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白话文

合集下载

《茶经》及译文九之略

《茶经》及译文九之略

《茶经》及译⽂九之略
原⽂
九之略
其造具,若⽅春禁⽕之时,于野寺⼭园丛⼿⽽掇,乃蒸,乃舂,乃以⽕乾之,则⼜棨、朴、焙、贯、相、穿、育等七事皆废。

其煮器,若松间⽯上可坐,则具列,废⽤槁薪⿍枥之属,则风炉、灰承、炭挝、⽕筴、交床等废;若瞰泉临涧,则⽔⽅、涤⽅、漉⽔囊废。

若五⼈已下,茶可末⽽精者,则罗废;若援藟跻嵒,引絙⼊洞,于⼭⼝灸⽽末之,或纸包合贮,则碾、拂末等废;既瓢、碗、筴、札、熟盂、醝簋悉以⼀筥盛之,则都篮废。

但城⾢之中,王公之门,⼆⼗四器阙⼀则茶废矣!
译⽂:
(本章是讲因时节和地点的原因,可以不使⽤的器具等,所以篇名为略。


可以不使⽤的造茶的器具是在寒⾷节时候。

采茶后,只进⾏蒸、捣、烤⼲,所以锥⼑、扑、焙、贯、相、穿、育等器具就没有什么⽤处。

可以不使⽤的煮茶的器具是在⼭林中,坐在林间的⽯头上,那么槁薪⿍枥这类⼯具就可以不⽤了,诸如风炉、灰承、炭挝、⽕筴、交床等。

如果是在⼭泉旁取⽔饮茶,那么就可以不⽤⽔⽅、涤⽅、漉⽔囊。

如果总⼈数在五⼈以下,同时茶末可以磨得好点,就可以不⽤罗了。

如果是攀岩⽽上,在⼭洞⾥⾯饮茶,或者在洞⼝烤后磨好,⽤纸包包好,那么就不⽤碾和拂
末了。

如果瓢、碗、筴、札、熟盂、醝簋这些器具都⽤筥来盛放,那么就可以不⽤都篮了。

但在城⾥或者是王公家,⼆⼗四种器具缺⼀种的话,那么整个饮茶的程序就不全了,⾃然就不必饮茶了。

注:
⽅春禁⽕之时:禁⽕,古时民间习俗。

即在清明前⼀⼆⽇禁⽕三天,⽤冷⾷,叫“寒⾷节”。

茶经十三篇——精选推荐

茶经十三篇——精选推荐

茶经十三篇●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

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叶如丁香,根如胡桃。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艹设>,四曰茗,五曰荈。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

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

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

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

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艹尼>,使六疾不瘳。

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二之具籝,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

以竹织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负以采茶也。

灶无用<穴犮>者,釜用唇口者。

甑,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篮以箪之,篾以系之。

始其蒸也,入乎箪,既其熟也,出乎箪。

釜涸注于甑中,又以谷木枝三亚者制之,散所蒸牙笋并叶,畏流其膏。

杵臼,一曰碓,惟恒用者佳。

规,一曰模,一曰棬。

以铁制之,或圆或方或花。

承,一曰台,一曰砧。

以石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无所摇动。

檐,一曰衣。

以油绢或雨衫单服败者为之,以檐臵承上,又以规臵檐上,以造茶也。

茶成,举而易之。

芘莉,一曰羸子,一曰< 旁>筤。

以二小竹长三赤,躯二赤五寸,柄五寸,以篾织,方眼如圃,人土罗阔二赤,以列茶也。

棨,一曰锥刀,柄以坚木为之,用穿茶也。

扑,一曰鞭。

以竹为之,穿茶以解茶也。

焙,凿地深二尺,阔二尺五寸,长一丈,上作短墙,高二尺,泥之。

贯,削竹为之,长二尺五寸,以贯茶焙之。

棚,一曰栈,以木构于焙上,编木两层,高一尺,以焙茶也。

茶之半干升下棚,全干升上棚。

陆羽茶经译文

陆羽茶经译文

陆羽《茶经》译文湖北省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周世平译注茶经卷上一之源(有关茶的源流)茶树是原产在我国南方的一种优良树木。

树高一、二尺,至数十尺。

在巴山和三峡一带最粗的茶树要两人合抱,只有将它的枝条伐下后才能采叶。

茶树的树形象瓜芦、叶子像栀子、茶花象白色的蔷薇、种子与棕榈树的种子很相似、其柄蒂像丁香、树根如胡桃。

[瓜芦树生长在广州一带,与茶相似,叶苦而涩。

棕榈与蒲葵类似,其种子与茶子相似。

胡桃与茶的根皆属深根性,向下生长直达石砾层,苗木才能向上抽长。

]“茶”字,从字源上说,或从属于“草”部,或从属于“木”部,或既从草又从木。

[从草写作“茶”,出于《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写作“槚”(jiǎ贾),出于《本草》;草木兼从写作“茶”,出于《尔雅》。

]茶的俗名各地有不同的称谓,一是称作“茶”,二是称作“槚”,三是称作“”(shè设),四是称作“茗”,五是称作“荈”(chuǎn喘)。

[周公说:槚就是苦茶。

西汉杨雄说:川西南的人把茶叫作。

东晋郭弘农说:早采的叫茶,晚采的叫茗或叫荈。

]适应种植茶的土壤,以间杂有风化石碎末的地方最好,夹砂石的砾壤就差一些,而生黄土用来种茶则更差一些。

凡种植茶树,培育管理工作不仔细,技术掌握不当,种植后很少生长茂盛。

如果按照种瓜的方法种植,经过三年就可以采茶了。

茶的品质以山野自然生长的为最好,在园圃中种植的就较差。

生长在向阳山坡并有林木遮阳的茶树,其芽叶:呈紫色的为好,绿色的则较差;形如春笋的最好,短小的芽则差;叶片还没有完全展开,或叶缘卷曲的品质好,嫩叶初展时平铺摊开的差。

如果茶树生长在背阳的山谷阴地,不值得采摘,因其性质凝滞,饮后可能容易引发疾病。

茶的功用因为性凉至寒,其性味作为饮料,最适应哪些气质高尚、清静澹泊、生活简朴的人。

若有人感觉体热、口渴、闷燥、头疼、眼睛倦涩、四肢无力或全身关节不舒服的时候,喝上几口茶,可与醍醐甘露相媲美。

但是如果采茶不适时,制茶不精细,并混杂有其他杂草、败叶,这样的茶喝了是会生病的。

茶经第一部分

茶经第一部分

《茶经》文|陆羽一之出(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

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duō)之。

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bīng lǘ),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译文:茶,是我国南方的优良树木。

它高一尺、二尺。

有的甚至高达几十尺。

在巴山、峡川一带,有树杆粗到两人合抱的。

要将树枝砍下来,才能采摘到芽叶。

茶树的树形像瓜芦。

叶形像栀子。

花像白蔷薇,种子像棕榈。

果柄像丁香,根像胡桃。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jiǎ),三曰蔎(shè),四曰茗,五曰荈(chuǎn)。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

法如种瓜,三岁可采。

野者上,园者次。

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jiǎ)疾。

译文:“茶”字的结构,有的从“草”部,有的从“木”部,有的“草”“木”兼从。

荼的名称有五种:一称茶,二称槚,三称蔎,四称茗,五称荈。

种茶的土壤,以岩石充分风化的土壤为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砾壤次之,黄色粘土最差。

一般说来,茶苗移栽的技术掌握不当,移栽后的茶树很少长得茂盛。

种植的方法象种瓜一样。

种后三年即可采茶。

茶叶的品质,以山野自然生长的为好,在园圃栽种的较次。

在向陽山坡,林荫覆盖下生长的茶树,芽叶呈紫色的为好,绿色的差些;芽叶以节间长,外形细长如笋的为好,芽叶细弱的较次。

叶绿反卷的为好,叶面平展的次之。

生长在背陰的山坡或山谷的品质不好,不值得采摘。

因为它的性质凝滞,喝了会使人腹胀。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乏、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huì)莽,饮之成疾。

茶为累也,亦犹人参。

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

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qínǐ),使六疾不瘳(chōu)。

茶经陆羽译文

茶经陆羽译文

茶经陆羽译文第一篇:茶经陆羽译文一、茶的起源茶,是我国南方的优良树木.它高一尺、二尺.有的甚至高达几十尺.在巴山、峡川一带.有树杆粗到两人合抱的.要将树枝砍下来,才能采摘到芽叶.茶树的树形像瓜芦.叶形像栀子.花像白蔷薇,种子像棕榈.果柄像丁香,根像胡桃.“茶”字的结构,有的从“草”部(写作“茶”),有的从“木”部(写作“[木荼]”),有的“草”“木”兼从(写作“荼”).荼的名称有五种:一称“茶”,二称“槚”,三称“蔎”,四称“茗”,五称“荈”.种茶的土壤,以岩石充分风化的土壤为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砾壤次之,黄色粘土最差.一般说来,茶苗移栽的技术掌握不当.移栽后的茶树很少长得茂盛.种植的方法象种瓜一样.种后三年即可采茶.茶叶的品质,以山野自然生长的为好,在园圃栽种的较次.在向阳山坡,林荫覆盖下生长的茶树,芽叶呈紫色的为好,绿色的差些;芽叶以节间长,外形细长如笋的为好,芽叶细弱的较次.叶绿反卷的为好,叶面平展的次之.生长在背阴的山坡或山谷的品质不好,不值得采摘.因为它的性质凝滞,喝了会使人腹胀.茶的功用,因为它的性质冷凉,可以降火,作为饮料最适宜.品行端正有节俭美德的人,如果发烧,口渴,胸闷,头疼,眼涩,四肢无力,关节不畅,喝上四五口,其效果与最好的饮料醍醐、甘露不相上下.但是,如果采摘的不适时,制造的不精细,夹杂着野草败叶,喝了就会生病.茶和人参一样,产地不同,质量差异很大,甚至会带来不利影响.上等的人参出产在上党,中等的出产在百济、新罗,下等的出产在高丽.出产在泽州、易州、幽州、檀州的(品质最差),作药用,没有疗效,更何况比它们还不如的呢!倘若误把荠苨当人参服用,将使疾病不得痊愈,明白了对于人参的比喻,茶的不良影响,也就可明白了.二、茶叶采制工具籯,又叫蓝,又叫笼,又叫筥.用竹编织,容积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是茶农背着采茶用的.灶,不要用有烟囱的(使火力集中于锅底).锅,用锅口有唇边的.甑,木制或陶制.腰部用泥封好,甑内放竹篮作甑箅,用竹片系牢.开始蒸的时候,叶子放到箅里;等到熟了,从箅里倒出.锅里的水煮干了,从甑中加水进去.也有用三杈的榖木翻拌.蒸后的嫩芽叶及时摊开,防止茶汁流走.忤臼,又名碓(用以捣碎蒸熟的芽叶),以经常使用的为好.规,又叫模,又叫棬(就是模型,用以把茶压紧,并成一定的形状),用铁制成,有的圆形,有的方形,有的像花的形状.承,又叫台,又叫砧,用石制成.如用槐树、桑树做,就要把下半截埋进土中,使它不能摇动.檐,又叫衣,可用油绢或穿坏了的雨衣、单衣做成.把“檐”放在“承”上,“檐”上再放模型,用来制造压紧的饼茶.压成一块后,拿起来,另外换一个模型再做.芘莉,又叫籯子或篣筤.用两根各长三尺的小竹竿,制成身长二尺五寸,手柄长五寸,宽二尺的工具,当中用篾织成方眼,好像种菜人用的土筛,用来放置茶.棨,又叫锥刀,用坚实的木料做柄,用来给饼茶穿洞眼.扑,又叫鞭,竹子编成,用来把茶饼穿成串,以便搬运.焙,地上挖坑深二尺,宽二尺五寸,长一丈,上砌矮墙,高二尺,用泥抹平整.贯,竹子削制成,长二尺五寸,用来穿茶烘培.棚,又叫栈.用木做成架子,放在培上,分上下两层,相距一尺,用来烘焙茶.茶半干时,由架底升到下层;全干,升到上层.穿,江东淮南劈篾做成;巴山峡川用构树皮做成,用来贯串制好的茶饼.江东把一斤称“上穿”,半斤称“中穿”,四两、五两(十六两制)称“下穿”.峡中则称一百二十斤为“上穿”,八十斤为“中穿”,五十斤为“小穿”.“穿”字,先前作钗钏的“钏”字,或作贯串.现在不同,“磨、扇、弹、钻、缝”五字,字形还是按读平声(作动词)的字形,读音却读去声,意思也按读去声的来讲(作名词).“穿”字读去声,表示一个单位.育,用木制成框架,竹篾编织外围,再用纸裱糊.中有间隔,上有盖,下有托盘,旁开一扇门.中间放一器皿,盛有火灰,使有火无焰.江南梅雨季节,加火除湿.三、茶叶采制采茶都在(唐历)二月、三月、四月间.肥壮如笋的芽叶,生长在有风化石碎块的土壤上,长达四至五寸,好像刚刚破土而出的薇、蕨嫩茎,清晨带着露水采摘它.次一等的芽叶(短而瘦小),发生在草木夹杂的茶树枝上.从一老枝上发生三枝、四枝、五枝的,选择其中长得挺拔的采摘.当天有雨不采,晴天有云也不采,晴天才能采,采摘的芽叶,把它们上甑蒸熟,用忤臼捣烂,放到模型里用手拍压成一定的形状,接着焙干,最后穿成串,包装好,茶就可以保持干燥了.茶的形状千姿百态,粗略地说,有的像(唐代)胡人的靴子,皮革皱缩着;有的像封牛的胸部,有细微的褶痕;有的像浮云出山,团团盘曲;有的像轻风拂水,微波涟漪;有的像陶匠筛出细土,再用水沉淀出的泥膏那么光滑润泽;有的又像新整的土地,被暴雨急流冲刷而高低不平.这些都是精美上等的茶.有的叶像笋壳,枝梗坚硬,很难蒸捣,所以制成的茶叶形状像箩筛;有的像经霜的荷叶,茎叶凋败,变了样子,所以制成的茶外貌枯干.这些都是坏茶、老茶.从采摘到封装,经过七道工序;从类似靴子的皱缩状到类似经霜荷叶的衰萎状,共八个等级.(对于成茶)有的人把光亮、黑色、平整作为好茶的标志,这是下等的鉴别方法.把皱缩、黄色、凸凹不平作为好茶的特征,这是次等的鉴别方法.若既能指出茶的佳处,又能道出不好处,才是最会鉴别茶的.为什么呢?因为压出了茶汁的就光亮,含着茶汁的就皱缩;过了夜制成的色黑,当天制成的色黄;蒸后压得紧的就平整,任其自然的就凸凹不平.这是茶和草木叶子共同的特点.茶制得好坏,有一套口头传授的鉴别方法.四、煮茶的用具风炉,用铜或铁铸成,像古鼎的样子,壁厚三分,炉口上的边缘九分,炉多出的六分向内,其下虚空,抹以泥土.炉的下方有三只脚,铸上籕文,共二十一个字.一只脚上写“坎上巽下离于中”,一只脚上写“体均五行去百疾”.一只脚上写“圣唐灭胡明年铸”.在三只脚间开三个窗口.炉底下一个洞用来通风漏灰.三个窗口上书六个字的籕文,一个窗口上写“伊公”二字,一个窗口上写“羹陆”二字,一个窗口上写“氏茶”二字,意思就是“伊公羹,陆氏茶”.炉上设置支撑锅子用的垛,其间分三格.一格上有只野鸡图形.野鸡是火禽,画一离卦.一格上有只彪的图形.彪是风兽,画一巽卦.一格上有条鱼的图形.鱼是水虫,画一坎卦,“巽”表示风,“离”表示火,“坎”表示水.风能使火烧旺,火能把水煮开,所以要有这三卦.炉身用花卉、流水、方形花纹等图案来装饰.风炉也有用熟铁打的,也有用泥巴做的.灰承(接受灰炉的器具),作一个有三只脚的铁盘,托住炉子.筥,用竹子编制,高一尺二寸,直径七寸.也有的先做个像筥形的木箱,再用藤子编在外面,有六出的圆眼.底和盖像箱子的口,削光滑.炭挝,用六棱形的铁棒做,长一尺,头部尖,中间粗,握处细,握的那头套一个小环作为装饰,好象现在河陇地带的军人拿的“木吾”.有的把铁棒做成槌形,有的做成斧形,各随其便.火夹,又叫箸,就是平常用的火钳.用铁或熟铜制成.圆直形,长一尺三寸,顶端平齐,饰有葱台、勾鏁之类的东西.鍑(同“釜”,即锅).用生铁做成.“生铁”是现在搞冶炼的人说的“急铁”,那铁是以用坏了的农具炼铸的.铸锅时,内面抹上泥,外面抹沙.内面抹上泥,锅面光滑,容易磨洗;外面抹上沙,锅底粗糙,容易吸热.锅耳做成方的,让其端正.锅边要宽,好伸展开.锅脐要长,使在中心.脐长,水就在锅中心沸腾;在中心沸腾,水沫易于上升;水沫易于上升,水味就淳美.洪州用瓷做锅,莱州用石做锅,瓷锅和石锅都是雅致好看的器皿,但不坚固,不耐用.用银做锅,非常清洁,但不免过于奢侈了.雅致固然雅致,清洁确实清洁,但从耐久实用说,还是铁好.交床,用十字交叉的木架,把中间挖凹些,用来支持锅.夹,用小青竹制成,长一尺二寸.让一头的一寸处有节,节以上剖开,用来夹着茶饼在火上烤,让那竹条在火上烤出水来,借它的香气来增加茶的香味.但不在山林间炙茶,恐怕难以弄到这青竹.有的用好铁或熟铜制作,取其耐用的长处.纸袋,用两层又白又厚的剡藤纸做成.用来贮放烤好的茶,使香气不散失.碾槽,最好用橘木做,其次用梨木、桑木、桐木、柘木做.碾槽内圆外方.内圆以便运转,外方防止翻倒.槽内刚放得下一个碾磙,再无空隙,木碾磙,形状像车轮,只是没有车辐,中心安一根轴.轴长九寸,宽一寸七分.木碾磙,直径三寸八分,当中厚一寸,边缘厚半寸.轴中间是方的,手握的地方是圆的.拂末(扫茶末用),用鸟的羽毛做.罗、盒,用罗筛出的茶末放在盒中盖紧存放,把“则”(量器)也放在盒中.罗用大竹剖开弯屈成圆形,罗底安上纱或绢.盒用竹节制成,或用杉树片弯曲成圆形,加上油漆.盒三寸,一寸,底二寸,直径四寸.则,用海中的贝壳之类,或用铜、铁、竹做的匙、策之类.“则”是度量标准的意思.一般说来,烧一升的水,用一“方寸匕”的匙量取茶末.如果喜欢味道淡的,就减少茶末;喜欢喝浓茶的,就增加茶末,因此叫“则”.水方,用翚、槐、楸、梓等木制作,内面和外面的缝都加油漆,容水量一斗.漉水囊(滤水工具),同常用的一样,它的骨架用生铜铸造,以免打湿后附着铜绿和污垢,使水有腥涩味道.用熟铜,易生铜绿污垢;用铁,易生铁锈,使水腥涩.隐居山林的人,也有用竹或木制作.但竹木制品都不耐用,不便携带远行,所以用生铜做.滤水的袋子,用青篾丝编织,卷曲成袋形,再裁剪碧绿绢缝制,缀上翠钿作装饰.又做一个绿色油布口袋把漉水囊整个装起来.漉水囊的骨架口径五寸,柄长一寸五分.瓢,又叫牺、杓.把瓠瓜(葫芦)剖开制成,或是用树木挖成.晋朝杜毓的《荈赋》说:“用瓠舀取”.瓠,就是瓢.口阔、瓢身薄、柄短.晋代永嘉年间,余姚人虞洪到瀑布山采茶,遇见一道士对他说:“我是丹邱子,希望你改天把瓯、牺中多的茶送点我喝.”牺,就是木杓.现在常用的以梨木挖成.竹夹,有用桃木做的,也有用柳木、蒲葵木或柿心木做的.长一尺,用银包裹两头.鹾簋,用瓷做成,圆形,直径四寸,像盒子,也有的作瓶形,小口坛形,装盐用.揭,用竹制成,长四寸一分,宽九分.这种揭,是取盐用的工具.熟盂,用来盛开水,瓷器或陶器,容量二升.碗,越州产的品质最好,鼎州、婺州的差些,又岳州的好,寿州、洪州的差些.有人认为邢州产的比越州好,(我认为)完全不是这样.如果说邢州瓷质地像银,那么越州瓷就像玉,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一点.如果说邢瓷像雪,那么越瓷就像冰,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二点.邢瓷白而使茶汤呈红色,越瓷青而使茶汤呈绿色,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三点.晋代杜毓《荈赋》说的“器择陶拣,出自东瓯”(挑拣陶瓷器皿,好的出自东瓯).瓯(地名),就是越州,瓯(容器名,形似瓦盆),越州产的最好,口不卷边,底卷边而浅,容积不超过半升.越州瓷、岳州瓷都是青色,能增进茶的水色,使茶汤现出白红色,邢州瓷白,茶汤是红色;寿州瓷黄,茶汤呈紫色;洪州瓷褐,茶汤呈黑色,都不适合盛茶.畚,用白蒲草编成,可放十只碗.也有的用竹筥.纸帕,用两层剡纸,裁成方形,也是十张.札,用茱萸木夹上棕榈皮,捆紧.或用一段竹子,扎上棕榈纤维,像大毛笔的样子(作刷子用).涤方,盛洗涤的水和茶具.用楸木制成,制法和水方一样,容积八升.滓方,用来盛各种茶渣.制作如涤方,容积五升.巾,用粗绸子制作,长二尺,做两块,交替使用,以清洁茶具.具列,做成床形或架形,或纯用木制,或纯用竹制.也可木竹兼用,做成小柜,漆作黄黑色,有门可关,长三尺,宽二尺,高六寸.其所以叫它具列,是因为可以贮放陈列全部器物.都篮,因能装下所有器具而得名.用竹篾编成,内面编成三角形或方形的眼,外面用两道宽篾作经线,一道窄篾作纬线,交替编压在作经线的两道宽篾上,编成方眼,使它玲珑好看.都篮高一尺五寸,长二尺四寸,阔二尺,底宽一尺,高二寸.五、煮茶的方法烤饼茶,注意不要在通风的馀火上烤,因为飘忽不定的火苗像钻子,使茶受热不均匀.烤饼茶时要靠近火,不停地翻动,等到烤出突起的像虾蟆背上的小疙瘩,然后离火五寸.当卷曲的茶饼又伸展开,再按先前的办法又烤.如果制茶时是用火烘干的,以烤到冒热气为度;如果是用太阳晒干的,以烤到柔软为好.开始,对于很柔嫩的茶叶,蒸后乘热捣杵,叶捣烂了,而茶梗还是完整的.如果只用蛮力,拿很重的杵杆也捣不烂它.这就如同圆滑的漆树子粒,虽然轻而小,但壮士反而捍不住它是一个道理.捣好后,好像一条梗子也没有了.这时来烤,柔软得像婴儿的手臂.烤好了,趁热用纸袋装起来,使它的香气不致散发,等冷了再碾成末.烤饼茶的火,最好用木炭,其次用火力强的柴(如桑、槐之类).曾经烤过肉,染上了腥膻油腻气味的炭,或是有油烟的柴以及朽坏的木器,都不能用.古人说:“用朽坏的木制器具烧煮食物,会有怪味”,确实如此.煮茶的水,用山水最好,其次是江河的水,井水最差.山水,最好选取乳泉、石池漫流的水(这种水流动不急),奔涌湍急的水不要饮用,长喝这种水会使人颈部生病.几处溪流汇合,停蓄于山谷的水,水虽澄清,但不流动.从热天到霜降前,也许有龙潜伏其中,水质污染有毒,要喝时应先挖开缺口,把污秽有毒的水放走,使新的泉水涓涓流来,然后饮用.江河的水,到离人远的地方去取,井水要从有很多人汲水的井中汲取.水煮沸了,有像鱼目的小泡,有轻微的响声,称作“一沸”.锅的边缘有泡连珠般的往上冒,称作“二沸”.水波翻腾,称作“三沸”.再继续煮,水老了,味不好,就不宜饮用了.开始佛腾时,按照水量放适当的盐调味,把尝剩下的那点水泼掉.切莫因无味而过分加盐,否则,不就成了特别喜欢这种盐味了吗!第二沸时,舀出一瓢水,再用竹夹在沸水中转圈搅动,用“则”量茶末沿旋涡中心倒下.过一会,水大开,波涛翻滚,水沫飞溅,就把刚才舀出的水掺入,使水不再沸腾,以保养水面生成的“华”.喝时,舀到碗里,让“沫饽”均匀.“沫饽”就是茶汤的“华”.薄的叫“沫”,厚的叫“饽”,细轻的叫“花”.“花”的外貌,很像枣花在圆形的池塘上浮动,又像回环曲折的潭水、绿洲间新生的浮萍,又像晴朗天空中的鳞状浮云.那“沫”,好似青苔浮在水边,又如菊花落入杯中.那“饽”,煮茶的渣滓时,水一沸腾,面上便堆起很厚一层白色沫子,白白的像积雪一般.《荈赋》中讲的“明亮像积雪,光彩如春花”,真是这样.第一次煮开的水,把沫上一层像黑云母样的膜状物去掉,它的味道不好.此后,从锅里舀出的第一道水,味美味长,谓之“隽永”,通常贮放在“熟盂”里,以作育华止沸之用.以下第一、第二、第三碗,味道略差些.第四、第五碗之外,要不是渴得太厉害,就值不得喝了.一般烧水一升,分作五碗,趁热接着喝完.因为重浊不清的物质凝聚在下面,精华浮在上面,如果茶一冷,精华就随热气跑光了.要是喝得太多,也同样不好.茶的性质“俭”,水不宜多放,多了,它的味道就淡薄.就像一满碗茶,喝了一半,味道就觉得差些了,何况水加多了呢!茶汤的颜色浅黄,香气四溢.味道甜的是“荈”,不甜的而苦的是“槚”;入口时有苦味,咽下去又有馀甘的是“茶”.六、茶的饮用禽鸟有翅而飞,兽类毛丰而跑,人开口能言,这三者都生在天地间.依靠喝水、吃东西来维持生命活动.可见喝饮的作用重大,意义深远.为了解渴,则要喝水;为了兴奋而消愁解闷,则要喝酒;为了提神而解除瞌睡,则要喝茶.茶作为饮料,开始于神农氏,由周公旦作了文字记载而为大家所知道.春秋时齐国的晏婴,汉代的扬雄、司马相如,三国时吴国的韦曜,晋代的刘琨、张载、陆纳、谢安、左思等人都爱喝茶.后来流传一天天广泛,逐渐成为风气,到了我唐朝,达于极盛.在西安、洛阳两个都城和江陵、重庆等地,竟是家家户户饮茶.茶的种类,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要饮用饼茶时)用刀砍开,炒,烤干,捣碎,放到瓶缶中,用开水冲灌,这叫做“夹生茶”.或加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煮开很长的时间,把茶汤扬起变清,或煮好后把茶上的“沫”去掉,这样的茶无异于倒在沟渠里的废水,可是一般都习惯这么做!啊,天生万物,都有它最精妙之处,人们擅长的,只是那些浅显易做的.住的是房屋,房屋构造精致极了;所穿的是衣服,衣服做的精美极了;饱肚子的是饮食,食物和酒都精美极了.(而饮茶呢?却不擅长.)概言之,茶有九难:一是制造,二是识别,三是器具,四是火力,五是水质,六是炙烤,七是捣碎,八是烤煮,九是品饮.阴天采,夜间焙,则制造不当;凭口嚼辨味,鼻闻辨香,则鉴别不当;用沾染了膻气的锅与腥气的盆,则器具不当;用有油烟的柴和烤过肉的炭,则燃料不当;用流动很急或停滞不流的水,则用水不当;烤得外熟内生,则炙烤不当;捣得大细,成了绿色的粉末,则捣碎不当;操作不熟练,搅动太急,则烧煮不当;夏天才喝,而冬天不喝,则饮用不当.属于珍贵鲜美馨香的茶,(一炉)只有三碗.其次是五碗.假若喝茶的客人达到五人,就舀出三碗传着喝;达到七人,就舀出五碗传着喝;假若是六人,不必管碗数(意谓照五人那样舀三碗),只不过缺少一人的罢了,那就用“隽永”来补充.七、茶事的历史记载(共四十七则,择有关人名略记于下)神农氏(又称“炎帝”,“三皇”之一).周公(名“旦”).齐相晏婴.汉仙人丹邱子.黄山君.(汉)孝文园令司马相如.(汉)给事黄门侍郎(执戟)扬雄.吴归命侯、太傅韦宏嗣(韦曜).晋惠帝.(晋)司空刘琨,琨兄之子衮州刺史刘演.(晋)张孟阳(张载).(晋)司隶校尉傅咸.(晋)太子洗马江统.(晋)参军孙楚.(晋)记室督左太冲(左思).(晋)吴兴人陆纳,纳兄子会稽内史陆俶.(晋)冠军谢安石(谢安).(晋)弘农太守郭璞.(晋)扬州太守桓温.(晋)舍人杜毓.武康小山寺和尚法瑶.沛国人夏侯恺.余姚人虞洪.北地人傅巽.丹阳人弘君举.乐安人任瞻.宣城人秦精.敦煌人单道开.剡县陈务之妻.广陵一老妇人.河内人山谦之.后魏瑯琊人王肃.刘宋新安王子鸾,鸾之弟豫章王子尚.鲍照之妹鲍令晖.八公山和尚谭济.南齐世祖武皇帝.(南朝梁)廷尉刘孝绰.(南朝梁)陶弘景先生.唐朝英国公徐[责力].周公《尔雅》说:“槚,就是苦茶.”《神农食经》说:“长期饮茶,使人精力饱满,兴奋.”《广雅》说:“荆州(湖北西部)、巴州(四川东部)一带地方,采茶叶做成茶饼,叶子老的,制成茶饼后,用米汤浸泡它.想煮茶喝时,先烤茶饼,使它呈现红色,捣成碎末放置瓷器中,冲进开水.或放些葱、姜、橘子合着煎煮.喝了它可以醒酒,使人兴奋不想睡?quot;《晏子春秋》说:”晏婴作齐景公的相时,吃的是粗粮(菜)是烧烤的禽鸟和蛋品,除此之外,只饮茶罢了.汉司马相如《凡将篇》在药物类中记载有:“鸟头、桔梗、芫花、款冬花、贝母、木香、黄柏、瓜蒌、黄芩、甘草、芍药、肉桂、漏芦、蟑螂、雚芦、荈茶、白蔹、白芷、菖蒲、芒硝、茵芋、花椒、茱萸.”汉扬雄《方言》说:“蜀西南人把茶叶收做蔎.”三国《吴志·韦曜传》说:“孙皓每次设宴,规定人人要饮酒七升,即使不全部喝下去,也都要酌取完毕.韦曜饮酒不超过二升.孙皓当初非常尊重他,暗地赐茶以代替酒.”晋《中兴书》说:陆纳做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想拜访陆纳.纳的侄子俶怪他没什么准备,但又不敢问他,便私自准备了十多人的肴馔.谢安来后,陆纳仅仅摆出茶和果品招待,陆俶于是摆上丰盛的肴馔,各种鲜味的菜全都有.等到谢安走后,陆纳打了陆俶四十板子,说:“你既不能使你叔父增加光彩,为什么破坏我廉洁的名声呢?”《晋书》说:“桓温做扬州太守,性好节俭,每次宴会,只设七个盘子的茶食、果馔罢了.”《搜神记》说;夏侯恺因病去世,族人的儿子苟奴,看见了鬼魂.看见恺来取马匹,把他的妻子也弄成了病.苟奴看见他戴着平上帻,穿的单衣,进屋来坐到活着时常坐的靠西壁的床位上,向人要茶喝.“刘琨给他哥哥的儿子南衮州刺史刘演写信说:”前些时收得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黄芩一斤,都是我需要的.我心烦意乱,精神不好,常常仰靠茶来提神解闷,你可多购买一点.“傅咸《司隶教》说:”听说剑南蜀郡有一老婆婆,煮茶卖,廉事把她的嚣皿打破了,禁止她在市上卖茶饼和茶羹,使老婆婆陷入了困境,这究竟是为什么?“《神异记》说:”余姚人虞洪进山采茶,遇见一道士,牵着三条青牛.他引虞洪到瀑布山,说:“我是丹邱子,听说你善于煮茶喝,常想叨你的光.山中有大茶树,可以供你采摘.希望你日后把那喝不完的茶,送些我喝.”虞洪于是设奠祭祀,后来常叫家人进山,果然寻到大茶树.“西晋左思《娇女诗》云:”我家有娇女,长得很白皙.小名叫[纟丸]素,口齿很伶俐.姐姐叫蕙芳,眉目美如画.蹦蹦跳跳园林中,果子未熟就摘下.爱花哪管风和雨,跑出跑进上百次.看见煮茶心高兴,对着茶炉帮吹气.“张孟阳《登成都楼》诗大意说:请问当年扬雄的住地在哪里?司马相如的故居又是哪般模样?昔日程郑、卓王孙两大豪门,骄奢淫逸,可比王侯之家.他们的门前经常是车水马龙,宾客不断,腰间飘曳着绿色的缎带,佩挂名贵的宝刀.家中山珍海味,百味调和,精妙无双.真可谓显赫权贵,百万富翁!遥望楼外,富庶的山川无边无际.秋天里,人们在橘林中采摘着丰收的柑橘;春天里,人们在江边把竿垂钓.果品胜过佳肴,鱼肉分外细嫩.四川的香茶在各种饮料中可称第一,它那美味在天下享有盛名.如果人生。

茶经续茶经全白话通读(中)

茶经续茶经全白话通读(中)

茶经续茶经全白话通读(中)乐思白《雪庵清史》说:茶的功效极为神妙。

喝了能使人浑身轻松,如同脱胎换骨。

还能解渴,消除烦恼。

在唐朝福建茶事尚未兴起的时候,这种植物的灵气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五代的时候,南唐在北苑采茶,饮茶才形成风气。

宋朝至道初年,奉皇帝之命造茶,茶叶的品种渐渐多了起来。

咸平、庆历年间,丁谓、蔡襄造茶进贡。

从此对茶的制作就更精细了。

宋徽宗大观、宣和年间茶的质地和制作工艺之精湛达到了极点。

在断崖悬壁上白云缭绕,树木苍翠,就在这种地方往往生长出有特点的好茶来。

倘若热心茶事的丁谓、蔡襄不来到福建,那么一些上好的茶不是会白白地腐烂掉了吗?尽管都在为没有好茶发愁啊!如果茶叶的质地很好,即使没有丁、蔡二人来到福建,而这些嫩茶佳茗难道就会自行腐烂掉吗?我们福建能轻身换骨、消渴去烦的植物,岂能只有茶一种吗?不过茶的作用被发挥出来罢了。

冯时可《茶谱》说:茶的好坏奇在采摘。

苏州产的茶世人都在喝,因为那里采茶工艺比其他地方要高。

徽郡从来不产茶,最近却有了松萝最为时尚。

这种茶是大方和尚开始造的,大方曾在苏州虎丘住了很长时间,得到了那里茶的采摘技法。

后来,他到徽郡松萝建起了一小屋,把到山里采来的茶叶,放在庵里焙制,远近的人都来买他采摘焙制的茶,这种茶的价格顿时飞涨。

人们称赞松萝,实际上它并不是松萝地方出产的茶。

胡文焕《茶经》记述:茶叶是非常清纯美好的物品,世人都不能完全品尝出它的味道来,而凡夫俗子是没有能力谈论茶的。

医生说茶叶性寒,喝了伤人脾胃。

偏偏我有了病吃药时要用茶作引子,服用后效果很好。

啊,如果不是茶本身具有治病功能,怎么会有如此作用呢?《群芳谱》说:蕲州蕲门的团黄,被称为一旗一枪,就是一叶一芽。

欧阳修诗云:共约试新茶,旗枪几时绿。

王荆公《送元厚之》诗云:新茗斋中试一旗。

人们都说,茶叶刚长出时嫩芽为一枪,叶子逐渐展开为一旗。

鲁彭《刻〈茶经〉序》说:为茶写书称为经,说明它是很重要。

现在又把它重新刻印,是为了便于大家阅读。

(唐)陆羽《茶经》

(唐)陆羽《茶经》

盛物竹器。 3. 黄金满[上竹下赢],不如一
经:语出《汉书.韦贤传》。 谓留给儿孙满箱黄金,不如 留给他一本经书。 4. 颜师古:名[上竹下榴]。唐 初经学家,曾注《汉书》。 5. 无用突者:突,烟囱。成语 有“曲突徙薪”。 6.甑:读音 zeng。古代蒸炊器。 今蒸笼。 7. 篮以箅之,篾以系之:箅, 读音 bi。蒸笼中的竹屉。 篾,读音 mie,长条细簿竹 片,在此作从甑中取出箅的 理耳。 8.[衤詹]:读音 chan 系在衣 服前面的围裙。《尔雅.释 物》:“衣蔽前谓之[衤詹]。 9.芘莉:芘,读音 bi。芘莉, 竹制的盘子类器具。 10. [上艹下旁][上艹下 良]:读音 pang lang。笼、 盘一类盛物器具。 11. [上启攵下木]:读音 qi, 穿茶饼用的锥刀。令[火日 皿][火日皿](注 1)然:[火 日皿]读音 yun。没有光焰 的火。[火日皿][火日皿] 然,火热微弱的样子。颜师 古说:“[火日皿],聚火无 焰者 也。”
罗、合:罗末,以合贮之,以则置合中。 用巨竹剖而屈之,以纱绢衣之。其合,以竹节 为之,或屈杉以漆之。高三寸,盖一寸,底二 才,口径四寸。
小山也”。 6. 三足铁[上竹下丽]:[上竹
下丽],通“盘”,盘子。 7. 莉(上竹下夹):用小竹蔑编
4. 伊公羹、陆氏茶:伊公,指 商汤时的大尹伊挚。相传他 善调汤昧,世称“伊公 羹”。 陆,即陆羽自己。“陆氏茶”。 陆羽的茶具。
5. [上封下牛]比(氵旁):读音 die2 nie4。[上封下牛], 贮藏。《广韵》:“滞,贮 也,止也。”比(氵旁),土 堆。《集韵》:“比(氵旁),
六出圆眼。其底盖若莉箧口①,铄之。
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陆羽《茶经》

陆羽《茶经》三之造(茶叶之采制)附译文

陆羽《茶经》三之造(茶叶之采制)附译文

陆羽《茶经》三之造(茶叶之采制)附译文原文原注: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

茶之笋者,竽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

茶之芽者,发于丛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

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茶有千万状,卤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缩然;(原注:京锥文也。

)犎牛臆者,廉襜(chān)然;(原注:犎,音朋,野牛也。

)浮云出山者,轮[囗禾]然;轻飙拂水也。

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经;此皆茶之精腴。

有如竹箨(tuò)者,枝干坚实,艰于蒸捣,故其形籭簁(shāi shāi)然;有如霜荷者,茎叶凋沮,易其状貌,故厥状委悴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

自采至于封,七经目。

自胡靴至于霜荷,八等。

或以光黑平正言佳者,斯鉴之下也。

以皱黄坳垤(ào dié)言佳者,鉴之次也。

若皆言佳及皆言不佳者,鉴之上也。

何者?出膏者光,含膏者皱宿制者则黑,日成者则黄;蒸压则平正,纵之则坳垤;此茶与草木叶一也。

茶之否臧(pǐ zāng),存于口决。

三、茶叶的采制(译文)采茶都在(唐历)二月、三月、四月间。

肥壮如笋的芽叶,生长在有风化石碎块的土壤上,长达四至五寸,好像刚刚破土而出的薇、蕨嫩茎,清晨带着露水采摘它。

次一等的芽叶(短而瘦小),发生在草木夹杂的茶树枝上。

从一老枝上发生三枝、四枝、五枝的,选择其中长得挺拔的采摘。

当天有雨不采,晴天有云也不采,晴天才能采。

采摘的芽叶,把它们上甑蒸熟,用忤臼捣烂,放到模型里用手拍压成一定的形状,接着焙干,最后穿成串,包装好,茶就可以保持干燥了。

茶的形状千姿百态,粗略地说,有的像(唐代)胡人的靴子,皮革皱缩着;有的像封牛的胸部,有细微的褶痕;有的像浮云出山,团团盘曲;有的像轻风拂水,微波涟漪;有的像陶匠筛出细土,再用水沉淀出的泥膏那么光滑润泽;有的又像新整的土地,被暴雨急流冲刷而高低不平。

《茶经》陆羽全文+译文

《茶经》陆羽全文+译文

陆羽(733-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着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他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

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

唐.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隐居浙江湖州苕溪,著作《茶经》,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唐·陆羽撰第1 页:一之源第2 页:二之具第3 页:三之造第4 页:四之器第5 页:五之煮第6 页:六之饮第7 页:七之事第8 页:八之出第9 页:九之略第10 页:十之图●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木并]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原注: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

[木并]榈,蒲葵之属,其子似茶。

胡桃与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砾,苗木上抽。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原注: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

从木,当作“[木茶],其字出《本草》。

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

]其名,一曰茶,二曰[木贾],三曰[上艹下设],四曰茗,五曰[下艹下舛]。

[原注:周公云:[木贾],苦荼。

”杨执戟云:“蜀西南人谓荼曰[上艹下设]。

郭弘农云:“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曰[上艹下舛]耳。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原注:栎字当从石为砾],下者生黄土。

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

法如种瓜,三岁可采。

野者上,园者次。

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阴山坡谷者,不款项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

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茶经》全文

《茶经》全文

《茶经》是唐代陆羽所著,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茶学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

陆羽《茶经》书影《茶经》是唐代陆羽所著,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茶学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

《茶经》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专著。

蒸茶灶、焙茶棚等;三之造,论述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

卷中:四之器,叙述煮茶、饮茶的器皿,即24种饮茶用具,如风炉、茶釜、纸囊、木碾、茶碗等。

卷下:五之煮,讲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品第;六之饮,讲饮茶的风俗,即陈述唐代以前的饮茶历史;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等;八之出,将唐代全国茶区的分布归纳为山南(荆州之南)、浙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西、岭南等八区,并谈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九之略,分析采茶、制茶用具可依当时环境,省略某些用具;十之图,教人用绢素写茶经,陈诸座隅,目击而存。

《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中国茶道的先河。

佳,且为人清高,淡泊功名。

一度招拜为太子太学、太常寺太祝而不就。

760年为避安史之乱,陆羽隐居浙江苕溪(今湖州)。

其间在亲自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创始之作《茶经》。

《茶经》全文卷上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1)。

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2),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原注: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

栟榈,蒲葵之属,其子似茶。

胡桃与茶,根皆下孕(3),兆至瓦砾,苗木上抽。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原注: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4)。

从木,当作“[木茶],其字出《本草》。

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5),三曰蔎(6),四曰茗,五曰荈(7)。

《茶经》(节录)唐代陆羽-译文

《茶经》(节录)唐代陆羽-译文

《茶经》(节录)译文
[唐]陆羽
[原文]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

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

[译文]
茶的味性寒凉,作为饮料,最适合精益求精、坚持操守、勤俭贤德的人。

如果燥热烦渴、胸闷、头疼、眼睛干涩、身体四肢的关节不舒服,稍微喝上几口茶,感觉就与同饮用了醍醐和甘露一样舒坦。

茶作为饮料,最早可追溯至神农炎帝。

到鲁周公时期,饮茶已渐渐为众人所知。

春秋时齐国的晏婴、汉代的扬雄、司马相如,三国时吴国的韦曜,晋代的刘琨、张载、陆纳、谢安和左思等人都爱喝茶。

茶经-白话文

茶经-白话文

《茶经》白话文《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由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茶经原文的内容我们就不写出来了,下面会给大家介绍一下茶经译文。

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学专著。

它不仅是一部精辟的农学著作又是一本阐述茶文化的书。

它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

它是中国古代专门论述茶叶的一类重要著作,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自唐代陆羽《茶经》到清末程雨亭的《整饬皖茶文牍》,专著共计100多种。

包括茶法、杂记、茶谱、茶录、茶经、煎茶品茶、水品、茶税、茶论、茶史、茶记、茶集、茶书、茶疏、茶考、茶述、茶辩、茶事、茶诀、茶约、茶衡、茶堂、茶乘、茶话、茶荚、茗谭等。

绝大多数都是大文豪或大官吏所作,可惜大部分已经失传。

此外,在书中有关茶叶的诗歌、散文、记事也有几百篇。

现将茶经译文整理出来,让大家更好的见识到茶经的风采。

一、茶经茶的起源译文茶,是我国南方的优良树木。

它高一尺、二尺。

有的甚至高达几十尺。

在巴山、峡川一带。

有树杆粗到两人合抱的。

要将树枝砍下来,才能采摘到芽叶。

茶树的树形像瓜芦。

叶形像栀子。

花像白蔷薇,种子像棕榈。

果柄像丁香,根像胡桃。

"茶"字的结构,有的从"草"部(写作"茶"),有的从"木"部(写作"[木荼]"),有的"草""木"兼从(写作"荼")。

荼的名称有五种:一称"茶",二称"槚",三称"蔎",四称"茗",五称"荈"。

种茶的土壤,以岩石充分风化的土壤为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砾壤次之,黄色粘土最差。

一般说来,茶苗移栽的技术掌握不当。

茶经【古籍精品原文】

茶经【古籍精品原文】

茶经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

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精辟的农学著作,阐述茶文化的书。

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推动了汉族茶文化的发展。

目录
∙一之源
∙二之具
∙三之造
∙四之器
∙五之煮
∙六之饮
∙八之出
∙九之略
∙十之图
原文
一之源
作者:陆羽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原注: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

栟榈,蒲葵之属,其子似茶。

胡桃与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砾,苗木上抽。

]。

茶经(译文)

茶经(译文)
种茶的土壤,以岩石充分风化的土壤为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砾壤次之,黄色粘土最差。
一般说来,茶苗移栽的技术掌握不当。移栽后的茶树很少长得茂盛。种植的方法象种瓜一样。种后三年即可采茶。茶叶的品质,以山野自然生长的为好,在园圃栽种的较次。在向阳山坡,林荫覆盖下生长的茶树,芽叶呈紫色的为好,绿色的差些;芽叶以节间长,外形细长如笋的为好,芽叶细弱的较次。叶绿反卷的为好,叶面平展的次之。生长在背阴的山坡或山谷的品质不好,不值得采摘。因为它的性质凝滞,喝了会使人腹胀。
茶的功用,因为它的性质冷凉,可以降火,作为饮料最适宜。品行端正有节俭美德的人,如果发烧,口渴,胸闷,头疼,眼涩,四肢无力,关节不畅,喝上四五口,其效果与最好的饮料醍醐、甘露不相上下。但是,如果采摘的不适时,制造的不精细,夹杂着野草败叶,喝了就会生病。
茶和人参一样,产地不同,质量差异很大,甚至会带来不利影响。上等的人参出产在上党,中等的出产在百济、新罗,下等的出产在高丽。出产在泽州、易州、幽州、檀州的(品质最差),作药用,没有疗效,更何况比它们还不如的呢!倘若误把荠苨当人参服用,将使疾病不得痊愈,明白了对于人参的比喻,茶的不良影响,也就可明白了。
育,用木制成框架,竹篾编织外围,再用纸裱糊。中有间隔,上有盖,下有托盘,旁开一扇门。中间放一器皿,盛有火灰,使有火无焰。江南梅雨季节,加火除湿。
三、茶叶采制
采茶都在(唐历)二月、三月、四月间。
肥壮如笋的芽叶,生长在有风化石碎块的土壤上,长达四至五寸,好像刚刚破土而出的薇、蕨嫩茎,清晨带着露水采摘它。次一等的芽叶(短而瘦小),发生在草木夹杂的茶树枝上。从一老枝上发生三枝、四枝、五枝的,选择其中长得挺拔的采摘。当天有雨不采,晴天有云也不采,晴天才能采,采摘的芽叶,把它们上甑蒸熟,用忤臼捣烂,放到模型里用手拍压成一定的形状,接着焙干,最后穿成串,包装好,茶就可以保持干燥了。

《茶经》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译文

《茶经》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译文

《茶经》原文及翻译《茶经》简介《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

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精辟的农学著作,阐述茶文化的书。

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推动了汉族茶文化的发展。

《一之源》原文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

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

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乏、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

茶为累也,亦犹人参。

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

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使六疾不瘳。

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二之具》原文籝,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

以竹织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负以采茶也。

灶无用突者,釜用唇口者。

甑,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篮以箅之,篾以系之。

始其蒸也,入乎箪,既其熟也,出乎箪。

釜涸注于甑中,又以谷木枝三亚者制之,散所蒸牙笋并叶,畏流其膏。

杵臼,一曰碓,惟恒用者佳。

规,一曰模,一曰棬。

以铁制之,或圆或方或花。

承,一曰台,一曰砧。

以石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无所摇动。

檐,一曰衣。

以油绢或雨衫单服败者为之,以檐置承上,又以规置檐上,以造茶也。

茶成,举而易之。

芘莉,一曰羸子,一曰篣筤。

以二小竹长三赤,躯二赤五寸,柄五寸,以篾织,方眼如圃,人土罗阔二赤,以列茶也。

茶经原文及翻译

茶经原文及翻译

茶经原文及翻译茶经原文及翻译导语:茶作为大自然的产物,凝聚了瓯闽山川的灵秀与气韵,蕴含着美好的品性,它驱除了胸中的郁结,荡涤了心中的愁闷,带给人们清新而平和的心境。

以下是小编整理茶经原文及翻译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茶经》全文: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1)。

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2),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原注: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

栟榈,蒲葵之属,其子似茶。

胡桃与茶,根皆下孕(3),兆至瓦砾,苗木上抽。

)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原注: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4)。

从木,当作“[木茶],其字出《本草》。

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5),三曰蔎(6),四曰茗,五曰荈(7)。

(原注:周公云;槚,苦荼。

”杨执戟(8)云:“蜀西南人谓荼曰蔎。

郭弘农(9)云:“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曰荈耳。

”)。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原注:栎字当从石为砾),下者生黄土。

凡艺而不实(10),植而罕茂。

法如种瓜,三岁可采。

野者上,园者次。

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11)。

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12)。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

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13)抗衡也。

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14),饮之成疾。

茶为累也,亦犹人参。

上者生上党(15),中者生百济、新罗(16),下者生高丽(17)。

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18)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19)使六疾不瘳(20)。

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译文:茶经唐·陆羽一、茶的起源茶,是我国南方的优良树木。

它高一尺、二尺。

有的甚至高达几十尺。

在巴山、峡川一带。

有树杆粗到两人合抱的。

要将树枝砍下来,才能采摘到芽叶。

茶经原文及翻译

茶经原文及翻译

茶经原文及翻译茶经原文及翻译导语:茶作为大自然的产物,凝聚了瓯闽山川的灵秀与气韵,蕴含着美好的品性,它驱除了胸中的郁结,荡涤了心中的愁闷,带给人们清新而平和的心境。

以下是小编整理茶经原文及翻译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茶经》全文: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1)。

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2),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原注: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

栟榈,蒲葵之属,其子似茶。

胡桃与茶,根皆下孕(3),兆至瓦砾,苗木上抽。

)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原注: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4)。

从木,当作“[木茶],其字出《本草》。

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5),三曰蔎(6),四曰茗,五曰荈(7)。

(原注:周公云;槚,苦荼。

”杨执戟(8)云:“蜀西南人谓荼曰蔎。

郭弘农(9)云:“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曰荈耳。

”)。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原注:栎字当从石为砾),下者生黄土。

凡艺而不实(10),植而罕茂。

法如种瓜,三岁可采。

野者上,园者次。

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11)。

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12)。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

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13)抗衡也。

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14),饮之成疾。

茶为累也,亦犹人参。

上者生上党(15),中者生百济、新罗(16),下者生高丽(17)。

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18)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19)使六疾不瘳(20)。

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译文:茶经唐·陆羽一、茶的起源茶,是我国南方的优良树木。

它高一尺、二尺。

有的甚至高达几十尺。

在巴山、峡川一带。

有树杆粗到两人合抱的。

要将树枝砍下来,才能采摘到芽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经》白话文《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由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茶经原文的内容我们就不写出来了,下面会给大家介绍一下茶经译文。

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学专著。

它不仅是一部精辟的农学著作又是一本阐述茶文化的书。

它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

它是中国古代专门论述茶叶的一类重要著作,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自唐代陆羽《茶经》到清末程雨亭的《整饬皖茶文牍》,专著共计100多种。

包括茶法、杂记、茶谱、茶录、茶经、煎茶品茶、水品、茶税、茶论、茶史、茶记、茶集、茶书、茶疏、茶考、茶述、茶辩、茶事、茶诀、茶约、茶衡、茶堂、茶乘、茶话、茶荚、茗谭等。

绝大多数都是大文豪或大官吏所作,可惜大部分已经失传。

此外,在书中有关茶叶的诗歌、散文、记事也有几百篇。

现将茶经译文整理出来,让大家更好的见识到茶经的风采。

一、茶经茶的起源译文茶,是我国南方的优良树木。

它高一尺、二尺。

有的甚至高达几十尺。

在巴山、峡川一带。

有树杆粗到两人合抱的。

要将树枝砍下来,才能采摘到芽叶。

茶树的树形像瓜芦。

叶形像栀子。

花像白蔷薇,种子像棕榈。

果柄像丁香,根像胡桃。

"茶"字的结构,有的从"草"部(写作"茶"),有的从"木"部(写作"[木荼]"),有的"草""木"兼从(写作"荼")。

荼的名称有五种:一称"茶",二称"槚",三称"蔎",四称"茗",五称"荈"。

种茶的土壤,以岩石充分风化的土壤为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砾壤次之,黄色粘土最差。

一般说来,茶苗移栽的技术掌握不当。

移栽后的茶树很少长得茂盛。

种植的方法象种瓜一样。

种后三年即可采茶。

茶叶的品质,以山野自然生长的为好,在园圃栽种的较次。

在向阳山坡,林荫覆盖下生长的茶树,芽叶呈紫色的为好,绿色的差些;芽叶以节间长,外形细长如笋的为好,芽叶细弱的较次。

叶绿反卷的为好,叶面平展的次之。

生长在背阴的山坡或山谷的品质不好,不值得采摘。

因为它的性质凝滞,喝了会使人腹胀。

茶的功用,因为它的性质冷凉,可以降火,作为饮料最适宜。

品行端正有节俭美德的人,如果发烧,口渴,胸闷,头疼,眼涩,四肢无力,关节不畅,喝上四五口,其效果与最好的饮料醍醐、甘露不相上下。

但是,如果采摘的不适时,制造的不精细,夹杂着野草败叶,喝了就会生病。

茶和人参一样,产地不同,质量差异很大,甚至会带来不利影响。

上等的人参出产在上党,中等的出产在百济、新罗,下等的出产在高丽。

出产在泽州、易州、幽州、檀州的(品质最差),作药用,没有疗效,更何况比它们还不如的呢!倘若误把荠苨当人参服用,将使疾病不得痊愈,明白了对于人参的比喻,茶的不良影响,也就可明白了。

二、茶经茶叶采制工具译文籯,又叫蓝,又叫笼,又叫筥。

用竹编织,容积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是茶农背着采茶用的。

灶,不要用有烟囱的(使火力集中于锅底)。

锅,用锅口有唇边的。

甑,木制或陶制。

腰部用泥封好,甑内放竹篮作甑箅,用竹片系牢。

开始蒸的时候,叶子放到箅里;等到熟了,从箅里倒出。

锅里的水煮干了,从甑中加水进去。

也有用三杈的榖木翻拌。

蒸后的嫩芽叶及时摊开,防止茶汁流走。

忤臼,又名碓(用以捣碎蒸熟的芽叶),以经常使用的为好。

规,又叫模,又叫棬(就是模型,用以把茶压紧,并成一定的形状),用铁制成,有的圆形,有的方形,有的像花的形状。

承,又叫台,又叫砧,用石制成。

如用槐树、桑树做,就要把下半截埋进土中,使它不能摇动。

檐,又叫衣,可用油绢或穿坏了的雨衣、单衣做成。

把"檐"放在"承"上,"檐"上再放模型,用来制造压紧的饼茶。

压成一块后,拿起来,另外换一个模型再做。

芘莉,又叫籯子或篣筤。

用两根各长三尺的小竹竿,制成身长二尺五寸,手柄长五寸,宽二尺的工具,当中用篾织成方眼,好像种菜人用的土筛,用来放置茶。

棨,又叫锥刀,用坚实的木料做柄,用来给饼茶穿洞眼。

扑,又叫鞭,竹子编成,用来把茶饼穿成串,以便搬运。

焙,地上挖坑深二尺,宽二尺五寸,长一丈,上砌矮墙,高二尺,用泥抹平整。

贯,竹子削制成,长二尺五寸,用来穿茶烘培。

棚,又叫栈。

用木做成架子,放在培上,分上下两层,相距一尺,用来烘焙茶。

茶半干时,由架底升到下层;全干,升到上层。

穿,江东淮南劈篾做成;巴山峡川用构树皮做成,用来贯串制好的茶饼。

江东把一斤称"上穿",半斤称"中穿",四两、五两(十六两制)称"下穿"。

峡中则称一百二十斤为"上穿",八十斤为"中穿",五十斤为"小穿"。

"穿"字,先前作钗钏的"钏"字,或作贯串。

现在不同,"磨、扇、弹、钻、缝"五字,字形还是按读平声(作动词)的字形,读音却读去声,意思也按读去声的来讲(作名词)。

"穿"字读去声,表示一个单位。

育,用木制成框架,竹篾编织外围,再用纸裱糊。

中有间隔,上有盖,下有托盘,旁开一扇门。

中间放一器皿,盛有火灰,使有火无焰。

江南梅雨季节,加火除湿。

三、茶经茶叶采制译文采茶都在(唐历)二月、三月、四月间。

肥壮如笋的芽叶,生长在有风化石碎块的土壤上,长达四至五寸,好像刚刚破土而出的薇、蕨嫩茎,清晨带着露水采摘它。

次一等的芽叶(短而瘦小),发生在草木夹杂的茶树枝上。

从一老枝上发生三枝、四枝、五枝的,选择其中长得挺拔的采摘。

当天有雨不采,晴天有云也不采,晴天才能采,采摘的芽叶,把它们上甑蒸熟,用忤臼捣烂,放到模型里用手拍压成一定的形状,接着焙干,最后穿成串,包装好,茶就可以保持干燥了。

茶的形状千姿百态,粗略地说,有的像(唐代)胡人的靴子,皮革皱缩着;有的像封牛的胸部,有细微的褶痕;有的像浮云出山,团团盘曲;有的像轻风拂水,微波涟漪;有的像陶匠筛出细土,再用水沉淀出的泥膏那么光滑润泽;有的又像新整的土地,被暴雨急流冲刷而高低不平。

这些都是精美上等的茶。

有的叶像笋壳,枝梗坚硬,很难蒸捣,所以制成的茶叶形状像箩筛;有的像经霜的荷叶,茎叶凋败,变了样子,所以制成的茶外貌枯干。

这些都是坏茶、老茶。

从采摘到封装,经过七道工序;从类似靴子的皱缩状到类似经霜荷叶的衰萎状,共八个等级。

(对于成茶)有的人把光亮、黑色、平整作为好茶的标志,这是下等的鉴别方法。

把皱缩、黄色、凸凹不平作为好茶的特征,这是次等的鉴别方法。

若既能指出茶的佳处,又能道出不好处,才是最会鉴别茶的。

为什么呢?因为压出了茶汁的就光亮,含着茶汁的就皱缩;过了夜制成的色黑,当天制成的色黄;蒸后压得紧的就平整,任其自然的就凸凹不平。

这是茶和草木叶子共同的特点。

茶制得好坏,有一套口头传授的鉴别方法。

四、茶经煮茶的用具译文风炉,用铜或铁铸成,像古鼎的样子,壁厚三分,炉口上的边缘九分,炉多出的六分向内,其下虚空,抹以泥土。

炉的下方有三只脚,铸上籕文,共二十一个字。

一只脚上写"坎上巽下离于中",一只脚上写"体均五行去百疾"。

一只脚上写"圣唐灭胡明年铸"。

在三只脚间开三个窗口。

炉底下一个洞用来通风漏灰。

三个窗口上书六个字的籕文,一个窗口上写"伊公"二字,一个窗口上写"羹陆"二字,一个窗口上写"氏茶"二字,意思就是"伊公羹,陆氏茶"。

炉上设置支撑锅子用的垛,其间分三格。

一格上有只野鸡图形。

野鸡是火禽,画一离卦。

一格上有只彪的图形。

彪是风兽,画一巽卦。

一格上有条鱼的图形。

鱼是水虫,画一坎卦,"巽"表示风,"离"表示火,"坎"表示水。

风能使火烧旺,火能把水煮开,所以要有这三卦。

炉身用花卉、流水、方形花纹等图案来装饰。

风炉也有用熟铁打的,也有用泥巴做的。

灰承(接受灰炉的器具),作一个有三只脚的铁盘,托住炉子。

筥,用竹子编制,高一尺二寸,直径七寸。

也有的先做个像筥形的木箱,再用藤子编在外面,有六出的圆眼。

底和盖像箱子的口,削光滑。

炭挝,用六棱形的铁棒做,长一尺,头部尖,中间粗,握处细,握的那头套一个小环作为装饰,好象现在河陇地带的军人拿的"木吾"。

有的把铁棒做成槌形,有的做成斧形,各随其便。

火夹,又叫箸,就是平常用的火钳。

用铁或熟铜制成。

圆直形,长一尺三寸,顶端平齐,饰有葱台、勾鏁之类的东西。

鍑(同"釜",即锅)。

用生铁做成。

"生铁"是现在搞冶炼的人说的"急铁",那铁是以用坏了的农具炼铸的。

铸锅时,内面抹上泥,外面抹沙。

内面抹上泥,锅面光滑,容易磨洗;外面抹上沙,锅底粗糙,容易吸热。

锅耳做成方的,让其端正。

锅边要宽,好伸展开。

锅脐要长,使在中心。

脐长,水就在锅中心沸腾;在中心沸腾,水沫易于上升;水沫易于上升,水味就淳美。

洪州用瓷做锅,莱州用石做锅,瓷锅和石锅都是雅致好看的器皿,但不坚固,不耐用。

用银做锅,非常清洁,但不免过于奢侈了。

雅致固然雅致,清洁确实清洁,但从耐久实用说,还是铁好。

交床,用十字交叉的木架,把中间挖凹些,用来支持锅。

夹,用小青竹制成,长一尺二寸。

让一头的一寸处有节,节以上剖开,用来夹着茶饼在火上烤,让那竹条在火上烤出水来,借它的香气来增加茶的香味。

但不在山林间炙茶,恐怕难以弄到这青竹。

有的用好铁或熟铜制作,取其耐用的长处。

纸袋,用两层又白又厚的剡藤纸做成。

用来贮放烤好的茶,使香气不散失。

碾槽,最好用橘木做,其次用梨木、桑木、桐木、柘木做。

碾槽内圆外方。

内圆以便运转,外方防止翻倒。

槽内刚放得下一个碾磙,再无空隙,木碾磙,形状像车轮,只是没有车辐,中心安一根轴。

轴长九寸,宽一寸七分。

木碾磙,直径三寸八分,当中厚一寸,边缘厚半寸。

轴中间是方的,手握的地方是圆的。

拂末(扫茶末用),用鸟的羽毛做。

罗、盒,用罗筛出的茶末放在盒中盖紧存放,把"则"(量器)也放在盒中。

罗用大竹剖开弯屈成圆形,罗底安上纱或绢。

盒用竹节制成,或用杉树片弯曲成圆形,加上油漆。

盒三寸,一寸,底二寸,直径四寸。

则,用海中的贝壳之类,或用铜、铁、竹做的匙、策之类。

"则"是度量标准的意思。

一般说来,烧一升的水,用一"方寸匕"的匙量取茶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