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我国港航业的发展前景-7页文档资料
2024年港口建设市场前景分析

港口建设市场前景分析1. 引言港口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货物运输和贸易的重要任务。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港口建设市场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对港口建设市场的前景进行分析,为相关行业提供参考。
2. 国内港口建设现状2.1 港口数量和规模的增长近年来,我国港口数量和规模不断增长。
目前,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港口网,港口总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列。
这一现状表明,港口建设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2.2 港口基础设施改善为了适应日益增长的货物运输需求,我国港口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和升级。
港口码头、航道、堆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将促进港口运营效率的提高,为港口建设市场带来新的增长点。
3. 港口建设市场前景3.1 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口建设在未来将得到进一步推动。
借助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我国港口建设市场将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获得机会,并在国际贸易中起到更重要的角色。
3.2 海上贸易的增长全球海上贸易量不断增长,这将为港口建设市场带来更多的订单和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能源、大宗商品和消费品的进口需求将继续增长,这对港口建设市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3.3 港口综合服务需求的增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港口综合服务的需求也在增加。
除了基本的货物装卸和储存,港口还承担着物流、航运、融资等多个方面的功能。
这将为港口建设市场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4. 面临的挑战4.1 环保压力增加港口建设和运营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建设港口过程中,必须重视环保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环境污染。
这将对港口建设市场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4.2 竞争加剧随着港口建设市场的发展,竞争也在加剧。
不仅国内港口之间竞争激烈,国际港口也加大了对中国港口的竞争。
港口企业要提高自身实力,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 总结港口建设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前景。
一带一路倡议、海上贸易增长以及港口综合服务需求的增加,都为港口建设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
港口行业发展现状

港口行业发展现状港口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海洋贸易及货物流通,促进着国际贸易和国内经济的繁荣。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港口行业也在不断壮大。
本文将介绍当前港口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港口行业的发展背景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港口行业迅速发展。
随着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和技术水平的提升,港口的规模和吞吐量不断突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沿海港口,如上海港、深圳港等已成为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可忽视。
二、港口行业的发展状况1. 港口规模持续扩大:随着国际贸易的增长和航运业务的发展,港口规模不断扩大。
不仅现有港口进行持续扩容改造,还出现了许多新建港口项目。
2. 现代化设施改造升级:港口行业正朝着现代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航运设备的自动化更加普及,质量监控和信息化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提高了港口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3. 港口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港口行业加强了对货物流通环节的管理,提供了一系列便利的运输和物流服务。
严格的货物监管和高效的通关服务,为进出口贸易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港口行业面临的挑战1. 资金投入亟待增加:港口规模的扩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目前港口项目的资金争夺激烈,政府和企业需加大力度,提高资金支持力度。
2. 环境保护问题凸显:港口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物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需要进行有效控制和处理,推动可持续发展。
3. 港口竞争加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国际间港口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提升港口的服务质量和运作效率是最重要的竞争力。
4. 物流体系整合压力大:港口作为货物流通的枢纽,需要与陆上物流紧密配合,但当前我国物流体系中的各种障碍和问题还需努力解决,以提高物流效率。
四、港口行业的发展机遇1. 一带一路倡议助力:中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将进一步加快港口与国际市场的连接,为港口行业的发展带来新机遇。
2023年港口建设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2023年港口建设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港口建设行业也逐渐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
随着世界贸易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港口建设,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港口的吞吐能力和管理水平,以满足贸易快速发展的需求。
市场前景分析:
1、港口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推进,国际贸易发展迅速,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增加,港口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加大对港口的投资力度,充分利用港口的优势。
据统计,目前全球港口建设规模已经超过1600个,其中中国的前五大港
口依次为上海、宁波、深圳、青岛和天津,港口吞吐量也在不断增加。
2、港口行业技术更新换代加速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港口行业也正在经历着技术更新换代。
越来越多的港口引进了高科技设备和管理技术,使得港口的效率和安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同时,无人化港口和智能化港口也正在逐步兴起,未来港口行业的技术水平将会更加先进。
3、港口服务业发展迅速
随着港口的规模不断扩大,港口服务业也在迅速发展。
国家对港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加速了港口服务业的发展速度。
同时,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公司需要寻找海外的贸易伙伴,港口服务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港口服务业是未来港口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结论:
总体来说,未来港口建设行业的市场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港口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港口行业技术更新换代加速,港口服务业发展迅速,都使得港口行业的未来更加稳健和有前途。
但同时也需要港口行业的从业者不断创新和提高自身技能,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行业竞争。
港口产业的发展趋势

港口产业的发展趋势港口产业是国际贸易和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港口产业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未来港口产业的发展趋势包括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数字化转型和区域一体化等方面。
一、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技术创新对港口产业的影响越来越大。
未来,港口将采用一系列新技术来提高运营效率和安全性。
例如,自动化设备可以取代人工操作,提高生产效率。
无人机和机器人技术将被应用于港口巡视和货物搬运等领域,提高安全性和减少劳动力成本。
此外,物联网技术也将被广泛应用于港口产业,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
通过在各个设备上安装传感器和通信设备,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共享。
这将有助于港口实现实时的运营监控和调度管理,提高运作效率。
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对港口产业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未来港口产业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其中包括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水资源管理、垃圾回收等方面。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未来港口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港口运营过程中的船舶和车辆排放是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
未来港口将通过采用低排放船舶和绿色交通工具,以及改善燃烧工艺和引入可再生能源等方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此外,水资源管理也是未来港口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港口需要大量的水资源用于货物装卸和船舶运行。
未来港口将采用节水技术和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减少对淡水的需求,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垃圾回收也是未来港口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港口产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物,包括包装材料和废弃物等。
未来港口将建立完善的垃圾回收体系,实现垃圾的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三、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是未来港口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引入信息技术,港口将实现数字化运营和管理。
数字化转型将带来更高效、更安全和更智能的港口运营。
数字化转型将使港口实现全面的信息化管理。
通过建立信息平台和数据中心,港口可以实现实时的运营监控和调度管理。
中国港口现状及未来走势

中国港口现状及未来走势中国港口是我国海上贸易的重要节点,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下面我们将就中国港口的现状及未来走势进行详细阐述。
截至2020年底,中国拥有60个沿海港口,其中包括大型港口、主要沿海港口和次要沿海港口。
其中大型港口主要有上海港、天津港、宁波港、广州港等,这些港口承担着大部分的集装箱运输业务。
而主要沿海港口主要有青岛港、大连港、厦门港等,次要沿海港口主要包括福州港、丽水港等。
近年来,中国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以2019年为例,中国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14亿吨,其中包括散货、集装箱、原油、液化气体等。
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加强了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和货运物流体系的优化,提升了港口的运营能力和效率。
目前,中国港口已经成为全球最繁忙的港口集聚地之一,并且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1. 增强综合竞争力:中国港口未来的发展方向将着重增强港口的综合竞争力。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港口将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港口设施设备的现代化水平,提升港口的装卸能力和运输效率,进一步提高港口的服务质量和效益水平。
2. 推进港口自贸区建设:为了加快实现国家战略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将进一步推进港口自贸区建设。
自贸区将为港口提供更加开放的政策环境和更多的发展机遇,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国际企业入驻,并通过优化市场布局和流程管理,提高港口的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
3. 发展智能港口:智能化是未来港口发展的重要趋势。
中国港口将加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推动港口信息化建设,实现港口各个环节的数据共享和流程优化,提高港口的操作效率和安全性。
还将发展无人化设备和无人驾驶技术来提升港口的运营效率和能力。
4. 推动港口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未来港口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港口将通过减少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推动港口的绿色转型。
采用清洁能源、推广环保技术和培育绿色供应链等措施,进一步提高港口的环境保护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港口行业前景

港口行业前景港口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货物、信息和人员的交通枢纽作用,对国家进出口贸易、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推动作用。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区域一体化的推进,港口行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额持续增长,不仅需要更多的港口来承载货物的进出,也需要更高效的港口服务来满足各方的需求。
现代化港口设施、优质的航线服务和高效的物流配送将成为未来港口竞争的重要因素。
港口行业面临着发展大型集装箱码头、深水港口以及航运联运网等方面的重要机遇。
其次,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进,港口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作为物流通道的重要节点,港口将成为连接中国与沿线国家的重要环节。
这将促进各港口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加强港口间的互联互通,对推动区域一体化和贸易便利化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港口行业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智能化、自动化和无人化将成为未来港口发展的重要方向。
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提高港口的管理和运营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减少人为错误和事故发生,将成为港口行业的发展趋势。
最后,港口行业也面临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和挑战。
港口作为一个交通枢纽,产生了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噪音等污染物。
如何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绿色港口和低碳港口,成为港口行业的发展方向之一。
综上所述,港口行业在未来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增长,港口行业将继续扮演重要的角色。
同时,港口行业也需要不断创新、适应新的技术和市场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持。
香港航运面临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香港航運面臨挑戰和未來發展方向香港船東會主席- 顧建舟香港回歸祖國十年來,其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開始受到嚴峻的考驗。
香港乃祖國南方一個國際化的商埠兼自由貿易港,在國際航運中發揮它的樞紐作用。
但是自從內地向世界全面開放以來,經濟不斷蓬勃發展,海運港口的興建,如同雨後春筍。
因此,香港在貨物商品轉運方面的樞紐角色逐漸淡化,而且面臨著嚴重的挑戰。
從2001年到2006年,內地出口量年均超過38%,而香港同期的轉口貿易量增長只有15%。
隨著時間的流逝和考驗,香港已開始適應這種經濟轉型的挑戰,轉而加強與內地經濟的聯系,擴大旅遊業、服務業和物流業。
而在CEPA框架之下,香港生產商轉往內地市場開拓商機,擴展貿易,由過去單一出口貿易轉為雙向往來。
這種轉變促使香港經貿活躍,同時也促進兩地之間的融合和市場的繁榮。
在這種新經濟形勢下,香港航運業必須採取相應的措施,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共謀出路。
首先,應做好自身發展建設,提高轉運的效率和質量,加強與國內的經濟聯系,擴大貨運的流通領域,從而使兩地的交通運輸融為一體,充分發揮香港的樞紐作用和功能。
但是,物流基地的建設以及物流中心的形成,並不代表國際航運中心的整體。
談到香港贏得國際航運中心的稱譽,我們不能忘記香港海運業老前輩不可磨滅的貢獻。
數十年來,他們孤軍作戰,經歷篳路藍縷之苦,建立了以香港為管理和經營基地的船隊,從簡陋落伍的舊式海岸貨輪逐步擴展成為一支跨越三洋五洲,具有現代化和多元化的航運船隊,在國際航運界中佔有一定的席位,同時亦培訓了大批優秀的航運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才,促使航運服務業,如海運保險、船舶租賃、船務代理、金融業和海事法律,在香港應運衍生,加強了香港航運事業的完整性。
港英政府過去對航運業的成長和發展,採取一種讓其「自生自長」或「不予幹預」的觀望態度,對航運業的理解始終停留在對貨櫃碼頭的瞭解和認識,甚至有一種誤解:認為貨櫃碼頭的營運即可代表了航運的整體內涵,沒有真正地意識到航運業對香港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和貢獻。
浅论中国航运业未来发展

浅论中国航运业未来发展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正向全面的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发展,世界经济进入了后金融危机时期。
在此背景下,本文简要分析了金融危机对中国航运业的影响,重点探讨了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航运企业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中国航运后金融危机发展一、金融危机对中国航运业的影响1.运输需求萎缩,运价急剧下跌金融危机推动经济滑坡,经济滑坡导致货量剧减,货量剧减导致港口吞吐量下降。
2008年9月以来,全国部分中小企业关停,出口企业数量的减少造成港口吞吐量减少。
中国八大口岸自2008年9月之后的连续几个月的欧洲、北美、中东三大主要航线的运费都处于下跌趋势。
从我国的进出口量上可见一斑。
从去年11月至今年6月,我国出口连续8个月负增长。
另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同比下降23.5%。
中欧、中美、中日双边贸易总值同比分别下降20.9%、16.6%和23.1%。
我国与东盟进出口同比下降23.8%,内地与香港进出口下降24.3%,与印度进出口下降32.3%。
2.造船业新接订单量急剧下降对于全球造船产业来说,在经历了从2003年后连续5年的超预期勃兴之后,从2008年开始显现出增长的疲态,全面爆发的金融危机使这一疲态更加趋于恶化。
金融危机后,韩国造船企业被取消的造船订单最多,日本则被认为是受到此次金融危机影响最小的主要发达国家,造船业受到的冲击也相对较小。
中国的造船企业也没能逃过金融危机的影响,据统计,2003年两大国有造船集团之外的造船企业新接订单量占全国的比重还是32.2%,但2007年这一指标已经升至62%。
如果全球船舶需求继续保持强劲,这些新兴造船能力的过剩还不能完全表现出来,但目前全球经济下滑已经导致全球船舶订造需求大幅下降,而且这种趋势继续的可能性还在不断加大,产能过剩的问题已经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3.投资者预期降低,航运市场泡沫减少2002年以来的6年时间里,航运业迎来了一轮空前的大发展,成为航运业有史以来最长的一次繁荣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危机时代”我国港航业的发展前景0 引言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国港航业受到巨大冲击。
以集装箱运输为例,1999―2008年,全国集装箱吞吐量年均增长率高达25%以上,但2009年前11个月全国港口仅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04亿TEU,同比下降6.3%。
普遍观点是港航业很难在短期内复苏,但从2009年第4季度起,国内经济刺激计划的效果开始显现,加之外贸形势回暖,港航业出现企稳回升的迹象。
1 港航业景气低迷的原因业界一般将港航业景气低迷的原因指向国际金融危机,但如果从更深层次分析,它是行业内外多种因素相互叠加作用的结果。
除了国际金融危机外,行业周期性波动、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也起到一定作用。
国际金融危机是港航业陷入低迷的导火索。
我国港航业的发展与外贸息息相关。
自2001年加入WTO以后,外贸蓬勃发展促成我国航运发展史上一个黄金时期的出现。
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与外贸进出口的相关系数超过0.95,并且外贸货物始终占港口吞吐量的85%左右,形成“外贸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率高于外贸增长率、集装箱吞吐量增长率高于货物吞吐量增长率”的现象。
我国从国外进口的主要是矿石、原油等初级产品和橡胶、精密仪器等工业产品,向欧美发达国家输出的主要是生活消费品。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欧美消费市场急剧萎缩,导致我国外贸进出口锐减,港口货物吞吐量直线下降。
虽然2009年下半年世界经济出现复苏迹象,但基础并不稳固。
最近发生的迪拜债务危机、日航公司破产案等,都警示世人这场危机并未完全消退。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9年10月份的报告预测:2010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1%,而国际贸易量仅增长2.7%。
显然,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港航业的影响将是长期的和深远的。
行业周期性波动是造成港航业景气低迷的内在主因。
从全球来看,国际航运市场始终处于“行业繁荣―大量造船―运力过剩―行业萧条―大量拆船―行业复苏”的周期性波动之中。
[1]2008年5月,素有国际航运业“晴雨表”之称的波罗的海干散货综合运价指数(BDI)飙升至点,国际航运界弥漫盲目乐观情绪,国际航运巨头纷纷订造新船,订单数急剧增长,同时大量旧船延期拆解,继续投入运行。
这给此次航运业萧条埋下祸根。
在未来2~3年,随着大量新船陆续投放市场,运力过剩几成定局。
从历史经验看,航运业是否复苏将更多地取决于新船交付和旧船拆解的速度和规模。
2001―2009年,我国外贸货物吞吐量年均增长率达17%。
港口企业的高速发展刺激国内外资本涌入,地方政府更是不遗余力地加快港口扩建步伐。
港口投资过热、产能过剩的趋势日益明显。
对于国内港口产能是否过剩的问题,近年来业界争论不休[2] ,但有一点无可否认:目前港口建设的速度和规模都是基于港航业持续高速发展这一前提的,因此,复苏后港航业的发展速度将成为检验我国港口产能是否过剩的标准。
日益加剧的贸易保护主义客观上延缓我国港航业复苏的步伐。
近10年来,得益于比较宽松的国际贸易环境,世界贸易增长率始终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2~3个百分点。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0年将首次出现贸易增长率低于经济增长率的现象。
我国自2001年加入WTO后,外贸高速增长。
与此相伴,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争端和摩擦始终不断。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为解决本国经济低迷和高失业率问题,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不遗余力地制造各种贸易壁垒以限制我国货物出口。
据伦敦经济中心的数据显示,目前各国政府正在计划、或准备实施的贸易保护措施多达134项,其中77项针对我国。
商务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1―8月,共有17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79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超过100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6.2%和121.2%。
仅2008年11月以来,我国就遭遇超过100项的贸易保护壁垒,占同期世界各国、各地区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的1/3。
从长远来看,贸易保护主义并不会对我国港航业发展产生实质性影响,但在短期内确实会延缓其复苏的步伐。
2 港口企业复苏前景2009年前3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港口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51.2亿t,同比下降8.3%。
从月度数据分析,货物吞吐量前11个月总体呈现快速回复、稳步增长的态势,同比增长率从1月份的 7.1%上升为11月份的18.8%(见图1)。
各个货种之间增长率相差很大,集装箱吞吐量基本维持下降态势。
这是由于集装箱运输的主要货种是出口商品,在欧美发达国家消费市场持续低迷情况下,我国沿海集装箱吞吐量很难快速恢复。
此外,由于国内经济刺激政策效果的显现,国内对石油、矿石等初级产品的需求旺盛,这些货物的进口量大幅上扬,部分抵消消费品出口低迷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外贸货物吞吐量增长率恢复较快,连续8个月保持上升态势。
在我国港口物流链中,处于上游的是国内加工制造业,处于下游的是欧美消费市场。
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显示国内加工制造业短期内的繁荣程度,美国消费信心指数预示美国消费市场的未来走势,两者都是较为典型的领先性指标。
通过历史数据分析,这2项指标在我国港航业的发展中保持很好的超前性,平均超前于行业发展6个月左右。
图2显示2008年1月―2010年1月这2项指标的变化情况(月度数据均经过季节调整并剔除季节性因素)。
PMI在2008年11月探底,而美国消费信心指数也在2009年2月达到最低值。
这2个指标基本呈现从谷底攀升的“V”型走势,据此可以判断,我国港航业已经触底反弹,正处于缓慢复苏阶段。
数据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网、美国经济咨商局网站。
图2 2008年1月―2010年1月我国港航业领先性指标月度数据总体看来,未来2年内我国港口生产依旧将保持稳步、低速增长的态势。
在外贸货物方面,由于2009年吞吐量基数较低,2010年将很快摆脱下降阴影,实现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在总量上与前2年仍有较大差距。
长期来看,随着我国经济刺激政策效应的消退,港口货物吞吐量的增长率仍将取决于外贸经济的复苏程度。
在内贸货物方面,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和中部崛起,港口腹地将向中西部逐渐延伸。
大量货物需要通过水路进行长距离、大运量、高密度的集疏运,内贸货物运输需求潜力巨大,内贸货物吞吐量增长率将高于外贸货物吞吐量增长率。
3 航运企业复苏前景航运业属于高度国际化的行业,要分析我国航运业的复苏发展问题,必须将其置于国际大背景下。
目前,全球航运巨头为了应对危机,纷纷采取合并航线、封存运力、提前拆解旧船等措施,但仍无法改变整个市场的低迷状态。
从短期来看,国际航运市场的走势主要取决于运力供求变化。
在需求方面,金融危机导致国际海运贸易量大幅萎缩,虽然近期经济复苏迹象明显,但在短期内航运需求很难恢复到2007年水平;在供给方面,全球船队运力投放步伐还在加快,若不考虑撤单因素,未来2~3年内将有大量新船投入市场,约占现有运力的45%左右(见表1),这些新增运力的投放速度和规模远远大于航运需求。
全球拆船量大幅增加。
据克拉克森咨询公司统计,2009年拆解船舶出售量达到910万总吨,而海运市场鼎盛时期的2006年和2007年分别为420万总吨和400万总吨。
按目前的拆船速度估算,未来2~3年内国际航运市场仍将面临运力严重过剩的境况。
从中期来看,国际航运市场的整体走势取决于“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和贸易的恢复程度。
此次危机过后,全球经济恢复程度,国际贸易是否继续领跑世界经济,贸易保护主义能否有所缓解等因素直接影响国际航运市场的中期走势。
初步预计未来10年内国际航运业仍会继续增长,但速度明显放缓,很难再现2007年的辉煌。
从长期来看,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世界贸易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
首先,以欧美为主要消费市场的贸易格局可能出现变化。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未来30年,我国将有逾7亿人口涌向城市,这将造就庞大的消费群体,届时我国很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
这将直接影响整个国际航运物流的走向。
其次,印度、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逐渐崛起,将与我国在国际贸易市场展开激烈竞争,这使国际航运市场的长期走势显得扑朔迷离。
集装箱运输市场前景比较悲观。
据克拉克森预测,2010年全球集装箱海运需求增长率为3.5%,而集装箱船队运力增长12.8%达到万TEU,再加上目前闲置运力约140万TEU,供过于求的矛盾非常突出。
[3]有观点认为,集装箱运输市场要在2015年才能恢复到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
在干散货运输方面,BDI经历2008年的大起大落后,2009年基本处于稳步上升的态势,并在11月份创造年内最高点点(见图3)。
这主要是受我国对铁矿石和煤炭需求旺盛的影响。
从2010年形势看,我国钢材产能严重过剩,对铁矿石的需求将有所减少,再加上有大量运力涌入市场,干散货运输市场不容乐观,供求关系恢复平衡仍需时日。
[4]在油船方面,据德鲁里公司预测,2010年全球原油运输需求增长1.7%,而油船运力增长率维持在6.0%左右,市场可能继续维持低迷走势。
国内形势可能稍显乐观。
由于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汽车市场的兴旺,未来我国对原油的需求依旧旺盛,原油运输市场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4 结语综上,对我国港航业发展趋势判断如下:目前我国港航业已经走出景气波动的谷底,正处于景气缓慢回升阶段,未来1~2年内将继续维持企稳回升的态势。
整个行业完全复苏所需时间将取决于国际经济贸易的恢复程度、国际航运市场拆船规模、国内消费市场发展等诸多因素。
初步估计我国港航业大约需要2~3年才能完全复苏,但复苏后货物吞吐量也很难保持以往20%以上的高增长率,外贸货物吞吐量增长率可能维持在10%~15%左右,而内贸货物吞吐量可能继续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1、要接受自己行动所带来的责任而非自己成就所带来的荣耀。
2、每个人都必须发展两种重要的能力适应改变与动荡的能力以及为长期目标延缓享乐的能力。
3、将一付好牌打好没有什么了不起能将一付坏牌打好的人才值得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