(曲池、外关)气血淤滞(内关、三阴交)肝胃郁热(行间、内庭)阴虚阳亢(凤池、太溪)腰痛(通经止痛)足太阳:大肠俞阿是穴委中(腰痛找常委)督脉(后溪)足太阳(申脉)腰椎病变(腰夹脊)寒湿腰痛(命门、腰阳关)淤血腰痛(膈俞、次髎)肾虚腰痛(肾俞、太溪)痹证:行痹(膈俞、血海)痛痹(肾俞、关元)着痹(阴陵泉、足三里)热痹(大椎、曲池)坐骨神经痛:足太阳经证:腰夹脊秩边委中承山昆仑(要昆山位置)足少阳经证:腰夹脊环跳阳陵泉悬钟丘墟(要环球宣扬)寒湿(命门、腰阳关)淤血(血海、阿是穴)气血不足(足三里、三阴交)中风中经络:水沟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关中三尺泉水)肝阳暴亢(太冲、太溪)风痰阻络(丰隆、合谷)痰热腑实(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气海、血海、足三里)阴虚风动(太溪、凤池)上肢不遂(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环跳、血海、足三里、风市、阳陵泉、悬钟、太冲)肘部(曲泽)腕部(大陵)膝部(曲泉)踝部(太溪)足内翻(丘墟透照海)足外翻(太溪、中封)足下垂(解溪)口角歪斜(地仓、颊车、合谷、太冲)语言(廉泉、通里、哑门)吞咽困难(廉泉、金津、玉液)中脏腑闭证:水沟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宫(井水冲龙宫)脱证:关元神阙眩晕实证:百会风池太冲内关(白痴冲关)(实在晕)肝阳上亢(行间、侠溪、太溪)痰湿中阻(头维、中脘、丰隆)虚证:百会风池肝俞肾俞足三里(肝肾二叔会三里池)气血两虚(气海、脾俞、肾俞)肾精不足(太溪、悬钟、三阴交)面瘫(取手足阳明):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太冲二白攒谷仓,全车冲(面瘫)风寒外袭(风池、风府)风热(外关、关冲)气血不足(足三里、气海)眼睑闭合不全(鱼腰、丝竹空、申脉)鼻唇沟(迎香)人中(水沟)唇沟歪斜(承浆)乳突(翳风)舍麻(廉泉)痿证(取手足阳明经):上肢:肩髃曲池外关合谷颈、胸段夹脊穴颈胸歪曲贱骨下肢:髀关足三里阳陵泉悬钟三阴交解溪腰部夹脊穴钟姐要泉,三里(过)三关肺热津伤(尺泽、大椎)湿热(阴陵泉、内庭)脾胃虚弱(脾俞、胃俞)肝肾亏虚(肝俞、肾俞)痫病:发作期:水沟百会后溪内关涌泉百官后泉水间歇期:印堂鸠尾间使太冲丰隆腰奇唐太监骑龙尾痰火扰神(神门、行间、内庭)风痰阻络(合谷、风池、阴陵泉)淤阻脑络(膈俞、内关、血海)心脾两虚(心俞、脾俞、足三里)肝肾阴虚(肝俞、肾俞、三阴交)不寐(取督脉、手少阴):百会安眠神门三阴交照海申脉三百海参安眠心脾两虚(心俞、脾俞)心肾不交(太溪、肾俞)脾胃不和(足三里、内关)噩梦(厉兑、隐白)头晕(风池、悬钟)重症不寐(夹脊、四神聪)郁证(督脉、手足厥阴、手少阴):内关神门印堂水沟太冲百会关门引水冲白玉肝气郁结(膻中、期门)气郁化火(行间、侠溪)痰气郁结(丰隆、三阴交、天突)心神惑乱(通里、心俞、三阴交)心脾两虚(心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肝肾阴虚(肝俞、肾俞、太溪、三阴交)咽部异物(天突、照海)痴呆(手厥阴、足少阴):四神聪内关百会太溪悬钟印堂溪中四百官印肝肾亏虚(肝俞、肾俞)气血不足(足三里、气海、血海)痰浊蒙窍(丰隆、中脘)淤血阻络(膈俞、太冲)心悸(手少阴、手厥阴):心俞巨阙内关神门郄门郄神拒关心心虚胆怯(胆俞)心脾两虚(脾俞、足三里)阴虚火旺(太溪、肾俞)水气凌心(气海、阴陵泉)心脉瘀阻(膻中、膈俞)感冒(手太阴、手阳明):合谷大椎风池列缺太阳何故大风缺太阳风寒(风门、肺俞)风热(曲池、尺泽)夹湿(委中)体虚(足三里)咽喉疼痛(少商、商阳)咳嗽:外感咳嗽:肺俞列缺合谷肺(外)缺谷风寒(风门、太渊)风热(大椎、曲池)咽喉疼痛(少商)内伤咳嗽:三阴交太渊肺俞肺(内)太娇痰湿阻肺(丰隆、阴陵泉)肝火灼肺(行间、鱼际)肺阴亏虚(膏盲)咯血(孔最)肋痛(阳陵泉)咽喉干痒(太溪)盗汗(阴郄)气短乏力(足三里、气海)哮喘实喘:肺俞中府列缺尺泽定喘肺中(痰)烈,尺泽定喘风寒(风门、合谷)痰热(丰隆、曲池)喘甚(天突)虚喘:太渊太溪足三里膏肓肾俞肺俞定喘二太足膏,二叔定喘肺气虚(气海)肾气虚(关元)呕吐(足阳明、手厥阴)、胃痛:足三里中脘内关三中内呕吐:寒邪(上脘、胃俞)热邪(合谷、金津、玉液)饮食停滞(梁门、天枢)肝气犯胃(期门、太冲)痰饮内停(丰隆、公孙)脾胃虚寒(脾俞、胃俞)胃痛:寒邪(胃俞)饮食伤胃(梁门、下脘)肝气犯胃(期门、太冲)淤血停胃(膈俞、三阴交)脾胃虚寒(关元、脾俞、胃俞)胃阴不足(胃俞、三阴交、内庭)泄泻(足阳明、足太阴):急性泄泻: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天上泉水寒湿内胜(神阙)肠腑实热(内庭、曲池)食滞肠胃(中脘)泻下脓血(曲池、三阴交、内庭)慢性泄泻:神阙、天枢、足三里、公孙天公三审脾气虚弱(脾俞、太白)肾阳虚衰(肾俞、关元)肝气乘脾(肝俞、太冲)久泻(百会)痢疾:天枢、上巨虚、合谷、三阴交(天上三合)湿热痢(曲池、内庭)寒湿(中脘、气海)疫毒(大椎、十宣)噤口(内关、中脘)休息(脾俞、足三里)久痢(百会)便秘:天枢支沟大肠俞上巨虚天上大沟热秘(合谷、曲池)气秘(太冲、中脘)冷秘(神阙、关元)虚秘(足三里、脾俞、气海)阴伤津亏(照海、太溪)阳痿:关元、三阴交、肾俞关阴肾肾阳不足(命门、太溪)惊恐(志室、胆俞)心脾两虚(心俞、脾俞、足三里)湿热下注(曲骨、阴陵泉)肝郁气滞(太冲、内关)失眠多梦(神门、心俞)食欲不振(中脘、足三里)腰膝酸软(命门、阳陵泉)癃闭:实证:膀胱俞秩边中极阴陵泉三阴交膀胱之中二阴实膀胱湿热(委阳)肺热壅盛(尺泽)肝郁气滞(太冲)浊淤阻塞(次髎、血海)虚证:脾俞肾俞三焦俞秩边关元三叔支援脾虚气弱(气海、足三里)肾气亏虚(太溪、命门)消渴:肺俞脾俞肾俞三阴交胃脘下俞(胰俞)太溪三叔三姨太肺燥(太渊、少府)胃热(内庭、地机)肾阴亏虚(复溜、太冲)阴阳两虚(关元、命门)上肢疼痛(肩髃、曲池、合谷)下肢(风市、阳陵泉、解溪)皮肤瘙痒(风池、曲池、血海)妇儿科病证的针灸治疗月经不调月经先期:关元三阴交血海关三海实热(行间)虚热(太溪)气虚(足三里、脾俞)月经过多(隐白)月经后期:归来,气海,三阴交气三归寒凝(关元、命门)血虚(足三里、血海)月经先后无定期:关元肝俞三阴交关三肝肝郁(期门、太冲)肾虚(肾俞、太溪)痛经实证:三阴交次髎中极地机十七椎三次中地十七椎气滞血瘀(太冲、血海)寒凝血瘀(关元、归来)虚证:三阴交关元足三里十七椎关三足气血虚(气海、脾俞)肾气亏损(太溪、肾俞)崩漏实证:关元三阴交隐白关三隐血热(中极、血海)血瘀(血海、膈俞)湿热(中极、阴陵泉)气郁(膻中太冲)虚证:肾俞气海足三里三阴交肾气足撒脾虚(百会、脾俞)肾虚(肾俞、太溪)绝经前后诸症:三阴交太溪气海肾俞肝俞三太气二叔肾阴虚(照海、阴谷)肾阳虚(关元、命门)肝阳(风池、太冲)痰气(中脘、丰隆)烦躁失眠(心俞、神门)纳差便溏(中脘、阴陵泉)带下病:三阴交中极带脉白环俞阴中带环湿热下注(阴陵泉、水道、次髎)脾虚(气海、足三里、脾俞)肾虚(关元、肾俞、照海)阴痒(蠡沟、太冲)缺乳(足阳明、任脉):膻中少泽乳根膻中少乳气血两虚(足三里、脾俞、胃俞)肝郁气滞(太冲、内关)遗尿:膀胱俞中极三阴交关元关中三叔肾气不足(肾俞、命门、太溪)脾肺气虚(肺俞、气海、足三里)肝经郁热(行间、阳陵泉)梦多(百会、神门)小儿多动症:印堂、四神聪、太溪、风池、神门、内关吸引死神关风门阴虚(三阴交、太冲)心脾两虚(心俞、脾俞)烦躁不安(照海、神庭)记忆差(悬钟)盗汗(阴郄、复溜)纳差(中脘、足三里)遗尿(中极、膀胱俞)皮外骨伤科病证的针灸治疗瘾疹:合谷曲池三阴交膈俞血海委中何不委屈三隔血风热(大椎、风门)风寒(风门、肺俞)胃肠积热(天枢、足三里)血虚风燥(脾俞、足三里)呼吸困难(天突)恶心呕吐(内关)蛇串疮:局部阿是穴夹脊穴肝胆(行间、侠溪)脾胃(阴陵泉、内庭)淤血(血海、三阴交)便秘(天枢)心烦(神门)神经性皮炎:合谷曲池膈俞血海阿是穴合谷隔海是曲池风热(外关、风池)肝郁(太冲、肝俞)血虚风燥(脾俞、三阴交、足三里)乳癖:乳根膻中屋翳期门太冲足三里乳中武器充足肝郁(肝俞、内关)痰浊(丰隆、中脘)冲任失调(关元、肝俞、肾俞)颈椎病(手足三阳督脉):风池曲池悬钟颈夹脊天柱阿是穴二池悬脊柱太阳(申脉)少阳(外关)阳明(合谷)督脉(后溪)外邪(合谷、列缺)气滞血瘀(膈俞、合谷)肝肾不足(肝俞、肾俞)上肢(合谷、手三里)头晕(百会或四神聪)恶心、呕吐(中脘、内关)耳鸣耳聋(听宫、外关)落枕:天柱后溪悬钟外劳宫阿是穴天后选老公督脉、太阳经(大椎、束骨)少阳(风池、肩井)风寒(风池、合谷)气滞血瘀(内关、合谷)肩痛(肩髃)背痛(天宗)漏肩风:肩贞阳陵泉条口透承山肩髃肩髎阿是穴三肩挑阳陵手阳明(合谷)手少阴(外关)手太阳(后溪)手太阴(列缺)外邪(合谷、风池)气滞血瘀(内关、膈俞)气血两虚(足三里、气海)扭伤(阿是穴局部腧穴)①腰部取阿是穴、大肠俞、腰痛点、委中;(口诀:常委腰痛)②项部取阿是穴、风池、绝骨、后溪;(口诀:绝骨封侯)③肩部取阿是穴、肩髃、肩髎、肩贞;(口诀:肩三针)④肘部取阿是穴、曲池、小海、天井;(口诀:天井小曲)⑤腕部取阿是穴、阳溪、阳池、阳谷;(口诀:腕背三阳)⑥髋部取阿是穴、环跳、秩边、居髎;(口诀:居环边)⑦膝部取阿是穴、膝眼、膝阳关、梁丘;(口诀:“儿媳”梁丘)⑧踝部取阿是穴、申脉、解溪、丘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湿针灸穴位
文章目录*一、风湿针灸穴位*二、如何预防风湿*三、风湿食疗方
风湿针灸穴位1、风湿针灸穴位
临床运用针灸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重视辩证取穴,以选用足三里、关元、命门3大强壮穴整体调整机体失衡状态的频率较高,疗效显着。

研究证实在临床治疗中选取足三里、关元、命门等强壮穴可调节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状态,
促进自由基代谢,抗应激等,较好地体现了针灸多层次、多水平、多靶点的调节作用,对强壮穴的普及应用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治疗中,根据不同的疼痛部位选取相应的穴位。

如肩关节痛,取肩前、三角肌;肘关节痛,取曲池、尺泽、手三里;腕关节痛,
取阳池、外关、合谷;髋关节痛,取秩边、环跳、殷门;膝关节痛,取阳陵泉、犊鼻、伏兔、足三里;踝关节痛,取丘墟、昆仑、解溪、太溪、承山。

针刺手法,急性期用泻法,强刺激,甚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放血量为0、5~1、0ml。

慢性期用平补平泻,中等刺激,并可酌加温针或艾灸。

除手法外,还可采用电针,以加强刺激,提高疗效。

2、风湿的临床表现
风湿病大多有关节病变和症状,可高达70-80%,约50%仅有
疼痛,重则红,肿,热,痛及功能受损等全面炎症表现;多为多关节
受累。

侵及关节大小视病种而有不同。

异质性,即同一疾病,存在有不同亚型,由于遗传背景,发病
原因不同,机制也各异,因而临床表现的类型,症状,轻重及治疗
反应也不尽相同。

风湿病多是侵犯多系统的疾病,许多疾病的病理多有重叠,
症状相似,如MCTD为这种表现的典型。

3、风湿治疗原则
风湿性疾病是一类侵犯多种组织多系统和内脏器官的自身
免疫性疾病。

程度不同的免疫性炎症反应,可致成各种组织和器
官损伤,严重影响其正常功能。

甚至造成致命性损害。

此外,大多数风湿性疾病都有关节症状;每个病人,同一种疾病,不同病程都
有其特殊性。

应该仔细评价,以制订出其个人的治疗计划。

治疗
目标应包括缓解症状,改善病情,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尽可
能延续患者的生命。

由于大部分风湿性疾病目前还不能根治,因
此要争取病人的合作,长期坚持治疗。

治疗的方法包括药物,理疗,休息及锻练,矫形及手术。

要教育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配合治疗。

如何预防风湿1、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虽然本病的致残较高,但患有关节肿痛的病人只要对本病保持足够的警惕性,早
期诊断及早期合理的治疗,仍可控制其发展,减少致残率,甚至治愈。

2、加强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或生产劳动,
强健体魄,提高病能力及防御风寒湿邪、侵袭的能力。

3、避免风寒湿邪侵袭。

患者劳动或运动后,不可乘热身汗出便入冷水洗浴,勿当风吹;垫褥、被盖应勤洗晒,以保持清洁干燥;内衣汗湿后应及时更换清洗。

居住环境一不定期要阳光充足,空气流通。

4、注意劳逸结合。

过度劳累,正气易损,风寒湿邪可乘虚而入。

因而,做到劳逸结合,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做,活动与休息适度是很重要的。

5、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

临床患者证实,精神受刺激,过度悲伤,心情压抑等也是诱发该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患了病后,情绪波动又往往使病情加重。

因此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对维持机体的正常免疫功能有重要的作用。

风湿食疗方1、生姜红糖茶:生姜5片,红糖适量。

生姜放入保温瓶中,加入红糖以沸水冲泡,加盖焖10分钟,代茶随时饮用。

此药膳茶可治肢体关节风痹所治疼痛。

有通经散寒之功效。

2、生姜粥:生姜5片,葱白3段,糯米60克。

将生姜、葱白、糯米共入锅中加水适量,煮粥热服,常食有效。

此药膳粥可散寒利湿、祛风通络。

用于游走不定的关节疼痛。

3、五加皮醪:五加皮50克,糯米500克,酒曲适量。

将五加皮水煮两次去渣合汁,与糯米共煮成于饭,待冷,加入酒曲适量拌匀,发酝成酒酝。

每日适量佐餐食用。

此药膳醪通经活络,除湿祛
风寒。

用于腕、肘、膝关节疼痛等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