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隶变与楷变看书法的时代性
中国书法史上七种书体的演变

中国书法史上七种书体的演变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书法逐渐形成了七种不同的书体,每一种都代表着不同的时代和书法风格。
本文将以中国书法史上七种书体的演变为主题,探讨其起源、特点和影响。
第一种书体是隶书,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秦朝,是中国书法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隶书以刚劲有力的笔画和规范的结构而著称,它保持了古文字的特点,字形严谨,笔画间的衔接紧密有序。
隶书的典范代表是《兰亭序》,它以优美的文字和流畅的布局展示了隶书的独特魅力。
第二种书体是楷书,楷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楷书整齐划一,结构规范,书写工整。
它是中国书法中最常用的书体,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楷书的代表作品有《乾隆御笔》等。
楷书的出现使书法艺术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对后世的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种书体是草书,草书是隶书和楷书的衍化体,以潇洒奔放的笔触和独特的形态而著称。
草书在唐朝达到了巅峰,成为了唐朝文人墨客的最爱。
草书的特点是写意性强,形态自由,书写速度快。
它的代表作品有《怀素碑》等。
草书的出现使书法艺术更加自由和富有个性,打破了传统的规范和束缚。
第四种书体是行书,行书是隶书、楷书和草书的结合体,是宋朝时期的产物。
行书在书写速度和书法艺术之间取得了平衡,形成了一种中庸之道。
行书的特点是笔画流畅,结构严谨,字形秀美。
它的代表作品有《东坡先生帖》等。
行书的出现使书法艺术更加灵活和自如,具有独特的审美风格。
第五种书体是草隶书,草隶书是楷书和草书的结合体,以骨骼粗壮、行云流水的笔画而著称。
草隶书在元朝时期达到了高峰,成为了元代书法的代表。
草隶书的特点是字形规整,笔画丰满,极具力量感。
它的代表作品有《王羲之帖》等。
草隶书的出现丰富了书法艺术的形式和表达,为后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六种书体是隶变体,隶变体是隶书和草书的结合体,以其独特的笔法和形态而著称。
隶变体在明朝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明代书法的代表。
汉字不同字体演变的特点

汉字不同字体演变的特点
汉字的字体演变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文化研究,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域的不同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汉字的字体演变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三大字体:篆、隶、楷,是汉字字体演变的三个重要阶段。
篆书适用于刻写铭文;隶书适用于写公文,楷书则是汉字书写的标准字体。
2. 地域差异性:由于各个地域的历史背景、文化传承等因素的不同,不同地方的汉字字体也各具特色。
如楷书在南方和北方的书写风格有所不同。
3. 时代变化:汉字字体的演变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如唐代的草书和宋代的行书,与现代的楷书相比,有很大的差别。
4. 形体变化:汉字字体的形态也随着演变而不断变化,如“阳”字的变化,从篆书的“日”字形到楷书的“日月”结合的形式。
总之,汉字的字体演变是一个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它不仅记录了汉字书写的历程,也反映了汉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 1 -。
书法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书法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文字的诞生到现代的书法艺术,书法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和贡献。
第一阶段是古代甲骨文和金文阶段,此阶段是书法的起源。
甲骨文和金文都具有浅浮雕式的特点。
甲骨文是商代骨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卜辞和记录。
金文是西周和春秋时期青铜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纪念与祭祀。
第二阶段是秦汉篆书阶段,篆书是由商周时期的金文演变而来,经过历代书法家的改进而成。
秦朝时,秦始皇命令将各种文字统一为一个标准的文字,史称小篆。
汉代时,隶书逐渐取代了小篆成为正式文字,而篆书逐渐发展成为书法的一种体系。
第三阶段是魏晋隶书阶段,秦汉隶书为书法的一个高峰。
隶书的特点是结体工整,笔画饱满而有节奏感,是一种行文流畅的书体。
魏晋时期,王羲之和颜真卿等书法家总结了前人经验,进一步推进了隶书的发展与变革,使其成为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重要篇章。
第四阶段是唐宋楷书阶段,唐代的王羲之等书法家革新了隶书,推出了大气磅礴的草书,以及规范清丽的楷书。
唐宋时期,禅宗文化影响了书法艺术,书法家们更加注重笔墨之道,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楷书作品,成为后人推崇的经典之作。
第五阶段是元明清草书阶段,草书在元代达到了一个高峰。
魏晋时期的草书已有可圈可点之处,但元代的怀素、兼览等书法家将其发扬光大,创作出了大量的精品。
明清时期,文人书法更加融入了诗词文化,草书成为文人书法的主要表现形式。
书法发展至今,具有传统、艺术、审美等多种特点,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虽然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化,但书法却一直在变革和创新,并延续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当代隶书创作的时代特征和发展前景

特 代 尽 单
量击 言此 简处
征 隶 意 输
赅入 的你
和 书 阐 的
述正 观文 点,
发 创 文
字 是
展 作 您
思 想 的
前 的 提
炼 ,
汇 报 人 :
请 景时
目
壹
贰
叁
肆录
目 录 标 题
隶 书 演的 变起 源 与
的 时 代 特 征
当 代 隶 书 创 作
的 发 展 前 景
当 代 隶 书 创 作
章第 一
形式创新:打破传统隶书的书写规则, 融入现代审美元素
技术创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创作,如数字 书法、3D打印等,提高了创作效率和作品质量
内容创新:将传统书法与现代生活相结 合,创作出更具时代感的作品
跨界融合: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如绘画、 雕塑等,丰富了隶书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材料创新:使用多种材料进行创作,如 金属、玻璃等,拓宽了隶书的表现空间
第 三
特作代 章
征的隶
时书
当代隶书创作的背景
隶书是中国传统书法的一种, 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 力
当代隶书创作是在传统基础上 的创新和发展,体现了时代精 神和审美观念
当代隶书创作受到社会文化、 经济、科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 响,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当代隶书创作在继承传统基础 上,注重创新和个性,形成了 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
创新与发展:当代隶书创作需 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现
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趋势。
当代隶书创作面临的挑战 与机遇
挑战:传统书法 与现代审美的冲 突,如何保持传 统书法的精髓, 同时适应现代审
美需求
机遇:数字化技 术的发展,为书 法创作提供了更 多的展示和传播 渠道,同时也带 来了新的创作方
中国书法的艺术风格和历史演变

中国书法的艺术风格和历史演变中国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书法风格,反映了不同的时代特征和文化背景,本文将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出发,阐述中国书法的艺术风格和演变历程。
一、六朝隶书中国书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最早的书法形式是甲骨文、金文、篆文和隶书。
而六朝隶书,则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六朝隶书是指在东晋、南北朝时期,隶书发展到成熟阶段所形成的一种书法形式。
它采用细长的笔锋、瘦劲的笔画、结构紧凑、构思精细的特点,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规范性,被誉为“书中之圣”。
二、唐楷书唐朝是中国书法的“黄金时期”,唐代的书法艺术水平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在唐代,发展出了一种新的书法形式——楷书,唐楷书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唐楷书与六朝隶书相比,其风格更加圆润大气,注重笔墨的节奏感和艺术效果。
唐代书法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楷书作品至今仍被誉为书法艺术的经典之作。
三、宋欧体书宋代是中国书法发展历程中又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书法作品具有文采华丽的艺术特色,成为中国书法艺术中的重要流派之一。
宋欧体书就是在此时期中形成的一种书法风格,它的代表人物是苏轼。
宋欧体书的特点是笔法凝练、线条流畅、构图和谐,重视意境的表现和艺术效果的营造。
四、元、明、清的发展元代的书法特点是气韵凌厉、雄浑大气,代表人物有赵孟頫、李邦华等人;明代的书法则更加注重笔墨的训练和技术的创新,代表人物有董其昌、文征明等人;清代的书法则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以正、行、草、隶四种书体并行不悖的书法风格为主要特征,代表人物有王铎、尚稷等人。
五、当代书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国书法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也在不断地改变和演变。
当代书法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模式,而是更加开放、多元化和个性化。
一些当代书法家的作品呈现出了新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如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行草书等,展现出了中国书法的无限潜力和创造力。
中国的书体演变趋势

中国的书体演变趋势中国的书体演变趋势源远流长,从古代至今已经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发展过程。
中国的书体演变可以分为古代书体、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等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古代书体是中国书体演变的起源,最早的古代书体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和金文时期,这些文字保存在青铜器和龟甲上。
这些文字具有象形、指事和会意的特点,形态简单而质朴。
而到了秦汉时期,隶书逐渐形成,也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阶段。
秦朝统一文字,统一成篆书,大大推进了中国书法的演变。
隋唐时期,楷书开始出现。
楷书是中国书法最常见的书体,也是最为工整规范的书体之一。
楷书在唐代达到了巅峰,唐朝魏征、颜真卿等书法家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楷书作品,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宋代以后,行书和草书逐渐兴起,成为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书起初是草书与楷书的过渡形式,字体流畅而有力,用笔比较随意。
到了明代,行书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除了整齐规范的版面外,字形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草书是中国书法中最具艺术性和个性化的书体之一,也是最难练习的一种书法艺术。
草书的发展有赖于前人的探索和尝试,如张旭、怀素等书法家都对草书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草书笔势遒劲有力,字体散漫而不拘束,给人一种狂放不羁的艺术感。
可以说,中国书体的演变趋势是由繁至简、由整齐至随意的过程。
从最早的古代书体到楷书的形成,再到行、草书的兴起,每一种书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古代书体注重形象的表达,而楷书追求整齐规范,行、草书则更注重自由奔放的艺术表达。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书体也面临着新的变革和挑战。
电子媒体的兴起导致人们用手写字的机会大大减少,书法艺术也逐渐走向衰落。
而且,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如以前的深入。
尽管如此,中国书体仍然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在现代社会中,一些书法家通过创新的方式将书法与当代艺术相结合,使得书法艺术更加具有现代感。
同时,一些机构和组织也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对书法艺术的传承和推广。
书法五体的发展

书法五体的发展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是汉字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书法体裁的发展,是书法艺术不断演变的结果。
书法五体是指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和篆书,每一种体裁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下面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书法五体的发展。
隶书是中国古代书法发展的第一阶段,起源于商代的甲骨文,经过演变发展成为汉代的秦篆。
秦朝统一文字后,隶书逐渐成为官方文书的常用字体。
隶书的特点是笔画刚劲有力,结构严谨,是书写行楷、草书等后继字体的基础。
隶书的代表作品有《周礼》、《汉书》等。
楷书是中国书法发展的第二阶段,起源于东汉末年的魏晋时期。
楷书是一种规范、庄重的字体,笔画工整,结构平衡。
楷书在唐代达到了巅峰,成为了书法艺术的代表。
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等人都是楷书的大家,他们的作品《颜勤礼碑》、《柳公权帖》等至今被广泛传颂。
行书是楷书演变而来,它是一种草率、自由的字体。
行书的特点是笔画流畅,线条有力,给人以奔放自由的感觉。
行书的发展与唐代文人的书写风格有很大关系,他们在书写时注重个人的情感表达,使行书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代表作品有王羲之的《兰亭序》、怀素的《梅花诗卷》等。
草书是书法五体中最为难学的一种,它是一种潦草、急促的字体。
草书的特点是笔画简练,线条流畅,给人以奔放、豪放的感觉。
草书的发展与唐代张旭有很大关系,他在书写时追求笔墨的极致,使草书达到了独特的艺术境界。
代表作品有张旭的《兰亭集序》、《自叙帖》等。
篆书是中国古代印章文字的书写体裁,起源于商代的甲骨文。
篆书的特点是笔画刚劲有力,线条方正,给人以庄重肃穆的感觉。
篆书的发展与秦汉时期的官方印章使用有很大关系,它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代表作品有刘炳的《天府泉铭》、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等。
可以说,书法五体的发展是中国书法艺术长期发展的结果,每一种体裁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和篆书的出现与演变,不仅丰富了书法艺术的内涵,也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书法史上七种书体的演变

中国书法史上七种书法的演变
中国书法史上有七种主要的书体,它们是: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草隶、隶草。
1. 篆书:篆书是中国最早的一种书体,起源于商代和西周时期。
篆书以其方正、刚劲的特点而闻名,字形规整,笔画饱满。
篆书在秦汉时期达到了巅峰,成为官方公文和铭文的主要书体。
2. 隶书:隶书是汉代发展起来的一种书体,用于代替篆书的繁琐,更适用于书写日常文书。
隶书的特点是笔画清晰、结构严谨,行笔流畅,具有较高的书写效率。
3. 楷书:楷书是从隶书演变而来的一种书体,成为了中国书法的主流书体。
楷书的特点是字形工整,笔画平稳,结构规范,被广泛应用于书写文稿、书法作品和印刷文字。
4. 草书:草书是一种行书的变体,以其潇洒、奔放的风格而著称。
草书的特点是字形流畅,笔画连绵,经常出现连笔和变形。
草书在唐代达到了高峰,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5. 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字形流畅而有力,书写速度较快。
行书保留了楷书的规范性,同时融入了草书的自由性,具有一种中庸之美。
6. 草隶:草隶是草书和隶书的结合体,字形奔放而有力,结构规整。
草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兴盛,书写时常出现草书的连笔和变形,但整体上仍保留了隶书的规范性。
7. 隶草:隶草是隶书和草书的结合体,字形奔放而自由,笔画流畅。
隶草在宋代以后逐渐兴盛,成为了一种独特的书体形式。
这七种书体的演变代表了中国书法发展的不同阶段和风格特点,每一种书体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是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一门艺术,兼具实用和审美两重性质。
书法的美通过墨色变幻的线条体现,是黑与白组合的艺术。
两种具有强烈反差的色彩在相互对立、相互协调中互相融汇和贯通,形成了最简单而又最复杂的形式语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书法本身是字符的集合体,它所包含的文字意义本身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
然而,不同书写者所创造的书法,拥有不同的结构形态美,又使得书法作品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特色。
书法观念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其表现形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始终保持不变的是书法中的笔墨方法和对审美气韵的追求。
书法的创作是一种文化行为,那么它当然应该为当代新的文化演进服务,而书法家在进行创作时的感受不可能游离在当代现实文化外,故熊秉明称:“无论他写的成败,作品总是要反映他的性格、学养和经历的,并间接反映时代风尚与地域影响。
”[1]书法作品是最能表现时代精神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一代之书,无有不肖乎一代之人与文者……观晋人字画,可见晋人之风猷;观唐人书踪,可见唐从隶变与楷变看书法的时代性陶小军王菡薇内容提要作为兼具实用和审美两重性质的艺术门类,书法艺术在其发展的最初阶段就与时代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隶变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在自两周以降直至秦汉各时期不同社会背景的持续影响下完成的。
西周时,汉字的书法以庄重典雅的风格示人,至西周晚期起,书法开始出现隶变的萌芽。
春秋战国时期,分裂的局面赋予了书法艺术地域个性特征,而各国间交往的需要更是强调了其中的共性关联。
秦统一后,尽管小篆成为了标准字体,但隶书最终于两汉时期迎来发展的高峰,而到南北朝时期,继隶变之后的楷变又将书法艺术的发展带入了另一个高潮。
关键词隶书楷书书法艺术陶小军,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在站博士后、文化产业学院副研究员210013王菡薇,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210097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近现代书画市场发展史”(项目号:14B A011)、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艺术品传播与艺术创造活力研究”(项目号:14DH49)、江苏省文艺产业研究基地阶段性成果。
[]熊秉明:《熊秉明美术随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第页。
DOI:10.13858/32-1312/c.2015.05.02912008182人之典则。
”[1]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风貌,不同的风貌特色组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时代的时代风格。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时代风格,而后者又造就了不同的书法风格。
作为实用性很强的交流形式,书法在各个时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面貌。
时代的发展决定着社会的需求,而社会的需求反映在书法艺术上,就是每个时代各不相同的书法风貌,连贯起来,就是文字发展的脉络。
“书画作品本身就是表现的另一种历史,作品本身其实就是对历史的另一种记录。
”[2]一文字的演变是在社会环境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发展的,“在影响文字发展的诸多因素中,首先应该突出社会对文字的需求……社会对文字的需求的发展决定了文字发展的整个历史的规律。
”[3]中国文字亦是如此。
文字是语言的书面记录形式,而语言的发展,则与时代的发展同步,新的语言总是在旧的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了时代的基础,语言就失去了前进的基石。
中国文字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特殊的阶段——“隶变”阶段。
隶变的过程来自于社会的需求,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取得了长足发展的背景下,民众对文字有了新的形式要求,故隶变“以书写性简化为基本功力,最终导致古今文字形体的根本变革”[4]。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发展到今天的体系面貌,经历了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隶变过程,将汉字从象形的古文字变成了利于书写的抽象符号。
这一变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是在社会经济、文化都达到一定发展程度后,文字为适应时代的变化而自然幻化的结果。
郭沫若说过:“在字的结构上初期的隶书和小篆没有多大区别,只是在用笔上有所不同……画弧线没有画直线快,画圆形没有画方形省……这样书写的速度便自然加快了。
”[5]社会生产力决定了当时社会的总体面貌,时代面貌又反作用于社会生产力,社会的需求导致了隶变的产生,隶变的文字又进一步服务于社会需求。
这是时代演进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统称为大篆的字体,在历史上使用时间相当长,在字形结构上有极大的随意性。
西周时期,实行的是分封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政权稳定,礼教渐兴,政局的稳定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西周时期稳重的时代风格。
崇尚文明且偏重含蓄的总基调推动圆笔的盛行,笔法也由此出现了尖、圆、肥、钝等变化,这些充分反映在西周时期的钟鼎文字中,成为后世书法审美的主流基调。
西周晚期,周王的统治日渐衰微,各地诸侯逐渐各自为政。
于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大篆也出现了各种变体,其中,出现了与今文相似的字形。
《水经注》中记载:“孙畅之尝见青州傅宏仁说临淄人发古塚,得桐棺前和外隐为隶字,言齐太公六世孙,胡公之棺也。
惟三字是古,余同今书。
”[6]这说明在西周王朝晚期,已经出现了文字隶变。
由于大篆的书写要求笔划平缓,粗细相当,弯折圆转,不能流露出笔尖的波折,这样的字体形态对书写者要求很高,并且费时费力,很难满足大量文字书写的需求。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对于文字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使得庄重典雅的大篆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各种或书写方便、或具有装饰意味的文字开始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汉字系统,从而引发了隶变的萌芽,汉字“摆脱了古文字婉曲线条的束缚,开始步入今文字阶段”[7]。
[1]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59页。
[2]陶小军:《中国书法艺术的时代性特征》,〔南京〕《艺术百家》2014年第1期。
[3]〔俄国〕伊斯特林:《文字的产生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99页。
[4]李印华:《从隶变过程看书体演变规律》,〔哈尔滨〕《书法赏评》2008年第6期。
[5]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载《现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80年版,第403页。
[6]〔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注释:《水经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67页。
72001[]王宁:《汉字学概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第53页。
二与稳定的西周不同,战乱与国家政权的快速更迭,是春秋时期的时代基调。
春秋战国时期,政权分裂,社会进入了自由发展的时期,生产力较此前有了明显的提高。
战争冲突、贸易交流、文化交往等活动的需要使社会对文字的使用有了大量的需求,对文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隶变的现象已经变得越来越明显。
春秋早期,各国都沿袭周时的大篆书风,书体沉着端庄,体现出周时礼乐制度下的严谨性与正统性。
春秋晚期,各诸侯国已经历了一个较长的独立发展过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文字因其自由性与艺术性的需要,也呈现出众多不同的面貌。
然而,由于战乱、贸易等交流的需要,又使得各国之间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产生了一定的共同性,这种相异性与共同性相辅相成的局面,正是这一时期的时代面貌。
青铜器上“锡命”格式的铭文逐渐消失,随之出现的是“余某某之子”、“子子孙孙永保用”、“某某择其吉金,自作某器”等铭文,周王朝的权威性正在逐渐消失,各诸侯国各自为政,遂在铭文上凸显自身的国家荣誉感。
而从书写风格来看,这一时期的文字也出现了多种不同的风格。
秦国由于地处西北,民风淳朴,保留了周的书写风格,显得严谨方正。
晋国的文字以侯马盟书与温县盟书为代表,出现了大篆夹杂蝌蚪文的写法,书写风格随意,出现了隶变的现象。
楚国位于南方水系密集之地,文字显得灵动优美。
燕国文字与传统金文相似。
齐国东靠海,经济发达,文字显得简单而方硬。
这一局面在春秋晚期开始出现,影响一直延续到了战国时期,形成了以地域为特征,各国之间差异明显的书法风格。
从严格遵从周王室的号令,到注重本族群的荣耀,这样的变化,地域的变化,是社会文化在书法上的反映,也是书法艺术的时代性的体现。
战国晚期,各国间的拉锯争霸更加剧烈。
由于战争的需要,各国之间的相互交流增多,而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演进,社会生产力亦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铁冶炼技术的普及,铁制工具不仅促进了战争的进行,对农业也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使得生产力大大提升,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贸易也频繁起来,经商致富在当时已经是常有的事,商人通过经商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商业活动中对于契约、债券等文书的需求,也大大增加。
战国时期“士”阶层的产生,使得这时期的文化面貌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
《荀子荣辱》中记载:“农以力耕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机械,士大夫以上至于公侯莫不以人后知能尽官职,夫是之谓之平。
”士人以自己的才能,供职于公侯之家,形成社会一个特定阶层。
士人的产生使得社会中下层民众的文化水平得到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读书认字,文字不再局限于上层贵族,下层官吏、庶人也有了接触文字的机会。
社会文化繁荣,学术下移,由原先的学在官府变成了学在民间。
这些都促进了书法的繁荣。
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有着各自不同的面貌,但总体来说,由于交流的需要,其共性特征表现得更加明显[1],从《曾侯乙墓竹简》、《青川木牍》、《包山楚简》等为代表的战国早中期代表性书法文物的面貌看,此时实用汉字在字形上与篆书已经有了较多的差异。
《曾侯乙墓竹简》书写于公元433年之前,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所出竹简有字简240枚,6696字,记录了随葬物品。
书法用墨书写在竹简上,笔划尖锐凌厉,起笔顿按,结尾处提笔。
笔划波折不明显,总体仍具有篆书的风格,但横折等笔划的书写,已经出现了隶书的面貌。
《青川木牍》于1980年出土于四川青川县郝家坪第50号战国墓。
木牍正面记载了公元前309年(秦武王二年),王命左丞相甘茂更修《田律》等事,背面为与该法律有关的记事。
该书法用墨书书写120122[]刘云:《战国文字异体字研究——以东方六国文字为中心》,北京大学博士论文,年6月,第页。
在木牍之上,书写规整,结体方正,字间距宽松,布局秀丽工整。
笔划较随意,撇捺等笔划出现波折,总体上仍为篆书面貌,但可见明显的隶意。
《包山楚简》1987年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市包山二号战国楚墓。
计有278枚竹简和1枚竹牍。
这些竹简记述的内容丰富,纪年明确。
该书法墨书竹简,结体圆转,灵动柔和,总体呈现出篆书的面貌,但笔划的起笔、粗细,均呈现出较强的随意性,可看出隶意。
春秋战国时期,政局的变更、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变化,种种情形相互关联,相互牵制。
在这样的时代风貌下,文字开始了从书写规整、精美的大篆,向书写简易、快速的隶书转变的过程。
秦统一后,虽然对文字有了统一的规定,但隶变的进程仍然没有停息。
三秦王朝兼并天下后,秦始皇制定了统一规范的文字。
当时正规文书以规整的小篆书写,而在书写一些讲求速度、工作量大的文书时,则多使用较为便捷自由的变体篆书,在八种变体之中,有一种便是隶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