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微考点 第75练 物质的运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高中政治哲学易错易混淆知识点总结(共149条)
高中政治哲学易错易混淆知识点总结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
【点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
【点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物质决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
【点拨】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
4.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
【点拨】无论是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5.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
【点拨】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
4.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在取决于反映者的想象力。
【点拨】本观点夸大了想象力这个主观因素。
6.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点拨】意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7.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点拨】不同的意识有不同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8.意识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
【点拨】实践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
9.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点拨】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
10.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
【点拨】规律是客观的,可以认识利用但不可以改变。
3.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点拨】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1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点拨】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12.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点拨】实践决定认识,实践的发展决定着认识的深化发展。
13.通过实践总能把观念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点拨】实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实践并非一定能将观念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14.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才具有真理性。
【点拨】真理是客观的,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只有一个,并非多数人认同的认识就是真理。
2017政治高考 专题十四
专题十四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考点梳理】(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4.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起源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与形式5.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能动性的表现6.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7.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9.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10.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真题训练】(2009安徽)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回答10~11题10.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活动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②④(2009安徽)37、(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表明,经济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往往会对经济结构产生“洗牌效应”,为一些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安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
近年来,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实施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将文化产业作为实现崛起的支柱产业之一,着力培育软实力。
2008年以来,全球性金融危机“寒风劲吹”,安徽文化产业却凭借“厚积薄发”的底气,抢抓机遇,逆势而上,成为江淮大地加速崛起的新引擎。
(2)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说明安徽省的做法是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8分)(2)(正确率:0.29)能动地认识世界。
(1`)制定“文化强省战略”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1`)辩证地看待金融危机的影响,变挑战为机遇,化危为机。
政治高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知识点
政治高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知识点(一)辩证唯物论一、自然界物质性原理(辨证唯物论)1、【世界观内容】自然界的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2、【方法论要求】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人们在利用、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顺应、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
二、运动和物质辩证关系原理(辨证唯物论)1、【世界观内容】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根本不存在。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
2、【方法论要求】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错误倾向】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仁者心动),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刻舟求剑);三、静止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辨证唯物论)1、【世界观内容】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方法论要求】既要承认事物的绝对运动,又要看到事物在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轮;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辨证唯物论)1、【世界观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要求】这一世界观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高三政治唯物论主要原理及相关主观题示例
高三政治唯物论主要原理及相关主观题示例高三政治唯物论主要原理及相关主观题示例一、(辩证)唯物论主要原理1、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或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提和基础。
方法论:在利用、改造自然时,务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运用】人与自然关系、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问题(与自然界相关的)一般用本原理,同时用规律客观性、联系、价值观导向作用等原理。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统一于物质,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
4、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原理:(1)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同时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运用】可分成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两个原理用。
凡出现规律、尊重规律、科学(态度)、生态环保、重大工程、制定实施大政方针等关键词一般用规律客观性原理;出现积极、努力、决心、勇于、意志等等关键词用主观能动性原理。
5、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
6、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原理:(1)意识能使人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2)意识能使人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阻碍事物的发展)。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考点1: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选择题)运动观: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2、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4、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标准。
5、静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开始。
时空观: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2、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考点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考点3:联系的内涵和特点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①联系具有客观性。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2021高考政治一轮习题:第75练 物质和运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含解析)
1.“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C.物质世界是绝对静止与相对运动的统一D.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运动的承担者2.马克思认为:“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
”这说明()①运动是物质的运动②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④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A.①③B.②③C.①②D.③④3.“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这句诗不但道尽千古兴亡,也形象地说明的哲理是()A.运动是物质区别于主观意识的唯一特性B.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C.城市是社会运动的主体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4.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上述观点()A.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C.属于否认物质的主观唯心主义D.承认运动,否认静止的诡辩论5.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该观点认为()①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②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③绝对运动的事物也相对静止④运动是静止的一种特殊状态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他们是2 000多年前东西方伟大的思想家,虽远隔千山万水、从未谋面,但说出了十分相近的名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和“万物皆流,无物常住”。
这两句名言的共同点在于()①肯定了运动的绝对性②离开物质谈运动③认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④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7.近年来,各大卫视的晚会经历了从“娱乐至上”到注重“艺术性、观赏性和思想性”的转变。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顺应时代发展、满足观众需求,始终是每台晚会的努力目标。
这一转变过程说明了()A.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B.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C.辩证否定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根本动力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了矛盾问题的精髓8.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中的高频考点。
不仅要厘清运动与静止的含义,还要理解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首先,用表格的方式给大家梳理一下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考点。
然后,总结一些相关的考察方式。
最后,结合真题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
一、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考点清单先从运动与静止的含义和特征阐述二者的区别,再引出的二者的联系。
然后,从割裂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角度,归纳两种错误的倾向。
二、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的考察方式根据以往事业单位的真题,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的考察方式一共有四种:1.直接考察运动与静止的特征或者辩证关系。
考察最多的就是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只是空间位置和性质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稳定和平衡的状态,但并不是说处在静止状态的事物就不运动了。
2.结合古代诗词或名言考察运动的绝对性,即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比如,“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能变桑田。
”就体现了运动的绝对性。
3.结合古代诗词或名言考察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比如,“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就体现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
此外,“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也是能够体现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的经典名句。
4.从反面来考察割裂运动与静止的两种倾向。
一方面,考察形而上学的错误倾向。
比如,刻舟求剑的故事很明显体现形而上学,即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此外,“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也体现了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考察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比如,“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就体现了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三、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的真题回顾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
静止是()A.运动的普遍状态B.运动的内在原因C.运动的衡量尺度D.运动的存在方式答案:C。
解析:从“舟行洲不行”和“鸽飞阁不飞”中的关键词“行”和“不行”,还有“飞”和“不飞”就可以从表面看出动和静的辩证统一关系。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选择题必背87条
高考《生活与哲学》选择题必背87条专题一物质和运动1.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3.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5. 规律不能被改变、消灭、创造。
6. 人可以创造物质的具体形态,但不能创造物质。
专题二物质和意识1.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具有决定作用,意识具有反作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 意识既可以正确反映客观存在,也可以错误反映客观存在。
3. 意识是人脑在客观存在的反映,并不意味着这种反应是被动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
3.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4. 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5.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没有人脑就没有意识。
人工智能本质上是对人脑的模仿,不具有主观能动性。
6. 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独立存在,意识必须依赖于物质。
7. 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
意识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8.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9.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10.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11. 人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专题三实践和认识的关系1. 实践决定认识。
2.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3.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都是人。
4.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科学理论都不能成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5.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
6.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7.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能动性、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
专题四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 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任何真理都不包含谬误。
3. 真理的具体的,不能推翻真理,但可以超越真理。
2020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加练半小时第75练物质和运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新人教版
物质和运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1.2018 年 3 月 14 日,英国有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去世,他曾做出过“预知”,称人类可能在 2600 年就会灭绝。
他以为,跟着地球人口增添,能源耗费将会增添,地球将变为一个“熊熊焚烧的火球”。
霍金的预知表示()A.思想和存在拥有同一性,思想都能够正确反应存在B.物质和意识是密不行分的,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C.客观规律是广泛永久的,人类能够认识利用和改变规律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世界是变化发展的2.“改革没有达成时,只有进行时”,这句话令人振奋,也引人沉思。
这一看法是鉴于()①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②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一致③事物是在矛盾运动中向前推动和发展的④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3.“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以前照先人。
先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比方此。
”诗中包含的真理有()①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②矛盾的广泛性寓于特别性③运动是静止的特别状态④矛盾的广泛性包括特别性A.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④4.“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这句诗不只道尽千古兴亡,也形象地说了然的哲理是()A.运动是物质差别于主观意识的独一特征B.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C.城市是社会运动的主体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5.“满眼风波多闪耀,看山好似走来迎。
认真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诗句包含的真理是()①世界上不存在离开运动的物质②运动中包括静止,静止中包括运动③物质世界是运动和规律的一致④运动是物质的独一特征和存在方式A.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6.事实不停证明,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经济社会发展完整能够行稳致远,完整能够有效克难求进,完整能够实现经济发展、民生改良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这是由于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包含着()A.量变和质变的一致B.运动和静止的一致C.物质和运动的一致D.个性和共性的一致7.中国特点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高考政治辩证关系(物质、运动和静止三者的辩证)
高考政治辩证关系(物质、运动和静止三者的辩证)
学习政治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考政治物质、运动和静止三者的辩证关系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政治物质、运动和静止三者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1)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方法论】看待和分析任何事物,都不能把它看成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的,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反对】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2.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两种错误倾向:
一是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把世界说成是绝对静止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
一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上,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019-2020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微考点 第75练 物质的运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2019-2020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微考点第75练物质的运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高考题组1.(2014·福建高考)下列最合理的对应联结是( )①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②(a+b)2=a2+2ab+b2——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③《义勇军进行曲》使人精神振奋——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④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2.(2012·江苏高考)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
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 )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3.(2011·浙江高考)每天都会有新的盐分进入海水,海水中也会有一些盐分进入海床沉积层。
新注入的盐分数量与海水里跑掉的盐分数量互相抵消,海水的平均溶盐浓度保持稳定。
这表明(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④物质是运动的物质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强化题组4.迅速发展的P2P网贷平台、支付宝等互联网金融业态,倒逼传统金融业开始审视自身的局限性。
当前银行业更多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思维模式中,唯有调整发展战略,顺势而为进行变革,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这表明( )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②没有运动就没有事物的存在与发展③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④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5.“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这是唐朝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一首。
其中“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告诉我们的哲学道理是( )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B.任何事物都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C.我们在看到事物绝对运动的同时,也不能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D.离开物质谈运动和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不正确的6.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提出无极(无)生太极(有)。
2017届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五课唯物论
①要求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如果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第15页,共30页。
(1)人可以利用规律,改变规律发生的条件。但不能改变、创造、消灭、发明、 修改)。
(2)规律是客观的,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规律是普遍的,但并非是永恒的,它
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也 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 和诡辩论。
第10页,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30页。
考向1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典例3 (2015·江苏高考)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
事而制。”这说明( )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物;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雾与霾常常相伴而生,但是两
者在相对湿度、边界特征、日变化等方面有区别。据此,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C..哲雾学与不霾关都注是作辩为证自唯然物现主象的义雾的与物霾质概答D念.雾案B与.对霾B雾定与义霾的的分差析异抓决住定了了矛两盾者的本特质殊区性别
③“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表述错误。 ④符合题意。故选B。
第6页,共30页。
解析答案
跟踪训练1 2015年7月,美国宇航局宣布发现了“另一个地球”,“它就是位于太阳系外 的行星开普勒-452b,与地球的相似指数为0.98”。9月,美国宇航局又宣布在火星表面 发现了有液态水活动的“强有力”证据。这说明( )
但与题干不符;D错误,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第11页,共30页。
考向2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典例4 (2015·天津高考)中国经济发展正在步入新常态。新常态,就是
高考政治复习知识点梳理
高考政治复习知识点梳理仰望天空时,什么都比你高,你会自卑;俯视大地时,什么都比你低,你会自负;只有放宽视野,把天空和大地尽收眼底,才能在苍穹泛土之间找到你真正的位置。
无须自卑,不要自负,坚持自信。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政治复习知识点梳理,希望大家喜欢!高考政治复习知识点梳理一1、运动(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
区别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1)原理: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017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4课考点二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含答案
考点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知识精讲一运动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原理理解强调误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载体,离开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的意识、精神而言的;物质的固有属性是运动,这是从物质的存在状态上讲的。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静止区别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性质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联系①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
二规律1.规律的概念(1)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理解注意:图表右侧的举例均不属于规律,如“苹果落地”属于自然现象,但其中蕴含的“万有引力”则属于规律。
特别提醒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规律混同于具体规律,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规律不等于现象,凡是能够借助感官直接感知的均为现象而非规律。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方法论客观性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违背规律。
否则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知识点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典型例题】
【解析】D 材料揭示了望远镜放大规律和人体视觉的规律, 若违背这些规律试图增加视觉效果不会达到目的,这说明规 律的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符合题意;A、B、C 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D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典型例题】
2.天有不测风云,实际上我们可以通过对天空颜色的观察,
其二,就事物的性质而言,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 和一定时期,虽然仍属于量变阶段,但其根本性质没有发 生变化,暂时具有质的相对稳定性,从而就显示出静止状 态。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知识点解析】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 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 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答案】C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知识点解析】
(2)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 特殊状态。也就是说,静止不是绝对不动,是有条件的、 暂时的、不显著的运动,因而是相对的。静止的相对性主 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其一,就特定的运动形式而言,某种事物在一定的空 间之内,不具有某一特定的.运动形式便是静止。例如坐 落在地面上的高楼,相对于地面没有发生位置移动;坐在。 行驶的汽车上,相对于座位,身体在一定时间之内保持静 止状态等。
运动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静止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典型例题】
1.通常望远镜的视放大率等于物镜焦距和目镜焦距之比。但我 们的眼睛不可能看清成像比视神经细胞更小的景物,在一定 的物镜口径条件下,单纯增加视放大率不会看清更多细节, 反而会降低物体亮度。由此可见( )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B.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 C.物质的有规律运动是普遍存在的 D.规律的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1.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指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移动和物质变化。
二、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的统一①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时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②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没有运动就无所谓静止,没有静止也无所谓运动③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的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三、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否认相对静止存在的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和否认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不辩论的错误。
四、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意义①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从而区分和利用不同的事物②只有承认相对静止,事物才能进行分化,生命才有可能,如果所有事物都瞬息万变,物质的分化就缺少了必要条件,生命也就无法存在和发展③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参照系。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条件和途径。
具体表现: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b)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c)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作用d)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实现条件和途径:①认识和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是正确和充分发挥意识能动的作用②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重要条件③正视并处理好事物和环境的关系,才能使意识的能动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④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辩证法用连续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承认矛盾的客观性,肯定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的客观性,这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二者对立的根本和焦点。
科学把握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科学把握“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高考政治选择题的命题特点及复习对策在浙江高考文综试卷中政治部分的选择题有12小题48分,非选择题2题52分,共100分。
其中政治选择题涉及角度多、跨度大、迷惑性强,容易失分,而且分值大,因此,高考政治文综考试“成也选择、败也选择”。
综观近几年高考文综试卷,高考政治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相对静止-----永远是书本、考纲规定的主干知识,选用的素材都是绝对运动-------时考时新、选择一年来新的时政素材。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是高考政治选择题的命题特点。
例如2012年浙江高考文综卷中的政治选择就是选用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来新的时政素材,第32题中的黄岩岛争端事件、第35题中的叙利亚问题等,将相对静止的书本知识与绝对运动的时政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旨在综合考察考生的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等能力。
现结合2012年政治高考浙江卷,谈谈在复习备考时如何科学把握“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以不变应万变。
一、夯实基础省教研员祝国强评2012年高考文科综合(思想政治)试题中指出:试题重视基础知识考查。
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
基础知识构成了学科主干知识,在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中起基础性作用。
不管高考命题如何改革、如何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基础的知识仍是根本。
所以,在复习中,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抓好基础知识的复习,大家常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就是这个道理。
政治五个模块的主干知识点多,如2012年高考考点(书本知识点)共201个。
其中《经济生活》52个、《政治生活》42个,《文化生活》32个,《生活与哲学》50个,《国家与国际组织》35个(只考三个选择题,非选择题不考)。
2012年政治高考浙江卷,12道政治学科选择题,考查的都是主干知识点:24题,考查的《经济生活》模块中的“影响价格的因素和价格变动的影响”知识点,25题考查的是《经济生活》模块中”收入与分配”有关的知识点,26题考查的是《经济生活》模块中的国际并购等知识点。
高考政治辩证关系(物质、运动和静止三者的辩证)
高考政治辩证关系(物质、运动和静止三者的辩证)
高中政治物质、运动和静止三者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1)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方法论】看待和分析任何事物,都不能把它看成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的,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反对】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2.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用
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两种错误倾向:
一是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把世界说成是绝对静止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
一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上,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看过"高考政治辩证关系(物质、运动和静止三者的辩证) "的还看了:
1.2019高考政治考前辅导知识
2.高考政治哲学主要知识点归纳
3.2019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最易错考点系列7意识认识社会意识的知识含解析201711292125
意识认识社会意识的知识意识、认识、社会意识★★★★○○○○一、意识1、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来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物质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能动性的特点:(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比如预先制订蓝图、目标和计划,这点和动物的活动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动物的活动纯粹是无目的的本能活动。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
同时,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也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根本原因。
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3、意识能动性的两个表现:⑴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②人不仅能认识现在,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
③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⑵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是指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能动的反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二、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运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高考题组
1.(2014·福建高考)下列最合理的对应联结是( )
①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②(a+b)2=a2+2ab+b2——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③《义勇军进行曲》使人精神振奋——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④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2012·江苏高考)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
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 )
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3.(2011·浙江高考)每天都会有新的盐分进入海水,海水中也会有一些盐分进入海床沉积层。
新注入的盐分数量与海水里跑掉的盐分数量互相抵消,海水的平均溶盐浓度保持稳定。
这表明( )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④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强化题组
4.迅速发展的P2P网贷平台、支付宝等互联网金融业态,倒逼传统金融业开始审视自身的局限性。
当前银行业更多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思维模式中,唯有调整发展战略,顺势而为进行变革,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这表明( )
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②没有运动就没有事物的存在与发展③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④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这是唐朝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一首。
其中“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告诉我们的哲学道理是( )
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B.任何事物都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
C.我们在看到事物绝对运动的同时,也不能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D.离开物质谈运动和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不正确的
6.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提出无极(无)生太极(有)。
太极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动极则静,静极则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太极本源于无极,无极是宇宙生成的根本。
这一观点( )
①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②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③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④看到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7.“家和万事兴”历来是春节晚会的主题。
2015年春晚,在沿用过去表演形式的基础上,运用最先进的媒体技术直播晚会全过程,实现场外观众与演员的直播互动。
这蕴含的哲理是( )
A.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是统一的
B.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统一的
C.世界观与方法论是辩证统一的
D.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是统一的
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
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既有稳字当头的不变,也有着力点的变化)。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结合材料,运用运动与静止的相关知识,分析2015年经济工作“不变”与“变”中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答案
1.B [本题考查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不对应,①错误;②中的公式没有体现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义勇军进行曲》使人精神振奋,体现了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③正确;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④正确。
]
2.B [审题时快速找到“无常”,花儿由“欢悦”到“凋谢”,我们由“长驻”到“飞逸”,“电火”“短促”“哲理相近”等有效的“题眼”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题眼”信息主要告诉我们事物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B项强调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入选。
A、C两项都是唯心主义观点,不符合题意;D项强调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不符合题目要求。
] 3.B [每天海水都有盐分的进入和流失,注入量和流失量互相抵消,也没有质的变化,所以①②不符合题意。
盐分的进入和流失体现了物质的运动,海水的平均溶盐浓度保持稳定是相对静止的表现,③④符合题意,故选B项。
本题是组合式选择题,解答时最好采用排除法。
] 4.C [材料中“迅速发展的P2P网贷平台、支付宝等互联网金融业态”“调整发展战略,顺势而为进行变革”表明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②③符合题意;①④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
]
5.C [A、D两项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项观点错误,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C 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波”是一种运动,“不改旧时波”强调的是相对静止。
]
6.D
7.A [本题考查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材料反映春节晚会历来的主题都是家和万事兴(体现相对静止),但2015年春晚在沿用过去表演形式的基础上,运用了最先进的媒体技术(体现绝对运动)。
这说明事物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即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的统一,A符合题意。
材料体现事物存在的方式,物质是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的统一,B、C、D项均没有体现。
本题选A。
]
8.(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我国的经济形势和要求都在不断的变化,经济工作也需要调整与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2015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为了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两者相互依存。
做好2015年的经济工作,在“变”与“不变”中实现有机统一,展现了国家对经济发展的信心和能力在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