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9年级上册语文 精排版:23.三顾茅庐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第23课《三顾茅庐》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第23课《三顾茅庐》

第六单元:第23课《三顾茅庐》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

2.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过程与方法】1.课堂讨论探究、研读领会三顾茅庐中人物的精神品质。

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人物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学习刘备的诚心、虚心、礼贤下士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1.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2.体会烘托这一写作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谁会背杜甫的《蜀相》?(找一名同学来背诵)你们知道“丞相祠堂何处寻”这句诗中的“丞相”指的是谁吗?“三顾频烦天下计”中的“三顾”指的又是哪件事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中的“丞相”指的是诸葛亮,“三顾”指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三顾茅庐》,来了解一下这个故事。

二、预习检测(课件出示题目)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拜谒(yè)今番(fān)叱(chì)侥幸(jiǎo)岂可相强(qiǎnɡ)纶巾(ɡuān)鹤氅(chǎnɡ)汉室末胄(zhòu)愧赧(nǎn)谬(miù)倾颓(tuí)窃命(qiè)沔水(miǎn)殆(dài)民殷(yīn)存恤(xù)箪食壶浆(dān)鄙贱(bǐ)2.重点词语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

形容人的名声大。

贯:贯穿,进入。

经世奇才:旧时称治国安民的才能。

经世:治理天下。

屏人促席:教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

屏:使回避。

促:靠近。

思贤如渴:比喻迫切地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

用武之地:形容地形险要,利于作战的地方。

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机会。

顿开茅塞: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部编版语文九上第23课 《三顾茅庐》

部编版语文九上第23课 《三顾茅庐》

5.张飞说诸葛亮“推睡不起”,诸葛亮到底有 没有睡着?诸葛亮的用意是什么?【P85练1】
没睡着。
他在试探刘备是否诚心诚意, 在考验刘备的耐心。刘备明明知道 诸葛亮装睡,还是恭恭敬敬地站在 台阶下等,可见其对人才的尊重。
6.诸葛亮在向刘备分析天下大势及有关策略 之后,为什么没有立即答应刘备要他出山的 请求?这又说明了什么?【P86练2】
整体感知
(刘备)三 顾(诸葛亮的)茅 庐
三次 拜访
茅草屋
(诸葛亮在 隆中的住所)
文题直截了当地交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 描述的是汉末刘备三次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整体感知
• 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这篇课文 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刘备第三次来到隆中草庐, 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向 刘备阐述了“天下三分”的形 势。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拜诸 葛亮为军师。
因为此时诸葛亮对刘备并没有完全 放心,对刘备的诚意有所怀疑,所以仍 然以拒绝的态度试探。
由此可见诸葛亮极为谨慎,对自己 将要辅佐的人需要深入了解、必须完全 信任,才能托付。
7.小结: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 亮出山的“诚心诚意”?
从刘备的动作(下马步行、等候、 徐步而入等)、神态(拱立阶下), 语言(其时刘备已年过40,孔明才27, 刘备却称孔明为“大贤”并称“拜 见”)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 的“诚心诚意”。
本课记叙的便是刘备带着关羽、张飞第三次拜访诸葛 亮的情景。
拜谒 yè
失礼 lǐ
傲慢 ào
疏懒 lǎn 愧赧 nǎn 鄙贱 bǐ jiàn
如雷贯耳 guàn
经世奇才 jīng
思贤如渴 xián
箪食壶浆 dān shí hú jiāng 顿开茅塞 sè
齐桓公 huán 鹤氅 chǎnɡ 迄无所就 qì 吴会 kuài 荒芜 wú 璋 zhān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23三顾茅庐(共18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23三顾茅庐(共18张PPT)


刘备宽仁、忠厚、慈善、好施、善于收买、笼络人心。刘备入蜀后,实行
拉拢当地豪门士族的政策,发还他们的田地和房屋,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因而
深得民心。
• 3.2 识人善用,君臣融洽

刘备礼贤下士,慧眼识才。在爱才、用才上,在用人方面,毛主席曾对人
评价:“刘备这个人会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这是他成功的关键。”
而不舍的精神,是一个打不败、拖不垮的硬骨头。
• 3.4 宽以待人,心胸广阔

夷陵之战中,刘备大军溃败,部将黄权再不得已的情况下,率军投降曹魏,
当时大臣们都劝刘备将黄权全家满门抄斩,刘备却说,黄权投降曹魏是不得以
的举动,还说:“黄权并没有辜负我,是我辜负了黄权!”,身居高位,有如
此广阔的胸襟,实为难得,所以后世人都以宽以待人评价刘备。
• 3.3 坚忍不拔,终成大事

刘备性格中还有坚韧不拔、屡败屡战的优点。刘备创业之初,艰辛异常,
东奔西走如丧家之犬,依靠袁绍时,受到节制,依附曹操时,曹操众谋臣想诛
杀他。曹操两次都免杀,并以礼相待,后他又趁机逃脱,联吴拒曹。他也曾依
赖刘表,却被刘表暗地里提防,忍辱存身,以图称霸。可见他有坚韧不拔、锲
出发前:
将到时:
到达后:
出山后: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 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 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 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 不要去了!”
返回
离诸葛亮的住处
还有半里多路,刘备 就下马步行。到了诸 葛亮的家,刘备上前 轻轻敲门。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
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 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 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
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 罗贯中在长期民间传说,民间

人教版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23、三顾茅庐(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ppt)(共34张ppt)PPT课件

人教版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23、三顾茅庐(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ppt)(共34张ppt)PPT课件


2. 刘玄德三顾草庐
人物的出场艺术:
小说创作对人物的正面刻画,是以人物 的出场为起点的。优秀的古代小说作家都非 常重视人物的出场处理,力争人物一出场就 能显示出自己的性格基调,为作者刻画人物 找到一个恰当的起点。
优秀的小说非常注重人物的出场艺术。


第一部分: 司马徽再荐名士(第1自然段)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史诗。作者借游览古迹,称颂蜀汉丞相诸葛 亮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 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 思人的情怀。写丞相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叹惜他 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 的共鸣。
表达了对世事的冷眼观察和隐者的恬然淡定及 道家思想中出世的一面。
农夫
石广元 孟公威
“苍天如圆盖”
“壮士功名尚 未成”ຫໍສະໝຸດ “吾皇提剑清 寰海”诸葛均
黄承彦
“凤翱翔于千 仞兮”
“一夜北风寒”
表达了隐居生活的闲适及出世的期待。
从不同侧面烘托、渲染诸葛亮神秘莫测又急于出世 建功立业的形象。为诸葛亮性格内涵的二元构造作了烘 托、铺垫。
②再顾草庐,不遇孔明,邂逅石广元、孟公 威、诸葛均、黄承彦 关键语句: 三人回至新野,过了数日,玄德使人探听孔明。 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 如玉簇,林似银装。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备久慕先生,无缘拜会……实为万幸 玄德视之,见小桥之西……独叹梅花瘦 “此真卧龙矣!”滚鞍下马
①元直一荐 ②司马再荐 关键语句 ①“峨冠博带,道貌非常”以这样的打扮暗示其隐士 身份,使求贤若渴的刘备误以为是孔明。

初中语文 部编版 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23 罗贯中《三顾茅庐》

初中语文 部编版 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23 罗贯中《三顾茅庐》

不胜愧赧: 因羞惭而脸红。
屏人促席: 靠近。
奸臣窃命: 篡夺国家权力。
而不知存恤:爱惜,体恤。
惟将军图之:考虑。
7
整体感知 T
“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谁三顾茅庐?茅庐在哪里, 里面住着谁?为什么要三顾茅庐?怎样三顾茅庐的?结 果怎样?
“三顾茅庐”是三次拜访茅庐的意思,“顾”的意思是拜访。
刘备三顾茅庐,茅庐在隆中,里面住着诸葛孔明。
诸葛亮
T
1.外貌描写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诸葛亮 T
2.语言描写
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 孔明曰:“德操、元直,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 天下事?二公谬举矣。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 孔明嘱付曰:“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 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诸葛亮
T
3.动作描写
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诸葛亮
T
4、侧面烘托
刘备听完了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后,说“先生之言, 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
小结
T
文章突出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及侧面描写,塑造了 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刘备以及淡泊名利、雄才大略、足 智多谋的诸葛亮,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三国演义》 T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 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 以描写战争为主,叙述了魏、蜀、吴三国兴亡的故事。全书再现了军 阀混战、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人民生活颠沛流离的现实,反映了封 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作者善于把历史上重大 事件巧妙地通过艺术形象表达出来。书中400多个人物。主要人物各具 个性,成了不朽的典型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3.三顾茅庐》优质课教案_6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3.三顾茅庐》优质课教案_6
教学方式:比较学习,合作探究,迁移拓展
教学手段:演示文稿,演课本剧,思维导图
技术准备:课本剧排练,自制表演背景及配乐,补充文中涉及的文化知识,录像。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知识与技能:疏通文意,感受小说波澜曲折的情节,据情节理解人物形象,进而学习“摇曳”这种叙事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补写对联、填写表格、设计思维导图、讲讲初三故事学习摇曳之法,并学以致用,构思生活故事。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探摇曳之法,品仁君之礼——《三顾茅庐》
是否属于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是否属于
跨学科主题教学

学科
语文
学段:第四学段
年级
9年级
相关
领域
阅读教学与写作
教材
书名:语文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8年6月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姓名
单位
联系方式
设计者
实施者
指导者
课件制作者
其他参与者
以下内容、形式均只供参考,参评者可自行设计。
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一定要是“三”呢?让学生感受到“三”的妙处:常言道事不过三,四则繁冗,二显单薄,三刚刚好。并引导大家回忆刚刚学过的《曹刿论战》和《邹忌讽齐王纳谏》里边的“三”,《曹刿论战》中针对“何以战”的三问三答;《邹忌》中的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赏三变。
然后教师明确“三复情节”的概念:经过三次重复才能完成的情节叫“三复情节”。这种三复情节在我国古代小说中特别常见,并让学生回顾名著中的“三复情节”。如:《三国演义》中的三气周瑜,陶恭祖三让徐州,荆州公子三求计;《水浒传》中的三打祝家庄、三拳打死镇关西、三败高太尉、施恩三入死囚牢;《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等等。

PPT《三顾茅庐》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课文详解

PPT《三顾茅庐》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课文详解
文章多次写张飞与刘备的对话,是通过写张飞的急躁、 鲁莽来反衬刘备三顾茅庐的耐心与诚心,表现刘备求贤若渴、 礼贤下士的美好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烘云托月
3.侧面烘托
课文写刘备听完了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后,说“先生之 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侧面烘托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 分析,也让刘备找到了实现宏愿的途径,兴复汉室有了可能性。
言备愚鲁而赐教,可见其请教虚心。
④待人宽和有耐心 在张飞表现出急性子时,刘备表现出的是一
种耐心与宽厚。 ⑤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诸葛亮
文章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诸葛亮这个人物的?
正 面 描 写
侧面 描写
动作描写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 “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玄德曰:“……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 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
“备虽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备当拱听明诲”
语言描写——
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 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
侧面描写——
与张飞的对比,张飞“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刘备 “三顾茅庐”;张飞“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刘备“又 立了一个时辰”等。
知识卡片
烘云托月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或相反的、有差别的事物做 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就是衬托。
用类似的事物做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有差别的事物做 陪衬叫反衬。
其作用是:突出表现(烘托)主要人物的性格或或事物的 特点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精品课件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 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 约·诺里斯
1.诸葛亮的“智”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以下两个问题: (1)诸葛亮是怎样分析天下形势的? (2)他提出了怎样的战略方针?
分析天下形势:
一论曹操——此诚不可与争锋; 二论孙权——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论荆州——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 四论益州——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五论刘备——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
唯一的谋士徐庶又被曹操以母相威胁逼走, 刘备急需一位大才来辅佐。
刘备到襄阳访贤士司马徽时,司马徽 告诉他:“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 天下。”又说诸葛亮“可比兴周八百年之 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徐庶离
开时,也“回马荐诸葛”。这样,有雄心 壮志的刘备就更加想得到这个人才,于是 三顾茅庐。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 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 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关羽:委婉劝阻 顾全大局


张飞:言行鲁莽 性格直爽
诸葛亮:才略高超 淡泊名利
礼贤下士, 得旷世奇才
板书设计
欲三拜诸葛亮——求财急切
等待诸葛亮醒来——警钟虔诚

礼求
顾 诸葛亮隆 夺取荆州、益州
霸业可成 贤 贤
茅 庐
中献策
西和诸戎,南抚彝越 汉室可兴
外结孙权,内修政理
下若 士渴
诸葛亮接受拜请——辅佐刘备
耳。昨两次晋谒,不得 刘备自称“愚夫”,却
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 称孔明为“先生”,并
未审得入览否?
称这次见面为“晋谒”
➢ 综上所述,请同学们用两个四字短语 来评价刘备这个人物形象。
求贤若渴 礼贤下士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冈诸葛亮住的茅草屋。

刘备上前敲门,里面走出一个书童,说:“先生今天早晨出门了。

”刘备问:“上哪儿去了?”书童说:“我家先生行踪不定,不知道上哪儿去了。

”刘备又问:“什么时候回来?”书童说:“那更说不定了。

或者三五日,或者十几天,没准儿。

”刘备、关羽、张飞失望地回去了。

回到住地新野,刘备派人去隆中打听。

过了几天,得到回报,说诸葛亮回来了。

刘备叫人立即备马。

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

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刘备上马出门,关羽、张飞也只好骑马相随。

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

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

你怕冷,自己回去吧!”张飞只得跟着走。

三人冒雪走到卧龙冈,刘备轻叩柴门,开门的还是上回那个书童。

可是,家中只有诸葛亮的弟弟在读书,诸葛亮被人请走了。

三人只得怏怏而回。

时间过得好快,寒冬刚过,早春来临。

刘备打算三访孔明。

关羽、张飞都不耐烦了。

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张飞满口答应。

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高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书童又出来了。

书童告诉刘备,先生正在睡午觉。

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关羽、张飞在门外站了好长时间不见动静,便走进门来。

见刘备还站着等,张飞气极了,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一再相劝,张飞才没放火。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6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6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6篇)顾茅庐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大贤、辅佐”等词的意思。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学习刘备礼贤下士的品质,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教学重难点: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

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质疑导入1、谈话。

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

时代。

正是国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的英雄是谁?2、揭题。

3、质疑。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学生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2、交流反馈:课文到底写了一件什么事呢?3、教师小结。

4、教学复姓。

5、介绍古人名号中的“字”。

三、细读课文,推敲重点1、学生读课文,圈划出重点词句。

2、小组交流,互学互促。

3、交流反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随机教学。

主要抓词:“立即”、“斥责”、“大声斥责”、“下马步行”、“恭恭敬敬”、“赶紧下拜”、“谒见”。

句:“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昌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

你怕冷,自己回支吧!”“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

”来理解刘备在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训练点:1)、抓住人物对话进行朗读训练。

2)、抓重点句进行思维训练。

3)、写话训练。

四、小结过渡。

五、课外延伸,拓宽文路(师出示多媒体。

课件并深情朗读)“臣本布衣,躬耕干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先帝不以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自由朗读。

2、这段短文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六、总结全文,引向课外。

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24课《三顾茅庐》课件(共46张PPT)

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24课《三顾茅庐》课件(共46张PPT)
4.诸葛亮出山后,帮助刘备打了许多胜仗,说说你知道哪些?
诸葛亮人物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走近作者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有删节。题目是编者加的。东汉末年,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为了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请荆州名士司马徽推荐。司马徽说:“此间自有卧龙、凤雏。”刘备打听后得知“卧龙”就是诸葛亮,此人隐居在隆中,住茅庐之中,耕作自养,精研史书,是个杰出的人才。于是刘备专程到隆中拜访,便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
(1)
“自董卓造逆以来……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神机妙算。
(2)
孔明曰:“德操、元直,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二公谬举矣。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
运用语言描写,“美玉”指司马德操和徐元直,“顽石”指诸葛亮自己,表现了诸葛亮谦虚的性格特点。
理清结构
(1)开端
(2)发展
(3)高潮
(4)结局
欲三拜诸葛亮——
刘备茅庐中拜谒碰壁
刘备茅庐问计
诸葛亮接受拜请——辅佐刘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_0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_0
时间过得好快,寒冬刚过,早春来临。刘备打算三访孔明。关羽、张飞都不耐烦了。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张飞满口答应。
7.全班交流。
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后,这里的全班交流,不能停留在前面两个层次上,否则就不能获得个体有效的发展。这里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点拨学生不太到位的模糊认识。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
(1)引导学生把自己表述的内容概括成一个词语,并在黑板上恰当的位置板书出来,做到说要到点;
二、作家作品简介
三、导读
1.一读——大声朗读。
导读题:刘备那一点吸引了孔明?打动了孔明的心?
学生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理解
2.学生朗读课文后,课件出示下列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会……”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感表述的流畅、准确。当然,也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说教材地位:这篇课文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九上第六单元的课文,本课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节选。

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

小说,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学体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小说教学,更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异、主题的深刻性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

学好这一课,对于学生感悟人物形象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本单元都是古典名著的节选,所以同学们已经学习过《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等名篇,所以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小说的有关知识及欣赏小说的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

九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基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已初步形成,所以我把着眼于培养学生欣赏小说的能力确立本文重点、难点。

加之三顾茅庐的故事家喻户晓,第一课时已经完成疏通文意的任务,所以我把本文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确立为:11.知识与能力体会小说精妙的构思。

感悟刘备真诚的礼贤下士的人物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习并深入理解表现人物特征的侧面烘托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人物的精神,体会真诚的人性之美。

4.教学重点体会小说精妙的构思,学会欣赏小说的常用方法。

5.教学难点把握文章思想内涵,感悟人物形象的人性之美。

三.说教法和学法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本文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只要处理得当,是很容易吸引所有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的。

因此,我采用以下教法:阅读复述法起到整体感知的作用启发引导法引领学生在品评人物、探究文旨。

板书及多媒体辅助法既能纲举目张,又能总结提升,使一些问题和要点形象化。

2扩展讨论法起到扩展学生视野,增强学习的自主性的作用。

《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建议中曾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觉得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与参与者,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学法的指导。

为此我采用以下的学法:自主预习法、角色朗读法,复述法、批注赏析法、小组讨论法。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巧妙地设计导入环节,能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我将这样导入这堂课。

首先提出问题:“课题‘三顾茅庐’的出处是哪里?”意在培养学生“阅读由题目开始”的意识。

很多学生会认为就是出自小说《三国演义》。

其次,我在大屏幕上展示《出师表》中的重点段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一段,明确“三顾茅庐”这个成语是出自《出师表》。

《出师表》是长春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的课文,这也可以为以后的学习进行一个铺垫。

继而提出问题:“诸葛亮由最初的躬耕南阳到二十一年来的受任与奉命,你认为他人生态度转变的原因是什么?”我们都知道“三顾茅庐”可以说是诸葛亮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探究他人生态度转变的原因,自然的就把话题引领到刘备的真诚邀请,礼贤下士的做法上,这样3就导入了这一课。

2.整体感知(1)选择性阅读朗读你认为能够表现刘备遭受波折的段落和词句。

它是中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也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在语文学习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在教学中常常是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训练学生朗读。

选择性阅读既能够训练阅读朗读能力又能锻炼学生迅速提炼重要信息的能力。

(2)给出关键词复述课文复述课文就是用自己的话和课文中学过的主要词句,把课文内容有条理地叙述出来。

听写关键词语,既能够检验学生们的预习情况,又能够给学生以抓手,不至于复述课文时把握不住重点或者产生遗漏。

我将给出下列关键词:亲叩惆怅拥炉抱膝枉驾侥幸光阴荏苒顿开茅塞衣襟尽湿3.精读赏析课文的精读既要关注整体性,避免过多琐碎的提问肢解课文,又要有一定的深度,防止阅读流于肤浅。

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讨论:“刘备请诸葛亮出山,遇到了哪些波折?刘备的哪些言行能够表明他的诚意和4谦恭?”这是关于刘备这一艺术形象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梳理课文,有条理的对刘备所遇波折进行赏析,学生分析的过程中就可以品评人物了。

刘备“三顾茅庐”,遇到的波折可不仅仅是三个。

简述如下:第一折,表现在姿态上。

第一次拜访,刘备是这样报家门的:“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

”刘备虽尚未成就,然而声名却是天下俱闻,又兼具皇室血统,刘备也是颇为自得的。

然而诸葛亮负责接待的小童子却说:“我记不得许多名字。

”,一句“先生不在家”,门都没让进去。

第二折,遇上恶劣天气。

二请诸葛,恰逢隆冬时节,下起大雪。

张飞抱怨天冷,而刘备却认为这是好时机啊,赶上雪天去,正好让诸葛明白他的一片殷勤之意。

此等殷勤,也不白费,这次好歹被让进门了。

可是进门后只见到了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留一小笺表达自己的诚心相请之意。

其措辞,也极为谦恭。

称诸葛仁慈忠义,以姜子牙、张良喻暗诸葛亮才华。

诸葛亮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刘备对其夸赞更上一层楼。

从中可见刘备非常懂得人情世故,表现出十分的诚意。

这一情节中,刘备进门遇见的是其弟,出门又遇到其岳父,两者之身形气质让刘备都误以为是诸葛孔明,通过对其亲人出场描述和对诸葛亮居住环境的描写都衬托出亮高人雅士之风范。

5第三折,春暖花开,诚心出硕果,请的贤士归。

三请诸葛,刘备更为用心。

这次去,先请卜卦者,选了一个好日子,又斋戒三天,还要熏沐更衣,备上礼物,如此这般,愈发郑重。

如果说前两次去请诸葛亮刘备确实也是一片真心诚意,是真诚的,那这第三次可以说是虔诚的。

这次到隆中,离草庐还有半里路,就提前下马步行,前两次都是到门口才下马,这细小的行动变化也彰显了刘备内心的恭敬与虔诚。

这次诸葛亮倒是在家,只不过还没睡醒。

刘备自己“徐步”而入。

徐,缓慢,没有声音。

看着诸葛亮在堂上大睡。

刘备呢,“拱立阶下”。

特别恭敬的站在台阶下。

诸葛亮翻了个身,又睡。

刘备接着又等了一个时辰。

终于正式见面了,刘备是下拜诸葛,称自己是“汉室末胄,涿郡愚夫”。

言行举止的细微之处无不显示着刘备的赤诚与真心。

邀请贤人,仅仅是做到恭敬还不够,也需要洞明贤人的心志。

刘备是如何言语打动孔明的呢?“大丈夫抱经世奇才,怎么能够白白的让一生浪费的山林泉水之间呢?希望您能为天下老百姓着想啊。

”刘备是很高明的,他不说你跟我一起建立功业吧,而说以天下苍生为念。

刘备的至诚之心,终于打动了诸葛亮。

闻名千古的隆中对由此诞生。

然而,还有一折。

问策完毕,刘备再次邀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却又推辞。

使得刘备使出最后杀手锏。

哭。

刘备的哭,是出了名的,但也是很有艺术含量的。

“先生要不出,天下老百姓可怎么办啊?”这个哭6啊,气势磅礴。

“泪沾袍袖”,衣襟全都湿了,估计是涕泪滂沱。

以柔克刚,乃是一等一的大智慧,孔明终于被感动了,决定出山。

刘备好高兴啊,可算是把高人请出了。

然而还不算完,还有一折。

这最后一折是送礼。

这个送礼更是有讲究了。

你送,人家诸葛亮清高不受。

怎么办?看刘备怎么说:“这不是聘大贤的礼品,只是表明我个人的一点点心意而已。

”如此,孔明才接受。

至此,教师可以明确:对刘备形象的塑造采用的手法以语言、动作描写为主,表现了刘备宽宏的气度和礼贤下士的品质,以及他兴复汉室的诚挚之心。

那还有哪些是“为辅”的呢?还要引导学生关注小说情节中关、张二人的作用。

我提出这样的讨论问题:“同去邀请诸葛亮,面对这些波折,关张二人有怎样的言行呢?这样刻画关张二人有什么作用?”我们看文中的关、张二人的言行。

第一次请诸葛亮不遇,刘备与崔州平,聊了很长时间,张飞抱怨刘备“闲谈许久”,并无他言;第二次去隆中张飞抱怨天冷;第三次连关羽都觉得过分,认为那诸葛亮不过徒有虚名,不敢见而已。

认为刘备礼遇太过了。

张飞更直接,干脆我拿个麻绳把他捆来算了。

这些言行,从侧面更显出刘备非凡的识人智慧。

教师可以总结,通过与关羽、张飞二人对诸葛亮态度的对比,侧面烘托了刘备善识人才,7渴求贤才的特点。

4.探究主题:任何作品都是社会的反映,绝不是空中楼阁。

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许多作品只有在了解了它产生的背景后才能深切地理解内容与感情,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准确地概括作品的主题。

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我设计了讨论题:“作者为什么如此刻详尽画刘备的诚意与谦恭呢?”这个问题其实很好理解,我从三个角度回答。

第一原因,就是小说一定要好看,小说不好看就失去了小说的意义,而《三国演义》中的这段“三顾茅庐”,不管真假,确实好看,小说的特点决定的。

第二个原因,就是为整部小说“尊刘”的情感基调服务,为小说的主题服务。

这是由整部小说的思想情感决定的。

我想重点说说第三原因,此时应该给学生一点关于作者的资料和写作的背景信息。

我认为传统的语文课一上课老师就将作者资料和写作背景等知识展示给学生,尤其像这样的大部头作品,介绍的文字量相当的大,可是那时候学生并不知道哪些重要,学习这一课需要哪些背景知识,所以老师介绍的这些但对这一节课来说,基本没有什么大用。

而在探究主题的环节中给一些必要的作者介绍,学生会有恍然大悟之感,这就达8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了。

比如这个问题,此时我给学生关于作者罗贯中的背景知识。

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参加过张士诚的农民起义,当过张士诚的幕僚,史书上说罗贯中这个人有志图王,什么意思呢?他也是一个想出来辅佐一个人成就帝王之业的,只不过在后来的斗争中,是朱元章胜利了,所以他在塑造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难免寄托自己的一些想法,就是自觉不自觉的就把自己比做诸葛亮了,希望自己得遇明主,建功立业,这不就是把自己的理想融到作品中吗,这不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吗?那这些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你怎样评价刘备的这种诚意?”这个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更为开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这个问题无疑是引导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表达,大胆评价。

教师应该有一点的宽松度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5.延伸扩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

”它要求语文教师教学时应该由语文9课内向课外的适当延伸。

而课堂进行至此,学生思维已经完全打开,教师提出问题:“你还知道哪些历史上的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的故事?”学生应该能够联想到很多历史故事,如“文王请姜子牙”“燕昭王设黄金台尊郭槐为师”“齐桓公五次拜访小臣稷”等。

6.板书设计:三顾茅庐刘备一顾、二顾——真诚三顾——虔诚关、张:侧面烘托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紧扣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这一主线,利用这篇教材,注重讲文以入情,紧扣文本再现课文形象、意境,激发起学生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课应有的语文味,文化味和人情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