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轻与重》课堂教学实录附反思
轻与重(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
轻与重(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轻重概念,能辨别物品的轻重。
2.能正确使用“轻”、“重”这两个词汇表达物品的轻重关系。
3.能根据物品的轻重关系进行分类。
二、教学内容1.教师示范辨别轻重物品并让学生参与。
2.向学生介绍轻重概念,教授“轻”、“重”这两个词汇。
3.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轻重物品分类活动。
4.对不同物品进行轻重比较,让学生理解轻重物品的差异。
三、教学重点1.辨别物品的轻重关系。
2.确认和正确使用“轻”、“重”这两个词汇。
四、教学环节1.情境营造:教师在课前准备一些轻重物品,让学生互相观察并比较物品的轻重差异,引出轻重概念,并提问是否有其他学生知道怎么辨别轻重物品。
2.教学前置:教师示范辨别轻重物品,参与的学生到前方根据轻重选择推车箱,学生们根据物品的重量大小进行辨别,老师边做边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辨别标准。
(具体:教师拿出两个物品,分别述说轻与重的特点,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表述,进行推车箱的选择)3.新课讲解:教师作PPT课件,向学生介绍轻重概念,学习“轻”和“重”的词义。
教师会举例比较不同物品的轻重关系,让学生进行讨论,加深学生的理解。
4.小组活动: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轻重物品分类活动,引导学生在分类时根据不同物品的重量和形状进行辨别,加深对轻重概念的理解,并正确使用“轻”、“重”这两个词汇进行描述。
5.归纳总结: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们把课上学到的内容进行总结,加深印象,老师在总结中巩固学生对轻重概念的理解。
五、教学措施1.利用礼品秤等设备让学生感受轻量级和重量级,了解“轻”、“重”的概念。
2.初步引导学生使用简单的辨别轻重的指针来进行辨别,逐渐升级到使用推车箱判断轻重。
3.鼓励学生用语言进行表达和互相协作,增强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教学反思1.教学环节需要有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对于轻重概念的理解需要不断进行加深。
2.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适当减少或增加细节,让学生能够逐渐进行理解和掌握。
《轻与重》数学教案与反思
时间安排稍显紧张
由于教学内容较多,时间安排稍显紧 张,导致部分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思 考和提问。
部分演示实验效果不佳
一些演示实验的效果不够理想,可能 是因为设备老化或操作不当,影响了 学生的理解。
部分习题难度较大
部分习题难度较大,对于部分学生来 说可能存在困难,需要加强辅导和指 导。
改进措施与建议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师生互动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频繁, 教师能够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
及时的反馈与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了及时 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 己的学习状况,并给出相应的
建议。
不足与遗憾之处
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
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可 能是由于对知识点掌握不够扎实或者 缺乏兴趣。
启发式教学
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思考 ,培养其主动学习的能力。
小组合作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 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个性化教学
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采用 不同的教学方法,满足个性化需求 。
教学手段应用
多媒体教学
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 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教学
04
教学效果评估
学生反馈
学生对《轻与重》这一主题的接受程度
01
大部分学生表示对这一主题感兴趣,认为它与生活实际密切相
关,有助于理解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评价
02
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过实例和实践活动来学习《轻与重》的方法
很有帮助,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学生对课堂互动的评价
03
大部分学生认为课堂互动良好,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
《轻与重》教学反思例文.doc
《轻与重》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轻与重”是一节贴近生活,非常有意思的课。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用手掂物体的重量,玩跷跷板,在橡皮筋上吊挂物体橡皮筋被拉长,两手提重物的平衡等活动有了一定的经验。
本节课让学生了解一些常用的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利用简易“天平”,亲身的体验,小组的合作,学会用简单的推理方法得出多个物体比较轻重的方法。
使他们能把课堂所学和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
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了学生日常生活熟悉的物品进行比较轻重,分几个层次介绍了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如用手掂一掂、用橡筋、利用简易“天平”算一算等等。
让学生在这些方法的实际运用中,充分感受物体的轻与重,通过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的联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还可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数学语言的规范是很重要的,既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同时把学生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通过语言的叙述和不断的补充完善,整个知识框架就逐步形成了。
但是课的一开始我因为急于想要展开轻与重的话题,所以自己在语言叙述上已经很不规范了,这样肯定不能给学生严密规范的语言示范,本节课的语言训练部分也因此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学生整节课关于轻与重的发言就显得比较凌乱,不规范、不完整。
在引入课题的部分,老师应该示范学生讲清楚三句话:XX 和XX比体重,XX比XX重,XX比XX轻。
并让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举例说说生活中的轻与重。
再根据学生在举例过程中的发言,给学生指导,让他们把话说完整、讲规范。
相信通过几个学生的发言,可以很好的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后面的课中也可以把轻与重的关系讲清楚。
对于学生比较水果轻与重的方法(不论这种方法是否麻烦),只要是正确的都应给予肯定。
每组人人参与,学生选择地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即提升了学生的研究判断能力,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年级数学轻与重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轻与重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一“轻与重”是沪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轻与重的比较是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已有经验和经历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学内容的选取大都是学生身边的、常见的和感兴趣的实物、活动,非常符合和贴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状态及生活体验,因此这部分内容在授课时行对比较受学生的喜爱和容易理解掌握,课堂教学氛围更是轻松愉悦。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实践性较强,因此,本节课的设计以实践活动为主,一来有益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来在实践操作活动重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操作中感受物体的轻与重,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
通过一系列的“看一看、掂一掂、吊一吊、猜一猜、称一称”等教学活动,让学生理解物体的轻与重和掌握及选择合适的判断物体轻重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在这个活动中感受体积大的物体不一定就重的道理。
新课伊始,开门见山,拿出孩子们常见的苹果、水杯和气球,顿时这几样简单有熟悉的物品成为全班同学的焦点:“老师请来他们干什么呢?”紧接着抛出问题:气球和苹果比,谁比谁重,谁比谁轻呢?简单的提问,孩子们参与度很高,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完全可以解答,用眼睛就可以看出两个物体的轻重,气氛非常活跃,顺水推舟,就出示了课题:轻与重。
为了让跟多的孩子获得这种学习的成就感,于是接着出示了三组生活中常见的水果,轻同学们用“看”的方法判断物体的轻与重。
承上启下,我请同学们用“看”的方法判断两个盒子的轻重,这就引出了用手掂的方法,同学们你掂我也掂,掂得满脸的开心,在巡视的过程中,有个学生疑惑的问我:“闫老师这两个我觉得差不多重!”多好的契机啊,顺势将这个生成的疑惑抛给了学生:当两个物体掂不出(质量差不多时)如何判断呢,有更合适的方法吗?通过了一系列的情境设置和讨论,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掌握了判断的新方法:借助工具测量,培养了学生估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研究新知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层层推进、由易到难:先用生活经验看出物体的轻重,在没有仪器的情况下用手掂;当重量比较接近无法凭借手感判断时,用身边的工具——橡皮筋吊一吊;当物体比较大且无法掂一掂和吊一吊时,用天平称。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轻与重》教学反思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轻与重》教学反思前言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轻重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轻与重》这个教材单元主要介绍了轻和重的概念和有关实际问题,这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然而,教师们在任教过程中总是会面临许多问题,今天,我想分享我的思考和经验。
教学背景本次教学为小学二年级数学《轻与重》单元,教学时间为两节课,每节课50分钟。
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目标有以下几点: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轻重的概念;2.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轻重物品的特征;3.学生能够发现在不同场景中轻重物品的比较关系;4.学生能够掌握重物和轻物的运用。
教学内容知识点概述轻重是一个非常基本的概念,在平时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让孩子们正确理解它的含义以及轻物和重物的区别,这是这个单元的基本目标。
教学过程第一节第一节课主要介绍轻重的概念,让学生们对轻重有了基本的认识。
整个课程设计安排如下:1.教师引入轻重的概念,让学生们通过举例子的方式了解轻重的概念;2.教师设计轻重比较的游戏,在游戏中让学生不仅对轻重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们的运动能力;3.教师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让学生们通过画图来记录有关轻重概念的补充材料;4.总结本节课的笔记和心得。
第二节第二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轻重的概念,体验轻重不同的感觉。
整个课程设计安排如下:1.教师通过展示实物,让学生们了解轻重的概念;2.教师设计轻重比较的小游戏,帮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轻重的差异;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实验,让学生们通过实验体验轻重的不同;4.教师通过提问和总结回顾,让学生们进一步巩固和掌握轻重概念。
教学思考教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在轻重比较的游戏中,有些学生会因为自身条件而感受不到旁边的轻重特征,导致游戏的效果受到影响;2.在动手实验中,有些学生对于实验的具体规则和细节不够清楚,影响了实验的效果;3.在课堂上个别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导致他们对于轻重的概念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轻与重》教学反思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轻与重》教学反思引言《轻与重》是沪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它是孩子们学习认识物体轻重的基础。
通过教授《轻与重》这一概念,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对教授《轻与重》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旨在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课前准备在教授《轻与重》这一知识点之前,我首先做了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
我阅读了教材中关于《轻与重》的内容,整理了教学要点,并设计了一些生动的教学活动。
我还准备了一些小物件,分别有轻的和重的,以便给孩子们进行展示和操作。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为了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轻与重》这一概念的好奇心,我在课堂开始时进行了一次导入活动。
我带来了一些物件,让孩子们观察这些物件并尝试用双手抬起它们。
然后我提出了问题:“为什么有些物件比较轻,有些物件比较重?”通过让孩子们互相讨论和猜测,引导他们进入本次课的学习主题。
观察与实践接下来,我在黑板上展示了一些图例,让孩子们一起观察和思考。
我让他们分别用手指轻轻触摸图上的物件,并进行感受。
然后,我拿出之前准备的一些小物件,分别展示给孩子们看,让他们用手拿起这些物件并感受重量的差异。
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我鼓励他们互相交流观察的结果,并引导他们总结物件重量和大小的关系。
我还组织了一些小组活动,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操作来巩固所学的知识,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概念解释和巩固在孩子们逐渐理解了物体轻重的概念之后,我进行了一次简短的概念解释。
我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了轻和重的定义,并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进行说明,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接着,我进行了一些巩固训练。
我设计了一些小题目,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我还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话描述轻和重的物体,并通过对他们的回答进行评价和点评,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总结与反思在本节课的最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二年级数学轻与重教学反思5篇
二年级数学轻与重教学反思5篇二年级数学轻与重教学反思5篇二年级数学轻与重教学反思篇1一、给了学生创新的空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尊重每个学生,理解他们异想天开甚至无理取闹的想法和做法,让学生有一个自我表现、施展创造力的空间,使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在学习形式上,注意到合作交流以学生为本,教师不单纯地作为知识的传递者,不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将知识简单地一塞了之,而是更多地为学生创设合作探索的空间,通过小组讨论、合作、设计、创作的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密切了同学间的关系。
三、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就数学本身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我们的数学课堂就应该利用数学美去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去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
在本教学设计中提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想不想用集体的智慧来创作一幅画?咱们举行创作大赛。
”给了学生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而创作大赛,是多么乐于让人接受,并令人跃跃欲试的一件事呀!由此唤起了学生追求美的情感,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从各种平面图形的拼组中,学生肯定会联想起生活中的许多物品,不但进一步让学生感知到图形在我们生活中到处存在,更让他们感受到了数学的和谐、统一、简单的美,从而使学生神往而探索之,图案设计的巧妙、新奇、别致,更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二年级数学轻与重教学反思篇21.本课应该更放手让学生直接面对“游乐场”的具体情境,用“你问我答”两人合作的形式,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
就个体的学习而言,理解图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一脉相承的完整过程,还是不要把它们分成三个教学阶段为好。
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不能老是一步一步地牵着扶着学生走。
教师教学环节的铺垫多,可能学起来觉得顺利,但把学习任务变得没有挑战性,学习也就失去了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
教师不要过细地铺垫,但不能没有示范在上述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提出与乘法或除法有关的数学问题,并要描述完整,同时也对“你问我答”活动如何操作做了具体的示范。
小学数学《轻与重》教案精选
小学数学《轻与重》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数学教材《轻与重》章节,详细内容包括:物体的质量概念、质量的大小比较、计量质量的单位、质量与重量的区别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质量的概念,掌握质量的大小比较方法。
2. 使学生学会使用计量质量的单位,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质量与重量的区别。
教学重点:质量的概念、大小比较、计量单位及换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天平、砝码、尺子、卡片等。
学具:小石头、铅笔、橡皮、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天平,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天平的作用是什么?如何比较两个物体的质量大小?2. 例题讲解:(1)教师出示两个物体,如铅笔和橡皮,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它们的质量大小。
(2)讲解质量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3)介绍计量质量的单位,如克、千克等,并进行简单的换算。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用天平和砝码比较不同物体的质量大小。
(2)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如:两个苹果的质量是多少?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
六、板书设计1. 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 质量的大小比较:使用天平和砝码。
3. 计量单位:克、千克等。
4. 质量与重量的区别: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重量是物体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3)解释质量与重量的区别。
2. 答案:(1)一本书的质量大于一个苹果的质量,一个苹果的质量大于一个鸡蛋的质量。
(2)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3)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重量是物体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对质量概念、大小比较和计量单位掌握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1)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比较它们的质量大小。
(2)引导学生关注质量与重量的关系,探索为什么物体在地球不同位置重量会有所不同。
《轻与重》数学教案与反思1
《轻与重》数学教案与反思《轻与重》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 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2. 能用正确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轻与重并进行比较。
能力目标通过生活实践用自己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游戏、实践的过程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爱好。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用自己的方法比较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教学难点:和生活相结合,选择合理的方法比较轻重。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一)比一比师:小朋友,看看今天老师在讲台上都放了哪些物品啊?(生答)师:现在谁能说出老师手里的这两样物品哪个重,哪个轻?(多媒体出示:苹果和气球;书和骰子)请同学们观察物体,告诉同桌的好朋友,谁重谁轻?师:你们为什么能一下子判断出来呢?小结:这是因为在平时生活中我们都拿过它们,所以可以直接凭生活阅历用眼睛观察来进行判断。
(二)猜一猜老师这里有两个一样大小的盒子,里面放了不同的东西,你们能猜出哪个盒子重,哪个盒子轻吗?(学生猜想)师:每个小朋友都有不同的猜想,你有什么好办法来比较出两个物体的轻重呢?(生:用手掂一掂、拎一拎、天平称、跷跷板等) 师: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那今天我们就一起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轻与重吧。
(出示课题:轻与重)二、探究新知(一)掂一掂师:刚才小朋友都想到了许多好方法,可是当我们身边没有天平和跷跷板这些工具时该怎么办?(用手掂一掂)现在谁愿意上来感受一下老师手里的这两个盒子哪个重、哪个轻?告诉大家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请学生上来掂一掂,得出答案) 师:米老鼠给我们大家准备了很多礼物,等会儿我们也用“掂一掂”的方法来任选两样物体比一比轻重。
现在每组的桌子上都放了气球、生梨、苹果和矿泉水,每个小组可以任选其中的两个物品用掂一掂的方法比一比轻重。
(要求:每个小组的小朋友任选两样物体来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
()和()比()比()重()比()轻(请3~4个小朋友来说一说)师:在我们刚刚比较的过程中,哪个物品是最重的?哪个物品是最轻的?(气球最轻,水最重)师:气球的外表形状,为什么比较下来是最轻的?(因为里面是空气)师:物体的轻与重与物体的大小有没有关系?(没有)师小结:比较物体轻重,不能只看大小,物体的重量与它的材质有关,大的不一定就重。
《轻与重》数学教案与反思ppt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观察天平的平衡状态,判断物体 的轻重。
通过实例分析,理解轻重的物理意义 ,思考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进行实际测量,记录数据并分析结果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0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和好奇心,激发探索欲 望。
02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尊重事实,严谨求实。
实物展示
展示与教学内பைடு நூலகம்相关的实物, 帮助学生建立直观印象。
数学软件
使用数学软件进行演示和模拟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 。
互动问答
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答学生 的疑惑,增强课堂互动性。
04
教学效果评估
课堂检测
01
02
03
课堂互动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 反应和参与度,评估学生 对轻与重概念的理解程度 。
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
02
通过设计更具吸引力的教学活动,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课堂参与度。
完善教学评价方式
03
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应综合考虑知识技能、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THANKS
感谢观看
01
02
03
04
启发式教学
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思 考,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
。
小组合作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 他们的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案例分析
引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 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任务驱动
布置具体任务,让学生在完成 任务中掌握数学知识。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小学二年级数学《轻与重》教学反思模板三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轻与重》教学反思模板三篇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二年级数学《轻与重》教学反思模板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二年级数学《轻与重》教学反思一“轻与重”是沪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轻与重的比较是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已有经验和经历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学内容的选取大都是学生身边的、常见的和感兴趣的实物、活动,非常符合和贴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状态及生活体验,因此这部分内容在授课时行对比较受学生的喜爱和容易理解掌握,课堂教学氛围更是轻松愉悦。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实践性较强,因此,本节课的设计以实践活动为主,一来有益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来在实践操作活动重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操作中感受物体的轻与重,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
通过一系列的“看一看、掂一掂、吊一吊、猜一猜、称一称”等教学活动,让学生理解物体的轻与重和掌握及选择合适的判断物体轻重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在这个活动中感受体积大的物体不一定就重的道理。
新课伊始,开门见山,拿出孩子们常见的苹果、水杯和气球,顿时这几样简单有熟悉的物品成为全班同学的焦点:“老师请来他们干什么呢?”紧接着抛出问题:气球和苹果比,谁比谁重,谁比谁轻呢?简单的提问,孩子们参与度很高,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完全可以解答,用眼睛就可以看出两个物体的轻重,气氛非常活跃,顺水推舟,就出示了课题:轻与重。
为了让跟多的孩子获得这种学习的成就感,于是接着出示了三组生活中常见的水果,轻同学们用“看”的方法判断物体的轻与重。
承上启下,我请同学们用“看”的方法判断两个盒子的轻重,这就引出了用手掂的方法,同学们你掂我也掂,掂得满脸的开心,在巡视的过程中,有个学生疑惑的问我:“闫老师这两个我觉得差不多重!”多好的契机啊,顺势将这个生成的疑惑抛给了学生:当两个物体掂不出(质量差不多时)如何判断呢,有更合适的方法吗?通过了一系列的情境设置和讨论,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掌握了判断的新方法:借助工具测量,培养了学生估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轻与重》数学教案与反思ppt
03
教学方法
实物比较法
01
总结词:直观易懂
02
详细描述:通过实物比较,让学 生直接观察轻与重的差异,从而 形成直观的认识,有助于学生理 解抽象的概念。
小组讨论法
总结词:互动性强
详细描述: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 在小组内讨论轻与重的概念,这种方 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学生 之间的互动。
案例分析法
养。
教师个人成长与提升
教学经验得到丰富
通过本次教学,我对轻与重的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这些经验将有助于我更好 地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
自身素质得到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积极寻求改进的方法。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的教学水平和自身素 质得到了提升。
总结词:实践性强
详细描述:通过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在实际问题 中理解和运用轻与重的概念,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04
教学反思
教学效果评估
教学目标达成度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完成 情况,评估学生对《轻与重》这 一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是否达
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学生参与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否积 极参与讨论和思考,能否跟上教师 的教学节奏。
《轻与重》数学教案与反思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7
目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 • 教学反思 • 学生作业与反馈 • 教师自我评价
0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轻与重的基本概 念和测量方法。
理解质量在日常生活 中的应用和意义。
学会使用天平进行物 体质量的测量。
过程与方法
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细致的批改,指出错误和不规范之处,并给出具体的指导和建议 。
轻与重教学反思
轻与重教学反思轻与重教学反思1“轻与重”是一节贴近生活,特别有意思的课。
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对用手掂物体的重量,玩跷跷板,在橡皮筋上吊挂物体橡皮筋被拉长,两手提重物的平衡等活动有了肯定的阅历。
本节课让同学了解一些常用的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同学利用简易“天平”,亲身的体验,小组的合作,学会用简约的推理方法得出多个物体比较轻重的方法。
使他们能把课堂所学和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到处存在着数学。
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同学已有的生活阅历,选取了同学日常生活熟识的物品进行比较轻重,分几个层次介绍了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如用手掂一掂、用橡筋、利用简易“天平”算一算等等。
让同学在这些方法的实际运用中,充分感受物体的轻与重,通过与同学已有的阅历的联系,不仅能够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和动机,还可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对于低班级同学来说,数学语言的规范是很重要的,既可以培育同学思维的严密性,同时把同学自己的思索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通过语言的表达和不断的补充完善,整个知识框架就逐步形成了。
但是课的一开始我由于急于想要开展轻与重的话题,所以自己在语言表达上已经很不规范了,这样确定不能给同学严密规范的语言示范,本节课的语言训练部分也因此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同学整节课关于轻与重的发言就显得比较凌乱,不规范、不完整。
在引入课题的部分,老师应当示范同学讲清晰三句话:**和**比体重,**比**重,**比**轻。
并让同学学着老师的样子举例说说生活中的轻与重。
再依据同学在举例过程中的发言,给同学指导,让他们把话说完整、讲规范。
相信通过几个同学的发言,可以很好的对同学进行语言训练,在后面的课中也可以把轻与重的关系讲清晰。
对于同学比较水果轻与重的方法〔不论这种方法是否麻烦〕,只要是正确的都应予以确定。
每组人人参加,同学选择地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即提升了同学的讨论判断技能,又充分发挥了同学的主观能动性。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轻与重》教学反思-最新范文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轻与重》教学反思-最新范文【导语】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一“轻与重”是沪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轻与重的比较是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已有经验和经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内容的选取大都是学生身边的、常见的和感兴趣的实物、活动,非常符合和贴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状态及生活体验,因此这部分内容在授课时行对比较受学生的喜爱和容易理解掌握,课堂教学氛围更是轻松愉悦.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实践性较强,因此,本节课的设计以实践活动为主,一来有益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来在实践操作活动重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操作中感受物体的轻与重,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通过一系列的“看一看、掂一掂、吊一吊、猜一猜、称一称”等教学活动,让学生理解物体的轻与重和掌握及选择合适的判断物体轻重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在这个活动中感受体积大的物体不一定就重的道理.新课伊始,开门见山,拿出孩子们常见的苹果、水杯和气球,顿时这几样简单有熟悉的物品成为全班同学的焦点:“老师请来他们干什么呢?”紧接着抛出问题:气球和苹果比,谁比谁重,谁比谁轻呢?简单的提问,孩子们参与度很高,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完全可以解答,用眼睛就可以看出两个物体的轻重,气氛非常活跃,顺水推舟,就出示了课题:轻与重.为了让跟多的孩子获得这种学习的成就感,于是接着出示了三组生活中常见的水果,轻同学们用“看”的方法判断物体的轻与重.承上启下,我请同学们用“看”的方法判断两个盒子的轻重,这就引出了用手掂的方法,同学们你掂我也掂,掂得满脸的开心,在巡视的过程中,有个学生疑惑的问我:“闫老师这两个我觉得差不多重!”多好的契机啊,顺势将这个生成的疑惑抛给了学生:当两个物体掂不出(质量差不多时)如何判断呢,有更合适的方法吗?通过了一系列的情境设置和讨论,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掌握了判断的新方法:借助工具测量,培养了学生估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新知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层层推进、由易到难:先用生活经验看出物体的轻重,在没有仪器的情况下用手掂;当重量比较接近无法凭借手感判断时,用身边的工具——橡皮筋吊一吊;当物体比较大且无法掂一掂和吊一吊时,用天平称.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通过猜测、尝试等活动,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将思考的过程表述出来,通过这样的实验操作及语言的表述和不断的问题生成及补充完善,整个教授的知识框架就逐步清晰化、具体化和完善化.语言是思维的窗口,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更是低年级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操作活动中我便强调让学生互相说一说自己活动的结果,通过独立说、互相说、集体说等的形式,鼓励他们将自己的结果进行语言描述,使学生能用数学语言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轻与重.贯穿本节课的始终,在课堂中我尽量体现兴趣性、思维性、活动性和互助性的结合,为学生营造出一种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以此激励他们思维的火花并将其大胆说出来共享,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对这样或是那样的想法及时给予肯定,当遇到严谨科学的问题时,我就引导学生选择科学和便捷的方法来协助解决.不足之处:在“掂一掂”环节的引入过程中,我让学生们猜两个盒子的轻与重.做足准备的我以为他们的答案应该是“茶叶盒和钢笔盒比,茶叶盒比铅笔盒重”,但事实上他们的答案恰是相反的,理由是:铅笔盒的脚上有铁.一点点铁就决定了他更重?不甘心的我继续追问:你们认为呢?始终没人反对,但是理由也说不出,跟我的预期背道而驰,此时的我有点无措.现在想来,孩子的思维很多时候都不会按着我们大人的逻辑出牌,他们的答案总是让我吃惊!这让我深刻的体会到教具的选择一定要谨慎,对比物体之间尽量要找准变量和不变量.其二,在本课内容的教授过程中,没有清晰的阐释出“没有的方法,只有最合适的方法”.即,在引出比较物体轻与重的新方法及方法的比较时,不应该独立地说哪种方法好或不好,而应该重点强调要根据比较物体的不同选择最合适的方法.篇二一、注重学生的操作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本节课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从事操作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比较两个物体的轻与重,让学生不断体验、感受物体的轻与重.通过让学生“掂一掂、拎一拎和吊一吊”等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理解物体的轻与重和掌握判断物体轻与重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物体体积大不一定重的道理,以及在不同情况下可采用不同的判断方法.这样的教学过程才符合新的数学课程观,数学的学习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去自主参与、互动、体验、感悟,帮助学生在一系列的有效数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和协作精神,同时让学生积累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二、注重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和设置悬念,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去猜想、实践、体验、论证.在课的引入部分,首先让学生猜测哪个盒子更重,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在学生利用已有生活经验,用眼睛看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轻与重之后出示两个用眼睛看也难以判断的物体,这就引出了用手掂的方法.如两个物体掂不出(重量差不多时)如何来判断,实践中又产生新的问题,五件物品选用什么方法比较好等等.通过一系列的设置情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掌握了判断方法,培养学生估测能力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三、允许学生选择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体现学生学习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把五件物品按从轻到重的顺序整理.教学中,教师不是直接让学生吊一吊比较,而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用什么方法来判断,并让他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合作完成,通过学生的实践与交流,发现用掂太烦,根据从材料的特点之能判断出最重的和最轻的,最终通过合作交流统一认识,选用吊的方法来判断较好,从而自己解决了这一问题,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四、重视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语言是思维的窗口,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是低年级重要的教学任务,在操作之中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结果进行语言训练,通过独立说、同桌说、集体说的形式,使学生能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轻与重.在课堂中应体现思维性、兴趣性、活动性和自主性,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尊重学生,这样学生才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学生才学得愉快、有趣、活泼,学得扎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对于这些想法我及时予以了肯定,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也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当遇到严谨的科学问题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选择科学、更便捷的方法来解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互帮互助的情景一直贯穿其中,低年级学生对卡通人物十分感兴趣,情景的引入可以让低年级活泼好动的孩子更积极地投入各项活动,从中还可以让学生体会传统美德——互帮互助,在潜移默化中学生感受到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五、有效利用现代化技术,激发学生兴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数学教学,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优点,就在于它可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多样化、具有交互性,有利于因材施教,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来源于生活,为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了许多情景:唐老鸭和米老鼠的争论:到底谁轻谁重让孩子们进行猜测并想办法验证.米老鼠手上的物品无法比较时该怎么办,而生活中的办法就是掂.还出现学生爱玩的跷跷板,让学生感受在游戏中也有比轻重,在跷跷板停止晃动时,哪边在下面就是谁重.当两边的重量相等的时候,跷跷板就平衡了.学生在课上可以看到生活中常见的情景,游戏中常见的玩具,自然而然就能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不可分了.篇三上完这节课,我听了其他各位老师对我的评课及自己的感受觉得这节课在这些方面上得比较成功本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从事操作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比较注重学生的操作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比较两个物体的轻与重,让学生不断体验、感受物体的轻与重.通过让学生“掂一掂、拎一拎和吊一吊”等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理解物体的轻与重和掌握判断物体轻与重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物体体积大不一定重的道理,以及在不同情况下可采用不同的判断方法.如:两个物体重量差不多,用手掂不出,可以用橡皮筋吊一吊,又如,比较两堆物体的轻与重时,用拎的方法较为合适等.其次,教学环节层次分明,一环紧扣一环.课中通过创设情境和设置悬念,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去猜想、实践、体验、论证.如两个物体掂不出(重量差不多时)如何来判断,实践中又产生新的问题:两堆物品又如何比较轻与重,五件物品选用什么方法比较好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情境设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掌握了判断方法,培养学生估测能力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整堂课体现了思维性、兴趣性、活动性和自主性,学生学得愉快、有趣、活泼,学得扎实. 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让学生把五件物品按轻到重的顺序整理.其实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掂一掂、拎一拎和吊一吊”等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这时候完全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寻找好方法来完成这一教学活动,因为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方法,然后可以让他们说一说你为什么会用这个方法来判断?你比较出来的结果又是怎样的?最后让他们讨论并验证得出结果.可在本节课中,我却直接采取了让学生用“吊一吊”的方法进行比较(也就是老师把方法直接告诉了学生),其实在这个环节学生是完全能够自己得出结论的.如果当时用这个方法通过学生的实践与交流,发现用掂太烦,根据从材料的特点来判断出最重的和最轻的,最终通过合作交流统一认识选用吊的方法来判断,从而自己解决了这一问题,就可以更好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沪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轻与重》教学反思.doc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全文共4530字]编辑推荐:下载Word文档。
小学二年级数学《轻与重》教学反思三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轻与重》教课反省三篇小学二年级数学《轻与重》教课反省一〝轻与重〞是沪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教课内容 , 轻与重的比较是在学生平时生活中已有经验和经历的基础长进行的 . 教课内容的选用多数是学生身旁的 . 常有的和感兴趣的实物 . 活动 , 特别切合和切近学生的年纪特色和心理状态及生活体验 , 所以这部分内容在讲课时行对照较受学生的喜欢和简单理解掌握 , 讲堂教课氛围更是轻松欢乐 .本节课的教课内容实践性较强 , 所以 , 本节课的设计以实践活动为主 , 一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二来在实践操作活动重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 在操作中感觉物体的轻与重 , 真实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是根源于生活的 . 经过一系列的〝看一看 . 掂一掂 . 吊一吊 . 猜一猜 . 称一称〞等教课活动 , 让学生理解物体的轻与重和掌握及选择适合的判断物体轻重的方法 , 同时让学生在这个活动中感觉体积大的物体不必定就重的道理 .新课伊始 , 直截了当 , 取出孩子们常有的苹果 . 水杯随和球 , 立时这几样简单有熟习的物件成为全班同学的焦点 : 〝老师请来他们干什么呢 ?〞紧接着抛出问题 : 气球和苹果比 , 谁比谁重 , 谁比谁轻呢 ?简单的发问 , 孩子们参加度很高 , 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完整能够解答 , 用眼睛就能够看出两个物体的轻重 , 氛围特别活跃 , 因利乘便 , 就出示了课题 : 轻与重 . 为了让跟多的孩子获取这类学习的成就感 , 于是接着出示了三组生活中常有的水果 , 轻同学们用〝看〞的方法判断物体的轻与重 .承前启后 , 我请同学们用〝看〞的方法判断两个盒子的轻重 , 这就引出了用手掂的方法 , 同学们你掂我也掂 , 掂得满脸的高兴 , 在巡视的过程中 , 有个学生迷惑的问我 : 〝闫老师这两个我感觉差不多重 ! 〞多好的契机啊 , 趁势将这个生成的迷惑抛给了学生 : 当两个物体掂不出 ( 质量差不多时 ) 如何判断呢 , 有更适合的方法吗 ?经过了一系列的情境设置和议论 , 激活了学生的思想 , 掌握了判断的新方法 : 借助工具丈量, 培育了学生估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在研究新知这一环节中 , 让学生层层推动 . 由易到难 : 先用生活经验看出物体的轻重 , 在没有仪器的状况下用手掂 ; 当重量比较靠近没法依靠手感判断时 , 用身旁的工具橡皮筋吊一吊 ; 当物体比较大且没法掂一掂和吊一吊时 , 用天平称 . 这是切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 经过猜想 . 试试等活动 ,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将思虑的过程表述出来 , 经过这样的实验操作及语言的表述和不停的问题生成及增补完美 , 整个教授的知识框架就逐渐清楚化 . 详细化和完美化.语言是思想的窗口 , 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更是低年级教课的重要任务 , 在操作活动中我便重申让学生相互说一说自己活动的结果 , 经过独立说 . 相互说 . 集体说等的形式 , 鼓舞他们将自己的结果进行语言描绘 , 使学生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描绘出物体的轻与重 . 贯串本节课的一直 , 在讲堂中我尽量表现兴趣性 . 思想性 . 活动性和相助性的联合 , 为学生创造出一种民主 . 宽松的学习氛围 , 尊敬学生 , 以此激励他们思想的火花并将其勇敢说出来共享 ,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 , 对这样或是那样的想法实时赐予必定 , 当碰到慎重科学的问题时 , 我就指引学生选择科学和便利的方法来辅助解决 .不足之处 :在〝掂一掂〞环节的引入过程中, 我让学生们猜两个盒子的轻与重. 做足准备的我认为他们的答案应当是〝茶叶盒和钢笔盒比, 茶叶盒比铅笔盒重〞, 但事实上他们的答案正是相反的 , 原因是 : 铅笔盒的脚上有铁 . 一点点铁就决定了他更重 ?不甘愿的我持续追问 : 你们认为呢 ?一直没人反对 , 可是原因也说不出 , 跟我的预期分道扬镳 , 此时的我有点无措 . 此刻想来 , 孩子的思想好多时候都不会按着我们大人的逻辑出牌 , 他们的答案老是让我惊讶 ! 这让我深刻的领会到教具的选择必定要慎重 , 对照物体之间尽量要找准变量和不变量 . 其二 , 在本课内容的教授过程中 , 没有清楚的阐释出〝没有的方法 , 只有最适合的方法〞 . 即 , 在引出比较物体轻与重的新方法及方法的比较时 , 不该当独立地说哪一种方法好或不好 , 而应当要点重申要依据比较物体的不一样选择最适合的方法 .小学二年级数学《轻与重》教课反省二一. 着重学生的操作实践 . 自主研究 . 合作沟通的活动 .本节课中 , 教师应为学生供给了大批的从事操作活动和沟通的时机 . 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 , 比较两个物体的轻与重 , 让学生不停体验 . 感觉物体的轻与重 . 经过让学生〝掂一掂 . 拎一拎和吊一吊〞等数学学习活动 , 让学生理解物体的轻与重和掌握判断物体轻与重的方法 , 同时 , 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觉到物体体积大不必定重的道理 , 以及在不一样状况下可采纳不一样的判断方法 . 这样的教课过程才切合新的数学课程观 , 数学的学习应当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 向他们供给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沟通的时机 , 让学生去自主参加 . 互动 . 体验 . 感悟 , 帮助学生在一系列的有效数学活动中 , 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术 . 浸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 加强学生间的沟通和协作精神 , 同时让学生累积宽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二. 着重创建情境 , 激活学生思想教课中教师应不停创建情境和设置悬念, 让学生睁开思想的翅膀去猜想. 实践 . 体验. 论证 . 在课的引入部分 , 第一让学生猜想哪个盒子更重 , 让学生领会到数学源于生活 . 在学生利用已有生活经验 , 用眼睛看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轻与重以后出示两个用眼睛看也难以判断的物体 , 这就引出了用手掂的方法 . 如两个物体掂不出 ( 重量差不多时 ) 如何来判断 , 实践中又产生新的问题 , 五件物件采纳什么方法比较好等等 .经过一系列的设置情境 , 激活了学生的思想 , 掌握了判断方法 , 培育学生估测能力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 同意学生选择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表现学生学习自主性 .在教课过程中 ,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 , 把五件物件按从轻到重的次序整理 . 教课中, 教师不是直接让学生吊一吊比较 , 而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用什么方法来判断 , 并让他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合作达成 , 经过学生的实践与沟通 , 发现用掂太烦 , 依据从资料的特色之能判断出最重的和最轻的 , 最后经过合作沟通一致认识 , 采纳吊的方法来判断较好 , 进而自己解决了这一问题 , 表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 重视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语言是思想的窗口 , 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是低年级重要的教课任务 , 在操作之中依据每个孩子的不一样结果进行语言训练 , 经过独立说 . 同桌说 . 集体说的形式 , 使学生能用数学语言描绘物体的轻与重 . 在讲堂中应表现思想性 . 兴趣性 . 活动性和自主性 , 教师应创造一种民主 . 宽松和睦的讲堂教课氛围 , 尊敬学生 , 这样学生才敢于发布自己的想法 , 学生才学得快乐 . 风趣 . 开朗 , 学得扎实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 , 对于这些想法我实时予以了必定 , 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 , 老师决不承办取代 , 这样不单让学生有一个宽松同等的学习氛围 , 也能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 . 当碰到慎重的科学识题的时候 , 我就指引学生选择科学 . 更便利的方法来解决 .在整个教课过程中 , 互帮相助的情形向来贯串此中, 低年级学生对卡通人物十分感兴趣 , 情形的引入能够让低年级开朗好动的孩子更踊跃地投入各项活动 , 从中还能够让学生领会传统美德互帮相助 , 在耳濡目染中学生感觉到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五. 有效利用现代化技术 , 激发学生兴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数学教课 , 使讲堂教课生动 . 形象 . 直观 . 感染力强 , 切合小学生的认知特色 . 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课的长处 , 就在于它可使教课内容形象化 . 多样化 . 拥有交互性 , 有利于因材施教 , 突出教课要点 , 打破教课难点 ,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 根源于生活 , 为让学生感觉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我运用信息技术创建了很多情形: 唐老鸭和米老鼠的争辩 : 究竟谁轻谁重让孩子们进行猜测并想方法考证 . 米老鼠手上的物件没法比较时该怎么办, 而生活中的方法就是掂.还出现学生爱玩的跷跷板, 让学生感觉在游戏中也有比轻重, 在跷跷板停止晃动时,哪边在下边就是谁重 . 当两边的重量相等的时候, 跷跷板就均衡了 . 学生在课上可以看到生活中常有的情形, 游戏中常有的玩具 , 自但是然就能领会数学与生活的密不行分了 .小学二年级数学《轻与重》教课反省三上完这节课 , 我听了其余各位老师对我的评课及自己的感觉感觉这节课在这些方面上得比较成功本节课 , 我为学生供给了大批的从事操作活动和沟通的时机, 比较着重学生的操作实践 . 自主研究 . 合作沟通的活动 . 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 比较两个物体的轻与重,让学生不停体验 . 感觉物体的轻与重 . 经过让学生〝掂一掂 . 拎一拎和吊一吊〞等数学学习活动 , 让学生理解物体的轻与重和掌握判断物体轻与重的方法 , 同时 , 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觉到物体体积大不必定重的道理 , 以及在不一样状况下可采纳不一样的判断方法 . 如: 两个物体重量差不多 , 用手掂不出 , 能够用橡皮筋吊一吊 , 又如, 比较两堆物体的轻与重时 , 用拎的方法较为适合等 .其次 , 教课环节有条有理 , 一环紧扣一环 . 课中经过创建情境和设置悬念, 让学生睁开思想的翅膀去猜想 . 实践 . 体验 . 论证 . 如两个物体掂不出 ( 重量差不多时 ) 如何来判断 , 实践中又产生新的问题 : 两堆物件又如何比较轻与重 , 五件物件采纳什么方法比较好等等 . 经过这一系列的情境设置 , 激活了学生的思想 , 掌握了判断方法 , 培育学生估测能力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 整堂课表现了思想性 . 兴趣性 . 活动性和自主性 , 学生学得快乐 . 风趣 . 开朗 , 学得扎实 .不足之处在教课过程中 ,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 , 让学生把五件物件按轻到重的次序整理 . 其实在前方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掂一掂 . 拎一拎和吊一吊〞等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 这时候完整能够松手让孩子自己去找寻好方法来达成这一教课活动 , 由于不一样的孩子会有不一样的方法 , 而后能够让他们说一说你为何会用这个方法来判断 ?你比较出来的结果又是如何的 ?最后让他们议论并考证得出结果 . 可在本节课中 , 我却直接采纳了让学生用〝吊一吊〞的方法进行比较 ( 也就是老师把方法直接告诉了学生), 其实在这个环节学生是完整能够自己得出结论的 . 假如当时用这个方法经过学生的实践与沟通, 发现用掂太烦, 依据从资料的特色来判断出最重的和最轻的 , 最后经过合作沟通一致认识采纳吊的方法来判断 , 进而自己解决了这一问题 , 就能够更好地表现学生的自主性 .英语教课反省简洁记录五篇教课反省是教师在教课活动结束后 , 对教课活动过程进行回首 . 反省 . 总结 , 以期提高自己少儿园大班教育教课活动反省 5 篇作为一名教师 , 常常性地 . 习惯性地睁开教课反省 , 对提高自己的教课水平 . 教课能力意义数学教课反省简洁考语 5 篇数学与生活亲密联系 , 切近生活教课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 加强讲堂教课的有效性 . 对于小学语文教课反省漫笔六篇小学语文教课是特别重要的 , 教师必定要在每一次的教课结束后进行反省 , 努力提高教课质。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轻与重》教学反思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轻与重》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沪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轻与重》在教学《轻与重》这一课时,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观察实物、比较实物重量、讨论轻重的概念等。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首先,学生在理解轻和重的概念上存在一定的困惑。
虽然我通过观察实物和对比实物重量的方式帮助学生区分轻和重,但是一些学生仍然没有完全理解。
他们容易混淆概念,有时把较大的物体认为是轻的,较小的物体认为是重的。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建立起具体的重量概念,仅仅通过观察的方式难以理解。
其次,我在教学中没有充分利用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虽然我提出了一些问题给学生思考,但是没有给出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思考和讨论。
有时候我会过快地给出答案或者解释,导致学生没有充分思考的机会。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另外,我在教学中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有些学生在观察和比较实物重量时表现得较为迟缓,而有些学生则较为敏捷。
在教学尾声时,我抓住了时间询问了几个学生,但对其他学生并没有给予足够的指导和帮助。
这可能导致一些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挫败,降低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我需要更具体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水平,并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和支持。
综上所述,教学《轻与重》这一课时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未来在教学中,我将更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帮助;充分利用学生的参与和思考,鼓励他们多思考和多讨论;加强对概念的讲解和巩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轻和重的概念。
这样能够提高整体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兴趣。
《轻与重》数学教案与反思
01
数字化教学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实现个性化教学和精准评估。
02
跨学科教学
结合其他学科领域,如物理、化学等,开展跨学科的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1
2
3
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培养数学素养
数学教学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促进全面发展
通过数学教育,为社会培养具有数学素养的人才,为社会的科技、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服务社会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轻与重的基本概念
介绍轻与重的定义,以及轻与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轻与重的测量方法
介绍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轻重的方法,以及如何读懂天平的刻度。
02
CHAPTER
教学方法
通过讲解轻与重的定义、概念,使学生明确轻与重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定义与概念讲解
推导轻与重相关的公式和定理,帮助学生理解轻与重的关系和规律。
了解物体轻重的相对性。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01
02
03
04
课堂互动
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问题解答等方式,增强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际操作
让学生动手操作,使用天平测量不同物体的轻重,并记录结果。
物体轻重的相对性
通过实例说明物体轻重的相对性,以及如何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
《轻与重》数学教案与反思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2
目录
课程介绍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教学展望
《轻与重》新授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轻与重》新授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施运高教学内容:二年级第二学期第42—44页教学目标:1. 对物体的轻重进行直接比较、间接比较,使用逻辑推理进行比较,会用简易的称量工具比较物体的轻重。
2.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统一标准比较物体轻重的思维过程,知道物体的轻重可以数值化,体会数值化的好处。
3.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与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对物体的轻重进行直接比较、间接比较,使用逻辑推理进行比较,会用简易的称量工具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统一标准比较物体轻重的思维过程,知道物体的轻重可以数值化,体会数值化的好处。
教学准备:天平、多媒体课件等。
设计说明:生活中常用的六种感官量包括长度、重量、容量、角度、面积、体积概念及技能的学习发展,都应该经历下述四个阶段,量的初步概念;量的间接比较;量的普遍单位比较;量的测量单位制度概念。
本套教材通过设计“轻与重”“克与千克的认识”来体现上述的四个过程,让学生经历统一标准比较轻重的思维过程,台湾康轩版教材也采用了这样的编排思路。
而对比其它版本教材,基本都是直接编排“克与千克”,缺少“轻与重”这一内容的编排。
学生已有的基础是,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学习《度量》时已经经历了此思维过程,同时,在二年级第一学期《乘与除》(第79页)时,已初步体验到容量的间接比较方法。
基于以上的认识与思考,通过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直接比较、间接比较,使用逻辑推理进行比较的过程,经历统一标准比较物体轻重的思维过程。
正如史宁中所言,智慧是表现在过程中的,表现在过程中的东西必须通过过程来教育。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经验判断:小朋友,喜欢吃苹果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苹果,这里有一个气球,这个苹果和气球哪个重?小结:虽然这个气球很大,但是很轻。
看来比较物体的轻重还不能只看大小。
二、探究新知1.直接比较(1)提问:老师这里还有一个苹果,那这两个苹果你觉得哪个重呢?同学们的想法不同,我们怎么来验证谁是对的?小结:看来,当两个物体的轻重比较接近时,我们用手掂一掂也不能判断轻重,需要用天平来帮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轻与重》课堂实录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是“克和千克”的第一课时。
它是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已有的经历和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内容的选取都是学生身边的、常见的、感兴趣的事物,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生活体验。
本节课的教学以实践活动为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
二、学情分析数学知识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枯燥的。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最终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一直是我个人思索的问题。
让数学课和实践活动课一样,让我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不是课堂上的“权威”。
本着“体现新理念,活用教材,活练习题,激活课堂”的思想,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整体构思为三个环节:通过师生谈游戏中的感受引入新课;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品的轻重;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善于动手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感受物品轻重的过程,知道可以用天平比较物品的轻重。
2、能根据天平的状态判断哪个物品轻,哪个物品重。
3、对身边的事物有好奇心,能根据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判断。
四、教学重点能够运用不同的方法灵活的比较物体的轻重。
五、教学难点1、渗透“相对性”的思想,使学生能够理解物品比较的对象不同,比较的结果也不同。
2、掌握比较三个物品的轻重的方法。
六、教学具准备1、教具:天平、三个大小不同的盒子、两个袋子(面包、牛奶)(鸡蛋、橘子)2、学具:天平、两个袋子(面包、牛奶)(鸡蛋、橘子)七、教学过程(一)谈做游戏的感受,引入新课。
师:刚才在外面,同学们都背了小组的同学。
背完之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啊?生1:我在背xx的时候,都快背不动了。
师:为什么呀?生1:因为他太胖了。
师:还有吗?生2:我也背不动他,他比我胖。
师:是啊,有的同学太重了,我们背起来太费劲儿了,有的同学就特别轻。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轻与重”(板书有目的的一高一低)。
(二)运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1、通过观察比较轻重师:我们一起看大屏幕,图上画的是什么呀?西瓜和气球哪个轻哪个重啊?生:气球轻,西瓜重。
师:松鼠和黑熊呢?生:松鼠轻,黑熊重。
师:我和这位同学(指一个小女孩)我们俩谁轻谁重啊?为什么呀?生:因为你是大人,她是小孩。
师:有道理。
师:我们教室里也有这么多物品,下面咱们任意找出两个物品,比较出哪个轻哪个重。
生1:桌子重,椅子轻。
生2:文具盒重,铅笔轻。
师:那老师说一个:黑板。
谁能找到一个比它重的东西?生1:整个房子。
生2:所有的听课老师。
师:那谁能找到一个比他轻的东西?生1:板擦。
生2:窗帘。
2、合作学习,感知体验。
师:老师给你们带礼物来了,快来看看,都有什么好东西?(师打开袋子)你们猜猜面包和牛奶哪个轻哪个重啊?生1:面包重。
生2:牛奶重。
生3:差不多。
师:我们看看另一个袋子里装的是什么?鸡蛋和橘子哪个轻哪个重啊?生1:鸡蛋重。
生2:橘子重。
生3:差不多。
师:每个小组也有这样的两个袋子,小组同学想办法比较同一个袋子里的两个物品哪个轻哪个重,看看自己猜的对不对。
小组同学想办法比较。
师:你们都比较出来了吗?是怎么比较的?生1:用手掂出来的。
生2:用橡皮做支点,尺子放在橡皮上面,然后把牛奶和面包分别放在尺子的两边哪边掉下去哪边东西就重。
师:你们组同学到前面演示一下吧!(指名到前面演示:一只手上放着牛奶,一只手上放着面包,进行掂量)师:你们可真会想办法,都谁是用掂的办法比较出来的?到前面来掂一掂。
生到前面掂。
师:你在掂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呀?生:这边往下沉。
师:那刚才你猜对了吗?刚才都谁猜的是面包重?这回比较之后你还认为面包重吗?生摇头。
师:橘子和鸡蛋哪个重哪个轻啊?生1:我觉得鸡蛋重一点。
生2:我觉得橘子重一点。
生3:我觉得两个差不多重。
师:确实,鸡蛋和橘子差不多重,我们用掂的方法好象很难比较出来,是这样吗?那怎么才能比较出鸡蛋和橘子的轻重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生1:把他们都放在水里,看看哪个沉下去的多哪个就重。
师:这个办法可以,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生2:用尺子和橡皮可以比较。
生3:那个方法不行,鸡蛋骨碌下来了。
师:你试了这方法不行,是吗?不过我觉得他能善于动脑也挺好的。
生4:用秤称。
生5:用天平。
师:老师这就有天平。
其实刚才那两个同学的方法很早人们就想到了,并且发明了一种非常精密的仪器——天平。
下面,我们就借助天平来比较鸡蛋和橘子到底谁轻谁重。
学生用天平称。
生:鸡蛋重。
师: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生:鸡蛋那边沉下去了,橘子那边被鸡蛋压起来了。
师:既然天平这么神奇,我们用手很难比较出来的用天平一下子就比较出来了。
那老师就给每个小组发一个天平,你们借助天平比较一下你们组的鸡蛋和橘子到底谁轻谁重。
生比较。
师:说说你们小组比较的结果。
生1:鸡蛋重。
生2:橘子重。
生3:差不多。
师:都是鸡蛋和橘子,为什么结果却不一样呢?生:有的鸡蛋大,有的橘子大。
师:对了,虽然都是鸡蛋和橘子比,比较的结果却不是固定不变的。
师: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看来比较物品的轻重,比如松鼠和大熊;有时候我们可以用手掂一掂,比如面包和牛奶;当两个物品差不多重的时候,我们就得借助工具来比较。
我们在比较的时候应该根据需要灵活的选择方法进行比较。
在我们的桌子上放着好多东西,有我们的文具还有老师发给你的东西,下面小组同学就任意选择两个,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比较。
小组活动师:你们都比较的什么?比较的结果是怎样的?生反馈。
师:我觉得咱们班同学今天表现的特别好,奖励奖励你们。
听一段音乐吧!和老师一起活动起来。
师生一起做律动。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今天,漂亮的米老鼠也来了,还给我们带来几个问题,愿意接受米老鼠的挑战吗?1、哪个轻哪个重。
2、天平平衡,哪个轻哪个重?你是怎么知道的?34、小丽一家去公园划船,你们能给他们安排一下座位吗?小红一家也去了,他们是五个人,租了一条大船。
这回该怎么坐呀?5、大森林里狮子和老虎都说他是森林里最重的动物,你们当一个小裁判吧!怎么才能比较出来呀?八、课后反思1、充分调动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1)通过游戏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玩是孩子的天性。
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更是对游戏有着浓厚的兴趣。
课前,让小组同学做“背人”游戏。
一是考虑到了低年级孩子的爱玩的天性;二是让学生在游戏的同时感受到不同的同学有轻有重,为上课做铺垫。
(2)通过“礼物”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课上,我设计了“老师送给孩子们礼物”这样一个环节。
礼物都是孩子们经常见到的好吃的东西,有牛奶、面包、鸡蛋、橘子,而且这些东西真正发到孩子们的手中。
正因为取材来源于生活,学生感到亲切、生动、有趣,他们每个人都想知道自己喜欢的东西是轻的还是重的,所以会情不自禁地容入到学习活动中。
(3)通过猜想,调动孩子的求知欲。
让学生先猜一猜同一个袋子里的礼物的轻重,然后再想办法比较出来。
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了猜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想知道自己猜的到底对不对,这就调动了孩子的求知欲。
孩子们在有了迫切的欲望,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之中。
这样孩子们才能发挥自己的智慧,想出更多的比较轻重的方法,培养孩子们善于思考的习惯,达到训练孩子思维的目的。
2、给孩子们亲身体验的机会,关注孩子比较的过程。
本节课,我所注重的不仅是比较的结果,更关注学生比较的过程。
我们比较物品轻重的时候,有的一看就能比较出来。
比如小松鼠和大熊。
本节课我在让学生通过看的方法比较出物品轻重后,就开始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比较看起来比较大但实际上却比较轻的面包和看起来比较小但实际上却比较重的牛奶的轻重,还有轻重差不多的鸡蛋和橘子的轻重。
我想在这个环节,如果一步一步牵着学生走,先让学生掂再让学生称,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肯定比我这样设计更要顺利。
但是我没有牵着学生的思维,而是大胆放手,完全由学生自己想办法比较。
主要采取了动手合作的学习方式,将学生分成小组,做到人人有角色,人人有任务,让学生在活动中去领悟比较的方法。
在课堂中我们也看到了,正是因为我为学生创设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所以学生在课堂上想出了很多连我们成人都很难想出来的方法。
比如借助尺子、橡皮等工具进行比较;把橘子和鸡蛋放在水里比较。
不仅使学生领悟到比较的方法,感受到物品的轻和重,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
3、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1)本节课,设计了“让学生找教室里的两个物品,比较他们谁轻谁重”这一环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2)本节课的练习题都是让学生比较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如:毽子和跳绳、鞋子和袜子、球拍和球。
尤其是“坐船”这道题,让学生安排小丽和小红两家坐船的位置。
既需要运用到本节课的知识,又让学生感受到轻与重在生活中真的能用到,做到了数学知识和生活问题的紧密结合。
另外,本节课也给我留下了一些遗憾:1、老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比如学生借助天平比较出了鸡蛋和橘子的轻重后,我问:同样是鸡蛋和橘子,为什么比较的结果却不一样?其实在这个环节,学生已经非常说的非常到位了,可是我还是不放心,非要再重复一遍。
在这里,我想对自己说,相信孩子们吧,他们能行。
即使有的孩子不太明白,你重复一遍他就能明白了吗?与其这样,还不如多给其他孩子一些机会。
我想,生生互动交流的效果不一定比老师重复一遍差!2、当学生有好的想法或语言的时候,我的肯定和激励的语言没有跟上。
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老师的赏识是多么重要,一句简短的话、一个赏识的微笑或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对于他们来说都会非常难忘的。
可是,我在这一点却非常欠缺。
我想,这也是我最需要磨练的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