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宜徽 I-Hui Chen - 地质材料力学实验室

合集下载

宜里钼矿床地质特征—成因及找矿方向

宜里钼矿床地质特征—成因及找矿方向

宜里钼矿床地质特征—成因及找矿方向谢有炜;陈伟;郑兵华【摘要】宜里钼矿是21世纪初大兴安岭北段发现的一个中—大型规模的斑岩型钼矿床.矿体分布严格受区内F4逆断层控制,呈透镜状、似层状产出,主矿体厚度最大达73.42m,矿床平均品位为0.083%.这里重点阐述矿床的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对与成矿关系密切的F4逆断层、围岩蚀变分带、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时代等进行综合研究分析,认为矿区南段深部可能存在隐伏斑岩体,燕山中期斑岩岩浆内富合成矿物质的气水热液,沿导矿构造F4逆断层运移到上盘配套的次级网脉状裂隙系统中沉淀、堆积、多阶段叠加充填成矿.矿区南段及F4逆断层下盘深部可能还存在一定规模的隐伏钼矿体,仍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为勘查区下一步找矿指明方向.【期刊名称】《物探化探计算技术》【年(卷),期】2016(038)001【总页数】8页(P112-119)【关键词】大兴安岭北段;宜里钼矿;F4逆断层;蚀变分带;成矿物质;矿床成因;找矿方向【作者】谢有炜;陈伟;郑兵华【作者单位】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赣州 341000;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赣州 341000;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赣州 3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2宜里钼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北段钼矿集区内[1],属大兴安岭成矿省东乌珠穆沁旗-博克图 Fe-Mo-Sn-W-Cu-Pb-Zn-Ag-Ag-Cr-萤石成矿亚带[2],大地构造位于兴安地块东南缘与松嫩地块的结合部位,三级构造单元为东乌珠穆沁旗—多宝山奥陶岛弧型活动带。

区域地层除广泛分布的第四系冲积层及风成砂土外,白垩纪火山岩发育,志留纪变质岩零星分布;岩浆岩呈岩株分布有扎文其汗、奎中林场、大二沟、卧罗河4个复式岩体,岩性主要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宜里钼矿位于卧罗河复式岩体的东端;区域褶皱相对不发育,断裂构造简单,断裂主要以北东向为主,次为东西向、北西向及近南北向断裂。

基于随机模拟一致危险性谱的核电厂抗震性能分析

基于随机模拟一致危险性谱的核电厂抗震性能分析

基于随机模拟一致危险性谱的核电厂抗震性能分析张学明;闫维明;何浩祥;孙运轮;宋林琳;陈适才【摘要】为改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对震源传播特性考虑的不足,提出采用随机模拟与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结合的方法,充分考虑反应谱生成中震源机制、传播路径和场地效应等影响,生成更为精确的一致危险性谱.结合核电厂具体场地条件对场地近两千年的历史地震进行模拟,并生成同一超越概率下的一致危险性谱(UHS).为了比较已有的厂址谱(SL-2)和安评报告中的UHS及美国RG1.60谱所生成的地震动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以某核电结构为例,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动力时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反应谱对结构的动力响应差别较大,UHS与SL-2对结构的响应较为接近,且略大于SL-2,但小于美国RG1.60谱.基于随机模拟方法生成的一致危险性谱可为核电厂抗震设计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原子能科学技术》【年(卷),期】2018(052)008【总页数】9页(P1459-1467)【关键词】地震动模拟;一致危险性谱;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核电厂抗震【作者】张学明;闫维明;何浩祥;孙运轮;宋林琳;陈适才【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工程抗震与结构诊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24;北京工业大学工程抗震与结构诊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24;北京工业大学工程抗震与结构诊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24;中核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100193;北京工业大学工程抗震与结构诊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24;北京工业大学工程抗震与结构诊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L48对于重大工程,科学合理地进行抗震设防一直是设计关注的重大技术问题之一[1]。

随着世界上近年大地震的频繁发生及核电厂抗震安全的特殊性要求,核电设计谱的理论及确定方法等问题得到更多的关注。

美国核管理委员会在1973年制定的Regulatory Guide 1.60(简称RG1.60)[2]设计谱在核电厂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其无法反映特定场地的地震动特点,且过于保守。

27295384_关键金属元素铍的原位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27295384_关键金属元素铍的原位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elements with ~ 50% to trace elements as low as 100n × 10 -6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situ analysis
, , , techniques including electron microprobe analyzer laser abla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ion probe mass , , , spectrometry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automatic quantitative analysis system and discuss these instruments how to , , overcome these special difficulties of beryllium minerals obtain the beryllium mineral features from macro to micro minor to non , , destructive qualitative semiquantitative to quantitative major to trace content These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 ; and prospecting of beryllium resources
物、金绿宝石、蓝柱石、磷钙铍石、磷铍钠石、闽江石、孟宪民
石等(车旭东等, ; , ; , ; 2007 Rao et al 2015 Rao et al 2017

碳化硅衬底磨抛加工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碳化硅衬底磨抛加工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第51 卷第 4 期2024年4 月Vol.51,No.4Apr. 2024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碳化硅衬底磨抛加工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罗求发1,3†,陈杰铭1,程志豪1,陆静1,2(1.华侨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福建厦门 361021;2.华侨大学脆性材料产品智能制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福建厦门 361021;3.高性能工具全国重点实验室,福建厦门 361021)摘要:碳化硅衬底难加工的材料特性叠加其大尺寸化、超薄化的放大效应,给现有的加工技术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高效率、高质量的碳化硅衬底加工技术成了当下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碳化硅衬底机械磨抛加工技术和化学反应磨抛加工技术的研究进展,对比各类磨抛技术的特点,指出碳化硅衬底磨抛加工技术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以期为大尺寸碳化硅衬底的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加工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关键词:碳化硅;表面粗糙度;机械磨抛技术;化学反应磨抛技术;多能场辅助磨抛技术中图分类号:TG74 文献标志码:AGrinding and Polishing Technology for Silicon Carbide Substrate:State-of-the-art and ProspectiveLUO Qiufa1,3†,CHEN Jieming1,CHENG Zhihao1,LU Jing1,2(1.Institute of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Huaqiao University, Xiamen 361021, China;2.National & Local Joint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of Brittle Materials Products, HuaqiaoUniversity, Xiamen 361021, China;3.National Key Laboratory of High Performance Tools, Xiamen 361021, China)Abstract:The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of silicon carbide substrate, which are difficult to machine, coupled with its amplification effect of large-sized and ultra-thinned, pose a huge challenge to existing processing technologies. Consequently, the processing technology of high efficiency and high quality for silicon carbide substrate has become a current research focus. In this paper,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mechanical and chemical grinding and polishing technology for silicon carbide substrates is review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grinding and polishing technologies are compared. The challenge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grinding and polishing technologies of silicon carbide substrate is pointed out to provide new ideas and methods for high quality,high efficiency,and low-cost processing of large-size silicon carbide substrate.∗收稿日期:2023-10-1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2005190),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52005190);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21J05060),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Fujian Province (2021J0506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ZQN-1022),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ZQN-102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资助项目(U22A20198),Key Proj⁃ects of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Joint Fund (U22A20198)作者简介:罗求发(1989―),男,福建龙岩人,华侨大学副教授,工学博士† 通信联系人,E-mail:*****************.cn文章编号:1674-2974(2024)04-0140-13DOI:10.16339/ki.hdxbzkb.2024180第 4 期罗求发等:碳化硅衬底磨抛加工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Key words:silicon carbide;surface roughness;mechanical grinding and polishing technology;chemical reac⁃tion grinding and polishing technology;multi-energy field assisted grinding and polishing technology碳化硅相较于第一、二代半导体材料具有更优良的热学、电学性能,如宽禁带、高导热、高温度稳定性和低介电常数等,这些优势使得以碳化硅为代表的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广泛应用于高温、高频、高功率以及抗辐射等极端工况[1-7].作为高性能微电子和光电子器件制造的衬底基片,碳化硅衬底加工后的表面、亚表面质量对器件的使用性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其加工不仅要保证较高的面型精度和亚纳米级的粗糙度,还要避免表面及亚表面损伤[8-14].碳化硅的主要加工过程分为切割、磨削/研磨以及抛光,其中磨削/研磨以及抛光这两道工序是决定碳化硅衬底最终加工质量优劣的关键工序. 由于碳化硅被视为典型的硬脆性难加工材料,其加工过程面临着效率低、成本高以及对环境不友好等问题[15-20].为了获得满足要求的碳化硅衬底,研究人员开发了多种精密磨抛加工技术,根据材料去除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以机械去除为主的机械磨抛技术,以及以化学反应为主的化学反应磨抛技术. 机械磨抛技术通过磨粒的机械作用或叠加特种能量的机械辅助作用来达到快速去除材料并获得良好表面质量的目的,化学反应磨抛技术先使衬底表面材料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较软的变质层,再利用磨粒划擦去除以获得亚纳米级粗糙度的表面质量. 由于碳化硅晶体生长技术的限制,难以获得如硅、蓝宝石等超大棒料晶体,故未来的碳化硅衬底将朝着大尺寸、超薄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对磨抛加工技术的深入研究可以为其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加工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以研究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衬底磨抛加工技术为目的,综述了机械磨抛技术、化学反应磨抛技术的进展. 根据去除机理的不同,划分并总结现有磨抛技术的特点:传统机械磨抛拥有较高的材料去除率,但是其加工质量较差,且损伤严重;而化学腐蚀反应磨抛的加工质量较好,但是较低的材料去除率是其亟待解决的难题;机械诱导反应磨抛以及特种能量辅助机械磨抛能够兼顾加工质量及加工效率,已经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之一.最后根据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绿色发展的要求,对未来大尺寸、超薄化碳化硅衬底的磨抛加工技术进行了展望.1 机械磨抛技术由于碳化硅具有极高的化学稳定性,沿用硅晶圆的化学机械抛光方法难以获得较高的加工效率. 因此,研究人员首先采用传统的机械去除方法以期快速去除前道工序引入的损伤层,并降低表面粗糙度[21].为了进一步提高加工效率和获得较高表面质量,研究人员引入特种能量辅助机械磨抛加工.1.1 传统机械磨抛技术从磨料运动方式来看,传统机械磨抛技术经历了从游离磨料研磨到固结磨料磨削的发展过程,碳化硅衬底的磨抛技术也随之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的游离磨料研磨主要通过研磨盘、工件和磨粒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材料去除的目的,但因磨粒分布不均匀、运动轨迹不可控,难以保证碳化硅衬底的形状精度和表面质量.研究人员[22-23]使用不同的磨料对碳化硅进行加工,发现金刚石磨料拥有较好的材料去除率,且Yu等[23]发现研磨后的碳化硅的表面形状精度有了明显的改善.Yuan等[24]研究不同粒径金刚石的加工效果,他们发现当金刚石粒径为0.5 µm时,可以获得最佳表面粗糙度R a=48.7 nm的碳化硅表面,且材料去除率为3.18 µm/h. Pan等[25]使用金刚石砂轮磨削碳化硅衬底,可以得到表面粗糙度R a=12 nm,且晶圆整体厚度变化(Total Thickness Variation)<3 µm的碳化硅衬底. 固结磨料磨削[26]通过使用固结磨料磨盘或砂轮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磨粒利用率. 但是由于磨粒出刃高度不一致,碳化硅表面会产生严重的划痕和表面、亚表面裂纹,加工后表面质量难以满足抛光前的要求. 研究人员[27-28]通过使用超细磨料砂轮,以纳米磨削方式对碳化硅进行加工,可以获得R a=2 nm左右的表面粗糙度.Huo 等[29]使用纳米磨削加工碳化硅,可以获得小于1 µm 的平面度. 虽然纳米磨削可以获得较低的表面粗糙度,但是存在超细磨料砂轮制作成本高及制作难度大,且加工后仍然会存在亚微米深的裂纹、损伤层等141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 年问题,这些都是其亟待解决的难题. 作为高性能器件的载体,碳化硅衬底要求原子级的表面且无损伤层,研磨及磨削加工后的表面需要进一步通过抛光进行加工.由于抛光使用的是柔性加工工具,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衬底平整度,所以对磨削加工后的翘曲度也有着较高的要求. 研究人员[30-31]使用纳米级的金刚石磨粒对碳化硅衬底进行机械抛光,可以获得亚纳米级的表面粗糙度,但是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及较高的成本. 抛光后的表面损伤及粗糙度虽有所改善,但加工后表面仍然会存在划痕,难以满足衬底原子级表面的要求.典型机械磨抛技术的材料去除机理如图1所示,H x 为相同时间内不同加工方式的材料去除深度. 纳米磨削使用的磨料一般为W1-10的金刚石,其材料去除率高,且表面质量较好,但是超细砂轮造价高导致加工成本较高,并且会残留亚微米深的损伤层.传统磨削使用的磨料一般为W50-100的金刚石,虽然磨料粒度要远高于纳米磨削时使用的磨料,但是由于传统磨削加工时,工具的转速过低,加工区域磨料线速度远低于纳米磨削中的线速度,所以其材料去除率小于纳米磨削,且加工后表面质量较差,损伤层厚达微米级.机械抛光使用的磨料一般为W0.1-3的金刚石磨料,加工后的表面质量较好,但存在划痕和较浅的亚表面损伤层.研磨使用的磨料一般为W0.5-20的金刚石和碳化硅,它的材料去除率及表面质量介于上述3种加工方法之间.1.2 特种能量辅助机械磨抛技术传统的机械磨抛技术可以实现对材料的高效去除,但是加工后较差的表面质量是当前急需优化的方向.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国内外学者引入特种能量来辅助机械磨抛加工,如图2所示.超声振动辅助磨削[32-34]主要通过对主轴添加超声振动的方式辅助磨削;激光辅助加工[35-37]通过激光照射碳化硅表面,达到降低其表面硬度的目的;电火花磨削[38-40]通过磨粒的间歇性放电实现对材料的去除. 特种能量辅助机械磨抛技术在保证较高磨抛加工效率的同时,获得表面质量良好的碳化硅衬底,为超精密抛光加工节约工序余量.超声振动辅助磨削(Ultrasonic Vibration Assisted Grinding , UVAG )是一种新型的精密加工技术,具有提高材料去除率、减小磨削力、提高加工精度和表面完整性等优点,特别是在硬脆材料精密加工中具有显著优势.曹建国等[41]研究了碳化硅的超声振动辅助磨削,他们认为超声振动会导致材料去除量增加,且有利于实现碳化硅衬底的塑性去除.Li 等[42]通过超声振动磨削6H-SiC 薄膜,可获得表面粗糙度低于23 nm 的表面. 振幅由超声电源的输出功率调节,但加工过程中的实际振动振幅会受到磨削力的影响[43],因此Chen 等[44]提出一种在磨削过程中实时监控实际振动幅度的方法,该方法不受工具旋转、冷却液等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激光辅助加工(Laser Assisted Machining , LAM )具有材料损伤小、热影响区小等优点. 通过激光预处理,能降低碳化硅的硬度,从而提高材料去除率,由于加工过程简单且效果显著,加工碳化硅等硬脆材料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Chen 等[45]用激光照射碳化硅切割片的表面,降低碳化硅的硬度,使得磨削加工时的材料去除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Luo 等[46]使用激光辅助加工碳化硅,获得的表面粗糙度与传统磨削图1 典型机械磨抛技术的材料去除机理Fig.1 The material removal mechanisms of typical mechanicalgrinding and polishing techniques图2 不同特种能量辅助机械磨抛技术的原理Fig.2 Principles of different special energy-assisted mechanicalgrinding and polishing techniques142第 4 期罗求发等:碳化硅衬底磨抛加工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相比降低了37%~40%,且亚表面损伤层厚度下降了22%~50.6%. Kim等[47]通过将CO2激光源与机械抛光相结合,首次尝试在浆液环境中进行激光辅助抛光,提高了材料去除率. Abrego等[48]通过激光辅助加工可以使材料去除率相较于传统抛光提高43%. 虽然激光辅助加工的成本较高,但是可以显著提高加工质量及加工效率,同时可以实现混合加工,极大缩短加工时间并且减少加工步骤,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精密加工技术.电火花磨削(Electrical discharge grinding, EDG)是通过石墨轮对工件的间歇放电实现材料的去除[49]. Yan等[50]先使用金刚石作为工具电极进行碳化硅的电火花加工,然后使用金刚石去除电火花加工过程中形成的2~3 µm厚的重铸层,加工后的表面粗糙度为1.85 nm. 电火花加工后,表面会残留较厚的再凝固层和热致微裂纹,为了去除凝固层以及微裂纹,需要在电火花加工后进行多次长时间的抛光处理,故抛光的经济、时间成本较高[51]. 因此,如何减小甚至消除电火花引起的凝固层及微裂纹是电火花磨削亟待解决的难题.1.3 小结传统机械磨抛技术拥有较高的材料去除率,但较低的加工质量使得其只适用于充当超精密抛光的前一道工序,快速去除切割引入的损伤层,控制表面质量,为超精密抛光减少去除余量. 同时由于衬底翘曲度会对超精密抛光过程产生负面影响,在衬底翘曲度较大时,可能会导致衬底表面出现凹凸不平的区域,影响最终的加工质量和精度. 所以在快速去除的同时,还要保证较低的衬底翘曲度. 虽然引入特种能场的方式可以提高机械磨抛加工的加工质量,但同样难以获得满足质量要求的碳化硅衬底. 通过对特种能场加工机理的深入研究,并借助新型在线检测技术对加工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可以有效提高机械磨抛技术的加工质量. 同时,新的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的研发也有助于特种能场辅助机械磨抛技术向高质量化的方向发展.2 化学反应磨抛技术由于高质量的碳化硅衬底需要原子级的表面及较高的面型精度,传统的机械磨抛技术难以获得满足要求的碳化硅衬底. 化学反应磨抛技术通过化学腐蚀或者机械诱导的方式先使衬底表面材料变质钝化,再利用磨粒划擦实现材料去除,可以获得亚纳米级的表面粗糙度且减小甚至消除衬底的表面及亚表面损伤. 根据化学反应产生的方式分为以化学腐蚀为主的反应磨抛技术以及以机械诱导为主的反应磨抛技术. 以化学腐蚀为主的反应磨抛技术可以获得质量较高的表面,但是其材料去除率较低;而以机械诱导为主的反应磨抛技术可以在保证表面质量的同时,拥有较高的材料去除率.2.1 以化学腐蚀为主的反应磨抛技术以化学腐蚀为主的反应磨抛技术的核心是通过化学试剂或特种能场对碳化硅的表面进行氧化腐蚀,从而形成较软的变质层,再通过磨粒划擦将变质层去除. 这类反应磨抛技术以抛光加工为主,其中又细分为化学机械抛光[52-54]、电化学机械抛光[55-58]、等离子体辅助抛光[59-63]、紫外光辅助化学抛光[64]等不同类型的抛光方法.2.1.1 化学机械抛光技术目前业内最主流的化学腐蚀反应抛光技术是化学机械抛光技术(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CMP),化学机械抛光技术是一种在加工过程中利用化学试剂腐蚀和磨粒机械去除复合的方法对衬底材料进行超精密加工的反应抛光技术,能够获得超光滑甚至无损伤的衬底表面. 为了提高化学机械抛光的材料去除率,研究者们分别从提高机械作用和提高化学作用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如图3所示,通过使用较硬的磨料可以有效提高机械作用;改变抛光液的pH值或者加入氧化剂、催化剂可以提高化学作用.1)提高机械作用.Su等[65]使用AI2O3磨料对碳化硅进行抛光,能够得到0.36 µm/h的材料去除率,是使用SiO2磨料的2倍以上.Heydemann等[66]使用金刚石磨粒对碳化硅进行化学机械抛光,发现材料去除率是只使用SiO2磨料的10倍;当向SiO2研磨液中同图3 提高CMP材料去除率的方法Fig.3 Methods to enhance material removal rate in CMP143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 年时加入金刚石磨料和NaClO氧化剂后,其材料去除率提高了15倍,抛光后的表面粗糙度降低了6.28 nm. Lee等[67]使用含有SiO2和金刚石磨粒的抛光液对碳化硅进行化学机械抛光,获得表面粗糙度为0.27 nm 的碳化硅,且材料去除率约为1.8 µm/h.2)提高化学作用. Zhou等[68]研究了pH值对CMP 中化学腐蚀速率的影响,他们发现较高的pH值可以适当加快化学腐蚀速率进而提高材料去除率,在55 ℃且pH值为11的情况下,能够获得0.2 µm/h的最大材料去除率. Aida等[69]研究酸碱性研磨液对抛光碳化硅的影响,发现碱性适合抛光Si面,酸性适合抛光C面. Nitta等[70]发现添加胺之后的过氧化氢抛光液的材料去除率提高了1.7倍,比只使用磨粒的抛光液提高了8倍左右. 由于化学腐蚀速率对化学机械抛光的材料去除率有重要影响,所以研究者们采取了一系列方法来提高化学腐蚀的速率,如引入芬顿反应[71]及催化剂辅助刻蚀技术[72]. Kubota等[73]证实了芬顿反应提高化学机械抛光中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可行性. Lu等[74]在碳化硅的CMP加工中引入芬顿反应,加工后获得表面粗糙度R a为0.187 nm的原子级光滑表面,材料去除率为0.154 µm/h. Hara等[75]提出了催化剂辅助刻蚀技术(Catalyst Referred Etching, CARE)并且对碳化硅进行了加工,其原理是碳化硅被强氧化剂氧化为SiO2,接着SiO2与HF发生反应生成氟硅酸而被去除,从而达到超精密加工目的,加工后的表面平坦无划痕,且表面粗糙度只有0.076 nm,材料去除率为0.1~0.2 µm/h. Pan等[76]研究了不同催化剂的加工效果,结果表明当催化剂为氢氧化钾时,加工后的表面粗糙度为0.174 nm,材料去除率为0.105 µm/h.从碳化硅的化学机械抛光研究中可以看出,通过提高加工中的机械作用以及化学作用都可以提高加工效率,也取得一定效果. 化学机械抛光中最主要的优化方向是平衡化学反应的速率以及机械去除的速率. 当化学反应的速率高于机械去除的速率时,就无法及时去除化学反应生成的软质SiO2层,加工后碳化硅表面会残留一定厚度且成分为SiO2的损伤层;当机械去除的速率高于化学反应的速率时,碳化硅表面还来不及形成软质SiO2层就与磨料接触,导致材料去除率过低. 因此,平衡化学反应速率和机械去除速率能够同时获得较高的表面质量以及材料去除率.2.1.2 特种能场辅助化学机械抛光技术化学机械抛光技术能够获得较高的表面质量,但是较低的材料去除率以及对环境的不友好是其亟待解决的难题. 通过添加特种能场的方式能够替代化学试剂对碳化硅表面进行氧化腐蚀,同时降低化学试剂对环境的影响. 如图4所示,电化学机械抛光技术通过阳极氧化的方式提高化学腐蚀速率;等离子体辅助抛光技术通过等离子体对碳化硅表面进行氧化改性;紫外光辅助化学机械抛光技术通过紫外光及催化剂对碳化硅表面进行氧化腐蚀.有研究者提出在化学机械抛光中引入电场,即电化学机械抛光技术(Electro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 ECMP). 该方法是利用阳极氧化的方式提高化学腐蚀速率,能够有效地提高加工效率,并获得光滑表面. Li等[55]研究了电流密度对电化学机械抛光的影响,他们发现当电流密度超过20 mA/cm2时,阳极氧化和机械去除能够更好地适配,从而提高加工效率. Yang等[77]提出无抛光液的电化学机械抛光,获得了无划痕的碳化硅表面,且表面粗糙度下降至1.352 nm. Chen等[78]对阳极氧化的条件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他们发现当pH=7时,溶液会有更好的氧化效果. Murata等[79]提出一种使用聚氨酯-氧化铈核壳颗粒的无抛光垫的电化学机械加工方法,虽然抛光后表面的划痕没有完全消除,但是材料去除率可达3~4 µm/h. Yang等[80]提出了一种三步无抛光液的电化学机械抛光工艺,可以获得表面粗糙度为0.11 nm的碳化硅表面且材料去除率可以达到图4 特种能场辅助化学机械抛光技术的原理Fig.4 Principles of special energy-assisted chemicalmechanical polishing techniques144第 4 期罗求发等:碳化硅衬底磨抛加工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11 µm/h. 电化学机械抛光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加工方式,利用绿色电能代替了化学试剂,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加工效率也有明显的改善. 由于目前电化学机械抛光都聚焦在小尺寸的碳化硅加工上,随着装备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未来碳化硅的电化学机械抛光将朝着大尺寸、全局平坦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Yamamura等[59]提出了一种利用常压等离子体辐照加工材料的新方法,即等离子体辅助抛光技术(Plasma Assisted Polishing, PAP),其原理是使用等离子体对碳化硅衬底进行辐照,通过羟基自由基来氧化碳化硅衬底表面,形成软质SiO2,再通过软磨料机械去除SiO2变质层,等离子体辐射的表面氧化改性和机械去除相互交替进行,从而达到材料去除的目的. Yamamura等[60]使用氦气等离子体对碳化硅进行辐照,通过纳米压痕试验表明,辐照后碳化硅硬度从37.4 GPa降低至4.5 GPa,然后再使用CeO2软磨料抛光,获得表面粗糙度为0.1 nm的超光滑、无划痕的原子级表面. Deng等[81]使用氦气与水蒸气的等离子体辐照碳化硅衬底,实验证明当氦气中水蒸气浓度在0.022%时,等离子体氧化速率为最高,且当抛光速率大于氧化速率时,能够获得阶梯宽度均匀的原子表面阶梯结构. 目前,从等离子体辅助抛光技术的发展来看,高效率、高精度、低能耗、智能化已成为该技术的发展趋势. 另外,开发更先进的在线检测技术也将成为研究热点,以实现对加工量的准确控制,达到精确去除的目的.研究者们将紫外光催化反应运用到碳化硅的化学机械抛光的过程中,形成了紫外光辅助化学机械抛光技术(Ultraviolet Assisted CMP, UV-CMP). 通过紫外光照射光催化剂产生光催化反应,生成羟基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将碳化硅表面氧化成软质SiO2,再通过磨粒划擦去除SiO2变质层. 紫外光催化反应和磨粒划擦去除相互交替进行,能获得超平坦、超光滑、无损伤的原子级表面. Ishikawa等[82]探究紫外光辅助抛光的可行性,发现在室温下TiO2的光催化作用使得碳化硅表面生成二氧化硅.Tanaka等人[83]研究在紫外光下使用不同催化剂对碳化硅的抛光影响,结果表明,当催化剂为TiO2时,能够获得无损伤、超光滑的原子级表面,且材料去除率为0.313 µm/h. Yan等[84]研究影响紫外光催化反应速率和抛光效果各个因素,发现H2O2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最大,光照强度的影响最小,在最佳参数下进行光催化辅助化学机械抛光,最佳的表面粗糙度为0.423 nm,材料去除率为0.107 µm/h. 寻找新的催化效率更高的光催化剂将是提高UV-CMP材料去除率的重要手段,未来将进一步研究光催化剂以及反应物的最佳摩尔比,以及增强光催化活性的新方法,进而提高磨抛加工的效率.2.2 以机械诱导为主的反应磨抛技术以化学腐蚀为主的反应磨抛技术可以获得理想的碳化硅衬底,但是较低的效率以及对环境的不友好都是其亟须解决的问题. 因此研究人员提出在加工过程中通过机械力划擦诱导化学反应,达到兼顾效率以及表面质量的目的.2.2.1 磨粒划擦诱导碳化硅水反应的反应磨抛技术Lu等[85]提出了一种用于超精密加工的绿色、高效、半固结的磨料工具——SG抛光垫,在仅使用蒸馏水作为冷却液的情况下利用该工具可以获得超光滑、无划痕、几乎无表面损伤的碳化硅衬底表面. 这一技术被称作溶胶凝胶抛光技术,这是一种新型的绿色高效抛光技术,该技术借助软质基体所拥有的柔性特点,实现了磨粒的“容没”效应. “容没”效应是指在抛光加工过程中磨粒接触到加工表面时,由于软质基体的存在,较为突出的磨粒可以产生回弹,进而保证表层磨粒能够近似在同一水平面内对工件进行加工,从而获得均匀的材料去除,以达到更好的抛光效果,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绿色高效抛光技术. Luo等[86]使用金刚石和氧化铝磨料的半固结和固结抛光垫进行了对比试验,发现固结磨料抛光工具的材料去除尺度不均匀,从几纳米到几百纳米不等,很难保持表面的完整性;而使用半固结抛光垫却能够获得具有亚纳米级的光滑无划痕表面,同时在加工后的表面上发现了纳米级厚度的非晶型SiO2.为了研究非晶SiO2的产生原因,罗求发[87]对碳化硅的磨粒抛光去除机理进行了研究,发现在磨粒与衬底表面的机械摩擦作用下,碳化硅表面生成了非晶SiO2. 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该现象本质为磨粒划擦诱导了碳化硅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Cheng 等[88]对碳化硅与水的摩擦化学反应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 发现在纳米尺度中,碳化硅衬底表面在金刚石压头的反复机械作用下被诱导成非晶化的碳化硅,然后非晶化的碳化硅再和水反应生成SiO2;控制碳化硅与水反应的主要因素是载荷和接触状态,其次145。

区域矿产调查的新成果——《中国矿产图集》编制简介

区域矿产调查的新成果——《中国矿产图集》编制简介

区域矿产调查的新成果——《中国矿产图集》编制简介
谢良珍;章雨旭
【期刊名称】《地质通报》
【年(卷),期】2008(27)4
【摘要】第二代《中国矿产图集》(以下简称《图集》)包括《中国黑色有色金属矿产图集》(刘兰笙等主编)、《中国固体燃料非金属矿产图集》(王永勤等主编)和《中国贵金属稀有稀土金属矿产图集》(刘梦庚等主编)3部,反映了除流体矿产和放射性矿产以外的中国所有主要矿产的分布,并简要介绍了各矿种的区域成矿特征,现均已公开出版。

《图集》的编制工作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和原地质矿产部地质调查局(原直管局)主持,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负责实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原地质矿产局(厅)参加。

【总页数】10页(P571-574,中插1-中插6)
【作者】谢良珍;章雨旭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
【相关文献】
1.浅谈地质矿产调查评价甲类项目预算编制中的几个常见问题及相关思考 [J], 宋芳
2.中国地质调查局大宗急缺矿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调查工程整装勘查区基础地质调查与潜力评价工程进展 [J],
3.新疆哈拉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新成果和主要进展 [J], 刘晓煌;张新勇;刘龙龙;李保飞;张枭;宋贺民;鲁世朋;刘玖芬
4.对法国编制“中国经济地图集”的简介与评述 [J], 张克权
5.全国性矿产地清理,初步摸清资源家底
——《中国矿产地质志·中国矿产地分省图集(2020)》正式出版 [J], 王岩;王登红;黄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微震特性的断层检测技术(英文)

基于微震特性的断层检测技术(英文)

基于微震特性的断层检测技术(英文)尹陈【期刊名称】《应用地球物理:英文版》【年(卷),期】2017(14)3【摘要】对非常规油气藏,断层既可以成为油气的流通通道,也可能成为油气藏开采开发的阻碍,体现在(1)导致压裂液的滤失;(2)导致储层水淹;(3)诱发小型地震。

因地震勘探分辨率的影响使得部分小型断层无法被有效检测,该类断层在压裂施工过程中变得异常活跃并释放出大量的微震。

为此,本文总结出一种融合微震时空特征、相对震级、震源机制、振幅、频率的天然断层识别方法。

该方法基于储层力学机理分析天然断层和压裂裂缝激发的力学环境,并得出其时空分布规律;通过引入微地震相对震级的算法对天然断层和压裂裂缝活动所致的微地震事件进行标定,并基于地震位移理论分析天然断层和压裂裂缝所致微震的动力学特征,得出其在频率和振幅存在的差异。

通过微地震地面和井中监测实例的应用和验证,该方法能有效地达到对天然断层和压裂裂缝识别的目的。

【总页数】10页(P363-371)【关键词】微地震监测;天然断层;相对震级;压裂;非常规油气藏;震源机制【作者】尹陈【作者单位】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相关文献】1.基于预裂微震控制爆破技术的隧道断层施工 [J], 李艳青2.基于微震监测技术的断层突水预警预测研究 [J], 李文光;冀东;赵旭3.基于微震监测技术的矿区断层活动研究 [J], 张达;张晓朴;张君;蔡永顺;王平4.基于微震监测技术的断层活化规律及预警研究 [J], 王平; 冯兴隆; 石峰; 刘华武; 蔡永顺; 赵冰峰; 袁本胜; 彭张5.基于微震监测技术的煤炭开采临断层区冲击矿压预测研究 [J], 龙御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7年度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授奖项目

2007年度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授奖项目

编号奖种名称等级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1自然科学奖1基于调和映射的移动网格方法及其应用张平文,汤涛,李若,汤华中北京大学,香港浸会大学2自然科学奖1寒武纪牙形石、胚胎化石、奥斯坦型化石以及其它共存化石的研究董熙平,刘建波,程红,刘政北京大学3自然科学奖1新的肿瘤相关抗原的发现及其应用前景研究陈慰峰,陈红松,冷希圣,彭吉润,尹艳慧,庞学雯,董学员,张华刚,王宏程,李兵,杨小昂,李燕,李云燕,魏来,张毓北京大学4自然科学奖1雌激素及其拮抗剂三苯氧胺诱发妇科肿瘤的分子机制研究尚永丰,张华,伍会健,尹娜,易霞,孙晓静,王丹,吴歌,梁静,李瑞芳,张映,孙露洋,杨笑菡,俞文华,陈宇鹏北京大学5自然科学奖1中药复杂体系成分分析及体内过程研究果德安,叶敏,韩健,杨敏,李烈,张金兰,王朝虹,刘爱华,王巧,盛彧欣,刘荣霞,叶冠北京大学6自然科学奖1准一维纳电子材料与结构的控制生长、加工组装及器件基础刘忠范,张锦,朱涛,吴忠云,李清文,南小林,卿泉,郑激文北京大学7自然科学奖1准脆性材料的宏细观损伤力学研究杨强,冯西桥,周维垣,余寿文,陈新清华大学8自然科学奖1微纳尺度传热的尺度效应及其物理机制过增元,梁新刚,张兴,李志信,陈民,曹炳阳,王玮清华大学9自然科学奖1大气颗粒物及其前体物排放与复合污染特征贺克斌,郝吉明,段凤魁,杨复沫,马永亮,叶伯明,吴烨,陈泽强,姚小红,王书肖,田贺忠,刘咸德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同济大学10自然科学奖1岩石受力红外辐射变化规律与机理研究吴立新,耿乃光,刘善军,邓明德,崔承禹,吴育华,李国华,王川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11自然科学奖1煤基微纳米炭材料的选控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邱介山,梁长海,赵宗彬,周颖,辛勤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12自然科学奖1流动分析联用新技术研究方肇伦,王建华,徐淑坤,徐章润,王世立东北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13自然科学奖1大维随机矩阵理论及其应用白志东东北师范大学14自然科学奖1内耳发育及毛细胞再生的研究李华伟,王正敏,王宇澄,王德辉,刘宏,李厚勇复旦大学15自然科学奖1肝癌转移机理的新发现及其意义钦伦秀,叶青海,汤钊猷,王心伟,关新元,贾户亮,任宁,孙惠川,刘银坤,王鲁复旦大学16自然科学奖1干细胞在异种移植动物体内的分化及肝组织损伤修复的研究曾凡一,黄淑帧,陈美珏,巩芷娟,钱晖,任兆瑞,王舒,胡伟,颜景斌,张艳,王娟,黄文英上海交通大学17自然科学奖1应用高通量组学技术研究重大疾病发生及治疗的分子网络张济,王侃侃,陈竺,陈赛娟,沈志祥,杜艳芝,郑培烝,印彤,方海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上海生科院交大医学院健康所18自然科学奖1苔类植物的分类和地理分布研究朱瑞良,苏美灵华东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19自然科学奖1配合物中弱相互作用与功能体系的可控构筑研究孟庆金,段春迎,郑和根,魏梅林,倪兆平南京大学20自然科学奖1南岭及邻区晚中生代花岗岩、变质基底与岩石圈演化周新民,陈培荣,徐夕生,刘昌实,沈渭洲,舒良树,汪相,于津海,邱检生,朱金初,华仁民,孙涛南京大学21自然科学奖1植物内生真菌代谢物研究谭仁祥,刘常宏,申丽,焦瑞华,吕红南京大学22自然科学奖1非高斯随机系统的抗干扰控制与估计郭雷,孙长银,林崇,陈兵,吴淮宁东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3自然科学奖1基于整体观的中药复杂体系效应物质基础研究方法建立及应用李萍,邹汉法,齐炼文,孔亮,李会军,汪海林,盛亮洪,郭明,陈君,陈学国中国药科大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4自然科学奖1果实采后品质变化及其调控的分子生理机制陈昆松,徐昌杰,李鲜,孙崇德,张波,蔡冲,张望舒,李方浙江大学25自然科学奖1电磁场逆问题分析、计算的数值计算理论和方法研究杨仕友,倪光正,姚缨英,倪培宏浙江大学26自然科学奖1两类硼酸盐激光自倍频晶体生长及激光应用基础研究王继扬,张怀金,李静,邵宗书,蒋民华山东大学27自然科学奖1海洋结构动力检测与振动控制理论研究李华军,王树青,杨和振,刘德辅,董胜中国海洋大学28自然科学奖1几类典型复杂系统的建模、分析与应用吕金虎,陆君安,何克清,禹思敏,陈士华,李兵,吴晓群,周进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广东工业大学29自然科学奖1恶性肿瘤耐药机制研究及其靶向逆转马丁,邢辉,王世宣,周剑锋,徐钢,孟力,高庆蕾,奚玲,陈刚,冯玲,王常玉,翁丹卉,朱涛,吴明富,王薇华中科技大学30自然科学奖1精密运动机构中若干关键动力学与控制问题研究陈学东,严天宏,何学明,王新杰,金建新华中科技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31自然科学奖1生物地质学殷鸿福,谢树成,杨逢清,王永标,王红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32自然科学奖1地下金属矿连续采矿过程与工程可靠性理论研究邓建,古德生,李夕兵,边利,宫凤强中南大学33自然科学奖1金属基固体化合物在微纳空间的结构与合成化学研究苏成勇,康北笙,童叶翔,李高仁,刘鹏,潘梅中山大学34自然科学奖1被子植物重要类群的分子系统发育重建与适应性进化研究施苏华,钟扬,黄椰林,唐恬,周仁超中山大学,复旦大学35自然科学奖1精神疾病及其相关性状的遗传病因学研究李涛,胡迅,孙学礼,马小红,黄颐,王峥,张伟四川大学36自然科学奖1复式河槽水沙运动基本规律研究曹叔尤,刘兴年,杨克君,黄尔四川大学37自然科学奖1电力电子变换器控制新方法的研究周雒维,杜雄,罗全明,周林,付志红,谢品芳,苏向丰重庆大学38自然科学奖1薄膜力学性能表征与评价徐可为,马胜利,张建民,王飞,何家文,黄立业西安交通大学39自然科学奖1服务驱动的跨企业数字化制造执行理论与方法江平宇,孙林岩,周光辉,黄国全,李宗斌,张映锋西安交通大学40自然科学奖1农林废弃物生物质主要组分清洁高效分离及高值化利用研究孙润仓,许凤,刘传富,耿增超,任俊莉,何北海,林鹿,孙金侠,苏印泉,张爱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41自然科学奖1植物适应环境的生理生态学研究安黎哲,冯虎元,赵志光,陈拓,徐世健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42自然科学奖1约束力学系统的对称性与几何动力学梅凤翔,赵跃宇,郭永新北京理工大学,湖南大学,辽宁大学43自然科学奖1复杂系统可靠性若干理论与方法研究蔡开元,文传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44自然科学奖1煤的分子结构与其高效、洁净转化基本反应的关系李文英,谢克昌,冯杰,王宝俊太原理工大学45自然科学奖1常见恶性肿瘤的遗传易感性研究沈洪兵,胡志斌,徐耀初,王心如,卢大儒,陈峰,张正东,马红霞南京医科大学,复旦大学46自然科学奖1非线性系统对称性及其相关研究楼森岳,唐晓艳,陈春丽,阮航宇,贾曼宁波大学,上海交通大学47自然科学奖1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化学键活性关系的理论研究郭庆祥,傅尧,刘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48自然科学奖1白癜风的遗传学研究张学军,杨森,桂金萍,胡志,熊全庚,刘建军,陈建军,刘江波,杜文辉,沈玉君,王再兴,高敏,崔勇,夏青,汪继云,周伏圣,张安平,杨春俊安徽医科大学,湖北襄樊铁路分局中心医院49自然科学奖1石材的金刚石磨粒加工及工具技术基础研究徐西鹏,李远,黄辉,沈剑云,于怡青华侨大学50自然科学奖1提高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气孔调节机制宋纯鹏,张骁,苗雨晨,江静,安国勇,王鹏程,王棚涛,周云,董发才,吕东,宋玉伟,程艳丽河南大学51自然科学奖1湍流分散体系中流体颗粒的破裂和聚并动力学罗和安,吴剑湘潭大学52自然科学奖1神经图像分析与时空系统辨识胡德文,周宗潭,刘亚东,颜莉蓉,武元新国防科学技术大学53自然科学奖1几何相位理论和应用朱诗亮,汪子丹,何广平华南师范大学,香港大学,中山大学54自然科学奖2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的环境归趋与区域环境过程陶澍,卢晓霞,刘文新,徐福留,李本纲,曹军北京大学55自然科学奖2子宫内膜癌相关受体与发病机制的研究魏丽惠,王建六,李小平,屠铮,张晓红,王志启,周蓉,赵超,张育军北京大学56自然科学奖2TiO2介孔薄膜光催化剂及其环境净化应用朱永法,姚文清,尚静,张利,李巍,付洪波,谭瑞琴清华大学57自然科学奖2基于脑电信号的脑-机接口的研究高上凯,高小榕,洪波,张志广,杨福生,程明,王毅军清华大学58自然科学奖2偶氮聚合物的合成、自组装及光响应性研究王晓工,和亚宁,庹新林,李耀邦,邓永红,车鹏超,刘斌清华大学59自然科学奖2电弧热等离子体体系中三维效应的研究李和平,陈熙清华大学60自然科学奖2复杂不确定环境下软计算技术及其应用宋士吉,王凌,吴澄,王熙照,薛小平清华大学,河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61自然科学奖2电能和化学能储存与转换材料的制备、微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研究王新东,邱新平,邢巍北京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62自然科学奖2叠合盆地油气源及其运聚规律研究吕修祥,张水昌,王铁冠,赵孟军,梁狄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63自然科学奖2多媒体信息处理关键技术研究赵耀,袁保宗,裘正定,朱振峰,倪蓉蓉北京交通大学64自然科学奖2纳米多孔材料吸附特性的实验与分子模拟曹达鹏,汪文川,张现仁,邵晓红,黄世萍,彭璇北京化工大学65自然科学奖2肝郁证病证结合计量诊断及逍遥散方证对应的研究陈家旭,嵇波,鲁兆麟,胡立胜,吴崇胜,赵歆,陈青红,赵晖,万霞北京中医药大学66自然科学奖2中医藏象学理论体系的构建研究王琦,吴承玉,盛增秀,刘艳骄,吴承艳北京中医药大学67自然科学奖2多孔多相介质力学及耦合问题的理论、模型化与数值方法李锡夔,张洪武,武文华大连理工大学68自然科学奖2水资源与防洪系统工程可变模糊集理论及方法陈守煜,周惠成,李登峰,熊德琪,王国利大连理工大学69自然科学奖2非线性波浪力对海上工程结构的作用滕斌,李玉成,董国海,宁德志,勾莹,柳淑学,孙大鹏大连理工大学70自然科学奖2几何过程林埜,张元林,陈素娟,郑耀辉,唐亚勇东北大学,香港大学71自然科学奖2闭流形上变换群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吕志复旦大学72自然科学奖2卵巢癌血管生成及其调控的临床前研究丰有吉,尧良清,殷莲华,苏敏,金惠铭,陈晓军,蒋红元,丁景新,何晓明,徐丛剑,金鸿雁,赵凤娣,李晓波复旦大学73自然科学奖2网络环境中的海量数据管理与数据流分析周傲英,周水庚,钱卫宁,宫学庆,王晓玲,沙朝锋复旦大学74自然科学奖2井冈霉素的基因捕捉与组装合成邓子新,白林泉,蹇晓红,李磊,周秀芬,虞沂上海交通大学75自然科学奖2新型高效生物催化剂的发现、性能及用于手性化工过程的方法研究许建和,林国强,李祖义,刘幽燕,潘江,徐毅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76自然科学奖2非线性超声成像及生物组织定征的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龚秀芬,章东,刘晓宙,刘杰惠,叶式公,朱哲民南京大学77自然科学奖2东天山岩浆活动与地壳演化和成矿关系研究顾连兴,张遵忠,吴昌志,唐俊华,郭继春,王银喜,胡受奚,陈世忠南京大学78自然科学奖2创伤性脑损伤与肠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杭春华,史继新,吴伟,陈罡,黎介寿,印红霞,李劲松南京大学79自然科学奖2进化计算与进化神经网络的理论及应用宋爱国,温秀兰,裴文江,徐琴珍东南大学80自然科学奖2神经网络模型的动态特征及优化计算理论曹进德,梁金玲,袁堃,黄鹤东南大学81自然科学奖2构造煤结构演化动力学机制及其地质意义姜波,秦勇,琚宜文,韦重韬,傅雪海,汪吉林,吴财芳,王继尧中国矿业大学82自然科学奖2光正交码、跳频序列和认证码的组合构造葛根年,殷剑兴,朱烈浙江大学,苏州大学83自然科学奖2部分相干激光的机理及其应用林强,蔡阳键,王立刚,朱诗尧浙江大学84自然科学奖2作物镉积累与耐性基因型差异机理研究张国平,邬飞波,程旺大,董静,加法儿浙江大学85自然科学奖2高品质碳纳米管的规模化制备及其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摩擦学应用技术涂江平,张孝彬,陈卫祥,董树荣,程继鹏,王秀丽,刘芙浙江大学86自然科学奖2新型丙烯腈共聚物膜材料的制备与酶固定化研究徐志康,万灵书,黄小军,王振刚,叶鹏,吴健,姚克,聂富强,寇瑞强,车爱馥浙江大学87自然科学奖2有毒有害难降解有机废水控制技术原理及应用研究雷乐成,杨坤,朱利中,周明华,张兴旺,汪大翚浙江大学88自然科学奖2结构复杂系统鲁棒控制理论的研究及应用张焕水,王伟,张维海,卢晓山东大学,大连理工大学89自然科学奖2海洋有机物的生物地球化学杨桂朋,赵学坤,陆小兰,高先池,赵玉慧,王玉珏中国海洋大学90自然科学奖2海水鱼类淋巴囊肿病毒病的研究战文斌,绳秀珍,邢婧,周丽,程顺峰,李强,刁菁中国海洋大学91自然科学奖2食管癌早期预警生物标志物研究徐顺清,李媛媛,周宜开,余红平,王小利,李晓波华中科技大学92自然科学奖2网络结构与优化中的智能计算方法研究许进,魏小鹏,强小利,张强,潘林强,王燕,方刚,董亚非,张社民,石晓龙,刘向荣,张征,崔光照,史晓红,黄布毅,王延峰,范月科,徐崇军,吴秦,周东生,周昌军华中科技大学,大连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93自然科学奖2土木工程结构损伤动力识别的若干关键基础理论问题研究朱宏平,夏勇,王丹生,魏小胜,李林华中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94自然科学奖2非线性守恒律组的数学理论朱长江,赵会江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95自然科学奖2建筑围护结构动态热湿传递特性分析与实验辨识理论与方法研究陈友明,王盛卫,张泠,徐新华,左政湖南大学,香港理工大学96自然科学奖2智能模糊PID控制的研究李涵雄,邓华中南大学,香港城市大学97自然科学奖2现生两栖动物的分子系统发育与生物地理学研究屈良鹄,陈月琴,张鹏,周惠,王秀玲中山大学,新疆师范大学98自然科学奖2华支睾吸虫基因表达谱的建立及其功能研究胡旭初,余新炳,徐劲,吴忠道,伍忠銮,杨光,郑南才,何东苟,吴德,陈守义中山大学99自然科学奖2角蝉总科昆虫系统学袁锋,田润刚,周尧,崔志新,徐秋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00自然科学奖2毛细管电泳在分离测定复杂体系中微量组分的应用陈兴国,胡之德,陈宏丽,齐升达兰州大学101自然科学奖2有序功能纳米薄膜结构的制备与应用研究力虎林,张亚非,陆梅,彭勇,覃东欢兰州大学,上海交通大学102自然科学奖2多普勒雷达资料的反演研究邱崇践,邵爱梅,刘舜,杨毅兰州大学103自然科学奖2测量不确定度的非统计评定方法王中宇,夏新涛,朱坚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南科技大学104自然科学奖2网络交通流的分配理论和模型算法黄海军,高自友,林兴强,杨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105自然科学奖2临界点理论中的流不变集与椭圆型方程的解刘兆理,孙经先首都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106自然科学奖2肺癌发生、侵袭转移及早诊研究王恩华,邱雪杉,李庆昌,贾心善,徐洪涛,吴广平,谢成耀,刘树立,刘楠,赵忱中国医科大学107自然科学奖2概念密度泛函理论及其应用杨忠志,王长生,赵东霞,宫利东辽宁师范大学108自然科学奖2非线性光学新效应与光开关器件物理李淳飞,刘树田,宋瑛林,司金海,王玉晓,李俊庆哈尔滨工业大学109自然科学奖2土木工程全系统全寿命优化设计理论王光远,吕大刚,张鹏,陈艳艳,耿永常,王力,张世海,乔忠,刘玉彬,王东炜,刘晓燕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北京工业大学110自然科学奖2椎间盘退变细胞生物学机制及中药酮类物质调控作用王拥军,施杞,周泉,张珉,周重建,彭宝淦,李晨光,陈棣上海中医药大学111自然科学奖2混沌控制和同步化若干问题陈立群,刘曾荣,周进上海大学112自然科学奖2不同时间尺度的环境演变和物种多样性林振山,沈冠军,崔景安,查勇,倪绍祥,张忍顺南京师范大学113自然科学奖2广义不确定系统的分析与综合徐胜元,邹云,王为群,徐慧玲南京理工大学114自然科学奖2肥胖相关基因表达谱的建立及其功能研究郭锡熔,陈荣华,倪毓辉,王玢,张敏,李晓南,秦锐,费莉,潘晓勤,郭梅南京医科大学115自然科学奖2陶瓷膜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与制备技术孟广耀,夏长荣,彭冉冉,高建峰,刘杏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16自然科学奖2金属材料干摩擦的基础研究张永振,陈跃,上官宝,邱明,孙乐民,杜三明,铁喜顺河南科技大学117自然科学奖2华南及邻近地区森林高等真菌多样性研究吴兴亮,李泰辉,宋斌,戴玉成,杨祝良,沈亚恒,刘波,毕志树,胡炎兴,郑国扬海南大学,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山西大学118自然科学奖2纳米材料的低热固相合成及机理研究贾殿赠,黄玉代,唐新村,刘浪,张丽,曹亚丽,王瑞英新疆大学,中南大学119技术发明奖1卵巢癌抗独特型疫苗(6B11mini)的研究崔恒,冯捷,昌晓红,钱和年,成夜霞,姚煜北京大学120技术发明奖1构件化应用服务器核心技术与应用梅宏,杨芙清,黄罡,王千祥,周明辉,曹东刚北京大学121技术发明奖1力学多场多尺度测试技术及设备方岱宁,谢惠民,裴永茂,刘战伟,冯雪,戴福隆清华大学122技术发明奖1低铁损高塑性冷轧6.5wt%Si高硅钢制备新技术陈国良,林均品,叶丰,王艳丽,梁永锋北京科技大学123技术发明奖1导弹天线罩粘接和强度筛选技术与设备贾振元,郭东明,康仁科,王永青,金洙吉,刘畅大连理工大学124技术发明奖1淬火冷却虚拟生产及智能化工艺装备研究张伟民,陈乃录,顾剑锋,曹福顺,李强,潘健生,左训伟,徐骏上海交通大学,东北特钢集团抚顺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燕山大学125技术发明奖1小型化高性能微波无源元件与天线毛军发,金荣洪,尹文言,耿军平,李征帆上海交通大学126技术发明奖1棉织物前处理关键酶制剂的发酵生产和应用技术陈坚,华兆哲,堵国成,王强,范雪荣,高卫东,吴敬江南大学127技术发明奖1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水果品质智能化实时检测分级技术与装备研究应义斌,王剑平,饶秀勤,蒋焕煜,徐惠荣,刘燕德浙江大学,杭州杭挂机电有限公司128技术发明奖1海洋生物糖库的构建及其开发管华诗,李英霞,于广利,江晓路,于文功,毛文君,耿美玉,王长云,吕志华,赵峡,王远红中国海洋大学129技术发明奖1开关电器性能调控、检测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荣命哲,王建华,王小华,孟永鹏,吴翊,娄建勇,陈玉,陈小林西安交通大学130技术发明奖1小型CMOS天体敏感器关键技术及应用张广军,江洁,魏新国,樊巧云,张晓敏,张新,杨建,郝雪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131技术发明奖1成体干细胞生物学特性与规模化制备技术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赵春华,黎介寿,韩钦,李静,何东南,闫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132技术发明奖1水稻两用核不育系C815S的育成及应用技术与理论基础研究陈立云,唐文帮,肖应辉,刘国华,邓化冰,雷东阳湖南农业大学133技术发明奖2燃煤烟气脱硫废弃物改良碱化土壤陈昌和,徐旭常,李跃进,李彦,孙兆军,王淑娟清华大学,宁夏大学134技术发明奖2高纯度钛硅碳系陶瓷原料的合成与应用技术翟洪祥,黄振莺,李世波,艾明星,周洋,周炜北京交通大学135技术发明奖2天地空立体化森林精准自动计测关键技术产品及其应用冯仲科,臧淑英,蔡体久,姚山,杨伯钢,马钦彦北京林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方测绘仪器公司,东北林业大学136技术发明奖2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研究韩敏芳,彭苏萍,尹会燕,杨志宾,陈鑫,蒋先锋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37技术发明奖2高交互性教学工具的研制与教学信息化系统的创建王树勋,孙晓颖,燕学智,王波,陈建,温泉吉林大学138技术发明奖2长春花生物活性物质高效利用的生态工艺祖元刚,杨磊,唐中华,张琳,赵修华,罗猛,张玉红,张宝友东北林业大学139技术发明奖2矿化垃圾生物反应床处理生活垃圾渗滤液工艺及工程应用赵由才,吴军,牛冬杰,徐迪民,柴晓利,刘福强同济大学,南京大学140技术发明奖2菝葜皂甙元和异菝葜皂甙元抗AD、PD神经变性的作用和机制夏宗勤,胡雅儿,王子玫,孙启祥,张永芳上海交通大学141技术发明奖2新型液体活性染料制备的关键技术蔡再生,常晓虹,黄旭明,吴明华,陈光杰东华大学,佛山南方印染股份有限公司142技术发明奖2土壤农药污染微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李顺鹏,崔中利,何健,洪青,蒋建东,管晓进南京农业大学143技术发明奖2富硒功能农产品的创制与应用胡秋辉,潘根兴,杨方美,徐娟,胡兴锁,郭富坤南京农业大学,南京远望富硒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宜兴市富坤富硒茶业有限公司144技术发明奖2锂离子动力电池关键材料及器件制造技术李新海,张殿浩,曾毓群,王志兴,郭华军,彭文杰,陈卫,冯苏宁,李智华,胡启阳,胡海平,赵丰刚,刘灿,张云河,姜宁林中南大学,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东莞新能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145技术发明奖2净化湿法稀磷酸新技术钟本和,李军,冯永刚,刘钟海,方为茂,陶晓秋四川大学146技术发明奖2消化道定点释药微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郑小林,皮喜田,侯文生,彭承琳,刘洪英,崔建国重庆大学。

岩土材料弹塑性损伤模型及变形局部化分析

岩土材料弹塑性损伤模型及变形局部化分析

第23卷第21期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3(21):3577~3583 2004年11月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Nov.,2004岩土材料弹塑性损伤模型及变形局部化分析*杨强陈新周维垣(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北京 100084)摘要常规的弹塑性模型由于没有考虑到损伤和塑性的耦合作用,难以模拟破坏时由于内部损伤的累积导致的变形局部化剪切带的形成过程,因而,不能很好地反映实际结构的细观破坏机理。

作者采用一种宏细观结合的思路,基于细观损伤力学提出了一个适用于岩土材料弹塑性损伤模型,研究均质材料在外部环境作用下由于损伤和塑性的耦合导致的局部化剪切带的形成过程。

对基体材料服从Drucker-Prager准则的球形孔洞体胞单元提出了一个塑性损伤屈服面,为了反映岩土材料在拉应力和压应力作用下不同的孔洞形成机理,分别采用了球形拉应力和塑性应变的成核机制来建立孔隙率的演化方程,根据塑性损伤屈服面和孔隙率的演化方程,导出了关联流动法则下的岩土材料塑性损伤本构方程。

将笔者提出的岩土材料弹塑性损伤模型,通过用户子程序嵌入到大型商业有限元软件MRAC中。

为了研究塑性和损伤的耦合作用,分别采用Gurson弹塑性损伤模型和Mises弹塑性模型,对Tvergaard 关于自由表面有周期性分布微小形状缺陷的半无限大板在平面应变拉伸作用下剪切带的形成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在模拟变形局部化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采用作者提出的岩土材料弹塑性损伤模型,对平面应力条件下有一个缺陷单元的均质岩土材料单轴受压试件的局部化剪切破坏进行了数值模拟。

关键词岩土力学,岩土材料,体积孔隙率,Drucker-Prager准则,成核机制分类号 TU 4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6915(2004)21-3577-07ELASTO-PLASTIC DAMAGE MODEL FOR GEOMATERIALSAND STRAIN LOCALIZAION ANALYSESYang Qiang,Chen Xin,Zhou Weiyuan(Department of Hydraulic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Abstract Elasto-plastic models can not explain the micro mechanism of shear band formation caused by damage evolution in ductile material due to the neglecting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amage and plastic flow. An elasto-plastic damage model for geo-materials based on micromechanics is proposed and the micro mechanism of shear band formation in homogeneous geo-material is studied. A macroscopic yield criterion for porous geo-materials with matrices of Drucker-Prager yield criterion is given,and a plastic strain-controlled void nucleation model as well as a tensile volumetric stress-controlled nucleation model are proposed for the compressive and tensile stresses,respectively. Moreover,the constitutive relationship of the elasto-plastic damage model with plastic normality flow rule is deduced. This elasto-plastic damage model for geo-materials is embeded into the commercial FEM software MARC as a user’s subroutine. A tensile plane strain specimen with initial shape imperfection on its upper bound which was first analyzed by Tvergaard is investigated through the elasto-plastic damage model and Mises elasto-plastic model,respectively. It is shown that the shear band development is only found in Gurson elasto-plastic damage model. Shear band formation due to void nucleation and growth in a plane stress specimen of homogeneous geo-material with one defect element subjected to uniaxial compression is 2003年12月8日收到初稿,2004年2月8日收到修改稿。

空间混合辐射环境器件单粒子在轨错误率预估及不确定度分析方法

空间混合辐射环境器件单粒子在轨错误率预估及不确定度分析方法

第K期 ! ! 张 付 强 等 空 间 混 合 辐 射 环 境 器 件 单 粒 子 在 轨 错 误 率 预 估 及 不 确 定 度 分 析 方 法
DKL
入 射 到 设 备 舱 中共 同 作 用 到 电 子 器 件 及 系 统 上 产 生 协 合 效 应 严 重 干 扰 电 子 设 备 性 能 评 估 选用和任务执行
摘要针对空间混合辐射对器件单粒子在轨错误率的影响基于典型静态随机存储器利 用 中 国 原 子 能 科 学研究院 ^;#':串列加速器以及钴源总剂量模拟辐照 试 验 装 置 开 展 协 合 效 应 研 究发 展 了 一 种 器 件 在 混合辐射环境下的单粒子在轨错误率计算方法并利用该方法计算了协合效应影响下的航天器典型任 务周期器件的在轨错误率同时分析了器件在轨错误 率 计 算 中 的 不 确 定 度 来 源 并 计 算 了 在 轨 错 误 率 不 确 定 度 结 果 表 明 对 于 该 类 型 器 件 空 间 混 合 辐 射 场 导 致 的 协 合 效 应 将 降 低 器 件 单 粒 子 在 轨 错 误 率 关 键 词 单 粒 子 在 轨 错 误 率 协 合 效 应 不 确 定 度 分 析 混 合 辐 射 中图分类号ERDDeAL'*'!!! 文献标志码Z!!!文章编号'===#TD:'8=8K=K#=DKA#=L &'('=*LA:NJd>*8=8:*J1PU(/5*=ALK
'L=9642B4?363C3):> D3:+6,(4)75<*)6E645'=8K':=9642 8LB4?363C3):> A6,7:);),37:46,?:>39)=964)?)D,2@)+<:>U,6)4,)?*)6E645'===8D=9642

相山铀矿田物化探找矿模式研究

相山铀矿田物化探找矿模式研究

第39卷第3期2022年9月World Nuclear Geoscience世界核地质科学Vol.39No.3Sep.2022相山铀矿田物化探找矿模式研究程纪星,刘祜,李必红,吴国东,陈聪,张濡亮(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中核集团铀资源勘查与评价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摘要]在相山火山盆地1:5万物化探数据基础上,通过对已知铀矿床的平面和剖面物化探异常特征分析,系统总结了相山铀矿床的物化探异常特征,构建了相山铀矿床的物化探异常模型,并以此为依据建立了相山铀矿田高放射性异常、高地球化学元素异常、高磁异常、电阻率异常陡变、重力异常陡变及低阻异常为异常特征的“三高二陡一低”物化探找矿模式,为相山地区铀矿勘查中物化探方法的应用提供了依据,也为该地区的铀成矿预测及钻探工程部署提供了技术支撑。

[关键词]相山火山盆地;1:5万物化探数据;铀矿勘查;物化探异常特征;找矿模式[文章编号]1672-0636(2022)03-0512-12[中图分类号]P631;P632;P619.14[文献标志码]AResearch on the Prospecting Model of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Exploration Methods in Xiangshan Uranium Ore FieldCHENG Jixing ,LIU Hu ,LI Bihong ,WU Guodong ,CHEN Cong ,ZHANG Ruliang(CNNC Key Laboratory of Uranium Resources Exploration and Evaluation Technology,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UraniumGeology ,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data with the scale of 1:50000in Xiangshan volcanic basin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anomalies at Xiangshan uranium deposit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anomalies of the known uranium deposit in plane and profile ,and constructed the geophysical andgeochemical anomaly model of Xiangshan uranium deposit.Based on the above results ,the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prospecting model named “Three-high with two-steep and one-low ”was established ,the model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radioactivity anomaly ,high geochemical element anomaly ,high magnetic anomaly ,steep change of resistivity anomaly ,steep change of gravity anomaly and low resistivity anomaly.This prospecting model will not only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methods in uranium exploration in Xiangshan area ,but alsothe technical support for uranium metallogenic prediction and drilling engineering deployment in this area.Keywords :Xiangshan volcanic basin ;the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data with a scale of 1:50000;uranium exploration ;characters of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anomaly ;prospecting modelDOI :10.3969/j.issn.1672-0636.2022.03.013[基金项目]相山铀矿田高精度物化探勘查项目(编号:物LCW116)与铀矿基地深部成矿条件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7YFC0602603)联合资助。

砂岩质文物内部毛细水运移过程微电极响应特征

砂岩质文物内部毛细水运移过程微电极响应特征

砂岩质文物内部毛细水运移过程微电极响应特征杨海清;陈池威;赵岗;周家源【期刊名称】《工程地质学报》【年(卷),期】2024(32)1【摘要】盐结晶病害是砂岩质文物中最为常见的病害之一,可溶盐溶液在砂岩内部的毛细运移直接影响着文物保存的完整性。

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因素影响下砂岩质文物内部中毛细水运移特征,以大足石刻砂岩材料为研究对象,自主设计了毛细吸水试验及微电极电阻率测试装置,定量分析孔隙结构、孔隙溶液、干湿循环及相对湿度对毛细运移和电阻率分布特征的影响。

结果表明,松散的孔隙结构及较低的相对湿度对毛细运移有促进作用。

毛细运移受可溶盐溶液表面张力影响明显,吸水量和运移速率随表面张力增加呈递增趋势。

干湿循环作用导致内部孔隙扩张使毛细迁移速率加快,同时呈现出试样饱和度和砂岩电阻率的负相关性。

可溶盐的存在极大降低了砂岩的电阻率,通过电阻率的时空分布特征,识别湿润锋的视电阻率范围与试样表层盐结晶劣化区域大致重合,整体趋势沿深度方向呈凹曲面变化。

研究结果揭示了砂岩质文物内部毛细水运移规律,可为合理追踪盐害范围提供理论支撑。

【总页数】13页(P120-132)【作者】杨海清;陈池威;赵岗;周家源【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重庆大学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库区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重庆大足石刻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相关文献】1.泥质砂岩测井曲线响应特征及应用2.基于毛细水运移的平遥古城墙监测预警系统初探3.压裂充填方式对疏松砂岩储层油水运移的影响4.典型石窟砂岩的毛细吸水与变形响应特征5.基于AHFO技术的毛细水运移模型验证试验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对小型堆建立半径可变的应急计划区

针对小型堆建立半径可变的应急计划区

摘 要:根据美国能源部DOE的定义,小型模块化反应堆指功率不超过300MWe的反应堆。其更小的功率密度,更低的事故发生
概率,更缓慢的事故进程,以及更小的场外后果,促使研究设计人员和未来可能的运行人员对应急计划区的大小进行研究。该文对
NRC针对小型堆提出的建立半径可变的应急计划区进行了讨论,认为这一方法具有实际意义。

10 mSv

8 k m处预期剂量 超 过10 mS v,16 k m处的预期剂量低于 16 k m 是
10 mSv
场外应急准备 计划 所有危险—许 可条 件 * 是


注:(1)*N RC将发布许可条件,这些条件 要求 许可证持有者确保已针对所有场区外危险制订了已获得认可的计划。 ( 2) * *工作人员也 会 考虑 为 保 证 当 地 应 急 功 能 需 要充 足 的应 急 基 础 的 地 区 以 及 急性 健 康 效 应 可 能 产生 的 地 区。
根 据 美国能 源 部 D O E 的 定 义,小 型 模 块 化 反 应 堆(以下 简 称“小 型 堆 ”)指 功 率 不 超 过 3 0 0 M We 的反 应 堆 [1]。与 大 型 反应堆 相比,小 型堆 具 有比 三代 压 水 堆 更高 的 安 全 性、更 短 的 建 造 周 期、良 好 的 经济 性 及 应 用的多样 性与灵活 性,是 一 种用 途 广 泛,可 满 足 不 同 需 求 的 堆 型。小 型 堆 在 发电、供 暖、制 氢 、海 水 淡 化 等 多 个 方 面 可 以 灵 活应 用,同 时 还 可解 决 发 展中国家由于电网 规 模 较 小,大 型 堆 发电 不适 用的问题 [2]。近年来,国际上 对小型堆 开展了大 量 研究,美国、俄罗斯、 中国、韩国目前正 走在 小 堆 研发的 前列。

电子探针微区紫外阴极荧光分析系统及在沉积碎屑岩分析中的应用

电子探针微区紫外阴极荧光分析系统及在沉积碎屑岩分析中的应用

电子探针微区紫外阴极荧光分析系统及在沉积碎屑岩分析中的应用第28卷第3期2003年5月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EarthScience)Journalof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Vol.28 No.3May 2003电子探针微区紫外阴极荧光分析系统及在沉积碎屑岩分析中的应用杨勇,陈能松1,22(1.华中科技大学激光院,湖北武汉430074;2.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在JCXA-733电子探针上采用一种实用的微区紫外-可见阴极荧光的探测方案,可以分析样品表面微区的不可见和可见的荧光.荧光的波长和强度特性与物质的成分、结构、缺陷,物质的形成条件、经历、所处环境条件等密切相关.相对于常规的可见阴极荧光测试技术,探测紫外和红外阴极荧光可以在更宽的波段上获取更多更新的样品内在信息.用此方法对河北唐山石英砂岩及其微小次生加大边进行阴极荧光分析,发现它们具有不同的紫外荧光特征,还有对应波长为287nm的辐射损伤色心,由此可以推测至少有两期胶结作用,且石英碎屑来源复杂.这为分析胶结作用期次和碎屑物物源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对于沉积盆地分析和油气储集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关键词:阴极荧光(CL);微区分析;紫外;光谱.中图分类号:P575.4;P588.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383(2003)03-0357-04作者简介:杨勇(1963-),男,副研究员,现在华中科技大学激光院做博士后工作,主要从事与地质相关的测试技术研究.E-mail:**************紫外至红外阴极荧光(CL)分析技术已在地质学、宝石学、晶体生长学、生物、考古、半导体材料、刑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1~13].然而,由于人们认识上和探测技术上的局限,至今仅有少数文献提到有紫外或红外CL存在,真正关注紫外CL并有意识地进行样品微区紫外CL测试分析的很少,至于紫外CL在地质学中的应用研究就更少了,这样就限制了获取信息的范围和探索未知世界的途径.2个与地质相关的紫外CL的研究例子分别是Demars等[13]报道的砂岩中次生石英紫外CL的存在,认为此CL与Li元素杂质或石英晶体缺陷有关,并指出由此CL特征可推测Li元素的输运;Barbarand等发表了磷灰石晶体的阴极发光光谱研究报告,指出磷灰石有一近紫外-蓝色谱峰,但并未强调其地质意义.可见紫外和红外CL在地学中的应用还相当有限,急需开发.在盆地分析中,石英碎屑物的来源和胶结作用期次的识别是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常用的方法就收稿日期:2002-06-08(No.[14][12,13]是常规CL,然而,由于很多胶结物石英没有可见的阴极荧光,用常规的可见阴极荧光方法分析次生石英的胶结期次十分困难,为此,本研究在电子探针上自行设计装配了宽谱CL光谱分析系统,用此系统对河北唐山石英砂岩的碎屑石英和胶结物石英进行了分析,收到了较好效果.本文对该宽谱CL光谱系统的特性和分析结果进行报道.[3~9]1 微区紫外CL光谱分析系统设计由于电子探针结构复杂、精密、紧凑、可用空间极小、激发的微区CL光信号很弱,因此需要对探测系统进行精心设计.本研究具体是在JEOL公司的JCXA-733电子探针上安装自制CL光谱附件,其组成(图1)和设计要点如下:(1)信号弱,要求光学系统尽量简单,CL出射角尽量大,减少信号损失和信号失真.为此,本设计不采用椭圆或抛物面聚光方法,也不采用光纤传导光信号[2,12,13].(2)窗口(兼聚光透镜)材料选用透光范围为170~3500nm的石英玻璃,其厚度足以承[8]358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28卷多期性或多阶段性的鉴别,对分析油气储集有重要作用.此外,此方法对样品无损,有利于宝石和珍贵稀少样品的分析.3 样品及分析方法样品为采自河北唐山地区的海绿石石英砂岩,图1 微区紫外CL探测原理示意图Fig.1SketchmapshowingtheultravioletCLsystem分析对象是其中的碎屑石英及其次生石英[6,9,11,13],分析目的是查明碎屑石英是否存在多源性和胶结物的多期性.将分析样品按电子探针片要求切制,之后喷镀约15nm碳导电薄膜.典型分析区域的镜下素描图如图2所示.在偏光镜下各碎屑石英基本没有区别,3个次生石英之间也没有区别.整个视域除正中间接合部位有污染物外,其他都是干净的石英.在电子探针的偏光镜下石英加大边与碎屑石英间隐约可见淡褐分界线,因而可以明确地区分次生加大边与碎屑石英的边界(图2中虚线部分).在光学显微镜下确定分析微区后,让电子束定点激发;设置分析阴极荧光的波长范围、步长、采样时间后由计算机自动控制获得CL光谱.电子探针的分析条件是:加速电压20kV,探针电流50nA,电子束斑直径约5Lm,激发区直径约8Lm.受大气压力,并保证电镜原有的真空度.(3)选用有效口径大、光损小的光栅单色仪进行分光,挑选对紫外波段敏感,且暗电流小的光电倍增管作为探测器,实际有效波长范围为190~850nm.(4)低噪声前置放大器设计,对超微弱CL采用锁相放大器.(5)信号采集、模数转换、单色仪的驱动控制.(6)控制和分析软件.可以准确控制单色仪的定位、扫描、采样;有定点光谱扫描、定波长样品线扫描、时间延续扫描等多种分析方式;可进行寻峰、峰形分析、峰拟合等数据处理;并可对探测器进行响应度修正,人眼视见函数修正,颜色指数模拟及波长校正等.目前所设计的仪器紫外至可见波段的总体性能是:有效分析波长范围为190~850nm,微弱光探测极限10-15W,CL出射角20b,有效光口径F/6,波长分辨率0.1nm.欲探测更短波长的紫外CL光谱,应选用更高档次的真空紫外单色仪、紫外探测器和紫外窗口材料.仪器改造后完全不影响电子探针原有的任何功能,CL光谱分析、电子探针成分分析、电子显微图像分析可以同时进行,不需要任何转换.4 结果与讨论当电子束轰击样品时,在光学显微镜下用肉眼粗略观察,3个石英加大边Qo1、Qo2、Qo3的CL为极弱的暗黄色,Qd1为蓝色CL,Qd2、Qd3为黄色CL.在2 微区紫外CL的主要分析对象由于绝缘体晶体的禁带宽度大于3eV[1,2],对应的本征波长一般小于400nm,属紫外波段,因此紫外CL分析仪主要的分析对象是人造或天然的纯净绝缘体晶体或禁带宽度很大但含有杂质或有结构缺陷(引入中间能级后导致对应近紫外的能级跃迁)的绝缘体晶体.这些特性使得此方法对晶体生长微环带、微条纹、微区不均匀性的研究,人工晶体粉末、陶瓷晶体、人工晶体薄膜和稀少样品的分析特别有利.在地质上,此方法适用于大多数低含Fe或不含Fe的矿物晶体(Fe在很宽波段对荧光都有强烈吸收,图2 碎屑石英及次生加大边Fig.2Drawingshowingtexturalrelationshipbetweendetr-italquartzandcementquartzforanalysisQd.碎屑石英;Qo.石英次生加大边;数字编号是分析位置号,对应CL图谱上的编号359石英损伤色心谱峰的波长稳定,峰形也稳定且对称,而强度随样品不同变化明显,对鉴别石英的来源有指示意义.图4a是对应图2中编号为7处的CL光谱及用电子束持续轰击5min后重新采集的CL光谱.由图4b可见Qd2和Qd3的CL谱在波长287nm处完全重合,而Qd1不同,也可表明Qd2、Qd3与Qd1之间物源的差异.图3 石英加大边(a)和碎屑石英(b)CL光谱Fig.3CLspectraforcementquartz(a)anddetritalquartz(b)图中波长刻度不是整数是因为进行了波长校正致谢:感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学院张泽民老师、周汉文老师等提供的样品和帮助.参考文献:[1]刘恩科,朱秉升.半导体物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LIUEK,ZHUBS.Semiconductorphysics[M].Shang-hai:ShanghaiScienceandT echnologyPress,1984.[2]张铭诚,袁自强,万固存,等.电子扫描成象及微区分析[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7.ZHANGMC,YUANZQ,WANGC,etal.Electronscanimageandmicro-areaanalys is[M].Beijing:Atomic图4 同一样品(点7)轰击前后CL谱比较(a)和电子束轰击后的碎屑石英CL谱(b)Fig.4Pre-andpost-EBbombardment-inducedCLspectraforthesamedetritalquartz(a)andEBbombard-ment-inducedCLspectraforth edetritalquartz(b)EnergyPress,1987.[3]宋志敏.阴极发光地质学基础[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3.SONGZM.Cathodoluminescencebasicforgeology[M].Wuhan:ChinaUnivers ityofGeosciencesPress,1993.[4]陈丽华,缪昕,于众.扫描电镜在地质上的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CHENLH,MIAOX,YUZ.SEMapplicationingeolo-gy[M].Beijing:SciencePress,1 986.[5]周科子.扫描电镜中的阴极发光技术及其在地学中的应用[J].电子显微学报,1985,4(3):31-40.ZHOUKZ.SEMcathodoluminescencetechnologyandapplicationingeology[J ].JournalofElectronMicro-Ana-lyses,1985,4(3):31-40.[6]程峰,于少勇,邢德敬,等.阴极发光技术在储层研究中的应用[J].断块油气田,1998,5(6):17-19.CHENGF,YUSY,XINGDJ,etal.Applicationofcathodoluminescencetechnologyi nstudyofoilandgasreservoirs[J].FaultageOilandGasField,1998,5(6):17-19.[7]林传易,田淑贵,洪文兴,等.不同变生程度锆石的阴极射线发光谱[J].矿物学报,1992,12(4):323-328.LINCY,TIANSG,HONGWX,etal.Cathodolum-inescen cespectraofzirconswithdifferentdegreesofmetam-ictization[J].ActaMiner alogicaSinica,1992,12(4):323-328.,,.射光测电子束的连续轰击下,所有分析点的CL的颜色变化都是开始为蓝色,几秒后变成黄褐色,5min后所有的CL都是带蓝色色调的黄色.次生石英呈现蓝色的时间极短,几个碎屑石英中Qd2、Qd3由蓝变黄较快,Qd1由蓝变黄较慢.其实,很多石英的CL都有此规律,这与有关公开报道不同.石英加大边的CL光谱特点是:光谱1与2相似,光谱3在紫外区380nm附近差别大(图3a),反映Qo1、Qo2物质来源和生长条件一致,是同一期胶结的产物,而Qo3是另一期的胶结产物.对于碎屑石英,Qd2和Qd3的CL谱十分相近而与Qd1差别大(图3b),表明它们来源不同.对样品上其他区域的分析也有类似结果.由于此样品加大边都只有10Lm左右,与电子束激发区相当,因此未能分析出同一加大边是否是多期生长的产物,但对其他胶结边宽的样品进行此工作将很有意义.本实验的另一个重要发现是,电子束持续轰击样品后所有的石英都产生波长约为287nm的辐射.360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28卷[J].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1997,3(3):129-134.SUNTZ,LIYC,GAOS.PrincipleandapplicationofCR-3m easuringsystemforcathodoluminescence[J].AnalysisandTestingTechnolog yandInstruments,1997,3(3):129-134.[9]方伟.储集砂岩碎屑石英次生加大边定量分析技术及其演变特征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1992,14(1):96-101.FANGW.Quantitativeanalysistechnologyofthesec-ondaryenlargedpore-fri ngesintheclasticquartzofreser-voirsandstones,andanapproachtotheevolu tioncharac-teristicsofreservoirsandstones[J].ExperimentPetroleumGeolo gy,1992,14(1):96-101.[10]傅竹西,吴自勤.阴极射线发光分析方法及其在新材料研究中的应用[J].物理,2000,29(2):96-104.FUZX,WUZQ.Cathodoluminescenceanalysisanditsa pplicationsinnewmaterials[J].Physics,2000,29(2):96-104.[11]DlemosRS,KearsleyAT,PembrokeJW,-plexquartzgrowthhistoriesingraniterevealedbyscan-ningcathodoluminesc encetechniques[J].GeolMag,1997,134(4):549-552.[12]郭常新,傅竹西,施朝淑.阴极射线激发下ZnO薄膜室温紫外发光的超线性增长规律[J].发光学报,1998,19(3):239-241.GUOCX,FUZX,SHICS.Superlinearincreasephe-nomenonofUVluminescence ofZnOfilmundercathodo-luminescentexcitation[J].ChineseJournalofLumin es-cence,1998,19(3):239-241.[13]DemarsC,PagelM,DelouleR,etal.Cathodolum-inescenceofquartzfromsandstones:interpretationofUVrangebydeterminat ionoftraceelementdistributionsandfluid-inclusionP-T-Xpropertiesinauthig enicquartz[J].AmericanMineralogist,1996,81:891-901.[14]BarbarandJ,PagelM.Cathodoluminescencestudyofap-atitecrystals[J].A mericanMineralogist,2001,86:473-484.AnEPMAUltravioletCathodoluminescenceMicro-AreaMeasuringSystem andItsApplicationtoPetrogeneticAnalysisforClasolitesYANGYong1,2,CHENNeng-song2(serInstitute,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2.Facultyof EarthSciences,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WuhanWuhan430074,China;430074,China)Abstract:ApracticaldetectionschemewithJCXA-733EPMA-basedmicro-ultr avioletvisiblecathodolu-minescencehasbeenconstructedtoanalyzebothin visibleandvisibleluminescencephenomenaforthemicro-areasurfaceofsoli dsamples.Thewavelengthandintensityoftheluminescencedependlargelyo ncompos-ition,crystalstructureandcrystaldefectionofthematerials,andalsoonthegro wthconditions,growthpro-cessesandtheenvironmentalconditionswhereo ccurthematerials.Ultravioletandultra-infrareddetectionofsampleswillyield moreinherentinformationoverbroadwaveband.Applicationofthismethodt otheanalysisofthesourceforquartzdetritusandofthegenerationrelationbet weenmicrorimsofsecondaryenlargementquartzinglauconite-bearingquart zsandstonefromTangshanregion,HebeiProvince,revealsboththedistinctfea turesofultravioletluminescenceandtheradiate-damnification-inducedcolorcenterat287nmwavelength.Hence,itcanbededucedthatthissandstoneexp eriencedtwogenerationsofcementationandthatitsquartzdetrituswerederi vedfromcomplexsources.Thistechniqueprovidesanewtoolfortheinvestigat ionintothede-tritussourcesandcementationhistoriesforclasonitesandsho wsagreatsignificancefortheanalysisofsedimentarybasins,oilandgasreservo ir.Keywords:cathodoluminescence(CL);micro-areaanalysis;ultraviolet(UV);s pectrum.。

211274186_地质冶金学研究内容、方法及主要进展

211274186_地质冶金学研究内容、方法及主要进展
年,澳大拉西亚采矿与冶金协会(AusIMM)组织的“从矿 山到选厂”(The Mine to Mill)学术会议提出了地质冶金 学的大致研究思路和方法,直至 2000 年左右,地质冶金学 术语才被广泛的应用 [8]。
地质冶金学涵盖了地质、地质统计学、采矿工程和选冶 工程等多个学科 [9]。其研究旨在提供能够反映矿体内在地质 变异性及其对选冶性能影响的约束。分散的地质冶金学参数 通过地质统计学方法,增加到传统的包含地质和品位分布信 息的资源块模型(Resource Block Model)中,以实现矿 业开发过程的利益最大化。地质冶金学的技术核心是描述矿 体的内部变化性,量化和评估包括地质和矿物学在内的许多 因素对磨矿、浮选、浸出和金属回收过程的影响 [10]。因此, 它是一种将地质、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特征与矿体的选冶性能 联系起来的跨学科方法。地质冶金学与矿山规划相结合,被 用于可行性研究、工艺设计和优化。但需要强调的是,地质 冶金学是作为补充,而不是替代现有的采矿设计优化方法和 矿物加工工艺 。 [11]
地质冶金学(Geometallurgy,简称 Geomet)是一种 描述矿体内在变异性(inherent variability)的技术,其量 化和评估地质冶金参数的空间变化及其对资源开发相关过 程的影响。地质冶金学以地质研究为基础,综合多学科方法 技术,通过原位测试和采样分析获得地质冶金参数的样品数 据集,利用地质统计学估值方法,建立包含资源品位在内的 三维地质冶金学模型,用以辅助矿山采选冶工艺流程和经济 效益优化。然而,地质冶金学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在中国才 刚刚起步 [1-7]。本文在介绍地质冶金学的概念和重要意义基
以矿石采选冶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矿产资源开发,是一项 涉及地质、地质工程、采矿、选矿、冶金、生态、信息技术和 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的复杂工程。传统矿石选冶加工性能研究 以工艺矿物学(Process Mineralogy)为主要内容,通过采 集不同工业类型矿体的代表性样品,经组合后开展化学成 分、矿物组成、显微分析以及选冶试验,据此确定选冶工艺 流程。该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选冶加工参数常常是跨 工业矿体的,二者空间范围有时并不完全一致 ;组合样品降 低了矿体选冶加工参数的变异性 ;组合样的平均品位和加 工性能在实际生产中很难通过配矿(blending)实现 ;工艺 矿物学侧重于选冶加工过程,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其他方面问 题缺少系统研究。

四川乌斯河铅锌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来自原位S-Pb同位素证据

四川乌斯河铅锌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来自原位S-Pb同位素证据

1000-0569/2020/036(12)-3783-96Acta Petrologica Sinica岩石学报doi:10.12954/1000-0569/2020.12.13四川乌斯河铅锌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来自原位S・Pb同位素证据”韦晨1亠叶霖3***李珍立30胡宇思3亠黄智龙1刘玉平1王皓宇3亠WEI Chen1,0,YE Lin1**,LI ZhenLi1,0,HU YuSi1,0,HUANG ZhiLong1,LIU YuPing1and WANG HaoYu1,03.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阳556091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iooz/1.Stake Key Laboratoro of Oro Deposit Geocaemistof,Instituta of Geocte加C o,Chinese Academy Sciences,Gui-yang556091,China0.Universitu of Chiase Academy Scieaoe,Beping120/46,China2/20-09-12收稿,2020-06-07改回.Wei C,YeL,Li ZL,Hu YS,Huang ZL,Liu YP and Wang HY.2020.Metal sources and ore genesis of the Wusihe Pb-Zn deposit iu Sichuan,China:New evidence frcm iu-sita S and Pb isotopes.Acta Petrologica Sinica,36(12):3783-3796,doi:12.12654/1002Z566/2222.12.12Abstrcch Thn Wusihe Pb-9n deposit,located nt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Yangtzn Block,is one of the typical large-scale Pb-9n deposits in thn Sickuan-Yuuean-Guizhon(SYG)metallocenic province with an esticateP Pb+Ze reverse>3.77Mt at an averaa-grade of〜15.7%.Sulfide orePoViec were hosted in the dolostone of Sinian Den-ying Formation,occerring at stratiform,stratoin and lenses with weak waif rock alteration.Sulfide ores are mainly massive,bandeP,breccias,veies and disseminated ores.The mieeraf assemblaae of the Wusihe deposit is relatively simple,iacluuing sphalerite,galeca,hyprothermat dolomite and calcite with pyrite,bitumen and quartz.The ore yegesis of Wusihe remains controversial due te the lack of-6010—31end geochemical stuuies,and relaten views aboot its mieeralization ieceue hyProthermaO sePiLentation,later hyProthermaO superiLposiLon on an exhalative sePiLentatiod and MVT.U this study,in-sith S and Pb isotopes of sulfides(sphalerite,pyrite and galena)from Wusihe ai diLerent staaes were idvestieateP,aiming io:(1)constrain the sources of metals 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rePuceP S;(2)to trace its ore-forming process;and furthee(6)te provide n ew evidence foe understanding the ore genesis.U-sith S isotopic compositions in the Wusihe deposit show diLerent S soorces during ore-forming process.Sulfides at earty ore-staae had sienificant depletion of36S and the 536S values(ranging from+1.3%o te+14.2%o),which map surgest that the H2S was deriveP from a paleo-fetroleem system in hosi rocC;while the-j^S ralues of$010x0at late ore-staae vary from+11.0%o te+23.3%o,C e.,it is enricheP in heavy S isotopes, indicating that it has underaone a marice sulfate thermochemical rePuction of evaporate in ore-hosteP strata.The LA-MC-ICPMS in-sith Pb isotopic ratios of sulfides(sphalerite and galena)show that the ore-forming metals of the Wusihe deposit are mainly deriveP from basement rochs with a small contridution from host roch vie water-roch interaction.Geoloop and in-sith S and Pb isotope data,1x)060^ with earty pubesheP stuuies,surgest that the Wusihe deposit belongs to an MVT Pb-0a deposit,and the metal-9earina U u L mixing with rePuceP S-snricheP Uuid is the kep factor for metaO seOide precipitation.Kep words Sichuan-Yunaan-Guizhop metallopenic provigee;LA-MC-ICPMS in-situ S-Pb isotopes;Soorces of ore-forming metals;Pb-0a migeralization;Ore genesis;Ore-forming process摘要乌斯河铅锌矿床位于扬子板块西南缘,是川滇黔铅锌矿集区代表性大型铅锌矿床之一,估算资源量超过370万吨, Pb+Zc平均品位〜15.7%。

储氢材料虚拟仿真实验的设计与教学实践

储氢材料虚拟仿真实验的设计与教学实践

储氢材料虚拟仿真实验的设计与教学实践
卢洋藩;肖学章;刘芙;程逵;陈立新
【期刊名称】《硅酸盐通报》
【年(卷),期】2024(43)1
【摘要】针对固态储氢材料制备及性能测试线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时间、空间和深度限制,设计建设了虚拟仿真实验。

实验内容包含一类材料、两个体系、两类制备技术、三种性能测试方法,并且结合动画展示材料内部原子级别的反应机理,既让学生亲自体验、直接观察每一步实验过程,又能深入理解实验机理,实现了多个维度的以虚补实和探究型的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提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总页数】4页(P383-386)
【作者】卢洋藩;肖学章;刘芙;程逵;陈立新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G139;TB34
【相关文献】
1.虚拟仿真在矿冶工程材料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评《材料力学实验与创新设计》
2.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绿色建筑设计实验教学平台研究——以安徽建筑大学建筑设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为例
3.虚拟仿真技术在新能源材料设计与制备实验教学中的实践
4.航宇材料结构分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
5.数字孪生支持下虚
拟仿真实验辅助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改革与实践——以“城市社区花园可食植物景观设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生物对沉积的作用

微生物对沉积的作用

为什么嗜盐古菌能诱导形成白云石?
2. 嗜盐古菌细胞表面的羧基官能团能够使水溶 碳酸镁分子[MgCO3(aq)]和水溶碳酸钙分子 [CaCO3(aq)]的生成焓趋近,有利于[MgCO3(aq)] 和[CaCO3(aq)]以1:1的比例进入碳酸盐晶格, 促进镁、钙离子的有序排布,从而形成白云 石。 3. 培养实验发现微生物有机质表面羧基密度偏高 的样品都能诱导白云石的形成(下表)。
提纲
一.前寒武纪微生物对沉积的作用
二.显生宙微生物对沉积的作用
1.微生物在黑色页岩的形成中的作用 1). 微生物与黑色页岩(泥岩)沉积 2). 微生物与粘土岩成岩过程 2.微生物在时错相形成中的作用
1).华南早三叠世时错相沉积(1)
2).华南早三叠世时错相沉积(2)
三. 结语
1) 微生物与黑色页岩(泥岩)沉积
济 阳 抝 陷 沙 河 街 组
李国山等,2014
2).微生物与粘土岩成岩过程
蒙皂石的伊利石化
蒙皂石的伊利石化(蒙皂石 + A13+ + K+ → 伊利石 + Si4+) 与烃类成熟史,页岩地压力,生长断裂的形成,孔隙水化学变化等 有关。在沉积成岩作用期,蒙皂石的伊利石化大致伴随着油气 成熟过程。是沉积成岩阶段所发生的典型地球化学反应之一。
2.微生物在形成原生白云岩中的作用
2.1.白云岩的地史分布
最早的沉积白云岩见于29亿年前,但近来认为 Isua Belt(38亿年)就有微 生物介导的白云岩。它是前寒武系主要沉积类型之一,于元古宙极 盛,超过石灰岩,且可能为原生;显生宙产出少于石灰岩 。
前寒武纪沉积岩中白云石的相对 百分含量
显生宙碳酸盐岩中白云石的相对 百分含量

脆性岩石蠕变裂纹成核宏细观力学机理研究

脆性岩石蠕变裂纹成核宏细观力学机理研究
f u n c t i o n o f t h e d a m a g e p a t h i n f l u e n c e d b y c r a c k n u c l e a t i o n is d e f i n e d b y t he p a r a m e t e r s o f t he size o f d a m a g e c a t a s t r o p h e
关 键 词 岩 石 力 学 ,脆性蠕变,裂纹成核,损伤突变,微震
中图分类号: TU 452
文献标识码: A
do i: 1 0 .6 0 5 2 /0 4 5 9 -1 8 7 9 -2 0 -4 0 0
A STUDY ON MICRO-MACRO MECHANISMS OF CRACK NUCLEATION DURING CREEP IN BRITTLE ROCKS 1}
Li Xiaozhao, Jia Yaxing, Zhang Qishuo, Qi Chengzhi. A study on micro-macro mechanisms of crack nucleation during creep in brittle _________ rocks. Chinese Journal o 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2021, 53(4): 1059-106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eijing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Base o f Construction o f Urban Traffic Infrastructure, Beijing 100044, China)

中心实验室实验技术的历程

中心实验室实验技术的历程

中心实验室实验技术的历程
张义纲
【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
【年(卷),期】1990(000)0S1
【摘要】实验技术是石油地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既依赖于石油勘探的总历程,又依赖于石油地质学术思想的演变。

在50年代,全国各盆地的地层层序尚未确立,沉积相带尚不清楚,为了配合这一需要,实验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侧重于微体古生物鉴定和岩矿鉴定。

微古和岩矿鉴定在石油勘探的早期阶段确实起到了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配上储层物性的孔、渗、饱测定,一般已可满足需要。

在勘探指导思想上认为沉积环境的氧化与还原决定了油源的充
【总页数】2页(P25-26)
【作者】张义纲
【作者单位】地质矿产部石油地质中心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
【相关文献】
1.立足农村水利砥砺奋进,强化技术服务硕果累累——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发展历程及成就 [J], 李仰斌
2.美国机载电子攻击技术进展/陈文奎陶建义美军网络中心战信息系统的构建走向/孟凡松汪勇美军全球信息栅格的接入方式简介/向军肖德政贾鹏印度电子战发展历程/周长仁谢光明美国机载电子攻击技术进展 [J], 陈文奎;陶建义
3.浅谈中心实验室实验技术人员岗位意识与素质 [J], 李华; 魏华; 许晴; 薛奋勤; 刘丽娜; 薛冰
4.浅谈中心实验室实验技术人员岗位意识与素质 [J], 李华; 魏华; 许晴; 薛奋勤; 刘丽娜; 薛冰
5.从海水淡化到能源技术的开拓创新天津大学海水淡化与膜技术研究中心发展历程[J], 王志;王宇新;王世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陳有蘭溪流域山崩與植生狀態在颱風與地震事件中之對應關係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getation and landslide-induced by typhoon and earthquake
along the catchment of Chenyoulan River
陳宜徽 I-Hui Chen
摘要
本研究嘗試利用1996年至2004年陳有蘭溪集水區流域的山崩及植生的分布狀態,來探討彼此間的相對應關係。

研究方法主要是利用賀伯颱風、921地震、桃芝颱風及敏督利颱風等四個事件的航照圖與SPOT衛星影像對於山崩,以及常態化差異植生指標進行數化分析與圈繪判釋,其中生物量的估算是以台大試驗林與林務局的林班資料為參考依據。

地質材料的強度試驗結果,則主要是在探討岩性與山崩的相對應關係。

一般而言,本研究區域內崩塌地上的常態化差異植生指標為介於-0.2至0.2之間,生物量的分布為介於50t/ha至350t/ha之間。

當常態化差異植生指標增高0.1,植生覆蓋率增加20%,高程每升高1000公尺生物量增加80t/ha至100t/ha之間,此意義顯示集水區內的植生指標越高,植生覆蓋率越好,反之則為植生狀態不好的區域。

從山崩的判釋結果中發現,921地震後之崩塌面積比1996年賀伯颱風後增加了2.6倍,生物量減少3.4倍,植生指標減少0.08。

2001年桃芝颱風後崩塌面積比921地震後增加2.1倍,生物量減少1.6倍,植生指標減少0.04。

2004年敏督利颱風後崩塌面積比桃芝颱風後增加1.1倍,生物量減少1.2倍。

植生指標減少0.09。

就崩塌與植生狀態的對應關係來看,921地震後崩塌面積與植生指標有逐漸減少的趨勢,彼此間呈現一個負相關的相對應關係。

就岩石強度及傳波速度與植生狀態的調查結果發現,本研究區域變質岩層的岩石強度介於100MPa至150MPa之間,是南莊層強度的2倍,傳波速度是1.5倍,不連續面密度為2倍,常態化差異植生指標為0.5倍,此結果顯示,常態化差異植生指標和岩石強度、傳波速度及不連續面密度有負相關之對應。

幾次颱風事件中估算之輸砂量為介於0.3Mt至28.7Mt之間,生物量為介於9.4kt至97.4kt之間,此意義顯示,陳有蘭溪在暴雨期間所攜帶大量的沉積物,主要仍以集水區內之地質材料為主,植生作物受沖蝕進入河流內之比例則大約佔有其中的0.36%。

關鍵詞:陳有蘭溪、植生指標、山崩、生物量、921地震
Abstract
In the study, we are trying to find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slide distribution and vegetation along the catchments of Chenyoulan River from 1996 to 2004. We use SPOT satellite imagines and air photos to map the landslide and analysis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of typhoon Herb, 921-earthquake, typhoon Toraji and typhoon Mindulle. We use both the Experimental Forest of NTU and Taiwan Forestry Bureau’s data to estimate the biomass. Using the data from the test of geomaterial to discuss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hology and landslides. In general, the NDVI values of landslide area are between -0.2 to 0.2, and biomass is between 50t/ha to 350t/ha. When NDVI increases 0.1, vegetation cover rates will add 20%, and elevation increase 1000 meters, biomass add around 80t/ha to 100t/ha. It means when NDVI values increase and vegetation cover rates will add in the same time in this study area.
From the mapping of the landslide, we found that in 1999 921-earthquake’s landslide areas are 2.6 times, flux biomass is 3.4 times, and NDVI values decrease 0.08 than typhoon Herb’s. In 2001, typhoon Toraji’s landslide areas are 2.1 times, flux biomass is 1.6 times, and NDVI values decrease 0.04 than 921-earthquake’s. In 2004, typhoon Mindulle’s landslide areas are 1.1 times, flux biomass is 1.2 times, and NDVI values decrease 0.09 than typhoon Toraji’s. It is say that landslide areas have the negative relation with NDVI.
From the result of rock strength, sonic wave test and vegetation, we can find out metamorphic rock strength is between 100MPa to 150MPa. Rock strength and sonic wave test are 2 and 1.5 times than Nanchuang formation. Discontinuities and NDVI values are 2 and 0.5 times than Nanchuang form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NDVI values have negative relation with rock strength, sonic wave test and discontinuities.
In several typhoon events, sediment discharge is from 0.3Mt to 28.7Mt and biomass is from 9.4kt to 97.4kt. It means in rainfall most sediment is from the geomaterial rather than vegetation. Because vegetation is only 0.36% of sediment discharge.
Key words: Chenyoulan River, NDVI, landslide. Biomass, 921-earthquak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