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个体心理
心理学个体心理
心理学个体心理
个体心理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
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等。
个性倾向性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态度的选择和趋向,决定人追求什么。
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的结合,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
包括能力和人格(性格、气质和自我调控系统)。
个体心理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和个体自身的经验等。
遗传因素提供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基础,但环境和经验对个体心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塑造作用。
社会文化、家庭环境、教育经历等都会对个体的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研究个体心理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个体的心理过程和特点,心理学家可以提供有效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帮助个体应对挑战、解决问题和实现个人成长。
总的来说,个体心理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领域,涵盖了人类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各个方面。
对个体心理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促进心理健康和个人发展。
弗洛姆的心理学观研究
弗洛姆的心理学观研究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是20世纪著名的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社会理论家,他以其深刻的心理学观点和对人类本质的探索而闻名于世。
弗洛姆认为,人类的心理问题根源于现代社会的变革和社会关系的错乱,他的心理学观点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心理学研究和人类行为的理解。
本文将对弗洛姆的心理学观点进行研究和探讨,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心理学家的思想。
弗洛姆的心理学观点主要包括社会心理学、个体心理学和人类存在主义心理学三个方面。
在社会心理学方面,弗洛姆关注人类在社会关系中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他认为现代社会的变革和社会关系的错乱是导致人类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
在个体心理学方面,弗洛姆认为个体心理问题源于自我与自他的关系紊乱,导致了焦虑、孤独、无助等心理问题。
在人类存在主义心理学方面,弗洛姆强调人类存在的困境和自由意志的选择,认为人类需要正确认识自我并主动追求自我实现,才能克服心理问题。
接下来,我们将分别对弗洛姆的社会心理学观点、个体心理学观点和人类存在主义心理学观点展开讨论。
首先是弗洛姆的社会心理学观点。
弗洛姆认为,现代社会的变革导致了社会关系的错乱,人类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挑战。
他指出,现代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大众化等进程,削弱了人类的自主性和自由意志,使人们成为机械化的工具和社会的被动对象。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往往失去了对自我和他人的认识,导致了焦虑、无助、孤独等心理问题的出现。
弗洛姆的社会心理学观点提醒我们,社会关系的健康和稳定对于人类心理健康至关重要,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来促进人类的心理健康和幸福。
社会心理学
• 假设你和一位朋友约定7点会面,谈一件重要的事 情。现在是7点半,朋友还没出现,你会如何就此 事给自己一个说法呢? • A. 我敢肯定一定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绊住了他, 使他不能准时来这里。 B. 这个烂人!!他就不能上心一点吗? 2.忽视一致性信息:根据凯利的理论,个体会重视 一致性信息,但事实中一致性信息很少得到关注 。 原因:a.习惯于具体的事件 b.直接信息比间接信息更可靠 c.行为者本人更突出,而其他人是作 为 背景存在的。
态度
一、什么是态度: 态度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 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二、态度的构成要素: 1.认知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知觉、理解、信念 和评价 2.情感成分:个体的情绪体验 3.行为情绪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种内 在反应倾向,个体作出行为之前所保持的一种准 备状态。
c.韦纳的归因理论
• • • • • •
韦纳将人们对成功与失败的分析归因为以下六类 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 任务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任务的困难程度 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身心状态,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 是否影响工作成效; • 其他因素,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 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 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4.知觉到的自我控制 a、自我效能:对自己能否成功做好某事的信心。 影响因素:自身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 说、情绪唤醒 b、控制点:是一个人感到自己的成功与失败的位 置在哪里——内部的或外部的 内控型:对某些人来说,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 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所以 这种人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 制。 外控型:对另外一些人,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 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作用造成的, 他们相信社会的
社会心理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社会心理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一、社会心理因素的概念及分类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下,个体心理及行为的科学。
社会心理因素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所面对的外在情境及内在因素对其个体心理及行为的影响。
社会心理因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心理压力、社会认知、情绪及态度等。
其中心理压力主要包括了来自社会的负面评价、种族歧视、性别歧视、集体的排斥等问题。
社会认知则主要体现为社会角色认同、社会道德行为认知及社会情境理解等。
情绪则主要包括了情感状态、情感交往及情感调节等方面。
态度则主要由价值观、态度与行为、社会习俗伦理等因素构成。
二、社会心理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1.心理压力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心理压力会对个人心境产生影响,严重的情况下会对个体的生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比如看到自己的言行被负面评价,会让个人形成自卑、无助的感觉,可能会引发社交恐惧症等与社交密切相关的情感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使得个体不能积极主动地融入群体。
因此,个体所接受到的社会压力,将会对他的亲近行为、互惠行为和协作行为产生影响。
2.社会认知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社会认知主要是指人们对身边事物和他人进行的认识和理解。
在社交过程中,个体的行为受到自身对于社交对象的评价和对物质世界的认知的影响。
在社交过程中,人们可能会采用不同的认知策略,这些策略反映了他们的社交目标、自我概念、判断标准和社会价值观。
因此,在社交过程中,认知策略对人们的亲近行为、互惠行为、竞争行为和独立自主行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3.情绪对个人行为的影响情绪对于人的社交行为及其健康状态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情绪调节在人的社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会影响个体的情感状态和行为。
正向情绪显著地改善了个体的关系及健康状况;而负向情绪则显著地增加了人的紧张和需要支持。
情绪表达习惯也会影响行为,情绪处理能力较好的个体会更积极、灵活地与他人交流和互动。
4.态度对个人行为的影响态度是个体对某一个事物的好恶感受及其与这些事物相关的实用性的信念和判断。
探讨社会心理学中的个体和集体
探讨社会心理学中的个体和集体个体与集体,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个体和集体的联系密切,相互影响。
个体和集体所代表的不仅是社会上的两个层面,更是人类意识形态认知的基础。
社会心理学中的个体,是指具体的个体人,是由一系列的心理因素组成的。
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个体的行为往往被视为单一的,但决定个体行为的因素却是多方面的。
而一个人的主观意识和独立思考也是造就个体的关键。
相较于集体的群体行为方式,个体的弱点往往在于“拒绝”思考、认知。
然而,集体的群体行为方式是很容易被个人所塑造的。
相较于个体,群集是由多人组成的,具有有机性、复杂性、互动性和长期性等特点。
由于这些特点,集体能够促进人们思想、行为和感情等方面的沟通和交流,形成集体意识,并依此产生出集体行为。
集体行为的威力和能量不可小觑。
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被广泛讨论。
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乃是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
由于个体和集体的相互联系,在不同情境中,当个体行为与集体行为相冲突时,个体会有意或无意地去影响集体,以求达成自己的目标。
反之,当集体行为与个体行为相冲突时,集体也会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以推动整个集体向前发展。
正是这种相互影响和互动,建立起了现今社会的群体行为方式。
集体行为中的个体会逐渐汇集成完整、有条理的群体,共同向着更为复杂、更为系统的行为方式发展。
这种复杂性和系统性不仅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和内部协调能力,也可以促进个体的成长与发展。
社会心理学中的个体和集体联系紧密,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正因如此,我们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掌握一些重要的技能,以提高个体和集体的关系,并实现更好的社会发展。
首先,个体需要能够适应集体的需要,充分融入到集体的生活中;其次,个体需要意识到自己的话语、行为会对集体产生影响,并应对此做好引导、协调和分析;最后,集体应该共同思索、拥抱和完善自己的群体行为方式,为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加积极和良好的环境。
论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的关系
论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的关系一、前言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的关系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话题。
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是内在驱动的,但同时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的关系。
二、个体心理的基础个体心理是指个体的意识、思维、情感、行为等内在心理过程。
发展个体心理的基础是生理机能和生物遗传机制。
个体随着成长,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经历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比如,生理上的生理成熟和脑部结构差异,都会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发展。
三、社会心理的基础社会心理是指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社会环境包括文化、家庭、教育、工作、社会政治、媒体等各方面。
这些环境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有深刻的影响。
社会心理与个体心理是相互作用的。
个体会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四、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的关系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是不可分割的。
个体的心理过程常常在社会交互中形成。
社会交互涉及到个体和群体的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时,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会对环境做出响应,而环境也会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做出响应。
因此,个体与社会心理是互动关系。
五、社会心理对个体的影响1. 社会规范的形成社会规范是社会心理的一种表现形式。
社会规范是指共同的行为准则和信仰。
社会规范会影响个体的价值观、信仰、行为和情感。
社会规范是通过社会交互形成的。
2. 社会认同感的形成社会认同感是个体与社会的一种关系。
社会认同感是指个体对社会的归属感、认同感和满足感。
社会认同感与社会文化紧密联系,是社会心理的表现形式。
社会认同感影响个体的自我认同、价值观和道德观。
3. 社会支持的提供社会支持是社会心理中的重要部分。
社会支持帮助个体减轻压力,增强心理调节能力。
社会支持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物质支持等。
社会支持与社会心理相互作用,对个体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
六、个体心理对社会的影响1. 个体行为对社会的影响个体行为是指个体的行为表现。
个体行为对社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个体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区别与联系
个体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区别与联系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与心理活动的一门科学。
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中,个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是其中两个重要的分支领域。
这篇文章,将着重探讨个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个体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内心过程、认知和行为的学科。
其主要关注点分别是情感、人格、思维、心理障碍等方面。
个体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实验方法、临床观察和个体测查来进行。
这个领域的主要目标是深入了解个体的心理运作机理,为心理干预提供依据。
相反,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关注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并着重于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过程的影响。
例如,社会心理学家们会研究种族对个人偏见和歧视的影响,或者研究社会角色如何塑造人生意义和目标。
尽管个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关注的对象不同,两者之间却又有很多联系。
比如,个体的想法和行为通常是由多种心理和社会力量共同驱动的,因此调查研究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建立个体心理中的因果关系和模型。
此外,个人绩效被证明是社会心理环境的产物,再次证明了两个领域之间的联系。
因此,个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两者之间需要保持紧密的联系。
在实践中,两者之间的界限也比较模糊。
举个例子,个体心理因素在社交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就是较强的社会调节性。
因此,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之间的交互性是非常紧密的,不能简单地将一个领域划归到另一个领域之外的范畴。
相反,分析两个学科之间的共性和相互联系是必要的。
毕竟,人类的思维差异和道德观念,是因为受到周围的人和情境影响的。
考虑到这些共性和交叉,心理学家们开始采取一种综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称之为社会认知心理学。
社会认知心理学研究个体如何通过与社会交互来理解自己和他人,特别是在涉及到感情、意图、动机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
通过整合个体和社会间的相互影响,社会认知心理学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和解释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综上所述,个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需要密切联系。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中的个体与群体行为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中的个体与群体行为在心理学领域中,个体与群体行为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个体行为研究关注单个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而群体行为研究则关注个体在群体环境下的互动和集体行为表现。
个体与群体行为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不仅展现了个体与群体的复杂关系,也揭示了心理社会互动的种种现象和规律。
一、个体行为的心理过程个体行为的心理过程是指单个个体在特定情境中产生的思维、情感和动机等心理活动。
个体行为的心理过程与个体的认知、情绪和动机密切相关,对个体行为的理解能够深化我们对个体行为的认知和解读。
个体行为的认知过程是指个体在感知、思考、记忆、学习和判断等方面的心理过程。
个体的认知过程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文化背景、性格特点、社会环境等。
通过研究个体的认知过程,我们能够了解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方式、信息的选择和处理方式,从而更好地理解个体的行为表现。
个体行为的情感过程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和情绪反应。
个体的情感过程会受到个体内在需求和外界刺激的影响,不同个体在面对同一情境时可能会有不同的情感表达。
研究个体的情感过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个体情感的形成和调节机制,进而更好地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个体行为的动机过程是指个体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付出的行为动力和努力。
个体的动机过程涉及到个体的需求、价值观和期望,以及外界的奖励和惩罚机制。
通过研究个体的动机过程,我们能够了解个体行为背后的动力来源,从而更好地预测和引导个体的行为。
二、群体行为的互动模式群体行为的互动模式是指个体在群体环境中相互作用和影响的模式。
群体行为的互动模式展示了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群体整体的行为特征,深化了我们对群体行为的理解和解释。
群体行为的合作模式是指群体成员在共同目标下的协作和协调行为。
合作是群体行为的重要特点,有效的合作能够提高团队的效率和成果。
研究群体合作模式有助于我们了解合作的动因和实现合作的条件,为团队工作和组织管理提供参考。
社会心理学个体与群体行为的心理分析
社会心理学个体与群体行为的心理分析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群体在社会环境下的行为和思维的学科。
个体行为是指个人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表现,而群体行为则是指由一群人组成的群体在集体中所表现出的行为。
个体与群体行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互动关系。
本文将通过探讨个体与群体的心理分析,来了解他们在社会中的行为模式。
一、个体心理分析1. 自我概念:个体的自我概念是指对自我的认知和自我价值的评判。
自我概念的形成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评价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个体在满足自身认同和被他人接纳的需求时,会更容易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从而展现积极的行为表现。
2. 自我评价:个体的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所做行为的评价和判断。
环境中的正反馈会增强个体对自己的积极评价,而负面反馈则可能造成自我怀疑和自卑情绪,进而影响个体的行为。
3. 情绪调节: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表现受到情绪的影响。
积极的情绪可以促使个体表现出合作、友善和奉献的行为,而消极情绪则可能导致冲动、攻击性和隔离的行为。
4. 决策行为:个体在面对决策时,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干扰。
例如,个体在做出决策时常常会受到风险规避的心理影响,倾向于选择保守稳妥的策略。
二、群体心理分析1. 社会认同:群体的行为往往受到成员之间的社会认同的影响。
群体内的成员会倾向于模仿和迎合群体中的主流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并因为社会认同感而表现出团结和凝聚力。
2. 集体决策:群体在面对决策时,会通过集体决策的方式来达成共识。
集体决策过程中,个体的独立思考和意见表达对于群体最终的决策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3. 群体动力:群体内的成员会受到群体动力的激励,表现出积极的行为。
群体动力包括集体目标、集体认同和集体价值感,能够激发成员的工作热情和团队合作精神。
4. 蚁群效应:类似于蚂蚁或鸟群的行为模式,群体行为中常常出现以一种集体智慧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情况。
群体内的成员通过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配合,能够形成高效的行动模式。
结语社会心理学的个体与群体行为的心理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模式以及群体行为的特点。
社会心理学个体与群体行为的解读
社会心理学个体与群体行为的解读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
个体与群体的行为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将探讨社会心理学中个体与群体行为的解读。
一、个体行为的解读个体行为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
社会心理学通过对个体行为的解读,揭示了许多重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1. 社会认知与自我概念个体在社会环境中,会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构建自己的认知和自我概念。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过程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包括他人的评价、社会规范等。
个体形成的自我概念会影响其行为表现,例如,当个体认为自己被视为勇敢的人时,他们可能会采取更勇敢的行为。
2. 情感与情绪调节个体的情感和情绪调节在社会心理学中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个体在社会环境中会受到他人的情感表达和情绪传染的影响,同时也会通过社会交往来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
例如,当一个人处于愉快的社交环境中时,他们可能会感到快乐,并传递积极的情绪给他人。
3. 遵守社会规范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受到社会规范的影响。
社会规范是指一些被广泛认可和接受的行为准则和期望。
个体遵守社会规范既可以带来社会认同感,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压力。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受到他人监督时,更容易遵守社会规范。
二、群体行为的解读群体行为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集体参与的行为表现。
社会心理学通过对群体行为的解读,揭示了群体形成、群体决策和集体行动等方面的规律和现象。
1. 群体动力与集体行动群体行为可以产生强大的动力和集体行动。
个体在群体中可以获得社会支持和认同感,并受到集体目标的引导。
群体动力可以促使个体积极参与集体行动,例如集体运动、抗议示威等。
此外,集体行动的结果也可能会对个体产生反馈,进一步影响其行为。
2. 群体决策与决策风险群体决策是指群体成员在集体决策过程中参与协商和表达意见。
群体决策可以整合多个个体的意见和信息,提高决策的质量。
然而,群体决策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群体决策的风险倾向,即个体在群体中更容易冒更大的风险。
心理学的个体与社会
心理学的个体与社会教案主题:心理学的个体与社会导言: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类的思维、情感、行为以及其背后的心理过程。
个体与社会是心理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个体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贯穿着整个心理学领域。
本教案将以心理学的个体与社会为主题,介绍相关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心理学知识。
一、个体的心理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400字左右)1. 个体心理发展理论的概述:通过介绍不同心理学家对个体心理发展的理论,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等,让学生了解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如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的。
2. 文化差异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通过案例和实例,让学生认识到不同文化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文化的差异。
3. 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介绍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并举例说明社会支持是如何对个体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
二、群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的关系(400字左右)1. 群体心理的概念和特征:介绍群体心理的定义和群体特征,如集体决策、社会规范等,帮助学生理解群体心理的形成和作用。
2. 群体心理对个体行为的影响:通过案例和实例,让学生认识到群体心理对个体行为的引导作用,如康奈尔大学的实验,揭示了群体思维对个体决策的影响。
3. 群体心理现象的应用:介绍群体心理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群体激励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以及市场营销中的集体决策原则等。
三、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探讨(400字左右)1. 个人团体认同的理论:介绍社会心理学中关于个人团体认同的理论,如塞罗马的社会认同理论、斯特劳斯的自我认同理论等。
2. 社会影响与个体权力的平衡:讨论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和个体权力的影响,比较社会压力和个体自主性之间的平衡关系。
3. 个体如何适应社会环境:介绍个体如何通过自我调适、社会支持等方式适应社会环境,并提供应对方法和策略。
四、心理学在个体与社会中的应用(400字左右)1. 心理学与教育:介绍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如学习动机、学习风格等的研究,以及心理辅导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是什么?答: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而所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则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来自社会规范、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要求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隐的和外显的反应。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什么?答:一、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1、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
2、研究人的社会动机。
3、研究人的社会认知。
4、研究社会态度改变。
二、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社会影响等方面。
三、群体心理:大群体与小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心理与行为。
四、应用社会心理学:环境、健康、法律、宣传、教育等具体实践领域中的社会心理现象。
3、社会心理学有哪些具体研究方法?答:一、观察法: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从而探究变量间关系的方法。
1、自然观察法:即一般观察法,是在自然情境下对人或动物行为进行直接观察的方法。
2、控制观察法: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对人或动物行为进行观察的方法。
3、参与观察法:观察者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同时观察参与者行为的方法。
包括公开参与观察法和隐蔽参与观察法。
4、非参与观察法:观察者以旁观的方式观察被研究者行为的方法。
通常可借助于单向玻璃或录音、摄像等进行。
二、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通过系统地操纵某些变量以研究其他变量的方法。
1、实验室实验法: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借助于专门的仪器设备所进行的实验。
2、自然实验法:由环境因素自然操纵自变量,而非由实验者操纵的。
形式上与观察法相同,效果上与实验法相同。
如对自发事件引起的社会行为的研究。
3、现场实验:是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三、调查法:又称询问法,是通过谈话、问卷等形式,根据被调查者的直接表达获得被研究者信息的方法。
1、访谈法:通过问答进行调查的方法。
包括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概念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
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社会心理学发展历程心理学有很多种分类,不同的分类形式则体现出不一样的研究重点。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不是以社会为代表的心理学研究,或者说研究的对象不是社会,而是个人在的社会属性表象的反应。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体或者某些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表现。
而这种心理学影响的模式是逆向的,是社会环境对人的外在影响,进而形成综合的心理素质。
社会心理学曾经被看做社会心理学的一种研究倾向,而今作为心理学的分支科学而存在。
目前来看,心理学家说社会心理学,通常是指心理-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家说社会心理学,通常是指社会-社会心理学。
但是在少数场合,社会心理学一词则被理解为心理-社会心理学与社会-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总合。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价值在于提高人认识自身的能力,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社会心理学自诞生开始,就从孕育它的两个母体——心理学和社会学——里继承了两种基本的研究取向,形成了所谓的“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对于“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的问题,这两种研究取向的学者的看法是不一样的。
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F.H.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1924)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谓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
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一般来说,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客体包括自然客体与社会客体。
一般说来个性心理学是研究个性特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举例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我们周围情境的力量的科学,尤其关注我们是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的。
更确切地说,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就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又如何互相关联的种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
——David G.Myers,2005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它所关心的“是人类群体行为的心理学解释”。
——(Ellwood,CA.The我们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互动的观点出发,研究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人(包括个体与群体)的社会心理与行为变化、发展的一门学科二、心理学家与社会学家的分歧心理学家注重个体,欲图通过个体的人格特征(得自本能或社会影响)来解释人的行为;而社会学家则注重群体(早期为大群体后期为小群体),欲图通过人们在群体中的互动来解释人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内容:1.个体心理学2.群体心理学3.大众心理学三、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三个层次:一般方法论或广义方法论,即哲学世界观层次的方法论1.实证主义方法论2.人文主义(反实证主义)方法论3.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专门方法论(方法原则)1.客观原则2.宏观与微观相统一原则 3.交往原则4.伦理原则具体方法1.实验室实验2、现场实验3.系统观察法4.调查法四、实验室实验的优缺点优点(1)研究人员能够控制自变量和因变量(2)能够在各种场合随机地分配被试(3)操作检验虽然实验者能够控制自变量,但是确信被试是否察觉了实验者打算进行的操作是很重要的缺点:(1)实验室环境的无关可能性。
即指实验室条件的人为性,以和实验室环境与人周围的显示环境相距甚远这一事实。
(2)实验者的期望(3)被试在实验室环境的反应。
这些反应主要是需求特征和评价恐惧五、现场实验的优缺点优点(1)有较好的外部效度(2)有较高的反应真实性(3)仍保留了对自变量的控制和随机原则,能够说明现象间的因果关系。
缺点(1)变量不易控制(2)容易引发道德问题(3)较低的精确性和复杂性六、问卷和访谈法优缺点优点:首先,它可使研究人员在长时间跨度和广泛的社会领域中检验假设。
社会心理学与个体行为
社会心理学与个体行为社会心理学与个体行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各种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旨在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揭示社会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机制。
本文将重点讨论社会心理学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并探讨如何应用这些理论来理解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第一部分:个体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解释社会认知理论在解释个体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根据这一理论,个体的认知过程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规范、社会期望和社会比较等。
例如,一个人在做决策时可能会受到他人的意见和期望的影响,可能会根据群体的行为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社会认知理论还解释了人们为什么会对群体行为产生跟随效应。
当个体面对不明确的情况时,他们往往会倾向于从其他人的行为中获得信息,以便作出决策。
这种现象被称为从众行为,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此外,所谓的社会角色也对个体行为有重要影响。
社会角色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个体所扮演的特定角色和期望。
根据社会角色理论,个体的行为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社会角色来调整。
例如,一个人在担任领导者角色时可能会表现出不同于在普通群体成员身份时的行为方式。
第二部分:应用社会心理学解释和理解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概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群体性事件中的个体行为。
在一场抗议活动中,个体的行为可能受到群体效应和社会规范的影响,导致他们做出与平时不同的行为。
这一现象可以通过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和理论来解释,例如群体极化和群体决策理论。
社会心理学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个体的偏见和歧视行为。
通过研究个体对不同群体成员的态度和行为,我们可以揭示出背后的社会心理因素。
这对于帮助我们减少偏见和歧视行为,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社会心理学也可以用来解释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
例如,通过研究个体的领导行为和追随行为,我们可以理解什么样的个体会成为领导者,以及什么样的个体更容易受到领导者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个体与群体行为
社会心理学个体与群体行为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与群体行为的学科,通过对个体心理及其对群体影响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社会互动和社会动力的形成。
个体与群体行为是社会心理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个体与群体行为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其对社会的作用。
一、个体行为的特点与影响因素个体行为是指个人在特定环境和背景下展现出的行为方式。
个体行为具有以下特点:1. 自主性:每个人都有自主选择和决策的权力,个体行为往往受到自身意愿、需求、观念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
2. 目标导向性:个体行为通常与个人的目标、动机和愿望相关,人们的行为往往是为了实现某种个人利益或满足某种需求而进行的。
3. 多样性:由于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和背景不同,个体行为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存在很大的多样性。
个体行为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包括:1. 个人特质:每个人的性格、认知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等独特特质对个体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中的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因素会对个体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例如,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积极的同事关系可能会促进个体积极向上的行为。
3. 文化背景:不同文化对个体行为具有不同的规范和期望,文化价值观和社会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个体的行为方式和决策过程。
二、群体行为的特点与影响因素群体行为是指由一群人在共同情境和集体决策下表现出的行为方式。
群体行为具有以下特点:1. 集体性:群体行为是由多个个体的行为组成的集体行为,其特点是多数人产生的决策和行为会影响到其他人。
2. 形成过程:群体行为不是随机生成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的集体决策、讨论和互动过程逐渐形成的。
3. 影响力:在群体中,个体的行为往往受到其他成员的意见、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从众效应和集体主义思维。
群体行为的形成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1. 社会规范:群体在特定情境中遵循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对群体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心理学的解释
心理学的解释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状态及其相关行为的科学,它旨在探讨和解释人类幸福感、行为动机、智力和行为能力、承受压力及其经历等素质和活动。
它不仅涉及到人类思想活动的分析和研究,同时也涉及到人类行为及其调节的研究。
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包括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个体心理学,心理测量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等领域。
我们将在本文中,着重介绍一下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个体心理学的解释。
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如何去理解,记忆,思考,决定,以及处理信息的心理过程。
它涉及到决策制定,记忆,思考,知觉,语言,智力,认知调节等一系列心理过程。
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如何更好地改善思维独特性,如何增强思维技能,以及如何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人类心理发展和行为变化的规律性,特别是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面发展过程。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关注点包括人类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以及影响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
发展心理学通过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行为和感知形式的研究,可以更加细致有效地了解人类心理。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与人的内心及行为的交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如何影响,如何被影响,以及如何分析和解释社会行为。
研究的内容包括人际交往、组织行为、文化影响、促进改变、社会网络、群体行为以及群体激励等。
最后,个体心理学是指研究个体认知、情感、行为、社会心理、遗传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个体心理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认知发展、情绪发展、个体能力发展、心理疾病及康复、个性心理学等。
综上所述,心理学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它涉及到人类思想活动的分析和研究,也涉及到人类行为及其调节的研究。
它包括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个体心理学等领域,旨在探讨和解释人类幸福感、行为动机、智力和行为能力、承受压力及其经历等素质和活动。
心理学的研究为人类更好地理解自身,更好地拥抱自己,以及更好地提升自己精神健康状态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同时也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分析治疗方法,使我们有机会拥有更加完美的生活。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1、社会心理学涵义:研究特定社会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or 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是设法了解与解释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他人存在的影响;这个他人存在包括实际存在、想象中的存在或暗指的存在。
)2、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对象:(1)个体心理及行为(2)社会交往和互动的心理和行为(3)群体心理及行为(4)应用社会心理学研究3、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潜在的问题:(1)研究偏向问题(2)伦理道德问题(3)价值中立问题(4)或然性问题4、伦理道德问题:(1)相应的伦理道德问题:1)对被试的实验性欺骗2)个人隐私的侵犯问题3)被试的痛苦问题及人身伤害【作为研究者,应该把可能发生的危险告诉被试,以被试自愿参加为原则,让被试自由做出决定;当被试对研究出现不良反应,意识到研究对自己不利,或对研究不再有兴趣时,被试应有随时退出的权利,同时还要建立必要的安全措施,提出应急计划】(2)伦理问题处理的基本原则:1)自愿参加的原则2)匿名和保密原则3)风险最小化原则(or书p71~74:(1)知情同意的原则:①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②实验性欺骗③角色扮演技术(2)避免伤害与最小危险原则(3)保护个人隐私原则(4)事后解释原则)第二章(小题目多)5、社会心理学的形成(3个时期):(1)哲学思辨阶段(孕育时期)(2)社会经验阶段(初创时期):1908年,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和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引论》出版,标志社会心理学诞生(3)实验分析阶段(形成时期):1924年,奥尔波特著作的《社会心理学》出版,运用实验的方法,标志实验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6、早期社会心理学主要流派(1)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派冯特:10卷《民族心理学》(1920年)用十年写成,民族的语言风俗。
(2)法国的群众心理学派(3)英国的本能心理学派第三章7、社会化的定义: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就叫做社会化。
大学三年级社会心理学个体行为与社会互动的心理机制
大学三年级社会心理学个体行为与社会互动的心理机制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
在大学三年级的学习中,社会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的课程,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能够使学生了解个体行为与社会互动的心理机制。
本文将从认知、情感和动机三个方面来探讨大学三年级社会心理学个体行为与社会互动的心理机制。
认知方面,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行为往往受到认知过程的影响。
首先,社会认知是个体理解和解释社会环境和他人行为的过程。
社会认知主要包括注意、感知、记忆和思维等方面。
比如,在与他人交流时,个体的注意会受到他人的言语、声音和肢体语言等因素的影响,从而选择性地感知和记忆他人的信息。
此外,社会认知还和个体的社会观察能力密切相关,通过对他人行为的观察,个体能够了解他人的意图和动机,进而预测他人的行为,从而更好地进行社会互动。
情感方面,个体的情感状态对于社会互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情感是个体对于内外环境产生的主观体验,包括情绪和情绪调节等方面。
在社会互动中,个体的情感状态会受到他人的评价和反应的影响。
比如,当个体遭到他人的批评或者不公正对待时,可能会感到愤怒、悲伤或者羞耻等负面情绪,进而产生消极的行为倾向。
相反,当个体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支持时,可能会感到高兴、自豪或者满足,从而促使其积极参与社会互动。
动机方面,个体参与社会互动的动机决定着其行为的目标和方式。
动机主要包括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个体出于内心的兴趣、满足和成就感等内在需求而参与社会互动。
比如,一个热爱音乐的学生会愿意和其他音乐爱好者一起合作,演奏出美妙的音乐。
而外在动机则是指个体出于外界的奖励和惩罚等外在压力而参与社会互动。
比如,一个学生为了获得奖学金而努力学习,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除了上述认知、情感和动机三个方面外,社会心理学还研究了个体行为与社会互动的其他心理机制。
例如,个体在社会互动中会受到其他人对自己的期望的影响,从而形成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1.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1.社会层面 2.个人层面3.人际层面。
3. 印象形成:对他人印象形成的过程叫印象形成,指人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人格特征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
4. 心理学家阿什最早对印象形成做了最早的研究。
在研究中,阿什把人格特性分成中心特征和边缘特征。
结果发现人们对他人的印象形成主要是依照中心特征,边缘特征起的作用不大。
5. 个体知觉中的偏差有晕轮效应和正性偏差。
6.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体对周围事物有照明作用一样。
与其相对的是负晕轮效应。
7. 正性偏差:也称慈悲效应,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们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影响。
8. 自我提升:也叫做自我美化。
它是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
从某种意义上看,自我提升实际上是一种自利偏差。
9. 自我确认:指个体寻找和解释情景,以证实自我概念的过程。
10. 自我表演:也叫自我展示,指人们在他人对自己印象形成事所做的显露。
11. 自我知觉障碍:是指人们提前准备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使用这种策略如果失败了就可以使得他们不把我们的失败归结于我们缺乏能力。
而如果成功了就更可能做出能力的归因。
12. 分类:在认知他人的时候,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立的的个体,而总是立即并自动的降至轨道某一类当中,这个过程就是分类。
13. 图式:是指一套由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的事例。
14. Weiner 的归因理论:该理论要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
他认为内因和外因的区分只是归因的维度之一,在归因时人们还从另外一个角度及稳定与不稳定的角度看待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触摸:握手握紧一点有用么 触摸:握手握紧一点有用么?
• 身体触摸与信息传达 • 握手:世界上很多文化用以表达欢迎的方式 握手: • 紧握手时给人留下良好第一印象的途径
• 握手指数:持续时间、紧握度、力量、活力 握手指数:持续时间、紧握度、力量、 • 握手指数与人的人格的几个方面有较强的联 系,指数越高越外倾,对经验越开放且较少 指数越高越外倾, 害羞。 害羞。
识别力高于随机猜测
香味---正在消失的非言语线索 香味 正在消失的非言语线索
• • • •
对他人性格特征的认知 (一)认识他人性格的困难 (二)认识他人需采用多种途径 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二、归因:理解他人行为的原因
• •
(一)归因:确定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而了解谈人稳定特质 归因:确定他人行为的原因, 和性格倾向的过程。(我们如何解释他人,如销售员的赞美)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和性格倾向的过程。(我们如何解释他人,如销售员的赞美) 1、对应推断理论:我们如果以他人行为为基础推断他们稳 、对应推断理论: 定性格的理论,把他人的行为看作持久特质的体现, 定性格的理论,把他人的行为看作持久特质的体现,往往会 忽视环境的作用,做出错误的判断。 忽视环境的作用,做出错误的判断。 措施 1)关注自由选择行为,忽视被迫行为(飞机场人的反应) )关注自由选择行为,忽视被迫行为(飞机场人的反应) 2)选择产生独特的非共同效果-由某种特殊因素而非其它因 )选择产生独特的非共同效果 由某种特殊因素而非其它因 素产生的效果-的行为 素产生的效果 的行为
Hale Waihona Puke 初次印象, 初次印象,也称第一印象
• • • • • •
二、印象形成的效应 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最初获得的信息 近因效应 :最新获得的信息 2、光环效应 (晕轮效应。 ) 晕轮效应。 、 3、刻板印象(北方男人粗犷、豪爽,而南方男人细 、刻板印象(北方男人粗犷、豪爽,
你。 • (女企业家比男企业家受到更多的美评)
调整聚焦理论: 调整聚焦理论: 扩大和打折扣必然发生吗? 扩大和打折扣必然发生吗?
• 调整聚焦理论:人们调整自己行为以达到 调整聚焦理论: 目标时,会采取两种不同的思考焦点: 目标时,会采取两种不同的思考焦点:一 种是提升考虑, 种是提升考虑,重视考虑肯定结果是否出 ;(较少出现折扣效应 较少出现折扣效应) 现;(较少出现折扣效应) • 另一种是预防考虑,着重考虑否定结果是 另一种是预防考虑, 否出现。(较少出现扩大效应) 。(较少出现扩大效应 否出现。(较少出现扩大效应) • 我们分析他人行为原因时除了分析,内部 我们分析他人行为原因时除了分析, 个人)因素和外部(情景)因素外, (个人)因素和外部(情景)因素外,还 经常考虑他人行为的理由( 经常考虑他人行为的理由(他们有意识的 动机、愿望、意图)和其他因素。( 。(如犯 动机、愿望、意图)和其他因素。(如犯 罪心理) 罪心理)
Kelley:因果归因理论:归因于个人还 是情景?
• 皮肤的比喻内外归因 • 一致性: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的反应甚至是行为表 一致性: 现与当事人一致的程度。 现与当事人一致的程度。 • 一贯性:在不同场合(如跨时间的)对同一给定 一贯性:在不同场合(如跨时间的) 刺激以相同方式反应的一贯程度。 刺激以相同方式反应的一贯程度。 • 区别性:一个人对不同刺激或时间以相同方式反 区别性: 应的程度。 应的程度。 • 1)三者皆高,归因于外部因素(顾客有吸引力) )三者皆高,归因于外部因素(顾客有吸引力) • 2)低高低,归因于内部因素(侍者爱调情) )低高低,归因于内部因素(侍者爱调情)
• 5、撒谎者会表现出夸张的面部表情。笑得更开,悲 、撒谎者会表现出夸张的面部表情。笑得更开, 伤过分。 对你说“ 过分的道歉—谎言 伤过分。例:对你说“不”后,过分的道歉 谎言 • 注意: 注意: • 1识别谎言过程的认知因素 识别谎言过程的认知因素 • 关注他们说话内容或非言语线索 两者很难同时兼顾 • 识别谎言的动机越强,越有可能仔细关注说话内容而 识别谎言的动机越强, 忽视最重要的非言语线索 • 2 谎言能被不同文化的人识破么? 谎言能被不同文化的人识破么? • •
• 人类面部能清晰表达 种基本情绪:愤怒、恐 人类面部能清晰表达6种基本情绪:愤怒、 种基本情绪 快乐、悲哀、惊奇和厌恶。 适应机体的生 惧、快乐、悲哀、惊奇和厌恶。(适应机体的生 存而产生的,以后逐渐发展成一种先天的、 存而产生的,以后逐渐发展成一种先天的、固 定的心理模式。如怒发冲冠、咬牙切齿) 定的心理模式。如怒发冲冠、咬牙切齿 • 混合情绪: 悲喜交加、又惊又恐。 混合情绪: 悲喜交加、又惊又恐。 • 面部表情具有普遍性吗? 面部表情具有普遍性吗? • 面部表情并不完全具有世界性的普遍性——其 面部表情并不完全具有世界性的普遍性 其 准确含义受到文化和情境的差异的影响( 准确含义受到文化和情境的差异的影响(恐惧 的照片+愤怒的暗示描述) 与口语相比, 的照片+愤怒的暗示描述)——与口语相比, 与口语相比 他们通常很少需要翻译。 他们通常很少需要翻译。
眼睛——心灵的窗户
• 含情脉脉,会说话的眼睛。 含情脉脉,会说话的眼睛。 • 与戴墨镜人交谈的感受 • 注视与瞪目: 注视与瞪目: 目光接触的非言语线索 • 瞪视:不顾接受者反映并持续注视他 瞪视: 人的目光接触方式。 人的目光接触方式。——愤怒敌意 愤怒敌意 • 道路冲突时 道路冲突时——驾驶员处于高度的攻 驾驶员处于高度的攻 击状态,甚至导致实际的攻击行为— 击状态,甚至导致实际的攻击行为 —驾驶员应该回避与违反交通规则的 驾驶员应该回避与违反交通规则的 驾驶员目光接触。 驾驶员目光接触。
• •
提问:这位同学为什么在课堂上睡觉? 内因(这位同学爱睡觉),外因(厌倦了讲课内容)
• 因果归因的其他维度:内部/外部、稳定/不稳定、 因果归因的其他维度:内部 外部、稳定 不稳定、 外部 不稳定 可控/不可控这三个维度 可控 不可控这三个维度
三、印象形成和管理 我们如何整合并使用社会信息
• 一、印象与印象形成的概念
(二)归因:错误的基本来源
• 1、对应偏见——对性格原因的高估(基本归 、对应偏见 对性格原因的高估( 对性格原因的高估 因错误):就算存在显著的情景原因, ):就算存在显著的情景原因 因错误):就算存在显著的情景原因,也将 他人的行为解释为性格的结果的倾向。 他人的行为解释为性格的结果的倾向。 • 基本归因错误(对应偏见):在解释他人行 基本归因错误(对应偏见):在解释他人行 ): 为原因时,过高估计性格作用的倾向。 为原因时,过高估计性格作用的倾向。 • 这种倾向在强调个人主义的文化中如西欧美 加拿大等国家比在强调团体合作、 国、加拿大等国家比在强调团体合作、服从 和相互依赖的集体主义文化中表现得更加普 遍明显。(大规模谋杀事件) 。(大规模谋杀事件 遍明显。(大规模谋杀事件)
• 2、行动者 观察着效应(看我是被逼的) 观察着效应( 、行动者—观察着效应 看我是被逼的) • 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情景原因,把别人的行为 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情景原因, 归因于内部(性格)原因的倾向。 归因于内部(性格)原因的倾向。 • 跌倒 跌倒—— 他人:他很笨 他人: • 自己: 自己: 路滑 • 3、自我服务偏见:“我很优秀你只是运气好” 、自我服务偏见: 我很优秀你只是运气好” • 将肯定的结果归因于内部原因(如自己的特质 将肯定的结果归因于内部原因( /性格),将否定的结果归因于外部原因(如 性格),将否定的结果归因于外部原因( 性格),将否定的结果归因于外部原因 运气、任务难度)的倾向。 运气、任务难度)的倾向。 • 该倾向在强调团体和谐的文化中(亚洲国家), 该倾向在强调团体和谐的文化中(亚洲国家), 比在强调个人成就、 比在强调个人成就、对生理自鸣得意的西方文 化中表现较弱。 化中表现较弱。
然后请两位同学,一个扮演高兴时的表情行为, 然后请两位同学,一个扮演高兴时的表情行为,一个扮演悲伤 时的表情行为, 时的表情行为,然后让大家总结两者的差异
• 五种基本的通道: 五种基本的通道: 面部表情 目光接触 身体动作 姿势 触摸 • 内在信息通过以上五种基本的通道表达
不戴面具的脸孔: 不戴面具的脸孔: 作为理解他人情绪线索 理解他人情绪线索的面部表情 作为理解他人情绪线索的面部表情
• • • 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 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是个体 个体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 个体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 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 印象形成。 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
• • • • • •
她和一个既没钱,对她又冷淡但是比较帅的人结婚) (她和一个既没钱,对她又冷淡但是比较帅的人结婚)
3)关注低社会赞许行为 )
邻居不为其狗的不良行为忧虑道歉) (邻居不为其狗的不良行为忧虑道歉)
扩大与打折扣: 扩大与打折扣:我们如何处理大量潜在的原因
• 打折扣:当其他潜在原因也同时存在 打折扣: 时,某个行为原因的重要性将减少的 倾向。 倾向。
• (主管表扬后给你一个大的任务, 胡萝卜加 主管表扬后给你一个大的任务, 大棒)
• 扩大:尽管存在阻碍某行为出现的因 扩大: 但该行为发生了,因此, 素,但该行为发生了,因此,增强了 该行为发生潜在原因的重要性。 该行为发生潜在原因的重要性。
• 从不公开评论学生的老师,某天当众表扬了 从不公开评论学生的老师,
身体语言:手势、姿势和动作
• 回忆一件令你愤怒的事 越愤怒越好, 回忆一件令你愤怒的事-越愤怒越好, 越愤怒越好 并仔细想一会儿, 并仔细想一会儿,再回想一件让你感 到悲哀的事-同样越悲哀越好 同样越悲哀越好。 到悲哀的事 同样越悲哀越好。比较两 种情景下的行为。 种情景下的行为。念头转变时你是否 移动了你的身体? 移动了你的身体? • 身体语言经常揭示他人的情绪状态, 身体语言经常揭示他人的情绪状态, 尤其是手势。 演讲 诗朗诵、 演讲、 尤其是手势。(演讲、诗朗诵、歌手唱 歌) • 不同的文化手势有时有不同的意义。 不同的文化手势有时有不同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