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肌机能

合集下载

(王瑞元版本)运动生理学--课件-2-第二章-骨骼肌机能

(王瑞元版本)运动生理学--课件-2-第二章-骨骼肌机能

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组织兴奋后兴奋性变化的对应关系
分期
兴奋性
绝对不应期 降至零
相对不应期 渐恢复
超常期
>正常
低常期
<正常
与AP对应关系 锋电位 负后电位前期 负后电位后期 正后电位
机制 钠通道失活 钠通道部分恢复 钠通道大部恢复 膜内电位呈超极化
反极化
去极化 Na+内流
复极化
后电位
K+外流
前部
后部

N末梢对Ca2+通透性增加 Ca2+内 流入N末梢内

接头前膜内囊泡 向前膜移动、融合、破裂

ACh释放入接头间隙

ACh与终板膜受体结合

受体构型改变

终板膜对Na+、K+(尤其Na+)的 通透性增加

产生终板电位(EPP)

EPP引起肌膜AP

肌膜AP沿横管膜传至三联管

激活的L型钙通道变构,激活JSR膜上 的RYR,使Ca2+进入肌浆
? K+
K+
K+
K+
K+
K+
K+ Na+
K+
K+
细胞外高钠 细胞内高钾
•②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通透具有选择性。 •通透性:K+ > Cl- > Na+ > A-
静息电位产生原理
Na+ Na+ Na+ Na+K+
Na+
Na+ Na+ Na+
Na+ Na+

运动生理学--问答题章节

运动生理学--问答题章节

运动生理学可出问答题的章节(王瑞元2002年)重点章节1、3、10非重点章节6、8、9、12、13、16(9、12见论述题章节)运动生理学研究任务:在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以达到提高运动水平,增强全民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1、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当动作电位延神经纤维传到轴突末梢时,引起轴突末梢处的接头前膜上的钙离子通道开放,在钙离子的作用下,突触小泡将乙酰胆碱释放到接头间隙。

乙酰胆碱通过接头间隙到达接头后膜后和接头后膜上的特异性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因其接头后膜上的钠、钾离子通道开放,使钠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结果使接头后膜处的膜电位幅度减小,产生终板电位。

当终板电位达到一定幅度时,可引发肌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从而使骨骼肌细胞产生兴奋。

2、肌丝肌丝滑行学说在调节因素的作用下,肌小节中的细肌丝在粗肌丝的带动下向A带中央滑行,相邻的Z线相互靠近,使肌小节长度变短,导致肌原纤维肌纤维以致整块肌肉的收缩。

3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1.兴奋通过横小管系统传到肌细胞内部;横小管是肌细胞膜的延续,动作电位可沿着肌细胞膜传导到横小管,并深入到三联管结构。

2.三联管处钙离子释放并与肌钙蛋白结合引起肌丝滑行;横小管膜上的动作电位可引起与其邻近的终末池膜及肌质网膜上的大量钙离子通道开放,钙离子顺着浓度梯度从肌质网内流入胞浆,肌浆中钙离子浓度升高后,钙离子与肌钙蛋白亚单位C结合时,导致一系列蛋白质的结构发生改变,最终导致肌丝滑行。

3.肌质网对钙再回收:肌质网膜上存在的钙泵,当肌浆中的钙浓度升高时,钙泵将肌浆中的钙逆浓度梯度转运到肌质网中贮存,从而使肌浆钙浓度保持较低水平,由于肌浆中的钙浓度降低,钙与肌钙蛋白亚单位C分离,最终引起肌肉舒张。

运动生理,人教版第一章考研题库

运动生理,人教版第一章考研题库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一、名词解释1.肌小节:两条Z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称之为肌小节。

2.肌管系统:是骨骼肌兴奋引起收缩耦联过程的形态学基础,由横小管系统和纵小管系统组成。

3.横小管系统:是肌细胞膜从表面深入肌纤维内部的膜小管系统。

4.纵小管系统:肌细胞内围绕每条肌原纤维所形成的花边样的网状结构,又称肌质网。

5.终池:肌质网在接近横小管处形成特殊的膨大,称为终池。

6.三联管:每一个横小管和来自两侧的终末池构成的复合体,称为三联管。

7.生物电:一切可兴奋组织的细胞都存在电活动,这种电活动是由于细胞膜内外的离子运动造成的,通常把细胞膜的电位变化称为生物电。

8.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这种电位差存在于细胞两侧,故又称跨膜电位。

若以细胞膜外电位为零,细胞膜内电位则为-70~-90mV9.动作电位:可行分析不兴奋时,细胞膜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10.极化状态:指细胞膜内外存在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即静息电位的状态,它是动作电位的初始状态。

11.去极化:细胞膜的电位由极化状态,即静息电位从-70~-90mV减小到0mV的过程被称为去极化,去极化是膜电位消失的过程。

12.反极化:细胞膜去极化后,膜电位由0mV转变为外负内正的过程,即膜电位发生反转的过程称为反极化。

13.超射:在动作电位过程中,细胞膜去极化后会发生反极化反极化的电位幅度称为超射。

14.“全或无“现象:任何刺激一旦引起膜去极化达到阈值,动作电位就会立刻产生,它一旦产生就达到最大值,动作电位的幅度也不会因刺激加强而增大,这种现象称为“全或无”。

15.局部电流:当可兴奋细胞发生动作电位时,膜出现反极化,会产生局部的电流流动,其流动的方向在膜外是由未兴奋点流向兴奋点,在膜内是由兴奋点流向未兴奋点,这种局部流动的电流称为局部电流。

16.运动终板: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又称为运动终板,也称神经肌肉接头。

运动终板包括终板前膜(接头前膜)、终板后膜(接头后膜)和终板间隙(街头间隙)。

骨骼肌形态和机能研究方案--运动生理学作业

骨骼肌形态和机能研究方案--运动生理学作业

骨骼肌形态和机能研究方案
一、研究的提出及意义
每块肌肉都是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器官,有丰富的血管、淋巴分布。

在躯体内,肌肉(骨骼肌)是使骨骼运动的动力器官,全身骨骼肌有600块左右,约占体重的40%左右。

每块肌肉都由肌腹和肌腱组成。

肌腱附着于骨,起固定的作用,无收缩能力,肌腹有收缩能力。

有些肌肉跨过关节附着在组成关节的骨上,肌肉收缩可以促使关节运动。

由于肌肉分布部位的不同(如附着在骨的前面或后面,外侧或内侧等),可以引起关节不同方向的活动。

此外,骨骼肌在体育运动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对骨骼肌形态与机能的研究对提高运动成绩和发展体育运动有很大的帮助。

二、研究目的与方法
通过对骨骼肌的解剖和观察了解骨骼肌的基本形态,和运动特点。

通过显微镜下对骨骼肌形态的观察了解肌肉的微观形态和基本结构。

也可在不同的运动状态下,对肌肉进行活体检验,观察不同运动状态下肌肉的机能状态。

1.在解剖实验室里观察解离出的骨骼肌的外观形态。

观察骨骼肌宏观状态下的基本形态和不同骨骼肌的运动特点。

2.将骨骼肌骨骼肌薄片的标本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肌纤维的基本机构。

了解骨骼肌微观状态下的形态。

3.将运动状态下的骨骼肌,安静状态下的骨骼肌,运动后的骨骼肌等不同状态下的骨骼肌进行活检观察,了解骨骼肌在不同状态下的运动特点。

三、预期结果
通过宏观微观的观察我们能了解到骨骼肌的基本形态,观察到不同类型的肌纤维,了解到不同肌肉的工作方式。

在分组观察中能看到肌纤维在不同的运动状态下的变化。

这些观察结果为通过骨骼肌研究提高运动成绩奠定了基础。

骨骼肌—搜狗百科

骨骼肌—搜狗百科

骨骼肌—搜狗百科肌节骨骼肌肌细胞呈纤维状,不分支,有明显横纹,核很多,且都位于细胞膜下方。

肌细胞内有许多沿细胞长轴平行排列的细丝状肌原纤维。

每一肌原纤维都有相间排列的明带(Ⅰ带)及暗带(A带)。

明带染色较浅,而暗带染色较深。

暗带中间有一条较明亮的线称H线。

H线的中部有一M线。

明带中间,有一条较暗的线称为Z线。

两个z 线之间的区段,叫做一个肌节,长约1.5~2.5微米。

随意肌相邻的各肌原纤维,明带均在一个平面上,暗带也在一个平面上,因而使肌纤维显出明暗相间的横纹。

骨骼肌细胞构成骨胳肌组织,每块骨骼肌主要由骨骼肌组织构成,外包结缔组织膜、内有神经血管分布。

骨骼肌收缩受意识支配,故又称“随意肌”。

收缩的特点是快而有力,但不持久。

横纹肌运动系统的肌肉muscle属于横纹肌,由于绝大部分附着于骨,故又名骨骼肌。

每块肌肉都是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器官,有丰富的血管、淋巴分布,在躯体神经支配下收缩或舒张,进行随意运动。

肌肉具有一定的弹性,被拉长后,当拉力解除时可自动恢复到原来的程度。

肌肉的弹性可以减缓外力对人体的冲击。

肌肉内还有感受本身体位和状态的感受器,不断将冲动传向中枢,反射性地保持肌肉的紧张度,以维持体姿和保障运动时的协调。

大多数骨骼肌(skeletal muscle)借肌健附着在骨骼上。

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的每块肌肉均由许多平行排列的骨骼肌纤维组成,它们的周围包裹着结缔组织。

包在整块肌外面的结缔组织为肌外膜(epimysium),它是一层致密结缔组织膜,含有血管和神经。

肌外膜的结缔组织以及血管和神经的分支伸入肌内,分隔和包围大小不等的肌束,形成肌束膜(perimysium)。

分布在每条肌纤维周围的少量结缔组织为肌内膜(endomysium),肌内膜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各层结缔组织膜除有支持、连接、营养和保护肌组织的作用外,对单条肌纤维的活动、乃至对肌束和整块肌肉的肌纤维群体活动也起着调整作用。

诺贝尔研究骨骼肌对血糖的利用机能骨骼肌是具有收缩能力的肌细胞(由于其形状成幼长的纤维状,所以亦称作肌纤维)所组成。

第一章骨骼肌

第一章骨骼肌
粘滞性
骨骼肌不是完全弹性体,而是粘弹性体
兴奋性(电活动) 生理特性 传导性(电活动)
收缩性(机械活动)
肌肉兴奋必然引起肌肉收缩,没有兴奋就不可 能有收缩。兴奋在前,收缩在后,两者紧密相联
骨骼肌收缩形式
一、单收缩与强直收缩
1、单收缩:肌肉受到一短促刺激产生一次短促收缩 潜伏期
单收缩 缩短期(收缩期) 宽息期(舒张期)
• 结果
– Na+大量内流→膜去极化 – Na+继续内流→膜内正外负→超射 – 膜内正电逐渐阻止Na+内流→Na+达到平衡电位→Na+
通透性↓、K+通透性↑恢复→ K+外流→恢复静息电位→ 复极化
• 动作电位本质是Na+平衡电位
AP变化过程: ⑴ 静息相 ⑵ 去极相 ⑶ 复极相
AP是在静息电位基础上爆发的一次电位快速上升而 又快速下降及随后缓慢波动的电位变化,包括锋电位 (AP主成分)和后电位或去极化和复极化时相。
河豚
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
运动神经冲动传至神经末梢

末梢对Ca2+通透性增加 Ca2+内流入末梢内

接头前膜内囊泡向前膜移动、融合、破裂

ACh释放入接头间隙

ACh与终板膜受体结合

受体构型改变

终板膜对Na+、K+(尤其Na+)通透性增加

产生终板电位(EPP)

兴奋冲动经过运动终板传递过程示意图
• A.F赫胥黎(Andrew Fielding Huxley)是一 位文学硕士,他出于对神经的兴奋和传导 现象的兴趣而转入生理学研究,与Hodgkin 共同荣获1963年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
膜电位发生

运动生理学 第1章骨骼肌机能

运动生理学 第1章骨骼肌机能
在刺激强度超过刺激阈后,即使刺激强度再 增加,动作电位幅度也不变,这种现象称为“全 或无”现象。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三、动作电位的传导
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的传导具有以 下特征: ➢ 生理完整性 ➢ 双向传导 ➢ 不衰减和相对不疲劳性 ➢ 绝缘性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四、局部兴奋
阈下刺激引起的局部兴奋有下列特点: ➢ 不是“全或无”的,它可随着刺激强度增
➢ 解决体育基础学科中某些理论与实践问题。 ➢ 了解训练对神经肌肉的影响,为评定运动员
训练水平提供依据。
运动生理学
Thank you very much!
运动生理学
(二)根据肌纤维代谢特征: 慢缩氧化型(SO) 快缩强氧化酵解型(FOG) 快缩强酵解型(FG)。
运动生理学
二、两类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和代谢特征
➢ 形态特征 ➢ 代谢特征 ➢ 生理特征
运动生理学
三、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分布
不同肌纤维在同一块肌肉中所占的数量百 分比,称肌纤维类型的百分组成。
快肌的肌纤维组成: 快A:收缩速度方面等同快肌,但代谢特征兼 有快肌和慢肌特征。 快B:典型的快肌。 快C:过渡型纤维,具有未完全分化特征,其 数量较少。
明带中央有一条深色的Z线,暗带中部有条 染色浅的H带,H带中央有一条深色的M线。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肌原纤维
➢ 肌节:
1)定义: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 (sarcomere)。
肌节为骨骼肌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基本结构单位。 2)组成:每个肌节由1/2 I 带+A 带十 1/2 I 带 组成。
长期运动可使肌中结缔组织肥大。
运动生理学
第八节 肌电图
采用适当的方法将肌肉兴奋时的电变化 经过引导、放大和记录,所得到的图形称为肌 电图(EMG)。

骨骼肌的生理特性

骨骼肌的生理特性

骨骼肌的生理特性
骨骼肌的生理特性
骨骼肌是人体内最重要的一类肌肉,它通过收缩产生动力,维持人体各种机能
和维持人体活动,骨骼肌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标准骨骼肌,也叫肌筋复合体,这是最普遍的骨骼肌,可以提供力量;另一类是心肌,它的作用是支撑心脏的活动。

骨骼肌收缩时,ATP作为能量来源支撑它;第二,它能够使用氧气来质朴收缩,在低浓度的能量可以持续的支撑它的收缩;第三,骨骼肌能够控制血液循环,控制血液循环,由于血液中氧气的不断运送,保证骨骼肌能够正常运行;第四,它可以增加活动运动,使得肌肉收缩速度更快;第五,它可以增加组织的力量,增强组织的力量,它的力量可以增强组织的机能,减低损坏的风险,并且在练习肌肉的时候可以更有效地收获回报。

骨骼肌的特性直接影响人体活动能力,所以它在人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
是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保障,对于增强骨骼肌的力量,减少疾病风险,给大家带来均衡的身体状况,运动是一个极重要的积极活动。

正确有效的运动能够有效增强骨骼肌收缩力,减少诸如肌肉疲劳之类的状况,也可以极大的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时间,增加效率。

总之,骨骼肌在人体机能的展现和养护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应以重视的看待它的重要性。

第3章骨骼肌机能

第3章骨骼肌机能

完全强直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
①不完全强直收缩 :肌肉受到一连串刺激时,
当后一个刺激落在前一个收缩的舒张期,肌肉就 表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在描记曲线上形成锯齿 形。 ②完全强直收缩 :如果当后一个刺激落在前 一个收缩的收缩期,于是各次收缩的张力或长度 变化可以融合而叠加起来,这种收缩称为完全强 直收缩,描记曲线上的锯齿形消失,形成光滑的 曲线。
二、肌管系统 • 横小管系统:肌细胞膜从表面横向伸入 肌纤维内部的膜小管系统。 • 纵小管系统:肌质网系统 。 • 终池:肌质网在接近横小管处形成特殊 的膨大。 • 三联管结构:每一个横小管和来自两侧 的终末池构成复合体。
三、肌丝的分子组成
(一)粗肌丝
一条粗肌丝约有200个肌球蛋白分子 组成。每个肌球蛋白分子,呈双头长杆 状。
Ⅰ型和Ⅱ型;Ⅱ型中又分为Ⅱa、Ⅱb和Ⅱc 三个亚型。
二、肌纤维类型的形态虚学、生理学 及代谢特征
(一)形态特征
快肌纤维:直径较大,含有较多的收缩蛋白, 肌浆网较发达,由较大的运动神经元支配, 神经纤维较粗,传导速度较快。 慢肌纤维:直径较小,毛细血管网较丰富, 含有较多的肌红蛋白,含有较多、较大的线 粒体,由较小的运动神经元支配,运动神经 纤维较细,传导速度较慢。
三、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1.单收缩
整块骨骼肌或单个肌细胞受到一次短 促的刺激,产生一次动作电位,并出现 一次机械收缩和随之的舒张现象,称为 单收缩。 收缩全过程分为收缩期和舒张期,前 者持续时间较后者为短。
单收缩曲线
潜伏期
缩短期
宽息期
10毫秒
2.复合收缩
肌肉受到连续刺激,前一次收缩和舒张尚 未结束,新的收缩在此基础上出现的过程。

张力-速度曲线

教师资格证:体育《骨骼肌机能》知识点详解

教师资格证:体育《骨骼肌机能》知识点详解

教师资格证:体育《骨骼肌机能》知识点详解来源:凯程教师资格证,跟着徐影考教师。

一、肌纤维的结构肌细胞又称肌纤维,是肌肉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肌纤维是由成百上千条肌原纤维所组成。

肌纤维长度为数微米到数十厘米,成人直径约为60微米;肌纤维外面包有一层结缔组织,称为肌内膜,多个肌纤维排列成束(肌束),多个肌束聚集在一起构成一块肌肉,外面有一层结缔组织膜,称为肌外膜。

肌原纤维排列顺序与肌纤维平行,纵贯肌纤维全长了,直径1-2微米。

在显微镜下全长呈暗带(A带)和明带(I带)有规律的横纹排列,故骨骼肌也称横纹肌。

一般每块肌肉两端是肌腱,无收缩功能;中间称为肌腹,可收缩。

肌肉收缩与舒张是由粗、细两种肌丝按一定的规律排列而成。

暗带由粗肌丝而形成,明带由细肌丝儿而形成。

明带中间有一道纵贯I带称为Z线。

在一个肌小节中,两侧Z线细肌丝在A带中段未相遇的距离,即位H区,此时A区只有粗肌丝,H区外为A带。

当肌肉收缩时,I带变小,反之变长,则A带不变。

二、肌丝的组成蛋白质占肌肉干重的75%-8%,与收缩机制有关的蛋白质的50%-60%。

肌细胞收缩的物质基础是粗、细蛋白质肌丝。

1.粗肌丝粗肌丝主要由肌球蛋白(又称肌凝蛋白)组成。

一条粗肌丝中约有200个肌球蛋白。

2.细肌丝细肌丝主要由机动蛋白(又称肌纤蛋白)、原肌球蛋白(又称原肌凝蛋白)、和肌钙蛋白(又称原宁蛋白)组成。

肌动蛋白单体呈球状,称G-肌动蛋白是构成细肌丝的主干;原肌球蛋白也呈双螺旋状,有阻碍横桥与肌肉蛋白结合,每个原肌球蛋白分子大约掩盖7个活性位点。

肌钙蛋白是含有三个亚单位的复合体,主要导致肌纤维收缩。

三、骨骼肌的特性1.骨骼肌的物理特性骨骼肌在受到外牵拉或负重时可被拉长,这种特性称为伸展性。

而当外力或负重取消后,肌肉的长度又可恢复,这种特性称为弹性。

温度降低,肌浆摩擦变大,肌肉粘滞性增加,伸展性和弹性下降;反之则上升。

2.骨骼肌的生理特性骨骼肌是可兴奋组织,收到刺激后可产生兴奋,这种特性称为兴奋性。

运动生理学2

运动生理学2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 (1)第一节;肌纤维的结构 (1)一、肌原我纤维和肌小节 (1)二、肌管系统 (1)三、肌丝的分子组成 (1)第二节;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一、静息电位 (1)二、动作电位 (1)三、动作电位的传导 (1)四、细胞间的兴奋传递 (1)五、肌电 (1)第三节;肌纤维的收缩过程 (1)一、肌丝滑行学说 (1)二、肌纤维收缩的分子机制 (1)三、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藕连 (1)第四节;骨骼肌特性 (1)一、骨骼肌的物理特性 (1)二、骨骼肌的生理特性及其兴奋条件 (2)第五节;骨骼肌收缩; (2)一、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2)二、骨骼肌收缩的力学表现 (2)三、运动单位的动员 (2)第六节;肌纤维类型与收缩能力 (2)一、肌纤维类型的划分 (2)二、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机能及代谢特征 (2)三、运动时不同类型运动单位的动员 (2)四、肌纤维类型与运动项目 (2)五、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 (2)第七节;肌电的研究与应用 (2)一、利用肌电测定神经的传导速度 (2)二、利用肌电评定骨骼肌的机能状态 (2)三、利用肌电评价肌力 (2)四、利用肌电进行动作分析 (2)第二章;血液 (2)第一节;概述 (3)一、血液的组成 (3)二、内环境 (3)三、血液的功能 (3)第二节;运动对血量的影响 (3)第三节;运动对血细胞的影响 (3)一、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3)二、运动对白细胞的影响 (3)三、运动对血小板的影响 (3)第四节;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3)一、血红蛋白的功能 (3)二、血红蛋白与运动训练 (3)第五节;运动对血液凝固和纤溶能力的影响 (3)一、血液凝固和纤溶 (3)二、运动对血凝和纤溶能力的影响 (3)第三章;循环机能 (3)第一节;心脏的机能 (3)一、心脏的一般结构 (4)二、心脏的生理特性 (4)三、心脏的泵血功能 (4)四、心电图 (4)第二节;血管生理 (4)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4)二、血压 (4)三、动脉脉搏 (4)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血量 (4)五、微循环 (4)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4)一、神经调节 (4)二、体液调节 (4)三、局部血流调节 (4)第四节;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 (4)一、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 (4)二、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4)三、测定脉搏(心率)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意义 (5)四、体育运动与心血管疾病 (5)第四章;呼吸机能 (5)第一节;呼吸运动与肺通气机能 (5)一、肺通气的动力学 (5)二、肺通气技能 (5)三、肺通气机能的指标 (5)第二节;气体交换与运输 (5)一、气体交换 (5)二、气体运输 (5)第三节;呼吸运动的调节 (5)一、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系统 (5)二、呼吸运动的发射性调节 (5)三、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5)第四节;运动对呼吸机能的影响 (5)一、运动时肺通气机能的变化 (5)二、运动时肺换气机能的变化 (5)三、运动时呼吸的调节 (6)四、运动时合理呼吸 (6)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 (6)第一节;物质代谢 (6)一、人体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6)二、主要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 (6)第二节;能量代谢 (6)一、基础代谢 (6)二、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与消耗 (6)第三节;体温 (6)一、正常人体温度 (6)二、体温调节 (6)第六章;肾脏机能 (6)第一节;肾脏的基本结构 (6)一、肾单位的基本结构 (6)二、肾脏的血液循环 (6)第二节;尿的生成过程 (7)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7)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7)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7)四、尿的成分、理化性质及尿量 (7)第三节;肾脏在保持水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7)一、肾脏在保持水平衡中的作用 (7)二、肾脏在保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7)第四节;运动对肾脏机能的影响 (7)一、尿量 (7)二、运动向蛋白尿 (7)三、运动性血尿 (7)第七章;内分泌机能 (7)第一节;内分泌概念 (7)一、内分泌与内分泌腺 (7)二、激素 (7)三、激素的作用机制 (7)第二节;主要内分泌腺及其作用 (8)一、下丘脑与垂体 (8)二、甲状腺 (8)三、肾上腺 (8)四、胰岛 (8)五、甲状旁腺 (8)六、性腺 (8)第三节;激素分泌的调控 (8)一、激素分泌的内反馈调控 (8)二、激素分泌的调控功能轴 (8)内分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 (8)兴奋剂(参考内容) (8)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 (8)第一节;感觉器官 (8)二、视觉器官 (8)三、听觉与位觉 (8)四、本体感觉 (9)第二节;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 (9)一、神经系统概述 (9)二、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 (9)三、神经系统的运动整合作用 (9)四、脑的高级功能 (9)五、睡眠 (9)第九章;运动技能 (10)第一节;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和生理本质 (10)一、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 (10)二、运动技能的分类 (10)三、运动技能的生理本质 (10)第二节;形成运动技能过程及其发展 (10)一、泛化过程 (10)二、分化过程 (10)三、巩固过程 (10)四、动作自动化 (10)第三节;影响运动技能形成及发展的因素 (10)一、动机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10)二、反馈在运动技能形成及教学训练中的作用 (10)三、训练水平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 (10)四、大脑皮质机能状态在运动技能形成中作用 (10)五、感觉机能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 (10)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机能 (10)第一节;概述 (11)一、需氧量和摄氧量 (11)二、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 (11)氧债(参考内容) (11)第二节;有氧工作能力 (11)一、最大摄氧量 (11)二、乳酸阈 (11)三、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11)第三节;无氧工作能力 (11)一、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 (11)二、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 (11)三、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11)第十一章;身体素质 (11)第一节;力量素质 (11)一、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 (11)二、肌肉力量的可训练因素 (11)三、功能性肌肉肥大 (11)五、力量训练要素 (12)第二节;速度素质 (12)一、速度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12)二、速度素质的训练 (12)第三节;耐力素质 (12)一、有氧耐力及其训练 (12)二、无氧耐力及其训练 (12)第四节;灵敏和柔韧素质 (12)一、灵敏素质 (12)二、柔韧素质 (12)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机能变化规律 (12)第一节;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12)一、赛前状态 (12)二、准备活动 (12)第二节;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工作状态 (12)一、进入工作状态 (12)二、稳定工作状态 (13)第三节;运动性疲劳 (13)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其分类 (13)二、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 (13)三、运动性疲劳产生的部位及其特征 (13)四、运动性疲劳的诊断 (13)第四节;恢复过程 (13)一、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 (13)二、机体能源储备的恢复 (13)三、促进恢复的措施 (13)第十三章;运动训练原则的生理学分析 (13)第一节;概述 (13)一、运动训练学的生理学本质 (13)二、机体对运动负荷的反应特征 (13)三、运动负荷与训练效果的关系 (13)第二节;超负荷原则生理学分析 (13)一、基本概念与意义 (13)二、生理学分析 (14)三、超负荷原则在训练中的应用 (14)第三节;恢复原则生理学分析 (14)一、基本概念及意义 (14)二、生理学分析 (14)三、恢复原则在训练中的应用 (14)第四节;周期性原则生理分析 (14)一、基本概念及意义 (14)二、生理学分析 (14)第五节;个体化原则生理学分析 (14)一、基本概念与意义 (14)二、生理学分析及应用 (14)第十四章;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 (14)第一节;高原环境与运动能力 (14)一、高原应激 (14)二、高原服习 (14)三、高原训练的生理学适应 (14)四、高原训练的要素 (15)第二节;热环境与运动能力 (15)一、热应激与适应 (15)二、热病及其预防 (15)第三节;冷环境与运动能力 (15)一、冷应激与运动 (15)二、冷服习 (15)第四节;水环境与运动能力 (15)一、水环境与运动能力 (15)二、对水环境的适应 (15)第十五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 (15)第一节;运动训练对机体机能的影响 (15)一、安静状态下运动员的生物学特征 (15)二、运动时和恢复期运动员的生物学特征 (15)第二节;影响运动训练效果的因素 (15)一、运动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 (15)二、遗传因素 (15)三、年龄和性别差异 (16)四、生物节律因素 (16)第三节;人体机能的评定方式 (16)一、横向比较 (16)二、纵向比较 (16)三、不同机能状态的技能水平比较 (16)第四节;人体机能评定的常用指标 (16)一、身体形态学指标 (16)二、生理学评定指标 (16)三、其他技能评定指标 (16)四、机能评定的一般步骤 (16)第五节;适宜运动量的生理学评定 (16)一、生理指标的检查 (16)二、运动员的自我感觉与教育学观察 (16)第十六章;少年儿童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功 (16)第一节;儿童少年生长发育 (16)一、基本概念 (16)二、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班规律 (17)三、影响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17)四、生长发育年龄阶段的划分与青春发育期 (17)第二节;儿童少年的解剖生理特点和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 (17)一、骨骼 (17)二、关节 (17)三、肌肉 (17)四、血液循环 (17)五、呼吸系统 (17)六、神经系统 (17)七、内分泌系统 (17)第三节;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 (17)一、儿童少年身体素质发展规律 (17)二、儿童少年主要身体素质发展特点 (17)第十七章;女子的生理特点与体育运动 (17)第一节;女性生理特点 (17)一、女性生理阶段划分 (17)二、生理特点 (18)三、运动能力特点 (18)第二节;月经周期、妊娠与运动能力 (18)一、月经周期及其调节 (18)二、月经周期中运动能力的变化 (18)三、妊娠期运动能力 (18)第十八章;老年人生理特点与体育锻炼 (18)第一节;概述 (18)一、日历年龄与生物年龄 (18)二、衰老的概念及老年人划分标准 (18)三、衰老的机制 (18)第二节;老年人生理特点与健身作用 (18)一、神经系统 (18)二、运动系统 (18)三、心血管系统 (18)四、呼吸系统 (18)五、血液系统 (18)六、免疫系统 (19)七、抗氧化系统 (19)八、体成分和体重 (19)九、血脂代谢 (19)第三节;老年人健身运动原则 (19)一、适宜运动项目原则 (19)二、循序渐进原则 (19)三、经常性原则 (19)四、个别对待原则 (19)五、自我监督原则 (19)第十九章;运动处方的生理学基础 (19)第一节;概述 (19)第二节;运动处方的基本要素 (19)二、运动类型 (19)三、运动强度 (19)四、运动时间 (19)五、运动的时间带 (20)六、运动频度 (20)七、注意事项 (20)第三节;运动处方的制定 (20)一、制定运动处方的步骤 (20)二、运动处方的制定 (20)第四节;运动处方的实施 (20)一、实施过程的阶段性 (20)二、实施过程中的自我监控 (20)第五节;健身运动处方示例 (20)一、健身跑 (20)二、健身跑运动处方 (20)第二十章;生物节律与运动能力 (20)第一节;概述 (20)一、生物时间结构的基本成分 (20)二、生物时间结构的分类 (20)三、生物节律特殊研究方法 (20)第二节;运动员的生物节律特征 (21)一、血气指标和心肺功能的近似昼夜节律特征 (21)二、人体体能的近似昼夜节律特征 (21)三、激素水平的近似昼夜节律特征 (21)四、体温近似昼夜节律特征 (21)第三节;运动员生物节律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21)一、运动员生物节律模型的建立的主要步骤 (21)二、运动员生物节律模型的应用 (21)第四节;人体生物节律的调整 (21)一、调整的方向和跨度 (21)二、调整方法 (21)三、标志节律 (21)四、时差调整 (21)第五节;激素变化节律与运动员选材 (21)一、某些激素的昼夜变化特点 (21)二、用激素调节选材的主要指标 (21)三、注意事项 (21)第二十一章;运动生理负荷的监测与调控 (22)第一节;概述 (22)一、基本概念 (22)二、运动生理负荷的基本要素 (22)三、运动生理负荷的决定因素 (22)第二节;运动生理负荷的监测与调控 (22)二、监测的基本内容 (22)三、监测的方法 (22)四、实时调控的方法 (22)第三节;运动生理负荷的实时分析 (22)一、实时分析的概念和基本要求 (22)二、实时分析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2)第二十二章;免疫机能与运动能力 (22)第一节;免疫系统概述 (22)一、免疫的概念 (22)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23)三、免疫反应 (23)第二节;运动性免疫机能 (23)一、运动负荷与免疫机能 (23)二、运动性免疫模式 (23)第三节;运动性免疫抑制 (23)一、运动性免疫抑制的可能机理 (23)二、运动性免疫抑制的生理意义 (23)三、运动性免疫抑制的调理 (23)第一章第一章;骨骼肌机能第一节;肌纤维的结构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二、肌管系统三、肌丝的分子组成第二节;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一、静息电位二、动作电位三、动作电位的传导四、细胞间的兴奋传递五、肌电第三节;肌纤维的收缩过程一、肌丝滑行学说二、肌纤维收缩的分子机制三、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藕连第四节;骨骼肌特性一、骨骼肌的物理特性二、骨骼肌的生理特性及其兴奋条件第五节;骨骼肌收缩;一、骨骼肌的收缩形式二、骨骼肌收缩的力学表现三、运动单位的动员第六节;肌纤维类型与收缩能力一、肌纤维类型的划分二、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机能及代谢特征三、运动时不同类型运动单位的动员四、肌纤维类型与运动项目五、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第七节;肌电的研究与应用一、利用肌电测定神经的传导速度二、利用肌电评定骨骼肌的机能状态三、利用肌电评价肌力四、利用肌电进行动作分析第二章;血液第一节;概述一、血液的组成二、内环境三、血液的功能第二节;运动对血量的影响第三节;运动对血细胞的影响一、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二、运动对白细胞的影响三、运动对血小板的影响第四节;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一、血红蛋白的功能二、血红蛋白与运动训练第五节;运动对血液凝固和纤溶能力的影响一、血液凝固和纤溶二、运动对血凝和纤溶能力的影响第三章;循环机能第一节;心脏的机能一、心脏的一般结构二、心脏的生理特性三、心脏的泵血功能四、心电图第二节;血管生理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二、血压三、动脉脉搏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血量五、微循环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二、体液调节三、局部血流调节第四节;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一、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二、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三、测定脉搏(心率)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意义四、体育运动与心血管疾病第四章;呼吸机能第一节;呼吸运动与肺通气机能一、肺通气的动力学二、肺通气技能三、肺通气机能的指标第二节;气体交换与运输一、气体交换二、气体运输第三节;呼吸运动的调节一、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系统二、呼吸运动的发射性调节三、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第四节;运动对呼吸机能的影响一、运动时肺通气机能的变化二、运动时肺换气机能的变化三、运动时呼吸的调节四、运动时合理呼吸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第一节;物质代谢一、人体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二、主要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第二节;能量代谢一、基础代谢二、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与消耗第三节;体温一、正常人体温度二、体温调节第六章;肾脏机能第一节;肾脏的基本结构一、肾单位的基本结构二、肾脏的血液循环第二节;尿的生成过程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四、尿的成分、理化性质及尿量第三节;肾脏在保持水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一、肾脏在保持水平衡中的作用二、肾脏在保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第四节;运动对肾脏机能的影响一、尿量二、运动性蛋白尿三、运动性血尿第七章;内分泌机能第一节;内分泌概念一、内分泌与内分泌腺二、激素三、激素的作用机制第二节;主要内分泌腺及其作用一、下丘脑与垂体二、甲状腺三、肾上腺四、胰岛五、甲状旁腺六、性腺第三节;激素分泌的调控一、激素分泌的内反馈调控二、激素分泌的调控功能轴内分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兴奋剂(参考内容)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第一节;感觉器官一、概述二、视觉器官三、听觉与位觉四、本体感觉第二节;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一、神经系统概述二、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三、神经系统的运动整合作用四、脑的高级功能五、睡眠第九章;运动技能第一节;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和生理本质一、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二、运动技能的分类三、运动技能的生理本质第二节;形成运动技能过程及其发展一、泛化过程二、分化过程三、巩固过程四、动作自动化第三节;影响运动技能形成及发展的因素一、动机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二、反馈在运动技能形成及教学训练中的作用三、训练水平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四、大脑皮质机能状态在运动技能形成中作用五、感觉机能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机能第一节;概述一、需氧量和摄氧量二、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氧债(参考内容)第二节;有氧工作能力一、最大摄氧量二、乳酸阈三、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第三节;无氧工作能力一、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二、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三、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第十一章;身体素质第一节;力量素质一、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二、肌肉力量的可训练因素三、功能性肌肉肥大四、力量训练原则五、力量训练要素第二节;速度素质一、速度素质的生理学基础二、速度素质的训练第三节;耐力素质一、有氧耐力及其训练二、无氧耐力及其训练第四节;灵敏和柔韧素质一、灵敏素质二、柔韧素质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机能变化规律第一节;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一、赛前状态二、准备活动第二节;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工作状态一、进入工作状态二、稳定工作状态第三节;运动性疲劳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其分类二、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三、运动性疲劳产生的部位及其特征四、运动性疲劳的诊断第四节;恢复过程一、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二、机体能源储备的恢复三、促进恢复的措施第十三章;运动训练原则的生理学分析第一节;概述一、运动训练学的生理学本质二、机体对运动负荷的反应特征三、运动负荷与训练效果的关系第二节;超负荷原则生理学分析一、基本概念与意义二、生理学分析三、超负荷原则在训练中的应用第三节;恢复原则生理学分析一、基本概念及意义二、生理学分析三、恢复原则在训练中的应用第四节;周期性原则生理分析一、基本概念及意义二、生理学分析第五节;个体化原则生理学分析一、基本概念与意义二、生理学分析及应用第十四章;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第一节;高原环境与运动能力一、高原应激二、高原服习三、高原训练的生理学适应四、高原训练的要素第二节;热环境与运动能力一、热应激与适应二、热病及其预防第三节;冷环境与运动能力一、冷应激与运动二、冷服习第四节;水环境与运动能力一、水环境与运动能力二、对水环境的适应第十五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第一节;运动训练对机体机能的影响一、安静状态下运动员的生物学特征二、运动时和恢复期运动员的生物学特征第二节;影响运动训练效果的因素一、运动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二、遗传因素三、年龄和性别差异四、生物节律因素第三节;人体机能的评定方式一、横向比较二、纵向比较三、不同机能状态的技能水平比较第四节;人体机能评定的常用指标一、身体形态学指标二、生理学评定指标三、其他技能评定指标四、机能评定的一般步骤第五节;适宜运动量的生理学评定一、生理指标的检查二、运动员的自我感觉与教育学观察第十六章;少年儿童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功第一节;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一、基本概念二、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班规律三、影响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四、生长发育年龄阶段的划分与青春发育期第二节;儿童少年的解剖生理特点和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一、骨骼二、关节三、肌肉四、血液循环五、呼吸系统六、神经系统七、内分泌系统第三节;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一、儿童少年身体素质发展规律二、儿童少年主要身体素质发展特点第十七章;女子的生理特点与体育运动第一节;女性生理特点一、女性生理阶段划分二、生理特点三、运动能力特点第二节;月经周期、妊娠与运动能力一、月经周期及其调节二、月经周期中运动能力的变化三、妊娠期运动能力第十八章;老年人生理特点与体育锻炼第一节;概述一、日历年龄与生物年龄二、衰老的概念及老年人划分标准三、衰老的机制第二节;老年人生理特点与健身作用一、神经系统二、运动系统三、心血管系统四、呼吸系统五、血液系统六、免疫系统七、抗氧化系统八、体成分和体重九、血脂代谢第三节;老年人健身运动原则一、适宜运动项目原则二、循序渐进原则三、经常性原则四、个别对待原则五、自我监督原则第十九章;运动处方的生理学基础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运动处方的基本要素一、运动目的二、运动类型三、运动强度四、运动时间五、运动的时间带六、运动频度七、注意事项第三节;运动处方的制定一、制定运动处方的步骤二、运动处方的制定第四节;运动处方的实施一、实施过程的阶段性二、实施过程中的自我监控第五节;健身运动处方示例一、健身跑二、健身跑运动处方第二十章;生物节律与运动能力第一节;概述一、生物时间结构的基本成分二、生物时间结构的分类三、生物节律特殊研究方法第二节;运动员的生物节律特征一、血气指标和心肺功能的近似昼夜节律特征二、人体体能的近似昼夜节律特征三、激素水平的近似昼夜节律特征四、体温近似昼夜节律特征第三节;运动员生物节律模型的建立和应用一、运动员生物节律模型的建立的主要步骤二、运动员生物节律模型的应用第四节;人体生物节律的调整一、调整的方向和跨度二、调整方法三、标志节律四、时差调整第五节;激素变化节律与运动员选材一、某些激素的昼夜变化特点二、用激素调节选材的主要指标三、注意事项第二十一章;运动生理负荷的监测与调控第一节;概述一、基本概念二、运动生理负荷的基本要素三、运动生理负荷的决定因素第二节;运动生理负荷的监测与调控一、监测的基本原则二、监测的基本内容三、监测的方法四、实时调控的方法第三节;运动生理负荷的实时分析一、实时分析的概念和基本要求二、实时分析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第二十二章;免疫机能与运动能力第一节;免疫系统概述一、免疫的概念二、免疫系统的组成三、免疫反应第二节;运动性免疫机能一、运动负荷与免疫机能二、运动性免疫模式第三节;运动性免疫抑制一、运动性免疫抑制的可能机理二、运动性免疫抑制的生理意义三、运动性免疫抑制的调理。

运动生理学习题集全部

运动生理学习题集全部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一、名词解释1.向心收缩3.离心收缩4.等动收缩二、单项选择题1.静息状态下,肌小节中只有粗肌丝的部分是()。

A.A带B.I带C.H区D.Z线2.根据离子学说,静息电位的产生是由于()。

A.K+平衡电位B.Na+平衡电位C.Cl-平衡电位D.Ca2+平衡电位3.根据离子学说,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

A.K+停止外流B.Na+迅速大量外流C.K+突然迅速外流D.Na+迅速大量内流4.骨骼肌细胞兴奋后,处于()可以对阈下刺激发生反应。

A.绝对不应期B.相对不应期C.超常期D.低常期5.骨骼肌中的收缩蛋白是指()。

A.肌球蛋白B.肌动蛋白C.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D.肌钙蛋白6.按照肌丝滑行理论,肌肉缩短时()。

A.明带的长度减小,H带减小或消失B.暗带的长度不变,H带不变C.明带的长度不变,H带不变D.暗带和明带的长度均减小7.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力量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是()。

A.向心收缩B.离心收缩C.等长收缩D.等动收缩8.在下述哪种情况下,肌肉的收缩力量在整个关节范围内都可达到100%()。

A.向心收缩B.等长收缩C.离心收缩D.等动收缩9.等张收缩时()。

A.负荷恒定,速度恒定B.负荷改变,速度改变C.负荷恒定,速度改变D.负荷改变,速度恒定10.快肌纤维的形态学特征是()。

A.肌纤维直径大,线粒体较多B.肌纤维直径大,线粒体较少C.肌纤维直径小,线粒体较多D.肌纤维直径小,线粒体较少11.细肌丝主要由()组成。

A.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B.肌动蛋白、肌球蛋白、肌钙蛋白C.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球蛋白D.肌球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12.下列()参与构成粗微丝。

A.肌球蛋白B.肌动蛋白C.原肌球蛋白D.肌钙蛋白13.静息电位形成的基础是()。

A.K+外流,B.K+内流C.Na+外流D.Na+内流14.从时间关系来说,锋电位相当于细胞的()。

第2章-骨骼肌机能

第2章-骨骼肌机能

肌肉收缩、舒张:肌丝长度不变,重叠程度改变 收缩:肌节变短,I带变短,H区变窄 拉长:肌节变长,I带边长,H区变宽
二、肌管系统 视图
肌原纤维间的小管系统。
(一)横管/T管:肌细胞膜表面内凹 横向伸入肌纤维内部,在Z线附近形成 环绕肌原纤维的管道。走行方向和肌 原纤维相垂直,(肌膜AP沿T管传 导)。
粗、细肌丝微细结构视图
粗肌丝:肌球/凝蛋白(形似豆芽,头部横桥)
肌 原
收缩蛋白

肌动/纤蛋白(球状→双螺旋状,细肌丝主干)

细肌丝 原肌球/凝蛋白(双螺旋绳索状,安静时掩盖结合位点)
调节蛋白
肌钙蛋白(球形,三个亚基)
肌动蛋白
肌钙蛋白
肌球蛋白
原肌球蛋白
返回
第二节 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在细胞膜两侧发生一次 可传播的电位变化,称动作电位。因此,从这个 意义上讲,兴奋性又特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 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而兴奋(Excitation)则是产 生动作电位本身或动作电位同义语。)。
强度-时间曲线揭示了组织兴奋 的普遍规律,在体内一切可兴奋组织 都可以绘制出类似的曲线。
兴奋性变化过程
绝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低常期 恢复期


电 ++++++++++++++++++++
位 在
- - - - - - - - - -- - - - - - - - - -
神 - - - - - - - - - -- - - - - - - - - -

骨骼肌机能

骨骼肌机能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 引起肌钙蛋白的构型改变

原肌凝蛋白发生位移 暴露出细肌丝上与横桥结合位点

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 激活ATP酶作用,分解ATP
↓ ↓
横桥摆动 牵拉细肌丝朝肌节中央滑行

产生终板电位(EPP) EPP引起肌膜AP
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
细胞间的兴奋传递
神经-肌肉接头示意图
(一)神经-肌肉 接点的结构 ①接头前膜 (终板前膜) ②接头后膜 (终极后膜) ③接头间隙 (终板间隙)
二、肌丝的分子组成
骨骼肌超微结构示意图
肌细胞又称肌纤维,是肌 肉的基本结构和供能单位。
1、肌原纤维和肌小节
每个肌细胞含有数百至数千 条与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的 肌原纤维。直径约1-2微米, 纵贯肌细胞全长。
肌小节:两条Z线之间的 结构是肌纤维最基本的结 构和供能单位。
肌原纤维结构图
3、肌丝的分子组成 (一)粗肌丝 主要由肌球蛋白组成,呈长杆状且一端有球状 膨大部,称横桥。 横桥:(1)能与细肌丝结合位点发生可逆性结 合。 (2)具有ATP酶作用。
第四节 肌纤维的收缩过程
一、肌丝滑行学说
骨骼肌收缩示意图

赫胥黎等人发现,肌肉缩短时A带的长度不变, 而I带和H区变窄。在肌肉被拉长时,A带的长 度仍然不变,I带和H区变宽。同时发现,无论 肌小节缩短或被拉长时,粗肌丝和细肌丝的长 度都不变,但两种肌丝的重叠程度发生了变化。 根据以上发现,Huxley等人提出了滑行学说。 滑行学说认为: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 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即当肌肉收缩 时,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 向A带中央滑动,结果相邻的各Z线互相靠近, 肌小节的长度变短,从而导致肌原纤维以至整 条肌纤维和整块肌肉的缩短。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一、骨骼肌机能1.肌细胞(又称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机构和功能单位。

每个肌细胞含有数百至数千条与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

肌原纤维由粗肌丝(主要由肌球蛋白组成)和细肌丝(主要由肌动蛋白组成),全长都有暗带(A带)和明带(I带)呈交替规则排列,在显微镜下呈现有规律的横纹排列。

2.一切活组织的细胞都存在生物电,细胞处于安静状态,细胞膜内外存在静息电位。

生物电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又十分重要的生命现象。

可兴奋组织细胞在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出现一种称为动作电位的电变化。

利用适当的仪器设备可以将动作电位记录下来。

临床上和运动人体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心电图、脑电图和肌电图就是所记录的各相应组织细胞动作电位的综合电位变化。

膜电位的产生原理可以用“离子学说”来解释。

离子学说认为:①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是不均匀的;②细胞膜对各种离子通透具有选择性。

当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而对Na+的通透性较小,所以就形成在静息时K+向细胞外流动。

使细胞外因增加带正电荷的K+而电位上升。

当促使K+外流的由浓度差形成的向外扩散力与阻止K+外流的电场力相等时,细胞内外的电位差值就稳定在一定水平上,这就是静息电位。

当细胞受到刺激时,膜上的Na+通道被激活而开放,Na+顺浓度梯度瞬间大量内流,细胞内正电荷增加,导致电位急剧上升,负电位从静息电位水平减小到消失进而出现膜内为正膜外为负的电位变化,当膜内正电位所形成的电场力增大到足以对抗Na+内流时,膜电位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即动作电位。

3.动作电位一旦在细胞膜的某一点产生,就沿着细胞膜向各个方向传播,直到整个细胞膜都产生动作电位为止。

在无髓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的。

在有髓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是越过每一段带髓鞘的神经纤维呈跳跃式传导的。

4.神经细胞与肌细胞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运动终板实现的。

当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到轴突末梢时,在Ca2+的作用下,突触小泡将乙酰胆碱释放到接头间隙。

1 骨骼肌机能

1 骨骼肌机能

结论:RP的产生主要是K+向膜外扩散的结果
RP=K+的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AP)
概念: 当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产生的
动作电位的变化过程
+30 0
反极化
峰电位 去极相
复极相
-90
静息相
后电位
静息电位
AP或锋电位的产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
去极化达到一定幅度(阈电位) 肌细胞膜爆发动作电位 骨骼肌细胞兴奋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特征
1.化学化学性传递 N末梢AP→ACh+受体→肌膜AP 2.具1对1的关系: 3.单向传递 4.时间延搁 5.易受化学和环境其它因素影响
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
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 --把从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与肌丝滑行为基 础的收缩过程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叫兴奋—收缩耦联. 兴奋—收缩耦联过程 动作电位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部 三联管部位的信息传递 肌质网对Ca2+的释放和再积聚 Ca2+是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 物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生物电:一切活的组织细胞都存在电活动,这种电活 动称为生物电.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细胞间的兴奋传递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
概念: 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跨膜电位
哺乳动物的肌肉和神经细胞膜内电位为-70~-90mv 静息时细胞膜两侧保持外正内负的状态---膜的极化状态
骨骼肌收缩的形式和力学表现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骨骼肌收缩的力学表现
运动单位的动员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骨骼肌的物理特性

骨骼肌的物理特性

骨骼肌的物理特性
骨骼肌具有多种特殊的物理特性,这些物理特性是骨骼肌的决定性因素,对骨骼肌的
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骨骼肌的弹性、可塑性、机能扩张性、肌肉韧性等物理特性,都是关系到骨骼肌的功能的重要特征。

首先,骨骼肌具有良好的弹性,可以使肌肉具有较大的抗力,并使肌肉行动更加协调,运动可靠性更高。

此外,骨骼肌还具有可塑性,肌肉组织可以根据环境和激励作出调整,
使身体有更好的适应能力。

另外,骨骼肌还具有机能扩张性,在循环系统受到少量的刺激后,可以扩张约10~20倍,并可以使肌肉活动更具有活力和敏感性。

最后,骨骼肌具有很
强的韧性,是一种经久耐磨的肌肉结构,可以抵御细微的拉伸、压缩和变形,并且性能稳定、耐久性好。

以上是骨骼肌的物理特性,它们是骨骼肌功能的决定因素,在我们不断使用骨骼肌时,可以更好地理解并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从而获得更好的锻炼效果。

健身训练生理骨骼肌

健身训练生理骨骼肌
Ⅰ型和Ⅱ型;Ⅱ型分为Ⅱa、Ⅱb和Ⅱc三个亚 型。
• WT (wildtype mice ) 普通小鼠
• TG (transgenic mice) 转基因 小鼠
二、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机能及代谢特征
(一)不同肌纤维的形态特征
形态学特征
肌纤维的直径 肌纤维数量 α -运动神经元 神经肌肉接点 终板面积 毛细血管网 血液供应 神经支配
分比最低的为24%,最高的为74.2%
表 一般人的肌纤维组成
受试者
肌肉
ST% 变化范围
男(19)
股外肌
57.7 ±2.5
男(11)
腓肠肌
52.6 38.0-73.2
女(10)
腓肠肌
51.0 27.4-72.0
男(8)
腓肠肌
46.7 ±3.7
男(14)
腓肠肌
43.9 24.0-72.9
男(14)
三角肌
45.2 33.5-58.3
男(9)
股外肌
43.8 26.0-60.6
男(69)
股直肌
53.9 ±12.2
男(23)
股外肌
46.0 ±13.0
男(10)
股外肌
44.0 --
男(14)
股外肌
46.3 28.2-74.2
女(4)
三角肌
57.5 40.1-68.3
女(4)
三角肌
35.4 27.2-42.1
水平低者:60%肌纤维参与活动 水平高者:90%肌纤维参与活动 研究证明:20-80%MVC活动,主要靠募集 更多的运动单位参与活动。
4.肌纤维收缩时的初长度
• 肌节最适初长(2.0-2.2m):粗肌丝肌球 蛋白横桥与细肌丝肌动蛋白结合数目最多, 从而使肌纤维收缩力最大。

骨骼肌机能

骨骼肌机能

第二节骨骼肌机能·一、肌纤维的结构肌细胞(又称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每个肌细胞含有数百至数千条与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

每一肌纤维包含上千条肌原纤维,每一肌原纤维又分为许多相互连续的节段,即肌小节,肌小节是肌肉实现收缩与舒张的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每一肌小节包括两端比较透明的明带和中间部分的暗带,在暗带中间有一较亮的线带称H带,在H带中央有一条M线,也称中线,肌节和肌节之间以Z线分界。

两条Z线之间的结构是肌纤维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称为肌小节。

当肌肉收缩时,暗带的长度不变,仍和收缩前一样,明带的长度即明显减小,当肌肉舒张时,细肌丝沿粗丝向暗带外侧滑动,故明带及H带均加宽。

二、肌丝的分子组成(一)粗肌丝1.粗肌丝的分子组成:由肌球蛋白(又称肌凝蛋白)组成。

分子形态成杆状,有头,肌球蛋白分子排列有规则,分成两束相对排列,分子杆状部朝向M线构成粗丝的主干,头部朝向两侧的Z线,形成等距离的横突,称横桥。

2.横桥的特点:能与ATP结合;具有ATP酶的活性;在一定条件下能与细肌丝上相应的位点结合,从而带动细肌丝向肌节中央滑行。

(二)细肌丝细肌丝的分子组成: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1.肌动蛋白(又称肌纤蛋白):分子单体成圆球型,许多单位象念珠似的连成链,两条链拧成双螺旋结构,成为细肌丝的主体,在肌动蛋白上有能与横桥做可逆结合的位点,直接与肌球蛋白一道实现肌丝的滑行,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被称为收缩蛋白。

2.原肌球蛋白(原肌凝蛋白):呈线带型,也相互连接拧成双螺旋结构,和肌动蛋白的双螺旋并行,位于肌动蛋白和粗丝的横桥之间,将肌动蛋白上的位点掩盖,阻止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

3.肌钙蛋白(原宁蛋白):含有三个亚单位的复合体。

亚单位I、C、T分别对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Ca2+具有高亲和力。

当细胞内Ca2+浓度增高时,肌钙蛋白亚单位C与Ca2+结合,引起整个肌钙蛋白分子结构改变,进而引起原肌球蛋白分子构变,暴露肌动蛋白分子上的活性位点使肌动蛋白与横桥结合,最终导致肌纤维收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 终池内的 Ca2+进入肌浆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 肌钙蛋白的构型改变 原肌球蛋白位移, 暴露细肌丝上的结合位点 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
分解 ATP释放能量 横桥摆动
牵拉细肌丝朝肌节中央滑行 肌节缩短 =肌细胞收缩
制机张舒肌骼骨
兴奋-收缩耦联后
?1.定义: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 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2.形成原因:钠离子(Na+)内流去极 化达阈电位,引起Na+大量迅速内流达 平衡电位 ;钾离子(K+)外流复极化达 静息电位水平。
1.静息相 2.去极相
去极化 :-90 →0mv 反极化 :0→+ 30mv 3.复极相 +30→-90mv
产生收缩反应的能力。
第三节 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1.定义: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
内外所存在的电位差。 ?2.RP值:哺乳动物的骨骼肌细胞为-70~
-90mV。 ?3.形成原因:钾离子(K+)外流,达钾
离子平衡电位。
二、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第一节 肌纤维的结构
肌细胞 :肌膜、肌浆(细胞 质)、细胞核。肌浆中 有平行排列的 肌原纤维 和复杂的 肌管系统 。
一、肌原纤维 纵贯肌纤维全长,直径约 1-2 ? m。平行排列的粗、 细肌丝组成。 肌小节:两条 Z线之间的 结构。
肌小节的示意图
粗肌丝和细肌丝的空间排列示意图
二、肌丝的分子组成
动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肌管系统
包绕在每一条 肌原纤维周围 的膜性囊管状 结构,是骨骼 肌兴奋收缩耦 联过程的形态 学基础。
? 横小管系统 :肌细胞 膜从表面横向伸入肌 纤维内部的膜小管系 统。
? 纵小管系统 :肌质网 系统 。
? 终池:肌质网在接近 横小管处形成特殊的 膨大。
? 三联管结构 :每一个 横小管和来自两侧的 终末池构成复合体。
运动生物化学
是研究运动过程中,机体的化学组 成(蛋白质、核酸、糖、脂类、无机盐 和水等)之间的相互适应,机体内物质 和能量代谢及调节的规律,为增强体质、 提高运动能力、机能监控和评定、制定 运动处方提供理论基础。
运动障碍学
是分析各种病理状态下所出现的运 动学特征,包括骨关节、肌肉、神经损 伤等所致的运动功能障碍。
先Hale Waihona Puke 有肘关节 的结构,其次 要有产生关节 活动的力(肌 肉)。
决定有效功能的因素——很多 ?要有肌群间的
协同(主动肌 和拮抗肌,中 和肌和固定 肌)。
决定有效功能的因素——很多 ?这些依赖神经
的控制进行调 节,不同疾病 时,表现不同。 中枢瘫和外周 瘫不同。
运动学所要学习的内容
正常人体运动学 运动生物力学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心理学 运动障碍学
运动心理学
是研究人体 运动与心理之间 的关系,提到不 同运动对心理产 生的影响,以及 应用运动对不同 心理疾患所起的 治疗作用。
第一章 骨骼肌机能
针灸系康复医学教研室
本章内容
肌纤维的结构 骨骼肌的特性 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骨骼肌的收缩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肌电的研究与应用
肌肉的种类
骨骼肌——动力器官(人体运动) 心肌——心脏的跳动 平滑肌——胃肠道的运动等
骨骼肌机能
运动学
运动学是运用力学方法和原理 来观察研究人体节段运动和整体运 动所产生的各种活动功能,以及生 理、生化和心理的改变,并阐述其 变化的原理、规律和结果,是康复 医学中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
康复医学的本质
康复医学是针对各种原因(含 先天性因素)引起的损伤和疾病所 致的功能障碍,应用一切可以利用 的手段(包括医学、教育、职业和 社会等),经过训练和再训练,达 到以恢复功能、重返社会为目的的 一门应用性学科。
正常人体运动学 ?这部分内容不
同于解剖学, 但又是在解剖 学的基础上, 阐述各主要关 节运动时涉及 的关节、肌群 结构及其功能。
运动生物力学
?是采用力学 原理分析各 主要关节活 动中出现的 力学现象。
运动生理学 ?是人体生理学
的一个分支, 是研究人体在 运动的影响下, 机能活动 变化 的规律。
②接头后膜 (终板后膜)
③接头间隙 (终板间隙)
运动神经末梢去极化 Ca2+进入神经膜内 (兴奋- 分泌耦联 )
ACh的释放 (神经分泌) R-ACh ( 化学接受 )
终板电位 肌膜锋电位
肌肉收缩
五、 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
? 电兴奋通过横管 系统传向肌细胞 深处
? 三联管结构处的 信息传递
? 肌质网中Ca2+释 放入胞浆以及 Ca2+由胞浆向肌 质网的再聚集。
三、动作电位的传导
动作电位在骨骼肌细胞膜上的传导是以 局部电流形式进行的。
四、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
(一)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 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又称为运动
终板。 (二)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机
制 通过化学递质乙酰胆碱和终板膜电位
变化来实现。
(一)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
①接头前膜 (终板前膜)
粗肌丝 :头部有一膨 大部 —— 横桥①能与 细肌丝上的结合位点 发生可逆性结合②具 有ATP酶的作用。
细肌丝 :肌动蛋白
原肌球蛋白
肌钙蛋白
? 肌钙蛋白是含有三个亚单位的复合体。亚 单位 I、亚单位 T和亚单位 C分别对肌动蛋白、 原肌球蛋白和 Ca2+具有高亲和力。
? 把原肌球蛋白附着肌动蛋白上。 ? Ca2+通过和肌钙蛋白结合,诱发横桥和肌
康复医学的本质
?康复医学与临 床医学治疗方 法的不同之处 是前者较少应 用药物和手术, 较多应用运动 和物理因子的 方法,其中又 以运动为主要 方法。
康复医学的本质 ?任何功能,包
括人类最基本 的日常生活能 力都不是生而 有之,功能只 有通过反复的 运动和活动才 能获得。
决定有效功能的因素——很多 ?以肘为例,首
第二节 骨骼肌的特性
一、骨骼肌的物理特性
?伸展性: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或负重 时可被拉长的特性。
?弹性:而当外力或负重取消后,肌肉的 长度又可恢复的特性。
?粘滞性:肌浆内各分子之间的相互摩擦 作用所产生的特性。
二、骨骼肌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受到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 ?传导性:细胞传导兴奋的能力。 ?收缩性: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后,立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