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气候特征与气候适应性对节能住宅建筑热工设计的影响
建筑设计中的气候适应性与节能性
建筑设计中的气候适应性与节能性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建筑设计中的气候适应性和节能性成为了重要的考虑因素。
人们通过调整建筑的设计和材料选择,以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并减少对能源的依赖,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本文将从设计原则、材料选择和技术应用等方面探讨建筑设计中的气候适应性与节能性的关系。
首先,建筑设计中的气候适应性在设计原则上起着关键作用。
建筑师需要充分了解周围气候条件,并利用这些条件来实现建筑的能源效益。
例如,在热带地区,应考虑建筑的通风和遮阳问题,采用通风良好、透气性强的墙壁材料,以保持室内凉爽。
在寒冷地区,建筑师可以通过增加建筑物的保温性能,减少能源消耗。
因此,建筑师需要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当地气候条件,以实现气候适应性和节能性的平衡。
其次,选择合适的材料也是建筑设计中实现气候适应性与节能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建筑材料应具备良好的隔热、保温和调湿功能,以减少室内空调和供暖设备的使用。
例如,使用具有良好绝热性能的隔热板材,可以有效地降低室内外温差,节约能源。
此外,选择可再生材料和环保材料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影响。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材料选择应与气候适应性和节能性相结合,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与此同时,技术应用对于建筑设计中的节能性和气候适应性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
例如,将太阳能光伏板安装在屋顶上,通过太阳能的转化为电能,为建筑内部供电。
此外,通过智能化系统的应用,建筑师可以实现对建筑的智能控制,从而实现节能效果。
通过自动调节室内温度、湿度等参数,可以减少能源的浪费,提高建筑的舒适性。
综上所述,建筑设计中的气候适应性与节能性是相辅相成的。
通过理解当地气候条件,合理选择建筑材料和技术应用,可以实现建筑的气候适应性和节能性的平衡。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师应该注重综合考虑,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确保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气候变化对城市居民建筑设计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城市居民建筑设计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显著,其对各个领域的影响也逐渐凸显出来,城市居民建筑设计便是其中之一。
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温度、降水、海平面上升等方面的改变,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居住环境的设计理念和方式。
首先,气温的变化对城市居民建筑的保温与散热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夏季,气温升高,高温天气频繁出现,这就需要建筑具备良好的散热性能,以减少室内热量的积聚,保持舒适的居住环境。
传统的厚重墙体和小窗户设计可能会导致室内通风不畅,热量无法有效散发。
因此,现代建筑更多地采用大面积的窗户、通风口和遮阳设施,以增强自然通风和减少阳光直射。
同时,建筑外墙的隔热材料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高效的隔热材料能够有效地阻挡外部热量进入室内,降低空调的使用频率,从而减少能源消耗。
在冬季,气温下降,尤其是在寒冷地区,建筑的保温性能则成为关键。
良好的保温设计可以减少室内热量的散失,降低取暖成本。
这包括使用优质的保温材料填充墙体、屋顶和地板,安装密封性能良好的门窗,以及合理设计建筑的朝向,充分利用阳光的热能。
降水模式的改变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在一些地区,降雨量增加,导致洪涝灾害的风险上升。
因此,城市居民建筑在设计时需要考虑更好的排水系统。
例如,在建筑周围设置合理的雨水收集渠道和排水管道,确保雨水能够迅速排出,避免积水对建筑基础和地下室造成损害。
同时,屋顶的设计也需要适应降水的变化,采用坡度较大的屋顶有助于雨水快速滑落,减少渗漏的可能性。
另外,海平面上升对于沿海城市的居民建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建筑物的地基和基础结构能够承受海水侵蚀和水位上升带来的压力。
可以采用更加坚固和耐腐蚀的建筑材料,如不锈钢和特殊的混凝土,来增强建筑物的耐久性。
此外,还可以将建筑抬高,设置防洪墙和防潮设施,以保护建筑物免受海水的侵袭。
气候变化还带来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如飓风、龙卷风等。
这就要求建筑在结构设计上更加稳固和抗风。
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分析
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分析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由此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不断增多,给人们的生活和建筑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建筑设计不可避免地要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本文将对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创新的解决方案来提高建筑的适应能力。
2.气候变化对建筑耐久性的影响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气候事件,如强风、暴雨和高温等,对建筑的耐久性产生了显著影响。
例如,强风可能导致建筑物的结构损坏,暴雨可能引发洪水,高温可能导致建筑物的材料老化。
因此,在设计建筑时,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建筑的耐久性,如选用抗风、抗水、抗热的材料,增加建筑的结构强度等。
3.气候变化对建筑节能性的影响随着全球能源紧缺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建筑节能成为了当今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
而气候变化对建筑节能性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气候变暖导致建筑需要更多的空调和制冷设备,增加了能源消耗;而气候变冷则需要更多的采暖设备来保持室内温暖。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采取合理的被动设计措施,如优化建筑的朝向和采光、增加建筑物的隔热性能等,以降低能耗,提高建筑的节能性。
4.气候变化对室内舒适度的影响气候变化也对建筑的室内舒适度产生了影响。
随着气温的升高,人们对室内的舒适需求也越来越高。
建筑师们需要在设计中考虑合适的通风和空调系统,以保持室内的舒适温度。
气候变化还可能引起更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和干旱,这对室内空气质量和湿度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在设计建筑时,应根据气候条件合理选择通风和空调系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5.创新的解决方案面对气候变化给建筑设计带来的挑战,建筑师们正在积极寻找创新的解决方案。
例如,可以采用可再生能源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利用智能控制系统来实现建筑的动态调节;使用可持续材料和工艺来降低建筑的环境影响。
6.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造成了诸多影响,但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创新的解决方案,我们可以提高建筑的适应能力,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传统民居的气候适应性对建筑节能设计的启示
传统民居的气候适应性对建筑节能设计的启示传统民居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它们的建筑结构和布局风格不仅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也具有很好的气候适应性。
由于大部分传统民居深受气候带影响,结构特点、装饰风格等方面都反映了地方气候特点。
在建筑节能设计方面,可以从传统民居中汲取宝贵的启示,提高建筑节能效果。
首先,传统民居的气候适应性表现在建筑结构和布局方面。
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多采用木构架、土坯墙等传统材料,这些材料具有保温隔热的特点,能够在炎热的夏季防止室内热量过多散失,同时在寒冷的冬季也能保障内部温度。
除此之外,传统民居的建筑布局也考虑到了气候因素。
例如,南方居住区建筑多采用围合庭院的形式,有利于调节室内外温度和湿度。
而北方居住区则采用进深式结构,利用空气对流,减少室内温差。
其次,传统民居的装饰风格也有利于节能。
传统民居的装饰多数采用木质和砖瓦材料,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隔热隔音效果,能够降低室内外温差对室内温度的影响。
另外,传统民居的装饰风格也有着精美的细节设计,这些设计能够通过自然光线的反射、折射和透过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能源,减少室内照明需求,从而实现节能目的。
最后,传统民居的建筑节能设计中还需要考虑到地域差异。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气候变化多样、地域广阔的国家,不同地域的气候和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因此,在传统民居的建筑节能设计中要考虑到地域差异,采用不同的材料和结构方案,以适应不同地域的气候条件。
总之,传统民居的气候适应性能够为现代建筑节能设计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在建筑节能设计中,我们可以从传统民居中汲取灵感,发挥其优势,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探索新的可能性,实现建筑节能与气候适应的完美结合。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1. 中国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为4.34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2.2%分析: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在逐年增加,这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
但是考虑到世界上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中国需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能源的节约。
气候变化对城市居民建筑设计的影响
气候变化还影响着建筑的能源消耗。为了应对能源危机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建筑设计应致力于提高能源效率。例如,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和小型风力发电设备等。此外,智能能源管理系统的应用可以实时监测和调控能源的使用,实现节能减排。
气候变化对城市居民建筑设计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显著,其对城市居民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气候变化带来的气温升高、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海平面上升等问题,都迫使建筑设计师们重新思考和调整设计策略,以确保居民的生活质量、健康和安全。
首先,气温的升高是气候变化的一个显著表现。在炎热的夏季,城市往往会出现高温热浪,这对居民建筑的隔热和通风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建筑设计可能侧重于保暖,而现在则需要更加注重散热和降温。建筑的外墙材料应具备良好的隔热性能,以减少热量的传入。同时,合理的窗户设计可以促进自然通风,降低室内温度。例如,采用大面积的可开启窗户,或者安装通风扇等设备,都能有效地增强空气流通。
在室内环境方面,气候变化也带来了改变。由于空气质量可能受到影响,建筑设计需要更加注重室内空气的净化和流通。使用高效的空气过滤系统,选择环保的建筑材料,以减少室内有害物质的释放,都有助于创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另外,绿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植物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能起到调可以降低周围的温度,吸收二氧化碳,同时增加居民与自然的接触。
在实践中,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制定更加严格的建筑规范和标准,引导和鼓励建筑行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同时,加强对公众的教育,提高人们对气候变化和建筑设计关系的认识,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来。
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分析
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分析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建筑设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带来了许多影响,不仅需要考虑环境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还需要满足人们对舒适生活空间的需求。
本文将分析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的不同方面产生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气候变化对建筑外观与材料的影响气候变化不仅对建筑外观产生影响,还对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带来新的考量。
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建筑需要更耐久的外墙材料来抵御风雨和酷暑的侵袭。
建筑外观设计也需要考虑到能源效益和可持续性因素,以减少能耗并降低碳足迹。
气候变化对建筑能源效率的影响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建筑能源效率的提升变得尤为重要。
随着能源成本的不断上升和人们对环保意识的增强,建筑需要采用更加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
例如,采用高效隔热材料、太阳能发电系统、雨水收集系统等,能够有效降低能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提升建筑的可持续性。
气候变化对建筑室内舒适性的影响气候变化还对建筑室内舒适性产生重要影响。
建筑设计需要考虑到不同气候条件下人们的需求,提供适宜的温度、光线和空气质量。
随着气温的上升,建筑需要采取更有效的空调和通风系统来确保室内温度的舒适。
合理设计建筑布局和采用可调节的室内照明系统,能够提供人们所需的自然光线和舒适的室内环境。
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理念的影响气候变化不仅对建筑外观、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还对建筑设计理念带来了新的思考。
传统的建筑设计常常以人为中心,追求艺术和美学的表达。
然而,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建筑设计需要更加注重环境适应性、可持续性和生态友好性。
这意味着建筑师需要更多地考虑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影响,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建筑师需要面对新的挑战,并积极采用可持续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
通过选择适宜的材料、优化能源利用、提升室内舒适性和注重环境适应性,建筑设计可以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气候条件,并为人们创造更良好的生活环境。
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分析
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分析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它带来了许多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建筑设计师需要认识到气候变化对建筑物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适应和减轻这些影响,从而确保建筑物的可持续性和适应性。
本文将分析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并探讨相应的设计策略和技术,以应对这些影响,从而创建更加可持续和适应性强的建筑物。
1. 温度升高和热岛效应随着气候变暖,温度不断升高,特别是在城市地区。
这种升高会导致热岛效应的加剧,即城市中心区域的温度高于周围地区。
为了应对这种影响,建筑设计师可以使用以下策略: - 选择合适的遮阳材料和技术,以减少建筑物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 - 设置绿色屋顶和墙面,以吸收热量并增加蒸发散热; - 采用通风系统和自然通风方案,以提供更好的室内空气质量并降低冷却负荷; - 考虑使用太阳能系统来供给建筑能源需求,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2. 极端天气事件气候变化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台风、干旱等)频率和强度的增加。
这些事件对建筑物造成了直接威胁,并可能引起损毁或功能故障。
为了应对这种影响,建筑设计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加强建筑物结构的抗震、抗风等能力,确保其在极端天气事件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 使用可持续材料和施工技术来提高建筑物的抗灾性能; - 设计防水系统和排水系统,以确保建筑物在暴雨等情况下不受水浸或水损害; - 考虑使用低水耗设备和节水措施来应对干旱风险。
3. 能源消耗与碳足迹随着气候变化日益严重,减少能源消耗和碳足迹已成为全球共识。
建筑行业作为能源消耗最大的产业之一,也需要在设计中考虑减少能源消耗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减少能源消耗和碳足迹的设计措施: - 使用高效绝缘材料来提高建筑物的保温性能; - 选择节能灯具和节能设备,降低用电需求; - 整合智能控制系统来优化能源利用; - 考虑使用再生能源系统(如太阳能、风能等)来供给部分或全部建筑能量需求;- 优化供暖、通风、空调等系统设计,以减少能源消耗; - 采用可持续材料和循环利用原则,在设计中降低碳足迹。
关于气候特点对建筑节能存在的影响分析
3 南北节麓■式分析 根据上述对夏 热冬 冷地 区与北方采 暖地区气候特点 、用能特 点及
能耗模式 的分析 ,可 以进一步提炼两地区建筑节能模式 。 北方采 暖地 区 目前的建筑节 能模 式是 :用能方式上采用集 中供暖 制 。所有室内空间 2 4 h 连续供 暖;能耗模式上是 以建筑物所有室内空间 为一个恒 温体 ,通过外 围护结构与室外 变化 的温度 环境场进行 能量交 换 ;设计方 法上 以整栋 建筑为单元进 行节能设 计计算 ;控 能关 键上是 保证外 围护结构 的保 温性能。这一模 式是符合北方 地区的建筑 节能需 求的。 夏热冬 冷地区 目前 的节能模 式事实上是平移 了北方 采暖地 区的模 式 。而对 于本地 区居住建筑而 言 ,其正确 的节能模式应是 :用能方式 上间歇式 、分 室制 冷 ,室内用能空 间与用 能时间均不及北方地 区的 1 / 2 ( 即用能频率不及北方建筑的 2 5 %) ;能耗模式上室内热环境 相对复杂 , 不再 是恒温体 ,能 量耗散 的途径 不再是单一 的向外 ,用 能房间 的能量 向室 外及室 内非用能房 间同时耗散 ;设 计方法上应 引入 以户 ( 室 )为
地区气候特征与气候适应性对节能住宅建筑热工设计的影响
(4) 日照率变化比较大 ,如表 7 所列 ,全年减少 6 % ,冬季 减少 3 % ,即近 10 年的日照率仅是 1980 年以前的 78 %~ 90 %。
部 ,四周群山环绕 ,岷江水系贯穿整个地区 ,使冬季湿冷 、夏 季潮湿闷热的盆地热效应 ,又比同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的其他城市更为突出 。
表 9 成都与其他城市的地理位置 、气压 、气温状况
地区 北纬
东经
海拔 /m
大气压力/ hPa 年平均 冬季 夏季 气温/ ℃
成都 30°40′ 104°01′ 505. 9 963. 2 947. 7 16. 2 重庆 29°35′ 106°28′ 259. 1 991. 2 973. 2 18. 3 武汉 30°37′ 114°08′ 23. 3 1023. 3 1001. 7 16. 3 长沙 28°12′ 113°05′ 44. 9 1019. 9 999. 4 17. 2 南京 32°00′ 118°48′ 8. 9 1025. 2 1004. 0 15. 3 上海 31°10′ 121°26′ 4. 5 1025. 2 1005. 3 15. 7 杭州 30°14′ 120°10′ 41. 7 1020. 9 1000. 5 16. 2
最热 月平 均
相对湿度/ %
风速/ (m/ s) 日照率/ %
最冷 月平 均
全年 平均
最热月 14 时 冬季 平均 最小 平均
夏季 平均
全年 平均
全年 冬季
85 80
70
0. 9 1. 1 1. 1 27 21
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分析
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分析嗨,亲爱的读者们!今天我们要聊一聊一个严肃却又切实存在的问题——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逐渐变暖,建筑行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建筑设计的方方面面吧!1.能源效率与节能随着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现象日益频繁,建筑设计必须更注重能源效率和节能。
采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优化建筑结构和材料,提高隔热性能等措施成为关键。
通过科学的设计,建筑可以在保证舒适度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水资源管理气候变化带来的干旱和洪涝现象也对建筑设计提出了挑战。
建筑师需要考虑如何收集、利用和节约水资源。
设计雨水收集系统、灌溉系统以及合理利用雨水等都成为了当下的热门话题。
建筑设计不仅要关注内部的舒适度,还要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3.建筑材料选择随着气候的变化,建筑材料的选择也变得至关重要。
耐候性、抗震性、隔热性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可持续性材料的应用也成为了趋势。
选择符合气候条件的建筑材料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的品质,还可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4.绿色环境与生态设计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环境和生态设计逐渐成为建筑设计的新方向。
建筑师需要考虑如何保护生态、减少碳排放、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空间。
绿色屋顶、垂直绿化、废物回收利用等措施都可以成为建筑设计的亮点。
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需要从能源效率、水资源管理、建筑材料选择、绿色环境与生态设计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建筑师需要站在环保和可持续性的角度出发,创造更加宜居、环保的建筑空间。
因此,建筑设计者必须跟上时代步伐,不断创新,适应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才能在构建美好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希望本文能给您带来一些启发和想法,让我们一起为环保建设美好家园而努力吧!。
气候变化对建筑业的影响:绿色建筑与节能设计
气候变化对建筑业的影响:绿色建筑与节能设计
哎,说起这个气候变化哦,对建筑业的影响真的是越来越大了。
现在这个地球越来越热,夏天热得跟火炉一样,冬天又冷得跟冰窖一样。
这种极端的天气,对建筑的要求就更高了,绿色建筑和节能设计就成了建筑业的新宠儿。
绿色建筑,顾名思义,就是要跟大自然和谐共处,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这种建筑用的材料都是环保的,比如说用再生材料啊,或者是那种可以回收的材料。
而且,绿色建筑的设计也很讲究,要考虑到自然光的利用,减少能源的浪费。
比如说,设计的时候要考虑窗户的位置和大小,让自然光尽可能多地照进来,这样室内就不需要开那么多灯了,节约电能。
节能设计就更直接了,就是想方设法让建筑用最少的能源。
比如说,用保温材料来减少热量的流失,或者用高效的空调系统来调节室内温度。
还有,现在好多建筑都开始用太阳能板了,这个真的是个好东西,可以自己发电,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总的来说,气候变化对建筑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作为建筑业的一员,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多搞点绿色建筑和节能设计,这样既能保护环境,又能节约能源,一举两得。
而且,现在大家对环保的意识越来越强,这种绿色建筑和节能设计的房子也越来越受欢迎,市场前景是大大的好啊。
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分析
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分析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一大挑战和重要议题。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人们对于环境保护以及建筑设计的可持续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将从气候变化的影响、建筑设计的可持续性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探讨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的直接影响温度和湿度变化气候变暖导致日平均温度、季节性温度和年平均温度的增加。
这意味着设计师需要考虑更好的隔热保温措施来降低建筑物内部的温度。
此外,湿度的变化也会影响室内空气质量和舒适度,建筑师需要采取措施来调节湿度。
极端天气事件增加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台风等)频率和强度增加。
这对于建筑物的结构强度和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建筑师应该考虑采用抗震、防风等技术来增强建筑物的稳固性。
海平面上升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水膨胀,使得海平面上升。
这会导致沿海地区和低洼地区面临洪水风险。
建筑师在设计这些地区的建筑时,应当采取防水措施并确保建筑物能够抵御洪水侵袭。
建筑设计的可持续性节能减排气候变化背景下,建筑行业需要重视节能减排。
建筑师应当采用节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设备,如太阳能板、地源热泵等,来减少建筑物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并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
材料选择与循环利用在建筑设计中,材料选择和使用也是关键因素。
建筑师应当优先选择低碳材料,并鼓励使用可回收材料。
此外,可以考虑使用可再生材料或具有良好循环利用能力的材料来增加建筑物的可持续性。
自然通风和被动设计自然通风是一种有效并且节能的方式来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
通过合理布局和设计加强自然通风,可以减少空调设备的使用频率并降低能源消耗。
此外,被动设计原则(如合理遮阳、利用日照等)也能提高建筑物的可持续性。
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措施规范和标准制定政府、行业组织以及专业机构应当共同制定与建筑设计相关的规范和标准。
这些规范和标准旨在引导建筑行业朝着更加可持续和环保的方向发展,并对设计师提供具体指导。
气候变化与建筑设计介绍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建筑设计和建筑物的能源效率
气候变化与建筑设计介绍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建筑设计和建筑物的能源效率随着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建筑设计和建筑物的能源效率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气候变化给建筑行业带来了许多挑战,同时也促使设计师采取创新的方法来建造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建筑。
本文将介绍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建筑设计和建筑物的能源效率,并探讨现代建筑中的创新设计。
一、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首先,气候变暖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建筑物需要更多的冷却系统来保持舒适的室内温度。
这意味着建筑师需要更多地考虑遮阳、隔热和通风等因素,以减少对人工冷却的依赖。
其次,气候变化还导致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如暴雨、台风和干旱等。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对建筑物的结构和耐久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筑师需要设计更加坚固和抗风抗震的建筑结构,以应对这些天气事件的影响。
另外,气候变化还改变了能源供应和需求。
随着能源成本的上升,建筑物需要更高效的能源使用系统。
设计师需要考虑如何利用可再生能源和高效能源设备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并降低建筑物的碳排放。
二、建筑设计中的应对措施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建筑设计师采取了许多创新的措施。
首先,他们使用可持续建筑材料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这些材料可以是可再生的,如竹子和麻木,也可以是能源高效的,如节能玻璃和隔热材料。
其次,建筑师运用 passively 设计的原则来减少对人工冷却和加热系统的依赖。
这种设计方法利用建筑的朝向、遮阳、隔热和通风等要素来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能源和气候条件,减少能耗。
还有一些其他的措施,如使用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来供电,收集雨水并回收利用等。
这些措施不仅可以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三、现代建筑的创新设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现代建筑中出现了许多创新的设计。
例如,绿色屋顶是一种在建筑物屋顶上种植植被的设计。
它可以提供降温效果,吸收雨水并减少雨水径流,同时还可以提供更多的生态系统服务。
建筑设计与气候变化适应性
建筑设计与气候变化适应性随着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建筑设计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在设计中融入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成为建筑界的热门议题。
本文将探讨建筑设计与气候变化适应性之间的关系,介绍一些实际案例,并提出一些建筑设计中的应对策略。
一、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事件,如热浪、暴雨、飓风等,对建筑物的结构、能源消耗以及室内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设计建筑时,需要考虑建筑物的耐热性、防水性以及通风和遮阳的能力等。
例如,在高温地区,可以采用遮阳设施、绿色屋顶和通风系统等措施,来减少建筑受热的程度,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
而在暴雨频发地区,应该考虑采用雨水收集系统、防水设计和排水设施,以防止水灾的发生。
二、建筑设计的适应性案例1.可回收建材与可再生能源:在构建建筑物的过程中,使用可回收材料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并且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此外,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碳排放量。
2.被动式设计:被动式设计不依赖机械设备,而是运用建筑本身的特性来满足能源需求。
例如,通过采用良好的隔热材料和优化窗户设计,减少能量的散失和使用,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
这种设计思路既能够降低建筑的能耗,又能够创造出舒适的室内环境。
3.自然通风与绿色屋顶:在设计建筑物时,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可以减少对空调系统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
通过合理配置建筑物的窗户和通风孔,可以实现空气流通,保持室内空气的新鲜和舒适。
同时,绿色屋顶的设计也是一种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通过在屋顶种植植物,可以减少建筑物的热传导和辐射,提供良好的隔热效果。
三、建筑设计中的应对策略1.综合考虑气候影响因素: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等。
通过对气候数据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
2.建筑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由于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更加频繁和剧烈的天气事件,建筑物的结构需要具备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以应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如飓风、地震等。
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分析
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分析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建筑设计行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气候变化不仅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影响,而且对建筑物的设计、建设和使用也带来了许多影响。
本文将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分析气候变化对建筑物设计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1. 考虑气候变化的建筑物设计原则在考虑气候变化对建筑物设计的影响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设计原则。
这些原则可以帮助建筑师和设计团队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并在设计中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1.1 能源效率随着能源资源的稀缺和环境污染的加剧,能源效率成为了当代建筑设计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在面临气候变化的影响时,建筑师需要在设计中考虑如何最大程度地减少能源消耗,例如通过优化建筑物的绝缘和通风系统,采用节能设备等手段来提高建筑物的能源效率。
1.2 自然通风与被动冷却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和降低能耗是现代建筑设计中一个重要目标。
而自然通风与被动冷却是有效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之一。
通过优化建筑形态、窗户位置、通风系统等,在不使用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利用自然力量来实现室内空气流动和降温。
1.3 水资源管理随着全球水资源供应短缺和气候干旱情况加剧,合理利用水资源成为了当代建筑设计必须考虑的问题。
在设计中,可以采用雨水收集系统、污水处理系统等手段来实现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再利用。
1.4 适应性与弹性设计面对日益不稳定和多变的气候条件,适应性与弹性设计成为了新时期建筑物必备的特征。
通过在设计中考虑可调节性、可拆卸性等特点,使得建筑物能够适应不同季节和气候条件下的需求。
2. 气候变化对建筑各方面影响分析除了上述基本原则外,还需要具体分析气候变化对不同部分建筑物造成的影响。
以下将从建筑外观、结构、材料和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2.1 建筑外观气候变化会对建筑物外观造成一定影响。
例如,在高温地区,建筑外墙可能需要增加遮阳設計来减少室内温度。
而在寒冷地区,则可能需要增加保温层来提高室内保温效果。
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其对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建筑设计也不例外。
气候变化带来的气温升高、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海平面上升等现象,都在促使建筑设计师们重新思考和调整设计理念与方法,以创造出更适应未来环境挑战的建筑。
气温升高是气候变化的一个显著表现。
在炎热的夏季,高温天气持续时间更长,强度更大。
这就要求建筑在设计时要更加注重隔热和散热。
传统的建筑材料可能在隔热性能上表现不佳,导致室内温度过高,增加空调的使用,从而加大能源消耗。
因此,新型的隔热材料如真空隔热板、气凝胶等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建筑外墙和屋顶,以减少热量的传入。
同时,建筑的外形设计也可以起到散热的作用。
例如,采用流线型的设计可以促进空气流动,带走建筑表面的热量。
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发生,如暴雨、飓风、暴雪等,对建筑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暴雨频繁的地区,建筑需要具备良好的排水系统,以防止雨水积聚导致的地基不稳和渗漏问题。
屋顶的坡度设计要合理,以便迅速排走雨水。
而且,建筑的外立面材料也要具备防水和抗侵蚀的性能。
飓风和暴雪等强风、雪灾天气,则要求建筑的结构能够承受更大的外力。
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风荷载和雪荷载,加强建筑的框架结构,选用坚固的建筑材料。
此外,增加建筑物的抗风支撑和加固连接件等措施,可以提高建筑在极端天气下的安全性。
海平面上升是气候变化带来的另一个严重问题,尤其对于沿海地区的建筑。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建筑的选址变得至关重要。
避免在易受水淹的低海拔区域建设永久性建筑,或者采用高架式的建筑结构,使建筑物在海平面上升时仍能保持安全。
同时,沿海建筑的基础和防水处理需要特别加强,以防止海水侵蚀和渗透。
气候变化还影响着建筑的能源利用方式。
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建筑设计需要更加注重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的整合。
例如,通过合理的建筑朝向和窗户布局,充分利用自然光,减少人工照明的需求。
在采暖和制冷方面,采用地源热泵、太阳能热水器等可再生能源设备,可以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单层住宅建筑设计中的气候与地理环境适应性
单层住宅建筑设计中的气候与地理环境适应性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建筑设计中的气候与地理环境适应性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考量因素。
在单层住宅建筑设计中,如何合理运用气候和地理环境的要素,为居住者提供一个舒适、健康、高效的居住环境成为了设计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气候因素对单层住宅建筑设计的影响不可忽视。
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不同,对建筑物的保温、通风、供暖和遮阳等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例如,在炎热的地区,设计师应该注重建筑物的散热性能,采用透气性好的墙体材料和合理的通风系统,保持室内的舒适温度。
而在寒冷地区,保温性能则是设计的重点,采用隔热材料和双层窗户等措施,减少室内热量的流失。
因此,在单层住宅建筑设计中,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灵活运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技术手段,使建筑物达到良好的保温、通风和透明度效果。
其次,地理环境也是单层住宅建筑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不同地理环境的特点决定了建筑物的布局和选材等方面的差异。
例如,在山区或临水地区的住宅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地形地貌的要素,利用地势和风向等的自然优势,合理布局建筑物的朝向和开口,实现景观与室内空间的有机结合,同时充分利用自然光线和自然通风,为居住者创造一个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居住体验。
在平原或城市中,需要考虑室内外空气污染和噪音等问题,在设计时应采用合适的隔音材料和通风系统,保证室内的环境品质。
此外,单层住宅建筑设计中的气候与地理环境适应性还需要考虑建筑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建筑设计倡导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倡导节能减排。
在单层住宅建筑设计中,可以通过选用阳光能利用系统、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景观绿化等手段来实现能源的节约和资源的循环利用。
此外,可以通过运用绿色建筑材料,如可再生能源材料、低VOC材料等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总之,单层住宅建筑设计中的气候与地理环境适应性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设计师充分了解当地的气候和地理环境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合理运用建筑材料和技术手段,为居住者创造一个舒适健康、节能环保的居住环境。
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对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建筑设计不仅要考虑人们的生活需求和舒适性,还要注重环境可持续性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建筑设计策略。
首先,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 能源效率:随着能源供应的紧张和能源成本的上升,建筑能源效率成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气候变化要求建筑在能源的使用和消耗方面更加节约和高效,例如提高建筑外墙的保温性能、使用高效节能的设备等,以降低能源的耗费和排放。
2. 自然通风和被动设计:气候变化使得建筑设计需要更多地依赖自然资源,如太阳能、风能等。
建筑师需要通过利用自然通风和被动设计来实现舒适的室内环境,减少对人工通风和空调系统的依赖。
例如利用建筑的朝向和窗户的位置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和凉爽的风。
3. 防御极端天气:气候变化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如暴雨、风暴、泥石流等。
建筑设计需要考虑如何防御这些极端天气的影响,例如在建筑周围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增强建筑的风防能力等,以减少建筑的损坏和人员的伤亡。
4. 水资源管理:气候变化导致了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建筑设计需要更加注重水的收集、利用和管理。
例如利用雨水收集系统来供给建筑的冲洗和灌溉用水,减少对地下水的依赖;在地面设计上考虑水的渗透和排放,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
5. 建筑材料选择:气候变化要求建筑材料更加环保和耐久。
建筑设计需要选择对环境友好的材料,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同时,建筑材料也需要具备抗气候变化的能力,如抗热、抗冷、抗湿等,以确保建筑的稳定和耐久性。
除了上述影响,建筑师还需要考虑气候变化对建筑使用和维护的影响。
例如建筑内部的空调和采光系统需要根据气候变化的需求做出调整和维护,以保证室内环境的舒适性和效率。
此外,气候变化还会对建筑的保险和评估造成影响,建筑师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在设计中的应用。
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分析
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分析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建筑设计领域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需求。
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需要更加注重建筑物的环保和节能性能,同时也需要考虑建筑在气候变化条件下的适应性。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对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进行分析。
建筑材料的选择首先,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体现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
随着地球气温不断上升,热浪、台风等极端天气现象频发,建筑物需要选择耐高温、抗风等特性突出的材料。
传统的混凝土、砖瓦等材料可能无法满足新的气候环境下对建筑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要求。
因此,设计师和建筑师需要重新审视建筑材料选择的标准,注重选用更加环保、耐用、抗灾能力强的材料。
节能设计其次,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还表现在节能方面。
全球气温升高导致空调、制冷设备的使用量大幅增加,因此建筑物需要更好地进行隔热、保温设计以减少能源消耗。
同时,在寒冷地区,保暖隔热同样是节能设计的关键。
因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建筑外墙、屋顶等部位的保温隔热性能,采用符合当地气候特点的材料和技术进行设计和施工。
自然资源利用除此之外,气候变化也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
在建筑设计中更多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成为必然趋势。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可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对气候变化产生积极影响。
抗灾性能此外,气候变化也要求建筑设计具备更好的抗灾性能。
例如,在经常遭受台风侵袭的地区,建筑物需要具备较强的抗风能力;在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建筑物需要考虑防水防潮措施;而在地震频发地区,则需要更多关注结构抗震性能。
因此,灾害预防和抗灾需求将成为建筑设计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建筑功能调整最后,随着气候变化条件下人们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的改变,建筑功能也将发生相应调整。
比如,在高温干燥地区人们更加需要遮阳避热空间;而在寒冷潮湿地区人们则更加需要防寒保暖空间。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当地气候条件下人们实际生活需求,调整建筑功能布局和空间利用方式。
建筑设计中的气候适应性与节能措施研究
建筑设计中的气候适应性与节能措施研究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环保与节能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建筑设计领域,气候适应性和节能措施的研究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气候适应性和节能措施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其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第一部分:气候适应性气候适应性是指建筑能够适应不同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特点。
不同地区的气候不同,建筑设计应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进行调整,以提高室内的舒适度和居住质量。
在炎热的地区,可以通过增加防晒设施和自然通风系统来减少使用制冷设备的需求。
在寒冷的地区,可以采用双层窗户和保温材料来增加建筑的保温性能,减少供暖需求。
因此,气候适应性的研究对于提高建筑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至关重要。
第二部分:节能措施为了减少对能源资源的依赖和减少碳排放,节能措施在建筑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建筑的隔热性能来减少能源的消耗。
采用高效的保温材料和合理的隔热设计可以有效地减少能量损失,降低供暖和制冷设备的能耗。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采用高效的照明设备和能源管理系统来降低用电需求。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可以根据环境光强自动调节亮度,以减少不必要的能耗。
第三部分:气候适应性与节能措施的结合在实际建筑设计中,气候适应性和节能措施往往相辅相成。
当我们考虑建筑的气候适应性时,也应该考虑如何在满足舒适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
例如,在热带地区,建筑设计可以充分利用自然光和通风,同时采用节能玻璃和遮阳设备来减少使用空调的需求。
而在寒冷地区,可以利用太阳能和地热能来提供暖气和热水,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因此,气候适应性和节能措施之间的结合对于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和可持续性至关重要。
结论建筑设计中的气候适应性和节能措施是当今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
通过研究建筑的气候适应性,可以使建筑更好地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提高室内的舒适度和居住质量。
同时,采取适当的节能措施,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和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 ,按“潮湿”与“较为潮湿”分级 ,成都地区在同一气候分区 内属“潮湿”一级 。
(5) 表 4 所列室外风速和日照率说明 ,不论冬季和夏季 , 成都地区的室外风速都普遍小于其他城市约 013~211m/ s。 冬季日照率除比重庆高 8 %外 ,也都普遍低于其他城市约 6 %~25 % ,仅及武汉 、南京 、上海等城市的 1/ 2 。尽管冬季日 照率比重庆高 8 % ,但由于成都的冬季相对湿度与重庆相 当 ,气温比重庆低 2 ℃~4 ℃,风速小约 013m/ s ,其综合作用 却使人们有成都比重庆要潮湿阴冷得多的实际冷感反应 。
同理 ,尽管成都的冬季气温普遍高于同气候分区的其他 城市 ,但由于湿度大 、风速小 、日照率低等因素 ,冬季潮湿阴 冷程度并不亚于其他城市 。若以冬季阴冷程度按“严重”和 “较严重”分级 ,成都属同气候分区中冬季阴冷“严重”一级 。 21212 竖向比较
所谓竖向比较 ,就是通过近 50 年的气候统计数据了解 成都地区的气候变化规律 。
关键词 :气候特征 ;气候适应性 ;节能住宅 ;建筑热工设计 ;环境热舒适 中图分类号 :TU111. 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 1933 (2001) 03 - 0063 - 04
1 前言
节能住宅的保温隔热设计 ,必须首先考虑地区的气候特 征所形成的环境热作用 ,以及生活在该地区的人们对气候的 长期适应性 。适宜的室内外气候计算参数 、室内热环境质量 指标和居室的采暖与通风空调作业制度的选择 ,都不能脱离 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居民的气候适应性 。
表 8 成都地区外围护结构冬 、夏室外计算温度变化状况
Ⅰ > 6. 0
冬季室外计算温度/ ℃
D 值
Ⅱ
Ⅲ
4. 1~6. 0 1. 6~4. 0
Ⅳ ≤1. 5
夏季室外计算温度/ ℃
平均 温度
最高 温度 温度 波幅
2. 0 (4. 0)
1. 0 (3. 0)
0. 0 (2. 0)
- 1. 0 29. 2 34. 4 5. 2 (1. 5) (28. 7) (34. 2) (5. 5)
最热 月平 均
相对湿度/ %
风速/ (m/ s) 日照率/ %
最冷 月平 均
全年 平均
最热月 14 时 冬季 平均 最小 平均
夏季 平均
全年 平均
全年 冬季
85 80
70
0. 9 1. 1 1. 1 27 21
(85) (78) (82) (74) (53) (1. 5) (1. 3) (1. 2) (21) (19)
本文作者以成都地区和夏热冬冷气候区其他几个主要 城市的气候数据比较为例 ,着重从地区气候特征与气候适应 性两方面 ,分析其对节能住宅建筑热工设计的影响 ,为节能 住宅建筑热工设计中相关计算参数的确定 ,提供科学与实践 的依据 。
2 地区气候特征
211 比较依据
(1) 成都与同一气候分区中其他城市在同一时期内的相
(5) 相对湿度是最冷月有所减少 ,如表 7 所列为 2 % ,最 热期间则有所提高 ,约 4 % ,总的是变化不大 。近 10 年的风 速比 1980 年 以 前 有 所 提 高 , 冬 季 提 高 016m/ s , 夏 季 提 高 012m/ s ,全年约提高 011m/ s。
212 气候数据反应的一般规律
21211 横向比较 (1) 根据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及设计要求 ,对照表 1 ,表 2
和表 5 ,表 6 ,成都地区最冷月平均温度为 514 ℃~518 ℃,最 热月平均温度为 2514 ℃~2516 ℃,冬季日平均温度小于或等 于 510 ℃的天数为 14 天 ,夏季日平均温度 ≥2510 ℃的天数为 48 天 ,表明成都属我国夏热冬冷气候分区 。按区段分 ,冬冷 在冷温的中间区段 ,因为 ≤510 ℃的冷天很少 ,不足 15 天 ;夏 热在热温的低区段 ,因为 ≥25 ℃的热天也仅只有 48 天 。如 表 9 所列 ,成都属我国夏热冬冷气候区中海拔最高 、大气压 力最小 、年平均气温较低的市区 。但因地处川西盆地西北
(2) 表 1 ,表 3 所列冬季温度状况说明 ,成都地区冬季的 各项温度指标除比重庆略低 2 ℃~4 ℃外 ,普遍高于同气候 区的其他城市约 3 ℃~12 ℃。若按温度指标将夏热冬冷地区 人们对冬季的冷反应以“冷”和“稍冷”分级 ,成都在同气候分 区内属于“稍冷”一级 。
(3) 如表 2 ,表 3 所列夏季温度状况 ,不论是平均温度或 最高温度 ,成都都普遍低于同气候区的其他城市约 2 ℃~ 4 ℃,只是温度波幅或日较差 ,略比部分城市偏高约 011 ℃~ 017 ℃。若以温度指标将夏热冬冷地区人们对夏季的热反应 按“热”和“稍热”分级 ,成都在同一气候分区内属于“稍热”一 级。
62 (109)
61 (102)
日平均温度 ≤5 ℃(8 ℃) 期间内的平 均温度/ ℃
- (6. 5)
- (7. 5)
3. 7 (5. 0)
4. 6 (5. 8)
3. 2 (4. 3)
3. 6 (4. 7)
4. 2 (5. 4)
极端最 低温度
/℃
- 5. 9 - 1. 8 - 18. 1 - 13. 2 - 14. 0 - 10. 1 - 9. 6
极端 最高 温度 /℃
历年极 端最高 温度平 均值
/℃
37. 3 34. 7 (36. 1) (34. 8)
收稿日期 :2001202226 作者简介 :韦延年 (1939 —) ,男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建筑热 环境与建筑节能研究 。
64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第 27 卷
表 7 成都地区室外相对湿度 、风速及日照率变化状况
冬季室外计算温度/ ℃
Ⅰ
Ⅱ
Ⅲ
Ⅳ
2
1
0
-1
-2
-6
-8
- 11
0
-3
-5
-7
-3
-5
-7
-9
-2
-4
-6
-7
-1
-3
-5
-6
夏季室外计算温度/ ℃ 平均 最高 波幅
29. 2 33. 2 32. 4 32. 7 32. 0 31. 2 32. 1
34. 4 5. 2 38. 9 5. 7 36. 9 4. 5 37. 9 5. 2 37. 1 5. 1 36. 1 4. 9 37. 2 5. 1
部 ,四周群山环绕 ,岷江水系贯穿整个地区 ,使冬季湿冷 、夏 季潮湿闷热的盆地热效应 ,又比同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的其他城市更为突出 。
表 9 成都与其他城市的地理位置 、气压 、气温状况
地区 北纬
东经
海拔 /m
大气压力/ hPa 年平均 冬季 夏季 气温/ ℃
成都 30°40′ 104°01′ 505. 9 963. 2 947. 7 16. 2 重庆 29°35′ 106°28′ 259. 1 991. 2 973. 2 18. 3 武汉 30°37′ 114°08′ 23. 3 1023. 3 1001. 7 16. 3 长沙 28°12′ 113°05′ 44. 9 1019. 9 999. 4 17. 2 南京 32°00′ 118°48′ 8. 9 1025. 2 1004. 0 15. 3 上海 31°10′ 121°26′ 4. 5 1025. 2 1005. 3 15. 7 杭州 30°14′ 120°10′ 41. 7 1020. 9 1000. 5 16. 2
历年最低 温度平均
值/ ℃
- 3. 1 0. 2
- 9. 1 - 5. 4 - 8. 6 - 6. 7 - 6. 0
地区
成都 重庆 武汉 长沙 南京 上海 杭州
表 2 几个典型城市的夏季温度状况
最热月平均 温度/ ℃
25. 6 28. 6 28. 8 29. 3 28. 0 27. 8 28. 6
1998 年累计 10 年的统计值 。
表 1 几个典型城市的冬季温度状况
地区
成都 重庆 武汉 长沙 南京 上海 杭州
最冷月 平均温 度/ ℃
5. 4
3. 0 4. 6 2. 6 3. 5 3. 7
日平均温度 ≤5 ℃ (8 ℃)
的天数 - (80)
0 (32)
65 (105)
45 (84)
83 (115)
日平均
温度 ≤ 8 ℃的天 数/ 天
- 1. 1
80
(1. 6) (14) (3. 8) (59)
日平均 温度 ≤ 8 ℃期间 内的平均 温度/ ℃
极端 最低 温度 /℃
历年极 端最低 温度平 均值
/℃
6. 5 - 5. 9 - 3. 1
(6. 0) ( - 3. 6) ( - 1. 0)
表 6 成都地区最热月温度变化状况
(4) 成都地区夏季室外干 、湿球温度差仅 419 ℃,其他城 市均在 518 ℃~912 ℃之间 ,重庆几乎是成都的一倍 。干 、湿 球温差是评价地区空气潮湿程度的因素之一 ,温差小 ,表明 相对湿度大 。又如表 4 所列 ,不论冬季和夏季 ,成都地区的 相对湿度都比其他城市高约 5 %~10 %。若以相对湿度为依
历年极端最高 温度/ ℃
37. 3 42. 2 39. 4 40. 1 40. 7 38. 9 39. 9
历年最高温度 平均值/ ℃
34. 7 39. 1 37. 4 38. 0 37. 4 36. 6 37. 8
表 3 几个典型城市的外围护结构冬 、夏季室外计算温度
地区
成都 重庆 武汉 长沙 南京 上海 杭州
1. 1
1. 2
1. 4
2. 7
2. 6
2. 8
2. 6
2. 6
2.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