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学案 中图版选修2

高中地理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学案 中图版选修2

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思维激活从全球海底地貌图中可以看到,海底地貌最显著的特点是连绵不断的洋脊纵横贯通四大洋。

一般来说,洋脊两侧的扩张应是平衡的,大洋洋脊应位于大洋中央,但太平洋洋脊却不在太平洋中央,而偏侧于太平洋的东南部,并在加利福尼亚半岛伸入了北美大陆西侧。

试用海底扩张—板块构造理论分析太平洋洋脊为什么偏侧一方?提示:洋底的生产、消亡,与大陆的分合是相辅相成的。

目前的世界海陆分布状况,就是海底扩张—板块运动的结果,而且这一过程还在不断地进行之中。

在现在的世界地图上,可以找到不同发育阶段的海洋。

太平洋中脊(太平洋洋脊)偏居一侧,边缘发育了一系列海沟—岛弧,表明它已到了衰退期。

自主整理一、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1.洋壳的形成: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____________的过程,是地幔中____________的结果。

2.海底地形(1)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下形成的。

洋中脊是___________的诞生处。

(2)洋盆: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____________推开,海底不断____________形成洋盆。

二、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1.洋壳的消亡: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____________构成。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大陆板块下____________至地幔,洋壳在高温作用下融为____________。

2.海底地形(1)海沟:板块的俯冲带动洋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了地球表面最低洼的地方——海沟。

(2)岛弧、海岸山脉:大陆板块____________,隆起形成____________或海岸山脉。

高手笔记1.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是有关岩石圈发展的一种学说,20世纪60年代初由美国赫斯和迪茨提出。

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

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

海底地形的形成导入:我今天授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选修二第二章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屏幕给大家展示的是平静的海平面,而这平静的海面下的海底地形,比我们熟悉的陆地地形的起伏还要大。

讲授新课:师:(PPT)我们前面讲了海底地形的分布,来回顾一下这些字母所表示的海底地形的部位。

这些海底地形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就带着这样的问题一起学习一下第二章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

(板书)生:分别为大陆架、大陆坡、岛弧、海沟、洋盆、洋中脊、洋盆。

师:先来看一下这节课的课标要求,谁来读一下。

生:观察海底地形图,运动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重点、难点解读。

师:对于海底地形人类的认识比较粗浅,对于成因依然处于假说阶段,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对于成因有了更科学的认识。

生:知识点一、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师:对于海底扩张学说其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强,我提前做了个实验,方便大家理解。

请大家观看实验视频,观察海绵如何运动?(边看边点击停止)思考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生:观看实验。

海绵向两侧运动。

烛火加热处,水流上升的托顶作用。

师:烛火推动海绵的运动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是地幔对流推动大洋底部地壳的运动。

谁能描述一下海底扩张学说的内容。

这里我们常听到一个词洋壳,和大家说一下,它是相对于陆壳而言,大洋底部的地壳就组成了洋壳。

生:地幔对流推动大洋底部地壳生成,扩张,最后再消亡。

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长—扩张—消亡的过程,是地幔物质对流的结果。

师:洋壳的形成、发展诞生了洋中脊和洋盆两种基本的地形,海底扩张学说有力地解释了它们的成因。

谁来解释一下洋中脊、新洋壳、洋盆的形成原因?洋中脊是地壳诞生处,一般形成什么地形?洋盆一般形成什么地形?海底也和陆地一样高低起伏,有山有谷。

生: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托顶作用下形成的。

(地壳诞生处)地幔物质从洋中脊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洋壳。

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

学案6:2.3海底地形的形成

学案6:2.3海底地形的形成

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情景导入目标定位海底黑烟囱1979年,美国的阿尔文(Alvin)号载人潜艇在东太平洋中脊的轴部2 610~2 650米的海底熔岩上,发现了数十个冒着黑色和白色烟雾的烟囱,约350 ℃的含矿热液从直径约15厘米的烟囱中喷出,与周围海水混合后,很快产生沉淀变为“黑烟”,沉淀物主要由磁黄铁矿、黄铁矿、闪锌矿和铜—铁硫化物组成。

这些海底硫化物堆积形成直立的柱状圆丘,称为“黑烟囱”。

这些奇异的自然景观是怎么形成的呢?太平洋海下板块碰撞,造成海底地层出现张裂和扩张,地球内部源源不断喷涌而出的熔岩冷凝成新的海底地壳,并将古老的海床置于其下取而代之。

海水在地心引力作用下倾泻深入地裂中,同时形成海底环流将熔岩中大量的热能和矿物质携带和释放出来。

当炽热的海水再度喷射到裂缝上冰冷的海水中,其中的矿物质被溶解并形成一缕缕漆黑的烟雾。

矿物质遇冷收缩最终沉积成烟囱状堆积物,地裂中的热液顺烟道喷涌而出形成景致奇异、妙趣横生的海底热泉。

【思考】海底黑烟囱是怎样形成的?课程标准运用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

学习目标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观点,洋盆的形成,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岛弧或海岸山脉、海沟的形成。

课前预习一、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1.洋壳的形成: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的过程,是地幔中的结果。

思考1.什么是大陆漂移学说?2.海底地形(1)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下形成的。

洋中脊是的诞生处。

(2)洋盆: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推开,海底不断形成洋盆。

二、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1.洋壳的消亡: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构成。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下至地幔,洋壳在高温作用下熔为。

2.海底地形(1)海沟:板块的俯冲带动洋底、陷落,形成了地球表面最低洼的地方——海沟。

(2)岛弧、海岸山脉:大陆板块,隆起形成或海岸山脉。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3节海底地形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选修2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3节海底地形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选修2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海底地形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影响因素以及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海底地形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3节 海底地形的形成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2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修2,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3节海底地形的形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
1. 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大洋中脊等。
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形、气候、生态系统等概念有一定的理解。同时,学生也了解了地球内部构造和地壳运动的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海底地形打下了基础。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对于高中生而言,地理学科中有关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内容普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各有差异,有的学生擅长理论分析,有的学生擅长实践操作。在学习风格上,有的学生喜欢自主探究,有的学生喜欢合作学习。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学习海底地形的形成原因和影响时,可能会遇到难以理解的地壳运动和海底火山活动等概念。此外,海底地形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可能对学生而言较为抽象,难以直观理解。此外,人类活动对海底地形的影响以及相关的环境保护意识也可能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学具准备
Xxx

常见的海洋地形教案

常见的海洋地形教案

常见的海洋地形教案。

一、海底山脉海底山脉是指位于海底的长条状山脉,它们延伸数千公里,高度通常在数百米到一千米之间。

海底山脉最独特之处在于,它们形成于海洋的扩张区域,即除了火山活动之外,还应加上地壳板块移动的因素。

海底山脉是海洋学、地质学家的研究对象。

它们认为,这些山脉的出现与海洋地板的特殊构造有关。

由于海洋热液喷口在这些山脉上随处可见,也使得海底山脉具有了极高的生物多样性,这成为了生物学界的关注热点。

二、海沟海沟是指在海底形成的深不见底的峡谷,通常比周围的海底山脉更深。

其深度可达11000米以上。

海沟是地球上海底最神秘的地方之一,被认为是科学研究目前掌握的最复杂、最有挑的区域之一。

海沟内特殊的环境条件和水文学特性使得海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海沟可以容纳许多生物群落,包括大量的无脊椎动物、鱼类、螃蟹和其他底栖生物。

经过多年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海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都比海洋中其它区域要丰富。

除此之外,海沟中还有许多化学反应和地质事件在发生和演化,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研究者的重要研究方向。

三、海岭海岭是指海底的山地,其像陆地上的山一样,有其自身的峰巘、山顶以及山谷。

尽管海岭长得像陆地上的山丘,但在很多方面却又十分独特。

由于海洋的高压环境和水面上的气候条件不同,海岭形成时的物理、化学和地球物理学过程与陆地上的山丘形成过程截然不同。

海岭周围的地质和化学环境也是极其多样化的。

一些地球科学家和生态学家认为,由于海岭的独特生态和地理特征,整个海底都可以视为生态系统,因此,对海岭的科学研究也有助于保护海洋生物资源。

四、海底盆地海底盆地既是远离陆地和洋底山脉的海洋底部域,也是海洋中最终沉积淤积的地方。

这些区域非常密集且具有广阔的面积,其境内的水深度往往也相当深。

据悉,海底盆地区低于海平面,是海洋底部最低的地区之一。

不同的海底盆地具有不同的特征,包括底层沉积、地质构造、水成岩等。

在这些海底盆地中,也有一些区域充满了油气资源和矿物资源,因而对于地质学、天然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具有极高的价值。

教学设计2:2.3海底地形的形成

教学设计2:2.3海底地形的形成

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底扩张说的内容。

2、了解洋壳的形成。

3、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4、了解海沟、岛弧等的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海底扩张说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假说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各种海底地形的成因。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海底地形的形成
1.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
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

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

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

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

2.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时,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

俯冲地带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

第一节海底地形及其成因优秀教学案例第1课时

第一节海底地形及其成因优秀教学案例第1课时
2.引导学生了解海底地形形成的原因,如地壳运动、板块构造等,并通过动画演示其形成过程。
3.教师运用实例,解释海底地形对海洋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海底油气资源开发、海底隧道建设等。
4.学生跟随教师的学习节奏,做好笔记,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解答心中的疑惑。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海底地形形成的原因及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海底地形的特点及其成因,如“海底地形有哪些类型?”“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海底地形对海洋生物有什么影响?”等。
2.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学生可能提出“为什么海底地形会发生变化?”“人类如何保护海底地形?”等问题。
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海底地形类型,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3.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对其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4.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表现,引导学生总结讨论过程中的收获。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总结海底地形的特点及其成因。
2.学生自我归纳,整理心中的知识点,加深对海底地形的认识。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海底地形图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海底世界的神奇。
2.通过播放海底地形形成过程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海底地形的成因。
3.创设生活情境,如海洋资源开发、海底隧道建设等,让学生结合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海洋博物馆、海底世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海底地形的魅力。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沟通、交流和分享。

地理海底地形初中教案

地理海底地形初中教案

地理海底地形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海底地形的种类及其特点。

2. 掌握海底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海底地形的种类及其特点。

2. 海底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海底地形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海底地形图片。

2. 相关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地图,让学生指出陆地和海洋。

2. 提问:你们知道海洋下面是什么样子吗?海底地形有哪些种类?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海底地形的种类,如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大洋中脊等。

2. 展示海底地形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3. 讲解海底地形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播放海底地形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海底地形。

2. 分析视频中的海底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海底石油开采、海底隧道建设等。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提问:海底地形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和观点。

3. 总结讨论结果,引导学生认识到海底地形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绘制一幅海底地形图。

2. 思考海底地形对人类活动的潜在影响,如海底资源开发、海底环境保护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资料和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海底地形的种类及其特点,掌握了海底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地理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教学效果。

海洋地形地貌教案

海洋地形地貌教案

海洋地形地貌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海洋地形地貌教学目标:1. 了解海洋地形地貌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 掌握海底地形的分类和形成原因;3. 理解海洋地貌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科学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1. 海底地形的分类和形成原因;2. 海洋地貌与海洋生态系统的关系。

教学难点:1. 理解海底地形的形成原因;2. 掌握不同海洋地貌类型的特征。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2. 海洋地形地貌的图片和视频素材;3. 学生实验用具:透明容器、水、沙子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海洋地形地貌的视频,激发学生对海洋地貌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海洋地形地貌是什么吗?它对我们有什么影响?”Step 2:知识讲解(15分钟)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海洋地形地貌的图片,并简要介绍海洋地形地貌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重点讲解海底地形的分类和形成原因,包括大陆边缘地形、海底山脊、海沟等。

Step 3:实验探究(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配备一份实验材料。

引导学生使用透明容器、水和沙子等材料模拟海底地形的形成过程。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海底地形的形成,并总结出形成原因。

Step 4:讨论与总结(1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海洋地貌特征。

引导学生思考海洋地貌与海洋生态系统的关系,并讨论海洋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Step 5:拓展延伸(10分钟)提供一些相关的海洋地貌案例,如珊瑚礁、海洋冰川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海洋地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Step 6:小结与评价(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并向学生提供一份简单的练习题,以评估他们对海洋地形地貌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海洋地形地貌的图片和视频素材;2. 学生实验用具:透明容器、水、沙子等;3.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教学扩展:1. 鼓励学生进行海洋地形地貌的实地考察,以加深对实际情况的理解;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深入探讨某一特定海洋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和特征;3. 鼓励学生进行海洋地貌相关的科学论文阅读和写作,提高科学研究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三节 海底地形的形成》优质课教学设计_2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三节 海底地形的形成》优质课教学设计_2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2]《海洋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运用海底扩张学说的观点,解释洋中脊和洋盆的形成与分布。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各种海底地形的成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酒精灯、托盘、热水、海绵块教学方法:实验法、谈话法、启发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现在看到一片碧波荡漾的海洋,你们觉得海洋的中心和海洋的边缘相比哪里的海水更深一些呢?(引导学生认识洋中脊)一、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海底扩张学说)回顾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并指导学生理解地幔物质对流的模拟实验。

海底扩张学说是有关岩石圈发展的一种学说,20世纪60年代初由美国赫斯和迪茨提出。

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

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

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

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

动态模式图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海底扩张学说教材P20案例1:学生讨论并讲述大西洋的形成过程裂谷的形成距今1.3亿年前,新的地幔物质对流,岩浆上升侵入大陆上部,使大陆向上隆起,并产生无数的裂隙。

距今7000—8000万年,地壳断开处,岩块下陷,形成裂谷带。

距今6000—7000万年,地幔加速对流,裂谷扩张,形成初期的海洋,上升岩浆冷却凝固形成海洋地壳。

洋壳不断扩张生长,海底扩张形成宽广的洋盆,使大陆不断向两侧分离形成大西洋。

(1)找出太平洋洋中脊的位置。

(2)图中岩石年龄从洋中脊向两侧有什么分布规律?(3)太平洋海底最老的岩石年龄距今多少年?(4)与地球46亿高龄对比,为什么海底岩石年龄最老不超过2亿年?(由四个思考题引导出下一个内容——洋壳的消亡)二、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板块构造学说)地球的岩石圈可以划分出六个大的板块,这些板块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案-海底地形的形成 (2)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案-海底地形的形成 (2)

第三節海底地形的形成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海底擴張說的內容。

2、瞭解洋殼的形成。

3、瞭解板塊構造學說的內容。

4、瞭解海溝、島弧等的成因。

二、過程與方法
運用海底擴張說與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觀點,解釋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佈。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假說在科學發展中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難點:
各種海底地形的成因。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
談話法、啟發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複習海底地形的類型和分佈規律。

(提問)這些海底地形類型如何形成呢?
(學生閱讀P19內容,結合上圖,解釋海底擴張說與洋殼的形成。


教師點評小結:
1.洋殼的形成與海底地形
海底擴張說認為,大洋底部地殼不斷生成一擴張一消亡的過程,是地幔中物質對流的結果。

洋中脊是洋殼在地幔物質對流上升的托頂作用下形成的。

洋中脊也是洋殼的誕生處。

地幔物質從中脊的頂部裂谷帶湧出,冷卻凝結形成新的洋殼。

新洋殼不斷生長,隨著地幔物質的對流向兩側推開,海底不斷擴張形成洋盆。

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殼形成與擴張的產物。

閱讀案例1:學生講述大西洋的形成過程。

(學生閱讀P21內容,結合下圖,解釋海溝和島弧、海岸山脈的形成。


2.洋殼的消亡與海底地形: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相互碰撞時,大洋板塊密度大,位置低,俯衝到大陸板塊之下。

俯衝地帶形成海溝、島弧和海岸山脈。

(活動)P22
作業:練習冊相應內容
[教學後記]。

认识海洋底部地形教案

认识海洋底部地形教案

认识海洋底部地形教案一、教学背景海洋地形是地球上 least explored 研究对象之一。

现代测绘,地球物理,遥感和探险技术使我们得以对海洋的结构,形态和演变有着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海洋底部地形是指海洋地壳和海底基岩以及覆盖在其上的海底沉积和地形所组成的一系列地貌特征。

研究海洋底部地形不仅有助于揭示海洋历史演化过程,而且能够丰富我们的学术知识并加深我们对地球这颗蓝色星球的认识。

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海底地形的组成,地球科学家是如何研究海底地形的,并让学生了解海底地形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了解海洋底部地形的构成成分和类型;2.了解现代地球物理和遥感技术在研究海洋底部地形和海岸线上的应用;3.了解如何使用海洋底部地形地图,以及如何解释海底地形地图的符号和标记;4.了解海底地形对我们的生活和人类文明产生的影响和意义。

三、教学内容1.海洋底部地形的构成成分海洋底部的构成成分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海底基岩、海底沉积物和海底地貌。

(1)海底基岩是指海洋地壳,即海底岩石层。

海底岩的种类和性质因地域而异,有的是火山岩,有的是沉积岩和变质岩。

(2)海底沉积物是指主要由碳酸盐、硅酸盐和有机物等构成的海底沉积物。

海底沉积物分为有机和无机两种类型。

无机沉积物包括火山灰、红泥和泥炭等。

有机沉积物主要由微生物残骸和海洋生物骨骼等有机物构成。

(3)海底地貌是指海底地形,包括丘陵、山脉、平原、硅酸盐岩等。

海底地貌的形成是由板块漂移、海底地质构造以及海底沉积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现代地球物理和遥感技术在研究海洋底部地形和海岸线上的应用地球物理和遥感技术在海底地形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现代地球物理技术包括地震勘探、重力勘测、磁力测量等,这些技术通常使用声波和电磁信号测量海底地形和海底岩石的特征。

遥感技术则主要利用卫星和飞行器进行对海洋底部地形和海岸线的观测,以获取高分辨率的图像数据。

3.如何使用海洋底部地形地图,以及如何解释海底地形地图的符号和标记海底地形地图是绘制出海底地形的地图。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教案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教案

房山高级中学生态循环课堂教案高三地理第01周01 总编号:01 主备人:殷美桂海洋地理 1.1海底地形及其成因一、教学目标:1.了解海和洋的区别2.读图判读海底地形3.掌握海底地形的成因二、教学重难点:海底地形及其成因三、教学方法设计:自主学习、交流展示、合作探究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设计问题1 : 海和洋的区别学生自读书本问题2:海的类型及其特点并分别举例说明问题3:图示标注海底地形自读书本填图识记Array问题4:读图1-1-10,说明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内容,并说明海底岩石年龄的分布规律问题5: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自读书本归纳总结五、课堂检测:1、读海底地形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海洋A、海洋生物分布最集中的是②处表层的海域B、①处海底蕴藏丰富的锰结核和沙矿C、③处的海底地形往往是板块相互碰撞造成的D、④处海盆的沉积环境有利于石油、天然气形成2.根据板块构造学说,下列各大洲之间距离今后将逐步扩大的是( )A 非洲、欧洲B 亚洲、北美洲C 非洲、南美洲D 北美洲、南美洲3、由海底火山喷发引起的海水运动形式是:( )A、风浪B、潮汐C、洋流D、海啸4、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关于图中代号abcd说法正确的是( ) A.a所在大洋跨越经度最多B. b所在大洋面积越来越大C.c所在大洋是地球上面积最大,深度最浅的大洋D.d所在大洋跨南北半球,且北半球有季风环流出现(2)图中b所在大洋洋底分属几大板块( ) A.两大板块B.三大板块C.四大板块D.五大板块(3) 在图中c大洋的西岸形成一系列岛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些岛弧总是和海沟相伴生,且海沟均位于岛弧的西侧B.这里有世界上最深的海沟C.这里是板块交界地带,属于生长边界D.这里是板块俯冲地界,对应于地幔物质下降区(4)图中c处洋底年龄比e处,因为。

(5)图中①②③④四海域中属于内海的有,属于边缘海的是(6)图中①②③④四海域中,由于地壳运动,在不断扩展的是,不断扩展的原因是(7)图中①②③④四海域中,在未来可能会消失的是,原因是六、教学反思。

2021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2课件:2.3 海底地形的形成

2021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2课件:2.3 海底地形的形成

-8-
第三节 海底地形的形成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随堂演练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2.列表归纳板块运动与海底地形的关系
-9-
第三节 海底地形的形成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随堂演练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例题1】 下图为“世界某海域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读图,完 成下列各题。
-10-
第三节 海底地形的形成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随堂演练
如何认识板块运动与海底地形的形成? 1.明确板块运动的几个要点 (1)属于地壳的水平运动,其运动方向可分为两种
(2)板块边界分为两种类型
(3)板块边界类型不同,运动方向不同,塑造出的地形也不同。 (4)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推动岩石圈物质在不断地循环,使 大洋地壳处于不断的生长—扩张—消亡过程中。
-5-
第三节 海底地形的形成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随堂演练
一二
二、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构成的。大陆板块与大 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 下俯冲至地幔,洋壳在高温作用下融为岩浆。 2.板块构造与海底地形
-6-
-11-
第三节 海底地形的形成
目标导航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答案:(1)作剖面图如下: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随堂演练
(2)海沟 洋中脊 (3)边缘 中部 (4)A是板块碰撞形成的;B是板块张裂形成的。
-12-
第三节 海底地形的形成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初中海底地形教案

初中海底地形教案

初中海底地形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2)掌握海底地形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观察海底地形的特点;(2)分析海底地形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海洋资源的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对海洋环境的关注。

教学重点:1. 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2. 海底地形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海底地形类型的识别;2. 海底地形对海洋生态系统作用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1. 海底地形的相关地图、图片等资料;2. 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海底地形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海底地形;2. 提问:你们对海底地形有什么了解?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根据课前的预习,总结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2. 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如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大洋中脊等)及其特点;2. 分析海底地形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如提供生物栖息地、影响海洋生物迁徙等;3.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海底地形的影响。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关于海底地形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影响的案例;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海底地形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具体作用;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海底地形的理解;2. 强调海底地形对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绘制海底地形简易示意图,加深对海底地形类型的记忆;2. 选择一个海底地形类型,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案例等资料,让学生了解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掌握海底地形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对海底地形的认识。

地理教案-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地理教案-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地理教案-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教学目标:1.了解陆地地形的特征和分类。

2.了解海底地形的特征和分类。

3.能够识别和解释不同类型的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教学重点:1.区分不同类型的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2.理解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形成原因。

3.能够描述和绘制不同地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1.地理书籍和教学资料。

2.地图和海底地形图。

教学过程:Step 1: 介绍陆地地形的特征和分类。

(15分钟)- 通过展示图片和图表的方式介绍不同类型的陆地地形,如山脉、丘陵、平原、高原等。

- 解释每种地形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如山脉是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高原是由地壳上升或侵蚀作用造成的等。

Step 2: 讨论海底地形的特征和分类。

(15分钟)- 展示海底地形图,介绍海底山脉、海底峡谷、大陆架等不同类型的海底地形。

- 解释每种地形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如海底山脉是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海底峡谷是由地壳的拉伸或挤压造成的等。

Step 3: 对比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共同点和差异。

- 讨论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

Step 4: 练习和巩固。

(15分钟)- 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让他们识别和解释不同类型的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 带领学生查找和学习相关的地理资料和案例,提高他们的地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Step 5: 总结与评价。

(5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请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 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他们的表现和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不同地形的特征。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讨论和呈现不同地形的形成机制和地球环境影响。

3.引导学生进行绘图和模型制作,展示不同地形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海底地形初中教案

海底地形初中教案

海底地形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2. 掌握海底地形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2. 海底地形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海底地形的特点和分布;2. 海底地形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作用。

教学准备:1. 海底地形图片;2. 海洋生态系统资料;3. 地图绘制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海底地形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海底地形的了解和疑问。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大洋底、海岭、海沟等;2. 讲解海底地形的特点和分布,通过地图和图片进行展示;3. 探讨海底地形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如提供生物栖息地、影响海洋水流等。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展示海洋生态系统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组成;2. 分析海底地形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作用,如提供生物栖息地、影响海洋水流等;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理解和看法。

四、实践活动(10分钟)1. 引导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海底地形,绘制海底地形分布图;2. 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标出海底地形的特点和分布,并注明海底地形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3. 邀请学生展示他们的地图,并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和特点;2. 强调海底地形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海洋生态系统;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教学延伸:1. 邀请海洋地质学家或海洋生物学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海底地形的了解;2. 组织学生进行海洋生态考察,亲身体验海底地形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3. 开展海底地形主题的科学研究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和地图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和特点,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海底地形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
主备:戚志强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海底扩张说的了解,来理解海底地形的形成。

2.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理解洋壳的消亡及其对海底地形的影响。

【重点难点】
海底地形的形成。

【教学详案】
同学们,屏幕上给大家展示的是海面,远处依稀还能看到地表的山脉。

一直以来,人们对海面和地表的了解的比较多而对海底的认识却很少。

2014年3月8日,马航MH370飞机就坠入海底,至今还没找到。

请大家看一段新闻视频了解一下,看视频的同时请大家了解其中提到了哪些海底地形?如果把海水抽干,我们看到的大概就是这幅形态,大家可以看到海底地形的起伏甚至比我们陆地上还要大。

讲到陆地,请大家回忆以前讲过的知识,陆地地形都分哪几种?构成地表初始形态的力量又是谁?其实海底地形的成因也经历了复杂的过程。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海底地形的形成。

请大家看这幅图,这幅图的名称叫“洋壳的形成”什么叫洋壳呢?其实它是大洋底部的地壳,我们简称为“洋壳”。

相对应的位于大陆的部分的地壳我们就可以简称为“陆壳”。

请大家看图,洋壳和陆壳在厚度和密度上有什么差异?洋壳的形成同时也造就了海底最基本的两种地形洋中脊和洋盆。

请大家看一段视频,思考岩浆位于什么位置?形成洋壳的过程属于什么地质作用?洋壳最后化为岩浆又属于什么地质作用?请同学们再看一遍视频,仔细观察并思考洋中脊和洋盆的形成过程。

请同学们回答。

请大家来看我们课本上用精确的语言这样描述的,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遍。

请大家注意这几个关键的字词,老师用红色进行了标注。

请大家看这幅图,这幅图是动态模拟洋中脊和洋壳形成,用手向两边拉这张纸,我们可以用课本来模拟过程,请同学们跟着老师演示。

洋壳的形成过程中诞生了洋中脊和洋壳这两种基本的海底地形,而能解释洋壳形成的学说就是著名的海底扩张说。

请大家看这四幅图,A是2亿年前全球还是整个大陆,B 图请大家记住这个时间,1亿3千万年前,海底开始扩张从C图到D图就形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现在我们来寻找大西洋在哪里。

A图中还不存在,B图海底开始扩张,C图有了雏形,D图就是现在的样子,大家一起来说,现在大西洋的形态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回答“S”型。

接下来我请同学们看图来描述大西洋的形成过程。

同学回答,教师补充指正。

请大家看大西洋洋中脊分布在大西洋的中间,两边洋盆对称分布。

用海底扩张说能很好的解释洋壳的形成和扩张,但是我们又会有一个疑惑,照这样下去,大西洋将无限扩大,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那又是为了什么呢?同学们请看图,在图中能不能找到答案呢。

学生找图中洋壳的消亡部分。

对,有洋壳的形成就有洋壳的消亡,海底扩张说很好的解释了洋壳的生成和扩张,而在海底扩张说基础上形成的板块构造说就能更好的解释洋壳的消亡。

合作探究:
1、你能用简略的语言描述洋壳消亡的过程吗?
2、洋壳消亡过程中生成了哪几种海底地形,你能描述出它们的形成过程吗?
教师讲解:巨大的洋壳缓慢移动受到陆壳的阻挡,两个坚硬的物质的碰撞挤压,产生巨大的冲
撞力,使陆壳受到强大的挤压一部分隆起抬高形成海岸山脉,还有部分必然会凹下去,即没有形成高大的山脉又没有凹下去,残留在海洋表面,小块的陆地就形成岛,一系列的岛串联起来就形成了岛弧。

海沟就出现在俯冲下去和陆壳想接触部分自然就形成了相对低洼的部分,就是海沟。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海底地形的形成,回想地表形态的塑造,其中5种地形的形成地质作用是内力,海底地形的形成的力量也是内力。

用海底扩张说和板块说能比较科学的解释因地幔物质的对流促使洋壳的形成和导致洋壳的消亡。

这就是洋中脊、洋盆、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形成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