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安徽省皖协作区高三年级联考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安徽省2013届高三语文联考(扫描版)

安徽省2013届高三语文联考(扫描版)

安徽省2013届高三语文联考(扫描版)2013年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联考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C(C项“战国时代法治文明是中国原生文明的核心内容”原文中没有依据)2.D(A项重点介绍的还有秦代。

B项强调的是每一个时代的追求,为秦王朝的大一统形态奠定了基础。

C项“百家争鸣”奠定了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多元性的根基,而不是谈“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多元性的根本原因”的问题)3.A(A项“我们应继承发扬”属无中生有)4.B(勒:率领)5.D(A项,连词,表假设,如果/代词,你;B项,介词,跟/连词,和;C项,疑问代词,哪里/副词,多么;D项,均为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D(“斩杀淳于琼”,采纳的是许攸的建议)7.(1)曹操于是带领军队加快向白马进发,还未到白马,只剩十多里时,颜良(才发觉),非常吃惊,(慌忙)前来迎战。

(5分,“引”“兼”“趣”“逆”各1分,句意1分)(2)您用很弱的兵力去对付很强的敌军,如果不能制服敌人,必然会被敌人欺凌,这一仗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关键。

(5分,“弱”“当”“是”各1分,“为所”1分,句意1分)8.①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

②首联写舟之“轻”“疾”,表现出诗人“入山中”的畅快与惊喜;中间两联,诗人置身山水,与鱼鸟为伴,心情愉悦而恬淡;尾联,诗人被山间幽美夕景所吸引,“停桡”驻足,沉醉其中。

(4分,第①点1分,第②点3分。

意思对即可)9.①俯仰结合(远近结合)。

诗人“起坐”舟中,俯视溪底,鱼儿往来;抬望四周及上空,鸟儿翩飞。

一俯一仰,景物层次分明,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

②动静结合。

诗人行舟观景,青山倒映在水中,随溪水荡漾。

景象逼真,巧妙地融山水于一体,寓静于动,蕴含生机,别有情趣。

(4分,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

若答其它技巧,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0.(1)学而不思则罔(2)塞下秋来风景异(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固前圣之所厚(5)潦水尽而寒潭清(6)别有幽愁暗恨生(7)长使英雄泪满襟(8)芙蓉泣露香兰笑(6分,每空1分,答对6小题即可得满分;有错别字、漏字、添字的,该空不得分)11.首先是焦灼,也感到奋斗后的疲倦,当然也有童年的欣快,同时又觉得前途迷茫,但最后还是坚定了对未来、对理想的追求。

安徽省皖北协作区2013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扫描版)

安徽省皖北协作区2013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扫描版)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 1、C(原文的表述为“这样的美只能通过体验妙悟而获得”,“而大美则是超越知识”,由此可以判断是无法通过知识体验妙悟获得的。

) 2、D(判断有误:无知无识,葆纯全之志,方是大识;有大识方有大美,并非“就是大美”。

) 3、A(B“美的创造就是复归自然之道”中的“美”指的是“不言之美”,而“可通过人的努力而实现”的是人为之美,由此可见说法错误。

C庄子认为一般的美带有虚幻不实性,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

D结论过于武断。

) 4、C (从:使……跟从,带着) 5、A (A副词,于是、就。

B至、到;比。

C介词,同“于”,到、在;助词,用于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

D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主谓之间。

) 6、C( 错在“鲁肃却恃功自大,认为迎接仪式不够显赫,希望孙权以帝王身份用安车软轮迎接他”。

) 7、⑴周瑜就推荐鲁肃,说他才能可辅佐当世(或“当世君王”),应当广泛寻求鲁肃这类的人才,来成就功业,不要让他离开。

(5分,“因”“时”“类”各1分,句意2分) ⑵刚才考察众人的议论,都是要妨害将军,不值得和他们谋议大事。

(5分,“向”“专”“图”各1分,句意2分) 8、轻舟(短棹)、绿水、芳草、长堤等意象。

描绘了一幅湖水绵延,芳草满堤,清丽活泼的春日西湖美景。

(4分,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 9、①比喻,把风平浪静的水面,比作琉璃,写出水面的晶莹澄澈。

②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更衬托出西湖的幽静。

(4分,每点2分,答“动静结合”“衬托”“反衬”亦可) 10、甲:(1)江间波浪兼天涌 (2)塞上风云接地阴 (3)丛菊两开他日泪 (4)孤舟一系故园心(5)寒衣处处催刀尺(6)白帝城高急暮砧 乙:(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青青子衿 (3) 齐彭殇为妄作 (4) 落霞与孤鹜齐飞 (5) 石破天惊逗秋雨 (6)衡阳雁去无留意 11、①索尔德请牧师为儿子洗礼;②索尔德请牧师为儿子施坚振礼;③索尔德请牧师为儿子发布结婚公告;④儿子意外溺水而死;⑤以儿子的名义,捐赠给穷人一大笔钱。

2013届安徽名校联盟(安徽第一卷)安徽省高三年级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2013届安徽名校联盟(安徽第一卷)安徽省高三年级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2013届安徽名校联盟(安徽第一卷)安徽省高三年级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座位号、姓名,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的“座位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座位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Ⅰ卷1~6题(除第3题)和第Ⅱ卷15~17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出其他答案标号。

第Ⅰ卷(不含1、2、4、5、6题)和第Ⅱ卷(不含15~17题)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答案,在试题卷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问题给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打下了时代的烙印,使得中国近现代哲学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发展状态。

从内容上看,中国近现代哲学思想与社会现实的关系非常密切,没有充分地体现出哲学理论的抽象性和纯理论性特征。

如果说西方近现代哲学发展更多地体现了哲学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因而其理论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那么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由于是以“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为中心而展开的,则更多体现了哲学观念与历史文化之间的联系,因而其理论的现实性特征相当明显。

中国哲学近代转型的历史极短,最多只有不足80年的时间,并且其内容主要局限在历史观和文化观,并初步涉及到政治哲学领域。

这就使得近代形态的中国哲学极不发达,中国哲学以西化的形式进入了现代形态的发展阶段,造成了现代形态中国哲学与传统形态中国哲学之间的某种断裂:中国现代哲学不再“接着”中国传统哲学讲。

之所以产生这种状况,就是因为中国近现代哲学转型是以“中国向何去”的时代问题为中心展开的,它并不是哲学反思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不是直接来自于传统哲学的困境,而是中国哲学家对中国现实的社会危机的反映。

2013年高考语文安徽卷

2013年高考语文安徽卷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号证考准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名姓绝密★启用前-------------2013 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一致考试(安徽卷)在语文--------------------此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 0.5 毫米黑色署名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据号填写在答题卡--------------------卷和试卷规定的地点上。

2. 答案一定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地区内相应的地点,不可以写在试卷上;如需变动,先划掉本来的答案,而后再写上新的答案。

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不可以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上第Ⅰ卷( 阅读题共66分)一、(9 分)--------------------1~3 题。

答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① 科学所研究的是那些被认为是独立于研究者个人而存在的关系。

这也合用于把人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科学陈说的对象还能够是我们自己创建出来的看法,像在数学中就是那样。

我们不必定要假定这种看法是同外在世界里的任何客体相对应的。

可是,--------------------题全部科学陈说和科学定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是“真的或许假的”(适合的或许不适合的)。

大略地说来,我们对它们的反响是“是”或许是“否”。

② 科学的思想方式还有另一个特点。

它为成立它的贯彻一致的系统所用到的看法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

对于科学家,只有“存在”,而没有什么梦想,没有什么价值,没--------------------无有善,没有恶;也没有什么目标。

只需我们停留在科学自己的领域里,我们就决不会碰到像“你不行谎话”这样一类的句子。

追求真谛的科学家,他心里遇到像清教徒相同的那种拘束;他不可以率性或感情用事。

安徽省名校联盟(芜湖一中等)2013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安徽省名校联盟(芜湖一中等)2013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安徽名校联盟安徽第一卷2013届安徽省高三年级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问题给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打下了时代的烙印,使得中国近现代哲学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发展状态。

从内容上看,中国近现代哲学思想与社会现实的关系非常密切,没有充分地体现出哲学理论的抽象性和纯理论性特征。

如果说西方近现代哲学发展更多地体现了哲学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因而其理论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那么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由于是以“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为中心而展开的,则更多体现了哲学观念与历史文化之间的联系,因而其理论的现实性特征相当明显。

中国哲学近代转型的历史极短,最多只有不足80年的时间,并且其内容主要局限在历史观和文化观,并初步涉及到政治哲学领域。

这就使得近代形态的中国哲学极不发达,中国哲学以西化的形式进入了现代形态的发展阶段,造成了现代形态中国哲学与传统形态中国哲学之间的某种断裂:中国现代哲学不再“接着”中国传统哲学讲。

之所以产生这种状况,就是因为中国近现代哲学转型是以“中国向何去”的时代问题为中心展开的,它并不是哲学反思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不是直接来自于传统哲学的困境,而是中国哲学家对中国现实的社会危机的反映。

“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的紧迫性不允许中国哲学有足够的时间来展开其近代形态。

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是在古今中西文化大碰撞的背景下进行的,社会生活的根本性变革、西方理论的引入和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彻底性批判,使中国现代哲学家具有一种自由的活跃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思想资源,使他们比同时代的西方哲学家和以前的中国哲学家更能深入地研究哲学问题,特别是中国哲学的问题。

对于同一哲学问题,中国现代哲学家有着不同的回答,因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哲学思潮,对哲学问题的研究就以各种哲学思潮相争论的形式展开的。

无论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还是西方哲学发展史上,从来没有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出现这么多的思潮相互争论、交流和发展。

高中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安徽皖北协作区2013届高三联考试题

高中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安徽皖北协作区2013届高三联考试题

安徽省皖北协作区2013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 共66分)—、(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不言之美,不是以沉默的方式去休物。

不言不足不说话,而是放弃“人之言”,达到“天之言”的境界。

“天之言”乃是不以人的知识去言说,而以生命的本相去呈现。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这句话是传统美学不言之美的一个代表性观点。

这句话有三个理论层次:其一,不言之美作为一种“大美”,不与“小美”相对,它是根本的美,是美的本体:其二,天地以“不言”为美的根本特点,美的创造就是复归自然之道,故以“不言”之美为美的最高准则:其三,天地之美并非与人的世界无关,在中国哲学中,天地不是纯然外在的物质世界,它是人的生命所映照的世界。

《庄子》一书共使用“美”52次,其中多处含有哲学意义。

它将美分成两种类型:一是一般的美,这是相对的美:一是道之美,这是绝对的美。

前者称为小美,后者称为大美,或者至美。

前者属于人的理性的视界,是人的语言可以表达的。

而后者不涉人的理性,是人类语言所不可分别的浑然之美,是不言之美。

前者是人为之美,后者为造化之美。

在庄子看来,美是一个自然呈现的世界,美是不可说的,可说则非美。

有言的世界是语言可以描述的世界,语言的有限性决定它无法真实反映这个世界。

所以庄子认为有言之美一定是有限的、相对的,不完全的、片面的。

而不言之美中,没有外在的审美。

有外在的审美,就是认识,是观照者对对象的认识,不言之美排除这样的对象存在的可能性。

这样的美只能通过体验妙悟而获得。

在庄子看来,一般美是知识的判分,是有分别的美:而大美则是超越知识,是无分别的美。

一般美不脱主观性,而主观视界下的美则不是真美。

一般美受制于主体知识的局限,那位因大雨高兴而跳跃的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这样的美的结论带有虚幻不实性。

一般美是一种局部的、片面的美而不能达到“共美”。

一般美都有标准,而无言之大美是没有具体标准的。

从根本上说,庄子以为不言之美为绝对之美,为美的本体。

(安徽第一卷)2013年安徽省高三年级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及详细答案

(安徽第一卷)2013年安徽省高三年级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及详细答案

安徽名校联盟(安徽第一卷)2013年安徽省高三年级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座位号、姓名,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的“座位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座位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Ⅰ卷1~6题和第Ⅱ卷15~17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出其他答案标号。

第Ⅰ卷(不含1~6题)和第Ⅱ卷(不含15~17题)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答案,在试题卷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到底有没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是如何起源、何时形成的?——这是全世界关注的话题。

7月12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和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共同主办‚文明探源公众考古论坛‛,第一次面对公众讲述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10年取得的初步成果。

正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研究员所言,根据大量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研究的成果,可以说,中华五千年文明并非虚言。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由多个国家级科研机构、10余个省级考古研究机构、近10所大学的数百位学者参加的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多学科的合作攻关初步构建了中华文明演进的总体脉络和时空框架。

探源工程初步建立起在精确测年基础上的各个地区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期间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序列,对中华文明形成和早期发展的过程、环境与各地区文明兴衰演进的关系有了总体性的认识。

距今6000年前,在中原、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开始出现社会的分化,文明进程呈现出加速度的状态。

2013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安徽省联盟(安徽第一卷)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 语文

2013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安徽省联盟(安徽第一卷)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 语文

安徽名校联盟201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座位号、姓名。

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考场座位号、姓名”与考生本人考场座位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Ⅰ卷的1~6题和第Ⅱ卷15~17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出其他答案标号。

第Ⅰ卷(不含1~6题)和第Ⅱ卷(不含15~17题)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烟花所展示出来的美是一种人见人爱的形式美,其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外在形式具有极大的召唤力、感染力、亲和力。

不过也必须明白,我们说烟花美侧重形式美,“侧重”,并非“只有”。

并不是说烟花美只有形式的美,而无内容的美。

烟花美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它不仅有形式的美,也会有内容的美。

不过,它的美的内容极为普泛、概括,显得十分隐蔽、朦胧、抽象。

诚如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说的,所谓形式美就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我们的理解,这里讲的“意味”就是它的内容,这些内容之所以会抽象、朦胧、普泛、不具体,是由于它的内容早已经积淀在形式之中,人们只要见到这种形式,就自然地会感悟它所蕴涵的内容,很快地悟出它的“意味”。

这种内容又是如何积淀到“形式”上去的呢?形式美是内容向形式积淀的产物。

或者说它是从许多美的事物的外在形式中概括与演变而来的。

为了更好地说明形式美形成的这一过程,我们就以烟花中出现的最多的也是中国人最喜欢的一种颜色——红色为例,来作些具体说明。

红色,在人类童年的原始社会里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等实践活动是直接联系的。

火焰是红色的,火与红是直接联系的。

此外,红色还与太阳以及人的生命有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安徽省皖协作区高三年级联考语文
(上传安徽省蒙城一中宫纪仁)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不言之美,不是以沉默的方式去休物。

不言不足不说话,而是放弃“人之言”,达
到“天之言”的境界。

“天之言”乃是不以人的知识去言说,而以生命的本相去呈现。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这句话是传统美学不言之美的一个代表性观点。


句话有三个理论层次:其一,不言之美作为一种“大美”,不与“小美”相对,它是根
本的美,是美的本体:其二,天地以“不言”为美的根本特点,美的创造就是复归自然
之道,故以“不言”之美为美的最高准则:其三,天地之美并非与人的世界无关,在中
国哲学中,天地不是纯然外在的物质世界,它是人的生命所映照的世界。

《庄子》一书共使用“美”52次,其中多处含有哲学意义。

它将美分成两种类型:
一是一般的美,这是相对的美:一是道之美,这是绝对的美。

前者称为小美,后者称为
大美,或者至美。

前者属于人的理性的视界,是人的语言可以表达的。

而后者不涉人的
理性,是人类语言所不可分别的浑然之美,是不言之美。

前者是人为之美,后者为造化
之美。

在庄子看来,美是一个自然呈现的世界,美是不可说的,可说则非美。

有言的世
界是语言可以描述的世界,语言的有限性决定它无法真实反映这个世界。

所以庄子认为
有言之美一定是有限的、相对的,不完全的、片面的。

而不言之美中,没有外在的审美。

有外在的审美,就是认识,是观照者对对象的认识,不言之美排除这样的对象存在的可
能性。

这样的美只能通过体验妙悟而获得。

在庄子看来,一般美是知识的判分,是有分
别的美:而大美则是超越知识,是无分别的美。

一般美不脱主观性,而主观视界下的美
则不是真美。

一般美受制于主体知识的局限,那位因大雨高兴而跳跃的河伯,“以天下
之美为尽在己”,这样的美的结论带有虚幻不实性。

一般美是一种局部的、片面的美而不能达到“共美”。

一般美都有标准,而无言之大美是没有具体标准的。

从根本上说,庄子以为不言之美为绝对之美,为美的本体。

以知识去解说天下,到
底是“小识”;而无知无识,心中混茫,葆纯全之志,这就是大识。

大识就有大得,大
得有大美。

大美便只在不言中。

显然,庄子承认有一个绝对的美的本体,而美的创造应
该循此为道。

一切自然显现的都是美,而这美都根源于“不言”的美的本体。

(选自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有删改)
1.与“不言之美”有关的内容,下列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项是(3分)
A.不言之美既是根本的美、绝对的美,又是美的本体。

B.不言之美是人类语言所刁;可分别的浑然、造化之美。

C.不言之美是可以部分通过知识体验妙悟而获得的。

D.不言之美是排除外在审美的、没有具体标准的美。

2.下列对原文相关段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段从否定对“不言之美”中“不言”的错误理解入手,提出“天之言”的正确
呈现方式,即以生命的本相去呈现。

B.第二段指出“不言之美”的三个理论层次,即确立它的本体的地位,它是美的最
高标准,天地之美与人的世界相关。

C.第三段指出庄子将“不言之美”和—般的美分别称为“大美”和“小美”,并从不
同角度对它们进行了区分。

D.第四段从根本上对庄子的“不言之美”再做阐述,指出不言之美是美的本体,无知
无识,就是大识,就是大美。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项是(3分)
A.有具体标准的美,是知识之美,是有言之美,不是真美、大美。

B.美的创造就是复归自然之道,故不言之美也可通过人的努力而实现。

C.庄子认为绝对的美带有虚幻不实性,一般美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

D.知识是人达到“不言之美”境界的最大障碍,去除知识,则可到达。

二.(3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也。

家富於财,性好施与。

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

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

时孙策已薨,权尚住吴,瑜因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不可令去也。

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

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

曰“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

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规模如此,亦自无嫌。

何者?北方诚多务也。

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权益贵重之。

会权得曹公欲东之问,与诸将议,皆劝权迎之,而肃独不言。

权起更衣,肃追於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对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

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

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将军迎操,欲安所归?原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权叹息曰:“此诸人持议,甚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