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S-221系列大屏全站仪数据传输使用说明
全站仪使用操作说明
全站仪使用操作说明全站仪是一种测量仪器,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测绘等领域。
它可以实现高精度的距离测量、角度测量以及测量数据的存储和处理。
本文将详细介绍全站仪的使用操作步骤。
一、开机与初始化1.将全站仪放置在平稳的地面上,并连接传输线缆和电源线。
2.按下电源开关,等待全站仪启动。
启动完成后,全站仪会自动进行校准和初始化,此过程需要等待一段时间。
根据具体型号的要求,通过操作面板上的相应按键完成初始化设置。
二、水平中心快速收敛1.在完成初始化后,全站仪会自动进入水平中心快速收敛模式。
此时,需要将全站仪定位到待测点上,并保持水平状态。
在操作面板上选择“水平中心快速收敛”选项,开始进行校准。
2.全站仪会发出激光束,通过观察仪器显示屏上的提示,将目标对准至激光束上。
根据仪器提示进行进一步操作,等待校准完成。
三、测量模式设置1.在校准完成后,可以通过操作面板上的菜单进行测量模式的设置。
常见的测量模式包括: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坐标测量等。
2.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相应的测量模式,在菜单中进行设置并确认。
四、角度测量1.进入角度测量模式后,全站仪会发出测向目标的激光束。
将目标对准激光束上,并观察显示屏上的读数。
如果有需要,可以通过操纵控制面板上的触摸屏或按键进行校准和调整。
2.在测量完一个目标后,可以通过操作面板上的菜单选择测量下一个目标或者退出角度测量模式。
五、距离测量1.进入距离测量模式后,全站仪会发出激光束测量目标点的距离。
将目标对准激光束上,并观察显示屏上的读数。
需要注意的是,高度差对距离测量有一定影响,如果需要更精确的测量结果,可以通过仪器的高度差补偿功能进行调整。
2.在测量完一个目标后,可以通过操作面板上的菜单选择测量下一个目标或者退出距离测量模式。
六、坐标测量与存储1.进入坐标测量模式后,全站仪会通过角度和距离测量目标点的坐标。
根据仪器的操作提示进行操作,将目标对准激光束上,并观察显示屏上的读数。
2.在测量完一个目标点后,可以通过操作面板上的菜单选择测量下一个目标点或者退出坐标测量模式。
全站仪的使用方法
全站仪的使用方法全站仪是一种用于测量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工程项目的测量设备,具有高精度、高效率的特点。
下面将介绍全站仪的使用方法,包括仪器的设置、测量操作和测量资料的处理。
一、仪器设置1.选择测量点:根据需要测量的对象选择适当的测量点,可以根据工程图纸或现场情况确定。
2.设置基准点:选择一个固定的点作为基准点,一般选择现场的固定结构物或标志物。
3.安装全站仪:将全站仪放在固定的三脚架上,并使用水平仪调整仪器水平。
4.夹紧调节杆:用正确的方式夹紧调节杆,确保仪器的稳定性。
5.联机操作:将全站仪与计算机或数据采集器等设备进行联机操作,确保数据的准确传输。
二、测量操作1.灵敏度调整:根据测量要求调整全站仪的灵敏度,灵敏度越高,测量精度越高。
2.定位:使用全站仪的望远镜观察测量点,并使用准星准确对准目标点。
3.测量:根据具体的测量要求选择测量方式,如无棱镜测距、基线测量等。
4.读数记录:根据仪器的指示,使用键盘或触摸屏输入测量结果,包括距离、角度等。
5.复测校验:对关键测量点进行复测和校验,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6.参数调整:根据现场情况和测量需要,调整仪器的参数,如高差补正、边站补正等。
7.多方位测量:根据需要进行多方位测量,以获取更全面的测量数据。
8.水平调整:使用水平仪进行水平调整,确保仪器的测量结果准确。
三、测量资料处理2.数据处理:使用专业测量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如坐标计算、图形绘制等。
3.结果输出:将处理后的结果输出为表格、图像或图纸等形式,用于工程计算和设计。
4.数据存档:将测量数据进行归档,并进行备份,以便后续的数据查询和使用。
5.报告编制:根据测量结果编制测量报告,包括项目背景、测量目的、方法和结果等。
全站仪的使用需要熟悉测量原理和操作规程,以及具备一定的测量经验和计算机应用技能。
在实际操作中,还应注意保护仪器的安全,避免碰撞和水浸等情况发生。
总之,合理使用全站仪可以提高工程测量的精度和效率,为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测量数据。
HTS-221华星全站仪说明书
该系列全站仪在具备常用的基本测量功能之外,还具有 特殊的测量程序,可进行悬高测量、偏心测量、对边测量、 放样、后方交会、面积测量计算、道路设计与放样等工作, 可满足专业测量的需求。 5、可换目镜
本仪器目镜为可换目镜,可方便配备弯管目镜,便于用 户进行天顶方向观测及高层建筑的测量。 6、激光下对点可选
我们将非常重视来自于您的每一条建议, 我们将非常关注我们产品的每一个细节, 我们将非常努力把产品的质量做得更好。
注:本公司在产品的升级和改进中有对技术参数进行更改的 权利,恕不事先告知!说明书中一些图片与实物可能会有差 别请以实物为准。
I
仪器特点:
功能丰富——本公司生产的HTS-221系列全站仪搭载丰 富的测量应用程序,同时具有数据存储、参数设置等功能, 适用于各种专业测量。 1、 绝对数码度盘
3.2.1 利用垂球对中与整平..................................... 6 3.2.2 利用对中器(光学或激光)对中 ................. 8 3.3 电池的装卸、信息和充电........................................ 9 3.4 反射棱镜.................................................................. 10 3.5 基座的装卸...............................................................11 3.6 望远镜目镜调整和目标照准...................................11 4、初始设置与基本操作....................................................... 12 4.1 开/关机 .................................................................... 12 4.2 系统的模式结构及显示符号.................................. 13 4.3 设置角度的倾斜改正.............................................. 15 4.4 背景灯照明.............................................................. 16 4.5 设置仪器参数选择项.............................................. 16 4.6 仪器常数设置.......................................................... 16 4.7 对比度设置.............................................................. 17 4.8 日期与时间设置...................................................... 17 4.9 选择工作文件.......................................................... 17 4.10 字母和数字的输入方法........................................ 18 4.11 说明........................................................................ 19
HTS-221M全站仪常用操作说明
HTS-221M全站仪常用操作说明常用设置修改目标高:按【热键】键→选择【目标高】切换字母数字输入:按【模式】键更改测量设置:按【测设】键,更改【测量1】【测量2】设置查阅数据:按【数据】键HTS-221M全站仪数据可存放于工作文件或已知坐标两处。
①工作文件:用户可自己建立,用于存储测出点、调取点和数据导出导入,如右图中选择【查看文件数据】,可查看当前工作文件内的点。
②已知坐标:仪器固有的一个文件,用于存储手动添加的点、调取点和数据导入,如右图选择【查看已知坐标】,可查看已知坐标内的点。
对中整平按【】键,设置补偿器及查看电子气泡按【★】键,选择【对点+】【对点-】打开调节对中激光。
创建文件并设置工作文件按【菜单】键,进入菜单。
选择【文件管理】。
选择工作磁盘:例:A:Flash,完成后确定选择【创建】,输入文件名后按【ENT】键创建完成光标移动到之前创建的文件,选择【当前】该文件设置为工作文件,用于储存测出数据;选择【调取】该文件设置为调取文件,用于调取该文件内点。
建站后视1、输入点设站后视按【建站】键选择【已知后视坐标】输入一个工作文件内没有的点的点名,按【ENT】键输入坐标NEZ,完成后按【ENT】键确认输入完站点和后视点后,按【ENT】键进入后视检查检查完成后,按【ENT】键提示是否保存检查所得后视点坐标,完成建站。
2、调取点设站后视按【建站】键选择【已知后视坐标】输入需要调取点的点名或点名中的某个字符+“*”。
例:需调取的点名为ABC,可输入ABC或A*、B*输入后按【ENT】键为调取工作文件中的点;选择【已知】为调取已知坐标中的点。
例:若输入的是A*,弹出选择框进行选择点。
调取完成后弹出点信息并自动跳至下一步。
调取完站点和后视点后,按【ENT】键进入后视检查检查完成后,按【ENT】键提示是否保存检查所得后视点坐标,完成建站。
根据【测设】中的设置,选择【测量1】或【测量2】进行测量。
例:【测量1】键设置如右图,免棱镜进行单次测量,按【ENT】键进行数据保存。
全站仪的操作和使用方法
全站仪的操作和使用方法
1. 设置全站仪。
首先,将全站仪放置在平稳的三脚架上,并确保仪器水平。
然后,打开仪器,等待一段时间使其自动校准。
2. 瞄准目标。
使用全站仪的望远镜,将准线对准需要测量的目标点。
通过调
整望远镜的焦距和放大倍数,确保目标点清晰可见。
3. 测量。
在目标点上设置反光棱镜,然后通过全站仪测量仪器显示的水
平角、垂直角和斜距,从而确定目标点的坐标和高程。
4. 数据处理。
将测量得到的数据输入到计算机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生成测量报告和图纸。
5. 注意事项。
在使用全站仪时,需要注意保持仪器的稳定和水平,避免在强风或震动的环境中测量。
另外,在测量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总的来说,全站仪的操作和使用方法并不复杂,但需要经过专业培训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才能熟练掌握。
希望以上介绍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全站仪的操作和使用方法。
全站仪使用方法步骤
全站仪使用方法步骤全站仪是一种用于测量地面上点的仪器,它在土木工程、建筑工程和地质勘探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正确的使用全站仪可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效率,下面将介绍全站仪的使用方法步骤。
第一步,设置全站仪。
在使用全站仪之前,首先需要进行仪器的设置。
打开仪器,然后调整仪器的水平,确保其水平泡处于中央位置。
接下来,选择合适的测量模式和单位,并进行相关的校准。
第二步,放置测站。
在进行测量之前,需要选择合适的测站位置。
测站位置的选择应该考虑到测量的对象和测量的范围,以及避免遮挡物对测量的影响。
放置测站时,需要使用三脚架将全站仪稳固地固定在地面上,并确保其水平。
第三步,目标设置。
在测站位置确定之后,需要设置测量目标。
目标可以是地面上的点、建筑物的角点或者其他特定的位置。
使用反光棱镜或者其他测量目标设备,将目标设置在需要测量的位置上,并确保其与全站仪的测量光束对准。
第四步,测量操作。
进行测量操作时,需要通过全站仪的操作界面进行相关设置。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测量模式和参数,并进行测量。
在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全站仪与测量目标的稳定,并避免外界干扰。
完成测量后,将测量数据记录下来。
第五步,数据处理。
测量数据记录完成后,需要进行数据处理。
根据实际需要,可以通过相关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到最终的测量结果。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需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确保结果的可靠性。
第六步,结果输出。
最后,根据实际需要,将测量结果输出。
可以通过打印、导出文件等方式将测量结果进行输出,以便后续的使用和分析。
总结。
全站仪的使用方法步骤包括设置仪器、放置测站、目标设置、测量操作、数据处理和结果输出。
正确的使用全站仪可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效率,为工程测量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希望本文介绍的全站仪使用方法步骤对大家有所帮助。
全站仪使用方法
全站仪使用方法
全站仪是一种用于进行测量和定位的精密仪器,它广泛应用于测绘、建筑和土木工程等领域。
下面将介绍全站仪的使用方法,帮助用户正确操作该仪器。
1. 准备工作:
- 确保全站仪的电池已充电,并安装在仪器上。
- 打开仪器,等待其进行自检并进入工作模式。
- 在所需的测量区域内设置至少两个测量点,以便仪器进行
定位校准。
2. 定位:
- 将全站仪放置在一个平稳的平台上,并使用相机准星对准
待测点。
- 使用粗调手轮将仪器水平调整,直到准星完全静止在待测
点上。
- 使用细调手轮进行调整,直到准星仅有微小的移动。
3. 测量:
- 使用全站仪的触摸屏或按钮选择测量功能。
- 选择所需的测量模式,如距离、角度或坐标测量。
- 对准待测点,观察并记录所需的测量结果。
- 移动到下一个测点,并重复上述步骤,直至完成所有测量
任务。
4. 数据处理:
- 将全站仪连接到计算机或移动设备,并将测量数据传输至
相应的软件中。
- 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生成测量报告和图表。
- 如有需要,可以将测量数据导出为常用的文件格式,如Excel或CAD文件。
5. 管理和维护:
- 定期清洁全站仪的镜头、触摸屏和其他部件,确保其正常工作。
- 避免将全站仪暴露在极端的温度、湿度或震动环境中。
- 在使用前和使用后检查电池电量,并及时更换电池。
通过以上步骤,用户可以正确地使用全站仪进行测量和定位任务。
请根据具体的使用说明书和操作指南,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操作。
全站仪与计算机数据传输步骤(精)
全站仪与计算机数据传输步骤
第一步:连线,并打开全站仪与计算机
第二步:在计算机上查找串口类型
方法与步骤:右键单击计算机——属性——资源管理器——串总线控制器中查找
第三步:电脑与全站仪的参数设置:
*电脑参数设置 :桌面上打开南方全站仪传输软件—— NTS-TRANSFERV1. 7——通讯菜单——通讯参数下进行参数设备
*全站仪参数设置:
按 M 键——内存管理—— 2页后数据传输——参数设置
(参数设置后,准备发送数据
第四步:数据通讯
全站仪上:F1发送数据——坐标格式——确定
电脑上:已打开的传输软件里的通讯菜单——选 NTS-310/350全站仪 -计算机 ,先回车 ,按是键。
第五步:数据转换
NTS-TRANSFERV1. 7——转换菜单——选 NTS310/350坐标数据 -CASS 坐标
(保存文件名为:名称. Dat。
华星HTS-221R及221L系列全站仪基本功能操作说明A版
华星HTS-221R及221L 系列全站仪基本功能操作说明前言全站仪是一种集光、机、电为一体的高技术测量仪器,是集水平角、垂直角、距离(斜距、平距)、高差测量功能于一体的测绘仪器系统。
广泛应用于建筑工地,地籍测量,地下隧道测量等测量工作中,是测量员手中的利器。
正确规范使用全站仪可以大大提高测量工作效率,增强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本文通过对全站仪的规范设置和基本使用功能做了详细介绍,可帮助技术人员更好的熟悉全站仪的使用方法,让用户用的满意。
本文适用HTS-221R\R4及221L系列全站仪软件V2.2、V2.2E及V2.5N(含此版本在内)后版本。
目录一、对中整平 (1)二、仪器基本设置 (3)2.1参数设置 (3)2.2单位设置 (4)三、选择工作文件 (5)3.1选择当前工作文件 (5)3.2选择调用坐标文件 (7)四、建站和定后视 (9)五、全站仪应用程序 (13)5.1坐标测量 (13)5.2坐标放样 (15)5.3后方交会测量 (18)六、查看文件记录 (21)6.1查阅工作文件数据 (21)6.2查阅和输入已知点数据 (23)七、仪器校准 (25)7.1指标差校正 (25)7.2检查仪器常数 (27)一、对中整平仪器稳固架在三脚架后,仪器开机,打开激光下对点,对中设站点,同时观察仪器上的水准气泡,使之居中(整平以任意方向旋转全站仪,长水准气泡居中为准)。
具体操作如下表:二、仪器基本设置作业前先检查、设置参数,增强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2.1参数设置2.2单位设置在国内使用度分秒和米作单位时,测量中若发现测量结果与实际值相差比较大,应先检查单位是否设置错误。
三、选择工作文件在测量作业前,首先要选择或新建工作文件作为测量数据保存难以和调取数据的路径。
3.1选择当前工作文件3.2选择调用坐标文件选择调用坐标文件,用于在需要调取坐标对选定的文件内进行坐标调取,一般选择与工作文件一致的文件,若有需要可调取其它文件。
HTS-221数据传输使用说明
HTS-221系列全站仪数据传输使用说明目录一、安装数据传输线驱动 (1)二、通过RS232C通讯线传输数据 (4)2.1仪器内的工作文件数据导出到电脑(即.JOB文件) (4)2.2数据导入到仪器内已知数据文件(即.PTS文件) (8)三、通过SD卡传输数据 (10)3.1仪器内的工作文件数据导出到SD卡(即.JOB文件) (10)3.2 SD卡数据导入到仪器内已知数据文件(即.PTS文件) (13)3.3仪器保存到SD卡的数据导出到电脑 (14)四、通过U盘传输数据 (17)4.1仪器内的工作文件数据导出到U盘(即.JOB文件) (17)4.2 U盘数据导入到仪器内已知数据文件(即.PTS文件) (20)五、通过MiniUSB通讯接口传输数据 (21)六、导出GTS-7方法介绍 (25)一、安装数据传输线驱动1.解压“”文件压缩包后,双击文件中的“”或“”,前者是64位系统后者是32位系统,此时会弹出安装向导,以32位系统为例。
如下图选择“下一步”2.选择下图“我接受这个协议”设置,点击“下一步”。
3.下图点击“完成”。
4.将数据传输线的USB插头插入电脑USB口。
5.电脑会如右图提示正在安装设备驱动程序,电脑搜索到驱动后会提示成功安装设备驱动程序,并提示当前对应的串口号COM3;串口号也可在计算机的设备管理器的端口选项中查看。
或者查看安装是否成功:去控制面板-管理工具-设备管理器-端口下显示-。
二、通过RS232C通讯线传输数据2.1仪器内的工作文件数据导出到电脑(即.JOB文件)⑴.将仪器装上电池(请确保电量在一半以上),将传输线的另一头(6芯插头)插入仪器。
⑵.在电脑上以管理员权限运行数据传输软件“PC_PORT.exe”⑶.串口号选择刚才安装的时候所提示的串口代号COM3,设置好与仪器对应的波特率(默认为115200,如需要可更改),串口代号可在电脑设备管理器的端口中查看:⑷.仪器开机,按【ESC】键退回主菜单,再按【F3】键选择[内存]选项,再选择[工作文件]。
全站仪数据传输简易教程
全站仪数据传输简易教程
一、下载软件,安装相应的驱动程序
一、用USB线连接全站仪和电脑,
在我的电脑的设备管理器里找到端口,右键点击,选择属性端口设置高级
一、将高级中的端口号改为COM1
一、打开软件,点击下载GTS
一、打开全站仪,将全站仪连接电脑,在全站仪端选择储存管理——数据传输——GTS模式——通讯参数,保证其中各数据与图中相同。
电脑端口界面需勾选写入文本文件
一、发送数据——发送坐标数据——11位
一、电脑端确认下载
一、等待传输
最终文件的形式是这样的。
一、传输完成后将文件另存为.csv格式,确保文件能用excel打
开
一、将数据向后隔开一列
一、将文件后缀名修改为.dat格式。
二、
三、打开CASS,绘图处理——定显示区,比例1:500
一、绘图处理——展开野外测点
二、测点被展开
公办中专(中央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全年滚动招生,滚动注册:专业齐全(中专),建筑类专业(可考二级建造师、安全员、造价员必备学历、征兵入伍可用)药剂类专业(可考执业药师)(注:费用低、出证快,教育部直属中专,可做学历认证,国家学信网永久查询。
需要请加小编个人微信号:ponecn
社会保障部官网查询:测量工四级常年滚动办理!
(欢迎参与右下角评论)
以下为赞助商二维码
江浙沪安徽朋友,免费解决GPS、RTK、全站仪问题请加微信号:
jiaoyoufeng8710 (长按二维添加)。
全站仪使用方法及使用步骤详细
全站仪使用方法及使用步骤详细全站仪,作为一种高精度的测量仪器,在工程测量、建筑施工、道路桥梁建设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掌握其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步骤,对于获取准确的测量数据至关重要。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全站仪的使用全过程。
一、全站仪的组成及功能全站仪通常由望远镜、显示屏、操作键盘、电池、三脚架等部分组成。
望远镜用于瞄准目标,获取测量数据。
显示屏能够显示测量结果、设置参数等信息。
操作键盘则方便用户进行各种操作和功能选择。
电池为仪器提供电力支持,而三脚架用于稳定仪器,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二、使用前的准备工作1、仪器检查在使用全站仪之前,首先要对仪器进行检查。
查看仪器外观是否有损坏,各部件是否连接牢固,电池电量是否充足等。
2、仪器架设将三脚架打开,调整好高度和角度,使其平稳地放置在测量点上。
然后将全站仪安装在三脚架上,通过调整脚螺旋使仪器大致水平。
3、对中整平使用光学对中器或激光对中器,将仪器的中心准确对准测量点。
然后通过调整三脚架的脚螺旋和仪器的整平螺旋,使仪器的水平度盘和垂直度盘处于水平状态。
4、温度和气压设置根据测量现场的实际温度和气压,在仪器中进行相应的设置,以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
三、测量模式选择全站仪通常具有多种测量模式,如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坐标测量等。
根据具体的测量任务,选择合适的测量模式。
1、角度测量用于测量水平角和垂直角。
在角度测量模式下,瞄准目标后,仪器会自动显示角度值。
2、距离测量可以测量仪器与目标点之间的斜距、平距和高差。
3、坐标测量通过已知点的坐标和测量的角度、距离等数据,计算出未知点的坐标。
四、测量步骤1、设站在已知控制点上设站,输入控制点的坐标、仪器高和棱镜高等参数。
2、后视定向瞄准另一个已知控制点,进行后视定向,确定测量的起始方向。
3、测量目标点瞄准需要测量的目标点,按下测量按钮,仪器会自动记录测量数据。
4、记录数据将测量得到的数据及时记录下来,可以手动记录在测量手簿上,也可以通过数据线传输到电脑中。
全站仪数据传输操作步骤
全站仪数据传输操作步骤[附全站仪数据传输软件下载地址]
文章来源:文章作者:2006-10-12 字体:[大中小]
可先去全站仪网站下通讯软件,南方NTS系列通讯软件可在
/download/sort.asp?classid=22下载,日本TOPCON GTS系列通讯软件可在/Technology/SoftList.asp下载。
南方全站仪和TOPCON全站仪操作差不多。
以下以TOPCON的T-COM数据通讯软件做介绍:copyright dedecms
一、T-COM数据通讯的主要步骤
1、全站仪上设置通讯参数;
2、计算机上设置相同的通讯参数;
3、计算机进入接收状态,全站仪发送数据;或全站仪进入接收状态,计算机发送数据。
下面以全站仪为例介绍数据文件下载﹑上装的操作步骤。
二、数据文件下载
以全站仪GTS-600/700/800系列为例(仪器内数据格式应设置为GTS-7,本例为下载观测数据文件):(1)在全站仪上选择程序/标准测量/SET UP/JOB/OPEN,选定需要下载的作业文件名;
(2)在全站仪上选择程序/标准测量/XFER/PORT,设置通讯参数:9600(波特率)、NONE(奇偶位)、8(数据位)、1(停止位);
(3)在全站仪上进入发送文件状态,选择标准测量/XFER/SEND/RAW (对于GTS-700/710/800,还需要选择COM);
(4) 在计算机上运行T-COM软件,按快捷键将显示通讯参数设置,设为与全站仪相同的通讯参数及正确的串口后,按[GO]键,进入接收等待状态;
(5)在全站仪上按[OK],计算机开始自动接收全站仪发送过来的数据。
全站仪传输软件说明书
6.编辑完成后,点击“返回”按钮回到主界面,可以将坐标数据上传到仪器或者导出 保存到电脑上。
注:代码数据文件的创建和导入到仪器的操作方式与坐标文件相同,代码数据文件名为 PCODE.LIB。同样是点击导入和导出按钮,可以进行导入、导出和新建操作。
23
全站仪传输软件说明书
全站仪传输软件 使用说明书
----华星 HTS-221 系列全站仪
全站仪传输软件说明书
目
录
1. 软件简介...................................................................................................................................... 1
17
全站仪传输软件说明书
3.3 复制及粘贴坐标数据
1. 导入或打开坐标数据文件后,单击“复制按钮”可以将导入的数据复制到剪 切板。
2. 打开 EXCEL 后,将数据粘贴到 EXCEL 表格中。数据排列从左到右的顺序是点 名、E、N、Z、代码。
18
全站仪传输软件说明书
3. 也可以复制 EXCEL 中的数据到数据传输软件中。数据从左到右的排列顺序为 点名、E、N、Z、代码。
1
全站仪传输软件说明书
2. 数据线驱动安装
2.1 数据线驱动安装步骤
1.双击运行软件 (CP210x_VCP_Win_XP_S2K3_Vista_7.EXE) ,
按默认设置安装驱动。此安装程序需要管理员权限用户安装。WIN7 下面请选中后单击鼠标 右键,弹出菜单选择“以管理员身份运行” 。
2. 选择如右图设置,点击 next。
SD 卡后按【确定】选择要传输的工作文件后按【下一步】 ,进入最后的传输界面,如下:
HTS221数字湿度传感器的硬件集成指南说明书
November 2015DocID028002 Rev 1 1/14 AN4722 Application noteHTS221 digital humidity sensor: hardware guidelines for system integrationIntroductionThis document introduces hardware guidelines and reference designs for integration of the HTS221 in final customer applications.Contents AN4722 Contents1System integration (3)2Mechanical design rules (4)2.1Sensor placement (4)2.1.1Exposure to the environment (4)2.1.2Heat propagation (5)2.1.3Mechanical stress (8)2.1.4Light exposure (9)2.2Sensor embodiment and housing (9)2.3Sensor protection (10)3Reference design: thermal decoupling (11)4Revision history (13)2/14 DocID028002 Rev 1AN4722 System integration DocID028002 Rev 13/141 System integrationThe integration of the HTS221 relative humidity sensor in portable devices (PDs) such assmart phones and wearable devices, or in weather stations or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shall be implemented without compromising sensor performance. The main mechanicaland geometric parameters in the final application must be considered as well as optimizing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sensor performance.The typical scenario for sensor integration is described in the following figure where theembodiment of the sensor has to be designed in order to minimi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the humidity and temperature conditions of the environment under test (Hx, Tx) and those(Hs,Ts) that represent the conditions around the sensor (sensing area). Therefore, in order to get reliable and consistent measurements, all the parametersinvolved in the mechanical design must be dimensioned for maximum sensor exposure to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to get a faster response time in terms of humidity andtemperature, compatible with the required design specifications.The integration design must guarantee that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match thesensing area conditions, not only in steady-state (static conditions) but also in dynamicconditions.Deviations between the conditions under test and the conditions around the sensing areaare also influenced by heat. Heat is generated by other devices close to the sensing areaor due to the heating of the sensor itself. Changes in temperature are critical due to the factthat these will also determine relative humidity deviations and, as a consequence, a slowerresponse of the system.Based on the considerations above, design optimization consists of determining:1.placement of the sensor in the system 2.sensor embodiment and housing 3. sensor protection from dust, water, or chemical solvent by a sensor chamber, in thepresence of a harsh environmentThe above elements are further described in the following sections.Environment under test Vent aperture (Hx,Tx)Mechanical design rules AN47222 Mechanical design rulesIn the mechanical design the main constraints and features to be considered are describedbelow with the purpose of introducing a set of basic rules as good design practices forsuccessfully integrating the sensor in a final application.2.1 Sensor placementPlacement of the sensor has a direct impact on its performance due to proximity andexposure to the environment, heat generation, and mechanical stress.2.1.1 Exposure to the environmentPlacement of the sensor must be to maximize its exposure to the environment wherehumidity and temperature are measured, in static and dynamic operating conditions.In static conditions (steady-state) after a change in the humidity and temperatureenvironment and their stabilization, sensing conditions must be at the same as those of theconditions under test, or very close to the target value, depending on the applicationtolerance and specifications.In dynamic conditions, (in presence of fast changes of the conditions under test), thesensor must be able to provide a reliable measurement output able to follow the dynamic ofthe environment. At the end of the sensor integration design, the overall response time willbe modified, and the final performance shall match the target specifications. In general, thetarget is to design with a response time shorter than the product specifications.In order to maximize sensor performance in static and dynamic conditions after systemintegration, depending on the design specifications, the below guidelines arerecommended (refer to Figure 2: "Humidity sensor integration and embodiment").1. Place the sensor to get the best connection with exposure to the environment undertest (as close as possible to the vent aperture)2. Large dead volume will increase the humidity response time significantly, therefore itis recommended to minimize the volume, trying to shape a tailored housing around theperimeter of the sensor3. Vent aperture should be as large as possible; an order of magnitude lower than thesensing element geometry represents a reasonable integration form factor.4. Depth of the vent aperture must be minimized. The aperture dimensions significantlyaffect humidity response time.5. Materials that can absorb humidity have to be avoided in the dead volumeAs a reference design, Figure 2: "Humidity sensor integration and embodiment" illustratesan example of the above recommendations. In order to maximize exposure to theenvironment and therefore obtain a faster response time, the volume around the sensor(dead volume) is minimized and the vent size aperture has the same order of magnitude asthat of the sensing area. A filter membrane protection has been added, for protecting thesensor from water or a harsh environment.4/14 DocID028002 Rev 1AN4722 Mechanical design rulesA different implementation, more expensive but more efficient in terms of sensingperformance, is the design with an airflow structure, described in the following figure. Adesign with multiple vent apertures is always preferable, even if there is a simple contactwith the environment, without laminar airflow over the sensor.2.1.2 Heat propagationThe presence of sources of heat near the sensor can deteriorate the performance bymodifying the humidity and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 as well as generating thermalgradients around the sensing area affecting the correct measurement.From a physical point of view, these local sources act like a thermal capacitor placed inparallel to the thermal model of the HTS221 and they can increase the local temperaturethat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environment.Depending on the location and source of the heat, we can distinguish the propagationrelated to different mechanisms as described in the following sections.DocID028002 Rev 1 5/14Mechanical design rules AN47226/14DocID028002 Rev 1Convective heatLocal thermal sources around the sensor can modify humidity and temperaturemeasurements by radiating heat which increases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ensing area.Typical sources are as follows:•other sensors and devices placed close to the humidity sensor •power management devices •processors and microcontrollers • LCD displays that, in particular, provide a significant temperature gradient between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dead volume inside the systemTherefore the sensor has to be placed at the correct distance from these heat sources, andin order to guarantee appropriate insulation, it is recommended to adopt inside theembodiment thermal insulation structures as described in the following figure. It is alsorecommended,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layout, to implement a vent aperture close to theheat source, acting as a cooling channel.Figure 4: Insulation implemented for protecting the sensor Looking at a section of the sensor housing, the following figure shows a good design withthe thermal insulation structure on the left, the heat source is far from the sensor and athermal protection structure is placed in the middle. On the right an incorrect design isillustrated, which would allow heat generated by the component to reach the sensing area.Figure 5: Top view of the sensor housing (on the left, a correct design with insulation, on theright, an incorrect design)Environment under testVent apertureAN4722 Mechanical design rules Thermal conductionThermal conduction mostly occurs through the metal lines on the PCB and PCB itself.In order to reduce this effect, we recommend adopting thin metal lines around the sensor,at an appropriate distance from the sensor and potential heat sources, avoiding metalareas near and under the device.Furthermore, to improve the sensor thermal decoupling from the system, it isrecommended to create milling slits and removing (etching) all unnecessary metal from thePCB around the sensor.A good design rule is illustrated in the following figure which shows on the left thepositioning of the devices generating heat as far as possible from the sensor, and on theright the thermal cut around the sensor. In both cases thinner metal lines are adopted.Figure 6: Correct sensor placement on the PCB to get the appropriate isolationIn the following figure on the left, incorrect positioning of a device generates heat aroundthe sensor; on the right thicker metal lines have been used.Figure 7: Incorrect sensor placement on the PCBDocID028002 Rev 1 7/14Mechanical design rules AN4722 Figure 8: Thermal cut of PCB (HTS221 DIL24 board) for reducing heat propagationthrough PCBIn both cases of thermal propagation, an infrared thermal analysis of the whole system,running under different operating conditions, is the recommended approach for identifyingthe appropriate location of the sensor.2.1.3 Mechanical stressPlacement of the sensor shall be such to avoid any mechanical force applied to the sensor,either directly due to an incorrect design of the mechanical system, or indirectly due to userinteraction with the system as in the case of wearables or portable devices.Figure 10: Correct configuration for avoiding mechanical stressThe figures above show correct and incorrect integration cases where, with the goal toreduce the dead volume around the sensor to improve the humidity response time, theembodiment structure is directly in contact with the sensor package, creating a mechanicalstress that can affect sensor performance. A minimal clearance has to be maintained as inFigure 10: "Correct configuration for avoiding mechanical stress and reducing the deadvolume" to avoid any force applied on the sensor and minimize the dead volume as well.8/14 DocID028002 Rev 1AN4722 Mechanical design rules 2.1.4 Light exposureDirect exposure of the sensor to light should be avoided, in order not to modify thetemperature and as a consequence the humidity conditions.2.2 Sensor embodiment and housingThe sensor embodiment in the system shall match as much as possible therecommendations previously highlighted for sensor placement and, on top of that, shall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specific applications such as being waterproof, water-resistant orresistant to a harsh environment.Furthermore, the design for the end user shall guarantee the air circulation from theenvironment to the sensing area, first from the environment (outside) to the end-user'sdevice (inside), then internally from the aperture to the sensor housing and sensingelement as well. The more efficient the air circulation in this path, the better theperformance will be.The air path shall be well identified and sized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airflow, and as aresult the final performance of the integrated system.The following figures summarize best design practices of sensor embodiment and housing.The figure below also includes an optional filter membrane and PCB cut to increasethermal decoupling.MoistureExternal EnvironmentFigure 12: Correct sensor embodiment and housing with airflow channelDocID028002 Rev 1 9/14Mechanical design rules AN4722 In addition Figure 12: "Correct sensor embodiment and housing with airflow channel"illustrates a more efficient implementation with two vent apertures which provide an airflowchannel over the sensing area that results in higher efficiency in terms of response time.In Figure 13: "Incorrect sensor embodiment and housing" a completely wrong design isillustrated, with very low efficiency in the final design, and sensor performance affected byheat coming from other devices.Figure 13: Incorrect sensor embodiment and housingExternal Environment2.3 Sensor protectionAn optional filter, which serves as a sensor chamber, can be adopted as sensor protectionfrom dust, water, or chemical solvent, in presence of a harsh environment or for awaterproof application. The key parameter for this kind of implementation is the appropriatechoice of the membrane, according to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and taking into account thatthe membrane material will provide a slower response time, particularly in terms of humidityresponse time.10/14 DocID028002 Rev 13 Reference design: thermal decouplingAs previously recommended, we strongly advise monitoring the sources of heat underdifferent operating conditions by infrared camera, and /or thermistors placed in keypositions. The following figures show the infrared image and the corresponding layout of anelectronic board where the HTS221 has been mounted.Placement is implemented by following the basic rules previously described, mounting thesensor as far as possible from the main sources of heat present on the board. Ashighlighted in the infrared picture, the LDO and the microcontroller represent the mostsignificant sources of heat and they are far from the HTS221 that was positioned in the leftbottom corner.Figure 14: HTS221 placement and thermal (infrared) viewAnother approach to improve the thermal decoupling of the sensor is by mounting it on aflex board as described in the figure below. This implementation will drastically reduce heatconduction and radiation of heat as well.Figure 15: HTS221 on flex boardBased on the previous recommendations, the following figure shows correct placement ofthe HTS221 with respect to other devices on the PCB: the PDs are recommended to beplaced in a corner where the choice of an implementation with an airflow channel is notexpensive, allowing best sensor performance. Harsh environments require that the sensorbe mounted inside a sensor chamber (SMC) with vent apertures (protected by membranes)as illustrated in the following figure.DocID028002 Rev 1 11/1412/14DocID028002 Rev 1Based on the above recommendation, the following figure shows the integration of theHTS221 in a portable device in the left bottom corner. In this solution, a double ventaperture has been adopted with a diameter in the range of 0.8 mm, creating an airflowchannel, to simplify the integration with the mechanical case and to maintain the rightdistance from other heat sources. Filter membranes are also inserted for dust and waterprotection, depending on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Figure 17: HTS221 detailed integration viewAN4722 Revision history4 Revision historyTable 1: Document revision historyDate Revision Changes09-Nov-2015 1 Initial release.DocID028002 Rev 1 13/14AN4722IMPORTANT NOTICE – PLEASE READ CAREFULLYSTMicroelectronics NV and its subsidiaries (“ST”) reserve the right to make changes, corrections, enhancements, modifications, and improvements to ST products and/or to this document at any time without notice. Purchasers should obtain the latest relevant information on ST products before placing orders. ST products are sold pursuant to ST’s terms and conditions of sale in place at the time of order acknowledgement.Purchasers are solely responsible for the choice, selection, and use of ST products and ST assumes no liability for application assistance or the design of Purchasers’ products.No license, express or implied, to any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is granted by ST herein.Resale of ST products with provisions different from the information set forth herein shall void any warranty granted by ST for such product.ST and the ST logo are trademarks of ST. All other product or service names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Information in this document supersedes and replaces information previously supplied in any prior versions of this document.© 2015 STMicroelectronics – All rights reserved14/14 DocID028002 Rev 1。
全站仪数据传输步骤说明
南方全站仪数据传输说明一、1、用传输线将计算机与拓普康全站仪连接完好。
2、全站仪开机初始化——纵转望远镜,或横转照准部。
3、按MENU键,进入菜单页面;选择“存储管理”,即按F3键(F1、F2、F3对应全站仪键盘左侧屏幕下方左起的连续的三个键),进入存储管理的第一个页面,按两下屏幕下方的第四个键,切换到存储管理的第三个页面,选择“数据通讯”,即按F1键,进入“数据传输”页面。
按F1键(300格式)。
二、1、打开计算机桌面上“南方CASS7.1成图系统”;2、打开菜单栏中“数据”一项,点击“读取全站仪数据”,此时弹出一个对话框,按照对话框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操作:(1)仪器选择——拓普康全站仪测量坐标;(2)波特率——选择其中一个,例如9600;(3)点击第二个“选择文件”,弹出又一个对话框,起一个适当的文件名(扩展名为.dat),点击“保存文件”,其它取默认值。
三、1、继续操作全站仪。
选择“数据传输”页面上的“通讯参数”即按F3键;再选择“波特率”,即按F2键;利用上、下、左、右方向键,选择一个波特率值,使其必须与计算机上一致,回车后,会返回“通讯参数”页面,按一下ESC键,返回“数据传输”页面;2、然后选择“发送数据”即按F1键,再选择“坐标数据”即按F2键;进入“发送坐标数据”页面,选择“11位”,即按F1键,此时,进入“选择文件”页面,按上、下方向键,选择所要传输的已建的文件,回车;3、点击“确定”,弹出一个对话框,这时先点击计算机上“确定”,再点击仪器上“确定”,即可完成拓普康全站仪测量坐标的传输(大概意思)。
四、1、数据传输完毕后,先缩回与仪器连接处的卡簧,再拔出插头,以免损坏传输线。
2、继续操作计算机,选择菜单栏中“数据处理”一项,点击“展野外测点点号”,点号与草图上点号一一对应。
若此时不能看见所测点,右击选择“缩放”一项即可。
以上即为测量坐标传输和展点的基本过程。
全站仪的使用说明书和操作规程
全站仪的使用说明书和操作规程1. 简介全站仪是一种先进的测量仪器,主要用于测量地理空间中的方位角、俯仰角和距离。
它具有高精度、高效率和多功能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建筑工程、勘探工程等领域。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全站仪的使用说明和操作规程,帮助用户正确、高效地操作全站仪。
2. 前期准备在使用全站仪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前期准备工作。
首先,确保全站仪和其配件完好无损,并检查电池电量是否充足。
其次,确保触摸屏和测距仪上的镜片清洁无尘。
最后,根据测量需求,选择合适的三脚架或支架,并确保其稳定。
3. 全站仪的基本操作步骤步骤1:仪器设置1.打开全站仪的电源开关,等待系统启动完毕。
在启动过程中,不要进行其他操作。
2.进入主菜单界面,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测量模式。
3.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测量参数,如单位制、测量角度等。
参数设置完成后,保存并退出设置界面。
步骤2:自准确定位1.在测量现场,选择一个参考点作为基准点,放置三脚架或支架,并使用水平仪调平。
2.将全站仪放置在三脚架或支架上,紧固好。
3.打开自动目标追踪功能,全站仪会自动搜索并锁定目标点。
4.当全站仪自动锁定目标点后,按下确定按钮,全站仪将自动进行准确的自准定位。
定位完成后,显示屏会提示定位结果。
步骤3:测量操作1.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测量的目标点和目标区域。
2.在测量前,找到目标点,并使用目标板等配件进行标志,以提高测量精度。
3.在全站仪上,选择测量模式,并输入需要的测量参数。
4.使用触摸屏或按键,将全站仪对准目标点,并触发测量按钮。
5.全站仪会自动测量目标点的方位角、俯仰角和距离,并在显示屏上显示结果。
6.如果需要测量多个目标点,重复步骤4-5即可。
7.在完成测量后,及时保存测量数据,并进行数据导出或打印。
4. 注意事项1.在使用全站仪前,确保对全站仪的基本操作步骤和功能有一定的了解,并参照用户手册进行操作。
2.在测量过程中,注意保持全站仪的稳定,避免因仪器晃动而导致测量误差。
全站仪使用说明
全站仪使用说明一、全站仪的组成及功能1、仪器主体望远镜:用于瞄准目标,可进行调焦和缩放。
操作面板:包含各种按键和显示屏,用于输入指令和显示测量数据。
电池仓:安装电池,为仪器提供电源。
2、三脚架支撑全站仪,保证仪器的稳定性。
3、棱镜反射全站仪发出的激光,用于测量距离。
4、数据传输线用于将测量数据传输到计算机或其他设备。
二、使用前的准备工作1、检查仪器检查仪器外观是否有损坏,各部件是否连接牢固。
清洁仪器镜头和棱镜,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2、安装电池按照仪器说明书的要求,正确安装电池,并确保电池电量充足。
3、架设仪器将三脚架打开并调整到合适的高度,使三脚架顶部大致水平。
将全站仪安装在三脚架上,通过调整脚螺旋使仪器精确水平。
4、对中与整平打开激光对中器,使仪器的中心与测量点大致对准。
调整脚螺旋,使仪器的圆水准气泡居中。
然后通过调整管水准气泡,使仪器精确整平。
5、设置参数打开仪器电源,进入设置菜单,根据测量任务设置相关参数,如测量单位、精度、温度和气压等。
三、测量操作步骤1、角度测量瞄准目标点,按下角度测量按钮,仪器将自动测量水平角和竖直角,并在显示屏上显示测量结果。
2、距离测量瞄准棱镜,按下距离测量按钮,仪器将发射激光并测量到棱镜的距离,并显示在屏幕上。
3、坐标测量在已知点上设站,输入已知点的坐标和仪器高。
瞄准测量点,测量角度和距离,仪器将自动计算出测量点的坐标。
4、高差测量先测量一个已知高程点的高差,作为基准。
然后测量其他点的高差,通过计算得出各点的高程。
四、数据记录与处理1、数据记录测量过程中,应及时记录测量数据,包括点号、坐标、角度、距离和高差等。
可以使用仪器自带的存储功能或外接的数据记录设备进行记录。
2、数据处理将测量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中,使用专业的测量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软件可以进行数据的平差计算、图形绘制和成果输出等。
五、注意事项1、避免在强烈阳光下或高温环境中使用仪器,以免影响测量精度。
2、仪器使用完毕后,应及时清理和保养,并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TS-221系列全站仪数据传输使用说明
目录
一、安装数据传输线驱动 (1)
二、通过RS232C通讯线传输数据 (3)
2.1仪器内的工作文件数据导出到电脑(即.JOB文件) (3)
2.2数据导入到仪器内已知数据文件(即.PTS文件) (7)
三、通过SD卡传输数据 (9)
3.1仪器内的工作文件数据导出到SD卡(即.JOB文件) (9)
3.2 SD卡数据导入到仪器内已知数据文件(即.PTS文件) (12)
3.3仪器保存到SD卡的数据导出到电脑 (13)
四、通过U盘传输数据 (16)
4.1仪器内的工作文件数据导出到U盘(即.JOB文件) (16)
4.2 U盘数据导入到仪器内已知数据文件(即.PTS文件) (19)
五、通过MiniUSB通讯接口传输数据 (20)
六、导出GTS-7方法介绍 (24)
一、安装数据传输线驱动
1.解压“”文件压缩包后,双击文件中的
“”或“”,前者是64位系统后者是32位系统,此时会弹出安装向导,以32位系统为例。
如下图选择“下一步”
2.选择下图“我接受这个协议”设置,点击“下一步”。
3.下图点击“完成”。
4.将数据传输线的USB插头插入电脑USB口。
5.电脑会如右图提示正在安装设备驱动程序,电脑搜索到驱动后会提示成功安装设备驱动程序,并提示当前对应的串口号COM3;串口号也可在计算机的设备管理器的端口选项中查看。
或者查看安装是否成功:去控制面板-管理工具-设备管理器-端口下显示
-。
二、通过RS232C通讯线传输数据
2.1仪器内的工作文件数据导出到电脑(即.JOB文件)
⑴.将仪器装上电池(请确保电量在一半以上),将传输线的另一头(6芯插头)插入仪器。
⑵.在电脑上以管理员权限运行数据传输软件“PC_PORT.exe”
⑶.串口号选择刚才安装的时候所提示的串口代号COM3,设置好与仪器对应的波特率(默认为115200,如需要可更改),串口代号可在电脑设备管理器的端口中查看:
⑷.仪器开机,按【ESC】键退回主菜单,再按【F3】键选择[内存]选项,再选择[工作文件]。
⑸.选择[发送文件数据]选项,按【ENT】键进入。
⑹.进入后按【F3】确定,再选择需要导出的.JOB文件
⑺.按上下导航键选择需要被导出的文件,按【F4】键进行选择,仪器会返回到导出界面并显示当前选择的文件名。
⑻.软件端选择测量文件选项后,电脑端传输软件鼠标单击“接收”按钮开始准备接收。
⑼.仪器上单击按钮【F4】进行导出操作,导出完成后“发送数”那栏会显示总共导出数量。
⑽.电脑软件导出完成后在下面的状态栏也会显示接收到的数据数量。
⑾.电脑端接收到数据后,点击“导出”按钮。
⑿.选择要导出的坐标格式,点击“导出”按钮进行导出操作,如需同时阅览,请选中“导出后预览”选项。
弹出的保存框中输入要保存的坐标文件的名称及格式,点击保存。
截图以导出CASS数据为例。
2.2数据导入到仪器内已知数据文件(即.PTS文件)
⑴.电脑和仪器的连接操作方式和前面一样。
⑵.仪器开机,按【ESC】键退回主菜单,再按【F3】键选择[内存]选项,再选择[已知数据],选择[接收坐标数据]选项,按【ENT】键进入导入界面
⑶.对于需导入的坐标数据文件,在“文件传输”下拉选项框中选择“坐标文件”,点击下方的“导入”进入坐标导入界面。
⑷.根据已有的数据格式选择要导入的坐标格式,点击“导入”按钮,选择要导入的坐标文件,软件内显示数据后点击“返回”按钮。
PT代表点名,PO代表编码。
⑸.打开数据后,电脑软件中点击“发送”,再在仪器上按“F4”开始导入数据,完成后会显示导入坐标数据的数量
三、通过SD卡传输数据
3.1仪器内的工作文件数据导出到SD卡(即.JOB文件)
⑴.仪器插入SD卡后开机。
⑵.按【ESC】键退回主菜单,再按【F3】键选择[内存]选项,再选择[工作文件],选择[导出文件数据]选项,按【ENT】键进入
⑶.进入下面界面,按【F4】键确定
⑷.选择需要导出的文件,按【F4】进行下一步。
⑸.进入导出界面,按【F4】,导出完成。
⑹.在电脑中打开SD卡数据如下图,导出的.工作文件数据保存在SD卡中的PROJECT文件夹内
⑺.用数据传输软件打开导出的数据,在“文件传输”状态栏选择“测量文件”,点击“打开”。
⑻.弹出对话框,选择打开导出到SD卡内的数据。
⑼.数据传输软件收到数据后,点击“导出”按钮。
⑽.选择要导出的坐标格式,点击“导出”按钮进行导出操作,如需同时阅览,请选中“导出后预览”选项。
弹出的保存框中输入要保存的坐标文件的名称及格式,点击保存。
截图以导出CASS数据为例。
3.2 SD卡数据导入到仪器内已知数据文件(即.PTS文件)
⑴.SD卡中要导入到仪器的数据必须是.txt的格式放在名为PROJECT的文件夹内,而且文件内数据格式为:点名,E,N,Z,编码(如无编码,数据格式为:点名,E,N,Z,,)
注意:在文件的最后一行数据后必须再加一个“回车+换行”,否则导入的数据会缺少最后一条数据。
⑵.仪器插入SD卡后开机。
按【ESC】键退回主菜单,再按【F3】键选择[内存]选项,再选择[已知数据],选择[导入坐标数据]选项,按【ENT】键进入
⑶.选择SD卡内要导入的数据,按【F4】键进行下一步。
进入导入界面后,按【F4】键,导入完成
3.3仪器保存到SD卡的数据导出到电脑
⑴.仪器开机按【ESC】键退回主菜单,再按【F3】键选择[内存]选项,再选择[工作文件],选择[选择当前工作文件]选项,按【ENT】键进入,再选择[调用]。
在磁盘选项中选择[B:SD 卡],即可在SD中创建文件存储数据。
⑵.使用读卡器在电脑中打开SD卡,如下图,SD卡中.JOB测量文件数据保存在根目录中
⑶.打开数据传输软件,在“文件传输”状态栏选择“测量文件”,点击“打开”。
⑷.选择SD卡内的.JOB数据。
⑸.打开后在下面的状态栏也会显示接收到的数据数量。
⑹.数据传输软件收到数据后,点击“导出”按钮。
⑺.选择要导出的坐标格式,点击“导出”按钮进行导出操作,如需同时阅览,请选中“导出后预览”选项。
弹出的保存框中输入要保存的坐标文件的名称及格式,点击保存。
截图以导出CASS数据为例。
四、通过U盘传输数据
4.1仪器内的工作文件数据导出到U盘(即.JOB文件)
⑴.仪器插入U盘后开机。
⑵.按【ESC】键退回主菜单,再按【F3】键选择[内存]选项,再选择[工作文件],选择[导出文件数据]选项,按【ENT】键进入。
⑶.进入下面界面,按【F4】键确定
⑷.选择需要导出的文件,按【F4】进行下一步。
⑸.进入导出界面,按左键目标盘选择[USB],按【F4】,导出完成。
⑹.在电脑中打开U盘数据如下图,导出的工作文件数据保存在U盘中的PROJECT文件夹内
⑺.用数据传输软件打开导出的数据,在“文件传输”状态栏选择“测量文件”,点击“打开”。
⑻.弹出对话框,选择打开导出到U盘内的数据。
⑼.数据传输软件收到数据后,点击“导出”按钮。
⑽.选择要导出的坐标格式,点击“导出”按钮进行导出操作,如需同时阅览,请选中“导出后预览”选项。
弹出的保存框中输入要保存的坐标文件的名称及格式,点击保存。
截图以导出CASS数据为例。
4.2 U盘数据导入到仪器内已知数据文件(即.PTS文件)
⑴.U盘中要导入到仪器的数据必须是.txt的格式放在名为PROJECT的文件夹内,而且文件内数据格式为:点名,E,N,Z,编码(如无编码,数据格式为:点名,E,N,Z,,)
注意:在文件的最后一行数据后必须再加一个“回车+换行”,否则导入的数据会缺少最后一条数据。
⑵.仪器插入U盘后开机。
按【ESC】键退回主菜单,再按【F3】键选择[内存]选项,再选择[已知数据],选择[导入坐标数据]选项,按【ENT】键进入
⑶.选择U盘内要导入的数据,按【F4】键进行下一步。
.进入导入界面后,按【F4】键,导入完成。
五、通过MiniUSB通讯接口传输数据
1.将仪器装上电池(请确保电量在一半以上),将Mini-USB传输线的另一头插入仪器。
2.仪器开机,显示如下界面,电脑中显示移动磁盘插入,打开后显示仪器内部数据,拷贝出需要的文件数据,如TEXT.JOB。
3.打开数据传输软件,在“文件传输”状态栏选择“测量文件”,点击“打开”。
4.弹出对话框,选择打开拷贝到电脑的数据。
5.数据传输软件收到数据后,点击“导出”按钮。
6.选择要导出的坐标格式,点击“导出”按钮进行导出操作,如需同时阅览,请选中“导出后预览”选项。
弹出的保存框中输入要保存的坐标文件的名称及格式,点击保存。
截图以导出CASS数据为例。
六、导出GTS-7方法介绍
1.软件端接收到数据后,点击“保存”按钮。
截图以导出GTS-7数据为例。
2.弹出的另存为框中,保存类型选择为“GTS-7文件(*.gt7)”,输入文件名后保存。
3.弹出下面窗口,可选择保存所有数据或者只保存边角数据,距离类型可选择斜距或平距。
4.保存的数据即为GTS-7格式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