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妹书
潦倒坎坷的不幸文人——鲍照(上、下)
潦倒坎坷的不幸文人——鲍照(上)整理:丁福林一、贫贱自负、才气横溢的青年鲍照,字明远,生于晋安帝义熙十二年(426),卒于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在刘宋文坛上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诗人,为我国南北朝时期最为杰出的作家之一。
鲍照的籍贯,虞炎《鲍照集序》记为上党人,而沈约《宋书》与萧子显《南齐书》则记为东海人,因而后人于上党与东海之间往往聚讼纷纭。
由于东晋南朝时期北方州、郡、县在南方纷纷侨立的特殊情况,对于上党与东海的具体地理位置,学者们则更是各执一词,说法不一。
根据笔者的考察,鲍氏原居渤海高城,自西汉鲍宣开始乃徙于上党长子(今山西长子)。
此后,鲍宣之子鲍永曾任司隶校尉,后拜为兖州牧;鲍永之子鲍昱,更先后任过司徒、太尉等职,凡再为三公;鲍昱之子鲍德,先官至南阳太守,后征拜大司农,亦九卿之一。
数世卿相,声势显赫,成了上党望族,上党也从此成了鲍氏郡望之所在。
从鲍德开始,鲍氏又迁居于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
自鲍德迁居东海以后,鲍氏则未有位任通显者。
因此,鲍氏虽族居于东海而郡望则高标为上党,即所谓“聚族于东海,标望于上党”者也。
然而鲍氏居于上党的时间不过仅三四世,时间颇短,所以一般情况下,称鲍氏籍贯时则仍称为东海。
这就是为什么虞炎称鲍照上党人,而《宋书》、《南齐书》则称鲍照为东海人的真正原因。
但是,鲍照其实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上党或东海人,因为从鲍照诗文中所反映出来的内容看,鲍氏在永嘉大乱之后乃迁居于南徐州的京口(今江苏镇江),而鲍照时则又家于京都建康(今江苏南京)。
所以,鲍照在他诗中乃称京口为其“旧邦”,称建康为“乡邦”耳。
关于鲍照的出身,也是历来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
鲍照在他的诗文中多次提到过他家庭的贫贱情况,虞炎《鲍照集序》也说:“鲍照字明远,本上党人,家世贫贱。
”而且,《南齐书•倖臣传》也将鲍照与倖臣巢尚之相提并论,因此有些学者乃据此而以为鲍照出身庶族。
但是从鲍照以及他妹妹鲍令晖所受的教养来看,他的出身应该并非庶族可比。
陈寅恪对儒释道三家的“判教“ 二千年来两句话
陈寅恪对儒释道三家的“判教”二千年来两句话2016年09月22日09:27来源:光明网作者:刘梦溪【导读】特别像中国这样具有古老传统的文明体国家,经历了漫长的由传统到现代的过程,其与域外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和吸收,是否会导致文化失重,以致入主出奴,失去本来面目而变成“非驴非马之国”,是大可究诘亦大可警惕的课题。
陈寅恪先生一生之著作,充满了对这个问题的关切。
他一再释证论说,而又为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的是:“道教之真精神”和“新儒家之旧途径”。
陈寅恪(资料图)陈寅恪先生的著作中,涉及佛学部分占相当大的比重。
仅专题论述,初步统计就有24篇之多。
我们以此不得不追寻,是什么因由使得寅老如此钟情佛学,以及佛学研究在义宁之学中究竟居于何种位置。
他对释家之“判教”,可以归结到一点,即他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中所说的:“释迦之教义,无父无君,与吾国传统之学说,存在之制度,无一不相冲突。
输入之后,若久不变易,则绝难保持。
是以佛教学说,能于吾国思想史上,发生重大久远之影响者,皆经国人吸收改造之过程。
”精要之点在于,他认为佛法之东来,必须经过中国化的过程,实际上其所由来变迁之路也正是遵循的这一过程。
其实这也是陈寅老对一切外来学说所持的基本立场。
如果称“儒家非真正之宗教”是陈寅恪先生对儒家学说的“判教”,应是实事求是、无可异议之论。
正因为儒家不是真正的宗教,所以儒家学说才具有巨大的包容性。
寅老所说的“外服儒风之上可以内宗佛理,或潜修道行,其间并无所冲突”,所证明者即是儒家的包容之义。
两《论稿》以及寅老的其他中古史研究著作,尽多“名儒”“硕儒”“大儒”“通儒”“儒宗”“儒英”等特指称谓,从中可知寅老对儒家学说和儒学传统是何等钟情顾惜。
1927年,陈寅恪先生在《王观堂先生挽词》的序言里,曾有过关于中国文化特征的论述,笔者称之为陈氏的文化宣言。
其中写道:“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於《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Eidos者。
登大雷岸与妹书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登大雷岸与妹书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原文阅读:吾自发寒雨,全行日少,加秋潦浩汗,山溪猥至,渡溯无边,险径游历,栈石星饭,结荷水宿,旅客贫辛,波路壮阔,始以今日食时,仅及大雷。
涂登千里,日逾十晨,严霜惨节,悲风断肌,去亲为客,如何如何!向因涉顿,凭观川陆,遨神清渚,流睇方曛。
东顾五洲之隔,西眺九派之分,窥地门之绝景,望天际之孤云。
长图大念,隐心者久矣!南则积山万状,负气争高,含霞饮景,参差代雄,凌跨长陇,前后相属,带天有匝,横地无穷。
东则砥原远隰,亡端靡际。
寒蓬夕卷,古树云平。
旋风四起,思鸟群归。
静听无闻,极视不见。
北则陂池潜演,湖脉通连。
苧蒿攸积,菰芦所繁。
栖波之鸟,水化之虫,智吞愚,强捕小,号噪惊聒,纷牣其中。
西则回江永指,长波天合。
滔滔何穷?漫漫安竭!创古迄今,舳舻相接。
思尽波涛,悲满潭壑。
烟归八表,终为野尘,而是注集,长写不测。
修灵浩荡,知其何故哉!西南望庐山,又特惊异。
基压江湖,峰与辰汉相接。
上常积云霞,雕锦缛。
若华夕曜,岩泽气通,传明散綵,赫似绛天。
左右青霭,表里紫霄。
从岭而上,气尽金光,半山以下,纯为黛色。
信可以神居帝郊,镇控湘、汉者也。
若潈洞所积,溪壑所射,鼓怒之所豗击,涌澓之所宕涤,则上穷荻浦,下至狶洲,南薄燕*(派去氵),北极雷淀,削长埤短,可数百里。
其中腾波触天,高浪灌日,吞吐百川,写泄万壑;轻烟不流,华鼎振涾,弱草朱靡,洪涟陇蹙,散涣长惊,电透箭疾,穹溘崩聚,坻飞岭覆。
回沫冠山,奔涛空谷,碪石为之摧碎,碕岸为之齑落。
仰观大火,俯听波声,愁魄胁息,心惊慓矣。
至于繁化殊育,诡质怪章,则有江鹅、海鸭、鱼鲛、水虎之类,豚首、象鼻、芒须、针尾之族,石蟹、土蚌、燕箕、雀蛤之俦,坼甲、曲牙、逆鳞、返舌之属。
掩沙涨,被草渚,浴雨排风,吹涝弄翮。
夕景欲沈,晓雾将合,孤鹤寒啸,游鸿远吟,樵苏一叹,舟子再泣。
诚足悲忧,不可说也。
风吹雷飚,夜戒前路,下弦内外,望达所届。
寒暑难适,汝专自慎,夙夜戒护,勿我为念。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作期考
作者: 凌迅
出版物刊名: 文史哲
页码: 39-41页
主题词: 十七年;庐山;参考资料;建康;吴汝纶;江州;钱仲联;魏晋南北朝文学;写作时间;刘义庆
摘要: <正>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的写作时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晚清,吴汝纶据《上浔阳还都道中》与《登大雷岸与妹书》“同恉”(《鲍参军集选》),第一个提出《登大雷岸与妹书》当是元嘉十七年,鲍照随同刘义庆由江州移镇南兖州途中所作。
解放后,钱仲联补注集评《鲍参军集》,亦据《上浔阳还都道中》指出:“《浔阳还都道中》诗乃自江州还京。
语文:《登大雷岸与妹书》译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语文教学宝典 / 文言文翻译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登大雷岸与妹书》译文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登大雷岸与妹书作者:鲍照文本译文原文文本我冒着寒冷的秋雨出发,整个行程很少见到阳光,加上积在地上的秋雨到处充溢,山谷的溪水猝然猛涨,在无边无际的水面上渡江,在险绝的山路上行走,在栈道上顶着星星吃饭,在用荷叶作遮蔽的水边露宿。
旅途贫困艰辛,水路遥远,直到今天晚饭时分,才到达大雷。
自出发至今,路程走了千里,时间超过十天。
严霜刺骨透凉,悲风冻裂肌肤。
离别亲人作了异地的游客,内心多么忧伤!吾自发寒雨,全行日少,加秋潦浩汗,山溪猥至,渡溯无边,险径游历,栈石星饭,结荷水宿,旅客贫辛,波路壮阔,始以今日食时,仅及大雷。
涂登千里,日逾十晨,严霜惨节,悲风断肌,去亲为客,如何如何!刚才因为得到暂时的休歇,便登高眺望山川,留意水中小洲,放眼傍晚景色。
东望五洲阻隔,西见九派分流。
见地门落日余辉,望天际孤云飘浮,想得很远很深,忧郁惆怅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看南面:攒聚的群山千姿万态,各凭意气比个高低。
山峰吞吐云霞,吸饮阳光,高低错综,争呈雄姿,凌空跨越在连绵的山陇之上,前后相连。
山脉环绕天边形成一周,横亘在大地上绵延无穷。
看东面:坦荡的平原和辽阔的低洼地带无边无际,黄昏中蓬草被寒风吹得卷伏了,天边的老树跟低垂的暮云齐平。
旋风四起,思归的鸟雀成群地飞回巢中。
仔细听,听不到人声;尽力看,看不见人影。
看北面:池水暗通,江湖相连,是芋麻、蒿草、茭白、芦苇充积繁殖的地方。
水鸟鱼儿,聪敏的吃掉愚笨的,凶猛的捕捉弱小的,惊忧喧闹,充满湖泽中。
《登大雷岸与妹书》 逐句翻译
【吾自发寒雨,全行日少】我自从冒着寒雨出发,整天赶路的日子很少。
【加秋潦浩汗,山溪猥至】加上秋天的雨水浩漫无边,山间溪水大量流入长江。
【渡泝无边,险径游历】逆流而上行驶在宽阔无边的江面,游历在险绝的路上。
【栈石星饭,结荷水宿】在栈道上、星光下吃饭,结荷叶为屋歇宿在水边。
【旅客贫辛,波路壮阔】旅途行客的贫苦艰辛,水路的壮阔漫长。
【始以今日食时,仅及大雷】所以直到今天午饭时[申时],才到达大雷岸。
【塗登千里,日踰十晨】路途行程千里,日子过了十天。
【严霜惨节,悲风断肌】凛冽的寒霜刺痛骨节,悲凉的秋风割人肌肤。
【去亲为客,如何如何】离开亲人成为行客,心情是何等的悽怆!【向因涉顿,慿观川路】前些日子因为且行且宿,凭览河川与陆地。
【遨神清渚,流睇方曛】骋目娱怀于清流中的洲渚,纵目远眺黄昏的景色。
【东顾五洲之隔,西眺九派之分】向东回顾有五洲之隔,向西眺望江有九道之分。
【观窥地门之绝景,望天际之孤云】看地门的绝妙奇景,望天边的冉冉孤云。
【长图大念,隐心者久矣】宏图大志,激发于心已经很久了!【南则积山万状,负气争高】南面重重叠叠的山峦呈现各种形状,负恃着气势竞相比高。
【含霞饮景,参差代雄】映含着鲜艳的朝霞、闪射着灿烂的阳光,峰峦高低错落迭递着争高称雄。
【凌跨长陇,前后相属】超越田中高高隆起的长陇,前后相连。
【带天有匝,横地无穷】可以环绕天边一周,横亘着大地无穷无尽。
【东则砥原远隰,亡端靡际】东面则是磨刀石一样平坦的原野、越远越低,无边无际。
【寒蓬夕捲,古树云平】寒风中的蓬草在黄昏时捲起,高大的古树上与云平。
【旋风四起,思鸟群归】旋风四面而起,思念故巢的鸟成群而归。
【静听无闻,极视不见】静听风声却又寂然无闻,极目凝视鸟却不见。
【北则陂池潜濥,湖脉通联】北面则是陂塘水泽和潜流,与湖水水脉相通。
【苧蒿攸积,菰芦所繁】苧麻、蒿草积聚,菰米、芦苇丛生。
【栖波之鸟,水化之虫】栖息在水上的鸟,水中的鱼。
【智吞愚,彊捕小】智者吞吃愚者,大的捕捉小的。
陈寅恪与《学衡》杂志的关系
知途驿站ZHITUYIZHAN·陈寅恪与吴宓是相交一生的朋友。
《吴宓与陈寅恪》一书的作者是吴宓之女吴学昭,她根据父亲日记及遗稿,勾勒了两人五十多年的交往。
近年来出版的《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也主要是依据《吴宓日记》《吴宓与陈寅恪》《吴宓自编年谱》与《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等材料编著出来。
可见,陈、吴二人交往密切。
陈寅恪发表在《学衡》杂志中的作品,有《与妹书》《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和《与刘文典教授论国文试题书》,在《学衡》杂志共79期的杂志中,寥寥可数。
吴学昭说,“寅恪伯父对我父亲办《学衡》是赞成的,但并不参与。
”陈寅恪载于《学衡》杂志的《与妹书》是他面世最早的作品,因此可以说,《学衡》杂志开启了陈寅恪被发现的大门。
陈寅恪发表在《学衡》杂志上的作品,对于探究他与《学衡》杂志及《学衡》杂志诸公的关系裨益良多。
《与妹书》涵盖的学术思想令人受益匪浅,“我今学藏文甚有兴趣,因藏文与中文,系同一系文字,如梵文之与希腊、拉丁及英俄德法等之同属一系。
以此之故,音韵训诂上,大有发明。
”“如以西洋语言科学之法,为中藏文比较之学,则成效当较乾嘉诸老,更上一层。
”陈寅恪精通多国语言,仍然孜孜不倦学习藏文,且对于藏文藏经著作在中国的传播情况了如指掌。
陈寅恪认为,藏文中文同属汉藏语系,在音韵训诂上大有互相阐发之助,将西方语言学的方法引入两者的比较学研究,无疑是科学有效的。
他在《与妹书》中提出了比较语言学上的真知灼见,但其治学重点尚不及此。
“我所注意者有二:一历史(唐史西夏),西藏即吐蕃,藏文之关系不待言。
一佛教,大乘经典,印度极少,新疆出土者亦零碎。
及小乘律之类,与佛教史有关者多,中国所译,又颇难解。
”可见,史学与佛学才是陈寅恪热衷之所在。
“我以为除印度、西域外国人外,中国人则晋朝、唐朝和尚能通梵文,当能得正确之解。
”对于材料的选择,陈寅恪有着他审慎的态度,通过自摘 要:陈寅恪与《学衡》杂志主将吴宓关系密切,但在《学衡》杂志上发表的作品不多。
与妹书-陈寅恪
与妹书-陈寅恪妹妹如唔:久辍笔耕,难忆旧时笔力。
偶写书信,恐提笔忘字,乞妹见谅。
愚兄不才,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作别,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愚兄幸甚,得有此妹,巧笑鄢然,如初绽之桃红,美目转盼,溢无尽之秋波。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今将及笄,待字闺中。
邂逅如意郎,欲嫁作人妇。
临行之际,愚兄赘言几许,诉之衷肠,乞妹知晓,还望三思。
夫妻相处之道,在乎信,在乎诚,在乎明理,在乎宽容。
在乎知天命时,复看风华历历。
在乎花甲时,闲来含饴弄孙。
所谓姻缘,需二人荣辱与共,极险峻之峰巅,越无尽之沟壑。
人之在世,为有缘者,得以共度。
然则缘之常有乎,不尽然也。
缘之初也,得乎天而始于心。
缘分二字,非岁月峥嵘之历练,时空变幻之磨砺,不可终也。
轻言托付,不可谓知者之行也。
向使吾之萍水相逢佳人。
其人之貌,非下于古之玉环、黛玉、貂蝉者也。
熟读孔孟之道,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然则轻恋于卿,吾咎难辞也。
纳兰曰: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然佳人者,可同甘而难共苦,非初见之可识也。
曾与之出游,相与步于庭院深处几许。
听鸟雀呼晴,赏樱花吐艳,执子之手,以为意趣相投,可托付终身者是也。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然则挥手作别,一日不见,思之如狂。
复见,不舍离别,然终离别,此非吾之所愿也,造化弄人,不可违也。
爱者,非浅薄于口,而深沉于心。
默然不言者,爱之深情之切,皆隐于心,非无爱也。
唯小情小爱者,以牵手拥抱为乐,以孤独寂寥为忧。
错!错!错!以相见相伴为乐,殊不知情之难却,失奋进之心,终沉醉迷恋,无法自拔。
偶有离别,便泪洒千行,以为不得复见也。
莫!莫!莫!人生之漫长,须吾等上下求索也。
若有姻缘,必复相见。
忧不见者,非爱之坚若磐石也,何谓爱也。
不相见者亦足也,远观而非亵玩,心之感应,虽相隔万里,如身旁也。
此乃爱之至极也,相思无言。
今之所言,言之淳淳,愿汝自勉,觅得佳人。
就此别去,兀自杳然,暌违日久,弥添怀思。
登大雷岸与妹书
《登大雷岸与妹书》浅析一.引言骈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
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
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
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
骈体文在语言方面有三个特点: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
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登大雷岸与妹书》这是一篇色彩瑰丽、写景如绘的骈文家书。
二、正文(1)《登大雷岸与妹书》简介作者鲍照(约415—470),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
被认为是南北朝时期文人中成就最高的,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
鲍照是刘宋时代一位才华横溢、卓然不群的杰出诗人。
他出身贫贱,但从小胸怀壮志。
不仅勤攻文学,而且也崇尚武略,很想做一番事业。
由于南朝是一个门阀森严的社会,鲍照受尽了歧视与排挤,抱负始终不得施展,仅做过县令一类的小官。
最后一次任为临海王刘子顼的参军,因此又称“鲍参军”。
后来刘子顼谋反失败被赐死。
鲍照当时在荆州,竟枉死于乱军之中。
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登大雷岸与妹书》是其代表作之一。
《登大雷岸与妹书》是鲍照游宦途中所写的一封家信。
刘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临川王刘义庆为江州刺史,出镇江州,引鲍照为佐吏。
当年秋天,鲍照冒雨从建康动身往赴九江,路经安徽大雷岸,便给妹妹鲍令晖写了这封家信。
在这封信里作者记叙了离家远游,备尝旅程的艰苦,描写了在旅途中看到的大自然的景物和风貌,记述旅程中所见山川景色,峰峦奇崛,烟云变幻,情景交融,可谓尽态极妍,矫厉奇工,独步千载,记述了他个人的独特感受。
鲍照以奇峭之风运妍丽之辞,所作《登大雷岸与妹书》是这种奇丽风格的代表。
中考文言文《登大雷岸与妹书》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登大雷岸与妹书》全文详细翻译导读:我冒着寒冷的秋雨出发,整个行程很少见到阳光,加上积在地上的秋雨到处充溢,山谷的溪水猝然猛涨,在无边无际的水面上渡江,在险绝的山路上行走,在栈道上顶着星星吃饭,在用荷叶作遮蔽的水边露宿。
旅途贫困艰辛,水路遥远,直到今天晚饭时分,才到达大雷。
自出发至今,路程走了千里,时间超过十天。
严霜刺骨透凉,悲风冻裂肌肤。
离别亲人作了异地的游客,内心多么忧伤!吾自发寒雨,全行日少,加秋潦浩汗,山溪猥至,渡溯无边,险径游历,栈石星饭,结荷水宿,旅客贫辛,波路壮阔,始以今日食时,仅及大雷。
涂登千里,日逾十晨,严霜惨节,悲风断肌,去亲为客,如何如何!刚才因为得到暂时的休歇,便登高眺望山川,留意水中小洲,放眼傍晚景色。
东望五洲阻隔,西见九派分流。
见地门落日余辉,望天际孤云飘浮,想得很远很深,忧郁惆怅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看南面:攒聚的群山千姿万态,各凭意气比个高低。
山峰吞吐云霞,吸饮阳光,高低错综,争呈雄姿,凌空跨越在连绵的山陇之上,前后相连。
山脉环绕天边形成一周,横亘在大地上绵延无穷。
看东面:坦荡的平原和辽阔的低洼地带无边无际,黄昏中蓬草被寒风吹得卷伏了,天边的老树跟低垂的暮云齐平。
旋风四起,思归的鸟雀成群地飞回巢中。
仔细听,听不到人声;尽力看,看不见人影。
看北面:池水暗通,江湖相连,是芋麻、蒿草、茭白、芦苇充积繁殖的地方。
水鸟鱼儿,聪敏的吃掉愚笨的,凶猛的捕捉弱小的,惊忧喧闹,充满湖泽中。
看西面:曲折的江水长流远去,长波和天际相接,滔滔江水哪是尽头?漫漫江流怎会枯竭!这条大江之上,从古到今,船只首尾相接。
面对着这眼前的江水,悲伤惆怅的思绪充塞了波涛潭壑。
云烟散入四方,终将变成雾气尘埃,自己的悲思也随之消散,但是江水将流注汇集到大海中去,奔流不息,不知终极。
神灵漠然无知,能明白其中的缘故吗!向因涉顿,凭观川陆,遨神清渚,流睇方曛。
东顾五洲之隔,西眺九派之分,窥地门之绝景,望天际之孤云。
唐国史补唐·李肇
唐国史补唐·李肇《唐国史补》,一名《国史补》,唐李肇着。
三卷,共三百余条,每条均有五字标题。
记载唐开元至长庆一百年间事,涉及当时的社会风尚,职官及选举制度的沿革等。
作者自序称「言报应,叙鬼神,征梦卜,近帷箔,悉去之;纪事实,探物理,辨疑惑,示劝戒,采风俗,助谈笑,则书之」。
可见其著书的宗旨。
与同类轶事小说比,此书在艺术上较成熟,往往能够以少总多,言近旨远而形象鲜明。
有明汲古阁刊影宋本、《津逮秘书》、《学津讨原》、《笔记小说大观》诸本。
李肇,生卒年里不详,贞元后期历华州参军。
元和二年至五年间,为江西观察从事。
七年任协律郎,十三年以监察御史充翰林学士。
十四年加右补阙,十五年加司勋员外郎,出翰林院。
长庆元年坐与李景俭等于史馆饮酒,贬澧州刺史。
长庆中历著作郎,左司郎中,撰《唐国史补》。
大和初迁中书舍人。
三年坐荐柏耆贬将作少监。
卒于开成元年前。
《新唐书?艺文志》着录其《国史补》三卷,《翰林志》一卷,《经史释题》二卷。
《经史释题》今佚。
(以上按《中国文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及《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中华书局,1992年)是此录文,据曹中孚校点之《唐国史补》(见于《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一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该书是以《学津讨原》本为底本,用《唐语林》、《太平广记》及新旧《唐书》等书作校勘。
书原为简体字排印,过录时参考了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之繁体字《唐国史补》校点本。
目录序《公羊传》曰:“所见异辞,所闻异辞。
”未有不因见闻而备故实者。
昔刘餗集小说,涉南北朝至开元,着为传记。
予自开元至长庆撰《国史补》,虑史氏或阙则补之意,续传记而有不为。
言报应,叙鬼神,征梦卜,近帷箔,悉去之;纪事实,探物理,辨疑惑,示劝戒,采风俗,助谈笑,则书之。
仍分为三卷。
卷上元鲁山自乳兄子,数曰,两乳湩流,兄子能食,其乳方止。
主崔颢有美名,李邕欲一见,开馆待这。
及颢至,献文,首章曰:“十五嫁王昌。
登大雷岸与妹书
登大雷岸與妹書《困學紀文》:“鮑明遠<登大雷岸與妹書>云:‘棧石星飯,結荷水宿,旅客貧辛,波路壯闊’,其辭奇麗,超絕筆墨蹊徑,可以諷誦。
明遠妹令暉,有文才,能詩,見鈡爃《詩品》。
大雷在舒州望江縣,《水經注》所謂大雷口也。
晉有大雷戍,陳置大雷郡。
庾亮《報溫嶠書》:‘無過雷池一步’。
”餘見《請假第二啓》。
(補注)《太平御覽》:“《水經》曰:‘雷水南經大雷戍,西注大江,謂之大雷口,一派東流入江,謂之小雷口也。
’”吳汝綸曰:“明遠有《登大雷岸與妹書》,與《上潯陽遠都詩》恉同。
”(按)《潯陽遠都道中》詩乃自江州還京時所作,時在元嘉十七年十月,臨川王義慶自江州移鎭南兗州,照隨行。
至此書有“去親為客,如何如何”之語,則是初離家時口氣,當是元嘉十六年臨川王出鎭江州引照為佐吏時作,王鎭江州在四月,而照書有“寒雨”、“秋潦”語,豈照往江州,已在秋后耶?吾自發寒雨,發,出發,啟程。
阮籍《東平賦》:“寒雨淪而下降。
”全行日少,加秋潦浩汗,木華《海賦》:“( )浩汗”。
(補注)馬融《長笛賦》:“秋潦溯其下趾。
”《說文》:“潦,雨水也。
”《漢書》《溝洫志》:“水猥盛則放溢。
”注:顏師古曰:“猥,多也。
”《長笛賦》:“山水猥至。
”山溪猥至,渡泝無邊,《爾雅》:“逆流而上曰泝洄,順流而下曰泝游。
”險徑遊歷,《晉書·李充傳》:“遠彼夷塗,而遵此險徑。
”(補注)宋本無“歷”字。
郭璞《江賦》:“尋之無邊。
”謝靈運《入華子岡是麻源第三谷》詩:“險徑無測度。
”《說文》:“歷,過也。
”棧石星飯,《漢書·張良傳》:“說漢王燒絕棧道。
”崔浩云:“險絕之處,旁鑿山巖,施版梁為閣也。
”結荷水宿,謝靈運《遊赤石進帆海》詩:“水宿淹晨暮。
”(補注)宋本“荷”下有“衣”字。
旅客貧辛,波路壯闊,始以今日食時,《左傳》:“日之數十。
”注:“食時為公。
”《漢書·淮南王安傳》:“上使為<離騷>傳,旦受詔,日時食上。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赏析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一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
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其二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
黄精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
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
呜呼二歌兮歌始放,邻里为我色惆怅。
其三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
生别展转不相见,胡尘暗天道路长。
东飞鴐鹅后鹙鶬,安得送我置汝旁。
呜呼三歌兮歌三发,汝归何处收兄骨。
其四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殁诸孤痴。
长淮浪高蛟龙怒,十年不见来何时。
扁舟欲往箭满眼,杳杳南国多旌旗。
呜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为我啼清昼。
其五四山多风溪水急,寒雨飒飒枯树湿。
黄蒿古城云不开,白狐跳梁黄狐立。
我生何为在穷谷,中夜起坐万感集。
呜呼五歌兮歌正长,魂招不来归故乡。
其六南有龙兮在山湫,古木巃嵸枝相樛。
木叶黄落龙正蛰,蝮蛇东来水上游。
我行怪此安敢出,拔剑欲斩且复休。
呜呼六歌兮歌思迟,溪壑为我回春姿。
其七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饥走荒山道。
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
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
呜呼七歌兮悄终曲,仰视皇天白日速。
作品赏析男儿生兏成名身已老,三年饥走荒山道。
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
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
呜呼七歌兮悄终曲,仰视皇天白日速。
乾元二年(759),杜甫四十八岁。
七月,他自华州弃官流寓秦州(今甘肃天水),十月,转赴同谷(今甘肃成县),在那里住了约一个月,这是他生活最为困窘的时期。
一家人因饥饿病倒床上,只能挖掘土芋来充肠。
在饥寒交迫的日子里,诗人以七古体裁,写了《同谷七歌》,描绘流离颠沛的生涯,抒发老病穷愁的感喟,大有“长歌当哭”的意味。
此为第七首,是组诗中最精彩的篇章。
此诗开头使用了九字句:“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
浓缩《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意,抒发了身世感慨。
杜甫素有匡世报国之抱负,却始终未得施展。
如今年将半百,名未成,身已老,而且转徙流离,几乎“饿死填沟壑”,怎不叫他悲愤填膺!六年后杜甫在严武幕府,曾再次发出这种叹穷嗟老的感慨:“男儿生无所成头皓白,牙齿欲落真可惜。
陈寅恪写的《与妹书》的内容
陈寅恪写的《与妹书》的内容
陈寅恪没有写过《与妹书》,您说的可能是《吾妹书》。
《吾妹书》中,陈寅恪在信中表达了对妹妹的深厚感情和关心,他提到妹妹的苦恼,希望妹妹能够隐忍百日,并劝她珍惜夫妻之间的情义。
信中还提到他听到夫妇之间的情义是非常重要的,两姓之间应当有深厚的感情,胜过朋友之间的结义。
陈寅恪在信中还提到他已接到了妹妹的电话,知道了妹妹的苦恼所在,他对此深感忧心。
信的结尾处,陈寅恪希望妹妹能够自渡,高中功名,精忠报国,名垂青史。
如果您对陈寅恪的其他方面感兴趣,可以阅读相关书籍或文献,了解更多信息。
中考文言文《登大雷岸与妹书》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登大雷岸与妹书》全文详细翻译本文是关于中考文言文《登大雷岸与妹书》全文详细翻译,感谢您的阅读!我冒着寒冷的秋雨出发,整个行程很少见到阳光,加上积在地上的秋雨到处充溢,山谷的溪水猝然猛涨,在无边无际的水面上渡江,在险绝的山路上行走,在栈道上顶着星星吃饭,在用荷叶作遮蔽的水边露宿。
旅途贫困艰辛,水路遥远,直到今天晚饭时分,才到达大雷。
自出发至今,路程走了千里,时间超过十天。
严霜刺骨透凉,悲风冻裂肌肤。
离别亲人作了异地的游客,内心多么忧伤!吾自发寒雨,全行日少,加秋潦浩汗,山溪猥至,渡溯无边,险径游历,栈石星饭,结荷水宿,旅客贫辛,波路壮阔,始以今日食时,仅及大雷。
涂登千里,日逾十晨,严霜惨节,悲风断肌,去亲为客,如何如何!刚才因为得到暂时的休歇,便登高眺望山川,留意水中小洲,放眼傍晚景色。
东望五洲阻隔,西见九派分流。
见地门落日余辉,望天际孤云飘浮,想得很远很深,忧郁惆怅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看南面:攒聚的群山千姿万态,各凭意气比个高低。
山峰吞吐云霞,吸饮阳光,高低错综,争呈雄姿,凌空跨越在连绵的山陇之上,前后相连。
山脉环绕天边形成一周,横亘在大地上绵延无穷。
看东面:坦荡的平原和辽阔的低洼地带无边无际,黄昏中蓬草被寒风吹得卷伏了,天边的老树跟低垂的暮云齐平。
旋风四起,思归的鸟雀成群地飞回巢中。
仔细听,听不到人声;尽力看,看不见人影。
看北面:池水暗通,江湖相连,是芋麻、蒿草、茭白、芦苇充积繁殖的地方。
水鸟鱼儿,聪敏的吃掉愚笨的,凶猛的捕捉弱小的,惊忧喧闹,充满湖泽中。
看西面:曲折的江水长流远去,长波和天际相接,滔滔江水哪是尽头?漫漫江流怎会枯竭!这条大江之上,从古到今,船只首尾相接。
面对着这眼前的江水,悲伤惆怅的思绪充塞了波涛潭壑。
云烟散入四方,终将变成雾气尘埃,自己的悲思也随之消散,但是江水将流注汇集到大海中去,奔流不息,不知终极。
神灵漠然无知,能明白其中的缘故吗!向因涉顿,凭观川陆,遨神清渚,流睇方曛。
登大雷岸与妹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登大雷岸与妹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鲍照运用生动的笔触、夸张的语言,描写他登大雷岸远眺四方时所见的景物,高山大川,风云鱼鸟,都被他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成为一幅风格雄伟奇崛,而又秀美幽洁的图画。
同时作者也写了自己离家远客的旅思和路上劳顿的情形,感情与景物交融,使文章充满了抒情气息。
登大雷岸与妹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整理的登大雷岸与妹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登大雷岸与妹书文言文原文登大雷岸与妹书作者:鲍照吾自发寒雨,全行日少,加秋潦浩汗[1],山溪猥至[2],渡泝无边[3],险径游历,栈石星饭[4],结荷水宿[5],旅客贫辛,波路壮阔[6],始以今日食时[7],仅及大雷。
涂登千里[8],日踰十晨[9],严霜惨节,悲风断肌[10],去亲为客,如何如何!向因涉顿,凭观川陆[11];遨神清渚,流睇方曛[12];东顾五州之隔,西眺九派之分[13];窥地门之绝景[14],望天际之孤云。
长图大念[15],隐心者久矣[16]!南则积山万状,负气争高[17],含霞饮景[18],参差代雄,淩跨长陇[19],前后相属,带天有匝[20],横地无穷[21]。
东则砥原远隰[22],亡端靡际[23]。
寒蓬夕捲[24],古树云平。
旋风四起,思鸟群归。
静听无闻,极视不见。
北则陂池潜演[25],湖脉通连。
苧蒿攸积[26],菰芦所繁[27]。
栖波之鸟,水化之虫,智吞愚,彊捕小[28],号噪惊聒[29],纷乎其中,西则回江永指[30],长波天合[31]。
滔滔何穷,漫漫安竭!创古迄今,舳舻相接[32]。
思尽波涛,悲满潭壑[33]。
烟归八表,终为野尘[34]。
而是注集,长写不测[35],修灵浩荡[36],知其何故哉!西南望庐山,又特惊异。
基压江潮[37],峰与辰汉相接[38]。
上常积云霞,雕锦缛[39]。
若华夕曜[40],岩泽气通[41],传明散綵[42],赫似绛天[43]。
左右青霭[44],表里紫霄[45]。
从岭而上,气尽金光[46];半山以下,纯为黛色[47]。
关于国学人物陈寅恪介绍
关于国学人物陈寅恪介绍陈寅恪,江西修水人。
生于光绪十六年庚寅旧历五月十七日乙酉。
当寓居湖南长沙周氏蜕园,为唐诗人刘蜕宅地。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生平简介陈寅恪先生,江西修水人。
生于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旧历五月十七日乙酉。
当寓居湖南长沙周氏蜕园,为唐诗人刘蜕宅地。
生时祖母黄夫人以先生生值寅年,为取名寅恪(恪为兄弟间排行字)。
父三立,字伯严,号散原。
光绪十二年迸士,授吏部主事。
以侍父告归。
有散原诗集、散原文集。
母俞明诗,山阴俞明震恪士之妹。
能诗而擅鼓琴。
有《神雪馆诗集》(来刊)。
寅恪生时,值祖父宝箴赋闲侨居。
其年秋,始授湖北按察使。
蒋天枢先生曾以字请,陈先生语之日:“忆阐余初生时,适九十老人熊鹤村来,先祖拟以鹤寿字余,然此字未曾使用。
”蒋先生又从吕贞白处听说:闻诸彦通,先生字规庵。
但是陈寅恪本人并没有提及过。
生平以名行。
修水县旧名义宁州,学者或称义宁先生。
求学时代幼年居湘时,家人为聘湘人周大烈(字印昆)为塾师,光绪一十四年八月,祖父宝箴罢免湖南巡抚,家属也离湘返南昌。
当时陈寅恪九岁,则在私塾当甚短暂。
后来周印昆移家北京,兄师曾与周时有往还。
光绪十八年壬寅(1902),十三岁,随兄衡恪东渡日本留学。
嗣以假期归,又与兄隆恪同考取官费留日。
十七岁时以病回国疗养,次年插班考入吴淞复旦公学。
宣统元年(1909)夏,复旦公学毕业(时复旦公学相当高中程度,后迁校江湾,始办大学)。
时年二十岁。
秋,由亲友资助赴德,考入柏林大学。
1911年秋,入瑞士苏黎世大学。
l932年(民国元年)旧历春,以资用不给,由瑞士暂时归国。
曾晋谒父执夏曾佑。
次年春赴法,就读巴黎大学。
1914年(民国三年甲寅。
阳历八月,欧洲大战起。
)春,仍在巴黎大学,江西省教育司(即厅)司长符九铭电召回江西南昌,阅留德学生考卷。
并许补江西省留学官费。
l915年(民国四年乙卯)春,至京,曾短期任全国经界局局长蔡锷秘书。
时袁世凯方筹谋称帝,其《读吴其昌撰梁启超传书后》文云:“忆洪宪称帝之日,余适旅居旧都,其时颂美袁氏功德者,极丑怪之奇观。
古诗登大雷岸与妹书翻译赏析
古诗登大雷岸与妹书翻译赏析《登大雷岸与妹书》出自古文观止。
其诗文如下:【原文】吾自发寒雨,全行日少,加秋潦浩汗,山溪猥至,渡溯无边,险径游历,栈石星饭,结荷水宿,旅客贫辛,波路壮阔,始以今日食时,仅及大雷。
涂登千里,日逾十晨,严霜惨节,悲风断肌,去亲为客,如何如何!向因涉顿,凭观川陆;遨神清渚,流睇方昏;东顾五州之隔,西眺九派之分;窥地门之绝景,望天际之孤云。
长图大念,隐心者久矣!南则积山万状,负气争高,含霞饮景,参差代雄,凌跨长陇,前后相属,带天有匝,横地无穷。
东则砥原远隰,亡端靡际。
寒蓬夕卷,古树云平。
旋风四起,思鸟群归。
静听无闻,极视不见。
北则陂池潜演,湖脉通连。
苎蒿攸积,菰芦所繁。
栖波之鸟,水化之虫,智吞愚,彊捕小,号噪惊聒,纷乎其中,西则回江永指,长波天合。
滔滔何穷,漫漫安竭!创古迄今,舳舻相接。
思尽波涛,悲满潭壑。
烟归八表,终为野尘。
而是注集,长写不测,修灵浩荡,知其何故哉!西南望庐山,又特惊异。
基压江潮,峰与辰汉相接。
上常积云霞,雕锦缛。
若华夕曜,岩泽气通,传明散彩,赫似绛天。
左右青霭,表里紫霄。
从岭而上,气尽金光;半山以下,纯为黛色。
信可以神居帝郊,镇控湘、汉者也。
若潀洞所积,溪壑所射,鼓怒之所豗击,涌澓之所宕涤,则上穷荻浦,下至狶洲;南薄燕†(派字右半部分),北极雷淀,削长埤短,可数百里。
其中腾波触天,高浪灌日,吞吐百川,写泄万壑。
轻烟不流,华鼎振涾。
弱草朱靡,洪涟陇蹙。
散涣长惊,电透箭疾。
穹溘崩聚,坻飞岭复。
回沫冠山,奔涛空谷。
砧石为之摧碎,碕岸为之落。
仰视大火,俯听波声、愁魄胁息,心惊剽矣!至于繁化殊育,诡质怪章,则有江鹅、海鸭、鱼鲛、水虎之类,豚首、象鼻、芒须,针尾之族,石蟹、土蚌、燕箕、雀蛤之俦,折甲、曲牙、逆鳞、返舌之属。
掩沙涨,被草渚,浴雨排风,吹涝弄翮。
夕景欲沈,晓雾将合,孤鹤寒啸,游鸿远吟,樵苏一叹,舟子再泣。
诚足悲忧,不可说也。
风吹雷飙,夜戒前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沫冠山,奔涛空谷,碪(zhen)石为之摧 碎,碕(qi)岸为之齑(ji)落。 仰观大火,俯听波声,愁魄胁息,心惊慓矣。
回沫:回迸的水花飞沫。冠山:谓水势逾山 空谷:扫空山谷。空,用作动词。
碪(zhēn真)石:河边的碪衣石。 碕(qí 奇)岸:弯曲的河岸。 齑(jí 跻)落:变成碎末飞落。齑,切成细 末的腌菜。 大火:星名。即心宿二。 愁魄:因发愁而动魂魄。胁息,屏住呼吸。 胁,通:“翕”,敛缩。 慓(piào票):迅速。
评价
许链评曰: “ 烟云变灭, 尽态极妍, 即使李思 训数月之功, 亦恐画所难到。” “ 句句锤 炼无渣滓, 真是精绝。” “明远骄体高际六 代, 文通稍后出, 差足领顽, 而奇峭幽洁不逮 也。” 钱基博称此文“ 运意深婉, 融情于景,无句 不锤炼, 无句不俊逸, 颇喜巧琢” 。 钱钟书则赞赏说: “ 按鲍文第一, 即标为宋文 第一, 亦无不可也。”
登大雷岸与妹书(选段)
——选自《汉魏百三家集· 鲍参军集》
2013213642李美慧
骈文
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古代汉 民族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因其 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 “骈四俪六” 。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 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Nhomakorabea简介
书作为一种文体, 用途广泛, 篇幅可长可短。 孙梅云: “ 抑书之为说, 直达胸臆, 不拘绳墨。 纵而纵之, 数千言不见其多; 敛而敛之, 一二 语不见其少。破长风于天际, 缩九华于壶中。 或放笔而不休, 或藏锋而不露。
其中腾波触天,高浪灌日,吞吐百川,写泄 万壑;轻烟不流,华鼎振涾(ta),弱草朱 靡,洪涟陇蹙(cu),散涣长惊,电透箭疾, 穹溘(ke)崩聚,坻(chi)飞岭 覆。
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 述宾结构对述宾结构
高浪灌日:形容波浪翻腾之高。 涾(tà 沓):水沸溢。 朱:同“株”,株干。这里指草茎。靡:披靡, 倒伏。 蹙(cù促):追近。句谓大水迫近田陇。 散涣:波浪崩散。涣,水盛貌。 透:跳,闪过。疾:迅速。 穹溘(kè客)浪峰。穹,高大。溘,水花。 坻(chi):水中高地
潀(zhōng忠):小水汇入大水。洞:疾流。 溪壑:山谷间溪水。 豗(huī灰):相击。 澓(fú伏):洄流。宕涤:摇荡;激荡。 荻浦,长满芦的水滨。 狶(xī希)洲:野猪出没的荒洲。狶,同 “豨”,猪。 薄:迫近, 派”的本字,水分流处。 淀:浅湖。 削长埤(pí 皮)短:意谓对众多河流湖泊加以 削长补短。埤,增益。
文章采用赋的铺陈手法, 分别从南、东、北、西、西南 方向, 对长江、庐山一带的山水胜景加以描绘, 不亚于 一幅山水美景图画。
若潈(zhong)洞所积,溪壑所射,鼓怒之 所豗(hui)击,涌澓(fu)之所宕涤,则上穷荻 浦,下至狶(xi)洲,南薄燕*(派去氵),北 极雷淀,削长埤(pi)短,可数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