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PM新旧版本柱配筋差别大的问题答复
PKPM新、旧规范版本之间的变化
返回列表查看: 2420|回复: 6PKPM新、旧规范版本之间的变化[复制链接][论坛转帖][博客转帖]petty-sun26主题听众40积分技术员土木币56•收听TA•发消息电梯直达主贴发表于 2006-4-6 12:50:35 |只看该作者|倒序浏览本文介绍pkpm计算软件TAT,SATWE和PMSAP的新、旧规范版本之间的变化,这同时也是新旧规范(抗震规范、高层规程、荷载规范、混凝土规范〉的条文变化。
1,.风荷载风压标准值计算公式为:WK=βzμsμZ W。
其中:βz=1+ξυφz/μz在新规范中,基本风压Wo略有提高,而建筑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E、脉动增大系数ξ、脉动影响系数υ都存在减小的情况。
所以,按新规范计算的风压标准值可能比89规范大,也可能比89规范小。
具体的变化包括下面几条:1)、基本风压::新的荷载规范将风荷载基本值的重现期由原来的30年一遇改为50年一遇:新高规3.2.2条规定:对于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或特别重要的高层建筑,应按100年一遇的风压值采用。
2)、地面粗糙度类别:由原来的A、B、C类,改为A、B、C、D类。
C类是指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D类为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
3)、凤压高度变化系数:A、B、C类对应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略有调整。
新增加的D类对应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最小,比C类小20%到50%4)、脉动增大系数:A、B、C类对应的脉动增大系数略有调整。
新增加的D类对应脉动增大系数比89规范小,约小5%到10%。
与结构的材料和形式有关。
5)、脉动影晌系数:在89高规中,脉动影响系数仅与地面粗糙度类别有关,对应A、B、C类的脉动影响系数分别为,0.48、0.53和0.63。
在新规范中,脉动影响系数不仅与地面粗糙度类别有关,而且还与建筑的高宽比和总高度有关,其数值都小于89高规。
如C类、高度为5Om、高宽D类,则小37%。
6)、结构的基本周期:脉动增大系数ξ与结构的基本周期有关(WoT12)。
PKPM结构软件 新旧版本对比初探
PKPM结构软件新旧版本对比初探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PKPM结构新旧版本适用范围、在使用应注意的问题等提出了一些粗浅的见解。
关键词:PKPM结构软件适用范围作用机理工程实例    推广问题一、概述2013年底PKPM软件进行了升级,许多设计院采用PKPM新版结构计算,我们在审图过程中了不少问题,下面就以最近审查一个厂房为例为大家做一个简单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案例分析该厂房层为单层混凝土框架结构,柱距6.3m,跨度9米,层高5.1米,基础埋深为1.2米。
无特殊荷载。
结构计算采用2010版PKPM结构软件。
建模采用PMCAD,计算采用SATAWE8。
新旧下面软件计算部分摘抄:总信息....1)结构材料信息: 钢砼结构2)混凝土容重(kN/m3): Gc =25.00 3)钢材容重(kN/m3):Gs =78.0 4)水平力的夹角(Degree)ARF= 0.05)地下室层数: MBASE=0 6)竖向荷载计算信息:按模拟施工3加荷计算7)风荷载计算信息:计算X,Y两个方向的风荷载8)地震力计算信息:计算X,Y两个方向的地震力9)“规定水平力”计算方法: 楼层剪力差方法(规范方法) 10)结构类别: 框架结构11)嵌固端所在层号:MQIANGU= 112)弹性板与梁变形是否协调是13)是否对全楼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是14)计算墙倾覆力矩时只考虑腹板和有效翼缘否15)采用的楼层刚度算法层间剪力比层间位移算法16)结构所在地区全国17)风荷载信息修正后的基本风压(kN/m2):WO = 0.65风荷载作用18)地面粗糙程度: B 类19)结构X向基本周期(秒):Tx = 0.2620)结构Y向基本周期(秒): Ty = 0.2621)是否考虑顺风向风振: 是22)风荷载作用下结构的阻尼比(%): WDAMP= 5.00 23)风荷载作用下舒适度验算阻尼比(%): WDAMPC= 2.0024)是否计算横风向风振:否25)是否计算扭转风振: 否26)承载力设计时风荷载效应放大系数: WENL= 1.0027)体形变化分段数:MPART= 128)各段最高层号: NSTi =1 29)各段体形系数:US=1.3030)地震信息...........振型组合方法(CQC耦联;SRSS非耦联)CQC ,计算振型数: NMODE=3,地震烈度: NAF=7.0,场地类别: KD=II ,设计地震分组: 一组,特征周期TG = 0.35,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Rmax1 = 0.08(一)配筋计算A)旧版本计算结果:B)新版本计算结果:(二)周期比较新旧版本考虑扭转耦联时的振动周期(秒)、X,Y 方向的平动系数、扭转系数,A)旧版本:B)新版本:位移比较A)旧版本:=== 工况1 === X 方向地震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X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1/1169.(第1层第1塔)=== 工况2 === Y 方向地震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Y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1/ 945.(第1层第1塔)=== 工况3 === X 方向风荷载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X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1/2497.(第1层第1塔);X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1.00(第1层第1塔);X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 1.00(第1层第1塔)=== 工况4 === Y 方向风荷载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Y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 1/ 530.(第1层第1塔);Y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1.08(第1层第1塔);Y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1.08(第1层第1塔)=== 工况5 === 竖向恒载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FloorTowerJmax Max-(Z)1139-6.38=== 工况6 === 竖向活载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FloorTowerJmax Max-(Z)1140-0.67=== 工况7 === X 方向地震作用规定水平力下的楼层最大位移X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1.00(第1层第1塔);X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1.00(第1层第1塔)=== 工况8 === Y 方向地震作用规定水平力下的楼层最大位移Y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1.09(第1层第1塔);Y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1.09(第1层第1塔)B)新版本:=== 工况1 === X 方向地震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X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 1/1176.(第1层第1塔)=== 工况2 === Y 方向地震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Y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 1/ 978.(第1层第1塔)=== 工况3 === X 方向风荷载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X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 1/2497.(第1层第1塔);X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 1.00(第1层第1塔);X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1.00(第1层第1塔)=== 工况4 === Y 方向风荷载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Y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1/ 530.(第1层第1塔);Y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1.08(第1层第1塔);Y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1.08(第1层第1塔)=== 工况5 === 竖向恒载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FloorTowerJmax Max-(Z)1139-6.38=== 工况6 === 竖向活载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FloorTowerJmax Max-(Z)1140-0.67=== 工况7 === X 方向地震作用规定水平力下的楼层最大位移X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1.00(第1层第1塔);X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1.00(第1层第1塔)=== 工况8 === Y 方向地震作用规定水平力下的楼层最大位移Y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1.07(第1层第1塔);Y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1.07(第1层第1塔)新旧版本梁截面未变,旧版本柱截面400x500,新版本柱截面400x400,旧版本比新版本梁底部主筋多1cm2,柱主筋相差3cm2,当时设计人向我们咨询此事,我们意见保守一点,截面加大配筋加大,以旧版本为主。
PKPM新旧版本柱配筋差别大的问题答复
我是SATWE的研发人员,楼主所说的问题在平时的电话和邮件中已经回答了很多次了。
如果楼主再发现疑问后能马上向我们咨询的话,我的任何一个同事,哪怕是任何一个最初级的测试人员都能立刻作出解释的。
一个电话或者邮件就能解决问题,不需要麻烦楼主这样费时费力的到处发帖(可能还发了短信)。
事实上前面有不少回帖已经切中了问题的要害,说明还是有不少PKPM10版用户对软件、对20规范还是了解得挺清楚的。
但是也有一些用户可能刚开始用或者还没有用过10版,所以我想也趁此机会总结一下这个问题,以避免更多的人以后犯这种低级错误。
首先,在进行两个模型对比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力学模型的一致性,楼主提供的08模型和10模型结果,从周期上比较就有明显的差异,第一周期08版是0.8008,10版是0.7349,周期没对上,后面的比较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稍有常识的用户都应该了解这一点。
那为什么新旧版周期会有这么明显的差异呢?主要原因是10版模型里选择了按10混凝土规范的方法计算梁刚度放大系数,而08版模型采用的是全楼统一的刚度放大系数1.2,这两个模型没有可比性。
将10版的刚度系数改为和08版一致后,除风荷载相关的结果有微小差异外(脉动增大系数的算法略有区别造成的),从周期、地震作用、位移到内力,新旧版结果都一致。
这时才能进行下一步的配筋结果的比较。
在此基础上,我们以二层37号梁支座端纵筋为例,08版为2769,10版为2840。
这个差异是由于保护层厚度不同造成的,新旧规范关于保护层厚度的含义不同,08版为纵筋外缘到截面外边缘的距离,而10版中应该填入箍筋外边缘至截面外边缘的距离,即08版保护层厚度为30时,10版应填入20,才有可比性。
保护层的定义也是2010规范改进内容之一。
关于保护层的定义,我们在软件界面中也有明确提示,使用软件时一定要按新的规范含义填写。
但显然楼主既没仔细学习规范,也没仔细了解软件,两个版本填的都是30。
将这个参数改为一致后(注意是“一致”而不是“一样”),即10版改为20后,这时的10版结果和08版完全一致,均为2769。
PKPM新规范版本变化
PKPM新标准版本变化本笔记属于听课记录,可能有误,请以说明书为准SATWE推荐使用,TAT不推荐使用滚轮的操作:可以缩放、平移、旋转。
Pkpm系列都可以渲染现实,比方pm和jccad当鼠标挪动到构件的时候可以显示构件的各种信息。
另外,此时可以使用鼠标右键唤出窗口来修改此构件的各个参数新版SATWE可以计算上部刚度。
考虑上部构造刚度的根底计算更合理。
假如考虑了上部构造刚度,根底梁的弯矩会重分布。
一般选择“施工模拟1〞。
但有时“施工模拟1〞的结果明显不合理,这是需选“施工模拟2〞,可以减少柱底的剪力和轴力分布不合理的情况。
假如是框剪构造,选“模拟施工2〞杆件截面剪力不均匀系数在新程序中可以输入虽然程序提供了荷载组合系数的编辑功能,但一般不要更改。
另外,在程序中没有给出全部的荷载组合系数的编辑功能,在程序中就按照标准数值来计算。
比方恒荷为主的的荷载组合系数1.35,标准组合的荷载组合系数1。
在SATWE底层计算结果中给出了各种荷载组合的说明,其他层的结果文件没有这些说明程序能计算侧向土压力对地下室墙体的作用底框构造必须按照砖混计算。
底部框架可以用SATWE计算,在SATWE中要选“砌体构造〞选项,并选底框底层数。
计算方法要用标准算法,不要用有限元。
还要选“底框〞来画。
底框箍筋全长加密。
腰筋不能小于14,腰筋受拉锚固。
梁钢筋伸入柱中。
需要去掉构造柱,检查支座情况在讲座中,推荐多看文本文件信息。
有很多信息在形结果中没有PM变化:l 取消检查模块l 增加了设计参数:n 需要选择构造形式:框架的底层柱根放大25%,而框架剪力墙不放大;假如选择高层那么套用?高规?。
n 不同主材的选择。
n 可以填保护层厚度。
ho=h-保护层厚度-12.5mmn 可以填地下室层数,但必须是四周完全被土包围才是地下室。
地下室不考虑风荷载,地下室验算墙的抗侧压力。
n 可以填和根底相连最高层。
和根底相连的层全部按嵌固考虑。
并且这些层的荷载都传到根底程序中。
PKPM设计问题汇总
PKPM问题、解答汇总1.目前时程分析时程序中有三条上海波:其中二条模拟波(SHWl、SHW2)和—条实际波(SHW3),这与现行抗震规范要求的二条实际波和一条人工模拟波不符。
此外,现有的SHW2波计算结果往往与其它波差距很大,不容易满足。
03年新修订的上海市抗震设计规程对原有三条波进行了修改补充,给出了四条上海波,建议程序作相应修改进。
答:目前没有具体数据,未作。
2.TAT、SATW E等程序中的约束边缘构件配筋图与配筋简图不符。
答:以约束边缘构件配筋图为准3.抗震规范明确: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但高规(JGJ3-2002)3.3.3条的条文说明明确,当计算双向地震作用时,可不考虑质量偶然偏心的影响。
若我们对一质量和刚度分布不对称的高层进行电算时,仅考虑双向地震作用而不考虑偶然偏心是否可行?还是两者分别计算取不利的计算结果?“TAT手册”P35页,“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可以按需选择”如何控制?当两者计算开关同时选中时,程序内部是如何考虑的?是自动选取不利结果,还是将两种工况叠加?答:1.必须选择“扭转耦联”2.对于高层建筑,先选“偶然偏心”,在满足刚性楼板假定前提下计算楼层位移比,如果出现大于1.2的情况,可选择“双向地震”。
3.当选择“双向地震”后,可以按高规不选择“偶然偏心”。
4.如果同时选择,由于“双向地震”仅对X,Y主方向地震作用进行双向组合,所以结果并非简单叠加,也是可以接受的。
5.目前,SATW E、PMSAP未输出“双向地震”作用下的位移比。
4.“TA T手册”P38页,粱弯距放大系数当梁活荷载不利布詈,系数应填1,但如果系数填成1.2,结果没区别,是否程序中已默认在该前提下系数必为1?答:现在版本梁弯矩放大系数与梁活荷载不利布置没有关联。
5.关于是否考虑梁柱重叠的影响,TA T提供:1)不考虑;2)考虑梁端弯距折减:3)考虑为粱端为刚域,SATWE 提供:1)不作为刚域:2)作为刚域,在具体计算中,如何选择比较合适?答:两者内力计算相差20%,以考虑为妥。
新旧规范混凝土框架结构计算分析与配筋对比
新旧规范混凝土框架结构计算分析与配筋对比董立坤;李云贵【摘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已相继颁布,新规范结合最新的科研成果及震害经验对旧规范中的条文进行修订,规范条文变化对结构整体计算指标及配筋产生多大影响是广大设计人员最为关心的问题。
本文采用新旧规范SATWE软件对某框架结构工程算例进行了计算与比较,给出按新旧规范计算的结构整体指标和构件配筋的差异,从梁刚度增大系数取值方法、扭转位移比计算方法及楼梯的考虑对结构总体指标变化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说明,从高强钢筋的应用、抗震等级、柱内力调整、梁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变化、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等方面对配筋变化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供设计人员参考。
%New national codes including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Code for design of concrete structures and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crete structures of tall building have been published in 2010. A lot of items have been revised base on latest achievement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arthquake damage research. How these changes affect structure index and the area of steel reinforcement become the main concern to structural de- signers. In this paper, a frame structure is analyzed and designed by the new SATWE program and the old one, an- alyzed and designed results such as overall indexes and the area of steel reinforcement are listed and compared an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the beam moment of inertia magnify method, calculation of torsional dis- placement ratio, considering stairs are the main factorscontributing to the overall index difference ; the use of high strength steel reinforcement, seismic design grade of structural members, modification of column internal force , calculation of shear capability and checking of serviceability limit states are the main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area of steel reinforcement. The conclusions can be a reference for designers.【期刊名称】《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年(卷),期】2012(000)003【总页数】7页(P1-7)【关键词】框架结构;震害;规范;配筋【作者】董立坤;李云贵【作者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3;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2021 前言我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亚欧地震带,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强度大,分布广,频率高,损失重[1]。
PKPM结构系列软件常见问题及解析
PKPM结构系列软件常见问题及解析一、门式刚架中只承担山墙风荷载,而不承担竖向荷载的一类抗风柱是否考虑计算长度放大系数η?答:对于摇摆柱,其两端铰接,柱本身不为结构整体提供抗侧刚度,同时它要承担竖向荷载,其他柱子必须为摇摆柱提供侧向支承,因此需要考虑对于其他刚架柱的计算长度放大系数η。
对于只承担风荷载,不承受竖向荷载的一类抗风柱,对于刚架柱的稳定没有明显的不利作用,计算长度系数的放大系数不需要考虑。
二、 2同一个门式刚架模型,将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分别设为fak=245Kpa和fak=155kpa,为什么两次计算结果柱下独立基础的尺寸相同?答:如下图查看两柱下基础计算结果文件:发现两模型的计算结果地基最大反力Pmax均小于各自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而最小反力Pmin则接近于0,且两次计算基础零应力区控制比例均为0,所以判断两个柱下基础底面尺寸由零应力区控制,此时要满足最小反力大于0,独基尺寸就与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没有直接关系了。
三、 STS钢结构二维设计右下工具栏中的“用钢量”是如何统计的?是否考虑了横向加劲肋等重量?答:程序直接采用截面面积乘以构件长度再乘以钢材容重得到钢材用量,且不会乘以调整系数,所以其他配件,像构件中的加劲肋并未统计在其中。
四、门刚规范规定:支撑拉杆长细比400,压杆长细比180,为何门式刚架三维和二维设计的结果值在小于以上限值时,显示超限?答:门式刚架设计中,对于拉杆需要在验算规范选择门式刚架规范验算,勾选程序自动确定容许长细比,同时杆件定义为单拉杆或在墙面设计中柱间支撑按照单拉杆进行设计,此时程序按照拉杆长细比限值控制。
对于压杆,其容许长细比不一定是180,门规3.4.3规定地震作用组合控制构件设计时,柱长细比按150控制,可根据实际情况控制长细比。
五、门式刚架梁考虑隅撑对钢梁弹性约束时,程序是否判断门刚规范对于隅撑的要求(如隅撑上支撑点位置低于檩条中心)?当不满足相关要求时应该如何处理?答:如果用户选择了考虑隅撑作用定义并布置了隅撑相关信息,程序不自动判断隅撑是否满足要求,直接按照布置参数考虑隅撑作用下的弹性屈曲临界弯矩Mcr,进而确定稳定系数。
与PKPM对比问题.
与PKPM对比计算结果不同问题的回复一、对于由PKPM转来的数据必须让用户提供PKPM原模型数据对于用户提出的YJK计算结果和PKPM不同的问题,用户必须提供PKPM的数据。
如果用户没有提供PKPM原模型的数据,应首先回信向用户索要。
没有得到PKPM数据前可先不直接回复,最多请用户查看设计结果下的帮助文档“YJK与PKPM差异”,在设计结果——工程对比文本菜单下按【F1】。
二、一般操作流程1、进行PKPM计算应尽量按照PKPM较新的版本进行计算。
1)运行PKPM的PMCAD主菜单1:模型与荷载输入;打开模型后,必须进行存盘退出的操作,即生成当前PKPM版本的数据格式。
2)运行SATWE的主菜单1:接PM生成SATWE数据在这里必须执行2个标注了“必须执行”的菜单:分析与设计参数补充定义、生成SATWE 数据文件及数据检查。
查看用户在SATWE输入的计算参数。
常见到用户勾选了“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
如果用户对比的内容是周期比、位移比、等整体指标,可以按照刚性板假定模型对比,但对于一般的内力、位移、配筋等内容,按照刚性板模型的对比没有意义,因此这里应改为不勾选“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板假定”。
注:可在刚性板模型计算的内容是:(1)位移比和位移角;软件对水平地震力的位移取强刚模型下的结果,对计算位移比的地震指定水平力采用强刚模型下的结果。
(2)层刚度(层间剪力与层间位移的比);软件对计算层刚度的层间剪力与层间位移均采用强刚模型下的地震力(但此时wzq.out 中输出的是非强刚下的地震剪力)和位移结果计算。
(3)周期比;软件采用强刚模型下计算出的周期计算周期比。
(4)整体稳定验算;软件采用强刚模型下的地震力和位移计算整体稳定。
(5)图形中的位移标注;各地震计算工况的位移均采用强刚模型下的结果。
3)运行SATWE主菜单二、结构内力、配筋计算;2、转PKPM数据到YJK为了节省时间,转PKPM到YJK的操作可在SATWE生成数据后进行,转换完数据先进行YJK的计算,并同时进行SATWE计算。
PKPM不得不说的问题及解释
PKPM不得不说的问题及解释结合在实际PKPM设计分析中遇到的问题,一并记录下来,一是为自己提醒,而是为大家提醒。
1.关于裂缝计算时考虑支座宽度对裂缝的影响。
2012.2.21解释:通常SATWE等整体分析软件在计算时不考虑柱截面尺寸,梁的计算长度以两端节点间长度计。
而计算支座裂缝需要的是柱边缘的弯矩,该弯矩通常小于节点处的弯矩。
所以按裂缝要求选梁配筋时需要对支座处的弯矩进行折减。
如果应用SATWE等整体分析软件时选择了“考虑节点刚域的影响”, 可以认为计算软件给出的弯矩已考虑了支座截面尺寸的影响,在计算裂缝时就不应该对弯矩做重复的折减了。
梁施工图中“考虑支座宽度对裂缝的影响”时,程序大约取距离支座内距边缘1/6支座宽度处的弯矩,并且降低的幅值不大于0.3倍的支座弯矩峰值。
这样可以避免过大的支座负筋配置,以利于实现强剪弱弯、强柱弱梁等设计原则。
2.satwe计算结果中关于软件在“强柱弱梁”的计算方面未执行抗震规范。
2012.2.2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6.2.2条指出:一、二、三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除框架顶层和柱轴压比小于0.15者及框支梁与框支柱的节点外,柱端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下式要求:ZMc=r|cZMb (6.2.2-1)......当反弯点不在柱的层高范围内时,柱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可乘以上述柱端弯矩增大系数。
按上述条文规定条件讨论,PKPM仅仅是将柱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直接乘上了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即ZMc=r|c*ZMc\' (£Mc\,为节点处柱端弯矩之和),未按式£Mc=r|c£Mb 进行计算,而梁柱节点处的弯矩在调整前是否平衡,当出现ZMb > ZMcV的情况下,就给“强柱弱梁''打了折扣。
解释:按照传统结构力学理论,节点处的梁柱弯矩之和应该是相等的,相互平衡的。
但是,satwe作为三维内力计算软件,① 节点处的梁柱弯矩平衡还可能有另一个方向的梁的扭矩来承担。
地下室柱且角柱配筋为何比PKPM小很多
地下室柱且角柱配筋为何比PKPM小很多(邮件21324)一、用户问题邮件21324,标题:PKPM与YJK柱配筋对比悬殊我的同一个模型,分别用YJK和PKPM计算,结果第一层1轴与A轴相交的柱子,PKPM配筋是32而YJK却只有21,由于相差太悬殊,望指教1层为地下室。
我查看了下YJK的配筋结果,地下一层并没有按照高规12.2.1-3地下室顶板框柱梁柱节点设计1)配成地上一层的1.1倍,有的柱子甚至比地上一层小,而且地上一层柱配筋也与PKPM结果相差甚大。
上图是SATWE和YJK在1层的配筋计算结果,如用户所说的左下的角柱,SATWE配筋X向为33、38,YJK仅为20、16,确实相差悬殊。
二、计算结果差别的分析1、YJK仅对嵌固层执行高规12.2.1-3的地下室顶板柱筋放大YJK仅对嵌固层执行高规12.2.1-3的地下室顶板柱筋放大,对定义了地下室但不是嵌固层的楼层不做这样的放大。
而SATWE对仅定义了地下室、而未定义嵌固层的楼层也进行了这样的放大。
《高规》12.2.1规定:高层建筑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2.2.3-1:地下一层柱截面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除应符合计算要求外,不应少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侧纵向钢筋面积的1.1倍;地下一层梁端顶面和底面的纵向钢筋应比计算值增大10%采用。
可以看出《高规》明确规定了作为地下室嵌固部位的地下室顶板柱才做这样的放大调整。
在SA TWE计算参数中可见,定义了1层地下室,但是其“嵌固端所在层号”填写为1,按照SA TWE 对嵌固层的定义,是在1层的底部嵌固,而地下室顶板处不嵌固。
但是,SA TWE对地下室1层层顶也执行高规12.2.1-3的地下室顶板柱筋放大,而不管他是否被定义为嵌固层。
在YJK计算参数中将嵌固端所在层号改为1(YJK对嵌固层的定义是层顶嵌固,与SATWE不同),再进行计算后,软件执行高规12.2.1-3的地下室顶板柱筋放大,得出的1层配筋如下:1层柱配筋为25、20,2层该对应柱的配筋为23、18,因此1层柱是做了放大1.1倍的调整的。
pkpm2010版4月……6月问题
pkpm2010版4月……6月问题2011年4月第三周结构技术问题汇总发布时间:2011-05-09 来源:PKPM1、楼板配筋计算时,程序在实配钢筋里显示为星号?答:这是由于选筋库里没有合适配筋方案,程序无法选择。
可以在计算参数-钢筋级配表,根据计算配筋面积,添加合适的钢筋直径与间距。
2、框剪结构,用2010新版SATWE计算,WMASS.OUT计算结果文件里,Ratx2>1.0,按照2010新高规3.5.2条,不应判断为薄弱层而放大地震剪力,但程序实际按照薄弱层来放大。
程序是否一起按照Ratx1和Ratx2来判断?答:楼层侧向刚度比的计算,新高规是区分结构体系的,而抗新规不区分结构体系,仍保留旧规范的要求。
对于框剪结构,程序综合高规和抗规的要求,根据两个结果进行判断,本例虽然按高规不是薄弱层,但按照抗规来判定薄弱层,最终按照薄弱层进行了内力放大。
3、2010新版JCCAD软件中,荷载参数:选择柱底弯矩放大系数,程序对柱下所有组合下的弯矩都放大吗?承载力计算也是利用放大的组合弯矩值?答:根据新地基规范8.4.17条,对抗震设防要求的结构,当地下一层结构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时,嵌固端处的底层框架柱下端截面组合弯矩设计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乘以与其抗震等级对应的增大系数。
对于不带地震工况的组合,不放大。
4、建模时将屋面层人工分为两个标准层,如何正确计算与输出层刚度比?答:用复杂空间建模分析与计算SPASCAD,模型导入——导入PM平面模型——层号指定,根据各层顶标高,人为将屋面的两个标准层合并为一层计算所需要的上下层刚度比。
5、多塔整体模型中的构件配筋和单塔模型中的配筋相差很多。
答:模型全部为框架结构。
用户设置了0.2Q0调整,多塔的按大底盘的基底剪力的0.2倍调整,而单塔计算时根本不需要调整,所以比单塔的要大。
取消0.2Q0调整设置后正常。
6、基础CAD中,弹性地基梁翼缘有没有考虑梁在柱边或墙边处的受弯?答: 设置了翼缘宽度后,程序考虑翼缘根部的受弯,按照悬臂梁计算,给出配筋。
盈建科顶层柱钢筋比PKPM小很多
顶层角柱钢筋比PKPM小很多(邮件19351)一、用户问题邮件19351,标题:顶层四个角柱配筋结果PKPM和YJK相差很大我这里有个局部二层小房子,第二层四个角柱配筋结果PKPM和YJK相差很大,不知什么原因,麻烦帮我看一下,非常感谢!二、计算结果对比下图分别为PKPM和YJK的2层平面上边2根角柱计算配筋简图,右侧柱PKPM配筋分别为36、28,而YJK仅为19、17,差别很大。
下图为该柱的单构件信息,对比PKPM和YJK各荷载工况内力,二者基本相同。
下图为该柱的控制组合的内力和配筋值对比,控制组合的内力PKPM比YJK大得多,该柱为角柱,按照双偏压计算配筋值PKPM也比YJK大得多。
三、差别原因分析对比1、差别原因为PKPM对该柱进行了强柱弱梁的1.5倍调整放大PKPM对该柱进行了考虑墙柱弱梁的调整放大,该结构类型为框架结构,柱抗震等级为2,因此放大系数为1.5,也就是说,考虑抗震组合的内力都乘以1.5的放大系数之后再去配筋。
YJK没有进行这种放大调整,所以从组合内力的对比比PKPM小大约1.5倍,所以YJK的配筋值也小得多。
2、《抗规》的相关条文《抗规》6.2.2:一、二、三、四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除框架顶层和柱轴压比小于0.15者及框支梁与框支柱的节点外,柱端组合的弯矩值应符合下式要求:∑Mc=ηc∑Mb。
ηc——框架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对框架结构,一、二、三、四级可分别取1.7、1.5、1.3、1.2;对其他结构类型中的框架,一级可取1.4,二级可取1.2,四级可取1.1。
从这个强柱弱梁的条文中可以看出,这种放大调整对框架顶层的柱和轴压比小于0.15的柱是不进行调整的。
上面对比的柱在框架顶层,且从配筋简图可以看到其轴压比为0.13,小于0.15,YJK对柱进行了是否属于框架顶层以及是否轴压比小于0.15的判断,没有进行1.5倍的放大调整。
而PKPM没有进行这种判断,对所有的柱都进行了强柱弱梁的放大调整。
深圳市院与PKPM配筋差异回复
尊敬的王工:
您好!
将您发来的YJK和PKPM模型分别计算后,采用YJK中的工程对比对比发现,两个模型部分计算参数存在差异,为了避免这些参数的差异对结果的判断,因此我们采用YJK模型为基准模型,然后将YJK模型转入PKPM,计算对比主要参数均符合一致后进行梁内力对比。
问题查询
图1 工程对比界面
图2 原模型计算主要参数存在差异
调整两个模型的计算参数一致后,计算配筋如下图所示,YJK主梁的跨中配筋较PKPM大,而次梁配筋两者的差值不大。
通过对比该主梁的详细计算文本如下所示,恒载作用下调幅前弯矩差距较小,说明力学计算结果正确。
差异源头
对比PKPM和YJK的弯矩包络值如下所示,发现YJK弯矩包络大于PKPM弯矩包络值。
差异分析
《高规》5.2.3.4条规定:对于调幅梁,框架梁跨中截面正弯矩设计值不应小于竖向荷载作用下按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设计值得50%。
对于该部分计算模型的选取,YJK与PKPM具有差异,如图3所示,YJK是按照整个主梁为简支情况计算,而PKPM取的是被次梁打断的部分为简支进行计算,这显然是不符合规范要求。
图3 YJK与PKPM简支梁计算模型
结论验证
可以通过修改梁属性来验证上面的结论,在两个计算模型中,均将该梁设置成未调幅梁后对比文本信息,如下图所示,两款软件计算梁弯矩包络结果相差很小。
【常见问题】【3、4月-结构】PKPM结构软件常见问题与解答
【常见问题】【3、4月-结构】PKPM结构软件常见问题与解答一、安装问题1.重装PKPM后能用几次,但是过会就不能用了,提示错误,怎么解决?【PKPM全版本】答:是PKPM注册组件失败,新版本运行CFG下的RegPKPMCtrl.exe.二、PMCAD1.请教一下,主梁和层间梁输入的问题。
在主梁里面按照降梁顶标高输入,和在层间梁里面输入,有什么区别?程序是怎么区分这两个地方输入的梁的?【PKPM3.1.5】答:在主梁里面按照降梁顶标高输入:这种方式需要定义每跨的两端梁的标高,也只能每跨布置,不能隔跨进行布置;在层间梁里面输入:可以进行隔跨层间梁布置,只需要定义隔跨层间梁起点和终点标高,中间的有柱子会自动打断,并不需要确定中间节点的标高。
在计算上两者没有区别。
2.老版本设定好的word.ail快捷命令文件,覆盖到V2.2和V3.16程序相应的文件下无用,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PKPM3.1.5、PKPM V2.2】答:采用V2.2和V3.16程序pm里面快捷命令导入word.ail文件即可。
要注意快捷命令不能重复,否则会出现命令混乱错误。
3.建模过程中,突然梁柱墙构件出现丢失现象,只剩下轴线,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PKPMV3.1.1、PKPM V3.1、PKPM V1.3、PKPM V2.2、PKPM V2.1、PKPM V1.3n】答:这是不当的操作习惯导致的,需要在每个命令退出后或按ESC键退出此命令再进行楼层切换,否则会导致程序内部数据紊乱出现构件丢失的现象。
V3.1有恢复模型功能,V2.2可提取后缀是*ws文件放在新文件夹,后缀修改为jws即可使用;4.PMCAD退出勾选转楼梯模型出现异常错误,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PKPM V2.1】答:周边的结点过多,周边的构件删除一些,让房间结点数少一些,保留楼梯或者布置新的楼梯,然后在LT目录中的模型中重新布置周边构件;5.修改柱底标高,模型里默认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会有修改吗?【PKPM全版本】答:风压高度是不变的,它只与层高有关系;6.混凝土标号C37,怎么输入强度值呢?【PKPM全版本】答:可以设置C37,程序按照插值来计算。
盈建科顶层柱钢筋比PKPM小很多
顶层角柱钢筋比PKPM小很多(邮件19351)一、用户问题邮件19351,标题:顶层四个角柱配筋结果PKPM和YJK相差很大我这里有个局部二层小房子,第二层四个角柱配筋结果PKPM和YJK相差很大,不知什么原因,麻烦帮我看一下,非常感谢!二、计算结果对比下图分别为PKPM和YJK的2层平面上边2根角柱计算配筋简图,右侧柱PKPM配筋分别为36、28,而YJK仅为19、17,差别很大。
下图为该柱的单构件信息,对比PKPM和YJK各荷载工况内力,二者基本相同。
下图为该柱的控制组合的内力和配筋值对比,控制组合的内力PKPM比YJK大得多,该柱为角柱,按照双偏压计算配筋值PKPM也比YJK大得多。
三、差别原因分析对比1、差别原因为PKPM对该柱进行了强柱弱梁的1.5倍调整放大PKPM对该柱进行了考虑墙柱弱梁的调整放大,该结构类型为框架结构,柱抗震等级为2,因此放大系数为1.5,也就是说,考虑抗震组合的内力都乘以1.5的放大系数之后再去配筋。
YJK没有进行这种放大调整,所以从组合内力的对比比PKPM小大约1.5倍,所以YJK的配筋值也小得多。
2、《抗规》的相关条文《抗规》6.2.2:一、二、三、四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除框架顶层和柱轴压比小于0.15者及框支梁与框支柱的节点外,柱端组合的弯矩值应符合下式要求:∑Mc=ηc∑Mb。
ηc——框架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对框架结构,一、二、三、四级可分别取1.7、1.5、1.3、1.2;对其他结构类型中的框架,一级可取1.4,二级可取1.2,四级可取1.1。
从这个强柱弱梁的条文中可以看出,这种放大调整对框架顶层的柱和轴压比小于0.15的柱是不进行调整的。
上面对比的柱在框架顶层,且从配筋简图可以看到其轴压比为0.13,小于0.15,YJK对柱进行了是否属于框架顶层以及是否轴压比小于0.15的判断,没有进行1.5倍的放大调整。
而PKPM没有进行这种判断,对所有的柱都进行了强柱弱梁的放大调整。
柱双偏压配筋计算差异问题
柱双偏压配筋计算差异问题例1:17512问题用户问题:yjk、pkpm算出的柱子配筋完全相反,yjk柱子配筋见第一张图,PKPM配筋见第二张图。
比较急,麻烦您尽快回复我,非常感谢。
邮件回复:角柱均是自动按双偏压方式进行配筋,双偏压为多解,YJK的配筋结果输入到PKPM中也是满足双偏压验算要求的。
分析下为YJK和PKPM的计算配筋简图下图为YJK和PKPM柱施工图的配筋,这里YJK采用1.4.3版设计,与用户传来的柱施工图稍有不同。
我们在PKPM中,修改柱的配筋,使之与YJK相同,然后再点取“双偏压”菜单进行柱双偏压验算,可见屏幕下提示:双偏压验算全部满足要求。
柱的双偏压配筋结果是个多解的结果,本例说明,虽然YJK 与PKPM 结果不同,但都是计算正确的结果。
另一方面,从YJK 和PKPM 结果比较来说,YJK 在柱的长边配置较多钢筋,短边配置较少钢筋,结果更加合理。
例2:17822问题我有个学校 7度0.1g ,三级框架;在5层11M 跨度中间的柱子;PKPM 算下来点角筋是6.2短边配筋是37;YJK 算下来角筋是4.9短边配筋只有27了 我是苏州江南意造的倪工。
十分感谢!分析该例用户选择对柱按双偏压配筋。
下为5层YJK和PKPM的计算配筋简图。
以左起第2根柱为例,下图分别为YJK和PKPM柱施工图的配筋。
但是,我们在PKPM柱施工图中,修改柱配筋使之与YJK相同,再点双偏压菜单进行柱的双偏压验算,结果是按照新改的配筋双偏压验算不过。
为此,我们从前面对比柱的内力,用“构件信息”菜单查看各自的内力结果。
从下图可以看出,该柱恒载下的弯矩、剪力差别大,YJK为540、194,而PKPM为649、232。
为什么差别这么大?经查,原因为YJK与PKPM在按照施工模拟3计算时使用了不同的楼层施工次序,由于第5层为梁托柱楼层,YJK判断梁托柱楼层并自动合并5、6两层为一个施工次序,可见YJK的施工次序表。
而PKPM对5、6层分为2个施工次序,这种差别导致5层柱的恒载计算结果差别大。
PKPM建模应注意的提问
10版模型能转成08版的吗?日期:2012-4-20 点击:217 有用户提问:10版模型能转成08版的吗?回答:如果是正版用户,可以将你的用户号等完整信息和模型一起发送到pub@,我们会将你10模型转换成08模型。
PM参数,标高问题?日期:2012-4-20 点击:有用户提问:八层框架结构,无地下室。
现设置拉梁,将其建入模型,我们是不是要将其设置为一层地下室?如果是的话,我们的0.0000标高在哪里?是在地下室底板,还是在顶板?另外,此时PM总信息中的与基础相连构件的最大底标高应该填多少?回答:基础埋深多少,拉梁顶在地面处吧?0.000标高和你实际的0.000标高相同,在你自己的选择。
PM总信息中的与基础相连构件的最大底标高是用来设置上部柱底不同高的,设到基础标高就行。
请参考/bbs/showtopic-5962.aspx开洞建梁和输入建梁如何选择?日期:2012-4-20 点击:60 有用户提问:同样截面尺寸的连梁,建模时,用剪力墙开洞建,计算配筋要小一些,也不会容易出现连梁超筋现象。
计算位移时候,用开洞建位移也小一些。
计算时,应该有限取哪一种方法呢?回答:与连梁的跨高比有关,如果跨高比小于2.5,应该按照剪力墙开洞来输入,如果是介于2.5-5之间,两种计算结果应该不会相差很大,但是由于计算连梁前后两种的模型(开洞为墙元,梁输入为杆元)不同,导致计算结果还是有一定的差别。
我不知道怎么弄的墙体,楼梯变成这样的了?日期:2012-4-20 点击:35有用户提问:我不知道怎么弄的墙体,楼梯变成这样的了。
求解?回答:按功能键“F9”,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显示设置”页,将右上部“显示填充”的开关关闭则程序显示会有变化。
布置楼梯时,有两点需要注意:1、楼梯布置后,如果需要调整,最好将该楼梯删除后再布置。
进入“楼梯布置”对话框后,先设定起始节点号,再设定平台宽度,然后是踏步总数等,最好一次成形。
2、生成楼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是SATWE的研发人员,楼主所说的问题在平时的电话和邮件中已经回答了很多次了。
如果楼主再发现疑问后能马上向我们咨询的话,我的任何一个同事,哪怕是任何一个最初级的测试人员都能立刻作出解释的。
一个电话或者邮件就能解决问题,不需要麻烦楼主这样费时费力的到处发帖(可能还发了短信)。
事实上前面有不少回帖已经切中了问题的要害,说明还是有不少PKPM10版用户对软件、对20规范还是了解得挺清楚的。
但是也有一些用户可能刚开始用或者还没有用过10版,所以我想也趁此机会总结一下这个问题,以避免更多的人以后犯这种低级错误。
首先,在进行两个模型对比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力学模型的一致性,楼主提供的08模型和10模型结果,从周期上比较就有明显的差异,第一周期08版是0.8008,10版是0.7349,周期没对上,后面的比较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稍有常识的用户都应该了解这一点。
那为什么新旧版周期会有这么明显的差异呢?主要原因是10版模型里选择了按10混凝土规范的方法计算梁刚度放大系数,而08版模型采用的是全楼统一的刚度放大系数1.2,这两个模型没有可比性。
将10版的刚度系数改为和08版一致后,除风荷载相关的结果有微小差异外(脉动增大系数的算法略有区别造成的),从周期、地震作用、位移到内力,新旧版结果都一致。
这时才能进行下一步的配筋结果的比较。
在此基础上,我们以二层37号梁支座端纵筋为例,08版为2769,10版为2840。
这个差异是由于保护层厚度不同造成的,新旧规范关于保护层厚度的含义不同,08版为纵筋外缘到截面外边缘的距离,而10版中应该填入箍筋外边缘至截面外边缘的距离,即08版保护层厚度为30时,10版应填入20,才有可比性。
保护层的定义也是2010规范改进内容之一。
关于保护层的定义,我们在软件界面中也有明确提示,使用软件时一定要按新的规范含义填写。
但显然楼主既没仔细学习规范,也没仔细了解软件,两个版本填的都是30。
将这个参数改为一致后(注意是“一致”而不是“一样”),即10版改为20后,这时的10版结果和08版完全一致,均为2769。
再考察二层14号柱,当新旧版刚度系数取为一致时,08版Y向纵筋是2554,10版为2979,同样,这里首先有保护层厚度造成的差异,同时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因素:08版采用的是混凝土规范7.3.11-3条计算的长度系数,对于该柱为2.5;而10版取消了此项规定,长度系数取1.25,这使两个配筋结果也是没有可比性的。
将保护层厚度和长度系数这两个参数改为一致后,即将08版“混凝土柱的计算长度系数计算执行混凝土规范7.3.11-3条”的勾去掉,并将10版保护层厚度改为20后,08版和10版结果分别为2259和2874。
配筋由08版的2259,增加到10版的2874。
造成10版柱配筋加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比如,一级时底层柱底截
面的弯矩调整系数不同,02规范为1.5,而10规范增大为1.7。
再比如,关于p-deta效应的考虑方式,02规范和10规范是不同的,等等。
从这里的计算看,显然不存在强梁弱柱问题。
总结一下,在进行08版和10版对比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梁刚度放大系数的取值应一致,10版应注意将“梁刚度放大系数按2010规范取值”的勾去掉;保护层厚度取值应一致:10版中应将08版的保护层厚度减去10mm;
长度系数的取值应一致:08版中应将“混凝土柱的计算长度系数计算执行混凝土规范7.3.11-3条”的勾去掉。
这几项参数的影响在10版的宣讲和培训中已经反复强调过,即便我们没讲过,作为用户,稍微仔细点,也是能很容易发现的。
对于一般的工程,还涉及到薄弱层地震内力放大系数、0.2v0调整上限、框支柱调整上限、考虑梁端刚域等多个参数的影响。
在进行比较时,一定要保证同等条件下的对比:质量和刚度一致了,才能对比周期;周期对上了,荷载和地震作用对上了,才能比较位移;位移对上了才能比较内力;内力一致了,才能对比配筋。
在这个原则下,如果确实还有异常的地方,才可能是有价值的问题,这时候欢迎直接电话或邮件找我们咨询,这样才能最快的解决问题。
论坛上发帖子,如果我们看不到的话,很难及时地帮您解决问题。
当然,如果您并不关心问题本身的解决,那就另当别论了。
楼主也是喜欢用事实说话的人,不过下次最好在搞清楚事实的前提下再得出结论。
我这么耐心地给楼主讲解,应该算得上以德报怨了!。