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命体征如何评价
危重病人的评估标准
危重病人的评估标准引言概述:危重病人的评估是医疗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能够帮助医生们准确判断病人的病情以及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危重病人评估的标准以及其重要性,并详细阐述五个方面的内容,包括生命体征、神经系统评估、呼吸系统评估、心血管系统评估和肾脏功能评估。
一、生命体征评估1.1 体温评估:包括测量体温的方法和标准,正常体温范围,高热和低温的病情表现。
1.2 心率评估:介绍测量心率的方法和标准,正常心率范围,心率过快和过慢的病情表现。
1.3 呼吸评估:详细介绍测量呼吸的方法和标准,正常呼吸频率范围,呼吸困难和异常呼吸的病情表现。
二、神经系统评估2.1 意识状态评估:介绍意识状态的评估方法,包括观察病人的表情、语言和动作等,详细描述昏迷、嗜睡和清醒状态的特征。
2.2 神经反射评估:阐述常用的神经反射评估方法,包括瞳孔反射、角膜反射和肌肉力量等,详细说明异常反射的可能原因。
2.3 运动功能评估:介绍评估病人运动功能的方法,包括肌力、协调性和平衡性等,详细描述肌肉无力和运动障碍的表现。
三、呼吸系统评估3.1 呼吸频率评估:介绍评估呼吸频率的方法,包括观察胸部起伏和听诊呼吸音等,详细描述呼吸频率过快和过慢的病情表现。
3.2 氧饱和度评估:阐述测量氧饱和度的方法,包括使用脉搏氧饱和度仪和动脉血气分析仪等,详细说明低氧血症的症状和危害。
3.3 呼吸音评估:介绍听诊呼吸音的方法,包括正常呼吸音和异常呼吸音的区别,详细描述各种异常呼吸音的可能原因。
四、心血管系统评估4.1 血压评估:介绍测量血压的方法和标准,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含义,详细描述高血压和低血压的病情表现。
4.2 心律评估:阐述观察心律的方法,包括心电图和心率变异性等,详细说明心律失常的类型和危害。
4.3 循环状态评估:介绍评估循环状态的方法,包括观察皮肤颜色和温度等,详细描述休克和循环衰竭的病情表现。
五、肾脏功能评估5.1 尿量评估:介绍评估尿量的方法和标准,包括正常尿量范围,详细描述少尿和无尿的病情表现。
危重病人的评估标准
危重病人的评估标准标题:危重病人的评估标准引言概述:危重病人的评估是医护人员在急救和治疗过程中必须进行的重要环节,通过科学准确的评估,可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抢救成功率。
本文将详细介绍危重病人的评估标准,匡助医护人员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危重病人的急救工作。
一、生命体征评估1.1 心率和心律:检查患者的心率和心律,了解心脏功能是否正常。
1.2 呼吸频率和深度: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判断呼吸是否通畅。
1.3 血压:测量患者的血压,评估循环系统的功能状态。
二、神经系统评估2.1 意识状态:观察患者的意识水平,包括清醒、嗜睡、昏迷等。
2.2 瞳孔反射:检查患者的瞳孔大小、对光反射等,评估神经系统功能。
2.3 运动功能:观察患者的肢体活动情况,判断是否存在运动障碍。
三、循环系统评估3.1 心音:听诊患者的心音,了解心脏功能是否正常。
3.2 循环状态:观察患者的皮肤颜色、温度、湿度等,判断循环系统是否良好。
3.3 静脉压力:检查患者的颈静脉回流情况,评估心脏负荷情况。
四、呼吸系统评估4.1 呼吸音:听诊患者的呼吸音,判断是否存在异常呼吸音。
4.2 咳嗽和咳痰:观察患者是否有咳嗽和咳痰情况,评估呼吸道通畅情况。
4.3 氧饱和度:测量患者的氧饱和度,了解氧气供应是否充足。
五、其他评估5.1 疼痛评估:问询患者是否有疼痛感,评估疼痛程度。
5.2 输液情况:查看患者的输液情况,评估液体平衡是否良好。
5.3 患者反应:观察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结语:危重病人的评估是医护工作中不可或者缺的一环,惟独通过科学准确的评估,才干更好地抢救危重病人,提高治疗成功率。
希翼本文介绍的评估标准能够匡助医护人员更好地进行危重病人的急救工作,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生命体征的测量评分标准
4、测量呼吸:测量脉搏的同时观察患者胸腹部的起伏次数2,(口述测量脉搏、呼吸计算的方法2,脉搏细弱听不清时,用听诊器听心率1分钟1,呼吸不规则者及婴幼儿数1分钟1,气息微弱不易观察者用棉花少许置于患者鼻孔前,观察棉花吹动次数计数1分钟1)。
生命体征的测量考核评分标准
项目
内容
分值
评分要求
评估
12分
1.患者准备与评估:
1)全身情况:年龄、目前病情、神志、意识状态。
2)局部情况:患者在30分钟内有无进食、冷饮、面颊不冷、热敷、有无剧烈运动。婴幼儿、精神病患者、口腔疾患、口鼻手术、张口呼吸者禁忌测口温。
3)心理状态:有无害怕、紧张、焦虑等情绪变化。
4)关闭气门1,打气至肱动脉搏动音消失,再升高4kPa1,慢慢放开气门使汞柱缓慢下降1,眼睛视线与水银面同一高度1,(口述测得的血压值4)。
5)拆除血压计袖带,将患者衣袖放下衣服1,整理床单位1。
6)整理血压计2。
6、取出体温表:向患者解释1,取出体温表用卫生纸擦拭干净1,看明度数后放入消毒液中浸泡消毒1。
4)健康知识:患者对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正常与否的认识。
2.环境准备与评估:环境清洁、安静,符合测量要求。
3.操作者自身准备与评估:
1)穿戴整齐,符合着装要求,洗手,根据病情戴口罩。
2)对患者的基本情况是否熟悉,对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有无特殊要求。
4.用物准备与评估:
1)检查体温计是否完好,水银柱是否在35℃以下。
2)检查血压计、听诊器是否完好。
3)其他用物是否齐全。
4
2
2
4
1、未评估不给分,评估不完全酌情扣分。
生命体征的评价与护理
.第十五章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是评估生命活动质量的重要征象,也是护士评估病人身心状态的基本资料。
临床上称为生命体征。
第一节体温的评估及护理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是人体新陈代谢和骨骼肌运动等过程中不断产生热能的结果。
一、体温异常的护理(一)正常体温:成人安静状态下:舌下(36.3~37.2℃)、直肠(36.5~37.7℃)、腋下(36.0~37.0℃)(二)生理性变化体温可随昼夜、年龄、性别、运动、用药等因素而出现生理性波动,但其变化范围很小,一般不超过0.5~l.0℃。
1. 昼夜变化2. 年龄差异3. 性别差异4. 运动状态5. 用药作用二、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埋(一)体温过高发热:由于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中枢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体温超出正常范围。
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0.5℃或一昼夜体温波动在l℃以上即可称为发热。
1、程度判断:低热:37.3~38℃、中度热:38.1~39.0℃、高热:39.1~41.0℃、超高热:41.0℃以上..2、发热过程: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退热期3、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不规则热、体温过低,体温35℃以下称之为体温不升。
4、护理措施(1)降低体温可选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方法。
(2)加强病情观察应每4小时测量一次。
(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鼓励患者多饮水。
(4)补充营养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5)休息能减少能量的消耗,有利于机体康复。
(6)预防并发症(7)心理护理(二)体温过低体温低于正常范围称为体温过低。
若体温低于35℃以下称为体温不升。
体温过低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常提示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不良预后。
1. 临床分级(以口腔温度为例)轻度:32~35℃中度:30~32℃重度:<30℃,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致死温度:23~25℃2. 临床表现体温过低时病人常有体温不升、皮肤苍白、四肢冰冷、呼吸减慢、脉搏细弱、血压下降,感觉和反应迟钝、嗜睡、甚至昏迷等。
医学机能实验网络学习练习题
医学机能实验网络学习练习题07临床(3)班黄后涛07010201061、生命体征如何评价?生命体征的测定有何临床意义?答: 生命体征就是用来判断病人的病情轻重和危急程度的指征。
主要有心率、脉搏、血压、呼吸、瞳孔和角膜反射的改变等等。
正常人在安静状态下,脉搏为60—100次/分(一般为70—80次/分)。
当心功能不全、休克、高热、严重的贫血和疼痛、甲状腺危象、心肌炎,以及阿托品等药物中毒时,心率和脉搏显著加快。
当颅内压增高、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脉搏减慢。
在一般情况下心率与脉搏是一致的,但在心房颤动、频发性早搏等心律失常时,脉搏会少于心率,称为短绌脉血压(指肱动脉压)是衡量心血管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当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正常值下限(80/60毫米汞柱)时,应考虑可能为急性周围循环衰竭、心机梗塞、心脏衰竭、急性心包填塞等。
当高血压脑病或颅内压增高时,血压常在200/120毫米汞柱以上。
正常人在安静时,呼吸均匀,为16—20次/分。
若超过24次/分,即为呼吸过速,如在严重的肺部病变、心力衰竭、高烧、贫血时。
低于10次/分,称为呼吸过缓,常见于安眠药中毒和颅内压增高等。
人们练气功时,呼吸显著地深长,有时竟在10次/分以下,此时,不仅是正常现象,还是气功练得好的严种表现。
正常人的呼吸幅度应是深浅适度。
正常瞳孔在一般光线下直径为2—4毫米,两侧等大同圆。
吗啡、有机磷和水合氯醛等中毒时,瞳孔缩小;麻黄素、阿托品等中毒时,瞳孔散大;脑肿瘤或结核性脑膜炎等颅内疾病,两个瞳孔大小不等。
而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是病危濒死的征象。
瞳孔反射有光反射、调节反射和瞳孔—皮肤反射。
在病理情况下,大脑功能障碍可使调节反射迟钝或消失。
中脑病损时,光反射障碍而调节反射正常。
角膜反射是指角膜受刺激,引起眨眼的一种反射,主要反映桥脑的功能状态。
病人垂危时,角膜反射减弱,病变已侵犯桥脑,即将侵犯延髓,为生命临终的预兆。
医护人员不但要全面了解生命体征的意义,还要及时地掌握病人的生命体征的变化,以便及时地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救治。
生命体征测量操作规范及评价标准
生命体征监测评价标准注意事项:(一)体温的测量1.新生儿、婴幼儿不测口温,意识不清或者不合作的患者测体温时,护理人员应当守候在患者身旁。
测口温前15-30min勿进食过冷、过热食物,测口温时指导患者闭口用鼻呼吸,勿用牙咬体温计。
2.测肛温时,应当先在肛表前端涂润滑剂,将肛温计的水银端轻轻插入肛门3-4厘米,3分钟后取出,用消毒纱布擦拭体温计。
3.如有影响测量体温的因素时,应当推迟30分钟测量。
4.发现体温和病情不符时,应当复测体温。
5.极度消瘦的患者不宜测腋温。
6.如患者不慎咬破汞温度计,应当立即清除口腔内玻璃碎片,再口服蛋清或者牛奶延缓汞的吸收。
若病情允许,服富含纤维食物以促进汞的排泄。
7.体温计消毒:体温计及盛体温计的容器应每周进行一次彻底清洁、消毒。
(二)脉搏的测量1.如患者有紧张、剧烈运动、哭闹等情况,需稳定后测量。
2.脉搏短绌的患者,按要求测量脉搏,即一名护士测脉搏,另一名护士听心率,同时测量1分钟。
(三)呼吸的测量1. 呼吸的速率会受到意识的影响,测量时不必告诉患者。
2.如患者有紧张、剧烈运动、哭闹等,需稳定后测量。
3.呼吸不规律的患者及婴儿应当测量1分钟。
(四)血压的测量1.保持测量者视线与血压计刻度平行。
2.长期观察血压的患者,做到“四定”: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3.按照要求选择合适袖带。
4.若衣袖过紧或者太多时,应当脱掉衣服,以免影响测量结果。
注释:评分等级:A级表示操作熟练、规范,无缺项、与病人沟通自然,语言通俗易懂;B级表示操作熟练、规范,有1-2处缺项,与病人沟通不够自然;C级表示操作欠熟练、规范,有2-3处缺项,与病人沟通较少;D级表示操作不熟练,有4处以上缺项、与病人没有沟通。
危重病人的评估标准
危重病人的评估标准标题:危重病人的评估标准引言概述:危重病人的评估是医护人员在救治患者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准确的评估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率。
本文将详细介绍危重病人的评估标准,以便医护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更好地进行评估和救治。
一、生命体征评估标准1.1 心率:正常成年人安静时心率为60-100次/分钟,心率异常可反映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1.2 呼吸:正常成年人安静时呼吸为12-20次/分钟,呼吸异常可提示患者呼吸功能受损。
1.3 血压:正常成年人的收缩压为90-140mmHg,舒张压为60-90mmHg,血压异常可反映患者的循环功能。
二、神经系统评估标准2.1 意识状态:包括清醒、嗜睡、昏迷等,意识状态异常可提示患者脑功能受损。
2.2 瞳孔反应:观察瞳孔的大小、对光反应等,异常可提示患者神经系统功能异常。
2.3 运动功能:观察患者的肢体活动情况,异常可提示患者运动功能受损。
三、循环系统评估标准3.1 心率节律:观察心率的节律是否规则,异常可提示患者存在心律失常。
3.2 心音:听诊心脏的心音是否正常,异常可提示患者存在心脏病变。
3.3 循环动力学:观察患者的皮肤色泽、温度等,异常可提示患者存在循环功能障碍。
四、呼吸系统评估标准4.1 呼吸音:观察患者的呼吸音是否清晰,异常可提示患者存在呼吸道疾病。
4.2 氧饱和度:监测患者的氧饱和度,异常可提示患者存在呼吸功能不全。
4.3 呼吸困难程度: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深度等,异常可提示患者存在呼吸困难。
五、其他评估标准5.1 疼痛评估: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部位,及时缓解疼痛可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5.2 液体平衡评估:监测患者的入出液量和体重变化,维持良好的液体平衡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5.3 营养评估: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合理的营养支持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结论:危重病人的评估标准是医护人员在救治过程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只有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才能制定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生命体征的评价-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
温馨提示: 考生如能联系发热的经历就不难理解
和记忆发热的过程和表现。生活中发热的过程是: 畏寒、寒战(全身发抖,需增加盖被) —全身发烫 、皮肤潮红 —出一身虚汗,烧退。其机理是:体温 上升期产热大于散热,导致散热减少,外周血管收 缩,血流量减少,病人畏寒、寒战;高热持续期, 产热和散热维持在较高水平,导致外周血管扩张, 血流量增多,热量增加,病人出现面色潮红,皮肤 灼热;退热期,散热大于产热,导致外周血管扩张 ,大量出汗,带走热量,体温随之下降。
7)皮肤清洁:病人在退热期常常大量出汗,应及时擦干汗 液,更换衣服及床单、被套。 8)心理护理。
考点导航
第七节 生命体征的评估
(三)体温测量的方法 1.体温计的种类 水银体温计、电子体温计、可弃式化学体温计、 红外线测温仪等。 2.测量方法 ⑴ 用物:体温计,消毒液纱布,记录本,笔和带秒针的表。 ⑵操作方法:测量前,检查体温计是否完好,水银柱是否在 35℃以 下。 1)口腔测温法:①将口表水银端斜放于舌下热窝,即舌系带两侧 ;②嘱病人紧闭口唇含住口表,用鼻呼吸 ,勿用牙咬,不要说话; ③3分钟后取出。 2)腋下测温法:①协助病人解开衣扣,擦干腋窝汗液,将体温计 水银端放于腋窝深处,使之紧贴皮肤;②嘱病人屈臂过胸夹紧体温 计,不能合作的病人应协助夹紧手臂;③ 10分钟后取出。 3)直肠测温法:①协助病人侧卧、俯卧或屈膝仰卧位,露出臀部 ;②润滑肛表水银端,将其轻轻插入肛门3~4cm;③3分钟后取出 ;④用卫生纸擦净肛门处。
考点导航 第七节 生命体征的评估
⑶热型 1)稽留热:体温持续升高 达39.0~40.0℃左右 ,持续数天或数周, 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 1℃。 常见于伤寒、肺炎球菌性肺炎等。 2)弛张热: 体温在39.0℃以上,但波动幅度大, 24小时内体温差达 1℃以上,最低体温仍超过正常 水平 。常见于败血症等。 3)间歇热:高热与正常体温交替出现,发热时体 温骤升达 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很快 下降至正常,经数小时、数天的间歇后,又再次发 作。常见于疟疾等。 4)不规则热:体温在 24小时内变化不规则,持续 时间不定。常见于流行性感冒、肿瘤等。
生命体征测量操作规范及评价标准
生命体征监测评价标准注意事项:(一)体温的测量1.新生儿、婴幼儿不测口温,意识不清或者不合作的患者测体温时,护理人员应当守候在患者身旁。
测口温前15-30min勿进食过冷、过热食物,测口温时指导患者闭口用鼻呼吸,勿用牙咬体温计。
2.测肛温时,应当先在肛表前端涂润滑剂,将肛温计的水银端轻轻插入肛门3-4厘米,3分钟后取出,用消毒纱布擦拭体温计。
3.如有影响测量体温的因素时,应当推迟30分钟测量。
4.发现体温和病情不符时,应当复测体温。
5.极度消瘦的患者不宜测腋温。
6.如患者不慎咬破汞温度计,应当立即清除口腔内玻璃碎片,再口服蛋清或者牛奶延缓汞的吸收。
若病情允许,服富含纤维食物以促进汞的排泄。
7.体温计消毒:体温计及盛体温计的容器应每周进行一次彻底清洁、消毒。
(二)脉搏的测量1.如患者有紧张、剧烈运动、哭闹等情况,需稳定后测量。
2.脉搏短绌的患者,按要求测量脉搏,即一名护士测脉搏,另一名护士听心率,同时测量1分钟。
(三)呼吸的测量1. 呼吸的速率会受到意识的影响,测量时不必告诉患者。
2.如患者有紧张、剧烈运动、哭闹等,需稳定后测量。
3.呼吸不规律的患者及婴儿应当测量1分钟。
(四)血压的测量1.保持测量者视线与血压计刻度平行。
2.长期观察血压的患者,做到“四定”: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3.按照要求选择合适袖带。
4.若衣袖过紧或者太多时,应当脱掉衣服,以免影响测量结果。
注释:评分等级:A级表示操作熟练、规范,无缺项、与病人沟通自然,语言通俗易懂;B级表示操作熟练、规范,有1-2处缺项,与病人沟通不够自然;C级表示操作欠熟练、规范,有2-3处缺项,与病人沟通较少;D级表示操作不熟练,有4处以上缺项、与病人没有沟通。
生命体征持续改进措施及效果评价
生命体征持续改进措施及效果评价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命体征检测在医学领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新技术及药物的出现,使得这一领域的发展如此迅速,以至于许多医生和护士都无法及时跟上。
在这种情况下,持续性的改进措施以及效果评价对于确保患者和医疗团队的安全至关重要。
首先,为了准确检测生命体征,有必要采取适当的改进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加强对血氧饱和度和心率监测的指导,以便确保护士及时地获取生命体征数据;加强对心电图记录的审查,以确保准确性以及及时发现异常;对无法正常听诊的医疗团队进行培训,以确保一定水平的准确性,并在必要时进行检查;对医疗团队进行定期的审查和评估,以确保护士及时和准确地收集和记录生命体征数据。
其次,生命体征检测的效果也需要定期评价,以确保准确性和及时性。
为此,可采取两项举措:一是定期测试护士和医生的技能,确保一定水平的准确性;二是定期对生命体征检测结果进行趋势分析,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纠正措施。
同时,可以开展护理质量审查,集中关注患者安全和护理质量,为医疗团队提供及时的反馈,从而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最后,对重症患者的生命体征检测更是一项迫切需要,为此,采取更加紧迫的改善措施是必要的。
除此之外,医疗机构也应建立一套完善的体征监测体系,实施定期的审查和评估,以保证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
综上所述,持续改善措施以及效果评价对于确保患者安全以及医
疗团队的良好运行至关重要。
在医疗领域,传统的护理模式必须和科技的一致更新有效的结合,以保证护理质量的持续提高。
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生命体征检测系统,并采取适当的改善措施,以及定期的评估和审计,是确保患者和医疗团队安全的重要保障。
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
❖ (五)异常体温的观察及护理 ❖ 1.发热:指体温超出正常范围,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轻度的发热,机体新城代谢加快,抗病能力增强。但体温 过高时机体的消耗增加,抵抗力就会降低,甚至出现抽搐。
❖ ①按发热程度分为: ❖ 低热:37.5-37.9℃。常见于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 ❖ 中等热:38℃~38.9℃,常见于一般感染。 ❖ 高热:39℃~41℃,常见于急性感染。 ❖ 过高热:超过41℃,常见于中暑。
❖ (二)影响体温的因素
❖ 体温可随年龄、昼夜、性别、活动、药物等因素变化而出现生理波动, 但波动常在正常范围。老年人因代谢率低,体温较中年人低,而婴幼 儿体温因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而随之 波动,应加以保护,要做好防寒保暖措施。每日24小时内,温度的变 化幅度为0.5~1.5℃,凌晨2~6时体温最低,下午13~18时体温最高, 体温的这种昼夜周期性波动称为昼夜节律。女性比男性稍高,运动、 沐浴、进食,情绪激动等因素可出现体温一时性增高。
❖ 血液病人凝血机制差,酒精擦浴可使皮肤出现散在出血点。 新生儿皮肤薄,毛细血管丰富,而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全, 易导致酒精中毒而加重高热惊厥。婴幼儿、老年人宜用温 水擦浴,麻疹病儿禁用全身冷疗退热。行物理降温30分钟 后复查体温。在降温过程中,病人往往大量出汗,要注意 皮肤的护理,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服,防着凉,要注意 观察病情,防止体温骤退,出汗过多虚脱。
❖ ②根据体温变化的特点,可分为
❖ 稽留热:体温一直高达39℃以上,持续数日或数周,波动 幅度小,日差不超过1℃。多见于急性传染病,如伤寒、 肺炎球菌肺炎等。
❖ 间歇热:体温骤然升高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 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体温以下,经过一个间歇后,体温 又升高,再有规律地交替出现,如疟疾。
1.生命体征如何评价生命体征的测定有何临床意义(精)
1 .生命体征如何评价?生命体征的测定有何临床意义?答:生命四大体征包括呼吸、体温、脉搏、血压,医学办称为四大体征。
它们是维持机体正常活动的支柱,缺一不可,不论哪项异常也会导致严重或致命的疾病,同时某些疾病也可导致这四大体征的变化或恶化。
因此,如何判断它们的正常和异常,已成为每个人的必备知识和技术。
同时在某些情况下,它们的逐渐正常也代表着疾病的好转,表示由危转安。
2. 正常声波传导途径有哪些?如何进行人体听力检查?有何临床意义?答:途径有:1)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骨链和卵圆窗膜进入耳蜗,这种传导途径称气导。
气导是引起正常听觉的主要途径.2)声波直接引起颅骨的振动,再引起位于颞骨骨质中的耳蜗内淋巴的振动,这种传导途径称为骨传导,也称骨导。
在正常情况下,骨导的效率比气导的效率低得多。
方法一:室内保持安静,受检者闭目静坐测试者用橡皮锤敲响音叉,将已振动的音叉放在前额正中发际处,让被试者区别声响偏向何侧,如决声响在中间,表明两耳骨传导听力相等。
方法二:将已振动之音叉柄置于受检者一侧颞骨乳突上,此时由于通过骨传导使受测者可听到音叉的响声,随后逐渐减弱。
当受测者听不到声音时,立即将音叉移放于同侧外耳道口1cm处,则由于通过气传导有可重新听到声音。
反之,若将振动的音叉先置于外耳道口,待听不到声音后,再将音叉柄移置于颞骨乳突上,受检者听不到声音。
由此说明正常人体空气传导大于骨传导。
临床上意义是:用此大致可鉴别耳聋的性质。
从一个方向传来的声音,到达两耳的时相和强弱不同,据此听觉系统可辨别音源的方向。
3. ABO血型的测定可应用在哪些方面?答:ABO血型的测定可应用于输血,组织器官移植,法医学以及人类学等学科领域;如:1.临床输血;2.亲子鉴定;3.血型的鉴定4. WHO关于高血压的界定标准是如何的?答:WHO关于高血压的界定标准:分类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理想血压<120<80正常血压<130<85正常高值130~13985~89一级高血压(轻度)140~15990~99二级高血压(中度)160~179100~109三级高血压(重度)≥180≥1105. 缺O2、PCO2和血中H+浓度升高时呼吸运动有何变化?它们影响呼吸运动的机制有何异同之处?答:(1)A:当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时,可以使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加深加快,二氧化碳浓度过度增加时,可以使呼吸中枢麻痹,导致呼吸停止。
生命体征测量评分标准
2
主考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核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
操作要求
分值
扣分原因
扣分
操作
测血压:
测量动脉血压:
协助患者取坐位或卧位,露出一侧上肢,使肱动脉与心脏、血压计的“0”刻度在同一水平
协助患者卷袖至肩胛部衣袖松紧度,掌心向上,肘部伸直
打开血压计,垂直放妥,打开水银槽开关,驱尽袖带内空气,平整缠于上臂中部,袖带下缘距肘窝2-3cm,松紧以容一指为宜
听诊器胸件置肱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不可塞在袖带下,以免局部受压较大和听诊出现干扰一手固定,另一手握加压气球,关气门,注气至肱动脉搏动音消失再升高20-30mmHg,然后缓缓放气,速度以水银柱下降4mmHg/秒为宜放气太慢—舒张压值偏高.反之,听不清
2.取出体温计,用消毒纱布擦拭
3.读数,记录
4.消毒体温计两浸泡两冲洗
10
2
2
2
测脉搏:
1.患者取卧位或坐位,手腕伸展,手臂放舒适位置
2.护士以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端按压在桡动脉处了解常用诊脉部位,力度适中,以能清楚测得脉搏搏动为宜
3.计数:正常脉搏测量30秒×2;发现脉搏异常者测量1分钟;脉搏短绌者,2名护士同时测量1分钟,一人听心率心脏听诊:左锁骨中线内侧第5肋间隙,另一人测脉搏记录:心率/脉率
5.评估测量部位,选择适宜的测量方法监测部位皮肤、肌肉及活动度状况
2
2
2
2
2
准备
1.护士:洗手,戴口罩
2.用物:备齐并检查用物,合理放置
3.患者:体位舒适,情绪稳定;了解测量T、P、R
、BP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要求
4.环境:安静、整洁、温湿度适宜、光线充足
危重病人的评估标准
危重病人的评估标准在医疗护理领域中,对危重病人进行准确评估是至关重要的。
危重病人的评估标准不仅可以匡助医护人员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还可以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危重病人的评估标准。
一、生命体征评估1.1 血压:危重病人的血压是评估其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持续监测血压变化可以及时发现循环系统问题。
1.2 心率:心率异常是危重病人常见的病情变化之一,过快或者过慢的心率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1.3 呼吸: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的改变都可能提示危重病人存在呼吸系统问题,需要及时干预。
二、神经系统评估2.1 意识状态:危重病人的意识状态是评估其神经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昏迷、意识含糊等症状需要引起警觉。
2.2 瞳孔反射:瞳孔的大小、对光反射等变化可以提示危重病人是否存在颅内压增高等问题。
2.3 运动功能:观察危重病人的肢体活动情况,可以了解其神经肌肉系统功能是否正常。
三、循环系统评估3.1 心音:听心音可以了解危重病人的心脏功能情况,是否存在心律不齐、杂音等异常。
3.2 脉搏:触摸脉搏可以评估危重病人的心率、节律是否正常,以及血流量是否充足。
3.3 氧饱和度:监测危重病人的氧饱和度可以了解其氧气供应是否充足,及时纠正缺氧情况。
四、呼吸系统评估4.1 呼吸音:听危重病人的呼吸音可以了解其呼吸道是否通畅,是否存在肺部病变。
4.2 咳嗽:观察危重病人的咳嗽情况可以判断其呼吸道是否受到刺激或者感染。
4.3 气道通畅性:确保危重病人的气道通畅是保证其呼吸功能的重要措施,及时处理气道阻塞等问题。
五、代谢及营养评估5.1 血糖:监测危重病人的血糖水平可以了解其代谢情况,及时调整血糖控制措施。
5.2 营养状况:评估危重病人的营养状况可以指导饮食调整和营养支持的实施。
5.3 电解质平衡:监测危重病人的电解质水平可以预防并处理电解质紊乱导致的并发症。
综上所述,危重病人的评估标准涉及生命体征、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以及代谢及营养等多个方面,医护人员需要全面准确地评估病人的病情,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生命体征监测技术评分标准
15
科室:
姓名:
成绩:
后续操作处置
1.协助患者穿好衣服或拉好衣袖,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或桌面(2分)。
2.洗手,记录。告知患者所测生命体征的数值(2分)。
3.操作后,再次核对(2分)
4.指导患者如有不适,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定时巡视,谢谢配合(2分)
3、驱尽袖带内空气,,按要求选择合适袖带,衣袖不可过紧,将袖带平整的缠于患者上臂中部,松紧以能放进一指为宜,下
缘距肘窝2-3Cm(5分)
4、戴听诊器,将听诊器置于肱动脉位置(放听诊器前先用手捂
热)(2分)
5、测血压时保持测量者视线于血压计刻度平行,正确测量血压(2分)
15
测量脉搏
1、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手臂轻松置于床上或桌面(5分)
2.以示指、中指、无名指的指端按压楼动脉异常者测量一分钟(5分)
15
测量呼吸
1.呼吸的频率会受到意识的影响,测量时不必告诉患者(5分)2.一般与测脉搏同时进行,诊脉后检查者手指仍放于原处,保持诊脉姿势,以分散患者注意力。观察患者胸腹部起伏,一起一伏为一次呼吸,测量30秒(6分)
3.检查体温计(将水银柱甩至35°C以下,放进患者腋下,屈肘过肩,保持5-10分钟后取出(5分).
4.读取体温数值,将体温甩至35℃以下,放入盛消毒液容器中(5分)
5.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指导患者或家属学会正确测量体温的方法(2分)
15
测量血压
1、协助患者挽起袖子,请患者放松配合(2分)
2、检查血压计,打开水银槽开关,保持血压计零点与肱动脉、心脏同一水平(4分)
2.询问了解患者身体状况(包括评估上肢、腋下、手腕部皮肤情况)(3分)
生命体征测量法及质量评价
项目
操作规程
分值
评分标准
操
作
前
准
备
20
分
1.护士准备:着装整洁,洗手(剪指甲),戴口罩、帽子
2.评估患者:了解病人病情,评估病人的意识,合作程度,
测量前30min避免下列活动:进食、冷热饮、热敷、洗澡、坐浴、灌肠、剧烈活动等
3.物品准备:体温计、血压计(检查)、听诊器、表、笔、
记录单、纱布2块、弯盘
4.环境准备:环境清洁、安静,光线适宜
5
8
5
2
未洗手扣3分,其他一项未做到扣1分
未评估扣8分;评估缺失扣1分
物品少一项扣1分
环境未淮备扣2分
操
作
方
法
及
程
序
70
分
1.携用物至病床旁,核对、解释,取得合作,协助舒适卧位
2视病情采取合适的方法测体温:1)测腋温:先擦干腋窝汗液,体温计水银端放于腋窝处,屈臂过胸,夹紧,测量lOmin 2)测口温:口表水银端斜放于舌下热窝,闭紧口唇,用鼻呼气,测量3min 3)测肛温:协助患者暴露测温部位,舡表水银端插入肛门(成人3cm广4cm,婴儿lcm~2cm,幼儿2cm 3cm),测量3min 4)取出温度计,用纱布擦拭,读数,记录
呼吸微弱,未用棉花测量扣2分,未记录扣2分
患者体位不正确扣3分,袖口过紧过松扣3分,袖带下缘距肘窝距离不准扣2分,听诊器位置不对扣2分,充 气过高扣3分,放气速度不均扣2分,未排尽袖带内空气扣1分,未倾斜关水银槽扣2分,血压计整理不规范扣3分,未读数,未记录各扣2分
患者卧位不舒适扣3分,整理床单位扣2分
6.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7.处理用物,洗手,将测量的数值转记于体温单上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生命体征是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总称。
生命体征受大脑皮质控制,是机体内在活动的一种客观反映,是衡量机体身心状况的可靠指标。
正常人生命体征在—定范围内相对稳定,变化很小。
而在病理情况下,其变化极其敏感。
护理人员通过认真仔细地观察生命体征,可了解机体重要脏器的功能活动情况,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为预防、诊断、治疗、护理提供依据。
因此,掌握生命体征的观察和护理是临床护理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第一节体温的评估与护理体温(bodytemperature),也称体核温度(coretemperature)是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其特点是相对稳定且较皮肤温度高。
皮肤温度也称体表温度(shell temperature),可受环境温度和衣着情况的影响且低于体核温度。
一、正常体温的生理变化(一)体温的形成体温是由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氧化分解而产生: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其总量的50%以上迅速转化为热能,以维持体温,并且不断地散发到体外;其余不足50%的能量贮存于三磷酸腺苷(ATP)内,供机体利用,最终仍转化为热能散发到体外。
(二)产热与散热1.产热过程机体的产热过程是细胞新陈代谢的过程:人体以化学方式产热。
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产生热量的主要因素有:食物氧化、骨骼肌运动、交感神经兴奋、甲状腺素分泌增多、体温升高等。
2.散热过程人体以物理方式散热: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是皮肤,呼吸、排尿、排粪也散发部分热量;人体的散热方式有辐射、传导、对流、蒸发四种。
辐射(radiation)指热由—一个物体表面通过电磁波的形式传至另一‘十与它不接触物体表面的一种方式:它是人体安静状态下处于气温较低环境中主要的散热形式。
辐射散热量同皮呋与外界环境的温度差及机体有效辐射面积等有关:传导(conduction)和对流(convection)传导是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温度较低的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传导散热量取决于所接触物体的导热性能:由于水的导热性能好,临床上采用冰袋、冰帽、冰(凉)水湿敷为高热病人物理降温,就是利用传导散热的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生命体征如何评价?生命体征的测定有何临床意义?答:体温、脉搏、呼吸与血压是生命维持的基本征候,是机体内在活动的客观反映,是衡量机体状况的指标,临床上称为生命体征。
它们是维持机体正常活动的支柱,缺一不可,不论哪项异常也会导致严重或致命的疾病,同时某些疾病也可导致这四大体征的变化或恶化。
因此,如何判断它们的正常和异常,已成为每个人的必备知识和技术。
同时在某些情况下,它们的逐渐正常也代表3着疾病的好转,表示由危转安。
如心跳骤停时,出现意识丧失、无血压等症状,表示由安转危,经抢救后,逐渐恢复正常,总之,院外急救人员对生命四大体征认真观察,做出正确判断,有利于发现疾病的安危和采取针对性的抢救措施。
大量实验研究和临床证实,心跳由各种伤病因素骤停后,呼吸也即终止,脑组织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害。
心跳停止3秒钟即发生头晕;10~20秒钟即发生错厥,血压下降;40秒钟出现抽搐,摸不到脉搏;呼吸骤停60秒钟后,大小便失禁,体温下降,甚者生命终止等。
可见呼吸、脉搏、体温、血压这四大生命体征,在正常情况下,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互为作用,来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维持生命;而在人体异常情况下,它们也会互相影响,互相抵毁,继之发生危险症候群,甚者危及生命。
所以说,呼吸、体温、脉搏、血压是生命的支柱,是生命的基础。
2.正常声波传导途径有哪些?如何进行人体听力检查?有何临床意义?答:正常声波传导入内耳,有两条途径:气传导和骨传导,以气传导为主。
1.气传导声波经外耳、鼓膜、听骨链、卵圆窗进入耳蜗,称为气传导,是声波传导的主要途径。
2.骨传导声波直接引起颅骨的振动,再引起位于颞骨骨质内的耳蜗内淋巴液的振动,称为骨传导。
正常情况下,骨传导的效能远低于气传导。
临床上通过检查气传导和骨传导受损情况,可判断耳聋的部位。
当鼓膜或中耳其它部位病变时,气传导明显受损,而骨传导不受影响,甚至有所增强,属传音性耳聋。
若气传导和骨传导同时受损,多是因为耳蜗病变所致,称为感音性耳聋。
人体听力检查:(一)语音试验:语音试验:在长于6m以上的安静环境中进行,地面划出距离标志,患者立于距检查者6m处,但身体不能距墙壁太近,以免产生声音干扰。
受检耳朝向检查者,另一耳用油棉球或手指堵塞并闭眼,以免看到检查者的口唇动作影响检查的准确性,检查者利用气道内残留空气先发出1~2个音节的词汇,嘱患者重复说出听得词汇,应注意每次发音力量应一致,词汇通俗易懂,高低音相互并用,发音准确、清晰。
正常者耳语可在6m距离处听到,如缩短至4m,表示轻度耳聋,1m为中度耳聋,短于1m者则为严重的以至完全性耳聋。
记录时以6m为分母,测得结果为分子,如记录为6/6、4/6、1/6。
(二)表试验:患者坐位、闭目,用手指塞紧非检查侧耳道口,检查者立于患者身后,先使患者熟悉检查的表声后,将秒表于外耳道平面线上,由远而近反复测验其刚能听到表声离耳的距离。
记录方法以受检耳听距(cm)/该表标准听距(cm)表示,如100/100cm、50/100cm。
(三)音叉检查:是鉴别耳聋性质最常用的方法。
常用C调倍频程五支一组音叉,其振动频率分别为128、256、512、1024、和2048Hz。
检查时注意:①应击动音叉臂的上1/3处;②敲击力量应一致,不可用力过猛或敲击台桌硬物,以免产生泛音;③检查气导时应把振动的音叉上1/3的双臂平面与外耳道纵轴一致,并同外耳道口同高,距外耳道口约1cm左右;④检查骨导时则把柄底置于颅面;⑤振动的音叉不可触及周围任何物体。
临床意义为:人体听力检查。
3.ABO血型测定可应用在哪里方面?答:可以应用于医学病理,血型检查,亲子鉴定,遗传学鉴定。
4.WHO关于高血压的界定标准是如何的?答: 高血压的界定标准以《1999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的标准[2]分为有和无高血压。
血糖水平均为入院后晨起空腹血糖。
血脂的界定以血胆固醇>5.7 mmol/L、甘油三酯>1.70 mmol/L、低密度脂蛋白>4.10 mmol/L为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高低密度脂蛋白。
冠状动脉造影常规取左前斜位、右前斜位及头脚轴状位投影观察冠状动脉及其分支的病变,每支血管取最狭窄部位记录,冠心病的判定以血管最狭窄部位血管管腔直径狭窄≥50%为标准。
5.缺O2,Pco2和血中H+浓度升高时呼吸运动有何变化?它们影响呼吸运动的机制有何异同之处?答:对呼吸道影响,CO2的作用最强,而且比单因素作用时还要强些,H+次之,O2最弱,Pco2升高时,H+浓度也随之升高,两者的作用发生总和,使肺通气反应较单因素Pco2升高是为大,H+浓度增加时,因肺通气增大使CO2排出增加,所以Pco2下降,H+浓度也有所降低,两者部分抵消H+的刺激作用,使肺通气的增加较单因素H+浓度升高时为小,Po2下降,也因肺通气量增加,呼出较多的CO2,使Pco2和H+浓度下降,从而减弱低O2的刺激作用。
不同点(1)适当浓度的Pco2是维持呼吸运动的重要生理性刺激。
CO2对呼吸的刺激作用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
①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当Pco2升高,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外周化学感受器,使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入冲动增加,作用到延髓呼吸中枢使之兴奋,导致呼吸加深加快。
②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对H+敏感。
其周围的细胞外也是脑脊髓,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对H+和HCO-3相对不通透,而CO2却很易通过。
当血液中Pco2升高时,CO2通过上述屏障进入脑脊液,与其中的H2O结合成HCO-3,随即解离出H+以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在通过一定的神经联系使延髓呼吸中枢神经元兴奋,而增强呼吸。
在Pco2对呼吸调节的两条途径中,中枢化学感受器的途径是主要的。
在一定的范围内,动脉血Pco2升高,可以使呼吸加强,但超过一定限度,则可导致呼吸抑制。
a. 吸入气中O2分压下将可以刺激呼吸,反射性引起呼吸加深加快,缺O2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缺O2对呼吸的刺激作用完全是通过对外周化学感受器所实现的反射性效应。
当缺O2时,来自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冲动,能对抗对中枢的抑制作用,促使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加强。
但严重缺O2时,由于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兴奋作用不是以克服缺O2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则发生呼吸减弱,甚至呼吸停止。
b.动脉血H+浓度增高,可导致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增加,H+浓度降低,呼吸受到抑制。
H+对呼吸的调节也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实现的。
中枢化学感受器对H+的敏感性较外周的高,约为外周化学感受器的25倍,但是H+通过血脑屏障的速度较慢,限制了他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作用,脑脊液中的H+才是中枢化学感受器的最有效刺激。
相同点:当血液中Pco2、H+浓度升高、O2分压下降,都可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经窦房结和主动脉神经传入延髓呼吸中枢,反射性引起呼吸加强。
在呼吸调节中颈动脉体的作用大于主动脉体。
6.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刺激强度,骨骼肌收缩力会增加?如果刺激直接施加在肌肉上会出现什么现象?答:活的神经肌肉组织具有兴奋性,能接受刺激发生兴奋反应。
但刺激要引起组织兴奋,其强度、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都必须达到阈值。
一般来说,兴奋性高的组织其阈值低,相反,兴奋性低的组织则阈值高,因此,阈值常作为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客观指标。
不同种类组织的兴奋性高低不同,同一组织的不同单位其兴奋性高低也不同。
例如腓肠肌是由许多肌纤维组成的,各条肌纤维的兴奋性高低并不相同。
实验中,采用单一方波电刺激直接(或通过神经间接)刺激腓肠肌时,如刺激强度太弱,则不能引起肌肉收缩,只有达到一定强度时,才能引起肌肉发生最微弱的收缩。
这种刚能引起最小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阈强度(或称强度阈值、简称阈值)。
刚达到阈强度的刺激称阈刺激。
这时引起的肌肉收缩称阈收缩。
以后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肌肉收缩也相应的逐步增大,这时刺激的强度超过阈值故称为阈上刺激。
当刺激强度增大至某一数值时,肌肉出现最大收缩反应。
此时如再继续增加刺激强度,肌肉收缩却不再增大。
这种能使肌肉发生最大收缩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最适强度。
具有这种强度的刺激称为最大刺激。
最大刺激引起的肌肉收缩称最大收缩。
可见在一定范围内,骨骼肌收缩的大小决定于刺激的强度,这是刺激与组织反应之间的一个普遍规律。
7.心肌兴奋后兴奋性变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有何生理意义?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产生的原因。
答:(1)心肌兴奋性周期性变化的特点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于心肌舒缩活动的整个收缩期及舒张早期,因而心肌不会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的产生就证实了心肌组织的这一特点。
其生理意义是心肌不会像骨骼肌那样产生强直收缩,从而保持心脏收缩和舒张交替的节律性活动。
(2)正常情况下,整个心脏是按照窦房结发出的兴奋节律进行活动的。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如在心房或心室有效不应期之后,下一个窦房结的兴奋到达之前,受到一次“额外”的刺激或窦房结以外传来“异常”兴奋,就引起一次提前收缩,称为期前收缩或期外收缩。
期前收缩也有自己的有效不应期。
如果正常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正好落在心室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中,便不能引起心室兴奋,即出现一次兴奋“脱失”,需待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到来才能引起心室的兴奋和收缩。
因此,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段较长时间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
8.新斯的明的药理作用是什么?答:新斯的明可与胆碱酯酶结合形成二甲氨基甲酰化胆碱酯酶,使胆碱酯酶暂时失去活性,导致Ach堆积,胆碱能神经突触间隙Ach浓度增加,从而激动胆碱受体。
本药作用具有选择性,对心血管、腺体、眼和支气管平滑肌作用较弱;对胃肠平滑肌有较强兴奋作用;对骨骼肌的兴奋性最强。
对骨骼肌选择性作用的机制是:1抑制胆碱酯酶而发挥作用;2直接刺激骨骼肌运动终板上的N2受体;3促进运动神经末梢释放Ach。
9.肾上腺素的α、β样作用对效应的影响如何?如何解释引起的血压先升后降?答:(1)本品直接作用于肾上腺素能α、β受体,产生强烈快速而短暂的兴奋α和β型效应,对心脏β1-受体的兴奋,可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
同时作用于骨骼肌β2-受体,使血管扩张,降低周围血管阻力而减低舒张压。
兴奋β2-受体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扩张支气管,解除支气管痉挛;对α-受体兴奋,可使皮肤、粘膜血管及内脏小血管收缩。
临床主要用于心脏骤停、支气管哮喘、过敏性休克,也可治疗荨麻疹、枯草热及鼻粘膜或齿龈出血。
(2)静脉注射较大剂量,典型血压先升后降呈双相反应,这一现象可能与β2受体对低浓度的AD比α受体敏感有关。
10.一次大量口服清水和静脉快速滴注大量生理盐水时,尿量变化有何异同?其作用机制。
答:(一)正常人一次饮清水1升后,约半小时尿量可达最大值,随后尿量减少,2~3小时后恢复到原来水平,此现象称为水利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