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章 数学模型及其转换
运筹学第3章:运输问题-数学模型及其解法
整数规划模型
01
整数规划模型是线性规划模型 的扩展,它要求所有变量都是 整数。
02
整数规划模型适用于解决离散 变量问题,例如车辆路径问题 、排班问题等。
03
在运输问题中,整数规划模型 可以用于解决车辆调度、装载 等问题,以确保运输过程中的 成本和时间效益达到最优。
混合整数规划模型
混合整数规划模型是整数规划和线性规划的结合,它同时包含整数变量和 连续变量。
运筹学第3章:运输问题-数学模 型及其解法
目录
• 引言 • 运输问题的数学模型 • 运输问题的解法 • 运输问题的应用案例 • 结论
01 引言
运输问题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运输问题是一种线性规划问题,主要 解决如何将一定数量的资源(如货物 、人员等)从起始地点运送到目标地 点,以最小化总运输成本。
总结词
资源分配优化是运输问题在资源管理 领域的应用,主要解决如何将有限的 资源合理地分配到各个部门或项目, 以最大化整体效益。
详细描述
资源分配优化需要考虑资源的数量、 质量、成本等多个因素,通过建立运 输问题的数学模型,可以找到最优的 资源分配方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最大化整体效益。
05 结论
运输问题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生产计划优化
总结词
生产计划优化是运输问题在生产领域的应用,主要解决如何合理安排生产计划, 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详细描述
生产计划优化需要考虑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的生产、成品的销售等多个环节,通 过建立运输问题的数学模型,可以找到最优的生产计划和调度方案,提高生产效 率,降低生产成本。
资源分配优化
发展趋势
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运输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需要更高级的数学模型和算法来 解决。同时,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运输问题的解决方案将更加智能化和
数学建模第三章解答
1) 双方经济制约大于双方军备刺激时,军备竞赛 才会稳定,否则军备将无限扩张.
2) 若g=h=0, 则 x0=y0=0, 在 > kl 下 x(t), y(t)0,
即友好邻国通过裁军可达到永久和平.(如:美,加)
模型的定性解释
模型
x(t) x ky g
y (t
)
• 提高阈值 1/ 降低 (=/)
SIR模型
,
(日接触率) 卫生水平
(日治愈率) 医疗水平
• 降低 s0
提高 r0
s0 i0 r0 1
群体免疫
模型4
预防传染病蔓延的手段
• 降低日接触率 • 提高日治愈率 • 提高移出比例r0
以最终未感染比例s和病人比例最大值im为度量指标.
N[s(t t) s(t)] Ns(t)i(t)t
di dt ds dt
si si
i
i(0) i0 , s(0) s0
无法求出 i(t), s(t)
的解析解
用MATLAB 求数值解
模型4
预防传染病蔓延的手段
传染病不蔓延的条件——s0<1/
平衡点P0(x0,y0)
~
代数方程
的根
cx dy 0
记系数矩阵
A
a c
b
d
p (a d ) q det A
p>0且q>0 p<0或q<0
平衡点 P0稳定 平衡点 P0不稳定
军备竞赛
模型
x(t) x ky g
y (t )
lx
应变式传感器课程设计
应变式传感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应变式传感器的原理,掌握其组成结构及工作方式。
2. 学生能够描述应变式传感器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了解其优缺点。
3. 学生掌握应变式传感器的数学模型及其转换关系。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应变式传感器的电路连接,进行简单的数据采集。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测量中的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和分析。
3. 学生能够运用应变式传感器设计简单的实际应用项目,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应变式传感器,培养对物理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2.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培养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学生了解传感器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对科技创新的认识,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二年级物理选修课程,旨在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应变式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学生特点:高二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和实验操作能力,对传感器技术有一定了解,但对实际应用尚缺乏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分解,使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以此为基础,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应变式传感器原理及结构- 介绍应变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分析应变片的结构和材料- 讲解应变式传感器的电路连接方式2. 应变式传感器的数学模型- 探讨应变式传感器的转换关系- 引导学生建立应变式传感器的数学模型- 实例分析应变式传感器的数学模型应用3. 应变式传感器的应用- 介绍应变式传感器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领域- 分析应变式传感器的优缺点- 案例展示应变式传感器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4. 实践操作与数据处理- 安排学生进行应变式传感器的电路连接及数据采集-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数据的初步处理和分析- 引导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运用应变式传感器进行解决方案的设计5. 教学进度安排- 原理及结构:2课时- 数学模型:2课时- 应用:2课时- 实践操作与数据处理:4课时教材章节关联:- 第二章 传感器原理- 第三章 传感器数学模型- 第四章 传感器应用- 附录 实验操作指导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信息论-第3章+信道的数学数学模型及分类
信道传递概率不同,平均互信息量不同 一定存在一种信道,使平均互信息量最小(0)
第3章 离散信道 及其信息容量
3.1 信道的数学模型及分类 3.2 平均互信息及平均条件互信息 3.3 平均互信息的特性
3.4 信道容量及其一般计算方法 3.5 离散无记忆扩展信道及其信道容量 3.6 独立并联信道及其信道容量 3.7 串联信道的互信息和数据处理定理 3.8 信源与信道的匹配
单用户(两端)信道
一个输入端、一个输出端 必须是单向通信 例:对讲机
多用户(多端)信道
输入输出至少有一端有两个以上用户 可以是双向通信 例:计算机网络
3.1.1 信道的分类 —— 按输入输出的关联分
无反馈信道
输出端无信号反馈到输入端 例:无线电广播
反馈信道
3.4.1 离散无噪信道的信道容量 —— 无损(有噪)信道
H(X)
H(X Y):损失熵
信道
I ( X ;Y )
H (Y )
H(Y X ) :噪声熵
H (X Y ) 0 ,H (YX ) 0
I(X ;Y ) H (X ) H ( Y )
C m { I ( X a ;Y )x } m { H ( X a ) x } lo r g
传递矩阵:
b1
b2
bs
a1 P(b1 a1) P(b2 a1) P(bs a1)
a2 P(b1 a2) P(b2 a2) P(bs a2)
ar P(b1 ar ) P(b2 ar ) P(bs ar )
3.2.1 信道疑义度 —— 先验熵
信源
X
信道
高中数学第三章函数的应用第2节函数模型及其应用(1)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1
第二节函数模型及其应用第一课时整体设计教学分析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不同的变化规律需要用不同的函数模型来描述.本节的教学目标是认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等函数模型的增长差异,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与对数增长的不同,应用函数模型解决简单问题.课本对几种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的认识及应用,都是通过实例来实现的.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自现实生活,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是有用的.三维目标1.借助信息技术,利用函数图象及数据表格,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的增长差异.2.恰当运用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式、表格、图象)并借助信息技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让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等函数模型的增长差异,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与对数增长的不同.教学难点:应用函数模型解决简单问题.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作者:林大华导入新课思路1.(事例导入)一张纸的厚度大约为0.01 cm,一块砖的厚度大约为10 cm,请同学们计算将一张纸对折n次的厚度和n块砖的厚度,列出函数关系式,并计算n=20时它们的厚度.你的直觉与结果一致吗?解:纸对折n次的厚度:f(n)=0.01·2n(cm),n块砖的厚度:g(n)=10n(cm),f(20)≈105 m,g(20)=2 m.也许同学们感到意外,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对这些问题会有更深的了解.思路2.(直接导入)请同学们回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本节我们将通过实例比较它们的增长差异.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①如果张红购买了每千克1元的蔬菜x千克,需要支付y元,把y表示为x的函数.②正方形的边长为x,面积为y,把y表示为x的函数.③某保护区有1单位面积的湿地,由于保护区的努力,使湿地面积每年以5%的增长率增长,经过x年后湿地的面积为y,把y表示为x的函数.④分别用表格、图象表示上述函数.,⑤指出它们属于哪种函数模型.⑥讨论它们的单调性.⑦比较它们的增长差异.⑧另外还有哪种函数模型与对数函数相关.活动:先让学生动手做题后再回答,经教师提示、点拨,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及时表扬,对回答不准确的学生提示引导考虑问题的思路.①总价等于单价与数量的积.②面积等于边长的平方.③由特殊到一般,先求出经过1年、2年… ④列表画出函数图象.⑤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函数模型.⑥结合函数表格与图象讨论它们的单调性. ⑦让学生自己比较并体会.⑧其他与对数函数有关的函数模型. 讨论结果:①y =x .②y =x 2.③y =(1+5%)x.图1 图2 图3⑤它们分别属于:y =kx +b (直线型),y =ax 2+bx +c (a ≠0,抛物线型),y =ka x+b (指数型).⑥从表格和图象得出它们都为增函数.⑦在不同区间增长速度不同,随着x 的增大y =(1+5%)x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会远远大于另外两个函数.⑧另外还有与对数函数有关的函数模型,形如y =log a x +b ,我们把它叫做对数型函数. 应用示例例1假设你有一笔资金用于投资,现有三种投资方案供你选择,这三种方案的回报如下: 方案一:每天回报40元;方案二:第一天回报10元,以后每天比前一天多回报10元; 方案三:第一天回报0.4元,以后每天的回报比前一天翻一番. 请问,你会选择哪种投资方案?活动:学生先思考或讨论,再回答.教师根据实际,可以提示引导:我们可以先建立三种投资方案所对应的函数模型,再通过比较它们的增长情况,为选择投资方案提供依据.解:设第x 天所得回报是y 元,则方案一可以用函数y =40(x ∈N *)进行描述;方案二可以用函数y =10x (x ∈N *)进行描述;方案三可以用函数y =0.4×2x -1(x ∈N *)进行描述.三个模型中,第一个是常数函数,后两个都是递增函数模型.要对三个方案做出选择,就要对它的增长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先用计算机计算一下三种所得回报的增长情况.图4由表和图4可知,方案一的函数是常数函数,方案二、方案三的函数都是增函数,但方案二与方案三的函数的增长情况很不相同.可以看到,尽管方案一、方案二在第1天所得回报分别是方案三的100倍和25倍,但它们的增长量固定不变,而方案三是“指数增长”,其“增长量”是成倍增加的,从第7天开始,方案三比其他两方案增长得快得多,这种增长速度是方案一、方案二无法企及的.从每天所得回报看,在第1~3天,方案一最多;在第4天,方案一和方案二一样多,方案三最少;在第5~8天,方案二最多;第9天开始,方案三比其他两个方案所得回报多得多,到第30天,所得回报已超过2亿元.天,应选择方案二;投资11天(含11天)以上,则应选择方案三.针对上例可以思考下面问题:①选择哪种方案是依据一天的回报数还是累积回报数. ②课本把两种回报数都列表给出的意义何在? ③由此得出怎样的结论.答案:①选择哪种方案依据的是累积回报数. ②让我们体会每天回报数的增长变化.③上述例子只是一种假想情况,但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不同的函数增长模型,其增长变化存在很大差异.图5根据图中两函数图象的交点所对应的横坐标为250,元时,由图象可知,y1所对应的自变量的值大于+50=200,∴x=375;在销售利润达到10万元时,按销售利润进行奖励,且奖金y(单位:万元)随着利润x(单位:万元)的增加而增加,但奖金总数不超过5万元,同时奖金不超过利润的25%.现有三个奖励模型:y=0.25x,y=log7x+1,y=1.002x,其中哪个模型能符合公司的要求?活动:学生先思考或讨论,再回答.教师根据实际,可以提示引导:某个奖励模型符合公司要求,就是依据这个模型进行奖励时,奖金总数不超过5万元,同时奖金不超过利润的25%,由于公司总的利润目标为1 000万元,所以人员销售利润一般不会超过公司总的利润.于是只需在区间[10,1 000]上,检验三个模型是否符合公司要求即可.不妨先作出函数图象,通过观察函数的图象,得到初步结论,再通过具体计算,确认结果.解: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作出函数y=0.25x,y=log7x+1,y=1.002x的图象(图6).图6观察函数的图象,在区间[10,1 000]上,模型y =0.25x ,y =1.002x的图象都有一部分在直线y =5的上方,只有模型y =log 7x +1的图象始终在y =5的下方,这说明只有按模型y =log 7x +1进行奖励时才符合公司的要求.下面通过计算确认上述判断.首先计算哪个模型的奖金总数不超过5万.对于模型y =0.25x ,它在区间[10,1 000]上递增,而且当x =20时,y =5,因此,当x >20时,y >5,所以该模型不符合要求;对于模型y =1.002x,由函数图象,并利用计算器,可知在区间(805,806)内有一个点x 0满足1.002x 0=5,由于它在区间[10,1 000]上递增,因此当x >x 0时,y >5,所以该模型也不符合要求;对于模型y =log 7x +1,它在区间[10,1 000]上递增,而且当x =1 000时,y =log 71 000+1≈4.55<5,所以它符合奖金总数不超过5万元的要求.再计算按模型y =log 7x +1奖励时,奖金是否不超过利润的25%,即当x ∈[10,1 000]时,是否有y x=log 7x +1x≤0.25成立.令f (x )=log 7x +1-0.25x ,x ∈[10,1 000].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作出函数f (x )的图象(图7),由函数图象可知它是递减的,因此图7f (x )<f (10)≈-0.316 7<0,即log 7x +1<0.25x .所以当x ∈[10,1 000]时,log 7x +1x<0.25.说明按模型y =log 7x +1奖励,奖金不超过利润的25%. 变式训练市场营销人员对过去几年某商品的价格及销售数量的关系做数据分析发现有如下规律:该商品的价格每上涨x %(x >0),销售数量就减少kx %(其中k 为正实数).目前,该商品定价为a 元,统计其销售数量为b 个.(1)当k =12时,该商品的价格上涨多少,就能使销售的总金额达到最大?(2)在适当的涨价过程中,求使销售总金额不断增加....时k 的取值范围. 解:依题意,价格上涨x %后,销售总金额为y =a (1+x %)·b (1-kx %)=ab10 000[-kx 2+100(1-k )x +10 000].(1)取k =12,y =ab 10 000(-12x 2+50x +10 000),所以x =50,即商品价格上涨50%,y 最大为98ab .(2)因为y =ab10 000[-kx 2+100(1-k )x +10 000],此二次函数的开口向下,对称轴为x =501-kk,在适当涨价过程后,销售总金额不断增加,即要求此函数当自变量x 在{x |x >0}的一个子集内增大时,y 也增大.所以501-k k>0,解得0<k <1.点评: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列函数解析式建立函数模型,然后借助不等式进行讨论.光线通过一块玻璃,其强度要损失10%,把几块这样的玻璃重叠起来,设光线原来的强度为k ,通过x 块玻璃以后强度为y .(1)写出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2)通过多少块玻璃以后,光线强度减弱到原来的13以下.(lg3≈0.477 1)解:(1)光线经过1块玻璃后强度为(1-10%)k =0.9k ;光线经过2块玻璃后强度为(1-10%)·0.9k =0.92k ;光线经过3块玻璃后强度为(1-10%)·0.92k =0.93k ;光线经过x 块玻璃后强度为0.9xk .∴y =0.9x k (x ∈N *).(2)由题意:0.9x k <k 3.∴0.9x<13.两边取对数,x lg0.9<lg 13.∵lg0.9<0,∴x >lg 13lg0.9.∵lg 13lg0.9=lg31-2lg3≈10.4,∴x min =11. ∴通过11块玻璃以后,光线强度减弱到原来的13以下.拓展提升某池塘中野生水葫芦的面积与时间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如图8所示).假设其关系为指数函数,并给出下列说法:①此指数函数的底数为2;②在第5个月时,野生水葫芦的面积就会超过30 m 2;③野生水葫芦从4 m 2蔓延到12 m 2只需1.5个月;④设野生水葫芦蔓延到2 m 2、3 m 2、6 m 2所需的时间分别为t 1、t 2、t 3,则有t 1+t 2=t 3; ⑤野生水葫芦在第1到第3个月之间蔓延的平均速度等于在第2到第4个月之间蔓延的平均速度.哪些说法是正确的?图8解:①说法正确. ∵关系为指数函数,∴可设y =a x (a >0且a ≠1).∴由图知2=a 1. ∴a =2,即底数为2.②∵25=32>30,∴说法正确. ③∵指数函数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说法不正确.④t1=1,t2=log23,t3=log26,∴说法正确.⑤∵指数函数增长速度越来越快,∴说法不正确.课堂小结活动:学生先思考或讨论,再回答.教师提示、点拨,及时评价.引导方法: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两方面来总结.答案:(1)建立函数模型;(2)利用函数图象性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业课本习题3.2A组1、2.设计感想本节设计由学生熟悉的素材入手,结果却出乎学生的意料,由此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课本中两个例题不仅让学生学会了函数模型的应用,而且体会到它们之间的差异;我们补充的例题与之相映生辉,其难度适中,是各地高考模拟经常选用的素材.其中拓展提升中的问题紧贴本节主题,很好地体现了指数函数的性质特点,是不可多得的素材.。
线性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
解 :k 0 y(1) ay(0)bu(0)
k 1
y(2) ay(1)bu(1) a2y(0)abu(0)bu(1)
k1
y(k) ak y(0) ak1ibu(i) 通 解特 解
i0
线性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
解法二:解析法——差分方程通解求法
y ( k n ) a 1 y ( k n 1 ) a n y ( k ) b 0 u ( k m ) b 1 u ( k m 1 ) b m u ( k )
➢第二种形式:称为 (n,m) 阶差分方程,其中 m≤n,是在输入 输出的最低阶上统一。
y ( k n ) a 1 y ( k n 1 ) a n y ( k ) b 0 u ( k m ) b 1 u ( k m 1 ) b m u ( k )
连续定常系统的 n 阶微分方程(m≤n)
m0 线性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
例 3-3-1 已 知 离 散 系 统 脉 冲 响 应 h(k),求 在 u*(t)1*(t) 作 用 下 系 统 的 输 出 y*(t)。
1,k0 u*(t)1*(t) 0,k0
解: 由卷积和公式:
k
y(k) u(k)* h(k) u( j)h(k j) j0
k
3.2.2 差分方程解 =通解+特解
➢ 通解是齐次方程的解,为零输入解,代表系统在无外力 作用下的自由运动,反映了离散系统自身的特性。
➢ 特解是由非零输入产生的解,对应于非齐次方程的特解, 反映了系统在外作用下的强迫运动。 差分方程求解有两种方法:解析法与递推法。
线性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
解法一:递推法——从初始值递推求解
数 学 模
连续系统 微分方程 脉冲过渡函数
—— ——
新教材老高考适用2023高考数学一轮总复习第三章第九节函数模型及其应用pptx课件北师大版
x -300x+80 000,假设每处理一吨二氧化碳得到的化工产品的收入为200
2
元.
(1)该公司二氧化碳月处理量为多少吨时,每吨的平均月处理成本最低,最
低平均成本是多少?
(2)该公司利用这种技术处理二氧化碳的最大月收益是多少?(月收益=月收
入-月处理成本)
解 (1)设每吨的平均处理成本为t元,
由已知得
所以
t=
=
1 80 000
x+
-300,x∈[300,600].
2
1 80 000
1
80 000
t=2x+ -300≥2 2 · -300=2
1 80 000
x=
,即
2
40 000-300=100,当且仅当
x=400 时,等号成立.
故当二氧化碳月处理量为400吨时,每吨的平均月处理成本取得最低值100
益为282万元.
时,△AMN 的面积为
1
f(t)= ×2×[t-(2t-2)]=2-t;当
2
1
f(t)=2×2×[(2t-4)-(t-2)]=t-2;当
1
f(t)=2·
2t·
t=t2;当
1<t≤2
2<t≤3 时,△AMN 的面积为
3<t≤4 时,△AMN 的面积为
2 ,0 ≤ ≤ 1,
2-,1 < ≤ 2,
C.y=max+n(m>0,a>1)
D.y=mlogax+n(m>0,a>0,a≠1)
)
答案
B
解析 由函图象可知符合条件的只有指数函数模型,并且m>0,0<a<1,故
数学建模:从实际问题到数学模型的转化方法
数学建模:从实际问题到数学模型的转化方法1. 简介数学建模是指将实际问题转化为适当的数学模型,并通过对该模型进行分析和求解来得出有关问题的结论和建议。
在这个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数学工具和方法非常关键。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方法和步骤,帮助读者理解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2. 定义问题要进行数学建模,首先需要明确实际问题的定义。
这包括了确定研究目标、收集相关数据、了解背景知识等步骤。
例如,如果我们想研究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就需要收集交通流量数据、了解道路网络结构等。
3. 建立假设在处理复杂的实际问题时,经常需要对某些因素进行简化或假设。
这可以帮助我们构建更简单且可分析的数学模型。
例如,在上述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中,我们可能会假设车辆运动速度是均匀的,不考虑信号灯等因素。
4. 确定变量在建立数学模型之前,需要确定影响实际问题的关键变量。
这些变量可以是物理量、经济指标等,需要能够在数学模型中表示和处理。
例如,在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中,我们可能会考虑交通流量、车速、道路容量等变量。
5. 建立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是数学建模的核心步骤。
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和假设,选择合适的数学方法来描述问题,并将其转化为方程或不等式系统。
常见的数学方法包括线性规划、微分方程、随机过程等。
以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为例,我们可以使用流体动力学方程来描述车辆运动。
6. 求解模型求解建立的数学模型是得出有关实际问题结论的关键步骤。
这涉及到选择适当的解析或计算方法,并进行具体求解。
对于复杂问题,可能需要借助计算机进行数值模拟和仿真。
7. 模型验证与优化完成求解后,需要对得到的结果进行验证和优化。
通过与实际数据进行对比,并根据结果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优化模型。
8. 结论与展望最后一步是总结研究成果并给出结论与展望。
这包括对数学模型的适用性和局限性进行讨论,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对于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我们可能会得出某些道路改造或交通管理的建议。
以上是从实际问题到数学模型的转化方法的概述。
数学模型(第三版)第三章
Q = rT =
2c1r c2
允许缺货的存贮模型
当贮存量降到零时仍有需求r, 当贮存量降到零时仍有需求 r 出现缺货,造成损失. 出现缺货,造成损失 A 原模型假设: 原模型假设:贮存量降到零时 T1 B T Q件立即生产出来 或立即到货 0 件立即生产出来(或立即到货 件立即生产出来 或立即到货). 周期T, 周期 t=T1贮存量降到零 一周期 c 2 贮存费 一周期 c 3 缺货费
建模目的
已知, 使每天总费用的平均值最小. 设 r, c1, c2 已知,求T, Q 使每天总费用的平均值最小.
模型建立
离散问题连续化
q
贮存量表示为时间的函数 q(t) t=0生产 件,q(0)=Q, q(t)以 生产Q件 生产 以 需求速率r递减 递减, 需求速率 递减,q(T)=0.
Q r
A
=QT/2 0 T t
强健性分析
不是常数时对模型结果的影响. 研究 r, g不是常数时对模型结果的影响 不是常数时对模型结果的影响 w=80+rt →w = w(t) p=8-gt → p =p(t) 利润 Q (t ) = p (t ) w(t ) − 4t
c2或r增加 增加1%, T减少 减少0.5% 增加 减少
模型应用
• 回答原问题
T =
2 c1 rc 2
2c1r Q = rT = c2
c1=5000, c2=1,r=100 , T=10(天), Q=1000(件), C=1000(元) 天 件 元
思考: 为什么与前面计算的C=950元有差别 元有差别? 思考 为什么与前面计算的 元有差别 , • 用于订货供应情况 每天需求量 r,每次订货费 c1, 用于订货供应情况: 天订货一次(周期 每天每件贮存费 c2 , T天订货一次 周期 每次订货Q 天订货一次 周期), 每次订货 当贮存量降到零时, 件立即到货 件立即到货. 件,当贮存量降到零时,Q件立即到货 经济批量订货公式( 公式) 经济批量订货公式(EOQ公式) T = 公式 不允许缺货的存贮模型
第三章数学规划模型
第三章数学规划模型第三章数学规划模型数学规划论起始20世纪30年代末,50年代与60年代发展成为⼀个完整的分⽀并受到数学界和社会各界的重视。
七⼋⼗年代是数学规划飞速发展时期,⽆论是从理论上还是算法⽅⾯都得到了进⼀步完善。
时⾄今⽇数学规划仍然是运筹学领域中热点研究问题。
从国内外的数学建模竞赛的试题中看,有近1/4的问题可⽤数学规划进⾏求解。
数学规划模型的⼀般表达式:),,(..),,(min(max)≤βαβαx g t s x ff 为⽬标函数,g 为约束函数,x 为可控变量,α为已知参数,β为随机参数。
本章主要介绍线性规划、整数规划、⾮线性规划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约束问题的最优化⽅法、约束问题的最优化⽅法、动态规划。
3.1线性规划线性规划模型是运筹学的重要分⽀,是20世纪三四⼗年代初兴起的⼀门学科。
1947年美国数学家丹齐格G.B.Dantzig 及其同事提出的求解线性规划的单纯形法及有关理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他们的⼯作为线性规划这⼀学科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
随着1979年前苏联数学家哈奇扬的椭球算法和1984年美籍印度数学家卡玛卡尔H.Karmarkar 算法的相继问世,线性规划的理论更加完备成熟,实⽤领域更加宽⼴。
线性规划研究的实际问题多种多样,如⽣产计划问题、物资运输问题、合理下料问题、库存问题、劳动⼒问题、最优设计问题等。
就模型⽽⾔,线形规划模型类似于⾼等数学中的条件极值问题,只是其⽬标函数和约束条件都限定为线性函数。
线性规划模型的求解⽅法⽬前仍以单纯形法为主要⽅法。
本节介绍的主要内容有:线性规划模型的建⽴以及求解,线性规划的matlab 解法,线性规划问题的建模实例。
3.1.1 线性规划模型的建⽴以及求解⼀、线性规划模型的建⽴例1、某机床⼚⽣产甲、⼄两种机床,每台销售后的利润分别为4000元与3000元。
⽣产甲机床需⽤B A 、机器加⼯,加⼯时间分别为每台2⼩时和1⼩时;⽣产⼄机床需⽤C B A 、、三种机器加⼯,加⼯时间为每台各⼀⼩时。
高中数学第3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3.4函数的应用3.4.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第1课时函数模型
12/9/2021
第二十一页,共三十九页。
数据如下表
2.四个变量 y1,y2,y3,y4 随变量 x 的变化的
x 1 5 10 15
20
25
y1 2 y2 2
26 101 226 401 1.05×
32 1 024 32 768 106
626 3.36×
107
y3 2 10 20 30
40
50
y4 2 4.322 5.322 5.907 6.322 6.644
第十六页,共三十九页。
解:(1)C1 对应的函数为 g(x)=0.3x-1, C2 对应的函数为 f(x)=lg x. (2)当 0<x<x1 时,g(x)>f(x);当 x1<x<x2 时,f(x)>g(x);当 x>x2 时,g(x)>f(x);当 x=x1 或 x=x2 时,f(x)=g(x).
1
x2,曲线 C3 对应的函数是 g(x)=ln x+1. 由题图知,当 0<x<1 时,f(x)>h(x)>g(x); 当 1<x<e 时,f(x)>g(x)>h(x); 当 e<x<a 时,g(x)>f(x)>h(x); 当 a<x<b 时,g(x)>h(x)>f(x); 当 b<x<c 时,h(x)>g(x)>f(x); 当 c<x<d 时,h(x)>f(x)>g(x); 当 x>d 时,f(x)>h(x)>g(x).
12/9/2021
第十八页,共三十九页。
【解】 建立生产量 y 与年份 x 的函数,可知函数必过点(1, 8),(2,18),(3,30). (1)构造二次函数模型 f(x)=ax2+bx+c(a≠0), 将点坐标代入,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化工自动化及仪表第3章 被控对象特性与数学模型
Ta 蒸汽W
冷流体TC、GC
图3-3 直接蒸汽加热器示意图
均作为干扰变量。
假设加热器内温度是均匀的;加热器的散热量很小,可 Tc 忽略不计;蒸汽喷管和加热器的热容很小,忽略不计;Gc、 变化不大,近似为常数。 作为一个加热过程,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即 单位时间内进入加热器的能量=单位时间带出加热器的能量+ 单位时间加热器内能量的变化量 可以分为如下两种情况: (1)当加热器内单位时间能量变化为零时,即所谓静态情况下, 这时 Ta 保持不变,有下式:
T
Gc c
令 1 R, T RC, K HR ,则有
dTa T Ta Tc KW dt
dTa Gc cTc WH Ga cTa dt
(3-14)
(3-15)
令 Tc 0 ,得控制通道的数学模型;
W=0,得调节通道的数学模型。
2. 积分对象的数学模型 当对象的输出参数与输入参数对时间的积分成比例关系 时,称为积分对象。 图3-4所示的液体贮槽,就具 有积分特性。因为贮槽中的液体 由正位移泵抽出,因而从贮槽中 流出的液体流量Q2将是常数,它 的变化量为零。因此,液位h的变 化就只与流入量的变化有关,如 果以h、Q1分别表示液位和流入 量的变化量,那么就有
h A
2
Q2
图3-2 水槽对象示意图
水槽就是被控对象,液位h就是被控变量。如果阀门 2的开度保持不变,而阀门1的开度变化是引起液位变化 的干扰因素,那么,这里所指的对象特性,就是指当阀 门1的开度变化时,液位h是如何变化的。在这种情况下 ,对象的输入量是流入水槽的流量Q1,对象的输出量是 液位h。下面推导表征h与Q1之间的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以图3-2的水槽对象为例,截面积为A的水槽,当流入 水槽的流量 Q1 等于流出水槽的流量 Q2时,系统处于平衡 状态,即静态,这时液位h保持不变。 在用微分方程式来描述对象特性时,往往着眼于 一些量的变化,而不注重这些量的初始值,所以下面在
数学模型方法及应用第3,4章
• ③每T天订货Q吨,当贮存量降到零时,订货 立即到达。 • 模型建立 订货周期T、订货量 Q与每天需 求量r之间满足
图4.1 不允许缺货时的贮存量q(t)
• 由式(4.1)可知一个订货周期T内的总费用为
• 这个贮存模型的目标函数不能是一个周期 的总费用 ,而应取作每天的平均费用, 记作 C(T),显然
• 模型假设 为了叙述的方便,设时间以天 为单位,货物以吨为单位,每隔T天订一次 货(T称订货周期),订货量为Q吨。订货 费、贮存费及单位时间需求量均为已知常 数。模型要以总费用为目标函数确定订货 周期T和订货量的最优值。假设条件可归纳 如下: • ①每次订货费为 c1,每天每吨货物贮存费 为 c2。 • ②每天的货物需求量为 r吨。
• 3.4 微量元素磷转移数学模型 • 模型假设 例如,p21=0.4表示因草的枯死、 牛羊排泄,磷又回到土壤中的比例为0.4; pij=1表示磷一旦移到系统(土壤、草、牛羊) 之外,就不再进入系统。 • 模型建立 由图3.3知,转移概率矩阵为
图3.3 磷的状态转移
• 含有m个吸收状态和(n-m)个非吸收状态的 吸收链,其转移概率矩阵的标准形式为
• 工厂要定期地订购各种原料,存在仓库里 供生产之用。商店要成批地购进各种商品, 放在货柜中以备零售。水库在雨季蓄水, 用于旱季的灌溉和航运。不论是原料、商 品还是水的贮存,都有个贮存多少的问题。 原料、商品存得太多,贮存费用高;存得 太少,则无法满足需求。水库雨季蓄水过 量,更可能危及安全。当影响贮存量的因 素包含随机性时,如顾客对商品的需求, 天气对蓄水的影响,需要建立贮存模型。
• 3.2 商店经营状态数学模型 • 模型假设 为了简单起见,结果只用两种 状态表示。
图3.2 商店经营状态及转移概率示意图
浅谈高中生物学中数学模型的转换
生物数学模型转换的实践探讨东台市三仓中学王强【摘要】模型方法是人们认识自然界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理论思维发展的重要形式。
无论在生物科学研究还是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模型和模型方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中构建数学模型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生物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构建数学模型有助于学生系统地、完整地学习和理解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还可以习得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模型转换构建模型是一种通过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逻辑方法的一种特有形式。
其作为一种现代科学认识手段和思维方法,所提供的观念和印象,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条件,而且是学生认知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数学模型就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学及其它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等式或不等式以及图表、图像、框图等描述客观实物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的数学结构表达式。
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和数学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功能。
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洞察力,同时通过科学与数学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简约、严密的思想品质。
数学模型在高考试题中层出不穷,这里就数学模型的转换谈谈自己的认识以供解题参考。
1、研究一定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过程中的有关数学模型的转换在新课标生物必修3的第4章《种群和群落》中的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中,教材用数学模型构建了种群数量的变化。
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模型构建:N t=N oλt其中N o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 t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为该种群每年增长倍数。
如果以种群数量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该模型可构建为:这样数学方程式就转换为函数曲线图。
这一转换它能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三章《基本初等函数I》讲解与例题+综合测试(7份).docx
3.4函数的应用(II)QJy I (.Hl / H?S li IJHi E \ J I \ L \1.函数模型所谓数学模型是指对客观实际的特征或数量关系进行抽象概括,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表述一种数学结构.数学模型剔除了事物中一切与研究目标无木质联系的各种属性,在纯粹状态下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函数就是重要的数学模型,用函数解决方程问题,使求解变得容易进行,这是数学模型间的相互转换在发挥作用.而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则体现了数学模型是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本节涉及的函数模型有:⑴指数函数模型:y=G//+c(b>0, bHl, aHO),当b>\, d>0时,其增长特点是随着自变量的增大,函数值增大的速度越来越快,常形象地称为指数爆炸.(2)对数函数模型:y=mlog(l x+n(m^O f a>0, aHl),当aAl,加>0时,其增长的特点是随着自变量的增大,函数值增大的速度越来越慢.(3)帚函数模型:y=a-x n+b(a^O),其中最常见的是二次函数模型y=ax2+bx~\~c(a0), 当d>0时,其特点是随着自变量的增大,函数值先减小,后増大.在以上几种函数模型的选择与建立时,要注意函数图彖的直观运用,分析图象特点,分析变量x的范围,同时还要与实际问题结合,如取整等.【例1 — 1】据报道,全球变暖使北冰洋冬季冰雪覆盖面积在最近50年内减少了5%,如果按此速度,设2012年的冬季冰雪覆盖面积为加,从2012年起,经过兀年后,北冰洋冬季冰雪覆盖面积),与x的函数关系式是()A. ^=0.9550 -mB. >,=(l-O.O55O)-mC. y=0.9550_x-/?zD. y=(l-O.O55O_v)-/n解析:设每年的冰雪覆盖面积减少率为d.・・・50年内覆盖面积减少了5%,1・・・(1—a)5°=l—5%,解得0=1 — 0.9550.1 △・••从2012年起,经过x年后,冰雪覆盖面积尸加1一(1一0.95巧F二加095込答案:A【例1一2】某公司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拟投资100万元,有两种投资可供选择:一种是年利率1%,按单利计算,5年后收回本金和利息;另一种是年利率3%,按每年复利一次计算,5年后收回本金和利息.哪一种投资更有利?这种投资比另一种投资5年可多得利息多少元?(结果精确到0.01万元)分析:这是一个单利和复利所获得收益多少的比较问题.可先按单利和复利讣算5年后的本利和分别是多少,再通过比较作答.解:本金100万元,年利率1%,按单利计算,5年后的本利和是100X(l + l%X5) = 105(万元).本金100万元,年利率3%,按每年复利一次计算,5年后的本利和是100X(1 + 3%『a 115.93(万元).由此可见按年利率3%每年复利一次投资要比按年利率1%单利投资更有利,5年后多得利息约10.93万元.谈重点利息的计算利息分单利和复利两种.单利是只有木金牛息,利息不再牛息,而复利是把前一期的本利 和作为本金再牛息,两种情况要注意区分.我国现行定期储蓄中的自动转存业务类似复利计•息的储蓄,如某人存入本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变复域变量
set(G, 'Variable', 'p') 参数提取 单变量[num,den]=tfdata(G, 'v') Num=G.num{1};den=G.den{1} 多变量Num=G.num{ i, j}; den=G.den{ i, j}
3.3 利用MATLAB实现数学模型的转换
sys4=tf(num,den,0.2)
零极点增益模型MIMO
1 z 0.3 H (z) 2 z 0.5 z 0.1 j z 0.1 j
z={0;-0.5}; p={0.3;[0.1-j,0.1+j]}; k=[1;2]; sys=zpk(z,p,k,[])
外部模型:着眼于建立系统输入输出关系的数学模型 内部模型:着眼于建立系统输入、输出与内部状态变量之间关 系 的数学模型,
主要内容
3.2 控制系统的常用数学模型及其matlab表示 3.3 系统模型的相互转换 3.4 系统模型的连接 本章要点简介
3.2 控制系统的常用数学模型及其 matlab表示
3.2.3 离散状态方程模型
数学形式
注意兼容性 MATLAB表示方法
离散延迟系统的状态方程
数学模型
MATLAB表示方法 H=ss(F,G,C,D,’Ts’,T,’ioDelay’,m)
多变量系统(MIMO)传递函数矩阵模型
传递函数矩阵
为第 i 输出对第 j 输入的传递函数
连续MIMO系统
传递函数 tf
tf2ss ss2tf ss2zp 状态空间 ss zp2ss zp2tf
tf2zp
零极点 zpk
一. 化传递函数为零极点增益形式tf2zp
传递函数
G (s) bm s m bm 1 s m 1 L b1 s1 b0 s n an 1 s n 1 L a1 s1 a0
6 4 u 2 0
带时间延迟的状态方程
数学模型
MATLAB输入语句
G=ss(A,B,C,D,'InputDelay',2,'output Delay',4)
3.2 线性离散时间系统的数学模型
单变量系统:差分方程取代微分方程
主要内容
3.2.1 离散传递函数 3.2.2 离散零极点模型 3.2.3 离散状态方程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及其转换
系统的数学模型
系统数学模型的重要性
系统仿真分析必须已知数学模型 系统设计必须已知数学模型 建模方法:从已知的物理规律出发,用数学 推导的方式建立起系统的数学模型 辨识方法:由实验数据拟合系统的数学模型
系统数学模型的获取
系统数学模型的分类
非线性 系统 模型 线性 连续
举例:
系统为一个两输入两输出系统 1
10 4 3 12 6 8 2 A=[1 6 9 10; 3 12 6 8; x 4 7 9 11; 5 12 13 14]; x 4 7 9 11 2 B=[4 6; 2 4; 2 2; 1 0]; 5 12 13 14 1 C=[0 0 2 1; 8 0 2 2]; D=zeros(2,2); 0 0 2 1 y x G=ss(A,B,C,D) 8 0 2 2 6 9
离散型
状态 空间 模型
连续型
离散型
Sys=ss(a,b,c,d)
H=ss(F,G,C,D,’Ts’,T,)
其他参数的修改
延迟
单变量 G ( s ) e 3 s set(G,'ioDelay',3) 多变量状态空间 G=ss(A,B,C,D,'InputDelay',2,'outputDelay',4) H=ss(F,G,C,D,’Ts’,T,’ioDelay’,m)
1 s 1 G s 2 1 s2 s 1 s 2
MATLAB命令: num={1 1;2 [1 1] }; %分子多项式 den={[1 1],[1 2];1,[1 2]}; %分母多项式 sys3=tf(num,den)
离散MIMO系统
传递函数参数提取
由于使用单元数组,直接用G.num不行 有两种方法可以提取参数 [num,den]=tfdata(G, 'v') Num=G.num{1};den=G.den{1} 这样定义的优点:可以直接描述多变量系统 Num=G.num{ i, j}; den=G.den{ i, j}
1 线性连续系统的数学模型与MATLAB表示 2 线性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与MATLAB表示 3 多变量系统的描述 4 总结
3.1 连续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与 MATLAB表示
3.1.1 传递函数模型 3.1.2 零极点模型 3.1.3 状态方程模型
3.1.1 线性连续系统数学模型及 MATLAB 表示
K
增益
例 零极点模型
MATLAB输入方法 P=[-1;-2;-3;-4];Z=[-5;-2+2i;-2-2i]; G=zpk(Z,P,6) 另一种输入方法 s=zpk(‘s’); G=6*(s+5)*(s+2+2i)*… (s+2-2i)/((s+1)*(s+2)*(s+3)*(s+4))
3.1.3 状态空间描述
定常
时变
离散 混合
系统数学模型的分类
——根据系统输入、输出与内部状态变量之间关系
时域:N 阶微分方程 频域:S 传递函数
外部模型 连续系统 控 制 系 统
内部模型: 状态空间方程( N 个一阶微分方程) 时域:N 阶差分方程 频域:Z 传递函数
外部模型 离散系统
内部模型:状态空间方程(N 个一阶差分方程)
若一采样周期为0.2s的离散MIMO传递函数为
z 1 z2 2z 1 H z 1 2z 1 z2 2 2 z 1 z
num={[1 1],[1 0];1,2}; %分子多项式
den={[1 2 1],[1 0 2];[2 1],[1 1]}; %分母多项式
s=tf(‘s’); G=3*(s^2+3)/(s+2)^3… /(s^2+2*s+1)/(s^2+5) 用于生成拉普拉斯变量s的有理传递函数
传递函数属性修改
例 延迟传递函数G ( s ) e
3 s
,即
set(G,'ioDelay',3)
若假设复域变量为 ,则
s
set(G, 'Variable', 'p')
另一种输入方法 z=tf(‘z’,0.1);H=(6*z^2-0.6*z-0.12)… /(z^4-z^3+0.25*z^2+0.25*z-0.125);
离散延迟系统与输入
数学模型
延迟为采样周期的整数倍 MATLAB输入方法 set(H,'ioDelay',3)
3.2.2 线性系统的零极点模型
在不同的场合需要不同的模型,因此系统 的数学模型有多种表示方式,这些数学模型需 要相互转换。
3.3.1 三种模型之间的转换 3.3.2 连续和离散系统模型之间的转换 3.3.3 传递函数与部分分式之间的转换
3.3.1 三种数学模型之间的转换
MATLAB实现模型转换有两种不同的方式。 方式1:简单的模型转换 首先生成指定的模型对象(tf,ss,zpk),然后将该模型对 象类作为输入,调用欲转换的模型函数即可。 例如:欲将传递函数转换为状态空间模型
传递函数表示
数学方式
MATLAB输入语句
传递函数输入举例
例 给定单输入单输出SISO系统传递函 数为
MATLAB输入语句 num=[12 24 12 20] den=[2 4 6 2 2] G=tf(num,den)
另外一种传递函数输入方法
如何处理如下的传递函数?
定义算子
,再输入传递函数
例 零极点模型
MATLAB输入方法 P=[-1;-2;-3;-4];Z=[-5;-2+2i;-2-2i]; G=zpk(Z,P,6,0.1) 另一种输入方法 s=zpk(‘s’.0.1); G=6*(s+5)*(s+2+2i)*… (s+2-2i)/((s+1)*(s+2)*(s+3)*(s+4))
零极点模型是因式型传递函数模型
H (Z ) K ( Z z1 )( Z z 2 ) ( Z z m ) ( Z p1 )( Z p2 ) ( Z i 和 K 增益 零极点模型的MATLAB表示
z [ z1 , z 2 ,..., z m ]; p [ p1 , p 2 ,..., p n ]; G zpk ( z , p , k );
第 i 输出对第 j 输入的传递函数
3.1.2 线性系统的零极点模型
零极点模型是因式型传递函数模型
( s z1 )( s z 2 ) ( s z m ) G (s) K ( s p1 )( s p2 ) ( s p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