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中内化数学知识规律
四年级数学《商不变规律》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商不变规律》
教学反思:
在小学阶段,商不变的规律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给今后分数和比的性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新教材却把商不变的规律及商的变化规律都放在-一个例题中,大大增加了学习内容和理解难度,我将内容进行了分化,将商不变的规律单独作为一个完整的课时来讲,大胆创新,重点突出了商不变的规律,效果很好。
上完本节课有几点收获:
1、由口算复习引入新课,能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2、练习内容形式多样,由浅入深,让学生进一步内化商不变的规律;
3、在探究商不变的规律时,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培养,体现主导与主体间的关系;
4、揭示规律并非一步到位,而是分解揭示,首先让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然后,再让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数,商不变,最后提示学生0乘任何数都得0,0不能当做除数,然后总结出商不变的规律。
然而也有不足之处:首先,在讲解完规律过渡到应用时,衔接不够自然;规律应用过程中,讲解简便运算后,总结不到位:由于在讲解练习题时,把握不熟练:在发动学生回答问题上不到位,以至于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明明会的问题不敢回答,需要老师再三提示。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争取做到更好!。
《找规律》评课稿(优秀5篇)
《找规律》评课稿(优秀5篇)找规律评课稿篇一一、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应建立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知识基础。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严老师重组教材把教材中的墙面、地砖改为了绿、蓝、红、黄四种颜色的正方形,画面简洁、清晰,这样有利于学生发现并表达图形中的规律。
其次,严老师还把一年级的规律与二年级的规律进行对比,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有人曾说过“教育是即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活动”,这样的设计,不仅沟通了数学与学生的联系,也沟通了知识与知识间的联系。
二、精心设计数学活动在探索图形循环规律中,严老师设计了转盘从而把静态的规律动态化,再组织学生发现4行图形组成方阵中的规律,先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探索其中的规律,并与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由此我们看到了学生多种的发现,学生在其中有话可说、有话想说,交流后通过摆一摆、电脑动态演示,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循环规律的表象。
三、提供充足的规律素材严老师的这节课,循环规律的模型不仅仅停留于最基本的4行图形一组,还进行了变式,由方阵式的规律每组3行、每组4行、每组5行到横式的规律。
同时规律的素材有图形构成的、有数字构成的,在观察规律时还引导学生横看、竖看、左边看、右边看、顺时针、逆时针看那题体会不同的顺序的循环规律,还延伸到找第5行、第6行……的规律,让学生头脑中表象的循环规律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整堂课活动丰富,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也为学生提供了尝试成功、领略数学之美的机会。
在此也有几点小建议:1、严老师那么好听的声音,如果能加上更加丰富的评价语,那么学生参与其中的兴趣会大大提高。
2.学生在教学中发现并运用规则。
为什么不增加更多的内容让学生创造规则,让他们展示学到的规则?3、在观察每组4行图形的规律时,学生行列规律表达不清的时候,如果横看时,把方阵一行行分开;竖着看时,把方阵一列列分开,那么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规律会更加清晰。
注重引领学生“反思、内化”,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注重引领学生“反思、内化”,让数学课堂更高效摘要: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内化”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对课堂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进一步理解,对基本技能的当场得到固化,从而延长学生对知识记忆的时间;通过反思、内化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提炼学习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路径,让学生学懂得怎样去学。
课堂教师通过问题的引领学生构建知识的体系,让学生懂得知识的来源、知识的发展、知识的运用过程;同时也可通过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得课堂学习更高效。
关键词:引领反思内化合作交流高效一、分析当前的课堂教学现状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经常交流说:“你这节课上到哪里?”“讲完了吗?”,其实老师们的交流中,更多的是站在老师教的角度和教材内容去谈教学。
老师们很想在课堂多讲一些,这样学生就可以多学一些,其实这样就容易造成老师的“一言堂”、“满堂灌”现象,这往往是老师们在教学中存在问题。
教师没有意识到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营造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氛围。
老师更多的要从学生的学角度思考,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储备,有效开展课堂教学。
二、“反思”、“内化”的含义“反思”是对自己的思考,是一种自省、内省。
在学习中反思是学生好的一种学习品质,不但对所学知识内容、过程进行简单回顾,而且深入思考在学习活动中的目标、知识、方法与策略,从而促进知识的迁移、提高元认知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内化”是将看、听、想等思维观点经过内证实践,所领悟出的具有客观价值的认知体系。
在学习中的内化是把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并能在不同的环境中应用起来。
因此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内化”是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开展“反思、内化”的学习理论依据1.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
在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反思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中重要的学习方式,它不是先天就有的,是在后天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探索数学内在规律——一年级数学教案二
探索数学内在规律——一年级数学教案二。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学生喜欢上数学,参与数学学习。
因此,本篇文章将介绍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探索数学内在规律,以便成为一位良好的数学教师。
一、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在教学开始前,我们需要对学生的数学基础作一个初步的了解,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程度都不同。
对于一些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我们可以适当增加难度;而对于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我们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帮助其迅速提升数学基础。
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相对于学生的具体情况,注重技巧性的讲解。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数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同时还能探索数学内在规律。
二、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具教具是一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支持。
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同时也是教师教授内容的重要辅助工具。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出版社提供的教材题目,善于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灵活运用一些手工制作小工具、形象小物件、几何图形和数学花样等,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逻辑关系。
这样,学生会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潜移默化地掌握数学内在规律。
三、课堂互动和合作一年级的学生还极容易被环境和人的因素所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要以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为主,通过小组合作活动或小组展示来培养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提高大脑的灵活度,同时也能利用学生的高度参与,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有利于探索数学内在规律。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探索数学内在规律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及时地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放手让学生独自思考和学习,培养其思维和创新能力。
不仅如此,在探索过程中还应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在问题中找寻规律。
这样,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他们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探索数学内在规律不仅要有一定的基础,也需要教师提供适当的教辅和参考,相应学生自主学习,创造生动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与小伙伴们互动、合作探讨,让他们从中感受到数学的美妙之处。
从教案中探究幼儿理解数学规律的心理过程
从教案中探究幼儿理解数学规律的心理过程。
教学理论角度教育学和心理学学科依据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多种教育教学原则。
其中有一项重要原则是构造主义教学原则。
它强调学生是知识的构造者,教材(教案)和教师只是起到指导的作用。
这一理论支持本文主题。
然而,过去儿童学习数学时,教师主要是进行机械式记忆教学,强调口算和死记硬背,忽略了儿童认知特点和思维发展的实际情况。
幼儿对各种事物的认知是通过直接体验、感性认识逐步走向抽象思维的。
因此,构造主义教学原则在幼儿数学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也是为什么幼儿教学中越来越多的使用教案方法,它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对数学规律的理解。
教案可以帮助幼儿获得数学常识。
教师通过设计教案来引导幼儿自主发现数学规律,从而融入数学常识中,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
为了更好的教学实施,教师需要考虑幼儿的认知特点,制定教学策略,让幼儿从具体的物质或场景中得到数学规律的体验,进而将其升华为抽象的数学思维的表达和操作。
通过编制和使用教案,幼儿可积累数学知识和理解数学规律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因此,教案既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帮助幼儿获得更好的数学理解,同时,也可以作为幼儿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
实践角度为了更好地展示教案对于幼儿理解数学规律的作用,以下将根据具体实例进行说明。
教案示例:主题:数学与生活学习目标:理解数学规律,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教学内容:1-100的数列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步骤:1.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幼儿思考(例如,如果数列中每个数字之间都相差1,第10个字是多少?),促进幼儿思考数学规律,制定自己的计算规则;2.接下来,教师将童趣的教具(如数码卡片)进行引导,让具体物体体现数学规律,通过多感官的体验,激发幼儿积极性,慢慢理解数学规律。
3.继续,教师让幼儿自主完成翻转卡片游戏,从体验中学习新知识,不断发现、尝试和体验新的策略,形成自己的计算规则。
4.幼儿将自己的计算规则投射到现实中,通过和周围同学交流,了解更多个体的认识,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运用所学技能。
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课时 探索数线段的规律教案
小初高题库
为了方便,我们把较长线段被划分的若干小段称作基本线段,并逐段编 号:
再分别按照相邻的 6 条线段、5 条线段、4 条线段……连接成线段的几种不 同情形找出线段的条数。即: 由 6 条基本线段连接的线段是①②③④⑤⑥,只有 1 条; 由 5 条基本线段连接的线段是①②③④⑤、②③④⑤⑥,共有 2 条; 由 4 条基本线段连接的线段是①②③④、②③④⑤、③④⑤⑥,共有 3 条; 由 3 条基本线段连接的线段是①②③、②③④、③④⑤、④⑤⑥,共有 4 条; 由 2 条基本线段连接的线段是①②、②③、③④、④⑤、⑤⑥,共有 5 条; 只有 1 条基本线段的是①、②、③、④、⑤、⑥,共有 6 条。 除了上述六种情形外,再也不能数出别的线段了。因此,从这条较长的被 划分成 6 小段的线段中,共可以数出 1+2+3+4+5+6=21(条)线段来。 以上排列有序的连加算式,似乎可以让我们联想出更一般情形的计数方 法。 如果一条较长的线段被划分成 n 小段(n 为任意自然数),那么,从这条较 长的线段中共可以数出多少条线段呢? 你能猜想得出来吗? 一条较长的线段被划分成 n 小段(n 为任意自然数),从这条较长的线段中 共可以数出 1+2+3+……+n=(1+n)×n÷2 或 线段数 = 端点数×(端点数-1) ÷2 条线段来。 资料链接
(学生尝试回答出:2 个点时连 1 条线段,增加到 3 个点时就增加了 2 条线 段,到 4 个点时就会再增加 3 条线段,5 个点就增加 4 条线段。每次增加的线 段数和点数相差 1。) 师:当 3 个点时,增加条数是几?
(生:2 条) 师:那点数是 4 时,增加条数是多少?
以《找规律》为例谈核心素养在“有效课堂”中的渗透
以《找规律》为例谈核心素养在“有效课堂”中的渗透作者:张巧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17期摘要:数学素养——指人用数学观点、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品质等等。
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必须遵循数学学科特性,通过不断地分析、综合、运算、判断推理来完成。
关键词:核心素养;有效课堂;创新精神;学科整合数学素养——指人用数学观点、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品质等等。
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必须遵循数学学科特性,通过不断地分析、综合、运算、判断推理来完成。
因此,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数学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运用和内化的过程,同时又是数学思维品质不断培养强化的过程。
如何渗透核心素养使小学数学课堂更加“有效”,我从以下从几个方面结合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满足学生心理需要,渗透核心素养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中进行的,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课堂环境的好坏无疑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失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引起的。
我从学生需求的角度提出:满足学生的需求,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1.给学生做好铺垫再上课。
因为上课前没有见过要授课的学生,也没有指导过孩子如何做课前准备,很多孩子不知道要准备些什么,有的孩子甚至還没坐好。
这时我没有急着上课,而是先与孩子们通过游戏进行交流,先吸引孩子对老师的好奇心,再教孩子们如何摆放学具,如何举手回答问题,等学生全部准备好、坐端正了再和学生互相认识。
因为我觉得良好的开端会是课堂成功教学的一半!2.榜样引导,用积极的话“诱惑”学生。
我在上《找规律》这节课时注重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培养,但因为一年级的学生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很短,要想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课前我做出了充分的预设,于是我采用了多种“有效”的评价方式。
探索数学规律三部曲感知 强化 内化——以“商的变化规律”教学为例
[摘要]以“商的变化规律”为例,探析数学规律教学的策略,促进学生在感知、强化、内化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数学规律,最终完成知识的整体建构。
[关键词]数学规律;感知;强化;内化[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21)08-0068-02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理解数学规律往往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做支撑。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验证规律,强化学生对数学规律的认识,通过沟通新知与旧知的联系,促使学生把新知纳入已有的认知体系之中,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
本文将以“商的变化规律”教学为例,论述如何促使学生在感知、强化、内化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数学规律。
一、在观察中概括,感知规律数学观察是指学生通过对数字、字母、符号等数学要素进行观察进而提升对数学本质认识的过程。
在数学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的维度: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数学观察,从而全面、准确地识别数学现象,探究数学规律;要注意把观察和思考、概括有机结合,因为概括是学生认识数学规律的重要方式。
【教学片段1】出示题目:16 160320÷8=师:大家有什么发现吗?生1:当被除数乘以10,除数不变时,商也乘以10。
师:还可以概括得更准确吗?生2:被除数乘以一个数,除数不变,商也乘以同一个数。
师:如果从下往上观察呢?生3:被除数除以一个数,除数不变,商也除以同一个数。
师:把同学们概括的数学规律再总结,就是“被除数乘(或除以)一个数,除数不变,商也乘(或除以)同一个数”。
那么,这个被除数乘或除以的数可以是0吗?生(齐):不能。
师:被除数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除数不变,商也乘(或除以)同一个数。
再观察一组算式,通过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22040=200÷生4:被除数不变,除数乘一个数,商反而除以同一个数。
师:如果从下往上观察呢?生5:被除数不变,除数除以一个数,商反而乘同一个数。
生6:这个结论要加上“0除外”,这样就更准确了。
在探究性学习中如何确定知识探究点
在探究性学习中如何确定知识探究点(成都市人民北路小学校曾利)探究性学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选择,它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探索末知世界的积极态度的有效途径之一。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要方法,我们开展的探究性学习是在承认记忆学习与宽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等传统教学合理成分的基础上的一种研究。
学生在这样的探究学习过程中可以获得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广泛的应用中实现向相似情境的迁移,有效地促进对数学知识的内化真正促使学生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教材中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要开展探究性学习,促进所有的知识都有探究的必要。
那种不带思维成分参与的问题或约定俗成的,绝不能靠学生去发现,而且也发现不了的问题就不必去探究,否则,费时很长,还不一定收到很好的效果,使探究性学习流于形式。
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时,教师既要善于找准知识的激发点,弄清知识的生长点,更要善于确定知识的探究点。
如何去确定知识的探究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对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探究。
小学数学作为学科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虽然不能让学生完完全全地去重复人类所经历过的发现和探索的过程,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例如,三角形的分类,就不宜于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怎样分类,而应让学生先试试可以怎么分,再让学生对不同形状的三角形进行观察、比较,从而发现无论哪样三角形中都有两个内角是锐角,进而在讨论与交流中总结出三角形分类以最大一个角大于、等于和小于90度为分类标准,可分为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
这样讨论,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了三角形分类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了利用共性中的个性来分类的一种思维方式,从而取得一般教学所达不到的效果。
二、对解题策略的探究。
教学中,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索,能够发现理解商不变的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
一、巧妙设计激发兴趣上课伊始,我带来了学生爱吃的糖,一下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们都想分到更多的糖,都选择了6000块糖,当翻牌儿后,有的孩子认为6000块多,有的孩子认为300人比3000人少,当孩子们细心观察后发现其实每一种分法的结果是一样多的。
一个巧妙的设计不但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引发了孩子们的思考,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合作学习教师指导孩子们发现自己中计了,我疑惑地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一位同学迫不及待地说:“6÷3=2、60÷30=2、600÷300=2、600÷300=2”。
就这样,本节课研究的四个算式让孩子们说了出来。
我接着提出问题:“观察这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我热情地鼓励同学们认真观察,开动脑筋,团结合作,一定可以找到奥秘所在。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说出了这些算式的变化过程,这时,老师追问:“那么要想商不变,只能乘或除以10、100、1000吗?”同学们心领神会,拿起笔,用不同的算式开始了验证。
验证之后,在大家不断的补充、修改、完善下,同学们自己总结了商不变的规律。
在这个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质疑,我并没有亲自解释,而是引起同学之间的争论,让同学自己发现、探讨,自己来解决疑问,在这种不断的提问、解答过程中,更加深了对商不变性质的进一步理解,更增加了学生之间高水平思维的沟通,让学生体会到课堂是大家学习探讨的天地,在这样的氛围里学习,孩子们是愉快的。
三、反馈练习深化认识同学们掌握了商不变性质,我又和同学们一起进入了有趣的练习。
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找朋友”这个环节,后来因为时间关系,孩子们没玩尽性,我打算在练习课上再带孩子们玩一玩,从而加深对商不变规律的掌握。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篇2 今天的教学比较失败,原因在于没有深入的研究教材,没有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
数学知识“内化”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根本
文章 编 号 : 2 0 9 5— 4 6 5 4 ( 2 0 1 3 ) 0 9— 0 2 1 3— 0 2
数学知 识“ 内化 ” 是学 生课堂学 习的根本
刘 长 寿
( 深圳市沙湾中学 , 广东
“ 人 的手脏 了要洗 手 , 这是 人之 常情 , 而洗 手 的过程首 先要让水经过人 的手 , 然后 将手 上 的污 迹一 点一 点 的细 细
深圳 5 1 8 1 7 2 )
己的方法 、 思想与能力 。新 课程标 准要求 “ 通 过数学 学 习 , 学生能 : 获得 适应 社会生 活和进 一步发 展所 必须 的数学 的
的洗去 , 手才能真正洗 干净 。 ” 学生 在课 堂上学 习知识 的过 程, 与洗手是一样 的道 理 , 即让 新 学 的知 识经 过大 脑 , 在 大
( 3 ) 及时复习 , 避 开艾 宾浩 斯遗忘 曲线 : 艾宾浩 斯遗 忘 曲线说明对知识的记忆 是先 快后慢 , 甚 至在学 习知识 后 的
一
才有个体差异 , 才有 自我思 想。
3 . 内化与记忆 的关 系
小时内 , 会遗 忘知 识 的 5 0 %, 因此必 须选 择新 知识 学 习 ( 4 ) 归纳总 结 , 形成 方 法与思 想 : 学 习数 学 , 方法 最 重
( 1 ) “ 三人喊虎必有 虎 ” 是 一种 内化 的方法 , 这 叫人 云
脑 中分析理 解 , 与大脑里原 有的知识进行 有机 整合 , 形成 现 有 的知识体 系 , 这样才 能真正达到学 习的 目的。这一 道理 , 我们不妨把 它称为课堂学 习的“ 洗手效应 ” 。 课 堂学习“ 洗手 效 应 ” 实 际 上是 学 习者 对所 学知 识 的 “ 内化 ” 过程 。所谓 “ 内化 ” 是指个 体将 外界 现象 通过 自身 的消化 , 从而转化成个 体的 自我感觉 , 是学 习者通过 对所 学 知识进行分 析 、 思考 、 理解 , 从感性到理性 , 再从理性 到感 性 的一个心理 过程。通过这一过程 使将知识体 系形 成思想 与 方法 , 从 而转化 为 自身的能力运用 于实践 , 再在 实践 中巩 固 充 实和扩大 自己的知识体 系 。因此 , 知识“ 内化 ” 是 学生 课
小学数学“探究式”四环节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探究式”四环节教学策略第一篇:小学数学“探究式”四环节教学策略一、新授课教学策略:1、创设情境,生成问题2、探索交流,解决问题3、巩固应用,内化提高4、回顾整理,反思提升二、练习课教学策略:1、情境引入,回顾再现2、分层练习,强化提高3、自主检测,评价完善4、归纳小结,课外延伸三、复习课教学策略:1.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2.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3.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4.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第二篇: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四环节环节教学模式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四环节教学法经过大量的实践和研究,我探索出了“自主探究”四环节教学法,主要分四步进行教学,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探索交流,解决问题——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反思过程,激励评价。
具体如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创设情境:这一步骤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音像、图画、故事、游戏、操作、问题等形式,创设恰当的数学情境。
情境可以是直观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但必须是有价值的。
情境的创设要能够使学生触境生情、触境生思、触境生问,并能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能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
数学情境一般有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操作情境和活动情境等几种类型。
生成问题:这一步骤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思考,为第二环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有些数学问题是由学生对情境中的信息进行数学化整理,然后提出的;有些数学问题是随着情境的出现而直接提出的。
有的问题是一节课中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而有的问题只是一节课若干问题中的第一个,并且不是最重要的。
一般情况下,可以建立这样的“环节模式”培养学生能力:观察主题图——搜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本环节教学模式具体操作流程如下:独立思考,形成思路——小组合作,寻找方法——班组交流,优化方法——反思提升,构建模型1、独立思考,形成思路学生根据教学情境或预习情况自主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初步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为小组合作做好理论储备,提高小组合作效率。
浅谈小学数学探索规律的教学方式及重要性
浅谈小学数学探索规律的教学方式及重要性小学数学探索规律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小学数学探索规律的教学方式及其重要性进行探讨。
(一)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规律数学探索规律要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入手,通过实际问题的分析和探索,发现数学规律。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提出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亲自进行思考和探索,通过不断试验和验证让学生主动发现规律,从而形成对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探索规律的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生动形象的教学案例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规律探索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还可以借助奖励机制和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愉快。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探索规律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法、实验法、讨论法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规律,并能够更好地将数学知识进行整合和应用。
二、小学数学探索规律的重要性(一)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探索规律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实际问题的探索中,学生需要不断地思考、归纳、概括和推理,这些过程都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养成用数学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二)促进知识的联系和应用小学数学探索规律的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联系和应用,促进知识的整合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在规律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许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提高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数学探索规律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在规律探索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提出假设、进行试验和验证,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小学数学冀教版四年级上册 6.1.2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案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内容: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认识更大的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目标:1在用不同的数字组数、探索怎样组合乘积最大或是最小以及总结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乘法运算中有许多奥秘,发展数感。
2能用计算器探索较复杂的乘法运算中的数学规律,能清楚地表达思考的过程和结果,遇到组成的数字位数不同时,灵活选用组数的方法解决问题。
3体验探索活动的挑战性,获得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的成功体验,激发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用计算器探索、交流特殊乘法运算中隐含的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
教具、学具:多媒体、计算器、微课视频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巩固旧知1用长18CM的铁丝围成各种长方形,要求长和宽都是整厘米数,怎样围,面积才会最大?预设:生1:围成正方形时面积才会最大。
生2:围成的长和宽越接近,面积越大。
2微课播放,演示周长相等时,围成的长方形长和宽的差距越小,面积越大。
3谈收获:当两个数差距越小,乘积就越大;反之,差距越大,乘积就越小。
(设计意图:通过周长相等时围成的长和宽差越小面积越大的例题,初步感知两数差距越小乘积越大;差距越大,乘积就越小。
)二、联系旧知,自主建构类型一:组成的数位数相同,乘积最大的情况1出示问题:用3、6、4、5四个数字组成两个两位数相乘,数字不重复。
预设生:63×54=3402 65×43=2795 35×46=161064×53=3392 53×46=2438 36×45=162021投影作品:哪个算式乘积最大?为什么?预设生:因为63和54的差距最小。
3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各组算式:{{{63×54=3402 63×54=3402 63×54=340235×46=1610 65×43=2795 64×53=3392大数放高位大数分别放高位46×53=2438差距尽量小4发现要组成乘积最大的算式,要先符合大数分别在高位上,还要符合差距尽量小,而不是最小。
【如何实现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融会贯通
【如何实现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融会贯通小学数学知识体系是由众多的知识点贯穿而成的一个知识链,在这个知识链中,众多的知识点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因为本身的光艳而焕发生机,也因为融会贯通而让人赏心悦目。
因为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驾驭,既可以丰富我们已学的很多数学知识,又可以内化这些内容,并派生出很多新知识,使我们有很多新收获;同时,吸收了这些知识点供给我们的营养,还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的数学问题。
在数学学科这个大家庭中,每一个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都承载着推动新知识的形成,巩固已有知识的承前启后的作用,自身也担负着解决实际问题的光荣使命。
对知识点的知识不能充分理解,即说明对知识体系中处于知识点的前续知识存在缺陷,也说明对形成知识点的众多“知识源”缺乏综合理解和融会贯通的能力。
其结果必然导致对学习后续知识出现障碍,从而使小学数学知识体系出现漏洞,迟滞学习数学知识的速度。
因此,要较好地掌握小学数学知识,必须抓住形成数学知识链中的每一个知识点,细致地分析形成知识点的每一个“知识源”,以其为触角,去触摸和分析、感悟每一个知识点的形成过程。
一、追本溯源,剖析知识点形成过程。
任何一个知识点的形成都是众多经验的积累,其形成之后也产生巨大的辐射功能,有助于解决更多的其他问题。
这就如同一个神经交叉点,它既接受更细微一级神经组织提供的信息,又及时把得到的信息通过整理分析,作出判断,再向上一级神经组织汇报一样。
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众多知识,根据需要,实际劳动中关联密切的知识,在共同的地方得以综合应用,知识点便形成了。
当然,人类在实践摸索中总结出来的知识,不需要我们再去重走“长征路”,我们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去解决具体的问题,但我们必须了解这些知识点形成的过程,这样才能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更深层次知识点的形成。
这就好像一个外科大夫,如果对人体结构都不熟悉,他又怎么能给病人手术,祛除病人的痛苦呢?正因为如此,《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也正应了古人的一句话: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凸显知识本质打造高效课堂——以“找规律”一课教学为例
凸显知识本质打造高效课堂——以“找规律”一课教学为例教育工作者一直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能够真正引导孩子进入知识的本质,打造出高效的课堂。
“找规律”这门课,就是让孩子从容易理解的几何图形中,发掘出数学规律,由基础到深入,逐步拓展出孩子的数学思维空间。
针对这一门课,我们教师应该为孩子制定出清晰的学习路径,结合特定情境,让孩子学习数学的时候,就能感受到身临其境。
首先调动孩子的积极性,采用“三步教学法”,让孩子先自发思考、然后再讨论,最后回顾、解释,从容易理解的几何图形中考察一些规律,让孩子凭着自己的力量,感受到有意义的学习。
其次,让孩子找到真正的规律,夯实基础,应当借助时下流行的板书教学法,运用形象化的示例,让孩子以视觉的形式表示数学概念,让孩子把自己发现的关系、模式等组成一个令人信服的数学推论,夯实数学规律发现的基础,为接下来的数学思维学习奠定基础。
最后,要让孩子真正理解找规律,应当及时给出有效的评价。
在数学规律发现的实践中,孩子发现数学规律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如果教师能及时给出有效的评价,不仅提高孩子解题能力,更能提高孩子对数学的兴趣,从而传播出更多的数学知识,树立更多的数学思维模式,从而建立健全的学习体系。
总之,想要打造出高效课堂,让孩子从中汲取最大的学习价值,从几何图形中发掘数学规律,并结合有效评价,正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从而实现知识的本质。
建立起数学规律发现的闭环,指导孩子从数学知识中体会本质,能够大幅提高孩子学习数学的效率。
同时,教师还应当注意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让孩子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实质而不是简单的解决方法。
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一起解决”的办法让孩子做出独立的分析和思考,但是在合作中增强群体凝聚力,通过交流和讨论,激发孩子的思考,让孩子共同探讨问题,加深对知识本质的理解,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完全融入学习之中。
而孩子在学习数学时,也要多做一些准备工作,不断思考问题的发现,理清思维,再把结果用形象或逻辑的方式表达出来,以便更好地发现规律,更加深入地了解概念本质,在大量实践中让孩子更容易理解数学知识,从而使知识更加牢固。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动手探索数学规律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动手探索数学规律数学是一门充满魅力和趣味的学科,通过数学的学习可以帮助孩子们锻炼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耐心和毅力。
在一年级下册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开展教学工作,以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呢?本文将以动手探索数学规律为主题,为大家介绍一下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的编写过程和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数字通过卡片游戏和数字拼图等活动,帮助孩子们认识数字,掌握数字的基本数量和数值大小关系。
通过数字操纵和数字比较等活动,提高孩子们掌握数字概念和数值大小的能力,辅助孩子们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数的排序与比较通过数的排序活动和数比较画图的教学方法,帮助孩子们建立数的大小概念,辅助孩子们掌握数字排列方法,提高孩子们对数的分类和比较的能力。
3、加法与减法通过实物运算和数字运算的教学方法,帮助孩子们建立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和重要性,辅助孩子们掌握简单加减法运算方法,提高孩子们计算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形状与空间通过形状比较和立体画图等活动,帮助孩子们认识基本形状和立体图形,掌握形状和空间的基本概念,提高孩子们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能力目标1、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动脑活动和绘图的教学方法,帮助孩子们提高观察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孩子们对事物的敏感度和判断力。
2、运算能力通过实物运算和数字运算的教学方法,帮助孩子们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孩子们对数字的理解和操纵能力。
3、思维能力通过提出问题并引导孩子们去思考问题解决的方法和过程,培养孩子们的分析问题、综合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让孩子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自我挑战和提高。
二、教学内容(一)认识数字1、数字操纵游戏通过数字卡片或数字线段的展示,让孩子们从数字的外观、形状和数量等方面来熟悉数字,通过数字操纵游戏和其他趣味方式,让孩子们掌握数字之间的关系和基本数量概念。
2、数字拼图通过让孩子们用数字拼图完成数字序列,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认识不同的数字,了解数字的概念和数量关系,并提高孩子们对数字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找规律》说课稿
《找规律》说课稿《找规律》说课稿1一、教材与资源应用1.教材分析《找规律》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数及20以内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学习找规律的问题,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尝试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感知找规律的方法。
同时,教材内容是学生经常看到的一些现象,有利于吸引学生参与探索活动,形成初步的探索意识,增强对数学的认识,提高学数学的乐趣。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发现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其中有颜色、形状、大小的变化规律,图形的排列规律。
2、说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发现给定事物中的简单排列规律,并运用自己的发现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交流的活动中,经历发现生活中有规律排列现象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身边事物,发现和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美。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能够找出所列举事物的规律。
教学难点:发现事物中的排列规律,体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二、说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
一年级的小孩子很活泼,思维很灵活,这就需要串联一个情景,引起他们的兴趣。
找规律这个知识点相对来说很简单,关键就看老师怎么规范学生已有的凌乱的知识。
另外,一年级的小孩子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很短,这就对我提出了挑战。
我怎样设计情景才能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我怎样抓住学生集中精力的这段时间把我要突出的重点讲出。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按照从易到难的层次逐步提高。
从简单的颜色规律到形状规律,之后,联系生活、发现规律,最后能够摆出规律、运用规律。
由易到难,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
三、设计理念:1、学生学习的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
因此,我在这节课中有意识地利用学生身边或感兴趣的事情创设问题情境,从疑点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增长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初中数学神奇规律教案反思
教案名称:初中数学神奇规律探究年级学科:初中数学教学内容:探索数学中的神奇规律,如数字规律、图形规律等。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神奇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如“水中倒影问题”、“数字幻方”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数学问题背后是否存在某种规律?二、探究活动(15分钟)1. 教师提出探究任务,让学生分组合作,观察、分析给出的数学问题,尝试找出其中的规律。
2.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推理等方法,总结出规律。
3. 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三、实践应用(15分钟)1. 教师设计一些类似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或合作解决,检验学生对数学规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规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数学规律的特点和应用。
2. 学生分享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索数学中的神奇规律,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的乐趣。
同时,我也注意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规律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然而,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我可能没有给予足够的指导,导致部分学生无法找到规律。
此外,在实践应用环节,我可能没有设计出足够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得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锻炼。
针对这些不足,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学生找到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探究中内化数学知识规律
作者:梁海燕
来源:《广西教育·A版》2017年第05期
【摘要】本文论述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的方式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并在感悟中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丰富自己的认知。
学生在知识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中,实现由直观到抽象的转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发现
知识规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A-0073-01
数学被认为是“科学的皇后”,数论则被誉为“数学的皇后”,由此可见数论在数学中的重要地位。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安排了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让学生进一步探索整数的性质,理解和掌握数论的相关概念。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数论的知识比较抽象,很难设计出与此有联系的生活情境,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循序渐进中积累数论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一、动手操作,自主发现结论
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让知识在操作中实现自然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主动发现知识,总结结论,进而使知识纳入学生的认知体系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
学生在操作中实现了直观到抽象的提升,从而发现其中蕴涵的内在规律。
如在学习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2、5、3的倍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百数表中分别用不同的颜色标出2、3、5的倍数,并总结规律。
在画出2的倍数后,学生发现,末尾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由此得出2的倍数的特征。
在画出5的倍数后,学生发现末尾是0和5的数是5的倍数。
在找出它们的交集之后,学生就能得出末尾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但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时,学生发现,只看末尾是不行的,因为末尾为任何数都可能是3的倍数。
那么怎样才能得出3的倍数特征呢?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可以发现,只要将这个数的各个数位的数字相加,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这样的操作使学生在不完全归纳的基础上得出了一般规律,进而让学生在发现规律的基础上熟练地掌握了2、5、3的倍数特征。
二、领会感悟,积累基础知识
知识的获取需要经历一个积累和沉淀的过程,在学生经历猜想、操作、验证等活动后,还需要经历一个“悟”的过程,这样才能实现知识的内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贪图快节奏而忽视了学生的领会感悟,否则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就会很肤浅。
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积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才能使学生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进一步探究,收获更大的成功。
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质数和合数》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自然数(0除外)根据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只有一个因数(1);只有两个因数(质数);有两个以上因数(合数)。
然后让学生在百数表中用“筛法”找出所有质数,并观察分布情况,尝试记住100以内的质数。
记100以内的质数不能靠死记硬背,需要在学生真正理解并感悟了质数与合数概念的前提下进行积累,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步记熟。
学生在筛选得出质数表时可以发现,除了10以内的数,质数只分布在个位数为1、3、7、9这四列,因为其他数都是2或5的倍数。
然后再由质数的倍数是合数,再对每列中的数进行筛选,从3、7、11、13等质数的倍数着手,最终得出100以内的质数是25个。
学生在感悟后再进行记忆,就可以轻松掌握寻找质数的方法,为判断一个更大的数是不是质数提供理论依据。
三、拓展延伸,培养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基本的概念、掌握基本的技能,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从而开阔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区分已学偶数、奇数、质数、合数的概念,教师设计了一道拓展延伸题:有四张写着3、6、7、0的卡片,分别从中抽出三张组成一个三位数,试写出组成的偶数、奇数、质数、合数分别有哪些?这道题难度不大,但却能考查学生的有序思考及对解决问题的认真程度,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在列举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试一试,进而感受“有序思想”的重要性。
在筛选符合条件数的环节,偶数和奇数相对简单,但找质数就要复杂一些,由学生已有的经验,末位只能是3或7,这样就缩小了范围,然后再按是不是已有质数的倍数进行验证,就可以得出本题中的质数只有367、307、673和607。
总之,在数论知识教学中,注重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来发现知识中的内在规律,并在感悟中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丰富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责编林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