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的分型及表现

合集下载

脑性瘫痪的名词解释

脑性瘫痪的名词解释

脑性瘫痪的名词解释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CP)是一种由于非进展性脑损伤或异常引起的运动和姿势障碍的综合症。

它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通常在婴幼儿期出现。

脑性瘫痪造成的运动和姿势问题会导致肌肉不协调、肌肉紧张或过度活跃等症状。

脑性瘫痪的主要病因是脑部受损,可以是在孕期、出生过程或出生后的早期几年内发生。

脑损伤可以由多种情况引起,例如胎儿缺氧、早产、胎儿感染、出生时窒息、脑膜炎或脑出血等。

这些损伤会影响脑部的运动控制中心,导致肌肉无法正常工作。

脑性瘫痪有多种不同类型,每种类型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常见的类型包括痉挛型、强直型、扭转型、混合型和轻度型。

痉挛型是最常见的类型,患者的肌肉呈紧张或僵硬状态,常伴有肌肉痉挛和震颤。

强直型主要表现为肌肉过度紧张,造成关节僵硬和不协调运动。

扭转型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扭转运动,肢体运动不协调。

混合型是多种类型的结合,表现多样。

轻度型是指病情相对较轻,症状较轻微。

脑性瘫痪的症状除了运动和姿势障碍外,还包括智力障碍、听力或视力障碍、语言障碍、精神障碍等。

这些障碍的程度因患者的脑部受损程度而有所不同。

目前并没有治愈脑性瘫痪的方法,但通过康复治疗、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职业治疗等,旨在帮助患者恢复或改善运动和功能能力。

物理治疗通过训练肌肉控制和运动协调能力来改善患者的运动技能。

语言治疗和职业治疗则帮助患者克服语言障碍和学习生活技能。

总之,脑性瘫痪是一种由于脑部受损引起的运动和姿势障碍的综合症。

它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但通过康复治疗和支持,患者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和帮助。

15个小儿脑瘫的典型症状

15个小儿脑瘫的典型症状

15个小儿脑瘫的典型症状由于小儿脑瘫患儿病情轻重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会有所区别,但运动发育迟缓、肢体功能障碍是共同的症状。

部分患儿可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视觉、听觉、感觉、行为、言语、咀嚼、吞咽和智力等多种复合功能障碍。

1、听觉障碍。

部分患儿听力减退甚至全聋,以新生儿患高胆红素血症引起的手足徐动型患儿最为常见。

2、视觉障碍。

约半数以上患儿伴视力障碍,最常见者为眼球内斜视和屈光不正。

视觉缺陷可影响眼-手协调功能。

3、反应迟钝。

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现,一般认为4个月时反应迟钝,6个月时叫无名反应,可诊断为智力低下。

4、智力低下。

据报道,约有2/3以上患儿智力落后,其中约50%患儿有轻度至中度智力低下,约25%为重度智力低下。

5、语言障碍。

脑瘫患儿由于发声、构音器官的运动障碍和四肢运动障碍、听觉障碍、智能和生长环境等原因导致语言障碍。

6、其他感觉和认知异常。

脑瘫患儿常有触觉、位置觉、实体觉、两点辨别觉缺失。

7、健康和体力的障碍。

脑瘫患儿一般身长较正常儿童矮,营养亦差,常有呼吸障碍和易患呼吸道感染疾病。

8、口面、牙功能障碍。

有些脑瘫患儿吸吮无力。

吞咽、咀嚼困难,口唇闭合不佳,经常流涎。

有些患牙病或牙齿发育不全,这些症状以手足徐动型患儿最为多见。

9、头围异常。

头围是脑的形态发育的客观指标,脑损伤儿往往有头围异常。

10、手握拳。

如果4个月还不能张开,或拇指内收,尤其是一侧上肢存在,有重要诊断意义。

11、身体扭转。

3~4个月的婴儿如有身体扭转,往言行一致提示椎体外系损伤。

12、情绪、行为障碍。

大多数脑瘫患儿有情绪或行为异常,此与大脑功能受损有关。

患儿表现为好哭、任性、固执、孤僻、脆弱、易激动等。

13、头不稳定。

如4个月俯卧不能抬头或坐位时头不能竖直,往往是脑损伤的重要标志。

14、斜视。

3~4个月的婴儿有斜视及眼球运动不良时,可提示有脑损伤的存在。

15、癫痫。

统计约有半数脑瘫患儿伴发癫痫,以痉挛型四肢瘫、偏瘫、单肢瘫和伴有智能低下者更为多见。

儿童脑瘫症状表现

儿童脑瘫症状表现

儿童脑瘫症状表现(1)新生儿或3月婴儿易惊、啼哭不止、厌乳和睡眠困难。

(2)早期喂养、进食咀嚼、饮水、吞咽困难,以及有流涎、呼吸障碍。

(3)感觉阈值高,整体表现为对噪声或体位发生改变极易怒,亲吻散射进一步增强相伴抽搐。

(4)生后不久的正常婴儿,因踏步反射影响,当直立时可见两脚交互迈步动作。

3月龄时虽然可一度消退,但到了3个月仍无站立表示或迈步者,既要怀疑小儿脑瘫。

(5)过“百天”的婴儿尚无法走跌,4~5月够腰时头仍摇摆不定。

(6)握拳:一般生后3月内婴儿可握拳不张开,如4个月仍有拇指内收,手不张开应怀疑小儿脑瘫。

(7)正常婴儿应当在3~5月时看到物体可以低头揪,若5月后还无法者疑似小儿脑瘫。

(8)一般生后4~6周会笑,以后认人。

痉挛型小儿脑瘫患儿表情淡漠,手足徐动型常呈愁眉苦脸的样子。

脑瘫的整体表现由于病因及分型的相同而各种各样,但早期多见到:脑瘫婴儿(6个月以内)的早期症状。

1.身体发软及自发运动减少这就是肌张力低落的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看见。

如果持续4个月以上,则可以确诊为重症脑损伤,智力低落或肌肉系统疾病。

2.身体发硬这就是肌张力失调的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看见。

如果持续4个月以上,可以确诊为脑瘫。

3.反应迟钝及叫名无反应这就是智力低落的早期整体表现,通常指出4个月时反应迟钝,6个月时叫做名无反应,可以确诊为智力低落。

4.头围异常头围就是脑的形态发育的客观指标,脑损伤儿往往存有头围异常。

5.体重增加不良、哺乳无力。

6.紧固姿势往往是由于脑损伤使肌张力异常所致,如角弓反张、蛙位、倒u字形姿势等。

在生后一个月就可见到。

1.综合康复医疗如运动(体育)疗法,包括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训练;如爬行、有目的的指认(鼻、耳等)、训练抓物、持物、起坐、摇摆、扶行(背靠墙、面朝墙)、原地运动(弯腰拾物、抬脚训练、单脚独立、原地起跳)、行、跑;再如物理疗法,包括神经电刺激疗法、温热疗法、水疗法;还有作业疗法即能力训练,但疗效一般。

脑瘫患儿早期的反射异常表现[1]

脑瘫患儿早期的反射异常表现[1]

脑瘫患儿早期的反射异常表现引言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疾病,其特点是在儿童期出现的持久性、不完全性的运动和姿势障碍。

脑瘫的病因复杂,其中一种常见的病因是大脑发育异常。

脑瘫患儿在早期会表现出一系列的异常反射,这些反射异常的存在可以作为早期脑瘫的一个重要指标。

本文将介绍脑瘫患儿早期的反射异常表现。

1. 异常反射之对称痉挛反射对称痉挛反射是指患儿在刺激一侧的肌肉时,两侧肌肉均表现出痉挛。

这种反射异常通常表现为肩关节的屈曲、手臂的屈曲和内旋,以及膝关节和脚踝的屈曲。

2. 异常反射之强直性痉挛反射强直性痉挛反射是指患儿在进行被动运动时,肌肉呈现出持久的强直性痉挛状态。

这种反射异常常见于肩关节和肘关节的屈曲,以及膝关节和踝关节的伸直。

3. 异常反射之抓握反射抓握反射是指患儿在手掌被刺激时自动握紧手指的反射。

在正常发育的婴儿中,抓握反射出生后逐渐减弱,并在6个月左右完全消失。

但在脑瘫患儿中,抓握反射持续存在,且强度较大。

4. 异常反射之跖反射跖反射是指患儿在足跟被刺激时产生的反射,表现为足趾的下弯。

正常婴儿在6个月左右开始出现跖反射,并在1岁左右逐渐消失。

而在脑瘫患儿中,跖反射可以持续存在,并伴有踝关节的背伸。

5. 异常反射之病理反射和知觉缺失脑瘫患儿还可能出现病理反射和知觉缺失现象。

病理反射是指一些在正常人体中不存在的反射,如掌跖反射、滑膜反射等。

知觉缺失则是指患儿对于触觉、疼痛、温度等感觉的异常反应或缺乏反应。

这些异常的存在可能进一步影响患儿的运动和姿势控制能力。

结论脑瘫患儿在早期往往会表现出一系列的反射异常,包括对称痉挛反射、强直性痉挛反射、抓握反射、跖反射以及病理反射和知觉缺失。

这些反射异常的存在可以作为早期脑瘫的一个重要指标,及早发现和干预对于患儿的康复非常重要。

因此,对于婴幼儿的早期发育和反射异常的观察和评估,对于脑瘫的早期识别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关于脑瘫患儿早期反射异常表现的一些介绍,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脑瘫的分型以及临床表现:

脑瘫的分型以及临床表现:

脑瘫的分型以及临床表现:1.痉挛型(偏瘫,双瘫,四肢瘫)痉挛型脑瘫主要损伤部位是锥体系,但病变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

主要表现如下: (1)肌张力增高:被动屈伸肢体时有“折刀”样肌张力增高的表现。

关节活动范围变小,运动障碍,姿势异常。

(2)由于屈肌张力增高,多表现为各大关节的屈曲、内旋内收模式。

(3) 上肢表现为手指关节掌屈,手握癸,拇指内收,腕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肘关节屈曲,肩关节内收。

过多使用上肢,易出现联合反应,使上肢发育受到影响。

(4)下肢表现为尖足,足内、外翻,膝关节屈曲或过伸展,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大腿内收,行走时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态。

下肢分离运动受限,足底接触地面时下肢支持体重困难。

(5)多见躯干及上肢伸肌、下肢部分屈肌以及部分伸肌肌力降低。

(6)动作幅度小、方向固定、运动速率慢。

(7)痉挛型双瘫在脑瘫患儿中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全身受累,下肢重于上肢,多表现为上屈曲模式和下肢伸展模式。

(8)痉挛型四肢瘫一般临床表现重于痉挛型双瘫,可表现为全身肌张力过高,上下肢损害程度相似,或上肢重于下肢。

由于大多一侧重于另一侧,因此具有明显的姿势运动不对称。

(9)痉挛型偏瘫患儿临床症状较轻,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姿势运动,-般6个月后显现症状,1岁后左右差别明显。

正常小儿很少在12个月前出现利手,痉挛型偏瘫的患儿却可在12个月前出现利手。

此型可见明确的影像学改变。

(10)视觉发育速度缓慢、视觉体验效应不足、视觉功能发育不足,影响粗大和精细运动发育速度和质量。

(11)可有不同程度的智力落后、胆小、畏缩、内向性格等。

(12)临床检查可见锥体束征,腱反射亢进,骨膜反射增强,踝阵挛阳性,2岁后病理反射仍呈阳性。

(13)低出生体重儿和窒息儿易患本型,本型占脑瘫患儿的60%~70%。

2.不随意运动型:损伤部位以锥体外系为主要表现如下:(1)难以用意志控制的全身性不自主运动,面肌肉、发音和构音器官受累,常伴有流涎、咀嚼吞咽困难,语言障碍。

解析会出现的几大脑瘫的症状

解析会出现的几大脑瘫的症状

解析会出现的几大脑瘫的症状引言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其特征在于导致运动和姿势障碍的非进展性病理性疾病。

脑瘫的临床表现因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损害脑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本文将解析几种常见的脑瘫及其症状。

1. 丛集痉挛型脑瘫(Spastic Cerebral Palsy)丛集痉挛型脑瘫是脑瘫的一种常见类型,约占所有脑瘫患者的80%。

其特征为肌肉紧张和不协调运动。

以下是几大症状的详细解析:1.1 痉挛痉挛是最明显的症状之一。

患者的肌肉过度收缩,导致肌肉紧张和僵硬。

这种持续性的紧张状态会影响患者的正常运动能力。

1.2 强直强直是紧张症状的一种表现形式。

患者的肌肉会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导致关节僵硬和活动范围受限。

常见的表现是手臂或腿部无法伸展或弯曲到正常的程度。

1.3 动作障碍除了肌肉的紧张和强直,患者也可能出现协调运动困难的症状。

例如,患者可能会发现很难控制手部的细微动作,如握笔、开关灯等。

2. 异常姿势型脑瘫(Dyskinetic Cerebral Palsy)异常姿势型脑瘫是脑瘫的另一种常见类型,约占所有脑瘫患者的10-20%。

以下是几大症状的详细解析:2.1 旋转和扭动运动患有异常姿势型脑瘫的患者常常表现出无法控制的旋转和扭动运动。

这些运动会影响患者的姿势和动作,导致他们难以保持平衡和完成日常生活活动。

2.2 不随意和不受控制的肌肉收缩异动症状是异常姿势型脑瘫的典型特征之一。

患者的肌肉会不受控制地发生收缩,导致肢体和躯干的异常运动。

这些不受控制的肌肉收缩可以影响言语、吞咽和呼吸等功能。

2.3 静止时的异常姿势患者在静止时可能会出现异常的姿势,如不自主地扭曲手指、脚趾等。

这些姿势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不适和疼痛。

3. 混合型脑瘫(Mixed Cerebral Palsy)混合型脑瘫是指同时具有丛集痉挛型和异常姿势型脑瘫的症状。

以下是其症状的详细解析:3.1 痉挛和异常姿势的综合症状混合型脑瘫的患者通常表现出同时具备丛集痉挛型和异常姿势型脑瘫的症状。

小儿脑性瘫痪分级

小儿脑性瘫痪分级

小儿脑性瘫痪分级引言小儿脑性瘫痪是一种儿童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致残率较高。

对于小儿脑性瘫痪的分级,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评估病情、制定治疗计划、预测预后,并为家长提供更明确的信息和建议。

本文将详细介绍小儿脑性瘫痪的分级方法和各级别的特点。

分级方法目前,小儿脑性瘫痪的分级主要使用的是高贝尔分级系统(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

该分级系统是目前最广泛接受的小儿脑性瘫痪分类方法之一,主要根据患儿的运动功能水平进行分级。

高贝尔分级系统共分为5个级别,分别是:GMFCS I级GMFCS I级指的是患儿能够自由行走,无论速度快慢,体力状况良好。

这类患儿的步态能力接近正常,但可能在某些特定运动方面存在一定限制。

GMFCS II级GMFCS II级指的是患儿能够独立坐立,但在行走过程中需要辅助工具,如助行器或手推车。

这类患儿的步态受限,行走时需依赖辅助工具的支持。

GMFCS III级GMFCS III级指的是患儿能够自主爬行和坐立,并能够行走,但在长距离行走时需要依靠轮椅或其他辅助工具。

这类患儿的步态较差,较难保持平衡。

GMFCS IV级GMFCS IV级指的是患儿能够用特定的辅助工具行走,但没有独立行走的能力。

这类患儿需要辅助设备来维持姿势和平衡。

GMFCS V级GMFCS V级指的是患儿无法行走,需要完全依赖轮椅或其他辅助设备。

这类患儿的运动功能受到严重限制,通常需要全天候的护理。

各级别特点GMFCS I级特点•步态较为正常,自由行走,体力状况好;•可能在某些特定运动方面有一定限制。

GMFCS II级特点•能够独立坐立,并能够进行行走;•行走时需依赖助行器或手推车支持;•步态受限,行走能力较差。

GMFCS III级特点•能够自主爬行和坐立,并能够行走;•在长距离行走时需要依赖轮椅或其他辅助工具;•步态较差,较难保持平衡。

GMFCS IV级特点•无法独立行走,但能够用特定的辅助工具行走;•需要辅助设备来维持姿势和平衡。

儿童脑瘫康复

儿童脑瘫康复

分型诊断



5、共济失调型 以运动笨拙不协调,可有意向性震颤及眼 球震颤,平衡障碍,醉酒步态为主要表现。 6、混合型 以同一个患儿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多为 痉挛型与不随意运动型为主要表现。
六、分期诊断




一、分期 根据脑发育阶段性,分为早期、中期和后 期。 1、早期:出生后至3周岁前,脑神经功能 续长期,为治疗期。 2、中期:3周岁后至6周岁前,脑神经功能 完善期,为康复期。 3、后期:6周岁至13周岁,脑神经功能代 偿期,为教育期。
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


在vojta疗法主要有两种,即反射性腹爬(R —K)和反射性翻身运动(R—U)。 进行训练时先摆一定的体位,以后治疗师 刺激主诱带(如颜面侧、上肢的前臂内侧, 下肢股骨内侧髁等)和辅助诱发带的刺激 点(如肩胛骨内缘,上下腭角等)引起病 儿局部肢体肌肉活动,远隔应答反应在对 侧肢体和躯干,而诱发儿童卧腹爬和翻身 运动。从而使有中枢性协调运动的脑瘫儿 正常化,和防止转向重度。
八、中药方剂


脾肾两亏—补中益气汤 黄芪、人参、白术、山药、熟地黄、当归、陈皮、生姜、甘草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归脾丸、六味地黄丸等 肝肾亏虚—六味地黄丸 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黄柏、龟板、知母、陈皮、白 芍、干姜 中成药:杞菊地黄丸 肝强脾弱—六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香附、乌首、羌活、当归、炙甘草 中成药:逍遥散 痰瘀阻络—通窍活血汤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大枣 心脾两虚—归脾汤 白术、当归、人参、茯苓、黄芪、远志、龙眼肉、酸枣仁、木香、炙 甘草
脑瘫康复诊疗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

小儿脑性瘫痪概述(刘京华主任)

小儿脑性瘫痪概述(刘京华主任)

四、临床表现及分型
㈠主要症状
1、中枢性运动障碍,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如 抬头、翻身、坐和四肢运动发育落后或脱漏,自主 运动困难,动作僵硬,不协调、不对称,出现异常 的运动模式和不自主动作等。
2、肌张力和姿势异常,表现为肌张力↑或↓,或 者高低变化不定,常有异常姿势反射,这是由于原 始反射和异常肌张力影响所致。
小儿脑性瘫痪概述
刘京华
湖北省妇幼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健院小儿神经康复科
一、定义
是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时期 各种原因引起脑损伤或者脑发育缺陷所致的 中枢性运动障碍。诊断应符合以下几点:
1. 其病理损伤是非进行性的。
2. 为中枢性运动障碍。
3. 症状在婴儿期出现。
4.有时可伴有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 语言及精神行为异常。
● ●
北爱尔兰 2001年 2.24‰
日本 2.0‰ (1.5‰?)


美国 每年有2万人患脑瘫
中国 1983年前 1.8-4.2‰ 1997-1998年,
6省区普查(1-6周岁)为1.92‰ WHO康复部1993年推荐1000个出生婴儿有 3人患脑瘫

三、病因
㈠、出生前因素(52%)
1、孕母感染病毒,如风疹、流感、弓形体病、 巨细胞包涵体、梅毒。 2、理化因素:放射线、过量吸烟、酗酒、有机 汞、CO。
㈡合并症状 1、精神发育迟滞,约有1/2~2/3患儿有智 力落后,其中约50%有轻-中度智能落后, 约25%为重度,25%为正常,痉挛型CP侵害 在大脑皮质,其智能障碍率比强直型、失调 型、混合型CP为低,CP患儿的智能低下除因 大脑受损之外,还常与合并视、听觉、认知 功能和语言障碍有关。

小 儿 脑 瘫

小 儿 脑 瘫
5、癫痫发作
至少有10%一40%以上的患儿在不同年龄阶段出现癫痫发作,以痉挛型四肢瘫、偏瘫单肢瘫和伴有智能低下者更为多见,手足徐动型、共济失调型患儿则很少见。
6、口面牙功能障碍
约有25%的脑瘫患儿伴有吸吮无力,吞咽咀嚼困难,口唇闭合不佳,经常流涎,有些患龋齿或牙齿发育不全,这些症状以手足徐动型患儿最为多见。
7、情绪、行为障碍
大多数脑瘫患儿有情绪或行为异常,此与脑功能受损有关。大量实验和临床资料表明,脑的边缘系统特别是海马回受损时,可引起患儿情绪异常。患儿常表现为好哭、任性、固执、孤僻、脾气古怪、情感脆弱,易于激动,有的有快活感、情绪不稳定等,手足徐动型患儿较为常见。此外,多数脑瘫患儿表现有活动过多,注意力分散,行为散乱等。偶见患儿用手猛击头部、下颌等自身伤害的"强迫"行为。
脑瘫手术的治疗时机及原则
(1)从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特点看,发现越早,脑和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越大、治疗效果越佳。研究表明:新生儿脑重在340-400g之间,出生后6个月达800g;小儿生后3岁以内是大脑发育最快和可塑性最好的时期,此期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达60%,如果此期能够早期发现和诊断脑瘫,并注重加强患儿在神经精神方面的积极训练,对于脑瘫儿日后神经精神功能的开发和康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6岁前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达90%。特别是8岁以后的儿童,大脑发育已趋完好,与成人几无区别,如果脑瘫患儿到此时才开始正规的治疗和康复训练,那么疗效就差。
b.化学因素 许多药物和环境污染物对胎儿发育有致畸作用。这和药物的性质、毒性、剂量、给药方式、作用时间等有关,也和胚胎月龄有关。致畸药物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抗肿瘤药、抗凝血药、有机汞、酒精等。
(3)母体患慢性疾病:妊娠期的低氧血症、营养障碍,是直接或间接导致脑性瘫痪的原因。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心力衰竭、大出血、休克、重度贫血、胎盘异常、糖尿病、肺结核、慢性肝炎、慢性肾炎等。

小儿脑性瘫痪

小儿脑性瘫痪

小儿脑性瘫痪诊疗常规[概述]小儿脑瘫是小儿脑性瘫痪的简称,指出生前至出生后一个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操作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属中医五迟、五软范畴。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禀赋不足、胎育不良,以致精血空虚、脑髓失养,则脑与肢体发育不全、功能障碍。

或因大病损伤脑髓或产时脑部受损,通过经络而累及四肢百骸,五官九窍,以致产生脑瘫的种种证候。

[临床表现]脑瘫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由于类型、受损部位的不同而表现各异,即使同一类型,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也不一样。

虽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但脑瘫小儿一般都有以下表现:1.中枢性运动障碍: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如患儿抬头、翻身、坐和四肢运动发育落后或脱漏。

自主运动困难,动作僵硬,不协调,不对称,出现异常的运动模式或联合反应和不自主动作等。

2.肌张力异常:表现为肌张力增高、低下或高低变化不定。

常有异常的姿势反射。

3.合并症:脑瘫小儿常同时存在其他一些疾患,常见为癫痫、智力低下、行为及感知觉障碍等。

[体征及检查]1.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检查时置小儿仰卧位,头居中,上下肢伸展,然后将小儿头转向一侧。

阳性反射表现为小儿头部转向一侧的上、下肢伸展,另一侧上、下肢屈曲。

正常婴儿4-6个月以前出现阳性反应属正常,6个月后仍有为病理性。

2.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检查时,将小儿从俯卧位抱起,将其头颈尽量前屈和后伸。

阳性反射表现为:当将小儿头屈曲时,其上肢屈曲,下肢伸展;当将小儿头伸展时,其上肢伸展,下肢屈曲。

正常婴儿6个月左右转为阴性。

3.握持反射置婴儿仰卧或坐位,检查者将食指或小棒从小儿手掌尺侧方向伸入其手中并按压其手掌,阳性反射表现为小儿手指迅速屈曲、紧握。

正常小儿出生后3-4个月转为阴性,逐渐被有意识的抓握动作替代。

4.交叉伸展反射检查时,置小儿仰卧,头放正,检查者一手将其下肢伸直,另一手按压或叩打该侧足底。

阳性反射表现为另侧下肢先屈曲、内收,然后伸展。

正常婴儿2个月内呈阳性反射。

脑瘫患者步态的特点

脑瘫患者步态的特点

脑瘫患者步态的特点
脑瘫患者的步态特点取决于脑瘫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不同类型的脑瘫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步态异常。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步态特点:
1. 痉挛型步态:痉挛型脑瘫患者常常表现出肢体肌肉过度紧张并伴随着强烈的痉挛,步态呈现出僵硬、不协调的特点。

他们的步态可能呈现出挺身、关节角度异常或者用力收紧大腿和小腿肌肉。

2. 无力型步态:无力型脑瘫患者通常表现为肌肉力量不足,步态呈现出行走困难、摇摆不稳、脚步不稳的特点。

他们可能出现膝关节塌陷、脚跟落地困难等现象。

3. 扁平型步态:扁平型脑瘫患者的步态特点是足部内翻、脚弓下陷、膝关节过度伸直并且下肢肌肉过度紧张。

他们的行走时足部接触地面面积较大,易导致扁平足和脚趾挛缩。

4. 痉挛-无力混合型步态:有些脑瘫患者的步态表现是痉挛型和无力型的混合。

他们的步态可以是肌肉力量不足,而在肌肉过度紧张时痉挛。

这种步态呈现出混合型特点,包括无力和僵硬的元素。

总的来说,脑瘫患者的步态特点是步态困难、不稳定、协调性差,并伴随着肌肉紧张或无力等问题。

这种步态异常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导致行走困难、跌倒风险增加等问题。

儿童脑性瘫痪ppt课件

儿童脑性瘫痪ppt课件

1岁半小儿:
1. 当站立或行走时,不能把足平放在 地上 2. 不能独立行走 3. 不能讲五个以上的字 4. 不会使用一些常用物品,如勺杯等
2岁小儿
1. 没有一次足跟至足尖的滚动 2. 不会讲双字句 3. 不会模仿动作或字词 4. 不会跟从简单指令 不能根据物体指出相应图片
2岁半小儿:
1. 没有足跟至足尖的滚动步伐 2. 难以操作小的物品 3. 不停流口水,言语不清
❖ 足背屈角:指用手按住小儿足部,使其 尽量向小腿方向背屈,足部与小腿之间 的角度。
❖ 足跟耳实验:指小儿仰卧位,拉小儿一 侧足尽量向同侧耳部靠拢,足跟与臀部 连线与桌面形成的角度。
(四)自动反应的评定
1.倾斜反应: 6个月出现 2.坐位平衡反应: 6~9个月出现 3.立位平衡反应: (前方平衡) 12个月出现
五、评 定
✓ 评定在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分别进行。 ✓ 评定内容:
运动功能评定 感觉功能评定 语言功能评定 生活自理能力评定
评估中发现有下列症状时, 应找有关康复医师进一步 诊治
视频(正常与异常对比)
1个月小儿
1. 吮吸差,进食缓慢 2. 对前面闪射的光无反应 3. 不想跟踪他前方6-8英寸处移动
✓ 肉毒毒素的应用 手术治疗
各种脑瘫康复方法
➢ Bobath法 ➢ Vojta法 ➢ Temple Fay 法 ➢ Doman Delacato 法 ➢ Peto法
1. Bobath 法
➢ 治疗重点是阻止原始反射,促进正常的姿 势反射发育,发展正常的自动反应和运动 能力。
➢ 训练方法上强调:按正常婴幼儿运动发育 的各个阶段来进行训练,如:抬头、翻身、 坐、爬、跪、站、走。
3.跪、爬:
正常婴儿7 ~ 12个月时可以四点跪,18个月时 可以直跪,7 ~ 8个月时开始腹爬,9个月可以 四肢爬,10个月以后可以爬高。

小儿脑瘫疾病研究报告

小儿脑瘫疾病研究报告

小儿脑瘫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小儿脑性瘫痪所属部位:头部就诊科室:儿科,神经内科病症体征:不自主运动,步态不稳,翻身困难,肌张力过高,反应迟钝,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癫痫和癫痫样发作,角弓反张疾病介绍:小儿脑瘫是什么?小儿脑瘫,全称小儿脑性瘫痪,是指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临床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症状体征:小儿脑瘫有哪些症状?脑瘫的表现由于病因及分型的不同而各种各样,但早期多见:(脑瘫婴儿前半期(6个月以内)的早期症状。

)1、身体发软及自发运动减少,这是肌张力低下的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

如果持续 4个月以上,则可诊断为重症脑损伤,智力低下或肌肉系统疾病。

2、身体发硬,这是肌张力亢进的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

如果持续4个月以上,可诊断为脑瘫。

3、反应迟钝及叫名无反应,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现,一般认为4个月时反应迟钝,6 个月时叫名无反应,可诊断为智力低下。

4、头围异常:头围是脑的形态发育的客观指标,脑损伤儿往往有头围异常。

5、哺乳困难,生后不会吸吮,吸吮无力或拒乳,吸吮后疲乏无力,经常出现呛咳、吐奶现象,嘴不能很好闭合,体重增加不良。

.6、固定姿势,小儿出生后十分安静,哭声微弱或持续哭闹。

往往是由于脑损伤使肌张力异常所致,如角弓反张、蛙位、倒U字形姿势等。

在生后一个月就可见到。

7、不笑:如果2个月不能微笑、4个月不能大声笑,可诊断为智力低下。

8、手握拳:如果4个月还不能张开,或拇指内收,尤其是一侧上肢存在,有重要诊断意义。

9、身体扭转:3-4个月的婴儿如有身体扭转,往往提示锥体外系损伤。

10、头不稳定:如4个月俯卧不能抬头或坐位时头不能竖直,往往是脑损伤的重要标志。

11、斜视:3-4个月的婴儿有斜视及眼球运动不良时,可提示有脑损伤的存在。

12、不能伸手抓物:如4-5个月不能伸手抓物,可诊断为智力低下或脑瘫。

13、注视手:6个月以后仍然存在,可考虑为智力低下。

小儿脑性瘫痪查房ppt课件

小儿脑性瘫痪查房ppt课件

症状复杂多变,治疗难度大。 语言、运动和姿势发育均受影响。
详细描述
同时存在肌肉张力增加和肌肉松弛无力 的表现。
03
治疗方法与康复训练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小儿脑性瘫痪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用于缓解症状和改善功能。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癫痫药物、抗痉挛药物、营养脑神经药物等,应根据患儿的具体 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其功能恢复。
研究进展与新药开发
科学研究
不断深入开展小儿脑性瘫痪的病因、病理机制和治疗方法的研究, 为新药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新药研发
积极开展新药的研发,探索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方法,提高脑瘫 患儿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国际合作
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治疗技术和药物, 推动小儿脑性瘫痪治疗水平的提高。
THANKS
感谢观看
日常护理
01
02
03
日常饮食护理
为患儿提供营养丰富、易 于消化的食物,确保患儿 获得足够的营养。
日常起居护理
保持患儿居住环境清洁、 舒适,定期更换衣物和床 单,预防感染。
日常运动护理
根据患儿情况制定个性化 的运动方案,鼓励患儿进 行适当的运动和康复训练。
心理护理
心理疏导
关注患儿的情绪变化,及 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 儿建立自信心为患儿提供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05
预防与展望
预防措施
孕期保健
孕妇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确保 孕期营养和健康,避免孕期感染
和并发症。
早期筛查
新生儿出生后应进行早期筛查, 发现异常及时干预和治疗,以降
低脑瘫的发生风险。
早期干预
对于已经确诊的脑瘫患儿,应尽 早进行康复训练和治疗,以促进

脑性瘫痪课件

脑性瘫痪课件

2. 3 按摩按摩可通过刺激部位反射性的引起大脑皮质兴奋, 加快血流,促进脑细胞的发育,提高其代偿能力。如邵银进等 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脑瘫舒筋活络按摩油进行推拿治疗,且 配合程度越好,治疗效果越显著,能有效地缓解痉挛,降低肌张 力,改善关节活动度。
护理
❖ 1.日常生活护理 :培养患儿独立生活能力 ❖ 2.饮食护理 :需供给高热量、高蛋白及富有维生素、易
治疗方法
❖ 1 西医疗法 1. 1 药物 目前药物治疗一类为促进脑组织发育和 脑代谢类药物如神经生长因子、脑蛋白水解物等。 此类药物的作用多体现在促进原有神经细胞的发育 及增强脑组织的代偿能力,疗效有限。另一类为对症 治疗,肉毒杆菌毒素、巴氯芬可有效改善肌张力,但维 持时间有限,长期反复应用有一定副反应,还有较大研 究空间。如曲凤媛等应用A型肉毒毒素神经阻滞配 合功能锻炼治疗小儿脑瘫,患儿肌张力明显降低,内收 肌松弛,交叉腿、马蹄足畸形消失,足跟可以放平行走。
分类
❖ 按临床表现分 ❖ 按程度分
❖ 1.痉挛型:发病率高,占全部病人的60%~ 70%。 病变波及锥体束系统。 患儿表现肌张力 增 高,肢体活动受限
❖ 2.手足徐动型:约占脑瘫患儿的20%。主要病 变在锥体外系, 表现为难以用意志控制的不自 主运动,当进行有意识运动时,不协调及无效 的运动增多
6个月内
❖ 6.固定姿势,往往是由于脑损伤使肌张力异常所致,如角弓 反张、蛙位、倒U字形姿 势等。在生后一个月就可见到。
❖ 7.不笑:如果2个月不能微笑、4个月不能大声笑,可诊断为 智力低下。
❖ 8.手握拳:如果4个月还不能张开,或拇指内收,尤其是一 侧上肢存在,有重要诊断意义。9.身体扭转:3-4个月的婴 儿如有身体扭转,往往提示锥体外系损伤。

小儿脑性瘫痪 病情说明指导书

小儿脑性瘫痪 病情说明指导书

小儿脑性瘫痪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小儿脑性瘫痪概述小儿脑性瘫痪(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简称小儿脑瘫,亦称Litter 病,是指婴儿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损害综合征。

其发病是由于发育中胎儿或婴幼儿脑部受损所致。

主要表现为先天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随感觉、认知、沟通、知觉、行为等异常及癫痫发作,和继发性骨骼肌肉系统异常。

智力正常的患儿通常预后较好,而癫痫频繁发作者预后较差。

英文名称: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其它名称:小儿脑瘫、Litter病。

相关中医疾病:五迟、五软、五硬、胎弱、痿证。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神经系统疾病。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部分患者发病可能跟遗传有关。

发病部位:颅脑。

常见症状:运动障碍、姿势异常。

主要病因:病因复杂,跟早产、产时缺氧、孕妇妊娠期间重症感染等因素有关。

检查项目:CT、核磁共振(MRI)、脑电图、脑诱发电位、遗传学检测。

重要提醒:本病经积极康复锻炼及治疗后有望使患儿能独立生活,不应轻易放弃治疗。

临床分类:临床上根据神经病理学特点将脑瘫分为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以及混合型四种。

1、痉挛型占脑瘫人群的70%~80%,以肌张力增高、痉挛姿势、选择性运动受限和病理性反射为特点,病变位于锥体系通路。

根据受累肢体情况可进一步分为四肢瘫(四肢和躯干均受累)、双瘫(也是四肢瘫,但双下肢相对较重)、截瘫(双下肢受累,上肢及躯于正常)、偏瘫、三肢瘫和单瘫等。

2、不随意运动型占10%~20%,以肌张力不稳定、非对称姿势和不随意运动为特点,可以表现为肌张力障碍、舞蹈-手足徐动,病变位于锥体外系的基底节区。

3、共济失调型占5%左右,以肌张力低下、平衡和共济障碍、运动启动缓慢和协调不良为特点,病变位于小脑及其联络通路。

小儿脑瘫名词解释

小儿脑瘫名词解释

小儿脑瘫名词解释
小儿脑瘫,也被称为儿童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发育障碍性疾病。

它是
由于在婴幼儿期或儿童期发生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导致了肌肉功能和姿势的异常。

小儿脑瘫在世界范围内都有一定的发病率,它不会在成长过程中恶化,但对儿童的生活和日常活动有显著影响,需要终身管理和护理。

小儿脑瘫是一个综合性的术语,其中包含了多种类型的脑瘫,如痉挛型、强直型、混合型、共济失调型等。

这种疾病的症状是多样的,包括肌肉僵硬、肌肉无力、肌张力异常、运动协调困难等。

这些症状在不同儿童之间的表现形式和严重程度可能存在差异。

小儿脑瘫的具体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其中许多病例与产前、围产期或出生后
的因素有关。

常见的风险因素包括早产、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脑部感染、脑外伤等。

遗传因素和基因突变也可能对小儿脑瘫的发生起到一定影响。

小儿脑瘫目前无法治愈,但早期诊断和综合性治疗能够显著改善儿童的生活质量。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训练等,旨在提高患儿的运动功能、减轻肌肉痉挛和僵硬,帮助他们实现最大程度的独立生活。

除了医学上的治疗,小儿脑瘫患儿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全面支持和关爱。

提供
适当的教育环境、社会参与机会和心理支持对于促进患儿的发展和融入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小儿脑瘫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导致的儿童运动发育障碍性疾病,对
儿童的生活和日常活动有显著影响。

早期诊断和综合性治疗是管理该疾病的关键,而全面的家庭和社会支持能够为患儿提供更好的发展和生活条件。

小儿脑瘫的康复

小儿脑瘫的康复

小儿脑瘫的康复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ay)简称脑瘫,是一组在小儿早期即发病的非进行性症候群,表现为非阵发性的中枢性随意肌功能受累,如肢体痉挛,姿势控制异常和不随意运动等并可同时伴有癫痫、智力低下、语言和视觉障碍、认识和行为异常,从而造成治疗上的困难。

一、分类(一)痉挛性脑瘫,是脑瘫中最常见的类型1.痉挛性偏瘫,瘫痪侧肢体自发运动减少,上肢受累多较下肢重,1岁前即可发现患侧手及拇指指甲生长迟滞,肢体显著痉挛,踝部跟腱挛缩导致马蹄内翻畸形,多呈足尖着地行走。

25%的病儿有认知功能异常,智力低下。

2.痉挛性双瘫,这种双下肢痉挛性瘫患常在婴儿开始爬行时即被发现,在爬行时双臂呈正常相互交替姿势向前,但其双腿则被拖拉向前,髋部内收,患儿行走延迟,双足呈马蹄内翻状,步行时足尖着地,托起小儿双腋可见双下肢呈剪刀状交叉,本型智力发育多正常。

3.痉挛性四肢瘫,是脑瘫中最严重的类型,四肢运动严重受累,合并智力低下和惊厥者最多;伴语言发育障碍和视觉异常者甚多,也可伴手足徐动。

(二)手足徐动型脑瘫,该型已较少见,患儿多有肌张力降低,抬头无力,喂哺困难,常表现舌头伸出口外及流涎,1岁后徐动逐渐明显,因咽肌受累,呈显著语言困难,说话时语句含糊,声调调节也受累,惊厥不多见,多数患儿智力尚可,二、康复原则1.“三早”的原则对于脑瘫的康复,早发现、早确诊和早治疗的的“三早”原则尤为重要,其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CNS)随着年龄增长不断成熟分化,从而不断地产生新的功能,最后形成多种功能的专一化,大脑在3岁以前发育最快,早期治疗能促使脑瘫患儿CNS在不断成熟和分化的过程中,使受损的脑组织得到较完好部分的有效代偿。

年龄增大,CNS的各种功能都将基本定型,此时再进行康复治疗比较困难。

另外,如治疗过晚,不对称的异常姿势和病理性原始反射就会较顽固地存在,肌肉的痉挛状态就不可能得到改善,最后不可逆的挛缩和畸形将无法避免。

关于早期的时间大多数专家认为应在6个月以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脑瘫的分型及表现
(一)痉挛型:此型约占2^主要表现为上肢屈肌张力增高[]」下肢以伸肌、内收肌张力增高o四肢瘫者上肢关节均呈屈曲性痉挛1肩关节内收L内旋「肘•腕•指关节屈曲□腕•臂内旋|手指屈曲呈紧握拳状|拇指内收1紧握于掌心中:两上肢动作笨拙丨订僵硬□不协调□两下肢僵直卜|内收呈交叉状匚]髋关节内旋踝关节跖屈I:扶站时1双足下垂1内翻1足尖着地「I足跟不能踩平$ I走路时呈踮足□剪刀样步态有些患儿伴腰背肌痉挛而呈弓状反张的过度伸展状态O痉挛症状常在患儿用力O激动时加重□安静入睡时
减轻:由于关节痉挛1自主运动十分困难:严重者岀现肌腱挛缩[□关节畸形此型患儿的深腱反射亢进: 根据患儿受累部位不同J痉挛型又分下列数种:
[•双侧瘫:四肢受累J双下肢较双上肢受累更严重|0|
I;.四肢瘫:双侧上下肢的受累程度相仿:
匚双重偏瘫:四肢受累丨「但上肢较下肢严重巨有些学者认为“双重(侧)偏瘫”的概念较模糊O
不必另列为一类匚可归入四肢瘫中□
偏瘫:指同一侧上下肢受累1上肢常较下肢严重丨;|
5 •截瘫:仅为双下肢受累0
〔•单肢瘫匚I
T.三肢瘫4
(二)手足徐动型:患儿在静止时常岀现缓慢的-蠕动样' 无规律-不能自控的 '无目的•不协调的动
作]通常累及全身1头控能力差1面部常有怪异表情1有时反复岀现舌尖节律性伸岀与缩回动作1躯干和上肢的不自主动作较为突岀:入睡后异常动作消失1此型可分为】;类:
-1高张力型:患儿肌张力增高十分明显-因此'肌张力波动幅度较小1不自主动作相对不太明显1常发生在身体的
远端:
■低张力型:患儿的肌张力很低1因此'患儿肌张力高■■低之间的波动幅度大1关节活动过度1不自
主动作也较突岀:
A「舞蹈型:患儿的肌张力一般较低I时而波动的肌张力使患儿不易取得肢体的稳定性'因而似呈舞蹈
样动作【
(三)肌张力低下型:此型患儿肌张力显著降低而呈软瘫状1肌肉松软无力'自主动作极少「仰卧时'
四肢均外展I外旋'似呈仰翻的青蛙:俯卧时'头不能主动偏向一侧1易致口鼻堵塞而发生窒息1此型常为婴儿脑瘫的暂时阶段’二〜[岁后大多转变为其他类型1如手足徐动型痉挛型等一
(四)强直型:此型少见:由于全身肌张力显著增高1身体异常僵硬1使其四肢被动运动时1检查者可感觉其主动肌和拮抗肌有持续的阻力 '强度可随时变化'如呈铅管样或齿轮样强直「腱反射正常'常有严重智能低下: (五)共济失调型:此型也少见 :主要表现为稳定性I协调性差'步态蹒跚'辨距不良'平衡能力差: 走路时两足间距加宽1四肢动作不协调1上肢常有意向性震颤-肌张力低下-
(六)震颤型:此型最少见1多为静止性震颤1常有不随意的节律性交互活动 :
(七)混合型:患儿同时兼有以上某两种类型的症状1以痉挛型与手足徐动型的表现并存为多见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