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
如何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自身的完善
改革不能忘本纵观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横看世界各种不同制度的国家,每个政权都会进行很多次的改革,无论成功与否,却是对当时社会制度纯在某些问题的反映。
改革是为了使现有制度更加符统治者的利益,因此无论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统治者的改革必定会坚持原有制度基础,以保持利益的所有权。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可以反作用于生产力。
这是一条不变的规律,制度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就需要改革。
改革是为了让生产关系,也就是上层建筑,进一步地适应生产力,也就是经济基础的发展。
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在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上与时俱进,所以是制度上的完善和发展,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在阶级社会里社会的发展只有靠一个先进阶级推翻落后阶级来实现。
在社会主义国家,阶级矛盾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社会矛盾,如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社会主义自身的完善,即改革了,某种意义上,此时的改革也就是要推动社会的进步,这对于社会主义我国来说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如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是正确的、优越的,是我们的历史选择,不能改变。
而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即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其中不少是需要改革的。
而且只有通过改革原有的、不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制度,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通过改革我们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农村和城市的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我们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
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二)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二、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讲独立自主的(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二)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上层建筑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3.方式,社会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及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不用打仗的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改革第四,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错误的观点毛泽东未深入分析和准确地把握现实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因而没有真正找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手段,在主要矛盾和基本国情的把握上出现了严重失误。
试析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是决定中国命运和前途的历史性决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开放。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实行对外开放是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规律发展要求的,是加速我国社会主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具体包含三层含义:①这里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指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不是指作为其实现形式和运行手段的体制和机制。
所谓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某些环节进行调整、变革。
②对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要通过改革使其完全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③对社会主义体制,特别是经济体制要进行革命性的变革。
这种革命性变革,对于整个社会主义制度来说,也是一种完善。
因为通过体制改革,可以建立起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要求的具体制度及各种机制,使社会主义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
另外,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
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要及时研究和解决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增强加快改革的紧迫感同科学求实的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可能出现的困难,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既锲而不舍又积极稳妥地把改革向前推进。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
中国特 色 社 会 主义 ,必 须 紧 紧扭 住 改革 的“牛 鼻 子 ”, 献 中国智 慧和 中 国方案 ;改革 使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理
全面深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领域 、各环节的改革 , 论体 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稳致远。
制度 不 断走 向成熟 ,在世 界 上高 高举起 了中 国特色社
要 而作 出的改革部 署 ,其最终指 向是不断发展和完 色社 会 主义 事 业 就 向前 迈 进 一 步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
善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历 史地 看 ,无 论 世情 、国情 和 义理 论 体 系就 同步发 展 一 步 。从 邓小 平 理论 、“三 个
党 情 如何 变化 ,改 革 始 终 是 构 成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义 代 表 ”重 要 思 想 、科 学 发 展 观 到 习近平 新 时 代 中 国特
二 、改 革 丰 富和 发 展 了 中国特 色社 会 主义
文 明体 制 改 革 等一 系 列 系统 化 、全 覆 盖 的改革 ,有力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理 论 体 系 在 改 革 中 不 断 丰
推 动 了政 治 建 设 、经 济 建设 、文 化 建 设 、社 会 建设 和 富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理 论 体 系是 不 断发 展 着 的理
的 核 心关 键词 ,始 终 是 我 们 把 握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义 色 社会 主 义思 想 ,改 革 是 推 动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理
的 一 条 重 要 主 线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正 是 在 改 革 持 论 体 系 发 展 的重 要 因 素 ,也 是 构 成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
一 、 改 革是 中国特 色社 会 主义 的 一场 伟 大 革命 会 主 义伟 大旗 帜 ;改革 使 中国特 色社 会 主义进 入 了新
《职业能力测试》题+答案解析库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21年新版)
《职业能力测试》题库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21年新版)精选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职业能力测试》题库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21年新版)1、单选题;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说的“改革是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_____。
A:尊重知识,尊重人才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参考答案:B本题解释:[解析]1985年,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縛我国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文化体制等各种具体制度,以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社会主义必须通过改革来解决生产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
故本题应选B。
2、多选题;中共十四大提出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归根到底看其是否有利于_____A: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B: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C: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D: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参考答案:BCD3、单选题;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_____。
A: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B:以按劳分配为原则,以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成果为特征C:以共同富裕为目标D:以上都正确参考答案:D本题解释:参考答案【解析】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以按劳分配为原则,以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成果为特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经济制度。
故选D。
4、单选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概括为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其中,对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的要求是:_____A:富强、民主、文明、和谐B:自由、平等、公正、法治C:爱国、敬业、诚信、友善D:公正、法治、爱国、敬业参考答案:C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C【解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
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答: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各个方面都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和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毛泽东根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和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他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
矛盾的不断出现,又不断的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
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诸多矛盾的不断完善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只有通过改革来进行.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体制,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改革的实质在于体制创新,而不是对原有体制进行细
枝末节的修补。
不进行体制创新,很多问题的解决就没有出路。
改革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为什么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为什么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
它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改革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那种原来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邓小平区分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认为基本制度如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是正确的、优越的,是我们的历史选择,不能改变。
而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即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其中有不少是需要改革的。
当具体制度和体制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束缚生产力发展时,如果不适时地进行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甚至会丧失掉。
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不能改变,具体制度必须创新。
改革总的目的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斐然,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第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然后逐渐成为兴旺。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实现三个伟大转变,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来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而且提出来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说这两段话,高度概括了我们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改革是必由之路,为什么是当代中国命运的抉择,如果不改革开放,不可能发展中国,不可能发展社会主义,不可能发展马克思主义。
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论文摘要:改革是革命性的大变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
本文力图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改革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在社会主义制度上的体现,全面系统的论述了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改革决不是要根本改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具体制度的变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改进、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并能够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
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
”通过改革,使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日益巩固和发展,使它的各项具体制度日益健全和成熟起来。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改革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由于我国还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还很不完善,很不成熟。
从另一方面来说,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依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他们不但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又有其自己的特点,即其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从另一方面来说,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未能完全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严重影响了劳动者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也制约了生产力各种要素的合理配臵和充分利用。
结果使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比较缓慢,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实际生活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改革是为了发展,发展要依靠改革。
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提出了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基本要求,它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到本世纪末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水平,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新体制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
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从根本上说这是由什么决定的
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从根本上说
这是由什么决定的
A.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决定的
B.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C.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决定的
D.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改革决定的
正确答案B
解析: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决不是要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目的,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
怎样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9.怎样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改革开放作为一场革命具有历史必然性。
恩格斯说过,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的社会。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苏联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
这些国家后来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轨道,但其改革有着历史必然性。
这表明,当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改革就成为普遍性的现象。
我国的改革开放也不是偶然的。
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后,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其根本原因不是社会主义制度不优越,而是未能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充满活力的体制。
这种情况迫使我们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进行改革。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2)人类社会变革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革命即制度变革,一种是改革即体制变革。
在我国,制度变革属于第一次革命,体制变革属于第二次革命。
第一次革命的任务是摧毁旧的社会制度,代之以新的社会制度,即以人民民主专政替代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以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替代私有制的统治地位;第二次革命的任务是对僵化的传统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代之以充满活力的新体制,进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所以,改革是通过体制革命达到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
(3)改革作为一次新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那种意义上的革命,也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各方面都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使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
怎样理解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怎样理解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和开展?
从古至今,社会的变革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革命,一种是改革。
在阶级社会里,矛盾是对抗性的,旧的统治阶级总是力图维护其统治, 从而阻碍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开展。
因此,只能进行革命,由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为生产力的开展开辟出新的道路,所以在阶级社会中,革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总体是适应的,但依然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解放生产力、开展生产力的任务。
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不能采用阶级斗争的方法,而是应该通过不断的改革来解决。
即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改革是社会开展的动力。
改革的目的,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而是通过改革打破那些束缚生产力开展的不合时宜的旧体制机制,为生产力的开展开辟出道路。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开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开展的直接动力。
对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再认识
对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再认识摘要:本文从改革的领导力量、改革的内容、改革的本质、改革的目的、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六个方面对改革的性质进行了再认识,而不是仅从改革是体制的变革而不是制度的变革说明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认为改革既是体制的改革,又是制度的改革,但不是根本制度的改革。
关键词:改革;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制度;体制??中图分类号: A8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8)05-0164-04改革一开始党就明确了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但是,为什么在改革开放30来年的今天,还有人认为改革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是穿着社会主义的鞋,走着资本主义的路,是口头上的社会主义,行动上的资本主义,所谓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上就是有资本主义特色的社会主义呢?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我认为就是对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认识上存在偏差,简单地认为,改革只是体制的变革,不是制度的变革。
然而事实上,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本身就包括了制度的变化,如果没有制度的变化,哪有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呢。
而且随着改革的深化,不仅有体制的彻底变革,而且有制度的全面创新。
因而,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加深对改革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认识,并且从理论上解释清楚制度的变化,也没有改变社会主义性质的道理,从而坚定人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ヒ弧⒋痈母锏哪谌菘矗?不是根本制度的变革,而是体制和具体乃至基本制度的变革?ジ母锸窃诩岢稚缁嶂饕灞局屎透?本制度的前提下,对不合适宜的基本制度、具体制度和体制进行变革,不是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而是全面、深刻的根本性变革。
改革的内容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种具体制度和一些基本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除了根本制度不能动摇外,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都是可以根据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实际情况予以变动的。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我们干四个现代化,人们都说好,但有些人脑子里的四化 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不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是社会主义的 四化。他们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这就忘了事物的本质, 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
马克思:“社会的物质生产 力
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
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 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 Nhomakorabea这些关系
便有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 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 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 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 或快地发生变革。”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②改革之所以被称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第一 次革命而言的。 过去我们进行了新 民主主义革命,建国 后完成了土地改革, 又进行了农业、手工 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建 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 础,那是一个伟大的 革命。那个革命搞了 三十几年。
——邓小平
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 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 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 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稳发改 定展革 是是是 前目动 提的力
思考
• “毒奶粉”事件带给我 们的思索
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邓小平多次强调,改革 “实 质上是一场革命”。“改革是 中 国的第二次革命”。1992年
初,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提出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 是解放生产力”,把改革与革
命,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
论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论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导语】改革开放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场伟大革命,真正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
它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的延续,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对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进行全面评估,并探讨其意义和路径。
【正文】1. 深度评估:改革开放的意义及其背后的社会主义制度完善1.1 改革开放的意义改革开放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选择了具有国家特色、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绘画脸谱》中提到:改革开放早期的中国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社会主义制度面临内外的考验。
改革开放的意义就在于,它为中国打开了一扇与世界接轨的窗户,使我们受益于全球化的红利,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生活条件。
1.2 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而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主义制度也在不断自我完善。
从土地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的改革,到城市工业体制的改革,再到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主义制度源源不断地在不断优化和提高。
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实践中的完善和提高。
2. 广度评估: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路径和经验2.1 对外来思想开放的积极参与和整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地参与国际合作和交流,接触到了各种先进的社会制度和管理经验。
我们要善于吸取外来思想的有益成分,将其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不断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
通过借鉴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身的不足,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制度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2.2 推动制度革新和创新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另一个重要路径是制度革新和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多个方面的制度创新,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1如何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如何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一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改革,是指一切在不改变社会根本制度的前提下,以和平的方式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性质、水平和要求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终结果或多或少地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的变化。
狭义的改革,是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生的深刻改变我国社会贫穷落后状态的革命性变革,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这里讲的“改革”主要是指狭义的改革。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
这是社会主义改革性质。
为什么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呢?这从邓小平关于改革的领导力量、改革的主体、改革的对象、改革的目的和功能的阐述中可以获得清楚的理解。
邓小平认为,今天的改革就其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讲,是一场革命,但这种革命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革命,因为传统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是被统治阶级推翻统治阶级的夺权斗争,它的对象是社会根本制度,中心问题是国家政权,基本功能是改变社会形态,最大特点是革命的主体和客体两极对立,不可共生。
改革则不同,它是由执政党发动和领导,由本阶级群众积极参加的一种自觉的行动,它的对象不是社会根本制度,而是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的各种体制和观念,中心问题不是政权问题,而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基本功能不是改变主体和客体两极对立,而是主体与客体的共同发展。
因此,改革不仅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而且更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基本特征。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决定了改革的对象、目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关于改革的对象。
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改革的对象作了十分明确的论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概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概括一、本文概述通过以上概括,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和精髓,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
我们也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和灵魂,要求我们在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和优越性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动中国发展的根本动力。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加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构建更加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全面依法治国。
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保障。
积极稳妥推进全球化与民族复兴的良性互动。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也要保持定力、奋发有为,在世界大变革的时代中展现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我们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则包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
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改革中走来,改革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重要动力支撑,是使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焕发勃勃生机的重要活力之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色,也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旗帜。
没有改革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紧紧扭住改革的“牛鼻子”,全面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领域、各环节的改革,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
一、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场伟大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探索过程中生成的。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开启了改革的历史新纪元。
此后的40年,中国陆续推进了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系统化、全覆盖的改革,有力推动了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快速发展,这“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改革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主干框架。
“五位一体”改革设计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而作出的改革部署,其最终指向是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地看,无论世情、国情和党情如何变化,改革始终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关键词,始终是我们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重要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在改革持续推进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深化并趋于成熟进而走向完善的。
改革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伟大社会革命。
改革红利的释放体现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上,改革的历史伟力体现在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人民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的根本改善上。
改革使中国从未发展起来的状态逐渐转向发展起来的状态,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改革使“解决温饱还是个问题”转向人民追求“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改革使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人类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改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走向成熟,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改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改革应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_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改革应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经过10年的努力,改革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浩荡潮流。
然而,对于改革的认识和理解,却仍然需要随着改革实践不断加深和提高。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这就是说,我们进行的改革,不是改变社会制度,更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那种革命”。
改革的进行,只应该促进而绝不能损害社会的安全、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国家财力的增加,应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根本目的。
应该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基本上是适应的。
建国40年来,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分别增长19.8倍和18倍,国民生产总值已上升到世界第8位,发展速度是一般资本主义国家所没有的。
这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相对资本主义制度来说具有优越性。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之间也有不适应的一面,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改革。
但这种改革并不是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关系,只是解决那些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的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方面,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那么,怎样确定改革的内容和理解这种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呢。
经过30多年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这些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这一范畴的认识有了发展。
根据这方面理论,可以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规定,包括三条内容:第一条是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包括采取国家所有制形式的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的集体所有制,而占主导地位的则是全民所有制。
这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不可动摇的基石。
第二条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这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之一。
第三条是消费品的按劳分配。
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剥削,同资本主义的按资分配根本不同,又区别于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
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是否有利于增强 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发展是目的
改革是动力
稳定是前提
第三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放开世界
●“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 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 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 这个苦头。恐怕明朝明成祖 时候,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 放的。明成祖死后,明朝逐 渐衰落。以后清朝康乾时代 不能说是开放。闭关自守, 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 无知。”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素质教育部 思政教研室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
抉择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 开放
• 背景: 国内:“文革”以后的中国 国际:新科技革命推动全球经济向前 发展
• 改革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体制的革命; • 改革的中心问题不是政权问题,而是发展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 会 发 展
社 会 形 态
推 社 会
的
形
根
生
态
本 动 力
产
的
方
更
式
替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20世纪70年代,在农村拉开帷幕 1992年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 非得失的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 多层次:是指按照不同的开放程度所形成 的梯次展开的开放格局
• 宽领域:是指在开放的范围、空间和形式 上,有宽阔的活动领域
宽领域:在开放范围上,除
经济上开放外,在政治上、军事 上和思想文化上都要开放;在开 放空间上,由生产领域扩展到商 业、金融业、旅游业、信息产业 等许多领域,全面走向国际市场; 在开放形式上,全面地利用国际 通行的各种贸易形式和投资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
作者:韩喜平
来源:《新长征》2018年第09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改革中走来,改革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重要动力支撑,是使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焕发勃勃生机的重要活力之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色,也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旗帜。
没有改革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紧紧扭住改革的“牛鼻子”,全面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领域、各环节的改革,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探索过程中生成的。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开启了改革的历史新纪元。
此后的40年,中国陆续推进了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系统化、全覆盖的改革,有力推动了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快速发展,这“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改革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主干框架。
“五位一体”改革设计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而作出的改革部署,其最终指向是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地看,无论世情、国情和党情如何变化,改革始终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关键词,始终是我们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重要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在改革持续推进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深化并趋于成熟进而走向完善的。
改革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伟大社会革命。
改革红利的释放体现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上,改革的历史伟力体现在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人民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的根本改善上。
改革使中国从未发展起来的状态逐渐转向发展起来的状态,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改革使“解决温饱还是个问题”转向人民追求“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改革使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人类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改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走向成熟,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改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改革深刻改变和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改革中不断丰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体系,改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土壤。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之源,改革每向前推进一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向前迈进一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同步发展一步。
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革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改革中更加自信。
道路决定命运,选择什么样的道路直接关乎国家命运、人民福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持续深化改革过程中探索出来的。
它“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
我们改革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
历史经验表明,选择一条正确道路十分不容易,把这条正确道路毫不动摇地坚持走下去更加不易。
面对“西化分化陷阱”,我们没有把西方的理论、观点生搬硬套在自己身上走上改旗易帜的邪路,也没有为了迎合某些人的“掌声”走上封闭僵化的老路,而是高高举起改革的旗帜,用改革来猛药去疴,用改革的实际效果来凝聚道路共识、统一全党全社会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中更加成熟定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形成、发展到完善是一个历史过程,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性、长期性和艰巨性以及贯穿其中的改革性。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是要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使它更好地适应中国发展实践的需要,更好地保障中國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的基本逻辑。
如果以新时代为新起点划分制度改革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前半程改革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接下来的改革使命集中体现在制度的成熟和定型上,旨在通过改革着力构建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更科
学、更系统的制度体系,进而推动国家治理更好地在制度的框架内高效运转,并在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坚定制度自信。
改革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必由路径。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方向。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是发展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主线来进行,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下统筹推进。
如果发生了目标、方向上的根本性、颠覆性错误,全面深化改革就偏离了社会主义轨道。
比如,国有企业中混合所有制改革不是国有经济的私有化,而是为了探索公有制更加高效的实现形式,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再比如,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不是搞农村私有化,不是否定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性质,而是为了盘活农村沉淀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
这些事关根本制度的改革,一定要守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底线,确保全面深化改革“不走样”“不变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新时代指出了改革新的历史方位,要立足于新时代的新任务、新目标、新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现实,着眼于改革红利的充分释放,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全面深化改革的全过程,保持社会主义改革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始终沿着社会主义轨道有序推进。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从而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理论、道路和制度的有效支撑。
(作者: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