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战后日本“赶超型”战略的非均衡发展模式

合集下载

日本“赶超后”现象的启示——日本经济的转型

日本“赶超后”现象的启示——日本经济的转型
日本 经济 的转型
3 50 温 州 医学 院 2 00 汤 秀丽
【 要】自2 世纪 8 摘 0 0年代末, 日本经济一直陷于战后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 目前 日本经济所面临的问题是在实现
经济赶 超 的过程 中积 累而成 的。 赶超 经 济既 可以促进 后 发展 国家工业 经济 的生成 和发展 . 可 以为其 工业 经济 的未 来发展 留下许 也 多难解 的“ 两难 ” 问题 。笔 者将 这些 问题称 为“ 赶超 后” 象。加 强对 “ 现 赶超 后” 象 的研 究 , 一个十 分迫 切的课 题 。本文从 日 政 现 是 本 府 坚持 的供 给管理 政 策入 手 , 出 E 这一 政 策造成 的供 需 矛盾是 日本“ 超 后” 象产生 的原 因, 得 l 本 赶 现 并提 出 日本 经济 复 苏的 几点 建
场 。首先 , 易引起 汇率 问题。 因为 美国从 日本进 口大量 的产 容 品 , 以美国 对 日本存 在着 巨额 的贸 易逆差 。为 了改 变这种 状 所 况 , 国与 日本签订 了《 美 广场协 议》 此后 , 。 日元逐 渐 升值 。日本
政府 为 了在升 值 的情 况 下保证 国 内经 济 的增 长率 ,推 行 了长 期 的低利率 政 策 , 却在 后 面导 致 了更 大 的危 机—— 泡 沫 经济 。 其 次 , 旦外 需减 弱 , 一 经济 衰退 严 重。 日本 这种 严 重依 靠 外 需 的 发展 模 式 , 外部 需 求 不足 情 况 下 , 在 很难 找 至 新 的增 长 点 。 《 本次 美国 次贷 危机 就 给 日本的 出 口行业 带来 巨大 的冲 击 。在
这 个 时候 , 续 实 行供 给 管 理 的政 策 , 旦政 府 判 断 失误 , 继 一 损 失将 很大 。 一 , 何 为供 给寻 找出路 。 文提 到 了 , 后初 期 第 如 上 战

日韩经济如何换挡

日韩经济如何换挡

日韩经济如何换挡
二战后,日本在本国资源不足、国内市场狭小的状况下,采取赶超型非均衡发展战略,在不同时期制定并实施特定的产业政策,以主导产业的优先发展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起飞。

“非均衡发展”战略和“贸易立国”战略构成“赶超型”经济发展模式的两个“轮子”,二者相辅相成,密切配合,成为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道路和模式的显著特征。

从1950年—1972年,日本迎来了战后高速增长阶段,其间,GDP年均增速达9.7%。

1968年日本经济实力超过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创造了世界公认的“经济奇迹”。

同时,日本实现了生产手段、产业结构、经营管理和产品质量的现代化。

随后,受石油危机和国内劳动力供给下降的影响,日本在1973年前后出现第一次减速换挡,到1973年—1990年期间,日本经济增速回落到年均4.26%,相比此前速度减少了一半还要多;1991年前后,房地产泡沫破灭重创日本经济,1991年—2012年期间经济增速进一步回落到年均仅0.86%。

二战后,为摆脱贫困,韩国制定和实施了经济开发计划,利用西方发达国家产业升级所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制定了出口导向型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1961年—1996年期间,韩国迎来经济高速增长期,GDP年均增速为8.02%。

1997年前后,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企业负债率居高不下的影响,韩宝钢铁、起亚汽车等若干大企业相继破产,韩国经济遭受重创,经济增速出现显著回落,1997年—2012年期间,韩国经济年均增长4.07%,相比此前高速阶段回落了近一半。

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反危机政策和体制改革

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反危机政策和体制改革

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反危机政策和体制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赶超经济时期经历了如下阶段:一、国内经济恢复阶段(1945-1955年);二、进口替代阶段(1956年一20世纪60年代中期);三、以重化工业为支柱产业的出口导向第一阶段(60年代中期--70年代中期);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产业的出口导向第二阶段(70年代中期一80年代中期)。

8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实力达到了顶峰,赶超时期基本结束,日本面临着由"赶超型"经济向与欧美国家处于同一水平线的"竞争型"经济转轨的严峻课题。

实际上,日本的这一转轨时期是从90年代正式开始的,这是因为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出现了泡沫经济,"泡沫经济"崩溃造成的大萧条使日本的经济转轨更具复杂性和艰巨性。

一、日本20世纪90年代反危机政策和体制改革实施的背景日本90年代反危机政策和体制改革实施的背景用一句话概括即为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泡沫经济,包括其繁荣、崩溃及崩溃后的大萧条。

"泡沫经济"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日本政府金融政策的失败,包括1987年过急的金融缓和政策导致泡沫膨胀,1990年过急的金融紧缩政策又导致泡沫破灭。

赶超时期日本实行的"贸易立国"战略使该国获取了巨额贸易顺差,其直接后果是日元急剧升值。

1985年9月8日,5个主要工业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总裁聚会协商,达成通过出售美元降低美元汇价的"广场协议"。

美元同日元的汇价急剧变动,1985年从1美元兑换263日元的高仫,降到突破200日元以下;1986年又降到152日元;1987年更降到121日元。

可以说,美元同日元的关系是,美元价格降低一半,日元的价格则提高一倍。

日元升值,导致日本产品出口条件恶化,一向以海外市场为"生命线"的日本经济遭受重创,国内出现"日元升值萧条"。

浅析日本从经济赶超到“平成萧条”

浅析日本从经济赶超到“平成萧条”

浅析日本从经济赶超到“平成萧条”摘要:作为东亚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唯一的经济发达国家,日本通过对欧洲经济的完全效仿,成功的实现了经济复苏,然而在随后的发展中出现的漏洞,使日本经济逐渐低迷,导致雁行模式逐渐消失,日本的经济走向该何去何从?关键词:雁行模式工业化平成萧条一、日本经济的赶超曾经的日本满足于封闭式经济,而在明治维新这个转折点,日本结束了幕府时代,开始了以国家为中心的发展模式。

1872年日本从事农业的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72%,而英国和美国的农业人数分别只占19%和51%,德国也不过36%,后来日本经济的发展靠的是扩大工业生产。

1820年日本人均收入只相当于当时英国水平的1%,与美国和德国相比分别只有36.4%和 39.5%。

1880年到1930年的50年间,工业生产增加约100倍,二战后,日本由于成功实施了以政府主导性、出口扩张性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战略,成功的实现了经济复苏,并快速的发展。

1980年至1990年,日本的gdp年增长率是4%,如表1,大大高于美国的同期年增长率2.9%。

在产业结构方面,从明治十年以后的60年间发生了巨大的产业结构变化,日本的工业化是从棉纺织业开始的,后来纤维工业承受并步入夕阳化道路,随后将重心转移到钢铁和化学工业最后转移到汽车和电子产业。

第一产业下降了47.6%,第二产业上升30%,第三产业上升到17.3%。

1948年到1956年,日本经济增长率达到12%,人均增长率超过10%。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特别是70、80年代以来,作为在东亚地区唯一的经济发达国家,日本开始逐步向东亚地区进行直接投资,在东亚地区建立了以自己为核心的“东亚雁行国际分工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东亚雁行发展模式”。

模式基本可以概括为几个层面:技术密集与高附加值产业-资本技术密集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阶梯式产业分工体系。

具有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工业发达率先实现工业化的日本,依次把成熟了的或者具有潜在比较劣势的产业转移到有较为先进的技术,重点发展资本密集型企业的“亚洲四小龙”,后者又将其成熟的产业依次转移到东盟诸国(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这些从农业起步向发展出口型工业方向迈进的国家,有资源,劳动,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

赶超经济的成与败:战后日本产业升级模式的启示

赶超经济的成与败:战后日本产业升级模式的启示

赶超经济的成与败:战后日本产业升级模式的启示
蔡亮
【期刊名称】《国际融资》
【年(卷),期】2013(000)006
【摘要】战后日本产业升级模式是“赶超经济”的典型例证,通过重视技术引进、消化,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注重节能降耗,使得日本经济在20世纪70、80年代比较成功地应对了石油危机、经济国际化和日元升值等一系列重大考验。

但在完成赶超阶段后,日本却失去了战略方向,这是导致自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崩
溃以来,日本经济陷入“迷失的20年”,产业竞争力下滑,产业空洞化日趋严峻的根本原因。

真可谓是“成也赶超,败也赶超”
【总页数】3页(P26-28)
【作者】蔡亮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人口红利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及启示——基于二战后日本人口结构变化的分析 [J], 吴雪;周晓唯
2.企业家精神在战后日本技术赶超中的作用及启示 [J], 丁恒龙;江玉芹
3.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对赣南经济的启示 [J], 王妍花
4.企业家精神在战后日本技术赶超中的作用及启示 [J], 丁恒龙;江玉芹
5.日本“赶超后”现象的启示——日本经济的转型 [J], 汤秀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本区域经济政策的实施与评价

日本区域经济政策的实施与评价

日本区域经济政策的实施与评价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区域经济的发展总是不均衡的,总有一些区域经济发展较快,而另外一些地区发展较慢,长期积累的结果,就是区际差异的存在。

二战以后,经济学和地理学在揭示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产生的机理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许多国家政府将这些理论付诸实践,在努力缩小区际差距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日本是当今世界第二的经济强国,也是一个国土小国。

它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日本在二战后经济一片萧条,其在战争经济主导条件下生产秩序和对外经济贸易全面破坏,工业滑坡、粮食紧缺、600万复原军人和大量海外归国侨民亟待就业,日本政府用极短时间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同时经济活动向环太平洋地带集中,使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及其不均衡的国家。

为了消除经济布局中过密和过疏问题,日本政府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包括五次国土开发在内的一些列区域开发政策。

到上世纪末日本的区域差异就已经明显减小了。

所以, 日本成功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很值得我国学习。

一、日本区域经济问题概述1、日本区域经济问题的表现。

日本区域问题突出表现为存在着过疏和过密地区。

所谓“过疏”,是与“适疏”一词相对而言的,与“过密”一词的涵义完全相反。

“过疏”一词的最早使用,开始于昭和41年3月(1966年),在经济审议会发表的报告中,率先提出了与“过密”相对的“过疏”问题。

认为在日本经济高速的发展进程中,“无论是民间部门的地域动向,还是人口的地域移动,都呈现出强劲的由后进地域向先进发达地域快速流动的趋向。

日本的行政区域划分是:一个都,即东京都;一个道,即北海道;两个府,即京都和大阪,43个县构成。

在这47个一级行政区中形成了以东京、大阪和名古屋为各自中心的三大都市圈。

以位于北海道的札幌、东北地区的仙台、中国地区的广岛和九州地区的福冈这四大地方城市为中心的地方都市圈,发达程度仅次于三大都市圈。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及其特征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及其特征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及其特征【摘要】二战后日本经济在战争的废墟上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被称为“日本经济奇迹”。

然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日本“泡沫经济”破裂以来,日本经济持续低迷至今。

本文从日本战后经济发展轨迹谈起,浅析高速发展的原因及其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进而分析日本经济模式在目前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对策及其走势,最后阐述过去无论运作多么良好的经济体制,如果不能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最终会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桎梏。

基于此,本文将对其进行分析。

【关键词】日本经济;日本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经济问题;展望目录一、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特征2(一)经济复兴阶段(1945-1955)3(二)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年)3(三) 经济稳定增长时期(1974-1990年)3(四) 经济衰退期(1991-2000年)41.企业生产能力过剩42.科技创新的后劲不足43.产业结构调整滞后44.经济体制调整失误55.金融机构存在巨额不良债权56.财政危机严重,削弱了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5二、日本市场经济模式5(一) 日本的产业政策6(二) 日本的宏现经济政策。

61.财政方面日本大部分财权由中央所掌握62.金融方面63.企业特点6三、日本当前经济存在的问题7(一)公司治理结构机能的衰退7(二)长期雇佣体制阻碍了企业的改革与重组7(三)主银行制导致企业经营效率的下降7四、日本经济发展展望7二战后日本经济在战争的废墟上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本文从日本战后经济发展轨迹谈起,浅析高速发展的原因及其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进而分析日本经济模式在目前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对策及其走势,最后总述过去无论运作多么良好的经济体制,如果不能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最终会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桎梏。

一、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特征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其经济也在二战中遭受重创。

日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及其失衡的原因

日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及其失衡的原因

深入探讨日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及其失衡的原因,有助于更好 地理解日本经济的现状和未来 发展趋势。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分析日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历程,探讨其失衡的原因及影响。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综述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对日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失衡进行深入研究。
02
日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历史沿革
文化差异
日本各地的文化差异较大,这也影响了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例如,一些地区的文 化注重传统手工艺和艺术,这使得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偏向于文化产业,而其他 地区则可能更加注重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05
日本地区经济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发挥政府作用,优化资源配置
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制定合理的政策和规 划,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经济现状
经济持续增长
自1950年代初以来,日本经济持 续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出口导向型经济
日本经济以出口为导向,主要出口 产品包括汽车、电子设备、机械等 。
高科技产业
日本在高科技产业方面具有很强的 竞争力,如半导体、电子、机器人 等。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01
02
03
地理因素
日本是一个岛国,地理条 件多样,不同地区的资源 禀赋和经济发展条件存在 差异。
发展水平较高,而一些地区则相对滞后。
地方财政困难
02
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较为困难,无
法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
资源分配不均
Hale Waihona Puke 03日本的资源分配不均衡,一些地区的资源丰富,而一些地区则
相对缺乏,这导致了区域发展水平的差异。

战后中日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的政策比较——基于产业政策史的视角

战后中日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的政策比较——基于产业政策史的视角

① 夏文锦 : 中 日 国不平衡发展的产业政策 比较研究》 《 《 两 , 现代 日本经济) O7 2O 年第 2 期。
4 7
. 采^ 誊 哲 社 科 版 - 学{ I } 学会 学 缸
战略》 15 ) (9 8 中指出 , 发展 中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增 长的最有效途径 是优先发 展引致决策最 大化项 目, 即 指通过 自身的发展能诱导其他项 目或部 门最 快发展 的项 目。根据这 一原则 , 尔希曼建议 发展 中国家优 赫

政策获取的经济绩效却迥 然不同。 日本 在较短 的时 间内实现 了经 济腾 飞 , 最终 完成 了其 经济发展 的赶
超 目标 , 而中国却 因为推行这一政策 出现 了严 重的产业 结构 失衡。导致这 一结果的 最大原 因固然存在 于 两国经济体制差异方面, 两国在产业政 策 实施过程 中对待 主导产业与 非主导产业 的政 策上 的差异则更 但
是 造 成 两 国产 业发 展 政 策 实施 效 果 出现较 大 差 别 的根 源 。 关 键 词 : 导 产 业 ; 主 导产 业 ; 业政 策 ;经 济赶 超 ; 济体 制 主 非 产 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各不相 同的时期 , 制定适 时的产业政策作为推动 国 民经济增 长的方式 常被认为是一种 “ 计划 ” 的行 为。在东方的社会经济类 型中 , 由于历史 、 文化 、 民族特性等 的影 响 ,计划” “ 的模式受 到人们 的重视 。第二 次世界大战之后 , 日本作 为资本主义 “ 划型 ” 计 国家的代表 , 成 了以“ 形 政府 主导型 ” 为特 征 的经 济发展模 式, 并确立 了以主导产业和 与之相适应 的独特 的产 业政策来 拉动经济增 长 的方针 , 国 民经济 迅速发展 。 使 如, 战后经济复兴 时期 (9 5 15 14 — 95年 ) 采取 的以发展钢铁 业 、 炭产业 为主 的“ 斜生 产方式” 煤 倾 的产业政 策;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9 6 17 15 — 92年 ) 采取的重点发展 重化学工业 的产业政策 ; 济稳定增长时期 (9 5 经 17 — 18 9 5年) 确立 的以发展电子产业 为主的产业政策等等 , 都带有“ 划” 计 的特色 。在 中国 , 改革开放 (9 8年 ) 17 之前的一段 时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 突出 , 项 五年计划 集 中力量 发展 了以钢铁 、 炭等为重点 的重工 5 煤 业; 改革开放之后 , 六五” 十一五 ” 从“ 到“ 规划 以突出 向市场 经济模式转型为特征 , 分别实施 了以纺织业 、 食 品加工业等为 主的轻工业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的各 项具有 “ 计划 ” 特色的产业政 策。尽 管如此 , 在对 两国 产业发展进程 中的“ 计划” 性政策 内容进行 比较时 , 我们发现 , 日两 国尽管采取 了类似于“ 中 计划” 的产业发 展模式 和政策 , 但最终获取 的经济绩效却差异 巨大 , 造成这种差异 的原 因固然可以较简单地归结为两 国经 济体制 的不 同, 但本 文认 为从产业政策史 的视角 , 探讨 两国政府 的政策行 为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 中的差异 非常重要 。 日前 , 学者 提 出了两 国不平衡 发展战 略实施效 果差异 的原 因在 于是否建 立起相应 的平衡 有 机制 的观点等。但 , 本文试通过 中 日两国在各 自经济发展 的不 同时期 、 主导 和非 主导产业的政策实施过 从 程 的比较入手 , 明两国政府 的行为在产业 政策实施 上的差别是 造成两 国相似的主导产业 发展模式 在效 说

战后日本高速增长时期的“经济计划”

战后日本高速增长时期的“经济计划”

经济计划


以 及 资 本主 义 国 家 在 经 济管 理 中 的 所
,
计 划化
的 本 质 与 特点
作进 一 步的探 讨
在 战 后 经 济恢 复 与改组 时 期 济 计划


,
日本 政 府 就制 定 了 一 些

经 恢
;

这些


计划

的 目标
,
,
概 括起 来主 要 是
:
( 1 )
复被 战争 破 坏 了 的 经 济
经 济 计划


制 定 并实 行 了一 些 综 合 性 的 计 划 调节

并 在一 定程 度 上 发 挥 了
“ ,

日 划 计 后 长 速 的 期 经 战 本 时 增 济 高
作用
日本 就 是 战 后 资 本主义 国 家 中实 行

经 济 计划
,
的 最早

的 国 家之 一 合 乎规 律 的
看 来这 似乎 很 矛盾
但却 是 事 实
并 且应 该 说是 笔
” “
者 曾在一 篇文 章 中 对 战 后 日 本 恢 复 与 改 组 时 期 的 及 其特 点作过 探 讨 长 时期 的

“ “

是 其 国 家垄断 资 本主 义 发展 的 结 果 和标 志
经 济 计划
,

本文 作为 续 篇

,
主 要 就 日本 战 后 高 速 增

经 济计
带 有 从 恢 复 经 济 的 计划 转 向 经 济 自立 的 计 划 的性质
,
反 映 了 当 时 的 经 济 社 会的 形 势 和 需 表 现 出各 自的 特 点

战后(1945-1970)日本经济发展评析

战后(1945-1970)日本经济发展评析

战后(1945-1970)日本经济发展评析摘要:自1945年二战结束以来,到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之前的这一时期,日本的经济总量以及经济发展势头都位居资本主义世界前列,长期以来,是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作为一个建立在废墟上的战败国,日本为何能够取得如此引人瞩目的社会经济发展成就?日本在战后(1945-1970)创造经济发展奇迹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由当时的国际关系格局和日本自身的内政外交政策所共同推动。

在美苏争霸的战后国际形势下,日本迅速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同时也倚仗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美苏冷战中大获红利,初步恢复了战后经济建设的元气。

而日本政府在战后积极推行符合日本国情、顺应时代发展的内政外交政策,成为日本在战后经济能够迅速崛起的重要助推器。

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对于日本乃至整个亚洲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日本不仅借此机会升级了相关的公共基础设施,依靠奥运会带动了经济,同时也提振了国民精神,向全世界展现了一个战后崛起的“新日本”。

关键词:战后;日本经济;国际格局一、战后初期的国际格局与日本1945年,在遭受两次原子弹轰炸和日军在亚太战场的全面溃败后,日本作为仅存的法西斯轴心国,终于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反法西斯盟国的伟大胜利而宣告结束。

在共同打击法西斯的任务完成后,在战时并不突出的美苏矛盾,即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以意识形态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企图争夺战后世界霸权、建立战后秩序的争霸活动拉开了帷幕。

战后的日本由美军独占,因此这也大大方便了美国把日本纳入自己的全球争霸战略,作为其在远东对抗苏联的基地。

在“冷战”的国际关系格局中,日本虽然是二战的战败国,但是此时已经成为美国布局东亚的一枚重要棋子,日本也因此在军事、经济等方面获得了美国所提供的“巨大福利”。

这对于日本战后经济的重建和发展相当于起到了“造血性的作用”。

在军事上,日本成为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在东亚的反共堡垒和后勤基地,同时日本也借此机会取得了庞大的军备订单,获得了大量外汇。

日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及其失衡的原因

日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及其失衡的原因

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人口红利和劳动力素质
技术进步和创新
日本拥有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为经济发 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日本在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具有很强的实 力,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技术。
教育和人才培养
国内市场需求和消费升级
日本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为经济发展提 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 高,国内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推动了经济 的持续增长。
日本实现了高度工业化和城市化,成 为全球领先的工业国之一。
出口导向型经济
日本依靠出口导向型经济,实现了贸 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积累。
技术创新和研发
日本在技术创新和研发方面具有很强 的实力,拥有许多世界领先的技术和 品牌。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日本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 用,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等 手段来促进经济增长。
高度成长期
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 ,日本经济经历了长达30年的 高度成长期。
泡沫经济与调整期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日本经济出现了泡沫经济,随 后进入了长达十年的调整期。
全球化与新经济时代
进入21世纪,日本经济逐渐融 入全球化进程,同时也在寻求
新的经济增长点。
经济发展的特点
高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展速度相对较慢。
产业结构调整困难
日本的产业结构以传统 制造业为主,转型和升 级面临诸多困难,如高 企的劳动力成本、僵化 的企业制度和落后的服
务业等。
资源短缺
日本的自然资源非常有 限,大部分资源依赖进 口,这使得其经济容易 受到国际市场价格波动
的影响。
面临的挑战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浅析日本从经济赶超到“平成萧条”

浅析日本从经济赶超到“平成萧条”

增加约 1 0 0倍 , 二战后 , 日本 由 于 成 功 实 施 了 以政 府 主 导 性 、 出 口扩 张
性 为 主 要 特 征 的 经 济 发 展 战略 ,成 功 的实 现 了经 济 复 苏 .并 快 速 的发 展。1 9 8 0年 至 1 9 9 0年 , 日本 的 G D P年 增 长 率 是 4 %, 如表 1 , 大 大 高 于 美国的同期年增长率 2 . 9 %。 -
构变化 . 日本 的 l T 业 化是 从 棉 纺 织 业 开 始 的 。 后 来 纤 维 工业 承受 并 步人
夕 阳 化 道 路 ,随 后将 重 心转 移 到 钢 铁 和 化 学 工 业 最 后转 移 到 汽 车 和 电 子 产 业 。第 一 产业 下 降 了 4 7 . 6 %, 第二 产业上升 3 0 %, 第 三 产 业 上 升 到 1 7 . 3 %。1 9 4 8年 到 1 9 5 6年 , 3本 经 济 增 长 率 达 到 1 1 2 %, 人 均 增 长 率 超过
1 9 %和 5 1 %, 德 国也 不 过 3 6 %, 后 来 日本 经 济 的 发 展 靠 的 是 扩 大 工 业 生 产 。1 8 2 0年 日本 人 均 收人 只相 当于 当时 英 国 水 平 的 1 %. 与 美 国和 德 国
相 比分 别 只 有 3 6 . 4 %和 3 9 . 5 %。1 8 8 0年 到 1 9 3 0年 的 5 0年 间 。 工 业 生产
产 要 素 和 辽 阔的 市 场 ,并 且 迅 速 成 为 E t 本 对 东 亚乃 至 世 界 投 资 中 的 主 要接受 国。 如此 , 日本 对 东 亚 的 投 资结 构 不 同 和发 展 层 次 的 不 同 呈 现 阶

战后日本跨越式发展的经验及借鉴

战后日本跨越式发展的经验及借鉴

战后日本跨越式发展的经验及借鉴●王德侠 刘昆福 摘 要:我国的近邻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迅速地从一片废墟上,重建成为了今日世界瞩目的技术和经济大国。

通过对日本成功经验的分析得出,适当的战略选择和政府的产业政策是日本经济得以高速增长的原因,同时,教育、科技、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这一切都是通过创新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

中国要在本世纪头20年抓住战略机遇期,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方面要借鉴别国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还要自主创新,不断自我总结和提高。

关键词:日本 跨越式发展 借鉴 创新中图分类号:F1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06-102-02世界经济发展史就是一部凭借跨越式发展,后进国家和地区赶上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

近100多年来,后进国家赶上先进国家的成功范例比比皆是。

美国于1871年—1913年花了42年的时间在技术和经济上全面超过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二战以后韩国、新加坡以及我国香港特区等亚洲国家和地区花了34年时间追赶西欧国家等。

与我国一衣带水的近邻日本,国土狭小,物产资源贫乏。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迅速从一片废墟上重建成当今世界瞩目的技术和经济大国。

虽然模式不同,条件各异,但它的战后经济高速增长的经验对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也是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于是引出了本文要说明的两个问题:一是从制度、战略、教育、文化和科技五个方面来分析研究日本是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二是提出了战后日本的成功经验对中国跨越式发展的几点启示。

一、日本的跨越式发展1.发展战略的正确选择是日本成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先导因素。

日本战后经济是遵循着比较优势战略快速发展的。

这种比较优势战略是基于生产要素禀赋学说基础上的。

按照瑞典经济学家厄里・赫克歇尔和伯尔蒂尔・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如果一个国家劳动力资源相对丰裕而资本相对缺乏,那么它的生产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了它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因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更好地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资源降低成本,从而在国际贸易中更具竞争力。

战后日本经济体制的特征_问题及改革_刘红

战后日本经济体制的特征_问题及改革_刘红

日 本 研 究二○○三年第四期战后日本经济体制的特征、问题及改革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 刘红 战后的日本经济以70年代中期为界大致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半期是日本由后发展经济向工业化经济过渡的转变时期,这一时期经济技术环境基本稳定,日本经济体制对经济赶超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

后半期是日本完成了由后发展经济向工业化经济的转变,进入工业化经济的成熟期。

这一时期经济技术环境波动较大,日本经济体制表现出不能灵活应对的僵化性特征,这是因为对特定环境能够过度适应的体制,通常都具有面对环境变化而反应迟缓的缺陷¹。

但是,这种缺陷却使日本经济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饱受了“失去的十年”之苦。

这表明,过去无论运作多么良好的经济体制,如果不能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最终会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桎梏。

基于此,本文将对日本经济体制的特征、问题及改革进行系统性的描述和分析。

一、日本经济体制的特征 在考虑一国经济体制的特点时,若以企业为中心,观察各个利益方之间的关系就比较容易理解,这包括从业人员、股东、债权人、交易企业及政府的关系等等。

基于这一视角,可以从图1所示的五个方面来具体考察日本经济体制的特征。

(1)不是股东而是经营者主权的“企业所有和经营的关系”。

(2)以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企业内工会为代表的“企业内的雇佣关系”。

(3)以下包制或系列企业为代表的“企业间交易关系”。

(4)以银行借贷为中心的“企业和金融市场的关系”。

(5)以行政指导为中心的“企业和政府的关系”等。

º根据战后至80年代的国际比较,可以认为日本经济体制的总体特征在于其长期、持续性的交易关系。

»这与英美的“保持距离型交易关系”(通过不特定多数的市场所进行的短期现货交易)形成鲜明对照。

(一)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关系。

从企业所有权的角度看,首先要问企业是谁的。

日本关于企业所有的观念与欧美国家迥然不同。

欧美国家一般倾向于企业为股东的私有财产,因此企业经营关注的是所投资本的收益率和能够给予股东的资本收益。

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反危机政策和体制改革

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反危机政策和体制改革

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反危机政策和体制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赶超经济时期经历了如下阶段:一、国内经济恢复阶段(1945-1955年);二、进口替代阶段(1956年一20世纪60年代中期);三、以重化工业为支柱产业的出口导向第一阶段(60年代中期--70年代中期);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产业的出口导向第二阶段(70年代中期一80年代中期)。

8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实力达到了顶峰,赶超时期基本结束,日本面临着由"赶超型"经济向与欧美国家处于同一水平线的"竞争型"经济转轨的严峻课题。

实际上,日本的这一转轨时期是从90年代正式开始的,这是因为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出现了泡沫经济,"泡沫经济"崩溃造成的大萧条使日本的经济转轨更具复杂性和艰巨性。

一、日本20世纪90年代反危机政策和体制改革实施的背景日本90年代反危机政策和体制改革实施的背景用一句话概括即为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泡沫经济,包括其繁荣、崩溃及崩溃后的大萧条。

"泡沫经济"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日本政府金融政策的失败,包括1987年过急的金融缓和政策导致泡沫膨胀,1990年过急的金融紧缩政策又导致泡沫破灭。

赶超时期日本实行的"贸易立国"战略使该国获取了巨额贸易顺差,其直接后果是日元急剧升值。

1985年9月8日,5个主要工业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总裁聚会协商,达成通过出售美元降低美元汇价的"广场协议"。

美元同日元的汇价急剧变动,1985年从1美元兑换263日元的高仫,降到突破200日元以下;1986年又降到152日元;1987年更降到121日元。

可以说,美元同日元的关系是,美元价格降低一半,日元的价格则提高一倍。

日元升值,导致日本产品出口条件恶化,一向以海外市场为"生命线"的日本经济遭受重创,国内出现"日元升值萧条"。

战后日本的经济开发政策与今日的地区差距问题

战后日本的经济开发政策与今日的地区差距问题

战后日本的经济开发政策与今日的地区差距问题作者:卢生奇来源:《商场现代化》2009年第11期[摘要] 就如何解决以“三农问题”为核心的地区差距问题,从当前我国各地区实行的经济政策来看,通过吸引外来投资、走工业化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基本的思路。

这与战后日本实行的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外来型经济开发政策极为类同。

本文旨在通过回顾战后日本的经济开发政策及其结果,总结日本区域发展的经验教训,为我国各级政府把握经济政策的方向提供参考。

[关键词] 日本经济开发政策地区差距工业化一、导言地区差距问题主要是指城市与农村的差距问题,具体包括城市的过度密集问题与农村的过渡荒疏问题、工业与农业的产业发展差距问题、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生活条件及教育福祉等方面的差距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

消除地区差距,实现国民经济、产业和社会福祉的均衡发展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

制定合理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至关重要。

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总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外来型和内发型。

前者是依靠国家财政的投入和外来企业的投资来谋求区域经济的发展,后者则是通过充分利用区域内部资源、振兴区域内主体产业的方法来实现。

农业人口众多、人均耕地资源稀缺、产业分布不均、地区差距问题严重是我国与战后日本的共同特征。

战后日本用了不足40年的时间发展成为经济强国,其实行的区域经济政策正是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外来型经济开发政策和与之相适应的农业“专业化”政策。

这与我国目前普遍实行的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吸引外来投资进行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来解决地区差距问题的政策极其类同。

然而这种外来型经济开发政策和相应的农业政策有哪些利弊、最终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结果还很不明朗。

总结和借鉴日本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尤为必要。

本文旨在通过回顾战后日本的经济开发政策及其结果,总结日本区域发展的经验教训,为我国各级政府进行区域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
“ 均衡发展 战略 ” 非 是在受各种 “ 计划 ” 调控 的市 场经济 体制下实施 的 , 以“ 即 国家导 向” 型 市 场经济 为基础 , 以经济 高速增 长为 目的 , 以各 时期赶 超型产业政 策和经济 计划 为手段 , 过 通
国家干 预弥补市 场机制不 完善 等因素造成 的 “ 场失灵 ” 以此 实现资源 的合理 配置 。在 这一 市 ,
现代 产业 政策 , 是应付非 常事态 的一项 临时对策 。 而
维普资讯
刍议 战 后 日本 “ 赶超 型 ”战 略 的非均 衡发 展模式

日本政 府 以恢 复生产 、 现经济 自立为 战略 目标 , 实 以美 国占领政策 改变为界 线 , 实行 了两 种性 质不 同 , 但相互 联 系的产业政 策 。 1 产业 复兴 政策 : . 倾斜 生产方 式 (9 6年一 14 年 ) 14 98 战后初 期 , 日本 处于封 闭型 经济状态 , 这是 “ 斜生产 方式 ” 以成立 的前提 。日本 通过努 倾 得 力开发 国 内资源 来代替进 口原材 料 的不 足 ,这一政策 在某种 意义上 可称为 “ 被强加 的进 口替 代政策 ” 。所谓倾 斜生产 , 即增加 煤炭生 产并将其 侧重 用于增产 钢铁 , 增产 的钢铁 又重点转 用 于增产 煤炭 ; 内煤炭不 足 , 口重油加 以补 充 。该政 策 目标 在于 以煤炭 和钢铁 为重点 部门 , 国 进 带动 生产全 面恢 复 , 加生产 资料 和消费 品供给 , 增 以保证 国民生活 的基本 需要 。 采取 的政策手
行最佳 配置 , 以主导 产业部 门带动整个 国 民经济起 飞 。


非均衡发展 战略的理论依 据
日本 采取 的“ 赶超型 非均衡 ” 发展 战略是指根 据不 同经济发展 阶段 的需 要 , 重点 支柱 确定
产业 , 过实 现每一 阶段 的战 略 目标 , 通 最终达 到赶 超欧美 的 目的。该 国优先 重点发 展钢铁 、 煤
炭等进 口替代产 业 , 以保 证生 产资料和 消费品 的生产 , 借此达 到恢 复生产 的 目的 ; 进而 又以需 求弹性较 大 的重化学工 业为 “ 头” 拉 动其他 产业部 门迅 速 发展 , 龙 , 以提 高增长 率 , 实现 赶超 欧 美 的 目标 ; 之后 , 再进一 步升级 以知识 密集型产业 为主导 产业 , 提高本 国国际竞 争能力 , 一 进 步 充实经济 实力 , 赶上欧美 国家 的基 础上 实现超过它 们的 目标 。 展经济 学家认 为 , 于赶 在 发 处 超期 的 国家 , 在资源 缺乏 的条 件下应 采取不平衡 增长 战略 。 立足 “ 引致 投资最 大化 ” 原则 , 取 选 优 先发展那 些能通 过 自身发 展 “ 引致 ” 他项 目最快 发展 的投 资项 目, “ 联效应 ” 一个 产 其 而 关 ( 业 同吸收它 的产 出的部 门之 间 的联 系为前 瞻效应 , 而一个 产业 同其 他提供 投入 的部 门之 间的 联 系 为回顾 效应 )越大 ,引致投资 越大 ,各 产业重工 业大 于农 业 ,进 口替代工 业大于其 他工 业。 因此工业 化和优 先发展进 口替代 工业是可行 的 。 且 , 主导部 门” 业 的优 先发展 能带动 而 “ 工 整个 经济 的腾 飞和持续 发展 , 要想 实现长期经 济增长 , 必须 优先发展 重工业 , 为轻工业 、 农业 等提供 生产 资料 。 以上 观点恰好 证实 了 日本采取 的“ 赶超 型非均衡 ” 展战 略的合理性 和科学 发
过程 中 , 政府制 定 的产业政策 发挥 了特 别重要 的作 用 , 充力发展 的强大反作 用 。
二、 非均衡发展战略的主要 内容
战后 日本非 均衡发展 战略 的实 施可分为 三个 阶段 : ( ) 一 复兴期 ( 9 5 15 14 - 9 5年 ) 这一 时期 是 日本经 济从统制 经济 向市场经济 、从 闭锁 经济 向开放经济 转变 的特殊时 期 ,
维普资讯

日本 问题研 究
20 第 3 06年 期
刍议战后 日本 “ 赶超型”战略的非均衡发展模式
李 萍 吴 宇
( 大连 大学经 济管 理学 院 , 北财经 大 学在 站博士 后 , 宁 大连 l62 1 东 辽 162
2河北 大 学经济 学院 , 河北保 定 1 0 1 ) 302 二战后 , 日本在迅 速恢 复生产 的基 础上 , 确立 了加 快增长速 度 , 实现明治 维新 以来 长期坚 持 、 因二 战失 败而终 止的宿愿—— 赶超 欧美发达 国家 , 为世界经 济强 国的 目标 。 但 成 为了达 到 这一 目标 , 日本根据本 国 国情 , 长避短 , 扬 采取 “ 超型” 赶 战略 , 通过 非均衡发 展模式 对资源进
段有 原材 料分配 、 复兴金融公 库贷款 、 价格 控制 、 差价 补贴 、 口物 质分配等 。 进
“ 斜生 产方 式 ”的实施使 国民经济 恢复 出现 了一个 小高 潮 ,14 年 的工业 生 产指数 倾 98 (94 13 1 3 - 9 6年平均 为 10 已由 14 0) 9 6年 的 3 . % 上升到 6 . % , 92 18 同期 国民生产 总值也 比前 两年增 长 2 % 【。14 3 l 9 8年底 ,粮食 等物质供 给 紧张状态有所 改观 ,最严重 危机 局面 已经过 】 去 。 倾斜 生产 方式 ” 用了 当时能够利 用的相对 有利 的条件 , 实施 是成 功的 。 由于它 过于 “ 利 其 但 偏重对 量 的追 求 , 忽视技术 更新 和经济效 益 , 而且容 忍 了通货 膨胀 的长期化 , 以它不 能算是 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