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
2024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范本
2024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范本____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1.地球的形状与地球的运动地球是近似于一个椭球体,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2.地球的大气层大气层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持地球表面适宜生命存在的重要功能,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
3.地球的水圈地球的水圈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体内的水,它们通过水循环相互转化。
4.陆地的基本构造地球表面由陆地和海洋两部分组成,陆地是地壳上海拔较高并露出水面的部分,海洋是被水覆盖的部分。
陆地主要构成有大陆和岛屿。
5.地壳的构造与运动地壳是地球表层的一部分,由岩石组成,具有不均匀分布和多样化的构造。
地壳运动包括地壳的抬升、下沉、侧错和折叠等。
第二章经济地理与人口地理1.经济地理的基本概念经济地理研究经济现象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格局,包括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等。
2.城市与城市体系城市是人口聚集和经济活动集中的地区,城市体系是由城市和城市间的联系组成的空间网络。
城市体系可以根据城市的大小、地理位置和功能特点进行划分。
3.农业地理与农业发展农业地理研究农业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格局,农业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4.工业地理与工业发展工业地理研究工业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格局,工业发展受到地理条件、资源分布和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5.人口地理与人口分布人口地理研究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变化,人口分布受到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社会因素等的影响。
第三章区域地理与自然资源1.区域地理区域地理研究不同地区在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文化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和联系,包括区域的划分方法、区域类型和区域发展等内容。
2.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人类可以利用的各种物质和能量,包括能源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根据资源的特点和用途,可以将其进行分类。
3.能源资源与能源开发利用能源资源是支持人类社会各项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来源。
高三必修三地理知识点
高三必修三地理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及其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学科。
在高三必修三地理课程中,我们将学习到许多关于地球的知识点。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地理知识点:1. 自然地理知识点1.1 地球的构造和板块构造理论地球由内核、外核、下地幔、上地幔、地壳组成。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地壳分为若干个构造稳定的板块,这些板块不停地运动,导致地球上发生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活动。
1.2 地球的地形特征地球表面有许多地形特征,如山脉、平原、高原、丘陵、盆地、河流、湖泊和海洋等。
这些地形特征由地质作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共同塑造。
1.3 气候与气象气候是某地长期的天气状态,包括温度、湿度、降水和风向风速等因素。
气象则是研究短期天气变化的学科。
气候受到地球形状、大气循环、纬度和海洋等因素的影响。
2. 人文地理知识点2.1 人口与城市化人口是指某个地区或整个地球上居住的人的总数。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迁移到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带来人口密集、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等影响。
2.2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城市环境和提供公共服务等目的而对城市进行规划。
城市规划包括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建筑设计等方面。
2.3 交通与通信交通和通信是连接不同地区和人们之间的重要手段。
交通方式包括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等,而通信方式则包括电话、互联网和卫星通信等。
3. 经济地理知识点3.1 农业与农业区划农业是指通过种植、养殖等方式获取农产品的活动。
农业区划是根据不同的气候、土地和作物等因素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农业区域,以实现农业的高效生产。
3.2 工业与工业布局工业是指通过加工、制造等方式生产商品的活动。
工业布局是为了实现资源、劳动力和市场等要素的优化配置而对工业分布进行规划,以提高产业效益。
3.3 贸易与全球化贸易是指不同地区之间通过买卖商品和服务来交换的经济活动。
全球化是指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全球互联互通与一体化发展。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1、划分依据:地形、气候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地形和气候是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 2、自然地理五要素 土壤、植被:植被是自然带的标志(镜子) 水文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秦岭—淮河1月0℃等温线——划分暖温带与亚热带;800mm年等降水量线——划分湿润区与半湿润区②南北差异(2)东部季风区的四大亚区的差异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古+广西1、在图上填注:(1)山地: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2)东北平原的三大组成: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3)内蒙古高原(4)主要河流:松花江、嫩江、辽河、黑龙江、乌苏里江2、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自然条件——①气候条件: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气候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东北地区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②地形条件:地形影响着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东北地区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农业可多种经营。
③土壤条件:黑土、黑钙土分布广泛,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条件:④工业发达(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一些工业部门以农产品为原料。
形成工促农牧,农牧兴工的格局。
);⑤交通发达,对外联系便利——东北亚经济合作为本地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机遇。
⑥开发时间较晚,地广人稀。
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和大农业。
4、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区域内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形成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①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
高中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三地理知识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地理
- 经济发展模式:传统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现代服务业经济;
- 区域发展差异: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
- 区域合作:东盟及其影响、欧盟及其影响、世界贸易组织(WTO);
- 经济发展问题:资源约束、环境污染、城乡差距、产业结构升级等。
2.人口地理
- 人口数量与分布:人口增长、人口结构、人口迁移;
- 人口问题:老龄化、少子化、性别比例失衡、人口流动问题等;
-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对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 控制人口的政策与措施:计划生育等人口政策。
3.生态环境地理
- 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气候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与破坏等;
- 区域可持续发展:资源保护与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农业可持续发展等;- 环境问题与治理:水资源、大气污染、土地退化、海洋污染等。
4.地理信息技术
- 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与分析;
- 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球上任意位置的定位与导航;
- 遥感技术: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的原理、应用及优劣。
5.地理思维方法
- 地理观念和地理思维:地理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地理科学的方法论;- 地理信息处理技能:地图阅读、图表分析、地理实证研究方法等。
以上是高中必修三地理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1.第一章:地球与地图-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形的球体,其赤道轴略大于极轴。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自转决定了地球的昼夜变化,公转则决定了季节变化。
-地球的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地壳分为大陆壳和海洋壳,地幔是地球的中间层,地核由内核和外核组成。
-地理坐标系统:地球的表面被划分为经度和纬度网格,通过经纬度可以确定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
2.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太阳系:太阳系是地球所在的星系,它包括8个行星、160多颗卫星和数十亿颗小行星、彗星等。
-太阳: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星体,它提供了地球所需的能量和热量。
-月球: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对地球的潮汐、日食和月食等现象产生了影响。
-恒星:恒星是宇宙中的恒定光源,它以核反应产生能量,其中最著名的是北极星和天狼星。
3.第三章:地球与水资源-水资源的分布:地球表面70%以上是水,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有限,主要分布在地下水和湖泊、河流等地表水体中。
-水资源的利用:水资源在农业、工业和生活中都起到重要作用,适当的管理和节约水资源对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水文循环:水在不同形态之间不断循环,包括蒸发、降水、融化和凝结等过程。
4.第四章:生物圈与生物多样性-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和非生物要素互相作用形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与之相互作用的环境组成,包括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和环境之间保持着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这种稳定被称为生态平衡。
5.第五章:资源与环境-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等,它们是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农业、工业和城市建设等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合理的土地利用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农田产量。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特征:层次性、整体性、差异性、可变性、开放性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12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1、开发早期——水土条件限制区域农业发展2、农业社会——科技的发展使原来的制约性因素被克服,甚至成为有利条件,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主要粮食产地和桑蚕、棉花产地3、工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均耕地少,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粮仓地位和棉花生产地位下降。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一、地理信息技术1、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3、应用领域:(1)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2)大众化应用:导航等二、遥感(RS)1、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2、组成: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处理设备3、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三、全球定位系统(GPS)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
2、组成: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用户设备部分3、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4、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定位、测速、导航、授时)四、地理信息系统(GIS)1、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2、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五、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1、3“S”之间的关系:遥感(RS)获取信息,全球定位系统(GPS)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GIS)处理信息,分析表达结果2、数字地球: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地理必考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地理必考必修三知识点归纳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必考必修三通常包含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归纳:自然地理部分:1. 地球与地图:-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地球是一个近似椭球体,自转和公转。
- 地图的类型和比例尺:地形图、政区图等,以及比例尺的概念。
2. 气候与天气:- 气候类型: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
- 气候影响因素:纬度、地形、洋流等。
- 天气现象:风、雨、雪、雷等。
3. 水文地理:- 水循环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
- 河流系统:河流的类型、流域、水文特征。
4. 地貌学:- 地貌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
- 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如地震、火山)、外力作用(如风化、侵蚀)。
5. 生物地理:- 生物分布:不同气候和地形条件下的生物分布规律。
-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人文地理部分:1. 人口地理:- 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人口迁移。
- 人口结构:年龄、性别、种族、宗教等。
2. 城市地理:- 城市化过程:城市化的定义、阶段和影响。
- 城市空间结构:中心商务区、住宅区、工业区等。
3. 经济地理:- 农业地理:农业类型、农业区位、农业政策。
- 工业地理:工业类型、工业布局、产业集群。
- 服务业地理:服务业的类型和空间分布。
4. 交通地理:- 交通网络: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
- 交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5. 政治地理:- 国界和领土:国界的定义、类型和争议。
- 政治区划:行政区划、政治中心。
6. 文化地理:- 文化景观:语言、宗教、风俗等文化特征的空间分布。
- 文化扩散:文化传播的方式和影响。
结尾:地理学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我们了解地球的自然现象,还要理解人类活动如何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
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以及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前进。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地理是研究地球的形态、结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等方面的一门科学。
在高中阶段,地理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高中地理必修三是高中地理学科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章节,本文将对该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深入地探讨和分析。
一、地球的自转与公转1、基本概念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地轴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通常成为地球的自转周期。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公转完成一圈所需时间,通常称为地球公转周期。
2、自转的影响地球自转对日常生活有着极为显著的影响,其中关键因素在于地球的自转轴和地球公转平面存在夹角。
这个夹角使得地球的各处经度和纬度在不断转动,并且不同区域的日出、日落时间不同、白天和黑夜长度也不同。
此外,地球自转还对风向、洋流、天气形成等方面产生着影响。
3、公转的影响地球公转是引起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
由于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当地球距太阳近时,地球受到的日照强度就会增加,然后温度将变暖,形成夏季;而当地球距离太阳远时,地球受到的日照强度就会减小,天气就会变冷,形成冬季。
这种季节变化不但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影响,还对农业、旅游等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气候和气象1、气候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状况,其中包含了温度、降水、湿度、风向和风力等多种气象要素。
气候的形成与地球自转、公转、地形、纬度、海洋和大气等因素有关,世界上的气候类型多种多样,如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等。
2、气象气象是指研究大气的现象和规律,如气温、气压、风向和风速等,目的是预测天气状况,以便人们进行出行、农业和自然灾害等方面的预防和应对。
气象学还包括对天气系统和气象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三、水文地理与地表水资源管理1、水文地理水文地理是研究水文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和演变规律,以及与地貌、土壤、植被、人类活动等自然和人文因素之间的关系。
水文地理是水文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包括水文循环、水文地形、水文气象、水文地球化学等内容,对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的定义: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的类型也不同。
二、区域的特点:有的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边界是过渡性质的(干湿地区);层次性注:两个区域,按照不同的指标,地理界线是不同的。
三、地理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长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对比长三角(华东地区、沪宁杭地区):读图和文字得到下列信息:1、定位:30°N~32°N,120°E~122°E,东部沿海的中部,太平洋的西岸,与日本隔东海相望。
2、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3、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温暖时间长,作物的生长期长。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水稻土,耕地较为分散,多为水田,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长江、京杭运河、富春江、钱塘江、黄浦江6、作物:水稻、冬小麦、油菜、棉花7、矿产资源贫乏。
8、综合性的工业基地(发达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轻工业,利用交通优势进口矿产发展重工业)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辽河平原构成东北平原)1、定位:43°N~48°N,125°E附近2、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3、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大陆性稍强),温暖时间短,作物的生长期短。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黑土,耕地较为集中,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多,有利于机械化的推广,耕作方式相对粗放,亩产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嫩江、松花江6、作物:春小麦、大豆、玉米、甜菜(辽南为冬小麦)7、矿产: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8、工业:我国的重化工基地。
四、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是不同的。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为例来分析1、开发早期:黏重的土壤和稠密的水系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
2、开发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化不利的自然条件为有利的条件。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 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和平均半径-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时差、地转偏向-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太阳高度角变化2. 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比例尺的概念和计算- 地图上的方向表示- 地图的符号和颜色表示二、自然地理1. 大气和气候- 大气的组成和分层-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象灾害的类型和防范2. 水文循环与海洋- 水文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河流的特征和分类- 海洋的特征、资源及其保护- 海洋环境问题3. 地貌- 地壳的构造和板块运动- 地貌的形成因素- 主要地貌类型及其特征- 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4. 土壤与植被- 土壤的形成和分类- 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植被的类型和分布- 植被的生态功能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 人口问题及其对策-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2. 农业与工业- 农业的类型和分布- 农业的区位因素和生产技术 - 工业的类型和分布- 工业区位的选择和环境影响3. 交通运输与旅游- 交通运输的方式和网络- 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和问题 - 旅游业的资源和市场-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遥感图像的解译和分析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GIS在地理信息处理和分析中的应用3.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GPS在导航和定位中的作用请注意,这份归纳是基于一般的高中地理必修三课程内容,具体的知识点可能会根据不同地区和教育体系有所差异。
如果需要更详细的内容或者特定格式的文档,请提供更具体的信息。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地球的位置与形状:地球位于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形状近似于一个椭球体。
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
3.地球的经纬度:经度是指从东西方向测量地球表面的线,纬度是指从南北方向测量地球表面的线。
4.太阳高度角与地方时:地方时是根据当地的太阳高度角确定的时间。
5.地球的地貌与地层:地球的地貌特征包括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河湖海等,地层是地壳由上至下的结构层次。
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1.地球的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围绕其表面的气体层。
2.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圈由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层、热层和外热层等组成。
3.大气层的温度分布与大气环流:大气层的温度分布表现为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大气环流指的是大气层内不同原因引起的气流运动。
4.大气中的水汽与降水:水汽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形式。
5.地球的温度变化与气候带:地球的温度变化表现为赤道附近较高,两极附近较低,气候带根据温度和降水的差异划分。
6.生物圈与生物多样性:生物圈指的是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范围,生物多样性是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丰富程度。
第三章: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1.地球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2.地表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地表水资源的分布受气候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3.水的循环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的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在大气圈、地表和地下的循环运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指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防止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污染。
4.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水资源的利用包括供水和排水,管理水资源需要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和技术。
第四章:生物和人类的生活环境1.生物的生活环境:生物的生活环境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土壤和空气等。
2.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3.景观:景观是指在观察区内所能见到的自然和人工的一切景物的总体。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一、地球与地图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为近似于椭球体,不是完全的球状。
-地球的光带由两个半球组成:北半球和南半球。
2.地球的划分-地球可以分为东西半球、北南半球、东西半球和热带、北极、南极等多种划分方式。
3.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方式。
-地球自转导致了昼夜交替、地球的自转轴倾斜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地球公转的轨道呈椭圆,导致了地球的距离日太阳的距离的变化。
4.地球的地理网格系统-地球的地理网格由经线和纬线组成,用于标明地球上任意一个点的位置。
-经线为南北方向的线,纬线为东西方向的线。
-经线和纬线的交点称为地点的地理坐标。
5.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是地球上各种自然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综合体。
-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和水文等。
6.地图的制图与使用-地图是对地球上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进行减量表达的平面表象。
-地图的比例尺表示地图上的长度与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
-地图符号是地图上表示各种事物的图形和颜色。
7.中国地图与地理区划-中国地图的特点是纵向跨度大,东西方向上很窄;地理区划是基于自然和人文差异进行的划分。
-中国地理区划包括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等区域。
二、地球的水资源和环境保护1.水的分布与运动-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海洋和冰川中,淡水资源非常有限。
-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从海洋、江河、湖泊、土壤蒸发升华、再降水的过程。
-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都可以影响水资源的分布和运动。
2.地下水资源-地下水是地球表面以下的水资源。
-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和补给受地质构造、降水情况和地下水埋藏条件等因素影响。
-过度抽取地下水会导致地面下陷、水源枯竭等问题。
3.淡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水资源的利用主要包括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
-水资源的保护包括水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水质的保护等方面。
4.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保护水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已标重点】
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④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 黄土高原 ]
2、西北地区东西水分和景观变化 水分自 东向西递减 ,景观自东向西依次为 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
3、荒漠化的因素 荒漠化定义:发生在 干旱、半干旱 地区及一些 半湿润 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它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的 产物,它不仅包括 土地荒漠化, 还包括 石质荒漠化 和次生盐渍化 。
后果
过度樵采
干旱区、绿洲 草原
砍伐天然植被作燃料 采挖药材、发菜
植被的破坏,易引起地表起沙和造成风沙前移
过度放牧
草原牧区
过度放牧
加速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
旱作农业及草原牧区 毁林、毁草开垦
风蚀加强,土壤肥力下降,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水资源用水不当
绿洲 气候干旱地区
盲目扩大开垦规模 灌溉不当பைடு நூலகம்
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绿洲荒漠化 次生盐渍化
15-25 度。 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 东南亚地区、 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
河流域。
3、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
- 氧平衡。
② 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4、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存在地上植物体内。
5、雨林被毁的原因: 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的需求。
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
1、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尼罗河文明、两河文明、黄河—长江文明、印度河—恒河文明。
2、田纳西河概况: 位于美国东南部
3、不同地段的保护 : 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梳理地理必修三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包含了许多重要的地理知识点。
本文将通过逐步思考的方式,整理出地理必修三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地球上的大气圈 1. 大气圈的概念:大气圈是地球围绕地球表面的一层气体包围层,由不同气体组成。
2. 大气圈的结构:大气圈可分为对流层和平流层两部分,对流层位于地面上方,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上方。
3. 大气圈的功能:大气圈有保持地球温暖、过滤紫外线、调节气候等功能。
二、地球上的水圈 1. 水圈的概念:水圈是地球上水分在不同形式下的总和,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中的水汽等。
2. 水圈的循环过程:水圈的循环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水流、地下水补给等过程。
3. 水圈对地球的重要性:水圈的循环维持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活动,对维持生态平衡和地球的气候起着重要作用。
三、地球上的陆地圈 1. 陆地圈的概念:陆地圈是指地球上陆地的总和,包括大陆、岛屿和海岸线等。
2. 陆地圈的特征:陆地圈具有多样化的地貌特征,包括山脉、平原、高原、丘陵等。
3. 陆地圈的影响:陆地圈的地貌特征对天气、气候、生态环境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地球上的人口与城市 1. 人口分布:地球上的人口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地区。
2. 城市的特征:城市是人口聚集、经济发展较为集中、具有行政管理功能的地区。
3. 城市化的影响:城市化对土地利用、环境污染、社会经济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是地理必修三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梳理。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对于高中地理学习者来说,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深入理解地理学的原理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对您的地理学习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特征:层次性、整体性、差异性、可变性、开放性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1、两地自然环境的异同2、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1、开发早期——水土条件限制区域农业发展2、农业社会——科技的发展使原来的制约性因素被克服,甚至成为有利条件,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主要粮食产地和桑蚕、棉花产地3、工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均耕地少,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粮仓地位和棉花生产地位下降。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一、地理信息技术1、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3、应用领域:(1)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2)大众化应用:导航等二、遥感(RS)1、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2、组成: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处理设备3、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三、全球定位系统(GPS)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
2、组成: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用户设备部分3、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4、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定位、测速、导航、授时)四、地理信息系统(GIS)1、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2、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五、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1、3“S”之间的关系:遥感(RS)获取信息,全球定位系统(GPS)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GIS)处理信息,分析表达结果2、数字地球: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概述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2、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3、基本过程:植被遭破坏——地面裸露——风沙侵蚀或水土流失——土壤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荒漠化景观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概况(1)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2)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主要景观:干旱是最显着的自然特征。
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观。
(4)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2、荒漠化的自然原因(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3)动力条件——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着,大风日数多(4)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1)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2)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三项内容:(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3)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2、两条原则:(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3、一个重点: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4、五条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5、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现状——宁夏中卫沙坡头草方格沙障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一、森林的作用1、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2、生态功能: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3、环保功能: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等4、森林急剧减少的危害: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1、热带雨林的分布(1)纬度分布:赤道南北两侧,大陆向风地带可伸展到南北纬15°——25°(2)地区分布: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3)最大分布:亚马孙热带雨林2、热带雨林的全球生态环境效应(1)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被称为“地球之肺”(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3)繁衍物种最多,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三、雨林生态的优越性和脆弱性1、优越性: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群落生产力高。
2、脆弱性:(1)易破坏——雨林生长所需养分几乎全部集中在地上的植物体内,而这部分最容易遭受人类破坏的部分(2)难恢复——仪琳植被一旦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很快丧失,雨林生态系统则很难恢复四、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1、雨林被毁的原因(1)根本原因: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2)直接原因:过度的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开辟大型农牧场;采矿、修路、城镇建设2、亚马孙开发计划(1)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2)移民亚马孙平原(3)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五、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1、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2、保护雨林的措施(1)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2)加强雨林管理和宝华,建立自然保护区(3)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等;(4)加强森林缓冲区建设。
(5)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6)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一、能源的分类(1)可再生能源(举例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2)非可再生能源(举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二、资源开发条件1、资源状况——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1)储量丰富(2)分布范围广,40%的土地下都有煤田分布(3)煤种齐全,十大煤种都有分布(4)煤质优良,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5)开采条件好,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
2、市场——广阔(1)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发展使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2)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3、交通条件——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
三、能源基地建设1、扩大煤炭开采量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发展炼焦业。
四、能源的综合利用1、存在的问题——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2、采取的措施——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建设,构建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三条产业链:3、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1)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2)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3)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五、环境的保护与治理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洁净煤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2、调整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1)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2)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3、“三废”的治理:(1)废渣:回收再利用(2)废气: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3)废水:沉淀净化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一、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1、河流概况: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发源阿巴拉契亚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
2、开发注意:(1)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2)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3)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3、自然背景:(1)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2)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降水相对较少;(3)水文:支流众多,水量丰富,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稳定;(4)矿产:煤铁铜等丰富。
二、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1、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2、19世纪后期:人口激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3、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三、流域的综合开发1、开发的核心:河流的梯级开发——修建水坝2、水坝的功能:防洪、灌溉、航运、发电、旅游、养殖等。
3、开发项目: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4、成效: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5、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水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地理条件1、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2、自然条件:(1)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作物一年一熟,作物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2)地形分布:西部高原(畜牧业)、中部和东北部平原(种植业)、周围山地(林业)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3)土壤: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1)良好的工业基础;(2)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3)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地广人稀),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二、农业布局特点1、耕作农业区:(1)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区;(2)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水稻等。
2、林业和特产区:(1)林业: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2)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
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
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3、畜牧业区:(1)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2)畜种: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