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性新闻

合集下载

必备冲刺名解02 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预测性报道、体验式报道

必备冲刺名解02  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预测性报道、体验式报道

必备冲刺名解02 | 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预测性报道、体验式报道1.调查性报道定义+特征+兴起+优势+发展调查性报道,是职业新闻记者通过独立、深入、细致、全面的侦查式、访问式调查,以社会的腐败现象、犯罪、政府官员的错误行为、内幕新闻以及被某些人企图掩盖的事实为主要目标的深度报道,又称之为揭黑报道,属于深度报道的一种。

(定义)调查性报道的核心特征有三:一是捍卫公众利益或公民权利,二是揭露黑幕,三是记者独立调查。

(特征)调查性报道兴起背景是《华盛顿邮报》对“水门事件”的成功报道。

(历史)调查性报道是实现舆论监督的有力形式,是公众知情权的保证。

(优势)但是随着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带来的碎片化时代、受众的流失以及一直存在的相关利益集团的打击,调查性报道面临更大的困境。

(发展)2.解释性报道定义+特点+写作技法+问题解释性报道是指对新闻事件的生成原因、影响范围、发展趋向和深层意义进行解释的报道。

(定义)解释性新闻的特点是:①着重揭示新闻事件的含义对方方面面的影响。

②揭示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深挖新闻背后的新闻,搞清来龙去脉。

③从“明天”的角度来分析新闻事件,展望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势对未来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④把单一的、孤立的新闻事件与其他事件联系起来,揭示其发展的方向、趋势、意义。

⑤揭示一系列现象背景的本质,帮助受众认清问题的本质。

⑥解释性报道在时效上要比纯新闻慢。

⑦解释性报道一般都篇幅较长,而且需要读者边阅读边思考。

(特点)解释性新闻的写作技法是:①夹叙夹议的表现手法②大量地引述权威人士的观点以增强说服力③大量采用文学笔法来报道现场。

(写作技法)解释性报道现存问题:①缺乏从事社会舆论监督的宏观眼界,②缺乏深度解析意识,特别表现在往往不能深入分析问题的成因、解释其影响的范围、探索其解决的途径。

③在实际操作中,解释性报道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是记者的言论过多。

(问题)3.预测性报道定义+特点+优势+问题+发展预测性新闻是对将会发生而未发生的某些能够引起公众关心的新闻事件的发展结果和新闻现象的发展趋势所作的前瞻性报道。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新闻与传播》历年考研真题名词解释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新闻与传播》历年考研真题名词解释

丹妮版名词解释1.新闻新闻是高度组织化的传播者向社会公众报道事实新近变动状态的信息,包含了五个要素:新闻传播主体--高度组织化的传播者;新闻传播目的和指向--社会公众,新闻传播活动方式--报道,新闻传播活动对象和内容--事实新近变化状态,新闻传播结果和性质--信息。

2.舆论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基本一致的态度和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具有公开性、公正性、广泛性、急迫性、评价性等特点。

3、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新闻价值构成了新闻评价体系的基础和核心,新闻价值要素包括:及时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趣味性等。

西方学者把趣味性看做是第一因素,是新闻的试金石。

4、硬新闻硬新闻又称“纯新闻”,是指对已经发生或在24小时内被发现的受众关注的报道,尤其是对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利益,题材重大,影响深远的事件的及时报道,它的特点是及时性强,制作严谨规范。

这些新闻涉及内政外交,经济和文化上的变化,大部分发生在很近的时间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和相当大的程度上都会对受众的生活产生影响,因此它在传播者这里取得的是“延缓报酬”,及受众在接受到这些新闻后,会长久的感受到其带来的影响。

5.软新闻软新闻是指那些时效性不强而人情味浓厚,容易激发人们阅读视听兴趣的新闻。

这些新闻在写法上比较轻松活泼,容易满足人们的明星崇拜、猎奇、娱乐放松和对于事物细节方面好奇等心理需要,也在客观上反应出一个时期的社会风气,生活时尚和流行观念等,但是对受众实际生活的影响不会强烈而持久,因此,它在传播者这里产生的是“及时报酬”效应。

6.深入报道深入报道是指运用深入调查,翔实呈现事实,解释事实,分析和预测事实的方法,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释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势的报道方式。

7、调查性新闻一些有志于社会改革和社会正义的作家和新闻工作者---黑幕的揭发者,运用大众媒介的深入报道,犀利地抨击社会上的不义、丑闻或违法活动。

解读性结构的新闻素材

解读性结构的新闻素材

解读性结构的新闻素材关于解释性新闻的定义五花八门,用最简单的方式阐释即是“新闻背后的新闻”。

美国业界的科技评论网站Digiday这样定义解释性新闻:“解释性新闻是一种报道形式,即用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现细致入微、正在进行的新闻故事。

”如何使新闻事件“更容易理解的”?在学界的定义中,即是在“报道新闻事件中补充新的事实”。

具体来说,可以从五个维度实现:①历史性事实:历史性事实是与新闻相关的纵向事实,正好可以满足读者对事件来龙去脉的好奇心。

历史性事实用时间逻辑来串联,分为周年性质的选题,如《切尔诺贝利事故三十周年》,以及针对热点新闻进行的背景梳理,如《乌克兰困局》。

这是最常规、操作也最简单的一种解释性报道类型。

②环境性事实:这是与新闻相关的横向事实,通过对比、盘点的方式来印证或者推翻一个论点。

以高空坠物伤人事件为例,按照《侵权责任法》,如果无法确认高空抛物的具体责任人,则全体住户都要“连坐”承担责任。

如何对这一事件做解释性报道?一种就是添加环境性事实,告诉读者同样的案例发生在其他地方是怎样处理的。

新闻工作者不是法律专家,很难从法理上直接告诉读者法条是否合理,但通过相同案例对比的方式,读者们会得出一个他们自己的结论。

③简历性事实:多关乎新闻人物的生平、性格特征、趣闻轶事等,例如前两天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鲍勃?迪伦,在报道时就可以添加进他的生平轶事,甚至是从贴近中国人的角度去讲他和中国的渊源。

④数据性事实:反映事物概貌的统计数字和材料,这是近年来解释性报道最为炙手可热的一个方向,即大数据和信息可视化,它的价值在于不需要赘述道理,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传达作者想要表达的事实。

⑤反应性事实:即外界对新闻的反响、评价、意见。

这种维度常用于新闻解读、事实预测与分析。

不久前泰国国王去世,卫报援引清迈大学学者的分析和预测,发表了《泰国国王去世后,泰国将会发生什么?》一文,告诉读者泰国的政局是否稳定,会否对外国游客造成影响等。

解释性报道范文

解释性报道范文

解释性报道范文解释性报道的范文: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媒体的广泛应用,新闻报道的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

其中一种重要的新闻报道形式就是解释性报道。

解释性报道是通过对事件、问题和现象进行透彻分析和解释的报道方式,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的背景知识和深度理解。

一篇好的解释性报道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它应该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

解释性报道不仅仅是对事件的简单描述,而是要通过扎实的研究和分析,给出客观、准确、全面的解释。

其次,解释性报道应该具备丰富的背景知识和专业性。

在解释性报道中,记者需要对事件、问题或现象进行充分的调查和研究,以便能够提供读者所需要的信息和理解。

再次,解释性报道应该具有逻辑性和条理性。

记者在写作时应该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对事件的原因、影响、可能性等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解释,使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相关内容。

最后,解释性报道应该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记者在写作时应该考虑到读者的需求和利益,选择有代表性和有实际意义的事件进行解释,以便读者能够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举个例子,某地发生了一起重大交通事故。

一篇好的解释性报道则应该对这起事故的原因、背景和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和解释。

记者可以采访目击者,了解事故发生时的具体情况和原因;同时,记者还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这个地区的交通状况和事故率。

在撰写报道时,记者应该从多个角度出发,对交通事故的原因、影响以及如何避免类似事故进行全面的解释。

此外,记者还可以邀请交通专家对交通事故进行分析和解释,以便给出更科学和实用的建议。

综上所述,解释性报道是一种重要的新闻报道形式,它通过对事件、问题和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解释,为读者提供更多的背景知识和深度理解。

一篇好的解释性报道应该具备客观性、科学性、丰富的背景知识、逻辑性、条理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等特点。

只有在这些基础上,解释性报道才能真正达到其目的,让读者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指导。

服务新闻、解释性新闻、精确新闻

服务新闻、解释性新闻、精确新闻

服务性新闻服务性新闻,也称服务性报道,或者实用性报道。

它是一种为社会公共事务或人们工作,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非商务活动无偿提供信息的新闻。

其特点是针对性强,切实可用,无偿服务。

服务性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讲,传播新闻信息本身就是为读者提供基本的服务;从狭义讲,是指一种特殊的新闻品种。

即专门的服务性新闻。

1917年普利策新闻奖刚创立时候,只有两项奖励,即为“公共服务成绩优异奖”和“新闻奖”,后来增至14项,“优质公共服务奖”仍居首位。

可见对服务性报道的重视。

采写服务性新闻时候应注意以下几点,即时效性,针对性,实用性,预见性四个特征。

解释性新闻在美国新闻界,对解释性新闻所下的定义可谓形形色色。

例如:美国《底特律新闻》社论作家杰克?海敦认为,解释性新闻“是一种作解释或者作分析的报道”,“是一种加背景给新闻揭示更深意义的报道”。

而卡尔?林兹特诺姆教授则认为,解释性新闻“就是在报道新闻事件中补充新的事实,……使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更加明白易懂”的报道。

概括起来,在美国新闻界看来,所谓解释性新闻,是那种运用大量背景材料来分析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意义或影响,揭示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深层意义的新闻报道,是一种背景性新闻。

与其他新闻样式相比,解释性新闻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从报道重点看,解释性新闻以报道“为什么”(WHY)这一新闻要素为基本出发点和着眼点,重点是解释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影响。

这是解释性新闻最主要的特点,也是它与一般新闻报道(特别是纯新闻)的主要区别。

一般消息(主要是纯新闻)以报道“何事”为重点,主要任务是讲清发生了什么事,而解释性新闻的报道重点则在于交代“何因”,讲清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及来龙去脉,帮助受众了解新闻事件背后的新闻。

第二,解释性新闻属于新闻报道而不是评论文章。

它用事实说话,通过提供背景性事实材料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影响进行说明和解释。

解释性新闻既然要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解释,就必然蕴涵有记者的观点和看法。

解释性报道范文

解释性报道范文

解释性报道范文美国总统大选即将到来,备受全球关注。

在这场竞选中,两位候选人分别是现任总统特朗普和民主党候选人拜登。

他们的政见和竞选口号各不相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特朗普总统一直以来都是备受争议的人物,他的言行举止常常引发热议。

在这次竞选中,特朗普的主要口号是“让美国再次伟大”,他强调了保护美国利益、加强边境安全和经济发展等议题。

他的支持者认为,特朗普在经济政策上有着丰富的经验,能够带领美国走向繁荣。

然而,他的反对者则认为,特朗普在外交政策和社会政策上存在很多问题,对美国的国际形象和国内社会稳定造成了负面影响。

而拜登则是特朗普的主要对手,他曾在奥巴马政府中担任副总统,有着丰富的政治经验。

拜登的主要口号是“重建美国”,他强调了气候变化、医疗保健和种族平等等议题。

他的支持者认为,拜登有着丰富的政治经验和稳重的领导风格,能够为美国带来积极的改变。

然而,他的反对者则认为,拜登在经济政策和国家安全上存在很多问题,可能会导致美国的衰退和不稳定。

除了两位候选人的政见和竞选口号外,这次总统大选还受到了新冠疫情的影响。

疫情对美国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改变了选民的态度和选举方式。

许多选民对于两位候选人的疫情应对和经济复苏计划非常关注,这成为了影响选情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的来说,这次美国总统大选备受全球关注,两位候选人的政见和竞选口号各不相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疫情对选情的影响也备受关注,选民的态度和选举方式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化。

最终的选举结果将对美国乃至全球的政治格局和经济走向产生深远影响。

2022解释性新闻报道案例

2022解释性新闻报道案例

2022解释性新闻报道案例上半年,中宣部召开2022年全国“打假治敲”专项行动暨传媒监管电视会议。

会议表示坚决打击新闻敲诈,坚决打击假媒体假记者,严厉整治虚假新闻息,严肃纠治有偿新闻。

(这个会议也可以用在分析题中)自从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假新闻以及反转新闻更加屡见不鲜。

铎子对2022年上半年的假新闻进行了梳理,以下这些事件都可以用作相关的经典案例,请大家收好!本期目录一、年中假新闻案例盘点1.北京打工寻子2.柬埔寨血奴案3.清华博士报考长沙市岳麓区协警岗位4.美团骑手勒索事件5.哈尔滨男子烧伤事件6.P站制裁俄罗斯7.棒棒糖女孩持反抗俄军.韦东奕帮博士团队解决数学难题9.流浪猫协助警方破案获奖10.专家不建议多用空气炸锅二、假新闻呈现三、假新闻核心知识点一、年中假新闻案例盘点1.北京打工寻子后海公安发布情况通报,先前指责公安机关推诿、不调监控、不立案、不做DNA的情况居然均为不实报道。

而且,警方通报的案发时间与新闻报道中的时间是不一致的。

2.柬埔寨血奴案一个年纪不大的中国小伙,在国内被强行拐到柬埔寨搞诈骗,诈骗分子眼看他不愿加入诈骗行当,便拿他当抽血机器。

这新闻,谁看谁震惊。

而真相是,中国公民李亚缘纶偷渡来柬,后因肝部患严重疾病,联系当地一社会组织寻求帮助。

先后有3人出于不同目的,协助李编造、宣传其被非法拘禁、受到虐待及充当“血奴”的假新闻,误导舆论,严重影响社会秩序。

案件下一步将移交柬司法机关审理。

3.清华博士报考长沙市岳麓区协警岗位日,一条“清华博士报考长沙市岳麓区协警岗位”的息冲上热搜。

而且招考单位当时说她没考上,“因为她还没毕业”。

但是日晚,清华大学微博回应:学籍库查无此人。

根据该人员公示息,在清华大学的在校生、应届毕业生、往届毕业生中均没有查找到与之匹配的学生息。

很明显,这是一个学历造假事件。

4.美团骑手勒索事件上海一名博主@阮一发长文称自己使用美团跑腿帮忙邮寄护照等文件,因骑手电动车没电无法准时送达,还被骑手“暗示”加价、勒索撕掉文件,事后还无法与该骑手取得联系。

第七章 解释性报道与调查性报道

第七章 解释性报道与调查性报道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解释性报道在报纸上取代纯客
观报道而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解释性报道。

西方国家解释性报道
70% 60% 50% 40% 30% 20% 10% 0% 解释性报道所占报纸版面 美国 西方国家:英国、日本 、法国
四、解释性报道的适用题材


这是解释性报道最突出的作用。
(二)提供背景,完整深刻

解释性报道具有集中、整合信息的功能,还将新闻 事实与相关背景聚集到一处解释新闻,分析事实, 比纯新闻要完整、提供预期

解释性报道不仅可以结合过去与周边情况来分析 新闻事实的成因,还可以预测新闻事实未来的可 能走向。
例:
《手机巨人为何倒下?——100分的输家诺基亚》
《手机巨人为何倒下——100分的输家诺基亚》
预测:微软携手诺基亚,两只火鸡合在一起成不了雄鹰。
三、解释性报道的发展

起源:解释性报道起源于美国,美国的新闻学者把解 释性报道称作1929年经济危机的产物。 兴起:19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时代》杂志的创办 为解释性新闻报道产生直接的影响。
《瞭望》
以“新闻性、权威性、 思想性、可读性高度 统一”为特色,“集 一周于一日”,将主 要精力放在深入、详 尽地将有关事件和新 闻背景与来龙去脉告 诉读者,进行分析、 解释和评论,进而对 其发展趋势作出预测, 并对这种趋势所体现 的更深更广的意义和 影响进行估计、判断。
(二)特点
1.
解释性报道把why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即着
重于揭示“新闻背后的新闻”,是分析性的深度 报道;
2. 3.
在提供背景材料的时候,必须夹叙夹议; 在揭示事件的过程中,记者对该事件的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城九月为何雨满楼
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

9月22日,兰州迎来秋分节气,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而“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

秋分的来临,预示着秋意将更加浓烈。

距离“秋分”的过去,已有两天,兰州冷空气活动也越发频繁。

田鹏飞是兰州大学大气物理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专业的研究生,他的论文《基于Fernald和Klett方法确定气溶胶消光系数边界值》被第二届中国激光雷达学术会议录用。

他告诉我们:“今天白天,受冷空气影响,青海、甘肃、宁夏一带出现降雨降温,虽然雨势普遍不大,但降温幅度普遍达到4-8℃,局地降幅达10-12℃。

大城市中,西宁、兰州、银川今天14时分别出现8℃、10℃、9℃的剧烈降温,降温之后,西宁14时的气温只有11℃,兰州和银川的气温分别降到了15℃和16℃,加上天空阴沉小雨相伴,天气变得格外湿冷。

预计,明天,青海、甘肃、宁夏降雨逐渐停止,但是降温仍将持续,气温最低点出现在周三早晨,西宁的最低气温将降至5℃,兰州和银川的最低气温也将只有7-8℃”
同时,据兰州中心气象台23日预报,本周23日到25日,受冷空气影响全省大部有一次降水降温天气过程;气温下降幅度达7℃之多。

25日到26日清晨,酒泉、张掖两市局地有霜冻。

“秋分这天,太阳位于黄经180度,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从秋分这一天起,气候主要呈现三大特点:阳光直射的位置
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昼短夜长的现象将越来越明显,白天逐渐变短,黑夜变长,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幅度将高于10℃以上;气温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逐渐步入深秋季节。

所以现在兰州甚至甘肃各地所见到的各种降水及降温都是天气的正常变化,当然,也不能否认全球变暖对天气可能有影响,气温变暖可以影响水汽在地球上的分布,有可能导致兰州的水汽增加,所以降水增加,最近的降水可以导致近期的温度下降,但主要还是入秋冷空气的影响。


田腾飞继续为我们解释:“冷空气过来,天气就变冷了,兰州的冷空气来自上游,就是我们的西北方,比如最近从新疆过来的冷空气槽。

我们的西北方向来的空气就应该比我们本地的冷,越到极地空气越冷,因为太阳辐射在赤道最大,极地最小。


对于今年兰州雨量的普遍增加,包括由今年5月陆续延续至今的秋雨,田鹏飞给我们做了详细的分析:“兰州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兰州,就是:冬冷夏热,年温差大,降水集中,四季分明,年降雨量较少,大陆性强。

兰州市气象局也说‘兰州2012年气候为中等偏差年景’,雨量加大,主要有三点:1.排放到空气中的颗粒物增加,凝结核(形成雨滴必不可少)增加,导致空气中的水汽容易凝结成水滴,从而形成降水;2.国家政策(退耕还林还草,绿化等)使得黄河上游的储水能力增强;3.大气的不稳定较强,容易形成降水。


近年来,各种极端天气灾害层出不穷,而各种“百年一遇”、“五十年一遇”等对灾害的描述性词汇也在各种媒体上屡见不鲜:美国怀
俄明州的龙卷风,佛罗里达州的水龙卷夹杂闪电,开普敦的海浪……然而,对于兰州这次降温,田鹏飞表示只是正常的自然现象,不必太过担忧,同时他也提醒各地民众需注意防雨防寒,避免因气温变化过大而着凉感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