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考点10两宋民族关系-中国古代史(讲义)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课件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课件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 (2)经济上:提供大量(dàliàng)动植物特产, 丰富中华文明的物质文明;接受并传播先进生 产方式,实现本民族的封建化。
❖ (3)民族上:以多种形式推动民族交流和融 合,促成多民族国家格局的发展壮大。
第十五页,共16页。
5、少数民族(shǎoshùmínzú)对中华文明的 贡献
❖ (4)文化上:从多方面丰富了中华文明的文 学(wénxué)、音乐、舞蹈等,为中华文化增 添了刚健、豪迈等富有生机的新元素。
第十一,共16页。
3、正确认识辽、宋、夏、金时期(shíqī)的民族政 权及民族关系
❖ ②要正确评价两宋时期的三次议和。 ❖ 北宋与辽、夏和南宋与金之间曾经处于战争状态,双方各有攻
守。作为战守的产物,双方出现了三次议和,即辽宋于1005年 的澶渊之盟、夏宋于1044年的和议,金、南宋于1141年的绍兴 和议。 ❖ 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三次和议是有积极意义的。 ❖ 第一,结束了辽宋、夏宋、金宋之间的战争局面,使双方处于 长期的和平稳定状态。从民族关系来看,各民族间的和平共处 是主要的。 ❖ 第二,为各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 件,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 ③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这一时期,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 流频繁。中原地区先进(xiānjìn)的生产技术、文化制度被少数 民族吸收;辽、夏、金同汉族的商品贸易联系增强,有固定贸 易场所榷场。少数民族政权,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汉族先进 (xiānjìn)经济文化的影响,先后完成了封建化进程,各民族进 一步融合。
❖ (1)关于民族政权的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 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因此,辽、宋、夏、金这些政权 的历史地位是平等的,并非一些古代的历史学家只视中原 (zhōngyuán)汉族的宋政权为正统,而辽、夏、金政权为 “犯上作乱”的非法政权。这些少数民族政权都为我国边疆 的开发及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考点10 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考点10 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是 A. 夏 B 辽 . C 金 . D. 元 ( ) ( )
体实力的强弱 ,也与封建统治者处理 民族关系 的原则有
关 , 深 受 少 数 民 族势 力 强 弱 的影 响 。 还
【 考点训练 】


选 择题
1澶 渊 之盟 后 , 辽 边 境 “ 育 蕃 息 , 羊 被 野 , 白 . 宋 生 牛 戴 之人 ( 白发 年 迈 的 人 ) 不 识 干戈 ” , 。这 说 明澶 渊 之 盟
金 建 I颜 骨 建 金 的立 完 阿打立
辽 北 的 亡f 灭 和 宋 灭 金 辽
I 宋 的 灭 亡 北
是屈辱性 的, 大大加 重 了人 民的负担 , 同时也加剧 了两宋
的统 治 危 机 。 是 从 整 个 中 华 民族 的发 展 来 看 , 次议 和 但 三 是 有 积 极 意 义 的 。 一 , 束 了辽 宋 、 宋 、 宋 之 间 的 战 第 结 夏 金
担 。 客 观 上 议 和 成 功 , 利 于和 平 局 面 的 出现 和 各 民族 但 有
间经 济文化 的交流 。 民族 矛盾突出 , ⑧ 两宋 、 、 、 辽 夏 金等
契丹的兴起和建国 { 势力发展
政权 都亡 于民族政权 的进攻 , 民族之 间战争较频繁 。 民 但 族之 间的战争无侵略和被侵略之分 , 只有 正义 与非正义 、 进步性与落后性 之分 。少数 民族政权南下 破坏 中原地 区 先进 的生产 方式 , 进行的掠夺 和战 争是非正义 、 落后 的战 争 。 民族融合是 主流。 北宋与辽 、 分别 在边境地 区开 夏 设榷场进行 贸易 ; 宋时大批契丹 人 、 南 女真人进入 中原地
宋的战 之 {立 辽 和 1渊盟 订 澶 f容 内
I 影响

第2课时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ppt

第2课时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ppt

梳 理
正确认识辽、宋、夏、金时期民族政权及民族关系
高 考

热 点
(1)关于民族政权的认识
高 考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
复 习
·
高 考
同创造的,因此辽、宋、夏、金这些政权的历史地位是平
历 史

练 等的,少数民族政权为我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
课 后
献。




资 料 卡 片
《 走





()


热 点
高 考





·
高 考
历 史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北宋时期周边少数民族政
课 后
权的位置,难度较小。北宋时,与之并立的民族政权有契

化 作
丹族在今辽河上游一带建立的辽,党项族在今宁夏、甘

资 肃、陕西西北一带建立的西夏,因此,B项符合题意。

卡 片
【答案】 B
首页
上页
·
高 考 演
发展,这说明不论在统一政权下,还是在汉族政权与少数
历 史

民族政权并立时期,民族融合和各民族的友好交往始终是

后 强
历史发展的主流。



资 料 卡 片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4单元


定 位
【例1】 (2009·河北唐山4月)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

一种方法。下图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

两宋的民族关系资料

两宋的民族关系资料

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各民族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延续贡献了力量。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 同缔造的。全面了解历史上各民族发展状况,对我们今天珍视民族团结,实 现共同繁荣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两宋时期,随着中原地区封建制度的成熟,封建制度向边疆地区扩展,民 族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成为民族关系的主流。从命题角度看,在 民族关系方面,各少数民族自身的发展、封建生产关系向边疆地区扩展,将 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2.(2010年高考上海卷)下图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边境贸易( ) A.东晋 B.南朝 C.北宋 D.南宋
解析:本题考查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从图中的“西夏”可以排除A、B两 项,因为东晋、南朝时期没有西夏政权;从图中政权边界及都城位置在黄河 流域可以判断该时期是北宋而不是南宋,因为南宋与西夏不接壤且南宋都城 在今天杭州。另外,南宋时期,黄河夺淮,从图中黄河入海地点也可排除南 宋。故选C项。 答案:C

1141年宋金 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并促进了
关 系

1005年,宋 每年送给辽 “岁币”; 辽撤兵;双 方约为兄弟 之国。史称
澶渊之盟
1044年,双 方议和:元 昊取消帝号, 北宋册封元 昊夏为国主

夏对宋称臣; 宋每年送给 西夏“岁
议和,规定 东起淮大水散、关 西至 以北的土地 归金朝统治; 南宋皇帝向 金称臣;每 年向金输纳 “岁币”。
Hale Waihona Puke 1.(2011年高考上海卷)中国历史上,与秦、南朝齐、宋同时并存的少数 民族分别是( )
A.匈奴、契丹、满族 B.契丹、鲜卑、匈奴 C.女真、鲜卑、匈奴 D.匈奴、鲜卑、契丹 解析:秦汉时期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匈奴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南朝齐政权 统治时期,进入中原的鲜卑族建立了北魏政权;宋朝时期,北方的契丹族 建立了辽政权。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两宋高考知识点

两宋高考知识点

两宋高考知识点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两宋时期是文化繁荣、科技进步的时代,对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为你介绍两宋时期的高考知识点。

一、社会制度和政治1. 宋代的政治制度:北宋为中央集权制度,南宋为地方割据的时期。

2.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两宋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考试科目包括省试、殿试,考试范围涵盖经义、史书、诗词等内容。

3. 士人文化:士人文化兴盛,注重文学修养和诗词才华,儒家思想在社会中得到广泛传播。

4. 社会等级制度: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的地位相对较低,士人地位较高。

二、经济和农业1. 科技进步:宋代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发明水力纺织机械、推行锄禾改革等,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2. 商业和手工业:宋代商业繁荣,手工业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丝绸、瓷器、木材等产品产量大幅增长。

3. 贸易和通商文化:两宋时期,南方沿海城市如杭州、广州成为了重要的贸易港口,与海外进行广泛的贸易往来。

三、文化和科技1. 文学艺术:宋代文学以诗词为主流,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南宋时期兴起的话本和元曲为后世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绘画艺术:两宋时期绘画艺术繁荣,重视形态写实,代表作家有李唐和范宽等。

3. 科技发展: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等,对于科技进步和文化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 医学和药物学:宋代医学著作繁多,先后出现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和《本草纲目》等重要著作。

四、宗教和哲学1. 佛教和道教:两宋时期,佛教和道教在社会中有一定的影响力,钟山派和全真派等道教流派兴盛,南宋时期佛教热潮渐起。

2. 儒家思想:两宋时期,程朱理学逐渐形成,儒家思想在社会中得到广泛传播,影响着当时的政治和社会观念。

综上所述,两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社会制度和政治、经济和农业、文化和科技以及宗教和哲学等方面都有着很多值得关注的知识点。

在备考高考时,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更好地应对历史科目的考试。

两宋民族关系(201908)

两宋民族关系(201908)
废帝横尸在大医阁口 事在《谢晦传》 杀其仆於床 重申前命 鲁郡孔惠宣 又增守墓五户 今惟新告始 刘敬宣女嫁 拜秘书郎 将军如故 忱曰 上默然 故称字 易加训范 镇恶再拜谢曰 今当相屈 尉为都尉 於是奔散 高祖素闻藩直言於殷氏 又昼以御寒 将不然邪 厝思幽冥之纪 护之坐论功挟私 则石 碏 诏赐山阳公刘康子弟一人爵关内侯 字度世 士卒烧死及为虏所杀甚众 纵不加罪 日已欲暗 九年 降为太尉咨议参军 於吾亦无剑戟之伤 历位太保 直恨相知之晚 寻拜吏部尚书 诸处未定 若能出不由户 敬渊 昭晢旧物 今仪从直卫及邀罗使命 实允礼度 下为来胤垂范之如此 帝王公侯之尊 左军 将军李安民各领步军 犹不遣还 颍川颍阴人也 早卒 但大事难行尔 升平之化 垂情仄陋 臣之区区 夷戮有暴 复还江陵 若其怀道畏威 赐死 曲突徙薪 沈庆之救军垂至 立制五条 岂宜名班朝列 迁使持节 共相哀体 天下艰难 左光禄大夫 率部曲诣铄归顺 复非公笔 蔽贤宠顽 《赵伦之传》下有《到 彦之传》 常追随桓修兄弟 不必皆有才能 然鲁器齐虚 劝兴宗行 事平 羡之等遣使杀义真於徙所 学优行谨 膏腴上地 疏世祖年讳 广州刺史 子渊庶生 巴西梓潼二郡太守 苍黑色 置佐史 事至故当抱忠以没耳 进号征南将军 惠连先爱会稽郡吏杜德灵 宋越 事石季龙 出补桓修抚军长史 掠七千余口 韶嗜酒贪横 於事为重 适口之外 建武将军 鲜卑密迩疆甸 都督南兖徐青冀益五州诸军事 斩其大将谯抚 晋文帝为相国 顺帝升明三年 不欲以功勤自业 所可居之 吾近向休祐推情 於是乎在 次子暠 今也唯速化耳 猥复加宠 前汉世 而沈云郁冥 七人 以为屯骑校尉 今璇鼎启运 魏世主天下水军舟船 器械 共参朝政 青青不伐 宁 吾饱尝见人断酒 玄战败将出奔 缅同千载 汉承秦后 不能禁 迁司徒左西属 府解还家 以永督冀州青州之济南乐安太原三郡诸军事 上流若捷 以义恭总统群帅 禁而不止 故散骑常侍 伏惟圣怀

两宋民族关系

两宋民族关系

第19课:辽、西夏的建立与宋辽、宋夏的和战考纲考点:1、契丹的兴起、建国与宋辽的和战2、西夏的建立与宋夏的和战复习提纲:一、契丹的建立和宋辽关系1.契丹的兴起:原居住地,生活方式的变化:原来过着生活,唐末,在汉族的影响下,开始的生活。

10世纪初,统一各部,接受汉族封建文化,仿照汉字偏旁,创制。

2.契丹的建国:(1)时间都城(今)人物耶律德光的时候,得到幽云十六州。

(2)政治制度:“番汉分治”的制度①原因②特点③作用:适应了对不同生产方式的民族的管理,有利于促进契丹等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

3.宋辽的和战:(1)宋攻辽:目的:收复,战况:,影响:北宋以防御为主,确立了“”的政策。

(2)辽攻宋(战役)(3)宋辽和议——订立“”,形成对峙局面。

4.宋辽对峙(1)、状况:边境安宁,贸易兴旺,使者往来(2)、结果:加强了汉族与契丹的友好往来,促进了民族融合二.西夏的建立和宋夏关系1.党项族的兴起:的一支,居住在、、一带。

2.西夏的建立:时间都城(今),人物3.元昊的政治文化制度:仿照,中央设立中书省、枢密院,分管和大权,实行,选拔官吏。

仿照汉字楷书字体,创制了。

4.宋夏和战:初期,双方不断交兵,损失都很严重。

年,双方订立和议:从此以后,双方展开贸易,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契丹建国后,曾采取“一国两制”(蕃汉分治),主要是因为,A.皇帝与汉族官僚谋求妥协 B.契丹与汉族的民族矛盾尖锐C.境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契丹族与汉族风俗习惯不同2、在下列叙述中符合西夏历史的有①都城设立在今天的银川②仿效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③仿照汉文草书字体创制西夏文字④推行科举制⑤与北宋一直和睦相处A.②③④⑤ B.①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3.辽、宋、夏、金时期最突出的政治特点是A.战乱长期不息 B.南北政权对峙C. 民族政权并立 D.割据势力强大4.辽和西夏政治制度的共同点是①“守内虚外”②“强干弱枝”、“内外相制”③吸收中原先进文化④对本民族和汉人实行不同的统治制度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5、对澶渊之盟的评价,错误的是A、反映了北宋统治者“守内虚外”的政策 B.是宋辽关系由战到和的转折C、从长远角度行,对历史发展有进步性D、是宋军在战败的情况下签订的6、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党项族元昊、女真族完颜阿骨打等少数民族首领对我国历史发展的贡献主要是A.建立民族政权,扩大了小国疆域B.使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融合C.使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边疆开发D.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7、通过唐与边疆各族的关系、宋与北方各族的关系的比较,可以看出宋朝最大的进步是A.宋与少数民族之间有战有和,和是主流 B.边境设榷场,互通有无C.宋与边疆各族政权建立了松弛的臣属关系D.宋的政治、经济制度被少数民族政权所采纳8、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的人),不识干戈。

高中历史我国民族关系知识点总结_

高中历史我国民族关系知识点总结_

高中历史我国民族关系知识点总结_1、统一多民族的形成、发展和巩固(1)、中华民族的起源: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炎黄部落的融合,华夏族的产生。

(2)、多民族融合的开始: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和其他民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的统一,标志着我国多民族国家已初步建立。

(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两汉时期,实现了对西域、西南以及华南两广的统治,既大扩大了疆域,又有效地开发了边疆。

(5)、多民族的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民族迁徙,各民族联合斗争以及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民族融合加强。

(6)、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时期,隋唐高度繁荣的经济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有很强的吸引力,加上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7)、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周边少数民族借助自己的政权力量,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相互学习,逐步缩小了与汉族的差距,为元朝更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重新统一作了准备。

(8)、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明清时期,中央政府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了周边少数民族问题,特别是在清朝,粉碎了少数民族贵族与西方侵华势力分裂国家的阴谋,同时采取得力措施加强了地方行政管理和中央集权,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式巩固下来。

2、古代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历史上民族间的相互关系主要以战与和的形态表现出来,自先秦到明清,这两种形态交替或并存,一直贯穿于民族关系的始终。

(1)、战争形态:①、民族掠夺战争:通过战争掠夺物资,是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游牧或狞猎民族的一般特点,如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②、民族征服战争:如1125年金灭辽、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灭西夏、吐蕃等;③、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如清初平定噶尔丹的叛乱和回部贵族叛乱;④、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如内迁的五胡反抗西晋残酷统治与压迫的起义;⑤国内民族抵御外国异族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如明朝的抗倭战争、清朝的雅克萨战争。

高中历史考点10两宋民族关系教程教案

高中历史考点10两宋民族关系教程教案

高中历史考点10两宋民族关系教程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及其影响;2. 掌握两宋时期各民族的地位和互动;3. 总结两宋时期民族融合的原因和方式。

教学重点:1. 了解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及其影响;2. 理解两宋时期各民族的地位和互动。

教学难点:1. 总结两宋时期民族融合的原因和方式。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教材:《高中历史必修3》;3. 课堂活动表格。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画作或一段视频片段,引入话题:“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是怎样的?对社会有什么影响?”Step 2:学习与讨论(30分钟)1. 让学生打开教材第二十八课“两宋时代的民族关系”,自主阅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两宋时期各民族的地位是如何的?- 两宋时期不同民族之间的互动有哪些?- 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对社会有什么影响?2.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共同回答问题,并记录下自己的思路和观点。

3.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让学生能够互相学习和借鉴。

Step 3:课堂活动(20分钟)1. 将学生分为苏、辽、西夏、南宋四个小组。

每个小组制定一个角色,分别代表不同的民族。

- 苏:代表南宋,以封建王朝为基础的汉族政权。

- 辽:代表北方的辽朝,以契丹族为主的游牧民族。

- 西夏:代表西部的西夏王朝,以党项族为主的游牧民族。

- 南宋:代表南方的南宋王朝,以汉族为主的封建政权。

2. 每个小组根据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以自己所代表的民族为基础,设计一份活动表格,记录下两宋时期各民族的地位、互动和影响,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3. 整理和总结全班同学的表现,让学生对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更深入的了解。

Step 4:课堂讲解(15分钟)通过PPT展示,讲解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及其影响,包括:- 两宋时期各民族的地位和互动;- 两宋时期的民族融合的原因和方式;- 民族融合对社会的影响。

Step 5:小结与提问(10分钟)1. 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强调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和影响。

4-2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4-2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4-2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第2课时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1.北宋与辽的关系(1) 辽的建立①兴起:契丹族生活在辽河上游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生活,后来部分契丹人开始了农耕生活。

10 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916 年,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来改国号为辽。

②制度:仿汉字偏旁创制文字,实行“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

(2) 宋辽关系①战争:争夺的重点是幽云十六州。

概况:北宋在统一南方后先后两次对辽用兵,均失败,转入战略防御,确立了“守内虚外”的政策;北宋停止北伐后,辽统治者不断发兵南下,威胁北宋的安全。

②议和――澶渊之盟背景:1004 年,辽军逼近东京,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在前线大挫辽军锐气,辽方提出议和,宋真宗接受;1005 年初,双方订立和议。

内容:宋每年送给辽“岁币”;辽撤兵;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各守边界。

影响:宋辽双方对峙局面形成,维持了一个世纪的和平局面;双方经济文化交流密切,促进了民族融合。

2.北宋与西夏的关系(1) 西夏的建立①兴起与建国:党项族居住在宁夏、甘肃、陕西西北一带,过着游牧生活;1038 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

②制度:仿效中原建立政治制度;推行科举制,选拔人才;仿照汉字创制西夏文字。

(2) 宋夏关系①战争:元昊称帝后,与宋不断交兵,双方损失都很严重。

②宋夏议和元昊取消帝号,北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重开边境贸易。

影响:宋夏议和以后,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唐宋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和方式的比较(1)①特点及方式:唐朝主要是挫败少数民族的进攻、设置管理机构、册封少数民族首领以及和亲等;宋朝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处于劣势,在议和中以送“岁币”寻求妥协,两宋都被少数民族政权灭亡。

②原因:唐朝制度先进,国力强盛,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宋朝统治者采取“守内虚外”政策,造成求和派占优势,抵抗派受压制。

两宋历史复习提纲

两宋历史复习提纲

.
总结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及启示-----1、关系: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中,他们不断学习中原的先进文化,形成了新一轮的民族大融合)
2、启示共同创造的,因此我们要反对战争和分裂,维护和平和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二、宋朝各政权并立示意图(结合P48和P54两宋形势图) 三个和约的消极影响对北宋(南宋)来说,是一个屈辱的条约,加重了北宋(南宋)人民的负担。

经济重心的南移总结(背):1、完成的时期: ;2、原因: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 ②人口南迁,给南方带去北方先进的 、工具和大量劳动力③南方统治者对发展经济的 ④南方
自然条件十分。

3、上述原因对我们发展经济的启示:①要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维护社会稳定②要提高劳动者素质,鼓励科技创新③政府要采取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④要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资源。

4宋朝的经济发展是引起宋朝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宋朝的衣食住行、、城市娱乐和风气等社会生活,与近代非常贴近。

.。

南宋的民族关系.ppt

南宋的民族关系.ppt

四、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绍兴和议”: 时间、内容、
评 价:
绍兴和议是南宋政府向金乞降的结果, 和议是不平等的。“岁币”给南宋人民 带来沉重负担。
客观上使双方减少了战争,彼此获得了 一个较长的相对安定和平的时期,有利 于南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各 族人民的友好交往。
归纳与总结
一、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
岳飞为什么受到人民永久怀念?
抗金斗争维护人民利益,是正义的; “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深受人民爱戴。 岳飞抗金战功卓著,反遭投降派的诬陷而被害等。
岳飞能不能被称为“民族英雄”?
不能。因为“民族英雄”应是代表整个中华民族 利益同外国侵略者进行斗争,而岳飞仅仅代表了 我国境内的一个民族,宋金之战是兄弟之战。
1、南宋建立:1127年,定都临安,赵构(宋
高宗) 2、北方义军抗金斗争,(八字军)
性 质: 是以北方汉族人民为主体的自发反抗女真贵族
掠夺压迫的正义斗争。
特 点:
广泛性、持久性
作 用: 打击了女真贵族进犯中原的嚣张气焰,牵制了
金兵南下。也使金在北方的统治长期不能稳定 下来,因而南宋政权得以维持江南的半壁河山
两宋时期宋金战争虽然一度频繁,但整体来看,战争 是短暂的,和好是长期的。
十年之功, 废于一旦! 所得州郡, 一朝全休! 社稷江山, 难以中兴! 乾坤世界, 无由再复!
岳飞抗金为什么能取得辉煌成果? 岳飞等人领导的抗金斗争有什么重要 意义?岳飞为什么受到人民永久怀念? 岳飞能不能被称为“民族英雄”?为 什么?宋高宗、秦桧为什么要害岳飞?
?
进步性:岳飞的抗金斗争维护了人民 利益,具有正义性,所以岳飞受到历 代人民的尊敬;
局限性:岳飞在思想上是效忠封建朝 廷的,他抗金斗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 维护南宋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第一部分第四单元第十课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第一部分第四单元第十课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第四单元第十课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一、选择题1.(2010·衡水模拟)中国古代有些统治者为加强统治,解决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问题,曾经采用过类似“一国两制”的办法。

下列制度或措施中最符合“一国两制”特征的是()A.辽朝的“蕃汉分治”制度B.金朝的猛安谋克制C.西夏的部落兵制D.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辽朝统治者采取“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即用唐以来的官制统治汉人和渤海人,用契丹国制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故A符合题意。

B、C、D均与“一国两制”的特点不符。

答案:A2.“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

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搬)送至雄州交割。

”这段材料反映的是()A.北宋和辽的友好交流B.在宋辽边境设置榷场C.宋辽之间的贸易往来D.北宋向辽提供“岁币”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澶渊之盟以后,北宋与辽之间订立的关于如何向辽缴纳“岁币”的协议,A、B、C三项与材料主题信息不符。

答案:D3.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有()①仿唐宋王朝建立礼仪制度②从游牧向农耕经济发展③推行了活字印刷术的发展④民族融合是历史的主流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为图片型材料选择题。

第一幅图片反映出西夏仿唐宋王朝建立礼仪制度;第二幅图片反映的是牛耕的使用,说明西夏从游牧向农耕经济的发展;第三幅图片反映了活字印刷术的发展。

三幅图片的共同点都反映了民族融合。

答案:D4.《宋史》中记载:“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此材料反映出的主要信息是()A.少数民族政权威胁北宋的统治B.北宋中期形成“积贫”局面C.北宋政治腐败D.北宋中期形成“积弱”局面解析:材料描述北宋为抵御辽、西夏的威胁,不断在西北增兵,财政开支和军费开支浩大,导致北宋中期出现“积贫”局面。

答案:B5.在古代,官方因急于将某些信息公之于众,便将“榜”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特殊工具。

两宋民族关系

两宋民族关系

返回
6、澶洲之盟与宋夏和议的不同主要体现在 A、求和方的停战愿望 B、北宋要输送岁币 C、双方确立的政治关系 D、和议产生的影响 7、南宋初年与金相邻的政权,除南宋之外还有 A、西夏 B、蒙古 C、大理 D、辽 8、岳飞诗云:“靖康耻,犹未雪。”“靖康耻” 是指 A、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B、金军攻陷东京,掳走宋徽宗、宋钦宗 C、金军攻占东京,渡过长江 D、南宋与金议和,对金称臣
返回
9、宋辽、宋夏,宋金和议,两宋朝廷都要向对方 A、割地求和,划界管辖 B、少数民族政权送“岁币” C、少数民族政权称臣 D、提供制瓷、印刷技术援助 10、林升在《题临安邸》中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 州!”对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旨在赞美杭州迷人的风景 B、揭露南宋统治者的腐朽生活 C、斥责南宋的统治者不顾国家危亡 D、说明南宋衰亡不可避免
得不行,壹心二用、心不在蔫の结果就是最后统计围猎数量の时候,历来不是第壹名就是第二名の二十三小格,第壹次远远地落在咯各位兄弟 们の后面,甚至连三小格都不如!要知道三小格诚亲王可是壹介文人,虽然他今天有点儿超水平发挥,但依他の能力,绝对不可能赢过二十三 小格。第壹次出现咯围猎成绩如此糟糕の结果,众人都是惊诧不已!要说因为有太子殿下或是十三小格这样の高手围追堵截、干扰捣乱才出现 这样差の成果还能勉强算作壹各理由,可是,这壹次塞外之行,太子和十三小格根本就没有在随行名单里!看着壹直蔫头耷脑の二十三小格, 八小格也是忍不住地诧异万分,刚想问问啥啊情况呢,十小格早就壹马当先地头壹各冲咯上去:“二十三弟,你今天这是怎么咯?连三哥都没 有赢?”“难道三哥就应该必须输给弟弟吗?”“我不是那各意思,我是说你怎么会这样啊!”“我怎么咯?”八小格壹看这阵式就知道十小 格根本不可能问出啥啊结果来。可是二十三小格以前不是这样の人,他从来就是壹各心直口快,从不藏着掖着,今天这各壹反常态の二十三弟, 肯定是心里有啥啊事情,只能是找各合适の机会再问。于是八小格开口劝着十小格:“十弟,你别总逼着二十三弟咯,壹会儿宴席就要开始咯, 赶快先去更衣吧,时间来不及咯。”八小格の如意算盘是待晚上宴席の时候,觥筹交错、酒酣耳热之际自然就能套出二十三弟の那点儿小心思 咯。二十三小格也在盼望着晚宴时刻早早地到来,只有到那各时候,他才能见到水清,才可以找机会问问她の伤情。宴席属于半公半私性质, 因此皇上决定由德妃与和嫔两各人出席,壹各是此次出行位份最高の妃子,这种场面上の事情需要德妃来压场;壹各是皇上最喜欢の妃嫔之壹, 陪在身边心情舒畅。第壹卷 第268章 失望今日の晚宴,各位皇子也可以携女眷出席。二十三小格自然是与塔娜壹起。德妃陪在皇上左右,秋 婵陪在德妃左右。八小格当然是被那木泰看得死死の,但是这壹次出行,有咯塔娜这各跟屁虫,八小格终于可以松口气咯,因此壹进咯宴客营 帐,他直接就去找二十三小格,自然地,塔娜又与那木泰紧紧地粘在咯壹起。二十三小格只是漫不经心地敷衍着与八小格の闲聊,他の眼睛却 是壹直不停地寻找着他の四哥!只有找到四哥才能找到小四嫂,找到小四嫂后,赶快再差塔娜上前去问候她,他再假装去找塔娜,然后就能自 然而然地与小四嫂聊上两句,随便再问壹问伤势。可是二十三阿の如意算盘根本就是完全落咯空,因为直到宴席马上就要开始の时候,王爷才 匆匆赶来,而且只有他壹各人!王爷早就知道今天の宴席可以携女眷出席,就算是玉盈の手没有伤,他也没有打算带水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版中考数学复习指导
返回
3.(04北京13)辽统治者认为“吾修文物,彬彬 不异于中华”,反映这一认识的史实是 A.与北宋订立澶渊之盟 B.和北宋贸易往来频繁 C.建造了崇圣寺千寻塔 D.制造瓷器、印刷书籍 4.(04上海7) “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 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 这一史书记载反映的是下列哪个王朝的兴起 A.宋 B.元 C.明 D.清 5、下列各项中不是阿保机和元昊共同采取的措施 是 A、推行科举 B、任用汉官 C、创制文字 D、称皇帝
2012版中考数学复习指导

返回
9、宋辽、宋夏,宋金和议,两宋朝廷都要向对方 A、割地求和,划界管辖 B、少数民族政权送“岁币” C、少数民族政权称臣 D、提供制瓷、印刷技术援助 10、林升在《题临安邸》中写道:“山外青山楼外 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 作汴州!”对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旨在赞美杭州迷人的风景 B、揭露南宋统治者的腐朽生活 C、斥责南宋的统治者不顾国家危亡 D、说明南宋衰亡不可避免
2012版中考数学复习指导
返回
6、澶洲之盟与宋夏和议的不同主要体现在 A、求和方的停战愿望 B、北宋要输送岁币 C、双方确立的政治关系 D、和议产生的影响 7、南宋初年与金相邻的政权,除南宋之外还有 A、西夏 B、蒙古 C、大理 D、辽 8、岳飞诗云:“靖康耻,犹未雪。”“靖康耻” 是指 A、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B、金军攻陷东京,掳走宋徽宗、宋钦宗 C、金军攻占东京,渡过长江 D、南宋与金议和,对金称臣
2012版中考数学复习指导
民族 兴起 首领 都城 改革 制度
契丹-辽916 党项-夏1038 女真-金1115 辽河上游 陕甘宁 松花黑龙江下游 完颜阿骨打-上京 耶律阿保机-上京 元昊-兴庆 燕京(中都) (内蒙古巴林左旗 ) 蕃汉分治-南面北 防唐宋制-中书枢 猛安谋克-军政合 一,兵农合一;促 面官-汉制待汉,蕃 密;科举;防楷体 创文字.-两制并存 进封建化和强大. 制待蕃 . 战 高粱河惨败 . 战-不断交兵损失 战-灭辽1125灭北 与宋 宋1127(靖康耻) 和战 和-1005澶渊之盟 严重,西夏求和. (1)内容-岁币辽撤 和-1044宋册封夏 南宋抗金八字军 ,夏称臣,宋与夏岁 和岳家军. 兵和兄弟国; 和-绍兴和议-割 (2)评价-积极为主 币;重开边贸. 促和平,贸易,友好 促进和平交流和 地,称臣,岁币. 有利和平交流,但 ,融合;消极-屈辱, 民族融合. 屈辱极重负担. 加重负担. 特点 多民族争权并立;有战有和和为主;相互交流少族封化.
2012版中考数学复习指导
返回
1.蕃汉分治制度的成因,特点,反映规律。 原因: 辽统治的区域内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北部少 数民族主要游牧经济,基本处于奴隶社会瓦解阶段,南 部汉族区域是农耕经济,是高度繁荣的封建社会. 特点: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用汉人的官制管辖汉人和渤 海人,用契丹的制度管辖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 反映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 济发展. 作用:有利缓和民族矛盾,促进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
2012版中考数学复习指导
返回
2.正确认识和评价这一时期的民族战争和和议。 民族战争:这些战争属于一个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之 间的战争,不能采取侵略反侵略来评判;但存在正义和非 正义的区别. 由于少数民族贵族南下掠夺财富,破坏经济发展,岳 飞等领导的属于正义战争,符合人民利益,也符合两族人 民根本利益.但不宜采用民族英雄的称号.可称抗金英雄. 民族和议: 这些议和不能认识是国与国之间的谈判, 不是外交条约,是民族和约. 对于两宋来说,政治上具有屈辱性,也加剧了人民经 济负担,但积极意义是主要的,政治上有利于双方的和平 局面,经济上有利于双方贸易交流,最终促进民族融合.
2012版中考数学复习指导
返回
1. 05江苏4)下列政治制度中属于契丹族的是 A.猛安谋克制 B.“蕃汉分治” C 八旗制度 D.行省制度 2.(02上海历史22)下列推理属于哪一种情况? 大前提:我国古代社会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共同 组成的。 小前提:“金”是我国北方女真族建立的政权。 结论:金军南下客观上加快了社会的发展。 A 大前提正确,小前提、结论错误 B 大前提、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C 大前提错误,小前提、结论正确 D 大前提、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