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案
2、庄子战国齐物论;顺从自然
三、法家
韩非子战国以法治国;君主集权;变法革新
四、墨家
墨子战国“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问题探究1:孔子的主要贡献。
大家观察这幅图,孔子讲学会和学生讲些什么
2、从图中可以看出孔子讲学又体现了孔子哪些教育思想和方法
问题探究2早期儒学的关系。
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
孟子、荀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问题探究:
现在某校的水电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水电部门通知,如果再超过一定的限度将停水停电。请
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派别出发,分别给该校提出解决水电浪费问题的办法。
阅读教材,课前完成预习部分。
动一动、对一对
当堂训练
板书设计:
百家争鸣
一、含义
一、原因
二、各派主张
三、影响
教学总结:
本课教学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较差,同时文言文积累太少,而要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少不了要阅读古文。所以教学中尽量通过故事的形式,让学生理解。
二、形成原因
教师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1、政治方面;社会的大变革,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为了争霸,竞相招贤纳士,给百家争鸣提供了宽松的氛围。
2、经济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铁器牛耕的使用,为百家争鸣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思想方面;兴办,培养了大批的知识分子。
教师过渡,面对乱世怎样的治国之道才能使我国更强盛呢?
【新课导入】展示材料: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能成为杰出的人。——易中天由此导入新课
第一课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含义
1、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代表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生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各家思想流派。他们针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正想发表不同的见解,并希望统治者能接受自己的观点,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说课稿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说课稿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如先秦时期的社会背景、历史人物等。但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对诸子百家各学派的核心思想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
2.缺乏将古代哲学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能力,难以体会古人的智慧;
3.对比分析能力不足,难以把握各学派之间的异同,容易产生误解。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梳理历史背景: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为学生理解诸子百家兴起的原因奠定基础。
2.分析各学派代表人物:以PPT形式展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引导学生了解各学派的差异。
3.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分析各学派之间的异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各学派的核心观念。
3.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平台,提供更多拓展阅读资料,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这些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同时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互动方式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以下设计互动环节:
1.师生互动:在讲授过程中,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及时给予反馈,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
1.故事导入:讲述孔子与弟子之间的一个小故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引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思考。
2.提问互动:提出问题,如“你们认为古代智者的思想对现代生活有何启示?”让学生发表观点,激发学生探讨古代哲学思想的兴趣。
3.视频展示:播放与诸子百家相关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古代哲学的魅力,为新课学习营造氛围。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
1.通过举例、讲故事等方式,降低理解难度;
2.创设更多互动环节,鼓励学生参与;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1)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课程目标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以情境材料的方式,指导学生归纳和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学生对文言文材料的理解和把握;学生从时代背景出发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内涵以及与不同学派的比较;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借鉴意义。

【四】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课件展示:《孔子讲学图》老师:大家观察这幅图,孔子是坐着讲学还是站着讲学?学生:(回答)老师:孔子坐着讲学说明他以一种朴素温暖的方式言传身教,他坐着的这个地方又叫什么呢?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杏坛”后来成为教师职业的代名词。

孔子首创私学,那么在春秋战国时期会有哪些社会问题?二、问题导学,构建网络1、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2、列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学生提前预习建构知识网络,老师上课检查并梳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一)社会背景(社会经历重大变革、重大转型)1.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广,井田制瓦解。

2.政治:分封制崩溃,诸侯争战;奴隶制瓦解,封建制逐渐形成。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最后,我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思考,将古代先贤的智慧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努力成为具有担当精神的新时代青年。通过这样的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将得到有效的巩固和升华。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百家争鸣”这一章节知识的掌握,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古代思想家”的短文,要求选择一位你最喜欢的“百家争鸣”时期的代表人物,阐述其思想主张、历史背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字数在800字左右,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旨在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我将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题目,如:
1.列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
2.比较分析各学派之间的异同,并阐述其对社会的影响。
3.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百家争鸣”中某个学派的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会让学生分享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总结各个学派的思想精华。接着,我会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强调“百家争鸣”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
难点:引导学生分析各学派之间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2.重点:通过“百家争鸣”这一历史事件,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以及古代先贤的智慧。
难点:激发学生对古代思想的兴趣,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5.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举例说明“百家争鸣”中的某些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体现,使学生认识到古代思想的现实意义。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案完美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案完美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3.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4.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观看孔子教授学生的动画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

2.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

3.采取比较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来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

4.让学生运用诸子百家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多元的思想中,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对后世惠泽千年的影响;感受先代哲人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

难点和重点•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引入图片呈现诸子百家:师生互动:从学生的答案人手,自然过渡到百家争鸣的背景知识。

让学生回忆百家争鸣的背景,为学习百家争鸣概况作好铺垫。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动的时代,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其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

特别是在面对相同的社会政治问题时,古代哲人们所进行的思考即所得出的答案,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补充,相互吸收,这不仅表现在同家而不同派的思想中,也表现在不同家的思想中。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如此活跃的局面呢?【师生互动】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然后从经济、政治、阶级关系和思想文化等角度做出解释。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节百家争鸣教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节百家争鸣教案
②哲学:“天行有常”、“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
③“礼”: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④伦理观:主张“性本恶”。
思考:1、荀子的“王道”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与之相对立才“霸道”又是什么?
(提示:以德服人以力服人)
2老庄之学
老子(没落的奴隶主贵族)
(1)哲学思想:
①用“道”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道”是万物的本源,“道”是世界的根本;
②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涵朴素辨证法思想。
(2)政治主张:
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主张“无为而治”,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庄子
(1)把“道”作为世界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2)“道”无所不在,没有界限与差别,万物也是界限和差别的,主张“齐物”,从而逍遥自得。
老庄思想的影响:
(1)“仁”: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的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2)“礼”: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
2.态度: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1)孔子思想中大量的优秀价值理念,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加以继承。
教学方法
讲解法归纳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学生自学
环节
认真研读教材完成基础知识回扣
教师
精讲
环节
【概念解释】百家争鸣
“百家”:泛指数量多。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争鸣”:是指战国时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三、重要意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1
2.道家:讲解老子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思想,庄子的“逍遥游”和“顺应自然”观念。
3.墨家:阐述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核心主张。
4.法家:介绍韩非子的“法治”、“权术”、“术数”等思想。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将组织学生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4.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进行角色扮演,深入理解各学派的思想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理解和包容不同思想观念的开放心态。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2.比较儒家和墨家在“爱”的观点上的异同。
3.分析法家思想在秦朝统一六国过程中的作用。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概括各学派的核心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1.儒家:强调仁爱、礼治,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2.道家:主张顺应自然,对后世的文化思想和人生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并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核心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难点:分析各学派之间的思想异同,评价其对后世的影响。
2.重点: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及其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地位。
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对社会变革和思想发展的推动作用。
4.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历史必修Ⅲ人民版1-1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历史必修Ⅲ人民版1-1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庄子
Hale Waihona Puke 战国《庄子》①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②追求“逍遥”。
法家
李悝
战国
《法经》
在魏国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商鞅
战国
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
韩非子
战国
《韩非子》
①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②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③哲学方面。
影响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
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问题1:为什么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不被采纳?
小问题:1.孔子宣传的一套恢复周礼的主张,为何没有人接受
小问题2.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但当时各国的国君为何没有采纳孔子的主张
提示:1.孔子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力图维护奴隶制度.在春秋末年奴隶制正在走向灭亡的背景下,它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他的这一保守思想不可能受到普遍重视.
2.孔子"仁礼德"的思想本身有进步性的一面,后经发展顺应了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当时社会动乱,孔子的学说不可能被重视
二、目标及其解析
1、教学目标:
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目标解析:
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就是要掌握儒家、法家和道家的基本思想主张的差异;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就是要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时期,也奠定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案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节百家争鸣〖学习主题〗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执教者〗曹锦荣〖课程标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1.识记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理解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3.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学法建议】1.预习教材||,用列表法归纳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3.列表归纳诸子百家的思想差异||。

4.思考百家争鸣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一).百家争鸣1.含义2.出现原因:3.表现(各派代表人物及思想):二.课中探学主题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史料探究]史料一①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②履亩||,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已悉矣||。

——谷梁氏《谷梁氏·太史公自序》史料二《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史料三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③不治而议论||。

——司马迁《史记·田敬仲世家》史料四仲尼曰:“天子失官||,④学在四夷”||。

——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七年》试一试(1)据史料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2)有学者认为||,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潮流发展的产物||,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这一时期的“时代潮流”指什么?主题二“异彩纷呈”的治国思想——先秦诸子的思想[史料探究]材料一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精品教学设计-word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精品教学设计-word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版本人民版必修模块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课型新知教学课课时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色及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进而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培养分析古文材料的能力,训练选择试题的答题技巧,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通过本课学习,对中国文化史上这一光辉时刻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二、目标分析论证准确性分析: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为出发点和归宿,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与升华,因而在本节课我采用了新课程提倡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观察法和比较法等学习方法。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以四组古文材料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连成一个整体,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根据问题进行讨论,学会在学习中分析解决问题。

每组材料之后,将知识转化为练习形式进行当堂巩固。

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达到学习目标,提高多维度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在整体上把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的局面及意义。

可行性分析:通过必修一必修二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观察、分析、理解能力,而且学习的自主性增强,参与意识强烈,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虽然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经对本课知识有了初步了解,但由于中考中对此部分考查所占分值较小,导致部分学生对此部分知识关注度较小,基础知识方面较为薄弱,对诸子百家的基本主张经常混淆,不能深究,但他们学习比较认真,渴望知识的热情非常高涨,故通过合作学习以“小球带动大球”。

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较扎实,能主动配合教师,并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用比较法、探究学习法来提高其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和多维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精品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精品教案

第1课“百家争鸣”【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儒家学派的思想家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以及其他学派的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2)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仁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分析、概括、归纳知识||,史论结合;讲述||,比较;问题探究、列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的人文主义精神;了解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以祖国的历史文化而自豪;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教学方法】:(1)主要采取讲授法||,以教师讲解为主||,辅之以师生的交流讨论||。

(2)注意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片、文献资料讲解相应的教学内容||,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及要点】:导入新课:我们经常看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对吧?《百家讲坛》大都讲的是国学||,说到国学||,说到儒学||,当然要说孔子||,说孔子||,就先说这《论语》||。

大家对于丹讲的《论语》一定不陌生||,《论语》就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记录||,《论语》是伴随着儒家学说的诞生而诞生的||,它所表现的思想主要有仁、义、礼、智、信||。

至今||,中国社会还在受其潜然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教案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教案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教案高中历史百家争鸣教案【篇一:高中历史专题一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人民版必修3】百家争鸣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思路:历史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贡献。

学习要求:知道诸子百家的主要流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孔子、孟子、荀子的主张为例,了解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难点:联系相关史实,判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色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学生要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局面的介绍,使学生对这一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教学流程】【导言】〖文科〗如何学好历史?一、自求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菩萨正撑伞走过。

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观音菩萨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观音菩萨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

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

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干〔1〕知道诸子百家,看法春秋战国时期〝百花怒放〞局面构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儒家学派的思想家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念以及儒家思想的构成,以及其他学派的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2〕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暴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3〕剖析儒家思想的构成缘由,总结儒家思想的构成进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进程与方法(1)引入中国现代政治、经济、文明方面的相关内容,启示先生思索〝百花怒放〞和早期儒学出现的时代背景。

(2)运用比拟法、列表法和剖析法指点先生对〝百花怒放〞以及儒家思想的相关效果停止归结。

(3)最后以早期儒学为重点,组织先生对儒学的存在缘由以及现代儒学复兴状况停止讨论。

2.情感态度价值观(1)经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花怒放〞局面的研讨讨论,让先生感遭到中华民族文明的胸无点墨,培育先生的民族自豪感。

(2)经过对〝诸子百家〞的剖析以及了解,培育先生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关心肉体。

(3)看法儒学在中国和世界的开展中所处的重要位置,并且联络理想,使先生可以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明,发扬儒学在现代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教学方式1.教学方法:比拟法,列表法,剖析法2.教学手腕:多媒体课件演示,辅之以师生交流讨论※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百花怒放局面出现的缘由;早期儒学三大家的主要观念2.难点:了解百花怒放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引言由电影«孔子»引出课题:前段时间有一部热播电影惹起社会言论的关注,不少的电影人甚至社会学者,历史学家都对它表示了极大的兴味。

关于这部影片,褒贬不一,它就是«孔子»。

由胡玫执导、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于2021年1月22日正式全国公映。

电影描写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51岁出任中都宰不时到其73岁病逝这段阅历,并挑选了最有戏剧性的堕三都、周游列国、陈蔡被围等重要阅历停止改编。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1.1《百家争鸣》课程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1.1《百家争鸣》课程教学设计
能围绕教学目标,把握重点、难点
简单地分析了教学目标,表述没有错误
教学内容欠全面,未能体现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选择(20)
能够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并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采用的教学方法适度,符合学生特点
教学方法单一,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需努力
教学媒体选择(20)
能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利用媒体,媒体整合恰当,有效地解决了重点、难点
选用的教学媒体恰当,对教学方法的支持恰当
对媒体的作用欠考虑,或没有很好地考虑媒体与方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评价设计(15)
针对目标,评价方式灵活
针对目标,以测验为主要评价方式
评价形式单调,对目标体现不准确合计得分
七、教学板书
八、教学反思
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但是,教材在这方面的结构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几乎只是在介绍各派学说的观点,而没有能够很好体现地“争鸣”这一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争鸣”这一重要的内容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另外,关于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一块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这方面的内容;进而体现整节课的深度。
2、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掌握儒家孟子与荀子的主要思想。
区分三位思想家的不同主张。
呈现三
展示写有老子言论的PPT,提出老子和庄子的主要思想。
图片文字
提出老子和庄子的主要思想。
思考理解老子与庄子的思想主张。
掌握道家老子和庄子的主要思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1名师教案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1名师教案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学情分析
本节课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无需过多重复。而十二中高二文科班的同学整体素质相对较好,理解接受能力较强,这就为教学中进一步深化教材提供了条件。但刚刚进入高二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分析问题尚缺乏深度,所以在教学中我应用启发式谈话法和讨论法,设计问题层层递进,由易到难形成问题串,使之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设计主题
百家争鸣
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思想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历史教学越来越凸显对学生进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百家争鸣》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的第一课,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本设计通过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对百家争鸣的概念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学生运用史料对“百家”对“争鸣”进行严密的实证,同时启发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对争鸣的结果百家合流进行理性的分析,最后利用丰富的百家资源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教育。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与学生现阶段学习内容相关的书籍、图片,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快速融入历史情境,进入学习状态。
一、拨开迷雾——解析百家争鸣的概念
教师设问:说到百家争鸣,我们在初中时就学习过相关的内容,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你记忆中的百家争鸣?(参考答案: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间的相互争辩。)
4.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百家争鸣的概念,理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理解百家“争鸣”,知道百家争鸣的结局及对古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文字材料的分析,在回顾知识的同时一步步培养学生自身分析、归纳的能力。(2)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

2019-2020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1-1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2019-2020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1-1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2019-2020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1-1百家争鸣(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民版高中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是古代中国许多思想流派开始形成时期,其中以儒家学派的思想影响最大。

本课分四个子目,分别是“孔子和早期儒家”,“老庄之学”,“法家思想”,“墨家的主张”,主要介绍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的思想。

其中,儒家思想不仅介绍了孔子,还介绍了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所作的贡献。

本专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经孔子、孟子、荀子的创造与发展,较早的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从汉代开始,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本课作为本专题的第一课,它的学习为后面不同阶段的思想演变奠定了基础和确定了基本方向。

【重点难点】重点是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难点是百家争鸣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目标】1、通过文献、图像,不同类型的史料,理清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使学生初步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学习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2、通过对比各学派的不同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百家争鸣的原因、影响,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辨析,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

培养学生对历史解释的能力。

3、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局面的介绍,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

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了百家争鸣,有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在高中历史必修一和必修二两个模块的学习中,对春秋战国的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方面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够扎实,遗忘较多,而且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

因此,在原来知识架构一知半解的基础上,教师要提供材料,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更全面地学习。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1-1百家争鸣教案1 精品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1-1百家争鸣教案1 精品

1•1 百家争鸣•(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孟荀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3、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化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如何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东方文化的主干,与西方文化并称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种文化形态。

儒家文化闪烁着智慧的人生哲理不仅贯穿中国文化,同样也传播到西方国家,并对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学习新课】一、百家争鸣1、概念:所谓诸子百家,是对先秦至汉代初期各学派的总称,“百家”是虚指,形容学派之多,习惯上指“九流十家”。

汉初司马谈总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班固则概括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等,合称“九流”,再加上小说家,则称为十家。

自此,中国古代学术界都依从班固,百家就成了「九流」。

今人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一书中再增“兵、医”,认为:“故论先秦学术,实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也。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法、墨四家。

“争鸣”说的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主要是在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的不同。

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⑴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

⑵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学派学派道家儒家代表人物老子孔子墨家墨翟儒家孟轲荀况道家庄周法家李悝商鞅韩非名家惠施公孙龙阴阳家邹衍纵横家张仪苏秦兵家孙膑吴起农家许行杂家吕不韦3、原因⑴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优秀教学案例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优秀教学案例1
2.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杂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思想观点及其主要著作。
3.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百家争鸣各家思想的产生、发展和影响,理解思想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搜集、整理、分析历史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情境创设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百家争鸣的背景、各家思想及其影响。
4.故事导入:讲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如“孟母三迁”、“围魏救赵”等,引发学生对百家争鸣的好奇心。
(二)问题导向
1.自主学习:指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阅读课文,提炼百家争鸣各家思想的核心观点。
2.课堂讨论:组织学生针对问题进行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Hale Waihona Puke 5.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师在本节课中灵活运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反思与评价等多种教学策略。这些教学策略的运用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本节课的案例亮点体现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对学生的关爱,同时也展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智慧。这些亮点使本节课成为一节具有示范性和启发性的优秀教学案例,对其他教师的教学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家学派进行深入研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2.小组成员通过讨论、分析,总结所研究学派的思想观点、代表人物及其影响。
3.鼓励学生以PPT、手抄报、表演等形式展示小组研究成果,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课程教学设计

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课程教学设计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的背景、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诸子百家的思想奠定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而先秦诸子心怀天下、不断思考、不断争鸣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三、学情分析通过必修一、二的学习,学生对春秋战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已有一定的了解。

由于初中的知识积累额,对诸子百家思想也有一定的印象。

再加上高中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口头表达的能力有所提高,所以,本课的学习,教师应该多提供一些资料,引导学生探究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和课标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概述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重要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探究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2) 阅读史料,小组合作探究各学派不同的主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的一次思想大解放,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2)感悟先秦哲人关于做人、处事和立国的智慧,体会他们肩负时代重责,不断思考,不断争鸣的勇气和情怀。

五、重点难点重点:春秋战国时儒、道、法、墨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春秋战国时出现的原因。

六、重难点突破重点突破:教师提供史料,引导学生归纳各学派的观点,并以建言献策的方式展示出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材料阅读、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一举多得。

难点突破:播放视频,结合图片,让学生感知春秋战国这段历史,从而理解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七、学法教法本课为一课时,课型为新授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百家争鸣”【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儒家学派的思想家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以及其他学派的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2)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仁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分析、概括、归纳知识,史论结合;讲述,比较;问题探究、列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的人文主义精神;了解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以祖国的历史文化而自豪;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教学方法】:(1)主要采取讲授法,以教师讲解为主,辅之以师生的交流讨论。

(2)注意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片、文献资料讲解相应的教学内容,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及要点】:导入新课:我们经常看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对吧?《百家讲坛》大都讲的是国学,说到国学,说到儒学,当然要说孔子,说孔子,就先说这《论语》。

大家对于丹讲的《论语》一定不陌生,《论语》就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记录,《论语》是伴随着儒家学说的诞生而诞生的,它所表现的思想主要有仁、义、礼、智、信。

至今,中国社会还在受其潜然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形成在什么时候?由此导入新课。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社会原因:(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小结: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说明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3、主要流派及代表: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发达。

学派很多:三教九流。

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了解百家之中的十个主要学派。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墨家:墨子。

法家:商鞅、韩非等。

4、影响:展示稷下学宫图片,说明稷下学宫形成了先秦百家争鸣的高峰。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2)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思想:(1)思想核心——“仁”。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达一百多次,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仁是解决人际关系的学说,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

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为仁”;仁与礼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仁是人的内在本质,是修己爱人的自觉性,强调人与社会的和同;礼是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

“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孔子的民本思想。

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

(2)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也体现了民本思想。

从孔子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孔子试图从道德上根本解决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解决人的灵魂问题,这使儒家思想有了一些宗教色彩。

(3)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黎的要求。

(4)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扩大教育的社会基础“有教无类”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在论述他的教育对象时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也就是说,只要是主动亲自带着干肉到我这里来登门求教,就表示有尊师重道之意,我就没有理由不把我的知识和学问传授给你。

这与奴隶制“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制的教育有着质的区别,是划时代的进步。

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据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看司马迁对孔子的评论:“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再看孔庙、孔府、孔林的一些图片,体会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孟子的思想:(1)主张实行“仁政”;(2)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孟子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

并提出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

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是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

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

(3)主张“性本善”。

孟子是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人性”问题的思想家。

他的“性善论”对整个封建社会的伦理学说都有深刻的影响。

孟子的“性善论”,也是他的“仁政”学说的哲学基础。

孟子认为,每个人生下来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称为“四端”。

“四端”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念的端绪、萌芽。

“四端”的进一步发展,就成为仁、义、礼、智“四德”(《孟子·告子上》)。

“恻隐之心”是“四端”之首,“仁”是“四德”之首。

孟子认为统治者把内心固有的“恻隐之心”发扬出来,推行到行政措施中去,“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孟子·公孙丑上》),这就是“仁政”了。

孟子说的人性善是一种先天就有的道德观念,这是唯心主义思想。

3、荀子的思想:(1)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他所提出的“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从道不从君。

”等观点,都可见诸于孔孟的思想学说。

(2)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强调人民群众力量的巨大。

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主张“性恶论”在人性论方面,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说:人饿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劳了便喜休息;苦饭不愿吃,破衣不爱穿,辛苦的事不乐意干;爱听好听的声音,爱看好看的颜色。

顺着这些天性,人就不会循规蹈矩,因此人性本是恶的。

虽然和孟子观点截然相反,却和孟子一样主张后天学习,通过学习成贤成圣,“涂之人可以为禹”,可谓殊途同归。

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

他认为“道”就是“无”。

这个“道”是“先天地生”的,是没有意志、没有具体形状、无声无息的,是无时无地不在的。

“道”即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②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这是老子思想消极的一面。

老子长年居住在周,春秋末期,周朝政治日益紊乱,礼坏乐崩,社会正面临着一场大变革。

面对这一切,他消极悲观,提出一个回复到“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的主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

他所向往的这种理想社会,实际上不过是保留着原始公社遗迹的早期奴隶社会。

这显然是一种开历史倒车的没落阶级的消极思想。

③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猜测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双方互相依存,相辅相成,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而且,事物对立的双方会互相转化,“正复为奇(反常),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

但是,老子这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存在严重的缺陷,他不仅忽略了对立面转化的必要条件,而且把事物向反面转化看作是循环的,而不是上升发展的。

(2)庄子: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把世间的事物都看成相对的,认为好与坏、正确与错误、大与小、高与低没有什么绝对的界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