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合作导师及研究方向

合集下载

博士后合作导师及研究方向

博士后合作导师及研究方向
博士后合作导师及研究方向
姓名
职称
研究方向
秦大河
院士/研究员
冰冻圈与全球变化
丁一汇
院士/研究员
中尺度天气动力学、气候变化与气候影响评估
宇如聪
研究员
数值模式的评估和发展、中国区域气候和气候变化分析
董文杰
研究员
气候动力学、气候理论与预测和全球变化
肖子牛
研究员
气候变化、季风、中小尺度天气学
李维京
研究员
气候预测理论与方法、东亚季风、气候模式与数值模拟
罗勇
研究员
气候模拟、气候变化、陆面过程、气候资源评估
秦祥士
研究员
气象信息传播技术及应用研究
毛恒青
研究员
气象科技传媒
封国林
研究员
气候预测,数值时间积分研究,生态环境、气候与经济决策
任国玉
研究员
气候变化、古气候与古环境
张华
研究员
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
高学杰
研究员
气候模拟、气候变化
姜彤
研究员
气候变化

博士后合作导师确认函

博士后合作导师确认函

博士后合作导师确认函
感谢您对我作为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支持和关注。

在此,我希望您能够给予我一份合作导师确认函,以便我能够顺利完成博士后研究计划。

确认函应明确表明您作为我的合作导师,以及您愿意为我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同时,确认函还应包括以下内容:
1. 确认我的博士后研究计划与您的研究方向和团队的发展目标
相符合,并表示支持。

2. 确认您将为我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实验室空间和其他研究
资源。

3. 确认您将为我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以保证我能够顺利完成
博士后研究计划。

4. 确认您将为我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培训,以提高我的研究水平
和能力。

5. 确认您将为我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以应对研究中的困难
和挑战。

我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帮助,我将全力以赴地完成我的研究工作,为您的研究团队做出积极的贡献。

谨此,我再次感谢您的支持和关注,期待您的回复。

- 1 -。

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协议新3篇

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协议新3篇

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协议新3篇篇1甲方(合作单位一名称):__________________乙方(合作单位二名称):__________________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规定,甲乙双方本着平等自愿、互利共赢的原则,就共同开展博士后研究人员联合培养工作事宜达成以下协议:一、协议目的双方通过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旨在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双方事业共同发展。

二、合作内容及方式1. 博士后研究人员选拔:双方共同制定选拔标准,确定联合培养的博士后候选人。

2. 导师团队组建:双方各自推荐导师,共同组成导师团队,负责博士后的培养工作。

3. 科研任务分配:双方根据各自优势,共同确定博士后研究方向和科研任务,明确分工。

4. 科研平台共享:双方共同提供科研平台、实验室、仪器设备等资源,保障博士后研究工作顺利开展。

5. 学术交流活动:双方共同组织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博士后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

6. 成果归属与分享:联合培养期间产生的知识产权归属及利益分配按照双方约定执行。

三、合作期限本协议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_____年。

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限为_____年。

四、经费管理1. 双方共同承担联合培养博士后的经费,确保博士后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2. 经费使用应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及双方内部管理规定,实行专款专用。

3. 双方应定期核对经费使用情况,确保经费使用合理、透明。

五、人员管理及考核1. 博士后研究人员应遵守双方规章制度,履行工作职责。

2. 双方共同制定博士后考核标准,定期进行考核评估。

3. 博士后研究人员在联合培养期间应遵守学术道德,保持科研诚信。

六、成果归属与分享1. 联合培养期间产生的知识产权归属及利益分配由双方协商解决。

2. 双方均有权使用博士后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等活动。

3. 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形成的论文、报告等成果应明确标注来源,共同享有相关权益。

博士后工作计划书1

博士后工作计划书1

博士后工作计划书1尊敬的导师:我谨向您提交我的博士后工作计划书。

在这份计划书中,我将详细介绍我未来几年在博士后研究期间的研究方向、研究目标以及研究计划。

我希望通过这份计划书向您展示我对博士后工作的热情和承诺。

一、研究方向我的博士后研究方向将聚焦于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纳米材料应用。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用于药物传递、诊断、组织工程等方面。

我的研究将探索纳米材料在这些应用领域的最新进展,并致力于解决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

二、研究目标1. 开展纳米材料在药物传递领域的研究。

通过设计和合成新型纳米材料,我将研究其在药物传递中的应用。

重点关注药物的稳定性、靶向性以及缓释性能,以提高药物疗效并降低副作用。

2. 探索纳米材料在癌症诊断中的应用。

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我将开展相关研究,以提高癌症的早期检测和治疗监测能力。

重点关注纳米材料在肿瘤标记物检测和影像造影方面的应用。

3. 进行纳米材料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

通过将纳米材料应用于组织工程领域,我将探索其在细胞生长、组织修复和再生中的潜力。

重点关注纳米材料在组织工程支架的设计和制备中的应用。

三、研究计划1. 阅读文献并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

我将全面了解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研究现状,熟悉各类纳米材料的性质和应用,以便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2. 设计和合成新型纳米材料。

根据研究目标,我将设计并合成适用于药物传递、癌症诊断和组织工程的纳米材料。

在合成过程中,我将优化材料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

3. 评估纳米材料的性能。

我将通过一系列实验来评估纳米材料在药物传递、癌症诊断和组织工程等方面的性能。

我将使用细胞实验和动物模型来验证纳米材料的生物学活性和治疗效果。

4. 发表研究成果并向学术界宣传。

我将撰写研究论文并提交到相关领域的国际期刊上,以分享我的研究成果。

此外,我还将参加学术会议并进行口头报告,与同行学者进行交流合作。

四、预期成果通过我的博士后研究,我期望能够在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应用方面取得以下成果:1. 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以展示我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

博士后研究计划与导师项目 独立性

博士后研究计划与导师项目 独立性

博士后研究计划与导师项目独立性
博士后研究计划往往需要和导师的项目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导师的项目方向和资源支持固然很重要,但博士后要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发展规划,提出自己的研究想法和计划。

选择导师时,博士后需要考察导师是否能给予博士后足够的自主权,进行独立的研究工作。

同时,导师也应该鼓励博士后开展独立的研究思考,给予其开展创新研究的空间。

在研究方向上,博士后可以在导师研究领域的基础上,扩展提出自己的研究想法。

也可以与导师的研究方向保持一定差异,形成自己的特色。

但研究内容还是需要与导师项目保持协同效应,不能完全脱离导师的专业范围。

在资源使用上,博士后可以根据需要,合理利用导师项目的设备、资料等资源。

同时也要争取自己的研究经费,逐步建立自主的研究条件。

还可以通过合作等方式,获取更多的资源支持自己的研究。

总体来说,博士后研究计划在借鉴学习导师项目优势的同时,也要保持一定独立性。

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逐步确立独特的研究方向和特色。

这对博士后长远的学术发展非常重要。

华东博导--需要的拿去吧

华东博导--需要的拿去吧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博士生导师名单(最新):运动人体科学:1,季浏教授 1961年生博士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1985年华东师大体育系硕士毕业(体育系的招收的第一位硕士(运动训练学:篮球)导师:黄柏龄教授)1990年华东师大心理学系博士毕业(导师:曾性初教授)研究方向: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运动心理变化的生理生化基础体育课程与教学现任职位: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校终身教授2,丁树哲教授 1963年生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1988年华东师大体育系硕士毕业(体育系的招收的第一位运动生物化学硕士导师:许豪文教授)1999年华东师大体育学系博士毕业(导师:许豪文教授)研究方向:体育运动与线粒体调控现任职位: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处处长3,卢健教授 1962年生博士博士生导师1992年华东师大体育系硕士毕业(导师:许豪文教授)1998年华东师大体育学系博士毕业(导师:许豪文教授)研究方向:运动与衰老现任职位: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实验中心主任4,李世昌教授 1956年生博士生导师1982年华东师大生物系系本科毕业研究方向:运动与骨健康现任职位: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副院长5,徐波教授 1962年生博士博士生导师1992年华东师大体育系硕士毕业(导师:许豪文教授)2002年华东师大体育学系博士毕业(导师:季浏教授季老师带的第一个博士)研究方向:运动心理变化的生理生化基础体育人文社会学:1,张洪潭教授 1952年生博士博士生导师1988年北京体育大学硕士毕业(导师:田麦久教授)1993年上海体育学院博士提前毕业(导师:陈安槐教授)研究方向:体育基本理论体育哲学体育社会学体育课程与教学2,武杰教授 1955年生博士生导师兼职教授研究方向:少数民族体育与健康现任职位: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导介绍:1,周新华教授 1949年生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足球教学与训练2,孙有平教授 1959年生硕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田径教学与训练、体能训练与方法现任职位: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运动训练系系主任3,阎智力教授 1964年生留日学者博士博士生导师2006年南京师大体育学院博士毕业(导师:顾渊彦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排球教学与训练肌肉活动,运动的生理支持系统,体育锻炼与运动训练的生理学,不同人群与运动。

博士后合作导师评价

博士后合作导师评价

博士后合作导师评价导师在博士后合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评价对于博士后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博士后合作导师评价是对博士后在项目中表现的综合评价,包括研究成果、科研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导师会对博士后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

研究成果是评价一个科研人员能力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博士后在项目中所做的研究工作的质量和数量。

导师会评价博士后的论文发表情况、专利申请情况、科研项目获得的成果等。

他们会评价博士后在科研工作中的创新性、独立性和实用性,以及对学术领域的影响力。

导师会评价博士后的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包括问题分析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数据处理和解读能力等。

导师会评价博士后在科研项目中的具体工作表现,包括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实验结果的解读和分析能力等。

导师还会评价博士后在解决科研难题时的思路和方法是否合理,是否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导师还会评价博士后的独立思考能力。

独立思考是科研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它体现了一个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师会评价博士后在科研项目中是否能独立思考,是否能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和观点,以及是否能独立完成科研任务。

导师还会评价博士后的团队合作能力。

团队合作是科研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导师会评价博士后在团队中的角色和表现。

导师会评价博士后是否能与他人合作,是否能积极参与团队讨论和交流,是否能与他人有效沟通和协作,以及是否能积极参与团队中的活动和会议。

博士后合作导师评价是对博士后在项目中表现的全面评价。

导师会评价博士后的研究成果、科研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这些评价对于博士后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博士后应该认真对待导师的评价,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以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

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协议书7篇

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协议书7篇

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协议书7篇篇1甲方(合作单位一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方(合作单位二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丙方(博士后研究人员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规定,甲乙丙三方本着平等、自愿、互利的原则,就共同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事宜达成如下协议:一、合作内容甲乙双方接受丙方作为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在_____________领域(方向)进行合作研究,共同对丙方进行培养。

研究项目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方围绕该项目进行深度合作。

二、合作期限本协议的合作期限为______年,自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起至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止。

期满后如需续签,由三方协商并签订新的协议。

三、合作目标通过联合培养,丙方应完成预定的研究课题和目标,取得重要成果,并形成论文等学术成果。

甲乙两方应积极协助丙方完成研究工作,共同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四、职责与义务(一)甲方职责与义务:1. 提供博士后研究所需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及其他研究条件;2. 协助乙方安排丙方参与相关科研项目;3. 指导丙方的科研工作,确保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4. 按照约定支付丙方的薪酬待遇。

(二)乙方职责与义务:1. 提供博士后研究工作所需的研究经费和条件;2. 协助甲方指导丙方的科研工作;3. 组织丙方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4. 按照约定支付丙方的薪酬待遇。

(三)丙方职责与义务:1. 严格遵守甲乙双方的规章制度,按时完成研究工作;2. 按时提交研究成果,包括研究报告、论文等;3. 遵守科研诚信原则,不得抄袭、造假等;4. 积极与甲乙双方沟通合作,共同完成研究任务。

五、知识产权归属与利益分配所有因本协议产生的知识产权归甲乙双方共同所有。

关于研究成果的权益分配,三方应按照贡献大小进行合理分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勇
研究员
气候模拟、气候变化、陆面过程、气候资源评估
秦祥士
研究员
气象信息传播技术及应用研究
毛恒青
研究员
气象科技传媒
封国林
研究员
气候预测,数值时间积分研究,生态环境、气候与经济决策
任国玉
研究员
气候变化、古气候与古环境张华研究员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
高学杰
研究员
气候模拟、气候变化
姜彤
研究员
气候变化
博士后合作导师及研究方向
姓名
职称
研究方向
秦大河
院士/研究员
冰冻圈与全球变化
丁一汇
院士/研究员
中尺度天气动力学、气候变化与气候影响评估
宇如聪
研究员
数值模式的评估和发展、中国区域气候和气候变化分析
董文杰
研究员
气候动力学、气候理论与预测和全球变化
肖子牛
研究员
气候变化、季风、中小尺度天气学
李维京
研究员
气候预测理论与方法、东亚季风、气候模式与数值模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