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变化的量(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变化的量》数学教案

《变化的量》数学教案

No matter what you are going through, please don't give up lightly, because there is never a kind of persistence

that can be disappointed.(页眉可删)

《变化的量》数学教案

《变化的量》数学教案1

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并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应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索,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1.在交流中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伊始,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意识。通过引导学生汇报并借助手势说明自己在成长过程中身高的变

化情况,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年龄和身高这两个变量。

2.在观察中捕捉数学信息。

教学中,遵循主体性原则,结合教材具体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空间,使学生不但经历从情境图中找到互相依存的两个变量,并真实感受到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发生变化的过

程,而且在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3.在思考中进一步丰富对函数的感受。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表格、图象等深入分析情境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互相依存的两个变量存在的普遍性,体会到变量与变量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为后面学习正比例与反比例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调查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高、体重的变化情况

变化的量教学设计

变化的量教学设计

变化的量教学设计

变化的量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变化的量

教材简析:

“变化的量”是学习正比例与反比例的起始课。教材通过系列情境,结合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变量和变量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并尝试对这些关系进行大致的描述,从而拓宽学生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背景。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结合具体的数学情境认识“变化的量”,并通过描述活动,了解其中一个变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变量而变化的。

数学思考:通过举例与交流活动,找到生活中互相依存的变量,描述日常生活中一个变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问题解决:能从图表中获取信息,正确表述量的变化关系;或用数学关系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知道列表与画图都是表示变量关系的常用的方法,积累表征变量的数学活动经验;从大量生活情境中获取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一则新闻信息:____年11月14日零时,国家发改委发布了最新的国内成品油最高零售限价,受国际油价持续大跌的影响,国内也出现了罕见的油价“八连跌”现象。

2、交流:你知道油价持续下跌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吗?

3、思考:从这些影响中你发现了什么?(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相互依存的变量)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像这样相互依存的变化的量。(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发现生活中特定时期相互依存的变化的量

出示妙想6岁前的体重变化的文字信息。

(1)提问:你有什么方式能将这些信息更加简洁明了的表示出来吗?

(2)观察:出示淘气和笑笑呈现信息的表格和图,口答哪些量在发生变化?再说说用表格和图呈现两个变量分别有什么优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变化的量》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变化的量》教学设计

《变化的量》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39~40页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的数学情境认识“变化的量”,并通过描述活动,了解其中一个变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变量而变化的,知道列表与画图都是表示变量关系的常用的方法,积累表征变量的数学活动经验。

2、通过举例与交流活动,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了解日常生活中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而变化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3、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变化特征,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

4、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找出变量并体会变量之间存在的关系。

难点:用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年我们上的是数学课,数学有一个研究的对象是量。比如:每袋食盐重500克;我们数学书的单价是7.34元,共有

113页;天安门广场的占地面积是44公顷……手的只数,课本的单价、页数,占地面积这些量都是固定不变的。下面同学们看几个短片,你能从中发现哪些量?

播放短视频(1、电梯上升;2、高铁时间和速度变化;3、阳光下影子边长)

生1:我发现了电梯从六楼上到了八楼。

生2:我发现了,时间和速度。

生3:我发现的影子在变长。

师:同学们真善于观察,楼层、时间、速度和影子的长度,这些量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

生:这些量都是变化的。

师:对,这些量都是变化着的,我们又称之为变化的量(完成板书:变化的量)

二、探索交流

活动一:

师:生活中像这样变化的量还有很多,比如说妙想6岁之前的体重。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妙想六岁之前的体重是怎样的?

《变化的量》教学设计2篇

《变化的量》教学设计2篇

《变化的量》教学设计2篇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变化的量》【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1课。主要研究简单的两个变量问题,为学生更好的研究正反比例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在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会随着发生变化。

2.引导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知道用表格、图形表示变量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找出变量并体会变量之间存在的关系。

难点:用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虽然新学年不能如期见面,但老师相信你们和笑笑一样长高了,体重也增加了。笑笑用表格表示了自己六岁前的体重变化情况,我们从中知道笑笑出生时体重3.5千克,两岁时14千克,四岁时18千克,六岁时21千克。

二、探究新课

1.认识变量

从这些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在变化?是如何变化的?

表格记录的是年龄和体重的数据。年龄由出生时到六岁,在增长,体重由3.5千克到21千克,在增加。可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体重越来越大。

淘气用图表示了笑笑六岁以前的体重变化情况,你能看图说出笑笑的体重和年龄是如何变化的吗?图中横轴表示的是年龄信息,纵轴表示的是

体重信息,呈上升趋势的线说明笑笑随着年龄的增长,体重在增加。零岁到两岁间曲线的上升幅度特别大,说明这个阶段体重增长最快。

那么,笑笑的体重会一直增加吗?

人的生长是有规律性的,从出生到两岁人的体重,身高增长会特别快,以后会逐渐减慢,成年后,年龄增长,身高和体重就不再增加了。数据和图只能说明笑笑六岁前年龄增长和体重增加的关系;身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也是有阶段性的。像年龄,身高,体重这些会变化的量就叫变量。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变化的量》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变化的量》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变化的量》教学设计2

一. 教材分析

《变化的量》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本章主要引导学生初步

理解函数的概念,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和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和掌

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但是,对于函数这一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丰富的情境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感受函数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体会函数的意义。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

1.函数的概念和意义。

2.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理解函数的概念。

五.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情境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

2.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问题,提高学生的数

学思维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问题理解函数的

概念。

六.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函数的概念。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作为教学的案例。

七.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小明的身高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什

么变化?”让学生感受变化中的量,引出函数的概念。

2. 呈现(10分钟)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 第4单元 正比例与反比例《第1课时 变化的量》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 第4单元 正比例与反比例《第1课时  变化的量》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第4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

第1课时变化的量

一、教材简析

变化的量。(教材第39页)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3.通过图表感受事物之间的联系。

三、重点难点

重点:找出变量并体会变量间的关系。

难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你能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高的变化吗?体重呢?

组织学生相互交流,点名学生演示。

师:身高、体重都会变化,这些都是变化的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变化的量”。(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体重与年龄的关系。

(课件出示教材第39页第一部分的表格及图)

(1)师:观察图表,一共有哪几个量?

引导学生明确有两个量:体重、年龄。(板书)

师:它们是固定不变的量还是变化的量?

引导学生看表读图,明确两个量是变化的量。

师:妙想6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的?

引导学生发现:妙想的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2)师:体重会一直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吗?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

教师指出:“妙想的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这一变化关系是在妙想6岁前的信息中发现的,超过6岁,这个发现就没有意义了。

教师小结:体重与年龄是一组有关系的量。体重的增长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但它们之间的关系不能直接表达出来。

2.教学温度与时间的关系。

(课件出示教材第39页第二部分的图)

(1)读图。

师: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28时表示什么时刻?

引导学生读图,明确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温度,28时表示第二天的凌晨4时。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变化的量》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变化的量》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变化的量》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变化的量》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本节课主

要让学生理解变量概念,并会表示变化中的数量关系。教材通过引入“小精灵”这一

角色,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现实生活中的变化现象,从而引出变量概念。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体会变量在数学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生活中的变化现象有一定的认识。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变量的概念理解较为模糊,难以把握变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变量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理解变量概念,会表示变化中的数量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抽象思维

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

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变量概念,会表示变化中的数量关系。

2.难点:把握变量之间的关系,运用变量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小精灵”这一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

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现实生活中的变化现象。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变化过程中的数量关系,培

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交流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

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变化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小学六年级数学《变化的量》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变化的量》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变化的量》教案

学校六班级数学《改变的量》教案1

教学目标:

1、结合详细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相互依靠的变量;

2、在详细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生活中有哪些改变的现象?这些现象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表示吗?

(同学已经完成“课前预备”,选择几个同学答复)

2、师:在生活中,许多事物在发生改变。如:人的年龄、身高、体重在变,我国的人均收入、生产总值等等都在改变,象这样的会改变的量,我们都称为变量。

3、师:象这样的例子许多,今日我们就来学习“改变的量”。

设计意图:同学预习后直接导入新课,加深对“改变的量”的熟悉,查找生活中的量的熟悉,引起新课的学习主动性。本环节的课前预备是要同学完成。

二、进展新课,把握变量。

1、请完成导学案的“学一学”。

2、师:小组沟通刚刚的自主学习的内容。并确定中心发言人。

3、小组进展自我展现。

(1)小明的体重改变状况表。

同学谈群学体会:人的年龄和体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人的体重随着年龄的改变而改变。

教师小结。我觉察(体重)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设计意图:课本呈现出第一幅情景图,表格的形式让同学更加清楚的了解年龄与体重的改变,能够答复以下问题,觉察年龄与体重的改变状况,小明的体重随年龄的改变,同学先观看然后答复以下问题。

(2)沙漠之舟

师: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改变而发生较大的改变。(课件出示:出示骆驼体温随时间的改变统计图。)

A、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B、一天中,骆驼体温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六年级数学《变化的量》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变化的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变化的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变化的概念,能够灵活运用数轴进行变化量的表示和比较。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与操作,培养学生抽象思维与逻辑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变化量的概念。

2.能够运用数轴进行变化量的表示和比较。

教学难点:

1.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1.教师:教案、教具、投影仪等。

2.学生:数学书、作业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准备一个盲盒,并将其盖住。

2.让学生观察盲盒,并猜测盲盒里装的是什么。

二、新知呈现(15分钟)

1.展示盲盒里装的是什么,并问学生是否猜对了。

2.引出“变化”的概念,并解释变化量是指其中一变化前后的差值。

3.通过一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变化量的概念,并引导学生用数轴表示变化量。

4.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变化量的表示方法,并举例说明。

三、知识讲解(20分钟)

1.通过幻灯片或板书介绍数轴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2.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数轴表示变化量,并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比较。

3.引导学生讨论:当变化量为正数时,数轴上的点向右移动;当变化量为负数时,数轴上的点向左移动。

4.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的情况进行重点讲解和示范。

四、练习与巩固(30分钟)

1.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数轴表示变化量,并进行比较。

2.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批改和讲解。

五、拓展与应用(10分钟)

1.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六年数学下册《变化的量》教材分析北师大版

六年数学下册《变化的量》教材分析北师大版

六年数学下册《变化的量》教材分析北师大版

一、教材概述

六年级数学下册《变化的量》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的一部分,主要涵盖了关于变化的量的知识和概念。本教材旨在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变化的概念和基本方法。通过实际案例和丰富的练习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升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结构分析

《变化的量》教材共分为以下几个章节:

1. 变量和变化

本章主要介绍了变量和变化的概念。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变量的含义,并学习了如何用字母表示变量。同时,还向学生介绍了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代入不同的值来展示变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2. 平均数

本章主要介绍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学生将学习如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值,并通过实际例子了解到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还讲解了加减法与平均数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3. 比例

本章主要介绍了比例的概念和解题方法。学生将学习如何根据已知比例关系求解未知数,并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导,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介绍了比例的性质和比例尺的应用。

4. 速度

本章主要介绍了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学生将学习如何计算平均速度,并在实际问题中应用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练习题的设计,帮助学生掌握速度的运算规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利率

本章主要介绍了利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学生将学习如何计算利息,并通过实际案例了解到利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际问题和练习题的设计,帮助学生掌握利率的计算方法和理解利率的含义。

变化的量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变化的量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第1篇

【教学内容】

北师大新版六年级数学下册P39—40“变化的量”。

【教材分析】

“变化的量”是学生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起始课。正比例和反比例是刻画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模型,在学生正式学习正、反比例之前,教材安排“变化的量”一课,设计了一系列情境,结合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变量和变量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并尝试对这些关系进行大致的描述。教材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拓宽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背景,对函数的表格表示、图像表示等有丰富的经历、体验,有助于学生体会函数思想。

教材呈现了两个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和交流中,体会在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相互依存的变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之变化;一个量取确定的值,另一个的值随之确定,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对应的关系。教材这样选择是希望学生从一般的变化关系入手认识变化的量,再到逐步认识正、反比例有特定规律的变化关系。这两个情境分别用表格、图像呈现,以使学生体会变量之间关系的多种形式。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变化的量”,并通过描述活动,了解一个变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变量而变化的,知道列表和画图都是表示变量关系常用的方法,积累表征变量的数学活动经验。

2、通过举例和交流活动,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相互依存的量,了解日常生活中一个量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学习重点】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变化的量”,并通过描述活动,了解一个变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变量而变化的。

2、知道列表和画图都是表示变量关系常用的方法。

【学习难点】

用语言描述生活中一个变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变量而变化的。

《变化的量》教案

 《变化的量》教案

《变化的量》教案

《变化的量》教案1

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并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应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索,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1.在交流中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伊始,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意识。通过引导学生汇报并借助手势说明自己在成长过程中身高的变化情况,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年龄和身高这两个变量。

2.在观察中捕捉数学信息。

教学中,遵循主体性原则,结合教材具体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空间,使学生不但经历从情境图中找到互相依存的两个变量,并真实感受到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发生变化的过程,而且在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3.在思考中进一步丰富对函数的`感受。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表格、图象等深入分析情境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互相依存的两个变量存在的普遍性,体会到变量与变量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为后面学习正比例与反比例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调查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高、体重的变化情况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提问激趣。

谁能借助手势形象地说明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身高变化情况?(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在课堂上交流)

2.导入新课。

在青少年时期,我们每个人的身高和体重都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节课,我们就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年龄、身高、体重这些变化的量。(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亲身经历的身高的变化引入,通过语言描述和手势,让学生在初步认识生活中存在着变化的量的同时,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4.1《变化的量》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4.1《变化的量》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4.1《变化的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变化的概念;了解变量的含义;掌握描述变化的方法及不同类型的变化。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探究思路,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实践,引导学生发现周围事物的变化,激发对变化世界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现象背后的规律和本质的能力,从而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变化的概念、变量的含义、描述变化的方法。

2.教学难点:不同类型的变化如何描述。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活动

通过播放一段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让学生把发现的变化记录在小本本上。在记录变化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变化的本质,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

2. 学习活动

2.1. 观察变化

在让学生观察到变化的同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思路,让学生主动发现和总结变化的规律和本质,从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2.2. 探究变量

通过各种实例介绍变量的含义和用途,让学生能够清晰的认识到变量在数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3. 描述变化

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掌握描述变化的方法和技巧,并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对不同类型的变化如何进行描述的理解,从而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

3. 课堂练习

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尝试自己描述一些常见的变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堂总结

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互动讨论和展示,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变化和变量的理解和应用,并引导学生总结和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不足,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和合作意识。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4.1变化的量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4.1变化的量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4.1变化的量教学目标

•知道变化的量是一个数学量,并且会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它。

•能在生活和学习中观察和记录变化的量,并对其进行初步分析。

•了解小学阶段常见的变化的量及其单位,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掌握变化的量的概念,并用数学语言描述它。

•熟练掌握时间、长度、重量等变化的量及其计量单位。

教学难点

•能真正理解变化的量这个概念并能够把实际中的变化的量转换为数学量。

•能熟练使用变化的量及其计量单位进行计算。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真实的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变化的量的重要性,能更好地在实际中应用变化的量的概念。

•合作学习法:课堂上分组让学生一起讨论、研究问题,提高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协作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相互讨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解决法:通过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进行思考和解决,从而能更深刻地理解变化的量。

教学内容

知识讲解

•变化的量

–变化的量是指在某个过程中变化的大小、多少、快慢等性质。例如:时间、长度、重量、温度等都是变化的量。

•数学语言描述

–在数学上,变化的量通常用数来描述。例如:时间1小时、长度5米、重量2千克等,在这些中间的数字就是数学上描述变化的数量。

•计量单位

–现实生活中,为了方便测量和计算变化的量,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不同的计量单位。例如:时间的单位有秒、分钟、小时等,长度的单位有毫米、厘米、米等,重量的单位有克、千克、吨等。

实例演练

时间

示例一:举办学校聚会,需要确定聚会的时间,已知聚会时间是从晚上6点开始到晚上9点结束,请计算聚会的时间是多少小时。 - 分析:找到聚会开始的时

小学六年级数学《变化的量》优选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数学《变化的量》优选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数学《变化的量》精选教课方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变化的量》精选教课方案典范一

教课目的 :

1.联合详细情境 , 领会生活中存在着大批相互依靠的变量 ;

2.在详细情境中 , 试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

教课过程 :

一.创建情境 . 导入新课

1.师: 生活中有哪些变化的现象 ?这些现象能够用数学的方法表示吗 ? ( 学生已经达成〝课前准备〞, 选择几个学生回答 )

2.师: 在生活中 , 好多事物在发生变化 . 如 : 人的年纪 . 身高 . 体重在变 , 我国的人均收入 . 生产总值等等都在变化 , 象这样的会变化的量 , 我们都称为变量 .

3.师: 象这样的例子好多 ,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变化的量〞 .

设计企图 : 学生预习后直接导入新课 , 加深对〝变化的量〞的认识 , 找寻生活中的量的认识 , 惹起新课的学习踊跃性 . 本环节的课前准备是要学生独立达成 .

二.进行新课 , 掌握变量 .

1.请独立达成导教案的〝学一学〞 .

2.师: 小组沟通方才的自主学习的内容 . 并确立中心讲话人 .

3.小组进行自我展现 .

(1)小明的体重变化状况表 .

学生谈群学领会 : 人的年纪和体重是有关系的两个量, 人的体重跟着年纪的变化

而变化 .

教师小结 . 我发现 ( 体重 ) 随( 年纪 ) 的增添而增添 .

设计企图 : 课本体现出第一幅情形图 , 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更为清楚的认识年纪与体重的变化 , 能够回答下列问题 , 发现年纪与体重的变化状况 , 小明的体重随年纪的变

化, 学生先察看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4.1《变化的量》〔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4.1《变化的量》〔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4.1《变化的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变化和变化的量,举出生活中的例子。

2.学生能够建立变化的量与图表之间的联系,理解图表与数学概念的关系。

3.学生能够综合应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1.什么是变化的量?

2.变化量的计算方法。

3.可变量与常量的区别。

4.利用图表表示变化的量。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对变化的量及其计算方法以及与图表之间的联系的掌握。

2.教学难点:学生在实际解决问题时,如何综合运用已学知识。

教学方法

1.讲授法:介绍变化的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说明可变量和常量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实例操作法: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给学生进行一些实际的操作,让学生深刻理解学过的概念。

3.问题解决法:学生通过自身生活实际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

教学过程

导入

1.生动形象地介绍小明早上下楼梯的情况,并引出变化和变化的量的概念。

2.引入变化的量的符号“Δ”,并讲解其定义。

提高

1.讲解计算变化量的方法。

2.通过实际例子和计算,让学生感受变化量的含义。

3.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物体的变化是可变的,什么情况下是不可变的。拓展

1.通过实际例子,并用图表表示变化量,让学生理解变化量与图表之间的联系。

2.强调图表与数学概念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变化量的理解。

归纳

1.总结和归纳变化量、可变量与常量的概念。

2.针对已学知识,给学生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进行解决。实践

1.安排一些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

2.学生通过自身生活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和解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化的量》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的数学情境认识“变化的量”,并通过描述活动,了解其中一个变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变量而变化的,知道列表、画图与关系式都是表示变量关系的常用的方法,积累表征变量的数学活动经验。

2、通过举例与交流活动,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而变化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3、理解什么是变化的量,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我很多发生变化的事物,请说说发生在你身上的变化的事物有哪些?

设计意图:开放性问题情境的引入,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认识到身高、体重都在变化,他们都是变化的量,体会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变化的量,为下面初步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做好铺垫,寻找生活中的量的认识,引起新课的学习积极性。

二、探索新知,感受变量之间的关系。

(一)、活动一:观察表格,感知变量。

1、课件出示用表格表示了妙想6岁前的体重变化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上表,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1)、上表中哪些量是变量?(鼓励学生从表中获得信息)

2)、说一说妙想6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3)、体重一直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吗?这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借助生活经验,让学生观察表格,引导学生认识到表中的年龄和体重都在发生着变化:小明的年龄增长时,体重也在增加。初步感知变量之间的关系。

(一)、活动一:通过读图,感受变量。

1、出示骆驼体温随着时间的变化统计图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观察骆驼体温随着时间变化统计图,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1)、图中所反映的是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3)、一天中,骆驼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两个问题的讨论交流,使学生感受到骆驼的体温和时间是两个相关联的变化着的量,感受变量之间的关系。)

4)、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

5)、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6)、骆驼第二天8时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骆驼的体温有什么变化的规律吗?

设计意图:通过教学第二幅情景图,认识有关沙漠之舟的基本知识,拓宽学生的课外知识面。读懂统计图,回答问题,通过问题,发现规律。这是本环节的教学目标,学生对于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已有基础。。

教师小结:骆驼体温随着时间变化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设计意图;教师以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起到规范学生数学语言,便于学生准确的描述和理解生活中的变量关系。

(三)、活动三:用关系式感悟变量之间的关系

1、课件出示某地的一位学生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的近似关系。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变化的量是什么?

3)、鼓励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的近似关

系,即

3

7

+

=

t

h

4)、理解式子种量的变化。如果蟋蟀叫了14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28次呢?

5)、鼓励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题目中变量之间的关系:蟋蟀每次叫的次数越多,表示当时的气温就越高;蟋蟀每次叫的次数越少,表示当时的气温就越低。

设计意图:通过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的近似关系这一探究活动,使学生在理解题意,看懂图表的基础上感悟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尤其是气温随着蟋蟀叫的次数而变化,在具体的环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

2、要求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例举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的例子。(例如: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气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工作时间随着工作总量的变化而变化,汽车载重量随着汽车的数量变化而变化等)

三、说一说

1、在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变量。你还能找出哪两个量具有变化的关系?它们之间是怎么变化的?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感知了变量之间的关系后试着例举生活中常见的变量关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2、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有哪些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表格、图像、关系式都是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四、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1.把相互关联的变量找出来。

(1)路程 a正方形周长

(2)边长 b购买数量

(3)总价 c行驶时间

2.说一说,一个量怎样随另一个量变化。

(1)一种故事书每本3元,买书的总价与书的本数。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3平方厘米,长方形的长与宽。

3、小明的哥哥是一名大学生,他利用暑假去一家公司打工,报酬按6元/时计算。设小明的哥哥这个月工作的时间为t时,应得报酬为m元,填写下表:

4、下图是某水库的库容曲线图,其中x 表示水库的平均水深(米),v 表示水库的库容(万立方米)。依图象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个图表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当平均水深取5米到25米之间的一个确定的值时,相应的库容v 确定吗?

(3)求当x =20时V 的值,并说出它的实际意义。 5、小明到商店买练习簿,每本单价2元,购买的总数x (本)与总金额y (元)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

设计意图:我在这一课的练习设计上,没有太多的练习量,反而注重巩固课本上的练习。由难到易,重质不重量,希望通过补充练习提高后进生的课堂参与度,帮助部分学生的梳理知识。 四、课堂小结。

1、两个相关联的变量。

2、其中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

3、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有三种方式:表格、图像、关系式。

(设计意图: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点的教学内容进行简明扼要梳理、概括,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使学生对变量之间的关系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搜集和例举生活中存在的变量之间的关系。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5 10 15 20 25 30 35 库容V (万立方米) 平均水深x (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