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文化
丧葬礼仪

各族人民的丧葬礼仪
陕西志丹丧葬礼仪
蒙古族丧葬礼仪
瑶族民间丧葬礼仪
出殡前的情形
瑶族民间丧葬礼仪
客家族丧葬礼仪
放河灯
彝族丧葬礼仪
彝族
苗族丧葬礼仪
蒙古族丧葬礼仪
东乡族丧葬礼仪
侗族丧葬礼仪
有土葬,火葬。悬葬
土家族丧葬礼仪
哈萨克族的丧葬礼仪
高山族丧葬礼仪
高山族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八大丧葬方式
中国古代有八大丧葬方式,如下: 8 船葬 中国南方古代一些少数民族的葬俗。因以船形棺为葬具,故名。 船棺葬分露天葬和土葬两种。船棺露天葬流行于东南部古越人所在地, 主要是福建及江西的武夷山区。福建崇安武夷山的船棺是独木舟形, 史称“架壑船棺”、“仙船”、“舟船”等,曾流行于商周至西汉年 间。近年考古发现,这种船棺分底盖两部分,均由整段木头刳成,上 下套合。底部为船棺的主体,中为长方形盛尸处;盖作半圆形,内部 刳空如船逢状。据文献记载,中国中南地区也有类似船棺葬:湖北称 “敝艇”,湖南称“船”,广西称“沉香船”、“仙人舟”。船棺土葬 系四川古代巴族的葬俗,流行于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1世纪末。考 古发现,四川巴县冬笋坝和昭化县宝轮院有船棺墓葬群,船棺体形硕大 笨重,用整段楠木刳凿或用6块整板拼合而成,中部为盛尸处,上有木 板为盖。
八大丧葬方式
中国古代有八大丧葬方式,如下: 5 塔葬 葬式之一。佛教活佛和僧侣处理遗体的一种方法。它起源 于原始佛教以塔安置佛舍利或佛之爪发的习俗。“塔”译自梵 文St□pa或巴利文th□po。塔葬法有三: ①将火化的骨灰埋葬在砖塔之内。采用此法的最为普遍。 ②将骨灰盒或部分遗骸如头盖骨、肱骨、股骨等,放在被称为 “灵塔”的“塔瓶”之内。 ③在“塔瓶”内安放经过药物处理的整尸和死者生前用品。 在西藏,活佛或高僧死后,先用水银和“色拉”香料水冲洗肠 胃,继而分别用樟脑水和藏红花水灌洗两遍,再用檀香木水和 樟脑及藏红花通擦尸体表皮,最后用丝绸包扎,穿上袈裟,置 于“塔瓶”之内。据认为用此法处理,尸体经久不腐,且皮肤 柔软如生。
中国的民族丧葬习俗文化

葬后祭祀
按远近亲疏时间不同分为"五服" 一是"斩衰"(崔音),用最粗的生麻布制丧服,断处外露, 不缉边,儿子与未嫁女儿,承孙皆为父母丧服,妻为夫 丧服,服三年. 二是次重之"齐衰",用粗生麻布制成,剪断处缉边.为祖 父母服一年,为曾祖父母服五个月,为高祖父母服一个 月. 三为"大功",孝服用熟麻布做成,为伯叔父母,堂兄弟, 未嫁堂姐妹丧服九个月. 四是"小功",用较细熟麻布制成,为从祖父母,堂伯祖父 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外祖父母,母舅,母姨服 丧五个月. 五是"缌(思音)麻",用最细熟麻布做成,为从曾祖父母, 族伯叔父母,族兄弟姐妹,表兄弟,岳父母丧服三个月.
亡灵祭祀
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也叫: 做七或犯七)。目前往往将做七改变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代替)、 三七、五七、七七、(现在只烧单数,烧大七)。按丧事习俗,烧一七、七七、以 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七、以死者女儿为 主。(烧五盆纸花)。按丧事习俗,烧七(做七)。 特别需要一说的是犯七。何谓 犯七?就是从亡故之日以农历推算,若逢七之日与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些日 子重合,就叫犯七,比如三七与这些日子相合,就是犯了三七。有道是:“亡 人不犯七,活人没饭吃”,意思是说,犯七有利于活人,但亡人却会因此而受 罪遭难,所以,遇此情况,活人需要为亡人消灾救难,也就是需要上坟为亡人 淋七。以山西为例,其具体的做法是:用麻纸剪纸人,其数目是比亡人之寿多 三个,扎于谷杆上,还要剪一把伞,一架梯子,一座桥。把这些纸人围成一圈, 扎到坟头,中间放伞、梯和桥,然后用水浇放有核桃和枣的漏瓢以淋纸人,并 虔诚地念种种提醒亡人的话语,如躲雨了,过桥了,打雷了等等。 3:烧百 天、烧周年、烧三周年的意义:人死到阴曹地府后,共有十位王官(阴府之检 察官)和四位审判官,其职是:将亡者提询,以生前所作所为,善善、恶恶、加以侦 讯,共有十位王官,掌理十殿,首先要过前七殿:第一殿秦广明王、第二殿楚江明王、 第三殿宋帝明王、第四殿伍官明王、第五殿阎罗帝君、第六殿卞城明王、第七 殿泰山明王、儿女烧七,希望父母在阴间能安然舒适,过王顺利。做七拜明王,查其 生前|“善悪”的行迹,四十九天后移送阴曹法院经四审,每十日为一旬,调审一次: 一审,(头旬,第五十九天)崔氏判官;二审,(二旬,第六十九天)李氏判 官;三审,(三旬,第七十九天)韩氏判官;四审,(四旬,八十九天)杨氏判官; 再过一旬就是九十九天烧百天(叫做短百天,长周年),再拜,第八殿平政明王、烧一 周年拜,第九殿都市明王、烧三周年拜,转轮明王后、决定如何投生,转入来世。
丧葬文化介绍

丧葬文化介绍
丧葬文化是人们在亲人离世后所遵循的传统礼仪和仪式,是一种尊重逝者、慰藉亲友、表达哀思的方式。
丧葬文化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在中国,丧葬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遗体处理:死者遗体的处理方式是中国丧葬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死不能乱丢丢弃,应该妥善处理。
遗体处理方式有火葬、土葬、水葬等,但通常火葬是最常见的方式。
2、丧事制度:此项制度是对亲人逝世所遵循的具体规矩,包括穿麻服、戴孝、行丧等等。
3、祭祀习俗:在中国,丧葬仪式通常伴有祭祀活动。
家人会在亲人的坟前烧纸、食品等,祭祖也是常见的仪式。
4、纪念仪式:丧葬仪式结束之后,人们还会进行追思、纪念等仪式。
如“三七”、“五七”、“七七”等日里,人们会在亲人的坟前祭拜,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丧葬文化能够让人们在亲人逝去后表达内心的悲痛,也让生者更加珍惜生命。
中国传统殡葬文化白事程序详解

中国传统殡葬文化白事程序详解土葬最古老、最普遍的方式之一。
在我国,已知的安葬方式有火葬、天葬、水葬、风葬、崖葬、塔葬、高棺葬,另如,原始社会仰韶文化中,也有人们把夭折的儿童放入瓮中,实行瓮棺葬。
各民族对灵魂不死的认识有所不同,导致了人们对丧葬方式的态度不同。
汉族人一般以土葬为荣耀,认为死人“入土为安”。
1、做七亦称烧七、斋七、理七、七七斋等,是民间常见的祭奠习俗。
其大致内容是:人死后,亲属每七天设斋会奠祭(或称追荐)一次,前后七次,共七七四十九天。
民间俗信对此尚有种种讲究,如第一个“七”称头七,由儿子为亡父(母)设木主焚纸钱,延请和尚诵经;二七则请道士还受生经;三七、四七俗称“散七”,可由外甥、侄辈来做;五七倍受重视,另有“回煞”仪式;六七由女儿备酒饭,无女则由侄女;七七称“断七”,由丧家供奉酒菜祭奠,并诵经除灵等。
当地风俗,凡人去世后要过七期,每期七天,据说是为死者超度的2、烧七从死者卒日算起,丧家每隔七天就要举行一次烧纸祭奠,共有7次,俗谓“烧七”。
一般是“三七”、“五七”比较重要,亲朋也要送来些纸、烛。
旧俗以为人死后其魂魄犹存,在七七四十九天前,死者的阴魂要回家一次,届时,丧家把香烛酒食摆好,在地上铺一层炭灰或草木灰,用以检验死者回来的足迹。
用一竹竿一根,隔一尺贴纸钱一张,立在门口台阶上或插于死者落气之屋的房檐下,据说阴魂见此就会进屋。
用土罐装一煮熟了的鸡蛋置于房屋角,以此贿赂殃神(俗称鸡脚神),让死者鬼魂在家里多待一会儿。
这时,一家老少躲得远远的,待规定的时间过去之后,先将一串爆竹丢进屋内,爆完才可以进家。
满百日和周年时,还要烧纸祭奠。
在人死后的半年或一年时,再给死者做一次道场。
死者葬后,孝子在家设灵位,守孝三年,按阴阳先生写出的“期单”进行祭祀活动。
“期单”贴在灵堂。
“烧七”就是从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称为“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共计49天。
丧葬传统文化

丧葬传统文化丧葬传统文化,那可讲究多了去了。
披麻戴孝,多庄重呀!就像给逝去的人穿上了一件厚厚的棉袄。
你想想,亲人去世了,大家都穿上孝服,那是一种尊重。
比如说家里老人走了,晚辈们都披麻戴孝,送老人最后一程。
这不是应该的吗?烧纸钱,这也是一种寄托呀。
就像给在另一个世界的亲人送钱花。
哎呀,每到清明节啥的,大家都去烧纸钱,希望亲人在那边过得好。
你说要是不烧纸钱,亲人在那边会不会没钱花呢?守灵,多有仪式感。
就像给亲人站岗放哨。
大家围在灵前,回忆着和亲人的点点滴滴。
比如说老人去世了,子女们守灵,那是一种不舍。
这不是很感人吗?哭丧,那是真伤心呀。
就像心里的大坝决了堤。
亲人去世了,放声大哭,那是对亲人的思念。
你看那些哭丧的人,哭得撕心裂肺,多让人心疼。
这不是真情流露吗?送葬队伍,浩浩荡荡。
就像一条长龙。
大家抬着棺材,缓缓前行。
比如说村里有人去世了,全村人都来送葬,那场面多壮观。
这不是一种团结吗?墓地选择,也有讲究呢。
要风水好,让亲人安息。
就像给亲人找一个舒服的家。
你说要是随便找个地方埋了,亲人能安心吗?丧葬音乐,低沉哀伤。
就像在诉说着亲人的故事。
听着那音乐,让人忍不住落泪。
比如说在葬礼上,哀乐响起,大家都沉浸在悲伤之中。
这不是很有感染力吗?丧葬习俗,代代相传。
就像接力棒一样。
这是对先人的尊重,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你说要是这些习俗都丢了,那多可惜呀。
丧葬仪式,严肃认真。
就像在举行一场神圣的典礼。
大家都怀着敬畏之心,送别亲人。
比如说在葬礼上,大家都静静地站着,向亲人告别。
这不是很庄重吗?丧葬文化,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就像一首悲伤的歌。
通过各种仪式,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不舍。
你说要是没有这些文化,我们怎么表达自己的情感呢?我的观点结论:丧葬传统文化充满仪式感和情感,是对逝去亲人的尊重和怀念,应该传承下去。
死亡的葬礼不同文化对葬礼的传统与仪式

死亡的葬礼不同文化对葬礼的传统与仪式死亡的葬礼:不同文化对葬礼的传统与仪式葬礼作为一种特殊的仪式,是人们为逝去的亲人或朋友送别的一种方式。
然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葬礼的传统与仪式却存在巨大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不同文化下的葬礼传统与仪式。
一、犹太传统葬礼在犹太文化中,葬礼被认为是一种神圣的仪式,有着严格的规定和传统。
首先,根据犹太教法,一般情况下,死者的葬礼应当在死亡后24小时内进行。
其次,犹太葬礼通常在家人和亲友的共同陪同下进行,强调家庭的凝聚力和团结感。
而在葬礼期间,家人通常会携带花环或鲜花,在墓前祈祷并表达哀思。
此外,犹太传统葬礼还规定了死者的安葬方式,比如将遗体放置在特制的柩子中,并且在墓地上撒上一些土壤。
二、中国传统葬礼中国传统葬礼是由丰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所构成的。
传统上,中国人相信死者在死后会有另外一个世界的存在,因此葬礼是为了帮助死者安全过渡到那个世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通常会在家中进行丧礼,亲友在家中奉上白色丧葬礼服,以示哀悼。
然后,在安葬过程中,家人会将死者的遗体放置在棺材中,并选择一个吉利的墓地进行安葬。
此外,在中国传统葬礼中,祭祀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人们会在墓地上焚香祭拜死者,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之情。
三、印度教传统葬礼在印度教传统中,葬礼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宗教仪式。
印度教的葬礼通常会在死者过身后的24小时内进行。
印度教徒相信人死后灵魂会转世,因此他们将葬礼视为一种解脱的仪式。
在葬礼仪式中,死者的遗体通常会在家人和亲友的陪伴下送到河流或海边进行火葬,这是因为在印度教教义当中,通过火葬,灵魂能够解脱肉体束缚,达到解脱的目的。
此外,印度教传统葬礼还包括了对死者灵魂祈祷的环节,亲友会在祭祀过程中诵经,为死者祈愿。
四、西方传统葬礼与东方文化相比,西方传统葬礼注重个人的个性化和个人的意愿。
在西方文化中,死者的葬礼通常会在教堂或殡仪馆举行。
葬礼仪式通常由主持人主持,亲友会依次致悼词,表达对逝者和家属的哀悼之情。
丧葬的文化蕴含到社会意义

丧葬的文化蕴含到社会意义丧葬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它涉及到人们对生死、亲情、社会秩序等方面的认知和理解。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丧葬活动承载着深刻的文化蕴含,同时也对社会意义产生着重要影响。
1. 丧葬的文化蕴含丧葬活动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行为,具有以下文化蕴含:- 宗教:丧葬活动往往与宗教紧密相关,人们通过丧葬仪式来表达对死者的敬意和祈祷,同时也寄托着对来世的期许和。
- 家族观念:丧葬活动是家族传统的一部分,它表现了家族对先人的尊重和对家族血脉的传承。
丧礼中的各个环节,如告别仪式、祭祀活动等,都是家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重要象征。
- 社会礼仪:丧葬活动在社会中具有一定的规范和仪式,它体现了社会秩序和道德准则。
通过遵循丧葬礼仪,人们传递着对逝者的尊重与对社会和谐的追求。
2. 丧葬的社会意义丧葬活动对社会意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温情和关怀:丧葬活动为人们提供了表达对逝者的感情和关怀的机会,它可以减轻亲友的悲痛和寂寞感,同时也促进社会间的互助和支持。
- 社会秩序:丧葬活动是社会秩序的一部分,它促使人们遵守规范和仪式,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
通过丧葬活动的规范化,人们建立起对社会法律和道德的认同。
- 文化传承:丧葬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对于社会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丧葬活动,人们传承着对敬老尊亲、敬重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
总结丧葬的文化蕴含到社会意义是多方面的。
通过宗教信仰、家族观念和社会礼仪,丧葬活动承载着深刻的文化蕴含;而在社会意义方面,丧葬活动具有温情和关怀、社会秩序和文化传承等重要作用。
因此,理解和尊重丧葬活动的文化蕴含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古代丧葬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文化是人类在面对生命终结时,对生死、尊卑、信仰等观念的体现。
在我国,丧葬文化源远流长,承载了丰富的民族历史与传统习俗。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古代丧葬文化,以期对这一领域有所了解。
一、古代丧葬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丧葬文化起源于原始社会,当时的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因此盛行土葬。
随着历史的发展,各个朝代都对丧葬文化有所继承与发展,使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二、古代丧葬仪式的主要环节
古代丧葬仪式主要包括:报丧、更衣、入殓、设灵、吊唁、出殡、下葬等环节。
在这些环节中,古人遵循严格的礼仪,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对生者的安慰。
三、丧葬用品的象征意义
在古代丧葬用品中,许多物品都具有象征意义。
如丧葬棺木象征着逝者通往另一个世界,墓碑则是生者对逝者的怀念。
此外,丧葬用品中的纸钱、祭品等,也都承载着对逝者的祝福和对生者的安慰。
四、古代丧葬文化与现代丧葬文化的差异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丧葬文化与现代丧葬文化有了很大差异。
古代丧葬文化讲究尊卑有序、隆重肃穆,而现代丧葬文化则更注重简约、个性化的表达。
此外,古代丧葬文化中的一些习俗,如烧纸钱、跪拜等,在现代社会已逐渐减少。
五、丧葬文化的地域特色
在我国,不同地域的丧葬文化各具特色。
如南方的丧葬文化讲究风水,墓地选择注重山水环境;北方的丧葬文化则注重丧葬礼仪,仪式过程严谨复杂。
这些地域特色反映出我国丧葬文化的丰富多样。
总之,古代丧葬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古代丧葬文化,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历史,更能让我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灵魂不灭的观念,促使 了丧葬习俗的产生、形成、 发展,反过来丧葬习俗又使 灵魂不灭的观念得到进一步 发展。人们特别敬畏将死的 老人,害怕遭到他的 灵魂的 报复,因此他们尤其重视老 人的送葬、落葬、祭祀,希 望借此求得保佑。活着的人时时感到死者的灵魂事 事处处在控制着自己,他们强烈要求能摆脱这种制肘, 因此送魂、招魂等丧葬仪式就产生了。
二、敬鬼事神与“事死如生”
灵魂不灭的观念使人相信人死后,其魂化为 鬼,鬼能福佑活人,也能祸害活人。为了祈求 死者的鬼魂能保佑生人一生平安,就要尽力把 丧事办得隆重、周到、细致。整个的丧仪从头 至尾都在取悦鬼神。 古代的丧葬礼制载于《礼记》 “道场” “法场” 道教尊崇鬼神,有了道士的参与, 敬鬼事神在丧仪中的色彩就更为浓 厚了。
“事死如生”是丧葬习俗的又一重要特色。在儒家“吉、 凶、宾、军、嘉”五礼中,凶 (丧 )礼最受重视。它把养 生、送死等量齐观,且尤重送死,所谓“事死如 生,事亡如存,仁智备矣。”
“生,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
三、丧葬习俗与孝道
中国传统的丧礼中浸透了儒家精神,儒家精神构成了 二千多年中国传统丧礼的基调。孔子说:“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矣。”人死了以后,要举办一个送终仪式,这个制 度很好,对教化老百姓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儒家认为 丧仪、丧礼的重要作用是教化后人。 教后人要懂得“孝”,要守“孝道”
丧葬类型
土葬
是我国多数民族尤其是汉族的主要葬法。 “入土为安” “众生必死,死必归土” (《周礼》) “人死曰鬼,鬼者归也,精气归于天,肉归于地。” (《韩待外传》 ) “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 (《礼运》) 汉族崇尚黄色,历代帝王以黄作为显贵之色,黄色实为土色, 在阴阳五行中,“土”居于中位,是最稳定、最可靠的基础,因 此土葬符合汉人的生活习俗和传统观念。 土葬最能表现阶级和等级的差别。
江浙用伞来暗示的。Leabharlann "焦头信"
少数民族的报丧习俗
怒族用吹"竹号"来报丧。 景颇族、拉祜族、黎族、滇南瑶族等少数民族用放枪来报丧。 报丧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礼仪,更是一种和亲属家人一起 分担悲痛的做法 招 魂仪式
死者刚死时的招魂 送葬时的招魂
“复”
为客死他乡的人招魂
少数民族的丧葬仪式
苗族在送丧时在棺材上放置大公鸡(模型),名曰“招魂鸡” 。 黎族,出殡时亲属要手持武器,到了墓地,围绕墓穴歌舞一番。 拉祜族在出殡前要请比目师(巫师)为死者叫魂引路。 傣族,家家都准备着叫魂的“魂箩”,招魂的时候,就把死者生前 的衣服装在竹箩里,放上白米和白线,表示要把灵魂提回来。
“孝”在儒家倡导的“六义”中仅次于“忠”,
而且“在家
是为孝,在国则为忠",“孝”乃是丧礼的核心。
倡导孝道,以孝道敦厚人心,强化代际联系,进而促进社 会治理,这就是中国传统的丧礼文化的核心。
四、厚葬与薄葬
建造规模宏大的墓室 大量的随葬品 吊唁和送殡规模大 厚葬是古代丧葬的主流,人们认为将许多贵重的东西埋 入地下是对死者的孝和爱,于是礼仪将厚葬作为人们道德 伦理规范,厚葬的习俗也就愈演愈烈。 最早反对厚葬,主张薄葬的是墨子 道家将生死齐量看待、乐死善生,也主张薄葬 魏晋是我国一个提倡薄葬的时代
六、丧葬与宗教
人类的所有宗教都以关心死亡及生命的归宿为主旨。 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最大者莫过于佛教、道教、儒教以及 民间宗教。 儒教对传统丧葬习俗的影响主要是礼制发明方面的。 佛教对中国丧葬文化的影响在于它带来了一种新的死亡观念。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灵魂的归宿 佛教为华夏民族带来了一种新的丧葬习俗——火葬。 佛教给中国传统丧葬礼仪程序带来了所谓“七七追荐”。 道教给丧葬文化带来的首先是十殿冥王的地府信仰。 道教给中国传统丧葬文化带来的相墓术
谢谢观赏
五、丧葬礼仪中的等级和家族观念
中国社会是一个宗法型社会, 区分并定格社会的等级、 家族的长幼秩序是整个社 会的核心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 财富地位的继承和权力的分配。人间高度重视此事,阴间自 然也被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是极重要之事。 中国古代的丧葬活动基本上是在宗族范围内进行的, 殡葬礼仪是以家族为基本单位办理的,丧礼的规定也因人 们之间血缘关系的远近而各有不同。 丧葬活动中一切都是在显示生者与死者之间的血缘亲疏 关系,是一次促进宗族内部的团结,团聚家族与亲朋好友的 社会活动。
悬棺葬
中国古代葬式的一种。即人 死后,亲属殓遗体入棺,将木棺 悬置于插入悬崖绝壁的木桩上, 或置于崖洞中、崖缝内,或半悬 于崖外。 四川、云南、贵州、广西、 福建、台湾、湖北、湖南、江西 等省区,均有此种葬俗。
水葬
水葬是一种将死者遗体投于江河湖海的葬法。 水葬之法在我国并不普遍,只流· 行于西藏及其邻 近地区。在汉族采用水葬主要是在沿海渔民或海 员水手中实行,方法是将死者直接投入海中,也 有的将棺材放在海边,等海潮涨起来后任其冲人 大海实行水葬。宋代还出现一种变异的水葬,即 尸体火化后骨灰再投入水中。
藏族和门巴族
藏族的水葬是一种较为卑贱的葬法,多用于夭折孩子或患传染病而死亡 的贫民以及一些乞丐、光棍、妇女生子而亡或其它非正常死者。而对正常人 死亡实行水葬者,必须将尸体割碎,然后抛入水中,这是一种带有惩罚性质 的葬俗。
天 葬
在藏族中最为普遍 天葬是在固定的地点,由固定的人将已故人的尸 体分割,由秃鹫吃掉为葬,吃得越光越好。 藏族对于死去的人注重灵魂的去向,而不留恋死 后的躯体,相信人死后灵魂将不附体,灵魂离开其 躯体去寻求新的躯体。既然灵魂不附体,其躯体就 是一个无生物,因此藏族认为留恋一个无生物,还 不如以“舍身饲虎”精神去喂那些饥饿的鹫鹰,一 来可以喂饱它们,二来它们吃饱之后不会去伤害其 它小生命,此生算是做了一件好事。
吊唁仪式
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死者家属。 布置灵堂
开吊仪式
入殓仪式
"大敛"和"小敛"
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 “大殓”是指收尸人棺。 大敛的时间是在小敛的第二天,就是人死后的第三天举行
出丧择日仪式
择日 单日出殡 择时
下葬仪式
下葬又叫出殡 选墓地 下葬
哭丧仪式
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 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 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哭丧仪 式上的哭和那种悲痛欲绝的哭不 一样,它是一种唱哭,也就是用 哭腔唱出来的歌,哭丧时“唱” 出的歌叫哭丧歌 。有亲人哭唱的, 也有请人来哭唱的。在湖南,亲 人哭唱随时可哭,请人来唱哭, 必须是在晚上,故又称“唱夜歌子”。 “唱夜歌子”是在出殡的前一天夜里, 男女各一人,象戏曲舞台上一样的化了妆。
只有土葬才能经常在墓前进行各种象征性的活动,表示生者对死 者的追悼之情,又显示了豪华的排场和满足宗法政治的需要。
火 葬
先秦至汉,最初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
东汉时佛教传入,佛教僧侣死后火葬之俗影响到佛教信徒,进一步扩大 到民间,以至皇室成员也有火葬者。经唐至宋,更加盛行,至明代转衰 .
水 葬
只流· 行于西藏及其邻近地区。汉族采用水葬主要是在沿海渔民或海员水 手中实行,
丧 葬 风 俗
停尸仪式 送终 报丧仪式 周代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民间
广西响三次火炮就表示报丧,这叫做"报丧炮",然后派人告诉给亲友。 东北在门外悬挂纸条来报丧的。
沐浴更衣
饭含
广东报丧的人必须来去急速,不进人家的大门,只能在门外高声地喊叫, 报过丧之后,讨一口水漱口,来驱除不详,然后就马上回去。
丧葬文化
丧 葬 概 说
一、丧葬习俗的产生
丧葬习俗的产生源于灵魂不灭的观念 梦,使人们相信人死后的另一种生命形式的存在,他们 认为做梦和人死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灵魂离开肉体出走 了,而灵魂是不会死的,只不过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而已。 而这是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世界。灵魂仍在,仍能干 人事,对于后代既可以降福,也可以施祸,关键是要看对 死者的态度和安葬的方式,如果死者满意,活者也就可以 相安无事,反之就会给活者带来麻烦灾祸。 因为关心灵魂,想使灵魂得到安逸,于是人们对死亡看 得很重,在行动上就表现出重丧重葬。
水葬比较成熟的是藏族和受藏族文化影响的 门巴族。
羌、傣等族也有水葬
树葬
亦称“露天葬”。 树葬是彝族古老的一种葬俗。 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和赫哲 族葬俗。 广西大瑶山地区瑶族葬俗。 达斡尔族葬俗
四川白玉树葬习俗
白玉位于川藏公路北线和南线之间,70年代末公路才修到 县城,距成都991公里。 在该乡三河交汇处岸边的树边悬挂着各式各样的木箱,木 箱顺着树干捆绑着,封了口,长短在50至80厘米,形状各异。 有的一棵树上有四五个,有的只有一二个,似养蜂人搭的蜂巢。 树葬大都是13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树棺一般用杉木板制成,有 的还用柏木制作,由凹凸将木板镶好,四周用竹钉固定,当地 人一般不用圆钉,用圆钉俗语说会把灵魂钉住而不能超度上天。 一般家庭幼儿死亡率高的就把木箱挂在高处,女婴死后一般挂 在最下端,有的则将尸体火化后装入泥罐内再悬挂在杉树上。 树葬地点选择非常严格。一是在丁字路口或十字路口,它象征 着经常有人陪伴着亡灵;二是两河或多河相汇处,河流像母亲 的乳汁,源源不断地流入亡灵的心田;三是选择的树必须是生 长在十字路口或两河相汇中心的草坝上,树必须是粗壮高大, 枝叶茂盛,象征着人丁兴旺,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