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将相和》教案及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将相和》教学反思4篇

《将相和》教学反思4篇

《将相和》教学反思《将相和》教学反思精选4篇(一)教学反思是对教学过程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以找到问题,并且提出改进的方案,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有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对《将相和》教学的反思: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培养,通过讲解和讨论,学生对于诗词的意境和含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我也非常重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上进行了口语练习和读诗比赛,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诗词的美妙之处。

然而,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在学生对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差的情况下,我没有设立足够的语文基础讲解环节,导致有些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其次,由于时间的限制和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有些学生在口语表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我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指导和练习机会。

为了改进教学,我应该在讲解课文时,加强对于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对于古代文化背景和修辞手法有更全面的了解。

在口语表达方面,我应该增加更多的互动环节,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表达和分享,同时也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相互讨论和改进口语表达的能力。

总之,通过对《将相和》教学的反思,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

我会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语文素养。

《将相和》教学反思精选4篇(二)《尊严》是一部很有启发性的故事,通过讲述女主角瓦伦蒂娜从一个被社会所歧视的职业模特儿逐渐找回自尊和尊严的过程,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对他人尊严的漠视和践踏,以及个体如何在重拾尊严的同时影响和改变整个社会的现象。

本次教学中,我选择了这个故事来引导学生们思考尊严的意义,并积极参与到营造尊严的氛围中,通过反思教学效果,我发现存在以下不足之处:首先,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分工不够清晰。

在教学中,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合作,但是在分组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和特长,导致有些小组讨论效果不佳。

下次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分组,使每个小组的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第【1】篇〗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一)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二)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绝口不提”、“完璧归赵”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三)按不同故事内容给文章分段。

揭示课题教师可以先板书课题,让同学齐读,之后问: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设计这个问题,实际是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他们提出一些问题,诸如:我想知道“将”和“相”是谁;我想知道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我想知道他们为什么和好等;教师可以适时激趣。

请你们自己先读读书,看能否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

初读课文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再给他们谈论的时间,然后教师再给一些时间让同学们读一遍书,不认识的字标出来,并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

1.指导读准字音。

本课的生字虽然不多,只有7个,但有好几个都是学生特别容易读错字音。

允、颇、侮:2.指导认清字形。

本课有许多生字的字形都容易错,可采用“以熟带生”的方法掌握字形。

如“璧”与“壁”相近,“壁”是熟字,墙壁,与“土”有关,所以是“土”字底。

而“璧”是一种宝玉,是无价宝,所以下面是“玉”。

如“允”与“充”相近,“侮”与“悔”相近,“颇”与“波”相近,教师一定要指导同3.理解词意。

因为书后有一道题就是要求同学们理解词意的,所以教师可以提出让同学查字典或词典理解词意。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

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

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表示物归原主。

理屈——理亏。

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

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

推辞——谦让不干。

抵御——抵挡,抵抗。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能耐——技能,本领。

攻无不克——攻城夺池,没有拿不下来的。

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敩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将相和》的内容,明白文中的寓意和主题;•掌握课文中生词和短语的意思;•能够准确朗读课文,理解每一个段落的含义。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准确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课文内容和主题的理解;•课文中重要词汇和短语的掌握;•学生朗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难点•理解《将相和》的寓意和主题;•熟练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培养学生对文学性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入课文主题,让学生猜测本课内容;•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

2. 学习课文(20分钟)•集体朗读课文,教师解释生词和短语;•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课文中的故事和寓意。

3. 分组讨论(15分钟)•小组互相讨论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学生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展开全班讨论。

4. 情境体验(10分钟)•小组或全班角色扮演《将相和》中的人物,体会故事情节和人物感情;•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5. 总结反思(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和教学收获;•学生思考《将相和》给他们的启示,并展开交流。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对《将相和》这篇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通过朗读、讨论和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探索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素质。

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说课稿(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说课稿(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说课稿(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替代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赵括的骄傲自大、狂妄自大,只会纸上谈兵,没有真正的才干。

这篇课文对于我们理解历史,认识到只有真正的才能才能取得成功,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历史故事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同时,他们对于历史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来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一些生僻的字词和历史人物不太熟悉,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将相和》的故事情节,理解赵括的骄傲自大和只会纸上谈兵的形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谦虚、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到只有真正的才能才能取得成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将相和》的故事情节,理解赵括的骄傲自大和只会纸上谈兵的形象。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对于一些生僻的字词和历史人物进行解释和引导。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

在自主学习环节,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对于不理解的字词和人物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进行解答。

在合作探讨环节,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分析赵括的形象,并通过小组分享的方式进行交流。

此外,我还会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对于不理解的字词和人物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进行解答。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赵括的形象,并通过小组分享的方式进行交流。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璧、臣”等16个生字,会写“召、臣”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人物的品质,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生字,朗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品质。

2.教学难点:领悟联系。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1)讲述一个历史故事,引出课题。

(2)提问学生对《将相和》的了解。

2.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圈出生字。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纠正字音。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精读课文
(1)分段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蔺相如和廉颇的品质。

(3)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4.拓展延伸
(1)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品质。

(2)引导学生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

5.书写指导
(1)观察“召、臣”等字的结构和笔画。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练习书写。

教学反思:故事导入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但在领悟联系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理解。

拓展环节可以让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的历史故事。

《将相和》教学实录及评析三篇

《将相和》教学实录及评析三篇

《将相和》教学实录及评析三篇《将相和》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课课文,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将相和》教学实录及评析1一、导入二、解题:1、明确这三个字的读音。

2、明确“将”“相”分别指谁,理解课题的意思。

反思:导入时未能将课题齐读,齐读有助于理解课题的意思。

教学时发现学生屡次将两个人物的名字读错,解题时就应该板书多读两个人物的名字,加深印象。

三、整体感知: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是由几个小故事组成,尝试复述每个故事。

过渡:既然课题叫《将相和》,那说明之前有不和,将相为何不和呢?找出相关语句。

四、将相为何不和?1、生读第十六段,明确是因为廉颇妒忌蔺相如。

过渡:从朗读中,我们发现廉颇认为蔺相如没有才能,只有嘴皮子功夫,蔺相如真的是这样吗?生:不是,蔺相如智勇双全。

2、体会蔺相如的人物形象: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蔺相如的智勇双全?(1)生找出正面描写蔺相如的语句,品味,朗读。

反思:至于为何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没有解释清楚。

学生偏离了太远,需要教师总结。

完璧归赵中蔺相如的机智表现为:1、抓住秦王喜爱和氏璧的心理,从秦王手里骗回了和氏璧;2、抓住秦王表面上要装作守信的心理,逼迫秦王同意举办典礼,赢得了送和氏璧回国的时间,迫使秦王放弃和氏璧。

蔺相如的勇敢表现为:即便死也不让秦王得到和氏璧。

渑池之会上为何看出蔺相如机智勇敢也需要板书。

机智表现在乐器的使用上。

勇敢表现在以死捍卫赵国和赵王的尊严。

过渡:我们认识到了蔺相如的智慧和胆识,结果赵王给他加官成上卿。

其实除了从赵王身上我们看出蔺相如是有智有谋的,还有一个人也认识到了蔺相如的能力,是谁呢?生:秦王师:你从秦王的哪些反应当中看出他畏惧蔺相如?反思:“敬畏”蔺相如,此处“敬畏”用得不合适,应该换成“忌惮”。

(2)侧面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将相和》教案及教学反思

《将相和》教案及教学反思

《将相和》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讲述的故事情节,理解“将相和”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口语表达的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

(2)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将相和”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2. 教学难点:(1)理解“将相和”的含义。

(2)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音频:为学生提供正确的课文朗读示范。

2. 生字词卡片:用于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

3. PPT:展示课文内容、生字词、人物形象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音频,让学生跟随朗读。

(2)引导学生预习课文,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2. 学习生字词(1)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朗读。

(2)解释生字词的含义,让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分析课文内容(1)引导学生分段落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分析人物形象。

4. 学习“将相和”的含义(1)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理解“将相和”的含义。

(2)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将相和”的道理。

5. 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精神。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将相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篇一」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2)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绝口不提”、“完璧归赵”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3)按不同故事内容给文章分段。

教学重点、难点(1)自学和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按不同故事内容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1、(板书:和)你会给“和”字组什么词?人与人之间讲究“和为贵”,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处事智慧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和”的故事-—题目是《将相和》。

(板书课题)2、检查预习:(1)检查读四字词语(2)聊课文内容课文中“将、相”分别指的是谁?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二、学习新课板块一:1、题目是《将相和》,那肯定有不和的时候,为什么不和呢?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2、生读文,找到第十六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

3、你知道廉颇为什么这么说吗?指导朗读:是啊,廉颇是上卿,而蔺相如出身低微,他只是赵国宦官缪贤家的一个门客,而这样的`人最后职位却比廉颇还要高,你是不是也会为廉颇抱不平呢?来,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送到句中。

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4、小结: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

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那么蔺相如的嘴到底是不是只会耍嘴皮子?官到底该不该升?板块二: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的话做上记号。

(生自由读文,找出:“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 “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2、你觉得璧有毛病吗?你能找到相关的证据吗?(体会“无价之宝”成语的含义。

)(1)、既然璧这么珍贵,那就是蔺相如在说谎了?到底是不是这样?来让我们找到当时的背景来谈一谈。

《将相和》教学反思(通用10篇)

《将相和》教学反思(通用10篇)

《将相和》教学反思(通用10篇)《将相和》教学反思篇1《将相和》是人教版语文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

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故事情节完整曲折,引人入胜。

在整个故事中,人物形象鲜明、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

一、通过人物间的对比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

本节课设计的是第二课时,那么如何引导更好地学生学习《将相和》呢?如果只要求一般的读懂故事情节并不难,但要真正读懂蔺相如,读懂廉颇,读懂秦王、赵王,还需要下番功夫。

所以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采用对比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中的重要人物蔺相如,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首先让学生简单地评价文中的人物,整体感悟,但这种感悟还是初步的、表层的;重要的是感悟重点人物蔺相如;最后以重点人物为主轴,引发对比,从对比中加深对人物的感悟。

我让有相同体会的同学到同一小组交流学习,以读为本,并进行汇报,从各个小组的交流汇报中,学生读懂了蔺相如的品质:胆识过人,洞察人心,宽宏大量。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了学生。

1、新课伊始,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全班同学带着大家提出的问题开始自主学习。

2、有相同体会的学生到一个小组内交流,汇报,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第一小组:蔺相如与赵国文武大臣对比,可以看出蔺相如胆识过人。

第二小组:我们组把蔺相如与秦王比,觉得秦王阴险狡诈,而蔺相如能洞察人心,才取得斗争的胜利。

第三小组:我们组把蔺相如跟廉颇对比,感觉到廉颇这个人很孤傲,瞧不起人。

蔺相如真是个宽宏大量的人。

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感悟蔺相如的美好品质。

2024年《将相和》教案及教学反思范文(通用9篇)

2024年《将相和》教案及教学反思范文(通用9篇)

2024年《将相和》教案及教学反思范文(通用9篇)《将相和》教案及教学反思篇1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正确读写“召集、商议、隆重、约定、胆怯、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1、读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2、把握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探究1、同学们,“战国七雄”时期,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国家,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

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今天,我们就学习发生在当时的秦、赵两国之间的故事。

板题,读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二、合作交流1、过渡: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读课文。

2、自由读文,思考刚才的问题。

3、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4、小组学习。

三、品读体验(一)1、读课后问题二,知道本课由三个故事组成。

2、带着课后问题二默读课文,找找这三个故事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3、学生汇报。

4、采用多种形式引导朗读,从各个故事中找出能归纳小标题的语句,指导归纳。

如:A、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小标题《完璧归赵》。

B、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小标题《渑池会见》。

C、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小标题《负荆请罪》。

第二课时(二)、默读《完璧归赵》,思考:你认为蔺相如是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句子体会出来?1、学生默读思考。

2、同位交流。

3、学生汇报:评价:蔺相如是个勇敢机智的人。

重点句段体会:(1)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巧妙夺回和氏璧)(2)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将相和》教学案例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案例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案例及反思1.《将相和》教学案例及反思篇1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声色惧厉”在句子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3、给课文事件加小标题,搞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事件与整个故事的关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4、领会和学习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这一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领会和学习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这一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理清前因后果: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发生在两千多年以前、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将相和》。

(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将相和的故事是由哪三个小故事组成的?(生读书)交流: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

这三个故事在文中的叙述顺序能否颠倒?其中,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我们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过,本文只用一句话略写,还记得故事的主要内容吗?那位挫败秦王阴谋的大臣是——(板书:蔺相如)带兵接应的大将是——(板书:廉颇)。

二、读书评价,感悟廉颇其人:1、蔺相如,指将相和中的“相”,请注意这里的相并不是来自蔺相如的名字,而是指古代文官的最高职位称为“相”,那么将指的又是谁呢?2同学们一定已经注意到经历了完璧归赵之后的蔺相如由一介平民被封为上大夫,渑池之会后的蔺相如又被封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书上特别说明的是他的职位比廉颇还高。

那作为同朝为官、战功显赫的大将军廉颇此时对蔺相如作何评价呢?找到廉颇的话,谁来读读?(抽生读书)3、指导朗读:数一数,廉颇说了几句话。

来,先看第一句。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你现在就是廉颇,来说说这句话,(抽生读书)说这话的廉将军有什么样的自我感觉?(预设: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傲气十足,居功自傲,很神气……)齐读再来看第二句: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将相和》教学反思(最新13篇)

《将相和》教学反思(最新13篇)

《将相和》教学反思(最新13篇)《将相和》课堂实录1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三个故事间彼此互相关联。

故事中塑造两个人物形象,两个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忍辱负重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顾全大局。

我在教学的时候,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表现的人物形象;最后让学生联系全文评价人物。

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让学生给三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只要他们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没有过高的要求,目的要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本文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知错就改、负荆请罪让人尊重。

教学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他,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想法说具体,说清楚。

来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训练他们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爱国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质。

蔺相如和廉颇在文中是鲜明性格人物。

蔺相如因“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但实质上是廉颇的错误认识“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言辞无礼,充满不满情绪。

理解廉颇这段话,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在这课的教学中,用这句话统领教学。

先让学生理解这句话,之后练读这句话,注意让学生读出不服气的语气来。

让学生讨论: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当上了上卿,你们觉得他说的对么?请同学们在文中画出蔺相如的语言来。

于是学生们动手在文中找出蔺相如的语言,自由在小组内交流,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

再回归到廉颇也认识到自己错了,主动负荆请罪。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将相和》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将相和》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将相和》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廉颇与文臣蔺相如的故事。

通过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冲突,展示了他们各自的品质和为国家利益着想的精神。

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历史文化,感受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道德观念。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已具有一定的基础。

他们可以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分析人物形象,领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但部分学生对于古代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较为有限,可能影响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适时导入相关历史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人物形象,领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道德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人物形象,领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对古代历史文化背景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道德观念。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幅廉颇与蔺相如的画像为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人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课文人物形象,领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体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一篇历史故事,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和他的儿子赵括的故事。

故事通过赵奢和赵括的不同态度和做法,告诉我们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不能自以为是,要实事求是。

本文语言简洁,情节紧凑,富有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

但对于文中的一些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讲解。

学生应该能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故事的主题,并从中得到启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文中生词,了解故事背景,理解故事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流利朗读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故事中提炼中心思想。

3.情感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故事的主题,学会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文中生词,流利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故事的主题,学会从故事中提炼中心思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故事中的人物行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主题。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为学生提供课文的朗读音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故事背景、人物形象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

3.教学卡片:制作生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记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战国时期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然后简要介绍赵奢和赵括的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齐读课文,教师跟随课文内容,为学生讲解生词和短语。

对于一些难点句子,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帮助学生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模仿角色的语气和情感。

《将相和》教学反思模板6篇

《将相和》教学反思模板6篇

《将相和》教学反思模板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活动方案、致辞讲话、条据文书、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思想汇报、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activity plans, speeches, documen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hought repor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将相和》教学反思模板6篇只有认真分析了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写出的教学反思才有意义,在一场教学结束后,老师们一定都认真写好教学反思了,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将相和》教学反思模板6篇,感谢您的参阅。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说课稿及反思 共三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说课稿及反思 共三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且又互相联系,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个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都能顾全大局。

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

二、说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理解“将相和”故事意义,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2.结合具体示例说一说廉颇和蔺相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将相和”故事意义,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教学难点: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四、说学情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这为我们有效地展开阅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说教法学法《将相和》这篇文章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故事不是难点,结合课文实际,我确定了廉颇和蔺相如由“不和”到“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原因为学习的重点。

难点定为理解三个小故事各自的起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因果关系。

教学的时候,我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快速默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

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学习,学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优点: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讲授本课时我尝试使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在40分钟内高效紧张地学习。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最新3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最新3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最新3篇将相和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解题导入新课:学生自学课文;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教学步骤:一、解题1.介绍时代背景(略)2.抓题眼“和”,理解题意(略)。

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要求:(1)查字典学习字词,解词要联系上文;(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3)给文章分段;(4)拟定三个故事的小标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1)注意:廉颇蔺相如胆怯抵御上卿(2)组词秦璧击协渑泰璧缶胁淹(3)解词: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理直气壮攻无不克负荆请罪同心协力(4)指名读课文:课文写了哪三个小故事,并说明这三个小故事的起止段落。

(5)概括三个故事的大意。

(6)给三个故事拟小标题。

四、熟读课文五、质疑问难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2、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

4、帮助学生认识“璧、廉、颇、缶”;会写“赵、壁、骗、怯、廉、颇、辞、缶、卿、削”;理解“胆怯、推辞、侮辱、击缶、上卿、大夫、削弱、无价之宝、完璧归赵、理直气壮、负荆请罪”等词语。

5、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小剧本,并尝试进行排练表演。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权,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难点: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一节课整理的问题二、根据问题细读课文,认识人物形象。

1、学习完璧归赵(1)默读课文1-10自然段,概括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秦王倚仗强势,要骗宝玉;经过:蔺相如向赵王献策,并与秦王面对面斗争;结果:蔺相如派人送宝玉回赵国。

《将相和》的教学教案反思

《将相和》的教学教案反思

《将相和》的教学教案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将相和》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对古代历史的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学会与人相处,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回顾《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 相关历史背景:了解廉颇、蔺相如的生活年代,了解战国时期的纷争。

3. 德育教育:从故事中汲取智慧,学会与人相处,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将相和》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分析故事中所蕴含的德育教育意义,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廉颇、蔺相如的行事作风,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廉颇、蔺相如的生活年代,引发学生对战国时期的兴趣。

2.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4. 案例分析:分析廉颇、蔺相如的行事作风,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

5.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深入思考。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考察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学方法:反思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3. 教学效果:评估教学效果,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八、教学调整1. 针对学生的反馈,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根据学生的参与度,调整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3年将相和教学反思15篇

2023年将相和教学反思15篇

2023年将相和教学反思15篇将相和教学反思1(1942字)在执教《将相和》第一课时,我希望能突出文味、扎实基础,培养思维、激发情感;认真钻研教材,注重挖掘语言训练点。

突出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

一、落实教学目标。

《将相和》是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的课文,我在教学中实施的教学目标是:1、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理解和书写“完璧归赵、无价之宝、负荆请罪”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内容,明白“完璧归赵”的事件是造成将相不和的原因之一。

3、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在于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勇敢、机智、为国家的尊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力求体现《语文课标》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语言刻画人物的词句、表达方法、表达效果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的体会、感受,潜移默化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感染。

二、重组教学内容。

《将相和》是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

也是人教版教材的传统课文,大家耳熟能详,脍炙人口。

课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篇幅较长。

第一课时,我设计学生的学习任务是自学生字词和概括主要内容,主要是读懂《完璧归赵》的故事,重点体会蔺相如的对话,感受蔺相如鲜明的人物形象。

为了丰富人物形象,我增加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开篇中描写的蔺相如和廉颇的片断。

让学生初步了解两位人物的出身和廉颇的勇猛的个性特点,为下文学生理解产生不和的原因做了铺垫。

也许进入得有点突兀,出示原文和译文后,我问:“在这片断中你分别了解到廉颇、蔺相如是怎样的人?”由于学生没有理解到我的意图,所以学生半天没有明白过来。

我想不要提问应该作为背景介绍更为合理。

三、巧排教学结构我没有串讲三个故事,我设计了“前后呼应”的教学环节,对课题中的“和”作了巧妙地处理。

我先让学生找出不和的体现“廉颇不服,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而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职位比廉颇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语文《将相和》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胆怯、拒绝、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3、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快乐情境,营造学习氛围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国的文学名著、历史名著浩如烟海,其中有一部名著被鲁迅先生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大家知道是哪一部吗?(《史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将相和》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板书课题:将相和)2、多媒体课件出示司马迁及《史记》的相关资料,学生自主阅读并交流。

二、理清文章脉络,把握学习内容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给不认识的字注音。

2、学生练习朗读课文。

要求:(1)独立朗读,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3)小组内交流并理解“诚意、绝口、失信、抵御、推辞、理屈、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等词语,扫清字词句的障碍。

(4)组长领读生字词。

(5)小组内进行生字词检测:指读、抢读、说句子等。

(6)小组内练习朗读课文。

3、课件出示阅读思考:读了课文,你会发现课文主要写了三个故事。

你能为这三个故事加上合适的小标题吗?4、学生小组合作,划分三个故事所在的段落,并给这三个故事加小标题。

5、全班交流,师板书三个小标题。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三、走进经典故事,激活人物形象1、学生自主阅读“完璧归赵”,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全班汇报。

(赵王得到一件无价之宝和氏璧是起因;秦王得知后想骗取和氏璧,蔺相如巧妙周旋是经过;蔺相如认清秦王面目,秘密将和氏璧送回赵国是结果。

)2、精读“完璧归赵”,赏析人物形象。

(1)秦王的言而无信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2)精读第6自然段,初步概括蔺相如的形象。

①指名朗读第6自然段,思考:从蔺相如的话中,你发现了什么?②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勇有谋,能够处理好麻烦的人。

)(3)精读趣演第8自然段,体会蔺相如的智慧。

①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②学生在小组内表演第8自然段的内容。

③全班表演,奖励优秀者。

④师生共同总结人物个性。

(蔺相如是一个勇敢机智、随机应变、足智多谋、不畏强暴、爱国的人。

)(4)小组内合作学习第9自然段,体会蔺相如的智慧。

①组内指名朗读,将蔺相如的话,用波浪线画出来。

②小组讨论:你怎样理解蔺相如对秦王说的话?(蔺相如洞悉秦王本性,料定他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并且以“信用”作为法宝来震慑他,使得秦王即便想杀他,也不能杀他,只好将他送回赵国。

)(5)小组内练习讲一讲“完璧归赵”的故事。

3、小结: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精神值得人们称赞。

四、整体朗读课文,巧妙布置作业1、学生练习把握好角色,朗读《将相和》。

2、学生练习将“完璧归赵”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一、复述故事,巧设情境1、导入:同学们,《将相和》这篇课文共由三个故事组成,你们还记得吗?我们已经学完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谁来给大家讲一讲?2、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

二、走进“渑池之会”,体会“机智过人”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第11~15自然段,弄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

(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见是起因;席间秦王百般刁难赵王,蔺相如挺身而出,保护赵王是事情的经过;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让赵王回去是结果。

)2、抓住重点,剖析故事。

(1)出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①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②全班交流。

(蔺相如看到秦王用让赵王为他鼓瑟的方法来侮辱赵王,特别气愤,所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样,是因为他知道大将军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

)(2)阅读思考:大将军廉颇在渑池之会上起到了什么作用?初步概括廉颇的人物形象。

①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②全班小结。

(秦王听说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就不敢拿赵王怎么样,说明廉颇英勇善战,就连秦王也畏惧他几分。

)3、同桌之间练习讲一讲“渑池之会”的故事。

三、走进“负荆请罪”,感受“知错能改”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第16~18自然段,画出重点语句,记录自己的感触。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16~18自然段。

(2)请学生画出描写人物神态、语言的句子。

(3)学生朗读自己画的句子,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4)教师相机整理小结。

2、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故事内容。

(1)“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①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

②想一想:廉颇的话说明了什么?(蔺相如因为在“渑池之会”上又立了功,所以赵王加封他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自然心里会不服气。

)(2)“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①从蔺相如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有什么样的品质?②听了蔺相如的话,你有什么感触?(3)精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第18自然段。

②“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廉颇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勇于承认错误,知错就改。

)3、小组内练习讲一讲“负荆请罪”的故事。

四、剖析“将相分和”,领悟“爱国情怀”1、学生思考:(1)蔺相如的职位一升再升,原因是什么?(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立功。

)(2)廉颇心有怨气,原因是什么?(蔺相如的职位一升再升,位于自己之上。

)(3)将相又和好了,原因是什么?(蔺相如和廉颇都能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

)(4)分别概括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形象。

(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不畏强暴、胸怀宽广、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廉颇是一个英勇善战、光明磊落、知错就改、顾全大局、爱国的人。

)(5)分析蔺相如和廉颇在思想上的共同特征。

(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

)2、师小结: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他们高尚的爱国情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3、组织讨论: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是因,负荆请罪是果。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将相和》只是《史记》中的一篇,像这样的好故事,《史记》中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后读一读!《将相和》教学反思正值春暖花开的三月底,我校有幸邀请到省教研室张琳主任莅临我校指导语文教学工作,我讲了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将相和》,在课后的教研中张琳主任对本课进行了专业的点评,指出了这节课的一些优点和不足,使我受益匪浅。

张主任给我的感觉即平易近人,又严肃认真,说话和风细雨,娓娓道来,说起教学问题总是一针见血,令人茅塞顿开。

现结合我自己的一些体会,进行以下教学反思。

在这一课教学中,我着重完成两个任务,首先一条就是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

在教学时让学生抓住“蔺相如靠的是否就是一张嘴”这样一个问题,按照故事的发展,让学生一步步体会到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品质。

而最后之所以“将”“相”和是因为廉颇、蔺相如都爱国的关系,所以最后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第二个就是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故事之间的相互因果联系,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是很有特点的,课文按顺序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都很完整,可以相对独立。

但组合在一起,它们又有着密切联系的,与整篇也是密切相关的。

所以从特点考虑,教给学生“抓联系”也是相当重要的。

我分别运用了浏览、轻声读、默读、指名读、结合背景再读、齐读、创设情境演一演等方式体会蔺相如、廉颇的话,来感受人物形象。

注意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使廉颇、蔺相如的光辉形象深深地印入学生的心里。

在评课时,张主任给了我三条建议,第一个建议:处理文本时,可以用剪裁的方式,加工整合教材,打破常规按顺序去处理教材的方式,并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说:处理好的教材就像进教室就穿着旗袍,而不是裹着一块布。

例如:处理文本时不要从头到尾,可以根据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做一个人物长廊,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了解人物形象,学生就会更加专注,如果有新的发现学生肯定会更加欣喜若狂。

第二个建议:在处理《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时,可以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例如:第一个故事用读一读,演一演的方式,后两个故事就可以换一种方式,比如用口语交际的方式,穿越时空还原当时的场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让廉颇和蔺相如进行对话。

张主任表示要提倡动态的学习,可发展的有深度的学习。

第三个建议是要开拓学生的视野,1+x 拓展学习的思考方向。

张主任表示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高年级学生在课堂上要有一股子闯劲儿,老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把问题抛给学生,老师讲的少一些,学生学的时间多一些,设计的学习活动要环环相扣,老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思考、大胆探索,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例如:秦王的性格特点,让学生自己去探讨。

把《史记》中描写蔺相如和廉颇的句子放到文本里一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