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复旦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随着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学者们收集了许多有关中国古代文学的术语和术语的解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古文学名词体系。
以下是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一些重要名词汇总,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一、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是指中国从夏代的历史起源开始,到清末,跨越六朝、十六国、三国、晋朝、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等历史时期,以及一些主要宗教派别,在时间长达三千余年的过程中出现的文学作品。
二、上古诗歌上古诗歌是中国古代一种最古老的文学形式,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可以说上古诗歌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古诗歌最初以神话、哲学讨论和抒情性叙述为主,但后来也涉及到政治、军事和日常生活等话题。
三、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指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四部书籍与五部书籍,其中四书指《诗经》、《尚书》、《礼记》和《春秋》;五经指《易经》、《书经》、《诗经》、《尚书》和《礼记》。
四书五经汇集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文化和理念,既是古代史实的体现,又是古代的哲学思想和精神文明的宝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四、宋词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当中的一种,以宋朝词人苏轼、辛弃疾等人的作品最为流行,宋词以精致的文字、灵动的画面、诗意的议论传达出一种复杂的情感,抒发出一种文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许多精彩的作品,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当代文学当代文学是指从20世纪至今所出现的文学作品,它是宋词、诗词、元曲等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的延续,也是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展整个过程中的反映,是中国社会发展最新动态的写照。
当代文学既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特点,又具有明显的现代特色,其内容包括科幻小说、社会小说、言情小说、悬疑小说、历史小说等类型。
六、文言文文言文是指以古代汉语为文体的文学作品,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主要部分,也是中国修辞文学研究的基础。
古代文言文以《汉书》、《史记》、《诗经》以及宋明以来著名的文学著作为代表,为弘扬和传播古代文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中国古代文学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名词解释1.风、雅、颂——《诗经》六义之三,《诗经》也就由风、雅、颂三部分组。
成。
其本质上一种音乐的分类,由音乐而得名。
“风”的意思是“乐调”,《诗经》中“风”包括十五“国风”。
即: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这十五个地方音乐演奏乐歌。
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就是表现王朝正统内容的乐歌,分为“大雅”“小雅”。
大雅多颂美,小雅多怨刺。
有诗一百零五首;“颂”是用于宗庙祭祀得舞曲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十篇。
2.《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作者不详,司马迁认为是鲁人左丘明。
其成书约在战国初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记载了255年的历史。
此外还附录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左传》详细记载了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等诸方面的活动,真实描写了当时从天子衰微、诸侯争霸到诸侯衰落、大夫专权的重大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历史事件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3.《战国策》——一部战国时期史料汇编,其作者并非一人。
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得文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十二国策,定其名为《战国策》。
记载了自战国初年至秦灭六国前二百四十年间的部分历史。
书中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言行,映现着当时政治,外交上重大事件和纷纭复杂的历史。
其思想内容主要是重士尚利,重权借。
此书在文学上有较高成就: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说理,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叙事说理气势奔放、语言流畅,对后世散文、辞赋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前人称其为“辨丽横肆,亦文辞之最。
”4.诸子散文——战国诸子百家的散文。
战国时期,由于周天子权威不复存在,多个政治中心并存使得不同学说得以自由发展。
于是,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学派,形成了诸子百家。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上册)名词解释汇总
我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上册)名词解释汇总一、文学概念1. 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是指我国文学史上自先秦时期至唐代末期的文学创作和发展的整体。
这一时期包含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等历史时期,包括了经典文学、诗歌、散文、戏剧等多种文学形式。
古代文学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优美动人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被后人称颂不已。
2. 经典文学:经典文学是古代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具有历史、经典、典故意义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被人们奉为经典,成为后人学习、传颂和崇拜的对象。
例如《诗经》、《楚辞》、《唐诗》等,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3. 诗歌:诗歌是古代文学中最为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指的是运用语言、韵律和意象等手段进行艺术表达的文学作品。
古代诗歌以其言简意赅、意境深远、音韵优美而备受推崇,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江城子》等都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代表作品。
4. 散文:散文是古代文学中与诗歌齐名的文学表现形式,指的是用白描文字表达情感、描写景物和叙述故事的文学作品。
散文以其平实、真挚的表达方式,赢得了广泛的读者和赞誉。
鲁迅的《呐喊》、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都是我国古代散文的杰作。
5. 戏剧:戏剧是古代文学中的另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指的是通过表演、音乐和舞蹈等手段进行文学创作和表现的艺术形式。
我国古代戏剧以其丰富多彩的剧情、生动活泼的表演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而被人们喜爱。
元曲《西厢记》、京剧《红楼梦》等都是我国古代戏剧的杰作。
二、文学流派1. 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19世纪中叶欧洲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主要倡导对现实社会的客观描写和批判。
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性和客观性,追求对社会现象、人物性格等的深入分析和揭示。
我国古代文学中的唐宋诗人白居易、苏东坡等人的诗词体现了现实主义的艺术追求。
2. 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19世纪初期欧洲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主张个性与情感的自由发挥和表达,追求超脱现实、理想化的艺术表现。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全)
诗三百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故又称诗三百。
3、《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周颂、鲁颂、商颂。
4、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简称齐鲁韩毛四家。
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做笺,学习毛诗的人渐多,其后三家诗亡,独毛诗得大行于世。
赋比兴1、诗经中的三种表现手法。
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2、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兴的意思是借助于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主要是为了引起下文,使诗歌曲折婉转,而不给人突兀的感觉,有时也起比喻的作用。
3、周代民歌的比兴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他可以在极短的篇章里造成动人的境界和形象。
比兴手法在我国诗歌中一直继承发展,是周代民歌对后代文学有重大影响的一面。
周易《盘庚》1、是《尚书》中《商书》里的一篇。
2、尚书是记言的古史,《盘庚》是殷王盘庚迁都前后对世族百官、百姓、庶民的讲话,古奥难懂。
3、《盘庚》中从现实生活经验出发的譬喻都鲜明生动,如因臣民反对迁徙,盘庚对其进行说服,将旧都比作“颠木”,新都比作颠木新生的“由蘖”。
金文1、古代铜器特别是钟鼎彝器上的文字。
一般称为铜器铭文或金文。
2、殷商已有简单铭文,周代日益发展。
3、这些铭文多关于贵族的事功、讼断和赏赐。
因器物的限制,一般不长。
如《散氏盘铭》等。
4、铭文一般为散文,也有韵文。
如《季子白盘铭》。
《春秋》1、《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2、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
它极其简括的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凡240年。
3、孔子为维护周王朝奴隶制的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命定分,巩固王朝最高奴隶统治政权,恢复大一统局面。
4、孔子的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书法,表现出来。
但《春秋》记事,语言过于简单,类似于后世的新闻标题,只是片断记录。
[2019初试真题回忆]
[2019初试真题回忆] 2019年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真题回忆(705+808)705 文学语言综合知识一、名词解释(每个10分,共100分)1.音位2.屈折语3.会意(构字法)4.赵元任5.《乐府诗集》6.变文7.《中国新文学的源流》8.寻根文学9.结构主义叙事学10.荷马史诗二、论述题(5选2,每题25分)1.为什么英语辅音有清浊音之分,而汉语普通话是送气和不送气的区别?2.简论中国古典书籍分类法从“七略”到“四部”的演变。
3.禅宗与中国古代诗歌的相互影响。
4.简论《财主底儿女们》。
5.从具体实例说明“隐含读者”(implication tutor)对小说语言的控制作用。
808 中国古代与现代文学古代文学部分一.文学基础题(共4题,35分)1.给下列典籍按经史子集分类。
《说文定声》《瀛奎律髓》《郡斋读书志》《北堂书钞》《孟子》《西游记》《诗经原始》《新唐书》《玉台新咏》《……史录》2.给下列作者或作品按先后顺序排序。
严羽《鹦鹉赋》《樊南四六》《亭林文集》《栾城集》萧纲枚乘《阅微草堂笔记》《论诗三十首》洪迈3.王维的《终南山》的第一联的对句作为另一首诗的出句,那么这首诗的颈联的出句平仄是什么?(5分)4.解释“六艺”和“宋初三体”。
(10分)二、标点简答题“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那一段话,从“余观今人之文”到“有感于斯文”。
1.给上述文字加标点。
(8分)2.这段文字的作者是?(2分)三、论述题(2选1,30分)1.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2.钱钟书说:“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
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一、名词解释(共3个,30分)1.《墓碑文》(10分)2.《时间开始了》(10分)3.《山本》(10分)二、论述题(共两题,第一题20分,第二题25分,共45分)1.试论述清末民初(前五四时期)的语言文学变革(包括代表人物,代表主张,代表著作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全)
诗三百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赋比兴1、诗经中的三种表现手法。
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盘庚》1、是《尚书》中《商书》里的一篇。
2、《盘庚》中从现实生活经验出发的譬喻都鲜明生动,如因臣民反对迁徙,盘庚对其进行说服,将旧都比作“颠木”,新都比作颠木新生的“由蘖”。
《春秋》1、《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春秋内传》1、即《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又名《左氏春秋》。
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记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
《春秋外传》《战国策》1、《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极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论语“兼爱”和“非攻”1、是战国时代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的中心思想和主张。
2、墨子的“兼爱”、“非攻”的主张,在“强劫弱”、“众暴寡”的春秋战国时期,反应了人民的要求和渴望。
《庄子》荀卿1、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大的一个代表人物。
1、是战国后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楚辞”、《楚辞》1、“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是《诗经》三百篇以后的一种新诗体。
3、《楚辞》的主要形式是楚国民间的巫歌。
骚体《九歌》1、《九歌》本来是古代乐歌,《楚辞》中的《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祀神乐歌的基础上,为朝廷举行大规模祀典所创作的祭歌,并取古代乐歌为名。
3、《九歌》充满浪漫气息,想象优美而丰富,和民歌有血缘的关系。
(补:《山鬼》写神女去同爱人相会,但爱人没有来。
诗中极写女主人公相思、怨恨、怀疑、忧伤的情绪。
)《九章》1、《九章》是包括九篇诗歌的总题,主要是屈原两次放逐中的经历、处境和苦闷悲愤心情的反映,表现诗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群小的无比痛恨。
3、《九章》具有强烈的政治抒情性,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浓厚的抒情成分完美的结合,是《九章》的主要特色。
《天问》1、是对自然、社会的现象和事物所发生的疑问,从中可以看到诗人思想的博大和探索真理的精神。
2、基本上是四言诗,通篇用诘问的语气,灵活多变。
《招魂》1、招魂词最突出的特点是每隔一句用一个“些”字作语尾。
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注:个人观点,非标准答案。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见解加以润色。
其实名词解释要求没那么严苛,只要答出要点就可以了。
)1、原始歌谣原始歌谣是初民们口耳相传的,比较接近原始形态的,质朴的歌谣。
由于年代久远和当时没有文字记载,很少能够保存下来,只能在后代的典籍中偶尔能够找到。
原始歌谣通常以劳动为主题,形式上以二言为主,诗、乐、舞的结合是其重要特征。
2、上古神话上古神话是先民们在劳动过程中对不能理解的自然、社会、人际现象做出的解释,是经过幻想加工的现实生活。
表现了初民对宇宙自然、人类自身及诸种文化现象的起源以及当时世间秩序的理解;表现了初民们解释、征服自然的愿望。
3、《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汉代时始被奉为经典。
全书305篇,另有6篇笙诗。
可能由周王朝的乐官收集整理,囊括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完成非一时,经手也非一人。
最后编订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4、赋比兴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述,平铺直述地表达诗人感情;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兴是触物兴词,多在篇章开头。
三者之中,赋是基础。
5、赋诗言志《诗经》编成后,各诸侯国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以“诗”酬酢应答,出使专对。
以赋诗来表情达意,称引“诗句”来讽谏劝诫、评论抒情。
在上层人际交往中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6、《尚书》《尚书》是商周史料的汇编,以记言为主。
由《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构成。
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同时期的甲骨卜辞和铜鼎铭文,而且这些文诰都是独立成篇,有完整的文本结构和文体形态,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影响。
7、《春秋》《春秋》是鲁国编年体史书,经过孔子修订。
记述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哀公十四年(前481)之间的历史。
其记事简而有法,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
被司马迁成为“礼义之大宗”8、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三部历史散文都是为阐述《春秋》经典而作的编年体史书,合称春秋三传。
有目录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有目录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串讲(1)名词解释1、《诗经2、赋、比、兴:3、历史散文4、《春秋》5、《国语》6、《左传》7、《战国策》8、《孟子》9、“楚辞10、《九章》11、乐府12、散体大赋13、《古诗十九首》14、互见法:15、建安风骨16、正始文学17、竹林七贤18、左思风力19、太康文学:20、永明体21、北地三才22、志怪小说23、《搜神记》:24、《世说新语》25、山水诗:26、初唐四杰27、永州八记:28、花间词29、温韦30、唐传奇31、王官采诗32、《尚书》33、百家争鸣34、《逍遥游》35、楚歌体:36、骚体赋:37、气盛言宜38、行卷39、变文40、沉郁顿挫【□】浩然之气【□】《九歌》【□】大历十才子1、今天我们见到的《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照其它本子形成的。
2、在思想内容上,《战国策》的特点有:极其重士、崇尚实利、崇尚权便3、出自先秦诸子散文的寓言故事有:揠苗助长、涸辙之鲋、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4、楚辞《九歌》包括:《湘君》、《大司命》、《河伯》5、汉赋作品中,属于骚体的有:《吊屈原赋》、《士不遇赋》、《服鸟赋》、《长杨赋》、《刺世疾邪赋》6、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家7、最早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是:孟子8、提出“通天下者一气”观点的先秦思想家是:庄子9、荀子曾游学稷下10、《归田赋》抒情小赋的先驱晚11、枚乘《七发》在汉赋发展史上的意义是:转折性作品、结构格局上为大赋奠定了基础、后世有许多模仿性作品12、被唐人称做“通儒之文”的作家是:董仲舒、刘向13、“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古弹歌》记载在:《吴越春秋》14、葛天氏,操牛尾,歌八阕“记载于:《吕氏春秋》15、“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这句歌谣见于:《周易》16、原始抒情诗《候人歌》,一般认为产生于:大禹时代17、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作家是庾信18、《诗经》“风、雅、颂”中,“颂”的本意是:舞容19、《诗经》作品中,与“野合”的原始婚俗有关的是:《野有蔓草》20、《诗经》作品中,《桑柔》不属于婚恋题材。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是指在中国历史上的古代时期所创作、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分为多个时期,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两个名词需要解释,分别是“古文”和“古乐”。
一、古文:古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指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
古文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古代的史书、典籍,如《史记》、《楚辞》等;另一种是鲜明的个体风格的作品,如《论语》、《庄子》等。
古文在语言表达上注重意境的营造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它以含蓄、写景、抒情为主要特点,形式上以古文体为主,常运用象征、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使人能够充分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古文作品在体裁上丰富多样,有诗歌、散文、训诂、碑铭等,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文化、历史等多个方面。
二、古乐:古乐是中国古代音乐的一种形式,是指在古代社会中广泛流传的音乐作品。
古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先秦时期,当时乐器主要是以吹奏类为主,后来逐渐发展为各种种类的乐器。
古代乐曲中经常伴奏有歌唱,因此古乐通常是以歌曲为主要表现形式。
古乐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还在宗教、礼仪、庆典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古乐在文化传承中起到承载历史、记录情感与价值观念的作用,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古乐的形式多样,包括宫廷音乐、民间音乐、祭祀音乐等,体现了古代社会各个
层面的需求和审美观念。
总体而言,古文和古乐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它们通过不同的形式和方式,传承了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智慧,对后世的文化发展和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 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 305 篇。
包括国风、小雅、大雅、 颂。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 160 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 105 篇;颂分“周颂”、“鲁 颂”、 “商颂”有诗 40 篇。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赋、比、兴:赋:《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物 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 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 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 的联想。
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 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
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 汇编。
《春秋》: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以记事为主,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先秦时期鲁国的编年史,书 中按时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 242 年的史事。
它对 后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 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
其思想倾向于儒家。
书中既尊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 (前 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 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 的史实。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中国文学史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记录,它涵盖了从古代文学的起源,到现代文学的发展演变。
在中国文学史中,有很多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和理解,以下是其中一些名词的解释。
1. 诗经:又称《诗经》,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是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由许多不同作者创作的诗篇组成,涉及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民众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对后世的文学和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文言文:指古代汉族的书面语言,是古代文学作品的主要表达方式。
它以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为基础,使用一些特定的词汇和语法规则,具有高度的规范性和严整性。
3. 唐诗:唐代(618年-907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繁荣的时期,唐诗代表了当时最高水平的文学成就。
唐诗通常以四言或五言句式为主,讲究平仄和韵脚的押韵,以及意境的深远和情感的抒发。
4. 宋词:宋代(960年-1279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另一个著名的文学时期,宋词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一种文学形式。
宋词以语言细腻、意境深远和抒写个人情感为特点,多为七言绝句或七言律诗的形式。
5. 元曲:元曲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一个重要流派,起源于元代(1271年-1368年),是元代戏曲的代表作品。
元曲以《傲慢剧》、《杂剧》、《散曲》等不同类型的剧目为主,通过歌唱和舞蹈来进行表演。
6. 白话小说:白话小说是使用现代汉语进行写作的小说,与文言小说相对。
它于明代(1368年-1644年)开始出现,逐渐发展成熟。
白话小说的特点是使用白话语言,写实的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7.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发生在20世纪初。
这一时期的文学运动提倡用白话进行写作,关注现实社会问题,倡导科学、民主和人道主义,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 乡土文学:乡土文学是指以乡村生活为背景、关注农民命运和乡土文化的文学形式。
乡土文学通常以真实、细腻和生活化的方式表达人物、事件和环境,强调地域性和浓厚的情感氛围。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同光体―--由宋诗派在清末民初演化而来,其活动年代主要在光绪中期以后,一直延续至民国。
同光体诗人崇尚宋诗,强调学古而不呆板摹古,要有开拓创造,他们师法“力破余地”的精神。
同光体分为以陈衍、郑孝胥为代表的闽派,以沈曾植为代表的浙派,以陈三立代表的赣派。
谴责小说-----指清末出现的大量抨击时政、揭露官场黑暗的作品。
它们对现实肆意夸大,言过其实;暴露有余,批判不足;情绪渲染强烈,理性和冷静的立场不彰。
鲁迅认为这样的作品称不上讽刺文学,为之另立名目,称其为“谴责小说”。
代表作品有《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等。
鸳鸯蝴蝶派----是产生于清末民初的一个小说流派,这一派小说表现的是知识分子失望于政治革命,沉溺于个人的趣味世界,由此而痛苦、迷茫以致颓废堕落的心路历程。
以上海为大本营,主要阵地是《礼拜六》,故此又称“礼拜六派”,主要成员有周瘦鹃、徐枕亚、包天笑、王纯银、刘半农等。
梅村体DD清初诗人吴伟业(号梅村)创作的把李商隐诗色泽农丽的特色,元白长篇叙事诗善于铺排、流丽婉转的风格和“初唐四杰”抒情歌行的结构方式结合起来的以人物命运为中心,注重情节,腾挪跳跃,挟以沧桑浮沉之感,极尽俯仰变幻之能事的诗作被称作“梅村体”。
《圆圆曲》是梅村体“的代表作。
神韵说DD清代诗人王士G本司空图、严羽之说提出。
“神”是指表现到恰到好处的诗味,“韵”是把诗引向一种余意不尽、悠闲淡清的境界。
合起来讲,所谓“神韵”,就是要使诗歌所表现的对象具有一种远景美。
艺术上,神韵说要求诗人将情感进行加工。
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审美效果。
格调说-----清代诗人沈德潜为匡正王士G“神韵说”的弊病而提出的一种诗歌理论。
沈氏认为诗歌创作要本于诗教,“原本性情,关乎人伦日用及古今成败兴坏之故者”;要求蕴籍,他推尊唐诗,偏袒七子派,尤重诗歌声音的美。
桐城派-----在清康熙年间,由安徽桐城人方苞开创,其同乡刘大魁、姚鼐等继承发展,使桐城派成为清代最大的散文派别。
中国古代文学史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神话:原始人类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虚妄反应。
是人们对现实生活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以为的解释和描述,是用浪漫主义手法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
传说:以一定的事实和历史人物为基础,通过幻想进行加工充实,带有史实影子的。
有文学和历史双重性质的口头故事。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时间的诗歌305篇,它在先秦时被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初,被奉为经典,称为《诗经》风雅颂:“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雅又分为小雅、大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赋比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方式。
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一般说就是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
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起到起韵的作用。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文集。
它是以记言为主的古史。
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4部分,《尚书》在先秦时称为《书》,汉人始称之为《尚书》,即上古之书,又被称为《书经》。
《尚书》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
《尚书》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卜辞和铭文,而且《尚书》的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
《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儒家的五经之一,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有着重要影响。
《春秋》与微言大义:《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步编年体断代史书,以言为经,事为纬,以记事为主的史书,为后世编年体史书之先河。
记录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14年历史,经孔编订。
鲁国历史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
思想倾向:维护周礼。
微言大义:是指《春秋》中体现出的大义“夫子后而微言绝,七十率而大义乖”。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指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变迁进行研究和总结的学科。
它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文学思想以及文学流派的分析和归纳,旨在揭示中国古代文学的演变规律和内在特点,以及其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当时文学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并且有人开始对文学作品进行分类和评价。
然而,真正系统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始于20世纪初的现代汉学,之后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研究框架和方法体系。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从先秦时期到明清时期的两千多年时间里所产生的文学作品。
古代文学史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文体的作品,以及与这些作品相关的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等方面。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及其创作背景的研究,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化和演进,从而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古代中国社会和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文学风格和主题。
例如,先秦时期的《诗经》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文本之一,以其深刻的民间情感和朴素的语言风格而闻名,成为后世文人的经典之作。
而唐代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盛产了大量优秀的诗人和诗作,如杜牧、李白等。
宋元时期则以散文的繁荣为特点,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散文创作,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吴伟业的《岳阳楼记》等。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中,还需要特别关注文学思想和文学批评的发展。
文学思想是指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对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的思考和观点。
一些重要的文学思想,如“文以载道”、“兴白被黑”等,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了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理论依据。
文学批评则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文学史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和变迁的一门学科,通过对文学作品、文学思想和文学批评的研究,揭示了古代文学的演变规律和内在特点,对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名词解释中国古代文学是一座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历经千年的岁月沉淀,积淀出了众多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1.诗词诗词是古代文学中最为熠熠生辉的一支,它以其精炼的语言、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象征意义而闻名于世。
诗是以固定的韵律、格律和章法进行创作的文学体裁,它可以表达诗人对自然、人情、思想等方方面面的感悟;而词是以乐府为基础,以音乐为伴奏,抒发诗人的抒情、爱情或思乡之情。
2.辞章辞章是古代文学中另一重要的文体,它通常是以散文的形式表达,多以记叙和议论为主,借助修辞手法和虚实对比等修辞手法,运用平易近人的语言,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辞章可以包括议论文、记叙文、应制文、叙事文等。
3.骈文骈文是一种独特的文风,通过重叠和并列的手法,将诗和辞章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韵律和句法结构。
骈文多用于表达作者对宴会、礼仪、悼念等场合的感慨和情感,具有华美的文辞和庄重的气势。
4.传世作品中国古代文学中有许多传世作品,指的是经过漫长岁月沉淀下来的具有重要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的作品。
这些作品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和形式,通过不同的风格和手法,展现了作者的才情和思想。
5.古文古文是指中国古代文学中使用的古代汉字书写的文体,也是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文以句子简短、语言凝练为特点,通常用于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它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塑造了中国文学的独特风貌。
6.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作,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多位先秦时期的诗人的作品,其中既有民间歌谣,又有贵族雅正的诗篇,形式多样。
诗经以其极富情感和音乐性,为后世诗歌创作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7.典故典故是古代文学中常常被引用的成语、词语或故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典故是文学作品中重要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引入典故可以丰富作品的意境,并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上册)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上册)名词解释汇总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上册)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的著作。
以下是该书中出现的一些重要名词解释的汇总:1.诗经:刚开始收集和整理民间诗歌,是中国最早的文学遗产之一。
《诗经》包括了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2.古文:古代文学作品的正式文体,古代文学中最简约、朴实、直接的表达方式。
3.史书:记载古代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的文学作品。
史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如《史记》、《资治通鉴》等。
4.诗赋:古代文学中的两种主要艺术形式。
诗以五言和七言为主,赋以辞章华丽、造句繁复为特征。
5.韵文散文:广义上泛指所有有韵的散文,狭义上特指宋代的散文形式。
韵文散文强调音韵的韵味和文辞的优美。
6.宋词:盛行于宋代的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以抒发爱情和自然之美为主要主题。
7.律诗:唐朝盛行的一种严格按照字数音律要求的诗歌形式,以五言、七言为主。
8.元曲:元代出现的一种特殊的戏曲体裁,以曲调婉转、剧情细腻、寓意深远著称。
9.文言小说:古代小说的一种,用文言写成。
代表作有《红楼梦》、《西游记》等。
10.白话小说:用白话语言写成的小说形式,起源于明清时期。
代表作有《水浒传》、《金瓶梅》等。
此外,还可以拓展一些其他相关的名词:11.词:古代一种以歌咏表达感情的独特文体,有诗意、音韵优美的特点。
12.传统戏曲: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演员通过唱、念、做、打等形式来表演剧情。
13.简体字和繁体字:汉字书写形式的两种变体,简体字主要在中国大陆使用,繁体字主要在台湾、香港等地使用。
14.文言文和白话文:汉语书写的基本文体。
文言文用于古代,具有复杂的语法结构和丰富的修饰词汇,白话文则是口语化的书写形式,近代以来被广泛使用。
15.诗派: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些独特的诗歌创作流派,如唐代的豪放派、骚体派等,宋代的词派等。
这些名词解释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中一些重要的文学形式和流派。
当然,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极为丰富多样,还有很多其他名词和概念值得深入了解和拓展。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复旦大学
名詞解釋逸詩1.指《詩經》未收的古代詩歌。
今傳的《詩經》並非足本,先秦古籍中常常引用“詩”句,其中有一些是今本《詩經》305篇以外的,前人稱它們為“逸詩”。
見於先秦經傳諸子中的約有數十處,多為零篇殘句。
2.謂詩人的一些散佚篇章,未經收入專集中,由後人發現而輯出者。
楚辭“楚辭”的名稱,始見於《史記•酷吏列傳》,其本義是指楚地的言辭,後來逐漸固定為兩種含義:一是詩歌的體裁:是戰國後期以屈原為代表的詩人,在楚國民歌基礎上開創的一種新詩體,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二、書名。
西漢劉向輯。
為騷體類文章的總集。
收錄有屈原、宋玉、王褒、賈誼、嚴忌等人的辭賦及劉向自己的作品《九歎》,共計十六篇。
全書以屈原作品為主,其餘各篇也都承襲屈賦的形式。
文選《文選》又稱《昭明文選》,梁昭明太子蕭統編選,系我國現存第一部文學總集。
本書選錄先秦至梁八百年間的詩歌、辭賦、雜文等各類文章近八百篇,詩、賦以下又各分若干小類,基本囊括了這一時期優秀的文學作品。
唐代李善注本最有名。
玉臺新詠漢代至南梁的詩歌總集。
作者不詳,一說是南朝徐陵在梁中葉時所編。
收詩769篇,共10卷。
基本上是自漢迄梁的作品。
本書編纂的宗旨是“選錄艶歌”,即主要收男女閨情之作。
重視民間文學,重視南朝時興起的五言四句的短歌句。
其中表現真摯愛情和婦女痛苦的作品如《上山采蘼蕪》、《陌上桑》、《羽林郎》等,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現實,並非全是艶情。
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又名《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是一部大型古代文學總集。
明代張溥輯。
編者根據明張燮《七十二家集》,又取馮惟訥《古詩紀》、梅鼎祚《歷代文紀》中作品較多的作家,收錄自漢賈誼至隋薛道衡共一百零三人,將其詩文組成一編,並有所增益。
基本上一人一集,每一集中,先列賦,次列文,後列詩。
每集卷首都有編者題辭,評價作家生平與作品。
樂府指古代音樂官署。
秦及漢惠帝時均設有“樂府令”。
武帝時的樂府規模較大,掌管朝會宴饗、道路遊行時所用的音樂,兼采民間詩歌和樂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詞解釋逸詩1.指《詩經》未收的古代詩歌。
今傳的《詩經》並非足本,先秦古籍中常常引用“詩”句,其中有一些是今本《詩經》305篇以外的,前人稱它們為“逸詩”。
見於先秦經傳諸子中的約有數十處,多為零篇殘句。
2.謂詩人的一些散佚篇章,未經收入專集中,由後人發現而輯出者。
楚辭“楚辭”的名稱,始見於《史記•酷吏列傳》,其本義是指楚地的言辭,後來逐漸固定為兩種含義:一是詩歌的體裁:是戰國後期以屈原為代表的詩人,在楚國民歌基礎上開創的一種新詩體,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二、書名。
西漢劉向輯。
為騷體類文章的總集。
收錄有屈原、宋玉、王褒、賈誼、嚴忌等人的辭賦及劉向自己的作品《九歎》,共計十六篇。
全書以屈原作品為主,其餘各篇也都承襲屈賦的形式。
文選《文選》又稱《昭明文選》,梁昭明太子蕭統編選,系我國現存第一部文學總集。
本書選錄先秦至梁八百年間的詩歌、辭賦、雜文等各類文章近八百篇,詩、賦以下又各分若干小類,基本囊括了這一時期優秀的文學作品。
唐代李善注本最有名。
玉臺新詠漢代至南梁的詩歌總集。
作者不詳,一說是南朝徐陵在梁中葉時所編。
收詩769篇,共10卷。
基本上是自漢迄梁的作品。
本書編纂的宗旨是“選錄艶歌”,即主要收男女閨情之作。
重視民間文學,重視南朝時興起的五言四句的短歌句。
其中表現真摯愛情和婦女痛苦的作品如《上山采蘼蕪》、《陌上桑》、《羽林郎》等,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現實,並非全是艶情。
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又名《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是一部大型古代文學總集。
明代張溥輯。
編者根據明張燮《七十二家集》,又取馮惟訥《古詩紀》、梅鼎祚《歷代文紀》中作品較多的作家,收錄自漢賈誼至隋薛道衡共一百零三人,將其詩文組成一編,並有所增益。
基本上一人一集,每一集中,先列賦,次列文,後列詩。
每集卷首都有編者題辭,評價作家生平與作品。
樂府指古代音樂官署。
秦及漢惠帝時均設有“樂府令”。
武帝時的樂府規模較大,掌管朝會宴饗、道路遊行時所用的音樂,兼采民間詩歌和樂曲。
魏晉以後,把樂府所唱的詩也稱“樂府”,於是樂府便由機構的名稱變為一種帶有音樂性的詩體名稱,後人因此把詞和散曲也叫做樂府。
後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詩,亦稱“樂府詩”。
宋人郭茂倩的《樂府詩集》按照音樂的不同,將樂府詩分為十二類,這個分類為後人所遵從。
七體賦的體裁之一,起源於西漢枚乘的騷體賦《七發》。
其特點是通過虛設的主客反復問答,按“始邪末正”的順序鋪成七事。
後來的《昭明文選》將《七激》《七依》《七辯》《七啟》等單列為一種文體並稱之為“七”,自此以後以七段成篇的賦成為一種專門文體,號稱“七體”。
玄言詩指東晉時期在玄學思想影響下,詩壇上流行的“寄言上德,托意玄珠”的作品。
代表作家有東晉孫綽、許詢。
玄言詩在內容上以談論老莊玄理為主,少數兼及佛理的表述,詩味不濃,但對後代文人詩歌中沖淡自然、曠達閒適風格的影響至為深遠。
其中通過景物來表現哲理的作品,為山水詩的出現起到了催化作用。
遊仙詩兩晉之際詩人郭璞的代表作《遊仙詩》十四首,將老莊思想與道教神仙之說相混合,寄寓仕宦失意、懼禍避世的情緒和苦悶情懷。
名為“遊仙”,實為詠懷,抒發懷才不遇和對現實的不滿之情。
郭璞的詩形象鮮明,比喻貼切,詞采清新,氣勢挺拔,寄興深遠,較之當時盛行的“理過其辭,淡乎寡味”的玄言詩要高出一籌。
建安七子“七子”之稱見於曹丕《典論·論文》,指東漢建安年間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等七位文學家的並稱。
他們均以詩文顯赫當世,是曹魏文學集團核心成員,與三曹同為建安時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劉楨成就最高。
王粲被譽為“七子之冠冕”,劉楨的五言抒情詩成就亦較為突出。
竹林七賢是正始中期以後形成的林下談玄的名士文人群體。
成員為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
他們發言玄遠,任性放達,飲酒服藥,表現出超凡脫俗的人生趣味,以及對一種自由自在、閒適愉悅、心與道冥的理想人生的追求。
據陳寅恪先生考,西晉末年,比附內典,外書的“格義”風氣盛行,東晉初年,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於“七賢”之上,成為“竹林七賢”。
永明體南朝齊武帝永明時期形成的詩體。
又稱新體詩。
這種詩把音律聲韻與晉宋以來的對偶之風結合起來,注重四聲、八病之說,增加了詩歌藝術的形式美,對近體詩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
代表作家有沈約、謝脁、王融、范雲、江淹以及齊梁間的何遜、吳均和陳代的阴鏗。
(“時盛為文章,吳興沈約,陳郡謝朓,琅琊王融,以氣類相推彀。
汝南周颙善識聲韻,約等文皆用宮商,將平上去入為四聲。
以此制韻,有平頭、上尾、蜂腰、鶴膝。
五字之中音韻悉異,兩句之內,角徵不同,不可增減。
世呼為永明體。
”)宮體詩南朝梁代為宮廷創作所形成的一種詩風。
大都描繪閨情聲色,清綺靡麗,傷於輕艶,格調不高。
宣導者是梁簡文帝蕭綱,徐摛和徐陵父子、庾肩吾、庾信父子是代表作家,又被稱為“徐庾體”。
陳時陳後主與江總亦有此類創作。
徐陵編有《玉臺新詠》,只收“艶詩”,可說是宮體詩的合集。
詩品作者南朝鐘嶸。
對漢魏以來五言詩的源流、發展進行了總結,品評了漢到梁代詩人一百二十二人,效法九品論人,分詩人為三品。
其詩歌觀點,大體是:1.對詩歌創作,主張賦比興相濟並用,使詩文質相符,情物並重。
2.主張自然和諧的音律,反對沈約等人的四聲八病主張,認為那是“傷其真美”的矯揉造作。
3.反對作詩用典。
4.認為創作動機的產生,是客觀事物的感召。
5.在詩歌創作上提出了滋味說。
抱樸子《抱樸子》東晉葛洪所撰,分為內、外篇。
今存“內篇”20篇,論述神仙、煉丹、符箓等事,“外篇”50篇,論述“時政得失,人事臧否”。
全書總結了戰國以來神仙家的理論,確立了道教神仙理論體系,並繼承了魏伯陽的煉丹理論,集魏晉煉丹術之大成。
是研究我國晉代以前道教史及思想史的寶貴材料。
水經注《水經注》是古代中國地理名著,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酈道元。
相傳此書是為漢代桑欽所作的記載全國水道的地理書《水經》所作的注。
由於南北對峙,其中記載北方河流,多經作者實地考察;給南朝水道做注,收集南朝、東晉人的記載加以編纂,因此相對簡略,且多訛誤。
引書四百多種,敘述了許多河流兩岸的地理古跡、神話傳說和風俗習慣,對各地秀麗的山川作了生動的描繪,文筆簡潔精美,具有很高的文學性,對後代山水遊記文學有很大影響。
洛陽珈藍記北魏楊衒之著,簡稱《伽藍記》。
是一部具有文學價值的地理書、史書。
主要記載洛陽佛寺情況,同時記錄了眾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材料,此外,作者在描寫洛陽寺院的莊嚴盛大時,也處處流露出撫今追昔的感慨以及懷戀沉痛的心情。
敘事簡明,文筆清新,以散體為主,間以駢偶句式,是一部有特色的散文著作。
與酈道元的《水經注》、顏之推的《顏氏家訓》並稱為北朝三書。
顏氏家訓《顏氏家訓》是漢民族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由北齊顏之推所著,成書於隋文帝滅陳國以後,隋煬帝即位之前。
全書七卷,二十篇。
顏之推歷經四朝,此書是起記述個人經歷、思想、學識以告誡子孫的著作。
與《水經注》《洛陽伽藍記》並稱為北朝三書。
戰國策戰國時遊說之士策謀和言論的彙編,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又稱國策、國事、短長,修書等。
西漢劉向整理後得12國策,33篇。
記事年代上起西元前490年智伯滅范氏,下至西元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
北宋時有散佚,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帛書中,有失傳已久的部分內容。
古詩十九首梁代蕭統《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非一人一時一地所作。
蕭統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
其一大主題為羈旅行役,相思懷人之苦。
有些作品表現出追求富貴和及時行樂的思想。
既繼承了詩、騷的比興傳統,又吸取了漢樂府五言詩的長處,語言淺近自然,意蘊豐富。
《古詩十九首》是樂府古詩文人化的顯著標誌,劉勰稱之為"五言之冠冕"。
搜神記《搜神記》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志怪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小說,是用筆記體裁編寫的志怪小說集。
原30卷,今本為20卷。
東晉干寶作。
作者意在闡明“神道之不誣”。
內容雖然不乏神仙道術、鬼怪靈異的內容,但故事來源廣泛,保存了不少優秀的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
對唐傳奇和俗體文學有重大影響。
發憤著書說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曆述孔子、屈原等人的事蹟後,總結說:“《詩》三百篇,此皆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太史公自序》:“《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痛苦和不幸可以激勵作者的志向,堅定他們“立言不朽”的決心,成為寫作的動力。
“發憤著書說”對後來韓愈的“不平則鳴說”、歐陽修的“詩窮而後工說”都有很大的影響。
山海經我國一部最古的地理書,主要記載古代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大約成書於戰國時期,西漢初又有所增刪。
現有晉郭璞注本,全書共十八卷。
書中記述各地山川、道裏、部落、物產、民俗、醫藥、祭祀等情況,多及異物靈怪,充滿了神奇色彩,是我國先秦保存神話最多的古籍。
春秋筆法原指《春秋》作者以“一字”“寓褒貶,別善惡”來表明思想傾向的寫作方法。
春秋筆法言簡意賅,委婉含蓄,用詞準確,表現出修辭學的發展,對後世的散文寫作產生了很大影響,但其“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的嚴格的傾向性,也產生了消極作用。
後來,人們把文筆含蓄蘊藉,帶有所謂“微言大義”並暗寓褒貶的文字,也稱為春秋筆法。
建安風骨又稱建安風力、漢魏風骨,指漢魏之際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詩文繼承《詩經》、漢樂府優秀的現實主義創作傳統,詩力剛健遒勁,情感基調慷慨悲涼,語言自然明白十分流暢。
南朝梁批評家劉勰的《文心雕龍》和鐘嶸的《詩品》,都反復推崇建安時期的文風。
唐陳子昂也盛讚“漢魏風骨”,李白並有“蓬萊文章建安骨”的讚賞詩句。
文章流別論晉摯虞所作的文學理論專著。
是關於各種文體的性質﹑源流的專論﹐論到的文體有十一種﹐也旁及文章的作用和文章的評價。
文中發揮了儒家傳統的文藝思想﹐強調文章的人倫與王澤的教化作用。
反對浮誇侈靡的文風。
影響了劉勰的《文心雕龍》和鐘嶸《詩品》。
類書類書為古代分類式資料彙編的工具書,多采輯文獻中有關典故史實、名物制度、詩文詞語等方面資料,分門別類編排,每一門類下又可分若干子目,供讀書寫作時查閱、徵引。
類書搜集資料廣泛,內容豐富,被成為中國古代之百科全書。
古代類書還可為科舉考試之參考資料。
竟陵八友南齊竟陵王蕭子良禮才好士,一時天下文士皆追隨之。
其中文學成就較為突出、在當時名聲最高的是“竟陵八友”:蕭衍、沈約、謝朓、王融、蕭琛、范雲、任昉、陸倕。
其中沈約、謝朓成就最高,他們對聲律的發明、詩歌藝術的精細起了重要作用。
史書三體指史書中的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
紀傳體以人物傳記、人物行為為敘事中心,創始於《史記》,。
編年體按時間先後次序敘述史事。
最早的編年體史書是《左傳》。
紀事本末體以歷史事件為綱,按類編纂,自為標題,每事詳敘其始終。
創始於南宋袁樞《通鑒紀事本末》。
北地三才指在北朝文人中能自覺學習南朝文化,對南北文學的合流起到推動作用的作家溫子升、邢劭和魏收的並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