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高考历史二轮优选习题 立德树人热点练 题组(二)正确的国家观——认识国情
2020年高考历史高分训练热点1 家国情怀与认同意识【附解析】
热点1 家国情怀与认同意识热点导读: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历史学科教育角度,涉及家国情怀的关键内容主要包括:(1)中国早期国家文明起源、夏商周至其后古代中国疆域形成及演变;(2)由尧舜禹“部族国家”、夏商周时期“华夏民族国家”,至其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演变及其民族认同的历史理解;(3)由古代中国“天下观”,至近代“中华观”,再至现代社会主义“中国观”的“文化中国”的历史阐释;(4)救亡图存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先天不足”及社会主义制度的选择。
上述内容阐释了当代中国的国家疆域、民族、文化及政治制度的历史性形成,由此所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乃至重要历史制度等,构成家国情怀教育的关键内容。
在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素养不仅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而且是历史学科课程目标中的最高层级,在五大学科核心素养中居于核心地位,在某种意义上可看作是历史教育的根本旨归。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
“家好”与“国好”紧密相连,华夏儿女心怀“家国情怀”是使命,更是担当。
家国情怀是起点也是终点,永不落幕。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由此看,中国人的家国情怀自古便有,不只是说之,更多是行之。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毛泽东的“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都彰显了家国情怀的历史意义,而无数的中国人也在为家庭和谐,国家繁荣的目标奋斗不息。
家国情怀是一盏灯,经过岁月的洗礼,会留下永不磨灭的意义。
家国情怀是使命是担当更是激人奋进的磅礴力量,只有怀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把千万个家庭的幸福生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才能够家兴国兴。
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3热点1民主法制立国之基教师用书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3热点1民主法制立国之基教师用书近几年高考十分重视对热点问题的考查。
社会热点指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引起人们广泛关注、集中评论的人物、事件或现象。
任何现实问题都有历史的源头,但人们更会关注和研究那些深刻影响到自己生活的社会热点问题。
从现实到历史,多视角洞悉社会热点,凸显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
高考命题往往以社会热点为载体,选取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多角度、多层次地设置问题,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体现了“关注热点,贴近生活,强调学以致用”。
热点一民主法制立国之基——公平正义的体现,人类永恒的时代追求引领——热点材料2019年7月7日至8日,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会议强调要把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作为基本任务,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把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为根本目标,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积极深化改革,加强改进政治工作,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
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从古代人们追求公平与正义,到近现代政治体制的变革深刻影响着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
以“从专制、人治到民主、法治的演进”为主线,纵横古今中外的立法治国和法制建设,体现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差异性及相互包容性。
实现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链接——相关知识一、古代人们对公平与正义的追求1.古代中国(1)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地位。
(2)科举制: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
科举制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与公正。
2.古代西方(1)梭伦改革:实行财产等级制度,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的局面,为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分享政治权力的途径。
2023年新高考全国II卷历史试题与答案
2023年新高考全国II卷历史试题与答案
一、选择题
1. 下列哪位是中国明朝的开国皇帝?
A. 李世民
B. 刘备
C. 朱元璋
D. 曹操
正确答案:C
2. 在中国的成立时间是?
A. 1911年
B. 1949年
C. 1945年
D. 1921年
正确答案:D
3. 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的解放战争的胜利?
A. 五四运动
B. 九一八事变
C. 义和团运动
D. 解放军攻占南京
正确答案:D
二、判断题
1.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39年。
正确答案:是
2. 香港回归中国的时间是1997年。
正确答案:是
3. 中国现行宪法是2000年颁布的。
正确答案:否
三、简答题
1. 简述中国文化的特点。
中国文化注重家庭观念和尊重长辈,讲究礼仪和孝道。
同时,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包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儒家思想、道家
思想和等。
中国文化还强调和谐与平衡的价值观,并倡导中庸之道
的思想。
2. 解释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指导党和国家工作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主要包括: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一国两制
和推进祖国统一。
四、论述题
请常年居住在美国的华人理发师小王,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看法。
(略)。
最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讲中国近代政治考点2及答案
:历史专题:中国近代政治考点考点题一题面:周恩说:“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都还在担心我们离工人阶级太远了,我说我们在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共产国际的一些同志听了以后大哗,不以为然。
”对这段话的正确解是()A .中国工人阶级尚未登上政治舞台B .共产国际反对农民参加中国革命.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D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题二题面:图片为民国年间的漫画,画中人物指的是()A .袁世凯B .段祺瑞.张勋D .溥仪题三题面:有西方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
”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 .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B .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清朝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D .总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题四题面:晚清重臣端方上奏朝廷称:“要消灭革命党人,唯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
他所指的“新希望”是()A .利用义和团B .颁布明定国是诏.预备立宪D .南北和谈题五题面: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批准,将每年8月1日定为()A .国民革命军军人节B .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纪念日D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题六题面: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
”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A .提倡维新变法B .鼓励人们向西方习.宣传救国D .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题七题面:国民革命军北伐进军神速,威震全国。
1927年初,全国革命中心也强化训练之北移至图中的( )题八题面:民主人士章乃器曾说:“我们在不久以前,还在欢呼北伐的胜利,以为……我们这样生活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
2024高考历史二轮第一编中国古代史步骤三话题二国家认同__古代中国的民族情感与家国天下情怀课件
(6)晚清“华夷秩序”的崩溃 满清时期:外族入主中原,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满清统治者,背 离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使中国在自我封闭中日渐落后。而当时16世 纪近代资本主义在西欧崛起。17~19世纪,欧美各国相继完成了资产 阶级政治革命和产业革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系以西欧为中心,向 全世界扩展。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华夷秩序”逐渐衰败。随着《辛 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域的形式巩固了华夏族农耕 标志着华夏族已经确立了共同
先秦时期: 经济的共同地域;春秋战国 的语言和文字基础;三皇五帝
华夏族形成 时期,中原大地及其周边各 古史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说
族,不断地凝聚、兼并、扩 明华夏族的共同祖源和族群认
张,形成华夏族
同意识已经产生
秦汉时期: 秦汉王朝拓展疆域的过程中 经济上,重视农耕;政治上,
——汪高鑫《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 [探究]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以何角度进 行华夏认同,并说明这种民族认同的历史影响。(12分)
[点拨] 注意材料出处“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是 史学新论的主旨,分三个层次阐述了对华夏认同而言,强化了文化认 同,传承了中华文明;对少数民族自身发展而言,有利于巩固统治, 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对民族关系而言,促进了民族交融;对 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而言,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送王船”这一民俗的积 极作用。(12分)
[点拨] 史学新论以叙事的形式,介绍了送王船仪式是大陆同台湾同胞民间 文化交流的纽带,它发挥着联系海内外亲人情谊,增进共识,促进民 间文化交流的社会功能。并深层次地阐释了“送王船”这一民俗有利 于弘扬正气,传播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一定程度上起到规范社区成 员行为方式的作用。
最新高考历史二轮优选习题 立德树人热点练 题组(二)正确的国家观——认识国情(考试必备)
题组(二)正确的国家观——认识国情·祖国认同1.公元前7世纪,齐晋两国均以“尊王攘夷”为旗号兴兵起事。
齐桓公北击戎狄,援救燕国,助邢、卫复国;晋文公兴兵勤王,护遭狄人驱逐的周襄王还都复位,继而灭掉潞、甲氏等狄人小国。
这些行为( )A.加快华夏共同体的融合发展B.属于周初分封国间的争权夺利C.导致各地战火不断生灵涂炭D.说明宗法分封制已经彻底瓦解答案 A解析“尊王”突出了华夏国家的主权理念与社会整合意识,周天子仍是华夏政治共同体最高权力的象征,“尊王”就是遵从西周的传统国家政治的有序化,“攘夷”突出了华夏民族的一种自觉的族别意识和自我认同,故A正确;B、C只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符合材料的实质,排除;D表述绝对,错误。
2.墨子认为,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
要从分裂走向统一,实现和谐融洽的“尚同”社会,首先要建立一种普遍承认和人人服从的政治权威,以统一人们的是与非,义与不义。
据此分析,墨子认为尚同社会形成的重要前提是( ) A.认同统一的思想和意识形态B.崇尚法治,反对人治C.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D.实现各家各派的思想融合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墨子的思想。
本题解题的关键语句为建立尚同社会的前提是“首先要建立一种普遍承认和人人服从的政治权威,以统一人们的是与非”,A为正确选项。
B项为当时不存在的思想,C项到秦朝才建立;D项各派的思想融合至今尚未发生,故以上三项均排除。
3.20世纪初,孙中山在《排外与国际法》一文中提到:“各国交际,未尝不视国力之强弱以为进退,而相与结不对等之约”“不平等条约”概念呼之欲出。
这反映了孙中山( ) A.看清了列强侵略的本质B.已明确提出反帝的要求C.具备一定国家主权意识D.主张废除不平等的条约答案 C解析列强侵略的本质是打开中国的市场,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为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创造条件,材料未体现,故A项错误;孙中山明确提出反帝的要求是在20世纪20年代,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孙中山指出了我国近代的条约是在敌强我弱基础上签订的不对等条约,即条约损害了我国的国家主权,故C项正确;D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试题分类汇编(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高三二轮复习试题分类汇编(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选择题1.1954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一宪法体现的两大原则是( )A.公民原则和义务原则 B.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C.人民民主原则和多党制原则 D.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公社原则2.1950年6月28日,经蒋介石授权,国民党“外长”叶公超发表声明,明确表示:国民党接受美国防务计划,但不影响国民党维护中国领土完整之立场。
他特意在声明中表示:“台湾属于中国领土一部分”,“中国对台湾拥有主权”。
毛泽东看到叶公超这个声明后说,“台湾还是蒋介石当总统好”。
这表明毛泽东( )A.支持蒋介石当总统 B.称赞蒋介石一个中国的立场C.同意国民党接受美国防务计划 D.认为新中国的建设急需一个安定的环境3.以下是少儿读物新三字经中的片段,“为大计,方针活,□制度,存□国。
九□年,香港归,九□年,澳门回”。
依次补全该片段应该填入( )A.两、一、七、九 B.一、两、五、七 C.两、两、七、八 D.一、五、七、两4.它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是“中国历史上首创的临时宪法”。
“它”是指(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共同纲领》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D.《临时约法》5.有人说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一国两制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 D.政治协商制度6.1954年1月15日,毛泽东致电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在电报里开列了10种中外各类宪法的书目,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在京的中央委员抽时间阅读:(一)1936年苏联宪法及斯大林报告;(二)1918年苏俄宪法;(三)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四)1913年天坛宪法草案,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五)法国1946年宪法。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政治小专题:国家的统一、民族关系、边疆管理共23页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政治小专题:国家的 统一、民族关系、边疆管理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社会热点押题训练 训练10 家国情怀 祖国认同 民族精神
训练10 家国情怀·祖国认同·民族精神1.在西周《盠驹尊》铭文中,有贵族自称是周天子的“旧宗小子”,在“对扬”天子的宠遇时说:“万年保我万宗!”在《盠方彝》铭文中又说:“万年保我万邦。
”据此可知( )A.宗法关系已成为西周执政基础B.血缘关系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C.宗法与分封制度间的紧密关系D.家国同构是统治者的政治诉求答案 D解析据材料可得周天子的同族人把政治关系和宗法关系视为一体,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血缘关系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在材料中未涉及,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得“万宗”是宗法制下的宗法血缘关系,“万邦”是分封制下的政治关系,反映了西周国家体制与宗法关系密切结合,是宗统和君统合二为一,C项不能反映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据材料“万年保我万宗”“万年保我万邦”可得西周统治者把宗法关系和君臣关系结合在一起,即家国同构的诉求,故D项正确。
2.(2017·河北唐山二模,24)中国许多家族都有叙家谱、族谱的习惯,著名的有“孔氏家谱”,在南方一些地区至今仍对“叙谱”情有独钟。
这种对祖先的崇拜本质上体现了中国( ) A.农耕文化的传承性 B.宗法制度的优越性C.家国情怀的普遍性D.国民心理的劣根性答案 A解析中国农耕文化集合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对祖先的崇拜体现了宗法血缘关系对后世的影响,故A项正确;宗法制度春秋时期已开始瓦解,故B项错误;家国情怀与材料不符,材料强调的是家族情怀,故C项错误;对祖先的崇拜不是国民心理的劣根性,故D项错误。
3.非洲岛国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宣布与台湾“断交”,这是自2000年以来第11个国家与台湾“断交”。
最近巴拿马“驻台湾代表”即将卸任,但并没有宣布新任人选。
这表明( )A.国际社会通力促成中国统一B.台湾当局谋求同大陆的和解C.“一个中国”的认同度增加D.两岸关系迎来了更大的进展答案 C解析国际社会通力促成中国统一材料没有涉及到,故A项错误;台湾当局谋求同大陆的和解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自2000年以来第11个国家与台湾“断交”,巴拿马没有宣布新任“驻台湾代表”表明认可“一个中国”的国家在增多,故C项正确;两岸关系迎来更大的进展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
备考高考历史二轮优选习题立德树人热点练题组(四)正确的文化观——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
题组 ( 四) 正确的文化观——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建性1.美国史学家霍夫斯塔德以为,在西方古代,有为知识而知识者,有为真谛而献身者,有为理想、信念而奋斗不息者,中国没有。
在中国,知识分子之出路与归宿仿佛只有一条,就是投身政治,就是逐于宦途。
产生以上差别的主要原由是()A.大海文明与大河文明的不一样B.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差别C.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差别D.人文主义与儒家思想的对峙答案 C分析 A 项是产生以上差别的影响要素,但不是主要原由,故A项错误;B项是产生以上差别的影响要素,但不是主要原由,故 B 项错误;民主政治可以激发人的民主自由精神,而君主专制下知识分子被统治者严格控制思想,所以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差别是产生以上差别的主要原由,故C项正确; D 项是产生以上差别的影响要素,但不是主要原由,故D项错误。
2.美国 1787 年宪法与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所规定的国家政治制度拥有显然的差别。
造成这类差别的主要原由在于()A.走上近代化的道路不一样B.两国的历史传统不一样C.领导人的社会地位不一样D.国际环境的影响不一样答案 A分析美国的《 1787 年宪法》是其民族独立战争的直接产物,而德国的《德意志帝国宪法》则是封建军事色彩极为浓重的普鲁士王朝战争的产物,两国走上近代化的道路存在着极大的差别,故 A 项正确;这两部宪法,正是两国正式建国的标记,与历史传统有关较小且不是主要原由,故 B 项错误;两方领导人的个人要素不行能成为影响两国近代化差别的根来源因,故 C 项错误;作为国际环境的外因,相同不行能是造成两国政治制度差别的主导要素,故 D 项错误。
3.传统中国农村公众向来使用农历的历纲纪时系统,到清末民国,公历纪时系统、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涉入公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渐渐减弱,农村公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向。
这一趋向深刻反应了()A.新式交通引起公众时间观点转变1B.辛亥革命促进公众生活习惯转变C.经济构造改动引发公众生活嬗变D.小农经济衰败无需使用农事节律答案 C分析资猜中的“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渐渐减弱,农村公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向”,说明经济构造改动引发公众生活嬗变,故答案为 C 项。
北京市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世界近、现代政治经典精讲课后练习二
世界近、现代政治经典精讲题1:近代美、德、法三国曾先后于1787年、1871年、1875年制定和颁布了本国宪法。
三国宪法的相同点主要有()①政权组织实行责任内阁制②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完善③议会一般实行两院制④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A.①②③④ B.①②④C.③④ D.①③④题2:观察以下四幅图片,下列对这四幅图例的说明不正确的是()A.图1反映的现象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B.图2反映的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C.图3反映的历史事件大大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D.从图1到图4反映了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曲折性题3:从下图提取的信息,可以比较完整地表述为()A.二战后的国际格局已从两极转变为多极B.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因其他国家的崛起而震惊C.此画的作者认为“世界秩序”是由核武器拥有国决定的;后起的核武器拥有国相继出现,对两个超级大国构成了威胁D.画家用漫画的手法讽刺所谓新旧世界秩序的差别不过是核武器拥有国家的多少和它们拥有核武器的多少题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认为: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
在一个内部,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不是可持续的。
材料二如果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那么亚当·斯密则是挥动一只看不见的手,为工业革命的推进缔造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这一切使英国成为第一个现代化国家,也迫使整个世界追随着英国向现代化的方向前进,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英国引领了当时世界的潮流,打开了现代世界的大门。
材料三英国于1601年颁布《济贫法》,由教会在全国各地设立济贫院,收容、救济老人、孤儿、残疾人。
1933年,英国颁布《工厂法》,限制儿童的工作时间并为儿童提供教育机会。
根据《工厂法》建立了检查员制度,并制定了有关通风、温度和工作时间之类的规则。
八年级政治认识国情理解国策练习题1
第一单元认识国情理解国策第一课1.1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一、单项选择1.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 )A.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B.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我国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D.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2.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丸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矛盾B.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义B.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D.最终实现共同富裕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算起,至少需要——时间。
( )A.新中国成立一百年B.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五十年C.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百年D.十一届三中全会一百年5.党从( )出发,在科学认识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A.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B.民的意愿C.界和平的大局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6.( )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必须坚持不动摇。
A.的基本路线B.改革开放C.项基本原则D.经济建设7.改革的实质是( )A.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C.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8.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发表的《2004年世界投资拒告》显示,中国是2003年全球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囚家,达到53亿美元。
这说明( ) A.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是我国的强国之路B.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C.我国已进入全面小康社会D.改革与开放辩证统一、不可分割9 .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简而言之是( )A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C .坚持改革开放D.“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10.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D.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11.我国的社会主义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是因为( )①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②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的文化素质还.不够高③仍未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④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2.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面对从未遇到过的所有问题,都要以是否( )为根本判断标准,,①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②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③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④有利于保证公有制的绝对优势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3.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C.艰苦奋斗,自力更生D.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1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 )A.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B.其它各项工作都不重要,只有经济建设最重要C.只是发展经济,其他各项工作暂时搁在一边D.把实现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放在首要地位15.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也就是( )A.坚持公有制,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B.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C.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D.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6.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因为( )A.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物质保证B.四项基本原则是强国之路C.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国家的立国之本D.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17.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是因为( )①党的基本路线是一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路线②党的基本路线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的集中体I见③党的基本路线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路明灯④党的基本路线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A.①②③B.②③④C .①③④D.①③④二、问题探究18、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三、实践与创新20.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科技突飞猛进,综合国力日益强大,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三 聚焦社会热点一 重视“三农”问题,强化立国之路
专题三聚焦社会热点热点一重视“三农”问题,强化立国之路热点演练1.(2012·武汉模拟)有史学家说:“(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
”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 ( )。
A.手工业的发展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C.商品经济的发展D.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2.(2012·深圳模拟) “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商人的逐利投机行为B.男耕女织方式的瓦解C.商人富裕祥和的生活D.作者的重农抑商思想3.(2012·汕头模拟)1958年底,我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劳动和统一分配的体制。
这种体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
A.家庭经营形式被彻底打破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D.工业化的基础增强4.(2012·新余模拟) “农民并非受人蛊惑,‘自觉地’进行反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而是感到切身利益受到损害,‘本能地’起来反对苏维埃”。
为此,苏维埃政府采取的具体对策是 ( )。
A.推行余粮收集制B.实行粮食税收政策C.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D.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5.(2012·苏北四市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
该法授权农业部长,通过同生产者签订和对参与播种面积控制计划的农场主付以直接补贴的方法,使农场主自愿减少农产品的播种面积。
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一般是政府根据市场需求每年确定和公布某些农作物下一季度的播种面积。
凡是农场主同意者,便与政府签订合同,就可以得到优厚的补贴。
——《大生》2008年8月材料二1936年2月国会通过了美国农业部制订的《土壤保持和作物调配法》。
该法案通过给予农场主一定的土地撂荒补贴,限制土地播种面积,减少粮食生产,这次只不过是以土壤保护的名义出现而已,即通过给土地休耕的农场主休耕补贴,换得他们放弃种植,削减粮食生产。
人教历史高考二轮基础习选题:单项选择(8)附解析
人教历史高考二轮基础习选题:单项选择(8)附解析«清明上河图»(局部)B.该图史料价值主要在于其历史信息的完整性C.图像再现了北宋民俗风情是风俗画研究的唯一史料D.诸多研究者对该图研究的角度不同,而结论却一致2.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人均粮食产量比1913年还要低。
同年,中国各地的粮食供应紧张。
这一时期中苏两国农业出现的问题()A、制约了中苏两国工业的发展B、导致了市场经济模式产生C、催生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D、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实施解析:选A。
材料中时间信息〝1953〞年,苏联斯大林模式,中国进行五年计划和三大改造,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制约了中苏两国工业的发展,应选A项。
3.在古希腊,人们通过订立契约,自愿组成国家社会。
在这个国家社会里,每一个人要承担一定的义务,也要放弃自己的一些自由和独立的权利,但独立的人格和尊严除外。
这反映了古希腊()A、提倡民主排斥专制B、格外强调个人的权利C、注重法治反对人治D、具有民主与人文精神解析:选D。
根据材料〝国家社会里,每一个人要承担一定的义务,也要放弃自己的一些自由和独立的权利〞可知,古希腊政治具有一定的民主性,材料前半部分表达了古希腊的民主,而〝独立的人格和尊严除外〞又表达了人文主义的特色,注重人性,应选D项。
4.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到783.9亿元,超过原定计划21%,比1 952年增长128.3%,平均每年增长18%。
其中,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提高到45%。
这种变化反映了()A、三大改造已经完成B、我国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C、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D、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解析:选C。
三大改造1956年已经完成,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我国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是在1952年底,故B项错误;1953-1957年是〝一五〞计划实施时间,故C项正确;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是在19 56年,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下篇(三轮)第2讲 从现实到历史-多视角洞悉时政热点4课时通关 新人教版高三全册
第二讲时政热点四一、选择题1.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使用否决权次数最少的国家,但在必须使用否决权时,中国当然要使用,该出手时,中国一定会出手。
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就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表决时投了反对票。
这表明中国( )①在重大国际事务上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②在涉及民族利益问题上决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③尊重他国人民对自己国家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选择④处理国际问题应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
叙利亚问题属于叙利亚的内政,而中国投下反对票是中国对外政策的体现,与中国的民族利益无关,排除②。
①③④说法均正确,故B项正确。
答案: B2.尼克松曾感叹:“我有幸在逗留了一个星期,这也是改变世界的一个星期。
”他所说的“改变世界”当指( )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苏联被国际社会孤立B.中美关系走向缓和,标志着冷战时代的终结C.中美发表《某某联合公报》,进而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D.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而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解析: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某某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进而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所以尼克松说“这也是改变世界的一个星期。
”答案: C3.美国中央情报局从1958年开始评估中苏关系的发展趋势,每年一个评估报告。
其中1958年的评估报告认为,中苏的同盟是不可能破裂的。
原因有三,一是中苏意识形态一致,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二是政治目标一样,都要走向共产主义;三是敌人一样,都是美国人。
这表明该报告( )A.忽视了中苏两国国家利益的矛盾B.忽视了中苏意识形态的根本分歧C.正确预见了中苏关系发展的走向D.正确指出了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解析:据“中苏意识形态一致”可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苏关系在20世纪60年代走向了破裂,C项说法错误;美国的研究反映出当时世界政治格局仍是两极格局,D项说法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研究报告忽视了中苏两国国家利益的矛盾。
2020版高考历史:“立德树人”题组练(现实热点)题组6
题组6中美贸易战1.“战略目标的冲突和长期海上对抗决定了这场战争的形式——与近四世纪英国所参加的战争相比,它是完完全全的贸易战争。
交战的任何一方几乎都没有入侵对方领土的意图,英国所要求的是至高无上的贸易统治地位……是为了求得海上生存而极力抗争。
”这场发生于17世纪的战争带来的直接影响是()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B.西欧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C.英国建立起“日不落帝国”D.荷兰的殖民霸权逐渐丧失2.近代以来,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形成了单一经济,如印度和埃及的棉花、东南亚的橡胶和锡、南部非洲的黄金和铜、中美洲的热带水果、古巴的蔗糖等。
其历史根源是() A.新航路的开辟促进全球商品流通B.三角贸易推动区域资源优势互补C.亚、非、拉美国家注重发展民族经济D.欧美列强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3.(2018·广东六校第三次联考,33)1841年,德国思想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提出了一个“抽梯子”的观点。
他说:“任何国家,如果依靠保护关税与海运限制政策,在工业与海运事业上达到了这样的高度发展,因此在自由竞争下已经再没有别的国家同它相抗,当这个时候,代它设想,最聪明的办法莫过于把它爬上高枝时所用的梯子扔掉。
”李斯特旨在() A.批评英国的《航海条例》,实行关税保护和海运限制B.呼吁德国要尽快实现统一,发展本国工业和海运事业C.揭露英国的贸易自由政策,侵犯后发工业国家的利益D.讽刺德国不择手段的方式,和英国争夺殖民霸主地位4.(2018·山东济南模拟)据统计,在1913~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
这表明()A.经济危机并没对世界工业造成很大破坏B.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C.凯恩斯主义的盛行推动了世界工业的发展D.国际关系持续恶化影响了世界贸易发展5.2017年1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上任后的第一份行政命令,正式宣布退出旨在促进亚太地区贸易自由化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2月8日,英国议会下议院投票通过政府提交的脱离欧盟法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资料专题
题组(二)正确的国家观——认识国情·祖国认同
1.公元前7世纪,齐晋两国均以“尊王攘夷”为旗号兴兵起事。
齐桓公北击戎狄,援救燕国,助邢、卫复国;晋文公兴兵勤王,护遭狄人驱逐的周襄王还都复位,继而灭掉潞、甲氏等狄人小国。
这些行为( )
A.加快华夏共同体的融合发展
B.属于周初分封国间的争权夺利
C.导致各地战火不断生灵涂炭
D.说明宗法分封制已经彻底瓦解
答案 A
解析“尊王”突出了华夏国家的主权理念与社会整合意识,周天子仍是华夏政治共同体最高权力的象征,“尊王”就是遵从西周的传统国家政治的有序化,“攘夷”突出了华夏民族的一种自觉的族别意识和自我认同,故A正确;B、C只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符合材料的实质,排除;D表述绝对,错误。
2.墨子认为,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
要从分裂走向统一,实现和谐融洽的“尚同”社会,首先要建立一种普遍承认和人人服从的政治权威,以统一人们的是与非,义与不义。
据此分析,墨子认为尚同社会形成的重要前提是( ) A.认同统一的思想和意识形态
B.崇尚法治,反对人治
C.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D.实现各家各派的思想融合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墨子的思想。
本题解题的关键语句为建立尚同社会的前提是“首先要建立一种普遍承认和人人服从的政治权威,以统一人们的是与非”,A为正确选项。
B项为当时不存在的思想,C项到秦朝才建立;D项各派的思想融合至今尚未发生,故以上三项均排除。
3.20世纪初,孙中山在《排外与国际法》一文中提到:“各国交际,未尝不视国力之强弱以为进退,而相与结不对等之约”“不平等条约”概念呼之欲出。
这反映了孙中山( ) A.看清了列强侵略的本质B.已明确提出反帝的要求
C.具备一定国家主权意识D.主张废除不平等的条约
答案 C
解析列强侵略的本质是打开中国的市场,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为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创造条件,材料未体现,故A项错误;孙中山明确提出反帝的要求是在20世纪20年代,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孙中山指出了我国近代的条约是在敌强我弱基础上签订的不对等条约,即条约损害了我国的国家主权,故C项正确;D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
4.新中国初期,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了大量半工半读的学校。
改革开放后,九年制义务教育逐渐普及。
对这一变化的合理解读是( )
A.我国的教育模式发生了变化
B.我国的基本国情发生了变化
C.我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变化
D.我国的教育方针发生了变化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力的增强九年制义务教育才逐渐普及,即是由于国情发生了变化而变化的,选项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教育模式未发生变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教育体制未发生变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教育方针未发生变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5.在古希腊人心目中,酒神狄奥尼索斯象征着协调、融合和统一。
梭伦改革前后,酒神的形象大量地出现在瓶画等艺术作品上。
在雅典民主政体巩固和发展的过程中,城邦对狄奥尼索斯崇拜活动进行了细致的管理。
这一现象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形成过程的突出特点是( ) A.以宗教活动为纽带
B.建立在不断妥协的基础之上
C.以文化认同为基础
D.通过城邦的公共活动来促进
答案 C
解析由材料“酒神狄奥尼索斯象征着协调、融合和统一”“酒神的形象大量地出现在瓶画等艺术作品上”“城邦对狄奥尼索斯崇拜活动进行了细致的管理”可知,雅典民主政治形成
过程中注重以文化认同为基础,C正确;材料所述并非是宗教画,A不正确;B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涉及公共活动的相关信息,D不正确。
6.1883年,在俾斯麦的主持下,国会通过的《疾病保险法)规定:社会保险不考虑缴费者的身份、民族、地位、性别。
这一规定( )
A.打破了容克地主对权力的垄断
B.有助于增强民众的国家认同感
C.消除了工人运动对社会的威胁
D.加强了帝国议会的行政监督权
答案 B
解析社会保险不考虑缴费者的身份、民族、地位、性别,这属于社会福利领域,这并不能说明权力的垄断被打破,故A错误;材料反映了社会福利的全民性,有助于增强民众的国家认同感,故B正确;社会保险并不能消除工人运动,故C错误;社会保险的普遍性与帝国议会的行政监督权无关,故D错误。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的竞争环境,强化了人们对各自国家的认同。
秦统一中国使一统天下的国家观获得政治上的实现。
到了西汉,“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更进一步地被意识形态化。
自汉魏之际开始,对国家忠诚被凸显出来,唐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的很多例证,也证明了这一点。
两宋士人基本达成一种道德共识:凡沾旧国一命之恩者。
不应再改仕新朝。
面对金兵的南下,华北民间自发组织的“民兵”、“忠义军”等抗金武装表现突出。
清代在修撰《明史》时也专设《贰臣传》以待明朝降臣,这可看作是加强国家认同的一种举措。
——摘编自姚大力《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材料二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
后来,同盟会在政纲中又阐述了排满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之间的逻辑。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誓词中庄严宣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随后,在清帝退位诏书中也承认:“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位共和立宪国体”。
这表达出满洲人对新国家的认同。
——据《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清帝退位诏》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传统国家观的变化趋势,并简析这些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国家观相比,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国家观
有何发展,并对其予以简要评价。
答案(1)趋势:从对地方政权的认同发展为对大一统国家的认同;从政治上的认同到意识形态的认同;从上层统治者的认同逐渐向社会下层百姓的认同扩展;对本朝的认同逐步强化。
原因: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或“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统治者强化集权统治的影响;客观社会环境因素(如民族对立、政权并存等)的推动等。
(2)发展:突出主权在民;认同共和国,反对封建专制;强调对不同族群利益的尊重;平等对待各民族。
评价:立足于救亡的现实需要;代表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或“推动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强化了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有利于保证我国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或“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